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用体系建设的建议范文

信用体系建设的建议精选(九篇)

信用体系建设的建议

第1篇:信用体系建设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 信用问题 管理体系

近年来,我国金融界兴起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属于金融创新业务。随着现代物流业发展对金融服务创新需求的日益增大,服务于生产、流通和销售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业务实践越来越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问题成为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业务实践

在我国,对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的探索,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物流银行”的设想到“融通仓”概念的提出;第二个阶段,从“仓单质押”业务的尝试到“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第三个阶段,从“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到供应链金融战略的提出与实施。

在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实践发展上,我国形成了两条业务发展的主线模式:其一是基于传统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结合生产贸易企业的业务特点和实际需求,由商业银行创新业务而提供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其二是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创新出来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融通仓等供应链融资模式。

二、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问题

目前国内外关于供应链金融领域的研究和实践都比较活跃,特别是在国内,供应链金融创新实践在不断进行尝试。随着业务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的信用问题凸显出来,信用管理问题阻碍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用替代的局限。目前以银行为主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基于所谓的核心大企业的信用替代而成立的,这在中小企业的融资中表现得很突出。即需要银行融资的中小企业必须和一家值得银行信赖的大企业发生业务往来,从而得到“某种资格的认定”或者借用大企业的信用,使其达到银行认可的资信水平。实际上是中小企业利用大企业的良好信誉与实力以及和银行稳固的信贷关系来为其提供间接的信用担保,从而获得银行的融资支持。虽然在发展中,通过供应链管理建立了诸如“1+N”或者“N+1+N”这样的业务关系,然而这种融资组织管理方式的效果是使更多的金融资源向那些核心集团性企业归集,通常会将核心企业的信用放大,用以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更大的授信来支持该业务的创新开发,这样,信贷风险的聚集扩散效应往往会扩大。因此,仅仅依靠这种信用替代来发展供应链金融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也会招致更大的风险,最终阻碍了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健康发展。

第二,信用管理的局限。在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主要是基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和基于供应链管理中银行通过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的供应链融资模式。虽然这两种创新模式解决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但目前也显现出发展创新动力不足的态势。在目前的融资模式中,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就需要了解企业抵、质押物的规格、型号、质量、原价和净值、销售市场和销售对象以及承销商的情况等,还要查看各种权利凭证的原件、辨别真伪。这些工作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大大超出了银行的日常业务与专业范畴。另外,目前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模式的最高收益往往还超过不了传统银行业务模式的收益。因此,以银行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是动力不足的,很难成为银行的主流业务。

第三,技术手段的局限。目前供应链金融仅仅停留在银行和企业的层面上,供应链管理所依赖的网络信息技术目前在银行和企业中很难同步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落后会造成信息不完整准确、业务衔接不顺利流畅,往往还会引致风险的发生,供应链金融信息技术基础的创新问题亟待得到解决。由于供应链管理数据库对于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和产、供、存、销、资金具有实时监控的功能,需要具备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和满足多方面查询的要求。因此,技术创新问题的解决是供应链金融创新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而目前的技术手段的局限性是很大的。

第四,信用组织的局限。目前的供应链融资仅仅局限在作为银行对传统业务的一种创新与补充。实践证明,在供应链金融组织中,银行为主体的融资组织形式是有极大局限性的。供应链融资往往会比传统的贸易融资具有更大的风险,传统的贸易融资强调的往往只是特定交易环节供需双方企业的信用状况和贸易的真实背景,而供应链融资不但要强调这一点,而且更加强调整个供应链风险的监控与防范,对供应链各个环节潜在的风险都要加以识别与控制,这就大大增加了管理成本。并且,从目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来看,供应链融资中的存货大部分是中间产品,具有很强的专用性,不易通过市场来评估其价值,也不易在市场上变现。因此,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更加复杂、所需要的措施也更加全面,而目前的信用组织形式很难满足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需求。

三、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建设

目前建设好信用管理体系是促进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

1.必须加快供应链金融管理环节中的信用制度建设

(1)建立中介信用机构,完善社会征信服务体系。供应链产业的信用问题主要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供应链产业参与者众多、行业和地区跨度大,容易产生供应链内生性的混乱和不确定因素。体现在既有产品与技术的更新周期频繁、市场需求波动的影响,又有诸如自然灾害、战争与恐怖袭击等外部事件的影响,同时也会遭遇到企业战略的调整冲击,这些不确定因素都会增加供应链自身信用问题的风险。二是供应链产业的白发性扩散作用。由于供应链金融的信用基础是基于供应链整体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的管理与信用实力,因此,随着融资工具向上下游延伸,风险也会相应扩散。如果供应链上某一个成员出现了融资方面的问题,就会迅速地蔓延到整个供应链,这对于供应链自身的资金管理和综合管理是非常大的考验,也是对银行信贷管理的极大挑战。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征信信用管理体系,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问题凸显,如果管理不善,极易引发大的金融灾难。因此,建议尽快建立供应链金融中介信用评级机构,建立基于供应链产业的新型的中小企业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服务机构,完善供应链产业的社会征信业务体系。

(2)加快供应链信用管理环节法律规章制度建设。目前,我国有关供应链信用管理环节中的法律规章制度的建设严重滞后。有关仓单质押、动产质押和票据业务的法律法规尚有许多空白,期待完善的地方很多。现实法律中,合同法中没有明确地规定仓单的法律地位,真正的仓单流通管理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一般物流企业签发的仓单又没有权威机构认证和监管,仓单的标准化程度低,使用和流通范围十分有限。同时,从我国的“物资银行”、“仓单质押”到“物流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金融创新发展模式来看,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金融风险预警和防范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立法制度还须进一步健全。

2.必须把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纳入到金融全面风险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涵盖了各层次的金融风险,全面风险管理偏好对资源分配起引导作用。它通过准确计量各类风险确定资本,通过经济资本的分配决定各类资产规模,改善业务组合的风险与收益配比关系,将有限的资源从效益较差而风险较高的业务上释放出来,为效益更好而风险可控的业务腾出空间。由于供应链涉及不同的行业、不同技术领域和不同的行政区域,这就涵盖了几乎所有的金融风险。因此,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必须纳入到金融全面风险管理之中,这样才能有效地管理好供应链出现的风险。

3.必须加快技术创新,构建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技术平台

目前我国的供应链产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尚未建立完整的信用体系,特别是供应链金融的信用模型建设和数据业务流程信息化发展程度不高。供应链产业中,供货商、制造商、销售商、银行、客户相互间的信用保证是缺乏协调监管的。因此,必须加快信用技术创新,提高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水平。可以采用现代高科技信息手段,通过互联网技术和传感技术的有效结合(即物联网),通过企业ERP和EDI等系统的有效利用,建立银企管理平台,对供应链上的产、供、销企业和信息、仓储、物流、资金等活动进行实时的监控与管理。构建好信用管理技术平台,就能够加强供应链管理的信用环境建设,为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提供有力的信用管理支持。

参考文献:

[1]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供应链金融.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1.

第2篇:信用体系建设的建议范文

论文摘要:供应链金融是一个金融创新的全新领域。分析我国供应链金融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业务模式,根据我国在信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从信用制度建设、全面风险管理提升和加强技术创新等方面构建我国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体系的设想。

近年来,我国金融界兴起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属于金融创新业务。随着现代物流业发展对金融服务创新需求的日益增太,服务于生产、流通和销售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业务实践越来越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问题成为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业务实践

在我国,对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的探索,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物流银行”的设想到“融通仓”概念的提出;第二个阶段,从“仓单质押”业务的尝试到“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第三个阶段,从“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到供应链金融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在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实践发展上,我国形成了两条业务发展的主线模式:

其一是基于传统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结合生产贸易企业的业务特点和实际需求,由商业银行创新业务而提供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该业务模式通过货权质押、信托收据、保险及公证、货物监管、提货通知、货物回购、资金专户管理、期货保值等一系列结构化设计来掌握货权、监控资金,为提供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个性化的组合贸易融资方式。

其二是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创新出来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融通仓等供应链融资模式。这种业务融资模式比结构性贸易融资模式更创新了一步,它是基于供应链金融的思想,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专注于对企业本身信用风险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的评估,这样既真正评估了业务的真实风险,同时也使更多的企业能够进入银行的服务范围。

二、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问题

目前国内外关于供应链金融领域的研究和实践都比较活跃,特别是在国内,供应链金融创新实践在不断进行尝试。随着业务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的信用问题凸显出来,信用管理问题阻碍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用替代的局限。目前以银行为主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基于所谓的核心大企业的信用替代而成立的,这在中小企业的融资中表现得很突出。即需要银行融资的中小企业必须和一家值得银行信赖的大企业发生业务往来,从而得到“某种资格的认定”或者借用大企业的信用,使其达到银行认可的资信水平。实际上是中小企业利用大企业的良好信誉与实力以及和银行稳固的信贷关系来为其提供间接的信用担保,从而获得银行的融资支持。虽然在发展中,通过供应链管理建立了诸如“1+n”或者“n+1+n”这样的业务关系,然而这种融资组织管理方式的效果是使更多的金融资源向那些核心集团性企业归集,通常会将核心企业的信用放大,用以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更大的授信来支持该业务的创新开发,这样,信贷风险的聚集扩散效应往往会扩大。因此,仅仅依靠这种信用替代来发展供应链金融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也会招致更大的风险,最终阻碍了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健康发展。

第二,信用管理的局限。在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主要是基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和基于供应链管理中银行通过与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合作的供应链融资模式。虽然这两种创新模式解决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但目前也显现出发展创新动力不足的态势。在目前的融资模式中,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就需要了解企业抵、质押物的规格、型号、质量、原价和净值、销售市场和销售对象以及承销商的情况等,还要查看各种权利凭证的原件、辨别真伪。这些工作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大大超出了银行的日常业务与专业范畴。另外,目前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模式的最高收益往往还超过不了传统银行业务模式的收益。因此,以银行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是动力不足的,很难成为银行的主流业务。

第三,技术手段的局限。目前供应链金融仅仅停留在银行和企业的层面上,供应链管理所依赖的网络信息技术目前在银行和企业中很难同步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落后会造成信息不完整准确、业务衔接不顺利流畅,往往还会引致风险的发生,供应链金融信息技术基础的创新问题亟待得到解决。由于供应链管理数据库对于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和产、供、存、销、资金具有实时监控的功能,需要具备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和满足多方面查询的要求。因此,技术创新问题的解决是供应链金融创新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而目前的技术手段的局限性是很大的。

第四,信用组织的局限。目前的供应链融资仅仅局限在作为银行对传统业务的一种创新与补充。实践证明,在供应链金融组织中,银行为主体的融资组织形式是有极大局限性的。供应链融资往往会比传统的贸易融资具有更大的风险,传统的贸易融资强调的往往只是特定交易环节供需双方企业的信用状况和贸易的真实背景,而供应链融资不但要强调这一点,而且更加强调整个供应链风险的监控与防范,对供应链各个环节潜在的风险都要加以识别与控制,这就大大增加了管理成本。并且,从目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来看,供应链融资中的存货大部分是中间产品,具有很强的专用性,不易通过市场来评估其价值,也不易在市场上变现。因此,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更加复杂、所需要的措施也更加全面,而目前的信用组织形式很难满足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需求。

三、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建设

目前建设好信用管理体系是促进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

(一)必须加快供应链金融管理环节中的信用制度建设

1.建立中介信用机构,完善社会征信服务体系。供应链产业的信用问题主要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供应链产业参与者众多、行业和地区跨度大,容易产生供应链内生性的混乱和不确定因素。体现在既有产品与技术的更新周期频繁、市场需求波动的影响,又有诸如自然灾害、战争与恐怖袭击等外部事件的影响,同时也会遭遇到企业战略的调整冲击,这些不确定因素都会增加供应链自身信用问题的风险。二是供应链产业的白发性扩散作用。由于供应链金融的信用基础是基于供应链整体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的管理与信用实力,因此,随着融资工具向上下游延伸,风险也会相应扩散。如果供应链上某一个成员出现了融资方面的问题,就会迅速地蔓延到整个供应链,这对于供应链自身的资金管理和综合管理是非常大的考验,也是对银行信贷管理的极大挑战。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征信信用管理体系,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问题凸显,如果管理不善,极易引发大的金融灾难。因此,建议尽快建立供应链金融中介信用评级机构,建立基于供应链产业的新型的中小企业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服务机构,完善供应链产业的社会征信业务体系。

2.加快供应链信用管理环节法律规章制度建设。目前,我国有关供应链信用管理环节中的法律规章制度的建设严重滞后。有关仓单质押、动产质押和票据业务的法律法规尚有许多空白,期待完善的地方很多。现实法律中,合同法中没有明确地规定仓单的法律地位,真正的仓单流通管理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一般物流企业签发的仓单又没有权威机构认证和监管,仓单的标准化程度低,使用和流通范围十分有限。同时,从我国的“物资银行”、“仓单质押”到“物流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金融创新发展模式来看,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金融风险预警和防范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立法制度还须进一步健全。

(二)必须把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纳入到金融全面风险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涵盖了各层次的金融风险,全面风险管理偏好对资源分配起引导作用。它通过准确计量各类风险确定经济资本,通过经济资本的分配决定各类资产规模,改善业务组合的风险与收益配比关系,将有限的资源从效益较差而风险较高的业务上释放出来,为效益更好而风险可控的业务腾出空间oe6]由于供应链涉及不同的行业、不同技术领域和不同的行政区域,这就涵盖了几乎所有的金融风险。因此,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必须纳入到金融全面风险管理之中,这样才能有效地管理好供应链出现的风险。

第3篇:信用体系建设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视频会议系统;工程企业;实际需要;科技手段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12-0000-01

视频会议系统是指通过使用接收终端和互联网,让地理位置存在差异的人,能够就同一问题进行互动、讨论。而与会者之间不仅能够听到发言者的声音,还可以看到发言者的图像。同时,还可以共同探讨与议题相关的数据、文字等信息,与电话会议相比,视频会议与会者可获得更多信息,而与普通会议相比,视频会议只用借助相关技术和设备,可以有效降低经营成本,同时不受地域范围的影响。多媒体视频会议系统需要依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已经打破了计算机系统、通信系统、广播电视等传统界限,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沟通服务。视频会议系统传播的是音频、视频等数据,不同于普通数据,互联网视频会议系统对声音和动态图像的信号数据需求量较大,因此,一般的数字线路上无法满足数据传输需求。而使用者还对传送的声音、图像信号等实际应用有更多要求。所以,想要达到效果,无论是声音压缩和图像压缩,还是数据应用程序共享等,都对整个视频会议系统提出了更多要求。

一、工程企业对视频会议系统需求的分析

视频会议系统体系不仅适合于计算机通信网络比较健全的工程企业,同时也是实现工程企业更好发展的必备要素。通过对多媒体技术、互联网通信技术、广播电视技术的充分结合,加上视频会议系统的不断完善,将来必然会取代传统会议模式。

工程建设过程中,经常出现各种建设问题需要沟通,而视频会议系统的建设能够进一步满足工程建设远距离交流的需求。通过使用视频会议系统,可以有效节省差旅费用,从而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而通过视频会议系统,也能够有效减少会议途中时间,缩短会议消耗时间。

同时,异地面对面交流,能够有效避免在参加会议途中可能出现的交通安全隐患,进而提高工作效率。而视频会议系统的出现,能够有效加强企业内部各部门、部门内部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同时面对面的会议系统,能够有效减少决策周期,提升决策执行力和决策效力。会议系统由于其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工程企业根据具体工作需要随时召集和举行会议,传递会议内容等。工程企业在构建和使用视频会议系统时,要结合网络情况、地域情况、会议召开的必要性等,同原有或在建视频会议系统的相关问题进行综合考虑,从而确保建设的视频会议系统能够满足工程企业的经营和发展需要。

之所以要大力推动工程企业建设视频会议系统,是因为局域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建设的视频会议系统,将是一个多媒体会议平台,通过将数据会议、电视电话会议、媒体资料传输等多项功能融合在一起,建设一个完善成熟、技术先进、功能丰富、兼容开放的多媒体互动、沟通平台。

对于工程企业而言,视频会议系统需要满足一下需求:

首先,要满足大量召开的周、月、季、年度工程协调、时点推进、工作协调布置等工作需求,并可以对建设工程中制定的工作方案和建设难题进行有效沟通。其次,要实现多方可视电话,同时也能满足企业办公等相关需求。基于网络系统,可以通过对在线用户的呼叫,从而实现快速召开紧急会议和临时会议,提升工程建设中的应对能力。再者,通过视频会议系统构建,能够有效实现多项互动方式的远程培训,从而有效满足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施工方和监理方等各环节人员的全方位培训要求,通过较少成本,实现人力素质最大提升。最后,工程企业有其自身经营的特殊性,许多生产环节都存在一定安全隐患,通过视频会议系统在远程监控方面的广泛应用,能够有效应对整个建设过程存在的安全问题。

二、视频会议系统的设计内容分析

对工程企业视频会议系统的设计,是本着“沟通至上、安全高效生产”的原则进行。要结合工程企业建设的具体需要,通过有效沟通选择有利于企业建设和发展的工程方针。而视频会议系统的设计目的主要是为了有效解决工程企业在企业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在具体条件下,讨论视频会议系统在工程企业专网中应用的模式。在构建视频会议系统平台时,要充分考虑工程企业现有网络资源和需求状况,自身长远发展设计出一套完整的、充分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视频会议产品,很好地满足了工程企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建议设计的工程企业视频会议系统可以采用公共视频会议平台,这一会议平台投资成本小,同时可以更好利用在现实经营和发展之中。而公司视频会议模块最好基于最通用的TCP/IP网络平台,从而实现视频会议与多媒体数据相互交换的功能,还要结合电子办公的具体需要,建立一定规模、可以实时扩展的可视电话网络,满足位于不同地域的各级部门之间更好地召开日常会议、学习培训、技术交流等需要。

三、结束语

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社会生产力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人对信息交流的及时性、准确性、有效性和全面性都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伴随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视频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内部协同办公与办公自动化处理也对此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文件传输和信息,实质上已经无法适应这个企业信息化的运营需求。视频会议系统作为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产物,其作用方式打破了传统距离限制要求,有效节省经营成本,同时更是当今经济社会的客观要求,通过重视合作、重视交流、重视效率,实现了技术与实践的良好结合。从长远来看,整个视频会议系统的发展和研究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要想实现视频会议的有效推广,就要根据市场的具体需求情况进行分析,满足企业的工作需求。不难发现,视频会议系统将逐渐成为企业内部最重要的沟通和交流方式,而整个视频会议业务将有巨大的发展和成长空间。

参考文献:

第4篇:信用体系建设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智能化建筑,系统集成,措施

 

1.智能建筑的含义

智能化建筑,是指通过对智能建筑的四个基本要素,即结构、系统、服务、管理以及它们内在联系,以最优化的设计,采用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和通信技术,建立一个计算机系统管理的一体化集成系统,提供一个投资合理,拥有高效率的优雅舒适、便利快捷、高度安全的环境空间(包括人类的生产、生活等空间)。其中,结构和系统方面的优化是指将4C技术(即Computer计算机技术、Control自动控制技术、Communication通信技术、CRT图形显示技术)和集成技术(Integration)综合应用于建筑物之中,在建筑物内建立一个计算机综合网络,使建筑物智能化。

2.我国智能建筑发展现状

我国的智能化建筑开始起步于20世纪9O年代,并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的发展速度居世界前列。1990年建成的北京发展大厦(18层)可认为是我国智能建筑的雏形,而1993年建成的位于广州市的广东国际大厦可称为我国大陆首座智能化商务大厦。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已建与在建的楼宇中,带有“智能建筑”色彩的约有数千幢,上海约有800余幢。这些工程投资在智能化设备上的费用一般占总投资的5%~8%。国内已建成的180m以上的建筑,都具有比较完善的智能化功能。目前,智能建筑所分布的行业主要集中在金融业、行政机构、商业、公共建筑(医院、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馆等)、住宅小区、交通枢纽等。

3.建筑智能化集成存在的问题

智能建筑多包含HVAC系统、电梯控制、消防、出入控制系统等多种系统和设备,这些系统和设备通常来自各个不同的供应商,他们仅仅关注自己的设备的应用,并不顾及他们的设备和系统与其它子系统的互联。为了实现多种不同系统间的通信和互动使得设施管理人员不得不操作多个系统界面,设备的管理不能发挥最大的效应。另外,这些子系统的封闭特性也大大限制了在系统扩建和改造时对产品的选择性。这种限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设备选型受到很大限制,不能根据性能和价格随意选择产品和供应商,系统部署后,维修配件供应得不到保障,后期设备维护费用高,对产品和供应商存在很大的依赖型。免费论文。(2)用户必须面对不同的用户界面来管理不同的子系统,大大降低了生产率,同时大幅度提高了管理人员的学习负担。(3)各个子系统间不支持互动,增加了操作复杂性。免费论文。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HVAC系统之间的互动。当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探测到火警时,需要改变风门的位置、关掉风扇或加快风扇的速度来消除烟雾,这就需要系统互动的支持。免费论文。

4.改进:系统集成的主要技术手段

随着智能建筑的功能需求不断增长,使建筑内各种各样的机电设备的监控系统的种类和范围不断扩大,它们可能采用不同的网络平台、不同的通信协议。在实现BMS系统集成时,为了解决互联和互操作的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大致为以下几种:

(1)采用统一的通信协议实现系统集成的方式

建筑自动化系统应属过程控制范畴,长期以来没有建立国际性的标准通信协议,这种局面严重障碍了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1995年美国暖通空调工程师协会推出了楼宇自动控制领域的第1个开放式标准通信协议一BACnet。该协议密切结合建筑工程特点,定义了23种对象、

39种服务、六种数据链路结构、三层网络架构,正在向BACne/IP方向发展。同年通过ANSI认证,成为美国国家标准。很多空调、制冷、锅炉、变配电等设备制造厂商均采纳该标准协议,为智能建筑的系统集成开创了十分有利的局面。BACnet采纳了五种协议EIA232一PTP,EIA485一MS/TP,LonTalk,ArCnet,Ethernet。但是在先前的BAC—net协议中,不同厂家生产的设备互联仍需通过协议转换器,尚未达成开放系统实现互操作的要求。

(2)采用协议转换实现系统集成的方式

协议转换器分为专用的协议转换器和标准的协议转换器。专用协议转换器指两种协议之间专用的转换器。采用这种协议转换器,如果要连接多个不同类型的网络,就需要多种类型的协议转换器。有时协议转换器难于匹配不同的网络的安置机制和服务。另外,当协议转换器故障时,这种结构没有提供可靠的端到端的机制,所以这种专用的协议转换器不可取。采用标准的协议转换器,在局域网内部通信采用了简单的通信结构,包括物理层、链路层以及对应用层提供连接服务的会话,传送协议。这种方案中,接在局部网络上的所有站只使用简单的会话/传送协议,而所有协议转换器之间通信只使用同样的传送层协议IP,由此解决了互联网的匹配问题。随着技术的发展,协议转换器方式的应用将越来越少。特别是OPC(OLEfor Process Contro1)技术与ODBC(OpenDatabaseC0nneCtivity,开放数据库互连)技术的成功应用,为不同协议的网络互连,开辟了新的途径,协议转换方式的应用将会更少。

(3)采用OPC技术实现系统集成的方式

0PC(OLEfor Process Contro1)是一种基于OLE的通信标准,用于过程控制的OLE0OPC重点解决应用软件与过程控制设备之间的数据的读取和写人的标准化及数据传输等功能。OPC提供信息管理域应用软件与实时控制域进行数据传输的方法,提供应用软件访问过程控制设备数据的方法,解决应用软件与过程控制设备之间通信的标准问题。当设备通过OPC互联时,图形化应用软件、趋势分析应用软件、报警应用软件等应用软件均基于OPC标准,现场设备的驱动程序也均基于OPC标准。在统一的OPC环境下,各应用程序可以直接读取现场设备的数据,不需要一个一个地编制专用的接口程序,各现场设备也可直接与不同应用之间互连。OPC的重要作用是使设备的软件标准化,从而实现不同网络平台,不同通信协议、不同厂家的产品方便地实现互联和互操作。OPC技术的完善和推广,为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时,实时控制域与信息管理域的全面集成创造了良好的软件环境。所以说,OPC开创了系统集成的新途径,OPC将成为系统集成的主要方式。如果我们将OPC技术与ODBC技术作以比较,可以发现OPC技术现在比ODBC技术更为成熟、产品更多,而且我国已有比较成熟的OPC技术和产品。所以目前采用OPC技术实现系统集成,可能会比采用ODBC技术实现系统集成更为广泛一些。两种技术的融合与补充,将会使系统集成技术加快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庆吕.关于智能建筑的一些主要技术与发展趋势[J].中国智能网,2005.

[2]陆伟良.智能建筑主流技术及其应用[J].城市建筑智能系统,1999.

[3]张瑞武.智能建筑的系统集成及其工程实施[M].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5篇:信用体系建设的建议范文

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从金融诚信问题入手,针对目前金融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多层次、宽角度提出构建金融诚信体系的建议。

1建议进一步健全完善法律制度

法律法规是规范金融诚信行为的有力约束工具,针对现有的金融诚信体系运行情况,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结合实际情况,加快诚信立法进程,特别是加大金融诚信方面的立法力度,积极吸收借鉴国外在加强金融诚信体系建设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诚信法律体系,重点健全完善金融信用、商业信用、个人信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为金融诚信体系建设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坚持权责利相一致的原则,进一步明确金融机构和服务对象在诚信体系框架内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确保金融机构各项行为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持续加大金融行业内不诚信的行为监督检查和处罚力度,对于已经发现的金融不诚信现象法律许可的范围之内,进行规范限期整改;对于处罚法律法规的不诚信行为,要严格依据有关法律规定予以惩处。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坚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管理原则,严格按照管理权限规范金融诚信体系建设,坚决避免“多头管理”的现象,确保职能部门依法监管的权威性。

2建议进一步完善社会信用网络

坚持大诚信体系建设原则,将金融诚信体系建设有机融入社会信用网络建设过程中。进一步健全完善金融机构的诚信体系,引入第三方机构信用评价机制,将金融机构的信用等级按照评估结果排出名次。第三方机构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将金融机构的信用等级严格区分开来,重点加强针对金融机构的诚信资格认定。进一步健全完善个人的诚信体系,这也是构建金融诚信体系和社会诚信体系的基石和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和引导人们珍视自身信用等级。重点加强以金融机构评级、个人信用体制、金融信用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信用网络建设,加快完善个人信用方面账户管理、征信机构、评估体系等方面的内容,加快完善金融机构信贷方式、交流平台、风险防控等方面的内容,加快完善针对不诚信金融机构的曝光力度。进一步健全完善针对金融机构的诚信管理机制,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要从自身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入手,首先搞好自查自纠,动态掌握金融机构客户的信用情况,建立完善严格的企业贷款制度,从源头上把好关口。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要建立互相信任的竞争环境,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健康、有序的竞争原则,消除不诚信企业的风险隐患。对于发现的不诚信企业及其行为,要共同抵制其不诚信行为,共同营造互信互利的良好环境。

3建议进一步营造金融诚信环境

加强金融诚信体系建设不能单靠金融行业主管部门的力量,而是>!

综上所述,当前加强金融诚信体系建设已经迫在眉睫,需要政府职能部门、金融机构、大众的共同参与、齐心协力。现代金融诚信体系建设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和要求,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我国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各方要充分认识到我国目前金融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的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始终把诚信作为金融行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的“生命线”,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金融诚信体系。

参考文献:

[1]曹元芳.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机制设计分析[J].西安金融,2007.

[2]张同信.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打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J].现代经济探讨,2006.

[3]朱冬辉.金融失信惩戒机制建设初探[J].南方金融,2006.

第6篇:信用体系建设的建议范文

为推进我省信用系统建设,进一步发挥信用系统作用,引导企业走诚信经营的良性发展道路,改善投资环境,打造“信用**”,促进我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经省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信用系统建设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依法采集、向全社会提供准确、全面、及时、权威的企业信用数据,可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减少风险、防范商业欺诈,激励企业诚信经营,提高全社会诚信水平。推进信用系统建设,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举措,是政府经济管理方式转变的重要体现,是政府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内容,是打造“信用**”、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信用系统建设工作,20**年决定由省工商局牵头、省直有关部门参加,共同建设我省企业信用数据管理中心和网络平台,20**年省政府颁布了《**省行政机关征集与披露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195号),建立了省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在省工商局设立了省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公室(简称省信用管理办公室),同时承担联席会议办公室职责。省直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信用系统建设工作,认真执行《**省行政机关征集与披露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省政府第195号令),加强信用系统建设。

联席会议要充分发挥作用,拟订我省信用系统建设规划,根据省政府第195号令制定信用系统管理、维护相关制度,对信用系统建设、管理中的重大事项进行组织协调。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参加信用系统建设的各省级部门)认识,要认真执行省委、省政府决定,履行省政府第195号令规定的职责,落实联席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各成员单位要把信用系统建设摆上重要工作日程,明确分管领导,落实工作机构和专职人员;要结合本部门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方案和措施;及时与省信用管理办公室沟通,协商解决系统建设中的具体问题,依托省政府电子政务外网,按照“客观、准确、公正、及时”和“维护企业合法权利,保护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原则向信用系统平台提供数据和信息并对信息的准确性、合法性、时效性负责;形成“领导重视、责任落实,分工协作、有序联动,提交数据、准确及时,资源共享、服务社会”的工作机制。

省信用管理办公室是我省企业信用信息系统管理机构,具体负责我省企业信用信息网络的建设、维护、管理,组织实施信用系统企业信用信息的征集和披露。省信用管理办公室要积极主动加强与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的联系和协调,及时掌握动态,通报情况,帮助各单位解决系统建设中的具体问题,督促各单位落实省政府、联席会议确定事项并就系统建设、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及时向省政府报告和建议。

二、突出重点,狠下功夫,限时破解难题

(一)扩充数据数量,提高数据覆盖率。企业信用信息数据整合集中工作实行部门负责制。按纵向归口集中,横向比对、交换、整合的原则由各部门自下而上逐级归集整合数据并按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及时、准确地向省信用系统数据交换平台提交真实、合法、完整的企业信用信息。参加信用系统一、二期建设的部门,对属本部门所掌握的应提交但还未提交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要安排专门人员进行清理,按规定的程序和要求整合集中,于10月30日前完成数据的全面整合集中和提交入库工作。特别是数据源在国家部委局机关以及未实现省、市(州)、县数据大集中的单位应积极采取措施,力争按时完成。对确实无法按期完成的,要提出专题报告,说明原因,拟订数据入库时间表,送省信用管理办公室,省信用管理办公室提出意见报省政府。

(二)严格数据标准,提高数据质量和可利用率。数据标准不统一,直接影响数据质量和可利用率。企业信用信息须包含与企业营业执照完全一致的企业名称、企业登记注册号和企业组织机构代码。信息所含企业名称不完整、不规范或缺少上述要素的,信息提供部门要在10月30日前进行补充完善。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做好服务;省质监局要尽快将“组织机构代码”提交到信用系统资源中心数据库。

(三)及时准确上传数据,确保数据按时更新。各部门要加强对提交数据的审核,确保数据的准确性;要根据对企业的行政许可审批、实施监管职能等所发生的变化及动态数据予以适时更新。其中企业基础信息、组织机构代码等应及时更新,其他信用信息具备条件的也应及时更新;暂时不具备条件的应根据不同情况,按年、季、月更新,应在每月25日前提交上月更新数据。确有困难的,须提出数据项的具体更新时间安排及理由送省信用管理办公室审核同意并备案。

(四)加强数据采集设备管理,保证信用系统的正常运行。各部门要建立健全信用系统数据采集设备使用管理制度,明确专人负责保管维护。要保证数据采集前置机等相关设备正常接入电子政务外网,保证设备24小时正常运行和与**省企业信用信息系统数据资源中心的网络畅通。

三、加强基础建设,确保信用系统持久运行,功能发挥

(一)加强制度建设。随着系统建设两期工程的结束,数据的更新、系统的维护越来越成为一项日常性的工作。省信用管理办公室要及时研究拟定“数据提交制度和纪律”、“数据采集设备使用管理制度”等相关管理制度,经联席会议审定后实施;要建立系统建设和管理维护的工作通报制度。省政府将不定期对系统建设和管理中的阶段性任务进行督查督办和工作通报,适时纳入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范围。省信用管理办公室要主动会同省监察厅、省政府督办室做好信用系统建设有关工作。

(二)制定《**省企业信用信息目录》。省信用管理办公室要牵头协同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开展调查研究,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需要、政府监管需要和法制原则,加紧拟订《**省企业信用信息目录》,形成我省企业信用征信数据指标体系,为信用系统数据全面、完整和规范提供保障。

第7篇:信用体系建设的建议范文

1. 概述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交互模式(图1)描述了一个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从加入网络,发现其他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加入某个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组,发现设备组内其他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上的服务并进行服务调用,到最后退出网络的全部过程的典型示例,包括14个步骤。

2. 设备在线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在正常工作期间,应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向所连接的各个网络中按指定的组播地址发送设备在线宣告信息。设备在线宣告信息中包含设备名称、设备类型、设备安全属性需求、设备详细信息获取地址等设备信息。

3. 设备(组)发现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可通过在指定的组播地址上侦听设备在线宣告信息以发现网络上存在的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组)。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可向所连接的各个网络中按指定的组播地址发送设备(组)查找请求,收到请求的符合查找条件的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组)应向发起查找请求的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返回设备查找响应。

4. 设备管道创建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之间除了基于UDP的组播查找与单播响应这一交互过程无需事先建立设备间的连接关系外,其余设备间的各种交互均应建立在设备管道基础上。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发现网络中的目标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后,可通过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中的设备管道机制与目标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建立可靠的设备管道。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管道机制封装并简化了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应用交互过程中TCP连接的创建和管理过程。任意两个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之间在同一时刻只存在一条设备管道。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可通过设置允许接入的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列表以及最大的管道并发数目来控制其他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的管道创建请求。

设备管道分两种:

安全设备管道:两设备间有共同支持的安全机制,并基于该机制进行了相应的鉴别交互而建立的设备管道称为安全设备管道;

非安全设备管道:两设备间无共同支持的安全机制,没有经过相应的鉴别交互建立的设备间管道称为非安全设备管道。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应在设备在线宣告消息中包含本设备在设备管道创建过程中所使用的安全机制和相关参数。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可通过解析目标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的在线宣告消息从而选取合适的安全机制与目标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建立安全设备管道。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间管道机制包括设备管道创建、设备管道维持机制。两个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通过安全设备管道创建过程形成相互的信任关系。

两个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之间创建设备管道后,可通过设备在线状态检测请求与响应消息进行交互检测对方的在线状况。

5. 设备组创建与加入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组分三种类型:全局对等设备组、特定对等设备组和主从设备组。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在线后默认处于一个全局对等设备组中,所有的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属于全局对等设备组。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可通过设备配置来创建或加入对等设备组。同一个对等设备组的各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间的交互规则应通过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外的安全通道协商确定。

用户可以创建主从设备组,指定某个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为该主从设备组的主设备。主设备负责以一定的间隔在网络上发送主从设备组宣告消息主设备可配置允许加入的设备列表和设备组内最多设备数目以控制其他设备的加入。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发现网络中存在的主从设备组后,可向该主从设备组的主设备发起加入设备组请求。由主设备根据规则判断是否允许加入。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可以创建和/或加入特定对等设备组和主从设备组,但并不必需创建和/或加入特定对等设备组和主从设备组。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可以同时创建和/或加入多个特定设备组和主从设备组。

6. 服务发现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客户可通过在指定的组播地址上侦听服务在线宣告信息发现网络上存在的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服务。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客户也可向目标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发送获取设备详细描述文档请求以获取设备详细描述文档。设备详细描述文档中包含该设备的服务列表,服务列表中记录了各服务的名称类型及指向服务描述文档的URL地址。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客户也可按指定的组播地址向网络中的所有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发送服务查找请求,在服务查找请求中可包含待查找的服务类型、名称、其他属性等。收到服务查找请求且拥有符合查找条件的服务的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应向发起服务查找的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客户返回服务查找响应。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客户也可通过设备间管道向指定的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发送服务查找请求,收到服务查找请求的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应根据请求中的查找条件返回相应的查找结果。

处于主从设备组中的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上的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客户也可通过设备管道向指定的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发送服务在线离线事件订阅请求,在订阅请求中描述订阅条件。

7. 会话创建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客户通过服务发现机制发现目标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上的服务后,可在设备管道基础上通过会话创建机制建立后续服务访问的支撑环境。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服务可从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客户所在设备和该服务所在设备之间的关系以及该服务允许访问的用户列表两个维度实现服务访问控制。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服务可设置最大的并发访问数量。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间的关系包括设备是否处于同一个设备组内,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客户所在设备是否为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服务所在设备的可信设备,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客户所在设备是否为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服务所在设备的指定可信设备。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服务所在设备在会话建立过程中获取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客户所在设备信息、相应的用户身份及用户鉴别信息。根据上述获取的信息检查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客户的访问权限,同时根据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服务的并发支持能力实现并发控制。在同一时刻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客户与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服务之间只能存在一个会话。会话建立成功后,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客户可对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服务进行调用、数据查询及数据获取等操作。

8. 服务调用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客户与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服务建立会话后,应根据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服务在服务描述文档中描述的各种接口,通过规定的服务调用机制实现对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服务的调用。

9. 会话结束

当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客户结束对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服务的使用后,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客户可结束与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服务之间的会话,反之,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服务也可以主动结束与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客户之间的会话。

10. 设备/服务在线离线事件订阅

两个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建立设备管道后,任何一个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上的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客户可向对方发起设备/服务在线离线事件订阅请求。收到订阅请求的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可决定是否接受订阅并通过事件订阅响应消息将结果返回至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客户所在的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客户可向目标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发起事件订阅请求订阅目标设备上的服务在线离线事件。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客户可向主从设备组中的主设备发起事件订阅请求订阅设备组范围内的设备/服务在线离线事件。

事件订阅的有效时间由接受事件订阅的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决定并在订阅响应消息中通知发起订阅的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客户。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客户可在有效期内发起续订请求。如果在订阅有效期内,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客户没有发起续订请求,接受事件订阅的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应该删除相应的订阅纪录。

11. 设备/服务在线离线事件通知

收到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客户的事件订阅请求的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在检测到有符合订阅条件的设备/服务在线离线事件发生时,应通过设备管道向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客户发送通知消息,在通知消息中描述事件内容。

12. 设备/服务在线离线事件取消订阅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客户向目标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进行设备/服务在线离线事件订阅成功后,可在事件订阅的有效期内通过设备管道向目标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发送取消订阅请求以结束本次事件订阅。

13. 设备管道断开

两个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间的设备管道创建成功后,在下列情况下管道断开:

(1)一方设备离线:设备管道建立后,任何一端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检测到另一端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离线后,应立即使得两个设备间的管道断开;

(2)管道空闲超时:设备安全管道建立后,如果基于该管道没有会话存在,且如果在一定的时间内两个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间没有发生除设备在线状态检测消息外的设备交互,则任何一端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应使得该管道断开;

(3)一方设备主动断开管道:设备管道建立后,任何一端设备在离开网络前、断电前或由于设备管理等方面的因素可发送管道断开通知消息给管道的另一端设备。收到该消息的设备应立即使管道断开。

当设备管道断开后,如有基于原安全设备管道发送的消息,应与发出消息的设备进行新的安全设备管道创建过程。对于安全设备管道,上述的3个设备管道断开条件均为应实现内容;对于非安全设备管道而言,(2)为可选条件,(1)和(3)为应实现内容。

14. 设备组解散与退出

同一对等设备组内的所有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都退出该设备组后,该对等设备组解散。

主从设备组内的主设备可根据管理的需要解散该设备组。主设备解散主从设备组时应向网络中组播宣告设备组解散通知消息。如果主从设备组内的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从设备收到设备组解散通知消息或通过设备在线检测机制判断主设备已经离线,则表明该主从设备组已解散,从设备从该主从设备组中退出。

在下列情况下设备组内的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从设备将主动退出设备组:

(1)设备离线:如果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由于网络连接断开、设备断电或设备管理等方面的因素不再定期向网络中发送设备在线宣告消息,则认为该设备离线。设备离线意味着该设备已经从其加入的所有设备组中退出;

(2)主动退出:主从设备组内的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可通过设备管道向设备组中的主设备发送退出设备组通知消息主动退出设备组;对等设备组内的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退出对等设备组只是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本身一个属性的变化,无需和组内的其他设备进行交互。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退出对等设备组时应向网络中发送一个设备在线宣告消息,并将退出的对等设备组信息从在线宣告消息中相应的字段中删除。

15. 设备离线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A在收到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B的设备离线宣告消息或者未能在IRGS设备B的在线宣告有效周期结束前再次收到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B的在线宣告消息,则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A可认为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B离线。

设备在线宣告基于组播机制。由于组播机制的不可靠特性,可引入设备在线状态检测机制来可靠检测设备是否在线。两个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之间建立设备管道后,任何一端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可通过设备管道发送设备在线状态检测消息检测另一端的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是否在线。收到在线状态检测消息的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应向发起检测消息的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返回设备在线状态检测响应消息。如果发起检测消息的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在一定时间内没有收到被检测设备的响应消息,则认为被检测设备已经离线。

主从设备组内的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如果收到主设备发来的包含某个设备的离线事件通知,则认为该设备已经离线。

具体协议规范及相应消息格式请参照SJ/T 11310-2005《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闪联IGRS)系列标准第一部分:基础协议中所定义的技术要求。该部分标准规范了包括家用电子系统各设备间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服务的体系结构、设备间相互发现并组成设备组的过程和消息、以及设备间实现资源共享的过程和消息和设备的描述格式及其所提供服务的描述格式。

系统应用层互操作性测试

1. 设备测试验证的目的

参考SJ/T 11311-2005《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系列标准中的要求,家用电子系统应用层互操作测试验证时应该参照以下描述: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的基础协议在各种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上都必须得到支持和实现。不同的厂家可以有不同的实现,但是所有的实现都应该与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的基础协议的规定相一致,以保证在使用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的的网络上的所有设备之间能够正确通信。由于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的标准基本上是以自然语言描述的,实现者对于协议的不同理解会导致不同的协议实现。因此,为了保证来自不同厂家的设备之间能够成功地进行通信,需要对协议实现进行测试。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验证是一种黑盒测试,对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必须和可选支持的交互消息规定了一致性测试集及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判定是否通过测试例测试的准则。

2.测试环境及方法

如图2,被测设备与一个或多个测试设备都处于局域网同一个IP广播域中,且其有唯一的地址。

根据测试例的不同,测试设备构造相应的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消息向被测设备发送,并接收被测设备发来的消息,判断该消息的正确性。

家用电子系统应用层互操作测试验证规范(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验证)不考虑因为网络链路传输等原因引起的测试设备和被测设备发出的消息丢失、组播消息跨子网以及对非IP网络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一致性测试的情况。

3. 验证要求

根据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的基础协议所定义的各项功能的实现要求的不同,测试集中的测试例分为两个类别:必须和可选。任何一个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必须通过所有类别为必须的测试例测试。当一个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实现了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的基础协议中所定义的可选功能时,还应该通过测试集中相应的类别为可选的测试例测试。

应用层协议设备测试集结构

1. 测试集结构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一致性测试集的结构划分为两层(如图3):第一层根据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的基础协议的主要功能进行划分,分为设备组网、资源共享两组测试集;第二层针对协议的每个主要功能进行细化,得到更加详细的子功能测试集。

2. 测试集结构简要说明

(1)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组网测试集

本分组主要针对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的设备组网功能进行测试,可以划分为七个子功能测试集:设备宣告一致性测试集,设备管道一致性测试集,获取设备详细描述文档一致性测试集,设备组创建一致性测试集,设备查找一致性测试集,设备在线离线事件订阅一致性测试集,设备组查找一致性测试集。

(2)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资源共享测试集

本分组主要针对与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服务相关的资源共享功能进行测试,可以划分为六个子功能测试集: 服务宣告一致性测试集,服务查找一致性测试集,服务在线离线事件订阅一致性测试集,获取服务描述文档一致性测试集,会话一致性测试集,服务调用一致性测试集。

(3)测试集描述规则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子功能测试集的描述分为以下两个部分:

该测试集涉及的消息;

测试例集:包括前提条件和测试例。前提条件中列出本测试集中各测试例所需要的测试条件;测试例包含测试目的、验证内容、测试过程描述、类别和测试通过条件五个部分。

具体测试集规范、验证要求及相应消息格式请参照SJ/T 11310-2005、SJ/T 11311-2005、《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闪联IGRS)系列标准第一部分:基础协议和第四部分:设备验证中所定义的技术要求。该部分标准规定了支持包括家用电子系统信息技术设备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服务的基础协议的设备验证方法,确定了设备验证系统的体系结构,描述和规定了测试设备和被测设备间需要进行的交互过程和消息及对消息进行判断的规则。

示范小区实例

1. 下一代数字家庭网络和数字小区产业化及服务示范工程建设

近年来,数字社区与数字家庭的发展非常快,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将制约进一步发展。其中主要问题是对于数字社区与数字家庭的建设缺乏整合。因此,在数字家庭和数字社区的建设中,采用家用电子系统应用层协议,构建智能互联、资源共享的数字家庭和数字社区管理与服务平台,整合数字家庭网络和数字社区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体化的智能信息服务,从而推动整个中国数字产业的发展。

IGRS标准工作组的核心会员正在以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为基础,在山东省青岛市和济南市进行基于下一代数字家庭网络和数字社区的示范工程建设,本项目计划于2008年在青岛、济南建设5个智能小区和多个数字社区。

2. 数字家庭网络和数字小区解决方案

在家庭内部,建立以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智能互联标准为核心的网络家电框架结构,集成多种物理传输介质的高速多媒体网络和白电控制的低速控制网络,并与安防控制、移动通讯技术紧密结合,提出基于智能互联标准的整套家庭网络解决方案。

通过对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关键技术和平台技术的研究,研发完成基于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的系列网络家电系列产品,所有产品要求保持对下一代互联网的兼容性;通过对数字社区、数字家庭的网格化技术研究,完善适用于数字家庭内部及数字社区的系列智能互联、资源发现、资源共享的通信协议标准;完成数字社区和新型智能小区解决方案。通过建设100户-500户规模的示范工程,形成基于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的智能家居、智能家电和新型通信一体化服务体系。

家用电子系统以应用层协议协议栈为核心,采用多媒体处理技术、数字电视技术有线/无线网络技术、网络流媒体技术、通讯技术。在家庭内部组建低速控制网络、高速多媒体网络和无线信息网络,通过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智能互联技术,将不同的网络融合为一体,形成家庭内部的资源共享和协同服务。基于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的系列网络家电产品开发,包括媒体中心、家庭网关、网络机顶盒、网络冰箱、网络空调等。

第8篇:信用体系建设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 IP网络; 视频会议; MCU; 电视墙服务器

中图分类号: TN911?34; TP3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3)17?0030?03

0 引 言

随着单位的发展和职能任务拓展,单位承担的试验训练任务规模、技术领域以及地域范围进一步拓展,多任务多场区交叉并行逐渐成为常态。在任务的执行过程中,指挥模式更加灵活、组织实施更加复杂,对靶场试验训练信息系统的传输带宽、安全保密、灵活扩展等要求更高。为满足上述要求,试验训练IP网正在逐步建设。

试验训练IP网作为靶场内部通用的信息传输平台,完成靶场各接入节点之间的连接,保障数据通信传输通道的通畅。任务视频会议系统作为任务保障的重要指挥通信手段,地位不可替代。如何在试验训练IP网中构建视频会议系统,使其在任务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已成为急需探讨的问题。

1 任务视频会议系统概述

1.1 视频会议简介

视频会议(Video Conference)亦称会议电视、视讯会议,是一种现代化的办公系统。它是利用通信设备并结合计算机技术通过传输信道在两点或多个地点之间建立可视通信,实现语音、图像及数据交流的一种会议形式。与会者既能听到对方的声音,也能看到对方发言人和会场场景,并可根据会议需要辅以电子白板、传真机、书写电话等通信设备,从而实现与其他会场的与会人员进行研讨或磋商,使各方入会用户产生“面对面”交谈的感觉。随着社会的发展,视频会议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使用者对其视频音频质量、数据共享能力、灵活性、易用性、可靠性和易管理性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

1.2 任务视频会议系统的组成及组网方式

典型的视频会议系统由会议终端、通信链路、视频会议多点控制单元MCU、会议管理平台及相应软件组成。任务视频会议系统由会场和通信链路组成,具有支持同时召开多个会议的功能。会场又分为主会场和分会场,通信链路通常采用光纤、微波、电缆或卫星信道。主会场为会议系统的控制中心,主要配备有MCU、会议管理平台、会议终端及其他音视频采集、输出设备。MCU是视频会议系统的核心设备,通常设置在网络节点处,其主要功能是进行图像与语音信号的合成、分配、切换及会议共享数据的交换等一系列控制功能。分会场配备有视频终端和音视频采集、输出设备,受主会场管理。

任务视频会议系统现采用E1专线组网方式,一般设定导演部为主会场,其他指挥所及阵地为分会场。分会场在主会场的授权下可升级为主会场。在视频会议系统进行会议时,各分会场接受导演部主会场的控制信息及相关数据信息,并对信息进行解码,在得到主会场对分会场的控制命令后,由命令系统的控制器执行相应操作。分会场本身也可以进行本地控制,但主会场控制优先。如果主会场设定主席控制命令,那么分会场的所有的本地控制就会失效,一切控制权(包括一些设备的操作等)均交由主会场。在主会场发出释放主席的命令后,本地控制才能有效。任务视频会议系统连接关系图如图1所示。

由于历次任务分会场位置不固定,且在任务保障期间,分会场较多,专业保障人员有限,导致大部分分会场无专业人员进行保障。在调试和会议期间,会出现因人员误操作更改终端设置,影响会议的正常召开。而E1组网方式,使主会场会议管理平台无法登录分会场终端,无法在第一时间掌握设备状态,从而难以在最短时间内进行故障恢复,为会议保障带来了一定困难。

基于IP网络的视频会议系统,可通过会议管理平台登录各分会场终端,保障人员只需正确连接线缆,一切操作包括终端设置均可交由主会场专业人员进行,避免了因操作不当或误操作而引起的会议故障。

2 在试验训练IP网中的应用研究

随着试验训练IP网的建设,业务IP化成为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如何使任务视频会议系统在IP网中充分发挥其作用,满足任务需求,是必须思考的问题。

2.1 基于IP网络的视频会议的系统模式

基于IP网络的视频会议系统中,通常使用SIP或者H.323协议来进行信令控制,而使用RTP协议来传送实时的多媒体流。因此参与会议的各与会方之间的系统连接实际上包含了信令和媒体两个方面。根据信息的不同传播方式,可将基于IP网络的视频会议的组网方式分为集中式、分散式和混合式三种。

集中式视频会议系统必须配备MCU,MCU由多点控制器(MC)和多点处理器(MP)组成。MCU与所有与会终端以点对点的方式进行信息交互,并由MCU对会议进行控制。各与会终端将语音、视频、数据及控制信息发往MCU,MC对会议进行集中管理与控制,MP将接收到的多媒体流进行混合和切换,并将控制信息和处理后的多媒体流传送至各与会终端。在此方式中,终端只处理一组多媒体信号,对终端和网络的要求较低。组网结构如图2所示。

分散式视频会议系统中MCU只有MC,而不需MP。所有与会终端以多点广播方式直接将语音和视频流传送给其他与会终端,而不通过MCU,与会终端可根据会议需要对多媒体流进行选择性的接收,从而实现各终端间媒体流的交互。MC负责接收各与会终端以点对点的方式发送来的会议控制信息,并完成对整个会议的控制功能。此方式要求网络支持多播技术,对终端的处理能力要求较高,但对MCU要求较低。组网结构如图3所示。

混合式视频会议是集中式和分散式视频会议的综合。与会终端一部分采用集中式会议模式,一部分采用分散式会议模式,MCU就是两类会议融合的桥梁。组网结构如图4所示。

2.2 任务视频会议系统基于IP网络的构建

H.323为基于网络的通信系统定义了四个关键组件:终端(Terminal)、网关(Gateway)、关守(Gatekeeper)、多点控制单元(MCU)。

终端是视频会议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在会议中提供语音、视频和数据的实时、双向通信,依据不同组网方式可分别和网关、MCU通信。网关是跨接在两个不同网络之间的设备,可为电路交换网络和包交换网络的连接提供途径,能够将不同网络上的会议终端连接起来,实现在不同网络上建立会议,并对会议进行控制。关守是系统中的可选组件,通过地址转换、访问控制和带宽管理来保护数据网络完整性。对于三个以上用户的视频会议,需要MCU的控制。MCU支持多个用户之间的网络会议,其中MP为可选单元。MC确定所有与会终端的多媒体流处理能力,并对会议资源进行控制。在集中处理方式或混合处理方式下,MP用于对多媒体数据流如视频、音频和数据进行处理。

任务视频会议系统采用集中式组网结构。集中式多点会议必须配备MCU,所有的会议终端将音频、视频、数据和控制流以点对点的方式向MCU发送。会议的集中管理交由MC负责,MP负责多媒体流的混合和数据分发,并将处理过的多媒体流回送给参加会议的各终端。集中式多点会议允许所有来自不同厂商的H.323终端加入会议,这也为任务中参训单位自带的视频会议设备接入系统提供了方便。

任务视频会议系统设立导演部为一级中心会场,各指挥所和阵地为二级分会场。组织会议既可由MCU向每个终端发起邀请,也可由每个终端向MCU进行申请。系统支持多个会场以不同的速率不同的网络接入,召开混网混速会议,这样使得任务中参训单位的会议设备以级联方式作为三级分会场接入系统成为可能。系统结构如图5所示。

在任务过程中,参训单位可根据训练需要,将指挥所作为二级中心会场,在任务视频会议系统中级联接入本单位的MCU和视频终端。这样,就可以实现对上与导演部建立会议,对下与参训部队建立会议,并可根据导演部需要上传参训部队会场画面。

2.3 任务视频会议系统功能拓展

在任务视频会议系统中,用户只能观看一个会场,如果需要观看所有会场,则需要采取轮询观看的方式。在任务保障过程中,导演部往往需要同时观看多个会场的图像,为满足这一需求,只能在各分会场同时架设视频会议设备和图像传输设备,以满足多会场同时观看的需求。这样一来,不但造成设备资源、网络资源、人力资源的浪费,也会出现会议音频与传输图像不同步的现象,使得会议感受下降。为解决这一问题,可在视频会议系统中增加电视墙服务器,解决视频会议多画面输出问题。

电视墙服务器兼容了符合H.323、SIP通信协议标准的视频系统,支持H.264和MPEG编码的视频系统,无需修改原有系统的设置即可实现高质量多画面的高清视频输出。该设备不会占用额外的网络带宽资源,对原有视频系统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在不需要多画面输出时,即使关闭电视墙服务器,也不会对视频会议造成影响。

如果电视墙服务器安装会场与MCU距离比较近,可直接将MCU所在交换机的镜像口接至电视墙服务器;如果电视墙服务器安装会场与MCU距离较远(跨楼层,跨楼宇,跨地域),则需要将一台转发服务器接入到MCU与网络之间,转发服务器可将数据包传输给远端的电视墙服务器。加入电视墙服务器后的系统框架图如图6所示。

电视墙服务器的使用,既能彻底解决多画面同时显示的问题,使用户在低带宽、大点数会议中仍然可以观看到高清晰度的多画面显示,全面提升视觉感受;又能减少视频图像的传输,节约设备资源、网络资源和人力资源。

3 结 语

在试验训练IP中构建视频会议系统,组网方便、灵活,能够突破现有E1组网的局限,非常方便地完成E1组网所不能完成的视频会议系统中的某些功能;实现了媒体信息传输与业务控制的分离,系统具有良好的兼容性与扩充性。随着试验训练IP网的建成,相信基于IP的任务视频会议系统会在任务保障过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Telecommunications Standardization Sector of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Visual telephone systems and terminal equipment for local area networks which provide a non?guaranteed quality of service [M].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1997.

[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ViewPoint 8660&8650 MCU使用说明书[M].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2008.

[3] 于占江.基于IP网络视频会议系统设计与实现[D].长春:吉林大学,2008.

[4] 郑家翔.IP网络下构建视频会议系统技术探析[J].软件导刊,2006,8(9):23?24.

[5] 杨刚.视频会议系统MCU的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1.

[6] 杨晓鲁.会议电视技术及应用[J].能源技术与管理,2010(3):134?135.

第9篇:信用体系建设的建议范文

一、有效利用“两个系统”,提高征信服务水平

目前,全市人民银行对征信数据分析利用不够充分,影响着“两个系统”作用的进一步发挥。为此,全市人民银行要继续按照总行提出的征信体系建设要“逐步把工作重心从注重系统建设转移到系统建设和服务并重的轨道上来”的要求,下功夫提高征信系统运行质量和服务水平。

(一)继续加强征信系统数据质量管理。一是坚持做好企业和个人征信数据日常总量核对工作,按月逐机构、逐项目核对信贷业务入库情况,对发现的异常数据或入库率低、报送不及时的情况要及时反馈金融机构,督促纠正。二是以贷款卡年审为契机,认真审核被年审单位的各类信贷数据和信息并及时反馈,确保企业系统数据、信息的及时性、真实性和完整性。三是按照xx中支征信管理处的要求,组织辖内金融机构扎实做好每半年一次的个人征信数据明细核对工作,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整改,促进提高数据质量。四是继续督促、组织基层农村金融机构采用手工录入方式向个人征信系统报送数据,同时按照xx中支的要求,在实现系统对接的基础上向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及时、完整的报送数据。

(二)强化贷款卡行政许可管理工作。全市人民银行要在严格落实贷款卡管理各项规定、按程序依法做好贷款卡审核发放等日常工作的同时,采取在媒体刊发年审公告、在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张贴宣传材料等多种形式,继续加大贷款卡年审宣传工作力度,引导企事业单位按时自觉参加贷款卡年审,丰富企业征信系统信息内容。要以政务公开为契机,进一步完善贷款卡服务工作规范,以方便、快捷、周到、细致的服务,增进企事业单位和金融机构对贷款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要严格贷款卡资料收集、录入管理,确保企业征信系统基础数据资料的准确、完整。

(三)认真做好征信异议处理工作。要进一步优化异议处理工作程序,提高异议处理工作效率。对需要通过总行征信中心协查解决的异议申请,在受理的第一时间向征信中心提交;不需要征信中心协查解决的,在辖内快速组织协查,督促金融机构尽快修改错误信息;对确认属于金融机构原因形成的异议信息,在按程序进行协查时,协调异议发生银行为异议申请人出具真实情况证明,以便当事人正常申请信贷业务。在异议处理中,耐心细致地做好异议处理流程、征信系统运行原理等宣传解释工作,及时消除异议申请人的各种误会,化解矛盾。同时,要利用多种形式引导金融机构正确使用信用报告,关注信用报告中的“异议标注”与“本人申明”,客观分析和对待信用报告上显示的不良记录,提高信用报告应用水平。

(四)提升征信系统的服务作用。一是促进扩大信用报告的使用范围。在严格落实总行有关征信数据使用管理规定、保护企业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协调解决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金融机构在查询使用征信系统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征信系统更好地服务金融机构信贷决策和业务发展。二是对xx市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提出查询个人征信系统的申请,按规定的程序和要求积极给予申报。三是鼓励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在商业活动、项目采购、招投标及各类资格审查中使用信用报告,发挥征信系统在促进辖内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四是人民银行各县支行要充分利用总行征信中心新开发的企业征信系统统计分析功能,按季对分行业、分产业、分企业规模、分经济类型的各种信贷业务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监测贷款大户、关联企业、集团企业、异地贷款、资产质量等情况,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提供信息服务,并为行领导提供金融数据支持。五是要围绕金融改革、经济金融运行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利用征信系统查询统计功能提供的线索,进行深入调查分析

(五)加强对执行系统管理制度的监督检查。要监督、管理金融机构认真执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各项规定,完善内控制度,全面加强数据报送、信息查询、异议处理、安全管理等各项工作。

二、强化沟通协调,下大气力开展非银行信息采集工作

非银行信息采集工作既是全市人民银行的重点工作,也是征信工作的难点所在。为此,人民银行各县支行要高度重视,强化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力求使非银行信息采集工作有所突破。按照各县人行确定的采集项目以及中支提供的非银行信息采集模板和数据接口规范采用手工录入的方式,加强非银行信息采集工作和信息的及时上报。一是继续强化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大力开展法院诉讼信息(企业和个人)、养路费征缴信息、企业和个人欠税信息、房屋及车辆抵押登记信息、行政执法等信息采集工作,力争下半年有大的突破。二是协调已提供信息的部门和单位,提高数据报送质量,做到准确、完整、连续报送。同时,在采集非银行信息过程中,要重视做好移送数据安全管理工作,严防发生泄密事故。

三、推动开展信用评级,加强征信市场管理

要结合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资信评级工作,结合实际制定辖内《中小企业信用评级考核办法》,在争取地方政府、相关部门、金融机构的支持与配合的同时,认真做好中小企业资信评级的考核工作,并向政府有关部门反馈考评结果,服务地方信用体系建设。

认真履行管理信贷征信业职责,密切关注和及时掌握辖内征信市场、征信机构以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最新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重大情况要及时向中支报告。

四、继续深入推进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要按照“科学组织、实事求是、稳步推进、扎实见效”的原则,继续把推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作为全年征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及早安排部署,抓好组织落实。上半年完成了对20xx年12月31日时点已建档中小企业全部数据项的信息更新,同时,要动员和引导商业银行利用建立的中小企业信用档案挖掘优质客户,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

积极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结合开办生源地助学贷款和发展小额信用贷款业务,组织农村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对农村地区和农户信用知识的宣传工作力度,倡导“守信为荣、失信为耻”的社会风气,教育广大农民诚实守信,珍惜信用记录。依托深化农村信用村(镇)创建工作,继续组织农村信用社做好农户信用档案建设工作,扩大建档覆盖范围,丰富档案信息内容,为金融支持“三农”发展提供信息服务,进一步完善农户信用档案信息内容,建立农户信用评价体系。

五、继续深入开展征信宣传教育活动,注重宣传实效

(一)坚持做好对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宣传。为了理顺人民银行征信体系建设与地方信用体系建设的关系,争取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对人民银行征信工作的支持,人民银行各县支行要及时向当地政府汇报人民银行征信体系建设和征信管理工作意图、取得的主要成效,同时借助各种平台,采取专题报告、报送信息、邀请地方领导现场视察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人民银行征信体系建设理念及征信体系在促进经济金融发展和改善社会信用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使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能够充分了解和认知人民银行征信工作,并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为依托,加快推进地方信用体系建设。

(二)加强对社会公众特别是普通借款人的宣传。坚持在贷款卡服务窗口和金融机构营业柜台、信贷网点常年摆放《百姓征信手册》等宣传材料,组织商业银行业务人员在日常信贷工作和收集中小企业信用档案资料中耐心解答客户征信问题,并发送宣传材料,主动宣传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促使人们诚实守信,自觉珍爱信用记录。要按照xx中支在全省范围集中开展大规模的征信宣传月活动的通知要求,我们联合商业银行举行了“征信宣传月”活动,采取悬挂横幅、播放征信小短剧、张贴“珍爱信用记录享受幸福人生”海报、发放宣传材料、现场咨询等形式,促进提高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的社会影响力,增强征信宣传的渗透力。

六、高度重视做好征信调研信息工作

目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尚处起步阶段,征信体系建设和征信管理工作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很多,因此要特别重视和加强调研信息工作。上半年,全市人民银行征信调研信息工作的主要任务:一是围绕加快征信立法和征信行业标准建设,加强相关理论研究,为推动出台《信贷征信管理条例》、《信贷征信管理办法》、《非银行授信机构接入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办法》,制定《征信标准体系框架》和征信术语若干标准,修改已颁布的征信法规制度提供建议;二是结合工作实际,在解决难点问题上下功夫,继续加强对“两个系统”推广应用、信贷市场评级、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非银行信息采集、征信宣传等实务研究,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促进工作,同时为上级行决策提供政策建议;三是围绕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加强对本地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征信市场发展新情况、新问题调查研究,及时协调解决问题,及时做好信息反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