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发展状况范文

发展状况精选(九篇)

发展状况

第1篇:发展状况范文

关键词 教育发展 主成分分析 教育现状 建议

21世纪的竞争就是知识的竞争,但说到底是教育的竞争。当前,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新疆“科教兴新”战略正在积极实施,发展教育、培养人才已成为新疆赢得发展主动权的关键。

教育是实现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的基础工程,不同的教育层次对人力资源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各层次的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方向和力度也存在差异。因此研究新疆教育人力资源发展状况对新疆教育的发展及经济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研究综述

国外许多学者在教育经济领域进行了大量研究并作出了重要贡献。Romer 强调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社会中的重要投入,同时,Nelson and Phelps也宣称,初期高水平的人力资本会使劳动力有创造性思维,从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能力。 Psacharopoulos在教育经济领域的研究广泛而深入,他认为,在不发达国家,小学教育的投资回报率比发达国家高。Esim的研究得出相同的结论,他区分了处于发展阶段的亚洲国家的初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关键性作用。McMahon也认为,东亚的突出成就关键在于发展了小学和初中教育,因此,每个层次教育对于经济增长作用存在差异,这一结论或许为 Kim and Lau的发现提供了一种合理解释。

我国不少学者也致力于从人力资本角度探究原因,如吴玉呜、李建霞通过实证分析,认为区域综合实力强弱归根结底体现在教育竞争上,而高等教育对于GDP增长率的贡献,表现出由东部、中部到西部逐步减弱的梯次分布。因而各地区应根据自身的教育、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采取差异的针对性政策,政府可大力投资地区的“优势教育”,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财政促进经济增长的效率。

二、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了十九个教育发展水平的指标: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X1)、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X2)、教育经费年增长率(X3)、平均每个高等学校教师负担学生数(X4 )、平均每个普通中学教师负担学生数(X5 )、平均每个小学教师负担学生数(X6 )、研究生在校生数(X7 ) 、研究生在校生年增长率(X8)、高等教育在校生年增长率(X9)、中等教育在校生年增长率(X10) 小学教育在校生年增长率(X11)、每万人中在校大学生数(X12) 、每万人中中学生数(X13)、每万人中小学生数(X14 )、初中学校毕业生升高中学校比率(X15) 、小学毕业生升学率(X16)、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X17)、各类学校在校生占全疆人口的比重(X18)、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X19)。

所用数据均取自《1995-2006年新疆统计年鉴》及《新疆教育年鉴》,由于要使统计口径一致,教育经费选取的是地方财政支出中教育的支出,财政支出选取地方财政总支出。

本文利用SPSS软件,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教育发展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新疆教育的发展方向、经济的发展及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依据。

方差分解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在十九个指标中可以提取三个主成分,这三个主成分可涵盖教育发展的89.124%的信息。进一步分析,可得因子载荷矩阵,从中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在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X1)、平均每个高等学校教师负担学生数(X4)、平均每个普通中学教师负担学生数(X5 )、研究生在校生数(X7 )、研究生在校生年增长率(X8)、每万人中在校大学生数(X12) 、 每万人中中学生数(X13)、初中学校毕业生升高中学校比率(X15) 、小学毕业生升学率(X16)、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X17)、各类学校在校生占全疆人口的比重(X18)、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X19)指标上有较大的正载荷,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X2)、平均每个小学教师负担学生数(X6 )、小学教育在校生年增长率(X11)、每万人中小学生数(X14 )有较大的负载荷,由于第一主成分涵盖了教育经费状况、学校老师及学生的大多情况,无论是教育经费还是老师及学生数都是教育的资源,因此第一主成分称之为教育资源因素。第二主成分在在校生年增长率(X9)、中等教育在校生年增长率(X10)上具有较大正载荷,把第二主成分可以称之为政策影响因素,第三主成分在教育经费年增长率(X3)上有较大的正载荷,因此称之为教育投资增长因素。通过以上分析可看出新疆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了教育资源、政策影响及教育投资增长三个主要因素。

三、新疆教育现状分析

1.新疆教育资源的现状分析

第一,教育层次发展不平衡,从全国比较来看,新疆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受过高中教育的人数只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8.43%,为东部平均水平的46.11%,为中部平均水平的52.22%,为西部平均水平的95.19%;受过初中教育的人数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8.15%,东部平均水平的32.52%,中部平均水平的31.79%,为西部平均水平的60.82%。这种“倒金字塔”式的状况直接导致了生产一线和广大基层普通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制约了生产力的解放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第二,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由于经济因素的影响,新疆高等教育的学校中有90.32%集中在北疆,而相对于南疆等欠发达地区,教育支援严重不足的现象长期存在。

第三,高校师生比严重失调,高层次师资严重短缺。由于国家高校扩招,从2000年至2005年高校教师负担学生数上涨了58.67%,这对于本来就师资严重不足的新疆来说无疑是使老师学生比更加严重失调,

第四,中等教育力度不够。从1995至2005年,虽然小学升学率在提高,而且都在90%以上,但初中升入高中的比率却一直在35%左右。这种教育状况表明,有大多数适龄人口不能正常接受高中层次的教育,这对新疆实施“科教兴新”和“人才强新”战略非常不利。

第五,少数民族教育力度不够。虽然少数民族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但依然有很多的问题有待解决。一是汉语师资严重不足。二是在较为落后的民族地区,由于教学条件不足,备课资料匮乏,备课没有基本汉文资料。三是信息闭塞,很多的教育信息不能及时的获得,所学知识较为落后。

2.新疆的教育政策现状分析

2003年3月,自治区人民政府转发了自治区教育厅提出的《关于调整中等师范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确定了中等师范学校布局调整的目标,即2004年停止三年制师生的招生计划,2005年取消中等师范学校办学层次,从而实现新疆师范教育结构由“三级”向“二级”过渡。

政策和措施对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卓越的成绩并不等于教育工作的完美无缺。当前,人们已经意识到新疆教育工作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投入相对不足,教育结构不尽合理,教师队伍素质偏低,教育质量效益不高的问题依然存在。

3.新疆教育投资现状分析

近年来,中央和自治区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第二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共投入资金4.8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3亿元,自治区本级财政配套1.5亿元,各县配套0.388亿元。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共投入资金9.28亿元,其中,中央财政5.4亿元,自治区本级财政1.77亿元,地(州)、市、县级学校投入1.92亿元。自2002年以来,教师工资实行自治区财政统发。国家西部“两基”攻坚计划“寄宿制初中学校建设项目”共向新疆投资8.3亿元。

虽然在教育投入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但依然存在着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投入力度降低、投资效益较低、投入分配不合理等问题。到2004年,新疆教育平均投入只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5.45%,为东部平均水平的26.4%,为中部平均水平的56.77%,为西部平均水平的95.1%。

四、加快新疆教育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搞好各级各类教育,尤其是大、中、小学教育。

应重点提高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大批合格的技术工人,以期持续快速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高等教育在快速扩招的同时保证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应不断加强“产、学、研”结合,促使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以信息化带动经济的发展,推动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

2.进一步加强九年义务教育。

应在进一步巩固9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大力推进12年义务教育。目前,至少应在县级先普及12年义务教育,全面提高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把沉重的人口包袱转化为巨大的可持续发展的宝贵人力资源。

3.重视提高、巩固少数民族适龄儿童的入学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继续千方百计地把保证所有适龄儿童都能接受义务教育纳入政府目标,保证义务教育发展的质量,在提高当地教师的素质的同时,千方百计将高素质师资资源配置到边远贫困地区。

4.改善教育经费支出结构,提高教育经费的整体使用效益。

新疆各级财政部门应努力保障教育经费的基本投入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不断增加教育投入。另外财政部门积极配合教育部门做好合理调整校点布局,实现规模效益;优化专职教师、后勤行政人员及学生的比例,逐步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合理配置和利用教师资源。

参考文献

[1]吴玉鸣,李建霞.中国区域教育竞争力与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关联分析-兼复胡咏梅教授等[J].《教育与经济》.2004,(1):24-28

[2]胡永远 ,刘智勇.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地区差异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4,(9):34-37.

[3]唐祥来 经济增长与教育发展水平之关系-个比较分析.《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

[4]林 勇.我国教育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关系及实证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03年第6期

第2篇:发展状况范文

作为逻辑学专业的毕业生之一,尽管一直无缘从事高校逻辑学的日常教学和科研工作,然而由于心中那份难舍的逻辑情结,加上身为教育出版社教材编辑的特殊身份,我一直没有放下对逻辑的关爱。近年来,通过经常与周边高校师生的深入接触,加上较多参加全国及广东省内各次专业会议,我了解到国内高校逻辑学科发展一定程度上处于萎缩的现状,本人仅从个人角度,谈谈对高校逻辑学科发展的认识,以期抛砖引玉,为高校逻辑学科的美好明天献一份力。

一、高校逻辑学科发展现状之我见

目前,通过个人的体察及与众多国内、省内高校一线教师的交流,我了解到国内高校逻辑学科发展境况不如人意。客观地讲,目前高校逻辑学科发展存在着较多需要改善的地方,但也并非四面楚歌,毫无亮点。归结起来,高校逻辑学科发展现状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专业教师转行不少。据日常与部分高校逻辑专业教师的交流和观察,目前,不少高校的逻辑学教师较少时间从事高校逻辑学科教学工作,大多数甚至全部时间是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高校公共课教师。究其原因,一来,多数高校的逻辑学课程多不是必修专业课程,而作为选修课程的逻辑学课程总体课时较少,吸纳不了非常多的专业老师;二来,因为逻辑学教学内容偏离生活实际较远、教师讲课不太注意方法,相当一部分高校逻辑学教师所授课程不能有效地使学生产生兴趣,使得选修学生的数量逐步减少,最终导致逻辑课程这个本已很少之“粥”极难满足众多“僧”需要的尴尬局面。

2.专业学生数量不多。专业学生数量少这种情况在各个学历层次都有明显体现。据笔者的体验与不完全观察,国内在校的逻辑学专业本科、专科两个层级学生极少,在校学生较多集中在硕士与博士两个层次。单从广东省内高校情况看,全日制逻辑学专业专科层次学生几乎没有;而招收逻辑学本科层次学生的只有中山大学,即使是与逻辑学关联度极高的哲学专业,招生院校也不过再加上华南农业大学,总数是大约每个年级不超过100人;而招收硕士与博士层次的逻辑学专业学生的高校主要集中在中山大学与华南师范大学,其他学校则少有听闻。这么少的在校学生人数简直可以用“冷清”一词来形容。

3.各高校所开设课程共性不足,差异大。仔细分析各个层次专业学生的专业结构,我们会发现,各所高校由于学科专业传统、教师专业结构、教学所用教材等原因,相互之间所开课程差异极大,共性极小,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专业学生毕业后的择业与研究,也使得众多一线教师相聚时自说自话,话不投机。

4.专业课时相对不足。据笔者的观察,目前国内,至少是在广东省内的诸多高校中,本科层次上的逻辑学多是一门选修课,这就决定了它的学期课时较少(一般不超过40课时),也使得学生一定程度上产生“逻辑学是不重要的”这样一种错觉,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5.专业教材既多又乱。专业学生人数不多,而专业教材数量却不少。逻辑学专业教材的现状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多”、“乱”。例如,当我们登录百度网页,仅仅输入“逻辑学”与“教程”两个关键词,我们就会看到下面这些包含这两个关键词的词条的众多信息,如:(1)《逻辑学教程》(高职高专公共课教材)张志成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逻辑学基础教程(修订版)》,(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彭涟漪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3)《逻辑学教程》,何向东主编,袁正校、郭泽深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4)《逻辑学教程》,丛书主编张礼建,重庆大学出版社。(5)《逻辑学教程》,张君,中南大学出版社。(6)《逻辑学基础教程》,南开大学哲学系逻辑教研室;南开大学出版社。(7)《逻辑学》,杨树森,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4月出版。(8)《逻辑学教程》,杜雄柏主编,湖南大学出版社。(9)《逻辑学教程》,郭彩琴,北京大学出版社。单单百度网上包含“逻辑学”与“教程”关键词的项目就有这么多,假如再考虑其他网络、其他关键词,那么可以搜到的信息就更多了。就百度这个网络的信息看,这些教材中有的以传统逻辑为主,辅之以一定的数理逻辑知识和符号,内容包括概念、词项逻辑、命题演算、关系与模态、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科学的逻辑方法、论证和反驳、归纳与类比,计划作为高等院校文、理科各类学生教学用书,并力图成为报考工程硕士、MBA、MPA类考生在复习、巩固逻辑知识时的参考书;有的标有“形式逻辑—高等教育—教材”字样,想打造成“21世纪高等院校通识教育规划教材”;也有的只规矩地定位为高职高专公共课教材;还有一些是专门为非哲学专业学生学习逻辑学基本知识编写的教材,书后练习题中含有运用相关知识的公务员行测考试中的真题,并且附录有历年国家考试的判断推理题和解题思路分析,以对提高解题能力有所帮助。这些具备不同特征的教材仅仅是逻辑学教材资源的一小部分。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共性,但更多地强调自身特征,在丰富了人们的选择的同时,却也打乱了人们的视野,给教材选用带来一定的难度,更深层次上阻碍了逻辑学共性研究的开展。

6.公务员考试现象———这边风景独好。公务员考试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在我们喟叹逻辑学式微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一个与逻辑学教学联系紧密、却又与整个学科命运不同的情况———公务员考试。作为就业时获得公务员这个金饭碗的一个重要途径,公务员考试成为包含逻辑学专业毕业生在内的众多专科、本科、硕士层次毕业生的重要取向,众多毕业生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精力为之一搏。这个现象值得深思。

二、逻辑学学科表现之现状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逻辑学之所以表现出目前的这种现状,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

1.学科发展缺乏统一规划与安排。目前,由于逻辑学科发展整体上缺乏统一有效的规划与安排,实际教学中各逻辑学科分支的发展没有注意共同的目标,各所高校也不注重作为学科基础的共性建设,片面追求自身特征的发展,自说自话,相互之间没有形成合力。在全国范围内,毫不夸张地说,就连“什么是逻辑”、“逻辑学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目标”这些基础共识都没有达成,长此以往,逻辑学甚至作为一个学科整体存在的基础都不牢固,遑论发展。#p#分页标题#e#

2.就业管径实际狭窄。逻辑之“冷”,与就业大环境无法完全分开。我们见到,在知识爆炸的21世纪的中国,每年都有几百万不同层次的毕业生寻找就业机会,其中需要理论研究水平的岗位极其少,逻辑学作为一个不能为众多工厂、企业、公司带来直接、可视效益的学科,自然免不了不受重视的命运,毕业生就业端口不可避免地愈发狭窄。

3.教与学口径严重不一致。这也是高校逻辑学科发展的巨大瓶颈。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由于逻辑学不能马上产生重大直接成果,部分高校领导和老师把目光转向那些能带来直接效益的“热门”专业,这无形之中加剧了逻辑学的“冷”;加上不少教师重科研、轻教学,不注意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不能切实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指挥棒,课堂效果很差,产生不了一定的亲和力、向心力,从而变相把学生拒于千里之外。

4.专业设置不尽合理。目前看,国内众多高校的逻辑学科设置多放在哲学系内,由于哲学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偏重理论素养的培养与提高,距离实际生活较远,让大批理科、工科、农科、医科、艺术等学生望而生畏,给学科发展带来极大限制。事实上,逻辑学不仅仅包含深奥的道理,也有极强的实用性(如法律、公文写作等方面使用),是所有专业学生学术成长的不可或缺的武器。

5.公务员考试———就业的实际需要。在高校就业选择中,公务员作为社会上为数不多的金饭碗无疑为广大毕业生所倾心。公务员考试中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含有大量的逻辑知识,但是它与具体的逻辑知识考察又有很大的不同。公务员考试注重逻辑规律的应用,但并不以具体逻辑规律为直接考查对象,这就决定了它与逻辑学科有较大的交叉。公务员考试热本是就业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利用好了,既可以服务广大毕业生的就业取向,也可以为逻辑学科的蓬勃发展增加一个坚实的跳板,这应该成为逻辑学科今后再次振兴的一个重要的考量。

三、走出困境之途径(猛药或可治重病)

逻辑学科发展并非不可能,下面几招或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窘境,为学科发展注入一支强劲针:

1.编制统一的教学大纲,指导纷繁复杂的教学实际。学科发展需要所有人共谋良策。为了学科的共同进步,需要召集全国各分支学科中有一定影响的专家、教授,研究学科发展的切实可行的共性目标,让全国所有逻辑学人才拧成一股绳,这样才能为学科发展提供一个有力的方向。在实际操作层面,教学大纲的编写应该依据教学与学生的实际,仔细研究学生成长所需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并从必修与选修层面选择、规定那些学生亟需的知识。

2.争取教育部和各具体高校的大力支持。由于逻辑思维和逻辑运用能力人人离不开,西方逻辑史上也有“七艺”传统的存在,在教育部层面,逻辑学科应争取被列为本、专科生的必修课程;在具体高校层面,逻辑学科应该力争增加具体可操作的教学课时,聚集人气,拢住专业人才的心,这样才能给专业学生更多的接触机会和发展空间。

3.普及逻辑知识,吸引学生精英参与。集中精力,利用高超的教学技巧、有效的教学手段、丰富的教学内容普,让逻辑学走下神坛,成为每个学生熟练运用的有力工具,这既可以让逻辑知识装备所有大学生的头脑,激发学生的兴趣,扩大感兴趣学生的比例,为逻辑学科储备大量真正感兴趣的爱好者;也能为逻辑学科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4.编制同一版本的高质量的教材。编制同一版本的高质量的教材,这是营造专业和谐与共同发展的重要一环。逻辑教材建设应该涵盖必修和选修两个层面。具体来说:必修教材应该组织全国范围的各分支学科的真正意义上的专家,抛弃分歧,敞开心扉,平心静气地商讨内容与框架,研究文理科各专业学生的共性需要角度,真正落实普及基础知识的基本要义。编写教材时,应该选用与生活联系紧密、通俗易懂、有极强代表性的例子,增强趣味性,反对抽象说教,拒绝假大空;应尽量减少,甚至不安排涉及模态、运算等高深数理知识的逻辑知识,免得将那些欲进逻辑殿堂的莘莘学子拦在大门之外。全国范围内各方面专家群策群力、各尽所长地共同编写一本通用教材,可以营造共同的学科话题氛围,也会减少你强我弱的争论。选修教材则应依据目前中国逻辑学会的各个分支以及各所高校的特长和现状,认真组织有丰富一线教学经验和专业所长的教师,编写具有不同侧重点的分支教材,简洁、清楚地介绍分支学科的重点学科成就,体现学科及生活的多样性。各所高校、各个逻辑分支应针对自身的优势和传统,恰当选择适合需要的教材,这样可以逐步引导那些真正感兴趣的学生入门、探究,真正为逻辑学科的发展壮大培养人才,也可以充分发挥分支学科人才的专长。编写教材时,还应认真研究公务员考试和所有在校学生的实际需要,巧妙组织教材,避免学生花费不必要的时间既学习逻辑学知识,又去花大价钱请人辅导公务员考试知识。

5.积极营造和谐的研究空间,留住大量的逻辑学人才。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学科的发展离不开所有分子的众志成城的努力。具体来说,可以通过设立科研项目、定期开展学术活动等方式,聚集人气,汇集各逻辑分支的智慧,营造一个和谐的、积极的科研空间,让每个逻辑人扬眉吐气,以自己的逻辑身份而自豪。

第3篇:发展状况范文

一、运行状况

资产负债规模继续扩大。截至2008年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62.39万亿元,同比增长18.62%;负债总额58.61万亿元,同比增长18.22%。,本外币存款余额47.84万亿元,增长19.3%;本外币贷款余额32.01万亿元,增长17.9%。

行业竞争性进一步加强。2008年,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随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含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发展迅速,资产占比继续扩大。其中,政策性银行资产占比9.05%,比上年提高0.99个百分点;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占比14.12%,比上年提高0.34个百分点;城市商业银行资产占比6.60%,比上年提高0.25个百分点;农村金融机构资产占比11.44%,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五家大型商业银行资产占比51.01%,比上年下降2.24个百分点。

资产质量整体提升。2008年,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实现“双降”。截至年底,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602亿元,同比减少7082亿元,不良贷款率2.4%,同比下降3.7个百分点。

资本充足水平明显提高。2008年,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多种渠道补充资本金,其中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券和混合资本债募集资金724亿元,比上年增加92.3%。截至年底,资本充足率达到8%监管标准的商业银行有204家,同比增加43家;达标银行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99.9%,同比提高20.9个百分点。

盈利水平大幅增长。2008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后净利润5834亿元,比上年增长30.6%。其中,主要商业银行(含5家大型商业银行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实现税后净利润4383.6亿元,增长44.7%。银行业金融机构平均资本利润率和资产利润率分别达到17.09%和1.00%。

监管有效性不断加强。2008年,银行业监管部门密切跟踪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指导和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风险管理。高度关注银行业资产质量变化情况,防范不良贷款反弹;加快金融风险处置和创新业务风险管控,防范金融突发事件;不断加强国际监管沟通和跨部门监管合作。及时了《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和要求银行建立小企业贷款专营机构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提出了调整部分信贷监管政策促进经济稳健发展的十项措施,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经济增长。

二、改革进展和成效

2008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继续深化改革,不断增强金融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及应对危机能力,及时化解金融风险,有效维护了银行业稳定。

(一)国有大型银行改革继续稳步推进

2008年,按照国家金融业改革总体部署,国有大型银行改革继续稳步推进。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2008年,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精心研究论证中国农业银行(简称农业银行)改革方案,稳步推进各项改革工作。10月21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实施总体方案》。10月29日,中司通过汇金公司向农业银行注资1300亿元人民币等值美元,与财政部各持有农业银行50%的股份。农业银行先后完成了资产评估、土地确权和不良资产剥离等工作;同时,不断扩大县域事业部制改革试点,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支持。2009年1月9日,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创立大会召开,股权董事、监事按法定程序产生,“三会一层”的公司治理架构初步设立;1月16日,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

国家开发银行商业化改革初步完成。2008年初,国家开发银行(简称开发银行)改革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准,商业化改革稳步推进。改革方案明确了财务重组中有关外汇资本金汇兑损失的处理、共管基金、风险准备等问题;明确了国有股权管理方案,财政部和汇金公司作为发起人分别占51.3%和48.7%的股份。12月1日,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创立大会召开,并按照公司法程序要求产生了新一届董事会、监事会、高管等。2月16日,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

此外,中国进出口银行(简称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简称农发行)也不断深化内部改革,加强风险管理和内控机制建没,稳步开展新业务,为全面改革创造条件。2009年初,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成立工作小组,专题研究推进进出口银行和农发行的改革问题。

200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对政策性银行改革进行了部署,明确了政策性银行分类指导、“一行一策”的改革原则,提出首先推进开发银行改革,进出口银行和农发行也要进行内部改革,增强资本实力,为进行全面改革创造条件;继续发挥政策性金融服务国家战略、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逐步改革政策性金融业务运行机制,实行公开透明的招标制,财政给予必要的贴息等风险补偿。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后,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积极稳妥地推进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和农发行的改革工作。目前,开发银行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已于2008年12月16日挂牌成立股份公司。

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全面落实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最新变化,稳步推进进出口银行、农发行和中信保的改革。通过改革,不断强化其服务国家战略的职能,动态调整其业务范围并实行分类管理,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完善规模控制和风险控制机制,明确风险补偿机制,建立规范的外部监管和考核评价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政策性金融机构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问题,进一步发挥政策性金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促进经济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2008年,针对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国货币政策由从紧及时调整为适度宽松。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落实宏观调控政策,坚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信贷政策,不断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取得明显成效。

及时调整贷款投放。银行业金融机构结合市场需求变化及自身发展的实际状况,在信贷管理和信贷结构调整等方面较好地体现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要求,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上半年,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从紧货币政策的要求,合理把握信贷总量和贷款投放进度;下半年及时扩大信贷规模,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特别是第四季度,进一步加大了信贷投放。全年新增贷款5万亿元,其中第四季度增加1.43万亿元,有力地配合了国家“保增长、扩内需”政策的实施。

农村金融服务继续加强。一是农业银行制定并实施了服务“三农”的总体方案,开展面向“三农”试点工作,探索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基地为依托、以农户为重点、以惠农卡为载体、以农户小额贷款为突破口、以县域事业部为组织保障的服务“三农”模式,年末涉农贷款余额9 330亿元,同比增加135l亿元。二是农村信用裢支农主力军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截至年底,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3.7万亿元,其中农业贷款1.7万亿元,占比为46%;农户贷款余额1.33万亿元,占比为36%。三是不断扩大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拓展农村金融机构服务领域。截至年底,共核准107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其中村镇银行9l家,贷款公司6家和农村资金互助社10家。

中小企业信贷服务能力有所提高。2008年,银行业金融机构高度关注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探索通过市场化机制扶优限劣,不断创新信贷方式,提升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水平。一是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不少商业银行将中小企业贷款作为战略熏点和未来利润增长点,中小企业贷款逐步增加。截至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为lO.9万亿元,同比增长13.5%。二是发展针对中小企业盼专门化金融服务。一些商业银行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建立有别于大型企业的中小企业信贷流程和管理制度,进行专门的风险管理。2008年,一些银行已设立小企业服务专营机构,专门从事中小企业贷款。

全力支持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2008年,中国发生了罕见的丽雪冰冻和特大地震灾害,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应对,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功能,支持抗灾救灾和灾詹重建。一是及时恢复营业,合理布局基层网点,扩大灾区金融服务覆盖面。二是落实国家灾后重建政策,对灾区实施倾斜和优惠的信贷政策,加大对灾区重点基础设施、中小企业、“三农”经济等的信贷支持力度。三是积极支持灾区住房开发建设。加大对因灾损毁住宅重建和修复及灾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倍贷支持力度,发放农民自建住房贷款,帮助农民自建和修复因灾损毁住房。四是加强受灾地区信用环境建设,保护灾区客户合法权益,及时核销符合规定的不良贷款,对因灾无法按时偿还的贷款,不催收催缴、不罚息、不作不良记录、不影响借款人继续获得灾区其他信贷支持。

(三)风险管理能力持续提升

2008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应对网际金融危机过程巾,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外投资遭受了一定损失。但总体上看,中国银行业境外投资总最不大,占银行业全部资产的比例较小,投资损失金额有限,整体风险可控。同时,银行业采取了一系列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措施。一是密切监测国际金融危机发展动态,做好风险评估和预警,建立应对危机工作机制和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防范危机对银行业的冲击。二是积极防范化解境外投资风险,加强境外投资管理,积极调整优化境外资产结构,降低外币资产组合风险,及时足额计提减值准备,提高风险防范能力。三是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强化信息共享与区域协作,共同应对金融危机。四是继续深化改革,完善公司治理,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改进风险监测与评估技术,优化风险管理流程,强化风险管理人才培养,不断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五是进一步加强功能监管和审慎监管,科学调整并稳步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全面提升中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做好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各项准备工作。按照中国银行业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目标和时间框架,监管部门将从2010年开始受理商业银行实施新资本协议的申请。2008年,监管部门了《商业银行银行账户信用风险暴露分类指引》、《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等一系列监管指引,推进商业银行新资本协议的实施进程,基本建立了涵盖银行业主要风险领域的审慎监管法规体系。同时,各主要商业银行结合自身实际,陆续建立了新资本协议实施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探索开发或引进新的风险计量模型和技术,完善风险评估方法,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积极使用已经开发的风险计量工具开展压力测试,提升应对负面冲击的能力。

(四)局部风险得到及时处理

2008年,有关部门加强了信息沟通与政策协凋,及时处置银行业局部风险。

缓解部分在华外资银行流动性压力。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母公司经营状况的影响,部分在华外资银行流动性压力加大,少数银行出现流动性困难。对此,中国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立即采取措施,协调解决了个别外资银行的融资问题。同时:建立了在华外资银行和中小商业银行监管协作机制,以加强审慎监管,共同维护金融稳定。中国人民银行还设立了短期招标工具(TAF),通过招标力式向符合条件的境内金融机构(包括外资法人银行)发放期限在3个月以内的短期质押贷款,创新了向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的方式。

平稳处置其他中小银行风险。2008年,部分高风险机构的风险处置有序进行。经有关各方努力,城市商业银行风险基本得到化解,尚未撤销的停业整顿城市信用社减少到12家,部分高风险信托公司和农村金融机构风险得到及时处嚣,少数历史遗留的高风险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工作进展顺利,湖南湘西州等个别地区因非法集资引发的银行挤兑事件快速平息。

三、稳健性评估

2008年,反映银行业稳健运行的主要指标总体保持良好,资产质量、资本充足水平、盈利状况持续改善,流动性总体较为充足。但银行业利润增速持续下降、不良贷款反弹压力有所加大。

资产质量持续改善,但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加大。截至2008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下降明最。其中,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0.49万亿元,同比减少0.7l万亿元,不良贷款率2.45%,下降4.28个百分点;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84.8亿元,同比减少26.7亿元,不良贷款率2.33%,下降0.71个百分点;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91.45亿元,同比增加60.82亿元。

2008年,受经济周期波动等因素影响,一些出口导向型和加工型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钢铁、有色、化工、造船等行业经济效益下滑,房地产市场低迷,企业停业停产事件增多,部分行业资产质量下滑,不良贷款有所增加,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加大。

资本充足率和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逐年提高,抗风险能力持续增强。2008年年底,资本充足率达到8%监管要求的商业银行达204家,达标银行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99.9%。其中5家大型商业银行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全部达标,整体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14%和10.54%。

贷款损失准备金缺口下降明显。截至2008年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损失专用准备金缺口l222.83亿元,同比减少7753.47亿元;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1)83.43%,同比提高48.36个百分点。其中,大型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152.96%,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198.50%,城市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161.93%。

盈利继续增长,但增速持续放缓。2008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后净利润5834亿元,连续三年保持30%以上的大幅增长。资本利润率达到17.09%,资产利润率为1%,均比上年有所提高。其中商业银行资本利润率和资产利润率分别达到19.45%和1.2%,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但受存贷款利差收窄、国内外金融市场持续低迷等因素影响,银行业金融机构利润增速自2008年5月起连续8个月放缓。

流动性整体较为充足,但波动较大。截至2008年底,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为46.1%,同比提高9.72个百分点。其中主要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为44.3%,同比上升8.47个百分点;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中小机构的流动性比例均保持在50%以上,远高于监管指标下限(25%)。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比69.14%,同比下降3.35个百分点。银行业金融机构整体流动性仍较充足,但波动较大。

存款增速加快,定期化趋势显现。截至2008年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7.84万亿元,同比增长19.3%。人民币各项存款增速比上年上升4.06个百分点。其中储蓄存款余额22.15万亿元,增长25.70%,增速上升18.93个百分点;企业存款余额16.44万亿元,增长13.52%,增速下降8.94个百分点。

受利率下调影响,2008年人民币各项存款特别是储蓄存款出现明显的定期化趋势。截至2008年年底,人民币定期储蓄存款余额13.9万亿元,占储蓄存款余额的63.93%,比年初增加3.44万亿元,占新增储蓄存款的75.94%。

贷款平稳增长,房地产贷款增长放缓。截至2008年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2.0l万亿元,同比增长17.9%,增速与上年基本持平。新增贷款中,制造业贷款7541.44亿元,个人贷款5416.8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贷款5089.63亿元,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4691.60亿元,上述四类贷款占新增贷款比例为53.63%,同比下降16.37个百分点。票据融资增长迅速,同比增长50%,余额近2万亿元。

受市场调整影响,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从7月份开始逐月下滑。截至年底,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余额5.22万亿元,同比增长8.75%;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为16.3l%,下降1.20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2.2l万亿元,增长9.40%;购房贷款余额3.01万亿元,增长6.36%。2008年,房地产市场增速放缓,房地产贷款风险有所上升。

四、需关注的方面及改革措施

2008年:银行业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下,继续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2009年,银行业继续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加强和改进信贷服务,加大对经济的支持力度,防范和化解经济周期波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继续做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各项工作,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和抗风险能力。

(一)加强和改进信贷服务,满足合理资金需求

2008年,银行业积极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在支持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与当前形势要求及市场需求相比,银行业贷款结构仍然不够合理,信贷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

2009年,银行业适应宏观调控的新形势,将切实加大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有效满足实体经济发展对信贷资金的合理需求。一是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产业发展。加大对民生工程、重大工程建设、灾后重建、节能减排、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区域协调发展的信贷支持。二是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落实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贴息等扶持政策,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三是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进一步发挥银行业金融服务功能,积极扩大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发展面向农户的小额贷款业务,增加扶贫贴息贷款投放规模。四是加强和改进房地产信贷服务。支持居民首次购买普通自住房,加大对城市低收入居民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的信贷支持。

(二)关注实体经济运行状况,防范信用风险

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出现回落,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增速下降。受经济周期调整等因素影响,一些行业、企业经营出现困难,银行业潜在信用风险有所加大。

当前,银行业需要处理好支持经济发展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既要避免盲目惜贷,也要防止盲目放贷,积极防范信用风险。一是把握信贷投放节奏,保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注意防范低水平重复建设可能引发的信贷风险。二是继续优化信贷结构。适当控制对一般加工业的贷款,限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关注集中放贷行为的潜在风险,降低信用风险集中度。三是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强化信贷监督和内控建设,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和重点行业企业信贷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信贷风险事件。四是运用信贷资产重组、转让和其他信用风险管理工具,适度分散信贷风险。五是加强房地产信贷风险管理。密切监测房地产价格波动,积极开展压力测试,动态评估房地产信贷风险。

(三)稳步推进业务创新,改善盈利状况

自2008年5月以来,银行业盈利增速持续放缓,利润增长面临较大压力。同时,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仍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盈利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

下一阶段,银行业要加快业务创新,保持利润合理增长,继续优化盈利结构。一是抓住当前扩内需和保增长的市场契机,大力调整信贷结构,积极开展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经济资本回报率高、有利于优化结构的信贷业务,提高信贷收益水平。二是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紧密结合当前形势和市场需求变化情况,推动中间业务加快发展,进一步提高手续费、佣金和非信贷资产收益比例。三是提高创新能力。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开发有特色的新产品和新业务,避免过度同质化、低水平竞争,提高综合盈利能力。四是做好金融咨询和代客理财服务,优化理财产品设计,强化理财产品风险管理,改善理财业务盈利状况。五是完善信贷风险定价机制,科学平衡风险与收益,追求合理回报。

(四)规范和引导民问借贷活动,防范风险向银行业传导

近年来,中国民间借贷增长较快,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正规金融不愿涉足或供给不足领域的资金需求,增强了经济运行的自我调整和适应能力。但民间借贷活动不规范容易滋生高利贷、非法集资、金融欺诈、洗钱犯罪等活动,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为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健康发展。一是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强化法律和市场约束,积极引导民间借贷规范发展;促进多层次信贷供给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二是区别对待、分类管理,保护正常的民间借贷,依法严厉打击非法集资活动。三是进一步发展正规金融,增强正规金融引导民间借贷的能力,形成民间借贷与正规金融和谐共存的环境。四是加强金融知识和舆论宣传教育,充分揭露非法金融活动的危害性,提高民众金融风险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五是建立监测调控体系,将民间借贷纳入经济金融监测和宏观调控视野,防范民间借贷潜在风险向银行业传导。

(五)继续关注国际金融危机对银行业的影响,进一步做好各项应对工作

从2009年第一季度世界主要经济体金融运行情况看,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对中国经济金融的影响不断加深,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运行环境将更加复杂,经营管理压力和潜在风险可能进一步加大。

为此,应继续做好银行业应对危机的各项工作。一是加大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监测分析力度,健全银行业风险监测和评估体系,总结吸取各国应对银行业危机的经验教训,研究风险向中国银行业传导的可能路径。二是完善应对危机工作机制和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加强沟通协调和信息共享,防范国内外各种不确定因素对银行业的冲击。三是积极防范化解境外投资风险,及时调整优化海外资产结构,加强境外机构管理,强化对主要国家投资风险的动态评估。四是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建立与风险收益相匹配且透明的薪酬制度,不断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全面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五是进一步提高银行业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正确对待境外战略投资者减持等市场自主行为,继续积极稳妥地实施“引进来”战略。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各种潜在机遇,科学调整“走出去”战略,全面提升中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六是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加强功能监管、审慎监管,强化资本约束和流动性管理,完善市场信息披露制度,努力防范银行业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摘自《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9》主要执笔:郭大勇 欧阳昌民 赵民 林文顺 曲天石)

专栏l: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与发展

政策性金融服务对贯彻国家战略意图、支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有着重要作用。1994年,中国成立了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和农发行三家政策性银行,专门从事“两基一支”(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出口、粮棉油收购等政策性金融业务;2001年,组建了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简称中信保),专门从事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业务。自成立以来,四家政策性金融机构积极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外经贸政策和宏观调控政策,在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缓解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保护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高中国企业和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开放型经济的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政策性金融机构面临的市场环境、经营条件和目标任务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许多原有政策性业务实际上已逐步转变成商业性业务;另一方面,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快速变化的情况下,出于国家整体利益和战略发展的考虑,一些领域产生了新的政策性业务需求。同时,随着政策性金融机构业务的拓展,其职能定位、公司治理、风险控制、激励约束、监督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也日益显现。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改革提上了议事日程。

专栏2: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及调整

第4篇:发展状况范文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 IEC61850 智能设备

中图分类号:TM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b)-0234-01

智能变电站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家电网公司已经全面进入数字化为通讯方式的变电站建设时期。以但就变电站智能化来说,还有一定的距离。建设智能化变电站,需要实现变电站二次设备的高度集成,实现全站信息数字化,实现全站信息共享和高级应用。从某种角度来看,智能变电站就是变电站数字化范围的扩大继电保护装置、测控装置、表计等二次设备已经实现了智能化,所以对一次设备智能化的要求也更加具体。随着电子式互感器、光纤技术、通信网络、一次设备智能化和IEC61850等技术的发展,智能变电站的时代已经具备了到来的条件[1-2]。

1 变电站自动化的发展历程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得到全面推广,我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1、RTU变电站;2、综合自动化变电站;3、数字化变电站;4、智能变电站。近年来,随着智能变电站概念的提出,建设智能变电站成为电网建设的主要方向[3-4]。

1.1 数字化变电站

数字化变电站是由智能化一次设备和网络化二次设备构建的,实现变电站内设备信息共享和互操作的现代化的变电站。数字化变电站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较短,还没有完成相关的技术规范[3]。

1.2 一次设备智能化

变电站最早采用硬接线接口方式,包括一次设备的常规控制回路、跳闸回路,随着智能变电站的普及,配置了智能化采集终端,一次设备可以通过接口直接控制网络。并且伴随着技术的更新,可以实现对重要设备状态的实时跟踪监测,如断路器SF6在线检测,变压器的在线式检测等,将事故隐患扼杀在萌芽之中。

1.3 网络技术的完善

IEC61850为变电站自动化领域带来了显著的发展和提高,只要把变电设备入通讯网络,就可完成各设备间的联系,提高工作效率,节省电缆、简化调试、检修方便。其功能完善、互操性等优点得到广泛认可。基于IEC61850要求的网络技术的完善,所有智能设备都能按照统一的网络协议进行通讯,我国智能变电站基于IEC61850应用研究处于国际领先位置。

2 智能化的优点

2.1 简化接线

相比于常规变电站的硬接线方式,二次接线更为复杂。智能变电站实现智能化方式,二次设备仅存在于设备内部,设备之间进行通讯均通过通讯电缆或者光纤接口,大大减少了二次接线,解决了一、二次设备接线设计周期长、调试周期长等问题。目前智能变电站大部分二次接线均采用此通信方式,但电源回路及一些重要的回路除外。

2.2 抗干扰能力强

继电保护装置正常运行时会受到电磁干扰,电缆之间的电磁干扰会造成保护装置动作。除此之外,直流回路接地、混入交流电源也经常会导致保护装置动作的发生。与此同时,智能变电站采用光纤通讯,信号通过光缆进行传播,减少了控制电缆的数量,电磁干扰现象不再发生。

2 智能变电站存在的问题

3.1 技术规范

通信标准是智能电网建设的关键,IEC61850是智能电网的启动标准之一。我国国家电网也规定了智能变电站的信息交换及管理将遵循IEC61850的要求,电网经过多年的发展,也基于IEC61850标准编制了一些相应的规范,如DL/T860、Q/GDW383等,在规范中也对IEC61850的标准模型进行了扩充,但是并没有在细节上作出明确的规定,因此在实际的工程项目中,各企业按自己的标准对逻辑节点进行编制,因而在设备接口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多方的工作配合,影响了工作效率。

3.2 过程层可靠性

智能变电站分为站控层、间隔层和过程层,其中过程层设备包括光电互感器、合并单元、智能终端。合并器与互感器的输出相连并完成与一些跨间隔合并器的数据传输。目前过程层设备应用在电网时日尚短,在技术层面上和其他系统进行磨合,因此它的稳定性、可靠性、与二次系统相互配合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逐步完善。

3.3 网络安全性

保障通信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智能变电站正常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智能变电站的操作和保护动作的通讯都是通过通信网络来实现的。随着电网的发展,对智能变电站的通信网络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力求保证通信网络的稳定安全可靠。如果出现通道堵塞,通讯中断等网络故障,则无法实时监控设备状态,可能会有设备损坏的情况发生。另外,IEC61850是一个开放式的网络结构,一旦受到恶意入侵或攻击,将影响整个电网的稳定运行,因此需要采用有效的防范措施进行安全隔离,目前电网采取内外网分离,实时电脑软件监控等措施。

3.4 一次设备智能化程度

目前二次设备的生产厂商检测技术及通信技术领域的技术力量等方面比较完善,而一次设备厂商在这方面技术比较薄弱,很难达到所期望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智能设备需要依托第三方来解决一、二次设备的接口问题,对于一次设备厂商而言,需要加强通信技术领域的发展和二次设备厂商的联系,达到一次设备的智能化标准。

4 结语

智能化变电站打破了常规变电站监视、控制、保护等功能相互独立的模式,信息采集集成化,设备智能化,功能优化。投资成本大大降低,势必将成为下一阶段的技术主流。智能化变电站已初步通过实践的检验,满足了安全、稳定的系统运行要求。其中IEC61850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加快了我国智能变电站的普及,加强电网安全性建设,加大网络安全的防护,更加有效的管控通信网络,是对于整个电网的安全性保障。目前发展智能化变电站应用所遇到的主要问题,仍需要技术水平进一步发展和解决。

参考文献

[1] 宁夏电力公司.基于IEC61850标准的变电站调试手册[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3:1-10.

[2] 陈安伟.IEC61850在变电站中的应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3:1-6.

第5篇:发展状况范文

关键词:卷烟;低焦油;市场;展望

1低焦油卷烟的含义

低焦油卷烟的焦油含量标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下移。在20世纪70年代,全球卷烟焦油量普遍在20毫克/支以上时,当1976年世界第一支焦油量低于15毫克/支的卷烟诞生后,焦油量低于15毫克/支的卷烟被统称为低焦油卷烟。此后,随着卷烟降焦技术的不断进步,卷烟焦油量进一步降低,12毫克/支、10毫克/支的卷烟不断增多,在20世纪90年代初,将焦油量低于12毫克/支的卷烟称为低焦油卷烟。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控烟浪潮的兴起以及人们对健康的日益关注,卷烟焦油量不断降低,将焦油量低于10毫克/支的卷烟称为低焦油卷烟。国内烟草开展低焦油卷烟研制比国外晚了近10多年,但在国家烟草专卖局的高度重视下,各企业卷烟降焦工作开展得颇有成效,卷烟焦油量不断下降,在2006年以前,将焦油量低于12毫克/支的卷烟称为低焦油卷烟,此后又将焦油量低于10毫克/支的卷烟称为低焦油卷烟。

2国外低焦油卷烟市场发展概况

国外发达国家对降低卷烟焦油量的工作开展要比国内普遍早10~20年,低焦油卷烟已成为发达国家消费的主流。美国早在1980年时卷烟平均焦油量就达到14毫克/支,1990年下降为12.5毫克/支,目前均在12毫克/支以下;欧盟在1993年平均卷烟焦油量为13毫克/支,1998年规定焦油量超过12毫克/支的卷烟禁止销售,目前在欧盟市场销售的卷烟焦油量已下降到10毫克/支以下了;日本的低焦油卷烟发展迅速并且是世界上卷烟焦油含量最低的国家,1994年平均焦油量就为9.5毫克/支,目前平均下降到8毫克/支以下。低焦油卷烟市场除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因限焦规定而发展迅速外,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不断扩大。巴西在1997年时低焦油卷烟市场份额就达到24.1%,海湾国家自1999年起就禁止高于10毫克/支以上的卷烟上市,俄罗斯也要求进口卷烟不得高于12毫克/支。以上情况表明,国外主要卷烟消费市场中低焦油卷烟已成为消费主流,国外低焦油卷烟市场的今天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国内的明天。

3国内卷烟焦油量变化的基本情况

3.1近20年来国内卷烟焦油变化的阶段

1987—2009年,我国卷烟焦油量由24.3毫克/支降至12.2毫克/支,22年间共降低了12.1毫克/支,平均每年下降0.53毫克/支。这22年间我国卷烟焦油量变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7—1992年)为焦油量快速下降阶段,焦油含量由24.3毫克/支降至18.85毫克/支,年均降低1.09毫克/支,这一阶段焦油量快速降低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滤嘴烟比例大幅度提高,滤嘴烟生产比重由1986年的18.37%增加到1991年的55.09%;第二阶段(1993—1996年)为焦油量平稳阶段,4年间卷烟焦油量一直维持在18~19毫克/支的水平;第三阶段(1997年至今)为缓慢递减阶段,焦油量由1997年的17.2毫克/支降低到2009年的12.2毫克/支,年均降低0.42毫克/支左右。在这一阶段,全国滤嘴卷烟产量已大幅提高,1998年就增加到97.3%,焦油量下降主要原因是国家烟草专卖局推动卷烟企业降焦,在1997年烟草行业开始执行卷烟新国标后,企业加大了降焦工作力度,使用了多种降焦技术,促进了卷烟焦油量逐年递减,当年卷烟平均焦油量下降了1.61毫??/??支。2004年1月9日,国家烟草专卖局下发了《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调整卷烟焦油限量要求》的通知,规定从2004年7月1日以后生产的盒标焦油含量在15毫克/支以上的卷烟不得进入销售市场,当年卷烟焦油量下降幅度就达1.21毫克/支,此后卷烟焦油量又逐年缓慢下降,至2009年,全国卷烟平均焦油量已下降到12.2毫克/支。

3.2目前国内卷烟焦油量水平

根据国家烟草专卖局对2010年一季度全国在产卷烟产品质量省际间交叉抽查通报显示,全国25家具有法人资格的卷烟企业生产的81个品牌157个规格的卷烟产品焦油量和烟气实测加权平均值分别为12.1毫克/支,比2009年同期下降了0.4毫克/支,与2009年三季度相比下降了0.1毫克/支。焦油量小于10毫克/支的卷烟占抽查产品数10.8%,焦油量在10~14毫克/支的卷烟占抽查产品的84.7%,未抽查到焦油量超过15毫克/支的卷烟产品。一类到五类烟的焦油量实测加权平均值分别为12.8毫克/支、12.7毫克/支、12.3毫克/支、11.6毫克/支和11.5毫克/支。卷烟产品实测焦油量分布见表1。

在统计的25家卷烟工业企业中,受检产品焦油量实测加权平均值小于或等于12毫克/支的有14家;大于12毫克/支小于13毫克/支的有8家;大于或等于13毫克/支的有3家。值得一提的是,焦油量实测值不高于10毫克/支的卷烟产品有17个,这是自2006年起按《卷烟》新国标进行检测以来,焦油量低于10毫克/支的产品数量最多的一年。

4国内低焦油卷烟市场状况

一是规模小,但增长较快。2009年全国共销售低焦油卷烟158.56万箱,占全国卷烟总销量比重为3.5%,销量比2008年同期的134.75万箱增加23.81万增长17.67%,高于全国卷烟总销量增长率。

二是低焦油品牌规格少,销量集中在少数品牌。2009年在销低焦油卷烟品牌共有42个,其中国外品牌10个。销量超过10万箱的品牌只有6个,分别是“红金龙”32万箱、“中南海”30.87万箱、“长白山”17.7万箱、“雄狮”15.88万箱、“八喜”15.33万箱、“红双喜(上海)”13.86万箱,6个品牌销量占全国低焦油市场比重高达79.32%。10个国外低焦油卷烟品牌共销售了4.15万箱,占全国低焦油卷烟2.53%的市场份额,其中销量最大的卷烟品牌是“555”,销量为1.6万箱。表2为2009年全国低焦油卷烟销量前10名排序。

三是结构低,集中在中低档卷烟。从分类别来看,158.56万箱低焦油卷烟销量中,三类烟中的销量比重最大,达63万箱,其次是五类烟和四类烟,分别为51万箱和33万箱,三个类别中低焦油卷烟销量占低焦油卷烟总销量的比重高达93%,而属一类、二类烟的比重仅为7%。

四是生产低焦油卷烟的企业较少。低焦油卷烟产销最大的企业是上海烟草集团,销量达到47.8万箱,其次是湖北中烟公司达33.69万箱,山东中烟以18.99万箱排第三位,这3家卷烟企业的低焦油卷烟合计销量占全国低焦油卷烟销量比重达55.5%。低焦油卷烟销量排前10名的企业的销量比重更是高达84%(见表3)。

五是低焦油卷烟市场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和地产低焦油卷烟较大的省份。2009年,低焦油卷烟销量超过30万箱的市场为湖北省市场,销量在10万~20万箱的市场2个,销量5万~10万箱的市场6个,销量1万~5万箱的市场12个。从销量前10名省区的地理位置看,除湖北、吉林、黑龙江3个(其中湖北、黑龙江均有产量较大的地产烟)市场外,其他7个市场销量均属沿海省市,而销量不足1万箱的市场绝大部分属西部省份(见表4)。

5国内低焦油卷烟发展前景

5.1低焦油卷烟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

国内低焦油卷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不容置疑。国外发达国家大部分已进入低焦油卷烟时代,国内卷烟“减害降焦”尽管起步晚,但国家烟草专卖局在以高度关注公众健康为己任的推动下,卷烟降焦幅度大,低焦油卷烟市场发展快速,增速高于总量增速;低焦油品牌日益增多,不仅有如“中南海”为代表的混合型卷烟,也有像“长白山”、“红金龙”之类的烤烟型卷烟;低焦油卷烟涉及多个价类,在部分区域市场已形成消费主流之一。可以认为,国内卷烟消费市场进入低焦油时代已指日可待了。

5.2烟民接受低焦油卷烟的倾向较高将有利于其市场增长

消费者对低焦油卷烟的认知和购买倾向决定未来市场的大小。从各种卷烟市场调查报告来看,烟民对低焦油卷烟接受程度比较高。零点研究咨询集团2007年在大连、广州、杭州等8个城市开展的针对低焦油卷烟的市场调查结果表明,有70.9%的消费者认同“低焦油的卷烟可以减少对吸烟人健康的危害”的说法,而只有29.1%的消费者认同“焦油含量低的卷烟和普通的卷烟没有什么不同”的说法,有72.1%的消费者表示如果价格合适会“经常吸”或“主吸”低焦油卷烟产品。云南中烟工业公司立项的“云南重点高端卷烟品牌消费调研研究”项目于2007年在8省市20个城市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高端卷烟吸烟人群中有77%的人认为“高端卷烟焦油量在12毫克/支以下比较合适”,其中有47%认可8~12毫克/支焦油,30%认可8毫克/支以下,13%认为无所谓,只有10%认可12毫克/支以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控烟办作为推动国内控烟的官方机构,于2006年4月在北京、上海等6个城市开展的“国际烟草控制政策评估调查”表明,只有17.2%的吸烟者认同“吸低焦油的卷烟同样有害健康”的观点,并且不同受教育程度的调查对象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这说明80%以上的吸烟者认可“吸低焦油卷烟会减少对健康危害”的观点。

从这三份来自不同机构的调查报告均表明一个事实:近80%的国内卷烟消费者认可抽吸低焦油卷烟可减少对健康的危害。因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健康会更加日益关注,低焦油卷烟将会成为国内卷烟消费的主流。

5.3国内低焦油卷烟发展面临两个挑战

(1)卷烟“减害降焦”技术难关的攻克是低焦油卷烟快速发展的关键

经过多年开展“减害降焦”的研究,国内卷烟企业已积累一些控制卷烟焦油量的手段,如在“三纸一棒”上的通风稀释、调整烟丝结构中梗丝、膨胀烟丝和烟草薄片的比例,但这些手段在降低卷烟焦油的同时不可避免使卷烟吸食口味变淡,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低焦油卷烟均未能很好地解决这个技术性难题,尤其在烤烟型卷烟上更为突出。烤烟型卷烟本身要求具有香气浓度较高的特性,但如采用阻隔和稀释这种单一手段使卷烟焦油量降低,无疑也会使烟味偏淡且香气不足,让消费者难以接受。因此,以烤烟型消费为主的国内卷烟品牌,攻克在卷烟“减害降焦”后,保持卷烟香味稳定的技术难关成为产品顺利走向市场的关键。目前在大部分高档卷烟上实测焦油量较高的原因,也是因为担心产品焦油量降得太多导致消费者不接受而迟迟在高位。

第6篇:发展状况范文

在短期利益的驱使下,某些国内动画公司把国外现成的故事剧本、造型和动画片拿来加工,这是一种缺乏创新精神的做法,这种做法虽然使国内的动画技术员的基础技术得到提高,但这种机制下无法产生具备创新思维的动画企划人才。这样一来,我国就无法与国际领先水平保持一致,失去了共同发展的可能性。动画艺术是科技的一种,它与其他领域的科技一样,也要更新、发展、与时俱进。如果我们只是做简单的加工工作,照搬别人的创意,而没有原创能力。那么无论付出多少艰辛,也不会出现一流水准的作品,发展又从何谈起呢?

过于强调民族化。任何一种事物都有一个度,动画创作也不例外,动画创作不要拘于传统,给自己套上枷锁,动画制作中应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近年来,国内的艺术家们创作了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动画片如:木偶动画、剪纸动画,还有蜚声国际的水墨动画片等,这些优秀的动画片具有很强的民族风格,深刻地体现了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底蕴,但同时也忽略了国际化的外在包装,因而很难在国际动画界占有长期的重要地位。动画产业和其他产业一样具有世界性,所以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也必然是同步的。民族和传统固然是各个国家的文化产业资本,但是过度地依赖它,就只能落后。我想大多数想借着民族优势来拯救中国动画的、为中国动画振兴的人们,在盯上民族优势的时候不可否认都抱着能走一条捷径的侥幸心理,希望轻松赢得胜利。可是有没有想过,在这样一个没有人和我们竞争的跑道上,我们其实只不过是孤独的运动员,甚至没有为我们旁观呐喊助威的观众。没有观众,这样的奔跑还有什么意义?中国动画缺的是资金,差的是创意和观念,对于民族优势应该是有效地加以利用,而不是完全地死抱着不放。如果国内的艺术家们能将当代的先进技术和超越地域性的创作理念结合起来,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片,那么中国的动画也定能在世界动画舞台上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了。

缺乏高层次创新型的人才。这也是很多领域面临的问题,本身我国的人才数量和人口总数的比例就不高。尤其是高级别的创新型人才、一流的动画师和导演的短缺,导致我国动画自主创新能力的国际竞争力就很弱势。因为行业对人才数量的需求量极大,导致大量的动画工作者出自短期的培训机构,而并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教育和文化素养方面的教育。我国的动画技术也多来自国外,国际竞争激烈,我国还面临着发达国家的经济压力,导致我国很难培养出顶尖的各学科领军人物。所以培养自己的人才才是中国的动画事业最应该关注的重中之重。在缺乏领军队伍的状况下发展中国动画是非常困难的。数据显示,动画专业在全国170多家高校开设,这些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多数是偏向技术方面,而少有偏向创意和营销方面的训练。人才不可能像流水线一样通过高校的专业院系来推出。

自从国家广电总局调整动画、鼓励动画产业的发展以来,中国动画正在以全新的面貌面向世界。开始了它的振兴之路。据了解,2004年中国电视台规定的动画片播出时间是6万分钟,目前动画片的给量仅为2万分钟,动画片供应缺口巨大,而且,根据广电总局的通知,电视台所播出的动画片中,中外动画片的比例为6∶4,在此基础下,国外动画同行认为中国动画从业者是“坐在金山上”,行业发展前景一片灿烂。从中国动画产业的诞生之日起就面对着这个巨大的市场。中国每年共需要动画片约120万分钟左右,眼下的情况是,观众的审美要求远远超出我国现有的动画生产能力,电视台的播出也难以保障,而且目前中国动画人才缺口达15万人之多,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的动画爱好人士去积极开拓发展。

第7篇:发展状况范文

关键词:互为 保险业务 旅游组团 系统集成 措施

1、互为

1.1.概述

随着市场竞争的愈演愈烈,商务这种商业模式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商务就是人受企业的委托,在一定的区域和处所内,在一定的权限下,以企业的名义代替企业行使经济行为(包括销售商品及其他行为),其法律后果直接归属于企业。商务按照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分类。例如,根据委托人给予人的权限,可以分为独家、一般和总等;根据的业务内容,可以分为商品、保险、证券、旅行、广告、投标等。而商务的方式也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种方式就是互为。互为是指,双方互为对方的方和被方,利用自身的优势和对方的优势进行互补,形成一种相互信任的合作方式。随着近年来商业的发展,商务已经无处不在。但互为不仅仅是双方互相那么简单,而是要具备更深层次的条件,才能给双方带来真正的利益。

1.2互为具有的优势.

从社会分工的角度来看,互为可以更好的发挥企业自身的优势,弥补经营者能力的不足。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无需开展所有的工作,通过将一部分经营活动独立出去,有助于企业集中精力搞好主要经营活动;互为可以形成信任的良好合作关系,有助于企业的发展,减少沟通和协调的成本;商更为熟悉当地的市场情况,拥有固定的销售渠道或网点,有利于扩大业务;实行互为模式,可以增大市场的接触面。占有更大的市场,才能拥有更多的盈利机会。因此对方的市场占有量,同样能为自方带来好处。

正是这些原因,互为的运用越来越普遍。

2、互为存在的问题

互为在具有其好处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的问题。最典型的是保险业务间的互为、旅游组团的互为和系统集成。

2.1保险业务间的互为

在互为发展未成熟时,保险相互业务绝大部分全部来自保险集团内部。而现在,保险公司可直接利用包括相互在内的中介渠道开展业务。集团外的相互对很多分支机构不足、网络不丰富的外资保险公司公司来说是一个利好,他们可以减少开设分支机构的开销。2007年保监会解禁产后,寿险交叉销售限制,国寿、人保、平安等同时拥有产、寿险公司的保险集团,纷纷开展产、寿险交叉销售,来自交叉销售的保费收入以迅猛之势增长。然而,从信息共享、利益均沾的角度来说,集团外的相互比较难,要经历相当长时期的沟通和尝试。同时,这种模式可能引发的问题依然值得关注,比如,相互对营销员及相关培训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同业竞争也会带来冲击。集团内部相互的风险较为特殊,应予以重点关注。相关公司应确保法律关系清晰、管控责任明确、财务核算和资金流向清楚透明

2.2旅游组团的互为

互为,组团社将开发的旅游产品交社销售,一方面,降低自身的成本,有利于形成统一品牌,打造出境游的名牌产品。并将极大地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更好地保证旅游者的合法利益。组团社互为,最终将实现旅行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双赢,另一方面,旅行社将展开竞争,最终发展成为我国旅行社市场的“批发—零售体系”,引发旅游业的二次分工。目前我国的旅行社与国外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只有通过迅速扩大规模,实现批发商和商分组和引入科技等手段,才能减少成本,减少内耗,实现由亚洲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跨越的目标,优势共享,规范运作,从而真正使我国出境游市场在对外开放中取得有利的竞争地位。但是,如此层层,旅游品质难以保证。一旦游客与无资质的报名社签订合同或者协议,等于是与中间商签订了合同,与组团社之间并无明确的法律关系。而这其中最容易引发的问题,而且要是出发地收客的旅行社、组团社与地接社可能跨越了省、市的范围,使得旅行条款的约定出现不契合,权责和监管问题也更加复杂。

2.3系统集成商间的互为

随着系统集成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广大区域系统集成商感觉到越来越大的压力,单纯做集成项目的利润难以保证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越来越多的区域系统集成商开始在项目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软件产品。在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基础上进一步开发的软件产品,成本比较低,实用性很强,能够解决客户的实际需求。但是,由于区域系统集成商主要在自己所在的省份开展业务,没有有效的渠道拓展到其他省份,也不可能为了一个产品到各地建立分公司或者办事处。而产品如果只是在一个省推广,就很难取得好的效益。而且,这类从用户需求中产生的软件产品,技术门槛不是非常高,推广时间一长,就很容易被模仿。

3、采取措施解决互为存在的问题

目前互为这种模式的种种现状,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这一模式的长远可持续发展,亟需改进进行改进。包括:在选择互为这种模式时,要慎重选择自己的合作伙伴。因为对方的良好发展与否与自己荣辱与共。如果选择不慎,有可能在以后的合作过程中出现纷争,而互为本身就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在约定利润分配的同时,明确双方的责任问题,避免在出现纠纷后相互推卸责任;政府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企业也要及时了解国家政策,及时把握住良好的合作发展时机;确定商后,要采取有效地激励措施,例如积极或消极的物质奖励,权激励,技术授权等。这样才能保持持久的合作伙伴关系。

4、结束语

尽管目前互为这种模式在我国发展还不够成熟,但是它顺应了企业或集团之间发展壮大的需要,加上相关法律政策和企业策划的不断改进,互为在将来将会应用得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第8篇:发展状况范文

1·1心理护理视野正在拓宽

心理护理目标已不局限在病人和疾病本身,而是扩大到病人家属、社区、预防保健和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等多方面。例如刘蓉华等[2]在护理烧伤患儿的同时,关注患儿母亲的应激状态,进行准确的评估并恰当干预,保证患儿母亲的健康心态,共同促进患儿康复。李乐之等[3]研究表明腹部手术病人术前焦虑与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护士应尽可能支持、理解病人,并采取力所能及的措施帮助其优化社会支持网络,加强与家庭的联系,提高手术耐受力。方逸等[4]对双胎妊娠围生期心理健康状况采用SCL-90问卷调查分析,以便针对性进行双胎妊娠孕妇的心理健康保健。朱树香等[5]对122例婴儿智力发展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旨在促进和保障婴幼儿智力发展。

1.2心理护理的方法更趋科学化

心理护理从宣教式的经验之谈过渡到注重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的发挥和运用。护理工作者开始关注不同病情、不同病人的个体差异,采取科学的心理护理理念,拓展心理护理的深度。例如音乐疗法已广泛地应用于重症颅脑损伤、癌症、心身疾病、围手术期和终末病人[6-10],取得了理想效果。苏晓茵、林征等[11,12]成功地运用了生物反馈训练矫正肿瘤病人和慢性便秘病人不良的身心反应。放松疗法用于冠心病和哮喘病人的辅助治疗[13,14]取得了显著效果。黄秀英、郝天羽等[15,16]通过正性暗示和常规心理护理对照研究,结果表明积极暗示法明显优于一般的心理护理。王延文[17]采用Ellis理性情绪疗法、Meichenbaum自我指导训练和Beck认知治疗理论成功地对1例意外眼球破裂合并面部毁容病人进行心理干预。董冰等[18]研究表明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方法对缓解术前焦虑、加速术后康复的效果优于一般心理护理。

1.3应用量表评价的论文明显上升

本调研显示,1997年应用心理评定量表的论文仅占9.3%,而2002年16月已达56.6%。准确的心理评估是心理护理的前提,胡军等[19]研究发现主、客观两种评估方法差异非常显著。若使心理护理具备科学性和可信度,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科学的心理评估方法,科学地测定病人的心理状况,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护理,真正使病人受益。

2心理护理的展望

2·1心理护理深入开展是护理成为自主性专业的必要条件

护理要想成为自主性专业,摆脱依赖和束缚,必须有独到的理念和能力。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之所以不尽人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欠缺心理护理的技巧和能力,相当程度上还停留在机械操作状态,阻碍整体化护理的完善和进展。护士与病人有着密切的接触,能及时发现病人的心理问题。解决病人的心理困扰,这是不该忽视的护理范畴。

第9篇:发展状况范文

一、市场回顾

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邮电通信事业得到了高速发展。自从1987年广东开通第一个etacs模拟蜂窝电话系统以来,移动通信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回顾手机市场十年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移动电话得到超前发展,移动电话用户急剧增长。1988年,全国仅有移动电话用户3千多人,截止到1997年底,全国移动电话用户已达1300万,用户数量连续十年成倍增长,这样的发展规模和速度都是空前的,这在十年前是无法想象的,就连当时有关部门的十年规模预测目标也仅为到本世纪末移动电话累积达20万(相当于1997年半个月的放号数)。

2.手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手机产品由单一走向多元,由摩托罗拉产品“一枝独放”到众商家参与竞争的“百花齐放”。摩托罗拉公司率先向国内提供etacs移动电话生产技术,因此,1993年以前,手机市场基本是摩托罗位手机一统天下。随着手机市场的发展,特别是gsm、cdma等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的引入,国外各主要厂商看好中国巨大的潜在市场,纷纷设法挤身其中。这些厂商都相继以独资或合资方式在中国成立公司(目前在国内设立移动电话生产线的国外公司已达8家),使其产品不断进入中国的市场前沿。据统计,截止到1997年底,经邮电部审批入网的手机已多达74种(其中gsm手机57种)。随着手机技术的发展,手机越做越小,功能越来越多,其中不少产品已实现中文显示,用户使用更加方便,选择余地也越来越大。

3.手机由“模拟”向“数字”方向发展。随着通信向宽带化、智能化、数字化、综合化和个人化方向发展,手机由“模拟”向“数字”发展已成为必然。

进入九十年代,随着gsm技术的成熟和在欧洲商用化的成功,为gsm在我国的发展提供了条件。1994年联通公司成立,开始形成竞争格局,大大促进了gsm在我国的发展。邮电部门从1995年开始大力发展gsm数字移动电话网,对已建成的模拟网采取了适度完善的政策,即东部地区在优化网络的基础上少量补缺,中西部地区原则上不搞模、数并行扩建,集中主要精力抓好数字网建设,并计划近期内覆盖到全国300个地级市和1460个县。中国联通作为中国第二公众网,以gsm为市场切入点,经过3年多的努力,也已初具规模,目前已在76个城市启动,48个城市建设,30个城市联网,正式开通运营25个城市,用户已逾20万。从今年开始,邮电部将在主要中心城市开始积极建设cdma网,这些都加快了数字手机在我国的发展,其规模和发展势头将远远超过模拟机的发展。

4.竞争使手机价值呈持续下降趋势,客观上促进了手机市场的发展和用户的增加。5、6年以前,手机价格不菲,一部motorola 8900x 高达2万多元。当时拥有一部手机甚至成为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如今,手持大哥大骑着自行车打电话已成为街头新景。带来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手机价格的不断下调,使手机成了工薪阶层可以接受的“大众商品”。其原因,一方面是众多商家产品竞争带来的裸机价格的不断下降,一方面是中国联通介入竞争使手机资费逐步下调,二者造就的火爆的手机市场使广大用户成为受益者。

二、手机市场存在的问题

1.手机市场还待进一步加强管理和不断完善。随着手机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壮大,特别是自备机入网放开以来,大量公司进入这一领域,这对手机产品的流通和零售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有不少经营者只顾追求利润,非法贩进和销售走私手机(俗称“水货”)。虽然从技术角度讲,这种“水货”手机在质量上与正规进关的手机并无差别,但却常被一些不法商贩在手机电池等附件上做文章,采取“偷梁换柱”的方法欺骗用户,售后服务也无保障,使一些贪图便宜的用户上当受骗。还有人制造、销售劣质手机电池、假入网标签,这些都扰乱了市场秩序,同时也使国家税收蒙受巨大损失。

规范市场秩序,除了需要通信主管部门加强管理、指导监督外,还需要工商管理和执法部门的紧密配合和监督检查。目前,由于手机进货渠道问题引起的经济纠纷案越来越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加强市场管理,严格控制和管理产品流通的各个环节,对于手机市场今后的健康发展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2.售后服务工作有待改善和加强。随着手机市场的迅速发展和销售网络的不断扩大,手机用户急剧增加,售后服务工作问题已越来越突出。如服务质量不高,维修网点少,维修力量严重不足等。目前各门市销售的手机其维修工作基本上是由门市收集后送往厂家或厂家设立和指定的维修点维修,维修点数量有限。一般用户修机,最快也要3、4天,慢的要半个月左右,对此用户意见很大。虽然有些商家推出了一定时期内更换新机、延长保修期、维修期间提供暂用机等办法,甚至有的厂家打出“第一选择”24小时全球服务计划(即随时、随地更换新机),但由于从用户到厂家或维修部中间要经过许多环节,同时受各种条件的制约,用户得到的服务就要大打折扣。售后服务解决不好,将制约手机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建立一支技术力量强、数量充足和分布合理的维修网络是保障手机市场发展、维护广大用户利益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3.手机市场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网络的管理和建设。当前我国移动通信网络的建设基本上以各省相对独立建设的,各省之间网络的互联、邮电网与联通网的互联、国内网与国际网的互联情况都直接影响到用户使用和手机市场的发展。用户使用中遇到的移动电话断音、串话、打不通、漫游不畅等现象还相当普遍。

三、手机市场的发展趋势

手机市场的发展取决于国民经济的发展、移动通信技术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虽然近几年我国移动通信得到了迅猛发展,但就其规模来讲,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移动通信仍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并呈现以下几种趋势:

1.手机市场仍持续发展并不断壮大。根据邮电部“九五”规划,到2000年,我国公用移动电话用户将达到3000万户,中国联通也计划到2000年时达到300万户。届时,移动电话的普及率将达到2.5%左右,距发达国家的10%普及率仍有较大差距。目前,邮电部门和中国联通都在大力发展gsm网,gsm网的覆盖范围和通信能力将大大超过模拟网。从今年起,邮电部门开始将cdma网的建设作为今后数字网发展的重点。因此,移动通信市场仍具很大潜力。

2.竞争机制的引进,将改变原有的市场格局,手机市场将由垄断的封闭型向开放的竞争型发展。早在1994年,根据当时移动通信业务发展的需要,邮电部决定放开手机的自备机入网。但是,初期的自备机入网在一些地区实际上受到很多限制。随着中国联通介入竞争,市场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各地电信局广泛开展了代买代销业务,并逐步推广代办业务,要求全面放开自备机入网,除收取进网费、sim卡成本费外,不在加收其它费用。联通公司也在打出“让手机进入工薪阶层”的口号下,通过较邮电网相对低廉的进网费吸引客户,甚至在一些地区,新开通的联通网通过在特定时段内减收或不收进网费、免费赠送手机等手段进行促销。

与此同时,各生产厂家及商也不再只将眼光放在各地电信局、邮电器材公司和联通公司上,而是以逐步推进各级商制,在各地建立专卖店等措施来适应新的市场形势,进一步带动了零售网点的发展。

可以预见,手机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这种以竞争为机制、以市场为导向的手机市场将逐步走向成熟。

3.网络的多元化发展将进一步促进手机市场的发展,手机市场将逐步转向买方市场,消费结构也将发生较大变化。最近,邮电部门在大力发展gsm的同时,已有计划地在一些大城市发展与gsm双频工作的dcs 1800,并在商用试验的基础上有步骤地建设800m cdma中国电信长城网,加上现有的模拟a网、b网、gsm网和联通gsm网,将出现多网并存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