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临床医学硕士论文范文

临床医学硕士论文精选(九篇)

临床医学硕士论文

第1篇:临床医学硕士论文范文

从风靡一时的美剧《豪斯医生》《急诊室的故事》《实习医生格蕾》,再到近期国内热播的《医者仁心》《心术》,医生已然成为大家关注的“偶像职业”。尽管现在的医患矛盾越来越尖锐,也经常有报道提出,越来越多的医科毕业生毕业后改行不愿意做医生,然而在近几年研招中,临床医学硕士仍然是“香饽饽”,受到众多医科学生的追捧,特别是一些热门学科专业方向的临床医学硕士,分数线更是水涨船高。

临床医学硕士报考热度大于学术型硕士

在很多人的意识里,专业学位的含金量并不如学术型学位,理由往往如下:因为中国的学位制度正处于转型期,专业学位刚刚设立不久,还是个试验品;因为专业硕士录取分数线相当低;很多考生都是考不上学术型硕士才不得不调剂到专业硕士;因为专业硕士通常要交学费且不享受奖学金待遇……

其实以上种种,对于临床医学专业来说是误解。

何为“临床”?原意是诊治必临病床,引申义是医生为病人诊断和治疗疾病。而在现在,很多医科生从“临床”走向了“离床”,越来越偏重于理论,越来越看重发了多少论文、做了多少课题,而忽视了技能的操练,越来越重视病情本身而非病人。几年前,一条“临床医学博士不会做阑尾炎手术”的报道见诸报端,引起轩然大波。同时,又有大量数据表明每年的医学本科毕业生大量转行,很少有人愿意做医生,医院招到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医生越来越少。人们开始质疑中国医学教育,认为当代本文由收集整理医学生只会背书而不会看病,重理论轻实践。几年后,临床医学硕士应运而生,大大弥补了医学研究生实践不足的问题。从目前的临床医学硕士就业的情况来看,在招聘硕士研究生时,各大医院的临床医生岗位更倾向于招收临床医学硕士毕业生。

相比于学术型的医学研究生,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恰好可以弥补实践不足带来的诸多问题,该学位专为培养高水平的专业医生而设立,旨在提高医科研究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事实上,在各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硕士报考热度要大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术型硕士。而对于学生的职业规划来看,读临床医学硕士进入医院做医生的概率要比学术型硕士大。

特别需要考生注意的是,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一般不接受跨专业推免和考研。根据最新的执业医师法规定,本科非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不可以参加临床医师资格考试,所以即使本科毕业于预防医学、护理学等相关医学专业,也很难如愿就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科室轮转两年半的学习

教育部和卫生部设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目的在于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医疗预防的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临床医学硕士学制三年,一般的学校安排半年时间上课、做实验,两年半时间在医院各科室轮转。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在学的三年里不仅要完成系统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临床实践能力上有所提高,培养一批兼具精湛医学技术与人文素养的临床医生。

绝大部分院校的临床医学硕士都按具体的三级学科设置培养模式,学生在报考之初就可以按照自己对某一细化学科的兴趣去选择专业。各大高校根据自身特色和重点学科开设不同领域的医学专业课程,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院校和专业方向。下面,笔者就临床医学硕士阶段的课程内容作简要介绍。

首先,接受系统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这一阶段学生需要修读完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中医学等多门课程。尽管临床医学硕士属于偏重于应用的专业学位,但是医学理论仍是临床实践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在未正式进行医院科室的临床学习之前,各大高校的临床医学硕士均开设有医学理论和实验的课程,通过理论学习和相关的实验,学生可以更理解医学和生命本身,了解疾病的发生机理,为进入正式的临床学习阶段做准备。任何正确的实践都需要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医学是以人为对象的科学,医生承担治病救人的使命,更需要学生夯实理论基础,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只有实践与理论并重才是做好医生的基础。

其次,学习所选领域的专业课程。这一阶段学生会有明确的导师,硕士生导师同时就是自己的带教老师。学生的选课也有所侧重,大量地阅读本专业领域的中外文文献,做相关的实验等。学生需要掌握常见病发病诊断处理的临床基本技能、掌握医学文献检索、资料调查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如果你选择儿科学方向,那么你的导师一定是儿科医生。在硕士期间,研究生至少有两年时间要和孩子打交道。不仅系统学习儿科知识,更要为成为一个合格的儿科医生做准备。同样,选择其他方向也是如此。笔者的一位朋友考取了精神卫生方向,入学后即在省精神卫生中心学习工作,三年后对患有心理疾病的患者非常了解,毕业后进入医院精神科工作也非常适应。

最后,临床实践。学生在明确分科后,会在相关的科室学习,有医师执照的往届毕业生会和在职的医生一样,承担一定的诊疗任务。病人是医生最好的老师,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开始接触病人,培养对急、难、重症的初步处理能力。同时积极提高医患沟通能力,为从学生到医生的转变打好基础。进入科室后,导师会着重加强对学生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基本训练,使其具备对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做出分类鉴别的能力和医疗实践能力。实践是临床医学硕士教育的最重要一环,特别是对于外科系统而言。医学本科生在最后一年忙于考研忽略实习,读研后很多又忙于科研论文,而鲜有动手机会,临床医学硕士能弥补这个缺口。外科的研究生跟着老师上手术台是家常便饭,他们不仅要站在老师身旁认真观摩,同时也是老师的得力助手,从拉

钩、剪线、缝合这些最基本的实践,逐步学会关键步骤的操作,很多研究生会在毕业前成为手术医生的第一助手。也正是因为这些实践的不断积累,学生工作后会更快成为主刀医生,而非单纯的“理论家”。

就业去向

1.临床医生

不同的临床学科方向,就业的侧重大有不同。而且,都是做医生,从事的工作也各有侧重。

就内科学而言,是上一年度报考最热的医学专业,也就意味着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最激烈。但内科在就业上很重要的一点是,临床工作不仅注重知识能力,而且非常重视实际的操作经验,招聘的医院非常看重这一点,这对毕业生来说也是个不利的因素。所以在读书期间,要特别注重操作经验的积累,为就业打好基础。

而对选择全科医学、家庭医学方向的同学来说,新医改为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了契机,社区医院越来越受重视,家庭医生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外科学也是临床医学最重要的分支,神经外科、整形外科等新兴外科专业技术更新换代快,急需注入新鲜血液。而年轻医生接受新知识快,身体素质好,所以就业前景看好,特别是男生。

对于神经病学和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来说,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前者是国内外当前的研究热点,已然成为前沿科学。而随着当代生活节奏的越来越快,人们压力日愈加大,对心理医生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但是我国的现状是精神科医师的收入整体偏低,随着新的精神卫生法的出台,该行业也有着光明的前景,尽管道路曲折。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也是临床医学硕士就业的热门选择。影像医学与核医学是涉及多个学科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一门新兴科学。作为辅助检查的有效方式参与临床工作,需要高技术的专门人才。

运动医学医师这个职业,对于临床医学硕士也是不错的选择。中国运动医学具有中西医结合的特色,在国际体育界享有盛誉。随着国家“奥运争光”和“全民健身”两项宏伟计划的开展,运动医学跃入大众视野。研究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人的运动能力,防治运动技术性伤病,指导群众体育,应用体育锻炼加速伤病后的功能恢复以及防治运动不足病和老年病等成为运动医学研究中最重要的课题。

此外,康复与理疗学、肿瘤学、急诊医学等医师岗位都有大量缺口,特别是二、三线城市的高水平医生数量严重不足。

2.公务员、事业单位

千万不要以为公务员和事业编之类都只是文科生的岗位,作为医科学生,如果你现阶段不想做医生,需要一份相对轻松安定的工作,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是不错的选择。每年卫生部、省卫生厅、市(区)卫生局、各地疾控以及医院的职能部门等都提供有一定技术要求的行政岗位供临床医学硕士等相关医学专业毕业生报考。

3.医药公司

近几年来,生物科技相关公司在大陆雨后春笋般大规模涌现。药品研发岗位薪酬高,技术含量高,不仅吸引了药学专业毕业生,同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也因为其丰富的医学背景,备受重视。

另外,伴随医药行业的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私营企业中的贸易、营销、检验和医药信息管理等岗位对技术人员的需求也将会增加,像辉瑞制药、默沙东、诺华公司等每年都招收大量临床医学硕士的毕业生。

4.考博深造

在所有专业中,医学专业是对从业者学历要求最高的专业。在任何一个行业,遇到博士大家都会特别注意,因为学历高人一头,是“稀缺资源”。而在医院,特别是三甲医院,年轻的住院医师,拥有博士学历者不在少数。特别是对于想进入一二线城市的三甲医院做医生,读博更是必修课。读博时选城市和导师比学校本身更重要。对于任何一个学科而言,都是学位越高,关注的领域就越专注。临床医学专业的博士往往就已经明确了非常细的专科方向。读博的三到四年里,一定要仔细斟酌未来最想做的研究方向,在期待就业的城市读书,能大大增强在该地工作的概率。

5.出国留学

2009年,一本《小强海外行医记》热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毕业生张德强也一时备受关注。作为国内第一本全面而翔实的中国医学毕业生申请美国住院医生培训的行动指南,读者在分享他在申请到美国做医生这段经历的同时,也把就业的眼光投向了国外。

现在,医学本科毕业生选择毕业后去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或攻读博士学位继续深造,或在一些前沿的实验室里做科研助理,或经过专业培训并通过严格的准入制度后在国外行医。不仅丰富了视野,拓宽了人际

资源,医学梦想也在异国他乡得到延续。

6.医学传媒

随着中外交流的日益加深,国内外的医学团体交往也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多的医药相关协会、学会和学术期刊、杂志需要专职的医学英语翻译,薪水不菲。同时一些医学传媒机构,如卓信医学传媒集团等也需要医学背景的毕业生承担采编工作,以保证刊物的专业水平。同时各地的健康教育机构也吸引了大量临床优秀毕业生就职。

院校推荐

1.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是中国医学教育的最高学府,其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也走在全国的前列。目前,北京协和医学院的临床医学硕士在北京协和医院、阜外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整形外科医院、天津血研所、南京皮肤病研究所、卫生部老年医学研究所、天津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都有招生计划。涵盖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麻醉学、影像医院与核医学、肿瘤学、老年医学等多个三级学科方向。临床医学硕士每年都是学校报考人数最多的专业。

协和医学院是财政部 6 所“小规模特色高校”的试点学校之一,研究生经费采取全国最高拨款标准, 公费生基本助学金不低于1500 元/月,专业学位研究生也享受公费生待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于往届生,报考临床医学硕士需要考生已获得《医师资格证书》和《执业医师证书》(均不含待批),未获得证书者不允许报考。

作为中国最优秀的医学院之一,竞争相当激烈,专业基础好和有一定的医学实践能力的考生报考占优势。

2.北京大学

2012年,北京大学医学部迎来百年华诞。经历百年发展的北医已然发展成我国最重要的医学创新研究基地和高级医药卫生人才的培养基地之一 。

优秀的附属医院是临床医学硕士的重要培养基地,北大医院、人民医院、北医三院、北医六院、口腔医院、北京肿瘤医院、首钢医院、北大深圳医院都招收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此外,积水潭医院、卫生部北京医院、北京世纪坛医院、北京航天中心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地坛医院、回龙观医院、首都儿研所、民航医院等作为教学医院,每年都会有一定数量的招生计划。

北医的临床医学硕士培养侧重于临床医疗技能训练与研究,学生的实践机会非常多,而且有诸多参与合作办学项目的机会。值得注意的是,每个二级学科统考生的招生规模几乎都在5人以内,还有很多专业仅招收一名学生,在报考时要平衡好兴趣与专业冷热门程度,才能增加胜算。

3.复旦大学

上海作为中国第一大城市和经济中心,医疗行业发展更是迅速。在这样的一座城市读医学院视野也更加开阔。

该校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的分科较细,涵盖妇产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肿瘤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运动医学、麻醉学、急诊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全科医学、医学病理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等多个专业分支。

4.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从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圣约翰大学医学院、震旦大学医学院、同德医学院再到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上海交大医学院有着光辉的历史传统。如今的交大医学院仍然是众多考生追捧的热门医学院,在教育部组织的学科评估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分别位居国内第一位和第二位。

在内科学范围内,心血管病、血液病、呼吸系病、内分泌与代谢病、肾病、风湿病、传染病,外科系统中的整形外科、骨外科等都是国家重点学科,而这些分支在临床医学硕士中都有招生。在师资方面,交大医学院更是力量雄厚,从现任卫生部部长、中科院院士陈竺,到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都是交大校友和终身教授。

瑞金医院、新华医院、仁济医院等无论从学术水平再到硬件条件,都在全国名列前茅,对于有志于留在长三角发展的同学来说,交大医学院是不错的选择。

5.中山大学

2001年,原中山医科大学并入中山大学,形成了现在的中山大学北校区。

第2篇:临床医学硕士论文范文

积极发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是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1]。中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是相对于中医学学术性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目的是培养具扎实且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础,且具有娴熟且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中医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中医实践性,培养内容具有专业领域性。采取科学且合理的培养方案并加强培养过程的管理,对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下是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6年针对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最新制定的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专业及年限

 

培养热爱中医药事业,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专业素质,掌握坚实的中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基本的现代诊疗技术,具备较强临床分析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表达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能独立、规范承担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常见疾病诊治工作,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传承学习、并有一定的临床研究能力的高级中医药临床人才。具有较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和较好的外语交流能力。

 

我校中医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包括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五官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妇科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结合临床等专业。

 

培养过程中将采用理论学习、临床轮转与导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其中,临床轮转最为主要,同时注重祖国医学传统经典传承。导师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将实行导师或指导教师组负责制,同时,鼓励且积极吸纳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指导教师对研究生进行教学培养。

 

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为3年。在规定时间内未达到培养要求者可以延长学习年限,但全部年限不得超过6年。延期期间费用由个人承担。

 

二、课程学习与考核

 

课程类别包括学位课程和公共专业理论课程。学位课程以中医临床专业发展为导向,涵盖中医学专业必备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突出对中医临床思维与诊疗方法的培训与强化和对现代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同时,在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临床与科研相结合,既符合国家对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整体要求,又体现学校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自身特点。学位课程由研究生院组织课程的讲授及考核。学位课程实行学分制,学位论文答辩前应修满不少于21学分(政治理论课3学分、外语2学分)。

 

公共专业理论学习课程为培训基地对规培人员开设的公共专业理论学习课程,由规培基地组织课程的讲授及考核任务。

 

课程教学主要采取集中授课、案例研讨、专题讲座、网络教学等方式进行。课程学习原则上在第一学年内完成。课程学习主要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进行,各培训基地应予以支持。课程考核采取笔试、学术报告等多种方式进行,其中,学位课程考核由研究生院组织实施;公共专业理论课考核由所在培训基地组织实施。各门课程考核均为百分制,并以60分以上为合格,考核合格后获得相应学分。

 

三、临床能力训练和考核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试行)》、黑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和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有关住院医师培训的规定执行。临床能力训练第一阶段为通科能力培训(24个月),即在中医各相关专科轮转培训,主要对中医临床工作能力进行培养,要求掌握相关的中西医临床基本技能;第二阶段为专科能力培训(9个月),即在所学专业进行各专科培训,以强化各科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提高此类专科疾病的诊疗能力,掌握中医专科诊疗规范、临床操作技术、中医专科特色疗法。根据中医临床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将师承培养方式融入到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每周跟师半天,累计每年跟师不少于30次。培训期间,可采用临诊抄方等多种形式学习指导教师学术思想、诊疗思路或临证经验。主要考核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否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实践操作及思维能力。最后,对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的研究生,认定其临床能力考核合格。

 

四、学位论文、答辩及学位申请

 

在选题过程中,鼓励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从临床实际出发,紧密结合临床需求,进行具有科学性与实用性的规划研究,鼓励研究生对专业最新进展密切相关的自主选题进行剖析研究。接下来进行开题报告及考核,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一般在第一学年进行开题考核,考核小组对研究课题的科学性、可行性以及是否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评议。开题考核时应具有详细记录,并填写相应表格。接下来进行学位论文的撰写,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须体现中医学独有的特色,鼓励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设计论文过程中运用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中医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中医硕士专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可以有多种形式,例如:病例分析报告、临证经验总结、临床疗效评价、临床应用基础研究、专业文献循证研究、针对临床问题的实验研究等。最后,进行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申请,答辩过程将按照《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学位工作细则》的具体要求和程序进行。研究生须完成研究生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各项要求,考得《医师资格证书》 ,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 ,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方可提出学位申请。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答辩通过后,由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并提出授予专业学位的建议,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授予中医硕士专业学位,颁发中医硕士专业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

 

五、分流机制

 

根据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相关规定,对某些不适宜继续按照中医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研究生进行合理分流。

 

在规定培养期限内,未完成学位课程的研究生不可进入学位论文答辩环节,要求延期补修相关学位课程、肄业或者退学,其中,补修相关学位课程成绩合格并达到其他培养要求者,可准予其毕业并申请学位。第二学年内未获得《医师资格证书》的研究生,根据其个人意愿,允许其申请转入同专业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渠道,但须按照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和要求进行培养和管理。第三学年仍未获得《医师资格证书》的研究生不可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核,但可准予其延期、结业或退学。延期培养期间获得《医师资格证书》,达到考核要求者,可重新申请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核;但是,延期期间仍未获得《医师资格证书》,未达到考核要求者,只准予其结业。

 

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获得《医师资格证书》、完成学位课程考核,但其未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可对该研究生进行毕业考核和论文答辩,准予毕业,但暂不授予其学位。毕业后三年内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的研究生,可申请授予中医硕士专业学位;若研究生毕业后三年内仍未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学校则不再授予其中医硕士专业学位。毕业当年未通过学位论文答辩、但其他培养环节均达到要求者,可准予其毕业;在一年内对学位论文进行修改并重新申请论文答辩通过者,可补授其学位。

 

六、组织管理

 

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具有硕士研究生和住院医师双重身份,接受学校、培训基地管理,由学校研究生院统筹负责。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指导教师包括学术指导教师和临床能力训练指导医师。学术指导教师主要负责指导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各轮转科室需成立指导小组,负责指导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训练。

第3篇:临床医学硕士论文范文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生教育;双轨合一

1当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生源质量与评价

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生源质量是关键,好的生源质量可以令研究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事半功倍,但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生素质良莠不齐[7],现行的研究生招生初复试制度不能很好的选拔人才,基本上是一考定终身,而且缺乏学生思想素质方面的考核,严重影响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生源质量。建议将各研究生招生院校减少初试成绩所占比重,适当扩大复试差额比例,让导师和学生可以双向互选;增加本科期间表现优秀直研、直博的推免生比例;在复试中,增加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考核项目;增加政治思想、医德医风、使命感及责任感的考核项目。

1.2临床工作能力与评价

在“双轨合一”培养模式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临床要经历至少33个月的轮转科制度,研究生大部分时间可以跟随临床老师工作在临床一线,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临床,在轮科中不仅可以练习病史的采集、体格检查和临床常见的基本操作等,大大提高了研究生的临床工作能力,但同时还需要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医德医风和较高的人文素质[8]。但目前,临床轮转科室对研究生的管理不够严格[9],出科考核也没有具体的指标,考核内容过于简单,重点不突出,缺乏量化考核标准,而且受考评人主观影响较大,难以形成完善的考核体系。现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临床能力考核办法》的要求,标准以指导性为主,细化、量化的指标较少,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量化、客观、系统的临床能力考评体系,同时注重对人文素质和理论知识水平等指标的考核。

1.3科学研究能力与评价

在“双轨合一”培养模式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要求一入学就进行科室轮转,虽然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得到提高,但课程学习和科研培训的时间相应减少,而且很多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模式老套,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普遍存在。一方面,很多专业型学位研究生整天忙于临床工作,研究生课程只能安排在周末或晚上,让学生疲于应付,难以真正的掌握;另一方面,由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注重临床实践能力和专业理论知识,减少了科研设计、科学实验、统计分析等内容,导致研究生科研能力减弱,教学效果及毕业论文质量受到极大影响[10]。建议改革授课方式和考核办法,探索在线学习等形式的教学方式,建设一批优质研究生网络公开课程;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学习支持体系,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11]。

1.4就业及社会评价

专业学位设置的初衷在于满足社会对特定行业和职业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有必要从行业和职业发展需求出发,将“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研究生培养工作方针谨记于心。就业及社会评价作为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考核体系中重要一环,必不可少。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生毕业后能否在医疗及相关行业就业,或继续进行深造;毕业生能否胜任工作岗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分析用人单位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满意度等[12],这些都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2初步构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

2.1确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标准

以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评价体系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指标意义抽象、缺乏针对性,评价标准可测性不强等缺点,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各院校对研究生培养质量标准定义的理解存在歧义。本研究通过前期调研,深入临床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学和管理一线,大量征询了研究生、研究生导师、教学管理人员、专家领导等各方对临床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标准及评价相关问题的意见建议,结合国际国内医学教育标准,明确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标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评价指标体系。

2.2初步构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评价指标体系

本研究在构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标准的基础上,初步拟定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是一个多元参与且涵盖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可以使研究生导师、教师、管理人员、学生等均能参与评价。该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学生基本素质”“临床工作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就业及社会评价”四个一级指标及细分的十个二级指标、二十三个三级指标,具体见下表。因进一步的第二轮调查问卷正在进行中,所以暂时无法对拟定的临床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标准内涵及各级评价指标进行筛选,无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系数以及末级指标的评价标准。

第4篇:临床医学硕士论文范文

1.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和住院

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统一性和困境

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的是培养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提高临床医疗队伍的素质和临床医疗工作水平。要求研究生在读期间主要在医院参加临床实践训练,培养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处理本学科和相关二级学科领域内的常见病、多发病,掌握各项检查及治疗技术,并通过学位课程考试、临床能力考核、学位论文答辩,最终获得硕士研究生学位,其学习和考核的核心环节均在于临床实践。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指医学专业毕业生在经认定的医院接受以提高临床实践技能为主要目标的系统、规范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培训,重点是临床实践培训,其目的是为各级医疗机构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诊疗技能,能独立诊治常见病、多发病的合格医师。住院医师培训是临床医师必经的毕业后医学教育,强调“规范”是对培训过程要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和要求,对保证临床医师专业水准和医疗服务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目标和内容上均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但是,由于我国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由不同部门分别管理,统一协调存在障碍,导致两者标准不统一,专业学位研究生接受临床技能培训毕业后仍需重新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另一方面,这也导致了大部分医学院校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等同起来,重科研、轻临床,研究生毕业后无法满足临床工作的实际需求,严重偏离了设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初衷。因此,新一轮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将致力于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

1.2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核心体系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新模式,即实行住院医师招录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相结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相结合、临床医师准入标准与专业学位授予标准相结合。录取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具有硕士研究生和住院医师的双重身份,接受学校、医院的共同管理,按照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试行)》的要求,完成临床轮转培训,并完成政治理论课、外语、基础理论及专业课的理论学习,进行基本的临床科研能力训练,通过学位论文答辩,最终获得硕士学位。

1.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和住院

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深度融合的重要意义

通过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起来,量化培训工作,统一考核标准,扎实贴近临床,提高了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均为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显著提高。学生在完成研究生学历教育、获得专业硕士学位的同时,也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证书、执业医师资格证书,毕业后能迅速满足临床工作的实际需求,也为后续亚专科深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新模式也解决了我国医学教育多种学历、学位并存的复杂情况,规范了医学人才培养的程序。对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2质量保障是实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人才培养

新模式的关键瓶颈

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改革的初步方案已经制定完成,部分地区已开始试点,在实施过程中,最难以突破的瓶颈问题即在于如何保障研究生(住院医师)的培养质量,真正培养一批能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高层次医务工作者,使巨大的改革成本收益最大化,而决不流于形式。因此,必须将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此项改革成败的唯一标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新模式环节较多,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都能影响培养的质量,其中最直接和最重要的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需紧密围绕“临床”这一核心,方案制定的科学性、定位的准确性、制度的严密性,及完备保障监督体系,是保证培养质量的根基。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提高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办法,才能帮助医学研究生实现向医生角色的顺利转变。带教教师的责任心和水平。培养方案的实际落实者是工作在临床医疗第一线的医生,同时也是研究生(住院医师)的带教教师。胜任这一角色的核心素质有两个,即责任心和水平(包括临床水平和教学水平)。带教教师需要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中保持良好的带教意识、强烈的责任心,充分发挥临床工作示范作用,并有计划、由浅入深地把必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传授给学生,才能保证培养过程中的教学质量,杜绝走形式、混时间、看情面等不良现象。准入准出制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的招生工作,决定了生源的质量,即“5+3”中的前半部分,是研究生阶段培养的基础。准出制度从指标的角度再次体现了培养目标,同时也是控制、检验培养质量的最后一道关卡。社会认可程度和福利待遇。经过人才培养新模式培训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其专业学位和规培合格证书,需要得到社会(主要是用人单位)的认可,可以直接走上工作岗位,或进入亚专科深造。同时需保证研究生(住院医师)在培养过程中享受相应的福利待遇,才能免除他们在培养过程中的后顾之忧,使之全身心投入到临床学习实践中,从而保障培养质量。

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新模式关键瓶颈的突破方案

突破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关键瓶颈,即严格把控质量关,针对上述各个环节采取一系列措施予以控制。其核心是制度建设,并明确管理职责,在政策和经费上加大保障力度,落实行之有效的监督体制。

3.1完善制度建设

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下,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组织各学科专家经过详细的研究、调查、反复讨论,制定了《西安交通大学攻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培养方案》,及配套的实施方案。培养方案以临床实际需求为导向设计课程体系;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进行临床技能训练,切实达到规培目标;在原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考核管理体系的基础上,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进行修订;完善管理规章制度,落实各级人员职责。《西安交通大学攻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培养方案》制定了详细、严格的培养要求和准出标准。培养要求主要包括临床能力、课程学习、科研训练和学位论文三个方面。研究生(住院医师)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通过临床实践训练,完成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培训内容。掌握、熟悉、了解本学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危重病症的识别与紧急处理技能;基本药物和常用药物的合理使用;临床合理用血原则;重点和区域性传染病防治处理;熟练规范地书写临床病历。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由政治、英语、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等课程组成,主要在晚上或周末进行。专业基础课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一致;专业理论课根据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以自学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例如作者及团队设置了《呼吸重症监护及呼吸机应用》、《肝炎合并甲亢、心脏病》、《微创外科的兴起与发展趋向》等紧贴临床的专题讲座,供研究生深入学习临床诊疗技能,以提高实际工作能力。研究生在进行临床能力训练的同时,需完成学位论文,选题应当密切结合临床实践,体现运用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可以是临床病例研究、临床技术改进、meta分析、以及社区卫生问题的研究论文等。

准出制度主要包括轮转考核、阶段(结业)考核、学位申请三个方面。研究生应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必须完成相关科室的轮转培训,接受学生轮转的科室必须按照规范化培训要求完成临床工作量(分管病人数量、有创诊断治疗操作、一定助手级别的手术例数等)。出科时要进行转科考核,考核内容为临床知识和技能必备要点,如: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原则;急性重症胰腺炎诊断标准;四大穿刺技术;心肺复苏技术等。转科总平均成绩≥70分为合格,不合格者不能参加阶段考核。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阶段考核内容包括专业课、专业外语、临床能力考核,其中临床能力考核主要考核研究生是否具有规范的临床技能操作和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病的能力。学位申请要求还包括:①完成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规定课程学习,成绩合格;②取得《医师资格证书》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③通过学位授予单位组织的论文答辩。通过这样的层层把关,达到从制度上严格控制培养质量的目的。

3.2明确管理模式和职责

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和高校共同成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领导小组,负责该项工作的全面实施。由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专家和相关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家共同组成专家小组,负责指导相关工作的具体开展。学校及各培训医院研究生主管部门负责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学位申请与就业等工作。各培训医院应有一名副院长主管研究生教育,负责协调指导该项工作在本院的顺利实施;各学科要成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小组,由培训学科主任担任组长,认真实施培训计划、审核培训登记手册和住院医师出勤情况,负责住院医师的出科考核,协助完成年度考核和结业综合考核。

3.3加大投入力度

地方政府与高校要加大对培训医院在医学教育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医学专业学位工作等方面政策支持。由政府出面,将经过新模式培养的合格研究生(住院医师)向全社会尤其是用人单位宣传推介,在政策上保证其社会认可度。同时加大经费投入,在“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等项目中加强临床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保障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在参加培训期间,享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办法》规定的各种福利待遇。并设立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优秀研究生奖,对在学习期间取得突出成绩者,给予奖励,以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使其能在临床研究工作上脱颖而出,更好的服务社会。

3.4加强督导管理

第5篇:临床医学硕士论文范文

[关键词]临床医学;研究生;心理压力

一、资料与方法

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最高层次,承载着社会、家庭和自我的较高期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生群体的一部分,随着“医教协同”政策贯彻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他们在学习、生活过程中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日益增多[1]。因此,本次研究针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4级、2015级、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共计167人)的一般情况、对自身心理压力情况的认知、由心理压力引起的情绪改变、躯体反应以及影响心理压力产生的因素等问题进行全面分析[2]

二、结果

(一)一般情况。本次调查的研究对象,硕士一年级(2016级)63人,占37.7%;硕士二年级(2015级)52人,占31.1%;硕士三年级(2014级)52人,占31.1%;从性别角度来看,其中男生70人,占41.9%;女生97人,占58.1%。来源方面,绝大部分调查对象来自于省、市、县,116人,占69.1%,其余来自于乡村,51人,占30.9%;以是否为独生子女情况来看,绝大部分调查对象为独生子女119人,占71.3%,非独生子女48人,占28.7%。

(二)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对自身心理压力情况的总体认知。总体情况,认为“自身心理压力不大”的人数为35人,占20.9%;认为“存在一定心理压力”的人数为67人,占40.1%;认为“心理压力比较大”的人数为38人,占22.8%,认为“心理压力非常大”的人数为27人,占16.2%。对调查对象按照性别、生源地、是否为独生子女、年级等因素进行分层,研究其对研究对象自身心理压力总体认知程度无影响。结果显示,性别(χ2=4.676)、生源地(χ2=5.01)等因素对北京大学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自身心理压力总体认知程度无影响(P>0.1);是否为独生子女(χ2=13.19)、年级(χ2=79.49)等因素对北京大学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自身心理压力总体认知程度有影响(P<0.005)

(三)近两周内因心理压力而产生的情绪改变和躯体反应。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存在一定的因心理压力引起的躯体症状,其中仅有13.9%的研究生从未发生过“早晨起床感觉累”,而有13.5%的调查对象“每天因焦虑引起失眠”。调查对象存在一定的因心理压力而产生的情绪反应,其中,仅有21.8%的调查对象从未感到过“情绪低落”;而有12.8%的调查对象每天都感到“非常生气”。

(四)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的来源及应对方法。调查结果显示,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来源前五位依次是:“学业负担”,占77.3%;“前途及就业”,占68.7%;“临床医疗环境、医患关系”,占62.2%;“学习成绩”,占56.7%;“人际交往”,占36.9%。调查对象应对心理压力的方法中前三位依次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占63.2%;“向家人、同学或朋友倾诉”,占61.8%;“自己分析遇到了什么问题,并采取措施来解决”,占54.7%。而只有10.3%、9.8%和7.7%的调查对象会选择向导师、辅导员以及专业心理咨询人士寻求帮助。

三、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79.1%的调查对象认为自身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与是否为独生子女、年级两项影响因素有统计学关联(P<0.05)。这与独生子女通常深受家人宠爱,生活条件相对优越,对学业过程中产生的压力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低有关[3];同时,根据《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15年7月修订版)的相关要求,临床硕士研究生一年级结束时,须通过国家临床医师执业资格考试;二年级结束时,须通过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暨转博考试;在“医教协同”政策背景下,三年级结束前,须通过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试。因此,处于不同培养阶段的调查对象产生的对自身心理压力认知的情况也存在差异。调查对象近两周内由心理压力引起一定程度的负面情绪反应和躯体不适,体现在有78.2%和60.4%的调查对象感觉到不同程度的“情绪低落”和“情绪紧张”;81.3%的调查对象有不同程度的“早晨起床感觉累”。说明心理压力已经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身心健康、生活学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在调查对象心理压力来源的调查结果中,“学业负担”(占77.3%)和“学习成绩”(占56.7%)是产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这说明取得优异成绩,顺利完成学业是北京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求学的主要目的,具有较稳定的专业思想,而由此产生的压力即为其心理压力的首要来源。此外,对不同年级的研究生都有可以量化的国家、北京市以及北京大学医学部层面的终末考核指标,并与研究生毕业、获取学位或继续深造挂钩,这充分体现出北京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业水平始终是评价学习效果、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也从制度层面充分引导研究生努力求学以实现培养目标。此外,“前途及择业”(占68.7%),也成为调查对象心理压力的重要来源之一。当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导致毕业人数逐年增加。与此同时,很多大型综合医院临床医学专业人才趋于饱和,留京指标减少、事业编制限额等因素都从客观上使得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4]。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临床医疗环境、医患关系”(占62.2%)也成为调查对象心理压力的另一个重要来源。这说明当前层出不穷的伤医事件、医患间的不信任等严峻的医疗环境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已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直接造成其在临床轮转学习过程中对自身的言行存在一定顾虑,担心引起医患矛盾。不仅使其产生焦虑、紧张的心理压力,而且影响在临床工作中与患者的沟通以及临床操作的顺利完成。

四、结论与对策

(一)通过以“人文关怀”为导向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形成“以人为本”的职业观。在“医教协同”政策大环境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三年的有限时间内既要完成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又要完成以培养科学能力为主导的学历课程,确实存在比较繁重的学业负担[4]。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具备正确的职业观,则很难激发内在动力,勇于面对学业的压力与挑战。因此,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帮助研究生树立敬畏生命的观念和意识,形成“以人为本”的职业观。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根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特点,由党、团、学组织有序安排他们来到社区中、乡村中,通过组织义诊、入户调查、社区健康教育等活动,引导其对弱势群体、对社会、对医学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5]。从而激发其作为医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进而激发攻克学业、医学事业难题的原动力,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潜能。

(二)建立针对于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特点的心理压力疏解机制。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0.3%、9.8%和7.7%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面对心理压力的过程中会选择向导师、辅导员以及专业心理咨询人士寻求帮助。这说明在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文关怀机制方面存在一定缺陷。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第一责任人,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习方面导师都应为研究生提供帮助。然而,由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绝大多数时间都在二级学科层面进行轮转,在导师所在科室轮转的时间通常只有几个月,繁忙的临床工作使其无法经常和导师接触。在这种情况下,高等医学院校以及医院研究生管理部门应定期以座谈会、个别访谈等方式加强与研究生的沟通、交流,同时督促研究生导师务必履行导师职责,关心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此外,针对由于心理压力产生心理健康障碍的学生,应安排具有心理学背景的专业人员提供必要的干预措施。

第6篇:临床医学硕士论文范文

一、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颁布实施,按医学门类授予学位,分设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1997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5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将医学硕士、博士学位分为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我国临床医学学位体系的改革与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提出问题阶段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学位制度刚刚建立,医学学位就遇到两个突出问题:一是我国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侧重于实验研究和科研能力训练,而对临床能力的培养比较薄弱,出现了已毕业的临床医学博士和硕士不能胜任相应的临床医疗工作的问题;二是医学门类学位类型单一,科研型和应用型均授予医学博士、医学硕士学位,这就出现了科研型医学博士不会看病的现象。针对这种状况,许多临床医学专家呼吁改革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立专业学位制度。由于当时我国学位制度建立不久,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尚未建立,医学界内部对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认识也不尽一致,因此,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时机尚不成熟。

(二)培养应用型临床医学研究生阶段

针对上述问题,从1984年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原卫生部对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和学位设置进行了反复的调查研究,对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方法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适当增加了临床能力的培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原卫生部于1986年11月联合颁发了《培养医学博士(临床医学)研究生试行办法》(学位[1986]22号),决定把医学门类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规格分成两类:一类以培养科学研究能力为主,达到博士水平授予医学博士学位;一类以培养临床实际工作能力为主,达到博士水平授予医学博士(临床医学)学位。经过几年的实践,普遍认为此《试行办法》是培养应用型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的—条有效途径,为我国设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提供了宝贵经验。但由于此《试行办法》受到招生人数的限制,培养数量太少,远远满足不了社会需求,而且在培养过程中难以把握科研能力与临床能力的培养,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上述两个突出问题。

之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原卫生部多次组织有关专家就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分级、学位授予对象、专业学位与医学学制的关系以及临床医学与医学门类其他学科授予学位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反复调研和论证。在此期间,为了加速高层次临床医师的培养,1993年原卫生部颁发了《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卫教发[1993]〕1号),这是一项全面培养和提高临床住院医师素质和临床医疗工作水平的培训制度,为设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提供了有利条件。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发了《关于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为设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提供了重要依据。至此,设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已趋成熟。

(三)设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阶段

1996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提出要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设置方案进行研究。会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与原卫生部科教司组织专家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和论证工作,草拟了《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及《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方案》,1997年4月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

该《意见》明确了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及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基本思路、框架和基本内容:医学门类仍设置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学士学位不设专业学位,仍按先行办法授予医学学士学位。硕士、博士这两级学位针对不同学科和不同职业背景对人才的不同要求,分为“医学科学学位”和“医学专业学位”两种类型;该《意见》界定了“医学科学学位”和“医学专业学位”的授予标准和学科范围:“医学科学学位”要求侧重学术理论水平和实验研究能力,以培养从事基础理论或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人员为目标,涉及基础医学以及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口腔医学和药学等有关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的学科,属于这类学科,其合格者均授予“医学科学学位”。“医学专业学位”要求侧重于从事某一特定职业实际工作的能力,以培养高级临床医师、口腔医师、卫生防疫和新药研制与开发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合格者授予“医学专业学位”,根据不同学科及其职业特点分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等;该《意见》确定了开展工作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原卫生部科教司再次广泛听取意见,并通过“全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全国临床医学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等文件进行了认真修改和完善,报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核批准。1998年2月4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颁发《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学位[1998]5号、及《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学位[1998]6号),标志着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点工作进入实施阶段。

综上所述,设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是为了有效地改变在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临床能力训练不足及临床能力较差的状况,更好地培养能胜任临床医疗工作、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高级临床医师,满足社会对临床医学高层次应用人才的需求,也是为了完善我国医学学位制度,有利于与欧美等国家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对等交流。

二、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

    (一)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指通过培养过程,使研究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上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和规格标准。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高等医学院校和医疗科研机构培养医学师资和从事基础或临床基础研究的研究人员,要求掌握本学科坚实系统的医学理论知识,具有进行创造性学术活动和较高水平的科研工作能力,培养的侧重点在于学术理论、实验研究和科研能力训练;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医疗卫生机构培养高层次临床医师,要求具有坚实系统的临床医学专业知识,较强的临床工作能力,熟悉临床科学研究过程,培养的侧重点在于临床能力的训练和提高。

(二)指导方式

设置专业学位之前,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主要采用“学徒式”指导方式,其特点是研究生充当导师的科研助手,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开展研究活动。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及其学术理论水平,适用于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导师具有较高的理论学术水平和较多的科研项目与经费。根据《试行办法》要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一般需要18个月时间到本专业以外的相关科室轮转,以全面培养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而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从事本专业临床工作和撰写学位论文的时间通常为12个月,所以“协作式”指导方式更适用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有利于充分发挥导师与相关科室带教医师的协作指导作用。这种培养方式,要求导师不但要具有较高的临床工作能力水平,还应当具有丰富的临床教学经验。

(三)课程学习

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发展知识能力的学习,通过传授系统和完整的学科知识,实现研究生对学科知识的创新与发展。因此要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框架设置学位课程,多采用“启发式”、“学术交流互动式”等教学方式来组织课程教学。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学内容选择上,注重基础性、实践性的同时,更要突出临床医学的新理论、临床医疗新技术和新方法,教学方式多采用案例教学、模拟训练或现场教学等,注重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临床分析能力以及对临床诊疗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能力。

(四)临床实践

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侧重科研能力的培养,所以通常只安排6个月时间在本学科进行临床实践,如跟随导师查房、看门诊,熟悉了解临床医疗工作的—般过程和基本要求。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侧重临床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一般安排12个月时间跟随导师在本学科专业临床工作实践,安排18个月时间到与本专业相关的临床科室、辅助科室轮转。因此,与科学学位研究生相比,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实践时间较长,轮转科室较多,使得他们临床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得到有力的保障。

(五)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通过论文选题、研究材料整理与归纳、数据处理与分析以及学位论文撰写等方面的训练,掌握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手段,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论文的选题—般是导师科研基金项目的子课题,是对本学科领域新知识、新理论或新技术的实验研究,要求做出具有理论学术价值的创新性成果。论文质量标准体现为学术性和创新性。而“专业学位论文与科学学位论文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其应用价值。没有应用性,只是理论探讨或机理研究就不能称其为专业学位论文”,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形式可以是病历分析报告或文献综述。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选题,一般结合临床工作实践,以临床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其创新性主要表现在通过分析过去及现在的临床工作实际问题,归纳总结出的新理论、新方法或新技术,对以后的临床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具有新的应用价值。

(六)质量评价

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评价一般采用“中期考核”和“学位论文答辩”的办法,比如:严格的开题报告审查制度,学位论文所解决的学术问题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先进性、创新性。而临床能力考核和答辩则是评价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主要方式。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完成每一个临床科室轮转培训时要进行出科考核;在完成所规定的临床科室轮转时要进行阶段考核;在完成临床专科培训时要进行临床能力毕业考核答辩。只有通过临床能力毕业考核的研究生,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按照《试行办法》的要求,把考核和答辩贯穿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保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三、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的特色和创新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医学教育观念逐渐被终身医学教育观念所替代。医学教育连续统一体是由三个性质不同而又互相连接的培养阶段组成,即医学院校基本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医学院校基本教育(本科生)以医学院为主要培养基地,定位在临床医学一级学科。毕业后医学教育(研究生)以医学院校的附属/教学医院为主要培养基地,包括住院医师培训和专科医师培养两个阶段(美国统称住院医师培训),医学院校毕业生在住院医师培训阶段接受最基本的临床技能和各种专科临床技能训练,定位在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如内科和外科等,考核合格后获得医师执照并具有行医资格;只有经住院医师培训考核合格者方可申请继续参加专科医师培养,专科医师培养定位在临床医学的三级学科/专科,也可根据技术难度和培训条件分为初级(三级学科/专科,如胸心血管外科学)、中级(亚专科,如手外科)和高级(专病,如脊柱损伤)专科培养。经专科医师培养考核合格后才能成为严格意义上的专科医师。继续医学教育是执业医师/专科医师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医学教育阶段,以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

在美、日、韩等国,医学生院校教育和住院医师培训的衔接是非常紧密的。美国的医学博士学位(MD)是住院医师培训的准入条件,医师资格考试的前两部分在医学院学习阶段完成,第三部分测验在毕业后的1-3年内进行,通过者才能获得行医资格。在法国和新加坡等地,医学生院校教育和住院医师培训是融为一体的。法国的医学院学生在完成了6年的学习后,凡进入全科医师培训(3年)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者,就可获得国家医学博士学位(全科医师);凡进入其他专科培训(5-6年)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者,就可获得国家医学博士学位(专科医师)。在中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属于毕业后医学教育,其授予对象为临床医学研究生、七年制医学生和同等学力在职申请学位的住院医师。

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制度的特色是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研究生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开辟了一条培养高学历临床医师的重要途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对象是临床医学研究生、七年制学生和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优秀在职临床医师,分为临床医学硕士和临床医学博士二个级别。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突出特点是强调临床能力的培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要求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处理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病,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达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所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要求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思维和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地掌握本学科的临床技能,能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病及某些疑难病症,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达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束时所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

实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是我国医学学位制度的—项重大改革,这项改革不仅有力地推动了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模式和观念的转变,有利于解决原来培养的临床医学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由于缺乏临床能力的培养到工作岗位后临床医疗工作能力不够的问题,而且将极大地调动临床住院医师的积极性,推动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对造就高素质临床医师队伍、提高医疗质量产生了较大影响。

第7篇:临床医学硕士论文范文

[关键词] 骨科;循证医学;外科学

1.Department of Orthopeadic Surger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 He'nan Province, Weihui 453100, China; 2.Department of Orthopeadic Surgery, 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 He'nan Province, Xinxiang 45300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evidence-based teaching mode in the orthopedic clinical training of surgery masters. Methods 46 surgery masters i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January 2013 to June 2015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into the evidence based teaching group and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group, each group had 23 cases. Evidence based teaching was performed according to evidence based medicine. Theory examination, clinical case analysis, knowledge update examination and study initiatives were assessed in both groups. Results ①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existed in the scores of theory examin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5). However, clinical analysis of evidence-based teaching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group (P < 0.05). ②Better performance in new knowledge update was gained in the evidence based teaching group than in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group (P < 0.05). ③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group, more advance in study initiative (intensifying surgery knowledge, stimulating learning interest, improving learning efficiency, improving self-study ability) was observed in the evidence based training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Introduction of evidence based teaching mode into the training of orthopedic surgery masters can improve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learn new knowledge and ability to incorporate knowledge into clinical practice. The learning initiative is also enhanced significantly by evidence based teaching mode.

[Key words] Orthopedics; Evidence-based medicine; Surgery

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医学教育结构中较高层次的教育,对医学研究生的培养优劣直接影响到医学事业的发展。目前在外科学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学习多以“经验”教学为主,学生欠缺学习的主动性;带教老师多为临床一线医生,很难将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中;目前研究生所用医学教材仍有一定的滞后性。这些缺陷都会影响到外科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如何在外科学研究生培养阶段避免这些缺点,寻找一条理想的适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模式是医学教育研究人员的重点问题。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是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交叉学科,被称为“21世纪临床医学新思维”[1]。2000年国际著名临床流行病学家David Saekett将其重新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同时,结合临床医师个人专业技能和经验,考虑患者的意愿,将三者完美地结合起来,制订每例患者最佳的诊治措施。EBM一经出现即成为研究人员的热点,将EBM应用于教育中为现代医学教育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2],要求医生在个人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从医学科学发展中获取最新、论证度最高的论据,从而不断地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最终目的是妥善地解决实际问题[3]。薛亚卓[4]认为EBM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的自我教育、终身学习的临床医学教育模式。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将EBM引入硕士研究生的临床培养阶段,现将外科学研究生在骨科临床带教的工作成果总结如下:

?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3年1月~2015年6月选择我院2012级(21名)、2013级(25名)临床骨科实习的硕士研究生共46名,其中,男45名,女1名,年龄21~30岁,平均(24.67±2.64)岁。随机分为循证教学组和传统教学组,每组23名。两组学生入学成绩及基础理论课成绩(英语、外科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1.2.1 循证教学组 按照EBM基本步骤[5](提出问题-寻找证据-评价证据-实施证据-后效评价)实施教学。在查房过程中选择合适的病例,根据其诊治过程,提出问题,问题内容包括诊断、治疗以及疾病预后等。如:胸腰椎结核的诊断方式、治疗方案的选择等。在带教老师的引导下,小组学生展开讨论,就提出的具体问题,检索有关医学文献,找出相关资料并筛选其中最有效用的资料作为证据进行EBM系统分析,最后由带教老师及学生根据科室相关诊疗经验以及资料进行总结,制订最佳的诊断及治疗方案以期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1.2.2 传统教学组 采用传统的经验和灌输式带教方法,通过带教老师的临床经验结合临床实习教学等对学生的学习加以指导。

1.3 教学效果评价

1.3.1 常规考核 两组学员在出科前进行理论考试和临床病例分析考核。两组学生理论考试考题一致,题目满分为100分,客观题50分,主观题50分,由医院研究生继续教育科及骨外科教研室主任共同命题,主要考核外科学硕士研究生对骨外科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临床病例分析考核以病例个案讨论形式进行,由科室副高以上级别老师进行打分(带教老师除外),满分为100分,主要考查研究生对骨科常见疾病的临床分析能力。

1.3.2 骨科新进展内容考核 采用笔试方式进行,题目满分为100分,均为主观题,内容涉及骨科诊治新进展方面的知识,由骨外科教研室主任及骨外科博士命题,重点考核两组研究生对骨科前沿知识的掌握程度。

1.3.3 学习主观能动性调查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问卷内容包括:是否能够强化基础理论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及是否有利于提高自学能力等问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常规考试成绩比较

两组研究生出科理论考试成绩相比,循证教学组的平均成绩高于传统医学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两组研究生在理论知识掌握方面无明显差异。在临床病例分析方面,循证教学组研究生成绩明显高于传统教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循证教学组研究生对临床病例分析能力较强。见表2。

2.2 两组骨科新进展成绩比较

循证教学组研究生在骨科新进展方面考试成绩较传统教学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接受循证教学的研究生对骨科的新知识、新进展了解掌握更好。见表2。

2.3 主观能动性调查

循证教学组研究生在强化基础理论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和提高自学能力方面均明显优于传统教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循证教学方法可以明显提高外科学研究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见表3。

3 讨论

外科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是要在毕业时达到高年资住院医师的水平和程度,对于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不同于本科临床实习生的培养。目前国内在对外科学硕士研究生临床培养阶段仍采用“带教式”及“经验式”临床教学模式,由此培养的学生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尚可,但单向授课的教学模式缺乏学生的参与,因此束缚了学生的思路,限制了临床思维的培养和探索创新能力的发展[6]。为了避免常规教学模式所带来的弊端,寻找一条理想的教育方式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EBM一经被提出,即得到医学界的广泛认同,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将EBM的理念应用于医学生的培养教育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7-8],有研究人员提出了将循证教学模式应用与临床需要真正做到观念上的改变:从传播临床知识转变为教会学习;从死学转变为巧学;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求学;从短期的“充电”转变为终身的教育[9]。我院是教学医院,有临床带教、培养硕士研究生的重要工作。硕士研究生大多受过相对正规系统的本科医学教育,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和文献检索能力,对EBM有较佳的接受能力,因此,本研究将循证教学模式应用于外科学硕士研究生的临床培养阶段,取得了较好的培养效果。

3.1 循证教学模式提高了硕士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本研究发现,将循证教学模式引入硕士研究生临床教学中,虽然理论知识考试与传统教学组研究生无明显差别,但在临床病例分析方面和对骨科新进展知识了解情况有明显提高。循证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活动更加充分地联系起来,将理论知识更加切实的应用于临床工作。因为循证教学模式要求研究生主动进行文献检索去回答提出的临床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科学依据,有利于培养其形成EBM的系统诊断思维,因此提高了硕士研究生临床病例分析技能和实践能力[10]。研究发现,接受循证教学模式的研究生提高了对骨科前沿知识的掌握。接受循证教学模式的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加了文献检索的使用,大大增强了自学和搜索骨科新进展知识的能力[11],不仅让研究生学到了知识,也真正学会了如何把知识应用于临床工作中[12]。而传统教学组研究生的知识来源于上级带教老师,限制了对骨科新进展知识的学习。另外,应用循证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不同意见的辩论,但强调辩论时必须阐明理由,提供充足证据支持[13-14],以此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 3.2 循证教学模式增强了硕士研究生的学习主动性

本研究对硕士研究生学习主动性的调查发现,在强化基础理论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和提高自学能力方面,接受循证教学模式的研究生要明显强于接受传统教学模式的研究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这是因为在循证教学模式中,重点培养学生自己去寻求正确答案[15-16],将“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的学习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主动的学习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增加了获得大量应用知识的机会。另外,在循证教学模式下要求应用各种教学手段、方法,譬如多媒体、骨骼三维立体模型等,培养研究生在骨科学所需的三维思维方式,并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题,激活思维[17-20]。

将EBM引入临床教学中是目前国内外较为关注的一种医学教学模式,从医学教育的角度来说它是一种新的临床医学教育观,其实质是一种新型高效的终身学习的临床教育理念[21]。谢肇等[22]认为,EBM模式必然是未来医学教育模式发展的方向。通过本研究发现,将EBM引入骨科临床实习教学中,将更加有利于外科学研究生对骨外科理论、临床实践及新进展的掌握,进一步促进骨科临床教学的发展及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本研究为将循证教学模式应用于研究生培养阶段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Bailey CS,Fehlings MG,Rampersaud YR,et al. Industry and evidence-based medicine: believable or conflicted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surgical literature[J]. Can J Surg,2011,54(5):321-326.

[2] Charles C,Gafni A,Freeman E. The evidence-based medicine model of clinical practice:scientific teaching or belief-based preaching?[J]. J Eval Clin Pract,2011,17(4):597-605.

[3] 祁全,张铮,张文龙,等.PBL结合循证医学模式在研究生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17(3):116-117.

[4] 薛亚卓.循证医学的发展现状与现存问题的调查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0(11):119-120.

[5] Straus SE,Ball C,Balcombe N,et al. Teaching evidence-based medicine skills can change practice in a community hospital [J]. J Gen Intern Med,2005,20(4):340-343.

[6] 钟玲,李新玲,陈建伟,等.PBL与EBM相结合在肾内科见习中的应用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4(3):106.

[7] 席焱海,叶晓健,何海龙.循证医学理念在军医大学八年制学员骨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引入[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4,13(2):145-148.

[8] 高瑞,袁文,周许辉,等.在骨科临床实习中应用循证医学教学方法[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3):199-201.

[9] 丁邦晗,梁国荣,李焕梅,等.从PBL-EBM深化中医急诊内科研究生教学模式[J].时珍国医国药,2014,25(3):724-725.

[10] 许东,肖淼淼,马科,等.PBL结合循证医学理念在发热待查疾病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4, 13(9):916-919.

[11] Weng YH,Kuo KN,Yang CY,et al. Effectiveness of national evidence-based medicine competition in Taiwan [J]. BMC Med Educ,2013,13:66.

[12] 任启伟.以问题为基础的循证医学理念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3,36(1):70-71.

[13] 左恩俊,牛卫东,马国武,等.循证医学思维结合案例教学法在口腔综合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15,25(12):758-761.

[14] 李静,余天雾.探究“PCE”三联合教学法在临床教学中的初步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11):80-81.

[15] 郑宏庭,方芳,刘理.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开展循证医学教育[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6,15(1):45-46.

[16] 张颜波,赵同,张敬军,等.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研究生神经病理性疼痛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5,21(6):427-430.

[17] 桂春,李世康,朱立光.循证医学在心内科临床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J].高教论坛,2012,(2):107-109.

[18] 俞捷,许洁,庹芳旭,等.以医学类硕士生培养类型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J].中国医药科学,2015,5(8):29-33.

[19] 腾清蕾,熊二峰,赵林静.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临床麻醉学》教学中的应用于探讨[J].继续医学教育,2015,29(3):21-22.

[20] 刘伟,马冬梅,王磊磊,等.PBL教学法和LBL教学法在脊柱外科急诊临床实习教学中的效果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4,4(19):136-137,178.

第8篇:临床医学硕士论文范文

关键词:临床医学;培养模式

DOI:10.13555/j.cnki.c.m.e.2016.02.044

2014年11月27日,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六个部门印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明确从2015年招生开始,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将全面调整为“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临床硕士专业学位研究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一体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该意见提出的医学教育模式是一种切合实际的、符合医学人才培养规律、满足社会需求的新的教育模式,该模式立足基本国情,借鉴国际经验,遵循医学教育规律,目的在于全面提高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更好的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5+3”模式中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承担本科水平理论知识学习,而在后续3年临床硕士专业学位研究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年的培养中,我们应该同时承担临床技能培训和研究生教育的双重任务,二者缺一不可,同等重要。后续3年的培养是临床基地和临床导师所承担的任务,如何高质量完成这部分工作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1对“5+3”培养模式的认识

“5+3”模式通过将医学院校教育和毕业后教育相结合,将临床硕士专业学位研究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5+3”的“5”是指5年医学本科教育,其教育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管理,国家教育部均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并实施严格监管。“5+3”的“3”则包含两个方面的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第一个方面,是临床工作能力和技能的培养,这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该培训使得5年制医学教育的医学生向合格医生转变,在没有开展规范化培养之前,5年制大学学习完成后医学生进入各级医疗机构承担医疗任务,他们临床技能的提升与工作的医疗机构的水平、相关科室的专业技术水平、带教教师能力密切相关,同水平医学生因为不同工作单位医疗教育水平的差异使得毕业后医疗工作能力差异化日渐明显,因此毕业后早期规范化教育及培训就特别重要。5+3模式的“3”能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这个培训在国家严格评审合格的规范化培训基地(均是国家三等甲级医院,绝大多数是医科大学附属教学医院)进行,让学生能够获得同等的良好早期毕业后教育和临床技能培训。培训使得医学生具有宽厚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熟练的临床工作实践能力、良好的职业责任和使命感,同时培训能够让他们掌握临床医学的学习方法,为后续自我学习和完善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个方面,是科研能力的培养,除完成临床技能规范化培训以外,“5+3”模式的“3”还包含着临床硕士专业学位研究教育,即原来的硕士教育任务,通过研究生教育,可以培养医学生初步科研工作能力和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为他们后续学习和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因此在3年的培养中,培训基地和导师应该同时承担临床技能培训和研究生教育的双重任务,二者同等重要。通过培训,应该让他们具备宽厚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具有熟练的临床工作能力和初步的科研工作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成为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水平的较熟练的临床医师。

2“5+3”模式的“3”需要完成的任务

“5+3”一体化临床教育模式所界定的“3”的任务包含3年临床硕士专业学位研究教育和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二者在同一个3年中同时进行,它必然包含临床能力和科研能力这两个方面的培养任务。

2.1临床能力的培养

临床能力培养的目标,是通过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后成为一名合格住院医师。它强调以下一些能力和技能的形成:①强化基础理论知识的再学习,训练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和能力。在这个阶段医学生刚参与实际临床工作,需要不断将原来教科书中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疾病相结合,利用所有相关基础知识,全面认识解释临床现象并根据相关原则选择治疗措施和方法,通过医学实践不断验证基础知识并培养良好的临床思维,这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培养和积累的能力,是一名医学生转变为一名医生的重要能力;②学习临床基本技能。在最初的医疗工作阶段,三基培训(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医生能力培养的核心,也是其今后成为一名优秀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能力。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除了前面讨论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学习外,基础技能的培训是完成医疗工作的必备能力,医学生在国家严格考核的规范化培训基地参加培训有更多参与实践的机会,能够面对更全面的疾病病种,能够接触最先进的医疗技术,经过培养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技能;③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交流沟通技能。面对繁重的医疗任务和较高的社会要求,做一名合格的医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交流沟通技能,这方面的教育基地和导师应该特别重视,有意识的全面的人文培训和基地优秀教师的良好表率均会对学生产生长远的影响;④有意识地强化一定方向的专科知识。在培养的末期应该根据个人兴趣和工作需求,有意识地强化某一个或一些方向的专科能力,比如大内科或大外科方向,为今后专科工作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以便于今后更好的工作。

2.2科研能力的培养

科研能力培养的目标:通过3年临床硕士专业学位研究教育做一名合格的硕士研究生。它强调以下一些能力的完成:①学习科研方法。在此阶段除了承担繁重的临床工作以外,应同时完成研究生教育工作,应该系统地学习科研方法,比如:完成重点科研课程学习、掌握统计理论和基本方法、学习资料查阅及文献检索、学习必要的实验室技术和方法,所有这些是完成科学研究的基础;②培养良好的科研思维。在临床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提炼问题,寻求科学的解决方法,让学生早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通过更多的参与和学习不断提高科研思维能力;③科研标书写作和科研论文写作能力。从发现问题,到寻找方法,到开展研究,到最终得出一个结论,在每一个环节中均应该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和处理,最终需要将这些研究和研究成果以科学的方法呈现出来,就需要具备一定的科研标书写作和科研论文写作能力,这个能力的培养也是研究生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3如何在培养中实现上述目标

3.1临床能力培养

临床能力的培养,最为重要的是严格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要求实施培养计划,不因为研究生教育和规范化培训重叠而降低标准,做到严格要求、严谨态度、严肃作风,为每一个阶段培训做好计划,认真督查,严格考核。同时注重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交流沟通技能,培训基地应积极开展相关人文课程和讲座,培训基地教师应以身作则,做好表率。

3.2科研能力培养

“5+3”临床一体化培养模式相比于早期研究生教育,学生更多的时间承担临床实际工作任务,科研时间会更少,因此科研能力的培养需要导师更多的引导和合理安排。首先,学生自己应该积极主动学习,加强相关研究生课程学习,掌握好科研方法;其次,培训基地和导师应该改良传统教育模式,鼓励学生更早进入科学实验,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力度,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意识。在不同阶段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标书的撰写,参与临床科研论文书写,深入参与临床/基础科研课题的设计和实践工作,实施阶段化目标化的管理模式,促进科研能力的提高。总之“5+3”临床一体化培养模式通过将医学院校教育和毕业后教育相结合,创造了良好的临床医学培养模式,其中“3”年后续培训承担了重要的教育任务,此阶段将临床硕士专业学位研究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合理地解决了临床技能培训和研究生教育的双重任务,缩短了培训时间。通过医学生、研究生导师和培训基地的积极主动参与,共同努力,能够培养出具备宽厚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具有熟练的临床工作能力和良好科研工作能力的优秀临床医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

[2]亓来华,王成,杨光耀,等.“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下五年制教学改革的思路医学[J].医学与社会,2014,26(12):91-93.

[3]闫慧锋,郑建中,覃凯,等.七年制临床实践教学经验对“5+3”一体化医学人才培养的启示[J].卫生软科学,2015(6):375-377.

[4]柳英兰.怎样培养医学硕士研究生建立良好的科研思维[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1):49-50.

[5]高兴亚,唐文,喻荣彬,等.“5+3”本硕一体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3,33(3):332-334.

第9篇:临床医学硕士论文范文

一、我国实行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 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以下简称“并轨”)的现状

     2010年,上海市率先启动教育部批准实施的 “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结合”改革项目,2011年印发《上海市住院 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 改革实施办法》,为上海市各校实施并轨培养提供标 准。2010~2012年,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 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等试点高校已经招录了三届共 计1112名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 师),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培养方 式和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也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具 有创新性、实践性和示范性的成功经验'2012年开始,教育部和卫生部协同财政部经过 多轮讨论,于2013年正式全科医学硕士专业学 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明确了全科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结合,为专业 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模板。为在我 国全面推行以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为核心 的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2013 年5月教育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发 文批准了第一批64所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 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正式开展并轨工作,并逐 渐达成以下共识:

    

     1.并轨工作有利于满足社会对高水平医师的需求医疗卫生是重大的民生问题,人们随着生活水 平的提高,对医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看病贵、 看病难,一直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国临床 医学执业医师队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仅占7.5%,职 业素质亟待提高,并轨工作可以加快高层次临床医 学人才的成材,以不断满足社会的需要.

     2.并轨工作有利于统一临床实践标准,节约医 疗培训资源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有着相似的培养内容和一致的培养目 标,二者均强调要有较强的临床医学实践能力,其中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在学位授予时需达到《临床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第一阶段培 训结束时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既然有着共同的培 养目标,政策制定部门就有必要进行有效沟通与协 调,统一临床实践标准,节约人力、时间和医疗培训 资源,同时进一步完善医学生的教育体系。

3.并轨工作有利于医学教育与国际接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建立了完善的医学院校教育 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我国要跟上国际医学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实现与国际接轨和互相认 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实行临床医学专业硕士教育 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实现院校教育和毕业 后教育的有机结合,全面提高临床医师的临床技能 和专业素养。

二、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 化培训并轨面临的困难

     1.多头管理,协调困难由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研究生教 育分属卫生部和教育部管理,两个部门的分支延伸 到医院和高校,即使在医院或高校内部的管理中,两 块功能也分属不同的部门,因此出台的制度和政策 常常衔接不够,导致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 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存在一定的矛盾,沟通协调比较 困难。比如在校研究生不能报考执业医师,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总年限与硕士生学习总年限不一致等等。

2. 生源背景的多样性为严格医师资格准入,加强医师队伍建设,2014 年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 出台《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规定(2014版)》,明确 规定了报考相应类别的医师资格,应当具备与其相 一致的医学学历,2015年后入学的研究生学历不作 为报考各类别医师资格的学历依据。目前部分学校 在招生中对临床医学硕士的生源背景未作严格限 制,导致热门专业录取了不少医学相关专业甚至非 医学专业背景的跨专业考生。随着严格规范执业医 师考试资格,就可能出现跨专业录取的研究生毕业2014.6 炙决袭 f后不能报考执业医师的问题,这也背离了这些研究 生最初想通过读研而实现从医的期望,势必会带来 尖锐的矛盾。

3. 导师对并轨的支持度有待提升研究生教育实行导师制,通过导师对研究生的 指导和教育最终贯彻育人方针和政策。目前导师对 并轨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直接影响专业学位研究 生的培养质量。主要原因是:①导师自身学术上的压 力,需要招收与导师一起做科研的研究生;②专业型 导师大部分来自原来的学术型导师,因而常会出现 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认识不到位,以培养学术型 人才的方式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要求研究生过多 地投入科研工作,干扰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训 练;③因专业学位研究生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后,与导师接触较少,部分导师会产生听之任之、不 管不问的心理,指导研究生的积极性不高。

4. 临床技能训练质量监控难度大并轨后的研究生根据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方案 轮转于各个科室,因而他的培养需要依靠导师在内 的各科所有带教医师和科主任齐心协力来完成。而 我国各省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尚处于不断完善的 过程中,管理比较松散,虽然有出科考核、年度考核, 但常常会出现走过场的现象,构建合理有效的临床 技能训练质量监控体系是急需攻克的难题。

5. 经费投入不足对于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生,省级卫 生厅会有相应的拨款,给予医院、带教医师和培训生 相对充足的经费,保障培训的顺利进行。而并轨的研 究生参加规范化培训时无此经费支持,仅靠各校自 筹经费,他们只享受在校研究生的待遇,因此与培训 生相比其待遇有明显的差距,导致他们心理有落差 并产生不公平感。与此同时,带教研究生的医师因未 能获得相应的补贴,亦影响其积极性和责任心。

三、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 化培训并轨的对策

     2012年,温州医科大学在浙江省卫生厅和省教 育厅的大力支持下,率先开展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 培养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工作,当年就有218 位2012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自愿签约进入该改革项目。2013年温州医科大学成为全国第一批临床 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的64 所高校之一,又有275人进入该改革项目。学校积极 改革与探索,确保并轨工作顺利开展,取得了一定的 成效。

1. 通过制度创新理顺管理机制在高校内部管理方面,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分属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两个处级 部门管理。为理顺关系、分清职责,经过多次多形式 的沟通,学校制定了《温州医科大学硕士专业学位研 究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办法》,明确了各部门 的分工:研究生院负责研究生的培养全过程,包括培 养计划制定、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临床技能毕 业考核等环节;继续教育学院负责研究生在住院医 师规范化培训中的报名、出科考核、年度考核、合格 考核等环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期间的管理按照 《浙江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办法(试行)》进 行,研究生在校期间培养管理按照学校研究生教育 相关规定进行。

在医院管理方面,各附属医院因研究生教育和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分属研究生处和毕业后教 育处管理,为了配合改革,理顺管理机制,最后决定 将研究生处和毕业后教育处合署办公,合并为一个 科室,运转效果良好。

2. 让导师成为并轨工作的践行者和支持者通过校、院两级导师培训会、招生复试培训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会议等多种途径,向导师 传达新政策,宣传国家实行并轨工作的背景,说明并 轨的研究生毕业后就业方面的优势及并轨能缩短高 层次临床医师培养进程的情况。绝大部分导师了解 了这些情况后逐渐表示理解和赞同。同时学校制定 招生计划分配方案时,兼顾每位导师的专业学位研究 生和学术型研究生合理配比,缓解导师的学术压力, 解除导师的后顾之忧,从而获得导师的大力支持。

3. 推行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改革由于执业医师考试管理日益规范,日益明确和严格考生的学历资格。为适应这一形势,2012年起 学校严格规定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报考资格,限 定为全日制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方能报考。为更顺 畅地进行并轨衔接工作,2013年开始,临床医学、口 腔医学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一律并轨,在招生复试录 取时与每一位拟录取的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硕士专 业学位的研究生签订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协 议书,确保研究生入学后直接进入住院医师规范化 培训。

4. 通过修订培养方案和严格毕业考核确保并轨 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保障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训练时间和培养 质量,修订并轨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在保持包括学位 论文开题、中期考核、临床技能毕业考核等必要培养 环节不变的同时,上课时间改为晚上和周末,临床技 能培养部分全面实行省卫生厅最新方案,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时间明确为33个月,并以《浙江省住院 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实施细则(试行)》进行培训管 理,包括出科考核、年度考核、合格考核。

临床技能毕业考核是检验研究生是否达到培养 目标,是否具有较强的临床技能,是否达到高年资住 院医师水平的关键环节。为了加强临床毕业考核的 效果,避免碍面子和走形式问题的出现,2008年,学 校在全国率先实行临床技能毕业考核的二次考核制 度,即抽取第一次考核的后10%和任意抽取另外10% 形成二次考核名单,再由研究生院聘请校外专家进 行考核,二次考核不通过者延期半年毕业。通过这 种反向示例达到警告和督促研究生的作用,从而确 保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并得到同类院校的认可,在部 分院校推广[4]。

5. 修订毕业和学位授予标准在达到原有毕业和学位授予标准的同时,还需 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 考试,即并轨的研究生须按规定达到培养方案的各 项要求,且具有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和住院医师规范 化培训合格证书,并通过学校组织的临床技能毕业 考核和学位论文答辩后,方授予其毕业证书和学位 证书。为了使研究生顺利毕业,2013年起学校允许 并轨研究生一年级时便报名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 试,这项措施在2014年得到了《医师资格考试报名 资格规定(2014版)》的认可。

6. 优化进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研究生和带 教医师的待遇由于国家财政和省财政未对进入住院医师规范研究生培养化培训的研究生提供相对应的经费保障,并轨的研 究生只享受研究生的相关补助,不享受《浙江省住院 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实施细则》规定的各种待遇。为 提高并轨研究生的待遇,2012年起各医院设置了夜 班补贴、加班补贴、节日补贴等项目,以改善并轨研 究生的生活和保障其学习与工作积极性。为提高轮 转科室和带教医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2014年 起将从分拨给学院的研究生教育经费中给予常教医 师适量的经费支持。

四、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 化培训并轨的思考

   1.建议尽快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全 国互认工作目前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均由各省负 责进行,各省之间未形成省际互认的机制。而研究生 来自全国各地,毕业后必然全国就业,因此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是否全国通用是研究生极为关 心的问题,如果已参加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研 究生毕业后仍要进行重复培训,那就造成人力、物力 的巨大浪费,也失去了并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