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绿色城市创建工作计划范文

绿色城市创建工作计划精选(九篇)

绿色城市创建工作计划

第1篇:绿色城市创建工作计划范文

摘要:园林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设计

创建“园林城市”要求城市生态环境、景观风貌、城市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改善和提高。“园林城市”建设是一个宠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先行制定科学有效的规划设计。

一、创建“园林城市”需要切实有效的规划理论和方法

现行城市规划理论、方法在指导“园林城市”创建中具有局限性。

(一)“园林城市”建设规划非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所能替代。

首先,当前城市总体规划对绿化环境探究局限在绿化用地系统,易忽视其它用地绿化环境。我国城市园林绿地相关指标均远低于世界有关组织推荐的合理指标。鉴于我国城市用地紧张,城市内增避大片绿地是不可行的,为创建“园林城市”而占用郊区耕地的作法也得不偿失。因此,必须挖掘城市绿化空间潜力和提高绿地综合效益。其次,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理论对城市绿地作为居民主要游憩空间功能的熟悉不足。城区绿地的主要功能是调解城市生态环境和作为居民接触自然的游憩空间功能。我国绝大部分城市由于人口稠密,单纯生态意义的绿地几乎没有。防护绿地在现实中经常成为四周大量居民散步游憩区。

(二)园林绿化、城市规划、环境工程等专业应加强相互渗透、协调。城市空间规划时常出现以下现象摘要:(1)绿化规划设计缺乏艺术文化特色和供居民游憩利用价值的植被空间;(2)囿于场地铺装图案、雕塑小品造型和建筑立面装饰设计,而缺乏环境保护规划缺少对空间机能和绿化调节效益的考虑。

(三)现有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对城市居民室外休闲生活内容、规律和活动空间的探究不够。当前,人们发展已改变原有单纯的“家庭——工作单位”式空间流动模式,并热切于走出居室、走向布满绿色和阳光的大自然——游憩、娱乐、运动和交流。加强对人类活动和城市环境相互影响机制的了解,加强对社会休闲生活和社会文化建设相互影响机制的熟悉,城市由物质文明观念向生态环境、精神文明观念转变的人文主义思想。

(四)城市生态理论指导城市建设的可操作性较弱。城市(市区)是物质、能量、信息交流最活跃和最开放的空间系统,人类现有的知识水平难以对其进行定量的探究把握(例如美国“第二生物圈”试验失败的结果,表明人类对生态的熟悉还很肤浅)

综上所述,城市环境综合建设需要探索和运用具有操作性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园林绿化、城市环境卫生、居民活动、景观风貌、城市文化等各方面进行系统探究。

二、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概念的建立

我们认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是以绿色植被为特征,要求环境美丽、空气清新、阳光充沛、人和自和谐相处的人工自然环境,是城市居民进行室外游憩、交往和交通集散的城市空间系统。它具有以下涵义摘要:

(1)可持续发展观念摘要:“绿色”作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词、被国内外普遍认可,相对于“森林”、“田园”等提法,确切地表明了现代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理念。

(2)是城市工业、商业、基础设施、交通、仓储等城市设施集中的用地空间以外的开放型用地空间。

(3)人文主义思想;绿色空间系统包括绿化、自然环境和空间内人群行为的双重意义。

(4)整体环境观念摘要:对城市环境各种要素(物质、形式、精神)的整体综合探究。

a.物质要素——植物、阳光、空气、水、设施、人;

b.形式特征——外形、大小、规模、质量、功能;

c.精神风貌——艺术、气质、文化意韵。

(5)系统观念摘要:相对于现行城市绿地规划理论中的“点、线、面”用地概念,针对城市空间不断立体竖向发展的态势,提出“点型、带型、场型”空间概念。并将各种类型空间作为有机联系的大系统,综合运作规划学、园林学、环境学、建筑学、生态学、行为学、社会学、美学、工程技术等学科理论知识,对城市空间进行系统探究和规划设计。

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和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和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环保环卫规划、风貌特色规划、城市设计构成互补关系。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列规划和环境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保环卫、人群行为、艺术特色、景观风貌等探究。其规划内容包括以下八个方面主要内容摘要:

(一)制定城市绿色空间系统建设总体目标。在调查探究基础上,制定城市空间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环境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特色风貌等目标。借助“3S”等新技术,在定性基础上逐步高度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二)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探究和猜测。对城市居民和外来旅游者,进行调研和趋向猜测摘要:

(1)价值观、心理需求、文化取向;

(2)人口规模、人口特征(年龄、职业、性别、消费等);

(3)人群在城市绿色空间系统中流动、集散、停留时间等规律;

(4)休闲方式选择和休闲文化取向。

(三)绿色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空间进行调整,形成“点型、带型、场型空间”相结合的空间系统。绿色空间包括;公共绿地、城市滨水地带、运动场、游乐园、城市广场、主要街道、大型建筑庭院、居住区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等。规划要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探究,做出定性、定量规划。

(四)绿色空间功能规划。绿色空间功能规划包括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型(游憩、娱乐、运动、集散、停留、展示、分隔、交通)、和人通、文化艺术表述等各项功能。规划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认定。

(五)绿色空间系统特色风貌规划。在总体特色风貌目标控制下充分考虑绿色主要空间进行艺术风格、文化主题等方面规划。

(六)绿化规划对“点、带、场”空间进行全面的绿化指标控制。基于各空间功能、生态指标、建设条件确定各空间绿化指标时效要求。绿化指标包括绿化覆盖率、绿地率、绿视率、郁闭度、叶面积系数等。绿化规划要对各主要空间植被特征加以规划定。

第2篇:绿色城市创建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园林规划;绿化;小城市

中途分类号: 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园林规划和绿化是城市园林建设及管理工作的基本要素和重要依据,能够促使城市园林建设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从而在充分了解城市园林绿地系统重要作用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做好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规划设计与建设,有效的突出当地自然及文化风貌,美化环境,改善环境,切实保护好生态多样性。

然而伴随着我国城市建设不断深入,部分相对落后的地区在城市园林规划和绿化方面并没有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城市景观建设需要进一步改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对于打造美丽城市意识越来越强,各级政府已将工作重点放在营造城市美好生态环境、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等方面,进一步将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摆在城市建设工作中的关键位置。

然而小城市在园林规划设计和绿化方面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本人从事园林工作多年,现就小城市园林规划及绿化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一些对策。

1小城市园林规划和绿化存在的问题

1.1规划队伍专业人员缺乏,档次不够高

小城市园林规划行业体系不够完善,缺乏城市园林规划统一的行业规范及规模,专业人才缺乏,现有的设计队伍不能满足城市建设发展的任务,往往园林规划涉及的面较广,任务较重,致使有些规划设计档次不够高,设计人员并不能有充足的精力完成从设计方案到施工验收,同时,规划经费不足,从而园林绿化质量就会相应受到影响。

1.2绿地结构不科学

大部分小城市存在绿地数量不足,游园、公园偏少,新老城区绿地率相差较大且老城区公园绿地老化现象严重等问题。绿地结构层次比较单一,植物景观单调,在季相、色彩等方面缺乏变化,乡土树种使用内有足够的充分,跨区域树种却大量应用,例如,近些年有些北方城市大量引进使用南方苗木,再加上养护管理不到位,致使目前水土不服现象显著,无法有效反映出园林的艺术风貌,影响了园林景观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要求,并造成了经济损失。

1.3规划设计与绿化管理不平衡

近几年,有些小城市热衷于聘请专家编写城建园林绿化规划,虽然设计水平较高,但建设中由于经费、人员等原因,建设水平与规划水平不相符,再加上移交后管理经费缺乏、技术落后、监管不严,往往三年内就没有最初的样子,就要重新修改规划,改造提升。没有长期的规划和标准的绿化养护管理,造成规划设计和绿化存在比例失调,更谈不上达到生态标准。

1.4养护管理工作参差不齐

有些小城市有些绿地养护管理外包,虽然减轻了政府主管部门管理的负担,但有些公司责任心不强致使管理不到位。有些居住区绿化养护管理更是粗放,体系更不完善。有些主管部门管理起来的绿地反而管理的较好,小城市绿化养护管理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有些地方由于绿化养护资金不够,导致养护质量不高,主要依赖地方财政资金,缺乏社会筹资渠道。伴随着绿地面积的进一步增加,养护管理成本不断提高,养护资金日益紧张,使得管理工作难上加难。

1.5缺乏创新和特色

由于有些小城市园林规划设计喜欢套用其它地区大城市的园林风格,或将设计大家的手法生搬硬套,从而缺乏本地区的园林绿化特色。没有创新点,都一成不变,没有真正体现出园林绿化建设的意义,同样也就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2解决措施

2.1保证园林绿化投资

在加大园林绿化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应加大该地区的园林绿化建设资金投入,正确处理绿化与环境投资之间的关系,把间接效益与直接效益挂钩,在保证环境与绿化质量的前提下,牢固树立长期绿化的思想,常抓不懈,确保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水平提高。在保证园林绿化建设的同时,还能增加该地区的经济效益。

2.2优化园林规划设计水平

优化规划设计,凸显城市特色,按照生态园林城市设计的基本原则对规划设计进行优化,增加园林规划设计专业人员,凸显城市文化特色,合理配置植物群落,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免污染环境。在植物配置方面必须体现大气,选取的物种应当满足乡土化、景观化、生态化以及功能化的需要,从而不仅可满足人们对景观艺术的要求,而且可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减少物种“水土不服”。整体布局必须协调,四季景观变化有致,在城市主要交通路口、繁华街头、高速路口营造出更多优美的人文景观。在大规模景观工程项目规划设计中,进一步挖掘乡土资源,增加城市特色,创新规划设计,打破一成不变的规划模式,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高的收益。

2.3因地制宜,建立规划长效机制

根据城市不同特点进行不同的绿化设计,突出城市文化底蕴和内涵。首先应从该地区的实际水平出发,在建设的过程中应因地制宜地发展绿化,同时也要立足于本地区的经济水平。其次在园林绿化建设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原有生态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减少对原有环境的破坏,不要生搬硬套。根据城市发展现状,并结合城市现有的景观风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公共绿地的应急避难功能,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明确近期及长期发展目标。

2.4加大绿化养护管理

一般的养护操作模式还很简易原始,主要是拔草、浇水、喷药,忽视了修剪的艺术性以及施肥、病虫害的预防等环节,其结果直接影响到绿化的景观效果,造成乔木长势不佳、灌木整形单一,因此在抓好绿化施工质量的同时,抓好养护的质量也同样重要。

2.5加强绿化宣传力度,提高绿化认识

园林绿化建设是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部分,也是改善环境的有效方法,由于居民的文化程度不同,在对园林绿化建设的认识上,没能达到共识。有些绿地及花草得到破坏,增大了养护管理工作量,以至于阻碍园林绿化的建设步伐。需要当地政府加大园林绿化的宣传,提高人们对园林绿化的认识。在建设该地区的园林绿化时,要立足于该地区的地方特色,所建造的园林能满足该地区人们的生活需要,使人们能从实际生活中提高对园林绿化的认识。

2.6强化法制建设

第3篇:绿色城市创建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现代生态城市;新区规划;设计要点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来很多属于城市边缘地带或者郊区都面临着重新规划、开发建设的问题。城市新区的规划不是推倒重建,而是如何利用原有城镇基础进行合理改造、统一规划,如何保持与本城市风格的融合、文化传,挖出本城市的风貌特色,以及做好生态规划和实现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都是城市规划建设者不断思索探讨的课题。本文主要对现代生态城市新区规划设计要点进行论述。

二、现代生态城市新区规划设计的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一个聚居地是否适宜,主要是指公共空间和当时的城市肌理是否与其居民的行为习惯相符,即是否与市民在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中活动和形式相符。个人对“适宜”的感觉就是“好用”,即用起来得心应手、充分而适意。城市的使用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古典的城市一般没有绿地,以硬地或建筑为主,现代城市则出现大片的绿地,并通过巧妙的设施配置和交通,竖向组织,实现城市的“可达性”和“可留性”,强化城市作为“公众中心场所”精神。

2)地方特色原则。城市的地方特色既包括自然特色,也包括其社会特色。首先城市应突出其地方社会特色,即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城市建设应继承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文脉,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有利于开展地方特色的民间活动,避免千城一面、似曾相识之感,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

3)突出主题原则。城市无论大小如何,首先应明确其主题。围绕着主要功能,城市的规划设计就不会跑题,就会有“轨道”可循,也只有如此才能形成特色和内聚力与外引力。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应力求突出展示城市形象、满足人们的活动需要与改善城市环境(包括城市空间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的三大功能。并体现时代特征为主旨,整体考虑城市布局规划。城市的规划设计都应精心创造实用而突出主题特色的城市个体,要和谐处理城市的规模尺度和空间形式,创造丰富的城市空间意向。特别注意空间距离的远近和交通时间的长短,以方便市民使用城市。既要讲究观赏性,但主要还是要讲究实用性。

三、现代生态城市新区规划设计要点分析

(1)“田”字城。这种新建城市规划模式的初衷是解决城市中心绿地不足、大气污染严重而限制城市发展的问题。其基本思路是:1)城市新区中心为“十”字大街,便于建设为商业街区,沿“十”字大街建设商业服务设施以及行政事业单位、居民住宅、极少量花园式无污染轻工业企业,建成繁华街道,街道两侧的建筑物背后为大面积公园、绿地,给处于城市中心地位的“第一张大饼”留下一个较大的发展空间;2)主城区可建设四座大型公园或绿地,便于建成花园式城市。大型公园(绿地)包括植物园、水上公园、花卉园、文化公园、普通公园、森林公园、烈士陵园等,均可作为整个城市绿化、美化的基础;3)十字大街的四周可建设若干条环城街道,与市中心的“十”字大街联结起来,构成一个“田”字城。

(2)空间布局。规划采用规则式几何构图手法,以地形的长边中线为主轴线,将市政府大楼置于主轴线上方,面南背北,负阴抱阳。这既符合中国传统的建筑规划格局,又顺应了现有的城市空间肌理和脉络。以政府大楼为中心,行政中心城市呈规整的长方形,以体现政府的庄严形象。规划在城市中央设置方形水面,以表现政府公正、开放、亲切、平和的形象。主城市区是市民进行文娱、交往、游憩等各种活动的主要场所,在主城市中央规划椭圆形旱喷,两侧的休闲空间以草坪为主,流线型的花灌木点缀其间,使得作为人造景观的城市自然地融入到周围的环境之中。

(3)绿化景观。规划注重高质量的生态学效应,因地、因材制宜地配置草坪、灌木、乔木等生态要素。植物培植以乡土树种为主,充分考虑寒地城市特定的生态条件和气候特点。冬季由于缺少绿化,景观较为单调,城市利用率和其他季节相比不高。因此,一方面应选择适合于寒冷地区生长的植物类型,加大常绿树种的比例,并避免设置大面积的空旷草坪。另一方面,在塑造城市自然景观的同时,还应注重城市局部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绿化设计夏季以遮阴通风为主,冬季以向阳避风为主。

(4)交通系统。我国可持续的城市交通系统的战略总目标,是构建满足城市基本机动性,支撑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安全、高效、经济、公平、低碳、低污染的绿色交通系统。城市新区可持续交通系统的构建、以全方位的可持续交通系统引导城市高效节能运转,既要符合城市发展的需要,也要符合城市居民生产生活活动的需要,同时要体现低碳生态城市发展道路的需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构建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推行TOD模式;加强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在城市规划中要切实体现可持续发展交通的观念,把城市交通的系统观和可持续观贯彻到城市规划的各个环节。在管理和引导层面,通过交通需求管理实现对交通总量、结构和分布的调控。 (5)推广绿色建筑设计。首先要研究有效的政策策略。在政策方面,以全方位政策法规推进绿色建筑是最理想的方式。短期内可以以政府推进为主导,长期内辅以市场化方式。其次,要尽快完善行业标准。要尽快开展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标准及验收相关标准规范体系研究,加强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科学指标研究。包括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绿色建筑评价指标权重因子研究、绿色建筑评价指标相互影响因素研究、绿色建筑评价指标数据库开发,开发辅助的绿色建筑评价软件。在技术产品层面,要加强创新,提升价值。

(6)更新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规划设计理念。在很多城市,从地理上分隔的居住区、商业区和工业区或办公区成为城市蔓延、交通堵塞和污染加剧的来源。新兴的城市规划专家已引导人们返回到基于紧密联系的居住区为基础的城市规划模式上(TOD模式),在功能分区和结构上强调生活—生产—休闲为一体的结构特色,小区居民能够方便地工作、生活、娱乐,避免了交通拥挤之苦,这样即集约土地、低碳生活又减少了交通工具带来的环境污染。同时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有利于避免居民经常使用私有汽车作为旅行工具。根据当地的地理特征、气候条件, 建设块状或带状的林地和绿地,使之能够辐射整个城区范围,这样既能美化绿化又体现了低碳生态且能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吸收噪声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城市新区在具体的规划过程中必须要保持全局眼光,需要充分考虑城市自身的社会文化、经济能力、生态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的内容,然后在规划过程中可以充分考虑和统一规划,从而依靠城市的发展来带动整个新区域内部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志刚.浅谈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J].科技创新导报,2008(8).

第4篇:绿色城市创建工作计划范文

1引言 1997年中央为进一步加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下发中发[1997]17号文件,批准在农三师小海子垦区设立自治区直辖县级市—图木舒克市。2002年9月17日,国务院下发国函[2002]82号《国务院关于同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设立县级图木舒克市的批复》,同意设立县级图木舒克市,市人民政府驻齐干却勒。2004年1月19日,图木舒克市正式挂牌成立。城市园林绿化,被誉为“活的基础设施”,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人居环境的公益事业,是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在城市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大力推进城市化的今天,切实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对改善城市生态,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对营造城市景观,提升城市档次品位;对优化投资环境,增强城市发展竞争力;对创造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城市园林建设原则 以打造“南疆绿色生态明珠,塞外宜居军垦新城”为理念;以维护城市生态安全、改善人居环境、服务广大百姓为出发点;以构建功能完备的城市生态屏障、营造高标准高质量的生态景观、建设特色鲜明的绿地系统为抓手,进一步推进生态型、节约型、功能完善性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紧紧围绕“绿化是第一环境、第一基础设施、第一生态要素、第一景观要素”的思路,实现“城市园林化、城郊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农田林网化、庭院花园化”这一目标。 (1)城市绿化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同行。绿化规划是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绿化建设的依据。绿化规划作为一项独立的专业规划,只有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才能较好地协调、平衡同整个城市的其它各类设施的协调发展、同步建设。 (2)彰显城市特有的景观风貌和文化气息,建设具有个性特色的城市园林。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城市绿化规划是解决城市风貌特色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城市园林绿化不是简单地仿效别人的风格和做法,只有重视和发展本地植物特色,才能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园林之路。 (3)生态原则。遵循生态学原理,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科学的植物群落,建立人类、动物、植物相联系的新秩序,达到生态美、科学美、文化美和艺术美。使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步发展,实现良性循环,为人类创造清洁、优美、文明的生态环境,形成良性循环的稳定城市生态系统。 (4)科技创新原则。城市园林绿化发展要建立在依靠科技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园林绿化的科技含量。注重区域性物种保护与开发研究,积极建设与城市相应的植物苗圃基地,创造独特的城市园林绿化植物景观。 (5)建养并举、养管并重原则。如不进行科学合理管养,园林设计的意图、园林绿化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人文价值就不能得到最大效率的发挥,园林建设必将失去意义。很好的养护可以提高市民惜绿、护绿意识,激发绿化热情,巩固绿化成果,从而促进园林绿化建设的发展。 3对策及建议 3.1强化组织领导,构建高效有力的工作机制 建市之初,市委市政府就提出了“园林靓市”战略,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园林绿化工作,全市坚持城市发展、生态优先,始终把绿化建设定为城市发展的重点,成立了以市长为主任,副市长为副主任,政府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市绿化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经常抓、业务部门具体抓的绿化工作格局。 3.2加强规划建设,提升绿化规划水平 (1)加强科学规划。按照“系统规划、相互衔接、城乡一体、稳步提升”的原则,高质量、高标准的完成了《图木舒克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多项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和统筹作用。同时把城市绿化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城市发展规划,不断推进绿化工作向“规划建绿”方向转变与提升。 (2)全市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与城市总体规划相结合,以城区为重心,从规划设计入手,坚持大手笔、高品位、多元化的设计思路,注重绿化效果,力求精益求精,明确提出了“矮、绿、稀、宽、美”绿化风格,结合现有绿地分布特点以及城市大环境绿地,将城区的绿地布局结构划分为“一心一网加两环、两横三纵水相连、公园棋布建亮点”。 (3)按照园林城市标准,本着规划先行、科学指导的原则,不求“洋”,不求“奇”,只求自然、和谐。树种选择凸显“高中矮、针阔彩”,兼顾季相和色相变化,突出乡土气息,近自然特色。道路绿地采用不同品种的乡土树种集中打造宽绿地(城区道路附属绿地宽度近40米)、高密度、组团式、立体化的城市绿化风格,突出一路一树、一街一品、一街一景。单位庭院和居住小区绿化突出简洁、适用、明快、经济原则。 3.3立足大漠风情,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 突出加强城区公园绿地建设,目前城区已建成锦绣公园、南北湖公园等综合性公园绿地,即将规划建设滨河公园和胡杨风情带公园。狠抓城市景观道路建设,已经建成人民路、唐王城路、前海街、锦绣街等12条重要景观大道。大力推进城区单位绿化工作,积极探索垂直绿化、水体绿化新途径,丰富了景观效果,扩充了城市绿量,提升了绿化品质。城市框架拉开到哪里,绿化美化就延伸到哪里,建成区绿化美化建设实现全覆盖、零遗漏。“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林水相依、城市与园林相互交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家园已初步形成。 3.4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图木舒克市政府将城市绿化工作纳入政府年度工作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之中,做到统一部署,优先发展。图木舒克市人大、政府、政协领导带头亲自组织和参与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积极投身城市绿化建设。每年3月12日植树节,市绿化委组织召开全市园林绿化工作会议,宣传倡导“多种树、种大树、优生态”主题,总结园林建设的经验与不足,安排部署当年园林绿化任务。协调组织城区单位及驻市武警官兵参加绿化活动。同时制定一系列管理办法,使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步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尽责率达95%以上。人们绿化家园的责任意识、关注生态的忧患意识、保护环境的法律意识日益增强,由过去的“要我种树”转变成“我要种树”全民参与、共建家园的绿化氛围已经形成。#p#分页标题#e# 3.5依法治绿,巩固园林绿化成果 结合国家、自治区相关法律法规先后出台了《图木舒克市城市园林绿化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建设环境保护局、绿化委、园林管理所、城管监察大队等部门联合执法,全面负责全市园林执法工作。加强绿化管理,在树木浇水、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等环节加大力度。严格实行“绿线”管制制度,严厉查处违法占绿、毁绿和任意改变绿地性质事件。规范园林绿化市场秩序,依法对工程项目从勘察设计、施工、养护、监理等环节实施招投标管理。 4结语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图木舒克市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城市绿地面积达到绿地率39.47%,绿化覆盖率43.42%,人均绿地面积超过80m2,某些指标达到并超过自治区级园林城市标准,取得了喜人的丰硕成果。以环城防护绿地为依托,城区中心公园绿地为基础,道路景观绿地为骨架,广场、庭院绿地及其它绿地相交融,乔、灌、草、花搭配有致,点、线、面协调发展的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已经形成。图木舒克市将以此为契机,继续强势推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共建美好绿色家园,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力争建成一座西北南疆地区“天更蓝、地更绿、水更碧、景更优”的新型生态园林城市。

第5篇:绿色城市创建工作计划范文

房和城乡建设部和省政府关于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县城)和省级园林城市(县城)的要求,不断加大创建活动力度,推进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认清形势,明确创建园林城市(县城)活动目标任务

目前,我市仅有辛集市、藁城市为省级园林城市,占县级市总数的40%;仅有栾城县为省级园林县城,占县城总数的8%;全市尚无国家园林城市(县城),这个数量及比例与我市省会地位及经济发展水平极不相称。为此,各县(市)要高度重视,找准差距,把握时机,以强有力的措施,大力推进创建园林城市(县城)活动,促进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上水平、出品位。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建园林城市(县城)为载体,以推进园林绿化建设、管理为手段,力争用3至5年时间,使各县(市)园林绿化水平显著提升,县城功能更加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实现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上水平、出品位的目标。

二、全面推进,加快提升城区园林绿化建设和管理水平

(一)科学布局,高标准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搞好园林绿

化的依据。各县(市)要将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作为创建园林城市的首要工作,鹿泉市、正定县、高邑县、新乐市、晋州市、赵县等6个重点推进县(市)要在年底前编制修定完毕,其他县市要在明年底前编制修定完毕,尽快改变绿地建设“无本可依”现象。规划要注重前瞻性,立足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域特色,切实解决园林绿化用地不足、绿地范围不清等问题,明确近期、中期、远期建设目标,科学规划各类绿地,做到合理布局,均匀分布,保证城市绿化建设的科学性和超前性。要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在全面分析气候、地形、植被、水源等条件和特点的基础上,科学确定绿化方案,做到乔、灌、花、草相结合,点、线、面、环相衔接,更好地适应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发展的需要。

(二)加快建设,完善绿地体系。充分挖掘土地潜力,合理利用土地进行绿化建设,千方百计增强绿量,扩大绿地面积。“三绿”指标是创建园林城市的基本要求。增绿重点应当放在公园绿地、居住区绿地和道路绿地上。按照要求规范每年要新建一批公园绿地,高标准做好道路绿地建设,打造城区优美风景线。加强社会绿化,向单位要绿,向居住区要绿。针对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措施,消灭绿化盲点,积极发展阳台绿化、屋顶绿化和立体绿化,向空间“增绿”。

(三)严格质量,打造精品工程。切实增强精品意识,重大园林绿化项目建设要按照精品工程目标,坚持一流的规划设计、一流的建设队伍、一流的施工质量,力争每一项工程都要建成主题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园林精品工程。各项园林建设要体现节约、环保、生态的要求,挖掘内涵,传承历史文脉,体现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品位,展现现代都市的艺术魅力。

(四)强化管理,充分发挥绿化效应。将“绿线”管理列入建设项目“一条龙”审批程序,切实落实建设项目审批和竣工验收“绿色图章”审批制度。不断完善各类绿地管理保护、检查考核等规章,建立专职执法队伍,将已建成的和规划的各类绿地作为城市“绿线”管制的重点部位,严格监督管理,使各类绿地得到有效保护。坚持建管并重,建立市场化养护模式和多元化管理机制,做到建一块地、活一片绿、成一个景。建立专业养护队伍,重点管好公园绿地和道路绿地。严格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

切实发挥全社会管护积极性,努力营造全民动手和爱绿护绿的浓厚氛围。

(五)加快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在增加城区绿量的同时,要注重其他设施建设和功能的完善,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建设,着重抓好交通运输体系、循环体系、环保环卫体系、垃圾处理体系、防灾安全体系等建设。扎实推进供热计量

改革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全面落实园林城市各项标准。

(六)统筹推进,全面提升创建效果。把创建园林城市(县城)工作与提升城区容貌整体水平有机结合起来,经常开展市容卫生、交通秩序、河道水源等专项整治活动,以“四个延伸、三个覆盖”目标,即由城区主要道路两侧向小街道、社区、单位和城乡结合部延伸,实现绿化美化、专项整治、文明环境全覆盖,进一步提升创建园林城市的总体效果。

三、强化措施,确保创建园林城市(县城)活动取得成效

(一)切实加强创建工作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创建园林城市(县城)领导小组,市委常委、副市长王大虎同志任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董玉辉同志、市园林局局长李英波同志任副组长,成员由市直有关部门主管负责同志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园林局,办公室主任由市园林局局长李英波同志兼任,办公室具体负责创建活动的组织、协调、督导和检查。各县(市)也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形成政府部门协作、社会广泛参与的创建工作机制,落实责任分工。各县(市)要参照新乐市的做法,在建设局、城管局或公用局的基础上,单独设立二级局,统称园林局,落实机构、编制和职能。要根据创建目标任务,对照创建标准,因地制宜,制定创建活动实施方案。栾城县和辛集市要抓紧制定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县城)实施方案;鹿泉市和正定县、高邑县要认真对标、抓紧整改、积极做好省级园林城市(县城)资料申报和评审考核准备,力争年内申报成功;新乐市、晋州市和赵县要制定2011年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县城)的实施方案;其他县(市)也要结合实际,制定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县城)实施方案。

(二)不断加

第6篇:绿色城市创建工作计划范文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一体,林水相依,生态和谐”的理念,以推进“国家生态县”建设为契机,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大大弘扬生态文明,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提升形象和综合竞争力,形成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实现“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努力把建设成为生态、宜居、文明、和谐的现代森林城市。

二、创建原则

1、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分工原则。创建森林城市事关每个城镇居民的身心健康,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和部门分工负责制,组织协调各部门、各单位有序开展创建工作。

2、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原则。与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制定科学可行的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总体规划,并制定年度实施计划,根据创建的不同阶段,有计划、分步骤制订详尽的工作进度安排表,合理有序安排创建工作,严格检查考核,确保工作落实。

3、坚持生态优先,适地适树原则。以造林绿化为主,栽大树、栽全冠树,在城市建成区多栽胸径15cm以上的大树。在树种选择上以本地乡土树种为主,实行乔灌结合、常绿与落叶结合、林相与季相结合、生态效益与景观效果结合,注重生物多样性。

4、坚持突出重点,协调发展原则。重点加强县城出入口、主干公路和城区空闲地段的造林绿化。加大对县城周边现有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林相改造,建设森林公园和郊野公园,大力开展营造青年林、结婚林、成长林、“三八”林等义务植树活动,全面调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创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工作目标

对照《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标准》,在各项指标达标的基础上,完善各项工程,进一步提高城市绿化、村庄绿化、道路绿化、河道绿化、庭院绿化水平,全面提升森林的质量和效益,加大宣传力度,在2012年达到国家森林城市标准。同时,通过创建森林城市,进一步弘扬我县红色文化、禅宗文化、民俗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生态绿化系统,形成独特的绿色景观文化,构筑“城在园中、园在林中、山水环绕、城乡一体、碧水蓝天”的绿化格局,把我县建设成为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的国家森林城市和旅游度假天堂。

四、组织领导

成立县委书记为政委、县长为指挥长、各有关部门为成员的高规格的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指挥部(简称“创森”指挥部),下设办公室(简称“创森办”),统一领导、组织、协调推进全县创建森林城市工作。“创森办”负责指挥部的日常工作和统筹协调全县创建工作,“创森办”下设三个小组:

1、工作督查组:负责编制森林城市建设规划;负责创建任务和目标的分解;负责创森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全县指导督查工作。

2、综合服务组:负责创建资料的申报、整理、综合、归档工作;负责日常接待和会务工作。

3、宣传文秘组:负责制定创森宣传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负责各新闻媒体的日常宣传和宣传片、大型宣传画册、光盘等宣传专题的编辑和制作。

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制定工作方案,实行目标责任制,层层分解任务,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县直各单位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并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制定工作方案,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五、实施步骤

按照《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我县工作实际,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分为三个阶段:

(一)创建准备阶段

1、成立创建组织机构,按照市“创森”指挥部的统一要求和部署,成立组织机构,制定实施方案,落实创建经费。

2、分解工作任务,按照《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总体规划》中下达的我县创森任务及县“创森”指挥部制定的工作任务,明确责任,层层分解落实。

(二)贯彻落实阶段

各责任单位按照县“创森”指挥部下达的目标任务,结合实际制定工作计划,全面推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创森办”全面协调全县的创建工作,定期召开会议,及时掌握创建工作情况,实行动态管理。对各责任单位工作进度、质量和完成情况进行全面督查,并及时通报督查结果。邀请市“创森办”领导及专家来我县指导工作,到2012年6月底,全面完成目标任务,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标准。

(三)创建验收阶段

各责任单位应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开展创建工作自查活动,认真对照《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标准》,积极查漏补缺,巩固提高创建成果,县“创森办”将对照标准全面开展核查,迎接国家创建森林城市评审专家组的考核验收。

六、创建资金

按照以政府投入和单位自筹相结合,大力吸纳民间资本的原则,多渠道、全方位筹集创建资金,保障创建工程建设的需要。

(一)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职责,根据工作任务足额筹集创建资金。

(二)县及乡镇财政要保障前期申报、规划设计和必需的工作经费。

(三)根据创森规划,我县在创森过程中要重点抓好林业“四大基地”、城市绿地、绿色长廊、环城林带、城镇和村庄绿化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地要整合项目资源,拼盘各类项目资金。县财政要加大对重点工程的扶持力度,全力推进我县森林城市建设进程。

七、总体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乡镇、各单位要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生态立县”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的重要意义,把思想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上来,提高对创建森林城市、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促进城市全面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按期完成各项创建任务。

(二)明确任务,强化管理。严格按照国家森林城市的标准制定创建目标,有计划分步骤地安排创建工作,加强目标管理,层层落实创建机构、创建方案、创建指标、创建经费、创建措施和创建进度,做到统一指挥、条块结合、责任明确、管理有序,突出重点、全面提高。

(三)突出重点,提升水平。各乡镇和各单位要把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及绿化美化作为重点,建设一批有创意有特色的绿地景观。

第7篇:绿色城市创建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园林城市;建设模式;分析

在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的自然环境和原有的植被遭到破坏,建筑工程的建设使得整个城市绿色面积越来越少,同时工厂的增多和化工业的发展,使城市的环境污染问题越加严重,城市的快速发展对城市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城市建设中提出了“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口号,在城市建设规划中,出现了“生态城市、园林城市、山水城市”不同的发展模式。当前,正在推广发展园林城市建设模式,从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让城市发展和环境的保护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1园林城市的发展

园林城市的提出,有点类似于有着园林景观的城市发展模式,它提出的基础是我国在旅游城市建设中的“山水城市”。它们都是通过在城市中构建园林来塑造城市景观,使城市在建筑风格上拥有绿色的美感[1]。建筑设计师和园林工程师对城市实施绿化建设,通过一砖一瓦、一花一草实现对城市的景观塑造。同时,在城市园林规划中融入中国文化,体现出我国建筑的风情。国家积极推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的共同进步,同时,在国家相关政策中,参考国内外园林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开展创评国家“园林城市”活动,使得园林城市的建设逐步成为了城市形象和环境绿化建设的标准。根据建设部提出的《园林城市评选标准》中指出,园林城市要依托城市自然的山川地貌,考虑城市在园林建设中的规划问题,做好绿化环境建设,让绿色植物融入到城市的每个角落,同时它能够有效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形成独特的城市风貌特色。

2园林城市模式发展相关的因素

2.1服务对象

在园林城市发展模式中,其服务的对象主要是人,必须围绕人来建设发展。自然环境在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影响,其发展模式必须要能够满足人们自身生存的需要,同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理念。可以按照不同的规划实施绿化建设,满足人们社会活动的需求,愉悦人的身心。2.2完善城市园林绿化的配置因城市功能的需求,可以用城市的绿化建设来进行有效的防护。例如,在城市的防沙、防水土流失和防风等情况下,可以大规模地建设绿色环境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2]。同时,在净化城市空气、缓解城市噪音、美化城市方面也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使城市的生态环境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在园林城市的建设模式中,一定要有大量的绿色植物、草地、树木,在视觉上能够让人们仿佛置身在乡村的环境中。

2.3城市园林的规划模式

在城市园林建设模式中,绿地与景观规划是发展城市园林的一项重要内容,园林规划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一个重要的战略重点。规划城市建设时,充分考虑城市绿地的生态环境,把环境保护、发展城市资源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作为建设的重要任务,将园林规划放在首要位置。同时,也要考虑到人们对景观欣赏性的需求,以此提高城市品质,提升城市品位,吸引更多的人来到这个城市,达到国务院提出的城镇化率到2020年达到60%的要求。在充分履行国家关于城市园林建设的相关规定上,建立科学完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园林生态规划管理模式,以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和构建绿色园林城市为重要工作,做好环境绿化工作,实现城市园林持续、良好、快速的发展。

2.4经费

在城市园林规划建设中,其涉及的城市因素较多,如城市可利用规划用地、供水和相关政策等方面。在实际建设过程中,由于园林建设具有很强的公益性,资金问题常常得不到有效解决,一些地方单位在规划设计时降低建设的费用或与实际的建设费用相差较大。可以根据绿地建设的属地情况按照相关法律进行明确,以保障城市园林建设能够得到经费的支持[3]。具体的措施方面,城市整体性面貌的绿地建设项目,例如,城市建设公园、城市防护道路的绿化建设、城市道路和风景区的绿化建设,这些绿化施工工程应该由政府进行建设管理,建设经费也应由政府拨款。同时,在城市内部单位附属建设用地中的绿地建设,建设的经济费用应该由单位和相关部门共同承担。政府应该鼓励城市绿化建设项目的开展,并且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对相关单位进行补偿。在商业用途上建设的绿地,具备一定的商业性质,应该按照市场的规定进行运作,由商家提供绿地建设的费用,但在绿地建设中应有明确的使用年限。

3园林城市建设模式的发展目标

在园林城市的发展建设中,要有一个基本的建设理念,例如,城市中的绿色花园和花园中里的城市是不相同的。在发展建设过程中,总结经验,做好园林城市的建设项目规划,从城市的长远利益发展,让人们感觉到就像是在花园中建设了一座城市。在城市建设的前期,相关建设部门就应该积极发展城市园林建设项目,大力进行推广,让城市的绿化项目能够配合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建设,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

3.1规范化的建设模式

园林城市的发展建设,应从城市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物质种植等方面,根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政策进行,使其能够更加规范化的运作,同时完善相关的施工条例和管理制度,施工单位要在国家相关部门的监督下进行,确保施工的质量能够符合城市园林建设的要求。明确园林绿化面积的大小,属于商业性质还是公益性质,对服务的内容和要求进行具体的划分,在内容和设施上做到统一的规划管理[4]。对城市周边的绿化建设要围绕整个城市绿化主题来进行,使两者相呼应称。合理利用废弃的荒地,形成以城市中心向周围扩展的绿化环境。对周边荒地绿化设计的形式进行定位,深化绿地建设的风格,增加绿地面积,进一步形成从园林城市向周边延伸的绿化形式,制定好实施的步骤,使每项绿化施工都能够有所依据,真正体现园林城市的核心思想。在园林绿化施工中,施工部门要做好施工的技术和经济管理,有严格的施工操作规程和质量的标准要求。在施工建设完成后,从管理到维护方面能够明确责任,保障园林绿化能够在城市中得到完全体现。环卫部门要做好城市的环境卫生工作,保障城市的环境干净和绿化优美,使园林城市能够成为一个绿色之都,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够体会到城市绿色的优美环境。

3.2专业化的建设模式

安排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规划管理,确保园林建设施工的每个环节都能够得到保障,从根本上保障园林建设的质量。同时,对城市园林公园的建设,要深刻体现出城市绿化的主题和城市的文化特色。在园林公园的设计中,可以体现出艺术的美学特点,利用立体空间的绿化效果和视觉艺术,加深公园的绿色布局,在园林的层次中分为近景、中景和远景,让绿化的效果具有层次和虚实的美感。在中景中,作为景观最主要的部分,施工单位可以种植立体绿化植物,植物配置中树种、比例和色彩一定要有明显的差异和变化。例如,绿化上层适宜栽植高大的树种,一般以乔木为主;中层植物以选择小乔木、灌木以及爬藤植物等为主;下层作为园林绿化最大的面积,通常会选择草坪或草本花卉,对立体植物起到一定的衬托作用。3个层次之间按照空间的对比和组合,将植物的形状、生长特性、数量进行联系,形成一种相互对比、相互映衬的效果,展现出节奏和韵律的美感。同时,公园的主题绿化思想一定要体现出城市的文化内涵,在公园里摆放观赏石和建设传统的仿古建筑,使公园在设计上获得良好的观赏效果,增加公园的绿化覆盖率。在公园的景点景观中,可以塑造当地代表性历史人物的石像,深刻体现出城市的文化特色,增加市民的民族意识。要从种植、培育、园艺修剪等各项环节做好城市园林公园的绿化建设,加强园林城市的艺术和美感。

3.3社会化的建设模式

在园林城市建设过程中,除了加强城市环境的绿化外,还要以社会化的建设理念服务于城市市民,为人们提供优质的社会服务和城市环境,充分体现公益性的园林城市建设原则,让人们积极参与和共同发展。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规模和促进城市经济效益的提高,将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的园林绿化融为一体。

4园林城市建设模式的基本框架

4.1城市规划和生态一体化

建设城市和生态一体化的理念,将城市的发展构建成一个大园林,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同时,注重城市外部林地、农地和山地的绿化建设,做好城市内部道路、公园和小区等地方的城市绿化工作。4.2旅游服务发展模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多数人会选择前往旅游城市去度假,这就需要将园林城市发展成为能够供人游玩的旅游城市[5]。可以使城市的绿地和自身的文化遗产结合起来,形成自然的观光景点,发展成为既能够美化环境又能够提高城市经济效益的旅游城市。

4.3提供休闲小憩发展模式

在城市的规划中,按照市区区域性的相关规定,提供一定范围内的服务设施,能够体现出城市建设公益性的特点。在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中,可以规划好城市的公益性绿化用地,例如,公园、绿化广场和林荫道等供市民休闲小憩的园林生态绿地,注重开发和保护自热生态林地,提高城市的绿化环境,为市民创造理想的生活环境,共同构建生态园林城市。

4.4适宜居住的生态环境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们生活的很多因素都能影响城市环境,要有效控制这些因素,例如,在环境良好的地区和河流流过的区域禁止建设化工厂。积极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科学合理的措施,培育新的植物品种,使整个城市绿树成荫、花草遍地,让人们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

4.5构建生态植物、人工造景

根据区域性自然环境特点,选择合理的植物进行种植,人工科学地构建一个动植物相融合的自然生态环境,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在结构上,丰富植物种类,平衡生态系统,使城市绿化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构建生态园林城市中,通过利用植物修剪技术,提高植被的观赏性,创作出各种艺术图案和立体式的植物,提高观赏效果。将自然生态植物景观和人工工艺植物景观相结合,形成一种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模式。

5结语

在发展城市园林建设模式中,使城市园林既能够促进城市的发展,又能加强城市的绿化效果,使城市形成一种拥有绿色生态环境的旅游发展城市,促进城市经济效益的提高。科学合理地有效规划园林城市,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能够符合城市的发展建设,让园林城市真正实现生活环境和经济效益共同发展的建设模式,使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

作者:贾红梅 赵刚 赵凤蓉 单位:苍溪县林业和园林局

参考文献

1杜海龙.低碳生态城市中绿色建筑规划方案研究[J].林业勘察设计,2012(31)

第8篇:绿色城市创建工作计划范文

近日,由肥城市文明办、市环保局组织,肥城市创建绿色社区活动领导小组,对肥城市新城街道办事处河西社区居委会开展绿色社区创建活动进行了为期一天的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概况

肥城市共有8个居民社区,新城办事处河西社区居委会位于城区西部,成立于1992年,辖区面积3.6平方公里,有27个家委会,驻由57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在职职工7573人,居民4281户,总人口13486人。是“全省优秀管理住宅小区”、“泰安市十佳文明住宅小区”、“泰安市安全文明居委会”、“省级文明示范点”、“全国城市物业管理优秀住宅小区”。自省市关于创建绿色社区活动文件下发后,结合肥城实际,市文明办、市环保局、市房管局、新城办事处四家立即召开了联席会议,联合成立了由环保局长任组长,四家单位的分管领导参加的肥城市创建“绿色社区”领导小组。制定了《肥城市关于开*原创展创建“绿色社区”活动的实施意见》、《肥城市绿色社区发展计划和工作思路》、《绿色社区创建标准》和《绿色家庭创建标准》等一系列文件。确定基础条件较好的河西社区为这次创建活动的试点单位,社区也把开展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当作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创建活动和社区软硬件将设,使社区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大大提高,为社区居民创造了一个优美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

二、创建活动的基本情况

1、组织建设。共5项,已完成4项。

(1)、在“创绿”领导小组的指导帮助下,社区成立了由设区居委会主任任组长,由物业、警务部门参加的“创绿”领导小组,一把手亲自抓,并确定专人负责绿色社区创建工作。

(2)、制定了《新城街道办事处河西社区居委会绿色社区发展计划和工作思路》在居委会设立了“环保活动室”,将社区发展规划和创绿活动年度计划、组织网络、创建活动的标准目的意义上墙公示。

(3)、建立起7大类40余卷活动档案资料,配备了环保书籍报刊近100册,在社区居民活动较集中的街心花园,设立了6块固定宣传栏,定期刊登创建活动情况,向居民宣传环保知识,使创绿活动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2、活动经常。共5项,已完成4项。

(1)、制定了《社区宣传教育计划》,以环保活动室为课堂,每季开展一次环保课教育。

(2)、为使社区居民更好地了解创建活动的目的意义和进展情况,吸引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绿色社区的创建与管理。通过各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在市电台开办的《环保之窗》栏目及时报道创绿活动的进展情况,广泛宣传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使公众了解“绿色社区”的标准要求,动员公众积极参与到创建工作中去。向社区单位和居民发放了2000余份《致社区居民的一封信》,提出“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全民齐动员,共树环保花”的创建理念和15项倡议。每一块楼间空地都设置一块宣传标语牌和《绿色社区标准》、《绿色家庭标准》为内容的永久宣传牌。

(3)、与驻地40余个单位、商店、饭店分别签订了《创建绿色社区责任书》,明确了在创建活动中各自的职责,建立了有效的责任体系。形成了居委会和广大居民共同参与的创建机制。三是积极组织开展了“四个一”活动。即组织一次由社区居委会和居民参加的座谈会;为小区居民发放一本环保小册子;设置一块环保宣传版面;放一场环保内容的电影。同时,组建各种环保志愿者队伍,形成创建绿色社区的良好氛围。先后组织了社区老年人“夕阳红环保志愿小组”、青少年“环保小卫士”小组和妇女“巾帼环保家庭创建小组”,制定了活动计划,定期组织社区居民参与各类环境保护活动,力求做到每月有活动,人人都参与。现志愿者人数已发展到200余人。参加各了创建活动人数占社区总人数的30%以上。

(4)、实行了垃圾分类收集和管理,社区设置了3处垃圾分类箱,社区居民全部按环保要求对生活垃圾实行分类投置。

3、行为规范

(1)、四是注重从家庭这一社会细胞做起,在整个社区全面开展创建绿色家庭活动,将创建绿色社区的倡议书送到家、创建标准送到家、环保知识送到家。积极组织社区居民参加环保知识培训,聘请专业环保工作者为社区家委会、物业管理人员和居民讲授环保基本知识,绿色社区知识和绿色家庭知识,传授绿色信息,营造绿色理念。目前,已在全社区形成了争创绿色家庭的良好氛围。五是与驻地学校建立联系,利用课堂渗透环保知识,先后在全区聘任了60多名“环保小卫士”,广泛开展了“环保系学子,携手护家园”,“环保小卫士,走进大社区”活动,较好地发挥了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作用。通过绿色社区的创建,使整个社区面貌有了质的改善。目前小区内杜绝了垃圾焚烧、露天烧烤、违法搭建、乱贴乱画、乱停车辆、乱设摊点等行为,社区居民的煤气使用率、集中供热率达到100%。

第9篇:绿色城市创建工作计划范文

[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城乡建设的全过程,加快推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实现美丽中国、永续发展的目标,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1〕26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3〕1号)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制定了《“十二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本刊全文刊登,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十二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日益凸显。为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指导下,我国先后在天津、上海、深圳、青岛、无锡等地开展了生态城区规划建设,并启动了一批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建设绿色生态城区、加快发展绿色建筑,不仅是转变我国建筑业发展方式和城乡建设模式的重大问题,也直接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国家的长远利益。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绿色生态城区和绿色建筑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实现美丽中国、永续发展的目标,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等,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目标、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和实施路径

(一)规划目标

到“十二五”期末,绿色发展的理念为社会普遍接受,推动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的经济激励机制基本形成,技术标准体系逐步完善,创新研发能力不断提高,产业规模初步形成,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基本实现城乡建设模式的科学转型。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建设一批绿色生态城区、绿色农房,引导农村建筑按绿色建筑的原则进行设计和建造。

 

“十二五”时期具体目标如下:

1.实施100个绿色生态城区示范建设。选择100个城市新建区域(规划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等)按照绿色生态城区标准规划、建设和运行。

 

2.政府投资的党政机关、学校、医院、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等建筑,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建设的保障性住房,以及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机场、车站、宾馆、饭店、商场、写字楼等大型公共建筑,2014年起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3.引导商业房地产开发项目执行绿色建筑标准,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绿色住宅小区,2015年起,直辖市及东部沿海省市城镇的新建房地产项目力争50%以上达到绿色建筑标准。

 

4.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十二五”期间,完成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4亿平方米以上,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5000万平方米,公共建筑节能改造6000万平方米;结合农村危房改造实施农村节能示范住宅40万套。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紧紧抓住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机遇期,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以绿色建筑发展与绿色生态城区建设为抓手,引导我国城乡建设模式和建筑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城镇化进程的低碳、生态、绿色转型;以绿色建筑发展与公益性和大型公共建筑、保障性住房建设、城镇旧城更新等惠及民生的实事工程相结合,促进城镇人居环境品质的全面提升;以绿色建筑产业发展引领传统建筑业的改造提升,占领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制高点,促进低碳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三)发展战略

在理念导向上,倡导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理念,以人为本,以维护城乡生态安全、降低碳排放为立足点,倡导因地制宜的理念,优先利用当地的可再生能源和资源,充分利用通风、采光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绿色建筑,倡导全生命周期理念,全面考虑建筑材料生产、运输、施工、运行及报废等全生命周期内的综合性能。在目标选取上,发展绿色建筑与发展绿色生态城区同步,促进技术进步与推动产业发展同步,政策标准形成与推进过程同步。在推进策略上,坚持先管住增量后改善存量,先政府带头后市场推进,先保障低收入人群后考虑其他群体,先规划城区后设计建筑的思路。

 

(四)发展路径

一是规模化推进。根据各地区气候、资源、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和建设,逐步推动先行地区和新建园区(学校、医院、文化等园区)的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推进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

 

二是新旧结合推进。将新建区域和旧城更新作为规模化推进绿色建筑的重要手段。新建区域的建设注重将绿色建筑的单项技术发展延伸至能源、交通、环境、建筑、景观等多项技术的集成化创新,实现区域资源效率的整体提升。旧城更新应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统筹规划进行老旧小区环境整治;老旧基础设施更新改造;老旧建筑的抗震及节能改造。

 

三是梯度化推进。充分发挥东部沿海地区资金充足、产业成熟的有利条件,优先试点强制推广绿色建筑,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中部地区结合自身条件,划分重点区域发展绿色建筑。西部地区扩大单体建筑示范规模,逐步向规模化推进绿色建筑过渡。

 

四是市场化、产业化推进。培育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技术,加快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开发应用节能环保型建筑材料、装备、技术与产品,限制和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综合应用,培育绿色服务产业,形成高效合理的绿色建筑产业链,推进绿色建筑产业化发展。在推动力方面,由政府引导逐步过渡到市场推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升企业的发展活力,加大市场主体的融资力度,推进绿色建筑市场化发展。

五是系统化推进。统筹规划城乡布局,结合城市和农村实际情况,在城乡规划、建设和更新改造中,因地制宜纳入低碳、绿色和生态指标体系,严格保护耕地、水资源、生态与环境,改善城乡用地、用能、用水、用材结构,促进城乡建设模式转型。

 

二、重点任务

(一)推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

在自愿申请的基础上,确定100个左右不小于1.5平方公里的城市新区按照绿色生态城区的标准因地制宜进行规划建设。并及时评估和总结,加快推广。推进绿色生态城区的建设要切实从规划、标准、政策、技术、能力等方面,加大力度,创新机制,全面推进。一是结合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制定绿色生态城区和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因地制宜确定发展目标、路径及相关措施。二是建立并完善适应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运行、监管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

以及参考评价体系。三是建立并完善绿色生态城区标准体系。四是加大激励力度,形成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贷款贴息等多样化的激励模式。进行绿色生态城区建设专项监督检查,纳入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专项检查制度,对各地绿色生态城区的实施效果进行督促检查。五是加大对绿色环保产业扶持力度,制定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建设绿色生态城区的城市应制定生态战略,开发指标体系,实行绿色规划,推动绿色建造,加强监管评价。一是制定涵盖城乡统筹、产业发展、资源节约、生态宜居等内容的绿色生态城区发展战略。二是建立法规和政策激励体系,形成有利于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的环境。三是建立包括空间利用率、绿化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绿色交通比例、材料和废弃物回用比例、非传统水资源利用率等指标的绿色生态城区控制指标体系,进而制定新建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指导绿色生态城区全面建设。四是在绿色生态城区的立项、规划、土地出让阶段,将绿色技术相关要求作为项目批复的前置条件。五是完善绿色生态城区监管机制,严格按照标准对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等阶段进行全过程监管。六是建立绿色生态城区评估机制,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对各项措施和指标的完成情况及效果进行评价,确保建设效果,指导后续建设。

 

(二)推动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

一是建立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的管理模式,注重完善规划、土地、设计、施工、运行和拆除等阶段的政策措施,提高标准执行率,确保工程质量和综合效益。二是建立建筑用能、用水、用地、用材的计量和统计体系,加强监管,同时完善绿色建筑相关标准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等制度。三是抓好绿色建筑规划建设环节,确保将绿色建筑指标和标准纳入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土地出让等环节中。四是注重运行管理,确保绿色建筑综合效益。五是明确部门责任。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统筹负责绿色建筑的发展,并会同发改、教育、卫生、商务和旅游等部门制定绿色社区、绿色校园、绿色医院、绿色宾馆的发展目标、政策、标准、考核评价体系等,推进重点领域绿色建筑发展。

 

(三)大力发展绿色农房

一是住房城乡建设部要制定村镇绿色生态发展指导意见和政策措施,完善村镇规划制度体系,出台绿色生态村镇规划编制技术标准,制定并逐步实施村镇建设规划许可证制度,对小城镇、农村地区发展绿色建筑提出要求。继续实施绿色重点小城镇示范项目。编制村镇绿色建筑技术指南,指导地方完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二是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各地开展农村地区土地利用、建设布局、污水垃圾处理、能源结构等基本情况的调查,在此基础上确定地方村镇绿色生态发展重点区域。出台地方鼓励村镇绿色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组织编制地方农房绿色建设和改造推广图集。研究具有地方特色、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的建筑材料、结构体系和实施方案。三是市(县)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符合本地绿色生态发展要求的新农村规划。鼓励农民在新建和改建农房过程中按照地方绿色建筑标准进行农房建设和改造。结合建材下乡,组织农民在新建、改建农房过程中使用适用材料和技术。

 

(四)加快发展绿色建筑产业

提高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推动绿色技术产业化,加快产业基地建设,培育相关设备和产品产业,建立配套服务体系,促进住宅产业化发展。一是加强绿色建筑技术的研发、试验、集成、应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集成能力,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创新中心,重点支持绿色建筑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二是推动绿色建筑产业化,以产业基地为载体,推广技术含量高、规模效益好的绿色建材,并培育绿色建筑相关的工程机械、电子装备等产业。三是加强咨询、规划、设计、施工、评估、测评等企业和机构人员教育和培训。四是大力推进住宅产业化,积极推广适合工业化生产的新型建筑体系,加快形成预制装配式混凝土、钢结构等工业化建筑体系,尽快完成住宅建筑与部品模数协调标准的编制,促进工业化和标准化体系的形成,实现住宅部品通用化,加快建设集设计、生产、施工于一体的工业化基地建设。大力推广住宅全装修,推行新建住宅一次装修到位或菜单式装修,促进个性化装修和产业化装修相统一,对绿色建筑的住宅项目,进行住宅性能评定。五是促进可再生能源建筑的一体化应用,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对适合本地区资源条件及建筑利用条件的可再生能源技术进行强制推广,提高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的绿色建筑的建设比例,积极发展太阳能采暖等综合利用方式,大力推进工业余热应用于居民采暖,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高水平应用。六是促进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积极推进地级以上城市全面开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系统推行建筑垃圾收集、运输、处理、再利用等各项工作,加快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装备研发推广,实行建筑垃圾集中处理和分级利用,建立专门的建筑垃圾集中处理基地。

 

(五)着力进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动老旧城区的生态化更新改造

一是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实施意见,加强指导和监督,建立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长效工作机制。二是制定既有居住、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标准及相关规范。三是设立专项补贴资金,各地方财政应安排必要的引导资金予以支持,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鼓励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等建筑节能服务模式,创新资金投入方式,落实改造费用。四是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编制地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工作方案。五是推动城市旧城更新实现“三改三提升”,改造老旧小区环境和安全措施,提升环境质量和安全性,改造供热、供气、供水、供电管网管线,提升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改造老旧建筑的节能和抗震性能,提升建筑的健康性、安全性和舒适性。六是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将节能改造实施过程纳入基本建设程序管理,对施工过程进行全过程全方面监管,确保节能改造工程的质量。七是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在节能改造中应大力推广应用适合本地区的新型节能技术、材料和产品。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目标责任

落实《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要求,住房城乡建设部要将规划目标任务科学分解到地方,将目标完成情况和措施落实情况纳入地方住房城乡建设系统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体系。考核结果作为节能减排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进行责任追究。

 

(二)完善法规和部门规章

一是健全、完善绿色建筑推广法律法规体系。二是引导和鼓励各地编制促进绿色建筑地方性法规,建立并完善地方绿色建筑法规体系。三是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修订工作,明确从规划阶段抓绿色建筑,从设计、施工、运行和报废等阶段对绿色建筑进行全寿命期监管。四是加强对绿色建筑相关产业发展的规范管理,依法推进绿色建筑。

 

(三)完善技术标准体系

一是加快制定《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和审查办法》,研究编制全国绿色生态城区指标体系、技术导则和标准体系。二是引导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制定适合本地区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适合不同气候区的绿色建筑应用技术指南、设备产品适用性评价指

南、绿色建材推荐目录。三是加快制定适合不同气候区、不同建筑类型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培育和提高地方开展评价标识的能力建设,大力推进地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四是制定配套的产品(设备)标准,编制绿色建筑工程需要的定额项目。五是鼓励地方出台农房绿色建筑标准(图集)。

 

(四)加强制度监管

实行以下十项制度:一是绿色建筑审查制度,在城市规划审查中增加对绿色生态指标的审查内容,对不符合要求的规划不予以批准,在新建区域、建筑的立项审查中增加绿色生态指标的审查内容。二是建立绿色土地转让制度,将可再生能源利用强度、再生水利用率、建筑材料回用率等涉及绿色建筑发展指标列为土地转让的重要条件。三是绿色建筑设计专项审查制度,地方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在施工图设计审查中增加绿色建筑专项审查,达不到要求的不予通过。四是施工的绿色许可制度,对于不满足绿色建造要求的建筑不予颁发开工许可证。五是实行民用建筑绿色信息公示制度,建设单位在房屋施工、销售现场,根据审核通过的施工图设计文件,把民用建筑的绿色性能以张贴、载明等方式予以明示。六是建立节水器具和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强制推广制度,不使用符合要求产品的项目,建设单位不得组织竣工验收,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不得进行竣工验收备案;对太阳能资源适宜地区及具备条件的建筑强制推行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系统。七是建立建筑的精装修制度,对国家强制推行绿色建筑的项目实行精装修制度,对未按要求实行精装修的绿色建筑不予颁发销售许可证。八是完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制度,建立自愿性标识与强制性标识相结合的推进机制,对按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的一般住宅和公共建筑,实行自愿性评价标识,对按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的政府投资的保障性住房、学校、医院等公益性建筑及大型公共建筑,率先实行评价标识,并逐步过渡到对所有新建绿色建筑均进行评价标识。九是建立建筑报废审批制度,不符合条件的建筑不予拆除报废;需拆除报废的建筑,所有权人、产权单位应提交拆除后的建筑垃圾回用方案,促进建筑垃圾再生回用。十是建立绿色建筑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全面培训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和绿色建筑设计、施工、安装、评估、物业管理、能源服务等方面的人才,实行考证并持证上岗制度。

 

(五)创新体制机制

规划期内要着重建立和完善如下体制与机制:一是建立和完善能效交易机制。研究制定推进能效交易的实施意见,研究制定能效交易的管理办法和技术规程,指导和规范建筑领域能效交易。建立覆盖主要地区的建筑能效交易平台。积极与国外机构交流合作,推进我国建筑能效交易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二是积极推进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的合同能源管理。规范住房城乡建设领域能源服务行为,利用国家资金重点支持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为用户提供节能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为国家机关办公楼、大型公共建筑、公共设施和学校实施节能改造。三是推进供热体制改革,全面落实供热计量收费。建立健全供热计量工程监管机制,实行闭合管理,严格落实责任制。严把计量和温控装置质量,要由供热企业在当地财政或者供热等部门监督下按照规定统一公开采购。全面落实两部制热价制度,取消按面积收费。四是积极推动以设计为龙头的总承包制。要研究制定促进设计单位进行工程总承包的推进意见,会同有关部门研究相关激励政策,逐步建立鼓励设计单位进行工程总承包的长效机制。进行工程总承包的设计单位要严格按照设计单位进行工程总承包资格管理的有关规定实施工程总承包。五是加快培育和形成绿色建筑的测评标识体系。修订《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标识管理暂行办法》、《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机构管理暂行办法》。严格贯彻《民用建筑节能条例》规定,对新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进行能效测评标识。指导和督促地方将能效测评作为验证建筑节能效果的基本手段以及获得示范资格、资金奖励的必要条件。加大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机构能力建设力度,完成国家及省两级能效测评机构体系建设。

 

(六)强化技术产业支撑

一是国家设立绿色建筑领域的重大研究专项,组织实施绿色建筑国家科技重点项目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二是加大绿色建筑领域科技平台建设,同时建立华南、华东、华北和西南地区的部级绿色建筑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鼓励开展绿色建筑重点和难点技术的重大科技攻关。三是加快绿色建筑技术支撑服务平台建设,积极鼓励相关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机构开展绿色建筑技术研发、设计、咨询、检测、评估与展示等方面的专业服务,开发绿色建筑设计、检测软件,协助政府主管部门制定技术标准、从事技术研究和推广、实施国际合作、组织培训等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四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制,国家采取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等政策支持以绿色建筑相关企业为主体,研究单位和高校积极参与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技术进步,占领技术与产业的制高点。五是加快绿色建筑核心技术体系研究,推动规模化技术集成与示范,包括突破建筑节能核心技术,推动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开展住区环境质量控制和关键技术,改善提升室内外环境品质;发展节水关键技术,提升绿色建筑节水与水资源综合利用品质;建立节能改造性能与施工协同技术,推动建筑可持续改造;加强适用绿色技术集成研究,推动低成本绿色建筑技术示范;加快绿色施工、预制装配技术研发,推动绿色建造发展。六是加大高强钢筋、高性能混凝土、防火与保温性能优良的建筑保温材料等绿色建材的推广力度。建设绿色建筑材料、产品、设备等产业化基地,带动绿色建材、节能环保和可再生能源等行业的发展。七是定期技术、产品推广、限制和禁止使用目录,促进绿色建筑技术和产品的优化和升级。八是金融机构要加大对绿色环保产业的资金支持,对于生产绿色环保产品的企业实施贷款贴息等政策。

 

(七)完善经济激励政策

一是支持绿色生态城区建设,资金补助基准为5000万元,具体根据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水平、绿色建筑建设规模、评价等级、能力建设情况等因素综合核定。对规划建设水平高、建设规模大、能力建设突出的绿色生态城区,将相应调增补助额度。支持地方因地制宜开展绿色建筑法规、标准编制和支撑技术、能力、产业体系形成及示范工程。鼓励地方因地制宜创新资金运用方式,放大资金使用效益。二是对二星级及以上的绿色建筑给予奖励。二星级绿色建筑45元/平方米(建筑面积,下同),三星级绿色建筑80元/平方米。奖励标准将根据技术进步、成本变化等情况进行调整。三是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制定绿色建筑定额,据此作为政府投资的绿色建筑项目的增量投资预算额度,对满足绿色建筑要求的项目给予快速立项的优惠。四是绿色建筑奖励及补助资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资金向保障性住房及公益性行业倾斜,达到高星级奖励标准的优先奖励,保障性住房发展一星级绿色建筑达到一定规模的也将优先给予定额补助。五是改进和完善对绿色建筑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可对购买绿色住宅的消费者在购房贷款利率上给予适当优惠。六是研究制定对经标识后的绿色建筑给予开发商容积率返还的优惠政策。

 

(八)加强能力建设

一是大力扶持绿色建筑咨询、规划、设计、施工、评价、运行维护企业发展,提供绿色建筑全过程咨询服务。二是完善绿色建筑创新奖评

奖机制,奖励绿色建筑领域的新建筑、新创意、新技术的因地制宜应用,大力发展乡土绿色建筑。三是加强绿色建筑全过程包括规划、设计、建造、运营、拆除从业主体的资质准入,保证绿色建筑的质量和市场有序竞争。四是建立绿色建筑从业人员(咨询、规划、设计、施工、评价、运行管理等从业人员)定期培训机制,对绿色建筑现行政策、标准、新技术进行宣贯。五是加强高等学校绿色建筑相关学科建设,培养绿色建筑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