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学经济学专业范文

医学经济学专业精选(九篇)

医学经济学专业

第1篇:医学经济学专业范文

关键词: 医药高等院校 经济管理类学科 实验教学改革

为适应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全国各高校陆续有经济管理类专业建立实验室,并开始进行实验教学方面的建设和尝试[1]。经过近二十年的建设,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实验教学从无到有,快速填补了空白,但是通过对全国一类地区和二类地区的医药类高校的调查发现,医药类高校开设经管类实验课程的比例较小,大多数实验室建设处在初步探索阶段,实验课程的设计只是与理论相对应,尚未形成实验科学体系,未能把课程之间的联系结合起来,学生通过这种模拟实际的演练仅仅对单学科有所掌握,对整个学科体系知识网络的建立仍处于真空地带。

一、经济管理学科中加入实验教学是时代的需要

由于经、管、文类学科知识的抽象性,学生对理论知识普遍存在“字面上的理解”的情况,甚至是记忆性学习,缺乏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和运用,极大地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在经济学投资类课程特别是证券投资、投资经济学、金融学等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专业知识点极为深奥,各种前提、假设纷繁复杂,学生难以深入理解专业知识的内涵,甚至滋生了厌学情绪。对此,国内众多综合性院校引入了“经济学模拟”的实践性教学方式。通过和国内、国际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外汇交易所数据的实时对接,根据社会实际情况或者特定历史阶段实际情况,对学生所做的虚拟经济投资方案得出投资结果,使学生在实践中更深入、更生动、更灵活地掌握理论知识。

二、医药高等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课程呼唤医药特色

现阶段,我国已有部分高等院校建立了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开设了经济管理类的实验课程。但是,在教学理论体系上,基本上是基于一般性的现实环境建立起来的,所采用的观点也是一般性的、共性的,可以用于指导所有行业市场的基本运行与管理,但是,也正因为如此,它们在应用到各具特点的不同行业市场的具体微观操作时显得力不从心。

由于医药行业的特殊性,如同质产品与仿制产品较多,产品研发、注册、生产、销售、使用、监管过程严格而复杂,高盈利性与高风险性并存,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产品需求具有一定的刚性,消费者对产品的获取不完全自主,等等,因此,一般的经济管理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医药行业。而由这种一般性的理论指导的实验也必然不足以适应医药行业的要求。开展具有典型医药特色的经济管理实验已成为医药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科发展方向。

三、具有医药特色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根据对医药类高等院校的经济管理类学科教学建设的分析,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商务实验中心以模拟环境和药学背景的有机融合为切入点,提出了基于能力塑造的整合型医药经济管理实验教学方法。此方法通过充分发挥实验教学中心的协作平台、资源平台的优势,即以医药市场营销、医药国际贸易、医药物流、医药企业管理、药事管理、GMP(药品质量监督与管理)教学优势为基础,以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强化知识点掌握为核心,建立一套体现专业能力结构,与理论教学既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分层次、多模块、立体化综合性的动态实验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为培养综合药学、药事法规和经济管理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提供坚实的保障。

1.建设具有医药行业特色的经济管理多学科教学体系

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充分利用学校强大的药学优势,积极探索医药知识与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知识有效结合的途径,根据医药行业、药品市场的特点,计划对实验课程所采用的软件进行二次开发,使之具备药学专业领域或药品市场特色,从而使实验模拟更具真实性、教学更具针对性、课程更具实用性。二次开发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修改营销模拟教学系统中对市场的描述,使之具备药品市场特点。通过研究药品市场特点,从供给—需求曲线变化着手,模拟药品市场特点,在修改和变动供给—需求平衡点转移的情况下,教学系统中各细分市场“消费者”对企业诸如价格、渠道、广告、推销、服务等策略的“敏感度”,使市场表现更加符合药品市场特点。

(2)修改国际贸易模拟课程对商品交易规则的描述,使之具备药品国际贸易特点。增加课程中药品、化学物品的相关单证,添加各国药品标准和药品市场准入规则和限制,使“商家”间交易符合药品国际贸易要求。

(3)修改ERP模拟课程对实物流流程规则的描述,使之符合GSP要求。在模拟过程中重视物品流通规则流程限制,严格规范药品实物流的流通条件、流通时间限制、存放环境限制,使之符合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中对药品批管理的要求。

(4)修改创业情景模拟课程对资金分配、产品特性、订单决定环节的描述,使之具备药品企业的基本特点。创业情境模拟课程中通过对初始资金分配方案的优化,对产品差异性的描述,订单决定的各因素权重,如广告、市场原有地位重新分配,使整个情景模拟课程具备药品企业形成和运行的基本特点。

2.建立若干个基于能力塑造的教学实验课程群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实验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也是经管类实验课程的优势。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商务实验中心计划通过课程整合、优势互补,着力构筑基于学生创业能力和投资能力塑造的两大教学实验课程群。

(1)创业能力塑造教学实验课程群(具有医药特色的ERP模拟实验(基于GSP流程)、人力资源管理实验、营销模拟实验、GMP情景模拟、创业情景模拟实验)。

充分发挥各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及经营管理能力。通过ERP模拟实验掌握企业流程管理的理念,加强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和理性分析能力的培养;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学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基本方法,掌握“用人所长、和谐共赢”的用人之道;通过营销模拟实验学生掌握市场营销整体思维、方法和具体策略体系,强化学生市场营销知识体系中市场分析和市场把握能力的培养;通过GMP沙盘模拟学生强化GMP管理理念和方法,锻炼和培养学生严谨、严密思维的能力;创业情景模拟实验使学生整体掌握企业运营管理理念与合作的思维方式,强化对学生大局观、整体把握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塑造。

(2)投资能力塑造教学实验课程群(证券模拟实验、期货模拟实验、外汇交易模拟实验)。

通过全方位的实时投资模拟实验,学生通过对实时更新的证券、期货、外汇三种投资方式、数万种投资组合的分析和判断,改变投资决策,修改投资方案,以期达到最初投资目标。通过方案优化,探索符合自身性格特征的、符合投资目的的最优投资组合,学生能理解和掌握风险判断、风险回避的基本能力,以及形成豁达、开朗的人生观、价值观。

对实验课程群的建设,可以为学生搭建知识网络,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改变学生以往学习过程中只看到本学科微观的知识点,使其能站在战略的角度统揽全局,对所学的理论有总体的把握。实验课程群的构建,是对学生学习方法培养的创新教育理念,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3.建立网络化、开放型的远程共享互动平台

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实验中心计划通过硬件整合,以建立网络服务基站的模式完善实验室信息规划管理运行平台,充分发挥校园网、教育网优势,实现网络共享,构筑医药经济管理实验网络平台。同时,健全实验室开放运行的各项政策,建立实验开放教学的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后,增加校内实验开放比例,并创造条件向校外开放实验教学。采用学术会议、教学观摩等方式加强推广力度,采用多种方式与国内医药类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合作,起到教学示范的作用。

四、具有医药特色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受益于学生

通过创业能力塑造教学实验课程群模拟平台和投资能力塑造教学实验课程群,能从本质上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1.提高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能力

通过多种方式模拟更真实的医药市场情况,学生能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原有的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之上通过亲历实践使理论知识得到升华,真正理解理论知识的现实意义,一改以往的记忆性学习带来的理论和现实脱节的现象。对问题表象进行深入剖析时要求对牢固掌握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有助于改善学生“孤岛状”知识体系,逐步将所学知识组合、搭建在一起,形成一整套可被及时利用的知识框架和知识系统。

2.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对经济管理类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更系统,模拟实际社会情况,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通过整体知识的调动寻求解决方案,最终解决问题,提高其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团队合作和实际决策能力

在参与模拟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团队合作共同实现目标。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可以切身体会到身处不同职位应具备的能力及该岗位的工作特点,培养同理心和实际决策能力。这恰恰弥补了传统理论教学只注重训练智商而忽视培养情商的不足。

4.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和投资能力

我们通过创业能力塑造教学实验课程群模拟平台和投资能力塑造教学实验课程群,能从本质上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创业能力和投资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第2篇:医学经济学专业范文

如果将金融类专业与保险行业扯上关系,那可称得上千丝万缕了。如果非得在金融类专业中找出保险行业的近亲不可,恐怕非金融保险专业莫属。随着保险业的发展,掌握金融保险的基本理论与实务,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适应金融保险岗位群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保险业所青睐,金融保险专业就是顺应保险业的发展孕育而生的。

作为金融保险专业的人才,像金融学和保险学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经济法概论、货币银行学、保险学原理、国际金融、证券投资学等学科知识都是必学的。只有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并合自身实践,才能胜任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保险咨询公司等各类企业的风险管理部门的工作。

金融保险专业的一些过来人认为,金融保险专业的就业渠道是相当广的,既可以到保险公司就业,也可以去银行、企业等,但是要想拿高工资,干好工作,前提是你必须有良好的工作业绩,而业绩又关涉到你专业知识是否学得精且深。如果你进保险行业工作前有理财规划师、精算师等保险从业资格证书,这些将助你一臂之力。还有,金融保险专业属于越老越值钱的那种,一般都要求有工作年限。刚毕业的学生一般都要从基层做起,慢慢积累经验。

中华英才网猎头在线最新的《金融行业人才研究报告》显示,上海、北京、广东和江苏这几个省市对金融行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金融领域人才的总体供求情况很不平衡,企业对金融行业人才的需求量远远大于人才的供应量,这个比例接近9比1。从金融行业人才的职业分布情况来看,保险类的供求比例差距比较大,企业对保险类人才的需求较多,而市场上该类人才的供应量相对较少。

家族语录:金融分析师、基金经理、证券经纪人、保险精算师、投资管理人才等六类金融人才目前可谓热得发烫。国际猎头公司德卡咨询的合伙人Tom透露,与两年前相比,他们在金融保险行业的客户数量增长了100%至200%,客户的人才需求量达到之前的3至4倍。当前,金融保险行业的职位需求明显增加,尤其是欧美银行类的职位对人才需求更加激增。熟悉中国市场,并且有外国金融机构的专业知识的人才,是目前高端市场的抢手人才。

家族工资卡:在战略管理、日常运营等领域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高级人才,在外资银行的平均月薪是2万元人民币,但在国有银行可能只有6000至7000元。而国内外资金融机构中,华人高级职员如总监、副总裁等的年薪普遍在50万元人民币以上,高者甚至超过200万元人民币。

家族近亲: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金融学、国民经济管理、贸易经济、保险、金融工程等。

家族领地:中国人民大学、天津工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

影像二:保险经济学专业(经济学)

如今,保险行业的业务已走向多元,形成了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企业年金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紧密、高效、多元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随着保险行业的业务不断拓展和延伸,经济学专业由此衍生出保险经济学。

保险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运用经济原理来分析、研究关于保险领域问题的一门学科,它分为微观保险经济学和宏观保险经济学。微观保险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人、保险人、保险中间人、保险监管人怎么样在市场当中做出选择,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达到效用最优。宏观保险经济学则主要研究保险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及影响。

那么,经济学专业何以能受到保险行业的青睐,并且在众多专业中稳坐第二把交椅呢?我们说这与经济学专业自身的特殊性是分不开的,经济学专业培养的是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具有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调查、经济分析、市场数据收集和实际操作的能力,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的专门人才。经济学专业所涉及的这种分析调查市场的能力正迎合了保险业业务开展的需要。保险业中很重要的一项业务就是投资,即信托、证券、资产管理,如何将这些资金投到好处,且又低风险高收益,这是保险业必须考虑的问题,于是经济学专业的人才便成为了保险行业重点引进的人才之一。

保险经济学主要学习政治经济学、《资本论》、西方经济学、统计学等,虽然该专业所学的课程知识都比较枯燥深奥,但却很实用。另外,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看好,既可到公司企业做经济预测、分析人员,也可以做对外贸易人员、市场营销人员等。虽然前景看好,但是知识学得不扎实不精也是白搭。为此专家建议:要熟练掌握SPSS等经济学专业分析软件。一般而言,大学在大三甚至大四才开设此课程,但学生可从大二开始就自学。同时该专业学生一般要尽量多参加一些公司的市场调查活动。要想掌握吃饭的本领,只有比别人付出更多。基础市场调查工作是非常辛苦而且单调的,但如果不亲自去实践,连数据如何得来的都不知道,人家公司凭什么让你去分析数据?此外,想进外企大公司,那外语至少得过六级,此乃“硬件”。

家族语录:《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09)》蓝皮书显示,2008年本科各专业就业率中,工学、管理学、经济学位居就业率前三名。据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公司的调查表明,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中,93%的学生在毕业之前或刚刚毕业时找到工作,6%的学生在毕业1年以后实现就业。按照10分制进行计算,该专业的应届就业率指数为9.40,与其他专业相比,应届就业率指数属于中等偏上。

家族工资卡:《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09)》蓝皮书显示,2008届本科毕业生在工作半年后,月收入经济学大类最高,工资基本上都在3000元以上。

家族近亲:金融学、国民经济管理、保险、金融工程、网络经济学、投资学等。

家族领地:中国人民大学、天津财经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重庆工商大学、河北工程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

影像三: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工商管理类保险方向)

从字面上来看,工商管理类专业和保险行业有点八竿子打不着的味道,但如果仔细去了解保险行业,我们可能会禁不住感叹,原来工商管理类专业在保险行业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保险行业的发展要求,工商管理类专业专门针对保险行业的资产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设置了工商企业管理(保险方向)专业。

工商企业管理(保险方向)专业培养的是具有较系统的保险公司管理基础知识与实际工作能力(持有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保险经纪人、公估人,营销经理、金融理财师、助理理财规划师等资格证),且能适应国有、合资、外资等各类保险公司对基层管理人员所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诚信笃行”道德精神和“好学善研”专业品质,有一定的外语水平,能很快融入各类保险企业的高等应用型管理人才。

该专业已毕业且在保险行业工作两年以上的同学普遍认为,做好保险行业的管理工作除了应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应掌握一门外语,熟练使用办公软件。还有,此专业刚毕业的同学到保险行业工作一般都是从拉单、学习保险条款、练习算保费等最基层的事情做起。另外,在学校老师会系统地讲授知识,会给时间让你练习提问,可是在公司,没人给你这样的机会,你只能是自己看着听着想着记着学着模仿着,一有时间就抽空练习着。

家族语录:在人才市场上,没有经验或经验不足的工商管理(保险方向)专业的毕业生应聘一般传统管理类岗位,将受到有技术背景并有一定管理经验的其他专业毕业生的有力冲击。课堂上讲授的理论一般比较抽象,必须合工作实际才能发挥应有的功效。企业一般会安排管理专业的新员工下基层接受相应的锻炼,以积累进入管理层所需的经验。目前,工商管理(保险方向)专业人才发挥作用的空间还是很大的。从数量上来看,在未来20年中,我国预计需要各类管理人才1000万到1300万人,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家族工资卡:保险行业里的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薪酬相对较高,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规模较大的企业的人力资源部新员工一般每月可以拿到3000元以上,资深的人力资源管理经理月收入则大致在1万至2万上下浮动。

家族近亲: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电子商务、国际商务等。

家族领地: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东北财经大学、湖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

影像四:医疗保险学专业(医学类)

医疗保险学专业属于新兴专业,但其却因保险行业的发展需求而极具生命力。医疗保险学专业培养的是能在政府部门、社会保险部门、政策研究机构、各类医疗机构、商业保险机构和高等院校胜任医疗保险工作及教学的高级专门人才。该专业对同学们自身的素质要求较高,同学们应具有社会科学背景的素质――对医疗保险的社会属性和社会作用有深刻的了解;具有自然科学素养――以一名准医务工作者对疾病和病人做出医学分析,具有科学技术手段――把医学、经济学与保险学融合一体,进行医疗保险管理和经营的能力。

由于医疗保险学专业是新兴专业,因此该专业的大部分毕业生都觉得工作不是很好找,他们感叹最多的就是,自己所学的专业既对临床医学知识不是很精通,又不学保险精算,由此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

当该专业的毕业生都在呼吁,有那么一天,中国人对于购买保险的意识就像到移动营业厅去充值一样自觉时,我们是不是更应该转变一个观念,随着国家对医疗保险的重视,以及相关保险行业的兴起,医疗保险学专业将会慢慢地迎来自己的春天。还有,其实每个专业都会出现就业瓶颈的时候,关键是,你能否合专业特点,设计出一条适合自己并且有发展空间的道路!

家族语录:医疗保险、医院管理等专业就业前景日益看好,成为新兴“热门”专业。也许在现在的中国,学医疗保险专业可能在就业上暂时有些茫然,其实这是必然的。现在医疗保险专业就像刚刚出生的婴儿,正处于懵懂和急速发展的时期。而医疗保险事业以后究竟如何发展,究竟以何种速度发展,就取决于我们大家在这个时期所作的努力。

家族工资卡:人口的老龄化和生活的日益富裕,将使医疗卫生成为21世纪初最赚钱的职业之一。医疗保险学专业刚毕业的学生,工资基本上在2000元左右,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工资也会持续上涨,有的可以达到3000至5000元。

第3篇:医学经济学专业范文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课程体系;医学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5-0050-03

医学院校公共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是面向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或事业单位的公共管理岗位,但因其专业性不强,还有文秘、管理、经济学、财务管理、外语、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的专业人才在抢公共事业管理的工作岗位,并且他们在自身的岗位上做得还不错,使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专业优势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同时,医疗单位行政领导干部大多没有受过专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育,不少打着各种旗号的“管理咨询机构、管理咨询师”等已涉足医院管理、卫生管理行业的各个领域,为他们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管理培训和决策支持[1]。

以上现象一方面说明卫生医疗机构缺乏公共事业管理行业这方面的人才,另一方面说明卫生管理专业人才尚未被认可,说明目前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及课程体系有待优化。

一、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本文以海南医学院2012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对其就业状况进行跟踪调查,共发放问卷35份,正式回收34份,问卷回收率97.14%。

本次问卷调查涉及毕业生基本情况、就业实践能力需求、对学校的基本评价、专业课程结构对就业的影响等几个方面[2]。问卷调查结果采用Epidata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并借助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一)毕业生的基本情况

在34份有效问卷中,有76.47%的毕业生在生源地就业,66.67%的在事业单位就业,88.24%的从事于公共管理类或相近的工作,这三项数据说明海南医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主要分布在生源地的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符合专业的办学特色。

(二)毕业生的实践能力需求调查分析

公共事业管理在校学习包括理论教学、见习、实习,对三者之间的学时分配调查中,有94.11%的学生认为实习可加强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和理解;对于专业实习和临床见习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有88.24%的学生认为应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增加社会调查、卫生法律宣传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在对实习评价的量化考评调查中,82.35%的学生认为应制定符合专业需求的量化标准,包括学生出勤和纪律,论文写作的条理性、逻辑性、严谨性和科学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97.22%的毕业生认为,在实习、见习期间自己的整体水平可以得到很大的锻炼与提高,对其将来从事的工作有实际性的帮助。

(三)毕业生对学校的评价

毕业生对学校的评价调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校的办学条件,校园文化及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学校管理等。70.58%的毕业生对办学条件比较满意,17.65%的学生基本满意,还有11.77%的学生不满意,由此可见,学校对于公共事业管理的办学投入还有待加强。对于校园文化评价, 94.11%的毕业生认为学校人文教育“较好”,88.24%的毕业生认为学校医德医风教育和学风“好”或“较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达到94.12%, 说明学校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了优良的学风。对于学校的管理,94.12%的毕业生认为教学管理工作较好,91.18%的毕业生认为学生管理工作较好。

(四)专业课程设置对就业需求的影响

通过对首届毕业生的“您对目前的专业课程体系满意情况评价”的问卷调查显示,满意度仅为24.3%,不满意的达到44.2%, 这一调查结论在其他同行学者的研究中也被证实[3],这说明目前国内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不满意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海南医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三段式培养,即“公共素质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等几大模块。公共素质课主要包括德育类课程和计算机、外语、数学等工具类课程;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医学类基础课和经济管理专业基础课,如基础医学综合、临床医学概论、卫生统计学、卫生学、流行病学、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管理信息系统等;专业主干课主要就是反映该专业培养特色和目标的课程,如卫生经济学、卫生管理学、医院管理学、社会医学、医疗保险、卫生服务和社区医疗等。

为进一步了解学生对公共素质课和专业基础课中哪些课程认可度不高,对其进行了深度访谈。调查显示,学生对政治素质类课程认可度不高,76.48%的毕业生表示在校期间曾逃过政治素质类课程,有35.29%的学生表示在课堂上手机上网、打瞌睡、聊天等。英语类、计算机类的技能课程认可度达到70%以上, 91.18%的毕业生认为大学英语很重要,这一结果在“您通常选择哪类课程上看英语材料”的统计结果能进一步反馈:73.53%的学生选择政治素质课程,23.52%的学生选择专业基础课,不到10%的学生选择专业主干课程。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因迫于大学英语四六级的压力,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还是较高的,故有的学生不惜在其他课堂看英语材料,同时也看出了部分学生急功近利的思想。

学生选择专业基础课学习也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课程认可度较高的集中在考证、考级、考研课程。调查显示,毕业生中参加过除计算机、英语等级考试之外的考证或其他培训(如会计证、教师资格证、口译培训等)的高达94.12%。调查发现,大一、大二的学生可能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考英语四六级证书上,从大三下学期开始,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考公务员或考研上,在2012届毕业生中, 选择考研的占35.29%,而选择考公务员的达到29.41%。

最后, 对专业主干课程群的调查发现, 只有17.64%左右的学生对所学专业感兴趣,并愿意花较多时间在专业课上。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第一志愿录取的比例相当低,大部分学生是从其他专业调剂过来,专业思想不稳定,尽管经过四年的学习,但专业认可度仍不高。64.71%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联,而剩下的学生大多对所学专业课程不感兴趣。对于学生课外阅读的统计,只有23.52%的学生会花时间阅读专业相关书籍,64.71%的学生选择阅读更为实用的操作类课程书籍。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2012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就业现状调查显示:专业培养方案有待完善,课程体系亟须优化,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课程繁多,结构不合理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的边缘学科,既要了解一定程度的医学知识,又要学习经济管理学的专业课程,课程门数较多。又因其属于管理学门类,学制为四年,时间短,总学时数偏多,学生苦不堪言。追究其根源,主要是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特色不彰显,导致课程开设广而不精,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结构不够合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医学类课程门数过多,学时比例过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并非临床医学专业,对医学知识的掌握的要求应有差异。其次,经济管理类课程比例偏低,因医学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方面的师资紧张,一些理应开设的应用性和实操性较强的管理类课程没有开设。再次,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开设的前后关联程度没有科学逻辑性,如医学类课程开设应先开设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开设与之间隔不能太长。专业课程学习过程应先开设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再开设卫生经济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卫生事业管理学等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开设的时间间隔不能过长。

(二)预防医学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从毕业生从事的相应工作来看,大部分是从事于卫生行政部门或相关事业单位的公共管理工作,近期各种流行性疾病的传播,如“非典”、“禽流感”、“猪流感”等疫情的蔓延,从某种程度折射出卫生行政部门思想上麻痹、应急处理能力的缺陷以及信息渠道的不畅通。作为未来将分布在各地、各行业潜在的卫生行政工作人员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 培养其预防意识和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中仅仅设置了预防医学导论这一门概论性的课程,学时数仅为36,学生很难对疾病预防形成一个全面的认识,更不用说指导其日常行为。

(三)专业课程开设与就业需求有差距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的是卫生行政管理工作,应用文写作、秘书学类课程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公文写作能力和文件处理的素质,学校将此类课程安排在选修考查课,学时数及相关考核要求也较低,不利于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有很多机会直接使用统计知识处理问题。统计学的应用目前主要分为两个领域:经济社会民生和医学生理,医学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方向主要是卫生管理,主要面对的是医学方面的统计,应开设的课程是流行病学和医学统计学,也应增设社会学方面的统计,如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计量经济学。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是在卫生执法部门和医院管理部门工作,所以学生在今后工作中有可能会遇到如何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的问题。法学类课程开设缺乏体系,而目前学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设的法学课程是卫生法,作为一个法学课程的体系,缺乏基础法学作为支撑,学生对于《卫生法》的掌握只能停留在空洞的条文记忆,对于其立法的必要性及执法的严肃性理解不够深刻。

(四)课程设置未考虑文理兼招的生源特点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生源分布上基本上文科生和理科生各占一半,文科生在学习医学类、统计类、计算机类课程时较吃力,但对社会科学的相关课程比较感兴趣。考虑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学生今后的工作还要面对很多公文的处理和写作,应加强其社会科学的课程学习,在不增加其课程负担的前提下,应增设一些人文类的课程。

(五)见习、实习时间过短,形式单一

通过对2012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调查发现,在校期间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其实际工作帮助很大。但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见习和实习过程与临床医学是完全不同的机制和过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临床见习主要是了解各个病情的基本情况及治疗费用控制等,对于其治疗过程及疾病机理则要求不高,而专业实习不是在临床科室,而是在医院的行政科室或卫生行政部门,掌握这些工作的关键是要对国家卫生政策及地方、医院的行业规范等,这些知识并不是听带教教师讲解或见习操作就可以掌握,而必须增加见习、实习学时量加以巩固,才可以加深印象。

见习和实习的形式不应拘泥于医院的科室或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社会科学就是人与人的科学,学生应走出去与社会交流,应组织学生多参加社会调查、法律宣传等形式的社会实践,帮助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三、完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设想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是专业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使课程设置和本校的优势学科良好匹配,同时突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点和规律,在课程体系设置过程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时数及开课门数的控制

在学时安排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总学时应控制在2400学时以内,周学时不超过25学时,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开课门数上控制在45门左右,分为通识教育模块、专业基础课(含医学类和经济管理类)模块、专业核心课模块这三大体系。学时比例保持在2:4:4比较合适。在课程安排上,加大实践学时的比例,实践课和理论课的学时比例应不低于1:1。

(二)三大模块的课程设置

1.医学类课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医学类课程主要包括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三个体系。医学课程的要求不像临床医学专业那么高,既要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医学知识,又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既满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医学知识要求,又不违背医学教育的认知规律。因此,有必要将分支细的学科整合成课程群,减少冗余的知识讲授,压缩学时量。例如,将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课程整合为基础医学综合,将临床医学中的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诊断学等整合为临床医学概论。部分院校将其整合为预防医学导论,发现其教学效果及人才培养质量并不好,原因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掌握卫生管理基本理论与方法及医疗卫生机构经营与管理技能,能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从事管理的专门人才”,因此,应系统地学习预防医学类课程,一是增开预防医学导论或预防医学基础等概论性的课程;二是开设预防医学的工具性课程,如流行病学、统计学、传染病学等等;三是在实践教学中加大预防医学的比重,在原有的临床见习的基础上增加预防医学的实习内容,可以安排学生到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进行一个月左右的实习,增加学生对预防医学知识的感性认识。

2.专业基础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基础课包括经济基础课程类、管理基础理论和技能类和法学基础课程。经济学基础课建议开设西方经济学、公共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管理类课程建议开设管理学基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管理学、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文秘等理论性和技能性课程;法学类课程开设法学概论、卫生法学、经济法、行政法等课程。同时,为了体现 “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培养特点,可开设一些技能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作为选修课,如开设制度经济学、公共预算管理、公共政策与分析、财务管理与财务报表分析、财政与金融、民商法等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其需要,有挑选性地进行选修。

3.专业主干课及特色选修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一定要体现其专业特色,完成其培养目标,这部分课程是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反映学科体系基本规格的标志。建议开设卫生经济学、卫生事业管理学、卫生政策学、医院管理学、卫生技术评估方法学、医患沟通学、医疗保险等专业核心课程。根据其专业方向特色,开设一些特色性的专业选修课,如区域卫生规划、卫生监督实务、基层卫生管理、疾病预防控制技术、卫生服务评价实践等课程,这些课程安排在选修课,并不是不重要,而是与学生以后的就业方向休戚相关,这也是体现其专业特色的选修课,建议作为专业限选课,只是考核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注重技能和实践学习。

参考文献:

[1]陈昌洪.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20).

第4篇:医学经济学专业范文

经济学的历史很短,只有二百多年。1776年,被称为“经济学之父”的英国人亚当·斯密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俗称《国富论》)是公认的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著作,标志着经济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此后,经济学历久不衰,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甚至被称为所有社会科学的“皇后”,被誉为“经邦济世”之学,日益成为最耀眼的显学。在我国,在1992年经济体制改革之前,我国对经济学的认识主要是“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学术研究及教育以计划经济和政治经济学为主。1992年经济体制改革之后,我国高校开始了西方经济学的教育。迄今为止,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经济学研究和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经济学的课程设置逐渐与西方接轨,甚至很多院校使用的几乎是和欧美国家同步的英文原版教科书。大量西方经济学普及性的经典教科书进入中国高校,如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的《经济学》、多恩·布什和费舍尔的《宏观经济学》等。

据有关统计数据,截止到2008年底,我国高校经济学专任教师数为70 554人,几乎占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人员总数的1/7。全国仅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的院校就有509所。另外,沈阳药科大学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医药)”专业,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文)”专业,东北电力大学开设“经济学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上海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专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方向)”和“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新闻方向)”专业等。这些都为我国经济学教育的推广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在我国的134所医药院校(其中77所为大学或专门学院,57所为专科学校)里,很大一部分也开设有经济学专业。比如广州中医药大学设经济与管理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设经贸管理学院、南方医科大学设经济学(卫生经济方向)本科专业、广东药学院设医药商学院、中国药科大学设国际医药商学院等。其中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甚至设有经济学(药物经济学)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从2007年起开始招收研究生。医药类高等院校里的经济学教育,一方面是整个经济学教育里的一部分,与其他院校的经济学教育有共性的一面,比如核心课程基本类似等等;另一方面也有医药类高等院校的特色,具有自己个性的一面,比如在经济学专业中开设一些医药类课程等等。

一、我国医药类高等院校经济学教育的常见问题

从目前看来,我国医药类高等院校里的经济学教育,存在着下面的一些问题:

(1)经济学教育的边缘化问题。在医药类高等院校里,学科专业设置以医药类为主,经济学专业大多是新设置的学科和专业,发展基础比较弱,发展条件比较差,有被边缘化的倾向。在师资建设、经费扶持、设备购置、职称评定、学术交流等方面,与医药类专业相比,经济学专业得到的关注比较少,发展比较慢,影响了经济学学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2)经济学教育的“浅化”问题。在医药类高等院校的经济学教学中,开设了相当一部分的医药类课程。这一方面固然可以使得学生的培养有“综合化”和“特色化”的优势,但是,由于学习时间有限,医药类课程的开设不可避免地影响了经济类课程的安排,造成经济类课程的缩减或“浅化”,影响经济学课程的系统化学习,从而影响经济学教育教学质量。

(3)经济学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经济学是与“衣食住行”“经国济世”联系很紧密的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目前,在许多高校里,经济学方面的师资力量很多是从学校(学习)到学校(执教),甚至是师兄毕业就成老师的“学院派”,根本就没有理论联系实践的经历和过程,在教学科研中也主要关注理论研究和数据分析。同时,目前高校中设有经济学教育实习基地的院校屈指可数,理论学习和生活实践严重脱节,造成学生对经济学学习的一知半解,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

(4)经济学教育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在我国现行高校制度中,高校老师的福利待遇与其职称紧密挂钩。而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考核标准,虽有一定的教学时数等方面的要求,但主要还是取决于学术研究水平而非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在这种激励制度下,许多高校教师将主要精力用于科研而忽视教学工作,造成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了经济学教育的普及和推广。

二、西方经济学教育的不同模式

一般看来,西方国家的经济学教育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模式(许成钢,2002):

(1 )英国模式。以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为代表,注重培养天才,不注重训练,而是注重创造一种宽松和充满闲情逸致的学术环境,让天才脱颖而出。其培养的方法是师傅带徒弟的导师制,没有系统的课程。识别天才的方式不是考试,而是看人有没有能力和别人辩论,表达出新意。这种教育模式的优点是特别能识别天才,也产生了许多天才,如牛顿、凯恩斯都出自剑桥。缺点是,学生的质量很不稳定,学生好坏之间的差别很大。原因在于,大部分人不是天才,没有训练,水平就会很差,许多毕业生素质并不好。

(2)法国模式。强调系统训练。法国并非不要天才,而是寻找的方式完全不同,其数学训练非常强,用很严格的考试淘汰的办法来寻找最强者。强调训练,可以产生大批训练有素的人,这一批人都有很强的技术能力。但这种训练方法比较缺少观察能力和想象力,而经济学的发展很重要的是学者的直觉。在法国,那些在技术上缺乏能力的天才,可能根本没有机会进入培养体系。比如科斯,在法国式的教育制度下,可能第一轮就被淘汰掉,不能生存。

(3)美国模式。当今学术上占优势的制度是美国顶尖学校经济系及个别欧洲的经济系的教育制度。它介于上述两种模式之间,一方面侧重系统的数学、理论、方法论的训练;同时也提供一系列的环境,刺激学生发展观察能力、创造力和批评能力。在美国,经济学本科教育定位是基础教育,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目标。美国本科学生入校时不报专业,一二年级采取通识教育,二年级以后选口径宽的主修。主修经济学的本科生职业选择广泛,可以选择经济学、金融、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法律、国际关系,甚至新闻传播等等。同时,其经济学本科生课程少而精炼,核心课程一年级是经济学原理,二年级是中级宏观微观、计量经济学,三四年级选两门经济学专业领域课,如国际经济学、金融学等等。

三、 我国医药类高等院校有特色的经济学教育教学体系建设的改进建议

为实现我国医药类高等院校经济学教育的更好发展,参考西方经济学教育的不同模式,根据我国的国情,我们可以采用但不限于以下途径和措施:

(1)加强对经济学学科专业的重视。医药类高等院校中的经济学学科专业对医药类高等院校有良好的综合和促进作用。一方面加强了医药类专业的经济学思维,促进院校专业的综合化,另一方面,也促进了院校专业的特色化建设,毕业生就业率高,受社会和市场欢迎,整体提高院校的声誉和教育教学质量。为此,有关部门及院校自身都须加强对经济学学科专业的重视。特别是在师资建设、经费扶持、设备购置、职称评定、学术交流等方面,应给予经济学更多的关注,改善经济学发展基础弱、条件差的情况,促进经济学专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比如用比较优厚的条件吸引经济学方面的学科带头人任职;在职称评定指标方面,给予一定程度的倾斜或优先;采用“请进来”和“送出去”相结合的思路加强学术交流和师资培养等等。

    (2)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合理化。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非常重要,指导整个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我们要有合理化的人才培养定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经济学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须遵循和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为此,我们的定位应该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努力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3)科学合理制订培养方案,完善经济学教学计划,构建有医药特色的经济学教育教学体系。在培养方案方面,经济学本科人才的培养在保证基本规格的前提下,应该根据社会的需要来体现自己的特色,使得经济学人才具有多样性,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要特别注意人才培养的综合化、复合化。经济学本身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社会科学,对初学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中,经济学本科生应学习一定数量的人文、自然和外语课程,具备经济学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之后,再转入经济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另外,在合理系统地安排经济学课程学习和技能训练的同时,还应该设置一些其他院校没有,但在医药类院校非常核心和必要的一些医药类的课程,如中医学概论、西医学概论、药理学等,构建有医药特色的经济学教育教学体系。由于学习时间或学分要求的限制,对医药类课程的设置要合理适当,不能冲击经济学课程学习本身的系统性,造成本末倒置。

(4)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鼓励学生走向社会,教学相长。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认为,中国的经济学教育应该抓住经济转轨所带来的契机,建立适合于中国的经济学教学体系,对中国转轨经济作出恰当的论断。中国经济学教学应该在介绍经济学基本理论、方法和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中国经济的独特之处,了解各国经济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分析市场和政府各自作用的优势与局限性。为此,我们应该创造机会和条件并鼓励经济学教师参与实际业务部门实习,从而更多地关注中国经济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并在教学中进一步推广和完善。另外,也可以外聘一些专业理论水平较高的实际业务部门工作人员兼任高校教师,讲授应用性较强的实务课程,将最新的最实际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真正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同时,学校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进入社会的通道和途径,为实际进入社会之前提供一个“彩排”的机会,包括暑期社会调查和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等等,使学生在理解经济学原理的同时,更好地了解真实的社会。

(5)加强思维学习与技能学习的结合。基于中国的国情,我国企业在新进人才的培训方面还比较薄弱,因此,必须依赖高校设置一些具体的技能性课程用以培养学生技能,让学生觉得学以致用,促进和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人企业也不会认为我们的学生是高分低能,由此,学历的信号机制得以体现,并步入正常的良性循环。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尤其是在中国现在处于经济转轨阶段,诸多经济问题层出不穷。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变化非常快,有很多时候需要你今天做这样,明天做那样,而且,大学毕业生在职业生涯中可能会经常变换工作,如此,则要求大学培养的学生不能是只掌握某门学科知识的专门人才,而必须掌握考虑问题的方法及分析问题的工具,以适应不断转换工作的需要,增强适应性和人才核心竞争力。事实上,“经济学”是由“问题——工具——理论”3个环节构成的完整“过程”。任何经济学的“理论”,都只是特定的经济学家,面对特定的经济“问题”,运用特定的经济分析“工具”,得出的特定的逻辑结论。我们的经济学教学应该追求贯穿整个经济学“过程”的科学、务实、求真、质疑的精神,教学不能仅仅原封不动地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分析方法,一大堆模型,或一个个基本的原理,我们需要学生运用这些分析方法、模型或者基本原理对经济社会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分析,给出一个既符合国际学术规范又符合实际的解释,并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为此,我们的教学体系和课程安排中,就必须开设一些课程用以具体的专门技能的学习,比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国际结算业务和国际贸易实务技能等等,同时又必须开设一些思想性、基本分析、工具性的课程,比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等。

参考文献:

[1]彭文平.21世纪经济学教育发展趋势[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 学院学报,2004(2).

[2]钱颖一.美国大学的经济学教育[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3(3).

第5篇:医学经济学专业范文

一个优秀的医院管理者不仅有良好的经济头脑,还有高超的管理技巧,而传统的管理者身上恰好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策略[1],因此,很难适应现在医院经营运作模式的要求。同时由于人们对医院人员的要求标准也在不断提升,对医院管理职业化水平也越来越重视,所以,对于医院管理职业化培训是很有必要的。目前医院的医疗设备、医疗环境等已经完善,现在缺乏的就是医院管理职业化人才,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良好的生存,就必须重视医院管理职业化,只有不断的为医院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才能为实现社会效益提供必要的经济基础。

2医院管理职业化的误区

2.1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

现在大多数医院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实行经济独立核算[2],所以医院员工在工资薪酬和福利待遇方面促使医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社会效益。这种医院只顾眼前利益长期发展不能吸引患者。还有一种特别恶劣的影响就是收回扣、收红包,医院要想长期发展,在医院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口碑,就要协调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者的关系,医院才能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中共同促进。

2.2医院职业化管理绝对化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医院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者作为发展的共同目标,许多医院看见医院职业化管理对医院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盲目的实施医院职业化管理,这种思维模式发展是片面的、不具体的,医院职业化管理也要结合医院自身的发展情况而定。就目前而言,我国医院的职业化管理体系并不健全,所以对于医院实施管理职业化也只能慢慢开展,找准成熟的时机。此外,有些医院的经营管理和管理者能力等条件没有完全具备医院职业化管理的标准,所以不能盲目尝试。总之,医院职业化管理要结合自身医院的发展条件,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专家管理的优势。许多人对医院管理者选择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医院的管理者就应该只做管理,而对于临床看诊或者是研究生的医院管理者抱有一种怀疑态度,认为专注于医院管理的人都不一定能管好医院,更何况是其他管理人员,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完全正确的。相反,可能一个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管理者更适合做医院管理者,他们能知患者所需,并且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能够在医院的管理决策上更加准确、专业。如果管理者本身不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的专业性,又怎么能带动医院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呢?

2.3知识体系方面的缺失

高素质的管理者在理论教学方面也存在一些缺憾。从知识体系方面看,一个高素质的管理者在理论知识方面应该具备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但是现在由于目前学校对专业的划分更加细致化,使大部分学生没有具备较为全面的专业体系知识。而对于医院职业化管理者来说,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体系是作为管理者应该具备的基础条件,最重要的是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应该具备高度的责任心、敏锐的洞察力、良好的人际关系、卓越的管理和决策能力等综合素质。只有把这些素质结合起来,才能发挥一个职业化管理者的作用。

3针对医院管理职业化误区的解决措施

3.1提高医院服务水平

当前大部分医院比较注重经济效益,应该让医院的员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应该将医院的技术水平放在第一位,让医务人员明确认识到“病人第一,患者至上”的服务理念[3]。医患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医院以患者为“上帝”,患者以医生为“活菩萨”[4],要注重技术和服务,做到让患者满意、家人满意,提高人类的整体健康水平。只有这样医院的发展才会越来越好,不仅提高了医院的经济效益,也带动了社会的效益。

3.2职业化管理和专家型管理有机结合

在推进医院管理职业化的进程中,对于那些可能走上职业化管理岗位的管理人员进行系统全面的培训,让他们全面掌握现代医院经营管理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以尽快适应医院的职业化管理[5]。同样,对于那些不愿放弃技术专长的专家型管理者,可以让他们投身到医学研究中,这对于提高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也是非常有益的。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许多医院的管理者和专家型管理者不可能很快的成功转型为职业化管理者[6]。因此,对现有医院的管理人员进行有机结合是比较适合我国医院发展的有效途径。

3.3提高医院管理者的综合素质

目前,我国医院在职业化管理上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管理者在理论教学方面也存在一些缺憾。针对这个问题,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应该在医院实习的过程中,从基层工作做起,了解每一个岗位的具体工作。对于还在读管理类的学生,可以建议他们攻读第二学位,让管理类学生在进入社会前可以有时间在管理一线上学习并实践。另一方面,在学生学习专业技术知识和医院管理的基础上,高校也可以根据医院所需要的职业化管理者所需的人才模式进行培养,可以将专业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等问题增加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以后走向医院的职业化管理者方向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为方便理解,特将医院管理职业化的误区和解决措施做表,见表1。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医院职业化管理的探索中,一定要注意医院管理可能带来的负面管理。职业化管理的模式不是一蹴而成的,而是要经过不断的发展实践,根据自身的情况量力而行,摸索出一条让医院的管理更加规范、完善的合理化道路。

作者:史成红 单位:天津市东丽区东丽医院

参考文献

[1]许栋,张玉,王国斌,等.中外医院管理队伍职业化研究差异[J].中国医院,2013,17(1):30-33.

[2]冯利军.对我国医院管理职业化的思考[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6):265.

[3]李建炜.关于我国医院管理职业化的思考[J].中国科技纵横,2014(17):273-274.

[4]郝敏,王璞,唐锦辉,等.德国医院管理体制对我国医院管理的启示[J].医院管理杂志,2011,18(8):798-800.

第6篇:医学经济学专业范文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 经济效益 管理

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认为,成人高等教育的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着重分析的是如何提高高校成人教育经济效益(以我院为例)。这里的经济效益是指从事教书育人的高校成人教育活动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总和,它包括高校教育活动所产生的为社会经济增长带来的宏观经济利益、高校本身由此所产生的中观经济利益和受教育者因其知识与技能的增加而给其带来的收入增长的微观经济利益。因此,衡量成人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要从两方而来进行:首先,高校是否对现有的资源提高了使用效率,成人教育收入是否提高;其次,成人高等教育的毕业生是否提升了自身技能、价值,对现实社会有用,对社会未来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我院成人高等教育从1985年以临床医学专业(业余形式)开始,发展到现在拥有临床医学和护理学两个“专科起点本科”专业,临床医学、护理、药学和医学检验技术四个专科专业。我院除了在汕头招生,近些年也先后在梅州、惠州、潮州、揭阳、深圳等地开办联合教学点,使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覆盖面扩展至整个粤东地区,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随着我院办学规模日益扩大,一些影响我院成人教育办学经济效益的问题也变得日渐凸出,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及处理这些问题,将会严重影响办学质量,影响学院成人教育招生,从而影响我院成人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

一、影响我院成人教育经济效益的主要问题

1.招生生源良莠不齐

随着普通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成人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激烈,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不平衡性,在招生方面,我院每年招收的学生不少是高考失利,或者仅仅是成人高考录取分数线以上的,这些学生基础知识较为薄弱,招生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学生接受成人教育更多是为了职位升迁所需或文凭提升层次,而非为了在医务岗位上累积知识和获取经验;有些学生缺乏坚持,辍学率高,大多中途休学或者中途转校。因此,学生生源影响教学效果,继而影响办学的经济效益。

2.专业设置缺乏吸引力

目前,我院设置有临床医学和护理学两个“专科起点本科”专业,临床医学、护理、药学和医学检验技术四个专科专业,有些学生因所涉及领域不对口,不能更好的服务于其所在岗位,或者不利于其职业规划而放弃报考我院。医院对在职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要求较高,不同岗位的在职医务人员都需要不断学习、更新、巩固专业知识,因此,专业设置不能满足现有成人教育的专业需求,不利于我院与其他院校竞争招生,也限制了在职医务人员的选择,局限了招生来源范围。现有资源没有充分整合来扩大招生范围,影响了我院成人教育办学的经济效益。

3.教学管理困难

对联合办学的医院和教学点而言,都存在自己一套教学管理模式,如果严格按照我院既有的标准来衡量教学活动,可能难以达到要求,反之,如果完全按各自标准来培养学生,教学质量则难以保证。因此,学院与其他教学点在教学过程中造成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很难达到完全统一。另一方面,学生管理也存在许多问题。对于各学院及医院而言,学生大多数为医院的在职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从业经验和社会阅历,难以严格管理,而且学生也有不服管的感觉,管理效果不理想。教学管理的困难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成果,影响办学的经济效益。

4.教学模式单一

我院的成人教育主要采取面授课程的方式,由于面授课程较为枯燥乏味,对大多数学生而言,目的只是获得文凭,而并非从课程上真正学习到专业知识,枯燥乏味的填鸭式教学不能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大大降低了学生参与到课程中的积极性,也降低了办学的教学质量。过多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对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特别作为在职医务人员来说,如果不能把课程中的理论知识与实际临床操作等技能有机结合,就只是纸上谈兵,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不利学生自我价值的提升以及实现服务社会的价值,从而影响办学的经济价值。

二、提高我院成人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方法

能否整合现有资源,拓展成人教育生源扩大招生以及能否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自我价值实现是衡量我院成人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关键。教育制度的创新是当前提高我院成人教育经济效益的的根本途径。

1.整合本校资源 开展多元化教学模式

我院本部是广东省第一批招生院校,拥有海外经历的教师占38%,在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中,61%教师有博士学位,并且在李嘉诚基金会的支持与资助下,拥有良好的软硬件设施。在成人高等教育的投入中,应整合本部现有的资源,采用专业模块教学,缩短应知教学时间,延长应会教学时间,将以课堂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得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实验操作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性。一方面不需要额外为成人教育增加人财物的投入,另一方面能提高教学质量,从不同维度提高办学经济效益。

除了注重本部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改变,同时也应注重其他教学点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发展内涵的扩张和深化,应积极开展信息交流,定期举办联合办学交流活动和教育发展的学术研讨活动,多方交流教育信息和实际办学中存在的问题情况,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升各教学点办学质量,提高经济效益。

2.改革考核奖励制度 提供实习机会

我院过往一直采用以笔试为主的考核方法,在考核过程中,部分学生敷衍应付,笔试的考核并不能真正测试在职医务人员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且大多数医院的在职从业人员存在操作技能不过关等问题。针对这一问题,除了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笔试,也需要增加学生实际技能操作能力的测试,采取以笔试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法,改革考核制度,让学生重视实操技能的提升,有利于学院客观、全面的评价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并作出指导,有利于学生在医务岗位中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体现自身价值。

同时,过往传统的成人教育教学过程缺乏奖励机制,不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针对学生对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不予以重视,缺勤率高、学习态度不端正等问题,应就不同专业或不同领域设定量化考核办法,从日常教学考核中评出较为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借助我院附属医院较多的优势,为优秀的学生提供优先到附属医院实习实践的机会。通过这些方式,提升学生对于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

3.加强教学管理 设置特色专业

教学管理是我院成人高等教育办学的又一重点。为保证教学质量,我院应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出台明细规定联合办学各教学点的权利义务。作为校本部,应承担起各教学点教学质量宏观监控的责任,跟进了解各教学点的教学进度,强化对学生的管理,建立有效的日常管理机制。对教学点教学工作进行全程督导,探索联办教学的规律,形成独特的教育教学体系,确定适合我院的办学特点和满足在职学员需求的教学内容,保证教学质量。各联合教学点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教学质量得以保证,可以提高我院成人教育的声誉,无形资产的增值,有利于我院吸引生源,继而提高经济效益。

在专业设置方面,我院成人教育必须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招生计划、专业设置要紧紧围绕社会经济发展及个人需求来安排,讲求直接有效和回报率。应当根据职业岗位的人才规格、人才素质要求来设置课程,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缩短教学与生产、社会实践的距离,加快知识和智力要素向现实生产力的转移。例如,可以增设中医、中药、针灸等专业课程,中医作为中华文明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也受到海内外人士的重视,我院可以利用学院与各附属医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邀请专家开设中医专业课程,提升课程的吸引力,拓展生源。

4.扩大合作范围 确保生源质量

目前,我院建立了七个教学点,涵盖了整个粤东地区,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粤东地区成人学历教育的生源市场已不满足日益扩大的规模需求,我院本部可以通过与其他院校或者医院实时交流,发挥自身优势,寻求合作办学的机会,不断拓宽外部教育市场渠道,建立医学教育交流平台,促进跨区域的交流与合作,给优秀学生提供到不同地区的学院或者医院学习交流的机会,提升办学质量,从而促进了继续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自2010年起我院新增了同等学力招生,在未来的几年我院的成人教育将逐渐发展成为以本科、研究生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在2010-2013年间我院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办学的收入也由壹仟多万增长到两仟多万,培养出一大批在一线工作的医务工作者,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及医务服务,实现了他们的自身价值,经济效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在高教事业的蓬勃发展的今天,社会经济结构的复杂性以及成人在职、业余学习的特殊性,决定了成人高等教育办学形式、培养规格的多样性。现在我院成人高等教育仍处于初始阶段,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为了保证可持续发展,应当整合现有教学资源,以市场需求引导办学方向,加强管理,注入办学新思维,提升办学的水平和层次,拓展生源,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的医学人才,才能不断提高我院成人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吴言 教育的经济效益 职业技术教育,2001(13)

[2]王广武 论高校成人教育的办学效益和教育成本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6):15

[3]吕彤 试论成人教育经济价值的存在与实现 现代企业教育2013. (9):65

第7篇:医学经济学专业范文

[关键词] 医院;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 R96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1(a)-096-02

据卫生部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统计,我国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住院的患者达250万。其中,约有19.2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而这种药物不良反应大多数由不合理用药引起;我国医院的不合理用药相当严重,不合理用药占全部用药者的12%~32%。不合理用药目前已成为威胁患者健康的主要杀手。不合理用药所致的药物不良反应(ADR)及药源性疾病(DID)发生率逐年增多,由此对社会造成的危害越来越严重,已受到国际医药界的高度重视。我国于1989年成立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各省市也相应成立了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国家甚至将药源性疾病及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给予立法[1];虽然如此,不合理用药的上升势头仍未被控制。这可能与我国目前医院体制有着极大的因果关系。

1 医院管理者问题

医院药品合理使用的重视程度与管理者的重视程度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但是,诸多原因使每家医院强调药品合理使用的努力显现不出应有的效果。

1.1管理者专业素质问题

目前我国二级以上医院的管理者基本无药学专业人员担任。因此,没有经过系统学习药学专业知识的管理者对一家医院内部复杂的用药问题,是不可能站在药学专业的角度进行指导和评价的;而具备专业知识的药学人员,在医院实行院长负责制的体制下,基本上对医院的药品科学使用管理没有发言权。

1.2管理者业绩考核问题

医院收入增长多少现已成为对医院管理者管理业绩考评的主要因素。因此,每家医院的每任院长都会不遗余力地抓医疗收入,以致出现了让国人为之侧目的“天价”医疗事件。在药品收入占我国医院经济收入约一半或更多的现状下,强调合理用药肯定会导致医院药品收入的下降。因而,在这种体制下,医院合理用药工作的开展就变成了形式或表面工作。

2 医院传统医疗服务模式问题

医学和药学是两个不同的科学领域。医师、药师因学科不同,所掌握知识和专业技能也不同。由于治疗疾病的基础是药物,准确的药品使用不仅可以避免ADR和降低DID发生率,而且可以减轻患者痛苦、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患者经济支出及提高医院医疗质量[2,3]。对疾病准确和科学地使用药品,必须建立在医师和药师紧密合作的基础上。因而,医院的医疗服务模式对提高医院合理用药是非常重要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医院临床医疗服务模式应该随社会需要而有所发展和改变,可是,我国众多医院还秉承着医生主导一切的传统医疗服务模式,患者使用药品的处方权完全被医生控制;医师不仅承担了疾病的诊断职责,还将药师指导用药的任务承担起来了。在医生承担诊断和施药双重责任的传统临床医疗服务的模式下,将合理用药的希望寄托在非药学专业的医师身上,仅靠医师所掌握有局限的药学知识和职业道德观的约束,来解决ADR、DID大量增加和患者药品费支出激增等问题是不实际的。

3 药师的地位问题

在大量新药不断问世,临床普遍将多种药物相互配伍合用的现实中,致使药源性疾病大量增加[4,5]、患者药品费支出激增等现象日趋严重,这些因素不仅促使医患关系变得紧张,也影响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由于医师所掌握的药学专业知识毕竟有限,仅靠医师是不能解决这些问题的。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改变现有的传统医疗服务模式,让药师进入临床,为临床医疗服务充分发挥出早该使用的药学专业技能。但是,在一切为了临床医疗服务的传统医院中,药师只是医院众多辅助科室人员之一,其主要职责就是被动地配方发药而已,根本没有权利参与临床用药工作。一些医院设立的临床药学室等的药学与临床建立联系的相关部门,也因为药学专业人员在一切为了临床医疗服务的传统医院服务模式中所处的辅助地位而变成形式,或根本不能促进医院合理用药的提高。

4 经济利益问题

医院的正常运行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持,虽然目前对医院有公立和私有、非赢利性和赢利性等的划分,可是,我国所有医院都是从医院经济收入的角度进行评价的,医院中各科室的员工收入也与科室创收多少挂钩,并且,各科室领导在医院中的地位高低也与科室收入对医院贡献的大小成正比。在各医院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形势下,药品收入对医院经济收入影响举足轻重,因而,临床中合理用药的有限实施也只能靠一些专业人员的良心和职业道德来维持了。

5 从业人员职业道德问题

药品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这种竞争导致了很多医院张贴了许多诸如“谢绝医药代表入内”等字样的标识,药品腐败的行业之风不是这些标识就能根绝的。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驱使下,药品被从业人员有意识地乱用、误用、滥用,因为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自己的收入,同时也能增加科室及医院的收入。

6 患者问题

由于到医院就医的患者素质参差不齐,患者对医嘱的理解、不良用药习惯或方式以及医嘱药物任意与非医嘱药物联合使用等认识也不同,也是导致不合理用药的重要因素之一。

7 结语

医院不合理用药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如治疗效果不佳、病程延长,便会使患者经济支出增加,增添患者的痛苦,甚至致残或危害患者生命,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和国家及个人的经济损失。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关注越来越重视,医药专业知识的普及及维权意识的增强在医疗服务发展落后于社会进步的这一现实下,因医疗带来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下降,负面事件曝光率的增加,使医院的社会形象降到了历史最低点。社会公众渴望健康与警戒心理的交织,使其在就医活动中的心理负担加重,医患关系变得紧张,对一部分社会公众而言,到医院就诊既不信任医生,又没有选择的余地。而医疗诉讼中的倒置举证规则,又使医疗单位面临了更多的风险。面对如此形势,医院传统服务模式如不改变就没有生存的空间。因此,提高医院合理用药水平,关系到医院生死存亡的问题;而医院用药水平要提高,就必须改变现有的医院管理和医疗服务模式,并重视药学专业人员,让药学专业人员能如医生一样进入临床并参与临床的医疗服务,使其为医院合理用药机制的提高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孙定人,齐平,靳颖华. 药物不良反应[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邓勇.药物经济学研究在医院临床用药及医疗费用控制中的作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10(20):70.

[3]潘刘英. 开展临床药学,促进临床合理用药[J].海峡药学,2004,16(1):123.[4]张惠卿. 不合理用药与药源性疾病[J].中国中医药,2005,3(8):59.

第8篇:医学经济学专业范文

1.深圳市光明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深圳 518106;2.深圳市光明新区卫生监督所,广东深圳 518106

[摘要] 目的 了解医学类大学生与经济学院学生对抗生素相关知识、使用情况的差别,以及造成差异的原因,为进一步指导大学生合理使用抗生素、开展促进健康教育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广东某医学院校预医和临床专业以及经济学院学生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研究对象,进行抗生素认知和使用的情况不记名方式填写问卷。结果 大学生对抗生素认知和使用情况尚存在很多误区,不同专业对抗生素的基础知识和使用情况差异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加强对在校大学生抗生素知识的普及教育,增强大学生对抗生素的使用的认知,减少抗生素滥用的现象。

[

关键词 ] 医学院校学生;抗生素;认知;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 R9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9(c)-0059-04

抗生素治疗范围较广,对于多种疾病都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其种类较多,临床不合理的应用现象也较普遍。抗生素不合理应用是导致大量耐药菌株产生的主要原因。国外关于公众抗生素知识掌握和使用行为的调查研究已经在荷兰、英国、美国、瑞典等国展开[1-4]。我国是抗生素的使用和生产大国,人均年消费量为138 g左右,而美国为13 g,每年我国使用抗生素的费用占医疗费用的30%~40%,居所有药物之首[5]。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掌握正确的抗生素知识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对改善我国抗生素滥用现状至关重要。因此为了解广东某医学院校部分在校大学生对抗生素的认识和使用情况,采取问卷调查,对预防医学(以下简称预医)、临床医学 (以下简称临床)和经济学等专业学生进行现场调查。

1 调查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以班级为群,共对广东某医学院校预医、临床以及经济学专业710名在校本科生进行了抗生素知识及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

1.2 调查方法

阅读有关资料,参考相关文献,结合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制定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对抗生素的基本认识;抗生素的日常使用情况;获取抗生素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对我国抗生素使用现状的看法等。根据专业课上相关知识由论文组6人组成调查组,以进班和宿舍等方式,让在校生以不记名方式填写问卷,当场回收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52份,有效回收率91.83%。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 data19.0录入数据,spss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数据用频数(相对数)表示,利用χ2 检验进行多类别、多组别比较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接受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有效问卷652份,其中男生268人,女生384人,城市(城镇)户口284人,农村户口365人。医学类学生513人,非医学类学生139人,共调查四个年级的大学生,其中大一149人,大三331人,大四及以上有178人。预医专业301人,临床212人,经济学139人。

2.2 基本知识认识情况

2.2.1 部分大学生对抗生素的认识在性别与户口分类上的差别分析 结果显示:对抗生素的认识在性别和户口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表1)。

2.2.2 不同专业大学生对抗生素的认知情况 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抗生素基本知识的认知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数据显示在“抗生素对病毒无效”、 “阿莫西林是抗生素”、“阿司匹林不是抗生素”、“抗生素联用效果更好” 、“抗生素不能退热”、“机体产生耐药或存在细菌耐药”的问题上3个专业的学生选择分布不完全相同,不同专业的学生之间的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表2)。

通过部分大学生对抗生素基本知识的回答正确率的比较,对有统计学的意义的问题在不同专业之间进行了对比。(表3)。

对抗生素的基本知识的回答情况来看,对“抗生素对病毒无效”预医和临床专业学生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预医、临床分别与经济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阿莫西林是抗生素”、“抗生素不能退热”、“机体或细菌对抗生素耐药”问题上预医和经济学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而临床和预医、临床和经济学差异分别有统计学意义。而“阿司匹林不是抗生素”问题上3个专业之间的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

2.3 使用认知情况

对不同专业学生之间在已有的抗生素知识的基础上对其使用抗生素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学分析。(表4)。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抗生素为常备药”、“半年中有不凭处方到药店买药的经历”、“咳嗽时不使用抗生素”、“非化脓性咽炎不使用抗生素”、“症状停止后不马上停药”的问题上3个专业的学生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针对抗生素使用情况不同,现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组与组之间的比较。(表5)。

“抗生素为常备药”方面是临床和预医、临床和经济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预医和经济学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在“半年中有不凭处方到药店买药的经历”、“咳嗽时不使用抗生素”预医和临床、预医与经济学学生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而临床与经济学专业学生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非化脓性咽炎时不使用抗生素”、“症状消失后不马上停药”问题上则是临床与预医、临床与经济学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临床和统计学学生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2.4 问卷中的多项选择题分析

针对问卷中有些多项选择题,3个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选择不同。以上数据显示,3个专业的学生在抗生素作用原理中较多人选择“抗生素可以杀灭或抑制病原体”和“有些抗生素能同时抑制和杀灭很多细菌,有些则只能对某类病菌发挥作用”(57.8%、53%、57.3%);而滥用抗生素危害内容里选择细菌耐药的人数仅为26.5%、24.8%、21.1%;在抗生素获取途径方面3个专业仅65.7%、61.8%、59.6%的学生选择凭医院处方获得抗生素;在抗生素知识获取途径中,学校教育仍占较大比例(表6)。

3 讨论

3.1 抗生素基本知识了解

根据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本校部分大学生对抗生素的了解程度还不够深入,对抗生素使用的随意性较大、错误认识较多。在中国近200万听力障碍的残疾人中,就有相当大的比例是因为不合理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造成的[6-7];而且我国每年有8万多人直接或间接死于滥用抗生素,由此造成的机体损害及病原菌耐药性更是无法估量[8]。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抗生素基本认知情况在不同户口和性别学生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学生对抗生素的认识差别主要体现着在专业的区别上。医学生更有机会接触到关于抗生素的专业知识,所以医学生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相比对抗生素的基本知识和使用认识方面有所差别。

3.2 在抗生素的使用认知方面

可见在缺乏权威性知识的教育情况下,容易导致学生在未知是否为细菌所致疾病的情况下购买抗生素,而我国各大城市的医院、药店鳞次栉比,各部门之间存在相互竞争,就有很大一部分部门仍为了不正当利益而随意销售抗生素类药物的情况[6]。并有可能因此种情况导致了许多学生家中或者宿舍中常备抗生素,而在下次有类似症状的时候都会自行服药,而这也是乱用药和产生细菌耐药性的一大隐患。由于抗生素的正确使用却也不是不同专业课上设计的内容,学生平时除了上课摄取知识以外并没有去更多地了解抗生素的知识,就课上知识的权威性而言,说明对学生日常生活的医学知识教育存在一定的空缺,与调查发现的获取抗生素知识的途径中学校教育在3个不同专业学生之间分布是不同的可以看出。而在药店购买或是自行购买的抗生素使用时绝大部分学生也还是会先看说明书再用药。因为我国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抗生素不需要医生处方就可买到[9-11],凭着自己的一知半解到药店买到抗生素的学生也不再少数(21.6%、34.9%、24.5%),因为这种“方便快捷”的自我治疗的办法让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现象非常普遍,甚至滥用的现象变得日益严重。从调查数据显示出,医学专业的学生比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在日常疾病的自行先处理方面显得较自信,有研究发现医学院校的医学生与非医学生相比,医学生倾向更认同自己的专业,学习态度更积极,成就感更高,这可能与医学的学科特点有关,医学课程与实践紧密联系,操作性也更强,所学知识直接与他们的将来从事的职业相联系,能直接应用到实际中[13]。

4 结语

健康教育是预防抗生素滥用最为经济和有效的措施之一[14]。政府及相关民间组织应及时、大量开展一系列宣传活动如健康教育讲座、医疗卫生服务进校园活动;学校方面应注重相关医学知识的取舍,不断改进医学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增加课外知识学习活动、抗生知识竞赛等等,尽早培养起不同专业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将用药知识融进教学课堂,多以群体的形式参加,产生巨大的“辐射效应”,以增强在校大学生正确使用抗生素的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另外还可以利用先进技术将抗生素的知识在网络上进行宣传教育,也可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

参考文献]

[1] Cals JW, Boumans D, Lardinois RJ, et al. Public beliefs on antibiotics and respiretory tract infections: an internet-based questionnaire study[J].Br J GenPract,2007,57(545):942-947.

[2] McNulty CA, Boyle P, Nichols T, et al. Don&acute;t wear me out the public&acute;s knowledge of an d attitudes to antibiotic use [J].J Antimicrob Chemother,2007,59(4):727-738.

[3] VandenEng J, Marcus R, Hadler JL, et al. Consumer attitudes and use of antibiotics [J].Emerg Infect Dis,2003(9):1128-1135.

[4] Andr$ M, Vernby A, Berg J, et al. A survey of public knowledge and awareness related to antibiotic use and resistance in Sweden [J].JAntimicrob Chemother, 2010,65(6):1292-1296.

[5] 雷世鑫,高芸,杨亮.大一医学生对抗生素应用认知情况调查[J].中国校医,2012,26(9):662-664.

[6] 邱家学,李娜.浅析我国抗生素滥用现状及危害[J].上海医药,2006,27(12):555-556.

[7] 马萍.从门诊处方看医院用药误区[J].中原医刊,2005,6(12):47-48.

[8] 胡燕,白继庚,胡先明,等.我国抗生素滥用现状、原因及对策探讨[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3,30(2):128-130.

[9] Rahal K,Wang F,Schindlec L,el al.Reports on surverllence of an2timirobial resiance in individual countries[J].Clin Infect Dis,1997,24(1):169-175.

[10] Woff MF.Use and misuse of antibiotics in Lantin America[J].Clin In2fect Dis,1993,17(2):346-351.

[11] Okeke I,Lamikanra A.Quality and bioavailability of tetracycline cap2sules in a nigecian semi-urban community[J].Internal J AntimicrobialAgents,1995,(5):245-250.

[12] 陈强,张占坡,李玉梅,等.大学生对抗生素认知及使用行为调查[N].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9(72):90-93.

[13] 吴红顺,连榕,庄永金.医学院校学生专业承诺和学习倦怠的状况及其关系[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4(4):6-13.

第9篇:医学经济学专业范文

〔论文摘要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医疗机构办医模式将被打破,医疗机构的竞争将变得日趋激烈,人才的竞争特别是管理人才的竞争将是决定医疗机构竟争能否取胜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医院高层管理者从专家型走向职业化成为一种趋势。文章通过分析当前塞层医院管理人员知识结构的现状、职业化管理者的素质要求和优势以及如何推动医院管理走向职业化进行分析和探讨。

面对经济全球化、信息时代的到来,医院的竞争也将面临着全球化,股份制、民营医院的不断出现给传统的办医模式增添了新的活力;职工医院改制、医院管理走向集团化使得一些濒临倒闭的医院有了新的契机;“三甲”医院的强强联合、乡村一体化管理成为当前医疗机构为了适应医疗体制改革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加上中国加入WTO,信息产业、金融界的国外职业经理人不断涌人国内,给承担着基层大量医疗和预防保健工作且仍延续着传统经验管理模式的县(市)级医院带来严峻挑战。如何提高这些医院的市场竞争力、激活内部运行机制是大家共同面临的问题,将医院引人职业化管理也是一门新的课题。

1.医院管理的职业化首先浦要管理队伍的职业化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基层医院的管理者都是由医学专家直接到管理岗位而成为院长或副院长的,他们在工作实践中既当专家又当院长,主要工作精力放在业务上,而在行政、人事、经营、财务资金运作等方面相对缺乏经验,加上基层医院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即社会性工作比较多,许多工作都要领导亲自过问,因此,真正用于医院内部管理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而且许多职能科室的负责人也都是从临床一线选拔而来,很少有机会参加有关管理知识方面的系统培训,这与发达国家的绝大多数医院院长都是由经济、管理、法律等专业方面的专家来担任的现状大相径庭。论文百事通如在美国,医生担任院长的大约占10%,而多数医院实际主持工作的院长是由学校专门培养出来的医院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法国法律规定国家综合医院院长必须经过卫生管理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在英国医院的院长中,有三分之二是学管理、法律或者学经济专业出身的。由于管理队伍的专业化,使得整个管理队伍的结构搭配比较合理,职责更加明确,容易形成专业优势,也更有利于提高管理者的水平、素质和能力。新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