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医学信息技术范文

医学信息技术全文(5篇)

医学信息技术

第1篇:医学信息技术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医学课程;整合

1信息技术与医学课程整合的现状

在教育部大力提倡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各项教育事业逐步走向与信息技术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阶段,实现了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尤其是近几年“互联网+”的提出,更是将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整合推向了高潮。在医学课程教育过程中,信息技术也广泛应用于其中,例如多媒体的使用、课件的制作、电子图谱的编制、微课的制作、医学器械的智能化、网络教学,等等。但是在这个信息技术与医学课程的整合过程中,还存在一些误区需要我们注意,也有着诸多优势。作为一名中职医学教育工作者,更要关注这些误区,并采取相应措施。

2信息技术与医学课程整合的优势

信息技术与医学课程整合,是以信息技术为辅助手段,以系统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进行学科间的整合,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育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从而更好地达成课程目标。

2.1信息技术引发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主要是教学工作者通过声音、文字、图像以及多媒体技术将教学内容或要表达的意义展示给教学对象,使其能够接受到要表达的信息。信息技术作为呈现教学内容的重要工具可以多方位、立体化地将教学内容有效整合,利用信息技术传递性和共享性的特征,借助计算机和网络,可高效地进行知识传播和获取,通过建立教学网站或开发教学软件,实现教学内容的实时开放和共享。我校从2018年开始大部分教师运用蓝墨云班课辅助教学,在任何移动设备或PC上,教师都可以利用蓝墨云班课轻松管理自己的班课,管理学生、发送通知、分享资源、布置批改作业、组织讨论答疑、开展教学互动,教师的所有课程信息、学习要求、课件、微视频等学习资源都可以即时传送到学生的移动设备上,从而让学生的移动设备变成学习工具,不再只用于社交、游戏……

2.2信息技术引发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信息技术以其传递性和共享性等特征,引发学习方式的变革,以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辅助工具,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主动式、探索式和研究式,信息技术的网络特性可实现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例如我校传统的解剖学教学过程主要是学生听教师讲解、观看教学视频和解剖标本。在我校引进3D模拟数字人之后,学生通过3D标本和实验室标本的对比,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具体,并借助计算机辅助学习的功能,学生可将模型整体与部分相对比,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

2.3信息技术引发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的角色从传授者、权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信息技术则成为教师辅助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从教师备课查阅资料到设计教学过程都可以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实现教学过程的信息化,教师可通过网络传播教学内容,结合线上和线下教学,实施“互联网+”教学方式,提高知识的传播速度和传播量。在蓝墨云班课的辅助下,在任何普通教室的课堂现场或课外,教师都可以随时开展投票问卷、头脑风暴、作品分享、计时答题等互动教学活动,并可即刻反馈,即刻点评。

2.4信息技术引发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信息技术以其便捷性的特点可突破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师生互动方式,借助网络对话方式,师生可以进行实时互动。在互联网天地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达到了最高限度,教师通过移动终端,能即时给予学生指导;同时,教师不再居高临下地灌输知识,更多是提供资源的链接,实施兴趣的激发,进行思维的引领。配套蓝墨移动交互式数字教材,教师可以对每位学生进行学习进度跟踪和学习成效评价,学期末教师可以得到每位学生的数字教材学习评估报告。利用蓝墨云班课的对话功能,实现师生之间的线上即时对话,使得师生之间的教与学变得轻松、自由、有趣。

3信息技术与医学课程整合的误区

3.1教育教学过程完全受信息技术支配

在信息技术与医学课程的整合过程中,信息技术只是起到一个辅助性的作用,信息技术与医学课程整合的最终目的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医学课程教学,实现教学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过分追求“高科技”,把教学课件制作成多媒体的展览成果,完全忽视了医学课程教学过程和信息技术的“主导”与“辅助”的关系。在制作课件时,把各类文字、图像、动画、声音和影片等全部加入,不注重课件的内在作用,以至于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集中精力,结果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和教学内容主次不分。我们所提倡的课件是拥有简洁的界面,操作简单、方便,内容不抽象,学生易懂,把教学所要解决的问题放在第一位,追求的是内在“美”,而不是外在“美”。

3.2单一的整合,无法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作用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强调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和教师双向交流互动,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一个过程。当前有些教师使用的课件还是在改变如何“教”上下功夫,用课件来帮助解释一些用其他教具所不能解释清楚的抽象的内容,而很少有教师用课件来帮助学生学习。例如频繁的教学视频播放让学生弱化了对其中深层次知识的学习,缺乏教师的讲解只学到皮毛。而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作用,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结果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学习积极性不高。

3.3过分依赖信息技术,忽略了其他教学资源的作用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有着许许多多的教学手段、教学资源可以加以利用,过分依赖信息技术,忽略了其他教学资源的作用,无法实现教学与实际生活的有机结合,特别在医学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临床病案、教师演示、教学仪器的展示来传播知识,在这个综合应用过程中,可以使我们的教学手段更优化,教学过程更直观,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4信息技术与医学课程整合的策略

4.1软硬件结合,确保信息技术与医学课程深层次结合

学校层面,要避免重“硬”轻“软”现象,对软硬件要同样注重,要正确理解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支撑作用,全面科学地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评价,深入研究信息技术的运用是否符合课堂教学内容,在这个应用过程中,是否达到了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效果。教师层面,不仅注重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硬件”提高,更要注重教学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的“软件”提高,不能单纯借助信息技术来传播知识,要分清课堂上学生与教师的关系、知识传播与信息技术的关系,不仅要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双向交互性,也要实现知识传播与信息技术的双向交互性。

4.2实施多元化教学方式,实现医学知识在信息技术领土的软着陆

在医学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的信息反馈和医学课程教育的特殊性,适时、适当地采用不同教学方式。尝试开展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使用在线考试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水平;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备课、讲课过程,或者做一段与授课主题相关的视频,将知识传播与信息技术相结合。

4.3依据各医学课程特点进行整合,实现各学科的相互贯通

第2篇:医学信息技术范文

关键词:医学设备;信息技术;信息化管理 

在医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被应用于医学领域,其中,信息技术便是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手段之一。为加快医院工作效率,医院积极开展信息化发展,将信息技术引入医院各科室中,科学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不仅有利于医院工作效率的提升,对于促进医院信息化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医院医学设备管理现状,分别对信息技术在医学设备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和实际应用进行探讨。

1医院医学设备管理现状

为满足我国人们的医疗需求,全国各地区医院逐步扩大医院规模,并引进众多先进医学设备,从而实现医院整体医疗水平的提升。但随着医学设备种类和数量的增加,医学设备的管理难度也逐渐加大。医院医学设备管理引入信息技术后,医学设备管理工作效率显著提升,虽然目前已经取得了较好成果,但信息技术应用于医学设备管理的过程中依然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对信息技术在医学设备管理中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第一,信息技术更适用于规模较大或实力较为雄厚的大医院,小医院受规模较小、技术投入资金不足的影响,缺乏构建医学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能力,从而导致信息技术在小医院中无法被有效应用;第二,采购医学设备期间容易产生多种问题,采购人员疏忽大意可能导致其购买到质量差、型号不符的医学设备,导致这些设备无法投入使用,从而提高医学设备成本,增加医院经济负担;第三,目前依然有部分医院在管理医学设备时采用人工管理,不仅工作效率低,同时,医学设备管理表单易丢失和受损;第四,部分医院的医学设备管理意识较差,并没有对医护人员使用医学设备后的维护与保养进行有效监督,从而导致医学设备消毒清洁不够彻底,易导致患者发生病菌感染。

2信息技术在医学设备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2.1提高医学设备信息的完整性

医学设备在医院中需要经过采购、使用、维修、报废这一系列过程,在这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中,还涉及医学设备管理工作,作为医学设备管理的主要对象和依据,医学设备信息将医学设备在医院的整个过程完全记录下来,伴随着医学设备的整个生命周期。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将医学设备的所有信息清晰记录下来,维修人员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医学设备信息,帮助维修人员了解医学设备实际状况,以便于医学设备的维护与维修工作有序进行。

2.2实现医学设备的实时性监控

传统医学设备管理由于技术限制,难以实现医学设备的实时监控,从而无法实时了解医学设备的运行状况。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医学设备的实时监控得以实现,维修人员能够通过实时监控了解医学设备的运行参数、运行效果等,这些数据可直接反馈到计算机,并实施数据分析,维修人员则可以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对医学设备进行有效维护与保养。除此之外,计算机还能对反馈回来的医学设备使用情况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直接将医学设备的利用效率和使用价值反映出来,采购人员可以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和数据分析结果做出采购计划,采购到更能体现使用价值的医学设备。

2.3提升维修人员设备维修效率

医学设备多为高精尖电子设备,长期使用或不正确使用均可导致医学设备出现故障,为避免影响医学设备的正常使用,则需要在医学设备出现故障时及时采用有效措施对其进行维修,以保证不会影响患者的诊治进程。然而,医学设备内部构造复杂,仅凭借经验无法快速找到导致故障发生的原因,从而影响维修进度,信息技术能够对医学设备的构造和原理进行全面分析,当故障发生时,信息技术能够快速找出故障位置并分析故障原因,为维修人员提供便捷,从而提高维修效率。

2.4加强医学设备信息的实效性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区域内多家医院的医学设备信息共享,当区域内某家医院缺少某种医学设备时,这家医院便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找到区域内拥有所需医学设备的医院,并能将所需医学设备的实时信息展现出来,以便于医院之间相互租用医学设备,从而避免错过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机。

3信息技术在医学设备管理中的实际应用

3.1电子签名的应用

传统医学设备管理中,采购医学设备前需要到医院各个部门审批采购计划,工作内容复繁杂,如果期间领导不在医院,审批延缓导致采购延后,从而影响医学设备正常使用。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医学设备管理系统,采购人员在整理好采购计划后无须到各个部门进行签字审批,仅需要将采购计划发送给各个部门的管理者,管理者无论是否在医院,都能通过手机终端观看采购计划,并采用电子签名对采购计划进行审批,加快采购审批效率。电子签名需要进行真实身份认证、权限认证以及信息安全认证,所以,利用电子签名审批采购计划具有较高安全性。

3.2智能监测的应用

智能监测技术的应用目的是确保重点医学设备能够获得实时监控和提高医学设备使用安全性。射频识别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有效结合,可以实现医学设备参数和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在RFID读写器和无线网络技术的配合下,将医学设备数据上传至服务器,服务器再对相关数据进行接收、记录、分析及处理,这些数据也会被直接传送至维修人员的计算机。当医学设备发生故障或其他问题时,可以直接透过计算机获得信息,便于维修人员尽快对其进行维修。

3.3网络平台的应用

网络平台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以往医学设备发生故障时,医护人员报备检修多采用电话报修和填写维修单,这两种方法缺乏系统性,如果维修人员工作繁忙,很容易出现漏接电话、维修单遗失等问题,延误医学设备维修,影响临床正常使用;另一方面,以往医学设备维修并不会对历史维修信息进行记录,当此台医学设备再次发生故障时,维修人员无法及时了解医学设备的维修历史,不利于维修人员及时了解设备状况。医院搭建网络信息平台后,医护人员可以直接通过网络信息平台报修,医护人员需要将报修人员姓名、报修地点、故障情况填写在电子维修单,如果需要加急维修,则可勾选加急选项,电子维修单填写完成后发送即可,维修人员通过计算机接收电子维修单,维修人员可以根据是否需要加急对维修工作进行排序,从而提高维修效率,同时,电子维修单并不会遗失,提高了维修工作的安全性。

3.4成本分析的应用

医学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对医学设备的成本、利用率以及临床应用价值进行整合分析,采购人员可以根据分析结果调整采购计划,从而保证医学设备的科学性采购。此外,以往患者使用医学设备进行身体检查或治疗时,多是按照项目收费,一个项目中可能涉及多种医学设备,因此,无法直接获取单个医学设备产生的费用。信息技术能够对单个医学设备使用时产生的费用进行采集分析,使得医学设备成本和效益方面的工作效率显著提高。

3.5数据分析的应用

医学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可获取医院医学设备的全部信息,并从大量信息数据中挖掘出具有价值的信息,其不仅能够对医学设备成本和效益进行有效计算,同时,还能够根据以往的医学设备采购情况和运行状况,对未来医学设备的采购进行有效预测,并能根据以往的医学设备维修历史,对同型号医学设备进行故障预防。

4结语

我国信息技术水平逐年提高,将其应用于医学设备管理中,可有效提高医学设备管理工作效率,提高医学设备合理使用率,控制成本,加快医院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刘春.信息技术在医疗设备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9,25(4):178-180.

[2]李倩.医学装备管理信息化的运用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9,422(4):234-235.

[3]谢京启.信息化系统应用于医疗设备管理中的价值探讨[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8,24(18):165-166.

第3篇:医学信息技术范文

关键词:医学检验;信息技术;服务

医院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的深入大大提高了医疗服务水平和诊疗效率,给患者就诊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但在全国范围内医疗服务还普遍面临着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医疗服务效率低下以及医疗过失严重等几个突出问题,这种现象也尤其体现在检验科。检验科传统的工作模式在工作统筹、检验结果等方面主要是依靠人工和纸质,导致服务效率低下,患者等候时间过长,不利于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1]。近年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且逐渐应用与医疗服务系统,电子病历、专家远程支撑服务平台、医疗风险预警系统等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大大简化就医流程,整合医疗资源,提高医院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1检验科信息化特点

1.1检验科随医院信息化脚步而前进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应用日益广泛,信息技术渗入到医疗系统中各个方面,检验科信息化技术较先应用于各种指标检验仪器,且数据存储量越来越大,获取的病理信息越来越准确,对药物审查、病理诊断等医疗工作提供了更有价值的参考信息[2]。信息技术将医院各个部门联系成互通的整体,检验结果数据能够通过互联网平台被其他科室医生查看调用,形成了一个高效、快捷的信息传递网络。

1.2检验科信息化建设注重高效

检验科室的工作效率直接关系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相关硬件和软件均强调高效、安全、可靠3个要求,要确保服务器安全可靠且方便技术人员操作、维护。开发或购买对应测试仪器的接口,高效、快速、准确地存储数据,同时与总数据库同步,确保各项检测结果被系统接收。

2检验科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2.1依托云计算,推行检验分级诊疗

目前,我院的大部分业务系统,包括检验系统均已纳入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使本院的检验系统与区域内其他医院系统之间实现了数据信息共享和交互,不仅能够及时接受同级医院或下级社区医院的检查医嘱,还能够实现检验医嘱信息的条码化,通过扫描条码就能获得患者的检验医嘱信息,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检验的分级诊疗服务。

2.2依托叫号系统,提高患者就诊时间利用率

为了改善排队队伍长、等候时间长的现象,我院启用了涵盖检验科在内的一套完整的排队叫号系统,患者凭借就诊卡即可扫描取号,然后回到候诊区等候或者依据自己的等候时间的长短自行安排时间。号票内容本院名称、排队号码、等候人次、等候时长、化验类型、排队窗口、提示信息等几项内容。叫号系统的应用从根本上解决了排队管理的疏忽,有效避免了混乱、无序、插队等现象的发生,且患者能够根据等候时间的长短合理安排检查项目,有助于提高就诊效率。

2.3依托物联网技术,实现实验室自动化、信息化

实验室实现自动化、信息化管理是用信息技术武装检验医学最关键的部分,是通过特殊的物流传送设备将实验室中各自独立的实验仪器串联起来,在计算机的控制下形成一个流水作业组合,实现大规模的全实验室检验过程的信息化和自动化[3]。通过建立自动化实验室流水线,接通实验室信息系统和医院信息系统,实现采样、分析、流水控制以及临床工作串联管理,以条形码技术为媒介,以信息化、自动化、规范化的检验流程取代患者样品登记、实验结果存取、报告审核、打印分发等繁琐的过程。

2.4依托大数据,建立知识库,分析检验结果

多年的信息化检验的应用,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患者检验数据,这些数据能够为医生、检验技术以及患者提供非常有价值的辅助诊断或者一些危险因素的关联,例如区域分布、饮食结构、性别特征和年龄分段等。整合医疗资源库、构建完善的信息网络,进而推动疾病实现由临床转化为技术创新,为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以及患者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2.5依托移动互联网,推广“掌上医院”

目前微信的受众人群日益广泛,除了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接收消息外,还能阅读其推广的相关文章,了解健康知识,能够大大优化患者的就医体验。患者在关注公众号之后按照指引进行相应操作,就可以查询自己的检验结果,并给予一些指导意见。另外微信公众号还开通挂号、预约等服务,与医院的挂号预约系统相通,为患者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医疗服务。

3小结

医院要提高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致力于完善和规范信息化管理系统,优化就诊流程,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加大力度支持开发适应医疗服务的信息化集成平台,将检验数据信息的采集、传递、处理和储存标准化、规范化,有意识地增强检验科工作人员的信息化管理意识和素质,提高检验科的信息化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黄伟方,黄建隆,郭胜杰,等.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医学检验服务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27):59-63.

[2]吴小红.检验医学检验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7,33(16):148-149.

第4篇:医学信息技术范文

关键词:医学信息技术;5G;人工智能5G,简称

5G或5G技术,全称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是继2G、3G、4G系统之后的延伸,其特点是高移动性、无缝漫游和无缝覆盖,其理论速度可达10Gb/s(相当于1.25gb/s的下载速度,中国信息通信研究所最近了“5G经济和社会影响白皮书”,认为5G网络峰值速度至少可以达到4G的10倍。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是研究、开发和发展模拟、扩展和拓展人类智能的新技术科学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应用系统。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研究。5G与人工智能作为高科技在我国的代表,在医学领域已初见端倪,显示出巨大的应用价值。2019年3月16日上午,中国移动、华为、解放军总医院联合海南分院进行了世界首次远程操作5G环境手术机器人的颅脑手术,北京海南是相隔3000公里、计算机直接操作机器人、无卡顿、无其他不良事件,此项技术对我国有着特殊意义。2017年,国务院了《“十三五”卫生健康规划》,提出了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推动健康医疗信息化新业态快速、有序地发展,明确指出当前我国医学人才培养现状不容乐观,过去我国医学人才培养相对传统,上手术台,现在可以培养既有知识又有信息技术的医学人才,这也是未来医学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1]我国医学教育起步较晚,因此教材的编写也较晚,21世纪开始以来,随着医疗改革的来临,也加快了信息技术相关教材的编写。在问卷调查中,参与调查的省市医学院校包括哈尔滨医科大学、齐齐哈尔医学院、牡丹江医学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华北理工大学冀唐学院、首都医科大学,调查专业包括临床医学和护理学,教师占88%,学生占12%,研究生占多数,本科生占少数,研究生占少数,本科生占多数,其中包括有关使用办公软件和教学后调查的问题,发现70%的受访者认为在学校教授计算机课程在工作中不实用,30%的人认为在工作中实用,大多数教师只在医院工作后才使用办公软件,这给他们的工作带来了许多问题。以我们学校为例。目前,我们护理专业开设的计算机课程包括Windows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Excel电子表格软件,PowerPoint演示软件等。教学内容落后于护理行业的现实需求,因此要对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选择适合医学专业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护理专业开设的计算机课程不但要包括计算机基础内容,还包括医院管理系统和病历系统以及5G和人工智能应用于医学的内容。

1现阶段高等医学院校及医学专科学校普遍还存在着下列问题

(1)医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较大。从生源分布上看,来自城市的学生平时接触过计算机,并且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学习过计算机相关的基础知识,但实际应用少,所谓的应用也就是玩游戏和看视频,而来自乡镇的学生,有机会接触过计算机,但教学设备落后,起点较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2)计算机类课程不受重视。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学校安排的学时不够,本校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32个学时,课程包括了理论和操作。因为多数学生没有购买电脑,所以课后也没有硬件条件来复习相关的知识内容,同时,多数学生重视专业课,往往忽视计算机基础课,因为学生认为课程没什么用,糊弄过去就行了,所以就出现上课玩手机,睡觉,讲话等不良现象,这在大多数高职院校及本科院校也存在着此类现象。(3)计算机基础教学与医学结合难。目前,高职院校没有统一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而本科院校有统一的教材。本科教材的大多数章节都是毫无问题地编写的,但是写在诸如数据库,程序设计,网页制作等章节中是不现实的,在实习或工作中应用不多,给后续工作带来了很多麻烦。

2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1)完善教材。高职院校应编写一本与本科相同内容的教材,本科再次编写教材,则应删除与临床无关的内容,加入未来几年实际应用的人工智能医学及与医院病历及医院信息系统相关软件教学部分,切合实际。(2)完善课程体系[2]。教学内容中应该包括医学专业软件中护理与临床专业加入人卫3D系统解剖学习软件的内容。(3)提高课程质量。医学院校和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基本上是基础教研室的教授,应鼓励学校在医学背景下,选派有医学背景的计算机专业教师参加计算机专业课程,定期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到医院考察,了解当前医疗机构各种医疗辅助系统的研发情况,操作大型医疗器械,使教师在教学中,能注重计算机基础和临床学科知识的结合,培养未来的医学复合型人才。

3结束语

教育部提倡新的新医科,这在全国的高校引发了一场“质量革命”。新医科有一个新的背景,以人工智能和5G为主要背景,使一些高校能够更好地发展,医学院校和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基本上是基础教学和研究部门的教授。应鼓励学校选择具有医学背景的计算机教师参加计算机课程,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走访医院了解医疗机构现状,了解大型医疗设备,使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医信交叉结合,培养未来复合型医学人才。“三教圣人,莫不有师;千古帝王,莫不有师。”论文完成之中,数位令人钦佩的教师为我导航引路,指点迷津,感谢我校护理分院每一位老师,因为有了你们的孜孜不倦教导以及提供的数据,我学到的更多、成长得更快。当然,论文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的内容没有在论文中得到全面的反应,希望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通过进一步的研究予以完善。

参考文献

[1]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生医疗信息素养培养体系建构研究[J].

第5篇:医学信息技术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医学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引言

当前,伴随新医改政策和“十三五”医疗规划实施的大潮,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正如火如荼,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日新月异,却始终面临着医学信息人才缺失的挑战,培养一大批既懂医疗又懂信息化的复合型、专业化人才,不仅是加强医学信息人才的培养、推进新医疗改革方案实施的需要,同时也是医学发展的需要。据统计在医学专业人才中专门从事信息化工作的并不是很多,计算机类的信息人才如果要进入到医药卫生行业工作,需要经历一段漫长的熟悉与适应的过程。作为培养高质量医学信息化人才的摇篮,我国各医药卫生类高校日益重视医学信息化课程建设,在高职院校医学专业的医学信息化建设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学,而目前这些课程的教学工作已经跟不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需求。当前乃至未来的社会正需要这种医学知识和信息技术集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不具备医学知识和信息技术综合技能的医技人员很难适应现在乃至未来信息化的工作环境。由此可见,加强高职院校医学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改革对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高职院医学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授课教师缺乏医学背景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目前高职院校医学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授课教师大多数毕业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软件应用与开发等计算机相关的专业,并没有经过医学信息学知识的相关培训直接上岗。授课教师对医学信息技术特别是医学方面的知识缺少较深层次的理解,导致医学专业的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学停留在仅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办公软件的应用上,只满足于医学生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即可,没有和医学专业的实际需求有机结合起来。

(二)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目标单一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高职院校医学专业的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所规定的内容,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是面向社会,用于考查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的全国性计算机水平考试体系。高职院校向医学专业的学生如果只是讲解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办公软件、基本程序设计等应用技术,会导致医学生不具备利用计算机从事医学专业相关工作的能力。现在的学生从小学阶段就开始接触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学习,家庭中笔记本电脑、IPAD等电子设备也已普及,中学信息技术类课程也在不断地加强和完善,多省在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中增设了信息技术的考核,也就是说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掌握了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如果高职院医学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再不进行改革,不仅与中学阶段的教学内容重复,而且更难适应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医学领域被广泛应用的新形势。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培养医学生信息素养的经验,结合国内高职院校医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减少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统考大纲要求掌握的教学内容,增加医学信息技术部分内容,将高职院医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体系从计算机应用水平提升到医学信息处理技术的层面上来。

(三)缺少医学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资源截止目前,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已经举办了五十余次,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的慕课等网络教学资源已相对完善,且已开发技术非常成熟的模拟练习软件和考评软件,大部分学生可以通过自学完成较大部分教学内容的学习,但是医学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各类教学资源,包括授课所用教材与教辅资料等就非常少,网络学习资源几乎没有。由于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由于医学信息技术应用部分的教学资源缺乏,导致教师在课堂中更多的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得不到有效的实践锻炼。而学生在进医院实习前,如果没有熟练掌握医院信息系统的使用等医学信息技术的处理能力,实习和工作后就很难适应现代医院信息化的工作环境。

三、高职院医学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几点建议

(一)提升教师医学素养,建立高标准教师队伍高职院医学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懂得计算机的理论和操作应用,还应了解医学专业基础知识,并熟练掌握医学信息技术处理能力。因此,高职院校要最大程度为教师提供进修、培训和交流的机会,不断学习最新的医学信息理念和技术,提升授课教师的整体医学素养。此外,健全教师的进修和培训的制度,加大师资力量的投入,可以分批次对部分信息技术类的授课教师进行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简称MILC)培训,报考并获得医疗信息化办公员、医疗信息化办公应用师、医药信息化办公高级应用师、医疗网络管理(安全)员、医疗网络管理(安全)工程师、医疗网络管理(安全)高级工程师等全国医学信息技术岗位技能水平考试证书。另外,教师还可以参加全国医学院校学生医学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大赛指导教师培训班。只有建立高标准的教师队伍,才能为培养更多的医信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构建医学特色课程群针对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目标单一的问题,在具体安排授课时,坚持科学合理、全面系统、结合专业的原则,同时还需兼顾医学生毕业之后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使得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学内容更符合高职院校医学生培养的需要。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计算机的应用技术;二是医学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第一部分的教学目标各个医学专业基本一致,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统考的内容为主;而对于第二部分的教学目标要体现医学专业特色,如护理相关专业的学生围绕护士工作站开展模拟场景的教学,让学生带着岗位的任务进行学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以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为目标,根据学生实际的工作内容来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应用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熟悉了医院每个科室信息管理的流程,同时对护士的护理工作也有了全面的了解,培养了医学生的职业价值感,提升了自我社会认同价值感和成就感。为了体现不同医学专业的课程教学目标的重点,建议构建有医学特色的信息技术类课程群,设置的课程名称可以由统一的《信息技术》加上医学专业的前缀,如《护理信息技术》、《药学信息技术》、《检验信息技术》、《临床信息技术》、《影像信息技术》和《卫生信息技术》等。

(三)优化课程知识结构,开发完善教学资源针对医学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资源缺乏的问题,围绕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学内容,走访调研医院专家、行业专家、高职院相关医学专业的专业负责人和骨干教师,对原有的课程知识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适当地删减关于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统考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增加以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HIS)的应用为核心的医学信息技术部分内容,如对于检验专业,可考虑加入医院信息系统的子系统医学实验室信息系统(LaboratoryInformationSystem,LIS),主要介绍与检验相关的各种数据的采集、录入及传输、管理等,包括病人的基本信息、检验结果、质量控制、数据核准等。在重新设计并优化课程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依据职业岗位要求设计多个模块和多个工作项目,将整门课程的逻辑性知识框架重新整合为过程性技能框架。基于工作导向开发符合职业化的教学案例,与专业的技术团队合作研发微课视频教学资源,并上传慕课、职教云等网络学习平台,实现网络教学资源共享,便于师生自主学习。另外,要不断加强教材建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卫生信息技术基础》,为各院校医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提供了一本极具实用性的授课教材,对各院校的医学信息技术人才培养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这本教材多次改版,推旧出新,更具有实用性,更符合当代医信人才培养的特性,期待不断增加和更新医学信息技术应用类教材,为各医学类院校医学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提供更多的帮助。

四、结论

随着信息技术在医疗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培养的医学生大多是要走向医疗卫生岗位的,各种医学专业的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应该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真正做到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学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打破高职院医学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目标单一的局面,把医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结构从计算机应用水平提高到医学信息处理技术的层面上来,促进医学信息技术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琪.高职医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电子世界,2017(12):32.

[2]杨建翠.MOOC背景下医学高职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12):162-163.

[3]李颖.高职医学生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新通信,2017,19(5):136.

[4]王静.高职医学生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探讨[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3(23):44-46.

[5]孔令珠.高职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21(4):95-96.

[6]方玉华.医学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初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33):368-370.

[7]李锡丹.医学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信息界,2010(6):69-70.

[8]赵显鹏,蒋鹏.信息化时代高职医学院校计算机公共课课程体系构建初探[J].电子世界,2017(8):37.

[9]曾丹.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医学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17):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