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医学的培训范文

医学的培训全文(5篇)

医学的培训

第1篇:医学的培训范文

【关键词】循证医学;教育;专科医生;心血管病学

现代医学的标志之一是临床医学由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的发展[1]。ArehieCochrane于上世纪70年代提出了现代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的概念,著名流行病学家DaviclSackett将其阐述为“自觉、公正、慎重、准确和明智的应用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来确定患者的诊疗方案”[2]。具体而言,循证医学强调的是临床决策要基于客观的证据,而不是主观的经验和感觉,要求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一般情况和病情特点,从疾病的众多诊疗措施中选择最真实可靠的(证据级别最高),临床疗效最佳、不良反应最小的(推荐级别最高)个体化诊疗方案[3]。这一理念目前被广泛应用并深刻影响着临床医学各个方面。与此同时,为了适应当前医学的发展需求,循证医学作为一门重要课程也逐渐进入医学生和临床医生的培养课程目录中,近年来国内绕该课程进行了很多的探索和改革[4]。共识认为循证医学理念对于现今的心血管疾病诊疗至关重要,心血管疾病作为临床常见病,近年来心血管专业相关理论和诊疗技术的进展日新月异,心血管专科医生只有具备循证医学的理念,掌握循证医学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应用最适合的诊疗技术个体化的处理患者,达到最佳临床疗效。自2000年起,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在心血管外科专科医师培养中引入了循证医学教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文旨在结合心血管外科的临床教学实践对专科医师培养中的循证医学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进行介绍,为国内的循证医学教学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参考或借鉴。

1循证医学的教育理念

从医学教育的角度,循证医学不同于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是课堂灌输式教育和课外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复习掌握,有助于学生在短时间能增长知识,但常常和临床实践脱节。不仅如此,临床带教的结果常常是学生对带教医生临床知识经验的临床再现、验证和重复运用,这些知识经验并不可靠,有些甚至是错误的。学生的素质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级带教医生的水平和所处的环境。循证医学的教育模式,是在传统医学教育的基础上,强调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评价和综合分析所得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实用性,最后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案。整个过程既是解决医学问题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这一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鼓励他们的坚持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和学术精神,突破老师观念和水平的限制,而不是盲从学术权威,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开展临床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

2循证医学教育的实施

探讨循证医学教育的实施,需要我们首先了解循证医学实践的过程。循证医学的应用主要包括4个步骤:提出患者需要解决的临床问题;检索相关临床文献资料,筛选出现有最好的临床研究证据;评价证据的真实性、合理性和实用性;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临床专业知识,将现有最好的成果应用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决策中[6]。除此以外,循证医学的教学还需加入一个评价和改进步骤[7]。因此我们科根据以上循证医学的特点,将专科医师的循证医学教育分成以下4个阶段:第1阶段,主要讲解循证医学的基本概念、相关的临床流行病学知识和文献检索方法、文献阅读方法等。专科医师在医学院阶段接受过循证医学知识的教育,有一定的印象,但是大部分医生没有形成系统的概念,对具体的内容没有清晰理解,因此有必要在开始阶段由专业的循证医学导师给予系统的讲述。此外,循证医学是一个综合学科,不仅需要了解相应的临床专业知识,还需要临床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文献检索等方面知识的积累,所以学生有必要在这一阶段学习这些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概念。第2阶段,指导医生如何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提出临床问题,如疾病的病因、诊断方法、治疗方法选择、疾病的预后等问题。例如:左主干、三支病变患者如何选择再血管化方案?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左主干、三支病变的SYNTAX评分、冠状动脉搭桥和冠脉内介入治疗的手术风险、影响患者再血管化治疗预后的问题,需要我们对这些问题先进行细分,然后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文献查询和证据筛选。第3阶段,主要是教授医生如何结合临床进行循证医学实践。给出一个具体问题,让学生根据之前学习的循证医学知识和技能,通过检索和利用文献资源来寻找合适的证据,尝试解决这一问题。其中文献检索和证据筛选的能力尤为重要。第4阶段,随机分配给学生一个临床问题,要求其在合理的一段时间内完成一篇系统评价论文。最后由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的循证过程和结果给予指导和反馈。教学方式上,设置了讲座、交互讨论、基于问题的学习(PBL,problem-basedlearning)[8]和电子教学等环节。其中讲座部分主要是指在第1阶段由指导老师向受训医师讲授基础理论知识和典型案例的循证医学实施流程。交互讨论部分,我们会构建一个临床问题,让受训医师分析和分解问题,然后通过检索文献资源,分析整合相应证据,以讨论组的形式,通过组内讨论形成观点和最终解决方案,最后由指导老师给予点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PBL的学习原则,紧密联系临床实际问题,一方面提高受训医师的兴趣,另一方面能最大程度上促进学员将循证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让他们能将学到的知识消化,形成实用的临床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尽量利用网络和电子设备进行在线讲解,加深学员对问题的理解,让学员可以随时进行实践操作,从而更好的掌握相关操作。

3循证医学教育的作用

循证医学教育,首先是一个临床思维观念的训练,让临床医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想到运用循证医学的原则和方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证据,将最佳的诊疗方案应用于医疗决策中。这有助于提高疾病的整体诊疗水平,并真正做到科学可靠地个体化医疗。其次,循证医学教育的整个过程既是解决医学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教会学员主动学习的过程。因为循证医学的开展需要医生具备扎实的临床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文献检索和查新等知识基础,能促使医生主动学习掌握这些重要的基础知识。不仅如此,循证医学实践还要求医生具有良好的临床问题分析能力、能主动的查阅和学习最新的研究文献和证据、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这不仅有助于医生养成主动更新陈旧的医学知识和掌握最新诊疗技术的学习习惯,而且还能锻炼医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再次,医生通过不断的循证医学实践会逐渐认识到研究证据的重要性,这会增加临床医生参与临床研究的热情,促进更多高质量临床研究的开展。此外,循证医学教育过程中带教老师的权威和经验基本被循证的结果所替代。面对一个临床问题,讲的是证据而不是各自的经验,这个不仅在很大程度避免了老师陈旧或片面的临床经验对学生的误导,而且学生可以突破带教老师的知识和水平限制掌握最新的医学知识和进展,同时也能促进带教医生能主动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

4教学实践的需注意的问题

通过循证医学教育,大部分临床医生可以理解循证医学的基本理论,能够从一个临床实例提出核心的临床问题,并选择正确的检索词在正确的数据库进行信息检索,寻找相关的文献证据,最终提出自己的观点。然而,我们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很多受训医师在如下方面还存在不足。(1)对一个临床问题把握不全面,因此在检索文献和收集证据时涉及范围不够。比如左主干、三支病变患者再血管化方案的选择,大部分医师会选择SYNTAX评分为依据进行冠脉搭桥和冠脉介入治疗的选择,但是SYNTAX评分仅仅是基于冠脉病变解剖的评估,为一个患者选择治疗方案还应当考虑其他因素,如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肺功能、有无脑卒中病史等影响手术风险的因素,和影响患者长期预后的因素,如糖尿病、慢性肾病、左室收缩功能等。要确切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花很多时间查阅更多的资料,才能对一个临床问题进行全面的评价。(2)忽视证据等级的评价。根据循证医学的定义,最高等级的证据(A类)来源于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B类证据来源于非随机的观察性临床研究,C类一般是指基于经验的专家共识。很多学员忽视了证据级别的评价。更多见的是,大部分学员未能对临床研究的质量做出评价,其实一个临床研究实施的质量控制对于结果的可信度(即证据级别)影响很大,举个例,如果一个随机对照研究中存在很大的混杂因素偏倚,或者随访失访率过高,那么这个研究结果只能作为B类证据,甚至不能采信。(3)多数学员对于自身循证过程的评价还有欠缺,这需要指导老师投入更多的精力。上述问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培训,在细节上抓住重点,从而更好的保证教学效果。总之,循证医学是现代医学模式下专科医生必备的素质,循证医学实践对于真正实现个体化的最佳诊疗意义重大,循证医学教育在专科医生培养中能很好的帮助他们树立循证医学的理念、掌握循证医学的原则和方法,为将来在临床工作中实践循证医疗奠定基础。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意识到目前的循证医学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需要从专科医生培养体系层面重视循证医学教育,促进其不断发展完善,满足现代临床专科医师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DjulbegovicB,GuyattGH.Progressinevidence-basedmedicine:aquartercenturyon[J].Lancet,2017,S0140-6736(16)31592-6.

[2]DavidSackett,BrianHaynes,TomMarshall,etal.Evidence-basedmedicine[J].theLancet,1995,346(8983):1171-1172.

[3]SackettDL.Evidence-basedmedicineandtreatmentchoices[J].theLancet,1997,348(9051):570.

[4]WidyaheningIS,vanderHeijdenGJ,MoyFM,etal.Fromwesttoeast;experiencewithadaptingacurriculuminevidence-basedmedicine[J].PerspectMedEduc,2012,1(5-6):249-261.

[5]黄丽虹,樊毫军,李晓雪.循证医学、创新意识与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0,5(6):547-549,553.

[6]唐寒梅,傅燕艳,毛绍菊.国外研究生循证医学教学理念与方法的介绍及启示[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6,15(2):130-134.

[7]AtwaH,AbdelazizA.Evidence-basedmedicine(EBM)forundergraduatemedicalstudents:Asix-step,integrativeapproach[J].MedTeach,2017,39(sup1):S27-S32.

第2篇:医学的培训范文

关键词:循证医学;住院医师培训;教学效果

循证医学目前是为病人诊断和治疗决策制定提供最有效、最直接、最显著作用的一门学科,是将一些临床证据和有利于病人的医疗决策进行有效的一体化连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住院医师培训中开展循证医学教学是非常重要的[1]。而在大多数的住院医师培训计划中,并没有设置相应的循证医学的教学内容,即使有也是局限于理论课的讲授,只是给住院医师一种基本的概念认识,对于提高循证医学技能,加强临床决策能力培养的作用是有限的[2]。有研究显示,在循证医学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存在教学时间安排不足、可利用查阅的资源匮乏、师资力量短缺等情况,这些障碍在外科住院医师的培训中显得更加突出[3]。通过了解普通外科住院医师对于循证医学的认可态度和掌握程度,达到为循证医学教学的课程结构设计和具体实施计划制定有效方案。

1对象与方法

选择25名在三甲医院普通外科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来进行。调查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被调查者对于循证医学的认知程度、态度,应用的经验和具体操作知识。具体包括调查了解住院医师理解分析概念的能力,对于循证医学资源的认知程度,如何更好的将循证医学和各自的住院医师培训课程相结合等等。调查包括16个封闭型问题,利用5个回应等级的利克特量表去测定循证医学教育在整个培训体系中的状况;利用四等量表去评价住院医师对于循证医学概念的知识和理解程度;一个开放式的问题列表来确定将循证医学应用于住院医师培训课程有哪些障碍。

2结果

2.1将循证医学和普通外科住院医师培训相结合的态度和经验

结果显示,55%的被调查者同意或强烈同意在医学院本科学习时接触循证医学;然而大多数认为应该在住院医师培训期间接触和运用循证医学,62%的被调查者认为循证医学应该成为住院医师培训的必修课。同时,何时开始接触和学习循证医学两种观点并没有统计学差异。28%的被调查者认为循证医学不应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是应该整合到外科的临床教育当中。

2.2循证医学在普通外科教学的方法和评价调查

问卷中包括被调查者是否及如何有效的在相关课程中获取有用的知识。结果显示,45%的被调查者认为能够有效的获取已发表文献中的医学信息,59%的被调查者认为能够以他们自身的能力,将最有效的信息应用到一些较困难的临床课题上,进而帮助他们做出临床决策。在哪些恰当的机制能够帮助将循证医学整合到住院医师培训中来这个问题上,76%的被调查者认为课程安排应该是正式的和独立的,58%的被调查者认为为更加方便快捷的利用好的临床证据,进行诸如学科间联合的方式可能会更有益处。

2.3循证医学术语的理解在评价被调查者对循证

医学相关统计学及分析术语的理解程度上,与其他学者调查结果相一致。

2.4循证医学应用有哪些困难

结果显示,52%的被调查者认为学习循证医学知识缺乏时间,69%的被调查者认为其循证医学课程缺乏合格的指导教师,33%的被调查者认为个人及相关组织态度不积极,23%的被调查者认为卫生主管部门投入不够,31%的被调查者认为在普通外科工作实践中应用循证医学存在困难,17%的被调查者认为应用循证医学不会产生经济效益,10%的被调查者认为可利用的循证医学信息不能满足需要,34%的被调查者认为需要和病人或家属进行大量的讨论,26%的被调查者认为同事或医学前辈对循证医学的态度不积极,19%的被调查者认为缺乏关键的临床评估技巧。

3讨论

近年来随着网络科技不断发展,循证医学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在应用过程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将循证医学的概念融入到医疗实践中是十分必要的[4]。目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在我国全面展开,然而如何将循证医学更好的落实到住院医师培训的课程中还存在着很多争论。在课程的设置方面,有的认为应该加强住院医师独立进行对先前研究进行系统回顾的能力,还有的认为只需要加强住院医师如何利用已经有的研究成果和治疗指南的能力。通过对住院医师关于循证医学应用到普通外科培训课程的态度、经验和知识的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住院医师对循证医学在住院医生培训中的作用是持积极态度的,大多数认为,正式的循证医学课程在普通外科培训中应被列为必修课。目前,在住院医师培训中还是缺乏规范的、与实际应用关系密切的循证医学教育。虽然有90%的被调查者认为,他们能够理解循证医学的常见重要概念,如相对风险、绝对风险和Meta-分析等,但只有50%左右的住院医师认为,他们可以向其他人解释这些概念。这些结果与近期其他学科的住院医师调查结果相似[5],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水平和经过正式培训的相比还是偏低的。在循证医学的应用中,普通外科有其自身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更需要着重培养实际应用循证医学来进行临床决策的能力。根据每一位病人的病情来进行外科决策通常是很复杂的,造成这种复杂情况的原因很多,比如病人可能有多个系统疾病,或者有复杂的外科既往病史,这使得病人的诊断可能并不明确,外科医生将决定是否需要手术来确诊和治疗这个病人。即使对于一个诊断治疗非常清晰、一目了然的病例,通常也有很多的临床决策包含其中[6],随着病人疾病复杂程度的提高,对其治疗环节的增多,需要作出的临床决策会更多、更复杂。这就需要有较好的分析评价能力,寻找到并充分利用循证医学证据来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提高外科医生这方面的能力是摆在住院医师培训教育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同时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此次研究的目的是了解住院医师对循证医学的认可态度和掌握程度,但是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研究结果是一项自我调查报告,而且样本数量有限,导致结果的代表性有限。另外,此次调查的时间是在集中考核期间,可能影响到对概念的判断结果。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还要扩大被调查人员的数量和类别,以便使调查结果更加准确和更具代表性,为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更好、更快的发展做出积极的理论及实践依据。

参考文献

[1]MaryR.Kwaan,GenevieveB.Melton.Evidence-BasedMedicineinSurgicalEducation[J].ClinColonRectalSurg.2012,25(3):151-155.

[2]韩丽坤,张天资.循证医学理念在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7(3):144-146.

[3]KirkRoth,D.RobertSiemens.Thestatusofevidence-basedmedicineeducationinurologyresidency[J].CanUrolAssoc,2010,4(2):114-120.

[4]EdPeile.Evidence-basedmedicineandvalues-basedmedicine:part-nersinclinicaleducationaswellasinclinicalpractice[J].BMCMed,2013,14(2):40-42.

[5]WindishDM,HuotSJ,GreenML.Medicineresidents’understandingofthebiostatisticsandresultsinthemedicalliterature[J].JAMA,2016,298(9):1010-1022.

第3篇:医学的培训范文

关键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心血管内科;临床路径联合循证医学教学法

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培养和储备临床医学人才,提高医疗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医学生毕业后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目的在于强化临床医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及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严谨的临床思维,增强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临床路径(Clinicalpathway,CP)是依据循证医学证据和相应指南对疾病制定出的有严格要求的诊疗计划,是将疾病诊治过程标准化及程序化的一种诊疗模式,以达到最终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的目的,使患者得到最佳的医疗护理服务[2]。由于CP理念计划性强、程序规范统一,与住院医师规培的标准化要求高度契合,部分教学单位将CP理念与方法已尝试应用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3-5]。传统医学是以经验医学为主,根据医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临床资料以及非实验性的临床经验来对患者进行诊治。循证医学意为“遵循证据的医学”,其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以当前最好的研究依据为基础,运用医生的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并结合患者的价值及愿望,将三者完美地结合最终制定出患者的诊疗计划。循证医学的思维方式与近几年提出的现代医学教育思想相吻合,它的出现为现代医学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我们将2016年7~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进行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随机分为传统带教组和CP与循证医学相结合教学组,观察比较两组的培训效果。旨在分析探讨CP教学法与循证医学相结合在心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2016年7~12月到我院心血管内科进行住院医师规培的临床医生,共纳入60人,年龄为24~27岁,对照组30人,研究组30人,两组研究对象在性别、年龄及轮转时间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进入心内科进行规培学习,并随机分为研究组(30名)和对照组(30名)。研究组采用CP与循证医学思想相结合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轮转时间均为3个月,带教老师均为心血管内科高级职称医师。对照组:运用传统教学法,以带教老师讲课为主,住院医师可向带教老师自由提问。实验组:以心内科常见病急性心力衰竭为例,带教老师向住院医师讲解急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路径,使住院医师充分掌握急性心力衰竭的诊断、鉴别诊断、辅助检查及治疗方法。接着,由带教教师带领住院医师询问患者的病史、进行查体、书写病历,并制订下一步的检查及治疗方案,住院医师对于整个过程中的任何疑问及时向老师进行提问。最后,带教老师带领住院医师查阅书籍及相关临床研究文献,并结合接诊患者对制定的诊疗方案及相关疾病的进展进行总结讨论。

1.3教学效果评价

心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方面的考核,总分100分,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各占50分。调查教学满意度。通过问卷方式了解学生对于规培带教方式的满意程度。问题的回答分为满意、比较满意和不满意,分别计2分、1分和0分。将问卷发放给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同学,不记名填写并当场收回,两组共回收60份,有效回收率100%。

1.4统计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珚x±s)和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两组住院医师培训效果比较

CP结合循证医学教学组的理论和临床技能考核成绩均较传统教学组高,综合成绩也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住院医师对于带教满意程度的比较

两种不同教学方法满意度问卷各项目得分的比较.同样的培训内容在不同的带教方式下,研究组对培训的兴趣、总体满意度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3讨论

心内科的疾病复杂多变,很多急症发病急骤且凶险,常常造成严重的后果,危及患者生命甚至导致死亡,如急性冠脉综合症、主动脉夹层、恶性心律失常、急性心包填塞等。因此,要求心内科临床医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广泛的临床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活跃的临床思维以及灵活的应变能力。即使是将来从事非心内科工作的临床医生也应该掌握常见心脏病及心血管急症的处理,而住院医师规培时间有限,很难全面、深刻地掌握心内科所有疾病的相关知识,操作能力及临床思维的培养也受到限制。如何在有限的规培时间内提高住院医师的学习兴趣、强化培训的效果对心内科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尤为重要。目前,中国的医学临床教学多数仍然采用传统的授课式教学,该教学模式以带教老师授课为主要方式,教师将自己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及临床经验传授给带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突出教师的主体作用,不同的教师带教内容及效果参差不齐,具有一定的差异和随意性,且教学方式单调枯燥,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20世纪80年代,CP首次出现在美国的新英格兰医疗中心,且收到很高的评价并被广泛借鉴。目前,CP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临床规范化诊疗中已被普遍应用[6]。CP可规范医疗行为,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支出,缩小诊治的个体差异,减少医患矛盾。规范化培训要求住院医师在掌握基础知识理论的同时,更注重实用性。所以把CP运用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住院医师可以在有限的培训时间内更准确更规范地掌握心血管内科疾病的诊治过程,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从而节约指导时间,提高培训效率。但是CP在我国实践路程尚短,引入至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方法中尚不成熟。2012年,我院心内科按照医院要求、参考卫计委印发的临床路径文件,建立了一系列与本科室临床特色相关的心内科常见病或多发病标准化、程序化的疾病路径诊治方案并实施临床路径管理。2014年开始我院成为陕西省首批部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承担省内医学高校毕业生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任务。部分临床教师将CP作为教学工具引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教学查房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循证医学意为“遵循证据的医学”,其核心思想是以当前最好的研究依据为基础,运用医生的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并结合患者的价值及愿望,最终制定出患者的最佳诊疗计划,达到最佳的临床效果[7]。循证医学强调任何医疗决策的制定应建立在目前最佳科学研究证据的基础上,为临床多因素影响、复杂多变疾病的诊断以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有力指导[8]。循证医学的出现贯穿并推动了医学的进展,国内外均有CP教学法与循证医学理念相结合应用于临床教学的相关报道,而本研究首次针对CP理念与循证医学思想相结合在心血管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CP联合循证医学带教组规培医师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操作能力的考核成绩均高于传统带教组。此外,该教学法可以激发规培医师学习兴趣,利于医师对理论知识及体格检查技巧的掌握,提升病历书写能力,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当然,CP联合循证医学教学法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CP强调治疗的标准化和统一性,而临床患者个体存在差异,路径涵盖的常见治疗方案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患者;因此,教学中带教老师应向住院医师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另外,临床上仍有多种心血管疾病因其复杂性、多变性及治疗方案未形成共识等,没有建立起标准的路径CP;对于这些疾病,目前教学中可尝试应用案例教学、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等[9],以提高教学质量。综上所述,在心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中,应用CP联合循证医学教学法具有可行性,能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闻得亮,闻捷馥,孙建纯.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得重要手段[J].中华儿科杂志,2000,38(1):50-51.

[2]临床路径编委会.临床路径管理汇编[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0-11.

[3]孙亮亮,冯晓云,汤玮,等.临床路径教学法在内分泌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4(1):196-199.

[4]张大伟,赵广跃.临床路径在骨科规范化培训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4(16):10-11.

[5]蒋贝格,孙亮亮.临床路径教学法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践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4(2):133-135.

[6]刘潇,马谢民.国内外临床路径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8):3-4.

[7]BrodyH,MillerFG,BogdanLE.Evidencebasedmedicine:watchingoutforitsfriends[J].PerspectBiolMed,2005,48(4):570-584.

[8]徐金耀.循证医学发展与思考[J].医学创新研究,2007,4(8):3.

第4篇:医学的培训范文

随着医学日新月异的发展,传统灌注式教育的不足日渐明显,这种经验式的教育方法已不能适应医学发展的需求。循证医学教学模式的提出,使医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可培养他们的临床创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该教学模式可在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进行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病例,提出问题,针对提出的问题寻找科学的证据来解决问题,从而树立医学生严谨、科学、求实的工作作风。从基本的理论教学到病例讨论,最后回到临床解决实际问题,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临床教学的效果,达到了很好的实践教学目的。医学生的培养,是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其要求是非常严格的。目前,许多国家都在探索适应医学发展的教学模式和实施方法,强调循证医学和以问题为基础的自我教育式的学习方式。结合我国目前医学生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儿科专业特点,在儿科研究生临床学习阶段引入EBM教育是可行的,其教学过程主要包括4个步骤:

⑴根据处理病人时遇到的情况提出临床问题,即要找什么样的证据;

⑵检索回答相关问题的文献,即如何发现证据;

⑶迅速评价所找到证据的科学性、适用性和准确性;

⑷把这些证据有效用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即用这些证据做什么。这4个步骤概括了循证医学教育模式的特色和创新之处,是该教学模式的精髓所在,顺应了临床教育的发展趋势。

2循证医学教学在儿科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

2.1在儿科领域应用循证医学的必要性

儿童时期是人生的基础阶段。儿科学是一门特殊的临床医学学科,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儿童年龄及个体差异都非常大,不能用同一标准去衡量每一个儿童的健康和疾病状态。儿科疾病特点是起病急、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如果抢救不及时、处理不当则会错失抢救时机,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因此儿科医师不仅要有丰富的跨专业的临床经验,同时更应具有良好的临床思维和不断更新的专业知识及技能。随着社会进步及医学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化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医学变革的主流。循证医学是评估医学实践的重要手段,在儿科专业人才的教学培养中应用循证医学原理,使教、研、学一体化,有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促进学科发展。

2.2在儿科研究生培养中采用循证医学教育的意义

儿科研究生一般掌握了初步的诊断及治疗技能,但他们缺乏足够的临床经验和应变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引导他们掌握正确学习方法、不断总结,才能迅速提高诊疗水平。这就要求每一个儿科专业研究生必须不断学习医学知识,大量阅读专业最新文献及诊治指南,从而用更科学、准确的临床证据来指导患者的诊治,不断积累经验,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儿科医师,而循证医学教育模式为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弥补了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不足。儿科研究生在本科学习阶段都受过正规系统的医学教育,积累了一定专业知识及技能,同时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和文献检索能力,但他们对循证医学的理论比较陌生。传统的临床教学中,带教老师往往只依据教科书或自身临床经验为依据指导他们去处理病人,而医学专业技能的培养,不是单纯的理论或临床经验的堆积。所以在医学研究生专业学习中采用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可以将理论知识、临床经验与科学证据相结合来为患者作出最佳诊疗,使医学生具备科学的临床思维和扎实的专业技能,为今后的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打下良好基础,更是为他们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儿科医师创造有利的条件。此外,EBM强调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尊重病人的价值和愿望,充分体现了良好医德医风的基本要求,可培养学生以病人为主的人本主义思想。在循证医学中,医生有义务将诊疗方案及制定该方案的证据如实告知患者,使其参与临床决策,帮助患者行使知情权及选择权。这对医学生确立医患沟通的思想观念及掌握沟通技巧非常关键,这也是医学生人文教育的重要部分,是研究生专业素质培养不可或缺的部分。

2.3循证医学教育模式在儿科研究生培养中的实施

那么,在儿科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如何实施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呢?医学研究生进入临床实习后,迈出了他们专科医师职业生涯的第一步,研究生不仅要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逐渐熟悉临床工作流程,亲自参加病人的诊断、治疗、抢救及疑难危重症的处理,还要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合理应用于临床,完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过渡,因此他们每天都会面临许多临床实际问题。各级带教老师不仅要定期给研究生讲课,进行基础及最新的专业知识培训,还要带领研究生进行日常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及教学查房。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自觉应用循证医学的理念,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探讨及解决问题的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及效率,在锻炼他们临床技能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临床思维及创新能力。从而真正体现了循证医学利用科学证据解决实际问题的优势所在。循证医学教育模式的实施,应在研究生进入儿科临床工作阶段即开始进行,在他们熟悉科室工作环境及流程之后,就应安排有循证医学教学经验的高年资医师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讲座,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该医学模式的特点及其对日常临床工作的重要性。在平时临床带教中除直接传授经过EBM验证的知识外,应鼓励和引导研究生不断阅读国内外级别高、有价值的专业医学文献及疾病诊治指南,并对这些资料进行科学分析,从社会、经济、伦理的角度评价其可行性。培养他们进行循证医学实践及对专业的学习兴趣。针对临床典型疑难病例科室可进行集体交流,由主管住院医师带领研究生详细询问病史,搜集并总结第一手的临床资料,结合病例特点综合分析,提出问题,并要求他们通过查阅相关的书籍和文献资料来解决问题,做出有理有据的临床诊断,同时对相关疾病进行鉴别诊断,最后是诊疗计划的制定、预后判断。上级医师指导整个过程并进行总结,同时介绍一些专业前沿知识,针对具体病例提出一些有科学依据的新观点,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

2.4循证医学教育模式的应用效果评价

第5篇:医学的培训范文

[关键词]人才培养;循证教学;教学设计;病理学

人才培养关乎国家发展和安全,既是现代大学的初衷,也是其最根本的职责和任务[1]。新时代医学教育的要求和模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争创“双一流”的背景下,高等教育新的教学改革无论是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模式上,都应进行积极的探索,以适应新时代、新技术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2]。《病理学》既是医学专业核心课程,也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其相关教学工作也面临重大挑战[3]。为了尽早培养学生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新目标,改变教学理念,创新课堂模式,做好课程教学设计,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利用好教学新手段,都是《病理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剑桥大学教育学教授DAVIDHARGREAVES于1996年首次提出循证教学理念,认为教师也应该像医生一样,基于证据进行教学决策和实施教学行为[4]。面对医学教学新目标与人才培养新要求,和《病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涉及临床病例较多的实际,近年来基于问题学习(PBL)教学法及循证医学(EBM)理念的应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思路[5]。血栓栓塞性疾病在临床上甚为多见,而血栓形成是其病理基础。基于循证教学的血栓形成教学设计及实施,旨在激发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1循证教学主导思想

以提升医学生综合能力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突出理论实践与创新意识,构建医学基础理论、临床实践技能和科学研究训练三个层面的核心素质培训体系,实现学生在校期间基础医学理论、临床医学实践、医学人文素养和科研创新能力锻炼四个方面的融会贯通。

2血栓形成教学设计

2.1三维目标

依据本校2016年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病理学》教学大纲确定教学三维目标。知识目标:识记基本概念,血栓形成的条件及其机制,理解血栓形成过程。能力目标:掌握血液循环与血栓形成的关系,建立形象到抽象的逻辑推理能力。素质目标:培养临床病例联系思维和知识归纳总结能力,以及将其应用于学习和工作中的专业素养。

2.2学情分析

课程教学对象为二年级第4学期的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生,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学等相关基础医学知识,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对血栓形成条件及其过程的直观展现、归纳与总结、连环设问的方法,以启发式和分析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通过整合已掌握的基础医学理论与病理学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通过基础医学理论与生活、临床工作实际的密切结合,培养学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能力,为临床课程学习,临床见习、实习做好准备,并以此启发学生的临床思维,实现从医学生到临床医生的转变。

2.3教材分析

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七版教材相比,第八版教材在血栓形成的机制部分进行了补充,知识拓展到临床预防性用药,更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观察、把握疾病整体。整个章节编排合理,实用性、可读性、条理性得到了充分体现。

2.4教学内容重组整合

本章节的难点在于血栓形成的机制,内容复杂、抽象。根据具体情况,将血栓形成对机体产生的影响相关内容提前讲解,穿插于“血栓形成条件及其机制”中。将《解剖学》《生理学》中的相关内容与本章节内容有机结合,并延伸至生活、临床工作中血栓形成的普遍性及预防措施,使原本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和直观,有助于学生自发、主动地学习和理解知识内容,从基础到临床,融会贯通。

2.5难点分析

血栓形成是心血管系统疾病常见病理过程,因此学生既需要掌握旧知识(血液循环的生理功能及意义),又需要将其与新知识(血栓形成病理机制)前后串联,实现新旧知识的融合,并通过讲解血栓形成在生活中已广泛存在的现实,引出血栓形成预防策略相关知识。学生对已学习的血液生理相关知识或多或少所有遗忘,导致新知识学习困难和掌握程度偏低,在血栓形成条件和机制知识点的学习中表现更为明显。对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用的应对措施如下:(1)通过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使血栓形成与生活、临床紧密联系,相互对应,环环相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和寻找答案;(2)板书配合图片、动画等多媒体课件,将抽象内容直观化,使之易于理解;(3)采用互动提问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便于学生理解难点内容;(4)启发学生归纳并理解血栓形成的条件及其机制,并在此基础上积极、主动思考在生活和临床工作中如何预防血栓形成,引出下一章节重点内容,即:血栓形成结局-栓塞与梗死,为课后的主动预习提供思路。

2.6授课思路

以“肺动脉栓塞”真实尸检病例为主线,紧紧围绕并穿插“血栓形成的条件及其机制”与“血液循环解剖及其生理功能”两部分内容,采用“头脑风暴”的方法,将抽象、难点内容直观、简单化,使学生更易理解和记忆。

2.7教学手段

结合传统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直观、生动、内容丰富的优势,利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充分、有效地展示病例教学内容。

2.8教学模式

采用“问题导入-启发思考-理论分析-联系实际”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了解临床病例-肺动脉栓塞,挖掘本质-血液循环解剖形态与生理功能,透过本质-血栓形成条件,推导临床联系-血栓形成对机体的影响及其预防。通过提问加强师生互动,在解答问题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科学思维方法。

2.9教学风格

运用科学、严谨的语言,结合形象、生动的导课,贯穿教学主线的设问和简洁直观的总结,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注意科学性和实践性相结合,注意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相结合,搭建新旧知识、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桥梁。

3教学具体实施过程

3.1新课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这种情况,某人身体表现无异常,但早晨醒来出现半身麻木、说话言语不清等情况,经医院检查,确诊为“脑梗死”;某位老人接受了下肢骨折手术治疗,康复效果很好,但出院前一日午饭后如厕,突发胸痛气短,跌倒并昏迷,专家会诊考虑为术后“肺动脉栓塞”。引出问题:什么是血栓形成?血栓是如何形成的(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本章节的学习。

3.2新知落实

设问(启发互动法):生理情况下,为什么心血管内不形成血栓?利用生理学和物理学知识解释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情况。血液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血管损伤后如何止血?自然过渡到血栓形成是机体凝血系统与抗凝血系统功能动态失衡所致。讲授血栓形成的条件之一:血管内膜损伤。拓展知识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因血管内膜病变、损伤,容易发生血小板聚集,临床上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旨在抗血小板聚集。

3.3专业素养教育

用数据说事实,培养预防意识。任何年龄段的人群均可能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而且该疾病更“青睐”不爱运动的人群。有研究报道[6-7],每静坐1h,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增加10%;静坐超过90min,膝关节血液循环量降低50%。仔细回想一下,你的日常都是怎么度过的?每天的工作、学习8h时间,都在干什么?听课、听下节课、开会、接着开下个会、刷屏、继续刷屏……,8h约等于5.33个90min。你还可能长途趁机、乘车;回到住所,窝在沙发里、躺在床铺上……。静坐的时间是不是远多于运动的时间?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是不是增加了很多?不管是坚定职业理想,还是做好科研启发,只要在学生心中埋下种子,教师的作用就达到了。

3.4知识能力检测

(真实病例)77岁的张教授走路时不慎跌倒,造成左下肢股骨颈骨折,卧床休息数月。某日,张教授在家人按摩患侧腿部时,突然出现胸闷、气急,经抢救无效死亡。最初,医生认为张教授死于心肌梗死,但尸体解剖发现,张教授是因肺动脉栓塞去世的,而贻害肺的栓子来源于下肢骨折加长期卧床形成的深静脉血栓。大家分析一下,张教授血栓形成的条件是什么?引导学生循证得到答案:张教授这个病例中,3个条件都存在。做归纳小结:心血管内膜损伤是血栓形成最重要也是最常见的原因。动脉血栓形成以内皮损伤为主要条件;静脉血栓形成以血流状态改变为主要条件;血液凝固性增高则为共同条件。

4教学评估

4.1教学反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最好的老师!依据以往教学经验,结合集体备课时对历届授课效果的反映,本次授课实施过程中,以真实病例为“引子”,将生疑、质疑、解疑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和推理事实,寻找“血栓形成”的证据链,强化了“用事实说话”的思维理念,逐步养成“有据可依”的严谨态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导地位得以凸显[8]。课中设计的“无言良师”,使学生心生敬畏,专业“思政教育”进课堂也得以体现。考虑到尸检图片可能会让部分学生不适,经特殊处理,课堂上未发生异常情况。充分利用智慧教室和“互联网+”优质资源,利用在线测试,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效果。以传统教学板书作为补充,力求教育教学基本功夯实到位。

4.2学生反馈

(1)在老师的引导下,利用前期所学《解剖学》《生理学》知识,结合老师生动的举例,学习起来轻松易懂;(2)课前发放的“学案”和课堂上的“在线测试”很好地督促了我们的学习;(3)对尸检病例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向这位“无言良师”致敬!

4.3教师评价

尸检病例的教学设计,使授课形式生动、直观的同时,注重了学生循证思维的培养;利用互联网数据信息,阐明“血栓形成”的常见性与好发人群,借此进行预防血栓形成的宣讲与临床防治血栓的职业教育;课程思政与核心素养教育元素很自然地切入课堂中,教书育人效果显著[9]。

5小结

社会在发展,科学在进步。几十年来,我国逐步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新时代医学教育的要求和模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教育不仅是知识、经验、技能的传授,也是文化认同的塑造、价值追求的引导。课堂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环节[10]。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影响重大。对于高校教师而言,立足知识传授,紧贴实际,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和医学专业综合素质为中心,遵循教书和育人的统一。教师也应对循证教学证据进行搜集、分析、整理和归类,扎根式推进循证教学实践,从立体化、开放化和多样化的角度深化循证教学理论研究[11],力求培养更多的具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仁山.“双一流”建设与新时代人才培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29(6):50-55.

[2]滕万庆,任正义,肖刚.新技术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学改革与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21(1):57-59.

[3]步宏,李一雷.病理学[M].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5]于丹,王哲,王莹,等.PBL教学法结合循证医学教育理念在中医院校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16,32(3):464-466.

[6]田晨阳.崴脚而已,怎会令她香消玉殒[N].健康报,2018-6-20(4)[2019-10-27].

[7]仇玉青,尹琳.静脉血栓栓塞并非老人“专利”[N].健康报,2016-10-13(4)[2019-10-27].

[8]魏荣霞.浅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与成果导向教育观念的差异[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3):50-52.

[9]王光彦.充分发挥高校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中国大学教育,2017,39(10):4-7.

[10]王海洲.重塑大学教学生态焕发课堂生命活力[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8,2(31):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