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医学规范培训范文

医学规范培训全文(5篇)

医学规范培训

第1篇:医学规范培训范文

关键词:医学留学生实践教学;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模式

1在医学留学生实践教学中应用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必要性

1.1当前医学留学生实践教学中存在明显不足

(1)留学生临床实践机会少由于我国医学留学生教育起步较晚,目前,高校的教学内容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以我校为例,医学留学生教育采用四年在校理论学习,最后一年临床实习的教学模式。由于在最后一年中,留学生面临毕业及就业的压力,往往达不到教学要求,而且实践教学多为集体实习,缺乏针对性,实践机会少、实习时间短,留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普遍较差。(2)实践教学模式缺乏创新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通常是“一对多”的教育模式,往往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诉求和渴望,未能形成良性的反馈机制。教学内容主要是以每天常规查房为主,一般以教师为中心,缺少对学生的互动和启发式教学,带教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致使留学生缺乏实习兴趣。(3)留学生实习质量缺乏系统考核我国留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有效的考核评价方法,医学生实践操作及沟通能力的考核缺乏量化评价的标准,出科考试往往“重形式、轻内容”,造成带教教师和留学生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1.2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能显著提高医师实践能力

医师规范化培训于19世纪末在德国开始实施,随着制度变迁以及不断创新,被各国医学界广泛认可[3],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是指医学生在一定时间参加各科室的轮转,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临床实践,通过合格的要求和严格的考核,学习到某一学科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相应科室在留学生实习中会给学员提供最新的临床理论知识,通过小讲课、教学查房等形式既锻炼学员的临床实践能力又巩固理论知识,不断加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使学员迅速建立临床思维[5],是一个轮转、学习、培养、提高、服务、实践的过程。自2013年12月底我国出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以来,临床医师规范化培训取得了重大的成果,2016年中国医师协会组织了4万多份住培住院医师问卷调查,其中71%认为自身临床技能得到明显提升[4]。据2018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高峰论坛指出,已结业的住院医师已经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重视和患者的认可,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认可住培模式对医师实践能力的提高作用,并将住培合格作为应聘的标准。

2如何在医学留学生实践教学中应用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

2.1增加实践机会为核心

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这意味着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必须经过临床技能的培训和锻炼[6],对于实践教学课程的安排,我们可以参考法国医学生规划化培训的模式,即从二年级开始就开始进入临床实习,临床实习的重点放在三年级之后,上午学习临床理论知识,下午在病房实习,轮转时间为每科室2个月[7]。在实践教学中把问诊、体格检查、鉴别诊断、辅助检查、治疗等学习内容当成一个个的小任务,这些任务通过留学生相互讨论和思考完成,从而拓宽思路,活跃教学的气氛。在教学中借鉴规范化培训的实习模式,早期接触临床可以将书本上学到的独立、分散的知识进行整合,找到彼此之间的有机联系。

2.2创新教学模式为关键

中国传统教学是一种老师单向传授知识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师生之间缺乏互动的教学模式。国外留学生思想活跃、善于互动,具有主动学习的特点,在留学生实践教学中,授课教师应该借鉴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常用的以问题为导向(PBL)和以案例为基础(CBL)的教学方式,建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在实践教学中定期举办病例讨论会,针对实习过程中的病例进行分析,旨在病例的讨论中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8]。在规培中病例讨论会多以全科集体授课的方式,忽视了个体化教学,在医学留学生实践教学中,病例讨论应根据每个留学生的特点,施行小班授课、同伴教学法,引导留学生独立分析、判断病情,让孤立的知识点化为整体的知识链。

2.3全方位培养为目标

随着医学改革的深入,医学模式的转变,新兴学科的出现,医学正朝着整体化、综合化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医学提倡创新,留学生实践教学不仅要提高临床操作能力,也要兼顾科研能力的培养。当前留学生实践教学应学习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模式,除必要的基本操作技能培训外,还开设了更多的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除了开展创新医学科研思维的专门课程外,还应将科研意识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留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9]。遇到科研难题时,要培养留学生独立学习、查找相关文献的能力,使其能迅速建立临床思维,提高科研能力。

2.4增加实验器材为辅助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临床技能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完善的模具和设备,模拟实验室、模拟手术室、标准化培训室等都是提高实践水平的硬性条件,学校可与医院科室协调,在留学生实践教学中借用规范化培训中的操作室及仪器,例如心肺复苏、胸膜腔穿刺、腹腔穿刺、骨髓穿刺、腰椎穿刺等操作的实验器材,临床实践是医学留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能力的转折点,只有完善的教学基地,齐全的实践器材才能使带教教师根据课程的进度开展技能方面的培训[10]。

2.5严格出科考试制度为保障

临床实践既是全面巩固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医学生顺利变成一名合格临床医师的关键阶段。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取得巨大成果和严格的出科考试制度是分不开的,留学生实践教学考核应参考规范化培训的考核制度,包括严格出科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每科室轮转完毕要组织理论技能考核,考核可包括独立的病历书写和技能操作,教师根据学员完成情况进行打分,不及格者要重新参加实践培训,直到评分合格才准予出科。每天的培训内容、工作情况如实在培训手册上记录,不仅在“量”上达标,更要在“质”上严格把关,确保培训过程的规范化[11]。

3在医学留学生实践教学中应用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可能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3.1临床实习与理论学习的时间分配冲突

我国2009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试行)》明确说明规范化培训时间为3年,在这期间要完成相应科室的轮转,作为学年只有五年或者六年的留学生,必然不能因为临床轮转实习而耽误理论知识的学习,这就要求相关部门根据留学生的特点合理安排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课程安排,弹性安排临床实践的时间,合理压缩选修课,精炼教学内容,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不耽误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系统的临床工作基本训练。

3.2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离

规培生多以本科毕业生、研究生、博士生为主,这些学生经过了五年的本科临床知识学习,理论知识牢固,带教教师多不再重复讲解临床理论知识,只专注于本科室的实践培训。留学生受语言、地域教学差异的影响对临床理论知识掌握不全面,如果带教教师只专注于所定科室的实践技能培训,对基本理论不予重视,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离,将会严重影响实践教学效果。针对留学生的特点,带教教师要增加个性化教学、双语查房、一对一病例讲解以及理论知识巩固的内容,教学形式上除了传统的教学查房、病例讨论等,定期举办读书报告会,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2]。

3.3带教教师英语水平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实习课的带教教师多为相应科室的临床医生,平时患者都是中国人,英文交流的机会甚少,留学生的中文水平也参差不齐,老师和学生之间沟通不良,会导致留学生教师有时无法顾及外籍学生,使留学生自觉受到冷遇而对临床实践失去兴趣,甚至出现放弃临床实践的机会。针对语言障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积极引进海外教学专家,严格推进教师英文水平考核,定期组织教师英文演讲和留学生中文水平考核,学习国外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要以骨干教师和英语水平高的教师为带头人,提高带教教师的英语沟通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3.4留学生与患者沟通不良

在校期间留学生交往面窄且英语为其交流的主要语言,中文多局限于日常生活词汇,在进行独立的查房、写病例等临床实践中会面临被拒绝和不合作的尴尬境地,无法与患者有效沟通,难以获得一线信息。目前国内医患关系较紧张,在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下,留学生会产生消极心理,不愿参加临床实习,出勤率不高。针对此问题,可采用“同伴教学”法,即一个留学生与一个中国规培生搭档实习,在问病史和查体时两人相互合作,促进知识的理解并提高与患者的沟通能力。

4结语

培养具有良好的医师道德、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临床技能的临床留学生是现阶段卫生体制改革与留学生培养相结合的战略要求,更是全球一体化背景下中国教育的责任和追求,留学生教育培养是一条漫长的探索之路,探索留学生实践教学与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相结合的新型教育模式,提高医学留学生的临床实践水平,完善现代化教学理念是国内多数高校尤其是各医学院校共同的目标[13]。我们要综合多年积累的中国特色教育的优势,不断加强留学生教育质量的改革创新,各部门团结协作,使中国医学留学生教育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参考文献:

[1]吴晓燕,任江华,熊世熙.高校医学留学生教学现状与改革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4(3):35-36.

第2篇:医学规范培训范文

研究生教育主要是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以及理论素养,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培养符合临床医师要求的临床实践能力及医学素养,即“理论、技能、人文”三大住院医师核心能力,两者的出发点有所不同[5]。不可避免的是部分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在临床轮转期间还要根据各自导师安排兼顾临床研究甚至是基础研究,在时间上会发生较大冲突。再加上核医学知晓率有限,部分学生对核医学专业不了解,在规培期间部分担负科研任务的专科硕士研究生会直接将核医学科轮转的部分时间用在科研上,进而导致其核医学科轮转学习不认真甚至失去轮转学习的机会。两种身份间的定位比较模糊。因此,在实践操作中,带教老师们可将各专业内容与核医学内容相互融合,引导研究生们从核医学角度去发现新的问题,挖掘新的研究思路,为他们开辟一条新的科研之路。在保证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轮转计划的要求下,也保证了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使其在有限的3年时间内,于临床工作和科学研究中找准平衡点,全面提升临床实践能力与科研水平。如内分泌科学生可以将甲状腺功能亢进者的两种治疗方法的比较作为研究思路;心内科学生可以试图从心肌血流灌注显像中去挖掘新的研究内容。

2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带教理念有待转变

上述内容中提及的“研究生”与“住院医师”双重身份的定位,与导师的带教理念有着紧密的关系。在过去十几年传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中,存在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同质化”培养的问题。目前中国的医疗环境评价机制中,科研成果占了较大的权重,研究生水平的高低几乎以科研能力决定[6]。因此很多专业学位导师可能还沿用以往传统的带教方式,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再加上对核医学的了解不够到位,认为其在医疗过程中的地位无足轻重,故在此期间占用部分时间来用于科研,忽视了从不同角度来培养专业型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导师在对学生进行科研能力训练的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在临床轮转期间多思考、多发现,激励学生多与自己交流及反馈意见,可以轮转期间任一科室中发现的与自身所学内容相融合的临床问题为研究方向,尽量做到从临床实践转化到临床研究,再将临床研究应用到临床实践,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转化。

3培训方案过于笼统,缺乏个体化体现

不论是属于何类二级学科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核医学科的轮转时间均为1个月,特别是对于与核医学科联系比较紧密的内分泌科及普外科等科室而言,这样的安排略欠妥当。如对于内分泌专业硕士研究生而言,其需要了解涉及的内容包括门诊、住院病房、显像及功能检查等。主要包括:第一,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放射性核素131I治疗的原理、适应证、禁忌证、注意事项、辅助用药种类,以及抗甲状腺药物治疗与放射性核素131I治疗各自的优缺点及相应的治疗前准备与后期随访问题。第二,甲状腺结节患者行甲状腺平面显像的原理、适应证、禁忌证及相应的注意事项。第三,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用药的异同。了解上述内容后对于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会产生较大影响,特别是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但若时间与仅要求对核医学内容略有知晓的神经内科专业硕士研究生一样的话,其能掌握的知识必定有限,了解的深度也仅限于表面,不够透彻。因此可制订个性化的轮转计划,避免“一刀切”的现象出现,适当延长与核医学科联系相对紧密的部分科室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轮转时间,这样才能提升学生对核医学的理解度,于未来的医学实践中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4学生学习积极性欠佳

核医学专业作为影像医学的一个分支,作为一个辅助科室,建科时间短,目前未引起充分的认识,而且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本科学习期间接触较少,了解知识甚少。但要在短短1个月内,不仅要了解课本知识,还需要学习影像图片的阅读,如此重的学习任务及略有无聊的学习内容都会影响学习的积极性,造成整体学习积极性欠佳。面对此类问题,带教老师需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如采用基于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法的三基培训﹙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联合应用;以循证为基础的教学法为中心的科研能力培养[7]。带教老师也可以充分利用微信等网络电子平台,推送各类讲座通知及提醒、理论授课和疑难病例讨论会讲课课件,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提供大范围的互动式教学平台,以便于学生有选择性地对各自感兴趣的内容或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内容进行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提升学习效能[8]。另外科室可以制定一些日常管理考核制度及出科考核制度:如在岗情况督查、自我学习评价、相关专业常见疾病报告书写质量考核、所涉及相关专业核医学知识的理论考核等,来适当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6]。

5带教老师重视程度不足,未能做出因人而异的教学计划

在科室进行培训的医师包括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几类规培生,学历知识层次不齐,同时轮转时间长短不同,而带教老师日常医务工作繁忙,常身兼数职,在已有相对熟悉的学生或轮转时间较长的学生的情况下,对不熟悉或轮转时间短的学生的重视程度会有一定差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1个月的轮转时间较影像学专业或核医学专业研究生的时间明显短,这可能是造成“放羊”教学状态出现的重要因素之一。带教老师应尽可能地根据规培研究生所学专业的不同,因材施教,对其该轮转时间的安排进行个性化的制订。如内分泌科研究生多安排去门诊及病房;肿瘤科及骨科研究生多对其讲解骨扫描相关知识;泌尿外科及肾内科应多涉及肾动态显像;心血管内科多讲解心肌灌注及代谢显像内容;呼吸科多讲解肺通气/灌注显像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图像解读内容。要尽量做到使学生们各自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核医学检查、治疗的原理、适应证、禁忌证、临床应用等,实现学有所用。与此同时在授予学生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注重人文素质教育,以保证其心理健康,培养其具有良好医患沟通能力。这对学生们以后的临床工作的生活都可起到一定帮助作用。

6展望

医教协同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专业学位硕士制度两者相结合在一起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希望经过时间的锤炼,经过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再付诸实践—再发现问题等一次次尝试,一次次总结提炼,一次次改进之后,规培轮转时间的安排、考核的制度、带教内容的形式等日渐规范化,从而使两者的衔接日趋紧密。两者的完美衔接不仅可以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强化临床实践能力,将更有利于毕业后医学教育体系的完善,极大程度缩短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周期,从而获得双赢。

参考文献:

[1]李秋燕,肖龙华,刘华林,等.对当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问题分析与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6,33(5):374−376.

[2]习承湘.临床研究生教育改革中的问题及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研究,2006(4):68−71.

[3]蒋金根,任年芳,李哉萍,等.两种毕业后医学教育的实践与比较[J].继续医学教育,1992,6(3):17−21.

第3篇:医学规范培训范文

关键词:全科医生;规培化培训;问题及策略

1全科医学生规范化培训存在的问题

1.1全科医学生来源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来参加全科医生培训的医生都是定向招生、免费培养、定向协议保障就业[1]。从生源来看,家庭经济基础较差、农村家庭的学生居多。李丽、赵文龙课题组研究[2],家庭背景、父母教育程度及家庭经济条件对于子女认知能力(语言、阅读、写作、计算和逻辑能力)和非认知能力(包括外向性、开放性、情绪稳定性、责任心等)获得有很大的关联。作为全科教育,全科医师是教育主体,应该多了解学生家庭教育背景,多开展一些相关心理教育,消除学生负面家庭影响因素,使学生在全科教育阶段心理健康,积极投身于全科教育学习,努力乐观面对不同情况,提升个人心理素质。

1.2培训中绩效机制和激励机制需要强化

目前带教积极性较差,需健全考核方式,激励带教师资积极性。基层扶持力度较小,规范化培训的稳定性持续性较差。有效的绩效及激励制度对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升培训的效果[3]。

1.3全科医学缺乏吸引力

全科医生收入低是医学生将来不愿从事全科医疗的首要原因。全科医生收入远远低于大医院的专科医生收入,故许多医生不愿意到基层从事全科医生工作[4]。也有患者认为全科医生知识不够全面,素质较低,害怕延误病情,不愿意去社区首诊。基层医疗机构对全科医生不够重视,全科医生更多的是从事公共卫生相关工作,临床工作较少,影响全科医生执业成就感。

2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问题的解决策略

2.1建立完善师资保障体系

全科医学人才需具有综合医学能力、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提高专业素养。所有在职教师,均要利用假期开展临床教学实践,定期为全科医学生上晨课、举办小讲座,带领全科医学生教学查房、讨论病历。带教导师或基地秘书要关心学生,将全科医疗科打造成为学生的家,多和学习进行沟通,及时解决学生在生活及工作中有问题。全科带教教师分布在全院各个科室,可以组建微信群,在群里通知工作教学事宜、沟通科室工作情况。每年元旦召开全科联欢会,表彰优秀学员、优秀教师,对全科优秀带教教师进行5学分奖励[5]。

2.2发展全科医学科研工作

全科医学科研工作的深度与质量与临床专科之间有很大差距。我院不断摸索具有全科医学特色的科研模式,如申请大学教学立项、;利用社区医院资源,完成大样本调研分析等,促进全科医学科研发展。

2.3全面提高工作待遇

全科规范化培训合格的医生回到社区或农村基层工作后,应该大幅度提高工作待遇,给予相应的工作津贴。国家在全科医生职称晋级方面,应给予倾向,主要考核临床工作能力[6]。改善社区医疗机构及农村卫生室工作环境,保障全科医生能顺利开展工作承担基层常见病诊治、健康宣教、慢性病管理工作、完善分级诊疗制度。

3总结

全科医学是面向家庭与社区,包括临床医学、人文科学、社会学、预防康复学的综合学科。全科医生在接受全科医学培训后,主要在社区及农村工作。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在全科医师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全科医生培养的重要途径。要提高重视,改进教学模式,可以采用单独培训、独立讲座、教学查房、病例讨论、交流学习等方式,提高全科医学生的自我素质提高,培养出高素质的全科医生。

参考文献:

[1]刘文学.全科医学生教育的若干现实问题与建议[J].赤峰学院学报,2019,40(4):163-165.

[2]李丽,赵文龙.家庭背景、文化资本对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的影响研究[J].东岳论丛,2017,(4):142-150.

[3]方力争.综合性医院全科医学科建设与全科医师执业现状调查[J].中国卫生人才,2016,18(8):58-59.

[4]乐园.基于问题学习与模拟人相结合的教学法在心肺复苏见习的运用[J].中国现代医学学杂志,2015,25(8):106-108.

[5]罗振国,牛文斌,桂士良,等.PBL、CBL教学法结合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8,41(5):42-43.

第4篇:医学规范培训范文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国家六部委2010年制定的《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通过多种途径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的要求。目前全科医生在数量上仍有很大缺口,为了尽快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全科医生的整体素质,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于2012年在上海召开了“全国临床医学(全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座谈会”,会议为全面推进临床医学(全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临床医学(全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全科医学“5+3”规范化培训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并轨能解决全科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临床医师从业资格衔接的难题[1]。安徽医科大学是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单位之一,为加快我省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推进“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安徽医科大学开展以推进“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相衔接”为主要内容的“5+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对临床医学(全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安徽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向接轨”培养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改革与实践,以期为其他医学院校“双轨合一”培养模式的实施提供参考和借鉴。

1全科医生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全科医生数量严重不足

截至2016年,我国全科医生人数仅为20.9万人。近年来,首批遴选认定的559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中,393家基地设置了全科专业。尽管采取了多种措施,全科医生数量增长仍然缓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十分巨大的缺口。

1.2全科医生的学历和职称较低

我国全科医生的学历和职称均较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师学历以大专学历为主,职称则以初、中级职称为主。而乡镇卫生院医师学历则以大专及以下学历为主,职称以初级职称为主[2]。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进一步完善人才队伍结构,教育部和卫生部已经通过基层在岗医生的转岗培训、强化定向培养全科医生的技能培训、提升基层在岗医生的学历层次及上级医院医生到基层服务各种途径来提高全科医生素质,但是这些措施在培养时间、培养方式和培养质量上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

1.3全科医生培养体系不健全

我国全科医生的培养体系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学科建设薄弱。全国166所高等医学院校中建立全科医学系(院)的不到10所,招收全科医学专业的院校数量也有限。二是基地建设待加强。设有独立全科医学科的培训基地非常少。三是缺乏高素质的全科医学专业师资。目前,我国严重缺乏对全科医学知识系统认识、临床经验丰富、实践技术过硬的全科医学研究生导师[3],师资的严重匮乏导致全科医生的培养质量参差不齐。

1.4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

全科医学合格人才短缺,最主要的是缺乏人才激励机制,医学生不愿参加相应专业的学习和培训。激励机制不完善的突出表现是全科医学专业缺乏岗位吸引力,原因主要包括薪酬水平低、工作生活环境差、职称晋升难、社会尊重认同度低、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等[4]。

2安徽医科大学探索“双轨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经验

2.1保障机制

2.1.1组织保障。为保证“双轨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学校成立了三个领导小组,三个小组各司其职协同管理。一是成立“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教务处,负责卓越医生教育改革事务的组织协调。二是成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组织协调、质量跟踪与评价工作。三是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管理机构。主要工作是建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体制机制,负责制定培养方案和定期安排监督考核。2.1.2制度保障。学校经过了充分的研究论证,出台了《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改革实施办法(试行)》,制定了《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培养方案》《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安徽医科大学派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办法(暂行)》《安徽医科大学直属附属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办法(试行)》《安徽医科大学直属附属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招录管理办法(试行)》《安徽医科大学直属附属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实施方案》等制度,同时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保障临床医学(全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实施,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顺利并轨。2.1.3经费保障。学校先后获得部级、省级“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立项支持,积极争取中西部和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经费,科学分配“高校办学能力提升计划”经费,确保临床医学(全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的顺利实施。2.1.4教学及培训基地保障。学校具有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和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拥有多家直属和非直属附属医院,其中绝大多数是认定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教学及培训基地的数量具备了开展试点工作的条件。

2.2具体措施

安徽医科大学从医改大局出发,牢固树立医学教育为医改服务的观念,努力做到“四个围绕”,为了进一步加强全科医生培养模式改革,学校从2014年开始了临床医学(全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模式的改革实践,主要内容如下。2.2.1制定培养目标。研究制定临床医学(全科)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和良好专业素质、掌握坚实全科医学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具备较强临床分析和实践能力,能独立处理多种临床和公共卫生问题,能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与社区居民提供综合性、协调性、连续性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的全科医学专业人才[56]。2.2.2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安徽医科大学“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5+3”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试点方案》和《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培养方案(试行)》文件,结合《安徽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实施办法》,共同推进“5+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同时,建立和完善包括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各个环节的质量保障体系。2014年,安徽医科大学已经首批招录部分学员,开展了培养工作。新招录的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将接受学校研究生和培训医院住院医师的双重管理。临床医学(全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包括2个月的全科医学相关理论、24个月的临床科室轮转以及7个月社区实习三大板块,与陈新超等[7]研究的培养模式相一致。2.2.3加强师资团队建设。学校借助上海的优质医疗资源、教学资源,进一步完善安徽医科大学学科结构,推进卓越医师培养计划。为进一步加强师资团队建设,安徽医科大学与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达成协议,从2012年起,连续5年从学校直属附属医院每年选派50~60名优秀青年医师赴上海接受2~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累计派出274人。另外,安徽医科大学于1999年开始招收临床医学(全科医学)方向本科生,开始了医学本科阶段全科医学教育的探索与实践。2001年成立了社区卫生与全科医学系,随后成立了全科医学教育与培训中心,进一步加大对全科医学专业建设和师资培养的力度。2.2.4加强教学基地及培训基地建设。学校依托安徽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项目、省实验实训中心建设项目,在第四附属医院、附属巢湖医院、附属合肥医院及其托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建设3个社区和公共卫生基层实践教学基地。同时,申报了2个部级全科医生培训基地建设项目,为“5+3”人才培养提供保障,并于2013年纳入安徽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计划中统一管理。学校目前拥有通过省级认定的全科医生培训基地7个,包括校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附属巢湖医院等,7家基地三年的全科医生培训核定总容量约为450人。

2.3取得的成效

学校经过三年的临床医学(全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效。主要包括:一是形成了“5+3”为主体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二是制定了一系列临床医学(全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及实施办法,结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顺利完成并轨实践,实现“四证合一”。三是构建了一套临床医学(全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四是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全科医生。安徽医科大学从2014年开始招生到目前已培养的临床医学(全科)专业硕士研究生约为50名。五是贯彻了医教协同,以需求为导向,服务医改,加大对国家紧缺型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进一步提高高等医学教育质量。六是加快了安徽省医学教育水平整体提升。作为安徽省高等医学教育合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安徽医科大学为满足行业需求,充分发挥省部委共建高校的优势,提高安徽省整体医学教育质量,除每年定期召开成员单位年会协商解决安徽省医学教育难题外,还组织召开了“安徽省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研讨会”、“临床医学“5+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座谈会”、“安徽省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等各种专题研讨活动。

3小结

临床医学(全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仍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培养方案、培养质量及评价等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调整。临床能力考核体系是关键环节,本课题组将会进一步的研究临床医学(全科)硕士专业学位人才质量评价标准和质量考核办法,保障医学生职业道德和临床操作技能的进一步提高。建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的规范化临床考核评价体系对实现培养目标和提高临床医学(全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8⁃9]。安徽医科大学“双向接轨”培养模式的改革经验是探索院校教育与医学职业教育培训相衔接的积极尝试。学校将以安徽省高等医学教育合作委员会为平台推动安徽省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由培养学术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转变,同时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建立符合我省实际的临床医学(全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体系,从人才培养过程、环节、考核评价、培养规模等各方面形成统一的标准化体系[10],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另外,还解决了高素质全科医生培养的难题,加快了我省急需的高层次全科医疗人才的培养力度,对促进我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沈欢瑜,欧伟麟,郑婵娇,等.全科医学“5+3”规范化培训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并轨的SWOT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

[2]周志衡,郑婵娇,李芳健,等.我国全科医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策略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36):111⁃113.

[3]张勇,唐海沁,蒋品.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讨[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4(3):79⁃80,82.

第5篇:医学规范培训范文

关键词:检验医师;检验医学;规培教育

进入21世纪来,随着人类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研究的深入;再加上先进检验仪器和新的检验技术如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质谱技术以及大数据分析在临床上的应用,医学检验科将会开发出更多的检验项目,它们对人体的健康评估、疾病的诊断、预后判断和个性化治疗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些检验项目由于其专业性强,临床医护人员一时难以理解和应用于临床,这迫切需要即懂医学检验又懂临床诊断的医师型检验人才,检验医师将起到架起检验与临床联系的桥梁作用[1-3]。参照欧美国家检验医师的工作职责,其内容包括督促临床医护人员合理采集标本、各类仪器的校准、检验结果审核及解释、参与临床疾病会诊及接受患者的咨询等服务[4-6]。虽然我国从2003年开始于中国医师协会下设立了检验医师分会[7],但检验医师的培养直到目前仍处于摸索阶段,表现为各省的培训方案存有较大的不同。但共识是检验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培养合格检验医师的必然途径[8]。由于我国检验医师规范化培训起步较晚,整体上处于探索开拓阶段,远没有形成完整的培训系统。虽然国家卫计委制定了检验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大纲要求,但细节仍然不详实,各个地方在其框架下按照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在执行[9,10]。江西省从2013年就有了检验医师规培,但实际招生人数少且主要集中于几所大型的综合性教学医院。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作为首批江西省检验医师规培基地,通过完整2批次的规培生培养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不足,力求在未来的规培中改进。现报告如下。

1组织管理

本培训基地于2003年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认定标准(试行)》中《检验医学科专业基地认定细则》标准筹建,经过江西省卫计委审核批准,直属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学教育处直接领导。本基地设立了基地负责人和教学主任,下设有教学秘书具体负责制订规范化培训人员培训计划,包括临床科室轮转协调、医学检验科亚专业轮转安排工作。本基地设立了临床血液体液、临床化学、临床微生物学、临床免疫学和临床细胞分子遗传学五个亚专业,同时各亚专业设立一名亚专业负责人,负责本亚专业规范化培训计划的组织实施和确定带教老师,监督带教老师的带教工作。规培人员的临床规培由科学教育处统一安排,轮转规培科室包括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内分泌科、心血管内科、血液科和肾内科。

2规培导师选拔及学生录取

按照江西省卫计委的要求及南昌大学医学院规定,本基地从2011年开始规培导师的选拔。按照个人申请、组织专家评选、择优录取的方式进行,原则上应该是本基地的高级职称人员,招收专业硕士则需硕士研究生导师。所申请人员应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从事本专业10年以上,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具有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专业理论,了解本学科的技术新进展,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外语水平较好,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期刊。医院根据申请人的情况,组织省内专家按照职称、论文、课题、工作及教学经验从具有规培资格证书的老师进行综合评选,每个专业组选取2-3位均有高级职称的专业导师。我院招收的规培生包括医学检验本科专业毕业生及医学检验专业硕士学生。学生的录取采用个人申请,参与国家同一考试及面试,按照择优录取的原则进行。

3规培内容

检验医师规培包括相关临床轮转规培及检验专业规培的形式进行。临床科室的轮转规培由医院统一安排,按照《医学检验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细则》,主要轮转到消化内科、血液科、肾内科、呼吸科、内分泌科进规范化培训,每个专科由导师指导,参加具体的分管病人、查房、病历书写、病例讨论和值班,每个专业均要参加教学查房和专科讲座3-4次。检验专业规培要轮转22个月,轮转科室包括检验科以下几个亚专业,例如临床体液血液检验专业、临床免疫学专业、临床化学专业、临床微生物学专业及临床细胞分子遗传学专业,培训内容完全参照检验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细则执行。

4检验科入科教育

所有规培人员进入检验科应进行岗前培训,检验科主任或安排其它人员从实验室发展历程、内务管理制度、人员管理制度、信息管理制度、质量控制制度、生物安全制度和消防安全等方面对规培人员进行全面培训。同时根据ISO15189的需要,所有新入检验科人员熟悉管理制度、掌握技术要素及生物安全要求等方面知识,合格者才可进入科室接受系统培训,所有上述考核内容由教学秘书登记并存档保存。

5亚专业培训要求

考虑到导师制在规培中的积极作用[11,12],故本科室每个亚专业都设立了导师小组,共计3人组成,导师小组都是由检验及临床经验丰富、资深的检验技师或检验医师组成,每位规培生从其中配置一名指导老师。指导老师根据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制定规培生的规培计划,计划内容应包括规培项目、规培时间、实践操作、各仪器检测原理、仪器基本结构及质量控制等要素,同时每个专业组应指导规培人员撰写本专业相关综述1篇和完成一篇英文翻译,此外,导师小组应组织本组规培人员参与教学活动及读书报告,读书报告应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对选择的文献或病例进行讨论。各亚专业规培的时间及需要达到的专业要求都不同。例如生化检验专业规培时间为4个月,规培主要为熟练地掌握基本技术操作,仪器的质量控制、精密度及准确度的校准等;微生物检验除开熟练掌握基本技术操作及仪器的质量控制外,对于标本的来源是否合格,临床诊断是否正确,药物敏感报告是否符合规范等内容,规培时间为5各月。细胞分子遗传学组则应具备PCR的操作、染色体核型的正确分析及简单的骨髓报告阅片等。各规培生在检验专业规培中,科室内部还成立了规培学生教育小组,本科室共计人员23人,所有人员应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及规培学生临床医师操作技能考核表参与对学生进行理论讲课培训,例如血细胞分析仪直方图分析,便潜血检测及假阳性原因分析等;血培养阳性结果污染的可能性;线性范围验证;精密度和正确度的评价,等等。

6考核与评估

考核内容包括专业组内考核、出科考核、院内考核及结业考核等。专业组考核为检验医师在检验科各专业学习完毕后由各专业的导师小组安排理论及技能考核,考核结果归入检验医师培训档案,由专人保管。此外,检验医师专业规培结束后,检验科将组织一次年终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各项规培任务的完成情况,例如综述的书写、专业英语学习情况,全科理论及实验技能考核,其目的是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最后汇总交到医院规培中心保管。院内考核主要为考勤考核和院内组织的各类考试及病例讨论。结业考核为规培生规培结束后,医院根据各专业的特点统一组织考核,包括操作技能、专业英语、专业理论等,成绩合格者将授予规培证书[13],所得成绩归档统一管理。

7存在的问题

7.1检验科师资队伍有待进一步提高受传统影响,检验科规培老师过多地注重于技术熟练操作及结果准确与否,对于异常结果,更多地仅为复查,排除操作失误,而不注重结果的临床分析,更不关心患者病情的变化而出现结果的异常情况,没有临床思维[14]。7.2考核标准不明确检验医师培养国家层面上虽然有培训标准,该标准操作性强,规培导师可根据自身掌握本专业知识来进行理论及实践考核,这种考核可能更多地注重于实践操作,没有从医学整体角度出发思考,故考核作用存在一定的偏差。7.3规培岗位设定不明确检验科目前没有形成检验医师有关的岗位设定,检验科亚专业几乎所有岗位都处于规培轮转中,即使该岗位的技术含量较低,后果之一是规培人员没有更多时间精力从事科研、综述撰写等高级脑力活动;7.4缺乏联系临床机会虽然国家执行标准中要求检验医师规培生每两周应参与临床查房或临床科室巡诊,然而实际操作中面临许多问题。第一、检验科岗位设定中没有这方面安排,规培人员更多地是参与实践操作及科研训练;第二、临床大夫还没有转变观念,导致少数检验医师规培人员参与了临床查房、会诊,但更多地处于一种被支配角色,最终失去了参与热情。

8改进措施

8.1注重学科建设,培养合格带教老师建立一个符合国际标准的管理体系是检验医师培养的条件之一,本检验科在这方面处于江西省前列,科室内部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新进人员考核准则[15]。鼓励科室人员积极参与医师资格考试及外出学习,目前为止,本科室每年都有多人通过医师资格考试及外出学习参观,正逐步改进了科室人员理论知识结构。8.2合理规划检验岗位,避免重复规培作为一家大型综合性医院,本检验科积极开展新项目,目前检测项目近500项。检验科共计人员80余人,每个亚专业设立8-10个岗位,然而这些岗位存在必须设定但技术简单,对于这些岗位,我们要求仅进行一次岗位培训即可。例如急诊检验的各岗位几乎都可在临床血液检验和生化检验专业中找到,故急诊检验组就安排规培人员参与轮岗;生化检测检验由于检测任务繁重,人为地设定了多个岗位,但检测仪器及原理几乎相同,在未来的规培中我们将只安排一个岗位进行规培即可。8.3加强病例学习,树立临床意识目前本科室每年开展各类学习,但这种学习更多地关注检测结果准确性培训,具有检验项目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和具体验生活病例讨论按排不多,会导致检验人员的思维比较局限。未来我们将从临床角度推介检验项目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分析异常检验结果的可能原因,例如血液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我们将分析该结果是否为真正感染,临床大夫为什么开展该检验,是否还有其它指标支持该结果等;与其它的影像学检查结果的分析比较等,必要时多与临床医师进行面对面沟通。又例如CK-MB升高,需要报告危急值,我们将要求临床医师分析该结果是否与临床相符,如何确认,还有什么项目支持该结果,目前世界上还有什么更好的指标否?等等,从而拓宽规培生及检验人员的视野,扩大思维,习惯性形成临床意识。8.4学习先进经验,完善规培流程每年根据需要及个人申请派出各类人员到规培先进地区学习规培的先进经验,学习内容包括组织结构、规培流程、入院入科教育、规培岗位设置、科研思维或病例探究等,从而不断完善本基地的医学检验科的规范化培训体系。

参考文献

[1]杨运昌.应重视检验人才培养与医师岗位设置[J].临床检验杂志,1999,17(1):62-64.

[2]高波,张吉才.医学检验毕业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的思考[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6):790-791.

[3]郑磊,王前,王淑娟,等.加强检验与临床结合,培养高素质检验医师[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1:60-61.

[4]GenzenJR,TormeyCA.Educationcommitteeoftheacademyofclinicallaboratoryphysiciansandscientists.Pathologyconsultationonreportingofcriticalvalues[J].AmJClinPathol,2011,135(4):505-513.

[5]张曼,胡梅,刘娜.新的检验专科医师培养与要求[J].继续医学教育,2013,27(8):53-54.

[6]郑磊,王前,王淑娟,等.多渠道培养高素质检验医师[J].检验医学教育,10(3):32-34.

[7]姜梅杰,魏绪廷.检验医学专业医师化的思考与对策[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