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医学检验诊断学范文

医学检验诊断学全文(5篇)

医学检验诊断学

第1篇:医学检验诊断学范文

目前分子诊断学教材有相当章节侧重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基本技术,部分高校分子诊断学的授课内容中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基本技术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比如转化、质粒提取、质粒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PCR等[2]。诚然分子诊断学是以分子生物学理论为基础,是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但在目前分子诊断学的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分子诊断学的教学内容也应与时俱进。分子生物学理论和基本技术应该以复习为主,在理论和实验教学中应增加深度和广度,结合临床实际。比如以PCR为例,在实验教学中应该尝试引入RealtimePCR、巢式PCR和PCR-RFLP等临床常用的以PCR为基础但包含PCR的相关技术。这样一来可以强化加深学生对PCR的理解,提高分子诊断学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二来可以让学生在进入临床实践之前就掌握临床常用的实验技能。此外,临床上常用的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多重连接依赖式探针扩增(MLPA)等看似复杂其实也较易上手的实验应根据情况在实验教学中开展,而比较基因组芯片杂交(arrayCGH)、northernblot和southernblot等较难开展,但在临床和科研上也经常用到的实验应该在理论课上予以重点讲解。

2分子诊断学教师的选择

分子诊断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分子诊断学的教师也应该加强理论和实验教学的能力[3]。笔者的经验是分子诊断学教师应该吸收医学背景,并且在课题研究方向上与分子诊断学有关联的新毕业的对教学感兴趣的博士生,这部分教师对分子生物学和分子诊断学的理解很透彻,比如一位新教师提出将载体构建作为分子诊断学的基础实验,因为载体构建设计到质粒提取、转化、切胶回收、连接、酶切鉴定、测序和甚至PCR鉴定等多个步骤,多个技术。将载体构建的知识点有机结合,让学生清晰的知道每一步的意义,提高了分子诊断学教学的条理性、链条性和连贯性。做好载体构建实验为后续的分子诊断学理论和实验教学奠定良好基础。笔者教研室新引进一名生物学博士,在读博士期间参与了开放课程的制作,为学校分子诊断学慕课的设计和实施做出了不少贡献。充分发挥年轻教师有热情和干劲足的优点,把年轻教师合理的科学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分子诊断学的教学才更加具有活力。

3分子诊断学实验课改革

第2篇:医学检验诊断学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昆明医科大学2016级临床本科班学生300名为实验组,其中男性163名、女性137名,年龄19~23岁,平均年龄(21.36±2.65)岁;选择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期间2015级临床本科学生300名为对照组,其中男性155名、女性145名,年龄19~24岁,平均年龄(21.85±2.79)岁;两组男女比例及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1.2方法

以《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作为授课教材。对照组采用实验诊断学LBL教学方法,即任课教师首先讲授该堂实验课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如概念、实验原理及临床意义,然后由学生自行进行实验操作,填写实验报告。实验组在LBL教学的基础上,采用PBL结合PCMC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即先由教师讲授实验相关的典型病例,以提出问题的形式引出该堂实验课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如概念、实验原理及临床意义,再由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在此过程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使学生把相关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相结合,进一步融会贯通。此外,在进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由实验室管理系统数据库提供实验标本相关的临床资料,列出问题提纲,如初步诊断是什么、诊断依据、鉴别诊断和需要做的进一步检查各是什么。实验操作过程中分小组讨论,结合实验结果,汇报标本病例临床特征、初步诊断、鉴别诊断及诊断依据,需要进一步做哪些辅助检查来明确诊断或者排除诊断等。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探讨,对诊疗计划互相进行比较及补充,进而在短时间内得以掌握并运用相关理论知识,授课教师对学生的诊疗计划及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总结,再由学生记录整个病例讨论过程,分析实验结果,填写实验报告,完成教学过程。教学时间均为1年。

1.3监测指标

两组学生均教学结束后,分别于2018年7月及2019年7月调查对照组和实验组学生对课程综合满意度,>80%为满意,60%~80%为基本满意,<60%为不满意。总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同时,比较两组的实验成绩和理论成绩,总分均为100分。考题内容从学校数据库中随机抽取,两年所选题型和难易度均相当,严格按照学校相关规定评分阅卷。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设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对课程综合满意度比较见表

1由表1可见,实验组学生对课程综合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3,P<0.05)。

2.2两组学生的实验成绩和理论成绩比较见表

2由表2可见,实验组学生的实验成绩和理论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75、3.09,P均<0.05)。

3讨论

实验诊断学是临床医学生的必修课程和诊断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的桥梁学科[4]。实验诊断学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涉及知识面广以及系统性强的问题,致使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掌握所教学的理论知识,因此必须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大量的实践证明,PBL结合PCMC教学法更注重于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学生分小组就真实的典型病例进行研究探讨,查阅相关知识与文献等资料,真正实现了化理论为实践的教学目的[5],有助于提高医学理论知识及技能水平,提高学员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及医患沟通的能力,提高自己评判性思维的能力,并促进师生双向交流[6]。临床医学生作为实验诊断学教学中的主体,结合我国目前全科医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实验诊断学的主要教学目的应转变为以疾病诊断为中心,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7]。PBL和PCMC教学法的联合应用充分展示了各教学方法的优势,使理论更好的联系实际,帮助临床专业学生更好更快的向临床医生角色进行转变,进而培养出更多符合临床岗位需求的实用型医学人才[8,9]。许多专家学者认为,教学法的联合应用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有助于满足不同层次临床医学生的实际教学需求,更有助于提高临床专业的教学质量[10]。本次教研室尝试将PBL结合PCMC教学法应用于实验课传统的LBL教学中,并结合实验室现有条件,准备了充分的病例,在2015级和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进行实践,整理相关数据发现,运用新的联合教学方法后,不仅提高了实验课成绩,而且教学课堂气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学习积极性都有了显著改善,参与实验的学生对LBL、PBL结合PCMC教学法的认可度很高(P<0.05),而且理论成绩也有明显的提高(P<0.05),说明实验课对理论课的学习起到了促进作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实验教学体系中,实习带教教师所担任的角色仅仅是引导者、启发者,学生才是问题的分析者与解决者。只有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学生才能了解自己对知识的实际掌握程度,从而发现自身的不足,接受其他同学和带教老师的反馈,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才能构建一个正确的临床专业知识认知体系。综上所述,LBL、PBL结合PCMC教学法能改善教学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学习积极性。本次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联合教学法的实施势必会增加授课教师的工作量,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对授课教师和学生的要求也会更高,而此联合教学法应用开展的难度也会加大,因此本次研究仅在小范围内进行了实践,结果可能存在片面性,仍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收集,在以后的实践中进一步探究此联合教学法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参考文献

1杜媛,强薇,殷艳蓉.PCMC教学法结合多媒体课件在留学生内科学教学中的综合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17,31(1):39-40.

2王欣,赵文淑,徐琳,等.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在心内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7,45(1):97-99.

3李溁戎,奉梅.PBL与LBL教学法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应用效果比较[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24):73.

4贺宝军,张蕴莉.临床医学专业实验诊断教学新模式的建立与实践[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17):31-32.

5李诗.PBL联合PCMC教学法在内分泌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5):19-21.

6贲曙萍,顾小菊,朱耀华.PCMC结合PBL教学法在全院糖尿病联络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86):248-250.

7张佳莉,戚虹.临床医学生实验诊断学教育的问题和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2017,19(10):758-761

8王冰.PBL和LBL双轨教学模式在妇产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9,6(38):231-232.

9宋非无,陈凤萍,陈丽娇,等.PCMC结合PBL模式在高职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9,34(8):753-755.

第3篇:医学检验诊断学范文

1整合教学方法制定的实施

2015年12月—2018年4月期间,对于来北京友谊医院临床检验中心进行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检验专业临床住院医师16名进行血液学实验诊断专业的规范化培训。相关血液学实验诊断方法内容包括: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免疫组织化学、流式细胞学、分子及遗传学等内容。

1.1初步培训.首先安排理论讲解4个学时,介绍血液病实验诊断整合概念与涉及的内容与要点,不同试验方法的理论基础及临床应用,整合分析的方法、依据与临床意义,提供相关参考资料与专业参考书籍目录,以培养住院医师的整合诊断思维并形成基本实验诊断思路。

1.2基础技能培训。包括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免疫组织化学、流式细胞学等相关内容,为期5-6周。细胞形态学能够完成骨髓细胞的基本分类与识别;细胞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常用技术的操作与分类计数方法,明晰临床诊断价值;了解流式细胞学的方法学基础,操作流程,常规细胞群设门原则,阅读报告基本要点等;了解分子与遗传学检测的理论基础及结果判读原则等。

1.3病例导入与整合分析培训,为期2-3周。通过整合不同学科与类别的实验结果及其临床特征,清楚认识及得出准确的诊断结论。提供典型病例15-20例,包括不同类别的急性髓系白血病6-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例,多发性骨髓瘤、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MDS、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各1例,其他类型血液病2-3例。通过整合分析临床与实验室相关检查结果,形成整合分析与对应病例之间的关系,明晰整合分析要点、难点与存在的局限性。

1.4归纳总结及考核阶段,为期1周。由住院医师根据专业资料与既往临床与实验信息资料,归纳总结,强化整合培训成果。考核内容:整合培训所涉及的相关理论考核部分,占比40%;实验技术操作与实验结果阅读部分占比30%,病例的临床与多学科实验结果整合分析部分占比30%。经过严格的培训与考核,参与培训的住院医师共计16名,考核达到优秀者8名,达到良好者7名,达到及格者1名。合格率100%。

2整合培训的收获与存在的问题

依据培训过程及考核结果,住院医师较为普遍反映为,培训有效的深化了血液学实验诊断技术的认识与掌握,提升了受训者的多种信息的综合分析与归纳能力,初步形成了以整合思维为引导的临床与实验室的诊断能力。但培训中也存在一些遗憾与困扰,由于血液系统相关疾病种类繁多,培训时间有限,仅能对常见的典型病例的临床与实验室检查特点具备初步的掌握,而对于相对较为复杂的病例以及实验技术常会深感困惑。对于分子与遗传学、病理学等相关内容,未能有直接的动手操作及见习的机会,更多仅限于理论学习与实验结果判读,未能深入认知。

3展望

今后,我们还应继续坚持以血液病整合思维为引导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加强相关科室的协调与合作,弥补目前学科内容不够齐全的弱点,及时更新教学知识,接轨国际最新诊断标准,使这项培训能为祖国的医学事业培养出更多的合格的医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金肖牧,金诗玮,范青叶,等.血液学教学质量现况的调查和评估[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17(2):236.

[2]马肖容,马盼,雷博,等.SP、病患志愿者和PBL教学法在血液病临床教学中的综合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1):107.

第4篇:医学检验诊断学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诊断与改进;临床医学专业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共计2740所。其中,高职高专院校1468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一半多。高职高专在校生人数超过千万,占比超过普通高等学校全部在校生的一半。由此可以看出,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从数量还是在校生人数都占到了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其人才培养质量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党和国家十分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办学质量的提升,出台了许多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和举措。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基本单元。专业建设水平既能反映出高职院校的建设水平,也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和标志。而专业的自我体检———专业诊断与改进[1](以下简称“专业诊改”)则是促进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推进专业评价,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2]。《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明确提出,“支持对用人单位影响力大的行业组织开展专业层面的教学诊改试点……”[3]。《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定期开展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专业教学情况评估”[4]。本文拟对专业诊改的属性、路径与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并对我院临床医学专业开展专业诊改进行实证研究。

1专业诊改的属性与路径

高等职业教育究竟是什么样的教育,对该问题的认知经历了不断思考和论证的过程。目前教育界普遍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实践性、社会性、职业性、应用性、高技能性、技术性等属性[5-7]。袁广林[8]总结了当前对高等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的几种观点,认为应用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专业诊改是由职业院校自发进行的以专业为评估客体开展的内部评估,是职业院校对具体承担教学任务的各专业进行的“自我体检”。通过专业诊改,职业院校及各专业可科学确定专业建设目标,科学调整专业发展规划和专业建设方案,科学制定专业标准,督查专业建设进程,监控落实人才培养过程,完善质量保障体系,促进校企合作,培育专业特色,持续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以满足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9]。基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应用性本质属性,以专业为评估客体的专业诊改自然必须以“应用性”为逻辑起点。因此,顶层设计专业诊改体系、开展专业诊改时须围绕“应用性”展开,确保专业诊改工作中职业院校的主体性和行业企业的主导性。为此,需把握三个关键环节:①组建一支由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教学管理专家和行业专家组成的专业诊改团队。②“行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技能人才,其行业准入标准或人才标准是什么”,这个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参数需由行业决定。③设计专业诊改指标体系时,应由行业确定“人才标准”或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职业院校以此为逻辑起点或立足点,将其解读为人才培养的“面”———专业人才培养的有关要素集合,即“如何培养人,需要专业具备些什么条件”,这个由专业来落实。产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决定了“以培养产业适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快速发展的属性,因此,专业诊改体系设计需以应用性和发展性为导向。本研究团队设计了由专业目标体系、专业标准体系、建设实施体系、专业诊改体系四个诊断要素及涵盖各专业要素的17个诊断点构成的以职业院校为主体、以行业企业为主导、以发展性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专业诊改指标体系

2我院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诊改实践

2.1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的确立

经过调整,教育部现行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有专业700多个。除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师资要求、实训条件、考核方式等各个专业不同之外,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方面亦差异很大,有些甚至大相径庭。单就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而言,各专业不尽相同。有的专业《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中设置了“准入类”资格,从而以该种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如学前教育专业、护理专业等;有的专业以《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中“水平评价类”考试通过率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如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会计专业等;但许多专业缺乏对应的“准入类”或“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考试,各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各行其是,缺乏统一标准。近年来,国家逐步改革技能人才评价制度。2018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完善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等多元化评价方式”。2019年8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改革完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的意见》(人社部发〔2019〕90号)要求,“改革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建立并推行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由用人单位和社会培训评价组织按照有关规定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2020年7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关于做好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退出目录有关工作的通知》(人社厅发〔2020〕80号)提出,将逐步取消“技能人员职业资格”中“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建立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推动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退出职业资格目录”[10]。在此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将变得更加多元化。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1年即可参加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考试通过者即可获得卫健委颁发的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书。该资格属“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准入类资格”。因此,举办(专科)临床医学专业的诸多高职高专院校,几乎都以该专业毕业生首次参加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金标准。我院亦是如此,教学改革和专业诊改工作均以如何有效提高考试通过率为核心来开展。

2.2我院临床医学专业诊改实践

2.2.1临床医学专业诊改思路我院在开展临床医学专业诊改时主要通过两个环节落实应用性。(1)组建包括教学管理专家、地区医院的临床医疗专家、校内专任教师在内的临床医学专业诊改团队,确保专业诊改中职业院校的主体性和行业的主导性。聘请专家对该团队进行相关培训,详细解读各诊断点及影响因素的内涵。诊改团队对各诊断点涉及的专业要素的内涵和参数有清晰的认识,从而形成临床医学专业的标准体系,与专业现状进行比较,找出不足之处,作为下一步专业建设的方向。(2)以国家医学考试中心的《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的知识点为核心教学内容,参考《助理全科医生培训标准(试行)》的内容。

2.2.2我院临床医学专业诊断结果根据《高职院校专业诊改指标体系》,对临床医学专业各诊断点进行参数配置后,专业诊改团队对我院临床医学专业形成了如下诊断结果。(1)专业目标体系:专业建设目标能匹配健康中国背景下富美漳州战略对乡镇、社区卫生技术人才的需求,专业建设规划与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专业建设专项规划相匹配,专业建设方案中建设任务分解合理、进度可行,有良好的可行性。但是专业建设规划缺乏持续性,专业特色目标不明确,难以形成专业特色。(2)专业标准体系:人才培养定位准确,以培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卫生技术人才为培养定位,与本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结果相吻合。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设计科学、合理、可行,能有效达成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与《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基本吻合。实纲及实习要求设计合理,学生正常完成实习教学后能掌握《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及《助理全科医生培训标准(试行)》要求的职业技能。实习基地设置合理,能有效支撑实习教学。师资标准(含对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的要求)设计合理,有助于教师较好地承担现有教学任务。校内实训条件要求和实训项目要求设计合理,能够支撑实训教学。但课程标准尚需进一步修订,因为《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是以各个器官系统的病种进行编制的,而现行的课程体系是以学科进行设置的,现行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考试大纲的吻合度需再调整,重新修订课程标准。(3)建设实施体系:教学运行规范合理,按照《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教学环节和安排、《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标准》规定的课程和内容组织教学。见习教学安排基本合理,对学生感性认知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有一定作用。各实习单位能按照实纲要求安排带教老师、安排实习轮转、落实实习教学项目、落实出科考试,实习效果好。兼职教师承担的课时总量及人均课时数较为合理,对校内教师是个有效而合理的补充。但校内专任教师开展临床实践较少、培训进修力度欠缺,科研能力不强;针对兼职教师开展的教学培训不够,需加强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培训。自主建设的课程资源较少,无法支撑高端的教学建设项目,如专业资源库项目、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项目等。毕业考试环节水分较多,实际价值有限。专业带头人只有一位校内专任教师,缺乏行业专业带头人,专业建设过程中得到的行业建议不够。(4)专业改进体系:对专业建设现状较为清楚,对专业在全省、全国同类院校同专业中的定位较为清晰。但未形成专业建设的长效机制,未形成常态化专业诊改机制,未形成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专业诊改团队,缺乏有效的信息化技术手段以实时掌握专业现状。

2.2.3以诊断结果为依据的临床医学专业改革方向经过临床医学专业诊改团队的自我体检,找出了专业建设中的不足之处,为下一步的专业建设提供了方向。有些小问题,短时间内能得到有效解决;有些问题需持续改进。临床医学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专业诊断结果,以提高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为核心目标,确定了临床医学专业“十四五”建设规划的重点改革方向。(1)落实“以行业标准引领教学标准”。在课程体系未进行大调整的情况下,对专业核心课程的标准进行修订。修订原则以《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为准,将考试大纲中以器官系统为脉络的各病种考点有机整合到现行课程中。与此同时,对课程考试大纲进行修订,尽量与《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和《助理全科医生培训标准(试行)》相吻合。同时,启动专业核心课程题库的建设,为模拟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打下基础。(2)实施“床边教学”改革。为了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实现实践教学梯次配置,临床医学专业与地区几家医院达成合作协议,进行“1+1+1”的院校分段、床边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试点班第2年在医院,由医院负责教学及管理工作,利用医院丰富的临床资源开展“床边教学,边看边学”。第3年实习仍由医院承担,追踪分析试点班的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3)以“模拟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替代毕业考试”。为了改变毕业考试流于形式的状况,帮助毕业生提前适应1年后就要参加的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临床医学专业对毕业考试进行了改革,以全真模拟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OSCE实践技能考+理论笔试)替代毕业考试,帮助毕业生提前熟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4)校院共建教学资源。针对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资源较少、教学支撑力度不够等情况,今后的专业建设拟校院合作,大力开展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其他项目建设和社会服务奠定基础。(5)打造“红十字急救文化”特色。学院为福建省红十字人道与生命教育基地,“五措八径”红十字文化育人体系已有一定积淀。作为专业服务社会项目,临床医学专业建设有漳州市红十字急救技能培训基地,AHA急救技能培训基地也已获授权,“急救知识进万家”活动已持续开展两年。为了响应国家健康中国战略,持续开展专业服务社会,临床医学专业拟以应急救护培训“六进”为抓手,以“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为文化导向,打造“红十字急救文化”特色并以之服务社会。

3结语

第5篇:医学检验诊断学范文

关键词: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辨证软件;数字资源

1引言

中医诊断学中涉及的实验课程非常多,而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实验氛围不浓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开展中医诊断学数字化实验教学,可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传统中医诊断的认知,深化学生对辨证辨病知识的学习,对于提高学生“四诊”操作技能、提升临床辨证思维均有极大帮助。

2数字化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主要内容

2.1中医色诊

通过与科技公司合作,实验当中相关指标的测量均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实现。比如,使用GD-3光电血流容积面诊仪,可有效测量时间指标、波幅指标、比值指标等,对光电血流容积指标的测量有助于全面了解对心血管的血液状态、功能等,作为面部常色形成的生理基础指标,“面色-血流容积”的变化机制可通过面部光电血流容积变化反映出来。因此,在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使用光电血流容积面诊仪,可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中医望色相关知识,为中医色诊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持。

2.2舌苔望诊

用摄像头拍摄舌苔标本片,获取标本片微观图像,用计算机检测微观图像中的相关指标,这是舌苔脱落细胞学检测及舌苔微观望诊的整个数字化实验过程[1]。通过这种方式可更全面地获取细胞分布、印片背景、上皮细胞分数计数等相关信息,更深入地研究舌苔形成过程及病理舌苔脱落细胞变化的过程。

2.3中医目诊

采用球结膜微循环分析软件可以全面检测球结膜微血管,获取微血管的流态、形态以及袢周等指标,进一步检测缺血区、清晰度以及网络结构、血流颜色、血流速度等重要病理指标,同时还能检测出有无渗出、出血、水肿等症状。数字化实验教学能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球结膜微循环变化的过程、特点等,明确这些变化与中医病证变化之间的关系。2.4中医脉诊采用脉图分析软件可以对脉图时间指标、波幅指标及面积指标等进行检测分析,还能依据不同检测信息绘制P-H1趋势曲线图形,更进一步地分析脉位、脉次、脉形等指标,了解脉图特征与心血管功能之间的关系。

3构建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方法

通过学习和掌握中医诊断操作相关软件的使用方法,深化学生中医辨证的诊疗思路,使学生牢固掌握临床辨证的诊疗方法。学生输入病情后,能够将自己的辨证结果与计算机得出的辨证结果进行比对,从而了解到自身存在的不足。

3.1编写实验教材

为了更好地构建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模式,需要在教学中融入学校多年来取得的科研成果,也可以将有关中医诊断实验教学的教材运用到教学当中,比如《中医诊断临床技能实训》《中医诊断实验方法学》等,这些教材讲解了很多在中医“四诊”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成果等。要进一步加强对教材的引入和运用,为数字化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的开展提供支持。

3.2建设数字化实验室

中医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转变教学观念、不断创新和优化教育手段。而中医基础教育直接影响学生临床技能的掌握效果,关系到学生能否成长为合格的医师。因此,在做好日常教学管理的同时,要不断革新教学手段,推进教育创新。某校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通过缩减行政事务性开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建设中医诊断数字化教学实验室,在短期内建成并投入使用。实验室配备了IBM总服务器与教师机各一台,还配备了25台供学生使用的液晶电脑、视频采集卡、数码摄像机、投影仪等常用设备。在星形拓扑组网后,相关软件可进行屏幕广播、监视、日志、双向对讲等,整个数字化实验室功能齐全,真正实现了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的全程数字化。

3.3研制实验仪器

为确保数字化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相关实验仪器需要配备齐全。比如,某院校研制了包含面诊光电传感器、光电信号放大器、采集系统等在内的GD-3光电血流容积面诊仪,通过对仪器的科学调试、匹配等,使学生在实验课中观察不同面色血流容积图,并且可以使用计算机软件完成相关指标的测量[2]。实践显示,在不同的实验课程中,该仪器运行未见异常,有着较为稳定的波形,计算测量精确度高,可以反映出最为真实、具体的局部血流容积情况。

3.4制作辨证软件和数字化课件

为进一步深化中医学生的诊疗思维,提升临床辨证技能,营造更直观的临床环境,培养及训练学生的临床诊断能力,制作辨证软件非常有必要。比如,某院校研制了“文锋Ⅲ中医诊疗操作软件”,该软件运用了“数字模拟+‘人机对话’”技术,在诊疗技术相关实训中,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且该软件可以对各科多种疾病开展全面辅助诊疗,真正实现了病、证、方、药的结合,使治疗方案更为规范、科学。约有10000种病证、500种疾病病种及160个常见症被编制在软件系统中,并提供了10余种治疗方案。依据具体实验内容与实验相关要求,收集了大量的临床图片和视频材料运用到实验教学中,同时可以将这些材料制作成课件,进一步丰富实验课程,比如中医色诊与光电血流容积图检测课件、中医脉诊与脉图检测分析课件等。

3.5搭建“数字化模拟诊室”

开展“数字化模拟诊室”训练。在实验教学中制作数字化教学病例,制作过程运用了现代化“四诊”资料采集系统采集“四诊”资料,并对不同疾病进行分类,最终生成了数字化的电子病历[3]。具体教学方法为:在正式教学前,将学生分为3~4人一组,每组派代表抽取电子病历,然后分角色扮演。扮演患者可以让学生学会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加深对病症的了解,与临床实际更为贴近,整个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在角色扮演中,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口语化描述或者医学术语运用不准确的地方,使学生再次表述同一个问题时更为专业、准确。正式开始教学后,每个小组轮流进行数字化模拟诊断训练。组内一名学生扮演患者,其他两名学生对其进行问诊,实验中提供清晰、真实的图片以供望诊使用。学生要完成脉诊的整个操作流程,最后由教师给出准确的脉象结果。在所有小组均完成诊断以后,由教师进行整体点评,对诊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予以总结和纠正。在“数字化模拟诊室”实训中,为学生营造更为真实的诊断场景,使学生接触更多真实的临床病例,从而大幅度提升学生的中医诊断技能,训练其思辨能力。

3.6网络化数字资源

可以研制和使用网络化学习考试训练系统,并将系统有效运用到中医诊断学网络学习及考试中,充分借助数字资源提高学习与考试的实效。同时,搭建中医诊断学数据信息库,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资料检索与查询平台。还可以制作使用中医诊断学实践教学网站和中医诊断实验方法教学网站等,网站囊括了多种与中医诊断实验相关的内容,以供学生自主学习。

4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实践

中医院校通过长期开展数字化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模式,设计和开创了大量关于“四诊”、临床辨证的数字化实验课程,数字化中医诊断教学实验室也即将创建,进一步提升了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内容的专业化、数字化水平,在实践中运用数字化实验教学成果,将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

4.1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数字化实验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

某校对五年制、七年制本科不同专业的60多个班级开展数字化中医诊断实验教学。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普遍有着较高的积极性,对中医诊法的掌握更为牢固,对辨证、辨病知识的理解更为透彻。学生的知识结构得以改善,实验技能也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强。实践还显示,在中医诊断实验教学中运用数字化技术,能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感受,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更新了学生的临床观念,最终取得了比传统实验教学更为显著的教学成果。

4.2开展实验教学师资培训,增强了教学影响力

开展数字化中医诊断实验教学,可以帮助院校积累更多相关的教学经验,并不断完善数字化实验教学的基础设施,推进专业化、特色化中医诊断实验教学模式的形成,进一步提升中医诊断教学的总体水平。某中医院校建立了中医诊断数字化实验教学培训基地后,吸引了大量的外校师生前来参观与学习,通过举办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师资培训,向来到本校参观的教师、专家等展示特色的数字化实验教学教材、课件及仪器、网站、数据库等。通过相互交流经验与成果,进一步推广了数字化中医诊断实验教学的方法、理念等。随着数字化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影响力的进一步增强,院校自主研制的各项数字化教学仪器、诊疗软件等均可以得到进一步推广,从而增强了院校的整体教学实力与影响力,吸引了更多其他院校的师生前来本校交流和学习,使得课件、软件、教材均得以向周围地区学校辐射,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5结语

我国目前的数字化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需要继续加大对数字化实验教学设施的研发,掌握更多先进的经验、成果等,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以搭建出更为多元、现代的数字中医诊断学实验中心。

参考文献

[1]陈彦竹,袁晓霞,姜德.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30):193,198.

[2]张良芝,常学辉.利用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培养《中医诊断学》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25(11):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