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医学信息安全范文

医学信息安全全文(5篇)

医学信息安全

第1篇:医学信息安全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生物医学;网络信息安全;管控平台;态势感知

0引言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基于计算机技术、信息存储方式、云计算和移动终端设备的高速发展与革新。人类社会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的迈进,信息技术的发展功不可没。大数据技术的运用给社会发展带来了冲击,正在逐渐走进千家万户,通过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为人们带来了便利服务[1]。对于生物医学领域而言,从提出研究人类基因组的项目以来,随着基因组学、各种外科医学等知识的快速积累,逐渐研发了很多实时、定量、定性分析的测试技术,大规模临床研究日益增多,使得数据的生成和共享急剧增加。在这个大背景下,在大量数据分析和解读过程中,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问题成为了生物医学中亟需解决的难题[2]。所以,在国家信息发展的战略形势下,亟需成立基于大数据的生物医学信息安全管控平台,建立完善的安全预警分析机制,应对新形势下的人身安全与信息安全威胁因素。

1生物医学信息安全管控平台的发展现状及需求

1.1发展现状

21世纪,生物医学迅猛发展,医学科研和实践中产生的大量医学数据需要人们进行分析。因此,必须有一套完备的服务体系作为支撑。在信息的规整过程中,促使研究人员和临床诊断医生的思维方式发生了转变,这种微妙的变化已从数据生产和数据积累转变为对数据进行深度的挖掘与分析[3]。新兴大数据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与分析,使得医学研究、发展、疾病诊断与预防以及公共卫生管理等有了长足的发展。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人们在享受大数据为提供便利的同时,不得不重视信息安全问题,信息安全问题与生物医学研究存在诸多的矛盾[4]。在大数据应运而生的时代,患者的隐私保护问题成为了阻碍生物医学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另外,这些隐患的泄露给生物医学领域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影响了个人及团体的生物医学研究,很多患者在配合治疗时个人信息得不到很好的保护,让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对社会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总的来说,大数据+医学是生物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大数据技术已广泛的运用到生物医学的诸多方面,逐渐影响着医学的发展。大数据技术能让纷繁复杂的数据简单,但是,必须要确保信息的安全。

1.2建设需求

目前,全国兴起了信息化建设的热潮。各个医院都希望利用方便快捷的信息管理技术,这些技术必须依附于大数据技术才能完成。所以,必须充分认识到网络信息安全的严峻形势,提前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努力构建符合实际情况的网络信息安全管控平台,以便积极应对网络信息安全威胁,确保医院服务系统的正常运行。通过平台建设,促进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网络管控和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医院综合服务能力。

2生物医学信息安全管控平台关键技术

2.1从大数据到安全智能

生物医学信息安全管控平台的智能化运营、控制、管理都离不开大数据技术的支撑协作,从大数据到生物医学信息安全管控平台的安全智能,体现在广度、深度和攻击预警三个维度上。大数据平台安全智能三个维度的实现,需要将大数据技术深入融入到平台的各层逻辑层面中。

2.2态势感知技术

态势感知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下,对当前信息化系统、设备和环境因素动态变化的感知、综合理解以及状态变化预测的过程,包括当前态势因素采集、态势评估、未来发展态势预测等。态势感知通过机器学习和数据建模分析来发现潜在的入侵和高隐蔽性攻击威胁,并通过IP溯源系统追踪、锁定黑客身份。态势感知的技术能力主要表现在安全监控、入侵检测、弱点分析、可视化大屏、威胁分析以及可编程引擎等方面。

3平台总体建设方案

3.1总体设计

基于大数据的生物医学信息安全管控平台(以下简称“管控平台”)从逻辑功能上分为四个层次:数据采集层、数据共享层、业务层和展示层。

3.2数据采集层

基于大数据的数据采集层主要实现全网实时流量和各类日志(包括IP/域名备案数据、IDC基础资源数据、IDC访问日志、日志留存数据、僵木蠕数据、恶意程序数据、流监测数据、DNS解析数据、网站不良数据以及第三方的监测数据等)的采集汇聚。同时也为上层系统提供了反馈意见。

3.3数据共享层

数据共享是对各类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然后再通过数据共享层存储和预处理,达到数据共享目的。通过组合查询分析等一系列先进数据处理技术,最终将数据分割成分布式数据存储分析模块,方便为上层业务或别的系统提供便利,实时从库中调取文件。数据共享层主要基于一些数据库,主要有漏洞库、恶意代码库、IP/域名库、恶意程序库、入侵特征库和策略库等一系列的数据比对库。通过大数据构建框架,对数据进行大范围、深层次、多维度的挖掘。同时也对海量信息进行深度分析与安全挖掘,最终形成一种特定的技术分析库[5-6]。此外,数据共享层还能为其他系统或平台提供实时的数据输出和定期数据发送,方便有关部门进行数据的提取与运用。

3.4业务层

业务层主要实现的是业务处理逻辑、算法等。业务层可划分为互联网管控模块等模块,方便业务层的管理与实施。在整个业务层模块,互联网管控模块是该管控平台的核心,它主要对数据解析还原、管控策略配置和管控命令生成能力进行了升级。网络安全管理模块对于网安事件有特定的数据分析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升级改造了三大引擎:异常流量监测引擎、移动恶意程序监测引擎、僵木蠕监测引擎。信息安全管理模块主要是对采集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同时也方便对流量信息和日志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整体把控,实现对网络信息安全分类全量的监管,为事件的处理提供可靠的依据。主要功能包括DC基础信息安全事件分析及管控功能、针对钓鱼网站以及互联网不良信息监测分析功能等专网监测管理功能。安全管理能力模块主要应用于各类行业中进行实施监管,为全网互联、广泛互联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基础资源管理模块能够对管控平台基础数据资源进行详细的处理与分析,升级改造IP/域名比对引擎、系统指纹探测引擎以及应用指纹探测引擎[7]。大数据分析模块是该管控平台的核心,主要是采用基于分布式流式数据处理方式,对数据进行深度的挖掘与分析。在宏观上对网络信息安全进行有效把控,使数据广泛互联与分析,将各个事件有机结合在一起,由点到面,由面到体,方方面面进行全局的分析与处理。该技术的应用能为上层数据提供业务数据支持,也能进行资产漏洞预警的深度分析与关联分析。大数据时代,能有效定位到攻击源与攻击时间的发生区域,减少故障带来的损失。大数据的运用势必会对网络的全面升级起到关键作用,同时也是净化网络环境的关键一步。

3.5展示层

在展示层,可以通过管控平台对数据共享层、业务层进行数据传送与数据支持。可利用目前最为先进的态势感知技术,对互联网信息安全进行整体的分析,方便对整体态势感知、资产分布、网络安全事件分布、流量异常监测以及多源安全数据等多种信息资源进行合理化的展示和管理[8]。

4结语

大数据逐渐改变了生物医学的发展模式,也是对传统信息管理与分析的一次颠覆性革命。它的运用势必会促进生物医学的共享研究和临床精准诊疗,也会对流行疾病、重大疾病进行原因筛选,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但是,必须要考虑信息安全和个人的隐私保护问题,必须合理采集和使用数据,切不可为了自身利益,泄露患者和库内的数据资源。在技术方面大数据在医学上的应用已没有任何问题,目前要解决个人的信息安全与隐私问题。生物医学信息安全建设必须循序渐进、逐步发展。只用通过不断地优化处理,生物医学的信息安全才能得到保证。另外,需要完善的制度与法律作为支撑,确保生物医学信息安全管控平台安全、健康、稳定、高效地运行。

参考文献

[1]秦文哲,陈进,董力.大数据背景下医学数据挖掘的研究进展及应用[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6,23(1):55-60.

[2]张宁,徐远旭,杨帆,等.大数据时代的生物医学研究[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5,28(1):34-39.

[4]杨高明,杨静,张健沛.隐私保护的数据研究[J].计算机科学,2011,38(9):1117.

第2篇:医学信息安全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生物医学;信息安全;隐私保护

0引言

基于计算机技术、信息存储方式、云计算和移动终端设备的高速发展与革新,人类社会步入了大数据时代,并给当代社会发展带来了冲击,正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工作与思维等各个方面[1]。对于生物医学领域而言,自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以来,随着基因组学、脑科学等知识的快速积累,各种实时、定量分析测试技术的推陈出新,大规模临床研究日益增多,以及数据的生成和共享急剧增加,在海量数据分析和解读过程中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逐渐成为生物医学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2]。

1大数据在生物医学领域的重要性

大数据(BigData)是指由于容量太大和过于复杂,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存储、检索、共享、传输和分析的数据集[3,4]。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以及对数据的研究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各个方面发挥支撑促进作用。大数据本身是一种信息资源,具备其他资源无法匹及的趋势预测潜力,基于大数据的分析和应用是使这些资源的效益真正释放出来的关键所在[5]。生物医学研究不是孤立存在的,具有整体关联性,且个体疾病复杂多样。随着高通量大数据存储技术的革新和基因组测序成本的下降,以及医院信息化和现代数字化研究、诊疗系统的发展,生物医学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海量的数据[6]。目前,每年全球产生的生物数据达到EB级别,生物医学科学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大数据科学[7]。生物医学数据不断积累,促使研究者和临床医生的思维方式已经从数据生产和积累转变为对数据进行深层次的处理[8]。大数据技术的分析和挖掘在医学研究、疾病诊疗、公共卫生管理和健康危险因素分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生物医学的发展已经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持。

2大数据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2.1预测功能

预测功能是大数据挖掘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的核心,在生物医学研究和疾病诊治、预防中都得到有效应用。大数据的信息统计分析为医学研究提供方向指引和结果预判,避免重复研究;基于大数据挖掘技术,从大量的生物医学数据中分析某些疾病的病发因,针对疾病发生机制,及时准确确定治疗方式,利于疾病的预防治理[9];同时针对个体健康数据的整理也可为疾病的预防提供参考服务。

2.2信息共享

数据共享是大数据应用的基石,医学领域积累了海量的数据,但分布相对分散,通过信息共享,把相对分散的信息资源连接起来,最大程度地增加数据量,为更多、更新的应用提供数据支撑。例如,医学健康档案和生物医学专用数据库的构建,极大地便利了临床医生的病患诊治和生物医学研究者的科学研究。

2.3个性诊疗

基于大数据技术构建个人健康档案、基因信息以及动态网络预测数据库,为实现个性化治疗奠定坚实的基础[2]。大数据时代的生物医学数据共享互通,医生在为患者诊疗时,可从已构建的数据库信息中调用患者的所需参考数据,辅助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践行个体化诊治原则。

3生物医学领域使用大数据存在的风险

3.1信息安全隐患

随着现代生物医学发展产生的数据不断积累,在享受大数据为使用者提供便利的同时,信息安全问题也频繁发生。2015年2月,美国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医疗信息泄露事件,第二大保险公司Anthem宣布黑客窃取了公司超过8000万的个人信息;2015年4月,全球最大的漏洞响应平台“补天漏洞响应平台”消息称:国内30余省市的社保、疾控中心等系统存在高危漏洞,涉及数据量高达5279.4万条。根据美国卫生公民服务部(HHS)的统计,近年受医疗信息安全影响的人数呈爆炸式增长,仅2015年就有1.1亿人,为过去3年的2.7倍,信息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生物医学研究中无法避免的内容。

3.2个人隐私泄露

大数据时代,生物医学研究中病人的隐私问题是不容回避的现实挑战。医疗个人数据会涉及病人的隐私,且极具特殊性和敏感性,对其进行使用时面临一系列法律和伦理问题,因此在大数据环境中保护好个人隐私至关重要[10]。生物医学研究中对大数据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随着大数据运用和普及范围的日益扩大,人们对病患的隐私,特别是基因组隐私(个人基因组数据)的保密格外关注,现实情况是病人的隐私在大数据的采集、流通和使用过程中存在泄露的隐患。

3.3冲击社会公信

信息安全隐患和个人隐私泄露给生物医学领域带来了极为恶劣的影响,不仅影响了个人及团体的生物医学研究,同时部分数据的泄露也造成数据提供者的个人信息和隐私暴露的问题,为不法者及其不法行为提供信息渠道,导致严重的社会危害。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关系到广大数据资源提供者及病患的切身利益,其社会关注度持续攀升,一旦因此而产生重大的社会危害事件,必将给生物医学发展研究的社会公信带来严重冲击。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研究与挖掘将成为生物医学发展的趋势。大数据已经运用到生物医学的各个方面,正在深刻影响生物医学的发展,面对如潮水般涌来的海量数据,进行合理有效利用的同时,避免风险也至关重要。

4生物医学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的管控措施

4.1设置专业机构

生物医学数据的安全和隐私的保护需要专门的机构管理,目前比较著名的是美国的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和欧洲的生物信息研究所(EBI),而国内缺乏类似的专业管理部门。政府应完善机构设置,建立专门的生物医学信息管理部门,从事生物信息数据的管理、汇聚、分析和等工作,督导和引领国内生物医学信息的数据安全和隐私的保护,此外,各级单位内部也应设置相应的信息安全管理处(室),逐级防护,确保信息交流的全过程安全。

4.2完善政策法规

目前国内尚缺乏专门针对生物医学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的政策法规,管理部门应着手加快推进生物医学信息保护的政策法规完善,严格要求生物医学信息管理、储存以及使用,各级单位和部门要注重保护信息安全,加强数据传递过程中的管控和监督,为提供信息数据的病患隐私提供法律保护,对窃取、倒卖重要生物医学数据信息的犯罪人员应该予以严惩。

4.3研发使用新技术

由于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升,以往的数据安全保护技术,如数据加密技术、生物识别和数字水印等投入使用的时间过长,容易被破解。云计算、云储存技术的推广使数据储存的载体已经从过去的物理转向虚拟,这给现代数据保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物医学数据的存储和使用部门应加大对保密软件开发的投入,或者依托互联网公司,研发适合目前计算机环境中所需的信息保密技术。

4.4构建数据库防御体系

大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技术体系中的安全防护技术主要分四个层次,分别为设施层、数据层、接口层和系统层的安全防护[11]。单纯依靠专项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信息保密的要求,需构建纵深的数据库防御体系,从存储、访问和管理三个角度出发,保障生物医学数据在安全范围内合理地进行挖掘使用;同时构建数据库安全认证和评估体系,对各级数据库的安全性能进行定期评估,发现风险及时反馈到各级管理部门。

4.5加强信息安全教育

信息安全教育是预防信息安全和隐私泄露问题产生的有效手段。对信息的采集、存储和管理者来说,加强信息安全教育需要掌握相关信息保护的技术和手段,加强对信息传播过程的管控;对信息的使用者来说,有效的信息安全教育能预防使用过程中无意识的泄露;对数据的提供者来说,信息安全教育能够使其了解相关的信息安全政策和法律法规,在出现隐私泄露的问题时,能够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大数据改变了生物医学的传统实践模式,有利于实现生物医学的共享研究和临床的精准诊疗。大数据环境的生物医学研究基于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的前提,应合理地采集和使用数据,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实现信息共享者之间、信息使用者与提供者之间的利益互享,取得大数据环境下生物医学研究的社会公信度。

参考文献:

[1]秦文哲,陈进,董力.大数据背景下医学数据挖掘的研究进展及应用[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6,23(1):55-60.

[2]张宁,徐远旭,杨帆,等.大数据时代的生物医学研究[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5,28(1):34-39.

第3篇:医学信息安全范文

中学生是接受这些新事物较集中、受众面较广的群体,但由于年龄和阅历关系以及此方面教育重视程度的限制,其信息安全意识可能比较低,往往会成为黑客和不法分子攻击和利用的对象,给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旗下的英诺森提研究中心于2011年12月的研究报告《儿童上网安全:全球挑战与策略》中指出,青少年及儿童在网络世界可能会遭受网上恶意图片的伤害、堕入网上色情陷阱和陷入网上欺凌这三大威胁。因此,借助学校信息技术教学,融入信息安全意识教育,培养学生识别信息安全威胁,规避信息安全风险,提高学生基本的信息安全防护能力,加强学生信息安全道德伦理和法律法规教育,不断提升学生信息安全意识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信息安全意识通常包括对信息安全重要性的认知和对信息安全的理解程度,个人的行为对信息安全的影响,个人应当承担的安全责任,归纳为认知、行为、影响三方面,亦可引申为知识、技能和伦理。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比较重视对信息安全意识的研究,美国高校积极开展了一系列信息安全意识项目,多数大学的信息技术部门都建有信息安全意识网站,多以主题教育的形式让在校学生、教员、职工、计算机技术人员等了解最新的网络安全威胁、计算机安全实践和相关的信息安全政策和法规问题等。如:UniversityofGeorgia使用SecureUGA安全意识和培训模型来培训学生和教职员工,所有学生和教职员工每年被要求参加一次为期两周的自学培训,培训的电子记录将会转发给每个部系的领导者。Se-cureUGA包括10个模块,分别为敏感数据(SensitiveData)、身份盗窃(IdentityTheft)、病毒(Viruses)、合法下载(LegalDownloading)等。培训者可点击每个模块进入培训页面,学习该模块下的内容,完成测验,测验的正确率必须达到80%才能通过,也可以反复练习、测验。对于中学生的在线教育相对较少且多为政府组织,如英国的国际儿童网络、印度的信息安全意识网。这些网站中有专门为儿童和中学生开设主题课程,此外还包括视频、游戏、电子书、宣传册、海报、小贴士、每日新闻等。为了更加有效的提升学生信息安全意识,奥巴马政府从2009年开始将每年10月定为网络安全意识月,多年来,EUDCAUSE和高等教育信息安全委员会一直在联合推广国家网络安全意识月,举办丰富的信息安全意识活动,各高级中学、大学同样也尝试开展各种信息安全意识教育活动和网络安全竞赛,如:网络取证挑战赛,包括rootkit检测和分析、僵尸网络检测和分析、系统取证、速记式加密和文件雕复等,最高可获得2500美元的奖项。2011年开始,上述两家机构以每年1月28日的国际数据隐私日为契机,联合开展为期1个月的国家数据隐私月,同时也倡导各中学、高校开展数据隐私月校园活动,其目的在于鼓励更多的学生关注数据隐私,尽最大努力保护隐私,控制数据足迹,以提升保护数据和隐私的能力为首要任务。

2.国内研究现状

在学校教育方面,关注大学生信息安全意识教育的较多,而关注中学生的稍微少一些,且都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没有具体的实践性研究,也没有相关的教育培训工具。根据文献搜索显示,仅有5篇文章提到了中学生信息安全意识研究:陈坤党在《对中学生网络违法犯罪现象的法律思考》中阐述了中学生心理的不成熟是实施网络违法犯罪的内在驱动力,家庭的引导不力、学校的缺乏重视则不利于对中学生网络违法犯罪的防控,并进一步提出通过技术、管理、法律、教育和惩处等多个途径来控制中学生网络违法犯罪;吕海涛在《浅议Inter-net与中学校园安全》中提出电子信息化时代给人与人交流沟通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为一些不法之徒违法犯罪提供了便利,必须引起社会和学校的高度重视,严加防范,采取得力措施加以管理,确保中学生身心健康不受伤害;鲁亚华在《中学生网络信息安全素养形成的课程化实践》中,针对当前中学生网络安全素养缺失和学校教学长期以来处于无序随意状态,提出了一套中学生网络信息安全素养培养方案;童红梅教授在《甘肃省14-20岁学龄青少年网络行为与信息安全意识调查分析》对甘肃省14-20岁学龄青少年使用互联网的行为特征与信息安全意识进行了抽样调查,分析了网络行为及信息安全意识薄弱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陈卓民在《提高青少年网络安全意识刻不容缓》中剖析了青少年网络安全意识淡薄的原因,探讨了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新途径。综上所述,我国信息安全意识方面的教育还不够成熟,关注中学生的相对较少,没有专门为中学生开发的教育工具或网站。笔者依据学生需求,参考国外大量信息安全意识相关网站及培训资料,利用ArticulateStudio13试用版开发了中学生信息安全意识教育工具。

三、信息安全意识教育工具设计与实现

1.信息安全意识教育工具的设计

中学生信息安全意识教育工具遵循“一个核心,一条主线”的设计理念,一个核心即以提升中学生信息安全意识为总目标,主要以主题教育的形式开展,以趣味性、多变性、灵活性、教育性、资源丰富多样化、呈现手段多重化为其特色之处,其知识点简单易学,容易被学生所牢记。一条主线是指按照非正式学习设计教育工具的结构,提供基础学习、网络攻防、拓展资料、提升测试等充满趣味性的内容,可在无形之中激活学生的认知敏感度,使学生在树立起正确信息安全意识的同时,进而赢得整体水平的提升。信息安全意识教育工具从整体上可分为五大模块,分别为基础知识、网络攻防(视频)、资料拓展、提升测试、设计说明。

(1)基础知识模块主要以主题教育的形式展开,可分为指导方针、安全概念、风险与提示三大部分。指导方针即中学生使用互联网或电子产品应遵守的网络伦理、计算机用户道德准则和网络文明公约等政策法规;安全概念即介绍信息安全领域的一些专业术语及概念,如计算机病毒、间谍软件、特洛伊木马、网络钓鱼、身份盗窃、社会工程攻击、点击劫持、标签绑架、僵尸网络、网络数字大炮等;风险与提示即中学生使用互联网或电子产品可能存在的信息安全风险,以及这些风险的预防措施或是小贴士,如计算机病毒识别及预防、社会工程攻击及预防、WiFi安全、蓝牙安全、即时通讯安全、身份盗窃及预防、浏览器安全、网络诈骗及预防、移动设备安全、邮件风险与预防等。

(2)网络攻防模块网络攻防模块是本工具的一大特色,主要通过CamtasiaStudio8进行录屏与后期制作,整理了手机安全防护、WiFi的使用与防护、Windows漏洞修复与系统更新、安全防护软件的使用、系统密码设置与文件加密、IE浏览器安全防护、邮件识别术、OutlookExpress安全防护、U盘病毒防护、聊天软件防护、木马检测、Windows系统加固和安全防护的演示动画等。通过观看攻防动画可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

(3)拓展资料模块整理了一些信息安全意识方面的优秀电子书、宣传册、漫画、海报等,可供学生自行下载,观看学习。

(4)提升测试模块即学完相应知识之后,可对学生进行一次总结性评价,测试的题目一部分来自网络,另有一部分是笔者根据中学生的情况自行设计,共计45道题,每次测试都会将试题乱序排列,随机抽取30道测试题,回答正确率达到80%即可通过,测验具有错误指导功能。

(5)设计说明模块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开发工具主要介绍开发此工具所需的软件,涉及ArticulateStudio13、PPT2010、Camta-siaStudio8;功能说明主要介绍本工具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使用手册;参考资料主要罗列了工具中资料的来源和出处;作者简介主要对开发者做一简单介绍。

2.信息安全意识教育工具的实现

信息安全意识教育工具的开发主要借助ArticulateStudio强大的e-Learning课件制作功能,此软件的三个核心工具ArticulateEngage、ArticulateQuizmaker、Ar-ticulatePresenter可以将6个模块组合在一起,并以引人入胜的Flash演示呈现给学生。ArticulateEngage可以使开发的课件更加生动而富有互动效果,可以将被动的学习转换成主动的学习,Ar-ticulateEngage提供了20多个模版,包括阶梯、流程、时间轴、金字塔图、活动标签、FAQ等,而且这些Flash的形式为各种e-Learning课件所通用,并能够单独在网上。利用简单易用的模版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创建出多媒体的互动学习效果,开发人员只需选定合适的模板,输入相应的资料并设定好属性保存即可。本教育工具中的基础知识采用了手风琴模板,网络攻防采用了媒体播放模板,拓展资料采用了Presenter提供的资源链接功能,设计说明采用了文件夹模板。ArticulateQuizmaker可以在一个全新的、高效的编辑环境中创建在线互动测试,测试形式多样,包含丰富的媒体和互动效果,而不需任何繁杂的技术开发。Ar-ticulateQuizmaker提供大量的题型,除了常用的多选题、对错题、调研题等,还可以非常容易的创建拖拉题、热区题等20多种不同的题型。此外,它可快捷的将试题分组并随机抽取,从而避免将题目分散,亦可根据考试结果给予学生特殊的反馈效果。开发人员只需事先将试题的测验时间、问题分值和尝试次数以及问题反馈等设定好,然后从Excel导入准备好的题库,保存即可。本工具测试模块的开发即运用Quizmaker的功能。ArticulatePresenter能快速将PPT文档转换成Flash课件或Web课件,支持为PPT的每个slide进行录音、插入各种Flash媒体包括视频、游戏和Engage互动练习以及Quizmaker测试题,设置各种课件的属性,支持成HTML5格式,可以在iPad、iPhone等设备上运行,并符合AICC或SCORM标准。开发人员只需将事先做好的Engage互动练习以及Quizmaker测试题插入到PPT中,设置好播放器的效果,点击即可。笔者最终将中学生信息安全意识教育工具为符合SCORM标准的Web课件。教育工具目录页如图1所示。

四、总结与展望

第4篇:医学信息安全范文

[关键词]信息安全;体系;技术;人员;制度

0引言

医院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信息网络的安全也就成了影响医院医疗工作正常运转的重要因素;但在医院信息网络建设的过程中,由于信息化总体规划中的安全因素考虑不足,导致在信息网络运行时还不时会出现或大或小的网络故障[1]。因此,为确保医院信息网络安全,其支撑体系成了我们需要重点研究和思考的课题。

1医院信息安全现状

传统的医院信息基础平台是烟囱式架构,应用系统软件是和硬件资源捆绑起来建设的,各自运行着医院信息系统、检验信息系统、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等应用系统[2]。由于每个应用系统都由各自的服务器单独提供服务,硬件资源利用率低,系统运行可用性不高,数据存放较为分散,数据保护可靠性差。网络核心及汇聚层交换机往往采取的是主备模式,故障处理响应时间较长。而网络安全防护措施相对薄弱,容易受到病毒和恶意软件的入侵,造成网络局部或整体故障。有些医院的容灾策略异常复杂,应急计划缺乏演练,往往不具有可执行性。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技术分工越来越细,要求越来越高。但由于编制数量、用人制度、成本控制、人员待遇等原因,医院往往缺乏高端信息人才,医院信息专业人力资源普遍较为紧张[3]。并且在医院这个并不专注于信息技术的相对封闭的环境内,信息人员往往很难跟上行业发展的脚步。在信息网络运行维护管理过程中,由于技术、人员和制度等跟不上,还存在问题得不到及时处理解决的现象。因此,为确保医院信息网络正常运行,我们必须对信息安全实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应从技术、人员、制度等方面进行安全体系建设[4-5],建立完善的、多级的、体系的医院信息网络安全平台,确保医院信息网络的安全,使医院的运营和管理少受或不受非正常因素的干扰,按医院既定目标和方式运营。

2信息安全支撑体系建设方法

医院信息安全支撑体系涉及技术、人员、制度等多种因素。它们相互关联,只有从整体上发挥共同作用,才能保证医院信息系统长期处于一个较高的安全水平和稳定的安全状态,进而确保医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1平台安全

构建优质、高效、安全的信息网络平台是一项基础工程。我们引入云计算技术,建立了一个节能、环保、低碳、绿色的云计算技术架构的动态数据中心,形成了虚拟化平台和小型机共存的信息基础平台,搭建了生产云、测试云、容灾云、安全云等功能云,从而转变医院数据中心建设模式,从传统粗放型转变为现代集约型投入,从烟囱式转变为虚拟化应用部署,实现平台整体部署、资源按需配置、系统安全保障的新环境,以提高信息设备利用率和信息系统安全性,发挥信息资源的最大效能[6-7]。为更好地保障安全,我们采用虚拟网络技术将网络划分多个虚拟局域网,有效提高交换机的数据交换效率,增强了网络的安全性。并且从多种角度研究数据中心容灾系统的建设,提出3种容灾预案,旨在利用各种技术和管理手段将灾难的影响化解[8]。一是基于高可用性的本地接管预案,二是基于双活数据中心的本异地互备预案,三是基于数据库复制技术的主系统本异地切换预案。

2.2数据安全

数据安全涉及数据丢失和数据使用管理两方面内容。数据丢失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存储系统硬件导致的数据丢失,称之为数据的物理错误;另一个情况是应用程序、病毒、人为误操作导致的数据丢失,称之为数据的逻辑错误[8]。我们针对这两种情况,一是搭建存储虚拟化平台,对不同存储系统平台提供的物理卷进行镜像,完全可以确保在出现物理错误时数据不丢失、应用不中断;并且对整个存储池进行规划,把存储空间资源和性能资源整合,发挥存储设备的最大效能[9]。二是建立数据备份恢复解决方案。数据备份是数据保护的最后一道屏障。基于备份恢复的数据保护预案就是通过建立高效的数据备份恢复系统,在数据的逻辑错误导致数据丢失的时候,用于应急恢复工作,从而起到保护数据的作用。为数据使用得到有效地管理,建立相应的数据库使用管理制度和数据库审计追踪使用行为等技术防范措施,以防数据泄露,切实保护医院权益和病人隐私。

2.3应用安全

为保障应用系统的使用安全,原国家卫生部(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出台了《卫生系统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电子认证包括身份认证、电子签名和电子验签。采用国家认可的数字证书,可以有效解决卫生信息系统流程中的安全问题,确保用户身份和信息的真实性、电子病历的合法性以及网上数据信息存储和传输的安全性,从而实现诊疗信息的安全共享。目前,我们在电子病历及其归档系统中正在逐步开展安全、规范的电子认证服务应用[10]。对于应用系统的自身安全,我们对每一个系统的引进和开发都要进行反复的论证、调研,深入了解需求,结合医院实际进行系统的二次改造优化,使医院信息体系安全对接、有机融合、充分共享。并且对用户进行权限设置,严格账户管理,定期整理用户。强化操作应用和使用安全,使信息化技能成为工作人员必需技能,努力发挥系统的最大效益。

2.4网络防护

为对网络终端设备和网络边界进行安全防护,我们采用以下安全保障方法:一是使用桌面管理软件,对网络终端设备进行远程控制和管理,为用户解决资产管理、网络配置、桌面维护等日常工作。二是实现网络准入控制,规范终端接入标准,加强网络终端的主动防御能力,屏蔽一切不安全的设备接入医院网络[11]。三是采用防病毒技术,部署网络版杀毒软件和安全预警系统,对整个网络实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病毒防护,对网络中的病毒感染情况和病毒传播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和报警,从而起到提前预警和事前防范作用。四是采用防火墙建立安全网关,用IDS和IPS加以补充,并可使用网闸实现内外网隔离。做好安全策略、日志审计等工作,对进出的访问行为进行有效管理,对防火墙的信息内容和活动进行记录,对网络攻击进行检测和报警,有效防止医院内部网络受到外部攻击[12]。

2.5人力资源

正确分析人才队伍和人才工作的现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精干高效的信息人才队伍[13-14]。针对医院实际情况,我们在优化信息部门人员配备的同时,实行内部轮训机制,强化能力培养;采用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吸引和培养人才;通过内部培训和专业机构培训等渠道,采取普通培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理论培训与现场培训相结合、在职培训与外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切实达到实用有效的培训目的,加快现有人才知识结构与专业能力的自我转型和提升;加快调整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机制,推进人才队伍由数量增长型向内涵建设型转变,充分发挥人才的价值和作用,更好地为医院信息网络建设与运维服务,使信息安全服务管理风险降到最小。

2.6规章制度

医院信息安全制度为保证信息网络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遵循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有利于突出重点,加强对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和管理监督;有利于明确安全责任,强化监管职能,落实各项安全建设和安全管理措施;有利于采取系统规范、经济有效、科学合理的管理和技术保障措施,提高整体安全保护水平。我们根据国家和军队的相关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信息网络系统管理、安全保护、运行维护、人员培训等一系列制度;建立医院、职能科室、应用科室三级信息管理网络体系,分职责、分层次、分重点进行管理,并且制订了网络故障应急处置预案[15]。在完善制度规范的同时,抓制度的执行和落实,使制度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保障信息安全和信息系统安全正常运行,进而保障各部门的职能与业务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开展。

3信息安全支撑体系建设体会

3.1借助先进技术筑牢信息平台和数据的安全

面对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化医院建设和管理模式应与时展要求相适应。我们应紧盯信息前沿技术,拓展其在医疗技术、服务模式、安全保障中的应用和创新转化,筑牢信息平台和数据的安全,有效提升医院信息化内涵建设[16]。利用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实现数字化医院建设转型转变,把数字化医院建设变成为安全放心工程,助力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决策水平的全方位提升,以及数字化医院建设健康持续发展。

3.2落实顶层设计发挥信息化建设应有的作用

医院往往希望通过推进信息化建设来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却常常忽略了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切忌把“顶层设计”当作一种口号,把“整体规划”流于形式,缺少思考和探索,人为主观因素较多、随意性较大,从而导致在信息网络运行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使信息化建设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16]。我们应从医院的现状和发展出发,求真务实,让总体规划、顶层设计落到实处,确保信息安全无死角。

3.3挖掘人才潜力推动行业建设安全持续发展

医院信息化30年的发展实践表明,人才是实现行业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是推动信息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是保障信息网络安全运行的根本力量。没有高水平人才,数字化医院建设站不高、看不远、理不清;没有专业化人才,信息安全保障将出现被动局面,将滋生依赖性。而建立健全各项培养制度和考核评价激励机制,才能使得人才培养制度化,才能保证人才培养长效化[14]。因此要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等环节,以优秀人才推动信息化建设,同时为医院信息网络安全运行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4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医院由原先相对封闭的环境逐步变化为开放的环境,由此给信息安全也带来了新的课题,而进行信息安全体系化建设管理正是实现信息安全保障的有效手段[17]。在实施各项安全保障措施时,应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从建、管、用3个方面入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搭建事前防范、事中处理、事后评估的全流程安全服务体系,规范信息质量管理,提高信息保障水平,确保医院信息网络平台及其承载的业务系统能安全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1]许强.浅析医院信息安全管理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21(16):168-169.

[2]赵伯诚,朱元元,马锡坤,等.南京军区“医云工程”实践与效果分析[J].中国数字医学,2013,8(5):16-19.

第5篇:医学信息安全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医疗;隐私;信息安全

互联网医疗是指以互联网为载体,以信息技术(包括通讯技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为支撑,开展在线健康教育、电子健康档案、医疗信息查询、电子处方和远程医疗等多种活动的一种新型健康和医疗信息服务的总称,其本质是将互联网及相关信息技术延伸至医疗服务这个大行业中来[1-2]。互联网医疗的兴起在方便患者就诊、节省医疗成本、优化医疗模式、保证医疗安全、方便医学研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互联网医疗的推广,云技术、大数据分析的应用,患者医疗信息变得更集中、更易获得,在医疗数据采集、存储和应用过程中常发生数据泄露的问题。数据泄露会危及患者个人隐私,如某社区居民疾病登记管理系统的账号和密码泄露,就会暴露大量居民的敏感信息。近几年,孕、产妇个人信息泄露的新闻几乎不绝于耳,其带来的一系列推销、诈骗问题严重困扰信息当事人[3]。因此,很有必要对在互联网医疗环境下的咨询服务、远程医疗、移动医疗设备使用中可能存在的隐私泄露等信息安全性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及预防。

1互联网医疗中隐私信息保护面临的挑战

1.1咨询服务中的泄露风险

在互联网医疗中,患者可在具有挂号功能的网页上进行预约挂号、医疗保健咨询,还可通过网络上的医疗社区向医生寻求建议以及与病友交流治疗信息,但存在患者相关隐私数据的安全性、保密性等问题。首先,患者要填写一系列个人信息注册,这样才能获取网站服务;其次,在进行医疗咨询或在患者社区分享就诊经验时,患者会有意无意地泄露一些碎片信息,虽然这些碎片信息单独看似毫无价值,但将之与患者提供的其他信息关联后却有可能识别其身份[4]。最重要的是,一些网站允许广告商或其他第三方获取用户信息,当患者浏览网站时点击了外部广告,广告商便能追踪这些患者,对患者进行定向广告推送。但互联网具有开放性,患者并不知道哪些人可以获取他们的哪些信息,也不知道那些信息被用于何处,甚至以上行为的发生都很难被患者觉察,而信息泄露时也无从申诉。目前有许多互联网医疗机构,水平与资质参差不齐,工作人员同样层次复杂,而他们可从网络后台获取用户的大量健康信息[5],若发生隐私泄露问题,很难追踪根源来明确责任。少数从业人员受利益驱使,拷贝、贩卖健康信息,也造成了患者隐私泄露的问题。

1.2远程医疗中的泄露风险

远程医疗是指远距离地对患者进行医学诊疗,其应用使得医疗服务突破了空间的限制,有利于优质医疗资源的配置,处于医疗资源不足区域以及身体行动不便的患者也可不再需要长途跋涉、劳心劳力地去医院就诊,在家就能通过网络得到专业的医疗服务。2014年8月国家卫计委印发的《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中规定,远程医疗服务只能由医疗机构提供。国家发改委、卫计委还于2015年初联合印发了《关于同意在宁夏、云南等5省(区)开展远程医疗政策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试点省(区)落实远程医疗服务工作[6]。然而,在远程医疗过程中同样存在隐私泄露风险。在远程诊疗过程中,患者的病理学诊断、影像学诊断等数据或图片都通过互联网传送,与医生的沟通也是采用视频通话方式,数据容易受到拦截、甚至篡改,视频也有可能被窃听。远程医疗结束后需进行医疗档案的记录,医疗信息电子化、档案化可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且方便在不同医疗机构之间传输或共享。传统的医疗机构通过将内部的电子病历系统与外部网络隔绝开来保障信息安全,互联网医疗则将医疗信息的共享范围拓展至整个互联网,而电子记录容易复制、共享、被第三方截获的特性便带来了信息安全的隐患[7]。

1.3移动医疗设备使用中的泄露风险

互联网医疗催生了各种类型的移动医疗设备,主要包括健康管理类的可穿戴设备如手环、慢性病管理类的监测设备如家用血糖仪、适用于远程医疗的监控设备等,受到目标人群的欢迎。这些设备可持续性地采集、存储患者的数据,帮助患者进行健康管理,并向互联网医疗机构传输数据。同时,这些移动医疗设备具有汇总患者数据、创建患者的详细的合成档案的功能,还有将收集到的患者的大量数据聚合、关联、分析的功能,可从中挖掘出新的信息。此外,这些设备还有可能记录其他数据,如患者的位置信息等。这些数据对商业企业有很大的利用价值,如用于定向营销等,可为其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然而目前国内对此类设备的数据采集与利用并无相关规定。对于家用远程设备,在信息访问、传输和存储时,由于用户的操作失误或有意为之,也会造成信息的泄露、篡改和丢失[8]。由于用户疏忽、错误地使用了不安全的上网设备(免费路由器等)而导致信息泄露的事例并不鲜见,2015年央视“3•15”晚会上就特别展示了信息诈骗犯罪如何利用免费路由器获取用户信息的例子[9]。因此,对移动医疗设备用户来说,要有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否则将其他端口把控得再严也是徒劳的。

2相关建议

当前,我国互联网医疗正处于发展初期,在保障医疗信息隐私与安全的前提下,应本着鼓励发展的原则,不可过分束缚。对互联网医疗实际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建议从立法、信息技术和管理三个维度来解决,使之能够健康发展。

2.1加快制定健康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以适应互联网医疗发展的需求

目前,世界上有109个国家有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10],而我国尚无系统性的法律、法规来确保医疗信息安全,尤其是在涉及隐私保护方面。我国有关个人信息的保护规定虽多,但基本上是分散在效力层次不一的各种法律、法规甚至规范性文件中的,即目前法律对个人信息及隐私保护采用的主要是间接方式,且规定模糊、震慑力有限,不仅会使隐私信息泄露者肆无忌惮,而且在出现纠纷时也往往无法可依。建议制定个人信息或医疗健康信息方面的专门法律,在规范远程医疗、移动设备健康信息收集与利用等方面适应互联网医疗发展的需求。同时,通过立法设立专门的部门对互联网医疗机构进行统筹管理,主要职能包括日常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的监督、侵权事件的咨询和诉讼等,建立、健全层级管理机制,提高行政干预效率。

2.2利用先进技术为患者医疗信息的存储与传输安全

保驾护航一些不法分子可能会利用各种技术手段侵入存储有健康信息的网站非法浏览、篡改、盗窃隐私信息,远程医疗也可能遭到黑客的拦截而导致数据泄露或失真。建议建立互联网医疗服务的相关技术应用审查机制,并构建分级、分类审查制度,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进行监管。互联网医疗中健康信息面临的安全威胁大多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解决,因此可引入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包括访问控制技术、匿名技术、加密技术、安全监控和审计技术等,同时鼓励创新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信息技术。

2.3有效的管理是互联网医疗信息安全的重要屏障

各互联网医疗机构应以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为最低要求,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规范及操作规章,并认真落实。以下三点需予强调:1)加强从业人员的隐私保护意识培养和专业素养教育。互联网医疗信息工作人员能接触到大量健康信息,涉及用户的个人隐私,若他们信息安全意识缺乏,对信息安全威胁认识不足,就很可能导致健康信息泄露甚至丢失。因此,要提高隐私保护的效果,必须加强各类从业人员的隐私保护意识,强化自我约束能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隐私信息能够得到妥善的使用和保护。2)畅通患者知情同意权的行使渠道。互联网医疗产生的大数据具有很大的商业价值,信息利用者有义务告知信息主体他们将如何存储、使用或会与谁共享这些健康信息,且理论上应获得信息主体同意后方能实施,而在获得知情同意的过程中还需注意使用公众能够理解的语言。笔者建议借鉴美国的隐私保护电子化技术,该技术会将与隐私有关的决策自动传送给信息主体,信息主体可选择碎片化后分享信息。3)平衡好信息开放与隐私保护的关系。互联互通和信息开放是大趋势。我们确实需要重点关注医疗信息的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但对隐私的保护也不能绝对化,不可过分限制信息流通。健康信息在医学研究和公共卫生管理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其合理利用有利于促进和实现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舒婷.“互联网+”时代的患者隐私保护[J].中国数字医学,2016,11(5):41-43.

[2]上千名孕妇信息被贩卖数据安全难保障[J].中国医院院长,2016(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