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文化的普及范文

传统文化的普及精选(九篇)

传统文化的普及

第1篇:传统文化的普及范文

关键词 城市化;新型社区;科普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0-0029-02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例茨认为,新世纪对中国有二大挑战,居于首位的是城市化。推进城市化过程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大量的农民从土地、农业上分离出来,逐步地转向非农产业,转向城市。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社区,它保留了部分农村特征,又区别于传统城市社区。因此,如何应对新型社区科普建设工作,促进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对科协工作来说是一项机遇,也是一个挑战。

1 城市化进程中新型社区的特点

此类社区是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与农村社区、传统城市社区相比除了共性特点外,具有其独特点。

1.1人员身份多元化

在城市化进程中,无论是整体搬迁型还是拆分合并型的社区,由于前身大多是农村改造而来,社区居住人口的身份复杂,有本地常住人口,有从事体力劳动人员,有公司职员,有小作坊老板,有小商小贩,有公司创业者等等不一而足,比传统城市社区及传统农村都要多样化,是两者的交集之处。同时因为城市化进程,这些人员还会发生大量变迁。

1.2经济形态多元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新型社区的经济结构与形态发生变化,居民的收入来源已不是依靠传统的农作物,但是与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又有所不同,他们的收入呈现多元化。有部分自谋职业的,但大部分经济收入依赖于出租屋租金,以及政府或开发商征地补偿金,这样的经济形态导致了居民“寄生型”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动态,在精神上和经济上有着过强的依赖性[1]。

1.3风俗习惯多元化

居住在城市社区内的人,一般是依据业缘与趣缘等因素,把人们联结在一起,群体之间血缘与血亲关系很淡甚至没有。而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虽然在管理体制上、地理位置等方面与城市社区相同,但习俗却与传统城市社区有很大区别。

社会交往还是局限于原来的村落,社会生活圈子较小,生活环境是较稳定和封闭的,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交往中仍局限于自己本来的血缘或血亲关系之内,居民之间的交往主要限止于以亲属关系、乡里乡亲等传统关系,而其婚丧嫁娶等重大事情的观念、习俗也与传统城市社区迥然相异[2]。

2 城市化进程中科普工作面临的问题

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相应的新型社区也在增多,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科协科普工作的发展。但长期历史文化的影响,还有城市快速发展中带来的文化、观念冲突等给科普工作还是带来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科学文化观念淡薄

长期以来,农村社会一直存有“经济优先发展”的思维模式,对农村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经济建设,致使农村科普建设十分缓慢。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政府主导地位缺失、农民文化主体意识淡薄、农村文化精英外流、科普基础设施简陋,直接导致农村科普建设困难重重,科普内容和形式皆亟待改进。

今天,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在物质生活得到保证的同时,转变身份的居民改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传统生活方式的要求日益强烈,他们越来越渴望获得丰富多彩的科学文化生活。

2.2 科普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我国城市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其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也呈现不平衡的特征,乡村地区的科普文化设施建设严重脱节。有些没有或者缺失科普活动中心及设施,使得这些在城市化进程中已经无地可种的农民在突然很有闲暇的时候却没有地方去、没有报刊书籍读、没有科普文化设施使用。部分人群在这个过程中较易发展出一些不良风气及习惯。

2.3 科普宣传教育缺失

科普宣传教育的缺失有几方面的原因,有主管部门对科普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还不够深刻,科技意识不够强,缺乏对科普工作的重视和支持;有刚转化成居民身份的居民还部分沿袭农村的陈规陋习,对伪科学的辨别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伪科学、迷信愚昧活动的蒙蔽和危害;有科技信息上传下达的渠道不畅,宣传科普、科技培训的手段还较为落后,利用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开展科普活动的比例不高等。

2.4 科普工作创新不足

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使得区域经济社会形态都有了一定的变化,但由于历史原因及工作观念落后,在科普工作中仍然依照从前、一成不变,针对性不强,科学性不够,内容花样不多,没有结合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纯粹是为了工作而工作,缺乏创新意识,自然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创新是进步的源泉,对于科普工作来说,要发展、要进步,同样要依靠创新,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

3 城市化进程中科普工作的举措

城市化进程对科普工作也是一个机遇,在这个推倒重建的过程中,可以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进行渗透。依据新型社区的特点,在以往科普工作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加以创新。

3.1 加强队伍建设,提升科普服务能力

科普是一项提高国民科技素养的长期的、基础性的公益事业,需要社会的关怀,需要众多人士积极参与。建设科普队伍是加强科普能力建设,建立科普长效机制,推动科普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3.1.1 科协牵头组

要以上级单位为指导,以乡镇基层政府为依托,以社区为单位,充分发挥科协在科普工作中的主导地位。科普工作是一项需要投入财力、人力、物力的工作,因此需要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与指导方针,培养专职科协人员,统一协调,安排工作。

3.1.2 整合社会资源

科协与教育、卫生、环保、团委等系统密切合作,遴选出一批擅长于做科普报告的专家,建立科普活动工作机制,定期以不同主题进社区开展科普宣讲活动;与各学校、医院、培训等机构及各类协会紧密联系,利用这些机构的支撑,建立专业科普工作队伍,充实科普工作力量。

3.1.3 拓展科普队伍

征集热心人士作为科普志愿者,设立科普志愿者服务站,根据人员的不同专业,建立不同导向的志愿者服务队伍,如教育工作者志愿者、医生医疗志愿队、生活服务志愿队等定期为群众开展志愿服务。同时,也要为这些科普志愿者定期开展包括区域情况、专业技能、服务方式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其科普服务能力,形成良性循环。

3.2 完善科普设施,推进科普平台建设

科普基础设施是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重要载体,是为公众提供科普服务的重要物质支撑平台――为公众提供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有效平台。

公众通过利用各类科普基础设施及科普平台,了解科学技术知识,学习科学方法,树立科学观念,崇尚科学精神,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提升应用科学技术处理实际问题以及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科普基础设施是国家公共服务体系和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3]。

3.2.1 完善传统科普设施建设

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很多社区前身的科普设施就不是很完善,因此这段时期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完善科普设施的契机。传统的科普设施有科普活动室、科普宣传栏,配套科普图书、光碟、挂图、音响设备等。

这些基层科普设施形式多样、简单易懂、使用方便,是科普工作必要的配套设施,只用硬件设施与软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开展科普工作。

3.2.2 推动新型科普平台建设

在传媒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应将媒体纳入科普平台建设范畴,加强电视电影、报纸书刊等传统媒体的科普平台建设,同时大力拓展新媒体(移动媒体、网络传媒)科普服务能力的开发,尤其是要发挥手机流媒体的移动科普功能。

由于网络没有地域限制,对城市化推进过程中部分处于迁徙状态的群众来说尤为适合。同时加强社区网站的科普宣传和服务,扩充普通公众接受科普服务的渠道[4]。

3.2.3 支持科普文化阵地建设

依据地域特征以及人文资源,建设科学工业、医学、自然科学等科普馆,尤其是可以利用农村前身的特征建立农学科普馆。

建设科普示范基地,为农业、工业等做好示范教育作用。成立科普交流站,专家、学者等可以在站内寻找志同道合的科技工作者进行学术交流,碰撞出科技创新的思想火花。科普文化阵地建设对科普工作的建设和发展起着重要的辅助和支撑作用。

3.3 普及科技知识,创新科普活动形式

科普工作的目的就在于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为了达到科学普及的目的,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要求科普工作不能单一地灌输,要用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调动公众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

3.3.1 注重品牌性

建立常态化科普主题活动机制,培育科协的科普“品牌“活动。如实施低碳家庭、节能减碳、生态环境、健康卫生等主题科普活动,采用报告会、座谈会、文化活动等方式,运用影片放映、图片展、宣传资料等介质,让群众了解有关知识,推进生态、文明、低碳城区建设。

3.3.2 注重时效性

根据重大时事,专项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如在高温酷暑,则在学校、社区等处开展消防演练及培训;在暴雨、台风预告前期,开展救灾、防台宣传;在食品卫生方面,进行食品安全、医疗卫生等知识普及等等。这样的科普活动,及时有效,时效及实用性都很强,必定会受到大家的欢迎。

3.3.3 注重创新性

科技是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创新是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科学普及不但要采取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还要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如利用文艺汇演、科普知识比赛、现身说法、文体锻炼、生活服务、科普作品展览等各种形式,并使用宣传标语、传统媒体、移动视频等各种手段增加互动性、趣味性。

3.4 立足基层实际,开展工作技能培训

开展科普工作还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就是要讲究实际、实用和实效。符合实际就是要符合当地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 符合特定群众体的科学文化素质水平的实际,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地开展科普工作[5]。

对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社区居民来说,除了出租房屋所得的经济收入外,迫切需要提高职业技能,提升就业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因此,培训教育工作将成为科普事业发展的一个亮点。加强职业技能的培训,以先进适用技术为切入点,以现场培训、远程教育结合的方式,根据实际需求,增加产业结构调整后所需的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将是科普培训工作的主要方向。

总之,做好城市化进程中新型社区的科普工作,是一项虽然复杂但是很有意义的工作,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安定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傅歆.浙江“撤村建居"后新型社区文明的创建[J].浙江学刊,2008(6).

[2]金莉.城市新型社区管理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

[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财政部、中国科协. 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2008- 2010- 2015)[Z].

第2篇:传统文化的普及范文

一、“精英艺术”

所谓精英艺术是指:专业的,专业作曲家创作的、专业画家绘画的、专业演员表演的,符合当代专业艺术基本体裁规范和艺术规范的,以舞台形式与运用文化传媒的各项社会功能进行传播的艺术范畴。如:绘画作品、绘画展览、交响乐、室内乐、合唱艺术以及运用各类软件MIDI、会声会影、Cu-base、Nuendo、Photoshop等软件进行处理成形的艺术范畴。当然也包括新音乐体裁的艺术。就当代蒙古族音乐文化而言有以下特征[2]:其一,从艺术创作和表演的特征上看,精英音乐是按照西方艺术音乐的规则而创作表演的。其二,从创作表演的主体上看,这些音乐体裁是由专业作曲家创作和专业演员表演的。他们大多数都在专业院校进行过训练。其三,从受众消费的主体来看,此类音乐是为有一定文化品赏能力的人们所赏听,它要求其受众要有一定的文化艺术素养和相关的专业知识。其四,从传承和展示的途径上看,精英音乐通过现代专业音乐体制渠道进行传承,以专业舞台和文化传媒的各项社会功能进行传播为依托和展示平台。其五,从时间上看,蒙古族精英音乐是新生体裁,是蒙古族社会与文化现代化的结果。具体来讲,精英音乐是现代社会的衍生物。传统社会里都以“传统”现象存在。“传统”现象是指长期以来相对独立、自闭的状态发展。

二、“传统艺术”

我国传统艺术的遗产非常丰富,如: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曲、园林、建筑、雕塑、工艺美术、古文、诗、词、曲、赋、传统美食、传统服饰等等,汇聚几千年积累的伟大的创造和五千年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内涵。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中国传统艺术拥有着它本质的浓郁乡土气息、淳厚艺术内涵和生动的历史痕迹,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不断引起世界人民的重视。中国传统音乐可分为如下几类。国乐是从古代流传下来,创作时间是在古代,在近代又有所发展的属于“国粹”的音乐。“新音乐”是那些学习过西方音乐的人所写的音乐,创作时间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如学堂乐歌。“中国音乐”不仅指古代传承下来的音乐,也指中国人按西方理论创作和改编的音乐。“中国传统音乐”是以它本质的浓郁乡土气息、淳厚艺术内涵以本民族固有方法和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本民族特色的音乐。包括古代作品和当代作品。

传统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也最具现代社会发现发觉挖掘传承保护的重要内容,传统音乐与新音乐的区别并不在于创作时间的先后,而是在于其表现形式及风格特征。相对精英艺术而言,传统艺术内容十分广泛。蒙古族传统音乐包括宗教音乐、民间音乐、宫廷音乐。民间音乐是蒙古族音乐中最丰富最具代表性的类型。它包括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器乐音乐四种。当然这四种也可以延伸很多种类型以声部的多寡、艺术表现特征、民歌演唱的文化内容和民俗功能等等方面进行延伸。蒙古族传统音乐基本特征[3]:其一,民间音乐孕育民间,传承于民间,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积淀的文化传统。其二,民间音乐与民俗社会特定时空的群体生活及其民俗传统相关,其表演依赖于特定的民俗语境。其三,民间音乐是特定社会成员情感意愿的表现,因而对它的持有者有鲜明的代表性。

三、“精英”与“波普”———“精英”与“传统”概念的区别

上述谈论过的“精英”与“波普”现象。其实与当代蒙古族音乐文化中的“精英”与“传统”现象是具有差别的。所谓“精英艺术”如前所述,是指专业作曲家创作的、专业画家绘画的、专业演员表演的,符合当代专业艺术基本体裁规范和艺术规范的,以舞台形式与运用文化传媒的各项社会功能进行传播的艺术范畴。如:绘画作品、绘画展览、交响乐、室内乐、合唱艺术以及运用各类软件MIDI、会声会影、Cu-base、Nuendo、Photoshop等软件进行处理成形的艺术范畴。当然也包括新音乐体裁的艺术。在这里笔者认为《安迪•沃霍尔哲学:波普启示录》这本书中的“精英艺术”与当代蒙古族音乐文化中的“精英”概念是一致的。主要差别体现在“波普”和“传统”概念上。所谓“波普”:是指“流行艺术”,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左右,以英国伦敦和美国的纽约为中心出现的一个艺术运动。1956年英国的艺术评论家罗伦斯•艾伟(LaurenceAllo-way)所提出的。1960年代,波普艺术的影响力量开始在英国和美国流传,造就了许多当代的艺术家。波普艺术具有以下特征:其一,波普艺术是大批量的复制印刷。其二,它对于流行时尚有相当特别而且长久的影响力。其三,它直接借用产生于商业社会的文化符号从中升华出艺术的主题。其四,它不是以“作品”的形式来确证自己的存在。其五,它的原作收藏不具有艺术价值。其六,事实上它只是一种“现象”,这种现象集中地、强烈地加深了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等各方面已经存在的某种观念或道理。所谓“传统”:首先它不是经过大批量的“印刷”,不直接借用产生于商业社会的文化符号、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曲、园林、建筑、雕塑、工艺美术、古文、诗、词、曲、赋、传统美食、传统服饰等等,它的历史都有几千年的积累,都有伟大的创造。它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淳厚的艺术内涵和生动的历史痕迹。它有本质的艺术的主题。其次它不是没有原作收藏不具有艺术价值,甚至它不会作为一种行为瞬间就消逝。

相反它的原作收藏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不会是一种行为瞬间消失,如果说消失它只是濒临灭绝。“传统”的意义它与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等各各层面都具有历史的见证以及它存在的痕迹来诉说它们的重要性。然而在现今社会的鱼龙混杂中也不排斥《安迪•沃霍尔哲学:波普启示录》这本书中的“波普”现象。就当代蒙古族音乐文化而言,“波普”现象比比皆是,最终只有一个特征:它不被审美性地欣赏,它不可作为某种范本供学习者临摹,它经过大批量印刷丝毫不会造成效果的衰减,它的原作收藏不具有艺术价值,甚至它作为一种行为瞬间就消逝了。

第3篇:传统文化的普及范文

1传统科普读物进行数字化衍生产品开发的可能性

科学普及,侧重点在于普及,内容要求通俗易懂,形式要求轻松活泼,能够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无须绞尽脑汁才能获得相关信息[2]。比如,植物类科普读物就与专业权威的植物工具书存在较大区别,后者大多内容专业而晦涩,普通读者难以解读,如《中国植物志》。传统科普读物发展至今,积累了大量优质内容,为数字化衍生产品开发提供了充足的内容资源。此外,硬件设备的更新与国家大力推动科普信息化建设的举措也使科普读物数字化衍生产品开发具有了可能性。(1)先天优势。科普读物图文并茂的表达方式本身就具有数字化开发的先天优势,抽象的科学知识通过数字化手段直观、生动地展现出来,更能优化科普效果。例如,植物学包含大量专业名词,仅常见叶形就多达20余种,如倒卵形、椭圆形、矩圆形、披针形等,难以用文字精确描述给读者,而数字技术正可轻松实现文字知识的图像化。(2)硬件支持。移动设备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移动互联平台所特有的陀螺仪、摄像头、气压计、重力感应器等也为数字化科普提供了硬件基础。例如,植物类科普读物内容丰富,涉及植物与生活相关联的方方面面,将传统的植物科普读物开发成移动应用产品,就方便读者随时随地阅读。(3)政府扶持。有媒体将2014年定为中国“科普数字化元年”,《中国科协关于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指出:用现代信息技术带动科普升级是必然趋势,是实现全民科学素质跨越提升的强力引擎。[3]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的战略决策之一,林业生态建设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植物科普被推到了新的高度,这也使传统植物类科普读物数字化衍生产品的开发变得更加迫切。

2传统科普读物资源衍生开发的主要方法

传统科普读物的资源衍生开发不仅吸收原作的优质内容,更在内容编排、形式表达、信息链接等诸多方式进行了改变,为创造性思维、样式设计、读者定制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了广阔的空间[4]。此外,数字化衍生产品的成本大大低于传统读物,省却了印刷、装订等工序,更消除了传统出版常出现的库存成本[5]。因此,越来越多的传统植物类科普读物开始尝试数字化衍生产品的开发,主要有科普网站、科普App、科普游戏、科普动画这四种形式。

2.1科普网站

科普系列丛书或期刊存在以下共性:知识点全面而离散、书本占空间大、价格较高。因此,许多传统读物如《中国野外观花系列》、“自然珍藏图鉴丛书”等都建立了网站,通过网站提供部分内容,吸引定向读者。2.1.1离散知识快速检索网络检索是数字化的优势之一,可以让读者在离散而海量的知识中快速得到想要的内容。《中国野外观花系列》是我国目前涵盖野花品种最全的典藏图书,共7册,主编与作者均为实力与人气兼具的新生代科普作家,丛书收录了中国最常见、最具观赏价值的野生花卉158科796属2090种,精选6400多幅精美生态图片;小开本口袋书设计,方便携带,按花色、花型编排,读者不论是在城市周边、郊外田间,还是在知名的不知名的山区、景点,都能够快速查阅遇见的野花。丛书的另一大亮点是配套推出了同名移动版网站(/hbkfwsearch.aspx),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根据地域、花色和花型等特征在线检索到自己遇到的野花(如图1所示)。2.1.2海量信息轻松获得植物种类繁多,涉及海量知识点,以“自然珍藏图鉴丛书”为例,它包含了《药用植物》《有毒植物》《野花》《树》等多本分册。“大树林”网站(/)有效整合了这些信息。如图2所示,网站分“观赏植物”、“药材植物”、“食用植物”、“多肉植物”等多个板块,包含200余种生活常见植物的精美图片、形态、生活习性、园林用途、栽培技术等内容,读者可通过直接搜索植物名称或按科属分类找到相应页面,有关植物的详细介绍便可轻松获取。2.1.3读者在线交流互动传统科普途径往往是一对一的,限制读者与作者、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网站支持读者在线评论,同时还能分享、转发到社交平台,在自己的“圈子”里讨论科普内容。如图3所示,“大树林”科普网站的“植物文摘”板块就支持读者评论,读者不仅可以将文章转发到各大社交平台,还能在线留言,与作者互动,与其他读者交流。这大大减少了沟通成本,作者能够直接、快速地为读者答疑解惑,其他读者也能参与互动,形成良性的植物科普社交圈。

2.2科普App

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的普及,使得移动应用(App)备受关注,其强大的便携性更吸引了非常多的纸质读物开发App产品。多肉是近年来十分流行的盆栽植物,市面上关于多肉植物的读物很多,如《萌多肉小典》《多肉肉多》《700种多肉植物原色图鉴》等,以此也衍生出一些多肉App,如“多肉植物”、“多肉植物宝典”、“好多肉”等,如图4所示。2.2.1图像式信息表达科学知识能否有效普及给普通大众,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信息表达是否通俗易懂,而科学知识又常不太容易仅凭文字表达,因此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视觉化设计便能在第一时间抓住公众的眼球[6]。传统的植物科普读物受传播媒介的限制,在内容呈现上有很大的局限性,文字加配图这种简单的信息表达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人的阅读需求。《树百科》囊括了世界上1000多种树木的彩色图鉴,展现了树木的各种形态,读者能轻松掌握识别各种树木的知识和方法。“树木百科-TreesPro”是基于《树百科》开发的一款App,继承了《树百科》的内容与展现形式,收录了北美200种植物,读者能够从中看到树木的外观、大小、花、叶、果实等特征。如图5所示,App界面充满绿色气息,整套植物图标高度提炼不同植物的株型、叶片、花形、果实等特征,设计精美,识别性强,增强了读者的感官体验,使其印象深刻。植物学中文字相近的专业名词非常多,读者难以辨别且容易混淆,这种图像式的信息表达比文字更为生动、直观。2.2.2沉浸式交互体验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与植物进行交流是科普读物应该追求的境界,沉浸式的交互体验能够调动读者多维度的感官,增强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第一次发现丛书走进森林》是畅销20年的法国国宝级儿童科普经典读物,在其基础上开发的基于iPad的App“第一次发现森林”真正做到集游戏、娱乐、教育等多重功能于一体,其交互性更是令读者耳目一新。如图6所示,读者用手指轻轻滑动屏幕,茂盛荫浓的森林便成了金黄色,代表着秋天的来临。此外,用手指点击屏幕后种子会长成花朵,还可以用手指拨开落叶、摘下蘑菇。2.2.3互动式知识传播传统出版资源的衍生开发并不意味着单纯地将纸质图书转变为App,二者可以互动进行、配套推出,将传统纸质读物与数字化读物有机结合、相互融合,激发读者的探索欲望。《豆豆的旅行》就是一款互动式的儿童植物知识科普绘本,它兼有纸质绘本与配套App。绘本负责故事的推进,主人公豆豆遇见了各式各样的花朵,花儿们会普及植物知识。扫描书中的二维码,即进入App相关页面(如图7所示),可以用耳朵听故事,可以点击毛毛虫、瓢虫进行简单的互动,可以看到绘本中花儿们“活”了起来讲故事。这种科普方式将读者“被动接受”转化成“主动发现”,虚拟与现实互动,优化了读者的阅读体验,让绘本中的角色真正“跃然纸上”,科普效果更佳。

2.3科普游戏

网络游戏是近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文化创意产业之一,也是传统出版资源衍生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7]。植物百科类图书是常见的传统植物类科普读物,根据《中国小学生百科全书:植物王国》开发的“植物点点看”是一款植物科普休闲小游戏,游戏以森林、沙漠、湿地三大生态系统为背景,融入生动的植物知识,玩家只需学习一定的植物知识就能闯关成功(如图8所示)。2.3.1趣味性在休闲益智小游戏中加入通俗易懂的植物知识,比起朴实的书本,更能达到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科普效果。“植物点点看”的游戏场景是飞驰的汽车,行驶过程中会排放尾气,成功种植相应生态系统内适合的植物可减少尾气值,60秒内尾气槽满则游戏失败,反之,通关成功。游戏利用人们的求胜心理,鼓励玩家学习一定的植物知识,以游戏的趣味性带动科学知识普及。2.3.2碎片化移动终端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将内容和时间碎片化。小游戏可以实现两个碎片化的完美结合。在“植物连连看”游戏开始前,玩家可查看“植物札记”,其中介绍了游戏中各植物适合的生态系统及相关知识,在消磨零散时间的同时,也学习到点滴的植物知识。

2.4科普动画

动态的图像搭配音效,能全方位调动读者的积极性,提升学习兴趣。通俗易懂的语言、生活化的场景、故事性的叙述方式使动画很适合科学知识的推广和普及。“中国孩子想知道的新十万个为什么”系列图书在低龄儿童中非常流行,包括《有趣的植物》《可爱的动物》《神秘的宇宙》等10册。为了迎合儿童读者,出现了以书本知识为核心开发的科普动画《十万个为什么》(如图9所示)。2.4.1寓教于乐在我国,动画的主要受众是儿童,其色彩明亮、造型设计可爱,非常适合未成年人观看。严肃、生硬的科学知识难以激发儿童对科学产生兴趣,科普动画寓教于乐的方式避免了刻板的说教,能够生动形象地传播知识。在《十万个为什么》系列动画中,将蒲公英播种比喻成生宝宝,将植物汲取水分和养分比喻为喝水,这些富有想象力的表达形式非常适合儿童科普。2.4.2亲子互动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和培养越来越重视,亲子互动受到广泛关注。动画与纸质读物相比,能支持多人同时观看,便于亲子互动。植物科普动画中涉及的知识往往有趣而贴近生活,如“向日葵为什么喜欢看太阳”、“开花的时间是谁定的”、“仙人掌的刺是武器吗”等都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会有的疑问。此外,《十万个为什么》系列动画中的小故事常包含几个角色,父母陪伴孩子欣赏动画后可以结合生活场景向孩子提问或扮演动画角色,增强亲子互动效果。

3关于传统科普读物进行数字化衍生产品开发的思考

尽管在传统出版物优质内容基础上衍生开发的数字读物具有非常多的优势,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

3.1版权混乱

我国出版集团总裁谭跃表示:“目前应该关注的首要问题是版权,对于大众数字出版来说,解决好版权问题是关键。”[8]直到2001年《著作权法》修改后,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才在法律层面上得以确认,到目前为止,仍处于认知和探索阶段。基于传统图书的数字化衍生产品,在版权问题上更为复杂,如果不从根本上阻断侵权,数字化产品衍生开发乃至数字出版都将步履艰辛。以《哇塞!植物原来这么聪明》为例,这本畅销120万册的儿童科普图书在“电驴大全”能免费下载到扫描版,可见侵权问题十分严重。

3.2内容平移

如今,移动应用商店中有大量的植物科普App,如“养花大全”、“插花宝典”等都能找到相应内容的纸质图书,然而这些App不仅内容上没有创新,界面设计也不够美观,阅读体验较差。传统出版物的资源衍生开发并不意味着把纸质出版物中的知识直接照搬到网站或App,而目前有的数字化衍生产品甚至连内容组织结构、版式设计等方面都不做任何修改,读者无法享受数字资源带来的互动体验,更无法通过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结合的多媒体形式去解读抽象的概念。[9]

3.3本末倒置

长期以来,我国科普读物大多仅限于单向地传输科学知识,涉及科学精神、科技价值、科学思想的著作很少,给读者“板着面孔”说教的感觉,令人生畏。[10]国内很多畅销植物类科普图书引自外国,这充分暴露了科普编辑团队的薄弱。一些开发团队成员甚至仅由设计师与程序员组成,缺乏植物专家,望文生义地传播错误的植物知识。传统出版物的核心优势是丰富而优质的内容,这是数字化衍生产品的基础,如若本末倒置,过度注重表现、传播形式,而忽略内容、人云亦云,会造成同质化出版物竞争的加剧。因此,科普读物必须树立自身品牌的特色,塑造品牌形象。

4结语

第4篇:传统文化的普及范文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全国和全省政法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和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中心工作,紧密贴近广大师生的现实需求,深入推进教育系统普法教育工作,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全面落实教育系统“五五”普法规划任务,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主要任务

1、围绕实现进位赶超、跨越发展的目标,精心安排法制宣传内容。

2、紧扣普法主题,全面推进“五五”普法规划的实施,精心做好“五五”普法检查验收工作,着手部署“六五”普法。

3、注重法治舆论氛围的营造,努力创新法制宣传的方式方法。

4、立足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自身的发展,不断健全和完善工作机制,大力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活动,积极创建依法治校示范学校。

三、工作要点

1.始终把宪法的学习宣传作为普法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广泛开展以“一学三讲”即“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题的宪法宣讲活动,切实解决一些师生中存在的权利意识与义务意识不匹配、民主意识和法治意识不对称的问题。今年12月4日是第十个“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活动策划,丰富活动载体,创新活动形式,组织开展一系列主题普法宣传活动。

2.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新颁布的重要法律法规的普及。2011年在教育系统中重点宣传普及“五法一理念”,即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教育法、侵权责任法、统计法、食品安全法、可再生能源法。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采取安排自学、集中培训、举办讲座、组织考试和开展竞赛等多种形式,重点宣传普及“五法一理念”,教育和引导广大师生特别是学校领导、公职人员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养公民意识,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习惯。

3.配合有关部门做好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普及的力度。围绕服务和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重点宣传生态文明、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城乡规划、市场规范、维护稳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围绕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重点宣传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社会和谐稳定等相关法律法规。

4.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研究、培育和传播。坚持把培育和传播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作为深化普法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价值追求,积极研究和探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对法治文化培育和形成的作用,对实现依法治国、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贡献。坚持把法制宣传渗透到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作品当中,倡导和鼓励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法治文化作品。积极组织推选优秀法制文艺、法制书画、法制漫画、法制新闻等作品参加全国、全省征集评选活动,促进法治文化的繁荣发展。

5.做好“五五”普法检查验收工作。准确把握检查验收内容,重点检查考核“五五”普法宣传发动、普法组织领导和保障机制、普法重点内容和重点对象、普法阵地建设和队伍建设、“法律六进”、法治文化、依法治理等工作落实情况。研究制定检查验收方案,细化和分解考核验收具体操作工作标准;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可有针对性地选择好试点单位,合理设定考核验收的试点规模,适时召开试点总结推广现场会或动员会,为科学指导和全面推开考核验收工作探索和积累经验。组织指导查漏补缺,按照检查验收方案和标准,认真组织指导各地、各校开展“五五”普法规划实施情况的自查自评,总结经验和成绩,查找问题和不足,并及时进行整改、补课。在此基础上,组织对所属学校进行全面检查验收,做好迎接全省、全国普法办检查验收的准备工作。同时,要认真总结、积极推广“五五”普法先进经验和先进典型,指导做好“五五”普法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评选表彰以及向全省、全国推荐表彰的工作。

6.配合有关部门做好“五五”普法教育成果展示活动。广泛宣传教育系统“五五”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成果,宣传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在办人民满意教育、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服务崛起新跨越中的重要作用和有效作为,争取社会各界更加重视、继续支持和积极参与普法依法治理工作。

7.做好教育系统“五五”普法基本信息收集工作。通过“五五”普法自查自评和总结验收,认真细致地收集和掌握“五五”普法规划任务落实情况、特色和亮点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根源等基本信息,特别是要掌握青少年学生这一重点对象普法现状、各种专兼职普法队伍构成、各种普法宣传阵地建设等相关基本数据,为今后改进和创新普法教育工作提供依据。

8.加强教育系统“六五”普法理论研究工作。认真总结“五五”普法经验,分析“五五”普法得失,把握普法工作发展规律,结合新时期普法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切实加强“六五”普法理论研究工作,为“六五”普法规划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撑。年内,配合有关部门积极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并组织征集相关理论文章。

9.积极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工作。广泛宣传依法治校理念,研究制定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指导标准,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的评估和考核,建立一批在依法治校工作方面成绩突出的示范学校,推动各级各类学校自觉开展依法治校工作,增强学校校长、教师、学生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的能力,提高学校依法决策、民主管理和监督的水平,形成符合法治精神的育人环境,维护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合法权益,保证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

10.继续强化普法办规范化建设。各级普法办要通过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组织、协调、指导、检查普法教育工作的水平,切实做到全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有计划、有重点、有督查、有调研、有创新、有典型。每年编发和报送的普法简报不少于4期,配备和及时更新必要的宣传设备,确保普法专项经费的专款专用,不断提升普法教育工作的作用和地位。

第5篇:传统文化的普及范文

目前,国内外已经有一些学者对普法教育与传统戏曲的关系进行了理论性的研究,相关论文和书籍有如孙书磊2011年4月27日发表于《中国文化报》的《谈西方文艺思维与当代戏曲实践的误区》,还有苏力的《法律与文学:以中国传统戏剧为材料》,还有徐忠明译著《包公的故事:一个考察中国法律文化的视角》等有关传统艺术与法律的文章或著作,它们均从多角度多层次对传统戏曲与法律之结合进行了阐述。与本文所关注的论点不同认识的有魏英杰发表于《东方早报》的《戏曲普法,接不上现代法律精神》,该文章针对2008年陕西省石泉县的法官在当地仿古街的古代县衙中,以今案古审的判案方式进行的普法宣传活动进行论述,该文从“送法下乡”的角度承认其为有益的尝试,但同时也提出了在古代的司法情景中能否将当代的法律精神得到有效表达的疑问等等,这些有关传统戏曲与法律的文字资料均从多角度多层次对二者进行了阐述,本文就研习各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普法教育的角度对二者进行系统剖析。

(一)我国普法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的普法教育现状可以借用张明新在《对当代中国普法活动的反思》中的一句话来说明,“当代中国普法活动规模之巨,形式之繁多,内容之广泛,持续时间之长久,在中国法制史上都堪称创举”[2]。就目前而言,人们把普法的目光更多投向了农村,尤其是以《宪法》为中心的基本法律常识已经在较大范围内得到传播,中国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都有效增强,普法行为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已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民众对于普法教育行为重要性的认识,对普法进行行之有效的形式进行传播活动。在当前,主要有网络传播、电视栏目传播,演讲、法律知识竞赛传播、宣讲团讲授、展板介绍等等,从多方面多层次进行了普法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为普法宣传提供了多层次多领域的宣传阵营,多种宣传渠道也为普法教育赢得了更多的受众。针对这些相应的普法方式,我们详细分析看看效果如何?普法教育过程中所投入的大量的人、物和经济并不一定能产生相对应的普法效果,普法教育工作依然存在内容刻板方式落后等现象,更缺少相应的普法效果考核体系的建立等问题。普法教育受众的多元接受措施为我们提供多元接受方式的同时也使得受教育群体具有个体化、单次性、无选择等弊端,这些弊端通过传统戏曲普法教育的形式可以有效解决。

(二)传统普法教育的主要措施考察

目前传统普法教育的主要常见的措施有互联网法律索引、电视法制栏目、法律知识讲座、法律知识竞赛、展板介绍等措施。利用互联网进行普法教育,它有着超大容量的特点,因为它可以囊括更多的法制内容,有刑事案例、有条文解读、还有各种犯罪心理剖析,可谓是样样俱全面面俱到,想找什么就有什么,并存有大量视频材料和图片信息,还可以随意下载进行再传播,大大方便了想要接受法律知识的民众。我们在看到其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必须看到,接受网络法制类栏目的人员庞杂,其中不乏青少年人员,面对不经过处理的各类案件,还不具备成熟辨别能力的人群会有刻意模仿之嫌,尤其是模仿一些常见的犯罪过程,这样就对年轻的受众群体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在少年犯罪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的犯罪行为是对视频中暴力事件的模仿,利用网络进行法制宣传,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过滤宣传的内容,这将是利用网络进行普法宣传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电视类法制节目的开播,较网络传播有了一定的规范性,在一些节目中还配备有节目主持人对法律知识点的解读,这样对于接受者产生了一定的正面传播作用,随着电视艺术的普及也为普法节目赢得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大量受众群体。与网络传播一样,电视传播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法制节目时间点的安排,具有一定的固定性,使得接受者局限于固定的栏目时间,更多的电视频道与更丰富的电视节目,也分散了相当部分的受众,法制频道在某一时间段虽然可以锁定一部分受众,但他们也是不愿意重复接受相同的节目,起不到不断强化法律知识的效果。法律知识讲座可以再一个规定的时间内使法律知识在参与人群体中得到传播,但说教的意味让接受者更多感受到的是被动接受,这样被动接受使得随着讲座的结束而归为普法任务完成,既没有网络普法的广泛和丰富多样,有没有电视普法的直观性和舒服感,更缺少传统戏曲普法的可重复特点。法律知识竞赛较法制讲座形式灵活了许多,也可在参与人身上留下较为深刻的记忆,因为通过正反双方的争论而达到了宣传的效果,但其同样面临着受众面窄及不可重复传播的困境。我们目前更多接触的法律传播方式为展板宣传,有文字介绍也有图片说明,这样的传播方式需要借助于相对固定的场所,针对人员流动性大的场所尚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宣传法律的作用,但与动态发展的社会现状来看,此措施也仅仅可以作为一种短期阶段性的措施,时间已久难免有成为一种固定摆设之嫌,可谓熟视无睹,将起不到宣传的效能。以上即为目前传统普法教育的几种主要措施,在这些措施中我们看到了几种措施各有所长也各存在弊端,同时也看到了利用传统戏曲进行普法教育进行普法的实效性。

(三)传统戏曲普法教育的实际效果分析

以传统的戏剧表演作为普法的传播工具具有可多次重复接受的特点,它的重复性来源于戏曲艺术的程式化表演特点,一句句念白,一曲曲唱段和一招一式的表演,将法律知识元素无痕纳入传统艺术中,接受者或仔细揣摩韵味或痴迷演员的精湛技艺,在主动接受传统艺术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到了法律知识。不管是网络或电视普法传播还是普法知识竞答讲授、展板介绍,它们的重复性永远无法与传统戏曲相比,一出出经典传统剧目,如《西厢记》、《赵氏孤儿》、《狸猫换太子》等剧目演出了多少年,代代相传至今,戏迷们可以说是耳熟能详,就是这样还是要重复听,重复看,我们的普法宣传内容如果成功植入传统戏剧剧目,将能起到可多场次重复的宣传效果。传统戏曲剧目从剧本构思到创作,到编排最后立于舞台,往往要经过专家学者多方论证,其内容应该是经过严格筛选审查后的结果,编排得当,将适应各个年龄段的受众群,不会出现如网络或电视屏幕中的暴力景象,有的是程式化的唱念做打艺术表演,可以说是年轻受众群安全进行普法接受的一种有效方式,同时也是扩大传统艺术受众群的一种手段。传统戏曲艺术的编演,可以塑造更多的理想式人物或时间,如《窦娥冤》中的第六场窦娥的三个誓愿的应验和第七场与窦天章的梦会,因为它的理想式手段运用,为戏曲艺术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还可以用一些经典唱段倾诉人物心声,往往这种手段更容易表达犯罪分子的心理活动,如《明公断》中第一场“坐宫”中陈世美安排韩琪追杀秦香莲的心理活动。利用传统戏曲艺术的虚拟性特点,将会使普法教育形式更丰富更精彩。

二、发挥传统戏曲普法教育功能的具体思路

对于传统戏曲普法的教育功能而言,如何能合理高效地开展具体工作,将是实现传统戏曲特殊功能的关键。

(一)重视传统戏曲的普法教育作用

普法宣传的有效实施可以使社会更加稳定,对社会的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广大民众都知法懂法,才有可能使“人治”社会真正转化为“法制”社会。以传统戏曲作为普法教育的一种主要手段,对于相当一部分人而言还比较陌生,他们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疑问,甚至怀疑这种方式的可行性。那么,以什么就可以使人们逐步认识到传统戏曲的普法教育重要作用呢?那就是优秀的普法作品,就是经过精心排演的同时也是包含法律内容的优秀普法剧目,只要此剧目在普法行为中得到了广大受众的认可,进入到老百姓心中,那么,它在普法的多种方式中就有了重要的地位,传统戏曲的普法教育作用才能真正引起大家的重视。与网络和电视媒体相比,传统戏曲目前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但这并不代表其不能发挥独特的积极作用,这项工作有待我们做深层次的挖掘整理和实施,也可以这样理解,编演新的普法剧目或许可以为传统戏曲艺术开辟又一条发展之路,从而达到自身发展和有效进行普法宣传而获得共赢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二)改进普法戏曲曲目的内容与形式

目前的戏曲曲目更多展演的是传统的经典作品,尚无普法类经典剧目出现,普法的剧目还只是局限在一个很小范围、或一个地方性小区域的一些民间班社组织的阶段,这样的现状就需要我们进一步转化观念,不能将普法剧只停留在小打小闹的短片式制作中,要制作较大型的、艺术性较强的普法连本剧。以传统戏曲为载体进行普法宣传的民间组织,他们为什么搞这样的活动?他们是心血来潮么?仅仅是自娱自乐么?他们之所以有这样行为是因为他们扎根民间,知道老百姓真正乐于接受什么样的艺术,知道以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拴住老百姓的心。回观一些正式演艺团体,他们在传承着优秀的传统艺术,在没有相关要求下一般是不会展演当代普法剧目的,他们或许觉得普法剧和他们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其实,普法剧目的展演并不在表演者的身上,而是在普法剧目的领导组织者那里。传统戏曲表演团体也需要精彩的剧目、不管是普法剧目还是其他,这些院团也期望普法剧为前提而进行剧本的编写与排演,进而研究如何将艺术团体的生存和发展与普法行为的相互结合,应该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如果以一定区域成立专门的戏曲普法院团,应该会形成一个相当大的市场。

(三)加大对普法戏曲曲目的经费支持

对于普法戏曲曲目的建设,离不开一定经济的投入,懂得了传统戏曲进行普法行为的重要性,可如果没有相应的资金投入,也只能是一种美好的原想。开辟区别于传统普法宣传的固有手段,所需资金如果能顺利纳入财政支出项目,就可以解决普法戏曲剧目的建设问题。在我国平阴县东阿镇的实施传统戏曲的普法活动中,就已经制定出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系列措施的实施,得益于领导组织者的大力支持,不管是领导体系和普法队伍的建立还是奖惩考核机制的制定,如活动组织、人员培训、请老师指导,包括服装道具交通费用和基本生活保障等,均需一定的资金投入。这部分资金如果光依靠民间班社或演绎团体自己掏腰包,恐怕将难以进行,毕竟他们还需要维持其组织的常态化运转,这些组织需要的是另外注入的资金,尤其是普法剧目初步启动期。

(四)建立普法戏曲曲目的推广普及机制

当获得经费支持的普法剧目编排成功后,就涉及到一个如何推广的问题,普法剧目不同于一般的民间传统艺术表演,它需要一个更大范围、场次相对均等的传播机制,因为它不单单是一种艺术的表演,它的身上承载着一种特殊的任务,一种要进行法律宣传的任务。或许这项活动可以与文化系统正在进行的文化惠民活动与普法宣传共同结合起来而促成此事,应该算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措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必须要建立切实可行的普法戏曲曲目的推广普及机制,将编、演统一部署,严把质量关,把优秀的、能贴近百姓生活的法律知识传播开来。

三、结语

第6篇:传统文化的普及范文

关键词 中科云媒;互联网;科技传播;创新

中图分类号 TP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5-0184-02

0引言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谁都不能无视科学技术给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带来的巨大影响。进入信息化社会以来,无论是报刊、广播、电视、还是流行的网络,虽都起到了快速、有效的传播功能,但是传统的科技传播模式结构与功能己经不能适应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以及更为广阔的社会发展的需要,“中科云媒”系统,在互联网数字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与实践,将科普服务平台建设与科普内容资源建设有效集成,将一切科普资源建设的信息资源都通过这个平台、交流,为真正落实科学技术精确、高效地传播,开辟了一条新颖、便捷的通道。

1创新科技传播手段的社会背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的传播则承担着普及和推广科技知识以及其相关要素的巨大责任。科技传播一方面解释了利用各类媒介来传播科技内容的规律,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信息技术在传播中的各种应用。

从历史来看,科技传播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科技传播的形式、结构、主体和功能都不尽相同。传统的传播方式:平面媒介、影视媒介、广播媒介以及参加各种科技教育实践活动等等,为加快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但是,随着互联网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往的传统媒介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科技知识获取、信息技术掌握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科技传播无论是其结构还是功能都应出现适应性调适与改进的变革趋势。

进入信息化社会以来,逐步催生出新的科技传播媒介,例如信息网站建设、手机报应用、信息终端服务等,具有形式丰富多彩、互动性强、覆盖范围广、传播及时、方便、快捷等特点,使我国的传媒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科云媒”系统正是在这种社会形态下应运而生,据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2“中科云媒”系统概述

2.1中科云媒系统简介

“中科云媒”系统是山西省科技传媒集团自主研发的第一个跨平台科普服务媒介,是山西基层科普设施建设工程的重点项目。“中科云媒” 集纳了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多种手段,拥有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富媒体等全媒体传播方式,通过无线互联网、3G移动网络和有线电视网向用户传送科普知识,提供个性化科普服务,进而建立起面向农村、社区、学校、企业和媒体的科普云服务平台。“中科云媒”共分为中科云媒科普信息终端、中科云媒KPTV、中科云媒手机客户端三个部分,广泛作用于科普惠农、科普益民、科普强企与科普助教四大科普计划工程之中。

2.2中科云媒系统的应用

在首届山西省文博会上,“中科云媒”项目签约1亿元,融资6000万元,是山西基层科普设施建设工程的重点项目。“中科云媒”自2013年2月份正式开通以来,其标志着山西省在科普服务手段和科普服务能力上又有了一个新的提升。该系统推送了各种形式的科普资源;实现了众多个性化科普服务应用,例如:专家远程互动培训、农科视频点播、数字报刊浏览阅读、供求信息浏览、农业气象信息即时、网络电视、电影、益智网络游戏等文化娱乐栏目、农业政策解读、专家留言咨询、惠农网购、农科110专家服务、健康365专家服务等等。

其优势在于:实现实时面对面的互动培训、科普内容丰富、自动推送、特有的对终端设备的高度监管控制功能、同一时间各终端个性化精准信息服务、可以支持目前各种形式的科普资源、可提供丰富个性化应用等等,具有可拓展性、安全性,是公众更简单、更便捷获取科普知识的最佳通道。其目标是逐步拓展面向农村、社区、学校、企业和媒体的功能,使系统能更好地服务于四大科普项目。

2.3中科云媒系统使用效果分析

目前,山西省科协已在山西部分科普惠农服务站建设中科云媒科普惠农信息服务终端应用试点300多个,预计先在全省将建成1000个农村试点,并逐步在社区、学校、企业推广应用,为群众提供高效的科普云信息服务。

以“中科云媒”在农村服务站的应用为例,该项目以农科110电话服务咨询服务中心收集的最新农业生产问题作为切入点,依托全省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和农科110专家作为农业专业知识技术支撑,在信息终端立足山西省完善的科普惠农服务站网络体系,充分地利用了农村活动室、党员活动室、文化活动站等场所进行了科普资源的有效传播,实现了科普设施的最大资源优化利用。

农民可以实现专家远程互动培训,了解到关于农业政策解读、数字报刊浏览阅读、病虫害预警预报与防治方法、农科视频点播、全省各地主要农贸市场每日最新市场行情及价格分析等多项信息。其中,专家远程互动培训是 “中科云媒”的诸多功能中反响最激烈的,实现了专家“一对多”模式和农民随时咨询的便利,帮助农民把专家请到了身边,每次培训都有几万农民参加,像这样形式的远程培训,山西省农业科技信息中心平均每月要搞2-3次,专家授课后,农民还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同专家进行互动交流。

总之,此项目的实施搭建起了高校院所、专家和农民互相沟通的桥梁,为农业科普资源的传播创建了很好的载体,是农民致富的催化剂,农业增收的又一保障。今后,其功能效果将逐步拓展到社区、学校、企业,形成社会支持、多种渠道、互惠互利的科普资源共享格局。

3“中科云媒”系统是科技传播手段的创新之举

大众媒介的发展如今已成为贯穿科学、常识、社会的联系纽带,并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传统的科技传播方式有平面媒介,报纸、杂志、科普挂图等;广播媒介,电台、录音等;影视媒介,电影、电视、和录像等;以及参加各种科技教育实践活动等。

“中科云媒”的创制给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实施模式,很好地适应了当代的文化形态与社会形态。

3.1在内容上的创新

当前,传统的传播媒介已不能满足人们获取日益增长的科技文化知识的迫切需求,中科云媒系统正是在传统媒介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完善,内容多样丰富,实现了专家远程互动培训、农科视频点播、数字报刊浏览阅读、供求信息浏览、农业气象信息即时、网络电视、电影、益智网络游戏等文化娱乐栏目、农业政策解读、专家留言咨询、惠农网购、农科110专家服务、健康365专家服务、数字报刊浏览阅读、病虫害预警预报与防治方法、农科视频点播、全省各地主要农贸市场每日最新市场行情及价格分析等。

3.2在方式上的创新

此媒介突破一贯传统方式,集合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富媒体等全媒体传播方式,支持目前报纸杂志原版浏览、挂图浏览、 图片、视频 、音频、flash、 文字、游戏等各种形式的科普资源,可提供丰富个性化应用,随着科普工作的不断创新系统可以做相应的扩展应用。

3.3在渠道上的创新

该系统把科普资源通过无线互联网、3G移动网络和有线电视网向人们展示出来,用户只要安装中科云媒用户终端,适用的科普信息随意点播,贴心的科普服务就在身边。工作人员通过控制中心可以同一时间对不同终端内容进行个性化管理,根据地域生产特点分类,做到不同的终端在相同的时间显示的内容并不一样,实现信息的精准投放,让人们享受云服务体系带来的便捷。此项目被人们赞许地称为“家门口的大学”。

4中科云媒系统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中科云媒”系统自2013年2月正式实施以来,不断探索与创新,现已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但是在其传播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些许的问题亟待解决。

4.1传播主体单一

科技传播工程具有公益性、多元性、可拓展性等复杂的特征,目前,此项工程仅仅靠政府的部分职能部门来完成,科技传播人员能力有限,传播范围较为局限,不能使此项工程快速地实施下去。

4.2资金投入缺口较大

当前,全社会对科技传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是一个社会普遍的现象,人们缺乏积极性。政府用于科技传播的经费也相对太少,使得好多社会科技传播服务不能很好地落实,总体上显得不能与我国口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相适应。

4.3科技传播环境有待完善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尽管近几年经济发展很快,但是仍存在着地区差异,相应地,科技传播环境也存在着差异,人们经济水平越高,科技水平越高,受教育程度就越高,都会成为促进科技传播的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在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缓慢,教育质量相对还很薄弱,人们接收更高教育的机会较少,造成了自身的科学素养低下,对先进的科学技术难以快速掌握,使得整个社会缺乏一种有利的科技传播环境,同时,也造成了民众对科技知识的兴趣不高。

5建立中科云媒科技传播创新长效机制的几点思考

5.1实现多元化的科技传播主体

中国要提升整体的科技传播水平,单单靠政府部门的政策、措施指引并不能得到实现,须加强政府主体协调职能强化其他传播主体的功能。当今社会,随着企业的发展以及企业捐助公益事业体系的建立,企业将成为科技传播事业的主要援助主体。政府可以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制定激励其他主体参与科技传播的政策规章,给予其他主体参与科技普及的实在利益,因此,为实现创新性国家提供了良好完善的科技传播体系和科技传播平台。

5.2逐步实现科普产品产业化

作为一个科普资源传播媒介,此系统以服务大众为宗旨,公益性比较强,然而要想建立其长效发展机制,科普资源传播还需探索多种融资渠道,以保障其在市场化社会中运营顺畅。利用社会科普资源开发科普产业,创制科普产品,引进社会资金,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

5.3构建学习型的农村氛围

随着科技传播结构对信息化的适应,当代整个社会将出现一个自主学习的趋势。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更新速率大大加快,观念更新、知识爆炸,科技飞跃,信息量剧增,已经不可能有全能的天才和一劳永逸的永久性专家。在未来社会,知识将成为个人和组织最雄厚的资本和最持久的优势,因此,构建完善的科技信息传播途径,为人们的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通道成为首要条件,从而带动人们对科技信息的学习态度由被动型转为主动型,构建起良好的社会学习氛围。

5.4倡导各级政府购买新型服务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生产生活变化日新月异,政府作为社会的权力机构,理应掌握最前沿的科技,并把最新的科研技术及科研成果大力推广。为了我国科技传播事业的顺利发展,政府可以拿出部分科技方面的资金购买新型传播媒介,一方面促进我国科技成果的真正落实,另一方面推进了科技传播事业的良好发展与创新。

5.5建立城乡电子服务平台

互联网时代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社会的进步,全民网购已成为社会的趋势。建立健全的城乡电子服务平台,通过中科云媒客户终端,可以让农民足不出户购买农资、出售农产品;市民也可以第一时间、便捷地购买到乡下新鲜的农产品,极大地缩短了城乡市场的距离,为未来的商品市场带来便捷、全新的体验。

6结论

“中科云媒”系统是一个新型的科普资源传播媒介,此系统以服务大众为宗旨,现已初具规模,在山西省科普资源传播事业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影响广泛,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要做好科技传播事业,建立“中科云媒”创新长效机制,是一个艰巨而又漫长的工作,今后需在不断的理论中实践,在不断地实践中创新,共建科普资源共享局面。

参考文献

[1]钟甫宁,谭向勇.农业政策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

[2]贺倩.农业科技传播媒介的渠道――以浙江省欠发达地区为例,传媒观察,2009.

[3]王菲.媒介大融合,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

[4]陈海瑞.论“中科云媒”系统对推进农村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探索与思考,科技传播与企业创新,2013.

[5]孙宝寅,等主编,科技传播研究:首届科学传播研讨会论文选.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6]陆杨,.大众文化与传媒.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第7篇:传统文化的普及范文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四中全会、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全国和全省政法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和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中心工作,切实贴近广大师生的现实需求,深入推进教育系统普法教育工作,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全面落实教育系统“五五”普法规划任务,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主要任务

1、围绕实现进位赶超、跨越发展的目标,精心安排法制宣传内容。2、紧扣普法主题,全面推进“五五”普法规划的实施,精心做好“五五”普法检查验收工作,着手部署“六五”普法。3、注重法治舆论氛围的营造,努力创新法制宣传的方式方法。4、立足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自身的发展,不断健全和完善工作机制,大力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活动,积极创建依法治校示范学校。

三、工作要点

1.始终把宪法的学习宣传作为普法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广泛开展以“一学三讲”即“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题的宪法宣讲活动,切实解决一些师生中存在的权利意识与义务意识不匹配、民主意识和法治意识不对称的问题。今年12月4日是第十个“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活动策划,丰富活动载体,创新活动形式,组织开展一系列主题普法宣传活动。

2.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新颁布的重要法律法规的普及。年在教育系统中重点宣传普及“五法一理念”,即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教育法、侵权责任法、统计法、食品安全法、可再生能源法。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采取安排自学、集中培训、举办讲座、组织考试和开展竞赛等多种形式,重点宣传普及“五法一理念”,教育和引导广大师生特别是学校领导、公职人员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养公民意识,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习惯。

3.配合有关部门做好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普及的力度。围绕服务和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重点宣传生态文明、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城乡规划、市场规范、维护稳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围绕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重点宣传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社会和谐稳定等相关法律法规。

4.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研究、培育和传播。坚持把培育和传播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作为深化普法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价值追求,积极研究和探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对法治文化培育和形成的作用,对实现依法治国、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贡献。坚持把法制宣传渗透到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作品当中,倡导和鼓励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法治文化作品。积极组织推选优秀法制文艺、法制书画、法制漫画、法制新闻等作品参加全国、全省征集评选活动,促进法治文化的繁荣发展。

5.做好“五五”普法检查验收工作。准确把握检查验收内容,重点检查考核“五五”普法宣传发动、普法组织领导和保障机制、普法重点内容和重点对象、普法阵地建设和队伍建设、“法律六进”、法治文化、依法治理等工作落实情况。研究制定检查验收方案,细化和分解考核验收具体操作工作标准;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可有针对性地选择好试点单位,合理设定考核验收的试点规模,适时召开试点总结推广现场会或动员会,为科学指导和全面推开考核验收工作探索和积累经验。组织指导查漏补缺,按照检查验收方案和标准,认真组织指导各地、各校开展“五五”普法规划实施情况的自查自评,总结经验和成绩,查找问题和不足,并及时进行整改、补课。在此基础上,组织对所属学校进行全面检查验收,做好迎接全省、全国普法办检查验收的准备工作。同时,要认真总结、积极推广“五五”普法先进经验和先进典型,指导做好“五五”普法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评选表彰以及向全省、全国推荐表彰的工作。

6.配合有关部门做好“五五”普法教育成果展示活动。广泛宣传教育系统“五五”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成果,宣传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在办人民满意教育、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服务崛起新跨越中的重要作用和有效作为,争取社会各界更加重视、继续支持和积极参与普法依法治理工作。

7.做好教育系统“五五”普法基本信息收集工作。通过“五五”普法自查自评和总结验收,认真细致地收集和掌握“五五”普法规划任务落实情况、特色和亮点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根源等基本信息,特别是要掌握青少年学生这一重点对象普法现状、各种专兼职普法队伍构成、各种普法宣传阵地建设等相关基本数据,为今后改进和创新普法教育工作提供依据。

8.加强教育系统“六五”普法理论研究工作。认真总结“五五”普法经验,分析“五五”普法得失,把握普法工作发展规律,结合新时期普法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切实加强“六五”普法理论研究工作,为“六五”普法规划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撑。年内,配合有关部门积极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并组织征集相关理论文章。

9.积极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工作。广泛宣传依法治校理念,研究制定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指导标准,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的评估和考核,建立一批在依法治校工作方面成绩突出的示范学校,推动各级各类学校自觉开展依法治校工作,增强学校校长、教师、学生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的能力,提高学校依法决策、民主管理和监督的水平,形成符合法治精神的育人环境,维护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合法权益,保证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

10.继续强化普法办规范化建设。各级普法办要通过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组织、协调、指导、检查普法教育工作的水平,切实做到全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有计划、有重点、有督查、有调研、有创新、有典型。每年编发和报送的普法简报不少于4期,配备和及时更新必要的宣传设备,确保普法专项经费的专款专用,不断提升普法教育工作的作用和地位。

第8篇:传统文化的普及范文

9月5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来自普洱市的代表,与国内外的领导、专家一起,共同见证普洱市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被列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授牌仪式上,普洱市委副书记、市长、申遗领导小组组长李小平代表普洱市接受了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助理总干事AIexander Mueller先生、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院士、研究员李文华为普洱市颁发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牌匾。

普洱是“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普洱的茶园、茶文化成为世界农业文化的瑰宝,开启了普洱市立足全球,面向世界打造普洱茶产业,弘扬普洱茶文化的新纪元。

北回归线从普洱穿境而过,造就了普洱温润的气候特点。低纬高原山地,立体地貌突出,为普洱茶树的生长提供了极佳的条件。在普洱境内大量分布着野生茶树群落,生长着树龄2700年的野生古茶树,以及树龄千余年的过渡型古茶树和人工栽培的景迈千年万亩古茶园。如今,普洱成为全国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全市茶园总面积达318万亩,年生产能力1000吨以上茶叶企业达22户。

作为普洱茶重要的原产地之一,普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古茶树资源的保护。为摸清全市古茶树资源,2005年集中了600多人,耗时一年多,全面进行了对古茶树资源的普查。

为进一步加强对古茶树和核心区资源的保护,普洱市加大对古茶树资源保护的宣传,让全社会都来关心、爱护古茶树。制定了对野生古茶树资源保护办法,出台了相关的保护法规。有效遏制了对野生古茶树群落和原生态环境破坏的行为。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资助和赞助,多渠道筹集古茶树资源保护与管理专项资金,对濒危古茶树加固除险。

近年来,普洱市委、市政府在不断加强对古茶树保护的基础上,努力延伸普洱茶产业链,将传统概念的普洱茶,经过科学、系统的研究和开发,使其功效进一步明确,工艺进一步改进,产业进一步升级,蕴含着科学内涵和科学精神的普洱茶正向更高层次阶段发展,普洱茶及普洱茶文化已成为普洱走向世界、融入世界,让世界亲近普洱、走进普洱的一张名片。

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凭什么列入遗产?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专家委员会的专家们认为,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包含完整的古木兰和茶树的垂直演化过程,证明了普洱市是世界茶树的起源地之一:从野生型古茶树居群、过渡型和栽培型古茶园以及改造后的生态茶园,形成了茶树利用的发展体系;具有多样的农业物种栽培,农业生物多样性及相关生物多样性丰富;涵盖了布朗族、傣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茶树栽培利用方式与传统文化体系,具有良好的文化多样性与传承性;是茶马古道的起点,也是茶文化传播的中心节点。该系统不但为我国作为茶树原产地、茶树驯化和规模化种植发源地提供了有力证据,是未来茶叶产业发展的重要种植资源库,还保存了与当地生态环境相适应的丰富的民族茶文化,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

专家认为:云南省普洱市“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与环境的协同进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历史悠久的茶叶栽培和生产,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符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基本内涵;无污染、高品质的茶叶保证了食物与生计安全,历史悠久的茶文化与古茶园栽培和管理方式形成了当地特有的社会组织与文化和知识体系,众多世界级的古茶树、古茶园显示出其全球重要性;所开展的申报工作与保护工作扎实有序,制定的工作方案和管理办法切实可行,符合联合国关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的标准和要求。

知识链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包括以水稻为基础的农业系统、以玉米/块根作物为基础的农业系统、以芋头为基础的农业系统、游牧与半游牧系统、独特的灌溉和水土资源管理系统、复杂的多层庭园系统、狩猎-采集系统七种类型。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于2002年启动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和适应性管理项目,旨在为这些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农业生物多样性、知识体系、食物和生计安全以及文化的国际认同、动态保护和适应性管理提供基础。

GIAHS属于世界遗产的一部分,由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全球环境基金(GEF)等推动,该项目将形成一个长期的开放式的计划,并最终计划在全球建立包括100到150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地。

目前,已经在秘鲁、智利、中国等国家确定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包括“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在内,我国仅有八个项目列为试点。

声音:

挖掘、保护和利用农业文化遗产对于解决粮食安全、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等现代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列为保护试点后)要加紧制定保护规划,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发展思路,加大各项投入,严格按照粮农组织的要求,促进农业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和科学发展,使之成为一项惠及民生、泽被长远的长期工程。

——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巡视员屈四喜

农业文化遗产绝对不是关乎过去,而是为我们解决未来的农业发展问题提供更多选择。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并非目的本身,而是一个新的起点,他正式开启了我们对于属地内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行动,意味着我们需要为保护和利用遗产承担更大的责任,践行更多的义务。

——联合国粮农组织助理总干事穆勒

第9篇:传统文化的普及范文

关键词:CA6150 普通卧式车床 机械结构 数控化改造设计

中图分类号:TG5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a)-0093-02

CA6150普通卧式车床机械结构数控化改造设计主要任务是将进给箱、丝杠、光杠、手工控制刀架转位进给部件拆除并更换上滚珠丝杠螺母副以及数控系统控制刀架自动转位部件,另外还需要安装相应的行程开关与滚珠丝杠螺母副系统,保证CA6150普通卧式机床机械结构能够充分符合数控化的需求。

1 CA6150普通卧式车床机械结构数控化改造设计方案具体内容

1.1 车床机械机构的设计与改造

CA6150车床原本导轨为三角导轨,经过改造后成为贴塑导轨,贴塑导轨与三角导轨的静、动摩擦系数基本无异,而且其自身具有良好的性能,能够显著的降低导轨与溜板之间的摩擦阻力,使得CA6150普通卧式车床能够平稳的于贴塑导轨上运行,这样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导轨的损耗。另外,拆除了进给箱、溜板箱,然后将纵向步进电机安装于原进给箱的区域并设置了一个减速箱,接着在原本溜板箱处安装一个横向步进机并设置了一个减速箱。原本的光杠与丝杠拆除并使用滚珠丝杠螺母副取代,将滚珠丝杠螺母副安装至新的齿轮箱上后可以使整个CA6150普通卧式车床进给运动以及主传动运动不再仅仅受到主轴电机控制,可以分由步进电机控制进行分别控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CA6150普通卧式车床原主轴处设置一个脉冲发生器将CA6150普通卧式车床运动系统完全整合。

1.2 滚珠丝杠螺母副的特点与工作原理

1.2.1 滚珠丝杠螺母副的主要特点

传统的光杠与丝杠主要是进行回转运动,由滚珠丝杠螺母副代替后,回转运动就会转变为直线运动,然后在直线运动后又转变为回转运动,在反复循环中传动。滚珠丝杠螺母副在诸多工业设备制造以及部分精密仪器与设备的制造中均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滚珠丝杠螺母副主要由螺杆、螺母、滚珠构成,循环方式分为内循环与外循环。滚珠丝杠螺母副传动效率高达90%,可以节省大量的电能,传动过程中摩擦阻力极小,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传动时较为平稳,而且由于摩擦阻力较小,使得CA6150普通卧式车床整体使用寿命较长。另外,滚珠丝杠螺母副有着极高的定位精度,而且还可以进行重复高精度定位。

1.2.2 滚珠丝杠螺母副的工作原理

在工作的时候,滚珠丝杠与螺母之间的回珠管中的滚珠在循环往复的滑动时,会将其中的滑动摩擦转变为滚动摩擦进而发生丝杠传动,作为CA6150普通卧式车床的运转动力之一。

1.3 减速箱体的设计与改造

1.3.1 纵向进给齿轮的设计

传动比公式为:

i=θbL0/360σp

式中:i为传动比;θb为步距角;L0为滚珠丝杠螺母副的导程;σp为每0.01mm的脉冲量。

另外为了简化传统系统整体结构,控制传动系统的误差范围,保证传统系统整体精确度,一般采用渐开线圆柱斜齿轮单级传动系统,公式为:

i=Z2/Z1

其中,分度圆直径:

d1=mZ1 d2=mZ2

齿顶圆直径:

da1=d1+2m da2=d2+2m

齿根圆直径:

df1=d1-2.5m df2=d2-2.5m

1.3.2横向进给齿轮的设计

传动比公式为:

i=θbL0/360σp

横向进给传动公式:

i=Z2/Z1

i=Z2/Z1

其中,分度圆直径:

d1=mZ1 d2=mZ2

齿顶圆直径:

da1=d1+2m da2=d2+2m

齿根圆直径:

df1=d1-2.5m df2=d2-2.5m

1.4 主轴电机的基本性能需求

为了保证主轴电机的良好运转,需要保证主轴电机额定输出功率足够高的同时有着较大的可调速范围,而且可以通过与系统的同步控制、准停控制等多种功能实现其主轴驱动需求。

一般来说,主轴电机的主要性能要求有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需要主轴电机具有较大的功率,能够承受一定的过载作业压力;第二个方面是需要主轴电机能够在可调速的范围内保持稳定的运转速度,避免出现速度不均匀的情况,影响主轴电机的作业效率;第三个方面是在主轴电机进行断续负载的时候,能够维持稳定的转速并且转速波动的幅度较小;第四个方面是主轴电机具有良好的散热性能,而且在工作的时候不会出现大幅度振动与高分贝噪声,寿命周期较长。

2 CA6150普通卧式车床主轴部分设计改造

CA6150普通卧式车床主轴部分作为车床关键部件,其整体结构性能优劣直接影响到车床作业的进度与质量,因此数控化改造设计人员需要充分重视车床主轴部分的改造方案设计,提高车床主轴部分改造质量,提高车床整体工作效率。

一般在选择CA6150普通卧式车床轴承部件的时候,需要综合考虑各个零部件的工作精度、刚度、温度变化以及支撑结构等具体因素,然后确定轴承部件的型号、安装方式等,目前CA6150普通卧式车床机械结构数控化主轴部分改造多采用的是滚动轴承。首先,需要将滚动轴承预紧,进而达到提高主轴部件整体旋转精度、刚度以及抗震性能,然后在加工的时候需要停止其转动交换刀具,停转时必须确保主轴位置不变,以便后期加工作业的开展,最后需要在主轴上安装准停装置,常用的准停装置主要是磁性传感准停装置。

3 CA6150普通卧式车床数控装置系统设计

数控系统主要由硬件系统与软件系统构成,硬件系统作为数控系统的基础,也是承载数控系统软件系统的载体,其主要零部件有中央处理器、总线、存储器、I/O结构电路、设备等。数控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系统的传动运动进行控制,例如滚珠丝杠螺母副滚珠传动控制、自动回转刀架刀具更换控制、设备控制以及加工控制等。

数控装置系统设计主要环节是单片机控制系统设计,目前国内诸多厂商生产的单片机均可以很好的满足CA6150车床机械结构数控化改造设计的需求,而且具有极高的经济性。另外,辅助电路的设计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只有确保辅助电路电流传输的持续性与稳定性,才能够保证数控装置系统RAM模块中存储的重要数据不会丢失,保证了车床作业的连续性。

4 结语

CA6150普通卧式车床是我国加工产业中广泛应用的车床之一,对我国加工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促进作用。随着近年来数控化技术的不断提高,提高CA6150车床机械结构数控化改造设计质量对于促进我国加工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就从CA6150普通卧式车床数控改造的必要性切入,简单介绍车床机械结构数控化改造设计的基本内容,希望能够对广大同行起到借鉴与参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金刚,刘文波.CA6150车床机械结构的数控化改造设计[J].装备制造技术,2012,5:31-33.

[2] 王国明.CA6140型车床的数控化改造[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2.

[3] 王先正.CA6140普通车床的数控系统设计[D].华南理工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