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组合作学习范文

小组合作学习精选(九篇)

小组合作学习

第1篇:小组合作学习范文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含义

合作学习是一种社会型学习模式,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和互的学习。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由原来相对独立的个体关系转化为密切合作的伙伴关系。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详细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的积极的相互依赖上。

1·目标相互依赖。小组成员需要共同努力,完成同一个学习目标,成员个体的活动由小组的共同任务所统一,只有每个成员都完成了自己所承担的工作,小组的目标才能达到。

2·角色相互依赖。小组需要确定每个成员的任务和责任,进行明确的分工,这就形成了小组内相互补充和相互支持的角色系统。

3·资源相互依赖。为了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之间必须交流信息和分享有关材料,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没有一个人会具备全部的知识及资源并独立完成课题。

4·奖励相互依赖。在小组学习目标达成后,全体成员得到一个相同的针对小组成果的评价或奖励。这一评价取决于每一个成员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与努力。

在这些相互依赖关系的作用下,学生之间由原来的竞争转化为合作,呈现出学生互动、团结协作的新局面。这与传统教学观“只强调学生个体在学习中的表现,而忽视学生群体的社会性合作”形成了鲜明对照。

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流程

小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要达到面向全体与个别化教导的和谐统一,自主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和谐统一,要遵循自主性原则、个性化原则、交互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在这些原则指导下,小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以下的操作流程:

(一)科学分组,传授合作方法

分好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建立学习小组要考虑到“量”和“质”两个因素:在人员数目上,小组规模不宜过大,一般4~6人,人数过多容易使分工和责任模糊,减少成员之间紧密而积极的互动;在人员“质”的方面,成员的组成既要考虑到学习成绩好、中、差的搭配,又要考虑到他们原有的性格、情感特征等非智力型的合作基础。

组内的每个成员都有明确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担任。组长负责组织、治理,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报告。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同时我们还在积极地对分组形式加以尝试与优化,而不局限于固定不变的分组模式,比如有时为了营造竞争的氛围,尝试按男女生进行分组,有时为了合作的密切按爱好进行分组,也有时为了合作的便捷按座位实施组际合作形成大组等多种做法。

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指导好小学生积极采取讨论、实验、归纳等探究形式,才能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通过观察、参与、巡视、指导等方式积极地加以调控,从而不断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二)提出研讨问题,明确要求

提出恰当的研讨问题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胜利的基础一个好的研讨问题,可以使学生有的放矢,在既定的目标下积极合作探索,使合作效果达到最优化,否则可能适得其反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前苏联闻名的心理学家维果兹基就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这才是最好的教学。根据他的理论,我们在教学中设置的问题应该尽可能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既要把握学生能够达到,又要有一定的难度,而又不能轻易达到还要含有一定的趣味性,让学生觉得研讨这样的问题有劲、有趣、有意义,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努力组织一些有意义的讨论活动,设计启发性、开放性和合作性的问题。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不提出过于简朴,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问题过于简朴,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如教学乘法意义时,当出现:2+2+2=6,3+3+3+3=12,5+5+5=15后,不提这样的问题“每个算式的加数都怎么样?”“三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而提出“请仔细观察三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这样的问题,促进学生去寻找算式之间的联系,抓住本质,寻找共同点,促进组内交流,有利于合作学习。

(三)适时分组讨论,给足讨论时间

分组研讨是合作学习胜利的要害。这里的研讨时间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首先小组研讨前必须有一个较为充足的独立思索时间,即在自己原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基础之上感知新知,进行思索。学生合作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然后才能谈到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们在小组合作前必须有一个较为充足的独立思索时间,在自己原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上感知新知,进行思索,而不仅仅作为小组中的一位听众,要使每个学生有了初步的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也给那些不爱动脑思索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教师在此时要鼓励学生,非凡是能力中等和较差的学生,引导其观察、审题。假如一味追求合作气氛,在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索时间,就连忙公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还没来得及思索问题情境,更谈不上自己的独立方案,容易造成要么组内优生一言堂,要么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第二阶段是进行合作研讨,小组成员交流各自思索成果,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小组共识,并整理预备报告。在这一阶段的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中,教师要注重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会收集资料,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发现问题及时指点,在要害处予以指导,让学生逐渐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使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进而建立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加强小组成员的集体责任感,从而以友好的方式对待争议。

合作学习是需要花时间的,这也是该模式让人想投入而又往往不大敢投入的重要“瓶颈”,但我们认为:这个时间应该花,而且非常值得花,因为那是属于孩子们自己的合作探究的时间。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把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这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策略,它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但这种学习策略必须向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否则学生的研究探索将一事无成。

(四)全班交流评价,提高学生合作质量

全班交流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流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有效进行这一环节可使各小组之间互相学习、互相竞争、互相促进,通过交流可以把小组和认知成果转化为全体组员的共同认知成果,可以互相启发、开辟思维,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也可有效地纠正在学生中带有共性的错误认识。同时,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还能使每个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这样可从若干个横向纵向的比较,让生与生(每个学生)、组与组(每个小组)意识到相互之间的差距,而达到使每个学生共同进步。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原则

在小学教学活动中实施了小组合作学习,其成效如何?怎样获得有效的数据,通过比较研究来验证学生在学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所获得的实质性进展?其评价的原则如何?这些是我们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应遵循两个原则:

(一)过程与成果的统一

对学生小组合作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开展小组合作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包括知识技能的发展,情感态度的发展。如在教学“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中,教师提问:上面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小组合作讨论及交流中先后得出:(1)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用除数先试除被除数的前一位,假如前一位不够除,就试除前两位数;(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的上面;(3)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等。这样一个讨论、评价与补充的转化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认真听取别人发言的良好品质,也培养了学生思维逻辑性和总结归纳的习惯,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参与讨论,体验胜利的积极性。此外,在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后,不妨让学生说说自己或同学是否乐意进行小组合作,自己或同学是否积极地投入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什么收获等等。然后教师用鼓励性语言对学生小组合作的过程与结果给予肯定,鼓励学生要乐于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通过学生对小组活动的过程与结果的反思,使学生感触到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交流解决问题,有利于发展自己的思维广度和深度,把小组合作学习内化为学生解决问题与进行教学思索的需要。

(二)小组成就与个人贡献的统一

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无疑是正确的。但这可能会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师引向一个误区: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把评价和奖赏过多地放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个体的发展。我们必须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它是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因此,对小组探究综合成绩的评定就必须兼顾两个方面:一是检查小组成员集体取得的成果,二是记录和考查每个学生在小组研究中的详细工作及表现。看他们个人的责任完成得如何。按照这个思路,每个人得到的总评成绩即为两部分之和———小组得分和个人得分,这样,既体现出群体的智慧和力量,也体现出个人的能力和水平,将合作与自主这两个要求同时在评价中反映出来。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1.小组合作学习实现了应试教导向素质教导的转变目前,我国的学校教导过多强调竞争,而忽略合作,许多学生都认为别人的胜利就是自己的失败,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养成了一种被扭曲的竞争意识和与之相对应的利己行为,他们大多缺乏合作意识,缺乏与别人相处与交流的能力。而小组合作学习把个人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以小组总体成绩决定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由应试教导向素质教导的转变。

2.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的师生观

在传统教导中,教师是既当“导演”又当“演员”,结果是“导”不明,“演”不精,事倍功半,苦不堪言;而学生只能跑跑龙套,敲敲边鼓,充当配角或背景,甚至是旁观者。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它不再像传统教学那样保持所谓的教师权威,而是巧妙地运用了师生之间互动,“导”与“演”进行分离与分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导”为前提,“演”为主体,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3.小组合作学习注重并发挥课堂教学的情意功能

传统教学理论大都只注重教学的认知功能,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对教学的情意功能则重视不足,忽视了学生非认知品质的发展。小组合作学习理念认为:只有学生愿意学,才能学得好。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尊重,既满足了感情和友爱,又像课外活动那样布满互助和竞赛,同学之间通过提供帮助而满足了自己影响别人的需要。同时,通过相互关心满足了归属的需要。在合作小组中,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乐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当学生们在一起合作融洽、工作出色时,他们得到的更多,学得也更加舒畅。

第2篇:小组合作学习范文

一、合理分组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做的就是将学生进行分组,分成几个合作学习小组。分组常采用的方法有两种:学前分组法和临时分组法。

1.学前分组法。学前分组法就是合作学习前由班主住或科任教师将本班学生分成几个合作学习小组。分组一般是在学期初编排学生座位时进行,教师根据学生的性别、学业成绩、能力倾向、兴趣、背景等几个因素进行分组。通常是每四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坐序前后相连,以便于开展合作学习。分组时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每个小组中有一名优等生,两名中等生,一名学困生。每个小组的整体水平基本一致,做到组间同质。各小组按好、中、差比例组合,形成组内异质,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开展互帮互助活动,让学困生在合作学习中得到锻炼,让中等生在合作学习中得到提高,让优等生在合作学习中得到表现,最终形成各尽其能、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学习氛围。

2.临时分组法。临时分组法就是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不是按事先确定好的合作学习小组进行学习,而是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及所采用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自由组合,喜欢学习同一个内容的学生或采用同一种学习方法的学生自由组合成一个合作学习小组。用这种方法产生的合作学习小组在学习的时间、空间、内容、方式上都比较开放,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社交能力。

两种分组法各有优点,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及所采用的学习方式,灵活掌握,合理分组,做到“静态学习”和“动态学习”的有机结合。

二、确定学习目标

因为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性活动,所以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确定好学习目标,并让学生明确目标。

制定的目标不能过多、过难,要适量、适当,要根据教材、大纲、课标要求及学生实际,制定出切合学生实际的学习目标,目标要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切忌含糊不清、漫无边际。

三、做好合作学习指导,教会方法和技巧

1.确定组长,加强培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单靠教师组织教学,不能保证各小组学习的质量和数量,要在各小组中指定一个学习成绩较好、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组长,并加强对组长的培训。教他们如何组织本组同学开展合作学习,怎样处理组员们不同的意见、观点,及时归纳整理本组的学习情况等。

2.根据目标,确定学习方法和步骤。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不仅要明确学习目标,更重要的是知道用什么方法去完成任务。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初期,大多数学生由于没有合作学习的经验和方法,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这时需要教师帮助学生确定小组学习的方法和步骤。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步骤,才能保证各小组合作学习的速度、质量。

3.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阅读、思考、讨论、交流,保证学生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至于多少为宜,要依学而定,灵活把握,不能造成时间上的浪费。

第3篇:小组合作学习范文

在我校轰轰轰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与课题组研究同步实施的同时,发现很多教师已走入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误区,一味认为新课改就是让课堂热闹,就是教师不教;该合作的合作,不该合作的也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课堂缺的不是活泼有余的教学情境,不是热热闹闹的教学气氛,也不是表面的小组合作形式,而是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和策略. 在这样热热闹闹的小组合作讨论的背后,却存在着很多令人困惑的问题,原本应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新型的教学模式,却存在许多的低效现象,在此与大家商榷.

1. 如何让学生去进行合作,去开展有意义的合作

在多次听课中,我发现多数的小组学习,形式大于效果,在课堂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 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小组学习只是反映在形式上,盲目地开展合作学习并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这样的小组学习是低效的.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要想提高合作学习的学习效率,应该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小组合作.

我认为小组交流应涵盖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表述自己的见解看法;二是倾听他人的意见. 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交流的快乐,分享合作的愉悦,才能培养合作意识,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团队学习成果. 合作学习不是学生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训练. 每一个人都需要在无数次反复演练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或者说去适应某个角色. 比如进行记录,代表小组发言等. 社会是丰富多变的,行业是不同的,每个人担当的角色也应该是不一样的.

我们的学生已经习惯而且总想着怎样去做一个旁观者,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一个看客是麻木的,是可怕的. 这种现象的根源恐怕要追溯到以前旧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师的教学行为. 那就是表扬正确,呵斥错误. 优秀生在老师不断的表扬声中信心十足,表现欲更强;而大多数学生却在无数次的呵斥下战战兢兢,他们不敢多嘴,怕别人讥笑,怕老师棒杀,怕说不好给自己带来一些不快,干脆充当看客,什么也不说. 这样的教学行为扼杀了个性,压抑了思想,泯灭了个人发言的积极性. 最终中国传统的教育培养了“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的从众群体.

很多时候,教师站在讲台上,让下面的学生一组组开展学习与讨论,在看似热闹的场景中,实质上学生有没有开展有效性的学习活动,上面讲台上的老师是不知道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全员参与,也应包括教师参与,教师的角色不要只局限于讨论的组织者,教师如果能经常性地参与到学生的探讨之中,和他们一起学习,并指导他们如何发表自我见解,或者以自己的发言暗示诱导学生如何发言,教给学生如何说出自己的观点,和学生一起讨论,逐渐培养学生发言的习惯和兴趣. 当然,这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需要经过一个教师耐心辅导的过程.

2. 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每节课都需要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遵循内容决定形式的原则,不同的教学内容会有不同的教学形式,小组合作学习并非“万金油”. 有的教师为了赶时髦,不论什么内容的课,不分主次轻重,动不动就让学生小组讨论. 他们认为一节课内“小组合作学习”用得越多越好. 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往往会有这样的困惑:有些数学问题几乎学生都会了,这样还有必要再合作学习吗?学生根本没思考就宣布小组讨论,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吗?这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一句话,要看是不是开展小组学习的时机,这个时机的掌握要看教师教学实际操作,教学的艺术性就表现在这里. 教学就应该达到让学生“既竭我才,欲罢不能”的地步,大多数学生都踊跃发言,孩子们都想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说出来,这时正是小组讨论的良机,只有在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有交流的需要时,展开的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 我们万万不能为“合作”而“合作”,不是所有的课题都需要小组合作. 有时学生也需要个体思维,不是一哄而上.

3. 教师为赶教学进度,合作学习草草收场

合作学习是为了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每个小组成员都要为了小组的集体荣誉而积极合作、共同讨论、交流信息,最后达成共识. 这是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 可是很多情况下,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赶进度,没有给学生充足的发言、补充、自查、更正以及小组讨论中辩论的时间,不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为走形式而草草收场. 也有些任务比较难,靠学生自己的能力根本无法解决,需要多种查询途径才能解决. 于是,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只能做无谓的争执,结果是不了了之. 这种形式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既浪费时间,又不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

4. 公开课上“作秀”的小组合作学习

现在一提到公开课,有的教师就把小组合作学习当作万能钥匙,不论什么内容的课,动不动就让学生小组讨论,而忽视了传统教学的方便获得与使用的实际价值,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使数学课几乎成了小组讨论的展示课,给人一种作秀的感觉,背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

第4篇:小组合作学习范文

在教学实践中我悟出教学中不能为了合作学习而进行合作学习,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下面我谈谈自己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1、宁少勿滥,抓住契机。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为了课堂教学形式的热热闹闹,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精心安排,可要可不要的不安排,不适合的不安排。要把学习重点和难点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另外要抓住合作的时机,让学生有效的参于合作学习。

2、教给技巧,变换形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得到教师的指导,否则课上学生小组合作将得不到好效果。教师应当教给学生合作的技巧,如怎样组织,怎样倾听,怎样发言,怎样质疑等。教师也可以学习美国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给每个小组成员一个职务如“记录员”“汇报员”“检查员”等。小组合作可以自由组合,也可以是前后桌四人组合 ,还可以按程度、性别组合等。但各种组合方式应当交替使用,使学生能不带情绪地随机组合。

3、研备合作,参于合作。小组合作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那么备好合作是提高小组学习效率的关健。教师在备课要时应备合作的内容,合作的形式,合作的时机等。小组合作学习不是学生的参于,教师的旁观,而是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参于,教师可以把自己也当成小组中的一员参加到某个小组的学习中。

小组合作学习可使学生积极参与,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往往是一人教大家、大家教一人,且每个人都得到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同学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更可能得到进步和提高。

如何有机地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呢?

1、小组合作学习单词,朗读、记忆

单词的记忆是枯燥无味的,一个人的死记硬背远不如你问我答来得有趣和记忆上的轻松。单词的教学完成以后,检查小组长的发音、掌握程度后,就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组员之间互相纠正发音,帮助记忆单词。这种小组内的合作学习使部分平时不敢或不愿开口说英语的学生,放下心理负担,在组内先说一说、记一记。每当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总是表现得特别得积极主动,组员也相当得合作。

2、小组合作练习、表演对话

课前的5分钟是英语课的自由对话时间,以及教学课文或对话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同学们自己在小组内学说、操练,然后进行表演。尤其在自由对话里,学生的合作练习、表演更显得淋漓尽至。语言能力较好的学生会带动较弱的同学,好的学生会因此变得更好,而较弱的同学也会因此而提高,这就是成功来自于合作。

3、小组合作背诵、听写单词

学习英语必须掌握许许多多的单词,无疑学生一定要背诵单词、听写单词,而且这种练习多数在课堂上进行。每次听写单词时,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都会出现单词掌握不理想,须在课后重新复习和听写。因此,我就请一些优秀的学生帮助学习较为困难的同学,在小组里复习和听写,经过复习和重新听写,学习较为困难的同学也就渐渐地进步了,合作学习也增强了部分学生的自信心。

4、小组合作唱歌、玩游戏

第5篇:小组合作学习范文

一、小组合作活动形式要多元

1、合作性讨论——促学。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需面向全体学生,为全体学生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讨论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性学习,它给了学生很大的自由空间,与讲授相比,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参与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些学习困难学生学不好英语是因为胆子太小,缺乏自信,怕说错,在课堂上从不举手,而且常存有侥幸心理,希望老师不要叫到自己。一旦被老师叫到,紧张得结结巴巴说不出话来。有些老师为了这些学生的“自尊心”和“安全感”就很少提问他们。不知不觉中,这样的学生便被忽略,走向了英语教学的盲区。针对这些情况,我便采取小组合作讨论进行教学。它不仅能给学生带来安全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更能启发学生去思考、去合作、去创造,促使他们更好地学习。

2、合作性竞赛——比学。

众所周知,小学生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利用他们的这一特点,教师可以组织有效的竞赛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在教学中,我经常分组进行比赛。如小学PEP英语教材每单元中有一些简短的小故事。根据我班的特点我让学生将这些故事加以充实。然后我把全班分成小组,进行故事接龙的比赛。在规定的时间里接上前面的故事内容。在他们的争先恐后中,他们不仅收获了语言知识,还收获了愉悦的情感体验。课堂上的竞争远没有社会上的竞争那么激烈,但通过课堂教学,培养了学生从小树立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这对孩子无疑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3、合作性游戏——乐学。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兴趣是获取知识的重要动力,学生一旦对英语产生兴趣,便会把它当作一件乐事。因此,教师应创造轻松愉悦的氛围,开展多种多样的游戏,让学生乐学。几乎没有学生说:我不喜欢做游戏。这是由小学生的天性所决定的。因此,我在教学中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考虑到参与的广泛性,有些游戏在学生之间操作更简单易行。如教小学英语PEP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时,我设计了一个统计表,统计学生拥有多少文具,我让学生分成8组,每组选出一名组长,由组长提问:How many pens\…do you have?组员答:I have…。 组员获得数据之后,由组长填写,完成统计表。最后,每组可选派一名代表向老师汇报数据。在英语活动课上使用这种方法,效果很好。

二、小组合作学习运用要广泛

1、Pair work

教师给出固定的内容,由同桌两人小组合作完成。时间在1—2分钟左右。这种方法适用于新授句型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好新句型,两人合作练习是不可少的。两人搭配一组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两人一组模仿交流,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向对方提问,互相回答对方问题,变被动的学说为主动的操练,这样练习的效率可以大大提高。而且学生在回答操练时还能互相提醒、互相纠正,不仅有效地掌握了知识,还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小组合作把学习的“舞台”还给了学生,充分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Play games

根据小学英语课的特点,课堂中将会进行丰富多彩的趣味游戏。如我在教PEP小学英语第二册Unit5 Where is my ruler?时,安排了“Show me your…”的游戏。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加到游戏中去,于是我把游戏放到小组中,让学生们在小组里展开游戏活动,以4-6人为一组,将一个班级的学生按照成绩、能力、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学习小组。让基础好的、善于表现自己的同学承担发指令的角色,而性格内向或基础差的学生会主动地去要求来做听指令做动作的任务。这样使组内每一位学生都易于成功,成功的体验也使他们信心大增。

3、Do a survey

小学英语的课堂中有许多常见的调查活动。如我在教PEP小学英语第四册Unit 2 What time is it?时,安排学生做了What time do you …?I…at…的调查活动,来了解学生一天的作息时间。这些简单的调查,通过问答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增强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而且能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转贴于

4、Work in pairs

英语教学离不开“Work in pairs.”每一节课,甚至每一个新授内容都离不开“Work in pairs.”但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尽管大部分学生喜欢表现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主动参与而使自己的英语学习能力得到不断地提高。但有小部分学生,由于基础较差或者个性内向的关系导致的自卑心理使得他们不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这给他们的英语学习带来了消极的作用。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这一小组里有不同特点的学生,例如在教学pep教材第三册unit 5教let's learn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任务型教学活动,先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每一组发给他们一张表格,让他们用what would you like? I'd like…来询问组里的同学想吃什么,询问完了以后并把它计录下来,具体表格如下。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那些平时不敢在全班面前发言的学生愿意在小组里与其他同伴交流,并在小组中得到同学的赞赏或者得到同学的帮助意见。通过交流,基础差的学生得到了提高,心理内向的学生也渐渐对自己树立了自信,最终他们都敢于大胆地展示自我,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5、Let's make

人总是通过感官获取各种信息来感知周围世界的存在,所以视觉在学习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对初学者来说,直观教学显得尤其重要。在教学中所要用到的图片或教具,我就让学生自己动手画或制作,有时我还与他们一起制作教具。如我在教动物单词时,和学生一起动手做小动物的头饰。在学习过程中开展画图和制作教具活动,其意义已经超出活动的本身,它让学生体会到成功,这种成功的喜悦大大激发了他们学英语的兴趣,使他们愿意上英语课。

三、小组合作学习落实要全面

第6篇:小组合作学习范文

1.无领导(学科小组长,领头羊;或者领导能力不足)。这里的“领导”指小组里各学科的学习小组长。要想提高学习效率,一个优秀的学科小组长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说,高一年级为例,学生要参加考试的科目有九个,那么意味着一个学习小组要有九个学科的小组长才可以,当然由于小组人数一般六个为宜,所以势必有学生要担任两个或者以上的学科小组长,这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一年级的学生很显然多数能力不够,所以这样的学校小组很多时候呈现一种无领导的状态,或者是学生领导能力不够的现象,那么小组学习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2.无组织(没有一定的组织流程和时间概念,随意、任性、散乱)。有些课程内容适合让学生自主交流来学习,目前学习小组的学习能力也跟老师的期许有些差距。例如,由于小组长领导力不够,在组织小组成员学习时,随意性较强,没有一定的学习流程和时间概念,甚至有时候老师也没有能够很有效地做好指导,小组学习效率极低,看似讨论交流,气氛热烈,实际不明重点,浪费时间,收获不大。3.无目的(缺乏明确的学习任务或学习目标,对达成什么样的学习结果不清不楚)。老师不太放心学生自学,宁愿自己讲得全面。所以即使课堂上有一些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也因为预设不够,布置给学生时缺乏明确的学习任务或学习目标。老师和学生双向作用,导致学生在小组学习时不明所以,对要达成什么样的学习结果不清不楚,这样的小组学习就成了表面文章。4.无效果(过程乱糟糟,结果没有解决问题,没有形成一定的学习思路或学习结论)。虽是小组学习,但实质没有发生改变,该如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都没有思路,大多数时候还是要被动接受老师们最后的“标准”答案。对学生来说,学习的方式没有根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习惯都没有得到培养,那么这样的学习小组就是无效的。

二、“问题导学”

课型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1.以“问题”为引导。“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一个显性表现就是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核心就是“问题”,“问题”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旗帜,是指向标。“问题导学”课型要求学生围绕课堂上老师的上课内容能够在课前、课中、课后主动发现问题,准确生成问题,积极解决问题。老师的学习要求要非常明确,小组成员学习的思路就会非常顺畅,针对学习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互相合作解决问题,目标明确,学习任务清晰。2.以“合作”为桥梁。“问题导学”课型由于努力帮助学生成为课堂上甚至课后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以及自我学习获取知识的成就感,所以学生之间的互相合作学习必不可少。“问题导学”课型以“合作”为桥梁,连接各个小组成员,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差异互补性,让小组成员发挥并彰显自己的优势,看到自己的不足,通过和同伴的合作学习来解决问题,互相学习,增强个人的团体意识,学会发挥团队的合作精神,共同进步。3.以“共同成长”为目的。“独木不是春”,“问题导学”课型通过问题学习的引导,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中得到共同成长才是最终目的。对学生来说,学习掌握知识是必须的,但就教育而言,育人也很重要。“问题导学”课型不忽视这一点,以“共同成长”为目的。学生在发现问题,生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不仅是知识的收获,也是思维的收获,更是共同成长的精神的收获。

三、小组合作学习指导策略

1.培养一个有力的小组领导者。“问题导学”课型要求以小组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模式,所以优秀的学校小组对学生的学习效率的高低有着关键的影响。老师们在安排学习小组时,要注意各个小组成员各科成绩、男女、性格等的均衡搭配。但建议在确定学习小组时,可以先确定小组长,也就是小组的领导者。在给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安排座位时,作为班主任,我在思考如何安排小组才能发挥小组学习的最大优势。因为是新生,不熟悉学生的个好,只知道中考成绩,只知道男女,如果单纯按照成绩平均安排再注意一点男女生搭配的话,应该达不到我想要的学习效果,而且部分学生对这种新的课堂模式也不熟悉。我决定先观察观察,两周以后再排。在这两周,我尽量多留在教室,注意观察哪些学生比较外向,哪些学生表现得比较主动一些。当然对我中意的组长人选也私下进行谈话了解,慢慢我确定了9位同学比较适合作为学习小组的小组长。他们比较外向随和,成绩优秀,也乐于和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还有一点就是学习比较有计划性,自我控制力较强,自我要求较高。因为是新生,学生之间彼此也不是很熟,也就对我的自主安排小组长意见不大。事实证明,一个有力的学习小组长也就是优秀的小组学习的领导者。本身学习成绩优秀,自然会在有形无形中对小组的其他成员形成压力也是动力,从而促使小组长愈发进步,形成学习的良性竞争。当然学生毕竟是成长中的个体,再优秀的小组长也有自己的弱点,那么就需要老师的帮助和指导。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要精心培养小组长,积极鼓励他们。老师不要让小组长觉得自己只是个帮手,要唤起他们的主动参与性,要让他们感受到成就感,这样学习小组的效率就会提高。

2.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和方向。“问题导学”课型以“问题”为主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是学习的一般思路。要提高学习的效率,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和方向至关重要,否则小组活动就是乱哄哄,看似人人在说话,人人在交流,但其实学生并不明了他们要讨论什么,讨论交流了以后要获得什么样的结论。“问题导学”的课型对老师的要求更高,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老师在布置教学任务时要明确不能含糊,对学生要获得的问题结论表述要清晰具体,所以学生在发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是有明确的指向的。听过一节《宝玉挨打》的公开课,上课开始老师明确提出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是分析人物形象,主要分析贾政、王夫人和贾母的形象特点。老师先进行提示,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描写有哪些方法,对人物形象的特点应该怎样精准表述,然后要求各学习小组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人物进行分析,并且明确要求时间限制为20分钟。我觉得这位老师的教学指向就比较明确,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基本阅读,虽说课文篇幅比较长,但也基本可以直接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而且非常明确最后的结论要求,并且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各抒己见,还可以发现更多和提出更多问题。我觉得学生的谈论还是比较深入的,因为本身学习内容难度不大,学生自主思考探究的空间较大,学习效率就比较好。要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明确具体的学习主题和学习方向是非常必要的。

3.全程监控和指导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问题导学”课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帮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获得知识,但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老师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老师不能当甩手掌柜,要随时观察指导,要全程监控和指导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其实,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推行“问题导学”课型,不仅对学生是个挑战,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个思想的转变,特别是教龄比较长的教师。这些老师教学习惯已经形成,教学思维已经定型,所以要做出改变也是一个不小的坎。老师要明确自己在“问题导学”课型中的角色定位,老师是一个监控和指导的角色。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在或者自主,或者合作学习,看似老师是比较轻松的,但其实不然。老师要观察学习小组成员的活动是否积极有效并加以提醒,是否每一位组员都能参加小组学习,对组织不到位的小组进行适当指导等。高一学生在最初接触“问题导学”课型时,有些不知所措,虽然组成了学习小组,学习小组长也有培训,但毕竟有一个接受和改变的过程。之前听过一节物理示范课,是在开学不久。老师在明确了小组学习任务后,要求各学习小组长组织组员学习,老师随时穿插于小组当中观察,其中注意到一个小组组员都是各自低头看书,没有讨论交流,老师又等待了几分钟,该小组还是没能组织起来合作学习。老师轻声询问谁是学习小组长,并且提出小组长要负起责任主动组织大家进行学习,如果有疑问可以随时寻求老师的帮助,并且老师指出可以由小组长先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并指定下一位组员说说自己的看法,终于组员们都开口了。其实,学习小组要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率,是非常需要老师给予积极有效的指导的。

第7篇:小组合作学习范文

关键词:新课堂模式;合作学习;评价;竞争机制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改变了以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学生中开展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

1.合理分组。我把学生按照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分成六人一组的大组,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帮助学困生,做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最终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2.分工协作。每个小组内设立组长、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人等各一名,采用轮班制,分工也尽量兼顾到学生的个性,如有的学生学习好,在班内威望很高,可以让他担任组长一职;有的学生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欲望,可以让他担任发言人,让他能够充分地把组员的观点表达出来。

3.策划。在开展小组合作活动时,教师应该对合作学习内容作出明确的规定,对合作学习的方法做出明确的指导,并且在课前要做出预习要求。特别是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树上的果实,不能让学生轻易摘到果子,也不能使学生跳得很高还摘不到,否则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4.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个体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学习――全班统一交流。我们把它分成独学,互学和乐学。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争取发挥出每位学生的最大学习潜能,使学生在独立思考时能开动脑筋,在合作学习时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全班统一交流,得出结论。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能够踊跃发言,抢着回答,课堂气氛相当浓厚。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学生开展活动时是指导者,也是参与者,对发现的问题应该及时进行监督和改正,努力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当然合作学习也应因时因地而宜,不一定要整节课都贯穿始终。

5.评价。我校在对小组进行打分评价时,把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有机结合,对C类学生打分时进行适当的加分,以达到鼓励其开口发言的目的,同时把打分结果按照独学、互学、乐学进行分类,当堂展示在黑板上,学生一目了然,容易激发起他们的表现欲和求胜欲。教师对于表现优秀的小组当堂进行表扬,每月评选出优胜小组,互动之星在全校张榜公布,让学生明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这对于学生集体荣誉感的提升有显著的成效。

6.恰当利用竞争机制。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叛逆、独立,但同时他们有着强烈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渴望在竞争中获得成功,得到教师的赞许,家长的肯定。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充分发挥竞争的作用,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我在教学实践中感觉到学生对集体荣誉很重视,他们有时为了能够获得加分,把小手举得很高,生怕教师注意不到。因此,将竞争机制与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更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用。

小组之间的竞争可以有多种形式,如单词接龙比赛、口语朗读比赛、问题抢答比赛、对话表演比赛、英语书法比赛等。在开展竞赛时,教师应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分值,基础差的学生可以给予较高的分值,这样便于调动这类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互帮互助的开展,而且基础好的学生会尽量帮助基础差的学生,让他们多发言,以便争取更高的分值,起到了“小老师”的作用。

二、合作学习的优点

1.合作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自主探究,能充分体现他们的主体性,而且学生对探究后得出的正确结论记得住,记得牢,不容易遗忘。后进生在合作学习中也能够体验成功的快乐,增进了学习兴趣,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形成,对他们的终身学习起到了促进作用。

2.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由于强调小组中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帮助学困生,起到“小老师”的作用,相当于他们对同一内容学习了两遍,这样无形中就加深了他们对教材重难点的理解。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成员都带有极大的热情,学习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集思广益,这样问题就变得容易解决。特别是学困生在小组学习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学习的劲头更足了,成绩往往有一个质的飞跃。因此,合作学习对学生的学习效率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

3.合作学习能增进学生的感情,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增加了感情交流,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情谊。有些学生平时沉默内向,不善言辞,不愿意开口,通过互学、乐学的环节,他们锻炼了交际能力,而且增进了与同学的交流。

4.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学习对学生的预习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校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充分发挥了导学案的作用。如英语导学案,有课前热身部分,学生可以到书本上去寻找词组的答案,还有“学海拾贝”部分,也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学生通过预习对本堂课的知识点就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上课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此外,导学案对学生的预习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通过预习,学生的自学能力大有长进。

5.合作学习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合作学习建立起一种新型的“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学习竞争关系,把传统的师生单向或双向交流改为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而且还将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拓宽了他们的学习空间。

三、小组合作应注意的问题

1.小组活动重视形式,缺乏实质的合作。教师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深层次的问题。现在有些教师的课堂小组合作热热闹闹,上课时总是让学优生来回答,学困生的锻炼机会还很少。或者小组合作的内容过于简单,学生虽然开展了合作学习,实质上并没有进行有效的交流探讨,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2.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部分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较差,不能融于小组这个集体中,游离于组织之外,不能主动地参加小组合作,甚至于在合作时讲空话、闲话,反而影响了其他组员的合作活动。教师应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督促和指导,使他们融入到合作学习中。

第8篇:小组合作学习范文

河北省昌黎县汇文二中白永利教师回答:

1.分组互补,学习合作

首先,教师应适时调整分组策略。地理教师由于任教的班级较多,对于刚刚从初中升入高中而新组建的班级,在开学伊始,一般不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情况,因此,这时分组可采取前后桌四人组合,并选出组长的形式。组成这样的小组是为了在学习过程中更有效地交流、倾听、解释、思考,在分享、协商、碰撞中感受地理学习成功的乐趣,使学生们都能接受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但这种小组合作,很可能组与组之间、组员与组员之间差异太大。因此在进行4至5周以后,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差异重新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保证各小组力量均衡,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使学生有机会同别的同学合作,从而使教学过程充满生机和新意。

例如,并列式分组即在讲授“地球的外部圈层”时,分别安排不同的小组课下研究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课上讨论交流,学生发言积极热烈,知识拓展适度,并注意联系实际,学生既可掌握相关知识点,又能培养积极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

又如,辩论式分组即针对案例:人类活动对地表影响的利弊分析,可以采用辩论式。学生根据不同观点分组,课前搜集资料,课堂进行辩论,有的学生提到“荷兰和澳门填海造陆”属于趋利避害,而“湖南围湖造陆”为什么就是弊大于利呢?学生就此展开激烈辩论,各抒己见,唇枪舌战,不仅得出正确结论,知识的掌握也相当准确,有效促进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其次,小组合作学习教学人数要合理,各小组按好、中、差比例组合,一般以4~6人为宜。这样有利于开展互帮互助活动和小组间评比,使学困生在合作学习中受到鼓励,中等生在合作学习中更好发挥,优等生在合作学习中大展身手。

2.精心设计,互动合作

讨论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中心环节,是课堂教学对话中教学环境最为宽松自由、学生参与度最高的互动行为方式,它直接关系到合作学习的成效。教师应精心设计讨论内容,把握好讨论时机,组织协调讨论过程,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合作学习。在讨论过程中,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交流探讨的时间十分重要。如果不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这时学生还未来得及思考问题,更谈不上设计小组活动的独立方案,容易造成组内优生一言堂,或者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之目的。

例如,讲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可以将①太阳辐射主要波长范围是多少?分哪几个部分?太阳辐射能如何分布?②太阳辐射各种波长的光如何被削弱的?有哪些削弱作用?各有什么特点?③晴朗的天空为什么呈现蔚蓝色?等问题抛出。留给学生一定思考时间,然后学生分组讨论、广泛交流、合作研究、归纳总结。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深入学生小组,认真观察每位学生的具体表现、学生合作学习的思路、困惑以及知识总结应用等方面,在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及时点评、归纳和释疑。

3.及时评价,调控合作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应及时进行评价,评价时要注意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集体评价与小组成员个人评价相结合。评价小组合作学习过程评价,主要从小组成员分工是否合理、小组合作方式是否恰当、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整理报告是否科学等方面进行。对小组成员评价主要从学习兴趣、学习行为、小组合作任务的执行完成情况、与小组成员合作学习的融洽度、思维创新性等方面进行。教师在对每位学生实际水平与课堂上表现作深入了解和仔细观察后,可对合作较好的小组、组织能力较强的组长、积极参与学习的成员等及时评价、表扬和激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教师在评价时不仅注重学习结果的汇报,更要注意对合作过程的评价。

例如,讲授“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一课时,可启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课前布置预习,课上小组分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对小组评比采用奖励小红花形式,在黑板右侧画出小组评比表。在学生合作学习和积极发言中,教师应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尽量用简洁、明确、赏识、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增强学生地理学习的自信心,为“合作学习”步入成功注入新的催化剂。

4.强化意识,有效合作

第9篇:小组合作学习范文

关键词:合作;学习;新课程;探究性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2-0166-01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最明显的特征,与探究性学习一样,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着力点,但是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和观摩中发现,现行的小组合作教学总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如常见的问题有:

一、小组成员间缺乏必要的人际交流和小组合作技能,不具备合作的心向和倾向性,有的小组一看就知是在公开课、研讨课时临时凑合而成,缺乏必要的练习。

二、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广泛的参与,一有问题,不管合适与否,难易如何,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似乎只有让学生合作讨论,才能解决问题,造成学生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学时间大量浪费,教学效率事半功倍。

三、问题一出现,教师不引导学生认真学生读书,深入思化,就组织小组讨论。学生没有经过深思熟滤,匆忙展开讨论,要么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驳于合作学习之真谛。

四、学优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了主要的职责,学困生则处于从属或忽略地位。

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在开展小组学习必须抓好以下几点:

1.小组成员编排的科学性。合作学习一般采用异质分组,即小组成员间形成性别,学习成绩、能力方面差异,另外,还可以考虑到家庭经济、社会背景、性格、脾气等差异,采用异质分组,就连带产生了全班各小组间的同质性,这就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一组见同质、组内异质。组内异质。组内异制为小组成员内部互相帮助提供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总之,合作学习的分组技术不同于以往的能力分组,兴趣分组,这些都是同质分组。合作学习小组不是纯粹的交友小组或娱乐小组,而是一个协同共事的团队。

2.小组合作学习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小组内应该有一定的分工,每一位学生都要被指定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比如:领导者、激励者、读题者、协调者、报告者、操作者,而且应轮流担任,实现小组角色之间的相互依存,增进学生互动的有效性,再如:学生在讨论前,一定要有独立思考,否则就容易出现“搭便车”的情况。其次,学生常常以“我”而不是“我们”进行表达,这实际上与学生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技能有关,人际交往技能同认知技能、动作技能一样,应该在小学的教学中得到系统的训练,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合作学习即日学习取得成功的条件,同时,其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目标。

3.小组合作学习的范围及方式。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互相和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但是,我们应明确,这只是有效学习方式中的一种,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合理的选择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一般来说较简单的认知学习任务,只需要个人独立自学或开展全班教学即可。面较复杂的,综合的学习任务,可以采取不同的合作学习方式。实现方法方式的多样化是非常重要的,要避免“将所有鸡蛋放入合作学习之篮”。

4.要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小组学习中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合作学习旨在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的目的。但是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既然所有这些合作学习的类型都采用了一定数量的独立行为”。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以前认知能力作为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代替的。只有在学生思考到达一定的程度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之间,一定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的时机。

5.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再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时,很多教师仍然在讲台上等待,或者做自己的事,比如准备下一环节的教具,板书等,那么,是不是教师真的不应该介入合作学习的进程呢?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我认为:同教师的引导、参与是分不开的,在活动中,教师不是更清闲了,而是担负起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在合作学习中,教师重点是如何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任务选择、策略匹配、教学过程展开中与评估等全过程中的把握,除此之外,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随时都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往往会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因此,再很多情况下,教师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