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组合作学习总结范文

小组合作学习总结精选(九篇)

小组合作学习总结

第1篇:小组合作学习总结范文

一、研究人员学习情况

2010年六月物理组课题研究人员召开关于课题研究的有关事宜,再次明确本年度学习的主要内容和努力的方向,做好本学期课题开展的基本工作。根据学校期初学校会议精神,本学期物理科组将把重点工作放在“精教研、促成绩”上,并结合我校“物理学习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进行“每周教研日”活动,切实提高老师们的教学、教研水平,解决我们在物理实际教学中实际存在的诸多问题,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在成就学生的同时,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修养。

规范的“每周教研日”活动——(1)备课程序:授课教师备课;年级备课组集体备课,由备课组长主持,在听取授课老师本人的设计思路后重点围绕科研课题展开讨论;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根据集体备课形成的意见,对第一次设计的教案;备课组内试教,备课组内老师听课,提前一周进行,并围绕研讨主题作好详细的记录;备课组集体评议,当日内进行,围绕当周研讨主题展开评议,对课上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策略,完善课堂教学,力求上出“精品课”;授课教师确定教学方案及课件。

(2)上课:周三上午第二、第三节课为本学期物理教研课授课时间,各位教师须严格按照安排的活动表进行(特殊情况除外)。全体老师均须参加听课。

(3)评议:授课当日备课组用至少一节课的时间进行组级评议,评课主要围绕当周所研讨的主题展开,形成书面评课稿,确定中心发言人等。评课稿基本分为三部分内容: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和引发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其余时间请老师轮流进行“新思想、新观念”演说十分钟;其余时间为理论学习。授课教师紧扣学校教研课题及当周研讨主题对本次上课的设计意图和课后感想作专题发言,要理论结合实际。派中心发言人作全面评议,组长作本次主题研讨活动的总结发言,指出本次活动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今后的思路等。

二、研究进程及成果

2010年6月1日,课题研究人员交流理论学习心得体会,完成中期阶段性总结报告,进行阶段性成果分析,一致认为:

1、改变了单一的学习方式,树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学生从不适应综合性学习到逐步适应到喜欢综合性学习是一个质的飞跃。这个飞跃意味着学生从单纯的“接受型学习”过渡到了新的学习方式和传统的学习方式的整合,有利于新型人才的培养,对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具有极大的好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去探究、去发展、去再创造有关知识的过程,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敢于向现有的知识和结论提出疑问,用自己的研究去发现问题并得出结论,形成了体现21世纪学校教育特点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氛围。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完成了“知识的传播者、垄断者”到“求知的引导者、参与者”的转变;学生也从“知识的接受者”、“学习的被动者”转化为“知识的探究者”、“学习的主动者”的转变。

2、注重学科的联系和渗透,“融合”学科隔阂,渗透相关知识,注重学科的融合与延伸,创造性地开发和补充了具有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特点的语文学习材料,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形成了新的生长点。

3、学生的物理素养和物理意识有了大幅提高。

通过各种教学活动的开展,努力创设了与主体相适应的学习环境,拓宽了教学的时空,教给了学生学习的策略,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感悟、体会、积累,进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使素质教育的理念在学科中落到实处。

4、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理念得到了提升。

以往的素质教育的实践活动更多的着眼于学生“知识的获得”,也就是说不太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伴生于综合性学习开展而变化的是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将“知识的习得”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指导思想,也就是注重学生的“习”,也就是“实践活动”。“以人为本、张扬个性、和谐发展”的教学理念得到充分的体现。课题组成员有多篇论文在市、区论文评比中获奖,教学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课堂教学效果比较显著。

三、今后的工作思路

为了使该课题能按照预定的方案、计划顺利实施,我们将根据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优化自主探究学习实验过程,今后我们将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搜集与本课题有关的资料,作为课题实施的理论支撑,用正确的理论支撑教育教学行为。在组织课题组成员系统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的基础上,通过研讨进一步完善课题实施方案,并邀请有关专家参加课题开题论证会。

第2篇:小组合作学习总结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有效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教学策略,也是基于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来开展的。即:合作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进而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组织、有效地调控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元互动、积极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模式。然而,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课堂教学中就合作学习出现了很多问题。诸如:教师对合作学习了解不够深入、小组组建不合理、设计的合作内容随意性、评价形式单一性等等使得合作学习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呈现出流于形式、缺乏有效性的现象。鉴于此,笔者主要从合理组建小组,明确学习任务;设置行之有效的合作内容;展示结果,科学评价这方面来谈一下初中数学合作学习,借以来提升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合理组建小组,明确学习任务

合作学习过程中,主要是以小组为单位来体现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但是在分组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个性特征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科学地、合理地分组,调动全班学生的参与性,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在小组内有所发挥。在此基础之上明确学生的学习任务,从而为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如:笔者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方法来对全班学生进行合理地分组,即:每组4~6人,其成员的个性特征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对数学知识掌握的程度也不同,这样每个小组的性质就会一样,同时让每个小组的成员在座位上前后相挨着,便于交流,同时也便于学生随时开展合作学习。之后,笔者明确合作学习的任务以及操作说明,如:每个小组成员在小组内担任适合自己的角色,即:组长、记录员、发言人等。在此,需要教师强化学生角色的轮流担任,确保每位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机会、地位的平等性。

此外,对于小组组建,笔者结合学生的整体特征,每两星期对每个小组成员进行一次调换,如:学生整体有进步后对其任务角色进行调换,借以来确保小组成员内的稳定,锻炼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同时在明确学习任务时,笔者认为只要让学生明确大的合作方向即可,至于实施步骤、方法等,应给予空间,让小组自由完成,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质,展示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二、设置行之有效的合作内容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手段、策略,在实施过程中,教师提出的合作内容是整个教学模式开展的核心内容。即:合作内容是小组合作探究的总任务,有着目标性、指引性的作用。因此,需要教师在设计合作内容时,要考虑其可行性以及有效性。合作学习的内容设置不仅仅局限于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还应融合一些锻炼学生综合技能和素养、启发学生内在潜力、开发学生思维等的内容,通过合作内容的设置来最大限度地来凸显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在实际教学中,笔者设置了多样化的小组合作内容,如:挑战性的合作内容:“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制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怎样制作才能使制成的无盖长方体的容积尽可能大呢?”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合作内容:完全平方公式教学内容中,笔者设置了总结完全平方公式规律特点的问题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即:首先出示三道计算题:(a+b)2,(3+x)2,(2a+x)2,让学生求出答案。一题多解,开放性的合作内容:在学习“直棱柱的表面展开图”时,笔者结合此教学内容的特点,开展的多种可能性来设置探究内容,让小组合作讨论一个立方体的表面开展会出现多少种结果?并让他们比比看,看哪个小组总结得又多又准确,最后整理得出了11种结果。这样以多样化的合作内容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主动性,同时多元化的合作内容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等,深化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三、展示小组合作结果,科学评价

学生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一定要给予小组充分展示自我探究结果的机会,并及时地做出总结和评价,进而让学生对自我合作学习有清楚的认知,明白小组在合作过程中的优缺点,调动他们参与合作学习的自信心。要知道,结果是学生合作学习、努力探究的劳动成果,无论是正确还是错误的,教师都应对其进行分析、总结,肯定学生的努力,尤其对于一些求异思维或者持不同见解学生的观点、思维,要提出表扬,鼓励学生的创新,充分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展示结果、教师引导总结之后,必不可少的环节即是评价。评价是对学生劳动成果的一种分析,其作用在于激励学生日后更好地去学习,是合作学习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有效的评价则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开展合作学习,而失效的评价则会让学生对合作学习失去兴趣、失去信心。笔者在教学中,就评价环节,主要采取的是小组成员与小组集体相融合的方式,同时评价人由单一的教师拓展到学生互评、学生自评。以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来全方位的对合作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力争确保评价体系的公平、公正等,这样有利于学生个体的进步,提升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总之,合作学习在实际的教学开展中,步骤较多,涉及因素范畴较广,上述三点是合作学习开展最为重要的内容,直接影响着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与否。因此,作为教师在实施合作学习模式时,要以学生为中心,确保他们的集体参与性、乐于合作性等,将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增强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自信心,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和素养,全面体现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第3篇:小组合作学习总结范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自主地参与数学学习中来,为学生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学生之间加强沟通,不断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有效地调动自己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将学生以4~6人进行有序分组,并以学习能力强、学习态度良好的学生作为小组组长,以带领小组进行学习,学生在学习时具有很强的感染性,通过小组长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小组成员自然而然地对学习产生兴趣,并在合作交流中,不断提高自己.加强小组间的交流,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主动为学习弱一点的学生进行辅助学习.同时,小组成员应树立小集体荣誉意识,为小组综合水平的提升而努力.通过小组间的竞争,提高学生整体的学习能力,进而提升整个班级的综合水平.

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加强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注重学生之间的互补性,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引导学生增强自身团队意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动向,增强小组间的凝聚力,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别人的想法,懂得欣赏其他同学的闪光点,做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把握团结合作的基本原则,对于问题进行选择时,要切合小组实际水平,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团结协作,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一次教学活动中,有一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将教材中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做出系统的规划,并向全班学生进行细致讲解,学生纷纷鼓掌,做出肯定,进而整个课堂学生学习情绪都十分高涨,对于课堂内容的掌握更加牢固.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诠释了合作精神,也为学生日后在学习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现代数学理论教学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在综合能力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领会数学内容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撇开了传统课堂教学呆板枯燥的学习模式,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学习负担,畅所欲言,激发了学习灵感,同时萌发了创新学习的新模式.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发现自身存在的优缺点,也发现其他学生的长处,相互之间取长补短,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素质,也为自己的发散性思维提供了一片沃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帮助,发现自身在思考问题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将小组成员间的学习能力进行综合,提高了分析、总结的能力,有助于创新思维意识的形成.同时,小组成员在学习时,开创了多种多样的学习模式,通过多种数学活动的学习,收获了游戏的乐趣,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收集、整理、总结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收集、整理、总结能力.通过小组信息交流,学生对于所收集的材料进行综合整理,并形成自己的思维,完成了小组间的资源共享.在小组综合完成题目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提高了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一定的提升.例如,在讲“条形统计图”时,我分配给学生一个任务,让他们完成一组关于西瓜直径与质量的数据测量,并进行数据分析,想让学生从实际出发,从根本上理解条形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各小组成员纷纷表示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合作,有的学生负责测量,有的学生则进行数据整理,有的学生对于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整合,最后每组学生都提交了一份高质量的数据统计分析以及由此列数据所作出的条形统计图,并进行关于条形统计图的简单分析.通过这次测量实践,学生小组凝聚力得到有效提升,小组成员的学习情绪也大为改观,学生收集、整理、总结的能力有效提高,综合素质得到改善.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渗透合作学习的理念,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更加灵活,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总结

第4篇:小组合作学习总结范文

【关键词】合作式学习小组 合作探究 评价机制

在生本教育理念下,课堂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则是引导者,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深知新形势下,新课改的重大意义。总结了几年来的教学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意识到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主动性不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我的英语写作课,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针对这一现状和问题,我在英语写作课上改变了以往我讲授多,学生练习少的做法,尝试应用合作式学习小组活动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然后,对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效性进行分析总结,结合班上学生现状形成自己的行之有效的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再加以实践和总结,并以此指导自己后的英语写作课教学。具体做法如下:

1.培养学生兴趣,注重写作过程

以往,很多教师教学中大都重视结果,却忽视过程。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就必须注重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升教学的实效性,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和注重学习过程。

2.注重合理的分组

根据班上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方面的情况,将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分成6人一组的八个合作式学习小组。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使各组之间达到相对平衡。促进学生间的优势互补,也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写作中,学生根据分工,进行写作练习,促进学生间相互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3.建立有序的合作规则

每个小组内合理分工,明确职责。每小组需有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职位。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为使组内学生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汇报员职位应该是机动的,其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并在班上进行汇报交流。要求小组成员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4.指导小组学习过程,激励学生学习

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的指导很重要。在进行实际的写作练习中,我指导学生完成写作任务就要明确的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作文体裁;2、确定适当的时态和人称;3、勾勒文章框架;4、填写细节;5、连句成篇。在完成了指导后,组织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竞赛活动,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评优,激发学生合作的积极性,增强合作学习的时效性。

5.注重有效的评价方法

在完成了写作任务后,进行有效的评价很重要。为激励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学习,在我的英语写作教学中采取了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多重的评价不仅使学生懂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懂得相互学习,相互协作能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学习成效。

在进行了反复的尝试和总结,我不断地改进课堂教学操作细节,细化小组学习活动步骤与评价内容。让学生们针对每一步的具体要求进行有效地写作准备,充分暴露与解决写作中的具体问题,本人则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和帮助,让他们感到英语写作不是难事,体现教学中的人文关怀,以增强学生对于英语写作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学生完成了体裁确认,时态人称明确后,要求学生按照写作的方法进行总体的设计,勾画文章框架,分析和讨论这一体裁的写作特点和构思方法,列出开篇句,分段总领句以及文章总结句等。之后,讨论填写细节内容,相互补充,最终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小组成果。将写作实践放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在过程中进行实践,促进了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进而增强学习英语的信心。

第5篇:小组合作学习总结范文

一、分析学生差异,成立合作小组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心理发展规律、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综合考虑,遵循“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把全班学生搭配成若干个同质学习小组,为课堂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

在合作小组中,每个成员都有一个身份,有一项特定的工作。小组长负责学习小组的具体工作,课前检查本组成员预习和作业完成情况,课堂组织开展组内合作和组间竞赛,课后指导本组成员及时复习和独立完成作业;小组成员有负责纠正别人在解释或总结中的任何错误的监督员,有负责小组与教师及其他小组间的联系和协调的联络员,有负责记录的记录员,还有负责总结发言的发言人等。在不同的活动中,角色可进行互换,但要做到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事做,从而让学生懂得,每一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人的智能、个性、才干是多样的,只有既善待自我又欣赏别人,既知己又知人,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团队学习成效。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效开展合作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个体差异,渗透分层施教策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发挥优等生和中等生的作用,“好带中,中帮差”,使优等生得到发展,中等生得到提高,后进生得到转化,从而做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教师要从教学目标设置、教学任务确定、学生分析、策略匹配、教学过程展开与评价等全程指导与调控,才能有效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本人力求从教学实际出发探索一种既有可操作性,又具有实效性的课堂教学模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因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如下:明确目标,指导自学;组内合作,组间竞赛;学生点评,归纳总结;教师点评,总结提高。以下我以华东师范大学版七年级《数学》(下)《机会的均等与不等》第三课时“3.游戏的公平与不公平”教学为例,来阐述以上的几个教学环节。

1.明确目标,指导自学

教师备课时要根据教学目标站在学生的思维角度来研读教材,摸清学生在预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编拟出预习提纲,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新课的内容,主动感知教材,适当演算课本上的习题,教给学生预习数学的方法。例如,本节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让学生体验随机事件发生机会的均等与不均等,学会用分析或实验的方法来判别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在课前预习时,对基础差的学生,要求通过预习了解游戏1、2、3的规则,和同伴进行比赛,会根据比赛结果,判别3个游戏是否公平?这样设计简单、梯度小的问题,使学生“吃得了”,容易尝到成功的喜悦。对于基础好的优等生,采取按以下预习提纲来指导自学:(1)按游戏1的规则和你的同伴进行比赛,对结果进行分析,想一想有没有制胜的策略?(2)按游戏2制作筹码,和同伴玩几回,分析谁赢的机会大呢?你觉得这个游戏是否公平?说说你的想法。(3)按游戏3制作3个筹码,亲自实验,填写课本第118页的表格。(4)把你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或有创意的想法写在纸上,以便在课堂上向老师请教或作为小组合作交流的材料。这样通过借助预习提纲,让学生逐步掌握预习的步骤和方法,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鼓励超前自学,成为老师上课的“超越者”。

由于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预习效果参差不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检查课前预习是否到位,并利用部分时间立足学生自主探究,教师以个别辅导形式对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疑惑进行适当点拨,再次指导自学教材,并编拟出不同层次的课堂练习,以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用。例如游戏1:

① 这是一个偏向第 个报数人的游戏,你发现了吗?

②“抢30”游戏如果改成“抢31”,那么采取适当的策略,其结果是( )。

A.先报数者胜

B.后报数者胜

C.两者都可能胜

D.很难判断

③ 如果把“抢30”游戏改成“抢50”游戏,那么它是偏向于谁的游戏呢?说说你的理由。

① 是基础性练习各层次学生必做,② ③是提高性练习优等生必做,鼓励中等生选做,力争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并引导他们逐层递进,达到高要求。课前预习和课堂练习必须与三个层次的学生相适应,既要保证面向全体,又要兼顾到优等生和后进生,使合作学习前学生个体的学习更有效,为有效开展合作学习打下成功的基础。

2.组内合作,组间竞赛

在小组内,通过开展“好带中,中帮差”的组内合作学习,来促进学生更好地合作学习。对于游戏1、2,教师按课前成立的若干同质学习小组开展活动,各小组由优等生扮演“小老师”负责组织活动,先在组内请两位同学进行“抢30”比赛,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对于游戏2,请两位同学分别扮演甲、乙,一位负责记录,学生通过和同伴玩几回,发现这个游戏是公平的。然后由“小老师”引导同组成员对结果进行分析,发现两个筹码,一个两面都画上×的筹码每次必出现一个×,另一个一面画上×另一面画上的筹码每次要么出现一个×,要么出现一个,两个筹码每次可能结果是“××”或“×”,两种的机会均等,所以是公平的游戏。这样“小老师”在帮助学生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喜悦,组员之间既有追求知识的思维共振,又有思想交流的情感共鸣,有利于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增强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对于游戏3,是否公平比较难判断,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估计甲、乙双方各自的成功率。各学习小组在小组长的指导下,在组内和你的同伴玩16次游戏,前8次由你抛掷,后8次由你的同伴抛掷,将你们的游戏结果记录下来。各小组长和班长组织同学将全组和全班同学的游戏结果汇总在一起,你们会发现谁的成功率高?谁赢的机会大?

在小组间,我利用初中生好胜心、集体荣誉感、个人荣誉感比较强,喜欢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行为表现得到老师肯定的年龄特点,结合数学科的特点,引入竞争机制,制定相应的竞赛规则,开展学习竞赛,更好地促进有效的合作学习。在第一环节学生个体有效学习和组内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掌声请出1、2组和3、4组代表到讲台前进行“抢30”比赛,教师引导学生从各组竞赛的结果进行分析,这是一个偏向第__个报数人的游戏,你是怎样发现的?有何获胜策略?依次请出各组代表扮演“小老师”到讲台讲课,他们在分析获胜策略的时候是这样想的:要抢到30,先要抢到27;要抢到24,先要抢到21;要抢到18,先要……这时引导学生从各组“小老师”的讲课、板书得50分,接受学生提问得10分,总分合计60分来给“小老师”打分。我及时表扬参与讲课的“小老师”,使他们尝到参与的甜头,产生成功感,“小老师”会为自己为本组赢得分数而自豪,而受荣誉感的驱使,他会更积极地参与数学的学习。而对未受到表扬的大部分学生,由于是比赛,他们有一股不服输的拼劲,你想赢了,我偏不让你赢。因此在“小老师”讲课、板书时他们都非常注意,希望找出“小老师”的不足,在“小老师”接受提问阶段,他们主动查找教材和各种参考资料,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千方百计争取难倒“小老师”,为本组争光。这样各组学生受好胜心、集体、个人荣誉感的驱使,每个学生都非常想为小组争光,积极参与竞赛活动。当然,对有的同学提出超出范围的问题,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和调控。随着这种竞赛经常性地开展,学生也摸索出对付竞赛的好办法――“笨鸟先飞”,他们不仅自觉做好课前预习,而且提前把课后习题演算一遍。第二天竞赛时他们就捷足先登,抢先发言。这样,通过课堂开展学习竞赛让学生参与讲课,也促使学生更自觉地做好课前预习。

3.学生点评,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应先由学生来点评,利用他们认识上的不完善,把问题展开,进行研究,实现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与掌握。教师要积极创设过程性成功的机遇,使各层次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有输出信息和尝到成功的机会。在归纳总结难度不大的问题时,应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让他们经过努力能取得成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难度大的问题要发挥优等生的优势,激发深层次思维,让优等生回答。

4.教师点评,总结提高

最后,教师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提高和深化学生的认识。机会均等的游戏才是公平的,可以用实验或分析的方法来判别游戏规则公平与否,并对各小组从当天作业、测试、竞赛、课堂表现等方面进行点评,特别是对取得进步的学生和课堂表现较好的小组加以表扬、鼓励,以培养和强化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三、实践与反思

在“明确目标,指导自学”的阶段,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自学是在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指导下进行的,教师要把握好开展合作学习的时机,当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时,再开展合作学习,才会使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面更广。否则,会导致少数优等生当“小老师”,多数学生当“听众”或“陪衬”。

在“组内合作,组间竞赛”的阶段,我坚持开展学习竞赛,经常变换竞赛形式,以满足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促进学生大面积主动、积极参与学习。在通过量化管理,建立激励和评价机制,充分发挥群体动力效应,促使相互协作和竞赛,立足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求得学生自主、自律、自信,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促使学生乐学数学。

在“学生点评,归纳总结”“教师点评,总结提高”的阶段,应先让学生进行点评,教师再进行点评,使学生在归纳总结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和情感体验,从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与掌握。它改变了学生以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促使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

第6篇:小组合作学习总结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合作学习;组织;设计

语文作为其他学科的基础性课程是小学教育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对小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模式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有效途径。小学生通过课堂合作学习能够形成一定的集体观念,使其能够更好地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从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推动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

1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中自主探索阶段的组织设计流程

在搭建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模式过程中,应该将自主探索阶段视为是最主要的前期准备阶段来设计。在这一阶段,学生主要通过教师引导来围绕已设定问题展开以合作学习为核心的讨论过程,并在讨论中总结归纳和提出问题。在自主探索阶段中,教师应该尽可能改善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让他们对语文内容学习产生强烈渴望。因此自主探索阶段作为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的基础阶段,它也是关键阶段,能够对后继教学工作产生重要的直接性影响。

2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中互动阶段的组织设计流程

在设计合作互动这一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部分时,应该考虑它的主旨思想,那就是围绕学生展开教学工作,提出教学任务,并探讨合作学习任务的可行性。学生在合作互动学习阶段需要拥有自我自由表达想法的空间与时间,在相互听取并讨论意见的过程中来实现有效信息交流,最后制定一套完整的、统一的教学活动方案。换言之,合作互动阶段学习应该有效展示学生自我表现力,同时有效发挥他们的团结协作与融合能力,非常关键。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更多的分工操作、创意设计及题目练习来提升他们的自我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1]。详细讲,教师应该首先基于学生学习能力与课堂教学实际状况为学生分组,确保每组人数在4~6人左右。在分组过程中,教师必须有效把握每一学习小组成员的能力分配,要做到优劣搭配,让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与学习成绩中等及较差的学生分为一组,以达到小组分配理论中的科学性与高效性标准,实现学生之间的优化互补效应,这也是合作学习能取得良好成效的有利途径。再者,应该在实施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中为每一小组成员小学生划定成员责任范围,以发挥小组成员中每一个人的个体优势,在优势发挥过程中来促进他们的合作意识与集体观念。为此,教师应该为每一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资料查询员以及专门发言人。例如,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教学工作者可以运用汇报表演的形式组织开展诗歌、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等题材的阅读活动。由于这些题材的文章比较适合用作舞台剧的素材,所以,教学工作者可以组织学生对这些阅读材料进行改编,使其成为音乐剧、课本剧、诗歌朗诵等活动适用的素材,让学生通过表演对作品进行演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现知识的内化。以《精卫填海》为例,教学工作者需要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课文相关的材料,然后结合材料对以神话故事《精卫填海》为主题的话剧进行编排,通过分角色扮演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深刻的理解,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2]。

3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中组际交流阶段的组织设计流程

组际交流应该被视为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因为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更大规模的相互互动。当学生通过组内交流彼此之间探讨语文知识内涵并强化对语文学习内容认知以后,他们的发言人就会在班级内向其他组同学公布该组讨论结果,并发出提问,促成组际交流氛围。在组际交流过程中,其他小组学生会对所提出问题进行回答,并补充和评价已发言小组的讨论结果,而此时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汇总每一小组的报告思路,以此来更好组织组际交流过程,引导学生强化思维逻辑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再通过讨论与协商来向学生传授学习技巧,以养成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组际交流,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与质量都能得以提升。具体来说,以苏轼的《赠刘景文》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工作者可以先让学生对这首诗进行预习,学生通过预习能够对与这首诗有关的内容形成一定了解,然后,教学工作者在课堂教学中借助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等引导学生对诗中的情感、内涵产生感悟。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相关的动画、视频和音频,使其通过视听体验对诗文内容中苏轼勉励友人刘景文的情感产生相应的感悟,再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让学生围绕诗文内涵和情感展开小组讨论和组际交流,在组内讨论和组际交流过程中,若是遇到不理解的问题,教学工作者需要及时给予引导和指导,帮助其加深对诗文的理解,使阅读教学获得良好的效果。

4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中成果展示阶段的组织设计流程

成果展示阶段是对上述教学流程的总结,是教学成果的收获与分享过程,同样需要引起小学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不同个案进行分析,评价学生在个案中所展示的学习能力,为学生提供相关学习思路,最终做到统一评价标准,在统一标准过程中也发现学生问题,从而让其对语文学习认知与解题思路有所提升,这些工作都能为最终的语文课堂合作学习模式总评创造有利条件。在成果展示阶段,教师也鼓励学生对学习问题进行相互之间的不断辨析,通过互动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思路,让他们在踊跃的发言过程中实现潜移默化的学习信息交换与共享,最大限度丰富自身学习范围,在这一流程中,学生的文学素养也能得以快速提高。

5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中总结评价阶段的组织设计流程

总结评价阶段的主旨就在于展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成果。这一阶段中,学生的所有学习成果都会得以展示,并在结果中展开组内评价与组际评价过程。在这一阶段,教师也会根据学生的自评、互评结果包括互动行为来给出教师总评,这其中就包括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在总评阶段,教师要对学生做出实时引导与监督,以达到协调学生课堂行为的目的,同时快速推动教学进度,特别是要对学习进展缓慢的小组做出特殊指导。在总结评价阶段,教师工作者既要做客观的总评参与者,也要做合作学习的总体监控者[3]。同时,教师也应该更加倾向于主观技术来实施总结评价过程,主要是以更多客观数据来展示学生学习成果,以此来设计更多教学情境环节来锻炼学生的学习技巧,帮助他们理解语文知识中的相关内涵与实质,最终提高学习能力。具体来讲,合作学习阶段的组织设计一定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当给出引导与监督,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合作学习流程。如果出现任何差错,教师要及时进行调整,梳理问题,积极参与到监督合作学习的全流程当中,切身掌握合作学习的进度与内容。

6结语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必须经历一定实践过程才会见到成效。本文也提出了关于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的相关设计流程,希望以此来督促学生提升团结协作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帮助他们在该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为未来的学习生涯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王凤娟 高清军 单位:内蒙古赤峰市经棚镇中心完小

参考文献

[1]吴冕.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探讨[J].读写算,2015(30):401.

第7篇:小组合作学习总结范文

一、问题的解读

小组有效合作学习是"345"高效优质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但在实际教学应用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如班额大导致小组成员较多,小组长的组织活动往往顾此失彼;部分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不好,不能真正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小组长组织能力有限,不能全面有效完成带领全组成员完成合作学习任务;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其他环节占用时间过多,小组合作学习的安排时间不能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仅仅局限于课堂学习,没有拓展到课外学习中,致使无法保持学生合作学习习惯培养的长效性等等。此种种原因,都将导致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不高,不仅不能完成学习任务,掌握知识,培养合作互助学习的良好习惯和合作学习的能力的目标,还将导致学生产生惰性心理,将小组合作学习时间当作偷懒的良机,从而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将会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

综合其原因,造成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不高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

(一)教师不注重小组建设。在合作学习之初,只是根据某一方面的依据(或成绩,或座次等等),将全班学生平均分成几个小组,任命学习成绩好或学习认真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而不注重分组的方式和方法,更谈不上小组的建设。从而致使小组管理混乱,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无法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不注重合作学习内容的设计、方法的指导、实效的监控、评价的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只是机械地设计合作学习的任务,让学生合作谈论得出结论,让学生进行展示。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只注重了合作学习的结果,而不注重合作学习的过程,对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最终造成了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成为了一个或几个学生的"一言堂".好学生的观点得不到完善和升华,思路无法拓展,差学生被动接受,从而懒于思考,懒于表达,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我通过理论学习发现,现阶段国内对合作学习的价值和有效性已经相当重视,许多组织和个人都进行了本问题或类似本问题的研究,有一些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系统。但对于"345"优质高效课堂环境下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却不多,而且对于本问题的解决没有形成系统的方法。

二、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革,社会对人才标准做了重新的界定,创新和合作能力是人才最重要的特征。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教育界培养大批有创新和合作能力的人才。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也把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作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合作学习"是我国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和组织实施的学习方式。

(二)课题界定: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或群体,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在行动上互相配合的过程。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上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营造宽松、和谐、自由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善于合作交流,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力。 研究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指出目前我国教育现状中存在着学习方式单一的问题,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学生有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不同的个性心理随着学习过程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的展开,不断发生碰撞与相融。合作学习联系的建立,为学生创造了与他人交往合作的空间,顺应了学生的心理需求·

三、理论依据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题合作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习交往理论认为,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受课题教学氛围的影响很大,多种形式的小学讨论交流,是学生之间信息交流量增大,交流方式增多。这样有利于生动活泼课堂气氛的形成,有利于课内信息的 沟通交流,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时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索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相互启发。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并且指出,要"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使学生"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与健康向上的品格".在小组中具有不同智力水平和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成员可以互补,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实现思维、智慧上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相互团结的力量使小组成员互勉、互助、互爱。一个学生的成功同时会帮助别人成功,包括组内、组间存在着一种合作学习共同进步关系。

依据以上理论,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为: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一整套提高学生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并在实践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2、通过研究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3、通过研究活动的开展,探索合理分组的策略和小组长培养的策略。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依据以上研究目标和我校班级及学生情况,本课题针对小学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有:

1、小学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现状研究。

2、学习小组建设的研究。

(1)优秀小组长培养策略的研究。小组长的选择和培养,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2)合理分组策略的研究。分析班内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对本班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提高小组成员间参与学习和合作互助的效率的原始几率,为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奠定基础。

(3)学生合作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

3、合作学习建设的研究。

(1)合作学习任务设计、内容确定策略的研究。精心设计课内课外的合作学习任务,使合作学习的任务有层次性,进行合作学习任务设置的研究,针对不同基础和学习习惯的组员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以保证每个组员都能"吃得饱,吃得好""交完租子,手有余粮".进行课内外合作学习内容确定策略的研究,正确把握合作学习内容与任务。

(2)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有效评价机制的研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研究,建立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长效机制,实施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策略。将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与课堂总体评价机制相结合,引入有效评价机制,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本校四年级学生。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中主要运用以下方法:

(1)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的研究,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参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反馈后在进行研究,将研究成果重新再活动实践中进行再次的实践检验。

(2) 文献资料法。整理收集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文献资料,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梳理有利于本课题研究理论资料,应用于研究活动的开展。

(3)调查研究法。在课题研究之初,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状态进行前期调查,分析得出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的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制定研究方案。研究过程中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及时调整研究方法和策略。研究总结阶段,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进行后期的调查测量,对研究的成果进行有针对性的总结和分析。

(4)、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对实践中的具体情况及时地进行归纳和分析,找出实际经验中的规律,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从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指导教学实践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进行理论学习,收听或收看有关的课题讲座,广泛收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认真研究各地有价值的经验。提高理论素质,组织落实,论证课题。明确课题研究目的和任务,制定实施方案,掌握实验的步骤和方法申报课题立项并完成开题工作。

以课堂教学为载体,追踪教研为形式,开展实践活动与研讨交流工作,每周有教研活动,期末有总结交流文章。

这一阶段结束后,开展阶段评估工作,撰写学科组规范、实用的课题方案,形成中期研究报告。

第8篇:小组合作学习总结范文

关键词 历史教学 高效课堂 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0083-02

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实施,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愈发显得重要,而能否激发学生在课堂中的集体智慧和创新意识就成为关键,合作学习、共同提高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变得重要。在各小组之间的开展学习竞争,可充分体现小组成员的群体智慧,从而激发每个小组成员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合作教学需要注意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合作学习的初始阶段需要努力构建每个学习小组的自信心,除了正确引导小组骨干成员发挥作用,还应该细致做好以下两个方面:

(一)分析班级中每个学生历史课程学习的实情,进行分组

1.为了保证分组后每个小组的结构均衡,多数情况下不提倡学生自由选择本组成员;2.细致分析班级中每一个学生历史课程掌握的程度,使各学习小组平均成绩大致相同;3.为了提高每一小组学习效率,防止不必要的“内耗”,小组成员在性别、兴趣、能力等方面也要合理搭配;4.根据班级人数科学合理地划分,一般每组成员为6人左右,学习小组的成员不能太少,否则不利于交流;也不能太多,造成不利于控制的局面。

(二)合作方式要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由于学生对合作学习具体方法的陌生及合作意识的淡薄,因此这一阶段合作学习“以师生合作为主,生生合作为辅”。组织学生逐步尝试多种合作学习方式,以师生的共同活动来熟悉教材的基本内容,共同分析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作为主要目标,训练学生学会基本的技巧,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习惯。

二、合作学习通过第一阶段的铺垫,围绕历史教学课标,结合历史课程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要尝试采用多种方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进一步让学生熟悉历史课堂合作学习的相关过程,从根本上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

(一)历史课堂教学中突出体现合作学习的原则,强调师生合作与生生合作并重,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间的合作探究、小组探究成果展示,来理清教材的基本线索;共同讨论解决教师提出的各类问题或相关课题。

(二)根据历史课程的特点,结合地方历史教师从教材中挑选1~2课适合进行“团体探究”的课题,让学生小组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合作探究,收集、分析、整理资料,提炼观点,撰写探究报告并在课堂上汇报交流。

(三)结合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课程,让学生自行组织合作小组,自主选题,协作探究,撰写报告,并于一定阶段后汇报交流。

三、灵活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采用多种形式的合作方式,切实提高历史课程教学的效果,打造真正的历史教学高效课堂。

(一)每学期精选若干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课题,在教师讲明总体教学目标后,基本上由小组合作探究来完成各种教学要求。主要有:归纳重点并说明理由;提出难点,并说出自己的初步见解;对史料进行分析,总结出对历史规律性和历史现象本质的认识;撰写探究报告并汇报交流。

(二)进一步引导合作小组进行课外研究性学习,并强调选题的开放性、探究方法的多样性,尽可能加大探究的广度和深度。

另外,在历史课程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一般可以采用的教学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合作学习精心设计,科学布置合作学习任务:1.课前安排各小组明确课程学习目标,做好合作预习,熟悉合作学习的内容;2.根据课程教学的内容积极准备相关素材,挑选学生较感兴趣的、了解较多的、与历史学习方法和历史思维能力密切相关的、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兴趣的、适合团体探究的课题,让合作小组着手准备,上课过程中由各小组轮流展示历史教学实施合作学习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初探究的课题,让合作小组着手准备,上课过程中由各小组轮流上台汇报成果。

第二,积极引导,使合作学习的课堂有序、有效。

第三,合作学习的过程要合理安排,环节清晰,可以将小组合作活动的操作流程设计为:提出问题――研讨问题――展示结果。

第9篇:小组合作学习总结范文

一、组织分工,明确职责

依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尽量考虑小组成员的多样性,组成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6人,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组长一名,负责组织、总结工作;副组长一名,负责纪律、汇报工作;科代表负责过程评价工作。组长为1号,副组长为2号,科代表为3号,三个组员依次4号为合作结果评价员、5号为记录员、6号为记分员。这样做既可以保证小组分工明确,又能为全班交流提供便利。

二、有序合作,共同进步

每组分三个层次,以2人为基本互助单位互补、互助,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时,大的问题由组长布置分工、安排学习,小的问题2人组交流互助,难的问题全组解决,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交流。组内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机会,有利于小组成员的共同发展进步。

三、多元评价,提高效能

1.建立健全“五级”学习评价机制

由于小组人数为偶数,可以建立同伴学习的评价机制。对每位成员的学习有同伴评价、组内科代表评价、小组长评价,还有班级学科代表评价,再加上学科教师评价,实现“五级”学习评价,监督和保障每位学生的学习效果。

2.研究多样化评价方法,激活学生学习内因,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发展需要

要采用即时评价、同伴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做到课堂学习的随机评价与定期评价相结合;小组自我评价与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小组成员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加深对合作探究学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技能、创新精神与热情。

3.学习成绩评价以小组为单位评价,维护差生尊严,发扬合作学习精神,促使每位成员为团队荣誉而努力

小组评价不仅应包括对小组合作结果的评价,还应包括对小组合作过程的评价,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使“学困生”有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