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组合作心得体会范文

小组合作心得体会精选(九篇)

小组合作心得体会

第1篇:小组合作心得体会范文

心得体会其实就是简略写出自己阅读过的书籍或文章的内容,然后写出自己的意见或感想。换而言之就是应用自己的话语,把读过的东西,浓缩成简略的文字,然后加以批评,最重要的是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意见。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

小组合作学习的心得体会一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怎样更有效地开展好合作小组学习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握时机,当好导演,让学生当好演员。因而,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现在广大的教师都在尝试运用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怎样更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现就结合平时的听课情况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优化组合,准备合作在数学学习中,小组成员的组合要怎样才能达到有凝聚军训:力、才能共同促进呢?。在实践教学中,我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原则下,尽量使各组的成员在性别、性格、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每小组由一般由6人组成,每个小组中都有优等生2名、中等生2名、和学困生2名组成,让他们主动参与、互教互学、合作探讨。学习小组经过合理、优化地重新组合,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

二、明确任务,运用合作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呈现问题是合作学习的第一步。然后师生共同梳理、整合问题。使学生明白怎样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把握时机,体验合作开展合作学习军训:,要结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不能滥用。合作内容的确定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慎重考虑。一般来说,重点的问题,应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重点的问题指对学生数学素养形成和发展关系密切的内容,包括对有关概念的理解,对解题方法的把握以及运用数学的规律等。

四、评价激励,延伸合作积极的评价,将不断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也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合理运用小组成员互评与自评,对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尤为有效。通过奖励使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有价值的,是能得到认可的,激发学生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开发他们的潜能,乐意为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从而培养学军训: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技能。

但是,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万能的钥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的心得体会二

小组合作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课堂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有的评价方式已经不适应新课程理念,评价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我们也在评价改革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一、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

过程评价包括课堂表现、作业情况。课堂表现包括认真听讲、注意观察;大胆发言、声音洪亮;积极参加小组活动、认真听别人发言;虚心接受他人评价;不懂就问、虚心好学。作业情况包括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平时开放练习,主要检查学生的学习习惯;按时完成作业、作业整洁美观、书写规范、作业正确程度等,也考查学生完成任务的意识和能力。评价形式:四人一个小组的小组合作模式中,数学组长帮助教师关注组员的表现,对组员的表现用加减分给予评价;如课堂上因为表现好受老师表扬的同学就可以在自主学习方面加分,不积极进行小组讨论,开小差,不注意课堂纪律的同学就会在自主学习和行为自律方面扣分,这些分数一个月累计一次,作为每月自主学习、行为自律之星的评定依据。教师结合平常批改作业的过程进行,对于等级里得A和得C的同学每个小组的数学组长分别进行加分和减分的记录,也记入自主学习的得分栏,教师除了进行等级评价,还用简短的文字描述学生作业中的闪光点,指出不足,注重及时的正确引导,激励创造。结果评价是指每次单元测验、期中和期末测验。 评价形式:对于进入前五名的和有明显进步的同学在自主学习方面加分。效果:学习自主、行为自律之星是我校实行素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过程评价评比的五星中的两个,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重视过程评价就有了良好的基础。学生从不同的小学进入同一所学校,习惯不一样,规范不一样,有统一的科学的评价体制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大部分学生对每月是否能拿到五星中的几颗星都很在意,而结果都来自于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态度。现在我教的两个班同学都比较喜欢这样的评价方式,课堂上学生注意力集中,思考积极,作业中书写规范,订正及时。

二、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相结合

小组评价包括所有组员评价和个人代替小组参与评价。小组评价包括所有组员参与讨论的主动性,学习成果在小白板上展示的情况(如苏科版八上的第三章的镶嵌活动课,课后教师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他们设计的图案,然后请9个数学小组长和老师共同组成评委为他们打分),单元测验、期中和期末测试时小组总体得分情况等,个人代替小组参与评价包括上课时教师请每个小组的同一个编号的同学上白板板演的准确率,一个单元结束教师给学生一节课的时间对于本单元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交流讨论,然后教师收起学生的练习作业,每个小组点一个同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评价形式:对于小组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好的、发言积极的,对于小组学习成果展示好的教师及时评价给值日班长,由班长记入班级日志,对于组员代表小组参与评价的板演和错题抽查情况好的也及时反馈给值日班长,班长汇总。小组评价也是一个突破,它一改以前只有教师评价学生的模式,小组成员也可以互评,评价的有了公开性及时性,有效性也大大增加。效果:小组评价的得分来自每一堂课,班级结合小组在纪律卫生方面的情况每个星期把小组的总分累计写入黑板上每个小组的表格中,每个月评出三个先进小组,发流动的先进小组标志。下个月重新开始,暂时落后的小组又有了评先进小组的机会,学期结束再统计,被评为先进次数最多的三个小组为学期先进小组,小组长将有可能被评为“班级管理之星”。现在小组间的凝聚力很强,互帮互助的氛围很浓,由于要展示自己,大部分同学都不再回避问题,而是主动说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希望在小组里先得到解决,这样代表小组发言时就不会出问题,数学组长的组织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有的组长还统筹安排组员进行课外拓展,对于组员的表现在家校联系本上主动给予评价,让家长回家第一时间了解孩子在校,没有什么情况要反馈的时候,也可以看到他们在上面给同学的鼓励,比如:加油,你一定行!GOGO!再比如:其实你很聪明,如果你能学习再努力点,你一定会有很大进步。年级里平行班级在单元测验、期中和期末测验时避免了其它班级里出现的不及格现象。

三、注重评价的差异性

这里的差异包括学习基础上的,性格上的。我们每个班分成9组,每组4人到5人,由于分组时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性格、家庭背景,所以每个组员之间是异质的,而组和组之间却是同质的,这样就基本保证了评价的公平性。而对于学生教师又进行了编号,在上课时,如果要解决同一类难度的问题,就会叫同一编号的同学,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相近,教师不仅可以较准确地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还因为评价方式的公平受到学生的尊敬和喜爱。对于基础差点的同学,教师在作业的评价上更重视学生的书写规范,对不会做的题目是否留有记号,了解他们平时能否虚心向小组其他成员请教,记下他们到办公室来问的次数,在他们解题和练习有进步时不吝啬,及时给予表扬,并提议给他在自主学习方面进行加分。让学生明白只要尽力去学习去思考,就会被肯定被尊重,就会有进步,感受被老师关心的喜悦,在困难时想到同学和老师和他在一起,并没有看不起他,暂时的落后不是就呆在了地狱,是在一样可以听到笑声的天堂。谈到性格,现在的孩子真是各有各的不同。有的特别爱讲话,有的又特别沉默。我们班有一个你问她什么她都说“我不知道”的孩子,可是她成绩不差,而且还是同学们和语文老师眼里的“才女”,文采相当好。我的教育理念是,如果校园是一个大花园,我是一个园丁,我希望我的花园里百花齐放。我从她小学同学和老师那里了解她,从她父母那里了解她,我知道小学几年她一直就这样,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我知道想很快改变她,马上让她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中来,让她上课积极发言,主动为小组的荣誉争光,那是不可能的,真的要求她那样无异于拔苗助长。性格本来就比较温和我的我对她没有一点不满和埋怨,上课时我也尽量避免让她发言,而在下课的时候,在路上我遇到他的时候,我都会对她笑,主动和她打招呼,终于有一天,我看到她也对我笑了,我知道其实她很敏感,有非常丰富的内心世界,而那个世界的一切她都喜欢通过笔端流露,而作为她的老师我希望她的内心不仅是丰富的,而且是快乐的。效果:基础差的同学知道只要尽力去学习去思考,就会被肯定被尊重,就会有进步,他们感受着被老师关心的喜悦,遇到困难时有同学和老师和他在一起,暂时的落后不是就呆在了地狱,是在一样可以听到笑声的天堂。性格沉默的孩子虽然嘴上不说,可是能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爱,每天学习生活得开开心心。

四、不足之处的反思

1、经常听到家长对老师这样讲,说他们说的没有用,说一百句不抵老师讲一句。所以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还应该多提倡家校合作,让家长也来关心学生的成长历程,那么对于孩子的评价,也应该让家长参与,从有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给予恰当的评价。家长的评价包括孩子在家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生活自理能力等。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只需家长直接在分项指标后面打钩,或简单写上自己对孩子的期望。根据家长所反映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学习进步的情况进行评价,依次分A,B,C,D四等。

2、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结合方面有所改善,但力度不是很大,如果平时的评价没有对应的定性方案,有些量化就会逐渐失去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的心得体会三

近期在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中的运用,经过一段时间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讨、上课、评课的活动,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模式有了些初步的感受。

“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高。以下是我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几点收获,在此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小组合作学习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小组合作学习更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小组以学生自愿组合为前提,再针对各小组之间存在学习程度差异较大的情况加以调整,使各小组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合理搭配,学生程度达到基本平衡。在学习任务下达后,按各自能力与专长分工合作。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强化了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和对自己同伴学习进展的关心

在传统的科学课堂上,师生关系因授课方式的过于呆板,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气氛过于沉闷,因而容易使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不能参与到探究知识过程中,而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在合作性科学教学中,教师在布置任务后,通常穿梭于各小组之间,进行旁听(观)、指导、帮助或纠正,这样的学习气氛显得轻松、活泼而又团结互助,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有利于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有利于学生间的彼此了解,有利于学生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鼓励,从而促成他们亲密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进而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三、小组合作学习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

合作性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是多边进行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学生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形成相同问题的不同答案,学生的学习环境更为宽松,自主发挥的空间更为广阔,另外,在小组的合作学习中,同伴之间相互帮助,动手实践,在实验中发现,探究科学的奥秘,提高了学习兴趣,通过满足学生的各种内在需要激励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并能使他们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

总之,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形成了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使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乐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事情,从而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最终达到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的目标,进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小组合作学习的心得体会四

一、阶段性成果

1、学生课堂上参与意识增强,参与面较实验前更广。原来的课堂,是班内“优秀生”的舞台,很多中下游学生缺乏自信心,面对优秀生的强势,他们不敢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时间一长,他们与优秀生的差距越来越大。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来,由于强调小组中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每个成员都带有极大的热情,学习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集思广益,各抒己见,人人都尽其所能,这样问题就变得容易解决。每个学生都有了发言的机会,很多学困生也鼓起学习的自信心。

2、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在组织讨论时,小组长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小组成员发言,充分考虑知识的难易度和学生的水平,对于不积极参与的同学还要进行引导教育,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能力。

3、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彼此信任,进行交流,互相帮助和支持,还需要妥善地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同学之间建立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

4、学生的胆量增大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很多原来内向的孩子得到了锻炼的机会,他们找到了自身的价值,自信心增强,敢于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表自己的见解,各方面的能力有所增强。

二、具体的做法

1、学生课上展风采。通过向其他老师取经,我走了许多弯路,实验一段时间后,针对有些同学准备不充分,我对组长提出了要求,要求组长在本组展示前对小组成员的准备情况进行检查,起到督促作用,保证能顺利完成展示。同时,对各组的展示情况由同学们打分,通过此活动,同学们的自信心增强。

3、抓好课堂上的合作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小组合作学习正好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究的学习场所,为学生提供更多表现自我的舞台。在教学中,我们组织多种形式的小组合作学习。如:同桌互学、四人小组交流、朋友间互教互评、全班集体讨论、师生间的讨论等。在实践中我发现:学生更愿意向同学请教,也有当“小老师”的欲望。在这种合作中,学生能更轻松地掌握知识。在学生汇报发言的过程中,我也经常指导他们如何汇报,如何倾听别人发言,如何补充。小组合作学习由于人员少、距离近,学生读书的机会更多,思考问题发表见解的机会更多、接受伙伴评价的机会也更多。这时,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就会更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

三、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困惑

1、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核心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参与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他们的反思力,引导他们学会学习。评价以鼓励为主,但很多孩子的评价语及评价面还过于单一,还需教师通过不断学习来教会孩子如何评价。

2、小组合作讨论时,学生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而且有时偏离主题。有个别小组的个别同学利用小组交流的机会谈论其他话题,这方面还需进一步监督好,制定相应的措施制约他们。

3、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同,并且综合素质存在差异,导致课堂参与程度参差不齐。班内总有十几位同学特别活跃,展示自己的欲望特别强烈,给其他同学带来压力。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机会更多,扮演着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展示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

4、由于时间较紧,教育教学任务繁重,有些问题的研究还不够细致。

小组合作学习的心得体会五

在我们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关注怎样设计教学过程,怎样突出教学重难点,怎样设计板书,教学设计很大程度上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而已,但这对于学生来说,未必都有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样的教学必然是低效的。

这天,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学生已成为教与学的主角,课堂上出现了更多的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局面,教学组织形式异彩分呈,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其中一个闪光的亮点。

小组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一种基本途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把自己的思路和别人共享,而且学生更多的拥有了自由组合、分工协作的机会,拥有了评价和讨论他人观点的机会以及空间和时间。所以,教师务必深入思考以下问题:

一是如何让学生去进行合作,去开展有好处的合作,教师如何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例如主角的分配,根据个人个性、特长等开展合理的分工,给所有学生都创造平等参与的机会等等。

要明白,没有经过训练的合作小组是散乱的,这样的学习肯定是失败的,最起码对大多数学生是没有效果的。合作学习决不是学生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训练。每一个人都需要在无数次反复演练中找到自己适宜的位置,或者说去适应某个主角。比如进行记录,代表小组发言等。社会是丰富多变的,行业是不同的,每个人担当的主角也就应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认为,小组交流应涵盖两方面的资料:一是表述自己的见解看法;二是倾听他人的意见。这样,人人才能感受到交流的快乐,分享合作的愉悦。这样才能培养合作意识,获得真正好处上的团队学习成果。

在多次听课中,我发现多数的小组学习,形式大于效果,基本上是低效的、放任的。经常是某几个人在表演,学生回答学习的结果时,根本没有用“我们小组有人认为……,有的人认为……,最后一致认为是……”的方式汇报交流的结果。而只是说“我认为……”“我觉得……”小组学习只是反映在形式上,盲目的开展并没有真正好处上的合作,这样的小组学习是低效的。

合作学习,不教给学生方法,小组学习就会在一张张叽叽喳喳小嘴的废话中耗掉学习时间,学习行为和方式并没有得到实质的转变,到头来仍然是几个优秀学生在发言,而其他学生并没有参与体验学习的过程。小组学习就失去了重全员参与,重情感体验,重人文关怀与合作的真正好处。

学生已经习惯而且总想着怎样去做一个旁观者,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一个看客是麻木的,是可怕的。这种现象的根源恐怕要追溯到以前旧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师的教学行为。那就是表扬正确,呵斥错误。优秀生在老师不断的表扬声中信心十足,表现欲更强;而大多数学生却在无数次的呵斥下战战兢兢,他们不敢多嘴,怕别人讥笑,怕老师棒杀,怕说不好给自己带来一些不快。干脆充当看客,什么也不说。这样的教学行为扼杀了个性,压抑了思想,泯灭了个人发言的用心性。最终中国传统的教育培养了“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的从众群体。

很多时候,教师站在讲台上,让下面学生一组组开展学习与讨论,在看似热闹的场景中,实质上学生有没有开展有效性的学习活动,上面讲台上的老师是不明白的。从这个好处上说,全员参与,也包括教师参与,教师的主角不要只局限于讨论的组织者,教师如果能经常性地参与到学生的探讨之中,和他们一齐学习,并指导他们如何发表自我见解,或者以自己的发言暗示诱导学生如何发言,教给学生如何说出自己的观点,和学生一齐讨论,逐渐培养学生发言的习惯和兴趣。当然,这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需要经过一个教师耐心辅导的过程。

二是这种学习是否每节课都需要。学生的小组学习是否在走过场,或者说流于形式。教师要注意营造自由自在的学习氛围,控制讨论的局面,如讨论中是否有人进行人身攻击,是否有人垄断发言权而有的人却一言不发,是否有人窃窃私语,教师要在巡视及参与中“察言观色”,及时调控。

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适宜,是做秀还是教学的需要。这不仅仅需要教师的认同,还需要课程的认同,学生的认同。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投入到研究讨论中去,一句话,要看是不是开展小组学习的时机,这个时机的掌握要看教师教学实际操作,教学的艺术性就表此刻那里。教学就就应到达让学生“既竭我才,欲罢不能”的地步,大多数学生都踊跃发言,孩子们都想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说出来,这时正是小组讨论的良机,只有在学生经过独立思考的过程,有交流的需要时,展开的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

不切实际的流于形式的小组学习会给学生一个不好的意识,乱哄哄、热热闹闹这就是小组学习。给人一个先入为主的错觉,以讹传讹。反而诱发学生产生不良的小组学习行为习惯。另外传递出一些不良信息,反正老师也看不见,给某些学生创造了说废话、做小动作的机会。真正的学习过程在那里被歪曲了。千万不要让这种不切实际的形式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意识。这种潜意识的影响是极其恶劣的。教师在那里不经意间,犯下了一个无法挽回的错误。

关注教与学的过程是新课改的基本课题,也是新课能否成功的关键。经历了一个过程之后,这个过程就是无形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主动性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就是素质的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我们组织课堂教学的出发点。要程度尽潜力关注学生学习状态、思考状态以及学习方式。某些好看的东西未必实用,这是生活中的常理。

的教育家T.洛扎克说:“信息,到处是信息,惟独没有思考的头脑。”愿教师多思考,不要被热热闹闹的假象所迷惑,盲目模仿别人的结果是适得其反。只要你静下心来,走下讲台,弯下腰和学生近一些,就能够听到学生的心声,就能够感受到学生的思想。因此,教师在实践中务必根据实际需要组织小组学习,参与到学习中去,始终监控学习的过程,引导学习的方式。这样,教育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将被我们所左右,学生受益大矣,新课改成功的期望大矣。

孩子们在做什么,想什么,是否和教师的教学设想一致就应成为我们永远思考的课题。

第2篇:小组合作心得体会范文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改变,而小组合作学习则是新课程理念倡导的主要学习形式。数学合作学习提倡的是“团队精神”,即师生分工合作,协同作战,共同完成数学课堂的学习任务。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体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交往技能,更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从而达到“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的目标,所以将合作学习形式纳入数学课堂中,就成为了新课程的一个亮点 ,也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

我们知道,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大多是师问生答的形式,学生之间没有讨论和交流,缺少学生自我调整、矫正的机会。而新课程提倡的合作学习,恰恰是对这种缺陷的弥补,但就目前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合作学多停留在形式上,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要想取得理想的合作效果,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

课前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这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前提和关键。同时,我们教师要注意,并非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于合作学习,过于简单或者答案单一的学习任务就不适合合作学习,比如简单计算之类的学习内容就不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因此,教师要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应选择具有趣味性、开放性、可行性、探究性的内容,还要能充分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问题。

总之,教师如果在课前能够考虑的越全面,准备的越到位,预设的越充分,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就越有保障。

2 转变教学方式,定好自己的角色位置

教师要明确自己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角色,就必须要学会“合作”。在学生讨论时,教师不能只作为旁观者站在讲台前,或者看看这组、瞧瞧那组,而是要充分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 只有当学生充分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和收获时,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课堂,灵活驾驭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那么,合作学习就不再是课堂教学的点缀,而是迎合课程改革需要而采取的扎实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

3 关注学生情感,营造民主平等的合作学习氛围

正所谓“智者多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亦有一得。”在合作学习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相尊重,人人都认真对待他人意见,就会达到人人都敢想敢做的效果,这样每个学生都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一定的提高。

在合作学习中,要充分体现民主和谐的师生气氛,要求师生平等,共同参与数学合作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整个活动过程要呈现出一种共同协作探讨的氛围。数学合作学习,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平等参与者,是学生良好的合作伙伴。因为这样可以改变以往“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中出现的课堂死板、没有生机、死气沉沉的情况,变成了学生乐于参加活动,课堂气氛活跃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好终身学习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 合理分组,充分发挥组内成员的作用

教师在分组时要避免分组的随意性,教师大多根据学生的座位就近分组,座位变了,小组也就变了,既不考虑学生的搭配也不考虑内部的分工,这样就使合作学习停留在形式上,缺乏了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所以我觉得应该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异质搭配的原则。即在同一小组的学生在知识、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应该是不同层次的,这样便于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二是男女搭配的原则。就是各个小组内的成员男女比例应基本相同,这样可以有效促进组内的合作与组外竞争,保持组与组之间的相对平衡,也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

第3篇:小组合作心得体会范文

【摘要】本文对小组合作管理模式进行简要描述,论述了在大班额的班级中如何进行小组合作管理模式和对班级管理的积极作用,通过小组合作管理模式,创造良好的班集体,为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全面发展创设优良环境。

【关键词】小组合作管理操作方法积极作用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也是其道德品质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他们面临着生理与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加之紧张的学习,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他们一般有以下心理特点:好的愿望与心理准备不足、情感与理智的不协调统、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的矛盾。作为一名教师,如何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班级活动中来?又该怎样对他们有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指正和教育,搞好大班额的班级管理呢?我个人认为应该采用小组合作式管理。

1.小组合作管理的定义

小组合作式管理顾名思义就是在班级人数较多,教师的精力有限的情况下,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小组成员自己管理自己,所有成员积极参与、共同协作,在人人平等,服从集体利益的前提下,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形成的学校班级管理模式。通过这种管理模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会与人共处,学会表达、讨论、交流,是自己的学校生活有所获。

2.具体操作方法

2.1小组的组建

小组成员的调配主要采用自愿组合和互补搭配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愿进行组合,但在选择成员时小组内必须把优秀的同学、中等同学与处于低层次的同学调配在一起,进行互补,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共同进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小组间平等地展开竞争。全班87人,每六人一个小组,划分为15个小组。

2.2小组的建制

小组成员进行推荐选举,确定学和副组长各一名。由组长组织全组讨论确定小组名称。

2.3小组的管理

建立学习小组间良性竞争机制,对小组实行综合量化评估,分别从学习、纪律、卫生和活动四个方面进行捆绑式评价,各组每月制定一个目标,总结一次,期中进行评比一次,对优秀小组和成员进行奖励,一学期优秀者优先评优表模。

3.达到的效果

我们班从四年级开始进行小组合作,从目前的情况看这种管理达到了预期效果

3.1学会帮助,增进和谐

小组合作管理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整个团体成绩的取得,需要全组成员的共同努力,这样就促进小组成员间的互帮互助。因而学习小组的成员互相关心学习情况和学习成绩,增进了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同时学习合作小组之间互相竞争,提高竞争能力。这样,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浓厚氛围的同时,又使整个班级的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比如,在去年期末考试前,我开了一个考试动员会,我让个小组谈谈自己如何进行复习,小组如何提高成绩。问题一提出,各小组积极讨论,两天后各小组就把自己的复习计划书交给了我。有个小组在计划书后面还附上了决心书,小组内的每个成员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并按上手印。从交了决心书后,这个小组积极复习备考,在期末考试时小组成绩名列班级前茅。

3.2关心集体,尽心尽力

通过小组合作管理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努力发挥自己能力,使自己的潜能有所发展。人人可以积极参与,人人可以按其能力学到应有的程度,努力为小组争光;在竞争下,小组成员齐心协力,形成合力,在参加学校的各种比赛时,当集体受到赞扬、奖励的时候,就会产生欣慰、光荣、自豪的感情;当集体受到批评或惩罚的时候,就会产生不安、羞愧、自责的感情。比如学校运动会,解决了报名的难题,出现了学生争着报名的局面,最后由体育委员根据所报学生的特长再进行确定;班队活动课,小组成员之间互教互学,表现好的小组,比赛就会取得好的成绩,也给小组争得了分数;又比如,收发作业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作业由小组长交给课代表,避免出现作业满天飞的不良现象。

3.3自我管理,达到自律

小学生的自律性很差,需要老师的不断提醒,通过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把管理权交给了学生自己,更利于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最终达到自律,为学生终生发展打下基础。由于各方面的检查评比,定期公布,加之思想教育工作的密切配合,班级各项工作都将收到显著的成效,违纪现象也会很少或根本不发生。使班里的每位成员都认识到一人违纪,牵涉全组,促使他们也常常想到自己的小组,在绝大多数同学都具有的积极上进、通力合作心理的作用下,他们也会为自己、他人多做些好事。

3.4培养个性,全面发展

小组合作管理模式,使得学生的学习和活动过程中,进行独特的思考,并参与讨论交流,形成突破与创新,有利于学生发展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独立自主的人格特征,学生积极思考并大胆质疑,从而培养发展自己独特的个性。在合作管理过程中,即使学生的见解有错误,也都给予充分的尊重,允许大胆参与讨论,保留自己的看法,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锻炼,更全面发展。

总之,小组合作管理模式是我进行班级管理所运用的一种手段,他还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不断改进,我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搞好班级管理,从而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自身全面发展。

学校运动会,解决了报名的难题,出现了学生争着报名的局面,最后由体育委员根据所报学生的特长再进行确定;班团活动课,小组成员之间互教互学,表现好的小组,比赛就会取得好的成绩,也给小组争得了分数;又比如,收发作业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作业由小组长交给课代表,避免出现作业满天飞的不良现象。同时,由于各方面的检查评比,定期公布,加之思想教育工作的密切配合,班级各项工作都将收到显著的成效,违纪现象也会很少或根本不发生。使班里的每位成员都认识到一人违纪,牵涉全组,促使他们也常常想到自己的小组,在绝大多数同学都具有的积极上进、通力合作心理的作用下,他们也会为自己、他人多做些好事。

参考文献

第4篇:小组合作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必要性;注意事项;教学心得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187-01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更多的场景是教师在讲台上讲授知识,学生安安静静地在座位上听讲和做笔记。这样的教学模式非常符合大班授课的客观条件,有益于学生们更快更多地掌握知识。但是,每一种模式都有它不可避免的缺陷和不足,传统的教授模式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没有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主观的、积极的思考,学生从教师那里直接获取数学公式,但本身并不了解这个公式的由来和本质,学生们的学习容易处于一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尴尬境地,这与我们数学的科学探究性特点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重视。更多的小学数学教师选择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致力于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在本篇文章中,我即从自身的小学数学教学经历出发,浅谈融合作学习于数学教学的有关教学心得。

一、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优势

1、有助于实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传统模式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学生们处于一种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学习状态,他们的学习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地实现。而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强调的是学生们在小组内部、运用内部成员的智慧和力量,主动去探知、共同来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自主决定了学习的过程和方式,他们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现不仅意味着学生们成为了课堂名副其实的小主人,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了数学知识的实质奥秘和规律,有助于他们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2、有助于学生们理解分工合作的必要性

现代社会高速运转,各项事业的顺利进展离不开分工和合作,每一个人只有在一个团队之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尽可能地发光发热、实现价值。(1)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就亲身体验到了什么叫作分工、什么叫作合作,并且这种分工合作的概念在学生的心目中会越来越清晰。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刚开始的时候,处于一个小组内的学生还需要教师来指导有关分工合作的事宜,但是随着小组合作的不断推进,学生们根据对组内成员的了解、他们自己就掌握了一定的分工合作技巧,不再依赖教师的帮助,相互配合的默契度越来越高、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也更加娴熟和顺利。(2)此外,教师在分组的时候常常采取随机的方式,因此小组成员之间在数学学习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时候就会出现个别性格相对外向张扬的学生就会想要独揽全局、尽情展现个人的数学才能。尽管这些毛遂自荐要求展示个人才能的学生的确有某方面的天赋,但是最后的结果往往显示,那些注重分工合作的小组往往做得更快更好。因此,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有助于学生们改变盲目自大的观念,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全面理解分工合作的必要性、以一种更加谦虚谨慎的态度与其他的同学合作学习。

3、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课堂模式,除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之外,学生们很少有机会真正参与到课堂之中,因此,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不是非常高、课堂气氛也不够活跃。小组合作的课堂模式不仅赋予了学生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而且他们自己可以就学习上的问题与同学进行自由的交谈,活动中我们发现学生们普遍情绪高涨、课堂上表现得非常积极、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

4、有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小学时期可以说是学生一生之中好奇心和求知欲最旺盛的时期,学生不仅对于身边的很多事物都非常好奇,而且对于知识的推理过程也非常有兴趣。善于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小学数学教师不难发现,只要我们给予学生们足够的空间和机会再稍加点拨,他们往往能够带给我们很多的惊喜、甚至自觉探知出一些新的解题思路和模式。但是传统的“一言堂”式的数学课上,学生们即使有好奇心也可能无用武之地。因此,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在促进学生们交流好奇心、共同探知一些新的数学解题思路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二、融小组合作学习于小学数学课堂的注意事项

1、教师要设置适合学生们小组合作完成的学习任务

教师在设置学生们合作学习的具体任务的时候,要注意选择一些适合学生们在小组内交流和探讨的题目类型,尽量避开那些没有探讨必要性或者解题思路相对单一局限的题目,如果一个小组内部几分钟就完成了任务的话,那么我们组织的合作学习模式就显得短暂而且缺乏内涵。

2、教师要鼓励和带动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小组合作之中

在日常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时候,我们发现并不是每一名学生都真正地参与到了小组合作学习之中,有的学生参与度不高,有的学生直接选择不参与。总之,在小组合作的参与方面,我们要秉持“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努力鼓励和带动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合作学习之中。

3、教师要建立一定的奖惩机制

第5篇:小组合作心得体会范文

小组合作学习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理念,是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促进性的生生互动学习活动。当今的教学活动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各科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主动性是主体性的基本特征之一,学习主动性是影响知识、技能掌握和智能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不仅如此,与学习主动性有关的内部心理品质,如需要、自信心、意志、情绪情感等本身就是个性中最活跃、最核心的因素,是影响主体性发展的关键性素质,因而学习主动性也是教学的一个最直接、最终极的目标。主动性对学习活动起着启动、增强、维持和调节作用。因此,我们应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的主动性培养。那么,如何来培养呢?以实验班学生为例,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个方面着手:

一、科学分组,优化组合,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组建小组时,要合理搭配学习小组的成员,应好、中、差有机搭配。还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几个异质学习小组。为了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分组时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重要原则,将学生分成合作小组,以保证组内成员的互补和组间的公平竞争。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小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学生在竞争中就会有“旗鼓相当”的感觉,才会增加合作的动力,增强取胜的信心,取得良好的合作效果。

其次,就是选好学习小组长。组长是一个小组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引领者,一个优秀的小组长就会带出一个出色的小组。因此,小组长应选组织能力强、学习态度好、乐于助人、有一定合作创新意识的学生担任,要有管理协调能力,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他的主要任务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全体人员一起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动手动脑,开展讨论,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二、建立尊重、关心、理解的合作型人际关系,使人际关系成为动力,促进学习主动性的发展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基础,只有消除敌对、冷漠等不良人际关系,建立师生间、同学间的和谐感情,学生才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愉快学习、主动学习。特别是小组成员之间团结和谐至关重要,有集体观念,能对他人和集体负责,能为集体荣誉而战,这样,小组合作的主动性就会增强。

教师应该抛去所谓的“师道尊严”,走进学生,真正把学生当作朋友一样,尊重他们的人格,聆听他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需求,相信他们的能力,和学生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蹲下来和孩子讲话”。教师只有赢得了学生的心,才能进而打动学生的情,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同学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社会中最纯真的关系,在学习中他们既是合作伙伴,又是竞争对象,每个孩子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帮助、良性竞争,营造融洽、温暖、和谐的小组氛围。

为了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归宿感,应加强小组文化建设。每一小组可以有自己的具有文化内涵的小组名称,小组口号,小组格言,小组宣言,小组奋斗目标,以此增强小组的凝聚力。

三、教给方法,培养主动参与能力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教给合作方法,培养合作技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主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学会发言。要求语言流畅,表达清楚,具有说服力。鼓励课堂上不说话的同学要敢说,要形成一种机制,让学生人人都说,逐渐实现从敢说到能说到会说地转变提升。二是学会倾听。听也是一门学问,要听清他人与自己想法的不同之处,听懂与众不同的见解,听好自己疑惑处别人的解释。三是学会质疑、反驳。对别人的发言不能是听而不想,要善于提出自己的疑问,要运用知识、经验反驳;四是学会补充、更正,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边听边思考,发现别人说话的遗漏之处和错误的地方,给予指正,有所作为。五是学会求同存异。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这是正常的,在讨论交流中,要相互理解和尊重,不要固执己见,不要钻牛角尖。合作讨论的过程也是明辨是非的过程,要让学生从这一过程中矫正错误,得出正解。

在课堂小组合作讨论时,教师要深入到各个小组中去,适时给予点拨和指导,要么提示思考的角度和方向,要么给予方法上的引领,要么补充相关的背景,要特别关注学困生的思考、发言,引导、帮助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倾听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想法。其次,小组合作讨论结束后,在小组的汇报时,把重心指向学困生,让他们代表小组来汇报合作学习的结果。由于长期受“教知识”习惯的影响,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他们不习惯也不会主动思考,不知从何想,更不知从何说,难于用语言表达,教师要耐心扶助,除教给他们一步一步的思考方法外,还可努力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动脑欲望,逐步形成动脑、动口的习惯,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

第6篇:小组合作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英语合作学习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080-02

长期以集体授课为主的班级授课制成为英语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其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束缚着学生英语实践活动的全面发展,制约着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提高。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费时多,收效慢”等现象。由于缺乏了人际交流,不少学生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中学英语教学需要引进能面向全体学生的、有利于学生语言实践活动全面开展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

伴随着课堂教学进程的不断深入,也暴露了一些合作学习中的问题,如学生难以在公众面前发言,小组成员有时不能和睦相处,小组讨论噪音较大,讨论时活动时间不能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组织不到位,出现小组中个别成员承担大部分甚至所有的讨论任务,而某些成员无所事事,出现“搭车”现象等等。因此合作学习不仅包括师师、师生、生生问的积极的相互合作关系,而且包括学生间面对面的促进性作用,还有各自的个人责任、社会技能以及对教师的要求等方面。笔者认为将合作学习有效地应用在教育实践中,需要关注以下几方面。

1 合理分组

以提高个人的学习成效和达成该团体的学习目标为原则,往往小组如下划分:

1.1指令性划分。根据学生的性别、兴趣、能力、英语成绩等主要方面进行合理搭配划分学习小组。这种方式能保证组内各成员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以及小组之间合理竞争的公平性。

1.2随机性划分。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或学习任务随机进行分组。这样做既有利于各组之间的公平竞争,又给学生创造了与更多同学合作的机会。

1.3自由性划分。学生根据彼此之间的关系、兴趣爱好等自行组合,在宽松、和谐的合作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而我采用的是就近组合:按班级正常的座次,将座位邻近的学生组成两人一组或多人一组的学习小组。这种合作小组的组合形式,无需调整座次,分出层次,因此,操作起来比较简单。异质分组: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小组内各成员间形成性别、性格、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这就为小组成员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为各小组问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这种组合实施一学期后,为保证各小组力量均衡,可以重新分组。每一组内培训一个善于协调并有责任心的小组长,负责分配本组成员承担不同的任务和责任,协调小组成员问的关系,使得小组成员问能很好地交流,检查和评价本组成员合作学习情况,以保证小组活动卓有成效,同时向教师反馈本组完成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关心帮助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争取组内同学共同进步。

2 教师的作用

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

首先,教师必须明白什么是合作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与竞争性学习和个体化学习的关系是什么,必须相信合作性学习是最有效的。因为多年来国外几百个案例说明合作性学习比竞争性和个体性学习能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成绩,也能使学生的关系更加良好,使学生们的心理更加健康。其次,教师必须意识到简单地把学生置于讨论小组中是不会奇迹般地产生效果的,不仅要明白构成合作性学习的要素,同时要知道课堂中存在着许多运用合作性学习小组的不同方法。

再次设计内容要符合学生实际,要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还要考虑学生语言输出过程会出现那些问题及活动估计所需的时间,最后必须明白合作性学习最基础的方面是学生问有着相互合作以及适用于学生和教师的合作性思想,明白课堂的组织结构必须从竞争的、个人化的转变为合作的。

3 学生的责任

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个体的能力。学生在团队里所学习和形成的能力在自己以后的独立工作中会发挥巨大的作用。所以合作学习要使学生养成高度的责任感。全组的成功要依赖于每个组员的学习情况。责任感的关键在于组员之间的相互帮助和确保每个人都能独立地通过学习评价。在合作学习中,鼓励每个组员参与活动是一个重要问题。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让每个人感到他个人对小组的成功负有责任,团体中的每一个成员不但要对自己所接受的任务尽心尽力,还要负起帮助、鼓励、支持队友的责任,要知道在整个活动中自己并不是一个免费乘客。

4 评价

教师要把握好对小组讨论的评价标准,在不忽视对个人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基础上,更应侧重于集体评价和学习过程的评价。本人采取了“具体要求,小组评价,及时指导”的做法,着重对小组讨论的行为作集体评价。只要发言精彩,小组纪律好,就能得“好”的评价,汇报交流有亮点,成员团结又合作,就能得“很好”,小组评价,提高了小组讨论的执行效果。当然,对于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本人进行了一定的指导,对于一些羞于开口的学生我建议他们事先作好准备,报告前先写在纸上,准备充分了,自信心也就增强了,发言中遇到问题,可以容许本组同学给予必要的提示和示意。

对于小组合作不佳的情况,我通过小组的评价来调控,当学生得到小组集体评价的分数时,就会意识到他们是一个小组,一个“整体”,必须合作才能取得成功。对于个别经常行为异常的学生,我不断提醒,及时告诫,对于优胜的小组长要给予额外的奖励,促进小组成员的进一步合作。如个别学生不能有效与人合作,则进行适当的人员调整。当我发现个别成绩好的学生认为自己完成任务就行而不帮助组内其他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时,我不是批评而是鼓励他们积极帮助困难学生,并给予适当的奖励加分。对于合作学习的课堂喧哗,我首先让所有小组活动停下来,小声告诉和提醒学生要小声说话,然后再重新活动,有时用手势、眼神提醒,有时对活动优秀且把噪声维持在一定水平上的小组提供附加分。对于小组个别学生“搭车”现象,本人要求小组长给每个成员承担一部分责任,并为之负责,组织小组成员对每个成员的合作进行评价。这样,可使学生认识到小组是学习的共同体,个人目标的实现必须依托于集体目标的实现。在合作学习中,只有取得小组的成功,才能获得个人的成功。即个人目标的真正达成取决于小组集体目标的实现。合理评价对指导和调节学习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深受鼓舞,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也可以使学生避免灰心丧气,走人误区。因此,教师要坚持以正面表扬和激励为原则,“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

第7篇:小组合作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 合作学习 学习困难学生 转化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7.082

Abstract Analyze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who have difficulties in physical learning and try to use cooperative learning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students with difficulties in learning. Form different grouping like heterogeneous, homogeneous, befriending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eaching tasks. Clear division of responsibilities, create and share the achievements of cooperation to achieve transformation by the task driven, group supervising, peer coaching and teachers counseling

Key words cooperative learning; learning difficult students; transformation

0前言

学习困难学生(以下简称学困生)是指智力正常,但由于心理、环境、教育等多种因素而导致学习困难、难以完成学业的学生。有关研究机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学习困难发生率近20%。体育学习困难学生(以下简称体育学困生)是指体育品德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与体育教学不相适应,完成不了体育学习任务的学生。对我校的“体育学困生”进行分析,大部分属于运动能力方面的原因。有的是由于力量较差、体型较胖,有的是身材矮小,有的是身体协调能力差等。还有一小部分属于体育品德方面的原因,消极对待体育活动,对待体育学习动力不足。对这些学生的转化是当前教育工作中一个比较严峻的问题,也是构建公平教育、和谐教育最为迫切的问题。

1 体育学困生的心理特征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体育学困生”除了具有同龄学生一般的心理特征外,还具有一些“个性”心理特点。有的是文化学习压力大,体育兴趣淡薄,有的缺乏自信,有的情绪变化比较大,有的意志品质薄弱、自制力差,有的学习习惯不好等。在探讨转化策略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制定合理有效的教育策略。

(1)文化压力大,体育兴趣淡薄。如同一切知识传承,学练运动技术并不简单。每个动作只有反复练习才能掌握,这个需要时间,有些学生为了获得更好的文化成绩,就以牺牲体育活动、牺牲休息时间为代价。同时运动锻炼有时会导致腰酸腿疼,有些学生就消极对待。有的学生对体育兴趣淡薄,对体育课抱着一种无所谓、可有可无的态度。

(2)性格内向,缺乏自信。“体育学困生”大都有性格内向的特点。不善于和同学交流,集体活动能力较差,有时举止失措,不敢参与到集体活动中。缺乏自信,不相信自己能完成任务,怕出错被别人笑话,往往知难而退。

(3)心理情绪不稳定,情绪波动大。有的学生情绪不稳定,今天心情好,就参与动作,心情不好就不参与。受到表扬眉飞色舞,稍有批评就情绪低落。

(4)意志品质薄弱,自制力不强。有时,收到一定的激励,体育学困生会想完成任务,参与到运动锻炼中,但往往又会迎难而退,缺乏毅力,如:耐久跑,一开始跟着一起跑,跑了一小段距离就脱离队伍,或停或走或以身体不适为由请假。

(5)习惯不好。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教师盯着就练一会,不盯就懈怠,消极对待体育课。

2 通过合作学习转变学困生的实践探索

2.1 体育合作小组的理论基础

20世纪70年代,罗伯特・斯莱文(Robert E.slavin)在美国的琼斯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g Vniversity)提出了学生小组学习(Student Team Learning)的概念,并认为小组奖励、个人责任和成功机会均等是其主要特征。在1983年,斯莱文将其命名为合作学习。他认为:“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成员间互相帮助,共同学习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因材施教,让教师有更多的精力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的意识,同时还可以将竞争从个人之间转化为小组之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团队意识。通过合作学习,真正实现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习的过程并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还是人的思想、情感、认知共同参与的一种体验过程。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要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和保持好奇心,让学生学会学习。体育合作小组就是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能让体育学困生逐渐消除对学习的畏惧心理,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体育情感,让他们参与到体育运动中。

2.2 合作学习的具体实施方法

合作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小组的外部形式,但并不是所有的小组都是合作小组。一个合作小组应具备以下要素:积极互助、相互促进、分工明确、掌握技能、小组互评等。

2 个人或者多个人在一起学习就是合作学习,一般以4人、6人左右最合适。不同的分组形式如同质分组、异质分组、友伴分组都有其优点,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具体的分组形式。

2.2.1 同质分组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将相同水平的学生分在一个小组。在这样的小组内,成员间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对待问题能深入地交流切磋,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从而完成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在相对“强”的小组中,学生更易体会到“强中自有强中手”的含义,激发他们学习技术的欲望,还能学到与旗鼓相当者、能者、强者交往的技巧,为以后适应多样化的社会合作与交往作更全面的准备。对相对弱的小组,教师可以更有针对性的来指导体育学困生,选择适合他们的教材内容,运动强度,鼓励他们,让他们能更快更好的掌握技术动作,得到锻炼身体的效果。

以快速跑为例,将掌握蹲踞式起跑,途中跑的学生分在一个小组,组成掌握动作组,将动作未掌握的学生分在一个小组,组成待掌握动作组。对掌握动作组安排任务,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练习。由于水平相似,更有共同语言,他们比起跑速度,比途中跑,在比赛中提高能力,互相交流,互相提高。学习更有针对性,有疑惑的地方及时向老师请教,合作的效果很好。对待掌握动作组,教师有针对性的通过讲解示范、观看视频等方法,引导学生练习,在练习中交流,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动作。

2.2.2 异质分组

按异质分组有很多好处。合作组成员的多样化,使合作组内形成互补的局面,便于强者带弱者,后进学先进,合作组成员有更多与不同质的同学接触交流的机会,在学习中共同进步,不断提高。

以耐力跑为例,对学生进行异质分组,每个小组安排任务,学生相互鼓励,帮助较弱的学生完成任务。又如健美操教学中,每个小组进行创编动作,通过异质分组,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畅所欲言,把智力、竞争、合作融于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再采用表扬鼓励为主的积极评价方式,激发学生人人为集体而追求进步,个个为集体而奋勇拼搏。组织各组展示表扬。放松时互相手拉手放松,快乐享受合作后的愉悦。

2.2.3 友伴分组

让学生自由组合,培养学生主动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组内分工,每个人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任务。组长由能力最强者担任,其他成员的角色进行组内轮换。以一个单元练习为一个周期。

以跳长绳为例。学生自由组队,在摇绳、排头、排尾、排中等角色中轮换。在组长带领下练习,寻找最佳的跳绳角色,组建最佳的长绳队伍。组织小组比赛,分享比赛心得等。

2.3 合作学习的成果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体质测试达标率都在98%以上。同时还发现了很多体育好苗子。有多名学生加入了校田径队、校冬锻队等。朱有成、邵磊、周宇宏等10位学生报考并被体育院校录取。在校队里,相同专项的学生组成一个合作小组,一起训练,交流,训练成果很好。校田径队在近三年的市比赛中,均取得团体市前六的好成绩。其中男子4*100米还破了市运会记录。在冬锻比赛中,取得双飞第一、毽子盘踢第一、男子长绳第七,女子长绳第五等好成绩。

3分析讨论

现代社会是一个合作交流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非常重要。合作小组学习的最大特点是“合作”、“互动”“交流”。《新课程标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提出“学生是体育学习的主人”,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受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觉积极的进行体育锻炼,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体育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能取得这些成绩,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3.1 合作学习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同学之间的一个重要学习方式是互帮互助,这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资源。通过合作小组,为体育学困生提供了学习的平台,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同组成员就像是扭在一起的绳索,成为了由教学任务联结的共同体,他们互相鼓励,共同完成任务,共同提高。

3.2 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相对稳定的合作小组成员,就像一个小家庭,关系比较好,合作的气氛更和谐,学生参与的兴趣、学习的动机相对强烈,集体荣誉感强。某些体育学困生有自卑心理,如果教师过多的关心她,她反而会更自卑,但同学间的交流却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有时同龄人之间更容易交流。

3.3 合作学习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有效的学习是获得收获,真正有效的学习是能在收获中得到快乐的体验,而真正的快乐只能在“需要”得以满足的过程中被收获。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体育学困生通过优秀生的带动以及自己的努力,完成教学任务,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收获成功的快乐。让他们逐渐发现原来体育运动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难,那么无趣,通过不断的成功和进步,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4 可以分担教师的工作,让教师能更好的关注全体学生

合作小组能让教师有更多的精力面向全体学生,有更多的精力做好辅导工作,让体育学困生也多了一个学习的平台。

4在合作学习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4.1 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教师不仅要考虑到学生之间的水平差异,还要考虑学生之间的关系,尽量不要将关系不好的学生分在同一组。教师要及时的督促和检验学生合作发展的情况。建立小组评价体系,设立奖励机制。适当的奖励通常会增加小组成员的压力,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很好的激励作用,达到增强合作意识的目的。

4.2 要灵活掌控合作学习

异质、同质、友伴分组,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如果说,异质合作小组在于使合作学习的参与者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那么同质合作小组就在于使合作学习的参与者彼此相得益彰共同提高。友伴分组则是让合作学习的参与者更和谐、愉悦。在合作学习中,既要有异质小组,也要有同质小组、友伴小组。不同的合作小组起不同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

4.3 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

教师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尊重和保护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及时鼓励学生尤其是体育学困生,让他们积极地参与活动,还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创造性的挖掘学校现有体育资源,以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运用小组内、小组间竞赛游戏类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4 要持之以恒,防止半途而废

合作学习需要引导和培养,要持之以恒。凡事贵在坚持,经过一段时间后,小组里可能出现懈怠、应付的现象,甚至可能出现优等生骄傲的现象,教师要及时引导,端正他们的态度,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他们,及时沟通。体育锻炼是以体育活动为手段所进行的体格强健活动,在运动技能的掌握过程中必然伴随着酸痛、损伤和腻厌,所以教师一定要及时观察,和他们交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互相鼓劲,防止半途而废。

4.5 重视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学生角色体验

虽然合作学习强调了不同个性学生做最适合自己的事情或任务,但在合作中,教师应当关注不同学生角色的有机互换与调整,这样可以使小组成员都能获得对某个任务的不同角色体验,通过有机的角色互换以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

巧用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创设建立一种利益共同体,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洪潭.体育基本理论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

[2] 汪晓赞.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热点探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9.

[3] 王建平.合作学习须适时.适度.讲实效.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4):46-47.

第8篇:小组合作心得体会范文

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心得 篇【1】

运用小组合作之后,我发现上课不再那么累了。比如数学的试卷讲评课。原来自己一个人讲,从第一题到最后一题,题题不落,就怕学生有不会的。有些优秀学生就会很不耐烦,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如果只讲难题又怕待优生懒惰不问。可是小组合作讲解试卷就解决了这个难题。小组里先讲优秀学生简单的题会讲解的很详细,小组里都不会了,还可以组间讲解。这样不会的题一定是全班同学的疑点或难点,教师再讲,事半功倍。小组合作还锻炼了优秀学生的能力。到黑板讲解问题的能力,组织管理小组成员的能力。小组间的竞争,小组内的互帮互助,团队意识,集体荣誉感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小组捆绑评价制更是使每个组员都不敢懈怠。班级中极少有破罐子破摔的学生,因为每个小组都在努力,每个小组都不放弃,谁会轻言放弃啊?班上有个男生,基础很差,成绩也不好。但是他最大的优点就是集体荣誉感特别强,小组合作的春风对他而言真是成长的转折点。刚进班时数学成绩不及格,在小组长和其他组员的鼓励和带动下,只要有发言的机会,他就会高高的举起手。老师和同学们都为他高兴为他鼓掌,渐渐的他的信心建立起来,期末考试成绩居然达到优秀线。同学们都以他为榜样,特别是后进生找到了前进的动力。合作的魅力真的是无穷的。

我认为合作不仅是学习方式,更是教学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学生在讨论时应该相互尊重,学会倾听,这也是人际交往必备的素质。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会倾听他人的评价,唯我独尊,是现在孩子的通病。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不仅影响讨论效果,还无法使讨论深入。因此,要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孩子在互相尊重中把合作搞得更加融洽,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合作。 再次,要运用教育评价鼓励合作。讨论结束时,不仅注重学习结果的汇报,更要注意对合作过程的评价。比如,师生可共同评出“最佳沟通奖”“配合默契奖”“共同进步奖”等。这样,使小组合作学习更积极向上,使学生更乐于参 小组合作之我的困惑和疑问 培养优秀学生到黑板上演示来代替教师讲,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教师只在关键时机点拨引导。可是我培养的优秀学生似乎总是不尽人意,不是声音太小就是面向黑板不好意思转过头,要么就是思路不清晰,到黑板上就紧张。似乎培养一个小老师真的很困难。

怎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马潇南呢?另外,许多课型都已经总结出了固定的模式了,这些模式时间长了会不会让学生失去兴趣呢?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学习方式,我们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积极引导学生吸收、内化。我们教师也应该不断反思改进,使自己的课堂适应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

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心得 篇【2】

这学期,我根据总课题组研究方案,积极开展了《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课题立项研究,在课堂上,小组合作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小组分工明确,共同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在合作中体会到与人分享与人交流的乐趣。现将课题实验情况小结如下:

一、实验方法

1.学习理论 确定目标

一开始,我们根据子课题实验要求,精心编写了实验方案,保证实验活动的有序、正常开展。通过学习《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以及合作学习的相关理论,确定开展小学数学合作学习中学生分组方法、学习内容选定、学生学习方式、学生合作方式、学生积极性提高方法以及合作学习中评价体制等的研究。

2.定期研讨 促进提高

课题研究的主阵地在课堂。课题研究实施以来,我们就把课堂研究作为重点,在具体的教学中去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实验期间课题组每位老师始终坚持两周开展一次公开研讨的课堂教学活动,再进行集中研讨,利用集中研讨的时间,针对实验目标,开展评课、教学反思交流、集体备课等活动。

二、实验过程:

1.确定分组方法。

分组时我们根据每个学生的认识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通常为四人一小组。通过分组活动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混合编组的形式比较好,小组成员能够互补。

(1)小组中好、中、差的学生,不同特长的学生混合编组。按照每个学生的特长和学习能力,分配给他们不同的任务,使这些同学有相互学习的机会,而有不同特长的学生组合在一起,还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男生、女生混合编组。因为男女生生理特点不同,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也不同,有利于互补。

2.选定学习内容

选择好有价值、最有利于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逐步习得合作学习的技能,提高学习效率。在实验中我们发现以下教学内容比较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1)有新旧知识衔接的内容。

(2)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

(3)复习课的内容;

(4)“开放性”问题;

(5)需要学生操作实践的知识内容。

3.探索合作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打破了过去那种全体学生面向黑板,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的束缚,让几个学生围坐在一起,面对面地合作交流、共同提高。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探索合作学习的方法。在小组合作中学生轮流发表自己想法,形成统一观点;合作分工进行实践操作、探求结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辅导。这些合作方式都能从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4.正确进行评价

正确的评价对每一位学生都有激励促进作用,对小组成员的评价我们在课堂评价中通过比较发现以下几点结论:

(1)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学习过程的评价,要体现“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理念;

(2)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正视学生的客观差异,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

(3)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活动的秩序,组员参与情况,小组汇报水平,合作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

(4)教师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为主,教师要帮助、引导学生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寻找改进的办法。

三、存在问题与努力方向存在问题:

1.理论水平不够。实验老师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不能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

2.学生已有学习习惯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影响短时间难以克服;

3.缺乏足够的研究时间,实验的老师教学任务繁重,既要搞好实验,又要赶教学进度;

4.班级人数太多,分小组教学时,各组间的交流机会少;

5.小组合作讨论内容是否有价值;因为激烈的讨论,打乱了授课计划,拖延了授课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等。

6.学生个体差异体永远是合作的障碍。安排组长组织合作学习,但少数后进生他们不善于倾听别的同学发言,不在乎别的同学在说什么,不愿意思考问题,对小组内别的成员产生依赖性,影响自主性的培养。

7.有的教师思想尚未解放,课堂教学未能大胆放手,牵着学生走的现象在教学中时有发生。

8.在课题研究不断深化和总结的同时,如何提高教师们的理论水平,促进实际教学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努力方向:

1.今后我们依然要认真学习新课标的精神,借鉴各种成功的教学经验,加大教研力度,钻研新教材,探索新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2. 要树立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极大地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学习的潜能,发扬每个学生之所长,使每个学生都有发展。

3.要继续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使合作与交流发挥它的优势。

4.继续加强合作学习中教师的指导作用的研究。由于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还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我们还处于摸索阶段,因此,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通过上网查阅资料,阅读有关国、内外有关合作学习的经验材料,提高自己驾驭这种新课堂的能力,并结合教学实践,探索出教师指导合作学习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总之,我们课题组将继续注重收集多方面的资料和信息,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合作中的每一细小环节入手,去探索出一套真正的、行之有效的课堂合作学习新方法、新模式。

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心得 篇【3】

随着新学年的到来,我们课改组的教学工作也进入了第二学期。经过课改组全体教师的辛勤工作与努力,上学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绩,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了将课改更好地深入贯彻下去,现在将上学期课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如下总结,以便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进行调整和改进。

一、存在的几个问题

1、小组内不能有效互动。可能是一开始,学生比较害羞,有些不能主动的表达。

2、学优生和学困生的表现不均衡。结合小组实际,小组内同学之间的表现很不一致。

3、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要强调合作不仅是学习方式,更是教学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学生在讨论时相互尊重,学会倾听,这也是人际交往必备的素质。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会倾听他人的评价,唯我独尊,是现在孩子的通病。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不仅影响讨论效果,还无法使讨论深入。在交流时,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4、学优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了主要的职责,学困生则处于从属或忽略地位。在合作学习时,学优生往往具备了合作交流的某些条件和要求,成为小组内最活跃的一分子,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而一些学困生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等生半步,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

5、课堂秩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听不清究竟谁的思维不严密,谁的思维缺少条理性。

二、方法指导

1、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需要教育指导。

《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阐述数学教学活动时指出: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确立了“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的地位和作用,成为教师指导课堂教学重要思想。同时,小组合作学习做为一种实现“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的重要手段,必然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2、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技能,需要培养训练。

小组合作学习即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技能。技能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学习与训练。上述的片断也反映了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技能未经较好的训练,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如何训练学生这种学习技能呢?我作如下探索:1、示范作用。2、反馈调控。

3、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习惯,需要强化养成。

第9篇:小组合作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小组合作;团体动力学;团体内聚力;驱动力

教育名著《学记》中提出“相观而善谓之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亚里士多德认为营造一种合作式的宽松的学习气氛,能激发人求知的本性,有利于人潜能的发挥。不爱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不是“脑子笨”,而是“不愿意学”。只要创造条件满足学生对归属和自尊的需要,就能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动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理论,它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起于美国,90年代传入中国。在众多版本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论》及其他教育理论的书籍中都阐述过其相关理论。山东的杜郎口中学、昌乐二中等学校应用小组合作学习理论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掀起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旋风,吸引了众多教育工作者观摩学习。

合作学习小组,可以是“同质型合作小组”,还可以“异质型合作小组”。笔者偏爱“异质型合作小组”的合作学习方式,即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合作、组间竞争”[1]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该模式要求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还要帮助小组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合作,小组成员共同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本文立足于“异质型合作小组”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相关探讨。

一个自然班的全体学生根据成绩基础、性格、思维方式、认知风格、情趣爱好、学科优势等尽可能以“组内异质”方式均衡地分到6~8个小组内,小组内的成员一般4~6人。根据小组成员的整体基础(含行为习惯和成绩基础等),将组内组员标识为AA、BB、CC三类(其中C类学生,即为本文中的后进生)。其中,A类学生要承担起辅导C类学生的任务。这类似于高速列车的动车组原理。传统课堂中,只有教师这唯一的“动力系统”;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每个小组都有“动力系统”,跟动车组的每节车厢都有动力系统一样。

小组成立后,小组成员可以一起商定本组组歌、组徽、组规、组训、小组目标以及小组座右铭等,并在以后共同学习和合作中不断沉淀自己的小组文化。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类型的量化赋分和“捆绑式”评价方式。例如,标准分数记分法、分类分数记分法、鼓励分数记分法等。这些记分法都是根据组内同类型或者不同类型的学生完成相同难度或者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的情况给予赋分。无论哪种记分,小组成员得分都是和小组的总体评价进行“捆绑”。

一、从小组合作学习程序和评价模式分析后进生的学习动力

“学生是‘积极存在’还是‘消极存在’,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这决定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这种模式的价值就在于激活了每一个学生,使他们成为课堂里的‘积极存在’,自主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充分开发,学生的智力、品德得到了全面发展,帮助学生顺利度过敏感的青春期,解决了初中阶段‘两极分化’的难题,实现了‘三无’――‘无厌学’‘无学困生’‘无辍学生’。”[2]

这种模式的小组结构中,C类学生由谁来帮扶,是非常明确的,而且“帮扶”时间也非常具体,为帮扶的实现保障了时间因素和人力因素。这是在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无法实现的。当然,在传统课堂和班级中,我们也可以指定“结对子”的帮教对象,但是这种方式只注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和帮助,无论是时间保证、A类学生的帮扶动力等都不如这种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因为传统班级和课堂,约束和帮助后进生的责任是分散的,但是在合作学习的小组内,约束和帮助后进生的责任是明确的。这是后进生学习动力激发的重要外因。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钟落潭中学应用此模式试点,在试点一段时间后,一个家长非常欣喜地给班主任发了一条信息,说她觉得儿子变化很大,从以前家中的“小霸王”变得懂事了很多,开始有责任感了,以前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家长,而现在开始为自己而做,课改改变了他。

各种记分方式的综合采纳,让后进生为小组争取利益和荣誉提供了可能,提升了后进生在小组内的威信,使小组合作成为可能。特别是分类分数记分法,“A类学生展示、质疑的按照标准分数赋分,B类学生展示、质疑的加倍赋分,C类学生展示、质疑的三倍赋分”“C类学生回答容易问题得到的分数跟A类学生回答较难的问题的分数是等值的”“C类学生能分别回答出A类或B类学生较难的问题,可以得3分或者2分”。如此一来,后进生通过努力,可能获得比A、B类学生更高的分数,他将成为小组利益和荣誉的较大甚至最大贡献者,这无疑让后进生体验到自身的个人价值和成就感,对后进生的潜能激发起了“催化剂”的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个体是在与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积极建构,改组自己的认知结构而进行学习的,学习涉及学习者之间的相互效仿、协助和激发。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的座位排列,以及相互合作,有利于后进生效仿A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行为。

“捆绑式”评价,让帮教成为了A类学生的利益和个人的价值体现,这让A类学生帮助后进生成为了可能。“捆绑式”评价,让学生的成长更贴近社会,更符合社会需要。“捆绑式”评价,把团队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在每个小组团队里,优生不会嫌弃甚至抛弃基础薄弱或行为习惯暂时不好的组员――后进生。小组内这种温馨的氛围奠定了后进生成长的人文环境基础。

二、从心理需要满足的角度看后进生的学习动力源泉

1.归属感的需要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由于C类学生由谁来帮扶,是非常明确的,而且评价时采取捆绑方式,所以他们真正感觉到自己没有被嫌弃。同时,任何个体都有归属感的需要,后进生也不例外,而且这种需要比其他类别的学生更强烈。只有当个体感觉到自己对一个团队有价值和被需要时,才会产生归属感。为此,后进生作为一个小组中的个体,会努力赢得良好评价,努力为自己所属小组的利益和荣誉作贡献,以争取小组成员的接纳,从而产生归属感。

2.自我价值感放大

青春期的孩子一个很大的特点是自我价值感放大。他们希望让别人感觉到自己的力量感、自己的强大。这也正是校园暴力、勒索等事件发生的原因。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可以通过正面的渠道得到放大。例如,在小组内,由于任务分工明确,其中包括学习任务和岗位职责,这使得小组内的所有成员都承担一定的责任。而评价中的晋级可以让他们从“士兵”到“将军”,这类似于游戏中的通关,当这种成就感得到满足的时候,他无须再通过游戏来满足自我价值感放大的需要。C类学生在为小组利益奋斗的过程,也是自我价值感放大的需要被满足过程。

而在“兵教兵”“兵练兵”的过程中,A类学生充当的是教师角色,这符合优生的自我价值感放大的需要。这种自我价值感放大的心理需要,促使他努力去充当教师角色,帮助后进生。

三、从团体动力学理论角度分析后进生的学习动力源泉

社会心理学家勒温指出,群体是一个整体,群体中每个成员之间,都会有彼此交互影响的作用,他认为群体中每一成员都具有交互依存的动力。团体动力是指在任何时间内,发生在团体里的各种存在的驱动性力量。包括被成员觉察到的(人际间的互动、成员间言行的影响、团体认同的规范等)和未被成员觉察到的一些现象(团体的风气、舆论、潜规则等)。

团体动力学说同时指出,同辈团体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重要的现实因素。团体动力学原理就是指团体中的各种力量对个体的作用和影响[3]。合作学习小组作为一个团体,有以下三个有利于激发后进生驱动力的特征。

1.团体内聚力

团体内聚力是作用于所有成员并促使其参与团体各种力的组合。具有内聚力的合作学习小组,其实质是小组成员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和共同的任务而工作,每个小组成员都愿意为小组分担责任,这就是团体责任感。这种责任感让他们一致反对外来的攻击,以及保护小组团体的利益或者防止荣誉受损等。而后进生由于归属感的需要,促使他们的团体内聚力表现更为强烈。例如,在质疑阶段,当质疑对抗出现时,对抗的气氛让组员的思维异常活跃,也激发了后进生的参与热情。笔者曾因协调一个学生和教师的矛盾而跟一个后进生进行了长谈。长谈中,该生非常激动地说:“他可以说我表现不好,但是他不可因为我的表现不好而说我们班不好。”显然,这个学生在为自己所在的班级的荣誉而“战”。

2.团体压力与团体标准

团体动力学指出,团体对其每一个成员皆施加压力,个体在行动上与团体成员保持一致是受求同压力的影响,个人的行为和习惯在团体影响下会发生变化。传统班级中,对于后进生而言,是所有后进生面对一个班级的压力;但是分成小组后,所有小组的C类学生,面对的是各自的小组的压力和班级的压力,所以心理紧张系统起更大的作用。这种心理紧张系统促使后进生尽可能更趋向小组目标和规范的同一,从而遵从小组的行为标准和价值标准。

3.个人动机与团体目标

任何一个团体都会有一种目的,一种存在和行动的理由。合作学习的小组也不例外。小组目标与小组内的个人动机是密切相关的,尽心接受小组目标的成员会努力使小组达到其目标而工作。

综上所述,在后进生的成长过程中,尤其在青春期阶段,同伴的影响在其成长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学家罗杰斯认为:同伴教学是促进学习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确保了同伴教学,有利于后进生的动力激发。正所谓“一个人可能走得更快,一群人却可以走得更远”,特别是当这群人是一个互相搀扶,利益和荣誉互相捆绑的团队时,他们会走得更远、更精彩。

参考文献:

[1]周俊.论小组合作学习与学生主体性发展[J].教育科学,19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