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职学校就业工作计划范文

中职学校就业工作计划精选(九篇)

中职学校就业工作计划

第1篇:中职学校就业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根据个人对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以及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动实施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

从本质上讲,职业生涯设计是一种对学生以职业要求为目标的目标管理,通过让每一个学生明确预期的目标,自觉地按预期目标的要求开发潜能,提高综合素质。正确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要注意几点:第一,职业生涯规划具有明显的个人化特征;第二,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包含了生涯目标的确定、生涯措施的实施及目标实现的长期的全过程;第三,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职业目标同日常工作目标有很大差异。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一般包括自我剖析、目标设定、目标实现策略、反馈与修正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对于大学生而言,正处在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的职业规划既要有较高的奋斗目标,又要对自身体力、能力、智力有充分的考虑。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在知识储备、经验积累、社会阅历和自我了解等方面都存在欠缺和不足。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他们从自我认识、环境评估、职业定位、计划执行和评估反馈等环节都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认识不够客观,规划和实施有些脱离实际,带有理想化的倾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自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淡薄。

通过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没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将来如何一步步晋升发展没有设计的占62.2%,有设计的占32.8%,而其中有明确设计的仅占4.9%。另据北森测评网、新浪网与《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在2007年的网上调查表明,有近四成的人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是满意的,但当被问到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时,如是否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是否知道自己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职业等问题时,能够作出肯定回答的大学生不超过20%。这反映了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问题上存在着感觉和认知之间的矛盾,进一步表明大学生们对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还没有真正的认识,只知道概念,缺少实际的实施。可见目前相当多的大学生尚未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这必将影响到他们对将来职业的选择和未来人生发展的定位。

(二)职业发展期望过高,职业路径设计不合理。

不少大学生向往大城市和大企业、进入高收入和高福利的单位,很少有人主动愿意去欠发达地区和中小企业,即使在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就业也是抱着临时的心态。不少大学生以考取证书作为发展主路径,以进一步升学作为自己职业设计的跳板;还有些大学生梦想利用父辈等人脉关系就业为捷径。其实,这些发展方向和路径的模糊不清势必导致在实际选择中犹豫不决,不利于核心职业目标的实现。

有些大学生对经济学上的“最小成本、最大收益”之类的理论津津乐道,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寻找“最佳规划”上,希望“一次规划,终身受益”,在做规划时面面俱到,不愿舍弃,在行动中也不愿从小事做起,碰到困难不知所措,不会灵活采取调整措施。实际上,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一个人几乎无法做出一个十全十美的职业生涯规划,况且由于外部环境变化和自身认识、能力的提高,职业生涯规划也是需要不断调整、与时俱进的。

(三)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师资队伍素质不高。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指导工作的主要是高校的就业工作人员,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是他们所从事的具体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是就业指导的较高阶段,要求从业人员不但具有扎实的就业指导基本功,而且要掌握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理论和实践的技巧,对人力资源管理和双向选择招聘制度也要有一定的了解。纵观我国高校就业指导人员队伍组成现状,大部分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人手不齐、机构不健全、分工不合理和专业化水平不高等情况。在我国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中,具有专业知识的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工作人员普遍缺乏,在具体工作中,相关从业人员对于如何认识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缺乏全面的认识。

三、解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的基本对策

(一)加快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的普及。

1.大学生自身必须树立和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在于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体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不应该是到了大三才开始着手,而应该从读大学的第一天起就做好思想准备――一年级了解自我,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二年级有目的地提升职业素养;三年级初步完成从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中,大学生要逐步确立职业方向,这个要求和过程不能仅仅停留在想象中,而是要切实地和现实相结合。大学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和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积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2.高校要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并发挥好引导作用

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承担着重要责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只有在高校的健康引导下才能顺利进行。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中发挥作用,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的作用和意义,在思想上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并且通过会议、校园广播等进行广泛宣传。一方面鼓励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另一方面使全校教职工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积极为大学生提供指导。其次,大力加强班主任队伍和就业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理论方面的培训,鼓励班主任利用班会或其他时间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指导,鼓励就业工作人员在对大学生的就业进行指导的同时,以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有关理论为支撑做好就业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克服择业中的误区,引导毕业生到基层、西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促进就业工作更好地开展。

3.全社会要营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良好氛围

社会氛围对于大学生或高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影响至关重要,如果没有合适的社会氛围作支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在进行时就会困难重重。要想在社会形成良好的氛围,首先就要通过舆论、宣传等的作用,大力宣传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意义与作用,不但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而且引导已经参加工作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并争取家长在子女早期教育中为职业生涯规划打下一定的基础,营造全社会认可、接受、支持和重视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良好局面。同时,教育界、理论界要大力开展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理论研究,不断根据形势的变化进行探讨,提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方法、途径等参考,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搭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网络资源平台。

各高校学生的信息交流主要依靠网络,要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资源信息的共享,就必须打造一个功能齐全的网络平台。调查显示,31.54%的学生是通过上网查找有关职业生涯规划资料的。因此,可以通过创建一个“大学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在线”网站来满足学生的需求。在网站里,设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测评系统、资料下载、网络学习视频等专栏,使大学生通过网站了解到各高校的最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动态,阅读相关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文章,观看网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视频等,以便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在网站上开设在线咨询平台,及时解答大学生关心的职业生涯规划问题。

(三)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的建设。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没有专门的职业规划师,一般是由做学生工作的老师或者思想政治辅导员来替代,而这些指导者往往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我国每年高考志愿的选择有很多家庭是由家长作主,学校和专业的选择不是学生自己的意愿,因此上大学后仍有相当的大学生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这就需要有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进行专业的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关系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为保证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需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等学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人员应具备心理学、管理学等专业知识,指导人员应逐步专业化、专家化。只有这样,才能科学规范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一方面要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讲授,帮助学生了解自我,了解外部职业世界,确定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目标;另一方面要通过职业测评和职业咨询服务,帮助学生解决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难题,同时结合职业世界不断变化的各种形势对学生进行集中讲座辅导,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咏宝.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2.

[2]李燕冰,罗三桂.大学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潜在优势及其发挥――以广州大学城为例[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3.

[3]刘霞,冯香琴.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科学发展路径研究[J].就业与创业,2009,(5).

[4]黄雄英,钟书芳.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1.

[5]杨河清.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6]杜映梅.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5.

[7]刘淑艳.关于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6,(4).

[8]宋荣绪.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6,(2).

第2篇:中职学校就业工作计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

在市教育工委、教育局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即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服务,为职业学校服务,为职业教育教师发展服务,为职业教育学生发展服务)、全局意识,抓好教师的培训工作,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研工作的含金量,不断开拓创新,扎实有效开展工作,开创职业技术研究工作新局面。

二、目标任务

(一)、完善发展职业教育研究管理机制。在原有11个中心教研组的基础上做好调整、充实、完善工作,进一步明确主持学校、兼职教研员的职责,指导各专业教研组制定切实可行的教研计划,深入开展教研活动,提高各职业学校的教研水平,确保教研质量。逐步实现职教研究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促进我市职业技术教育的大发展。

(二)、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水平。职业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根据职业学校的教学目标和办学宗旨,职业教育是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数以万计的中等实用人才,所以专业理论和技能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也是与普通教育的区别所在,更是职业教育的优势所在,为此,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理论课的研究和技能课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具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强化专业课技能训练。一是加强教材和大纲的研究。在教材研究方面,加强学生全面素质和能力的培训。打破以前的传统实验体系,将新的知识技术和方法融入教材中。二是注重教学过程。在实施专业技能教学时,确定知识体系、工艺体系和实际操作体系。加强每个单元的训练和检测,为任课教师提供一把尺子,为学校提供检查和评价教学质量的依据,提高专业技能课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三是指导专任教师采取多种研究教学训练方法。根据专业、设备、内容、训练目标的不同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计算机应用专业可以采用竞赛法、演示法和榜样示范法。又如在农学可采用观察法和对比法等。四是综合专业技能训练和技能鉴定。根据每个专业技能鉴定的标准,指导职业学校制定相关的训练科目,使训练和鉴定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有的放矢的训练,在鉴定时能够顺利拿到技能合格证书,为将来的就业铺平道路。

(2)狠抓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生产管理的真实氛围。目前实训基地建设远远跟不上教学的需要,学生多设备少的现象很普遍,职教研发挥理论优势指导学校让现有设备充分利用,更好的为职业教育技能训练服务。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对学生进专业岗位基本技术技能的训练、模拟操作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同时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实际生产。加强校外培训基地的联系,让学生直接参加生产工作进行现场培训。大力拓展校外实训基地有效弥补校内实训的不足,促进教与学双向互动,及时掌握先进的设备和工艺,在浓厚的职业氛围中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3)强化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最近一段时间,各职业学校的招生都不是太好,生源质量不高,成绩参差不齐,如果教师讲课方法仍按传统的方法进行授课,教学效果不会理想,课改势在必行。要求教师针对学生的成绩水平进行从备课、讲课和检测方法全面改进。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新影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充分发挥职教学会的作用。通过职教学会加强与政府以及有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引起他们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因为职业教育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油箱”和“引擎”。积极推进学校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招生就业的模式,积极参与到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来。指导我市中职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培养出行业和企业需要的人才。

(五)、规范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专业评估。各职业学校相同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大相径庭,课程编排上千差万别,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明年起要着手大力加强职业学校之间、专业之间、教师之间的横向联系,构建一套适合我市职业教育情况的、具有我市特色的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体系和评估办法。

(六)、加强市级以上立项课题的过程管理,发挥职教研究室对课题研究的指导作用和督查作用。加强课题研究的管理和指导,及时推广优秀教研成果。要认真抓好课题的过程管理,对已立项的课题的开题、研究过程要进行督查。对一批有影响、针对性强的课题要进行奖励性资助,要引导教师关注教育的热点问题,把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新大纲背景下的学校管理研究和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作为课题研究的重点,让课题研究真实起来,切实解决好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

三、工作措施

(一)、抓学习,提素质。加强内部处室人员学习。不断提高人员的政素质和业务理论水平,要求处室认真学习《职业教育法》和新大纲和教材的内容,用以指导职业学校新大纲和新教材的使用工作。建立本处室工作制度和考核办法,调动处室人员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和业务理论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全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1

(二)、抓培训,提能力。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水平,没有一支高水平的教研员和教师队伍是不行的,为此,要加强教师的政治和业务培训工作。提高教研员教学研究和教师教学水平,结合今年8月份市教育局举办的全市中等职业教育新教材、新大纲培训工作和科学发展观等学习内容,组织全市职业学校教研员和教师进行政治和教学业务培训,提高全市职业教育教研员和教师的政治和业务研究水平。

(三)、抓活动,提高水平。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所在,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如何,是要从教育质量表现出来的。教育质量的高低是要从各种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同进教学活动对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明显推动作用。所以,抓好各项教学活动,对提高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2年职业教育研究室要举办教师评优示范课和学生技能比赛,论文研讨、课件展示、说课等教学活动。

(四)、抓落实,提效益。教育教研是细致而长期不懈的工作,对职业学校每年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相结合,并将各项任务分解到各单位,列入年度考核目标之内,加强督查、指导,以确保工作目标、任务的落实到位,全面提高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水平。

职业教育研究工作计划的延伸阅读:如何写好你的工作计划

第3篇:中职学校就业工作计划范文

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存在的问题

很多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这便要求学生培养过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强调教学内容与学生个体未来职业发展相结合,既要培养学生拥有过硬的专业能力,更要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要求地方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建立更为系统、全面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笔者围绕职业生涯教育开展情况,对安徽省内3所新建本科高校进行了调研,发现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职业生涯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校重视程度低,相应的资源配置匮乏

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大部分由原地方师范类高校或职业院校升格而成,学校实力和基础较弱,校园建设、人才引进、专业学科建设等关系教育部考评核心指标的内容成为学校工作的重点,对学生管理及专业能力之外的综合就业能力培养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同时,很多此类高校认为职业生涯教育工作应该是学生管理部门、辅导员、班主任的日常工作,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对其进行研究,更缺乏将职业生涯教育与学科建设、课程设置紧密结合起来的意识。鉴于此,在办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将大量的资源投入到校园建设、人才引进、实验设备添置等更为急切的项目上,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的投入极为有限。另外,绝大多数高校对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的性格测评、心理辅导、职场演练等环节也缺少相应的建设。

2师资力量薄弱,专业化人才奇缺

目前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经过几年的发展,在校人数已经初具规模,很多高校已经突破万人大关,然而由于编制和经费问题,很多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仍比较落后。尽管绝大多数辅导员都具有硕士学历,但学生多、专业辅导员少的矛盾依旧比较突出。同时绝大多数学生管理工作者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知识的理论学习和相关的专业培训,专业的职业指导能力缺乏,无法真正发挥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指导作用。

3学生主动性不足,对职业生涯的认知不清楚

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由于其办学历史和条件的限制,与传统高校相比生源质量较低。很多学生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对个人职业生涯的认知更是模糊。大学四年是学生进入社会的准备期,四年专业能力和综合就业能力直接决定了其就业竞争力。很多高校在大一新生进校之际,便通过开设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同时也会要求学生完成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来加强学生对职业生涯的认知。职业生涯规划主要包括自我认知、职业定位、计划执行、职业评估和纠偏,它具有长期性、多变性等特点,很多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采取了应付的态度,对大学生活中综合能力提升的各项教育活动也缺乏一定的积极性,导致很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缺乏竞争力的结果。由此可见,职业生涯教育工作在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主要表现为不系统、不连续、不完善三大特性。如何在现有资源的条件下,通过改变职业生涯教育参与者的主观因素,实现职业生涯教育作用发挥最大化,保障学生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充分实现,是解决地方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生涯教育工作的关键所在。

绩效管理思想在应用型高校职业生涯教育中的应用

1应用的意义

绩效是相对于个人或组织工作而言的,指员工或组织按照职责或任务的要求完成的结果或效果。绩效管理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企业管理者与员工根据发展需要共同参与绩效考核计划的制定、绩效辅导和沟通、绩效考核与反馈、绩效结果运用的活动,以达到绩效目标的循环提升。而在绩效管理中,平衡计分卡(BSC)便是企业当中最常用也最符合企业战略的绩效管理工具。平衡计分卡是美国哈佛大学卡佩兰教授和朗读顿研究院的执行长诺顿的研究成果,它改变了传统以财务指标为主的绩效评价体系,是从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四个角度,将组织的战略落实为可操作的衡量指标和目标值的一种新型绩效管理工具。该方法通过对战略的目标分解,层层落实到部门和岗位,通过月度、季度、年度的绩效考核,完成工作纠偏目的,保证战略目标的顺利实施。将绩效管理思想应用于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工作当中,按照绩效管理过程当中的PDCA四步骤对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过程进行分步监督和指导,从职业目标确立与规划设定、计划执行过程的监督和管理、阶段性考核和职业修正、奖惩措施与综合测评挂钩四个方面进行分步实施(图1),能通过调动职业生涯教育参与者的主观因素,有效解决地方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因问题。其中,引进平衡计分卡的工作原理,是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有效方法,根据职业能力普遍性和适用性的基本要求,明确从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共同提升的四个核心要素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细分和量化,并将目标逐步分解到年度、季度、月份,加强过程监控和培训,保证职业生涯规划的科学性和阶段性目标顺利完成的可能性。

2应用研究

2.1确立职业目标及制定职业规划

学生通过对自身和外在环境的分析和认识,完成自我认知和职业定位,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为自己确立发展目标,随着大学期间的自我完善逐步实现职业规划的短、中、长期目标,同时在整个过程当中,不断对职业生涯进行评估,并在内外合力的作用下完成职业纠偏,最终实现毕业后顺利就业,完成自己的阶段性职业目标。学校作为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主体,应该在该阶段设置一定的职业规划课程,通过现代职业测评、心理测评等工具,帮助学生认清自我,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同时应建立一定的保障机制,安排足够的老师与学生共同分析和选择,确保学生能通过教师的指导,对自己和社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尽量避免学生自我认识模糊带来的职业选择偏差。在职业目标确定的基础上,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协助学生完成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工作,核心是短期、中期、长期目标的确定。就业能力是由知识、技能和心理特征构成的一个混合结构[3],BSC管理思想在职业规划设计过程的引入,主要是指通过对职业目标胜任力模型的分析,明确从专业能力(专业知识、核心工具等)、基础能力(外语、计算机、驾照等)、综合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学习能力和组织能力等)[4]、职业控制能力(团队、职业精神等)四个方面着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细分和量化,坚持目标明确化、数量化、长期化的基本要求,通过建立职业目标完成计划表的形式将各种能力提升所需要的学习和实践内容进行确定,另需根据目标完成计划表将指标细分至年度、月度、周甚至天。

2.2计划执行过程的监督和管理

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不仅是学生实现自我约束和目标实现的有效工具,更是高校对学生职业教育进行监督和管理的抓手。根据学生制定的年、月、周、天计划表,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制定相应的检查监督周期表,真正实现对学生计划执行过程的监控和指导。对学生在执行过程出现的心理问题,应当及时进行沟通和教育,必要时应请求校内心理专家的帮助,保证学生拥有积极健康的心态;对于学生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专业性困难和迷惑,应当及时联系相关专业教师对其进行解答;对于校内资源无法满足学生需求的情况,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及时向学校反映,尽量完善相关条件。

2.3阶段性考核与职业修正

通过对学生计划执行的过程监督,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对学生阶段性表现进行考评,对于考评结果应该及时给予反馈,对于确实由客观原因造成的完成率低的问题,可以酌情进行调整,保证学生的积极性,但更重要的是需要与学生进行分析总结,对下一步的计划进行调整和优化,确保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计划。在该阶段会面临考评数据搜集困难的情况,这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在进行考评前明确规定出相应的数据来源和评分办法,以保证阶段性考评的公开、公正和公平。考评结束后,学生管理工作者应根据考评结果,有选择性地同学生进行面谈,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提出学习和培训的重点,对于需要进行职业目标修订的,应给予细致深刻的分析,最终确定新的规划并严格执行。

2.4奖惩措施与综合测评相挂钩

目前高校对学生的评价更多以结果为导向,绩效管理思想在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的应用为以过程为导向的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可能。高校学生管理与企业管理的激励性措施有很大不同,企业中的员工诉求更多以物质回报为主,企业可以通过金钱的奖惩保证制度激励性的实现,但高校的职责以管理、教育为主,学校与学生间没有直接的物质连接要素,因此为达到考评的目的,考评应与综合测评相挂钩。学生管理工作者可以根据阶段性考评结果进行加权测算,将结果纳入综合测评,与各种评优挂钩,对学生的计划执行起到一定的约束和激励作用。

绩效管理应用的保障措施

绩效管理思想在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生涯教育中的应用,主要是从个体职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出发,是在假设外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内在动因的变化,保证职业生涯教育的顺利开展,同时也通过内在动因的要求,督促外在因素进行适应性变化。然而,要想保证绩效管理思想在职业生涯教育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地方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仍需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充分保障:

1提高认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性,建立贯穿学生四年在校期的系统性培养体系,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做好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工作,保证学生顺利毕业并能按照自己的职业规划顺利发展,形成本校职业生涯教育的特色。

2加强师资培训,培养专业化师资队伍

专业化师资队伍是职业生涯教育工作的重要支柱。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着手培养两类师资:一类是“双能型”专业课程师资,一类是“多能型”职业导师。“双能型”专业课程师资主要是指对专业知识有深厚的理论背景,又具备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多能型”职业导师主要是指具备职业测评、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等多方面知识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各高校应根据实际的师资情况,制定详细的师资培训计划,不仅可以采取企业挂职锻炼,还可以进行阶段性培训,保障师资力量的切实提高,最终通过“双能型”专业课程师资完善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的优化升级,又通过“多能型”职业导师完成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和实施。

3搭建多重平台,严格执行计划过程考核

第4篇:中职学校就业工作计划范文

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完善

近年来,在教育部的要求下,各高校逐步开设了职业规划课程,但在开课的内容、教学时数、选修与必修等问题上,还缺乏共识。虽然有些高校已经认识到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性,把职业规划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但还没有把职业规划教育作为正规教学计划的系统工作来抓,缺乏―个完整的职业规划课程体系。同时大多数职业规划课程仅仅为毕业生设置,未能从整个大学阶段着眼统筹规划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这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学校教育中从中小学就设有“职业设计辅导”这一课程的情况更是相距甚远。

2、课程内容设计单一

这是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建设中最容易出现的误区,其表现形式多为将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与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混同一谈。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是高校针对毕业生进行的就业思想教育、社会形势分析、面试技巧传授等一系列以端正毕业生择业观念、培训就业技巧、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目的而制定的教育内容。而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内容体系应该涵盖职业心理辅导、职业定位、创业设计与就业指导等多个方面,应根据学生在学校每个阶段的学习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课程内容设计上既要做到可操作性强,也要满足学生与社会的需要。虽然部分高校已经提出要建立针对全校学生的职业规划课程体系,但在具体实施上往往落人以就业指导为重点的窠臼,只注重教学生一些应聘技巧等表层的东西,对于非毕业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设计很少触及。以至于许多学生在毕业时拥有很多证书,但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却非常茫然。

3、授课形式僵化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职业规划课的教学质量一直差强人意,教学效果不容乐观。探究其原因,职业规划课僵化的授课形式是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授课时无法突破以大班授课,以灌输为主,缺乏互动等教学模式的限制,往往出现注重传授而缺少反馈,注重大面而忽视个体的现象。课程的设置由于受到时间与环境的影响,大多局限于教师的单向讲授,生硬单一。在教学中如何走出教师的“自我中心”,关注不同学生对职业规划的特殊需求,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思想,将他们的兴趣和未来的职业理想结合,找到共同的契合点,创造比较完满的人生,一直是―个难题。

4、教研机构缺乏

从目前各高校的职能划分上看,就业工作多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职业规划指导机构一般都挂靠在就业指导中心里,但就业指导中心在职能上不是教学系统部门的一部分,它的主要工作是承担联系实习单位、提供招聘信息、举办毕业生招聘会等,与职业规划的本质属性有一定距离。职业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分析学生性格,培养爱好,启发兴趣和研究社会就业政策、行业发展走势等信息。而现在部分高校在追求教育成果方面表现太过功利,经常以就业率等一些量化指标作为最终结果,对学生内心的理想关注不够。同时,相比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我国的职业规划教育在研究上存在理论研究不深入,实践研究缺乏系统性、可操作性,测评理论与工具没有和国情特征相结合等不足,导致长期缺乏体现我国专业和地域特点的大学生职业规划辅导教材。因此,尽快成立职业规划课程体系中重要的一个载体――正式的教研机构就成为当前工作中的紧迫要求。

5、师资专业化程度低

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教师需要熟悉学生所学专业特点,掌握相关专业领域政策法规,还要具备与职业规划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目前,大多数高校职业规划辅导任务主要是由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和辅导员担任,而这些辅导者往往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形成职业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专业指导人员的缺乏在客观上给指导学生的职业规划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进程。

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构建的途径

1、坚持全程化为指导的课程设置

人的职业兴趣、能力发展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如果不对其职业取向做早期的分析和指导,学生很可能整个大学阶段甚至毕业后都会陷入茫然的状态。因此运用科学的方法设置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已迫在眉睫。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知识资源,将大学生职业规划课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校正常的教学计划,设为各专业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建立起―个目标明确的、逐步提升的、针对性较强的而又完整的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帮助广大学生们构建合理的职业知识结构。从学生一入学就开始分阶段、分重点地为学生提供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创业设计、就业信息指导、求职技巧训练等各方面的指导,形成从入学到毕业全程化的职业规划教育与指导,使他们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从而掌握职业规划的方法和技能,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

2、坚持授课与辅导相结合的课程内容设计

按照全程化教育与指导的思路,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的侧重点应该不同,要根据他们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心理成熟度,有计划、分层次并各有侧重地进行指导。以本科生为例,每个学年的具体课程内容可作如下安排:对一年级学生可在本学年下学期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内容涵盖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社会环境分析、职业生涯设计等内容。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职业兴趣测定、介绍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以及职业性质对学生的素质要求等方式,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初步设计职业发展方向,进行职业生涯设计,进而明确大学四年的学习任务,并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对二年级学生可以开设《创业设计》《创造力开发》与《职业素质培养》等公共选修课,主要进行创造力、经营管理、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的教育,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职业规划的模式和学习目标,并培养和发展同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优势。对三年级学生可以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内容涵盖分析就业形势、介绍就业政策、准备求职材料、采集职业信息、自我包装、面试技巧和调试心理等内容。引导学生主动走向社会寻找锻炼机会,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企业、了解工作常识,在思想上、能力上为毕业后走上

职业岗位作充分准备。对四年级学生就要以辅导为主。学校要引导学生首先检验自己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前三年的准备是否充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积极探讨工作选择和职业发展,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以便更快地适应社会。同时强化学生的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等训练。

3、以学生为主体的多样化授课形式

目前职业规划课的授课形式主要还是依赖于教师的课堂讲授,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单一授课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进来互相讨论,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还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强化学生的职业体验。如开展一些职业规划设计大赛和创业设计大赛,使学生在丰富的校园文化中汲取自己需要的养料,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竞争水平。同时,高校要切实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根据专业教学安排和学生职业规划的要求,与社会不同类型的单位建立社会实践基地,让学生进行未来职业生涯的体验,缩短学生的社会适应期,进而加速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4、成立专门的职业规划指导机构和职业规划教研室

高校应建立专门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机构,负责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该机构可集教育、管理、服务及心理咨询于一体,倡导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解答大学生在职业规划过程中的疑惑,并定期举办职业培训。该机构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比如职业兴趣测试、社会实习、培训、举办讲座等,来让学生从了解自我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通过各种工作实习机会,积累宝贵的工作经验。同时在职业规划指导服务机构中设立大学生职业规划教研室,一方面承担职业规划教育教学任务,整合全校专业师资力量,成为学校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充分吸收国外职业规划理论精髓,把握学科研究方向,同我国教育实践相结合,加大对生涯理论和实施方案的研究力度,争取建立一套具有系统性、连续性、科学性、针对性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理论体系。

第5篇:中职学校就业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

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大背景下,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作为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如何转变就业工作观念,发挥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优势,为毕业生实现角色转换铺平道路,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是高职院校就业工作部门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应在深刻认识当前就业工作现状的基础上,更新观念,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开拓进取,逐步建立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就业工作新模式。

1.新时期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改革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呈现出新的特点,不再是局限于给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介绍就业政策,推荐就业岗位,而是向更深层次的教育教学发展,例如职业素质教育、职业心理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业教育等。虽然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都设立了就业指导工作部门,但其主要的工作重心较行政化,无法真正满足毕业生对就业指导的需要。其次,就业指导课程也未纳入正式的教学计划,就业指导课的开设与实施不到位,学校给予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如其他课程,即使正常纳入教学计划,就业指导教师的素质与能力也参差不齐,往往是由辅导员和行政管理员,造成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第三,就业指导体系不够健全,缺乏专业化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大多数是利用大三年级进行很简单的求职心理教育、面试技巧指导和法律法规教育等,再因为毕业生就业特征各异,致使目前就业指导远远不能满足毕业生的就业需求。

2.开展新时期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2.1 以市场为导向,深化就业指导课程改革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就业指导课也逐步在高职院校中开展起来,但依然存在课程教育计划不健全,教育教学机制不完善,就业指导效率不高。应着力加强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力度,将就业指导课列为教学计划必修课,成立专门的就业课程教研室,组织专职教师编写教材,集体备课,分层次分专业教育。并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在大一年级主要开设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建立起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二年级注重学生价值观和择业观教育,以调整就业心态为主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大学三年级着重进行求职技巧、职业生存技巧和就业形势教育,引导毕业生提升就业技巧和能力。同时,就业指导课的教学还应注重多种形式的有机结合,以课程讲授为主,采取模拟面试、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提升就业指导课的吸引力。

2.2 以服务为宗旨,深入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

个性化就业指导可以界定为:针对性个体差异,尊重个性发展,为个体提升和潜能开发提供或创造个性就业条件的过程,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职业价值取向引领。我国现行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很多都只局限于百人以上的大课程教育,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兴趣不浓厚,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无法满足当代毕业生日益增长的就业指导需求。

深入开展个性化指导,必须建立起以就业指导课程为基础的指导体系,制定出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群体的就业指导计划,先解决多数学生的个性化就业指导问题,在解决大多数就业个性的基础上,再帮助个体解决就业难题,实现共同就业。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实现,要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根据每个大学生的不同差异,制定出适应个体发展的个性化指导计划,由专业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另外设立专门的就业咨询室,接待个别学生开展一对一、点对点的个性化指导咨询,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开导、心理沟通和语言交流,为其提供合理的就业计划。其次是举办个性化的就业指导讲座,针对某个专业性格爱好的群体,寻求个性化的解决之道,实行个体化的就业评价体系,利用现代的测评软件系统,分析大学生个体的兴趣、能力、爱好、性格等,并针对分析的结果,开展个性化的指导。同时,结合就业指导课,以拓展社会实践为时机,开展个性化训练,在实践中针对个体的不同差异解决就业难题。

2.3 以职业为主线,着力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还存在教育计划不够健全,职业规划方面的教师力量薄弱,专业化课程不够等问题,亟待加以解决。应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视力度,强化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学与管理,设立专门的教研团队,制定完整详细的教研计划,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进行初次生涯指导。从大一年级开始,向大学生引入生涯规划的概念,完成个人的初步生涯设想,并在大二、大三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予以改进与完善。除讲授课程时,应加强课外的个性化、专业化指导服务,针对个别群体认真帮助大学生分析职业计划与目标,建立专门的生涯规划咨询室,全称为大学生排除心中的疑虑,并结合心理教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心理素质。同时,积极引入职业生涯的测评系统,为大学生提供兴趣、能力、爱好等方面的职业测评,引导大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分析自身的优缺点,并融入到职业生涯规划之中,不断完善计划的可行性,并最终实现个人生涯规划。另外,还要积极协调各种资源投入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加大校园的宣传力度,让师生广泛了解与重视职业生涯规划,鼓励学生主动积极思考个人的生涯发展,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通过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让大学生了解生涯规划的内容与操作步骤,进行全员化的指导与服务。

2.4 以能力为中心,加强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

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要大力倡导毕业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大多是面向基层的管理技能岗位为主。虽然创业意识与兴趣并不浓厚,但是,我们必须从现在起逐步重视高职毕业生的创业创新教育,着力提升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要把创业创新教育纳入就业指导课,在教育中加入创业创新教育的内容与计划,让学生接触并了解创业动机、创业理想、创业情感、创业技能、创业资本、创业精神等方面的概念与知识,经过几年的学习,让大学生逐步形成创业的意识。创业创新教育还需要社会各种资源的整合,以及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帮助,政府应大力扶持具有创业能力的毕业生加入创业行列,为他们提供资金、技术、人员与场地等各方面的支持与帮助,鼓励毕业生到创业园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积极与企业单位合作,争取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与帮助。另外,必须建立一支优秀的创业教师队伍,从企业公司引入客座讲师,为毕业生讲解创业的实践理论,并结合大学教师的讲解,系统地为毕业生提供完整的创业教育培训。

2.5 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提高就业指导质量

就业指导队伍随着就业制度的改革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一支事务性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队伍,多数是由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兼任,真正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仍然很少,远远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对就业指导服务的需要,建设一支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是眼下的当务之急,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组织机构建设,促进就业工作向专业化、正规化发展,就业工作不是临时的事务性工作,它要研究社会就业市场的变化,要研究人才供求关系、要研究人力资源市场,因此需要有职业化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来完成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任务。其次是要不断优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的结构,就业指导队伍应该由就业事务性人员、就业市场拓展人员、就业政策咨询人员、创业创新培训人员、就业指导教师、就业信息技术人员组成,构成一支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队伍。第三,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在工作中,逐步建立就业指导教师职业能力培训制度,定期举办培训班,或者推荐教师参加各种职业培训,以便掌握当今最前沿的就业工作理论。通过有计划的岗前培训、技能培训、理论培训、调研学习、工作研讨等方式对教师进行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培训,不断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希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努力探索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需要的毕业生教育模式,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危兆安.高校职业指导必须正确处理四个关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5).

[2]章冬斌.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的思考[J].山东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

[3]欧阳群宏,李国春.以就业为导向全面深化高职院校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7(26).

第6篇:中职学校就业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德国;职业教育;教学计划;机械制造;数控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4-0175-02

我院作为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之一,于2010年2月派遣部分教师赴德国的职业学院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职业教育模式学习。本次学习直接涉及德国职业学院的课堂教学,因此,笔者对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计划及其实施有了具体的了解。

德国职业学院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计划及其特点

德国职业学院的教学计划必须按照各州的官方指导文件制定,官方指导文件对各专业必须开设及有选择性开设的课程(不能理解为我国高等院校所开设的必修课和选修课)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对各门课所讲述的内容、上课时间及课时数也有具体的说明,但对所选的教材不作规定,各学院在那些选择性地开设的课程方面也有所不同。德国职业教育最发达的州是巴伐利亚州,其官方指导文件的制定、者为“国家学校素质及教育研究所”,在其官方网站(http://isb.bayern.de)上详细列出了作为学历教育的职业学院各专业、作为非学历教育的职业学校各工种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及要求。国家学校素质及教育研究所由州政府主管部门的官员、学院及企业界有关人员组成。德国职业学院机械制造专业(两年)的教学计划如表1、表2所示。其特点是:

1.注重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如德语、英语、数学及物理都是典型的文化基础课,其课时都很多,约占必须开设课程总课时的29%,特别是英语、数学课程,在两个学年中都有开设。

2.注重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如工程力学、工程绘图、化学与材料科学、机械零件等课程,约占必须开设课程总课时的33%,工程力学课程在第一学年开设,每学期有5课时,机械零件课程在两个学年中都有开设。

3.开设与企业、社会的经济文化相关的课程,如经济和社会学、心理学、工业管理等课程,其目的是使毕业生能很快适应企业与社会。

4.重视产品的生产过程管理与质量控制,如项目管理、生产计划与控制、质量控制工程等课程,约占必须开设课程总课时的15%。

5.重视环境保护及新材料、新能源的教学,开设如环境与质量、新材料技术、可再生能源等课程。

6.不以学期划分每门课的授课时间段,可在每学期交叉授课,如机械零件及英语等课程。

非学历高等职业教育数控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及其特点

非学历高等职业教育数控技术专业是在职业学院机械制造相关专业的基础上开设的,其教学计划(一年制)如表3所示。

其特点是:

1.在非学历高等职业教育数控技术专业的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及基本技能的训练,手动工具的使用及普通机床的操作占了相当多的课时(约占总课时的21%),如零件制造手动工具、普通机床机械零件制造、普通机床机械部件制造等。

2.注重数控机床的安装调试、保养而非数控机床的原理,因为作为数控加工方面的技术人员,主要能力在于数控机床的使用,而不是数控机床的研发、改造及维修。

3.无论是普通机床还是数控机床,都以单个机械零件的制造作为基础,再到有配合关系的机械部件制造,将公差配合的概念贯穿于零件的制造过程中。

4.侧重于零件制造全过程的教学,从设计到生产规划、生产管理、制造、零件检测,将整个过程作为一个项目,以项目教学为课程导向。

5.非常重视计算机辅助制造课程的教学,因为数控加工的最先进技术就是计算机辅助加工技术,在教学中同样将整个过程作为一个项目,每门课程就是一个项目。另外,还需通过由德国工商协会(IHK)组织的考试,取得计算机辅助制造的职业资格证书。

德国职业教育教学计划的启示意义

我国的职业技术学院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同时参考德国学历教育的职业学院及非学历教育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或职业学校的教学计划。

德国的职业教育在依据国家颁布的《职业教育法》的基础上,由州政府颁布各专业详细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因此,各职业学院或职业培训学校都有法可依,做到各学校相同专业的教学计划大致相似,又各有其特点。现阶段,我国的职业技术学院在制定教学计划时,缺乏一个统一、明确、具体的指导文件,使得各学校各自为政,随意性较大,相同专业的教学计划差别很大,而且每个学校都认为自己的教学计划是最合理的,甚至为了一些概念随意、频繁地改变教学计划,但少有真正的特色与精品。

学历教育的职业学院注重学生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及认知能力的培养,因为学生进入企业后,就没有太多机会系统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了。另外,在学校里打好理论基础,有利于工作之后的继续学习。我国很多职业院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不重视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对其大幅度地删减或压缩,所谓以“够用”为原则,很难明确学多少、学到什么程度为“够用”,对专业基础课也进行压缩,将其“揉和”到专业课中,不能系统、循序渐进地讲授。

德国在学历教育的职业学院中有“二元制”的教学方法,但不是主体,在非学历高等职业教育中,“二元制”教学法才得到较广泛的运用,另外更加强调的是项目教学法。我国各职业技术学院陷入了对一些名词解释的困惑中,如“二元制”、“工学结合”等,大家一味地跟风,不管有没有条件,都去“工学结合”。有的学院简单地将一门课集中到几周上完,全是“学”,没有“工”,教师、学生都叫苦。这样做违背了教学规律,如同早、中、晚三顿饭都放在早上8点,连续吃饭,而且仅有一个品种的饭菜,其效果可想而知。有的学校即使有“工”,但很多时候都是到与所学专业不太相关的企业中做一些与所学专业毫不相关的简单工作,有时甚至将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使用,最后变成了“空学结合”。因此,对待“工学结合”,应按照硬件优先、资源整合的原则,在硬件上不能过分依赖企业,因为企业所投入的硬件,首先以创造利润为目的,学校则应在保证硬件条件的基础上,与企业的硬件资源、社会资源、人力资源进行整合,达到互利互惠,同时配合有效的管理。

笔者对德国职业教育教学计划的制定方式及内容作了详细的说明,并就其特点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意义,旨在理清高职教育专业的建设思路,严谨地制定各专业的教学计划,按教学规律办学。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德国职业教育的最新改革与发展动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5):5-9.

[2]刘玉东.德国职业教育与中国职业教育特点比较[J].职业教育研究,2010,(4):158.

[3]程忠国.德国职业教育能力本位课堂教学模式借鉴与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0,(26):87-90.

[4]孟利前,肖海峻.对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认识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0,(10):155-157.

第7篇:中职学校就业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

有资料显示,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占全部高等学校总数的58.5%,其招生规模远远超过普通高等学校的规模。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社会、企业生产第一线培养高级应用性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其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操作性、针对性,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截止2005年12月,全国高职高专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62.1%,远远低于本科院校平均就业率81.7%和研究生平均就业率91.9%的水平。因此,高职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提高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已成为各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辅导体系,是提高学生就业率的重要途径。

1 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义和内涵

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孕育于20世纪后期的美国,1971年,美国联邦教署署长马兰正式提出“生涯教育”一词。它是一种连续不断的教育过程,一种系统的完整的教育构想,它通过生涯进展等步骤,培养学生的生涯能力,以发挥学生的天赋才能为目标,使学生逐渐形成自我引导的能力,最后使学生过上适合自身特点的美满的生活。显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外延比就业指导宽得多。职业生涯教育的三个前提是教育学生了解自己、了解职业、了解社会发展趋势。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要使学生习得人生规划的根本。与其说职业生涯教育教会了学生许多知识,不如说教会了他们去理性地思考———让他们学会了思考如何对待就业,如何对待自己的职业生涯战略规划。

大学生就业要融入社会组织,由于个人总是在组织中从事某种职业,因此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会受到组织的影响。因此,Hay-wood(1993)提出“组织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一概念,即组织帮助个人检视其生涯、评估其教育培训需求,并发展一些特殊的行动计划来维持、增强及再评估他们在工作环境中的专业与管理技能是否合适,以面对快速改变的局面。尽管如此,许多学者都指出,职业生涯规划的重点是个人,员工本人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角。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常常是指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即具有明显的个人化特征。

总之,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国内外的学者进行了大致相同的定义,即指一项经过深思熟虑的计划,是个人为了解和控制自身的职业生涯而实施的一项行动,它包括个人评估和了解自身的优势与劣势,以及组织存在的机会与限制,从而选择和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并为实现这些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如接受教育、积累工作经验等。简单来说,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个人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和个人情况,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采取行动和措施,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其本质在于使个人得到全面发展,强调个人职业生涯从低到高的一个层级递进过程,注重个人的成长发展空间。

2 在高职院校实施职业规划的重要现实意义

(1)职业规划能帮助大学生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能,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体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确切的说,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眼前的制约因素,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个人职业规划是个人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以避免就业的盲目性,降低从业失败的可能性,为个人走向职业成功提供最有效率的路径。一份有实际指导意义的职业规划,可以激励大学生围绕其规划,制定合适的学业进程,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不断地加强自身的修养,实现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选择一种职业就是选择一种生存方式,规划一种职业生涯就是规划一种人生状态。职业生涯指导涵盖了个人探索(认识自身)、职业探索(认识职业)、就业形势和政策分析、职业素质塑造,通过一系列的指导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准确把握社发展变化的趋势,在规划人生发展中做到知己知彼,从而更好更快地成长和成才。

(2)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要求。

温家宝总理指出“职业教育有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人民性”。这深刻地揭示了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的根本属性。换句话说,职业教育“最大的认可是实践认可和社会认可,最终是用人单位认可”。就业是评价一所职业学校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树立他们职业自觉意识,提高学生就业率,是职业学校的当务之急。实践已经证明,一份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将会引导高职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他们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这将会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正确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使他们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帮助他们寻找前瞻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职业定位,搜索并发现新的或有潜力的职业机会,进而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方面帮助大学生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肯定自己的价值,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职业意识,另一方面帮助大学生充分发挥自己优势,有效找准自己职业生涯的起点和支点,潜移默化中促成良好行为习惯和职业道德的养成,使他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健康地完成学业,充满自信地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就业竞争。

3 建立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曾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70%以上的大学生表示需要或者非常需要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相比,高职学生对职业生涯的指导表现出了更加迫切的渴望。因此,高职学校更应该建立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和择业观,激发学生的潜能与创造力,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人才。从高职学生自身成才方面来说,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他们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还可以增强他们职业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高他们就业成功的机会。

3.1 构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建设

建立科学、高效的组织机构,是就业指导取得成效的保证。高职院校应在院系学生就业工作基础上成立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由系党政领导、专业工作者以及专兼职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教师等人员组成,在就业指导工作的队伍结构上应体现出跨专业、跨部门、专兼结合的特色;定期开展研讨和培训,总结成功高职院校职业指导的经验,努力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

增加高素质的就业指导人员的投入。其一,在就业指导部门中设立专业技术岗位,如心理咨询师和职业指导师,聘请专家层次的人从事;其二,新增的人员要以专业人才为主,把好“入口”关;其三,对现职人员进行全员化的专业教育培训,限期达到能够从事专业工作的水平。

3.2 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和途径,强化高职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

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不仅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而是通过相关活动帮助高职学生真正了解自己,筹划未来,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高职院校应在学生一入学,以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主渠道,建立科学的就业咨询服务,以大型讲座、模拟招聘会、网络宣传等形式,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全方位、全过程的指导活动,向高职学生介绍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形成全员参与、全力以赴的良好局面。在具体的实践中要逐步形成把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同专业思想教育相结合、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日常管理工作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帮助他们澄清认识上的一些误区,真正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提高自我的认知能力,帮助自己准确定位,提升学习动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引导高职学生正确看待就业形势,分析就业难的原因,认识职业,树立科学的职业发展观。

3.3 强化市场意识,建立高效灵敏的信息网络服务

市场意识就是竞争意识。学校就业指导机构人员必须具有敢为人先的竞争意识和手段,不但要积极创造条件和机会向用人单位卓有成效地推介专业毕业生,详细介绍专业有关方面的情况,还要具有情报员的素质,搜寻社会的岗位需求。除此之外,职业规划指导部门应当参与招生计划的制订,先期调节不同专业的供需状况,以利于未来的毕业生顺利进入就业市场。

建立和完善就业服务指导信息网络系统,为毕业生择业和用人单位招聘提供可靠、快捷的信息服务,是满足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重“客户”需求的重要物质条件,也为所有在校大学生思考和设计职业生涯提供了便利。高职院校应加强硬件建设,在校园网建立全方位的毕业生信息服务系统,配备专业计算机技术人员,完善信息传递和网络功能,努力实现招聘单位与应聘毕业生的直接互动交流,提高就业服务指导工作的现代化水平。

3.4 建立科学就业指导调查机制

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应对学生就业状况进行统计和跟踪调查,通过对毕业生就业的行业、单位流向统计,结合毕业生本身的结构进行分析,及时把握社会的职业岗位需求和就业指导工作方向,寻找工作规律,提高就业服务指导工作的有效性。还要对未能就业毕业生进行调查,通过对其原因和个人情况与需要的分析,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其三,对已工作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对他们的工作状况、个人发展状况、对就业服务指导的意见和要求,以及对高职院校教育内容的意见和要求。在这一系列的调查基础之上,学校就业指导机构要做出详细分析,以全方位地思考和安排就业指导工作,调整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制定科学的措施,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水平,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就业。

总之,高职院校毕业生,要想在当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并立于不败之地,高职院校必须建立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帮助学生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

参考文献

[1] 里尔登,等.猴志瑾,等(译).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美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9.

[2] 杰弗里,等.王伟(译).职业生涯管理第三版(美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5.

[3] 吕国富.霍兰德人格类型理论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第8篇:中职学校就业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 职业生涯; 规划教育; 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7-127-001

一、中职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

在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背景下,对于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缺乏的中职学生来说,为了能够实现有效就业,发挥自己的专业技术特长,就必须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样能够避免中职学生就业的盲目性,也为中职学生节省职业探索时间和经济成本,因此,在中职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方面,中职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能够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在中职学生进入职场以后,实现合理的职业定位成为其走向成功职业生涯的重要一步。学生在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后,能够正确判断自身优势和不足,能够充分挖掘自身的工作潜能,对自己的工作能力有相对科学的评估,认识自我社会价值,由此进行职业的准确定位。这样就增强了学生的工作信心,正确对待职业目标与自我现实之间的差距,使学生能够从职业发展的理想主义转变为现实主义,积极寻找就业机会,增强就业信心。

另一方面,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对照自身的不足,加强职业技能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和自我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使努力的方向具有前瞻性,更好地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样也有效提高了学生就业的竞争力,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设计的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的现实发展更加清晰和明确。

二、中职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的现实情况

最近一些年以来,由于社会对中职学校培养的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中职学校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被带动发展起来。然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各个地区的中职学校发展具有很大差异性。其原因是由于我国以往的中职学校缺乏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造成了很多中职学生进入社会和工作岗位后,很难适应工作环境,就不能发挥自身的特长。在接受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后,中职学校加强了职业教育,积极探索和开展相关方面的研究与实践活动。

目前来说,中职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遇到的一些问题,包括:中职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完善,不系统。中职学校还没有实现主体职责,缺乏相应的组织层面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管理。另外,学校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师资,还不能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专业性的、切合实际的个性化职业生涯辅导与设计。

三、中职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的创新发展

首先,学校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生积极进行教学合作与互动。中职学校相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道德与法律》等课程,并在相关学科融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增强学生职业知识,逐渐进行社会角色的转换,适应工作环境的变化。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知识竞赛与主题活动。

其次,学校整合社会资源搭建平台,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学校为学生营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机会与渠道,例如,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参观企业和实训基地,帮助学生对该行业和企业有深入了解;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企业实习,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对企业文化、管理流程与技术操作规范的认识,增加岗位经验。学生还可以进行社区公益服务,并加强与其他学校的职业规划交流,培养职业规划设计能力。

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客观因素,对其进行个性化的辅导。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认识程度和需求程度不同,因此,要分阶段开设生涯规划课、心理健康课、职业道德和就业指导等课程,逐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设计。针对不同学生的自身条件,教师应对其进行学业指导和职业技能提升,以及就业指导和创业指导。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辅导,帮助学生寻找要与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相匹配的职业岗位,缩短学生的迷茫探索期,给予其工作自信心。

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探索经验

根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探索经验,对于中职生在就业和社会经验不足来说,中职学生必须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面临工作压力能否坚持下来,是否就轻易换岗位和单位;与领导意见不一致时,如何与领导融洽相处;怎样提升自己的情商;能否学会多为单位与领导分担解忧;面临复杂的工作,如何安排好工作顺序,做出正确的决策。中职生进入工作单位,要坚信自己,在工作中,学历与学校已经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关键在于能否为单位创造价值,对于中职生来讲,未来在社会脱颖而出的优势,应是在某一行业和岗位持续几年的工作经验。因此,中职生要理解与把握好这个思想。

参考文献:

[1]邱海兰.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3,(02)

[2]温暖,郭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刍议[J]教育与职业.2013,(03)

第9篇:中职学校就业工作计划范文

综合高中的“职业教育”选修课

美国的综合高中为了适应学生今后从事各种职业的需要,开设的课程很多,如瓦润高级中学开设的课程有100多门,其中大约40%是与职业教育有关的课程,分为“农业教育”“商业教育”“汽车驾驶教育”“技术教育”“家政教育”和“职业教育”6大类,除“职业教育”是在职业学校进行外(每门课程3个学分),其余属技术教育,一般每门课程0.5~1个学分。这些课程都是选学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学。该校有一半学生学习“职业技术”课程。

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对高中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有兴趣的、定向的教育,可减少高中学生的退学数量;另一方面,美国社会急需受教育程度超过高中但又没有学位的熟练技术工人,高中毕业生更容易找到较好的、稳定的工作。

两种层次的职业技术学校

从肯塔基州看,职业技术学校有2种,一种是职业技术学校,主要培养技术工人,如鲍灵格林职业技术学校、伊镇职业技术学校。这类职业技术学校有3个任务:一是对在校的高中生进行技术教育,这种教育是免费的;二是对高中毕业生进行职业技术培训;三是对成人进行职业技术培训。鲍灵格林职业技术学校有70多名教职工,承担附近6所高中的技术教育,该学校50%的学生是高中在校生,每周每所高中的学生来此学习3小时。该职业技术学校设置汽车修理、制图、焊接、电子制作、电器修理、建筑、食品加工等课程。另外,该学校学制很灵活,一年分四个学期,而且设有白天课程和夜间课程,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

另一种职业技术学校,则是培养介于工程师和工人之间的技术人员层次的职业技术学校。如肯塔基先进技术中心,它招收有高中学历的学生,学制为两年,完成学业可获得先进技术中心的毕业证书。该校所开设课程的学分也可以是西肯塔基大学的社区学院的学分,完成该校的学业也就完成了社区学院64个学分中的43个学分,学生如果在社区学院继续完成其他学分,就可以同时获得先进技术中心的毕业证书和西肯塔基大学社区学院的大专学历。

“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计划

美国联邦政府1995年度拨款2.5亿美元用于启动“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计划。“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计划包括三项内容:一是工作学习,必须包括一个工作训练和工作经验计划,其中要有支付工资的工作项目;二是学校学习,必须包括职业了解和职业探索,学生选择职业不晚于11年级;三是联系活动,包括为学生找到在雇主企业中的工作学习机会,并在雇主、学校和学生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帮助参加此计划的毕业生寻找合适的工作,或继续接受教育,或参加其他训练计划。

“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计划包括多种形式,主要有:技术准备项目、青年学徒项目、职业教育合同项目、职业专科学校、校办企业。这些都是各州已实施的一些行之有效的职业技术教育形式,其中比较典型的有技术准备计划和青年学徒计划。技术准备计划是由4年职业定向的课程组成,它起始于11年级(高中三年级),结束于获得大专学位。这是一种把高中教育与大专教育结合起来的教育形式,称为“2+2模式”。在11、12年级(高中3、4年级),学生除要完成高中必修课外,还学要习有关的职业技术。高中毕业生既具备进入社区学院相应专业继续学习的机会,又具备熟练技术工人的资格。学生在高中所学的职业技术的学分,既是高中毕业所需的学分,又是社区学院相应专业的学分。青年学徒计划是一种由高中、社区学院和企业主相互合作的教育形式。学生被安排在企业中工作,并在社区学院的指导下学习相关职业技术课程,学生不仅取得学分,还获得工作经历和收入,其学分也是社区学院相应专业的学分。学生若进入社区学院进一步学习,毕业时可同时获得大专学历和熟练技术工人的资格。

当然,一般情况下,学生是否参加这些职业技术教育项目,最终是由学生自己决定。如果学生已确定准备上大学,可以不学职业技术课程,而选学大学所需要的一些课程。但实际上,许多准备上大学的学生也愿意学习一些职业技术课程,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适应社会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职业技术课程的学习,可以重新认识自己所选定的职业是否合适。

五位一体打造注册学徒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