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职个人毕业总结范文

中职个人毕业总结精选(九篇)

中职个人毕业总结

第1篇:中职个人毕业总结范文

【论文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使本已严峻的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雪上加霜。面对急剧变化的就业环境,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应紧跟现实,认真分析、准确把握当前毕业生面临的就业环境。积极应对市场变化,正确引导毕业生理性看待当前的就业形势,在危机中寻找机会,从而顺利实现就业。

当前,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已经蔓延到全球,引发经济下滑,不少产业受到冲击,投资需求萎缩,从而引起对新增劳动力需求的大幅减少,中国的就业市场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年《中国经济蓝皮书》指出:2008年年底到2009年年底,全球金融海啸有可能进一步恶化,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

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中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特别是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环境更为严峻。因此,如何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开展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引导毕业生理性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积极主动参与市场竞争,在危机中寻找就业机会,实现就业,是当前高职院校就业工作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一、客观认识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形势

(一)金融危机急速冲击就业市场,企业岗位需求大幅下降

随着金融风暴的蔓延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少企业倒闭、裁员,企业岗位需求下降。相关资料显示:由于受到金融风暴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广东省已经连续四个季度市场劳动力需求下降;在过去八个月期间,全省亏损企业过万,有的已经倒闭或者濒临倒闭;许多往年必定出现在校园招聘现场的中小企业,甚至大企业,已经明确表明取消招聘计划。但是另一方面,求职人数不断上扬,其中以应届高校毕业生的求职数量增幅最为明显。

(二)高校毕业生总量增加,就业竞争激烈

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从1999年起实行扩招至今,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急剧增加。根据统计,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2008 2012年每年毕业生规模将持续在600万一700万人,总量达3000万,比2003~2007年间的1738万增加72%。而我国城镇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突出矛盾还将长期存在,每年需在城镇就业的,包括当年新增城镇劳动力和上一年结转下来未能实现就业的人数大约在2400万,而我国每年只能提供城镇就业岗位1200多万个,缺口在1200万个以上;同时高校毕业生在城镇新增劳动力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且今年毕业生数量已超过社会新增岗位的一半,在现今全球经济形势恶化,社会需求量明显不足的情况下,毕业生就业难度愈发凸显。

(三)理性对待金融危机,准确把握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环境

1.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就业促进法》,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党的十七大要求创造性地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2008年国务院就业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提出“坚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及“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党和政府对毕业生就业的关注,为毕业生实现就业提供了信心保证。

为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2002年以来中央有关部门发出的关于毕业生就业方面的文件累计达到40多个,共100多项具体的政策,内容涉及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民营企业就业、自主创业、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待就业服务、失业登记、临时救助等各个方面。同时,各地还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大量的配套政策措施,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制度和政策框架体系,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就业方式灵活。就业机会相对较多

资料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的就业形势主要体现为:劳动力供给总量较大,而岗位的增加相对较少,在未来十年,我国就业市场总体上呈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态势。高职毕业生就业既面临巨大的挑战,也有机遇。首先,随着工业结构调整的加快,企业急需一大批有一定专业技能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人才,而高职生理论和技能兼备的特点正是企业所需要的。其次,高职生的年龄结构、享受的政策待遇如户籍指标等在劳动力市场上有一定的优势。再者,高职由于学科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联系比较直接和密切,许多专业培养的学生符合就业市场的需要。

3.高职毕业生总体就业率逐年提高

随着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调整,高职毕业生人数占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的比例在不断增加,从1998年到2008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高职高专教育招生数从54万人增长到299万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不断创出新高,据教育部的相关统计资料显示,从2004年开始,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已经连续4年保持稳定增长。从2004年到2007年,高职高专应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每年同比大约上升一个百分点。据各省市的统计,2007年全国有10个省份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超过了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水平。

二、金融危机下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思路

(一)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积极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金融危机冲击下的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将面临更多的挑战。我国政府计划投资4万亿元人民币等一系列拉动内需政策的出台,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不利影响。最近国家相关部门公布的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显示:我国的总体经济形势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应该坚定信心,充分发挥国家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导向作用,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广开就业渠道,扩大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的地域范围和数量,提升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鼓励毕业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挑战,主动参与就业竞争,寻找就业岗位。

(二)构建立体化的、全方位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立以服务为主的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指导服务、培训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争技巧,解决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毕业生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三)探索多种就业途径,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高职院校除了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继续举办各种类型招聘会、服务月、服务周等活动,为毕业生提供多渠道、多形式的就业途径外,还应进一步拓宽就业信息渠道。如与企业建立长期的人才合作基地,发挥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的优势,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实现毕业生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同时,加强与当地人才市场的联系,充分利用人才市场的信息网络优势,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帮助他们实现就业。

(四)搭建平台,鼓励毕业生走自主创业之路

第2篇:中职个人毕业总结范文

一、职位供需分布特点

2016年第三季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毕业生职位总体竞争与2015年同期相比稍有缓和,供求比为1.45,但结构性矛盾突出(见表1)。

(一)销售类职位流动性较大,长期以绝对优势位居需求人才榜首位

2016年第三季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毕业生总体需求人数为16533人,与2015年同期相比增加4202人,涨幅达到34.08%。其中销售类职位毕业生总需求人数达到4156人,该职位由于流动性较大,长期以绝对优势位居毕业生需求人才榜的首位,占比达25.14%,其毕业生需求人数同比增加641人,大幅增长18.24%,依旧是本季度需求增长量最大的职位类型。

(二)市场/营销/策划/推广类职位需求增长迅猛,排位首次跻身毕业生需求榜第三位

2016年第三季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上的市场/营销/策/推广类职位需求毕业生人数为697人,与2015年同期相比增加了325人,涨幅高达87.37%,成为本季度需求增长量第二大的职位类型,首次跻身毕业生求职人数排名第三名。

(三)房地产开发/经纪/中介类职位需求虽环比回落,但同比依旧大幅增长

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的房地产开发/经纪/中介类职位需求虽环比回落,但同比依旧大幅增长,2016年第三季度达到773人,与2015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44人,涨幅高达46.12%,需求增长量仅次于市场/营销/策划/推广类职位。

(四)证券/期货/投资管理/服务类职位需求增速减缓

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的证券/期货/投资管理/服务类职位需求毕业生人数从2015年第三季度开始一路走高,2016年第二季度达到历年峰值。本季度该职位类型需求增速减缓,其需求人才数为463人,与2015年同期相比仅增加了10人,小幅增长2.21%。

(五)影视类职位需求出现飙升,首次突破三位数

2016年第三季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影视类职位毕业生需求人数首次突破三位数,达到267人,比2015年同期增加205人,涨幅达到330.65%,其中播音/配音/DJ和演员/模特/礼仪/主持人两大职位是该职位大类需求的主要增长点,分别同比增加124人和57人,涨幅高达775.00%和154.05%。

(六)建筑/工程类职位供应跃居毕业生供应榜首位

2016年第三季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毕业生总体求职人才数为24013人,与2015年同期相比增加2010人,涨幅为9.14%。其中建筑/工程类职位毕业生供应人数达到2685人,本季度跃居毕业生供应人才榜的首位,其毕业生需求人数同比增加129人,小幅增长5.05%。

(七)医院/医疗/护理类职位供应首创新高

2016年第三季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医院/医疗/护理类职位毕业生求职人才数达到669人,比2015年同期增加273人,涨幅达到68.94%,成为本季度供应增长量最大的职位类型。其中护士/护理人员类是该职位大类供应增长的主要支撑,与2015年同期相比增加86人,涨幅高达452.63%。

(八)毕业生需求突破性增长,就业压力稍有缓和,但结构性矛盾突出

2016年第三季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毕业生供求比为1.45,就业竞争压力同比稍有缓和,但结构性矛盾突出。在52个主要职位类别中,有42个职位类别毕业生供求比大于1,超过八成的职位竞争激烈。

其中,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毕业生供求比排名前10位职位类别的毕业生需求人数合计仅为413人,占比仅为2.50%,而毕业生求职人数达到5061人,占比达到21.08%,合计毕业生供求比高达12.25,即超过12人竞争1个岗位。其中交通运输服务类、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类及化工类这三类职位类型竞争激烈程度最高,由于这些类别对毕业生需求极少,特别是交通运输服务类,需求仅为1人,其毕业生供求比分别高达56.00、33.70及17.84。

另外,传统管理类职位中,财务/税务/审计/统计类、人力资源/人事类及行政/文职/后勤类这三种职位类型合计毕业生求职人数达到6134人,需求人数仅883人,供求比为6.95,将近7人竞争1个岗位,竞争程度同比更为激烈。

(九)服务类和销售类职位的毕业生人才紧缺

2016年第三季度,毕业生供求比后十位职位合计毕业生需求人数为8057人,占比为49.73%,而合计毕业生求职人数仅有3337人,占比仅为13.90%,其合计毕业生供求比仅为0.41。服务类中百货/连锁/超市/零售类、美容/保健类及餐饮/娱乐类等服务类职位毕业生供求比分别仅为0.19、0.27及1.47,其中餐饮/娱乐类求职人才数为227人,达到历年最高值;销售类职位人才缺口扩大,其毕业生供求比为0.30,需求缺口达到2924人,同比增长1014人,是本季度需求缺口最大的职位类型。

二、用人单位特征、产业和行业人才供需分布特点

企业是用人单位的主要来源,其占比达到96.49%,为5002家,用人单位依旧主要集中在第二、第三产业中,其中第三产业的用人单位占比达59.61%。

(一)毕业生供需在各行业分布情况

2016年第三季度,在三大产业中第三产业是毕业生供需的主要来源,其毕业生求职人数和毕业生需求人数占比分别为67.64%和76.37%。

其中,在毕业生求职方面,制造业、建筑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及教育业等6个行业的毕业生求职人数分列前六位,合计占比达到71.90%;而在需求方面,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及建筑业等6个行业的毕业生求职人数分列前六位,合计占比高达80.69%。

(二)各行业竞争状况

2016年第三季度,第一产业毕业生供需水平依旧处于低位,毕业生求职人数合计仅为318人,需求人数仅为242人,供求比为1.31。

第二产业的毕业生供求比为2.03,同比下降0.42,制造业和建筑业依旧是供需的主要支撑。

第三产业依旧是毕业生供需的主力军,其集中了67.64%的毕业生求职人数和76.37%的需求人数,供求比为1.29。其中供需总量超过2000人的行业共有8个,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供需总量继续位居第一位,其供求比仅为0.72;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求职人才数为2841人,需求人才数为3950人,职位缺口为1109人,由于该行业需求同比涨幅达到107.57%,成为本季度缺口最大的行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由于需求人数仅为11人,供求比达到28.45,是本季度第三产业竞争压力最大的行业。

三、学历分布情况

2016年第三季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求职毕业生依旧主要集中在本科和大专学历,两者合计占总毕业生求职人数的比例为95.46%。

与毕业生求职情况不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并不高,其中对学历未提出明确要求的毕业生需求数量占比为49.46%。

四、专业分布情况

(一)求职毕业生专业分布

2016年第三季度,广西人才网系统中求职的毕业生专业分布主要集中在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和理学等5个类别,这5个类别的毕业生求职人数合计达到14212人,占比为59.18%,其中工学和管理学专业的毕业生求职人数均超过4000人,占比分别为18.78%和17.24%。

工学专业的毕业生求职人数合计4509人,合计占比18.78%,其中土建类和机械类专业类别毕业生求职人数分别为1644人和1028人。

管理学专业的毕业生求职人数合计共有4139人,合计占比达到17.24%,其中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求职人数占主导,达到3157人。

文学专业的毕业生求职人数合计1849人,合计占比7.70%。

理学专业的毕业生求职人数合计1580人,合计占比6.58%,其专业分布集中,电子信息科学类专业是理学类毕业生的主力军,而天文学类和系统理论类专业的毕业生求职人数为0人,力学类、大气科学类及地球物理学类专业求职人数仅为个位数。

在其他专业中,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求职人数较多,达到2135人,占比8.89%,哲学、历史学等专业的毕业生求职人数依旧仅有两位数。

(二)毕业生需求专业分布

与毕业生求职分布不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求职者的专业要求并不严苛,其中82.67%的岗位对专业没有指定要求,而在有明确专业要求的岗位中,数量最多的是要求工学类专业的岗位,但毕业生需求人数仅为918人,占比5.55%。

五、地区分布情况

2016年第三季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期望在广西区内工作的毕业生求职人数为23344人,占比达97.21%,毕业生需求人数为16287人,占比达98.51%。其中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的区内供需总量依旧集中在南宁市,其供需分别占比达到59.85%和69.99%,毕业生供求比为1.24。其他地市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的是凭祥市,由于需求极少,仅有1人,供求比为11.0。

六、性别分布

2016年第三季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女性毕业生求职人数占较大比例,占比达到59.04%,而男性毕业生求职人数占比为40.96%。

而在需求方面,用人单位对性别要求很低,其提供的岗位中有91.71%的岗位对性别无要求。

七、薪酬分析

本报告薪酬数据来源于广西人才网联系统,经去除重复、不完整以及无效数据、违背国家法律法规的不合理数据,限定单个职位样本量个数(行业惯例为7个)等数据处理方式。在统计指标上,同时采用平均薪酬和分位薪酬统计方式(平均薪酬指的是所属职位类别中薪酬样本的加权平均值,不代表单个职位的实际薪酬,例如行政/文职/后勤类职位平均薪酬为2509元,但有占比10%的职位薪酬在3650元/月以上;分位薪酬水平显示的是该职位中低于一定比例的薪酬水平,便于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对照和定位自身职位薪酬的竞争水平,例如某职位75分位的薪酬水平为5000元/月,即表示该职位中有占比75%的职位薪酬低于5000元/月,下同)。

(一)职位薪酬

2016年第三季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应届毕业生职位提供薪酬水平继续保持稳步增长的良好势头,其平均薪酬为3561元/月,比上季度小幅上涨4.08%(见表2)。

(二)毕业生期望薪酬

2016年第三季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应届毕业生期望的平均薪酬为3062元/月,比上季度小幅增长1.63%(见表3)。

(三)职位薪酬与毕业生期望薪酬对比

2016年第三季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的薪酬区间分布中,求职毕业生和岗位集中度日趋加强,3000―3999元/月薪酬区间为最集中的区域,其集中了48.88%的求职毕业生和34.61%的岗位,比上季度分别增长了1.28个和1.23个百分点。2000―2999元/月薪酬区间的求职毕业生比上季度增长1.52个百分点,该薪酬区间的岗位比上季度减少4.96个百分点。此外,4000―4999元/月以上各薪酬区间的岗位均与上季度基本持平。

第3篇:中职个人毕业总结范文

关键词:河北;产业结构;高职院校;就业;对策

作者简介:魏立寰(1979-),女,河北石家庄人,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李新强(1979-),男,河北邢台人,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课题“河北省高校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结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编号:JRS-2011-1063)。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0-0086-02

近年来,高职毕业生数量逐年增长,就业难成为社会各届广泛关注的问题。随着河北省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完善,就业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现有的产业结构不能很好地适应激增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导致目前河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供给与市场需求出现脱节,就业结构存在矛盾。产业结构的变动会导致就业结构的变动,研究并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稳定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河北省产业结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结构体系,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河北省三次产业总产值构成比例如表一所示。

表一 河北省2011年上半年国民经济核算主要数据

数据来源:河北省统计局统计数据

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科技与资金投入不足。新中国成立前,河北经济以小农经济为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通过科技兴农,发展高效农业,农业生产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科技含量、投入效果、相对劳动生产率均较低,农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不高,从1978年的28.52%,降低到到2009年的12.81%。

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资源依赖程度高。河北省第二产业占了地区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河北省重点国企集中在钢铁、煤炭、化工等领域,是河北省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但其资源依赖度较高[1]。与发达国家相比,河北省工业技术薄弱,高技术产业比重较小,需要采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前沿产品的研发水平和关键技术的创新能力。

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发展较为落后。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河北省第三产业比重在逐步增大,初步形成了行业门类齐全、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第三产业体系。近年来,河北省服务业取得了长足进展,发展速度明显快于整体经济,增加值从1978年的38.48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6068.31 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21.02%,提高到2009年的35.21%。但与发达省份相比河北省第三产业发展仍处落后地位,所占比重仍然偏低,且各地区发展水平差距较大[2]。就构成结构而言,仍以传统的商业、服务业为主,一些邮电、通讯等基础性第三产业及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科技等新兴第三产业发育不足。

二、河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结构现状

河北省2011年高校毕业生规模约为35万人,其中高职毕业生占一半以上,至2011年9月底,初次就业率为80.8%,高于去年同期5个百分点,呈现平稳增长态势[3]。但由于当前产业结构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与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及毕业生培养规模存在错位,导致高职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剧,“十二五”时期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仍然很大。表二显示随着河北省产业结构的演进,就业结构发生的变化。

表二 按三次产业分的就业人员及构成

数据来源:河北经济年鉴2010

数据显示河北省三次产业的就业人数自2000年以来总体保持上升势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总体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呈上升态势,三次产业就业比重的差距在逐渐缩小。在三次产业就业中,高职毕业生就业有相应的分布特点。

第一产业就业现状:河北省第一产业就业总数呈下降趋势,比例仍较高,其中主要是广大农村人口,高职毕业生投身于第一产业的人数比例少,农业院校的就业压力突出。目前政策上缺乏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倾斜,对志愿参加“三支一扶”的大学生在激励政策上力度不足、待遇偏低,对毕业生的吸引力小,愿意选择欠发达地区或农村基层的仅占5.57%,造成河北省第一产业劳动力资源丰富而劳动者素质低下的现状。

第二产业就业现状: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对于经济的增长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目前河北省工业生产增长较快,企业效益继续提高,第二产业就业总数与比例呈平稳上升趋势。近年来河北省高职院校工科类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签约率较高的有能源动力、航海船舶类,其次为化工制药、材料科学类,再次是电力技术、机械测控类,最后是通信、土建施工类毕业生。引进高职毕业生培养成为优秀产业技术人才,对于提高研发水平和关键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4篇:中职个人毕业总结范文

一、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从大学生的角度来看,目前有很多的大学生价值取向和社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的不对称现象,使其找工作的道路越走越窄。他们在找工作时,往往把外资公司、全球500强企业当作首选,却根本就不愿意去中小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就业。总的来说,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最关键的因素还在于他们的就业观念。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所以毕业生就业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求毕业生适应社会的发展,转变陈旧的就业观念,逐步树立创新择业的意识。

1,转变依赖学校、家庭的观念。随着人才市场的建立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就业主要是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进行双向选择。这就决定,毕业生就业必须转变依赖学校、依赖家庭的观念,要依靠自身的实力,要对自己准确定位,大胆推销自己。

2,转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随着人事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各种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和健全,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将是一种普遍现象和必然趋势。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毕业生转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不断的学习发展,要有随时准备重新择业上岗的思想准备。

3,转变狭隘的专业对口的观念。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观念是认为大学的专业分得越细越好,专业之间有一种难以逾越的鸿沟。事实上,大学教育只是一种基础教育的延伸,毕业生所掌握的只是专业所涉及的最基本的内容。因此大学生还应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注重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拓宽自己的择业领域。

4,转变择业盲目攀高的观念。很多学生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择业过程中盲目攀高,追求三高六点式的职业(三高即起点高、薪水高、职位高,六点即名声好一点、牌子响一点、效益高一点、工作轻一点、离家近一点、管理松一点),缺乏到生产一线、基层去锻炼和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就业愿望脱离自身条件、就业实际和国家需要。为此,毕业生要处理好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不要一味盲目追逐热点,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最能适应自己的职业,从最基本的一步一步做起。

二、帮助毕业生做份职业生涯规划

为自己设计职业规划的过程,实际上是用有条理的头脑为自己要达到的目标规定一个时间计划表,即为自己的人生设置里程碑。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的人生发展很有帮助,一份好多职业生涯计划书的作用更是如此。

职业生涯规划一旦设定,它将时时提醒大学生已经取得了哪些成绩以及你的进展如何。一个没有计划的人生就像一场没有球门的足球赛:对球员和观众都兴味索然。职业生涯规划大体有以下几个步骤和要点。

第一步:分析自己的需求

第二步: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分析

第三步:长期和短期的目标

第四步:阻碍

第五步:提升计划

第六步:寻求帮助

第七步:分析自己的角色

对自己的目前和未来都有了较为明确的定位和深刻认识,同时也激发了奋斗精神和开拓进取的动力。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很多同学能够迅速、清晰的找到自己的劣势所在,并化了大的力气去改进这些方面,在走入职场的过程中给自己提供了宝贵的益助。

三、督促毕业生妥善准备求职前必备资料

在择业竞争中,决定胜败的因素很多,其中求职前充分的资料准备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求职资料是毕业生综合实力、综合素质最具说服力的证明。

求职前要准备的求职资料大体包括:

1,个人简历。这种简历设计各不相同,从要求上讲,以简单明了为好。主要内容应有:本人自然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政治面貌、籍贯、毕业学校、系别、主修专业、辅修专业、学历、学位、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毕业时间、身体状况、特长等;主要经历(从高中写起);从事的社会工作、组织的活动、担任的职务;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受奖励情况及取得的成绩等。表格上方要贴上一张一寸近照。

2,学校推荐表或推荐信及其他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有学校推荐表、就业协议书、学习成绩单、各种证书等。

另外还有参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的鉴定材料,有关科研成果证明及在报刊发表的文章,推荐、引荐信等等。

四、强调对毕业生在试用期间的具体要求

毕业生初就业最缺乏工作经验、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在强调事业心、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的同时,对处于试用期(实习期)的毕业生提出了具体、可行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工作中不断总结、不断进步,一步一个台阶,切忌浮躁和不思进取。

第5篇:中职个人毕业总结范文

关键词:麦可思;毕业生评价;护理专业

麦可思是得到公众共同认可的、具有良好公信力的中国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质量评估机构。我校连续两年与麦可思公司合作开展“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2014年12月16日学校经教育厅批准为江苏护理职业学院)应届毕业生半年后跟踪调研”,并组成项目团队。团队针对我校特色对本次研究模式和内容提出了相应需求和建议,提供了有效的信息采集渠道。麦可思团队作为第三方独立完成了报告数据的调查回收和各指标计算,对数据回收和指标计算方法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负责。根据麦可思公司提供的我校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本研究主要针对护理专业毕业生,对连续两届护生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护理专业教学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如何进行改革,切实提高护理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调研背景

为了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我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完善质量评估体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培养质量,提高本校服务社会和区域经济的功能,学校委托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与教育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实施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评估项目。麦可思负责项目的问卷设计、问卷调查、数据清理、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工作。

1.2调研方法

向毕业半年后的2012届、2013届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生发放答题邀请函、问卷客户端链接和帐户,答卷人回答问卷,答题时间15min~30min。毕业生人数及样本回收情况见表1。有效邮箱覆盖率表示学校提供的邮箱多大程度上覆盖了该专业毕业生总数,抽样比例则表示该专业回收样本多大程度上覆盖了该专业毕业生总数。有效邮箱数是保障足够毕业生答题的基础,而回收问卷数一方面同毕业生的母校认同度有关,一方面和调查过程中学校督促毕业生答题的力度有关。

1.3评价指标

①主要指标:包括就业率、月收入、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就业现状满意度、校友推荐度和校友满意度。其中校友推荐是指在同等分数同类型学校条件下,毕业生是否愿意推荐母校给亲戚朋友就读。推荐度计算公式的分子是回答“愿意推荐”的人数,分母是回答“愿意推荐”“不愿意推荐”“不确定”的总人数。校友满意度指在调查中,被调查的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评价,分为“无法评估”“很不满意”“不满意”“满意”“很满意”。其中“满意”“很满意”属于满意的范围“很不满意”“不满意”属于不满意的范围。校友满意度是回答满意范围的人数百分比,计算公式的分子是回答满意范围的人数,分母是回答不满意范围和满意范围的总人数。②就业现状不满意原因:由被调查的已经就业的毕业生对自己目前的现状进行满意度打分,是毕业生的主观判断指标,代表着毕业生对就业的满意程度。③教学满意度及改进方向:被调查的毕业生对母校的教学满意度评价分为“不好说、很不满意、不满意、满意、非常满意”。其中“满意、非常满意”属于满意的范围,“很不满意、不满意”属于不满意的范围。满意度是回答满意范围的人数百分比,计算公式的分子是回答满意范围的人数,分母是回答不满意范围和满意范围的总人数。如果毕业生认为实习和实践环节是本校教学最需要改进的地方,则将对实习和实践环节需加强的地方做出评价。

2结果

2.1护生毕业半年后主要指标(见表2)

3讨论

3.1调研结果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我校护理专业学生毕业半年后主要指标在专业相关度和离职率两个指标明显优于平均水平,在就业现状满意率、校友推荐度和校友满意度3个指标也高于平均水平,在就业率、平均月收入两个指标稍高于平均水平。说明我校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课程设置合理,符合目前就业需求。但2013届毕业生与2012届相比,除了平均月收入稍高以外,其余所有指标都有所下降,特别是就业现状满意率,为此,深入分析教学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探讨改革措施,希望进一步提高我校护理专业毕业生质量。

3.2存在问题分析

3.2.1职业期待与现实处境的差距

通过对就业现状不满意原因分析,排在第1位的是收入低,第2位是认为发展空间不够,其次是工作氛围和工作环境不好,还有工作压力大、经常加班等原因。说明毕业生对自身的职业规划不够明确,在校时对职业的期待较高,对护士实际工作缺乏深入了解,实习过程中由于基础护理、生活护理等工作的实施,产生失落感,引起就业现状满意率下降。

3.2.2教学方法与手段有待进一步改革

对教学满意度总体较高,说明我校教学质量满足工作需求。但对不满意的原因分析毕业生反应最多的是无法调动学习兴趣,其次是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第三是课堂上学生参与不够,还有反应教学内容陈旧、不实用,考核方式不合理等。调研结果说明目前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较单一,还是以讲授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应用很少,信息化程度不够,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很好体现。

3.2.3实践教学仍需加强

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重要部分,本研究结果显示,毕业生提出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技能实训,其次是专业认知见习及毕业实习环节,说明实践教学仍需加强。

4改革探讨

4.1职业前瞻教育需要加强

加强专业教育、专业认知、就业指导等教学环节,帮助学生认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都会对学生的职业期待或职业规划起重要影响。需要构建这一教育体系并对每个阶段进行评估,及时修正学生的不合理职业期待。

4.2针对毕业生就业特点,改革教学方法

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是临床护理,专业相关度高达98%,因此,从护理职业特点入手,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设置课程结构。结合毕业生对教学的改进意见和建议,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入手,积极调动学习兴趣,调整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实用性,不断完善专业课程教学。进一步提高师生交流程度,及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毕业生对核心课程的有效性评价。

4.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明确规定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为接近总学时的一半,所以高职院校应更加关注实践教学环节[1]。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技术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而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职业技能的训练只能通过实践教学来进行[2]。因此,通过提高实践教学的课时数,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加大校企合作教学力度等措施落实实践教学。

4.4加强求职服务指导,提高职业期待吻合度

毕业生初次就业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在求职阶段,有效的校园招聘和职业发展规划辅导对毕业生的职业期待吻合度有积极影响。学校可以结合毕业生就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在校生进行职业规划,同时邀请相关用人单位到学校开展招聘活动,使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与主观期待更加吻合。

4.5完善社团活动

社团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融入校园生活,是提升学生能力和在校感受的重要途径。建议学校适当加强相关活动的扶持力度和指导,不断提高社团活动的满意度,鼓励学生更多参与其中,使更多的学生能从中受益,从而增强其母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更好和更有效地学习知识技能。

4.6构建全培养过程管理评价体系

毕业生评价中发现的问题学校可以通过加强各环节进行改进。但其落实效果必须可测可评,因此,有必要构建学生培养过程的管理评价体系以方便学校对各项工作的管理。建议继续采用“第三方评价”,打破传统的以德、能、勤、绩为主线,学习成绩为出发点的学生评价体系,建立以实践技能为出发点、以能力为核心、以职业资格标准为纽带,促进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有效衔接[3]。

作者:侯继丹 吴秋霞 贾婷婷 单位:江苏护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耀嵩.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研究[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1,5(1):35.

第6篇:中职个人毕业总结范文

论文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海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高校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临近毕业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总体超出中等水平,在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问题解决五个维度上的得分相近,均超出中值。找出存在的原因,并进行总结归纳,以期时高校体育教育毕业生就业提供帮助。

1研究目的

中国社科院教育蓝皮书《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的调查则显示,2005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真正签约者只有33.7000而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人,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人,2008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影响大学生的自主择业,在同样的人力资源市场的状态和要求下,个体如何评估自身的特有的属性对决定将要进人或变换的职业有着重要影响,从而使个体在职业决策行为方面存在许多差异,比如说面对职业选择范围的反应和信念就截然不同。有的人在选择职业时挑选面非常狭窄;有的人则能突破专业的限制,跳到别的领域。当面对其它专业领域、比较有挑战性的就业机会时,有的大学生会认为依赖自身的基本素质并通过努力和学习完全可以克服困难、胜任工作,并使自己获得进步和成长;而有的大学生却认为接受这样的职业,一旦不能胜任就会证明自己是低能的,因此面对这样的就业机会,他们往往会选择逃避,这种逃避无疑会影响到他们的顺利就业。那么,海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临近毕业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如何,对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带来怎样的影响,这正是本文所要研究的内容。通过本研究可以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调节,提高其自我调节能力,对高校开展就业工作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2. 1研究对象

海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05级毕业生为研究对象。

2.2主要研究方法

采用2001年由厦门大学的彭永新和华中师范大学的龙立荣主持编制的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该量表采用里克特5.。计分的方法,分为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和问题解决五个分量表。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对我校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四年级学生中进行随即抽样,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80份,回收率l00%;其中有效问卷为73份,有效率为97.500。被试的主要统计特征分布状况见表1。所有数据采用SPSS11. 0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 1体育教育专业临近毕业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现状分析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现状。我校体育教育专业临近毕业学生总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得分为3. 512135,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五个维度中,有两个维度的得分超过总平均值,这两个维度分别是自我评价和制定规划。总体看来,体育教育专业临近毕业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较高,五个维度的得分均超过中值3。具体得分情况见表2。

3. 2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性别差异分析

在选择目标,制定规划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总分上,男生得分的平均分要高于女生。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问题解决这三个维度上,女生得分的平均分要高于男生,造成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是:传统的女性职业和传统的男性职业,在当今社会的划分已不明显。尤其是脑力劳动等复杂劳动,工作岗位的男女之分逐渐淡化。尤其是大学毕业的女性,具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也反映到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上,所以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并不低于男性(见表3) 。

3. 3是否独生子女的差异分析

独生子女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五个维度以及总得分上都高于非独生子女。这说明独生子女的高校临近毕业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高于非独生子女,而且独生子女在收集信息方面更加有自信。其可能的原因在于,独生子女一般家境较非独生子女好,而且父母对其关注度较高,给予其就业信息方面的帮助相对较多(见表4)。

3. 4生源地城乡差异分析

除制定规划以外的四个维度包括总分上,来自城镇的学生要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在制定规划上,来自农村的学生要高于来自城镇的学生。在我国城乡经济差距减小的同时,城乡高校临近毕业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方面也相接近,但是在总体水平上,来自城镇的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还是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来自城镇的学生比来自农村的学生有更好的社会支持力量,这些人际资源不仅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职业信息,更重要的是来自父母、亲朋、同辈的支持和鼓励,非常有助于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提高(见表5)。

第7篇:中职个人毕业总结范文

莫荣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知名就业问题专家,近年来主持从事多项有关就业问题的研究课题,有多部专著出版,在报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

2003年,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第一个高峰年。因为大部分1999年首次扩招的高校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求职,高校毕业生将达到历史创记录的212万人,分别比2001年、2002年增加117万人和67万人。然而,不但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并没有增加的迹象,而且非典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也已经产生了显著影响。据部分高校反映,2003年社会需求与2002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部分省份也反映社会需求相应不足,高校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正确认识这一形势,并采取积极措施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关键。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市场经济的客观现象

我国既面临市场经济国家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面临转轨过程中体制摩擦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高校毕业生就业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表现情况。

在发展中国家,高校毕业生不能够全部进入就业岗位,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经济发展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总量的限制,本身提供适合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就有限,从而产生了就业总量的矛盾。二是教育模式与产业结构不相适应。由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变动是经常的,为之服务的教育模式转变往往滞后,部分高校生毕业后,因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而不能马上就业。结构不平衡现象在大学生身上较为突出。

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较低,而教育事业较发达,众多的高校毕业生主要由于没有工作经验而不能够马上就业。根据日本劳动省1996年《劳动白皮书》,日本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从1991年的80.9%开始逐年递减,在1995年为67.1%,1996年为65.9%,此后一直都徘徊在60%~70%之间。在发展中国家的大学生就业中,同样存在下降的情况。因此,无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在发达国家,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都属于市场经济中的正常现象。

在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还有其特定的转轨背景,这加剧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困难。

首先,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高校毕业生一直由政府主管部门分配就业,毕业即意味着就业。造成了供方一大学没有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学,在专业设置以及随市场需求调整专业上滞后,不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这一情况在扩大招生规模后被放大,使得问题更加严重。

其次,我国近年来整体就业环境不宽松,与大学扩招幅度产生较大矛盾。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三碰头”的局面。2003年,我国城镇新增劳动力近1000万人,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有1150万人,劳动力年度供大于求的缺口达1400万至1500万人,农村大约还有1.5亿左右剩余劳动力要加快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的步伐,事业单位要进行机构改革和人员精简等,这些都加剧了城市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紧张态势,从而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负面影响。

第三,我国已经出现青年人就业困难的现象。与其他国家一样,受职业技能、求职经验和磨擦性失业等因素的影响,青年人失业率较高。据劳动保障部2002年四季度对89个城市劳动力市场状况调查,16~34岁的求职者约占总求职人数的69.7%。其中,16~24岁之间的求职者占35.6%,25~34岁之间的求职者占34.1%。青年求职者已经变为主体,这与过去求职者主要为35岁以上大龄群体的情况有明显的变化。

专业结构调整的滞后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

近年教育部布点增长最快的10个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在2002年全面下降,其中艺术设计专业下降了21.6个百分点,就业率仅为59.7%;就连朝阳产业的信息与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也下降了5个百分点,就业率为88.5%。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既有总量矛盾也有结构矛盾,但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结构矛盾是主要矛盾。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市场化,但大学的教育体制改革较缓慢,表现在专业设置调整滞后,毕业生所学习的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这是制约高校毕业生就业最突出的原因。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缺乏科学的需求预测和规划,有较大盲目性,许多大学盲目追逐热门专业,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专业人才的产出与岗位需求不成比例,供给严重大于需求。在上海市,2003年高校60%以上的本科毕业生集中在机械类、电工类、土建类、经济学类和管理工程类等10个专业门类,而上海紧缺的13大类101个职业岗位,如生物医药、城市发展、现代物流、汽车与成套设备、新材料、中介服务等毕业生的专业结构无法满足需求,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的需求更为突出。

另外,我国高等教育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高校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培养出来的一些毕业生知识面过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育,人才竞争程度不断提高,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调查发现,相当多的用人单位明确表示不要应届毕业生,他们认为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差,招来后企业还要花费相当的精力进行培训。

这些年来,虽然加快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共识,并且也确实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上看,这项工作还不尽如人意,原因在于教育体制改革滞后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逐步实现市场化了,但教育体制并未真正实现市场化,这突出地体现在大部分学校缺乏足够的自,招生和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同时,不少学校缺乏改革和调整的积极性、主动性,对政府存在依赖情绪,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往往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等。结果是长线更长,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因此,应该将教育方式逐步从“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给高校较大的专业设置和招生自,使高校能够根据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情况,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而导致就业率达不到50%的学校和专业要减少招生计划,甚至停止招生。在低年级重点进行基础和综合教育,在毕业前一二年确定具体的专业方向。

破除高校毕业生分配派遣中的障碍

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但由于管理方面的脱节,一些政策还“悬在空中”,得不到落实。

一是非国有单位使用高校毕业生仍然有进入和户口指标的限制。2002年,部委属高校毕业生到教学科研等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民营三资企业就业的占就业毕业生总数的89.3%,其中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基本上呈“三分天下”的格局,分

别为37,6%、31.5%和26.2%。从城镇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看,个体私营和股份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已经占60%,但目前用人单位特别是非国有单位的用人自受到进人指标、户口指标等限制。

二是高校毕业生的跨省市流动受到限制。从2002年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情况看,一些省市限制毕业生就业尤其是高职(专科)学生就业的政策依然存在,突出表现在毕业生跨省市流动受到限制。一些省份仍然在政策上限制毕业生,尤其是高职(专科)毕业生就业。

三是派遣制度的时间限制问题。虽然国家政策规定高校毕业生毕业2年内可以由学校保留档案,但据我们了解,一些学校规定毕业当年年底以后,不再办理派遣证,使得已经找到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没有被统计进来。

因此,要按就业市场化的要求加快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打破大学生干部身份、户籍制度、用人指标的限制,促进大学生自主流动。对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取消大学和接受单位的派遣指标和用人指标的限制,特别是非公有制单位招用毕业生的指标限制,只要用人单位同意录用,并与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的,公安部门应凭毕业生所持的《报到证》为其办理落户手续。废除对毕业生收取城市增容费、出省费和其他一些不合理收费的政策,促进毕业生自主流动。

完善就业市场和就业服务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关键

迫切需要建立全国性的大学生就业信息网络;建立和完善全国各高校、各专业的毕业生数量、就业率、毕业后收入等指标的定期制度;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开设专门的窗口,对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毕业生进行失业登记后,提供免费职业介绍服务。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主要由学校自身负责,学校大多直接面向用人单位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主要通过举办招聘会等比较原始的方式对毕业生开展就业服务,信息渠道比较窄,就业信息服务效率比较低,这无疑限制了高校毕业生的流动和就业。

毕业前实习本来是大学生与用人单位沟通信息和彼此考察的重要形式。但由于实习时间过短,以及对实习单位的选择与大学生的求职择业脱节,致使实习对就业的作用发挥得不太好。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薄弱。随着就业方式的市场化,高校毕业生成为就业的主体,不再是消极、被动地等待教育部门的安置。这要求学校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努力提高高校毕业生自身的求职技能,正确引导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而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极为薄弱。据有关部门对7所高校、百余家企事业单位的调查,68%的被访者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满意,认为“不完善,指导渠道过于单一”。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就业指导不力,形式单一。一些学校的就业指导仅限于搞几次讲座。二是就业指导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专业的、高素质的就业指导教师太少。三是缺少就业指导课教材。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薄弱,必然影响学生求职能力的培养。

第8篇:中职个人毕业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就业工作;闭环管理;反馈;机制

作者简介:王娟(1981-),女,山东济南人,山东广播电视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学院,助教。(山东 济南 250101)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244-02

“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凸现,而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尤其严峻。如何切实解决好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个难题。笔者在就业工作实践的基础上,结合自动控制理论中闭环控制的思想,[1]以全新的思路提出了就业工作闭环管理新机制,旨在对高职就业工作产生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就业工作闭环管理新机制的提出

所谓高职院校就业工作闭环管理新机制,就是坚持就业目标责任制,深化全程指导跟踪,完善就业评估机制,促进就业措施改进,努力构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基于自动控制理论中的闭环控制思想,通过上述四个环节的有效结合,形成如图1所示的就业工作闭环管理新机制的结构图。

本文设计的闭环管理结构图将就业信息的反馈跟踪管理和闭环的过程管理相结合。该结构将就业目标责任的分解值作为给定量,通过全程指导跟踪组成的反馈环节得到学生就业信息的反馈量,并与目标分解值进行比较计算,将得到的偏差作为评估机制的输入,如误差较大,即就业目标值与实际值之间存在较大的误差,则可通过调整相应措施(比如学科及人员建设、扩宽就业渠道等)正作用于被控对象——学生就业过程中,旨在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二、坚持目标责任制,认真实施就业工作责任制度

为使毕业生就业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实现就业工作的制度化,可制定行之有效的就业工作制度。如促进学生就业工作办法、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度、就业工作考核奖惩办法等。

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的主要内容是:学校及各院系成立就业领导小组,学校就业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年度和阶段就业工作总目标,并将总目标分解到各院系,各院系就业领导小组在此总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各专业就业的市场需求、专业竞争力等因素,负责制定院系内各专业的年度和阶段就业工作目标,并将目标分解到各专业就业小组,各专业就业小组可由专业教研室成员、毕业班班主任、毕业班辅导员以及其他干部和教师组成,并明确小组组长和成员,小组组长再将目标分解到各小组成员。通过将就业工作目标逐层分解,做到人人有目标、人人有责任。就业目标责任分解结构如图2所示。比如,某学校将本届毕业生整体正式就业率达到30%作为第一阶段就业工作总目标,这个目标随即分解到各学院及各专业就业小组。假如该校某学院X专业的毕业生人数为30人,X专业就业小组的成员人数为3人,通过平均分配的方式,每位成员须负责10位学生的具体就业工作,只要3名学生正式就业,就可以完成30%的就业目标。

在就业目标责任分解过程中,应列出责任项目,并明确责任人。[2]如学校就业领导小组负责对各院就业工作进行年度考评,考评内容包括目标责任制落实情况,并实行就业工作奖惩制度。院系就业领导小组负责院系就业工作的组织协调和院系的总就业率。各专业就业小组负责学生具体的就业工作,其中,小组组长负责提高专业就业率、分析专业就业市场需求状况、分析专业就业的竞争力等,小组成员负责为毕业生就业信息、了解毕业生思想状况、审查毕业生推荐资格、指导毕业生就业、跟踪统计阶段就业率、分析毕业生就业情况等。毕业班辅导员需做好与各专业就业小组的交流沟通,负责登记毕业生就业去向、办理毕业生离校手续、办理毕业生推荐表、办理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等工作。

三、深化全程指导跟踪

就业指导应贯穿在毕业生择业、就业的整个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与服务。各专业就业小组成员在学生就业的全过程中,须定期指导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仅要关注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还要适时补充积极乐观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道德层面的相关知识。毕业班辅导员通过与学生日常交流为学生提供具有时效性的就业指导,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工作,使学生首先从心理层面完成从高职生到职业人的转变,并且从就业政策、简历制作、就业礼仪、面试技巧、职业生涯规划等各方面积极引导毕业生理性看待就业问题,牢固树立就业信心,提高学生的就业成功率。

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跟踪反馈制度,各专业就业小组成员须定期回访用人单位,及时与毕业生或家长沟通联系,对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跟踪调查,及时了解毕业生的去向,定期更新就业信息,分析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同时,积极收集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工作能力、办事态度、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评价,通过对这些信息的跟踪反馈,可为学校学科建设工作提供意见和建议,为后期特色专业建设及培养方案优化提供参考,继而更好地开展就业服务。[3]

笔者曾就全程指导跟踪的重要作用做过一个简单实验,将学生分为A、B两组,每组20人。对A组学生,采用就业全程指导跟踪的方法进行管理,教师定期给他们打电话了解其思想状况、就业心态、就业情况等,并及时给他们提供相关的就业指导。对B组学生,只是做到了及时向他们传递就业信息,后期没有任何的指导跟踪。经实践证明,A组学生的就业情况明显好于B组学生。A、B两组学生的就业情况详见表1。

四、完善就业评估机制

加强就业评估机制的建设,形成全面的就业工作考评系统。可制定相关的就业评估机制,如就业工作评估办法、就业工作考核奖惩办法等。学校就业领导小组可依据考评结果对各院就业工作进行年度或阶段考评,考评内容包括目标责任制落实情况,并实行有效的奖惩制度。通过实施合理的就业评估机制,可及时发现就业目标责任值与反馈实际值之间存在的较大误差,及时调整相关的措施来减少误差,便于达到学校制定的就业总体目标。

规范、合理、科学的就业评估机制是高职院校顺利完成就业目标的有力保证,是落实就业目标责任制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环节。

五、促进就业措施改进

当就业目标值与实际反馈统计值之间存在较大的误差,则可通过调整相应措施(比如,学科及人员建设、扩宽就业渠道等)来减少误差,便于达到学校制定的就业总体目标。

1.强化学科及人员建设

首先,实行就业工作与学科专业建设相挂钩,可紧密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加强专业建设,坚持办学的就业导向和市场导向。各专业就业小组在开展具体学生就业工作过程中,可真实掌握本专业的就业市场需求状况、本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及专业设置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有利于其适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以求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需求零距离,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新课程体系。

其次,要加强学生就业工作队伍建设,通过进修、培训等多种方式,努力提高就业工作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并且,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4]“双师型”是造就具有岗位能力学生的前提。各学院、各教研室可根据学科特点,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步伐,一方面,可聘请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同志担任兼职教师;另一方面,可鼓励青年教师去企业锻炼,增加教师本身的实践能力和所掌握知识的实践含量,并把实践知识与教学相结合。加强“双师型”队伍的建设是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2.促进就业渠道多样化

(1)重点发展校企合作。首先,积极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企业每年为学校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可极大减轻学校的就业压力。其次,企业每年也都需要补充新员工,但考虑到成本,大多企业都不愿直接录用应届毕业生。此时,如果学校推荐大量毕业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可极大地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再者,对于毕业生来说,通过对口的专业实习,锻炼了专业技能,也增加了就业机会。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真正实现了学校、企业、毕业生的三方共赢。[5]

(2)积极组织校内招聘会,并加大宣传校外供需见面会。校内外招聘会是传统就业渠道,场次多、用人单位真实有形,吸纳毕业生的容量较大,效果较好,是最受毕业生欢迎的一种应聘平台。学校可安排专员找市场,搜寻就业信息,积极组织校内招聘会。同时,向毕业生介绍校外各地举办的大型正规招聘会,扩大了学生们的就业空间。

(3)充分发挥广大校友和全体教职工及其社会关系的作用,以感情为纽带,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学校应及时向毕业生传递就业信息。可在校内宣传栏张贴招聘信息海报,加大招聘信息的宣传力度;学院各专业小组成员可通过电话、公共邮箱、飞信、QQ群等多方面的联系方式,准确、及时地将就业信息向自己负责的毕业生,增加就业机会,拓宽就业渠道。

六、结束语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创新工作思路,需要把握高职就业工作的客观规律,更需要高校领导重视和全体教职工的支持和配合。只有以学生为本,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就业工作新模式,才能促进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才能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生机活力。

参考文献:

[1]王建辉,顾树生.自动控制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4-6.

[2]查恒效.高职就业工作体系与机制建设[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9(1):133.

[3]莫品疆.“全员参与、全程共管、责任共担”的高职就业工作模式探索与实践[J].大众科技,2012,(10):148-149.

第9篇:中职个人毕业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作者简介]赵驰轩(1967-),男,江苏泰兴人,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江苏苏州215009)朱伟方(1963-),男,江苏苏州人,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江苏苏州215008)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09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江苏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问题与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9SJD880061)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0-0086-02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面临的困境

1.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总体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换代的不断深入,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众多大学毕业生纷纷加入了失业大军的行列,其不断增长的趋势着实令人担忧。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60万人,同比净增30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江苏省高校毕业生总量高达53万人,加之往年积存的未就业毕业生和外省涌入江苏的就业大学生,总量应达70万人,就业压力巨大,且这种压力将在今后一个时期持续存在。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不适应市场需求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用人单位“招聘难”和毕业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并存,且有常态化倾向。

2.高校毕业生职业期望值偏高。根据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选择在政府机关工作的居于首位,其次是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大多数毕业生不愿去农村寻求发展机会,希望在城市站稳脚跟,有很大一部分年轻人企图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体制内”,于是各地竞相出现数百人竞争一个岗位的惨烈景象。从调查和访谈来看,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偏高。由于今年以来社会需求量的持续攀升,毕业生对薪资、地区、行业的期望值明显上升,到城乡基层、艰苦行业就业的热情有所下降,择业的观望现象和“高就”心态普遍存在,这有可能失去就业的恰当时机。

3.信息不对称导致“难找”与“难招”问题并存。在竞争激烈、日趋浮躁的社会,大学毕业生对于自己的首份工作颇有期待,总希望能在第一份工作中展示自己的知识和才华,锻炼和提升自身的能力。然而,由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绝大多数毕业生对社会需求信息知之甚少,不免处于被动的状态。金融危机的“蝴蝶效应”以及高校扩招后就业困境的长期存在,使得用人单位凭借“需方市场”的优势地位不断提升人才规格,本来适合专科生的岗位,却要招用本科生,甚至研究生,于是,研究生与高职生一同竞争操作工岗位的现象屡见不鲜。从总体上来说,由于信息存在严重不对称,致使毕业生“难找”工作与单位“难招”人才这一矛盾一时难以解决。

4.高职院校毕业生低收入群体积聚社会风险。随着中国社会城市化、人口结构转变、劳动力市场转型等一系列结构性因素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毕业时选择在大中城市就业。但是,大多数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期望值偏高,时常在不同的工作单位之间“切换”,跳槽频繁,无固定工作,他们暂时“漂”在城市,从而形成大学毕业生低收入群体。这部分毕业生并不满足于现状,他们仍将为寻求一份满意的工作不断打拼,但当期望与现实产生巨大差距时,在心理层面极易产生相对剥夺感,而这种剥夺感会影响到个体的身心健康状况,比如出现焦虑、抑郁情绪或敌对感等。如果对他们不加以重视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引导措施,很可能形成低收入大学毕业生“心理孤岛”现象,长期积聚的社会风险可想而知。

5.高职院校毕业生创业困难多。高职毕业生富有创业的冲动和热情,而且勇于接受创业的挑战,然而创业初期的困境往往使他们难有作为。高职毕业生对于创业没有明确的定位和思路,没有经过系统的创业培训,缺乏创业的理念;对于市场需求不甚了解,难以获取市场信息,并且由于创业之初的盲目乐观使其在遭遇失败或挫折时没有充足的心理准备而茫然无措;他们可能有很多好的创业计划和项目,但总是为创业资金的短缺烦恼不已;他们除了缺乏管理、法律和风险投资知识外,困扰更多的还是技术难关,难以获得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另外,高职毕业生创业尚缺乏一个整体有序的创业环境,特别是创业政策难以落实到位,政府职能还未完全转变,政府部门人员服务意识不强,等等。这些因素使得高职毕业生创业之路走得异常艰难。

二、破解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困境的策略

1.调整专业结构,培养适应市场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时必须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市场的需求现状及趋势;二是自身是否已具备开设该专业的条件。目前确实有少数高职院校对职业性的把握比较欠缺,没有完全按照市场岗位的需求来确定专业,名称不规范,特色不鲜明。还有一些高职院校只看社会需要,不顾自身条件,只看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对专业设置缺乏科学规划,造成热门专业重复建设,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一般来说,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机制本身就已经确定了学生的具体从业岗位,高职学生的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是基本对口的。但近年来,由于存在供需结构性的矛盾,仍有较大数量的高职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要么专业不对口,要么“漂”着打工。如何培养适销对路的职业特性鲜明的高素质人才,成为摆在各高职院校面前的新课题。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在这方面率先进行了改革和探索,该校以市场需求及就业为导向,确立“根据市场设专业、根据职业定课程、根据岗位练技能”的人才培养思路,紧密跟踪苏州及长三角地区制造类服务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和改革专业结构。2010年,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根据我国会展业的发展态势、苏州与上海和长三角其他城市的同城化趋势,新增了“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并调整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连锁企业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IT服务外包”等九个专业方向,从而进一步提升了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吻合度以及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度。

2.转变就业观念,鼓励毕业生扎根基层建功立业。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大学毕业生应当确立平民就业观,即以一个普通的社会求职者的身份去对待就业问题。尤其是高职毕业生,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不可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就业问题,就业起点不一定太高,先就业后择业,充分发挥高职生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实用技能的特点,脚踏实地地干,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为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高职院校要坚持务实态度,鼓励高职毕业生扎根基层;政府也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和西部地区工作,对原籍在中东部地区的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工作,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户口、档案根据毕业生本人的意愿可以转到入学前户籍所在地或继续在原就读学校保留。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年来的统计资料显示,非国有企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渠道,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愿意到城乡基层工作。

3.深化校企共建,推进高职院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就业。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的灵魂。高职院校应牢牢把握“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校企合作主线,主动依托行业、对接产业、服务企业。高职院校应当不断创新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建立起紧密型的校企合作模式,不仅在专业设置、实验室建设、培养人才等方面实施充分合作,而且在吸纳学生顶岗实习、安排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实行深度合作,使校企双方真正做到合作共赢、互惠互利。多年来,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省级示范性院校一直致力于推动校企合作,每个专业都与至少十家以上的企业建立起紧密型的合作关系,将企业引入校园、项目引入课程、员工引入课堂,让教师进入企业、学生进入岗位、教学进入现场,大力推进“校中企”“企中校”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使很多优秀企业成为专业实习基地、教师挂职锻炼基地、科教研发基地、技术服务基地和学生就业基地。两所学校都有部分专业与企业合作开设订单培养的冠名班,从人才培养的计划、实习实训的安排、师资的配置、经费的保障等方面都由校企双方共同实施,培养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专门人才,并由企业全部安排毕业生就业。通过加强校企双方深度合作,最终为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提供平台。

4.增强综合素质,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高等职业教育特别强调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了,自然其就业能力和社会竞争力也得以提升。就用人单位而言,希望毕业生具有过硬的基本素质和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能很快融入企业文化,并尽快地满足工作需要。在当下就业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势下,毕业生的自身素质,尤其是就业竞争力就成为能否找到合适工作的决定性因素。就业竞争力最核心的要素就是毕业生的发展性素质,包括其进取意识、创新能力、技能水平等。此外,就业竞争力还需具备适应性素质,即企业文化的认同感、适当的人际关系、扎实的工作作风和抗压的心理素质等。由于毕业生个体的差异,其就业竞争力各有不同。总体上说,在校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或经常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活动的毕业生大多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往往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而且他们通常也能在各自的岗位上有所作为。因而,我们提倡学生多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不断锻炼自己,增长才干,为今后更好地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5.加强创业培训,促进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近年来,我们党提倡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社会,更加注重全社会的创新、创造和创业,积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因此,各级政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培训和创业孵化,不仅开展各类创业竞赛,建设大学生创业园,而且努力与地方各高校开展合作,提供资金支持,共同培养师资,开展创业培训。通过创业培训,首先,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大学生要想在毕业之后顺利创业,就要在大学阶段树立创业理想,并为其理想而奋斗。创业培训促使学生在社会实践、创业实践等活动过程中将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正确认识社会的基础上了解社会的需要,积累创业经验,逐渐形成自主创业意识。其次,塑造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进行创业的一个必要条件。创业活动是一项面临严峻挑战和压力的创造性事业,必须具备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好的人,情绪稳定、性格开朗、人际关系协调,能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事业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潜能得以有效发挥,并善于调控自己的身心状态。最后,培养创业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创业是一个复杂而又艰巨的过程,它对创业者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尤其是要求创业者具有必备的知识结构,包括一定的管理知识、商务、税务、投资、法律知识等,还需有合理的能力结构,包括实践能力、开拓创新、组织领导、协调协作和沟通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等。

[参考文献]

[1]周琼.是工作“难找”还是人才“难招”[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1(7).

[2]赵彩瑞.积极面对就业压力树立现实的就业观[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