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就业决策分析范文

就业决策分析精选(九篇)

就业决策分析

第1篇:就业决策分析范文

关键词:可持续成长;第二课堂;实践能力;诚信教育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识别码:A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新统计显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接近700万,相比去年的680万人,今年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麦可思研究院独家撰写的就业蓝皮书披露,2013届高校毕业生总体签约进程与上届相比明显下滑:高职高专毕业生签约率为32%,低于上届同期13个百分点;本科毕业生为35%,低于上届同期12个百分点;硕士毕业生为26%,低于上届同期11个百分点。这些数字再次验证了“史上最难就业年”的说法。同时蓝皮书还列出了2013年的就业红牌专业,其中动画、法学、生物技术、英语等连续三年都位列其中。

由于世界经济不景气,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种种宏观不利因素使得2013的毕业生就业雪上加霜,之前答应参加校园招聘会的用人单位要么”爽约”要么缩小招聘规模,其中以能源行业、传统制造业最明显。而最新公布的《2013年度第一季度部分城市人才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显示本季度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数为417万个,比上一季度少了38万个,并且用人单位对于应届毕业生需求比2012年第四季度下降了4%,而对于有1-2年工作经验的员工需求上升了3.07%。很多学生预计今年就业市场不太好,纷纷选择考研,导致考研人数连年创新高,今年更是达到了史无前例的180万人。比如同济大学2013届毕业生总数超过9000人,预计将有20%至25%毕业后选择考研或出国留学。究竟有哪些因素对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针对当下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分析具体原因同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1.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1.1 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

联合国在的报告《2013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中称世界经济增长在2013年很可能会继续保持低迷,并且在随后的两年中全球经济面临再度衰退的风险。尽管欧、美等发达经济体正在缓慢恢复,但同时也面临着财政紧缩、债务风险上升、低增长高失业等诸多问题,很多经济依赖出口的发展中国家也受到波及,出现对外贸易大幅下滑、投资需求减少、失业率上升等现象。中国同样不能幸免,外贸、出口、投资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势必会冲击就业市场。

1.2 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

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重要的转型期,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一方面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我国GDP增速由2010年的10%左右下调到2013年的7.5%,GDP下调将对就业产生重要影响。另一方面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不断上升,原因在于企业之间通过加大资源投入和增加产出的数量来竞争,某些行业如钢铁、汽车产能过度扩张,供大于求,导致产品过度积压,最后成本无法收回公司倒闭,银行产生坏账,失业率上升。

我国劳动力相对过剩造成大学生就业难。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每年需就业的人数达2400万。以我国每年经济增长10%计算,即使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以带来80~100万个就业岗位,每年还有1000多万人失业。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导致就业的压力相对增大,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同时,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使得部分地区用工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性失衡现象更加明显。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比世界平均水平低30.9%,而第一产业比世界平均水平高约10.6%,第二产业则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20.3%。但有数据表明,在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是吸纳劳动力最多的部门。在经济规模相同的条件下,如果降低第二产业的比重,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就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弹性是第二产业的9倍。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已高达70%左右,而我国是32.4%,还不到发达国家的一半水平,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仍然相对偏低。综上所述,我国宏观就业形势面临经济放缓、就业总量持续增加和产业结构不合理三重压力。

1.3 高等教育体制的问题

尽管大学年年扩招,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26.5%(2011年),但相比发达国家50%的入学率还是比较低的。可是据《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在2011年毕业的大学生中,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10多万人选择“啃老”。其中缘由除了上述分析的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和经济结构不合理外,还有其他因素如高校的培育方针不能迎合人才市场的需要,学生的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等等,因此企业能吸纳毕业生人数极为有限。作为为社会输送人才的摇篮,高校需要好好反思找出问题所在。

1.3.1 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缺乏足够重视

随着改革不断深入,经济不断发展,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日益苛刻的要求。然而当前的教育体制仍然以书本知识为主,针对培养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课程体系明显构建不足,极大地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就业能力的培养。不少高校对培养就业能力概念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毕业前上几堂就业指导课,就业信息,联系单位参加校园招聘的层面上。

1.3.2 教学质量下降

自1999年起高校不断扩招,但教育资源和教育投资的增长却远远滞后,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受到制约。同时高校教师为了晋升职称忙于精心炮制“学术论文、科研成果”以提高自身价值,却不愿花时间和精力提高教学水平,因为教学水平高低、教学效果优劣构不成职称评定的要件,最多只是作为参考。这种在职称评定上的误导性,使许多教师在“科研活动”中耗费了过多的时间,无形中损害了学生的利益。

1.3.3 缺乏完善的学生就业能力培育机制

针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育没有形成系统,高校需要将教学、实践、校企实习等环节有效结合起来。在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是:在教学上没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缺乏帮助学生利用假期提高其专业实践能力的平台;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学生的模式还在摸索之中。

当前高校设置的课程体系相对落后。很多高校没有随着市场的变化改革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导致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相对陈旧,尤其是实践能力培育方面,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调查显示,近年来社会上“有59.1%的用人单位认为当前大学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其中50%的用人单位明确提出,课程设置不合理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制约因素。”

1.4 学生自身原因

1.4.1 专业对口的实践经验不够

近年来,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往往要求其具备必须的实践能力,而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普遍不强。虽然近年来很多在校生为迎合社会需求,利用学习时间去参加社会实践或兼职,以求积累工作经验。他们觉得即使是短暂的工作经历,也会让自己将来的求职简历与众不同。但是事实证明,这些通过餐厅打工或发传单搞促销积累的“工作经验”,很少与所学专业相符合,与用人单位要求的“实践经验”有着天壤之别。

1.4.2 缺乏职业素质

在求职过程中有两项最基本的工作能力是用人单位非常看重的,分别是学习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这里的学习能力不光指积极的学习态度还要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而沟通能力不仅指出色的表达能力还要会积极聆听、理解他人。可是目前毕业生离校时掌握的能力水平达不到工作要求。根据麦可思的调查,按照大学毕业生应该具备的35项基本工作能力进行打分,以百分制计算,企业一般要求到40分,毕业生掌握的水平多在30-50分之间。

1.4.3 没有职业规划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呈现出一种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态。很多毕业生眼高手低,一毕业就想拿高工资,谋好职位,没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山西省中北大学2011年对10个专业的500名大学生展开关于职业规划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三成多的大学生对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有详细规划,近七成的学生不了解、甚至从来没考虑过未来的职业发展情况。

2.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要树立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学生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重书本、轻能力的人才培育模式,培养社会所需的各类人才。

2.1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保证学生的可持续成长,具体包含三个方面的“可持续”。第一,教育要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努力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终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教育要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不仅要适应当前的校园生活,还要适应离校后面对的新的环境;第三,教育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世界在不断变化,社会在不断进步,走出校门之后还要在新的岗位上继续学习。

2.2 形成以社会需求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高校在教育理念上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教育方针从强调课本知识向重视能力的培养转变,把学生就业能力作为衡量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二是进一步加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从教学计划的制定到教学环节的实施都应注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的学生就业能力。

2.3 开展第二课堂提高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学生就业能力中最根本的能力,是学生实现顺利就业的前提。高校应组建一套学生实践能力培育体系,在抓教学质量的同时注重增加实践环节的课程内容,把第二课堂的实践、实训等内容与第一课堂的专业理论结合起来。例如可以利用第二课堂组织学生下企业参观实习,也可以邀请相关学科的专家分别向学生介绍本专业最新的发展动态、专业信息与发展前景等,开阔的学术视野。高校应该坚持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路子,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

2.4 建立学生实践能力考查机制

高校应当把学生实践能力作为考查的一部分,细化指标,加大实践能力的成绩在综合素质中的权重。介入实践能力考查机制,按季度、学年进行考查,毕业时进行最终评定,实践能力不及格者不予毕业。这样做可以引起学生对实践课程的重视,当下很多学生情愿花费大把时间在考证上,也不愿意耗费时间精力在实践能力的提高上,结果是应聘时证书没有派上用场,而单位看重的实践能力也没有。

2.5 构建科学的课程系统

合理地确定各类课程之间的比例,形成科学、系统的课程结构。基础课程教给学生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是培养学生一切能力的基石,所以基础课程的教学不能放松。选修课应根据市场的变化和学生的要求灵活设置,学生可以跨学科选修课程,高校之间可以互相合作,试行学生跨校选课,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选修课的种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6 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应注重培育学生为事业的奉献精神。走向社会后想要在工作中有所成就,勤奋耕耘、吃苦耐劳的精神是不可缺少的。现今大学生人生态度功利化的倾向严重,例如选课只求好过,不求兴趣,参加社团活动只为多挣学分等。对此高校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勤奋、好学、踏实的学习风尚,不可急功近利。

同时高校还要加强诚信教育。国内许多著名高校传出学术丑闻,而考试作弊“”事件不绝于耳。高校一方面要增加诚信教育内容,在师生中间组织以“诚信”为话题的讨论;另一方面要建立监察制度,把教育和监督、处罚结合起来,逐步增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3.结束语

当今90后的大学毕业生已经褪去了天之骄子的光环,不得不为了生计四处奔波寻找工作,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努力和配合,而大学生们也要不断反省,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努力提升自身价值,为自己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麦可思.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百度文库

[2]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3年第一季度全国部分人才市场供求情况及分析,中国人力资源网

[3]王登成,王雪梅,影响我国高等院校教学质量下滑原因的现实思考.学园,2010(11)

[4]易忠,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之对策研究.人民论坛,2011(14)

[5]鲁虹,马强,高校如何以培养目标变化为导向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百度文库

[6]联合国经社部,2013年世界经形势与展望,/en/development/desa/policy

第2篇:就业决策分析范文

(贵州大学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摘 要] 文章从代际差异的视角,运用模糊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研究了两代农民工在资本禀赋约束下的就业地点选择决策。通过对贵州省调研数据分析发现:不同的资本禀赋差异导致两代农民工就业地点选择呈现多样化,其中第一代农民工最佳就业地点为本地乡镇,新生代农民工则为县外省内;两代农民工就业地点决策行为均体现出有限理性特征,但新生代农民工较老一代农民工更具有决策理性。

关键词 ] 农民工;代际差异;流动就业;模糊多目标模型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11XJY007)、贵州大学2014年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研人文2014054)、贵州大学喀斯特地区发展战略研究中心2014年规划项目(KST2014X04)。

[作者简介]刘文霞(1988-),女,贵州遵义人,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通讯作者:宋山梅(1963-),女,广东梅县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学。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由于我国独有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使得往返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农村劳动力成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长期以来,农民工离土从事非农职业,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时期要实现共享改革红利,那么关注农民工流动就业显得格外迫切。农民工流动就业决策行为不仅是个体微观经济行为,同时,也是人力资源区域配置的体现。探究农民工流动就业不仅对增加农民工收入、实现农民工稳定就业有指导意义,同时,对促进我国劳动力资源合理高效利用、维护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普遍发生的社会经济现象,在这种现象的背后,必然存在一种可以解释的经济关系和逻辑。长期以来,对于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决策,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研究。其中刘易斯等从宏观层面提出经济发展的二元体制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流动 [1 ];托达罗从微观方面提出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出于个人收益最大化的决策结果 [2 ],斯塔克等认为农村劳动力流动既是个人收益最大化的决策也是家庭福利最大化的安排 [3 ]。同时,国外学者也从微观层面开展实证研究表明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协议过程是家庭安排劳动力外出的关键因素 [4 ],流动劳动力的个体特征和家庭位置 [5 ]及外在环境的流动性限制 [6 ]都是影响其流动的关键因素。

国内学者分别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个人特征、家庭禀赋和社区环境、制度因素等方面探讨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决策和就业选择。如人力资本方面,王德文通过数据运用Mincer工资方程和计量模型发现农村劳动力是根据个体人力资本积累状况和劳动力市场条件选择迁移就业的 [7 ];黄斌和徐彩群也通过调查数据发现人力资本能给混合就业和非纯农就业劳动带来显著的经济回报 [8 ]。社会资本方面,胡金华则通过数据测算和计量分析发现农村劳动力个体的社会网络对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9 ]。刘璐宁以2006年的CGSS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对于农民非农转移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10 ]。而在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共同方面,白积洋通过对人口迁移的空间选择机制分析 [11 ],张务伟和张可成运用结构方程对4725位农村劳动力调查研究,都发现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是影响农民工迁移和非农收入的重要因素 [12 ]。在个人和家庭方面,朱欣乐、程名望、刘庆宝、陈胜东、柳建平等运用模型验证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决策影响因素中的个人和家庭两方面 [13 -17 ]。此外,杨云彦和石智雷认为家庭禀赋是影响劳动力外出就业的重要因素 [18 ],李光明则认为制度因素也是影响农民工外出务工决策的关键因素 [19 ],王春超等认为农民工的流动就业决策行为不仅决定于其自身的经济禀赋和企业态度,同时还决定于外部政策环境 [20 ]。

从已有研究来看,学者们从农民工①个体和家庭层面对其流动就业和就业选择进行了详细深入的研究。但还存在几点不足:首先,对农民工流动就业地点决策的影响因素探讨较少,其次,研究方法多注重计量模型分析,对于描述和模拟农民工流动就业行为决策过程的研究较少。这一方面王春蕊采用的模糊多目标模型为本文提供了重要参考 [21 ]。最后,从代际差异的层面探讨两代农民工流动就业决策的研究还基本没有。然而,当前我国的农民工群体已经不是一个高度同质的群体,由于两代农民工在成长环境、生活经历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两代农民工具有不同的行为决策方式。鉴于此,本文从代际差异角度出发,利用模糊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描述模拟两代农民工的流动就业决策过程,同时,通过对比现实调查数据,进一步探究农民工流动就业决策行为规律,从而为农村劳动力实现合理有序迁移和农民工实现稳定就业提供有益借鉴。

二、研究框架

根据托达罗和斯塔克的思想,农村劳动力流动行为决策是个人和家庭共同产生的合乎理性的经济行为。个人作为有限理性的经济人,在流动行为决策中通过对自身及家庭资本资源进行比较估计的基础上进行决策选择。同时,根据国内相关研究,基于微观层面农村劳动力行为决策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个人人力资本、家庭社会资本、金融资本、自然资本以及个体特征,本研究将以上因素整合为资本禀赋。

H1:自然资本是个体所在家庭的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的总和,个体在外出就业决策中,主要考虑家庭土地处置方式,以及自然资源会作为其回流的基本生存保障。

H2:人力资本是约束个体外出就业决策中的关键因素,个体主要考虑自身健康状况、技能情况等决定就业选择。

H3:社会资本对个体外出就业影响主要是体现在流动主体根据社会资本获得相应的就业信息,同时考虑地缘和亲缘的社会生活作用。

H4:金融资本是约束个体外出就业的基本资金支持和入城后暂时无工作的基本生活维持基础。

H5:个体特征是决策主体基本特征,在就业决策中考虑个体性别、婚姻状况、体能和收入等基本状况。

个体流动就业决策中,根据资本禀赋情况于有限的就业方案中,选择效用最大化的最佳方案。

三、研究方法

由于农村劳动力受个人认知水平、信息获取、环境不确定性等因素影响,其就业决策过程存在诸多模糊性,本文借鉴模糊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模糊多目标决策是借助模糊数学工具,将具有相互冲突、不可公度的多个目标转化为单一目标有序问题中寻求最满意方案的过程。

则xj为决策者最满意的方案。

四、数据来源与统计描述

本文使用的数据源于2012年贵州省的随机抽样调查数据,调查对象为18-65岁贵州籍农民工。调查内容主要包含农民工个体及家庭基本状况以及个人就业状况、工作福利待遇等内容。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400余份,回收1285份,有效问卷1085份,有效率为84.44%。样本主要地区大致分布为中部地区143份,北部地区428份,南部地区271份,西部地区242份。调查对象中,1980年以前出生的第一代农民工共470人,占样本总量的43.32%;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615人,占总量的56.68%。

农民工就业地点中,选择本地乡镇务工的13.36%,乡外县内的占11.06%,县外省内的占28.66%,省外地区46.92%。其中,第一代农民工选择本地乡镇的占23.62%,乡外县内的占12.76%,县外省内的占26.6%,省外地区的占37.02%;新生代农民工选择本地乡镇的占5.53%,乡外县内的占9.76%、县外省内的占30.24%、省外地区的占54.47%。两代农民工就业地点选择表现出代际差异,新生代农民工随着务工地点的距离越来越远,选择的比例也逐渐增加;而老一代农民工却呈现V字态势,在本地县城最低点往两边上升。老一代农民工和总体农民工的就业地点分布趋势一致,而新生代农民工不一致。两代农民工中县外省内和省外的比例都较高,表明当前两代农民工主要集中于县外省内和省外地区务工。本地乡镇中老一代农民工占比较大,而新生代农民工占比很小,主要是由于两代农民工不同的成长经历和代际特征导致的。

五、农民工资本禀赋指标体系

资本禀赋主要是个人和家庭拥有的先天和后天的所有资本资源的总和,包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和个体特征。其中个人特征和人力资本是决策主体能力特征的体现,其他资本是家庭拥有而个人可以使用的资源。自然资本包括家庭耕地面积、土地所处环境、土地处置状态、住房面积、住房形式;人力资本包括教育程度、特殊手艺、健康状况、培训次数、培训内容;社会资本包括亲友数量、亲友工作状况、亲友信任程度、亲友信息分享、家距乡镇距离;金融资本包括路费来源、家庭借款情况、金融机构贷款、获得资金渠道;个体特征包括体能、性别、婚姻状况、收入状况。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将资本禀赋划分为三级层次目标,通过咨询相关领域9位专家的意见,对各指标进行权重分析。权重确定过程为首先对各专家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若检验不通过则进行适当调整至检验通过;其次计算各专家分层级权重;最后对各专家各指标权重求平均权重为最终权重。各指标具体定义和权重如表1所示。

根据各指标选项赋值结合指标权重,将两代农民工的资本禀赋计算出来,具体见表2。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资本禀赋高于老一代农民工,其中人力资本、个体特征、自然资本高于老一代农民工,而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低于老一代农民工。

六、两代农民工就业地点的模糊多目标决策分析

农民工就业地点的模糊多目标决策是农民工在具有相互冲突、不可同时共选的多个就业地点中按照约束条件下效用最大化的原则对各个目标方案排序选择,从而得到最满意方案的过程②。按照模糊多目标决策方法,农民工就业决策是对各方案之间进行属性比较后根据自身效用需求选择最满意就业地点的过程。农民工面临的就业地点决策目标方案主要包括四种情况,即:本地乡镇、乡外县内、县外省内和省外地区。

方案x1:农民工在本地乡镇就业,距离家庭较近,可以完全兼顾家庭农业生产,就业信息充分,就业成本较低,收入较少。

方案x2:农民工在乡外县内就业,个人主要在当地县城或县内其他地区务工,距离家庭距离适中,可以在农忙时节适当兼顾家庭农业生产,多通过亲戚朋友获得就业信息。

方案x3:农民工在县外省内就业,个人主要在省会城市和省内其他大城市务工,距离家庭较远基本不能兼顾家庭农业生产,就业信息获取渠道更广,就业成本和收入都较高。

方案x4:农民工在省外就业,完全无法兼顾自然资本,信息获取渠道多样化,就业成本高,收入也最高。

农民工在就业地点决策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自身情况和家庭基本情况。个人寻求自身人力资本和个体特征范围内、家庭自然资本和社会资本及金融资本范围内的效用最大化的决策方案。

自然资本f1:家庭自然资本对就业地点远近的影响,决策者主要考虑照顾家庭农业生产,工作住宿等问题。

人力资本f2:个人人力资本对就业地点远近的影响,决策者估计就业岗位所需的人力资本状况,考虑选择就业地点。

社会资本f3:家庭社会资本对就业地点远近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决策在就业过程中的关系网络和部分就业信息获取。

金融资本f4:家庭金融资本对就业地点远近的影响,决策者就业地点的就业成本支付主要受家庭金融资本限制。

个体特征f5:个体特征对就业地点远近的影响,决策者就业以个体为载体,受个人基本特征的影响。

同样依据所选各指标赋值和权重可分别求出两代农民工的资本禀赋下就业地点中各项资本值,为方便决策分析,直接将其作为决策矩阵F列出。第一代农民工的决策矩阵F1,新生代农民工决策矩阵F2,如下所示:

综上所述,无论是哪种风险偏好的决策者在资本禀赋限制下对就业地点的选择结果都是第一代农民工的最佳就业地点是本地乡镇,新生代农民工最佳就业地点是县外省内。两代农民工就业地点决策分析显示,王春蕊 [21 ]等提出的农村劳动力最满意的就业地点为县外市内,主要体现在新生代农民工上,对于老一代农民工其最满意的就业地点还是本地乡镇。从决策分析中可以看出,第一代农民工就业地点中最不满意的是乡外县内,新生代农民工则是本地乡镇。从实际调查情况来看,第一代农民工主要选择在省外地区,其他依次是县外省内、本地乡镇和乡外县内,其中本地乡镇占23.62%。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地点选择依次为省外、县外省内、乡外省内、本地乡镇,其中县外省内占30.24%。由此不难看出,新生代农民工比老一代农民工实现就业地点满意选择的比例高,说明新生代农民工比老一代农民工更加具有决策理性。同时,这也是新生代农民工资本禀赋高于老一代农民工资本禀赋的内在作用所致。另外,两代农民工决策分析结果和实际调查结果相对比,呈现出两代农民工就业地点选择中最佳就业地点不相符而最不满意地点相符的特征,进而体现出农民工在信息获取、资本禀赋限制和外在环境不确定下的就业地点决策中表现为一种有限理性的就业决策。

七、 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本文通过运用模糊多目标决策模型,从代际差异的角度对资本禀赋约束下的两代农民工就业地点决策分析发现:(1)两代农民工最满意就业地点体现出代际差异,第一代农民工的最佳就业地点是本地乡镇,而新生代农民工则为县外省内。(2)两代农民工就业地点选择均表现为有限理性的就业决策,但新生代农民工比第一代农民工实现就业地点满意选择的比例更高。(3)无论是实际调查中,还是决策分析中,两代农民工由于资本禀赋的代际差异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得就业地点选择呈现多样化。

(二)启示

1. 农民工内部呈现的代际差异现象使得两代农民工在就业需求和就业选择上表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政府部门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必须重视农民工内部群体分化现象,单一的就业促进机制势必对不同群体无法发挥最大效用。因此,制定针对两代农民工各自不同偏向重点的就业政策才可能真正高效地引导农民工实现合理就业。

2. 提升农民工的资本禀赋水平,提高农民工就业选择决策能力。农民工资本禀赋中,首先要稳固自然资本作用,尤其是对具有乡土情结的一代农民工。积极引导农民工在就近乡镇就业,提升农民工理性就业水平。其次要增加人力资本存量,通过多渠道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岗位技能培训等,多渠道全方面增加农民工人力资本。再次要拓宽农民工社会资本范围,增加农民工信息获取途径,减少就业盲目性和不确定性。最后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机构,为积累农民工金融资本提供有力条件。

3. 充分发挥政府调控作用,积极引导农民工实现就近就业和转移。大力发展小城镇经济和加大省市经济的就业吸纳能力,为农民工实现最佳就业选择提供良好的平台。通过改革户籍制度,促进城乡资源逐步合理分配,着力加强小城镇建设,为第一代农民工近乡就业提供良好的生活、就业环境;为新生代农民工省市城市就业减少障碍,逐渐消除制度歧视,加快实现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参考文献

[1]Lewis,W. Author.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1954,22(2):139-191.

[2]Todaro,Michael P.“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9,59(1):138-148.

[3]Stark, O and D. Levhari.On Migration and Risk in less Development Countrie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82,(31):191-196.

[4]Kompal Sinha. “Endogenous, Intra-household Decision-making and its Impact on the Labor Supply of Couples in Rural India”, Asian Economic Journal,2012,26(2):137-157.

[5]Bharat P Bhatta .“Barriers to rural households’ participation in low-skilled off-farm labor markets: theory and empirical results from northern Ethiopia”, SpringerPlus,2013,2(1):1-7.

[6]Stefania Lovo.“Market imperfections, liquidity, and farm household labor allocation: the case of rufal South Africa”.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12,43(4):417-428.

[7]王德文,蔡昉,张国庆.农村迁移劳动力就业与工资决定:教育与培训的重要性[J].经济学(季刊),2008,(4):1131-1148.

[8]黄斌,徐彩群.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与人力资本投资收益[J].中国农村经济,2013,(1):67-75.

[9]胡金华,陈丽华,应瑞瑶.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社会网络的视角[J].农业技术经济,2010,(8):73-79.

[10]刘璐宁.社会网络视角下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代际比较[J].农村经济,2013,(4):74-78.

[11]白积洋.人口迁移空间选择机制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62-69.

[12]张务伟,张可成.农村劳动力非农如的微观影响因素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4,(11).58-63.

[13]朱欣乐,丁志国.农民工外出打工偏好分析——基于影响因素和地点偏好视角[J].农业技术经济,2013,(12):15-24.

[14]程明望,史清华.个人特征、家庭特征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一个基于probit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评论,2010,(4):49-55.

[15]刘庆宝,陈杭,吴海涛,霍增辉.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就业行业选择行为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 2013,(8):52-60.

[16]陈胜东,杨国强,梁志民.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区域选择的主观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5-20.

[17]柳建平.影响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决策因素的特征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0,(5):8-14.

[18]杨云彦,石智雷.中国农村地区的家庭禀赋与外出务工劳动力回流[J].人口研究,2012,(4):3-17.

[19]李光明,潘明明.少数民族外出务工决策的个人禀赋、家庭特征、制度因素分析[J].人口与发展,2013,(6):58-64.

[20]王春超,吴佩勋.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农民工流动就业决策行为的双重决定——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工流动就业调查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5):77-87.

[21]王春蕊,刘昌宇,刘家强.农村劳动力迁移选择决策的模糊多目标模型分析[J].人口研究,2012,(3):50-61.

第3篇:就业决策分析范文

毕业生就业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每个毕业生的自身发展。信息的不对称传递会使毕业生的就业环境出现大大小小的风险,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决策而导致就业形势严峻。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决策过程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探究,有助于改善劳动力市场的环境,推动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

毕业生就业信息不对称的表现

毕业生信息不对称的表现不仅仅出现在就业过程中,在就业前与学校的信息交流也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毕业生就业前信息不对称的表现

首先,信息不对称表现在报考大学时。高考过后,家长和学生对于要报考的学校的信息掌握不完全或者有偏差,就会产生对未来不准确的预期,就存在报考风险。不仅仅是学校,不同的专业也存在不同的就业风险。各个专业有冷门热门短线长线之分,短线专业和热门专业较为不稳定,它们是根据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而设定,与社会人才需求紧密相连,同时,受社会发展变动的影响也较大,因此有一定风险。

其次,表现为学生与学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高校学习期间,学校的专业、课程、教师力量都并非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和兴趣设定的,而环境限制也不允许学校对众多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能力指导尤其是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另一方面,学生对于自己本专业也可能出现不感兴趣的情况,这就导致学生能力无法充分发展和提高。最终学生对于自己专业的就业信息掌握和判断不足,在求职过程中就会处于比较被动的位置。

毕业生就业中信息不对称的表现

就业过程中的就业风险就存在于多个方面,存在于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或就业中介组织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之间,风险的大小主要体现在各个主体之间交流信息的对称性和质量高低。

1、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间的信息不对称

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交易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几率最大。由于双方是整个劳动交易过程中的最直接当事人,因此任何一方的信息隐瞒或欺骗都会对另一方造成一定损失。双方意识到这种结果后,则会出现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一方面,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对毕业生的分布情况和专业水平等没有较充分的认识,再加上招聘环境局限,导致用人单位不能清楚认识到求职者的真实工作能力。与此同时,一些用人单位经常会为了吸引毕业生,将单位部分重要信息进行包装。而另一方面,一些毕业生则会把自己的简历进行过分的包装使自己看起来很优秀。由此可见,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可能是造成双方的损失的根源。

2、用人单位与学校或就业中介组织的信息不对称

为了解决逐渐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全国从中央到地方,各地的各大高校都纷纷采取有效措施,希望可以为毕业生提供有效的就业指导,不仅能提高就业率,也能提高就业质量。但是,由于环境限制,目前大学生大部分只能从学校相关就业网站或人才招聘网络上了解就业信息。这种方式也造成了就业信息受众的局限性和信息质量的有限性。同时,学校对于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用人单位的情况、对人才得需求等信息都无法及时的了解和做出相应改变;相对应的,用人单位对于学校培养人才的方法模式、学生所具备的能力素质都无法从学校获得。目前,我国也没有比较权威和受到公众认可的就业中介机构,大部分毕业生通过网络获取相关就业信息,然而网络虽然获取信息较为便利,但信息内容具有不确定性和虚拟性,也会出现信息偏差。

信息不对称对毕业生就业决策的影响

逆向选择

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关系的建立是劳资双方自愿交易、双向选择的过程。大学毕业生的能力良莠不齐,求职者为了迎合用人单位的需求,刻意突出用人单位需要的能力信息,以增加应聘的筹码。用人单位虽然会采用各种手段去了解应聘人员的信息,这无疑增加了用人单位的招聘成本, “冰山模型”说明用人单位采取笔试、面试等选拔措施的测评效果有限,对应聘人员的了解仅是冰山一角,而大量与工作相关的重要信息用人单位不得而知。

一般情况下,用人单位很难在短时间内确切地辨认、确定出求职者能力的高低。用人单位只愿意结合自身的支付能力,根据劳动力市场上同类劳动者的平均工资水平确定薪酬,而能力高于平均水平的毕业生就会退出市场,市场上仅留下能力较低的毕业生。对能力较弱的毕业生的录用而很多能力较强的毕业生却被排除在外,这就会造成人才招聘中的“以次充好”、“次货市场”现象,即“能力弱”的毕业生把“能力强”的毕业生排挤出市场的“劣胜优汰”现象。多次循环的结果是,劳动力市场上毕业生的平均能力不断降低,用人单位愿意支付的工资报酬相应减少,导致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满意度下降,而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受挫。

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指在委托关系中,由于委托方与方利益不一致,人为追求自身利益利用其信息优势,损害委托方利益的一种行为。在信息不对称的劳动力市场上,由于缺乏对求职者和招聘者双方有效的监督机制,在理性经济人假设下为了达到各自目的,供需双方通过多次博弈,做出满足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决策,从而诱发道德风险。

用人单位在劳动关系中往往处于强势地位,劳动者则处于从属地位,用人单位的道德风险在于其有可能利用其优势来损害劳动者的利益。如有些单位打着“校企合作”或“顶岗实习”的幌子与职业院校签订协议,而毕业生去该单位后待遇极差或者工作时间超过国家规定的最高劳动时间,极大地挫伤了毕业生的积极性,对以后的就业产生负面影响。

部分毕业生在求职简历中弄虚作假,结果使用人单位对其产生过高期望,而实际工作能力却很差,极大地损害了用人单位的利益。当真实能力与高端期望形成强烈反差时,用人单位会进一步抬高招聘门槛,从而又给其他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不利。道德风险的存在使得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上加难。

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经历了从“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的转变过程,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有更多自,同时,大学生也将在就业中承担更多的责任。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信息是就业的基础,毕业生从对信息的获取就开始了相互之间的就业竞争。掌握相对充分的信息的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就拥有更强的竞争力和更多选择的余地。以下几项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毕业生获得相对丰富的信息:

提高毕业生自身信息搜寻的能力

在信息爆炸的当代,毕业生需要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筛选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就要求毕业生:

1、增强对就业信息搜寻的主动性。就业制度已经转变,学校不会对学生的工作进行分配,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工作的选择,都要由毕业生自己完成。通过什么途径,需要花费多久的时间,都由毕业生自己决定。就业搜寻过程就是对毕业生的自主能力的挑战。

2、培养自己的信息灵敏度。每个毕业生的用来择业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想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内搜集到尽可能多的有效信息,那么就需要毕业生有一定的信息灵敏度。毕业生需要在最短时间内判断信息本身是否能对自己产生一定的帮助,并要准确的认识到自己需求的方向。

3、使投入搜寻信息的相关成本利用率最大化。获取任何信息都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金钱,毕业生需要学会的是如何最有效地配置这些成本。增加就业信息搜寻的途径,充分利用个人的人际网络关系等都是更好的利用搜寻成本的方法。

加强大学毕业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目前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毕业生的就业选择的范围受到社会环境、个人能力等的限制,其实是有限的。也就是说毕业生只有利用在这个范围内的就业信息才是有效的。否则,不仅浪费的精力,而且错过了及时就业的时机。所以在信息搜寻过程中毕业生的相关主体意识是十分重要的:

1、定位意识。定位意识即指毕业生在对自己做出了充分客观的评价定位和对社会环境及就业环境的了解的基础上,可以对自己就业方向做出准确的定位。

2、效率意识。在毕业季,社会和学校都会举办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毕业生供需见面洽谈会。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盲目地穿梭于各类人才招聘会,最终一无所获。因此,毕业生应该具有一定的效率意识,避免盲目从众,尽快找到自己的定位。从历次参加的宣讲、招聘会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次的成功应聘打下基础。

第4篇:就业决策分析范文

关键词:统计分析;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应用

经济社会的发展大都建立在大量社会经济信息的基础之上,统计就是社会所有经济信息的主体,统计工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增强。统计分析工作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的不断完善,已经从传统的信息资源和管理监督等职能拓展到全面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成了企业管理工具。统计学方法是一种通过数学和概率进行数据管理的方法,既能够对既往数据进行统计,还能预测数据发展趋势。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在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开创高质量发展之路,统计分析要在国有企业各领域经营、管理、决策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一、基于统计分析过程看统计分析应用于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必然性

首先,从统计结果的分析看必然性。统计分析必须围绕和运用一套科学的统计方法开展,统计预测是确保各企业作出正确判断的依据和重要前提,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对所有与国有企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计算和分析,可得出统计结果。对比统计预测和统计结果,客观评价和检验经营决策的执行成效,及时引正纠偏,理性作出科学规划,制定科学目标和明确发展方向。其次,从内外部环境的分析看必然性。国有企业内外部环境条件的综合因素是企业经营决策的基本依据,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情况能通过统计分析及时、全面、系统地反映出来,比如产品生产、经营、质量、效益等动态性指标数据;企业外部环境信息也能通过数据收集、统计调查整理后直观地展现出来,比如市场信息、供求变化、相关方的满意度、企业服务的满意度等。对所有这些数据和信息进行一系列的加工、调整、延伸、对比、计算和分析后,就能进行科学的预测预判,从而提高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再次,从发现和解决问题看必然性。统计分析是国有企业及时发现问题,作出科学决策,及时引正纠偏的依据。各企业单位在国家统计法律法规要求下,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相关的统计工作管理规定,进一步规范统计工作行为和提出统计分析的高标准要求。统计分析不仅注重事前分析,也重视事后总结分析。正是因为如此,企业才能及时地发现自身不足,比如以各单位生产活动为统计分析主体,分别从生产、供应、销售、人财物等方面展开评价,全面细致地找出企业经营活动的问题所在,通过对环境进行差异分析,找出企业内部的薄弱环节和优势,如此才有利于企业对生产经营前景和下一步发展做出合理的预测,制订更优的生产经营管理方案,弥补内部不足,挖掘内部潜力,控制生产消耗。最后,从统计决策看必然性。国有企业的管理决策是否正确,统计分析结果可作为检验标准。判断决策的正确性需要综合各方面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和数据来体现,通过统计结果的信息呈现,为企业下一步的经营决策提供最新的数据依据。

二、统计分析应用于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决策中的具体作用

(一)统计分析在国有企业发展战略决策中的作用

战略发展决策的科学与否关系到企业的存亡和发展的走向。国有企业的战略发展包括战略调查、战略提出、战略咨询、战略决策等阶段。战略调查能得到关于目前市场需求及潜在需求、目前生产资源及潜在生产资源、目前自身优势及潜在自身优势等相关的主要统计信息。战略提出是在战略调查收集信息的基础上,全面系统进行统计分析之后进行战略提出。战略咨询对战略草案进行专业性的评估以及修正,这个过程需要依赖于各种统计数据和统计分析。有了前面三步的统计分析,融合企业内部条件信息和外部环境信息,企业的发展战略决策将更具科学性、发展性。

(二)统计分析在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决策中的作用

新形势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对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决策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包括生产计划决策、生产组织决策和产品质量决策等。产品要实现销售,市场是先导,就必须以市场需求为标准,只有这样才能维持生产经营正常进行,为了及时地对产品结构和标准进行调整,必须了解国内外同行业市场的需求结构和需求总量,这是更好满足市场需求、实现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还必须秉持服务客户、服务消费者、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理念,综合进行分析研究,依法有效作出决策。由此不难看出,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在没有统计分析、市场调查和统计预测的参与下是无法开展的。

(三)统计分析在国有企业销售决策中的作用

企业销售决策包括产品定位、产品价格、销售计划、推销与服务、销售组织和销售业务等方面的决策。不但要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还要能够顺利地销售出去,不仅要清楚地了解并掌握企业内部的动态指标,比如生产、经营、技术、质量和劳动等,还要了解市场内同行业的多项指标,比如需求变化、产品产量、价格与品质、商品供应状况、市场占有率、相关方等。通过统计分析对比后,各单位就能制定出更加符合实际且具有发展性的销售目标和促销策略,以便在扩大老市场的同时开发新市场,一步步地提高市场占有率,获得销售效益。

(四)统计分析在国有企业财务决策中的作用

企业财务方面的决策主要包括目标利润、目标成本、财务收支平衡、采购与库存、资金筹措、财务计划、财务决算等,财务与统计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这些决策任务,都需要统计分析手段的运用才能在企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让财务管理职能得到正确的行使和有效发挥作用。

(五)统计分析在国有企业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决策中的作用

企业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决策内容主要包括职工培训、职工薪酬与福利、劳动人事组织、劳动人事计划、劳动人事调配等,保证以上决策的正确性,必须建立在预测未来环境变化和经营目标变化的基础上,这两方面的内容变化会直接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和计划,而这些内容都需要统计分析工作来实现,进而为企业组织未来发展所需人才提供参考。

三、如何发挥统计分析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一)转变统计分析角度,拓宽提供决策服务领域

经济市场的主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的进一步完善,目前的市场主体是利益主体和执行主体的结合,成为决策主体的企业也将承担所有的市场风险。就当前政府部门制定的统一工作内容而言,尽管能大体反映出整个市场经济的运作情况,但也仅限于满足了政府部门的要求,而新时期下的烟草行业统计分析需求,还不能得到完全满足,因为随着市场竞争变得愈加激烈,企业内部管理和经营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而对外部环境的掌握就需要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对此,国有企业需要进一步转变统计观念和角度,以保证和提升企业利益为出发点,调整统计服务的方向和范围,转变制作统计报表的目标观念,树立为企业经营决策服务的观念,做到为地方政府部门服务和企业管理需要的有效结合,进而才能在后期的生产工作中结合实际情况用统计数据正确指导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管理。

(二)科学设置统计机构,建立决策服务组织保障

由于企业的每一个经营决策都是建立在掌握内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的基础上的,需要更广的统计范围和更具体的统计内容,因此国有企业有必要根据情况设立统计机构或专职统计人员,为满足统计工作要求建立组织保障。科学设置统计机构或专职统计人员,有助于让统计分析的整体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当今国有企业发展所处的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分别从微观和宏观经济的角度对外部环境变化进行分析,合理预测大环境的未来发展趋势,从而以此为依据制定科学的发展计划、适时调整发展策略。所有情况的掌握都要依靠统计工作,对大量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将所得结果服务于企业决策和管理,同时在统计分析过程中监督经营决策和指令的执行情况。

(三)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创造经营决策前提条件

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能完整深入地对生产经营和经济状况进行监督和反映。完整的统计指标体系能让国有企业更加快速地找到问题所在,理清问题的来龙去脉,进而采取针对性措施堵住漏洞,更重要的是对企业未来发展的机遇和方向进行预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企业内部管理需求的增长,统计指标体系的持续完善和细化是很有必要的。

(四)加强信息技术应用,丰富统计调查具体手段

在信息时代,国有企业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完成统计分析乃大势所趋,这样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还能提升分析结果的精准度,原始数据通过计量经济模型和统计分析软件等深加工后被定量分析、预测分析和决策分析,全面地挖掘数据信息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参考。除此以外,还要在统计分析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丰富统计调查手段,对全面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进行综合运用。

(五)重视统计业务素质,提升统计决策服务水平

高质量的统计工作对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有着较高要求,这不仅需要统计人员从自身做起加强业务学习,还需要企业重视对其的培训教育。统计人员应积极投入到为本企业管理、决策服务上来,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充分发挥统计的信息、咨询、预测、监督等各项功能。

参考文献:

[1]杨涛.拼出精品服务———分析统计学在物业管理日常工作中的应用[J].城市开发(物业管理),2016(07).

第5篇:就业决策分析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就业信息平台 决策树 就业方向 就业决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179-03

随着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多,就业工作及就业方向指导越发沉重,研究开发就业信息管理平台非常必要。在平台开发中引入决策树这一方法来分析研究,有利于明晰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增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水平。

决策树主要就是将大量的数据进行相应的分类。这些分类中的数据将是研究中给定的数据,通过数据的研究跟预测中的数据对比分析,找出其存在的规律属性,并从中找到潜在的、有价值的信息,并利用这些数据对工作上的问题做出指导。决策树方法主要应用的是(CLS)方法,经过研究摸索后来演化为ID3方法,最后经过多方的研究、努力,演化成了总所周知的C4.5算法,该算法也是本文中应用的一种算法。决策树技术主要是把相关的问题分解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一些杂乱的数据中找出一些有规律的数据,并进行对比分类,产生出研究中所需要的结果,并根据相应的结果分析,指导现实中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强化学习能力。在数据的分析中,得出一些与就业相关的一些基本属性,如毕业生的综合成绩、英语等级、计算机能力以及高考成绩等,并通过对这些属性的分析来判断、预测其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与发展趋势。因此,本文设计决策树模型,通过对已工作的毕业生进行相应的分析,得出其实际有效的数据,并结合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决策树分析研究,最终指导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及就业层次。

一、就业信息转换与预处理

学生就业统计管理信息表主要包括的字段有:学号,姓名,性别,性格取向、院系,专业,综合排名,生源地,计算机能力,英语水平,政治面貌,工作单位,工作单位区域,本文采用的挖掘属性就是从该表中获取。挖掘出给定数据的单位性质,获取一些找到好工作、好单位的毕业生与其哪些属性相关,主要通过学生就业信息表中的数据来进行挖掘对比,由于挖掘的信息量比较大,在数据的挖掘中,首先要进行相应的数据筛选,找出与学生关联度比较大的相关维度属性。如实践能力、综合排名、英语水平、计算机能力、性格取向、高考成绩、工作单位等作为决策属性。在统计的工作单位中,对它们进行符号化,分成不同的层次,具体如下:国企(符号化G),其主要是一些大、中、小型的一些国有企业,一些事业单位、科研单位、政府单位等;外企(符号化W),其主要是一些在中国发展的外资企业;私企(符号化S),私企主要是一些私人企业,一些民企。在这三类单位中,又进行相关层次的分类即优秀(Y)与差(C),以便进行更好区分,把数据进行细化分析。在这些数据的细化后,现在可以把相应的工作单位分成以下几大类,即优秀国企(GY)、差国企(GC)、优秀外企(WY)、差外企(WC)、优秀私企(SY)、差私企(SC),在这些数据确定后,并把所有的数据都进行符号化,然后进行统计分析。

二、模型分析与设计

(一)模型分析描述

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在逐年增加,就业问题也逐年突出。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虽然加大了投入,千方百计提高就业率及就业水平,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离理想中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如何缩短这些差距,是作为学院的决策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建立一个学院学生就业信息管理平台,解决就业问题非常有实际意义。在这些大量的数据中找出所需要的数据,给学院的决策者来做出决策支持。在通过对比分析后,数据挖掘能很好地解决相关的问题,它能从大量的数据中挖掘出所需要的相关数据,根据此特点选择决策树C4.5算法建立决策分类树,通过已给定的条件来找出学生属性的影响情况。并由相关规则找出就业单位的类别进行排列选取,通过这些属性的挖掘以及数据的整理分析,得到有价值的信息,为决策者进行决策支持。

(二)模型设计

决策树其实就是生成一棵倒立的树,其主要目的就是实现分枝归类,把具有相同属性的值,尽快与相应的分支对应属性,每片叶子代表的是类别的最终属性。通过以上的结构分析,决策树的构建在数据的分析上有很大的优势,很容易从叶子节点上分析得出所需要的数据。

通过C4.5进行对数据归类划分,并进行相应的最优属性值的评估,尽快在最短的分枝路线上进行分类选择,并能有效处理连续值的属性。因此,通过C4.5算法利用数据挖掘,分析出样本中所有的数据,并对所需要的数据,如综合成绩、计算机能力、英语水平、实践能力进行处理分析,并得出毕业生就业好的一些基本因数。这些因数主要通过算法递归分配到每一个节点上,通过数据的处理就可以看出学生的就业跟哪些属性关联性比较大,这样在学生的就业中,就可以做出正确的有方向性的指导。

C4.5算法主要产生所需要的增益率,其计算方法以及相应的计算公式步骤如下:

第一,在已选取的数据中,并把该数据集合表示是S,其中的项目数为s,并通过取不同的属性值,把它设为n,其对应的属性值也为n。另外,在就业信息数据挖掘系统中应用为Qi,(i=1,2,…,n)。假设Bi为类别Qi中的样本数据个数,为每个数据的属性信息计算增益率,并计算机出给定样本分类所需要的信息熵,其计算公式如下:

第二,在分类划分中,属性的值是非常多的,如何取出所有属性的值,并把它归类到每一个节点中,这样就需要取W个不同的值,即{w1,w2,…,wn}。并通过类别属性W值的不同,来获取划分其中的其他节点的分枝值为S,并记为:{ S1,S2,…,Sz }。通过这些子集对应所包含的集合S,并由S的节点产生出来所需要的分枝,通过属性划分的方式,把当前样本集合B,划分成子集的信息熵或信息期望,通过下列公式进行划分:

对于给定的子集S,通过类别属性的分枝节点来计算出每一个测试属性的信息增益量:如Gainration(综合成绩)、Gainration(英语水平)、Gainration(计算机能力)、Gainration(实践能力),相应的计算机公式如下:

第三,利用公式(1)-(4)测试计算每个属性即Gainration(综合成绩)、Gainration(英语水平)、Gainration(计算机能力)、Gainration(实践能力)的信息增益量,同样也计算出它们的增益率。通过增益率的测试计算,完成各个分枝的划分,最终确立决策树模型的建立,并得出各个分枝的支持情况,通过属性数据的分析来达到预测的效果。

三、用C4.5算法构造决策树

C4.5算法构造决策树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一)选取信息样本数据集

如表1所示,工作单位作为工作好坏性质类别,即三类工作分类中的类别。属性综合成绩、英语水平、计算机能力、实践能力、毕业去向为决策属性集。

(二)抽取信息样本

在信息样本数据集S中,一共有20条记录,其中GY、GC、WY、WC、SY、SC类所对应的子集中元组个数分别为:t1=6、t2=6、t3=5、t4=1、t5=2、t6=0。由于需要计算S分类集合决策属性的增益信息量,计算公式如下:

Z(综合成绩)=(S11,S21,S31,S41,S51,S61)+ (S21,S22,S23,S24,S25,S26)+(S31,S32,S33,S34,S35,S36)=1.86 (5)

因此,通过公式(5)可以计算出综合成绩属性的信息增益量为:

Gainration(综合成绩)=I(t1,t2,t3,t4,t5,t6)-E(综合成绩)=0.582

并依此测试计算得到英语水平、计算机能力、实践能力属性的信息增益:Gainration(英语水平)=0.256,Gainration (计算机能力)=0.245,Gainration(实践能力)=0.135。根据测试结果,比较各个测试属性值的大小,值大的作为根部节点[56]。重复上述相关步骤,完成各个分枝的划分,最终构造建立决策树。根据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情况,由于该院的毕业生人数一年只有3000多人,因此,可以从中抽取出1500名毕业生的就业数据进行相关的决策树分析,并获得如图1所示的决策树。

图1 C4.5算法构造就业决策树图

四、生成分类规则描述

通过以上的决策树构成,可以分析得出各个单位的分类规则以及判断它们的属性关联性,分类关联情况如表2所示:

通过以上相关的规则以及分类的情况可以看出,综合成绩优良、外语水平较高、实践能力以及计算机能力比较好的学生,其就业单位普遍在比较优秀的企业;综合成绩不怎么好,但实践能力比较强的同学,在优秀私企工作的情况比较普遍,其他则基本是在一般的企业工作。

综合各方面的分析来看,在这三类单位中,要想提高优秀企业的就业层次,就必须提高学生的综合成绩及其计算机能力与外语水平,要想提高优秀私企的就业情况,也可以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总之,在以上分析结果中,能很清楚地给定决策者的培养目标,当然也不能排除例外情况的发生,只要能把握大的发展趋势,就能为决策者提高决策支持。

五、小结

本文主要通过相应的数据属性,并通过决策树方法,对已毕业学生的就业工作情况,通过分类归纳,最终得出学生的哪些属性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有比较大的影响。因此,对于高职院校,特别是在目前就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如何调整就业方向,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指导学生的就业方向,提高学生的就业层次及就业水平是决策者必须重视的。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预测与就业相关的学生属性的关联情况,并对今后毕业找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邓自洋.改进决策树算法在高校就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3

[2]韩晓颖.基于决策树的数据挖掘技术在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应用[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12)

[3]丁苗.决策树技术在毕业生就业数据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2

[4]杨断利,张锐,王文显.基于模糊决策树的高校就业数据挖掘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2(2)

【基金项目】基于WEB的高职院校就业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发与应用(桂教科研[2016]3号)

第6篇:就业决策分析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 企业管理决策 影响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3-0098-01

大数据是在物联网和云时代之后发展的一项重大的技术革命,其在企业决策以及国家经济建设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在大数据时代下,企业管理决策与大数据具有直接的关系,可以说决策的科学与否是受数据分析准确性影响的,因此大数据在企业管理决策中的应用是提高企业决策效率和决策科学性的有效手段,也是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大数据对企业管理决策数据的影响

大数据时代下,企业管理决策的数据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在不断扩大,而且数据的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在以往的企业发展中,在数据获取和分析方面要浪费很多的时间,而且无法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因此,在现代企业的发展中要提高对大数据的重视,在数据处理技术上进行科学的革新,尤其注重实时数据的作用,将实时数据的作用及其处理方式探究出来。企业在从大数据中提取信息的时候,要将大数据与其他数据之间的联系处理清楚,避免盲目地从大数据获取信息,要注意保证信息获取的有效性和实时性。

数据是知识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企业想确保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就要对企业的知识进行有效管理,利用大数据来丰富企业的知识储备,从大数据中不断挖掘对企业发展有用的知识和信息,从而为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保障。

二、大数据对企业管理决策环境的影响

大数据与传统的数据资源相比,数据量的扩大是最明显的,而且在互联网技术的作用下,每年还在以一半以上的速度增长,可以达到二年翻一倍的效果,这也就使得社会逐渐进入到了大数据时代。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稻荩而对市场数据的决策就是企业管理决策的主要内容。企业的管理决策是在数据获取和分析基础上,对企业将要面临的风险以及可能获取的盈利进行决策,因此在保证数据量的同时还要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大数据对企业管理决策中的数据获取方式,项目设计方案,方案的选择、评估等有着很大的影响,通过影响决策环境来影响整个企业的管理决策。

大数据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机遇,企业的决策需要数据的分析,而企业的发展又需要科学的决策,所以说大数据对企业管理决策的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大数据对企业管理决策组织的影响

在传统企业的发展中,决策者在决策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大数据时代下,决策者的权威逐渐被削弱,企业管理决策组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单独的权威决策向多元决策、民主决策的方向发展,这对保证决策结果的公平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大数据时代下,企业管理决策权利的分发,使得决策管理更加具有时效性,这也是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

大数据时代下企业的决策文化是随着数据信息变动的,这与传统企业决策管理中独裁的管理现象相违背。在大数据下,企业全员参与数据的获取、分析和决策,这样能够使数据的决策效果更加真实,也能够将员工的利益与企业的发展紧紧拴在一起。因此,企业要树立基于大数据的企业管理决策文化,以此来保证决策的公平、公正。

四、大数据对企业管理决策技术的影响

云计算是大数据数据分析和处理的依据,云计算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其在计算的过程中,能够将异源的信息同源化,不仅能够对数据进行处理,而且还可以起到数据管理的作用。大数据时代下,海量的数据信息只有利用云计算才能够实现信息的分析和处理,并且云计算自身具备的计算结果可视化的功能,能够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最直观的数据分析。由此可见,大数据对企业管理决策的分析和处理技术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数据使得企业的决策信息更加复杂,信息的种类和信息量都得到了扩展,这也就为企业的决策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要推动决策支持系统的发展,促进决策支持系统的升级,使得现行的决策支持系统能够服务于企业所有的员工,还要具有信息交流平台,方便员工之间的决策交流,提高企业管理决策的效率和质量。

五、结语

综上所述,大数据对企业管理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其对企业管理决策的数据、环境、组织、技术等多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大数据的时代背景对企业管理决策的积极影响,有利于企业及时纠正自身的弊端,不断对自身的技术以及知识能力进行完善,对推动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7篇:就业决策分析范文

关键词:上市企业 财务分析 财务比率 偿债能力 决策

一、上市企业中常会出现的问题

1、财务人员只是专注于帐面,每天在公司中忙于记账,出报表和缴税,而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没有任何参与,甚至财务在公司中没有什么话语权,只是一支做帐的笔。

2、公司很多产品是经常变换的,而哪些产品容易盈利,要加大促销投入,而销售只是紧紧地盯着竞争对手,销售以为是财务的事,而财务以为是销售的事,结果到底是谁的事呢?

3、生产部门在生产产品的时候,一些零配件是外包出去做还是自己生产更划算?

4、有些生产设备使用了好多年,动不动就坏了,为了保持生产不得不要维修,每年的维修费用越来越高,到底是维修与买新设备哪个更合算?

上市公司的每个决策者应该都有遇到过类似的困惑和问题吧,而很多企业财务人员目前的工作就是记录企业发生的经济活动,并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分析企业经营之后的结果,但是仅仅记录财务的经济出入和事后分析结果给企业带来的价值是有限的,财务应发挥更大的价值,在企业规划前做出一些专业分析,掌握主要的财务分析方法,以帮助上市企业决策者能做出理智、胜算的决策,产生更好的经营成果。

二、财务分析的主要方法

一般来说,财务分析主要有以下四种方法:

1、比较分析法:是指为了说明财务信息之间的数量间的关系与数量间的差异,为决策者进一步的分析指明方向。这种比较可以将实际与计划相比,同时也可以本期与上期相比,或是与同行业的其他上市企业相比,以作对比;

2、趋势分析法:是指为了揭示财务盈亏状况,让决策者理性认识经营成果的变化以及其原因和性质,以便帮助预测企业的未来。

3、比率分析法:是指通过对财务帐目比率的分析,给决策者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一般要借助比较分析和趋势分析方法等方法让决策者更加清楚地制定决策。

结合上述各方法都有一定程度的重合性。但在实际工作当中,应用最广的应是比率分析法。比率分析最主要的好处就是用来比较不同企业的收益与风险,帮助投资者和债权人在必要时刻作出理智的决策。一般来说,常采用三个方面的比率分析来衡量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关系:

(1)偿债能力:指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

(2)营运能力:指企业利用资金的效率;

(3)盈利能力:指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

销售收入比率=(本期销售收入-上期销售收入)/上期销售收入×100% = 95%

营业利润比率=(本期销售利润-上期销售利润)/上期销售利润×100% = 113%

净利润增长率=(本期净利润-上期净利润)/上期净利润×100% = 83%

结合实际,决策者更为关心的可能还是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也就是上市企业的成长性。如果成长性好的企业当然更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从而更能吸引一些投资者以及上市股票的热度。一般来说,上市企业的领导人可以通过过去几年中销售收入、营业利润、净利润等数据来预测其未来的增长前景,以便做出更大胆的一些决策。

三、上市财务分析所包含的内容

投资大师曾这样说过:“如果不进行研究分析的投资,就像在打扑克而又从不看牌一样,唯一的结果是――失败。”对于决策者而言,如果在投资或抉择之前对财务进行认真地分析,不用说投资者更好地掌握股票投资的价值,并避免决策错误而造成的风险。

从分析的重点不同,上市公司财务分析可大致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分析:

1、短期偿债能力的分析

任何一家上市公司如果要维持一系列正常的生产经营,则必须持有足够的现金或者银行存款,以及支付各种到期和将要到期的债务和其他必用的费用。对公司短期偿债能力的分析主要是强调决策者对公司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之间关系的分析,提醒决策者在短期债务能力上的正确认识,以便作出正确的决策。

2、资本结构的分析

资本结构是指在上市公司面露出世的总资本,而股权资本和债权资本还构成及比例关系。资本结构不仅反映上市公司使用财务杠杆的程度,还直接会影响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让企业领导者充分地分析指标,以便作出更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决策。

3、经营效率分析

经营效率也称为资产的管理能力。它主要通过上市公司各种资产在一定时期内周转速度的快慢程度来反映,好好分析经营效率是衡量管理水平优劣的一个重要环节。上市企业领导者可以通过公司的营业周期、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的周转率、流动资产的周转率和总资产的周转率等信息来了解上市公司资产管理的实际能力,以便根据实际情况作为合适的决策。

第8篇:就业决策分析范文

>>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高职电子信息类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探究 艺术设计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 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分析和对策 关于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分析及解决策略 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及对策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建议 改制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 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 浅析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现状及对策 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分析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关于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分析 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探析 浅谈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06-10.

[3] 唐高华.高职毕业生就业SWOT分析及其审思[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4] 王译旋.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0.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EB/OL].http:///20011114/3009834.shtml,2010.

第9篇:就业决策分析范文

1.1概念

企业财务精细化分析与管理的关键是“细”,它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基础。所谓“细”就是对企业每一个环节的细化,它小到一个岗位,大到一套体系。企业应该为财务建立起这样一套业务规范和体系,在实践中步步落实和加深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并将企业的财务管理和服务职能延伸到每一个生产经营领域当中,真正的实现财务管理全面化,并努力的挖掘财务活动的潜在价值。所以说企业财务分析的“精细化”不但是现代企业中的一种管理理念,也是一种求真求实的管理态度,更是一种科学合理的管理行为。

1.2意义

企业财务精细化分析与管理的意义就在于如何理财。为企业提供真实、规范、有效、准确的财务信息,是对企业财务管理的最基本要求,它也应该是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分析所追求的目标。财务管理精细化能够为企业挖掘利益增效的空间,减少经营所带来的财务风险,保证完成每年例行的财务目标。对于精细化分析这种行为来说,它具有很高的效用性和专业性。可以说企业财务的精细化决定了企业的管理决策,因为财务的精细化能细化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任务,这为管理者明确企业的每一个财务目标,最终为达到企业整体目标实现合力具有很好的参谋价值,它升华了企业的管理行为和决策。

1.3财务科学信息化精细分析

2008年,我国财政部正式提出了全面加强和改革国内企业的财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等要求。这一决策的出台也标志着我国的企业已经进入了全面应用与推广财务精细化管理的阶段。可以看出,在市场经济化新时代,企业的财务精细化和管理决策是多么重要,它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够良好的适应市场经济化所带来的各种变化甚至挑战,也影响着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财会信息质量

企业的所有财务核算都是由财会完成的,所以财会信息质量是企业管理者、投资者和一切相关主体能够进行最终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实话说,我国的企业财会管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没有良好的、系统的规范化,所以可能会存在种种漏洞,这些都是不利于企业良性发展的。财务精细化分析会最大限度的弥补了这些传统企业财务管理上的偏差,进行细致合理的财务分析,从而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准。如今的财务精细化分析离不开信息化体系。信息化系统软件管理应用不但能够全方位的融入到诸如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的每个环节,还能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

(二)科学信息化软件系统

信息化软件系统能够为企业的所有环节进行可行性分析,这里也包括了财务分析。借助信息化软件系统是真正能达到财务精细化的关键环节,它能够根据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来制定具有说服力和建设性的财务管理规划。我国目前在一些连锁的食品企业和餐饮业已经实施了这样的管理办法,例如ERP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它从前台到后厨、从原材料的采购到菜品摆在客人面前,全程实现了财务及业务流程的管理及优化。并且它并不复杂,每一步管理都能做到条目清晰,企业用比较小的成本及付出就能够对自身的财务等方面的重要环节进行智能且精细化的分析。

(三)信息化管理人才

无论怎样科学合理,企业财务的精细化分析和管理决策还要人来执行。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各个企业对于信息化人才求贤若渴,因为他们是构建企业信息化体系及财务精细化分析管理的必要保障。随着市场经济化所带来的残酷市场竞争,高水平的财务管理信息化人才能够通过对财务信息应用软件的操作来帮助企业算好每一笔账,让管理者放心大胆的作出每一步影响企业发展的管理决策。

2饲料企业的财务精细化分析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畜牧业发展已经进入了快速上升期。截止到2014年,国内畜牧业中肉类和蛋禽类的年产量达到了7000万t和3000万t以上,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畜牧业繁荣的同时也带动了国内饲料企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各地的饲料企业越来越多,而且经营规模也在不断扩大,销售量更是呈持续上升趋势,这同时也为饲料企业的财务分析与管理决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如何科学合理进行财务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内部管理评价和外部市场决策,是饲料企业能够在如此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下去的关键。为了寻求发展空间,目前国内的一些饲料企业也开始采纳并应用了对自身财务状况的精细化分析。他们认为财务的精细化分析不能片面的理解为对财务细节的分析和财务管理的认真态度,而是有意义、有价值、有目的性的专业性财务分析。企业财务的精细化分析应该和管理决策联系起来,从优化和选择自身的供应链开始,首先确立自己的价格优势、积极寻找合作伙伴、策划营销活动、细化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和业绩评价,最终达到企业内外部发展步调一致的良性循环状态。但是基于这种新财务分析办法和决策管理的大环境下,许多饲料企业并没有做好准备,一些企业还存在观念守旧、分析方法落后、分析模式不一致、分析内容缺乏合理性与深度、信息技术利用率低等现实问题。

2.1存在的问题

1、财务管理目标模糊

在我国,利润至上一直是许多企业管理层的一致看法和作决策的基本标杆,如此思想也让企业忽略了对财务分析的重要性。如果过分关注企业账面上有多少钱而忘记了企业可能存在的股权机会成本,高估了企业的利润获取能力,就会造成企业利润导向不正确和未来管理目标不明确等经营怪圈。

2、精细化分析与管理决策缺乏联系

虽然一些饲料企业已经开始应用财务精细化分析管理,但是他们并未把分析出来的数据与结果和管理决策联系在一起。因为这些企业对财务的分析流于表面化和公式化,缺乏长效分析和有针对性的分析。例如在资产报酬率方面,通过削减研发和维护经费来填补企业利润,以此假象来促使管理层作出错误的决定;诱使参与考评者作出不利于公司整体财务利益的管理决策等等,导致企业最终的经营不利。这样的财务分析不但不能称为精细化,也根本无法给企业的管理决策带来任何参考价值。

3、守旧的静态分析思维

饲料企业还存在较为守旧的财务分析思想和管理理念。面对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变幻莫测的市场经济发展动向,企业还采用静态思维来反映自身的资金流动情况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了。因为静态思维下的企业发展策略、风险评估管理方法和财务分析只能应对几种固有的现实情况,不能应对时刻变化的市场环境,例如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它的财务业绩和计量标准也在相应变化。所以做到实时的观察市场动态从而制定适合于自身企业的管理决策,对企业财务的精细化分析具有决定性作用。企业财务精细化分析应该与决策层的长效管理机制联系在一起,让管理者的每一个重大决策都能运用到财务精细化分析所带来的数据与结果。

4、忽略机会成本

在财会角度看企业成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那就是机会成本其实是一种隐性成本。机会成本不会显示于纸上,企业的每一项经营活动的经济利润都应该考虑全部的市场因素,这样才能让机会成本融入到实际成本中。由于财会只计算管理层决策选择的利润价值。如果一项决策的最终投资回报率是30%,那么也未必证明这项决策的回报率就是最高的,因为如果决策者能够选择其他的决策,可能这笔回报率会高于30%。所以企业应该重视机会成本,全面的分析自身财务与经营利润,尽可能的去做高回报率的选择。这也是企业财务精细化分析的重要部分之一,那就是评估一项市场营销活动的所有隐性成本,然后选择最适合企业自身的那一项。

2.2饲料企业的财务精细化分析内容

饲料企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企业,一般没有大量的应收账款,他的流动资产分布于自身商品的库存。而且饲料企业的生产过程受气候因素所制约,所以积极快速的建立决策来控制库存损耗和经济利润是很重要的。基于饲料企业的这些特点,总结了其财务精细化分析应该考虑的几个重点。

1、成本分析

饲料企业的原材料成本占据了整体商品的绝大比重,约70%以上。所以饲料原材料费用的分配与归集就包括了饲料的原材料成本、人工制造成本和管理运输成本等等,它们是构成饲料企业成本分析的主体。

2、收入分析

饲料企业的主要收入就是饲料产品的销售,饲料产品的销售要从其单价和销量展开进行细化分析。其中销量又可以按照产品的品种分类和销售地区进行分析,最终确定产品的销量结构和特性,为日后的其他产品销售备份营销参考。

3、流动资产结构分析

对饲料企业来说,对其流动资产结构进行分析就是对企业的日常通用货币规模进行分析,这包括了货币的资金规模、存货的数量和质量等指标的控制分析。饲料产品单价低、供应周期长且价格波动大,尤其是对于一些南方的饲料企业来说,饲料原材料例如大豆、玉米等都来自北方,这就增加了原材料收购过程的不确定性,所以企业要对原材料收购的资本成本进行理性的分析,确保将流动运输中的原材料损耗降到最低。

4、固定资产投资分析

饲料企业的固定资产就是库房、饲料制造设备和仓库中的存货。这些都是饲料企业长期发展的基础。在财务精细化分析中,每年都应该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及损耗情况进行详细的统计和分析,这有利于企业适时的选择改建和扩大自身规模的时机。作为饲料企业特有的财务分析内容,应该视为重点管理对象。

3饲料企业财务精细化分析方法和管理决策

本文认为,企业财务精细化分析有助于提高管理效率、企业效益和利润,因为良好的决策是取决于大量精细合理化的分析基础上进行的。如今的饲料企业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努力将信息现代化技术融入到自身的发展管理中,用先进的科技手段进行财务的精细化分析。也应该着眼于未来,从多角度来看企业的管理问题。首先,应该以科学的眼光,以利益的长远化眼光来看企业的财务管理。不能只看到眼前单纯的利润,不以传统财务分析只关注利益盈亏来看待企业的赚钱能力。企业的财务精细化应该从三点入手,他们分别为现金流量、经济增加值、资本成本。现金流量就是指企业的流动资金。企业的利润与现金流量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企业对于财务的精细化分析应该从利润入手逐渐转入现金流。而现金流的分析应该本着动态的原则来完成,注重企业实时的现金流规模和构成,这有助于帮助企业了解自身在不同时期的财力和支付偿还能力。所以在现金流量的分析方面,也是企业财务进行自我财力检验的时刻,它利于企业提高资金的流通和运转,实现最终的效益增值目标。经济增加值对应于企业利润,它是企业的税后盈利减去资产价值的余额。企业在进行资产财务业绩评估时,一定要将其考虑在内。它能够将企业的研发费用和宣传费用资本化,对企业的管理决策进行评价,具有处理企业内部不良资产的作用。例如在饲料企业,它会对库存的货物和流动货物进行及时的评估和实时的报损,也是企业财务精细化中的一种价值风险评估机制。饲料企业资金成本和其他企业一样也是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其中权益成本就是机会成本,它是隐性存在的,并不记入到企业的账面上,在利润中也不显示,只有在企业作出投资决策时才能达到利用它的价值。所以企业财务的精细化分析不仅仅是分析企业的收益水准,它是评价企业的资金管理是否超过其平均资本成本的收益能力。当企业所创造的盈利高于资本成本时,我们才可以说企业管理创造了真正的价值。

4总结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