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就业指导论文范文

就业指导论文全文(5篇)

就业指导论文

第1篇:就业指导论文范文

关键词:网络就业信息质量;高校就业指导工作

一、网络就业信息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重要性

(一)网络就业的大背景

在20世纪九十年代,互联网在中国得到了非常迅猛的发展。人们进入到了信息时代,网络以及相关技术的应用被扩大到了众多区域。包括网络就业信息等众多方面。在21世纪初,国家提出了要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工作在,这是为了保证就业制度的顺利实施。在此前提下,对高校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工作成为了各高校的重要教学部分。由于网络快速普及以及本身固有的优势,高校校园信息的完善以及校园网络的发展,高校毕业生更加青睐于利用网络来进行求职。导致网络就业成为了相当重要的求职方式,网络就业也成为了高校进行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部分以及参考。由于网络就业的大量使用以及网络就业信息的参考作用,使得网络就业信息质量成为了必须要保证的一方面。

(二)网络就业信息质量的重要性

网络就业信息是高校生获取就业岗位的直接因素。网络就业信息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就业问题。网络就业的最初目的是带动社会的求职人员,解决就业问题。网络就业信息的质量关乎到这个网站是否吸引大学生去浏览,是否对这个岗位有兴趣,网站的形式内容以及具体的就业信息关乎到浏览的求职者的需要。所以,要想达到好的就业就要保证较高的网络就业信息质量。

(三)我国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现状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当前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就业体制的构架已经成为了必须要构建的重要步骤。现在大多数的大学都建设了就业指导中心,以此为基础,一方面与企业相关人员进行沟通,另一方面与学生建立联系,保证了就业指导体系的良好运行,并且构建了网络服务平台。网络服务平台受网络就业信息质量的影响,需要新鲜、丰富、有使用价值的信息进行填充。丰富的、新鲜的就业信息保证了学生对于即将要进入的社会有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对于未来的就业环境有更加深刻的认识,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准备,去锻炼,去适应当下的就业环境趋势。加快当前的网络就业平台建设,完善网络就业信息。提升网络就业信息质量成为了当下高校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受到的影响

(一)就业指导网络系统的建设需要进

一步提升网络就业信息的重要媒介就是就业指导网络系统,就业网站的指导功能以及服务体系需要进一步提升。在我们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的就业网站的提供的就业信息仅仅有政策制度以及招聘信息,对于具体公司的详细介绍出现的较少,极大地影响到了求职者的浏览。所以,网站的建设要从求职者的角度出发,栏目一定要充满吸引力,内容千万不要陈旧。一定要充满新鲜感,保证了应届毕业生对于职位充满兴趣。另一方面,尽量为需要的学生提供职业规划指导,以及职业测评,特殊情况下也可以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就业信息的一些相关网站的信息是求职人员或者需求公司填写的,有很多毕业生会对需要填的信息进行一些不真实的描述。对于自己的表现有夸大行为,比方说会篡改自己的成绩以及一些相关表现,而对于人才有需求的公司在某种程度上也会进行相关的夸大行为,进行一些不真实的描述。这两种行为极大的破坏了网络就业信息方面的秩序,更是造成了就业矛盾,造成了求职者对于网络求职信息的一定程度上的不信任。所以说,进行良好的就业信息网站的建设对于大学生来说有重要的意义,对于高校就业工作来说也更加容易开展,更容易取得更好的工作效果。目前看来,众多的就业网站,没有网络化的具体实施方案,对于信息的整合共享有并不理想的融合效果,就业信息的不统一,就业信息的整合、开展、都无法良好的进行运营。学校以及社会对于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视力度不够大,导致就业信息的整合不彻底,造成了大量的信息误差。另一方面,部门之间的融合合作不够完美,经常会造成岗位需要人却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好的人才空有一身技术却找不到合适的岗位,这种尴尬局面的产生就是网络构建不合理的结果。

(二)网络就业信息对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帮助

网络就业信息是一种比较全面的服务形式。在网络就业信息的控制下,企业根据自己的需要需求进行适当的人才选拔,网络就业信息帮助企业对需要的人才尽心选拔,发现,甚至竞争。这样简化了企业的招聘工作。在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中,网络就业信息的大量传播使用,简化了学习就业指导工作的实行步骤,同时,这意味着在传统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增加了一条道路,增加了学生的可选择性。另一方面,良好的网络就业信息质量保证了就业资源的丰富性以及可行性,网络就业信息的数量是惊人的,更新速度也是传统的就业信息无法比拟的,所以需要学校进行与之相适应的指导方法,但是这使得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充满了新鲜感以及新活力,网络就业信息的开放性,由于网络就业信息属于开放型,所以充满了灵活性。

(三)有缺陷的网络就业信息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造成的影响

1.虚假的信息阻碍了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事实上,网络就业信息的量是非常巨大的,但是,伴随而来的是网络就业信息质量的下降,真实度降低。网络招聘的低真实度是它的一大缺陷,虚假的网络就业信息对于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开展造成了不小的挑战,如果学生在进行高校开展的就业指导课程中选择了虚假的网络就业信息,那么,学生对于网络就业信息的信任是一定会减小的,不仅减少了学生的可选择性,同时也降低了企业对优秀人才的选拔效率。网络的监管机构对于大量的注册信息无法进行甄别,注册人员的个人信息无法得到确认,网络上没有相关的强制性检查措施和惩戒,有的个人以及企业利用虚假的信息进行报名费的骗取。这给高校就业指导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网络就业信息处理慢造成的影响

由于网络就业信息的信息量过于巨大,存在着过多的无用信息以及泛滥信息。举个例子来说,同一个岗位有众多的求职者,那么,需要的企业就要从大量的求职者简历中删选出适合职位的求职者,这将会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时间。在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就会造成学生的积极性降低,造成一些负面效果。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一位优秀的求职者,在投放简历的时候遇到了众多需求相似的职位,这当中很大一部分是虚假信息。这就容易造成了求职者的迷茫,如果在高校的就业指导过程中遇到这种事,会形成学生的退缩心理,以及对未来求职市场的不正确认识。

三、网络就业信息质量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良好发挥作用的建议

(一)指导老师的培训加强

由于网络就业信息的更新是十分迅速的,对于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来说,一定要具备较强的信息灵敏度,对于新的信息有较高效的发现程度,要根据自身工作,积极去发现新的网络就业信息,进行最合理的整合使用。信息的整合以及处理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在某些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是比较多的,进行就业指导的老师一定要具备明确的思路以及大局观,保证提供到新鲜的人才需求信息,保证就业指导工作的良好开展。同时还要随时掌握出现的新的技能,在学生面前可以良好的展示出来。信息的完善运用也是指导老师必须要具备的一件技能,就业指导老师应当对于各种信息进行细致的分类、归纳、整理,保证信息的正确性以及全面性,及时向学生以及用人单位进行沟通,要引导学生对在网络上的就业信息进行判断,自觉进行学习,抵制不健康的内容。

(二)网络就业信息的建议

网络就业信息要具备指导作用,要注重求职者以及企业的需求,增加网站的指导功能,为大学生提供职业训练以及未来规划。网络就业信息要想提升质量,就要对的信息进行整合管理,排除虚假信息,完善安全管理。

四、结束语

实际上,网络就业信息对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来说影响是巨大的,良好的网络就业信息对于培养人才、筛选人才等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质量差的网络就业信息对于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来说会起到不小的阻碍作用,所以说,加强网络就业信息质量是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我们必须要重视起来的一点就是网络就业信息质量,增加网络就业信息的时效性、丰富性、实用性,将会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边巍.互联网+背景下校企合作网络就业平台建设的路径和方法[J].知识经济,2019(9):148-149.

[2]林壬璇.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8,4(4):176-177.

第2篇:就业指导论文范文

(一)理想与现实的求职单位、薪酬

学生对就业单位的选择主要是基于单位所处的行业发展前景好,其次是工作稳定、收入较高,最后是与自己的专业对口(有3.6%的同学所学专业与签约岗位对口,比较对口10.9%,一定程度上相关69.1%,不对口14.5%)。同时,学生最想去的单位是机关,其次是科研设计单位和高等教育单位,再次是去其他企业,希望去国家基层和地方基层的几乎没有,即使选择要去的也是第三志愿,即万不得已才去。而实际上已经与用人单位签约的学生他们中仅有14.5%所签的单位是机关、事业单位,18.2%所签的单位是国有企业,34.5%单位是中外合资企业,没有人签约的单位是国家基层就业项目(如社区、农村基层)。同时据统计2011年回乐山原籍报到并实现就业的有4728人,其中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就业的仅有610人。问及“您对职位薪酬的期望”时,32.7%学生对职位薪酬的期望是每月2000—3000元人民币,11.5%的人期望是3000—4000元,期望是1000—2000元的仅有3.8%,但是实际上,40%的已签约者与用人单位达成的协议是在实习期满后的正式薪酬为每月1000—2000元(人民币),34.5%的每月是2000—3000元,而3000—4000元每月的仅有9.1%,这些薪酬与当地水平的比较中发现,有58.2%表示薪酬只是刚刚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7.3%表示薪酬不足基本生活,仅有5.5%表示其薪酬在其工作当地较高。当问及“您是否已与用人单位签约”时,53%的人回答是,同时这53%的签约者与用人单位之间,43.6%以就业协议形式与用人单位签约,以劳动合同和口头协议签约的分别是25.5%、27.3%,没有任何协议和合同的仅有3.6%。那么,学生对单位、薪酬的期望与是否签约有影响吗?下面是以签约状况为因变量,以学生对就业单位和薪酬的选择为自变量,用Eviews6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是:“您对就业单位的选择主要基于”的Prob.=0.0006<0.05,“您对职位薪酬的期望”Prob.=0.0000<0.05,加之R-squared=0.745491>0.5,说明学生对单位和薪酬的期望与学生签约与否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二)户籍与政府公共服务

对“您如何看待户籍对就业的影响”的回答是:仅有14人表示不在乎是否拥有就业城市户籍,有31人认为户籍至少会影响择业,而坚决不考虑不解决户籍的单位有11人,因此认为户籍会影响择业的有42人,占参与此问题调查56人的75%(42/56=0.75)。我们再将户籍与其他就业条件放在一起,签约者们的选择情况如下:仅有13.5%的学生基于能解决户籍,42.3%的学生对就业单位的选择主要是基于此单位所处的行业发展前景好,有29.8%的选择工作要稳定,27.2%是基于收入较高和与自己的专业对口,20.2%认为个人发展机会多。由此可见,当户籍与行业发展前景、工作稳定状况、收入高与否的条件放在一起时,能否解决户籍问题所占的比例远不如前面的几个条件,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可能是准就业者对户籍认识不够清晰,在前面的选项中,认为户籍可能会影响择业的占55%(31/56=0.55),正是这一部分人,带来了后面比例的变化,在没有其他因素的状况下,他们认为可能会影响,当有其他条件参与时,他们更多地考虑其他对自己更有利的条件。因此,两个问题的统计结果并不矛盾。那么,学生对户籍的态度会影响签约吗?假设签约状况为因变量Y,学生对如何看待户籍对就业的影响为自变量X,回归系数为A1、A,随机误差项为c,则数学模型为Y=A1+Ax+c,用E-views6软件分析。最后一列第二行Prob.=0.0000<0.05,同时,第一列第四行的R-squared=0.651541,表示学生对户籍的看法同学生签约与否有显著的相关关系(0.5<R-squared<0.8时是显著相关关系),而且是正相关关系,因为Coefficient的值均大于零,也就是说单位越不能解决学生的户籍问题,学生与其签约的可能性越低。另外,用2、1、0、-1、-2来分别表示“对社会招聘会求职效果”的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有30.8%的学生表示对社会招聘会的求职效果表示非常满意(得分大于1),69.2%的学生得分等于或小于1,即对社会招聘会的求职效果表示比较满意、一般、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之和。在“对社会招聘会就职效果表示非常满意的您希望政府公共就业机构(人才交流中心)为未就业的毕业生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回答中,这30.8%的学生希望政府公共就业机构(人才交流中心)对未就业的毕业生最需要做的是提供免费的人事和户档托管服务,其次是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和提供公益岗位推荐机会,最后是提供招聘会和就业岗位信息;当问及“得分等于或小于1的您认为政府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人才交流中心)在提供就业服务方面应在哪些方面进一步完善”时,这69.2%的学生认为政府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人才交流中心)在提供就业服务方面首先最为重要的应降低人事和户档托管收费,其次是提供更多更加有效的社会招聘信息,最后是加强政策宣传和就业指导,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也就是说对社会招聘会的求职效果无论是满意与否,大家都希望政府公共机构加强毕业生人事和户档托管服务。户籍影响着学生的签约,同时很多地方录用大学生仍然存在户籍的限制,因此政府部门应加强对户籍制度的改革,政府公共机构应提供免费或低费的毕业生人事和户档托管服务。

(三)信息渠道与学校就业服务

当问及“您的就业信息获取主要渠道”时,43%的学生表示就业信息来自于学校就业部门(含校园招聘会、宣讲会),28%的学生信息来源于政应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如政府网站),仅有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就业信息是来自于亲友提供的。在“您得到就业创业主要来自于哪些渠道”回答中,学生认为得到就业创业的最为重要的渠道也是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其次是社会公共服务机构,再次是同学和朋友、父母与长辈亲属。当问及“您对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满意程度”时,表示非常满意的7.7%,比较满意35.6%,一般32.7%,不满意9.6%,非常不满意1%;在“您对校园招聘会的求职效果满意程度”的回答中:表示非常满意的4.8%,比较满意39.4%,一般32.7%,不满意7.7%,非常不满意1%,由此可见,学校就业部门是学生就业、创业信息的主要来源,但是学生对学校提供的服务及招聘会的满意程度并不高,因此学校还应该进一步强化就业指导,大力拓展就业市场,积极改善就业环境,提高就业工作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二、就业指导工作模式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政府、高校、企业及其他用人单位为主导,以信息网络为基础,以服务为导向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

(一)提高就业者素质的结构论视角

结构论视角认为,要提高就业,就得提高就业者的素质,因此大学生们要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己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从上面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对单位的选择、对薪酬的期望以及对户籍的看法会影响毕业生签约。因此,即将就业的大学生要去了解就业市场,适当调整自己就业时对单位和薪酬的期望。同时树立自助的意识,发挥自身的造血功能,而不是仅仅靠学校及社会的“输血”,因此要增强我们自身的创新意识,努力开拓多种就业渠道,尝试自主创业之路。另外,调查显示,有54.5%的人在找寻工作时曾经遇到过就业歧视,特别是经验歧视,因此作为大学生应以积累经验为抓手,积极主动地寻找各种自我锻炼的机会,通过实践锻炼分析总结进而了解自己的优势、劣势,提高自己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二)推动制度改革的制度论视角

第3篇:就业指导论文范文

1.教材针对性不足

教材作为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教学活动质量的好坏,是英语课堂的重要载体。目前的高职院校中,使用的英语教材包括《新职业英语》和《新视野》两种,虽然这两种教材的教学内容设置比较符合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两种教材的内容均与高职学校教育的专业性特点联系不大,在学生课程专业知识的衔接方面不够准确。

2.教学理念落后

高职院校的教育应该把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就业放在首位,但当前的高职教育却忽略了这一点,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不够投入,导致无法适应就业与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高职教育的着眼点在于促进就业,这同时也是高职教育的本质所在,除此之外,高职教育在培养学生职业技术能力方面也是不够细致,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未得到明显提升。出现种种问题的原因在于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十分落后,没有跟上时展的步伐,尤其在英语教学方面,教师并没有考虑到学生实际应用的需要,在教学中也没有将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纳入到教学目标之中。

二、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指在教育教学中着重分析职业岗位需求,对于需求较大的岗位加大培养力度,需求较小的职业岗位适量减少培养力度,使得职业培养与当前的市场需求相适应。高职教育作为以就业为最终目标的教育方式,必须全面认识教学与就业的关系,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模式。

1.优化教学环境

当前的高职英语教学必须不断加大投资力度,改善教学环境,不断增加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高良好的环境氛围,促使学生提高英语学习意识,提高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在教学条件较好的部分院校,可以考虑聘请外教,使得学生可以更加真实的感受英语使用的语言环境,更好的将英语教学与具体实践联系起来。

2.编写适合的教材

虽然目前在使用的英语教材存在自身优越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与高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就业的教学目标相去甚远,不能够较好地满足高职院校的职业性需求。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必须编写适合高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的教材,教材编写必须满足学生的职业需求,做到具体专业具体的针对性。教材编写必须同时满足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两大方面,在基础知识全面掌握的基础上,重点教授相关专业知识,做到基础与实践相结合。

3.重视实践教学

第4篇:就业指导论文范文

1.错误的思想观念

一些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有着错误的思想观念,他们缺乏创业意识,更多的将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家人身上,在学习中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悲观心态。这种思想观念并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更不利于学校为酒店管理培养专业的、优秀的人才,长期以往,这也危害到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

2.服务态度差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中,服务态度较差,根本没有达到酒店管理行业的要求。这种较差的服务态度主要表现为:冷淡的服务态度,行为懒散怠慢,对待客人的态度不能一视同仁。酒店行业作为一个以服务态度与服务质量为衡量基准的行业,能否对宾客全心全意服务关系到了未来酒店的发展。这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更多也关系到了职业道德的问题。

3.缺乏敬岗爱业精神

敬岗爱业体现了人们对所选职业所表现出的一种认同与热爱,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具体话,是人们职业素质与职业精神的表现。如果学生对自己从事的工作缺少热情,工作中一旦发生个人利益与单位利益的冲突现象时,那么不可避免的出现学生会优先考虑个人的利益。由此,高职院校在重视培养学生的技能之余,还要重点加强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提高学生的工作责任心。

4.诚信度不高

很多毕业生在工作中,通常会忽略顾客的需求,对客户许下难以兑现的承诺,对行业形象和利益造成严重损害。因此在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中,还应当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

二、引起学生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

1.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缺陷

长久以来,在中国教育行业中,学历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两者通常被混淆,因而,在教学中老师仅是注重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在一些高职院校中,甚至根本未设置职业道德课程,即便是有,也多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并没有给予高度的重视。这种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严重脱节的现象,学生对职业性质、就业形势与政策只能通过学校以外的信息途径。如此,不可避免的形成了学生迥然不同的职业道德。

2.教师职业道德对学生思想道德标准的影响

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中,教师是传道授业的人,他们组织和实施具体的教育活动,在学生中间扮演着表率和榜样。但实际教学活动中老师并不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传递给学生一种与职业道德相悖的错误观念,在学生中间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三、加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途径

1.不断强化学生专业思想的教育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上岗之前,他们的择业动机与职业理想,多是专业思想的影响。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刚入学之际,普遍对该专业的认识不足,甚至带有偏见。“酒店行业低人一等”这些错误的认识,必然业导致引起他们的错误行为。因此学校要对新生加强专业思想教育,纠正学生错误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2.提高非专业任课老师对专业的认识和了解

教学中,非专业课老师对酒店管理专业的认识通常是片面,在授课过程中业很容易影响到学生,因此提高非专业课老师对本专业的认识极为有必要。

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在酒店行业中,有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这里汇聚了各种思想,倘若学生不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那么很容易就被个人主义与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所腐蚀,从而影响价值观与道德观。因此学校在教学中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4.校企合作,营造良好的职业道德氛围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单纯依靠课堂教学根本起不到作用,为养成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还需要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所有机会和场所。利用酒店管理的实训基地,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的训练。学校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职业道德氛围,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引导并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四、结论

第5篇:就业指导论文范文

关键词:公共管理教学团队;科研;教学;实现途径

组建教学团队,对提升教师教学质量、增强凝聚力和提高学生人才培养质量都至关重要。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2007〕02)明确规定:鼓励高等学校创建跨学科的教学团队。要通过创建教学团队,研究和改革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资源,开展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改革,促进教学研讨、教学经验交流。要充分发挥教研室在开展教学讨论、交流教学经验、研究教学改革中的作用[1]。笔者主持的公共管理教学团队于2016年被遴选为校级质量工程项目。经过为期一年的建设,本项目有幸被遴选为2017年广东省质量工程项目。总体看来,受职称评审指标体系的影响,本教学团队专任教师更加注重从事科研工作,开展教学教研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不够,团队科研促教学的思路还不够清晰,实现路径尚未建成。钱伟长院士说过: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2]。经过近三年的摸索和提炼,本教学团队总结出一些科研促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将科研心得和研究观点融入课堂教学

教材的意识形态安全、学术水平、作者名气、出版社级别及出版时间等要素,都是教师在选用教材过程中需要考量的重要指标。虽然有些高质量教材也在不断修订和更新,但是更新时间往往凸显一定的滞后性。与此同时,绝大多数教材理论性偏强,实践性和个性化内容稍显不足。这导致较多教材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不一定能够满足不同高校大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而高校教师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一般要紧密贴近社会现象,以社会问题为导向,追踪社会热点、难点、痛点和堵点,研究问题往往更具体直观,研究心得也较为丰富。因而,公共管理教学团队的专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将个人科研心得和研究观点融入课堂教学,并结合具体生动的社会案例,把相对抽象的教材内容讲授得更加通俗易懂,把教学观点阐释得更加深入浅出。笔者在讲授“行政管理学”和“公共政策学”两门课程的时候,经常结合自身研究基础、研究心得和对现实社会的思考与理解,给学生分析行政管理和公共政策的相关理论、过程、方法与技巧。学生听起来饶有兴趣。这不仅能够更好提高团队成员的教学水平,而且还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教学团队应该倡导成员转变灌输式讲授的惯性思维,牢固树立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和相互转化的理念,将科学研究心得与体会切实转化成教学素材,通过科研实实在在地推动教学水平的提高。古人云: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高校教师不仅要夯实自身专业功底以提高教学水平,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相比于传授专业知识,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亦更刻不容缓,且对于学生步入社会后解决一些现实难题尤为有利。因而,要提倡高校教师把“在科研中所培养起来的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能够通过言传身教有形无形地影响学生,从而使学生具备创造的兴趣和素质[3]。

二、将科研成果和研究心得开设成短课程

从2017年开始,韶关学院推行了学分制改革。学分制改革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需要各专业开设充足的选修课课程资源供学生选择。2020年,韶关学院专门出台了相关文件,要求每个专业必须开设两门以上的通识选修课程;而且,鼓励教师根据专业需要和个人研究基础开设与专业密切相关且实用性强的短课和小型课程(0.5学分,8学时;1.0学分,6学时)供学生选读。这就为教师开设短课提供了合理和必要的依据。根据团队成员多年教学体会,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要求,我们认为公共管理类各专业可以围绕大学生的入口和出口两个环节开设一些短课程。在学生入口环节,建议开设短课程“专业导论”。该课程主要给学生讲授“专业是什么、学生学什么、去向有什么”等问题,着重为学生阐明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及就业导向等。在出口环节,为了让学生在就业市场更具竞争力,建议针对当前公共管理领域的社会热点问题开设系列短课程,如韶关学院政法学院近几年为行政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设了“就业指导”(1.0学分,16学时)“环境治理专题”(1.0学分,16学时)“公共危机管理专题”(1.0学分,16学时)“公务员应试技巧”(0.5学分,8学时)“公务员面试技巧”(1.0学分,16学时)“行政领导艺术”(1.0学分,16学时)“行政人员素质测评”(1.0学分,16学时)等。从修读情况来看,公共管理类学生对同能力提升或创业就业密切相关的短课程十分感兴趣,经常出现较积极踊跃的选课现象。

三、将科研成果和研究心得编成教材或专著

现今可供大学生选用的教材和专著确实数目繁多,但是质量也参差不齐。教师想甄选好教材或好专著,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若公共管理教学团队成员对某一科研领域有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则可将科研成果和研究心得编写成教材或专著,供学生研读。那么,公共管理类教师和学生急需什么样的教材和专著呢?第一,急需针对性较强的教材和专著。国内很多教材和专著,在书名、篇章结构、核心观点等方面凸显共性过余、个性不足的现象,未能很好地区分不同的高校层次、学生类型及其培养目标;又由于高校在考核教材使用的时候,往往要求采用部级或省部级规划教材,导致很多高校优先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等知名机构出版的规划教材,在教材使用上出现了高度雷同现象,缺乏针对性。另外,很多专著都是在博士学位论文或课题立项资助的基础上出版的,学理性太强,不一定适合本科生教学。第二,急需应用性较强的教材和专著。虽然有些公共管理类教材在每章后面附了一些案例,但是更多的教材以理论阐述为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颇感枯燥无味。因而,团队成员可以酝酿编写与各门课程密切匹配的案例集或案例教学参考书,以方便学生学习和理解。同时,可以出版一些与学生创业就业密切相关的教材和专著,如《公共管理类大学生职业规划》《公共管理类大学生能力培养》《公务员应试面试技巧》等。第三,急需实效性较强的教材和专著。很多学科领域的权威性教材往往出版时间较早,虽然后续进行了多次修订,但教材中的核心观点并没有太大变化,甚至有些泰斗级别的作者已经去世多年,我们还在选用他们编写的教材。这些教材的实效性有待斟酌。

四、带动学生参与教师课题或独立开展研究

科研促教学只是一种思路,一个载体。其目的一方面在于通过教师科研积累来提升其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另一方面旨在将教师的科研成果、科研方法、科研技巧等相关内容传授给学生,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与效果,这也是最为关键的目标。公共管理教学团队成员可以通过多样化方式,带领学生参与到教师主持的课题当中来,或鼓励、动员和引导学生独立发掘某一社会问题开展研究。有学者指出: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参与自己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既培养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的能力,又提高了指导教师的业务素质[4]。以韶关学院政法学院公共管理教学团队为例,本团队为韶关学院政法学院行政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两个管理类专业实施了“六个一”能力提升工程[5]。所谓“六个一”,简要说来就是要求这两个专业的大学生从大学一年级至大学三年级这六个学期内,每学期完成一项规定任务:在大学第一个学期,要求学生阅读一批专业经典或前沿书籍;在第二个学期,要求学生确定一个研究领域,并配套研读5~10本经典和前沿书籍;在第三个学期,要求学生遴选一个研究课题,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与指导教师共同研讨选题的研究方法、研究设计及研究思路等;在第四个学期,要求学生围绕既定选题开展2~3次社会调研;在第五个学期,要求学生撰写一篇调研报告或一篇论文;在第六个学期,要求学生至少公开发表一篇调研报告或论文。有学者指出:组织具有一定科研能力、了解科学前沿发展动态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术科研活动的指导,使学生真正参与到科研活动中。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防止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的发生,又能促使教师在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迸发出新的科研灵感[6]。从实践效果来看,教师引导和带动学生开展研究工作,使得学生在理论功底、论文撰写水平、问题识别能力、社会观察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等多个方面得到了很大提升。首先,为他们撰写毕业论文奠定了扎实的前期基础。学生通过参与课题研究,在论文选题、研究方法、研究设计、写作思路和写作框架等方面的能力有了明显提升。毕业论文完成进度往往比其他学生要快,论文质量也普遍较高。其次,学生申报科研项目的立项几率也明显提高。他们在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其他校级、省级科研项目的过程中,立项几率也明显增加。再次,学生冲击各级各类的科研奖项也明显增强。近几年来,韶关学院政法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基本上囊括了校级科技创新“挑战杯”竞赛的特等奖和一等奖,且在省级“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收获了骄人成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2007〕2号)[EB/OL].(2007-02-17)[2020-05-29].

[2]钱伟长.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J].群言,2003(10).

[3]孙雷.地方高校科研促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4).

[4]阎红灿,张淑芬.大学教育本质的回归———科研转化教学[J].大学教育,2015(9).

[5]曾保根.“三型”行政管理人才分类培养的实践探索———以韶关学院为例[J],韶关学院学报,2019(11).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