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汉语言论文范文

汉语言论文精选(九篇)

汉语言论文

第1篇:汉语言论文范文

陕西理工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由汉中大学中文系发展至今已经有55年的历史,在如何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具有地方院校师范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是陕西省特色专业,专业具有省级精品课程,并且有“陕西省人文社会科学汉水文化重点研究基地”和省级教改课题立项研究作为支撑。在培养语文教师技能方面,有校外长期合作的实践基地,为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经过十年的探索创新,本专业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例如:《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与实践活动规定》、《教育实习工作细则》、《学生综合素质和师范技能训练实施办法》、《实验教学实施办法》等,从而使本专业人才培养能够有制度上的保障进行循序渐进的改革创新。

2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内容

本专业自2003年实施2+1+1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通过一、二年级进行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培养,三年级进行专业必修和个性化方向培养,四年级主要培养毕业论文写作、示范课实习、教育实习和其他职业岗位的能力,使本专业的学生具备了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基础教育适应能力。2010版培养计划制定时减少了总学时,增加了专业选修课比例以及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了“语文教材研究”、“教学艺术论”和“文学作品的审美解读”等课程,强化了师范技能的培养。在优化课程体系方面,本专业在最新的培养计划里除了保留“微格教学与教育实习试讲”、“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社会实践”等,还新增加了“专业调研”、“中学语文教学名师示范课”等内容,大大增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程度,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促使学生的能力发展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

另外,本专业结合自身特点展开各种实践活动,开展学生的教师技能训练,举办诗歌朗诵大赛、演讲大赛、师范生讲课大赛、师范生技能大赛、微格教学、实习基地课堂教学、三笔字大赛,以及量化的阅读和写作训练,例如:每学期不少于10部理论书籍和30篇文学作品,一、二年级学生每人每学期必须完成30篇千字文。除此之外,本专业数次邀请中学优秀语文教师为本专业学生做示范课,并且与学生对课堂实践进行探讨。除此之外,学院从201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中,选拔了一批优秀学生,组成了实验班,并且配备了教学经验丰富的班主任,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一对一指导,让学生们更好的享受教育资源,更快的掌握教学应用技能。

3结语

第2篇:汉语言论文范文

一、课堂魅力缺失之现象及分析

现在的汉语教学课堂上,时常感觉到缺少了点优化的教学过程。课堂上要么是教师僵化的老一套的词语教学模式,要么是眼花缭乱的教学形式:比如有的课堂教学形式过于多样化,课堂气氛虽然热热闹闹,却不见有多少实际可学的内容;有些教师不是引导学生在学习内容的本身上下功夫,而是过多地依赖多媒体教学手段,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知识信息输入的内涵。一堂课下来,黑板上只写寥寥几个汉字,学生也很少动笔;还有一些教师没有在钻研教材上下功夫,出现概念偏误,给学生输入错误信息还浑然不知;甚至有的教师把自己还没有弄懂的问题拿来让学生讨论。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由于汉语教师缺失了课堂教学语言的魅力,课堂上缺乏灵动的活力,教法呆板,学生不积极配合,思维被抑制;教师按部就班,学生亦步亦趋,缺乏创造性;教师只顾复制教材内容,然后粘贴给学生,使学生缺乏创新的空间和土壤,这样的课堂必然呈现出冷清的思维流动,教材便成了束缚学生自由灵性的锁链,大量的词语、语法、课文、阅读、写作等课程便成了许多民族学生不可逾越的障碍,学生感觉乏味就在所难免了。

二、把人文关怀渗透在教学中

怎样上出充满趣味的汉语课?有人认为汉语课就应该做到室中书声朗朗,教室热热闹闹。我认为:这只是课堂的表面形式。实际上好的汉语课应是教师情感投入,学生积极参与,充满讨论气息,充满人文关怀。这样,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不仅是汉语知识,而且在双向互动中情感得到交流,运用汉语的技能得到提高。由课文而悟道,由悟道学做人,真正达到教书育人完美结合的境界。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强调对人的培养,对个性的张扬。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趣味的选择。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处处依赖课本,而要对课本内容做出独特的解读和情景创设。不同侧面地引导民族学生琢磨、体会、领悟,掌握。同时,教师还要挖掘教材丰富的人文内涵。例如刚初中毕业进入中专学习的学生,已经开始对异性产生好感,对爱这个词非常敏感。当老师讲到爱这个词时,学生的反应往往是:有的羞涩,有的脸红,有的窃窃私语,通过观察我发现同学们对爱的理解比较狭窄,一谈到爱就会联想到情爱。为了引导民族学生对爱有更全面、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便启发学生让他们说说什么是爱,爱都有哪些?并且围绕爱这个话题展开讨论。再让学生把列举的每一种爱都用一个事例来进行说明。学生踊跃参与,积极发言,列举了各种不同的爱。通过这种方法,同学们懂得了爱的博大,爱的美好,并且明白了只有不断地为他人为社会付出爱,才能赢得更多的爱,更多的尊重。最后再请学生把这些感受写下来。多做类似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累语言,更能吸引学生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升华的效果。

三、让汉语课堂洋溢着爱的情感

第3篇:汉语言论文范文

关键词:汉语;汉民族;文化;语言

一、语言、文化的定义及关系

文化是指人类活动的模式以及给予这些模式重要性的符号化结构。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一词最早来自于德语kultur。文化在汉语中实际是“人文教化”的简称,《辞海》中解释“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不同的语言观会导致不同的语言理论,产生不同的语言研究力法,追求不同的语言研究目标和结果。潘文国(2001:106/2002:83)先生提出“语言是人类认知世界及进行表述的方式和过程”,“语言是民族的世界观”是更为妥当的提法。

文化与语言二者既密切联系,又互相区别。语言是文化的凝聚体,是文化总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不是文化之外游离存在的客体,而是文化整体中有其自身结构,而且自成体系的特殊部分。一切文化活动和文化创造都离不开语言的作用,所以文化的积累也都保存在语言的信息系统之中。语言不仅是文化总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文化总体中最核心的部分(张公瑾,陈建民、谭志明主编,1993:344-346)。语言和文化互相渗透,互为因果,互相制约,互相推动。

二、汉语与汉民族文化

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最发达的语言之一。汉民族文化也是世界上最丰富、最灿烂的文化之一。文化具有明显的民族性,文化形态上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会表现在语言大系统的不同层次上。汉民族文化的鲜明特点在汉语言中呈现以下一些表征:

1.汉字

汉字是汉族创造的独特的产物,可以说其本身就是一种中国文化。汉字平面型的方块形体能够比线型的拼音文字存储更多的信息量;汉字的表意特征使其具有超方言的功能,将数十亿汉语使用者维系在一个完整的汉文化系统内,使这一文化中的各个民族都能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感:汉字多采用形声字方式字乳新字,为汉语的发展演变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脊粱,是汉人观念中的中心主题。汉字同西方表音文字的不同特质,造成了中国语言学传统与西方语言学传统的差异。

2.语序

语序是各级语言单位在上一级语言单位内的排列次序。汉语是语义型语言,在语言的组织中,语义的搭配是决定语序的最重要和第一位的手段。张世禄(1939)提出“凭语序而建立范畴,集范畴而构成体系”,把语序在语法研究中的作用提到了极高的地位。中国传统哲学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注重整体和谐,注重综合概括,因此其思维模式和言语观倾向于寻求整体和笼统,具有整体思维的特点。汉民族习惯于概括综合,往往从整体入手,认识和处理个体间的关系。汉语逻辑关系常常按先因后果,先假设后论证,先叙事后表态,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强到弱,由一般到具体的次序排列。

3.流水句

中国哲学、艺术和语言注重心理时空观,反映在句法层次上,表现为汉语“流水句”式的时间型构造。这也是汉语语法成为意合语法背后的文化因素。意合(parataxis)指通过意思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将句子合在一起。汉语的“流水句”是靠“意合法”组织起来的。在叙述事实过程和动作先后的句子里,可以包含两三个、甚至十个八个小句,小旬与小句之间没有连词,完全依靠意合,一切以达意为主,“辞达而已矣”。这正是汉语口语里流水句出现频率高的原因,也是汉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在汉语语句结构上的反映。汉语的这种特征是和汉族人的整体观念、直觉妙悟的文化心理分不开的。

三、结语

语言与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化具有明显的民族性,不同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不同语言,文化差异表现在语言系统的不同层面。一种语言是一个民族所观察到的客观世界的缩影,民族的传统文化、思维方式、意识形态、社会生活、风土民情等,都会充分反映在语言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研究可以为哲学、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和民族学等人文学科提供真实可靠的事实依据。同时,汉语言与汉民族文化的研究对拓宽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也具有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建民.1999中国语言与中国社会[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罗常培1989/1996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

[3]潘文国.1997.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4]苏新春2006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5]周振鹤、游汝杰2006方言与中国文化(第二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第4篇:汉语言论文范文

汉语深厚的文化底蕴

汉语的发展与演化不仅是语言本身的进步,也是民族文化在语言活动中不断积淀的过程。

从商代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开始,汉语就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音、义系统。甲骨文的发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具备交流、记录和表达的语言体系。经过了三千多年的发展与进化,汉语无论是在语音体系还是在语法体系上,都有了相对固定而且优越的表达方法。与其他古老的语种一样,汉语的进步,不仅仅表现在词语的增多,更表现在它与人的社会活动内容日益密切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典籍仅仅是几部史书、诸子百家,而到了汉代,使用文字积存下来的典章书籍就已经是“汗牛充栋”。而到了今天,汉语对人的思想的记录和显示以及对社会的反映,已经到了宏阔精微、无所不能的地步。这不仅是语言的成就,也是文化的成就。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之所以密切,是因为语言不仅是文化的载体,其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汉语在交流过程中,其整个语言系统中所表露出来的文化现象可以说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就汉语词语来讲,每一类的词语中都有大量的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密切的词语,至今在我们所使用的常用的汉语词语中,还有许多古老的成语、典故以及俗语和惯用语等。在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成语。成语不仅是语言的精华,而且是语言文化的精华。事实说明,无论什么人,想要灵活自如地运用汉语,就必须真正地领略汉语中所蕴藏的中华民族文明的精华,尤其是要了解汉语文化的形成氛围。比如,如果西方人不明白“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这一特殊内涵,就不可能理解“望子成龙”这一成语的意思表达。西方的语言学家们一直为不能准确地翻译或表达汉语中的一些语言成就(如古典诗词)而困惑,他们对汉语作品中的言简意赅但意义深远的词句,用尽了西方语言的词汇和自身的文化感悟力,却还是觉得力不从心。因为他们解决的是语言问题,而不是文化问题。

汉语的人文特性和独特的意化特点造就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特征和思维定式。

作为东方语文传统的代表,汉语的主要特征是人文性。中国的语文传统主张“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惟其根本乎道,所以发之于文,皆道也。”(《朱子语类》)这种充满了人文内涵的语言观,代表了我们整个民族对语言的认识。汉字的形体和音韵中渗透着人们对社会和自然的感性认识,它既注重单字的意义表达,也注重词句整体的意义和语言效果,立足于语言的本质,将思想观念、道德评判等主体意识蕴含于语义、题旨、情境之中。汉语承载了汉民族几乎全部的文化精髓,不仅留存了古代文史哲等社会科学的内容和包括四大发明在内的自然科学内容,而且延续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和传统观念。汉语的人文精神,始终是汉民族语言的核心。与西方表音文字不同的是,汉语是一种表意文字。汉字的表意特征,决定了它自产生那一天起,就不单纯是为展示语言的交流特点而存在的一种符号。这个特征是古代西方语言如拉丁文、希腊文所没有的。汉语“形入心通”的独特意化特点以及对汉民族千百年来的思想和文化的影响,造就了这个民族特有的思想特征和思维定式,被欧美人誉为“东方人的思维”、“东方人的智慧”。汉语在其发展过程中,曾经遇到过“五四”时期的汉字拼音化改革、建国以后的汉字简化改革,但这些对汉语的改革一旦触及产生汉字的深厚的文化基础,就立刻显得无所适从。从交流意义上讲,汉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独特而又唯一的载体,是中国文化的脊梁。

汉语在各种不同形式的文化形态交融、碰撞中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汉藏语系是世界语言中最大的语系,而汉语又是其中最大的语族,其使用人数达十几亿之多。汉族文化是东方文化的起源,在汉语的成长到成熟的过程中,其所映射的文化很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汉唐文化甚至成为周边日本、朝鲜等许多国家学习的蓝本。这种“高处不胜寒”的局面,使汉语形成过程中的文化氛围有一种孤独的洁净。然而,任何一种语言的发展都不可能完全故步自封。在中国历史上数次民族大融合造成的各种不同形式的文化形态的交融、碰撞过程中,汉文化以其宽广博大接纳了与其相容的其他的文化形式,使其成为自身的组成部分。及至现代社会以来,即使在世界范围内文化交流愈来愈频繁的时代背景下,汉语在交流上依然保持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是因为汉语的语法结构、词语成分和基本的意义表达方式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另一方面是因为汉语自身也有着强大的包容性和自我净化能力。历史证明,人文化的汉语要想保持其特有的文化意蕴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保留深厚的汉族文化的基础,保留汉语在漫长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文化特征,如声像兼备、因形生义等,这样才能使汉语充分发挥其语言的功能,使其真正成为连接社会关系的纽带。二是必须在汉语的表意特征的约束下,从对汉字形、音、意互动式的理解中,领略这种语言的魅力。优秀的汉语文字形式如诗、词、文等都具备这些特点。惟其如此,汉语的交流才能更加富有中国的文化特征。

现代科技条件下,网络对汉语本身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网民总数已达到4.85亿。调查显示,国内使用网络的人的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其中70%的人年龄在25岁左右。网络语言正悄然冲击着校园,成为不少青少年的口头禅,并不时现身在学生的作文、毕业留言甚至班级墙报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民使用网络交流也不是不可以预期的。这么多人尤其是这么多年轻人接触或使用网络语言,本身就是对汉语使用的巨大的碰撞。单就表现形式和表现力来看,网络语言在相当程度上是对传统“规范”语言的颠覆和“革命”。网络语言大致可分为四类:缩写型,包括汉语缩写和英文缩写,比如PMP是拍马屁的缩写;谐音型,包括数字谐音和汉语谐音,比如520(我爱你)、斑竹(版主)等;童语型,故作幼稚状,比如将“东西”说成“东东”;新语型,一种是新创造的词汇,比如用“菜鸟”比喻初上网的新手,还有一种是旧词新义,比如将“丑女”叫做“恐龙”,将“丑男”叫做“青蛙”。网络语言主要有简洁、新奇、诙谐等特点,数字、符号、拼音、汉字、英文字母杂糅在一起的网语既简单易用,又迎合了紧张忙碌的现代人尤其是青少年放松身心的需要。但不可忽视的是,网络语言同时也存在着语意模糊、不合规范、过度求新、沟通困难甚至粗俗低下等弊端,网络对汉语本身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语言对汉语正常交流的文化含量的影响。由于大量网络专业词汇和人们网上交流所使用的简易词汇的介入,“网络汉语”的常用词汇中加入了大量意义与传统生活、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无关甚至相悖的词语,这些词语的使用改变着人们对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事物和理念的概括、形容和描述。从整体上讲,网络流行语失去了文字、语言本身应具有的意境,更谈不上文学价值,有的纯属无厘头、矫揉造作。网络词语对汉语的“充实”不同于以往汉语与任何传统文化形式的融会,科技与商业色彩浓重以及代表社会文化前卫群体的观念和思想的网络语词,不小心“跨出”了由大量汉语词汇构成的民族文化的殿堂。

2.网络化的表达对汉语雍容典雅表达方式的隔断。如上所述,汉语产生于汉文化的背景之下并深受其影响。从字体上看,汉字结构疏密相间,字形方正,在排列上呈现出一种雍容庄重的美感。比之于拼音文字以及日语、朝鲜语等文字,汉语文字的形体无论是从单字还是从整体效果上都给人以视觉上非常明显的愉悦。尤其是成语“四字格”的形式最具有汉语和汉文化庄重典雅的特征,最符合“以偶为佳”、“以四言为正”的审美要求。从发音上看,汉语的语音抑扬顿挫、节律丰富,中国的古典诗文诸如唐诗宋词甚至可以通过声调直接用来吟唱,国外的学者形容汉语是“从外形到音韵都充满美的语言”。现代汉语由于大量继承了古代汉语的语言要素如词语、句法、音韵,并简化了字体,统一了语音,使其更具备实用的特征。而网络化的表达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汉语的这些特征。它在尽可能选择简便快捷的同时,以符号化、程式化的交流手段以及不带任何文化色彩的意义传递,很大程度上阻断了汉语表达特征的延续。

互联网毕竟是虚拟的,这面镜子也会照到人性的另一面——人性中受到压抑的一面。通过对网络语词的调查发现,相对于通常的语言交流方式,人们在互联网上进行讨论、聊天时较少考虑自己的身份和教养,往往变得比平时好斗,易被激怒。据国外对电脑通讯的一些早期的研究表明,发生在网上的谩骂等侮辱性表达要比面对面时经常、激烈得多,比如网络上常见骂人的粗话等。这种心态正日益对传统汉语交流中包含的中和、礼让、恭谦的语言心理形成冲击,从而影响了汉语交流的深层文化内涵。这应该是现代生活的互联网对我们这个文明古国优秀传统的最大冲击。

汉语语言规范坚持与汉语语言建设的对策

汉族文化孕育了汉语,而汉语又反过来利用其语言在交流和表达上的特性,对整个民族的文化形态与思维方式形成约束力。这种关系本身就说明,语言和文化之间是一种共生关系,失去了民族语言的使用特色,就失去了民族得以保存和延续的前提。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保护民族文化,维持民族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就是保护语言的纯洁性。这个理论在世界上许多优秀民族的发展史上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明,犹太民族对他们的民族语言希伯来语的顽强保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此外,法国人提倡说法语,韩国人大力宣扬朝鲜语,大多以抵制英语文化的入侵为背景。从汉语语言纯洁性的角度看,毫无疑问,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汉语从容应对这种由时展带来的挑战,是纯化我们的民族语言、净化汉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任务,而后者是确立我们社会发展主流文化的基本原则。

汉语的基本要素如音、义、成语等必须得到本民族的认可和使用,这不仅仅是一个喜好或习惯的问题,更是一个要靠自觉性与规范化相结合去执行的问题。汉文化虽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但并不意味着汉语自身有金刚不坏的免疫力。在网络文化这样无孔不入的划时代的文化大潮面前,对词语使用进行有效管理尤其显得必要。就汉语的社会性应用和规范化的前景而言,汉语在传统的汉文化区的使用和管理,应该有足够的社会倡导力量和完善的语言使用法规。近年来,我国在汉语规范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全国人大、国家语委和教育部对汉语语音(普通话)、汉字和汉语词语的使用等方面出台了许多法规、政策和规定,这些措施对保持民族文化的纯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对于报纸、期刊上的文字都有相应的规定。然而有些新闻媒体、广告媒体对语言规范坚持不够,使用或引用网络语言随意性比较大,实际上对网络语言的流行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鉴于此,国家和政府必须进一步明确或重申汉语语言文字的使用规范,特别要规定国家机关公文、新闻传媒和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教学上不得使用或尽量避免使用不规范的词汇,带头净化语言。据报道,长沙等城市早在2002年就已出台政策,禁止使用拼音和不规范的汉字及带有外来文化不健康色彩的词语作为商场、店铺和建筑物的题字和招牌。近年中考、高考虽没有对考试作文能否使用新词酷语进行规定,但并不提倡学生在考试作文中使用新词酷语。

汉语言文字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尤其是词汇,一直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所以,在合理的范围内允许语言的创新是可以理解的。从某种意义上看,网络词汇也是语言的创新和发展。据“问卷星”在线问卷调查,63.9%的接受调查的大学生认为网络流行语中的一部分精华会成为正式用语。那么,与其被动接受网络语言,不如主动接触和研究网络语言。目前,国内对于一些新兴用语的研究早已展开,一部分来自网络的新词新语被编入网络用语辞典。国家语言文字机构应该每年对各类使用较频繁的新词进行整理,以语言文字标准规范词语词义,适时收入词典或辞海成为正式的汉语词汇,以丰富中文语言。有些生动、贴切的新词汇如“给力”等,符合汉语言的表达规范,有可能逐渐进入到汉语的基本词汇。但笔者认为,语言的创新需要有一个度,必须是积极向上,生动形象,能被大部分人所接受。只有在这样不断的筛选和甄别中,我们的语言文字才会在规范中不断汲取养分,跟上时展的步伐。

在现阶段,我国关于网络用语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十分健全,对于目前流行的兼具媒体性质的网络语言还没有专门的规定。而网络技术的发展又十分快捷,网络对汉语的迅猛冲击之势不减。因此,要制订更加规范的网络使用法规和网络语言规定,加强对网站的监控和管理,及时屏蔽那些低级趣味的脏话、江湖黑话等不健康的语言以及严重失范的网络语言,建设文明网站和文明网页。只有这样,才能把网络对汉语交流中文化底蕴的损害程度降到最低点,最大限度地保护汉语文化发展过程的一贯性。

第5篇:汉语言论文范文

1.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现实价值

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的现实价值,本文主要从三个角度来分析:第一个角度,要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就要同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相适应。现代的社会对于高素质的人才要求很高,不仅需要有很强的文化底蕴,还要有对于语言的分析能力和运用的才能,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的应用能力提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不断地努力,才能实现。第二个角度,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符合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现在,全国都在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也是我国高等院校实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时间段,素质教育主要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让学生做合格地复合型人才,因此,教育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对让学生参加一些综合性质的实践活动,遇到问题想办法进行解决,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收获自己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这一个过程符合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和培养。

2.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可行性分析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提高,这不仅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同时有着很强的可行性,主要表现在这两个方面:

(1)汉语言文学学科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学科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学习理论的基本依据,为汉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提供了理论基础。

(2)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

有一定的现实条件,它拥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已经有了一定的教育根基了,这是为今后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条件基础,通过一些发展过程中的做法的尝试,已经取得较好地结果,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思索

1.加强改革学科教学体制的建设教师

在以后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工作中,每一所高等院校都应该对这门学科的体制建设进行思考,对于教学内容方面要进行不断的更新学习,掌握新的知识内容,扩展知识视野,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重视在平时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口语交际方面的才能的培养,多让学生听、说、读、写,多练习一些口语,演讲竞赛,辩论会,不断提升学生的自身能力,多学习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和个人的素质的修养的提高,增强他们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以此来提高该学科专业的应用性提高。

2.提高语言教学的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方式方法

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方式是很重要的,一个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知识和技能传输的主要方式方法,这对于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教师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氛围,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稳步地提升,主动参与课堂中的一些教学活动,这对于自身的发展,都有着极大的帮助,教师要改变以前传统的教学方式,多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加强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提高教学的质量,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多做贡献。

三、总结

第6篇:汉语言论文范文

关键词:汉语言 古典诗文 “诗言志” “言不尽意”

一、问题的提出

称呼古代中国是诗的国度是相关研究者不言自明的定论,我们可以将古代汉语言诗文活动视为表现、传达人的情感意义以及思想观念的活动。对比现代东西方诗歌创作更多地将之视为涉及语言形式创造的一种文化劳作,中国古代汉语言诗文创作更注重文学文本传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对读者的作用,即主要在“言以达意”的关系层面上展开。

回顾上个世纪近代汉语言的诗学范式,传统诗学、西方诗学(特别是西方现代诗学)、现代诗学观念是其必要的构建要素,三者之间时而冲撞与协调,时而呈现张力与合力的状态,但其基本立足点与生长点却是“诗言志”,其核心仍然摆脱不了古代汉语言诗学中意境理念的营造。“诗言志”出自《尚书?舜典》,这一观点对于汉语诗歌理论及创作具有极大影响:诗可言志,志欲尽言,言不尽意。

在中国古代汉语言诗歌的创造过程当中,汉语通过对自身形式有限性的不断超越,不断超越着自身表达功能的有限性,可以说,汉语言古典诗学深层的语言哲学思想,除了比较浅显的“诗可言志,志欲尽言”的表述外,“言不尽意”这一普通语言的表达困境针对汉语言古典诗学同样具有理论普适性。

二、功能价值论

潘文国在《语言的定义》一文中概述语言是人类认知世界及进行表述的方式和过程。具体到汉语言古典诗学,其功能价值主要就是体现“诗言志”,如果撇开儒家诗学的政治传统,直接面对“诗言志”本身,尤其是歧义丛生的“志”,这寥寥数字的确耐人寻味:志即道也。有些作者不言而言,但也存在言而不尽的现象,更有甚者是言而不近。例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即是前者,倡导“理学”的宋诗则是后者。有些学者针对此种现象评论,在本真诗之言的运作中不是人独语自说,而是言说人答,人答归属言说。

汉语言古典诗学作者正是通过言语形式的创新来提升语言的表达功能,进而试图克服“言不尽意”的表达困境,则相对“诗言志”标示的是对原有形式有限性的超越。这些诗歌言语形式的超越性则使诗歌语言的表达功能也获得了超越性,理论上似乎“象外之象”可以使得诗的“意”达到“无穷”的境界。

三、究因“言不尽意”的必然性

第7篇:汉语言论文范文

由于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也备受关注。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网络语言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汉语言文学本身的发展。因此,要促进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必须充分意识到网络语言对其产生的影响,并对其进行全面分析,为汉语言文学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一、主要的定义和特点探讨

(一)具体的定义分析

要明确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最先要做到的就是界定网络语言的概念。通过相关数据和书籍资料,可以了解到,所谓的网络语言,主要指依托网络发展而产生的,不同于传统语言表达形式的一种表达方式。而且这种语言以实际应用为王,使人们在聊天的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能够进一步满足当前网络聊天过程中的实际需求。这种语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的日常交流提供极大的便利性。与此同时,网络语言跟一些专业的术语有很大的区别,它是在某种特定的环境过程中产生的,与人们自身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网络语言在当前的运用和发展的过程中,表达形式繁多,比如拼音或者是英文字母等。

(二)主要的特点讨论

当前网络语言在整个社会交往的过程中成为一种重要的媒介,而且这种语言在表达的过程中与实际生活的表达方式有很大的差别。网络所呈现的社会交往群体主要是通过一定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网络友人之间进一步密切交流,与此同时,通过这种专业网络词汇的运用,能够在其阐述的过程中进一步表达自身的某种思想,或者是价值观念。在具体的交流过程期间,人们为了能够更好地强化网友之间的交流,可以尽可能地创造一些贴近实际生活的词汇或者句子,而这些句子主要是人们在进行汉语交流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词汇。在此基础之上,他们通过适当地添加符号或者数字,利用一些病句或者是错别字的方式,形成人们在交流和沟通过程中的一种新型的语言。这种语言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与传统的语言有一定的差别。网络语言就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更贴近人们的生活,风趣幽默,理解起来比较简单,这些特点在使用过程中更便于网友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与此同时,这种新兴的网络语言无论是对整个风格的呈现,还是具体的语体表达等方面,和当前的汉语表达形式有着很大的差异。网络语言由于自身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具有极大的创新性,因此逐渐被普通民众接受,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此外,这种语言由于其自身的趣味性,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自身的想法和观点,人们通过这种幽默的形式,对自身的想法进行论述和说明,这也使得人们在后期的社会交往过程中更加方便。

二、主要的影响探讨

从正面影响分析看,首先,整个网络语言的不断丰富化和完善化,为当前的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力量,而且整个网络语言由于其创新性等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丰富了当前语言文学的表达形式和特征。但是,从整个文学的发展层面来看,汉语研究能够通过不同的数字或者是谐音进行替代,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人们自身的想法。在某种程度上来讲,这能够极大地丰富和完善当前的汉语言文学载体,丰富其表达方式,让语言运用更加灵活,表意更简单明了。此外,这种语言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其创新性,使得整个汉语言文学载体在表达的过程中更加生动、有趣,而且也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进而使得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更加活跃。比如从比较早的“网上冲浪”“GG/MM”,到后来的“蓝瘦香菇”,还有现如今的各种缩写表达,例如:“pyq”意思是“朋友圈”,“SK”意思是“生快/生日快乐”。

从不利影响来考虑,由于网络语言在进行文字结构组成和表达方面不够规范化,人们在进行相关言语交流的过程中,为了能够使自身的语言更加幽默,通常会通过一些生僻字或者错别字进行表达,这与当前汉语运用的规范性是相违背的,与此同时,人们会对一些重要的文字产生曲解。另外,人们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会更多地接触到网络上的一些语言,由于这些语言在其表达过程中不够规范,因此,在网页观察和浏览的过程中就会对自身良好文化素养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主要意义探讨

整个网络语言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能够使当前的表达方式更加地多元、丰富。在使用的过程中,其形式比较多样,因此能够为整个语言的发展提供更加可靠的理论依据和丰富的素材。但是整个网络语言在不断地向前发展,而且受到人们过多的关注,因此与人们自身的生活密切相关。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人们通过吸收一定的网络语言,在后期的运用过程中能够更加地合理化、准确化,这使当前的整个汉语言文学的表达效果达到最佳。与此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平台,满足当前教学发展的目标和要求,进一步强化人们在整个汉语言文学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语言的推动,能够促使当前汉语言文化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当前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更加紧密,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和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必须要通过一定的网络形式进行沟通。因此,通过这种网络语言的合理有效应用,在此基础之上,汲取当前汉语言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经典要素,进而将其拓展到整个国际社会大舞台上,国与国之间语言和优秀文化的交流得以稳定地向前推进和传播。

第8篇:汉语言论文范文

增强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教学是提高学生汉语言文学应用能力的基础。而且随着我国市场社会体制改革活动的进行,用人单位更加注重人才的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传统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是先文化课再专业课,最后才是实习课程。学习过程的阶段性十分明显,三段课程的时间与空间跨度较大,不利于增强汉语言文化的应用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教学模式

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重要的教学活动口号。但是多数学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依然停留在表层,没有实施更加适宜的教学模式,将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与社会需求相连接,推动汉语言文化应用性教学模式的发展。

1.优化创新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是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强的专业特殊性,那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涉及的范围较广。涉及到十余门课程,其中不乏有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存在交叉或者重叠的现象。这种现象不利于学生构建系统的专业知识框架。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正确将多种文学知识串联到一起,成为教师提高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水平,需首要考虑的问题。通过优化创新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职业技能,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优势,培养学生的从业技能。以学生就业为指导,认真分析设计每一门课程内容,根据学生专业技能需要而精简或者侧重教学内容,设计出符合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课程内容体系。

2.将实践活动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

实践经验在学生求职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实践经验体现个人的实际工作能力。上文提及,传统教学模式中,实践活动被置于教学活动的末尾,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将实践活动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高一个广阔的实践平台,多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认知,构建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知识结构,实现汉语言文学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相互转化,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教师可以在实践过程中,了解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情况与知识应用的灵活能力,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制定有的放矢的教学模式,提高专业应用性教学水平。

3.设计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情境教学已经在教育活动中得到较好的普及。正确运用情境教学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相反则会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人格,开创全新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局面,激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具有可执行性的教学情境,注重课堂教学活动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情境氛围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例如教师根据本专业社会岗位的需求,设计一些模拟场景,例如新闻采访,现场招聘等,锻炼学生专业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实现教学活动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引导学生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自身就业能力。

三、总结

第9篇:汉语言论文范文

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探析杨玉丽衡水科技工程学校053000汉语言教学主要是为了实现更高层次的专业人才,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汉语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对课程体系改革,按照社会人才需要,加大汉语言文学课程比重,为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在课外还需要拓展学科范围,将一些基础知识融入到教学内容中,这样能够更好地将汉语言文学进行传承,通过知识范围的拓展,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同时还能让学生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进而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2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变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基本特点,采取引导式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在课堂上可以采取互动式的教学和探究式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能够让课堂氛围轻松,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轻松的氛围中能够更好地提高自我和完善自我。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带领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学习中找到答案,进而解决问题,最总实现教学目标。

3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特别是信息化的发展,让汉语言教学方式必须进行改革,汉语言能够让人提高自身的素质。信息化的发展能够促进汉语言教学教学方法不断改进和创新,借助多媒体等一些现代工具,能够更好地把一些影像和声音结合在一起,能够将一些抽象的作品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让学生能够直观的了解汉语言魅力。同时网络的发展对汉语言教学有着积极作用,教师在课堂主题所需的各种资源,可以让学生在网上进行搜索,然后让学生在课堂进行交流,这样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宽松的环境,让学生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教学方式的创新,需要借助新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为汉语言文学教学带来了很好的契机,只要合理将现代化科学技术运用到教学当中,就能够尽显其独特的魅力,进而使汉语言文学教学手段和方法始终趋于领先地位。

4渗透德育教学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理念,必须将德育渗透到汉语言文学中去,既可以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效率,又可以加快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把握德育的时机,在课堂上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感情,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汉语言文学是我国文化的载体,在文化继承中担负着重任。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应该重视精神层面的教育,让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5提高教师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