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汉语口语教学论文范文

汉语口语教学论文精选(九篇)

汉语口语教学论文

第1篇:汉语口语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口语 跨文化交际 交际障碍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8-0028-01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地掀起了不断高涨的学习汉语的热潮,这极大地促进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同时也使对外汉语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

一、关于跨文化交际研究

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目的,而且语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也应该是文化教育,如今越来越多的学者们已经开始意识到,第二语言教学需要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指导,因此,跨文化交际理论成为学者们研究的一个主要课题。

早在1959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Edward Hall)就在《无声的语言》中曾指出,“本书从整体上把文化看做是一种交流”。他首次使用了跨文化交际一词。海姆斯于1972年在《论交际能力》一文中认为,交际能力包括四个参数。在中国,许国璋1980年在《现代外语》第4期上发表的题为“Culturally-loaded Word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一文,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在中国的诞生。1983年何道宽的《介绍一门新兴学科――跨文化的交际》和1985年胡文仲的《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与外语教学》的发表,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正式引入中国。赵金铭(2004)在《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一书中认为,研究跨文化交际特别是跨文化语言交际的理论和实践,是为了指导对外汉语教学实践,重点要揭示跨文化交际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同时在跨文化交际研究方面取得一些共识。毕继万(2009)指出第二语言教学教授的是跨文化交际,不能只教授语言交际,也要教授非语言交际。同时不能忽视外国留学生的文化休克对语言教学的干扰,需要将跨文化适应教育与语言教学相结合。刘(2000)认为跨文化交际中会出现冲突和不适应,因此应当体现互相尊重、互相沟通、互相理解和互相适应的原则。

二、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研究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和对外汉语事业的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第二语言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应是文化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他们应用汉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周思源(1992)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建立一个比较狭窄的文化大纲;魏春木、卞觉非(1992)也提出过以文化为纲编制文化项目的构想; 胡文仲(1994)认为文化与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论如何界定文化,文学总是文化的一部分。吕必松(1992)在《华语教学讲习》中把“文化揭示说”中的“交际文化理论”进一步分为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文化。刘(2000)指出对外汉语教学中要达到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必须处理好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让学习者既掌握汉语,又学到中国文化知识。赵金铭(2004)在《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一书中认为,文化教学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属于第二位的,是为语言教学服务的。

研究跨文化教学以及探索培养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加强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对教师和留学生都是极其重要的。

三、关于中外文化对比的研究

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于隐藏在文化深层的价值观是无法回避的,留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出现的问题,往往是不同的价值观发生冲突。因此,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了解并掌握中外文化的异同是十分重要的。

杨春苑(1998)对中美文化差异进行述论,指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发展过程等因素的不同。魏家海、赵雄、喻火贵(1999)从称谓、语言、家庭模式和社会地位等方面分析了中美两国对待老年人的不同态度所反映的价值观差异,讨论了中美之间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指出不同的社会文化对老年人的不同态度,体现了不同的社会文化特性。魏家海、曾玲(2000)认为东西方价值观不仅具有差异性,而且具有相似性,而影响价值观差异性和相似性主要是自然环境、社会文化与民族心理、宇宙观与思维方式等因素。

四、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与文化导入的研究

第2篇:汉语口语教学论文范文

论文摘 要:本文以互动教学理论为指导,考察了汉语口语课互动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及其必要性。从互动发生的场所和对象出发,阐述了汉语口语课互动教学的表现形式。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提出一些汉语口语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及相关教学对策。  

 

一、引言 

“互动”(interactive)这一概念源于社会心理学。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h.米德在其著名的“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中最早阐述了“互动”的内涵及方式。他认为,“符号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人们通过各种符号进行互动,人们可以借助于符号理解他人的行为,也可以借此评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1937年,美国社会学家布鲁默发展了米德的理论,创造了符号互动论术语,他认为“互动是个人与他人和群体之间意义理解和角色扮演的持续过程。”可见,“互动”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而符号是双方相互作用与影响不可或缺的媒介。这里的“符号”具有广泛的意义,所有能代表人的某种意义的事物都归属于“符号”的范畴。而语言无疑是所有符号中最丰富、最灵活、最有效表达意义的符号。显然,“符号互动论”对于语言学及与语言学密切相关的语言教学研究都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互动”概念被运用到语言教学领域后,包括long、rivers、lantolf和brown在内的许多语言学家曾研究过互动理论在语言教学领域的表现形式及应用等问题。其中brown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较为全面科学的观点。他认为,“互动是在真实交际或者类似真实交际中让语言学习者创造和表达目的意图、学会运用语言的最好方式之一”。由此可见,“互动”在语言教学尤其第二语言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汉语口语课为研究对象,拟对互动教学模式在这一课程中的应用问题加以讨论。 

二、互动教学模式在汉语口语课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互动理论被引入第二语言教学领域后,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学者就互动教学模式做过一些研究。卢娅(2003)以汉语口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为着眼点,阐释了其与互动式教学的关系;陈岩、赵宏(2005)以汉语综合课为对象,研究了互动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指导原则等问题;邹晓青(2007)讨论了汉语听力课的互动教学模式;孙冬惠、李勉东(2009)以对外汉语教学的总原则为指导,讨论了“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建构原则。总体来讲,近几年互动教学的理念已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其重要性已被汉语教学界广泛认可,但到目前为止研究成果数量还较少,作为一种教学模式的系统性研究还相对欠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尚不能满足一线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教学中的很多具体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互动教学模式应用于汉语口语课的必要性 

汉语口语课是一门语言专项技能训练课程。其最终目的是通过系统的口头表达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汉语言语交际能力,即“说”的能力。在“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技能训练中,“听”和“读”侧重于培养学生对输入信息的理解能力;而“说”和“写”培养的是在理解输入信息基础上的口头和书面反馈能力。就“说”的技能来讲,能正确解读他人的话语并恰当地口头表达自己的意图或想法,是汉语口语课的具体教学目标。因此,汉语口语课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或学生与学生之间不断输入、输出信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教师作为这个过程的主导者和组织者,其输出的信息是在教学目标指导下精心备课的结果,意在作为一种有效的言语刺激作用于学生,使他们就此作出言语反馈,然后教师再对学生的反馈作出评价或改正,学生在这种汉语言语输入和输出的练习和积累中,把掌握的具体言语表达方法组合起来逐渐内化为口头表达能力,从而使言语交际能力大大提高。由此可见,汉语口语课的特点、教学性质和目的决定了其是最能体现教学互动关系的一门课,将互动教学模式运用到汉语口语教学中十分必要。 

四、汉语口语课的互动教学表现形式 

根据互动发生的场所,汉语口语课的互动表现形式可分为课内互动和课外互动;根据互动发生的对象可分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一)课内互动 

课堂内的教学活动是口语课互动的主要形式。教师和学生是课堂互动的参与者。教材、教具等硬件设施作为辅助材料为互动提供了外部环境。课内互动的优点是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有计划地设计课内互动的形式和内容,并在课堂这一稳定环境中加以实施。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对讨论话题的喜好、学习难点以及掌握学习内容的程度等情况,从而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另外,教材作为课内互动及教师备课的重要依据和参考,其编写具有从易到难、知识点排序合理的特点,符合一般学习者的学习规律。教师在教材的指引下组织课内互动,可以使学生科学地、系统地掌握学习内容并循序渐进地提高言语交际能力。课内互动的缺点是口语教学的交际环境是虚拟的,缺乏真实性;教学内容涉及的层面单一,不够丰富,不能满足不同生活背景和交际背景学习者的切实需求;课内参与者仅限于教师和学生,交际者身份单一。 

(二)课外互动 

课外互动是课内教学互动的补充形式。它包括学校组织的课外语言实践、参观、社会调查等,同时还包括学习者在课堂外通过与他人交流、沟通主动学习的过程。学校组织的课外互动课是有计划、有目标的教学活动。教师在其中的指导作用仍然不可或缺。课外互动的环境真实多样,交流的对象也形形色色,学习者口语课堂上学习的表达方法和言语功能在实践中得到练习和巩固,学习者会感觉学有所用,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大大加强。学习者个人与他人的交流虽然也是学习练习的过程,但是这种学习缺乏系统性和计划性,学到的内容也不一定准确,无法替代正规的课堂学习。由此可见,课堂内外的口语教学也存在互动关系,以课内互动为主,课外互动为辅,内外结合互补的口语互动教学方式最有利于学习者口语水平的提高。 

(三)师生互动 

在汉语口语教学课堂上,师生互动可分为教师与学生个体,教师与学生小组以及教师与全体学生的互动。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主要表现为问答,包括教师问学生答和学生问教师答。教师与学生小组的互动主要体现在就某个话题分组讨论的过程。教师分配好讨论任务后,要给每个小组加以协调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任务中遇到的语言点及汉语表达方面的困难。教师与全体学生的互动经常运用于知识点的复习、非思考性基础问题的掌握等方面。处理好这三种师生互动的关系至关重要。三种形式各司其职,得以综合运用,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如果偏颇于一对一师生互动会使班里其他同学缺少练习机会,以致班级整体口语水平发展不平衡。如果只侧重于全体学生的互动,教师则很难了解每个学生的掌握情况,以致无法做出宏观的教学规划。 

(四)生生互动 

课堂内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作用,教师也不可忽视,应该合理利用。由于汉语水平相当,学习目标相近,学生间往往存在互相帮助、互相激励、互相竞争的互动关系。课堂上生生互动是师生互动的有益补充。生生合作完成对话、互问互答、情景表演等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 

五、汉语口语课互动教学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一)学生情绪紧张焦虑,羞于开口 

兴奋与焦虑是学习者在口语课上情绪表现的两大特点。口语表达是信息输出的过程,与听力、阅读等信息接收过程相比有明显的主动性。说话者没有时间反复推敲话语意义,必须迅速灵活地作出反应。因此,口语课上学习者的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学习一门外语,是否可以流利地口头表达是鉴定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因此,学习者往往很在意自己在口语课上的表现。过高的期望使他们形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表现为情绪焦虑,害怕说不好而出丑,羞于开口。这很不利于开展课堂互动活动和口语水平的提高。遇到这种情况,首先,教师要给学生减压,帮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知道出错是每个外语学习者必然经历的过程,出错不代表出丑;其次,为学生创造积极而轻松的课堂环境。对学生进行提问可以多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回答对的多加肯定,回答有误的,教师可以用商讨的语气讲出自己的看法,尊重学生的回答和想法。完全否定学生的意见,是对他们学习兴趣和信心的极大伤害。另外,教师有时无意间偏向表达能力强、爱说话的学生,而忽视了不爱说、说得慢、害羞的学生,形成课堂上一半滔滔不绝,一半沉默不语的局面。时间久了,受到忽视的学生会对口语课完全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必须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对于比较害羞的学生还要多加鼓励。

(二)个别学生过于兴奋,滔滔不绝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组织者,对教学过程必须有总体规划和把握,尤其在互动活动占主体的口语课堂。有些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力极强,很积极地争取表达机会,得到机会后便滔滔不绝,还常常跑题,其他学生失去了表达的机会。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发挥调控作用,适时调节课堂节奏,做到既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又使其他学生得到练习的机会。安排座位时,教师要适当考虑这个因素,可以让表达欲望强的学生和比较害羞、不爱讲话的学生邻座,这样二者可以相互调和补充。 

(三)课堂环境不够真实,表达受限 

前文讲过,课内互动的一大缺点就是表达环境不够真实。经常有学生跟老师抱怨:“上课时老师讲的我都明白,我说的大家也都明白,怎么出了教室就都不明白了呢?”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多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课外互动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比如做买东西这样的情景练习,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些在自由市场、小商店、超市等购物场所的视频资料,还可以自带一些实物道具,例如食品、水果等。这样可以给学生以真实感,一定程度上可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创造相对真实的课内互动环境。 

 

参考文献: 

[1]卢娅.汉语口语教学中情感因素与互动式教学[j].职业教育研 

究,2003,(12). 

[2]陈岩,赵宏.对外汉语教学综合课的互动教学模式[j].黑龙江高 

教研究,2005,(8). 

[3]邹晓青.对外汉语听力互动式教学初探[a].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 

学术研讨会论文,2007. 

[4]孙冬惠,李勉东.对外汉语“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建构原则[j]. 

汉语学习,2009,(6). 

[5]李燕,贾放.“互动假说”与语言课堂教学互动策略及效用研究 

[j].语言文字应用,2007,(s1). 

[6]时丽莉.“弗兰德互动分析系统”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首都 

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s2). 

[7]林清书.关于教学语言互动的两个问题[j].修辞学习,2005,(1). 

[8]韩炜.多元互动习得模式研究与目的语文化意识的培养[j].四川 

外语学院学报,2004,(5). 

[9]林大津,谢朝群.互动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前景[j].现代外 

语,2003,(4). 

[10]程晓棠.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1]charles w.morris.mind,self,& societ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2. 

[12]rivers m.int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13]lantolf j.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第3篇:汉语口语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注意资源 特定任务资源 总体任务资源 口语 课堂教学

一、引言

面对纷繁复杂的外界环境,人们需要同时注意的事项日益增多,如何将有限的注意分配到同时出现的众多事件中去,是人们努力探究的问题。资源理论近年来在注意研究领域内颇为流行,其优势在于能较好地解释注意的多种特性,特别注意的选择和分配。

二、注意资源理论

1.注意资源理论的两种不同观点

(1)特定任务资源

“特定任务资源理论”(Task—Specific Resources theory)主张,人的认知加工的资源或能量是具体的。这种理论预言:不同性质的任务可以同时并存,人们可以轻易地同时完成两种性质不同的任务,一旦任务之间的性质有相交或产生叠加,干扰就会产生。

(2)总体任务资源

“总体任务资源理论”(Task—General Resources theory)认为:人的认知资源或能量是一般的而非特殊的。这种理论预言:A.人同时做两件事会感到困难并非由任务干扰引起,而是任务需要的资源超过了人的资源。只要活动不超过人的资源,人就能够同时做两件事。B.当加工需要的资源超过人本身拥有的资源总和,而人又试图同时做第二项任务,那么第一项任务的成绩将会下降。C.人的注意资源分配很灵活,它可以改变以适应新异刺激的需要。因此,总体注意资源理论强调注意分配的条件是各项任务所需的资源不超出人的资源的总和。任务本身的性质不是注意分配成功与否的关键。

2.认知负荷理论

认知负荷理论(Cognitive Load Theory)是由John Sweller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主要从认知资源分配角度来考察学习问题的解决,它以认知资源有限理论和图式理论为基础[1]。这种理论认为,问题解决和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认知加工活动均需消耗认知资源,若所有活动需要的资源总量超过了个体拥有的资源总量,就会引起资源分配不足,从而影响学习或问题解决效率,这被称之为认知超载(cognitive overload)。这一理论与总体注意资源理论甚为相似。

图式和规则是认知负荷理论强调两个重要概念。研究者认为学习时消耗的心理努力,是认知负荷的本质属性。而图式和规则自动化则是减轻认知负荷、提高认知加工效率的关键。

三、对外汉语口语教学

1.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的任务和目的

在《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略》中对我们现阶段的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任务做了如下描述: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基本目的,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目的确定教学内容,贯彻结构、情境和功能相结合的教学原则,用不同的方法训练不同的语言技能。在语言教学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的训练中,“说”是最复杂的一项,它是把另外三项技能综合应用以后直观地表现出来的结果。口语课的手段是交际,目的也是交际, 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在特定的情境下对其进行说话行为的培训。

2.传统的对外汉语口语课的教学环节

(1)组织教学。使学生做好心理和物质准备,集中注意力,排除干扰,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组织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复习旧课,聊天、问答形式、观看其他视频资料,听音频资料或阅读文字资料后展开讨论都可行。

(2)复习旧课。检查、复习已学过的内容,用旧知识中的某一视点引出新知识的内容。

(3)进入新课学习。

①生词。

②课文的理解讲练。

从听入手展示课文:听老师读或者听录音;

从读入手展示课文:学生分段读或分角色读;

通过提问掌握并熟悉课文中重要和难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通过讲练掌握并熟悉课文的话题、结构;

学生分组活动,练习对话或者叙述,能够比较流利地复述课文;

学生汇报表演,教师和其他学生评判、纠错。

③活用:结合学生实际,就相关话题进行讨论、问答、表演或演说等话语技能训练。扩充相关词汇量和口语俗语、成语或相关句式。

④总结:总结本课教学内容、重难点及教学目标等。

⑤布置作业

3.对外汉语口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外国学生自身的心理障碍

其实对外汉语课本上的语句并不深奥,学习中的困难主要源于它的外语特性——汉语不是他们的第一语言,汉语学习中受母语的干扰较大。与中国人交流的时间不多,缺乏足够的语言环境,课堂时间,尤其是口语课在整个学习课时中安排得也不多,往往感觉口语学习非常困难。如中国人学习外语一样,外国学生学习汉语也同样存在着开始害怕开口说,中间不自信不说,最后完全放弃说这几个阶段。成人学习第二语言时自我监控程度很高。另外,母语的负迁移和对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泛化在成人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也表现得很突出,成人的抽象思维和类推能力和元语言知识在口语输出方面也是一把双刃剑。

(2)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良影响

汉语口语终究只是一种工具,是一种能在交际方面给我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工具,既不神秘,又不复杂。最易理解的方法是循着它在自然状态下的发展轨迹“先听说,后读写”循序渐进。但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教语言像教知识那样去进行阅读、背诵、默写、填词、翻译,真正的口语训练不被重视,本末倒置现象十分严重。

第4篇:汉语口语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 对外汉语口语课堂 任务型教学法 运用

一、任务型教学法及其优势

在当前的高校对外汉语口语课堂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模式一般由这么几个环节构成:先预备,交代上课的目的和学习一些必要的词语;再通过课文来进行语言材料的输入;接着学习新知识,提出、解释并练习重点及难点项目;然后用新学的知识练习交际和表达;最后是总结,复习刚刚学过的新知识,检查掌握的情况。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一直以来受到了不少批判。问题的核心在于: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的课堂难以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特别是前半段语言知识练习中的课堂气氛大多比较沉闷,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有效激发。此外,这种教学方法以知识传递为主,教学内容受教师控制,难以培养真正的交际能力。

针对种种弊端,近年来,任务型教学法开始流行。在英语学界,已经成为了指导教学的主流形态。在对外汉语口语课堂中,越来越多的人提出并尝试以各种各样的任务为载体来进行教学。这种任务型教学法的主要教学环节有:首先,在任务前,引入主题,介绍任务。然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任务并选派代表报告任务的完成情况。任务完成后,由教师在学生任务完成的基础上作出点评和操练。整个语言学习过程都围绕任务来展开。从理论上讲,这种教学法的优势在于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强调真实性的任务情境,学生使用汉语进行实际交际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学生获取的语言输入不仅来源于教师,而且来源于和自己的知识结构存在着信息差的同学,这就使他们能够在更大的空间内自由地建构自己的语言知识体系,从而有效提高真正意义上的交际能力。

那么,这种理论上的假设在实际的班级化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能否得到落实呢?任务型教学模式能否作为一种更先进的教学模式,完全地取代传统口语教学模式呢?要回答这一问题需要对外汉语课堂的现状作进一步的考察和分析。

二、实施任务型教学法所遇到的问题

尽管任务型教学法从理论上来说在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方面存在着无可争辩的优越性,但是,它能否在班级化的对外汉语课堂中得到广泛的推行呢?恐怕还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教师和教材的问题。在班级化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需要选择适当的教材以辅助教学。而当前的对外汉语口语教材大多分成以下几个部分:课文、生词表、注释、练习。这些内容都与相对传统的教学法相对应。即使是当前使用最多的,口碑较好的教材也是如此。教材中的课文总有人工雕琢的痕迹,没有一本能够说已经做到从头到尾地为学生提供了完全的真实的语言输入。因此,要在课堂上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就要求教师承担主要的任务设置的工作。这对教师的水平、能力是一大考验,也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备课时间。此外,在课堂中,面对学生更大的主体性,教师如何把握、监控,如何引导每个学生更好地构建语言知识体系,如何进行有效评价,这些都给教师提了更高的要求。就现阶段的高校对外汉语教师构成来看,能真正意义上利用任务型教学法来教学的教师少之又少。

其次,对外汉语课堂中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彼此之间的个体差异尤其明显。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常常都有着截然不同的民族背景和性格特点。那么,面对这些差异,如何选择难度适宜的任务呢?第一,从学生心理来说,在具体的班级教学中,有的学生喜欢挑战,喜欢难度大的、新鲜的任务。有的学生相对保守,希望任务的设置在自己所掌握的语言能力范围内。难度选择的不当就极可能使一部分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第二是在合作学习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分组。如果分组不当,那么积极的、外向的、程度好的学生很可能会挫伤另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或者造成他们的依赖性,造成语言能力的培养效果上的不平衡。

最后,在传统教学法下,教学目标和内容能够比较容易地分解成很小的教学单元并依照逻辑顺序,从基本概念、子技能的学习出发,由简单到复杂、由部分到整体地呈现给学习者。这是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的。相比之下,任务型教学法关注任务的完成,对语言本身不再刻意强调。语言输入的逻辑性较弱,对语言知识体系科学、系统地建构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就产生一个问题,这样的教学法是不是适合所有的学生?

三、当前的研究

那么,当前对外汉语教学界的研究成果能否解决任务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的难题呢?在查阅一些资料后,我们发现,针对任务型教学法的论文相对比较少。现有的成果大多还停留在理论阶段,往往是通过对任务型教学法的实施环节、实施原则的介绍说明任务型教学法实施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优势。但真正具有说服力的实证性研究却相当不足。如果没有充分的实证,怎么能够说明任务型教学法就一定能取得优于传统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呢?

当然,也有一些文章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实例研究。如《任务型教学法在对外汉语口语课堂的实践浅析》一文以《博雅汉语》“现在习惯了”一课为例,对任务型口语课堂的教学设计作了探索。《任务型教学法与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一文以《汉语口语速成入门篇》第十五课“去邮局怎么走”为例,完整地展示了任务前、中、后的教学过程。此外,《任务型语言教学在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中的应用》、《商务汉语口语教学中任务型教学模式初探》等文章都在任务型教学的具体实施和实施效果上做了相关说明。但从这些文章中,我们看到这些研究者对“任务”的理解差异性很大。有的甚至把背诵或复述课文作为任务或任务的主要组成部分。有的主张淡化前任务阶段的语言输入,有的却非常强调词汇和课文的学习。如,《商务汉语口语教学中任务型教学模式初探》一文指出:“不具体讲解词汇和课文是对任务型教学法存在偏颇的认识。”此外,对任务型教学法实施效果并没有一个具体的评价标准,在我们查找的资料中,仅有《任务型语言教学在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中的应用》和《任务型教学法在初级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初探》两篇文章尝试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教学效果进行量化分析。此外,《辩论教学模式在中高级汉语口语课中的运用》一文明确采用实验的方法对不同教学法下的教学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这种方法值得提倡,但分析的范围太小,得到的结果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验证。由此可见,我们当前的研究还很不够。要解决实际问题,还需要作更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实证性的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任务型教学法在初级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初探》提到:“在所教的实验班级,几乎所有的学生开始并不适应教学从他们自身的实际出发,……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后,通过对学生的访谈,他们表示慢慢地开始认可这种学习方式……”《任务型语言教学在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中的应用》提到:“在学习的初始阶段,学生对口语课还不太有兴趣,参加小组活动时积极性不太高,对于在全班同学面前汇报完成任务结果这一方式也不太认同,而在课堂活动中对语言形式的关注也要大于意义。而在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实施到中期的时候,学生对口语课的兴趣已经大大提高,参加小组任务活动时也更加积极投入。对语言形式的关注也逐渐由形式转到了意义上。”我们还注意到,在这些实证性研究中,所选择的学生至少都是初级下水平之上。这是不是说明任务型教学法并不适用于水平较低的留学生呢?由此产生的任务型教学法的适用性问题也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刘荣,刘娅莉.辩论教学模式在中高级汉语口语课中的应用.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华文教育与研究),2009,3.

[2]汪静娜,陶国霞.任务型教学法在对外汉语口语课堂的实践浅析.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9,30.3.

[3]李燕.任务型教学法与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第4卷).3.

[4]叶祥桂,汪小琴.任务型教学理论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7.9.

[5]陆华,李业才.对外汉语教学运用任务型教学理论的优势.继续教育研究,2009,7.

[6]袁珂.商务汉语口语教学中任务型教学模式初探.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第社会科学版),2008,(第37卷).6.

第5篇:汉语口语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法 教学原则 教学传统

一、对外汉语教学法述评

50多年以来,对外汉语教学深受世界第二语言教学各种传统教学法流派的影响,其所形成的包括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在内的教学法体系,很大程度上折射出西方教学法思想的构建模式和走向。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结构”为纲兼顾传统的教学法体系,七八十年代以结构为主,结构和功能相结合的教学法体系,以及九十年代以来所倡导的“结构、功能、文化”三结合的教学法体系。进入新世纪以来,任务型教学模式也受到了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关注,这些合并构成了历时的对外汉语教学法体系。然而,当前对外汉语教学效果仍然不尽如人意,有学者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法体系仍不完善,教学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刘,2000)。虽然各时期对外汉语教学法体系重点不一,但基本依托了“方法时代”西方外语教学法体系的理论构建模式。语言教学是一个影响因素众多、关系错综复杂的过程,无论是哪一种流派还是哪一种体系都无法用单纯线型结构去反映和体现语言教学实践的复杂过程。“方法时代”末期,语言教学中心由教学方法向教学原则转移,反映了“后方法时代”语言教学观的来临。“后方法时代”语言教学观是一种立足于第二语言教师和学生,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它以有效教学为教学第一原则,强调教师是教学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习环境的建立者,是教材和各类设备的运用者,是学习的激发者,是各类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应用和实践者,强调教师灵活运用各类教学方法的重要性是后方法时代的重要特征。这与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经验中的“教师推动原则”、“导而弗牵”、“教学交错”、“活化事件”等教学原则,以及教师发挥“亲亲严师畏友和先锋”作用的观点相呼应(张正东,2000)。这些语文传统理论与经验无论是理论还是功能都与当前对外汉语教学法重视教师发展与学生活动的精神一致,同时也是我国教师代代相传的共识,不可一概视为陈旧的传统,而应该在我国的对外汉语教育事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对外汉语教学应遵循的教学原则是灵活有效

教学方法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在教学原则的指导下形成的一整套教学方式和师生互相作用的活动”。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中,传统汉语教学经验无疑是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遗憾的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无论是结构教学法还是功能教学法体系,或是交际教学法或任务型教学模式,对外汉语教学呈现出重语言学习理论轻汉语言教学传统的趋势和特点。这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实证研究比较缺乏。在外语教学方面,我国教授文秋芳专门对传统和非传统英语学习方法和英语成绩的关系作了实证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年4期),调查分析的结果有三点:第一,被调查的英语学习者对非传统方法的态度比传统方法更为积极。第二传统和非传统的两种方法没有优劣之分,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第三,能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的学习者与对学习方法有偏爱的人相比,前者使用的管理策略明显多于后者。我们的外语教学尚且如此,何况是对外汉语教学呢?毕竟,对外汉语教学的核心是汉语,汉语又是极具有民族特色的语言。我们可以采用传统与创新互相补充的机制并不断构建和更新对外汉语教学方法,这才是适合对外汉语具体教学环境的方法,才可能是最有效的方法。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李伯棠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的前人,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已经摸索出一些门径,积累了不少经验。这是我们语文教学中的一份宝贵的遗产,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加以继承。”尽管时代更新,岁月不同,但汉字、汉语的“根”没有变。对于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我们也应当加以尊重与应用。汉语是一门最具有民族性的学科,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印欧语系的非形态语言,对外汉语教学当然要适应汉民族独具的特点。汉语语言的特点决定了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不能脱离这些优秀的语言教学传统,因为中国的语言教育传统是在教育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发展、积淀起来的,经过了历史和实践的检验,是传统教育的精华。只有尊重这些汉语言教学传统,并灵活地运用到我们的对外汉语工作中去,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才可能实现有效的教学。

三、优秀语言教学传统的内容

1.“以学论教”的教学思想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教育历史和优良的教育传统。古人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学”为中心,重学生,重学习,重体验,强调主动学习、德艺双修等传统教学理念。但历代教育家们不是从理念出发,而是从实践出发来认识、思考和论述教学问题的。他们关注的重点不是在如何“教”,而是在如何“学”,教师的职责重在如何指导学生“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丰富的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思想。无独有偶,在我们的外语教学理论中,目前最受推崇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无论是在学习观还是在教学观和教师观方面,都与这些优秀的教学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说明,语文教学传统并不见得都是过时的陈旧的理论,我们应该在批判的基础上加以继承。

2.注重汉字的学习

影响对外汉语教学质量提高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对汉字的轻视和漠视。按照已故北大徐通锵先生的理论,汉字处于汉语最基础最根本的地位。在我们的汉语学习传统里面,字本位的原则是长久以来提倡并在实践中使用的。如果我们对汉语人历来的语言文字游戏加以归纳整理,就可以发现,它全是符合字本位原则的,没有一个是符合所谓的“词本位”的(潘文国,2002)。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就是字本位的理论基础。可是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大多以话题设计课文,任意随文识字,词中识字,把本该极为重视的汉字问题几乎完全忽略,词本位占据上风,词本位对对外汉语教学带来的后果是学生觉得汉字不可理喻,难写难记难认难学,从而加重了对汉语学习的畏难情绪。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运用许慎开创的“说文解字”传统,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以形系联,帮助学生更系统自觉地掌握汉字组织的规律,理解汉字造字的规律和理解汉民族文化都是非常重要的。

3.诵读为本

在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之中,就方法而言,“读”是第一大法,可谓“读”占鳌头。南宋朱熹对于诵读的看法是,“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清代古文家曾国藩谈到自己的诵读体会时说:“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可见,诵读不仅要高声洪亮,而且要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全身心投入才能体会作品的情趣和神韵。中国语文教学方法以诵读为本是由汉字、汉语的特点决定的,汉语是以汉字为基础,汉字一字一音、一形一义,独立性很强,其具体含义得从上下文中体味。这种文字具有声韵之美,只有读之于口,方能“声与心通,声可求气,亦可传情”,从而形成强烈的语感:“言皆若出于吾之口,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因此,“眼观其文,口诵其声,心唯其意”的“诵读法”在对外汉语学习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4.体察涵泳

王力先生曾说:“就句子的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所谓“法治”,讲究的是规律和逻辑;所谓“人治”,讲究的就是直觉感悟,追求韵味和精神。汉语遣词造句主要依靠语感和对词语的语境意义的把握。如生搬硬造试图使用理性分析的方法来讲解汉语,是行不通的。汉语言的“人治”特点,不仅说明学习汉语要重视人对语言的体会领悟,涵泳也就成了与此相关的语文教学重要的传统经验。朱熹说:“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已省察。”就把“涵泳”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提出。宋人陆象山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急要细思量。”(《陆象山语录》)这番话也强调读诗文必须全身心地沉浸在诗文的语言环境中去口诵心唯,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因此,强调“涵泳”这种学习方法,也是完全符合汉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和传统经验。这对于克服当前对外汉语教学盛行讲解分析,而忽略学生自主体会领悟的痼疾是很具针对性的。

5.重视习练

重视习练是中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之一。清代的颜元在《颜李遗书》中说得好:“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从《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到朱熹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堪称古谚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到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等,都传递着“多读多写”这一重在习练的朴实的语文传统教学经验。孤立地看,“多读多写”似乎已不合“追求效率”的时代精神,其实却非常符合中国语文的学习规律,即不强调从学习语法修辞等这些相关语言规律的知识入手,而从多接触直接的言语作品去熏陶感悟。尤其是对外汉语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汉语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通过汉语语言了解和理解汉民族文化,而不是要教关于语言的知识,让他们去谈论和研究。教学实践表明:培养学生的汉语言能力,传播汉民族文化,也只有在多读多写的语文实践中方能实现,除此别无它途,这也符合当今世界语言教学的潮流。

参考文献:

[1]刘.对外汉语教育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2]张正东.中国外语教学法理论与流派[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3]文秋芳.学习者因素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的关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4).

[4]潘文国.字本位与汉语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6篇:汉语口语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创新

1 导言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给当前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工作契机。整合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系统知识,创新好教学方法,现代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才能彰显其独特魅力,不断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让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趋于领先的水平。

2 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

2.1学生基础薄弱

汉语言文学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高,尤其是对文言文,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能自行阅读和理解文言文,如对通假字、同音字等,要求学生有较为系统的文学知识。但我国大学生由于高中进行文理分科,并没有投入大量的精力在语文上,更别说相对晦涩难懂汉语言了,导致我国学生普遍文科基础薄弱。此外,大部分学生对汉语言的兴趣不大,很多是"被选"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也没有通过扩大阅读量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基础。

2.2教学只注重知识理论而缺乏实践

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只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有要求而对学生的合理利用所学知识的要求很低甚至不作要求。不能否认汉语言文学的理论性很强,但是在这个世界飞速发展的21世纪,理论型书呆子的需求量很小,现在社会更多的是需要知识储备丰富、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双向人才。教师只要求学生记忆理论知识,会使学生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实际应用表达水平严重不足,现在的社会需要用言语把自己推销出去,这时候的口语表达水平就十分重要了。简单的说在参加面试时面对面试官都不能巧妙的展示自己的才能特长,怎能赢得面试人员的青睐?口语表达看似简单却是个人素质的全面体现,具备较高的口语能力足以体现一个人的德、学、才、识。所以,我们现在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不能单纯的要求记忆理论知识更要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及能力。

2.3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师资队伍专业水平不够

随着时代的发展,汉语言文学本来就已经渐渐变得冷门,再加上其教学方式传统落后,导致社会中人们普遍对汉语言文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大幅度减少,所以,能够真正胜任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老师一直在减少,而且由于现在社会风气的败坏,导致学校在招聘教汉语言文学老师的门槛一直在降低,所以,有越来越多没有足够资历能力的人进入学校鱼龙混珠。而且,由于学校对汉语言文学这一学科的不重视,给教汉语言文学的老师安排了很多政务,使得老师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变成一种兼职,学校的行政工作非常繁重杂乱,如此繁杂的工作已经导致老师精疲力竭,他们没有更多的精力投身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去,导致学校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一直荒废,无法进步。

3 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需要改革创新

3.1需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意识

汉语言文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但是也不能一味的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应该注重汉语言文学的实践性。加强学生的实践性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巧妙的锻炼学生的实践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多增加互动,在互动中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参与中实践的能力也能够得到提升。同时我们的教学要把重心由听放到说、读、写上,在课堂上可以随机安排学生进行口语练习,例如可以设置特殊的场景让学生模拟当事人自由发挥随即表演,安排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锻炼提升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在理论学习中适当穿插汉语言文学实践活动,这样可以很巧妙的将理论和实践结合。也可以给学生布置主题限时演讲、汉字听写大会、诗歌朗诵会等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锻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更好的与人交流。实践证明学生对于参与性、实践性教学的积极性兴趣高涨,教学效果良好。

3.2对汉语言文学的教材进行改革创新

如今的教育都是以开放教育为主且着重培养实用型人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教学的实践性。首先。我们应该做的是对汉语言文学的教材内容进行改革创新,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汉语言文学的教材内容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适应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发展,以必要的理论知识为核心,在教材中融入更多的实践性强的实验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对汉语言文学的研究能力。

3.3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理论和实践之间有效的结合

在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单单的让汉语言文学整体的教育方法方式仅仅停留在教育的表面。学校对于汉语言文学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做到推陈出新,一定要打破陈旧传统的汉语言教育方式模式,真正做到提高整个汉语言文学自身教学过程中的社会适用性。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实践具体的过程中,参与教学的教师一定要摒弃陈旧的教学方式,一味的对学生进行灌输知识,采取单一呆板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充分的结合讲授法和引导法以及采取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以及采取小组合作的办法等诸多的形式进行教学,实现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教师应从学生学习兴趣出发,赋予汉语言文学教学新的时代语言,开创新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格局,让学生能够从内心深处喜欢汉语言文学学习。

4 结论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对于这方面人才的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带动学习兴趣,老旧的教学方式必须改革创新。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摒弃循规蹈矩的教学思想,积极的创新的教学方式,让汉语言文学的文化精髓通过创新教学的模式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赵君玉.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J].才智,2014,07:292.

[2]张晔.当代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之我见[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7:90.

第7篇:汉语口语教学论文范文

句子信息结构与汉语语法实体成活 萧国政

同义单双音节形容词对比研究 李泉

"网上北语"正式开通

关联词"再说"及其篇章功能 郑贵友

关于《现代汉语词典》词汇计量研究的思考 苏新春

新词新义对比研究 程娟

自然语言交际中的语码解读和知识匹配 徐杰

东京"二四四"会简介

汉语"学习策略"的描述性研究与介入性研究 吴勇毅

'2002汉语教学国际研讨会征集论文

日本学生书写汉语汉字的讹误及其产生原因 陈绂

高级汉语学习者话语中的简约与繁复现象 郭茜

论现代汉语功能句型 温云水

课堂上的网络和网络上的课堂--从现代教育技术看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 郑艳群

深切悼念胡裕树先生

试谈多媒体在商业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洪玮

评《汉语口语词典》 谢红华

拉波夫和社会语言学 胡明扬

世纪之交的语言随想--摘自一个社会语言学研究者的手记 陈原

近期中国社会语言学的几个热点 陈章太

社会语言学创始人拉波夫

美国历史句法学家柯罗克

韵律词与科学理论的构建 冯胜利

工具主语和工具宾语异议 陈昌来

并列短语的句法作用 朱晓亚

《现代中国语研究》在日本创刊

现代汉语重动句的分类 唐翠菊

建立汉语中介语语音语料库的基本设想 王韫佳,李吉梅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研究述评 刘颂浩

读《方光焘语言学论文集》 李开

普通话元音的再分析 石锋

也谈约量时间词 殷志平

中国语言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征集论文提要

试析名词的语义结构 施春宏

析特提式联合短语"A特别是B" 吴凌云,范开泰

韩国留学生汉语句式习得的个案研究 施家炜

中外学生词汇和汉字学习对比分析 王又民

第12届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年会暨第2届汉语语言学国际研讨会征集论文

对留学生口语词汇和笔语词汇的调查 余文青

词汇量测试研究初探 钱旭菁

三类口语考试题型的评分研究 王佶旻

邓守信教授应邀到中国人民大学授课

字、词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单位及教学策略 任瑚琏

深切悼念林杏光教授

对外汉语教材语法项目排序的原则及策略 吕文华

汉语作为外语的口语教学新议 徐子亮

首届"全国对外汉语教学优秀教师奖"颁奖

错综复杂的背后是简单清晰--《普遍语法原则与汉语语法现象》简评 郭继懋

大胆选篇小心编排--介绍《中国视点--中级汉语教程》 王飙

汉语语法化研究中应重视的若干问题 储泽祥,谢晓明

现代汉语的语义属性系统 周国光

"V双N1的N2"格式转化粘合式偏正结构的制约因素 刘云,李晋霞

副词"还"的基本义 高增霞

汉语与韩语量词比较 金珍我

汉、英同义反复现象之比较 高明乐

日本学习者感知和产生普通话鼻音韵母的实验研究 王韫佳

"把"字句位移图式心理现实性的实验研究 高立群

母语为英语者习得"再"、"又"的考察 李晓琪

外国学生汉字偏误分析 肖奚强

泰国学生汉语语音偏误分析 蔡整莹,曹文

2002"语言学的理论和应用"学术研讨会征集论文

交际策略与口语测试 刘颂浩,钱旭菁,汪燕

谈成绩测试的科学化 陈若凡

中国社会语言学在发展中的问题 陈章太

语言学术语译名商兑 胡明扬

语言类型学与汉语研究 刘丹青

"量词重叠+(都)+VP"的句式语义及其动因 杨凯荣

汉语内部视点体的聚焦度与主观性 陈前瑞

进行体、持续体的否定及相关问题 高顺全

试说"不免"的隐含义 金朝霞

字化与汉语限定关系字组的编码机制 宋作艳

提取公因子造词法初探 易正中

跨文化能力与文化教学的新目标 祖晓梅

留学生偏误合成词的统计分析 邢红兵

口语分班测试题型研究 李海燕,蔡云凌,刘颂浩

"实用中文文书测试"的系统设计与操作 刘壮,陈宏

理雅各与牛津大学最早的汉语教学 岳峰

评葛本仪先生的《现代汉语词汇学》 苏新春

1987~2001年《世界汉语教学》引文分析 宋若云

世界汉语教学的新形势与新举措 严美华

从对外汉语教学到国际汉语教学--全球化时代的汉语传播趋势 王路江

近年来新问世的语言学连续出版物简介

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若干建议 马庆株

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类型学考察 沈家煊

一套汉语动词论元角色的语法指标 袁毓林

复合趋向补语与非处所宾语的位置问题补议 郭春贵

概念整合的层级性与动宾结构的熟语化 张云秋,王馥芳

准确率标准和初现率标准略谈 张燕吟

儿童空间维度形容词发展顺序的理论解释 胡德明

汉语拼音在国际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和运用 柯彼德

关于修订《(汉语水平)词汇等级大纲》的若干意见 赵金铭,张博,程娟

形动构造奇偶组配的语义·句法理据 张国宪

"别"字句语法意义及其对否定项的选择 邵敬敏,罗晓英

嵌入"用"字短语的把字句 刘培玉

外国语教学电子期刊开通

致使性重动句的量变图式 孙红玲

HSK单双音同义动词研究 程娟,许晓华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在阿汉词汇中的体现 朱立才

对外汉语学习理论研究二十年 徐子亮

边注和查词典等输入调整对留学生伴随性词汇学习的作用 朱勇

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学刍议 郑定欧

试论结构型语言教学大纲--兼论汉语教学语法体系分级排序问题 唐曙霞

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综述 张旺熹

教材改革创精品有突破--读《多文体,精泛结合--高级汉语教程》 吴勇毅

格鲁吉亚汉学发展与汉语教学 玛琳娜·吉布拉泽

带处所宾语的"把"字句中V后格标的脱落 齐沪扬,唐依力

兼表被动和处置的"给"的语法化 石毓智

"起去"的语法化未完成及其认知动因 王灿龙

论中动句的句法构造特点 曹宏

现代汉语动量词的借用 刘街生,蔡闻哲

日本学习者对汉语普通话不送气/送气辅音的加工 王韫佳,上官雪娜

外国留学生汉语学习目的研究 王志刚,倪传斌,王际平,姜孟

海外华人社会中汉语(华语)教学的若干问题--以新加坡为例 郭熙

教师行动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 崔永华

课堂教学中怎么进行近义词语用法对比 杨寄洲

明清时期西方人汉语学习史的开篇之作--评《西方人早期汉语学习史调查》 杨慧玲

日本"汉语交际能力考试"介绍 宋燕

词的复现率和字的复现率对非汉字圈学生双字词学习的影响 江新,JIANG Xin

日本所用汉字的汉语"转型"初探 史有为,SHI Youwei

"又"、"也"的辩驳语气用法及其语法化 史金生,SHI Jinsheng

现代汉语连词联系项的多能性 刘贤俊,LIU Xianjun

汉语篇章中后时连接成分的隐现 金晓艳,彭爽

"你这个NP!"的表达功能研究 张新华,ZHANG Xinhua

菲律宾华文教师对华文教育态度的调查研究 徐茗,XU Ming

日本的大学汉语教育问题 郭春贵,KAKU Haruki

法兰克福大学的汉学研究与汉语教学 耿有权

韩国仁济大学的中文教学 杨浩亮

《汉语札记》对世界汉语教学史的贡献 李真

《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简评 郭作飞

增强学科意识,发展对外汉语教学 陆俭明

论"对外汉语"的学科性 潘文国

汉语否定句的语义确定性 戴耀晶

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征集论文

"外人"模式与"人家"的语义特点 郭继懋,沈红丹

学习难度的测定和考察 周小兵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把"字句习得研究 黄月圆,杨素英

拼音文字背景的外国学生汉字书写错误研究 江新,柳燕梅

HSK等级分数问题 张凯

关于《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的思考 姜德梧

过程写作的实践与理论 杨俐

北京语言大学成立对外汉语教材研发中心

美国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王晓钧

第8篇:汉语口语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藏区小学语文;口语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251-01

藏区由于长时间受到当地本民族语言系统,藏语的影响,当地小学生已经形成了藏语语言系统,这就使得汉语的使用与推广面临着困难和挑战,藏区学生汉语言口语交流能力较差,表达能力、交往能力等都会受到影响,因此,必须积极培养并提高藏区学生的汉语水平,提高他们的语文口语交际能力,然而,目前的藏区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意识到这些问题,并采取科学的解决对策对于藏区教学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藏区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存在的问题

1、心理教育与疏导不到位。对于藏族小学生来说,由于形成了藏语语言系统,汉语口语交际无疑是一大困难和挑战,一些小学生对于语文口语交际产生了惧怕心理,羞涩于汉语口语表达,甚至对汉语交际产生了不良的抵触情绪,这些都应该成为语文口语教师关注的问题,然而,当前的藏区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却缺乏对学生心理状态、思想意识等的关注,没有建立藏区学生汉语口语表达的信心和欲望,使得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不见提高。

2、教学方法亟待创新。对于藏区小学生来说,学习汉语口语交际就相当于学习一门外语,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积极改革、完善并创新教学方法,然而,当前的很多语文教师在口语教学法方面却缺乏创新,通常采取为了训练口语而训练口语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往往无法打动学生内心,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与配合兴趣,也不能够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目标不明确。很多藏区小学虽然开始了语文口语交际课程,然而,却未设定科学的授课目标,藏区小学生也不清楚培养汉语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与积极意义,在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阶段性、整体性目标的引导与规划作用下,学生很容易丧失学习动力,教师的教学也很难带来积极的效果。

二、藏区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有效途径

1、加强心理疏导,建立学生信心。语文口语交际过程中信心和勇气非常重要,学生只有拥有了充足的信心才敢于开口讲话,学生的信心与勇气同其心理状态有十分密切关系,通常在放松、愉快条件下,学生往往能够放任自由、滔滔不绝,因此,教师要注重加强心理疏导,建立学生口语交际的信心,尽可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和谐、自由的教学氛围,例如:让学生几个人一组,设置他们日常感兴趣的话题,如: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最爱吃的食物、生活里、电视中看到的、听到的有趣、搞笑或新鲜的新闻、事件等等,让每个人分别以汉语口语交际形式表述出来,供其他人欣赏,这样学生就能在一个轻松、自由、颇具兴致的状态下展

2、开交流交际对话,主动进入口语交际状态。或者教师也可以利用看图说话的方法,为学生提高生动、优美、传神的画面,让学生眼观画面组织语言,表达出画面中的内容,从而创造良好的口语交际交流效果。

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 这一风景课时,让学生通过图面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桂林的山水是怎样的奇特、瑰丽与迷人,学生在逼真、唯美的图画与优雅的文字间获得了一种兴趣、乐趣与灵感,激情澎湃、热情高涨地说起来,并带着兴趣同其他学生讨论,学生的口语表达意愿就这样被激发带动起来,越来越能说出更多、更准确的汉语口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无形中获得了提升。

3、创设交际情境、创新教学方法。任何一种语言的口语交际都需要一定的客观环境、真实的情境,因为只有在特定的语言情境状态下,学生才能进入交际状态。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为了口语交际而交际的教学模式,而是为学生营造一个形象、真实的生活化交际情境,使学生能够走进情境,自觉配合教师进行口语交际。

教师要善于灵活捕捉每一个生活细节、抓住每一个机会,带领学生走进情境,自觉进入交际状态,例如:上课铃声刚响起,教师捧着一大摞学生作业走进教师,由于作业太多,作业不小心散落在地面上,此时,教师可以用汉语同藏区学生展开对话:哦,糟糕,作业太多掉在地上了,麻烦事来了,一些学生听到了教师的麻烦便会立刻回应道:别担心,我来帮助你-----这样师生之间的口语对话交流就展开了,这就是在情境状态鼓舞下,口语交际自然展开的教学模式。

同时,为了创新传统教学方法,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例如:设置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例如:最喜欢的动物、最钟爱的食物等等,围绕这些话题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在表达之中形成一种激烈的讨论与辩论,每名学生都会不遗余力地展开话匣子,尽量让别人接受并信服自己的观点,这样就达到了口语交流交际的教学目的。

4、设定目标,有针对教学。藏区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也应该是有目标、有规划的,因为只有科学、合理、正确的教学目标,才能不断创造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带动学生语文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因此,教师设定不同年级,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口语交际培养目标。

例如:一年级学生能基本听懂他人讲话内容,掌握简单的普通话并敢于讲出、说出,自信满满、声音洪亮。二年级学生则要具备转述他人话语的能力,具备看图说话能力,能有完整、正确的汉语言准确地表达意思。三至六年级学生则要具备较强的视听说能力,能够针对某一话题自由同他人展开讨论,正确地说话完整词句与话语,具备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为了达到这些教学目标,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口语水平、交际能力组织不同的课外活动,例如:古典诗歌朗诵、歌咏比赛等文艺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之余,身心得到发展和锻炼,通过活动增进彼此的了解,自觉提升藏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藏区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大挑战,教师要积极意识到目前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积极的解决措施,积极培养并提升藏区小学生语文口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第9篇:汉语口语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汉语教师志愿者 选拔 中华才艺 普通话水平

引言:

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是中国为帮助世界各国解决汉语师资短缺问题而专门设立的志愿服务项目,由中国教育部下属的非政府机构国家汉办负责组织实施。国家汉办下设 “志愿者中心”负责具体实施工作。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呈现蓬勃发展,欣欣向荣之势。然而,笔者认为这个群体本身以及机制的运行尚存在一些问题。现从其选拔方面具体论述,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对策。

一、汉语教师志愿者选拔上存在的问题概述

刘先生认为,国内或海外的汉语教师,根据所担任的具体工作的要求,都应在不同程度上具备下列业务素质:1.具有较系统的汉语语言学的理论知识和规范的汉语口语和书面语的熟练的运用能力;2.熟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原则,并具有将这些原则根据需要创造性地运用到汉语课堂教学中的能力;3.能尊重并正确地理解中华文化,具有一定的中华文化、中国文学和中国社会的背景知识,特别是与汉语交际直接相关的文化知识;4.具有一定的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语言学习理论和教育学等理论知识,了解语言学习和习得的过程和规律,能结合教学进行一定的科学研究;5.具有学习并获得某种第二语言及其相关文化最好是学生的母语和母文化或与之有一定联系的第二语言和文化的经历;6.热爱汉语教学工作并具有一定的组织工作能力。

1中华才艺

中华才艺展示是国家汉办要求汉语教师志愿者选拔流程上的一环,各个面试官们似乎对此津津乐道,然而是否所有考生也像面试官们一样看好这一环节呢?刘先生在对汉语教师提出的业务素质中未明确列出这一项。笔者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调查。接受调查的对象是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的即将为其考试做准备的本科学生。调查显示,有52%的人认为不应该设置这一环节;25%的人认为应该设置,12%的人认为可以设置,现学现卖就可以过关,11%的人认为可以设置也可以不设置但最好不设置。

从上述调查中不难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中华才艺的展示有一定的抵触心理。笔者总结了大家持这种态度的原因。首先,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本质上是一种语言教学。语言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法也很重要,中华才艺固然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但这是水滴和海洋的关系,通过文化传播汉语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并不一定非要采用中华才艺这一种形式。其次,在当今中国的教育背景下,应试教育似乎独当一面,学校的教学过程都以“考试”这盏明灯为目标,尤其对于文科生而言,他们整天沉浸在死记硬背,题海战术之中。最后,中国人宁缺毋滥的意识浓厚,他们认为中华才艺如果不是炉火纯青,而去蹩脚地展示自己并不出色的才艺,反而会对中国文化起到一种反面宣传的效果。综上所述,中华才艺的展示环节不是一名汉语教师的必备素质且受学生抵触,其设置应有待商榷。

2普通话水平

汉语志愿者作为语言和文化的承载和传播者,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对汉语志愿者项目和对外汉语教学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依刘先生所说:规范的汉语口语运用能力是对外汉语教师的业务素质。毫无疑问,所谓的“规范的汉语口语”指的是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确实,普通话是一名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对于汉语志愿者而言更是如此,他们作为语言的教授者,文化的传播者,必须会说一口流利的汉语普通话,这代表了中国的形象。然而在对一些汉语志愿者的调查中发现,这一现象并不如想象中乐观。汉语志愿者的普通话素质偏低。

二、解决对策

1中华才艺

首先,学校应该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本科学生开设相关的中华才艺的课程,从“娃娃”抓起。同时,致力于从事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工作的学生可以联合起来定期举办一些聚会或者中华才艺活动的演出,彼此分享学习心得,提高自身中华才艺水平。

其次,在以汉语教学为主的地区或国家,汉语教师志愿者可以采取多种文化方式来宣传,比如举办专业的关于中华才艺的讲座,同时辅助以各种影像资料展示,对一些简单的例如剪纸编蝴蝶结这样的中华才艺汉语志愿者可以提前演练好到时候现场示范讲解。

最后,志愿者们还可以邀请当地华人华侨中的艺人参加学校讲座,或是组织学生去观看他们的演出。

2普通话水平

首先,国家应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大力加强推广普通话的工作,尤其对出国汉语教师的认证把好关,避免不合格的教师上岗就业的情况发生。

其次,国家汉办在选拔汉语教师志愿者的时候,要把普通话水平测试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予以考察,提高汉语教师志愿者的素质。同时,对于有丰富教学经验但普通话水平较低的老师,相关部门要加强定期培训和考核,督促他们使用普通话。

最后,汉语教师志愿者要加强自身素质和修养,不断学习,严于律己,让国际友人从自己身上看到中国的良好形象。

结语:

事物都是一分无二的。我们在看到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诸多优点的同时,也要认清它存在的一些弊端。我们应在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完善这一项目,使它在汉语国际教育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注释:

刘,关于汉语教师培训的几个问题世界汉语教学,1996年第2期,101~102页

参考文献:

[1]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计划简介 http:∥www. hanban. edu. cn

[2]刘.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332.

[3]宗世海,王妍丹.当前印尼华文师资瓶颈问题解决对策[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6,(2).

[4]李凌艳.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海外汉语教学师资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语言文字应用,2006,(7).

[5]梁社会.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应具备的基本条件[J].中国成人教育,2008,(16).

[6]张和生,鲁俐.再论对外汉语教师的素质培养[J].语言文字应用,2006,(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