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古典文学的认识范文

对古典文学的认识精选(九篇)

对古典文学的认识

第1篇:对古典文学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古典文献 世界古代史 教学 价值

中图分类号:K12-4 文献标识码:A

1世界古代史教学现状

在世界古代史的教学中,由于内容繁杂和课堂时间有限,对于很多重要的历史问题只是泛泛而谈,没有得到深入和拓展,这导致学生对学习世界古代史缺乏兴趣,学习效果大打折扣。笔者对某高校历史专业的学生进行调研后发现学生学习印象不深刻,在大三、大四的时候会忘记之前学习过的世界古代史的内容,且大部分学生反映教学内容不够深入。教学内容的陈旧和单一浇熄了学生探索历史奥秘、揭示历史真谛的热情,因此必须解决世界古代史知识层次老化,内容设置狭窄的问题,给历史课堂教学诸如活力,显示出历史教学的重要的社会价值。

通过网上查询等方式,笔者发现近些年西方学者研究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的兴趣不断增强,这和社会希望回归西洋源头和原典,寻找新的文明灵感的需求相适应,因此研究该课题的学生数量也不断增加。在中国,一些西方的古典文献也被译成中文,了解古典文献对于历史系的学生来说具有必要性,将古典文献引入世界古代史的教学具有可行性。但这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历史教师必须拥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涵养,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方式和方法帮助学生对世界古代史中的重要课题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探究。

2古典文献引入世界古代史教学中的价值

首先,在历史课堂中引入古典文献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充实。学生在学习世界古代史的过程中还可以对西方古典作家和作品、中西学者的学术观点等有一定的了解,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学习的深度。其次,将古典文献引入世界古代史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很多学生接触到世界古代史文献资料的机会比较少,在世界古代史的课堂中引入古典文献进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探索的能力和认知原始史实的能力,对于教师自身知识水平的提高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教学效果。最后,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一些原始的史料,能够帮助本科生积累丰富的历史知识,为其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再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世界古代史的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引入古典文献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回溯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让学生对历史的脉动的体会更加深切,这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领会书本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文明和重要成就,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使其与之后的学习能够更好地衔接。

3世界古代史教学中引入古典文献的形式

世界古代史教学中引入古典文献的形式主要包括引入文字教学、图像教学、古典语言三种。

引入文字教学是指教师通过查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古典文献并进行展示,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如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入一段铭文,可以使学生对古代的语言、文字、古人的生平等有一定了解;在讲述罗马的婚姻文化时,可以引入罗马墓志铭的记载,可以让学生对当时的社会情况有更加明确的认识。其次,世界古代史教材中对很多历史内容阐述不够具体,引入古典文献加深学生印象。如在讲述罗马土地洁净仪式时,可以引入加图的《农业志》,让学生深刻入认识到罗马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宗教活动。

引入图像教学的侧重点在于对场景的意义进行解释。世界古代史中图像教学材料主要指陶器。古代的陶器上会有反映各种社会现实点的各种场景和图像,通过对其进行分析可以对古人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进行考察和探究。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图片或视频进行展示,相对来说更加形象和生动,能够加深学生对当时历史的理解和认识。如在讲解古希腊学校教育时,可以展示一件刻有公元5世纪初期雅典学校情况的陶器,同时展示古典作家的记述,可以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

引入古典语言主要是指教师在世界古代史教学中引入古典语言,使学生了解古典语言正确表述的方法,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还原意识和能力。在中国的世界古代史教材中,很多词语的翻译不确切,使学生对其产生错误的认知,引入古典语言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世界古代史。如在讲解罗马早期历史时,会涉及到“旅行者”这一名词,指出现军事危机时被召唤到元老院但热独裁者的人。该词的拉丁文为viatores,其中via在拉丁语中意为“路”,因为他们需要游历农场去寻找这些政治家故有此称谓。引入古典语言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含义。

4结束语

将古典文献引入世界古代史的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它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学习脱节。其次,古典文献中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对先进的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筛选古典文献,尽量让学生参与到古典文献的准备工作中,采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力求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范秀琳.浅谈世界古代史教学中引入古典文献的价值[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6).

第2篇:对古典文学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山东高校:中国古典舞教学: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中图分类号:J72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8-0226-02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山东省内的四所高校(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大学、山东青年政治学院)部分舞蹈学生进行现场测试,时长30分钟,问卷内容包括个人信息、结构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得到的数据用Excel和SPSS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山东省四所院校共211名学生参加了测试,发放问卷211份,收回有效问卷208份,问卷有效率为98.6%。在参加测试的学生中,2011级学生116名,占55.8%,2012级学生92名,占44.2%。男生37名,占17.8%,女生171名,占82.2%。男女生分布比约为1:4.6。就生源来讲,78.4%的被测试的学生从普通高中毕业,21.6%的被测试的学生从中等技术学校毕业,两者相比差异显著,经过x2检验发现,山东艺术学院与其他高校学生的入学起点差异显著,具体表现为山东艺术学院的学生中中专起点比重大,而其他学校学生则多为中学起点,p<0.01。

二、研究结果

(一)学生对古典舞学习的动机强度及认知

1.被测试者对古典舞学习的兴趣强度

学生对于古典舞学习的兴趣强度调查说明有46.2%的学生对古典舞学习有较高的兴趣,有38.5%的学生对古典舞学习兴趣一般,对不同学校学生古典舞学习兴趣强度的比较发现,各校学生对古典舞学习的兴趣存在差异,p<0.05。其中山东大学学生对古典舞的学习兴趣强度显著高于山东师范大学和山东艺术学院学生,p<0.05。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生对古典舞的学习兴趣强度显著低于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艺术学院学生,p<0.05,山东师范大学和山东艺术学院学生无显著差异,p>0.05。差异的出现与诸多因素有关,包括学校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和方向的侧重,也与学生对古典舞的认知、接触度等有关。

2.被测试者对古典舞教学课程重要性的分布情况

学生对于古典舞教学课程中哪门课程最重要的调查说明有60.6%的学生认为身韵课最重要,有25.5%的学生认为基训课最重要,有10.1%的学生认为技术技巧课最重要,有3.8%的学生认为教学法课最重要,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身韵课是古典舞教学体系中最重要的课程构成,在古典舞教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高校古典舞教学中身韵贯穿始终,它虽然不能代表古典舞教学体系,却体现在古典舞教学体系的每一门课程之中,对古典舞学科的继承和发展起着巨大作用,也改进和丰富着中国古典舞基训的民族风格和肢体语言,带动着古典舞各个方面的繁荣和大发展,价值有目共睹。作为高校舞蹈专业学生古典舞身韵课的学习意味着舞蹈感知力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它把基训课、技术技巧课、教学法课有机的串连在一起,形成理论与实践结合,方法与规格齐行,继承与发展并举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学生对古典舞课程设置合理性的看法

1.被测试者对古典舞学制的认识情况

学生对高等院校中国古典舞学制的认识情况的调查说明各高校对古典舞学制存在显著差异,p<0.01。进一步比较发现,山东艺术学院学生认为古典舞的学习时间应该为三到四年,与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普遍认为古典舞的学习时间应该在一到两年差异显著,p<0.01。山东师范大学学生与山东大学学生无显著差异,p>0.05。这种认识情况的差异源于各高校对于舞蹈学科课程设置的总体规划和培养目标等方面的不同而产生的,笔者认为对于高校舞蹈学生来说,他们承载着舞蹈事业作为文化构成一部分发展和繁荣的历史使命,应该在立足培养目标的宗旨上,尽可能多的通过课堂的平台接触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情怀,深入学习传统古典文化,强化民族审美意识,使之在舞蹈中更多的体现内在的规律、动律、气韵和神态,真正的体现民族舞蹈传统精髓,为文化的复兴和繁荣做出贡献。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护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对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世界上任何民族,如果抛弃民族文化传统,没有任何特色,就会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失去地位,同时也在国际政治中失去影响力。所以中国古典舞的学习和创作可以使传统文化恢复活力,与其他文化形态一起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长期作用于社会发展。

2.被测试者对古典舞课合理性周学时的看法

统计发现学生对于古典舞合理性周学时的看法的认识四个专业存在显著差异,p<0.01。进一步检验证明舞蹈表演专业学生与舞蹈编导专业学生、音乐学舞蹈方向专业学生对古典舞课合理性周学时的看法无显著差异,但与舞蹈学专业学生存在显著差异,p<0.01,舞蹈表演专业学生倾向于周学时在六节左右,舞蹈学专业学生倾向于周学时在四节左右。舞蹈编导专业学生对古典舞课合理性周学时的看法与音乐学舞蹈方向学生存在差异,p<0.05,即舞蹈编导专业学生倾向于周学时在6节以上,音乐学舞蹈方向的学生更倾向于周学时在6节以下。

(三)学生对古典舞课程的评价情况

1.被测试者对所学古典舞内容前沿性的看法:

统计发现,各高校学生对于所学古典舞内容前沿性的看法无显著差异,p>0.05。学生普遍倾向于所学古典舞内容前沿性在较强和一般的区间之中,这也说明对于古典舞内容前沿性的评价处在及格的位置上,内容前沿性尚有待提高。

2.被测试者对所学古典舞内容覆盖面的看法

统计发现,各高校学生对于所学古典舞内容覆盖面的看法无显著差异,p>0.05。学生普遍倾向于所学古典舞内容覆盖面在较广和一般的区间之中,这也说明对于古典舞内容覆盖面的评价处在及格的位置上,内容覆盖面有待向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笔者认为古典舞内容不要只停留在技能课的范畴上,应该加入理论课等辅助教学,也不要只停留在动作外部形态上,应该更加注重内部意识形态上的培养和文化底蕴的修炼,使山东高校古典舞教学内容覆盖面朝着广而深的方向发展。

3.被测试者对所学古典舞是否满足自身需要的满意度

统计发现,各高校学生对于所学古典舞能否满足自身需要的满意度测试表明四所高校存在显著差异,p<0.05。x2检验发现,山东师范大学学生在古典舞满足自身需要的满意度上与山东艺术学院和山东大学无显著差异,与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存在差异,0.01<p<0.05。山东艺术学院的学生与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的学生在古典舞满足自身需要的满意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大学学生对于满意度倾向于满意,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生倾向于一般,这也表明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的学生在古典舞的学习上有更高的需求度。

4.被测试者对理论课学习在古典舞学习的影响中的认识情况

统计发现,各高校学生对于理论课学习对古典舞学习影响的情况测试表明四所高校存在显著差异,p<0.05。x2检验发现,山东师范大学学生在理论课学习对古典舞学习影响的情况与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大学、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存在显著差异,p<0.01。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大学、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无显著差异,p>0.05。山东师范大学的学生倾向于理论课的学习对古典舞的学习影响较大,其他高校倾向于一般。笔者认为舞蹈理论学习是技能课学习的指导教材,也是知识的升华,理论学习有助于帮助学生将舞蹈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并更好的指导实践。

(四)师资影响及学生的就业意愿

1.被测试者认为古典舞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因素

统计发现,各高校学生对于古典舞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测试表明四所高校存在显著差异,p<0.05。x2检验发现,山东师范大学的学生认为古典舞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因素与山东艺术学院的学生有显著差异,0.01<p<0.05。与山东大学和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无显著差异,p>0.05。山东艺术学院的学生更看重古典舞教师的专业素质,其次看重古典舞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表现。山东艺术学院与山东大学的学生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的显著差异来源于山东大学学生认为古典舞教师所具备的人格魅力很重要。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认为教学方法是古典舞教师影响学生最重要的因素的学生占到五成以上,与山大显著差异。笔者认为,作为高校学生,学习教师的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和手段。它使学生可以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以不变应万变,予以教学,也可使舞蹈表演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人格魅力对于学生的影响也比较重要,在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教师良好的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方面的能量可以引导学生朝着“正能量”的方向发展,在教学成果的体现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文化素质的高低影响着学生对于舞蹈作为一种文化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也是高校舞蹈教师必不可少的一项特质。舞蹈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施行教学的基本保障。

2.被测试者的择业观

统计发现,各高校学生的择业观存在差异,p<0.05。但多数希望成为教师,选择其他的也占有一定比重。x2检验发现,山东师范大学学生的择业观与山东艺术学院存在差异,0.01<p<0.05。差异体现在山东师范大学的学生在舞蹈编导这个职业意向上高于山东艺术学院学生,而在继续深造上显著低于山东艺术学院,也低于其他两所高校。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在演员这个职业意向上比重高于其他院校。笔者在统计过程中发现许多中专起点的学生在预期发展方向上选择了其他,感到尤为可惜。山东的舞蹈事业蓬勃发展离不开舞蹈作品和舞蹈演员的推陈出新,大家也更希望看到山东舞界新人辈出,茁壮成长,舞蹈作品百花齐放,这都需要无数舞蹈工作者默默的付出和执着的追求。

(五)对古典舞教学的可行性建议汇总

问卷在对学生进行开放性思维题目测试的时候,被测试者积极提出许多有益于山东高校古典舞教学发展的可行性建议,也反映了他们的心声。山东师范大学的学生在建议中提到希望古典舞课加大训练强度,增强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注重理论先行,已求其精髓而更好的指导实践,并强调在技能课堂上尽可能多的补充文化内容,充实课堂,因材施教。山东艺术学院的学生在建议中提到希望有针对性的基础训练和教学方法,更加注重技巧性的训练。山东大学的学生在建议中提到希望加入作品赏析的理论课程来更好的指导实践,更强调对自身的严格要求和多学苦练。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的学生在建议中提到希望先学习身韵课程再学习基训,对于身韵学习的渴求度很高。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山东省高校的古典舞教学虽然还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发展前景还是十分可观的,应该针对各学校的特点和问题在以下方面尽力健全,以求山东高校的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快速、高效发展完善。(1)以文化陶冶情操,以兴趣引领学习。高等院校应该以为学生创造一个优良的文化氛围和学习环境为己任,文化氛围对舞蹈的有利影响促使学生更加热爱舞蹈,使其身临其境,乐在其中;(2)与学科前沿对接发展基础教育,与素质教育同步培养通识人才。专业办学要注重学科的前沿性和覆盖面,学生既然对此有较高的要求,就应该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建立信息平台,将前沿内容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发展教育,以培养素质全面,适应性强、发展弹性大、知识结构丰满的通识人才;(3)做好就业服务工作,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平台,为舞蹈事业的新发展不断注入活力。学校要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开展职业生涯的规划,搭建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有效沟通桥梁,引导学生朝着适合自己的正确方向不断发展,以求适应社会文化的需求,不断地渗入到各层次的文化教育活动之中,以促进山东省舞蹈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1]何星亮.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具有世界意义[N].中国民族报,2003-09-23.

[2]叶向.统计数据分析基础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第3篇:对古典文学的认识范文

古典主义是西方特定时期的文学思潮,17世纪出现于法国,后成为欧洲各国文学的楷模,对整个欧洲文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17世纪晚期和18世纪早期的英国文学、18世纪末期的德国文学,都是典型的古典主义文学。法国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是从17世纪30年代开始,在封建王权的支持和鼓励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其特征从思想上说,首先是受到王权的直接干预,主张国家统一,歌颂英明君主,文学和政治紧密结合。古典主义作品突出家族责任和国家义务,表现感情服从责任,个人服从义务的主题。其次,古典主义主张要以理性去处理个人与国家利益、家庭义务和荣誉观念之间的矛盾。最后,古典主义文学多以帝王将相、宫闱秘事为题材,继承古希腊悲剧的传统,描写宫廷和贵族的生活。其特征从艺术上讲,第一是从古希腊罗马文学中吸取艺术形式和题材;第二是有一套严格的规范和标准,如戏剧创作必须遵守“三一律”;第三是人物塑造类型化,人物形象性格单一;第四是追求庄重典雅的风格,表现出较多的宫廷趣味。[1]去除某些特殊因素,从普泛一些的意义上讲,作为文学思潮的古典主义不同于作为一种美学倾向的古典主义,前者的内涵可以大致概括为三个方面:(一)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二)崇尚理性;(三)强调规则与模仿。其中,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应为古典主义最显著的特征。古典主义思潮只有在政治的庇佑和监视之下,才能找到其寄身的确切位置。它浑身涂抹着鲜明的政治色彩,散发出浓烈的意识形态气息。“古典主义代表了某种具有周期性的企图,它旨在使人的情感生活井井有条。”[2]这种对秩序的悉心维护,往往与国家利益、政治利益直接勾连,不少作品甚至直接歌颂君主和王权,成为不折不扣的权力体制的附庸。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学衡派在“融化新知”的基础之上“昌明国粹”,与林琴南们之出于卫道的热情而攻击新文学有着重要的区别,那就是学衡派并不具有政治的、国家意识形态的意味。这一点,与学衡派同时代的周作人看得十分明白,“只有《学衡》的复古运动可以说是没有什么政治意义,真是为文学上的古文殊死战”。[3]学衡派的文学观念代表现代中国文化转型期中的一种平和、稳健的文化心态和文化抉择,它并未栖息于国家政权的巨大身影之下。因此,在与政治的关系上,学衡派与古典主义不可同日而语。而被许多论者视为现代中国古典主义文学思潮之枢纽的新月派,实际上却由一批典型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组成,他们在前期多持纯粹艺术的立场,后期虽涉足当时的文艺思潮论争,却强调文学家必须坚持人格的自由。即使是被认为最具古典主义特征的梁实秋,也拒绝依附于政治、权威。他认为“文学家的创造并不受着什么外在的约束,文学家的心目当中并不含有固定的阶级观念,更不含有为某一阶级谋利益的成见”,所以,它要求“文学家永远不失掉他的独立”。[4]京派作家更是力图超越急功近利的政治化和商业化的文学选择,疏远于国家意识形态,从容高蹈,专注于“纯正”的文学趣味,默默地建造自己的“希腊小庙”。可以说,无论是学衡派、新月派,还是京派,都少有明确的政治指向性和为政治服务的意图,都没有直接依托于政权。正因为这样,学衡派、新月派和京派,与作为文学思潮的古典主义这个概念之间存在着无法弥合的裂隙。

二茅盾认为,“古典主义只是理智的文学,没有热烈的情绪,不许奔放的想象,并且只是贵族的娱乐,描写着贵族的文学”。[5]这道出了古典主义独尊理性的特征。古典主义思潮推崇理性,其哲学基础是笛卡尔的惟理主义。笛卡尔将理性视为一种先天的认识能力,照他看来,文学艺术作为人类的心智活动,也应当受到这种理性原则的无情宰制。因此,感觉和想象力被视为杂乱的、变幻的、足以使人类精神活动招致欺骗的根源而遭到敌视和排斥。这种惟理主义乃是古典主义文学理论的知识依据,诚如卡西勒在《启蒙哲学》中所说的那样,笛卡尔一劳永逸地为17、18世纪的美学指明了道路。古典主义所崇尚的“理性”拒斥感觉和想象,同时又表现出群体理性、政治理性的特征,显露出清晰的意识形态的专制面孔。学衡派之重视“理性”跟惟理主义观念很不一样。

以吴宓为例,他毕生追求“真情”与“至理”的统一,而对安诺德“诗专重理智思想而不及情感”的看法不以为然。他在《文学与人生》一文中说:“古学派(一译古典派)之伦理的主张,乃一各种性行元素之调和融洽……然古希腊罗马文学中之上品,如荷马之诗,苏封克里之悲剧,以及桓吉尔(Virgil)之诗,其描写感情想象非不强烈,岂仅专重理性者。……后来之新古学派及伪古学派,特重一偏之理性,致由浪漫派之反动,专务提倡感情及想象。写实派继浪漫派而兴,复趋他一端,专主以冷静之头脑,观察社会人生之实况,详加描写,不参己见,其所重者乃为科学之理性。”[6]吴宓称古典主义为“新古学派”和“伪古学派”,因为它“特重一偏之理性”,所以对之持否定的态度。(朱光潜也称这种惟理主义的、作为文学思潮的“古典主义”为“假古典主义”,并视十六世纪意大利人维达(Vida)的《诗艺》、十七世纪法国人布瓦洛(Boileau)的《诗艺》、十八世纪英国人蒲柏(Pope)的《批评论》为“假古典主义”的三部法典”。[7])吴宓强调诗与文“各该表示思想及情感,兼有其二,不废其一”。[8]显然,在文学观上,吴宓是反对惟理主义观念的。新月派提倡的是理性节制情感,借用朱自清评价闻一多诗歌的话来说,就是靠理智的控制比情感的驱遣多些。即便是被有些论者称为古典主义理论家的梁实秋,也只是反对过分推崇情感,不赞成把情感直接当成文学本身。京派提倡“理性与情感”的协调,其“理性”并不排斥情感,不过是针对当时文坛上情胜于理的普遍状况,针对情感过分外露的感伤主义倾向,要求“和谐”与“恰当”,其着眼点在于“艺术的完整”。比较而言,在布瓦洛的理性原则的强力框范之下,古典主义作品通常讲述的,乃是在贤明君子的调解下理性对的最终克服,而非理性终归要让人身败名裂,这无疑是一种理性专制主义姿态;而京派批评家所要求的,却是对裸的情感宣泄的适当“节制”,是“一个艺术家所需要的平静的心境”。[9]沈从文、李长之、朱光潜、萧乾、李健吾、废名、叶公超、常风等人,均反对文学创作中过分的“热情”,而不排斥感情。至于京派开创了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的抒情小说(诗化小说)的事实,则早已广为人知。西南联大诗人穆旦、冯至、袁可嘉、李广田等的反“感伤论”,也和京派的主张相类。如果把现代中国文学中的这种“理性”不加区别地简单等同于文学史意义上的古典主义思潮所推崇的“理性主义”,甚至习惯于拿中国文学史机械地比附西方文学史,就很可能要冒牺牲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身真实性的危险。西方文学史上的古典主义者坚信,合乎理性原则的伟大作品早已在古代诞生。拉布吕耶尔曾一口咬定:一切都已经说过了,我们只能跟在古人和现代人中最富技巧者后面拾其牙慧。#p#分页标题#e#

在古典主义者那里,文学典范早已存在,艺术的全部规则都已为前人创制,后世文学须服从权威,匍匐在在经典的律条下反复揣摩、不断仿写。“古典主义提供的文学是给他们的祖先以最大的愉快的……主张今天仍然模仿索弗克勒斯和欧里庇德斯,并且认为这种模仿不会使十九世纪的法国人打呵欠,这就是古典主义。”[10]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无论是学衡派,还是新月派,都没有掉入这种僵硬的泥古窠臼,京派更是以独具魅力的文学创作实绩,为中国文学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新质。他们所体现出来的对“古典”的赞赏,更多的是重视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把从传统中吸取有益的养分作为创造的基础,而不是拜倒在某些典范和类型的脚下。例如沈从文,废名等作家,在文体上多有实验和创造,这几乎是众所周知的文学史常识了。新月派关注诗的形式,因而屡遭“形式主义”之讥。闻一多的“带着脚镣跳舞”,是对“艺术自律”的强调,也是对新文学初期的白话诗以来“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趋势的反拨。当时许多新诗作品粗制滥造,让人生厌,新月派提倡创造诗歌的新格律,正是清醒地意识到了新诗本身存在的弊端。这种新诗发展过程中的内部调整,目的是力图在传统诗词的形式彻底破坏、无形式成为了诗歌的唯一形式之后,探索和建构新诗的形式美。闻一多反对在创作上的任意而为,在诗歌的语言形式方面多有创造性的建树。他提出的诗歌“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主张,就是对诗歌语言形式的具体要求。新月派的诗歌格律运动与其说是古典主义式的模拟经典,不如说是恰当地运用传统资源的一种创新。从题材方面来说,古典主义钟情于反映上层社会的生活,不屑于描写下层社会的生活,具有鲜明的贵族化色彩。这种状况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难以见到。京派与此迥乎不同,甚至恰恰是背道而驰的。他们的眼光注视着“乡下人”,对中国社会的现实人生有所贴近,文学视野较为开阔。如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刻画出了中国农村生活的整个面貌,其题材多取自下层民众的生活,体现出对小人物的关怀,而上流社会的教授、绅士倒成了被讽刺嘲弄的对象。

要而言之,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既看不到对具体的经典的推崇与模拟,现代作家中,也没有人在主观上企图或在客观上做到了确立文学创作的规则与律条。不消说,就像许多论者详加梳理过的那样,学衡派、新月派、京派与“古典主义”有这样或那样的间接的关联,有某些相似之处,但这种相似之处除了与古典主义的内涵之间的裂缝难以弥合之外,而且无论从理论构建、规模,还是从作品来看,它都无法作为一种“思潮”而存在。

首先,它缺少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即便是被一些论者认定为古典主义理论家的梁实秋,实际上也是受到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的影响,其《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文艺批评论》、《偏见集》等著作,虽然表现出与古典主义的种种联系,但大体上是坚持从文艺本身出发、从创作的规律出发谈创作,毕竟没有照搬或创制一套完整的“古典主义”理论。不能用梁实秋的理论表白来代替其创作实践,更不能用苍白的逻辑推理代替对其文本的细致分析。更何况任何文艺思潮都有着自身的内在逻辑和外部边界,就算是有了思想家、理论家的某些思想言论,也并不意味着就有了文艺思潮本身。

其次,文艺思潮应该是有一定规模的理论倡导与创作实践结合的文学运动,而在现代中国,并无规模较大的古典主义文学运动。以新月派为例,它本身就是一个较为松散的团体,无非是一帮自由知识分子自愿地处在一起,“既无思想纲领,也没有奋斗目标”,“大家聚在一起,无非是凭着兴趣写点文章,谈笑作乐而已”,但是在“现代性”之类的知识框架下,有论者把新月派视为其成员之间有着高度一致性的现代中国的古典主义大本营,而“实际上,他们的情况远不像我们从前所估计的那样奥妙复杂”。[11]将学衡派、新月派、京派捆绑为一脉相承的集团,则显得更为勉强。

最后,然而也许是最重要的,就是目前所见到的认为中国现代文学中存在古典主义文学思潮的著述,大都不能从学衡派、新月派、京派的作品分析出发,去说明相关问题,去作出新的阐释,甚至不能明确地列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到底有哪些重要的“古典主义”作品。远离作品而得出的相关结论难以令人信服。

三现代中国虽未出现古典主义文学思潮,但对于中国现代文学而言,古典主义一词并不因此而完全丧失了描述功能。我们可用广义的古典主义或“古典主义倾向”来概括中国现代文学中某种家族相似性———一种重视传统的文化理念与和谐、静穆、均衡、节制的艺术风貌。吴宓、朱光潜所说的“古典”、“古典主义”,其实正是这里所界定的美学风格上的“古典主义倾向”。在《什么是古典主义》一文中,朱光潜所探讨的“古典的”及“古典主义”,即为“古典主义倾向”,而非“古典主义思潮”。[12]从梁实秋本人对“古典”的理解来看,他也并没有把“古典”和作为文学思潮的古典主义混为一谈,其“古典”意指在立足传统文化的前提下,文学创作的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特征。梁实秋指出:“‘古典的’与‘浪漫的’两个名辞不过是标明文学里最根本的两种质地。这两种不同的质地可以在同一时代同一国土同一作家甚至同一作品里同时存在。”[13]他不把“浪漫的”与“古典的”理解为水火不容的对立物,他所反对的,在很多情况下,只是滥情的极端浪漫主义。

1924年,本来信奉极端浪漫主义的梁实秋,在听了白璧德的课后,感慨良多,深为折服。他“开始自觉浅陋”,“对于整个的近代文学批评的大势约略有了一点了解,就不再对于过度浪漫以至于颓废的主张像从前那样心悦诚服了”。[14]值得注意的是,梁实秋本人并没有认为自己从浪漫主义转到了古典主义,而是受到古典主义的启发,从极端浪漫主义中走出来了而已。新月派的古典主义倾向表现为重视艺术规则,追求均衡、和谐的审美理想;既视情感为艺术的生命,又反对毫无节制的滥情。京派的古典主义倾向则表现为和谐、平静、准乎自然的审美风貌,浸润着东方式的静穆的艺术神韵。现代中国文学中这种古典主义倾向的出现有其历史原因。首先,20世纪初,物质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急剧膨胀,物质功利与人文精神的矛盾日趋激化。现代中国的许多知识分子,如吴宓、陈寅恪、梁实秋等,开始认识到物质主义的滋长,可致“人欲横流、道义沦丧”。[15]而新人文主义力图复活古典人文精神以克物质主义、功利主义之弊,主张以道德理性节制情感,提倡和谐、均衡的美学原则,这就无疑成为学衡派、梁实秋之信服新人文主义的重要原因。其次,随着新文学本身的发展,一些人开始反思新文学运动的得失,要求吸取中国传统文学的养分,重视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复次,政治局势和社会现实的变化,也使得不少作家向往稳定、渴盼安宁,因而把传统当作了精神的栖居地和心灵的避风港。最后,当浪漫主义的发展已到滥情与颓废的境地,艺术本身的品位已令人不满,那么,古典主义倾向作为对极端浪漫的一种制衡,其出现就是势所必然的了。#p#分页标题#e#

中国现代文学中所具有的那种节制、均衡、静穆、和谐的美学风貌,诸如京派的小说和新月派的诗歌,与其说是新人文主义的中国版本,还不如说是在特殊的文化转型时期,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审美理想在现代文学领域中的承继、发扬和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古典主义倾向,其实就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那种重视传统文化、具有传统色彩的文学理念和文学作品。使用“古典主义倾向”一词,不仅可避免使用“古典主义”这一概念时容易造成的误解,同时也更准确,更符合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历史真实。更为重要的是,它充分照顾到了其所属“成员”之间的差异性。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可纳入这一“倾向”的,除人们谈得较多的学衡派、新月派、京派之外,还有其他的流派与作家。如30年代的“现代”诗派。“现代”诗派虽不甚关注“理性”和“规范”,但也要求区别于极端浪漫的“坦白奔放”,要求对情感适当节制,以达到情绪表达的蕴藉与深入。“现代”诗派以传统审美心理为本位,选择和接受西方的现代诗学,所以苏汶在《望舒草?序》中称戴望舒的诗是“象征派的形式,古典派的内容”。就拿这几个文学流派来说,他们各有自家的特点,甚至即使同一个流派里,不同的作家之间也会存在巨大的差异。学衡派和新月派对传统文化的择取,主要偏向于儒家,尤其是儒家的伦理思想。如梁实秋对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就十分欣赏,他认为儒家思想接近西洋的人本主义(即新人文主义),孔子的哲学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颇多暗合之处,于是择取人本主义的文学观。而京派与道家文化有着更深的亲缘关系。有趣的是,梁实秋和闻一多虽私交甚深,在文艺理论上也确有相似的倾向,但绝不能因此而简单地混为一谈。例如,梁实秋依白璧德的说法,认为在中国,道家的文学思想很像是西洋文学中最趋极端的浪漫主义,因此,他对老庄思想持严正的批评态度。闻一多却对道家、庄子颇有好感。

第4篇:对古典文学的认识范文

一、阅读古典名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一)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主要是以教材为载体,语文教材中的内容都是经典,但这些内容只是众多经典文化中的一小部分,所以学生若是单纯的学习教材上的知识,不拓展自己的知识面,那么学生对语文知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就会比较狭隘,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古典名著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古典名著非常多,比如说《西游记》《水浒传》以及《三国演义》等。这些古典名著能够传承千年,其价值自然是不可估量的。而且众多古典名著,其内容侧重点不同,例如《水浒传》侧重的是人物形象的刻画,而《红楼梦》侧重的则是爱情故事的描写,无论是哪些内容,都有其阅读的价值。因此,让学生走出教材,阅读古典名著,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能够在更广阔的天空中学习知识,健康成长。

(二)可以帮助学生分辨善恶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将语文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懂得分辨善恶,树立正确的三观。比如说,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作为保护唐僧的大弟子,曾三打白骨精,在这一故事中,因为白骨精是幻化为人形而存在的,所以唐僧对孙悟空产生了误解,认为他野性难改,轻视生命。所以最终逼得孙悟空离开了唐僧,而在唐僧被白骨精抓住之后,孙悟空又能够不计前嫌的回来救唐僧。以这一故事为载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刻的剖析每个人物的心理活动,学生在分析中,可以感受到孙悟空对妖精的仇视,可以感受到唐僧一视同仁,心怀万民的大胸怀,也可以感受到白骨精邪恶的思想。通过对人物心理的剖析,小学生能够分辨善恶,懂得感恩,不贪念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这对于学生健康的成长有着促进作用。

(三)可以延续优秀的传统文化

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内容,若是优秀的文化无法传承下去,那么国家的发展将会岌岌可危,所以小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希望,同时也承载着文化传承的重要责任。小学生对于未来,对于社会的认识来源于教师、家长、网络以及图书等各个方面,小学生就是一张白纸,最终所展现出来的图案取决于绘画者,所以说,教师在小学生的成长生涯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让学生阅读过程中阅古典名著,可以促使学生对古典名著有更深刻的理解,而每当学生阅读一部古典名著之后,学生脑海中的知识会有所增加,人生感悟会更透彻,对文化的记忆会增加清晰。如此一来,学生就可以将千年的历史文化刻画在脑海中,进而一代代相传,实现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有效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一)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名著内涵

在小学生阅读古典名著中,因为古典名著的文化内涵较为深刻,所以学生阅读起来难度较大。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带领学生实际阅读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挖掘名著内涵。比如说,教师在让学生阅读《红楼梦》这一经典名著之前,教师应避免学生沉迷于名著中的情爱之中,而是应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认识到这一名著的内涵。此名著主要是借助爱情故事,鞭挞了封建社会对纯真爱情的戕害,同时揭露了封建社会礼教的害人的本质,当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认识到了这一名著存在的价值之后,学生再次阅读名著将会产生不一样的领悟,这对小学生思想的成熟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名著写作技巧

古典名著之所以可以流传千古,不仅是因为其内容,更重要的是写作的技巧。众多古典名著的写作内容不同,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所应用的技巧也存在差异。就比如说《水浒传》,这一经典名著中,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是非常突出的,全书中共有人物描写多达600多人,是世界文学史上人物最多的小说之一。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阅读这一经典名著过程中,不仅要从内容分析,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技巧进行探究,只有这样,经典名著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来,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写作技巧。

(三)教师要给予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

阅读并不是一件“孤独”的事情,要知道,一个人的思维是有限的,而在看待同一件事情上,不同的人能够有不同的看法。所以为了不限制小学生的思维,教师在让学生阅读古典名著过程中,应给予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小组同学共同来进行阅读。当学生完成部分阅读之后,就可以在小组中进行讨论,讨论的过程中是思维碰撞的过程中,是思维不断拓展,不断发散的机遇,所以在学生讨论中,学生能够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理解名著,加深自己对名著内涵的认知。

第5篇:对古典文学的认识范文

一、常识铺垫,提高学习层次

文学常识是古典诗歌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同的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内涵不同主要在于其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个人发展环境不同所导致。要真正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意义,不仅要认清、看懂其字面含义,还应从作者的背景、情感、地位等方面出发进行想象、思考,以期通过换位模式达到理解的最高效化。笔者认为,进行古诗文学常识的教学并非简单向学生陈列相关知识与故事即可达到目的,而应以学生的视觉、听觉等体验为基础进行渲染式教学。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望岳》时,若学生未能从全局视角上认识作者、理解背景,则在理解古诗蓬勃朝气、壮志凌云的情感表达上存在缺陷。对此,教师应做好课前的常识铺垫教学,将杜甫的背景分为个人背景、社会背景两个层次展开教学;其中,为了解决文学常识学习的枯燥特征,教学的形式可参照探究式策略,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相关资料进行课前预习自学,并分别在课堂上以演讲方式分享。做好文学常识铺垫的教学工作,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层次。

二、情感启发,引导心灵共鸣

古典诗歌是一个时代独有的文化形式,是传统也是精髓;作为一种文学方式,古诗有其独特的表达形式与韵律,与当代文学表达习惯具有较大差异。心理学家指出,人的交往过程是一个双方互动的过程,其中包括了交往对象和交往情境。如果我们能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处于对方的情绪状态中,悲喜同步,即建立了与他人共鸣的情境。这种现象就是“情境同一性”。古诗是古人在那时那景有感而发的文学结晶,一首古诗的字、词间不仅包括诗人的个人特色和喜好,更与诗人的背景、经历,以及诗人当时身处的社会特点等因素息息相关。运用好“情境同一性”原理,在初中语文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启发,有助于帮助学生构建起与古诗背景相一致的情境,使得学生能从诗人的角度出发,理解与诗人背景相匹配的行为模式,并由此而与诗人产生共鸣。例如,在《赤壁》一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中,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将古诗情感内化进而引起共鸣,教师可采用符合学生现阶段认识水平的策略,如“300字现代文重现历史”活动,使学生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设计情境,将自己与唐朝时杜牧的处境相结合置于杜牧的所见――折戟,顺着他的思绪又回顾更久远的历史,从而发出感叹。让每个学生都当一回“杜牧”,恰好将学生的感情与历史情境相结合,达到了情境同一性的要求,从而有效地引发了情感共鸣,完成情感启发。

三、创新鉴赏,延伸诗歌影响

创新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初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同样如此。古典诗歌虽然是传统的文化产物,但其形式、情感、所发挥的价值却是因人而具备与时俱进的特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完成知识的普及任务,还应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水平与创新思维能力。笔者认为,在古典诗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有效利用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平成创新教学目的。例如,在上文提到的“300字现代文重现历史”活动中,教师可将学生的作品进行收集评价,以班级或年纪等小范围可控群体为基础,建立微博、微信等平台或论坛讨论小组,并经学生同意将其作品进行在线共享,由此激发其创作热情;其次,在古诗的学习过程中及时开展话题讨论,邀请所有学生参与到学习与评价的过程中;当每一首古诗词的学习任务完成后,教师可在课堂上进行相应总结,尤其对部分学生新奇、创新、有价值的想法进行点评与发展,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研究的信心与热情。创新需要以时代化工具为依托,教师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发展特征,才能获得与时俱进的教学成果。

综上所述,古典诗歌的学习是初中语文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既要完成一般意义上的教学任务,更要为学生深层次的发展做努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效结合古诗与学生的各自特色与契合点,尤其注重情感启发,从而达到在完成对学生的文化教育的同时,也完成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素质教育以及审美教育的教学本质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向玲.探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古典诗歌的教学方法[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28):370-371.

[2]涂汉明.对初中语文古典诗歌的教学方法的尝试[J].读与写,2015(24):191-192.

[3]李红英.浅谈初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J].速读,2015(05):102.

第6篇:对古典文学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经典诵读;家校配合;课堂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校将经典诵读纳入了学校的教学中,也有更多的学生加入经典诵读的队伍。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切实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但是,在经典诵读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经典诵读质量的提升。因此,本文将经典诵读作为重点,对其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实施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一)开阔学生视野,加强文化积累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经典诵读教学,不仅能够实现中华文化的传承,提高学生文化底蕴,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强文化知识的积累。另外,我国经典的古诗文中既包括优美的文字和语句,又包括具有韵味和旋律的语句。通过经典诗句的阅读,能够切实提高学生对文化知识的积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营造诗意生活,净化学生心灵

经典诵读能够给人带来一种精神上的净化。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经典诵读,可以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用诗意的眼光去感受世界、认知世界。另外,经典的古诗文中包含很多非常美好的元素,教师在组织经典诵读时可以加强学生对文化的感知,从而净化学生的心灵。

二、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课堂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缺乏对经典文化的理解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在知识储备和知识认知等方面都有所欠缺,不能充分理解经典文化,导致在经典诵读时不能深入地掌握经典文化。虽然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喜欢尝试新鲜的事物,但是却没有耐心,对于枯燥的事物会非常反感。经典诵读对于小学生来说就比较枯燥,背诵起来非常困难,这样不仅会泯灭学生学习经典文化的兴趣,还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

(二)教师对经典诵读缺少认知

通常来说,小学教师在实施经典诵读时所使用的素材都是教材中的古诗文,他们认为带领学生诵读就能帮助学生理解。实际上,这种思维是错误的,因为小学阶段是学生记忆能力最强的时期,这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优势进行古诗文的背诵。

(三)诵读时间不够充足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一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所以留给学生进行经典诵读的时间就会很少,再加上诵读的时间比较分散,不利于诵读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另外,小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如果让他们课后自行进行经典诵读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但是,经典诵读要经过长时间的培养才能形成习惯,才能感知文化带来的魅力,所以一定要规划好经典诵读的时间。

三、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实施策略

(一)经典诵读环境的创造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经典诵读时,教师可以通过创造相应的诵读环境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入手来进行校园环境的改善,建立良好的校园环境,从而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从精神方面来讲,可以加强校园活动的宣传,制定符合经典文化传承的校训,比如,学校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诵读活动,诵读比赛、校园朗诵节等,还可以举办关于经典文化的晚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从精神层面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诵读环境。比如,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场古诗文朗诵比赛,调动学生诵读古诗文的热情,为其创造相应的环境。从物质方面来讲,可以在校园和班级中张贴一些经典文化的宣传海报,并且进行全校的评比。

(二)经典诵读方法的转变

1.重复诵读,激发学生兴趣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经典诵读,能够加强学生对美的感受,教师一定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通过引导学生重复诵读,使学生对古诗文的节奏、词义等进行良好的把握,从而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比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游子吟》的教学时,学生可能对其中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一句理解得不是特别深刻,这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重复朗读,学生会被其中的韵律所吸引,逐渐对诗词有所认识,从而理解了其中的含义。

2.创设情境,提高学生认知

教师在实施经典诵读时,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认知,从而对古诗文中的景象有一个美好的想象,起到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比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独坐敬亭山》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巍峨的高山,使学生感受一览众山小的壮观,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与诗人产生共鸣,提高了经典诵读的效率。

3.角色扮演,丰富经典内容

在小学语文课堂实施经典诵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来表达古诗文的含义,在加强学生之间交流和互动的同时,也使学生更加理解了古诗文的深层意义。比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回乡偶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人以及家乡的父老乡亲,可以想象一下他们之间的对话,这样不仅能够达到丰富教学内容的目的,还能加强学生对该首古诗的理解。

4.加强联系,实现知识拓展

在小学语文经典诵读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将相关、类似的内容联系在一起,从而起到拓展学生知识层次的作用,还能加强学生对古诗文的记忆。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赠汪伦》,这是一首送别诗,在诵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其与其他的送别诗联系在一起,并让学生对其进行比较,这样会更加方便学生记忆。

(三)诵读时间的制订

针对诵读时间不充足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规定诵读时间。首先,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兴趣,每天抽出一点时间来进行诵读,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诵读的时间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其次,诵读计划的制订也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每天诵读的时间,如每天晨读时诵读15分钟,午睡之前诵读15分钟,晚上睡觉之前诵读半个小时。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诵读的习惯。

(四)家校配合实施诵读

第7篇:对古典文学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中国古典文化;人文关怀;起点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课题的提出

语文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而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知识界和教育界把对文化的终身关怀提到了一个相当高的位置,这就要求孩子们在学习母语的同时更要多一分使命感、责任感,对祖国悠久的古典文化心存热爱探索之心,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永久的精神家园。而放眼今天的小学校园,学生对古典文化知之甚少,充溢孩子有限大脑空间的,多为喜羊羊、熊大熊二之类的动画明星及各种游戏。如何唤起小学生们对母语的感情,激发他们对学国古典文化的兴趣,提高其人文素质,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尝试着就“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这一课题,在执教班级中开展题为“在中国古典文化中寻找人文关怀的起点”的系列古典文化渗透实践活动。我相信,每个孩子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亟待开发的丰富矿藏,里面富含对祖国古典文化的追寻与探索,更富含对人类文明一生的关怀与渴望。当我们用特殊的方式唤醒孩子们这份久埋心底的巨大潜能时,孩子们回应给我们的,回应给社会的,必将是一个巨大的惊喜。

二、课题的实施过程

中国古典文化源远流长,要使孩子们对其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并主动探索学习并非易事。赞科夫曾经说过:“为了在教学上取得预想的结果,单是指导学生的脑力活动是不够的,还必须在他身上树立起掌握知识的志向,即创造学习的诱因。”于是,我遵循孩子们的认识规律,计划在每周的第一节语文课中穿插以“字―词―句―段―篇”为实施步骤的熏陶实践活动,以课内外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探索,并以“古典文化沙龙”的形式让学生交流学习成果,具体计划如下:

1.文字的起源及流变。让学生回去自行查阅有关古文字的相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让孩子们进行交流并由教师辅助讲解。并以“中国古代文字趣谈”为题让孩子们上台讲解,在增加学生对古文字了解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部分旨在让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起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继续探讨本课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2.成语沙龙。让学生回去自行查阅有关成语的相关资料,并以“成语沙龙”为题进行成语知识的全面交流。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成语接龙。通过做成语接龙的游戏,加大学生成语的积累量;(2)成语故事大家谈。通过让每个孩子收集并讲一个成语故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3)成语对对碰。这也是一个成语小游戏。游戏规则大体是一个学生上台表演指定成语,另一个学生根据看到的表演猜出相应的成语。此游戏的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成语意义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4)成语联盟。这是学生学习成语达到一定水平后进行的能力专项训练。起初可以指定一个成语让学生造句,在此基础上不断延伸,最后达到成语的连词成段。

3.诗词的熏陶及创作手法初探。在学生对古代字词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并兴趣盎然的时候,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渗透古典诗词的教育。具体的是,可先进行对联的趣味沙龙。通过让孩子们收集对联,师生同台讲对联故事,对对联等多种有趣的形式,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对联语的结构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通过教师讲解,渗透联语中的声韵美和对仗等方面的结构美,为学生学习古典诗词提供有利的知识前提。在对学生进行诗词熏陶时,可从诵诗、赏诗、作诗三个方面有条不紊地进行。

(1)在黑板一角设置“每日古诗”,要求学生自查自明诗意并在当天背过。除此之外,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背诗,并用男女生打擂台的形式进行检验;(2)引导学生学会赏析名家名作。在此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赏诗的方法。可以从“寻诗源”、“明诗意”、“悟诗情”、“析诗法”、“入诗境”等几个方面进行,力求学生掌握一套完整而系统的赏析方法。当然,在赏析过程中还要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培养其独立的人格精神;(3)在赏诗的过程中对诗词的创作手法进行初步的探索,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将所掌握的创作手法运用与实践写作,练习自创古体诗词。并以手抄报和自创诗集的形式进行集体交流,增强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深层次了解并提高动手能力和集体合作意识。

4.推荐优秀古文篇目。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握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有坡度有层次地进行。首先向学生推荐优秀古文篇目中的优秀段落,让学生们查阅相关材料并进行自由诵读背诵,然后根据学生自身的需求完成其他段落的赏析。在此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谈对某一整篇、某一段落或某一句话的理解把握学生的感知情况。更有效的手段是在日常管理中随时随地地运用古文中良好的道德规范,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借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第8篇:对古典文学的认识范文

古典诗词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因为字数的限制,具有凝练和跳跃的特点,显得言浅意丰,这就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又因为学生是从高中才开始接触古典诗词,因而难免显得生疏。而许多老师光凭着一张嘴也很难真正挖掘出诗词背后的深刻意蕴,因此在平时的高中语文古典诗词课堂教学设计中,许多老师往往是粗略的带学生把诗词读上一两遍,然后便开始囫囵分析,最后便草草结束,渐渐地,学生觉得古典诗词学习越来越索然无味,于是古典诗词也愈发难以理解。诗歌鉴赏,鉴赏的前提是读懂诗词,这是许多专家的共识。只有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活动,让学生走进诗词、了解诗词、分析诗词、融入诗词,让学生充分揣摩古典诗词的意境,钻研诗词的语言、用词,体味作者的情感,充分感受到诗词的魅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古典诗词鉴赏的能力。

网络使过去学生的信息资源主要来自于书本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改观,借助于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实现了数字化、多媒化、网络化,尤其是网络与各门具体学科教学的整合,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更加展示出网络应用于教学的广阔空间。网络技术为古典诗词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活水,并必将带来古典诗词课堂教学的全面变革。与传统的古典诗词课堂教学设计相比,网络环境下的古典诗词课堂教学设计具有鲜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一、直观性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古典诗词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一般理科教学中教师运用各种直观教具、实物或者进行示范实验直观演示的方法有所不同。网络环境下古典诗词课堂教学的直观性,便是指充分利用网络,让古典诗词的背景、内容、意境显得直观、具体可感。在古典诗词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资源优势,让学生详细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简况及创作风格;可以通过网络查找学习和诗词相关的赏析文字,加强对诗词的直观理解;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媒介,通过名家解读加深对晦涩难懂的诗词的直观认识;可以通过感受名家朗诵,加强对诗词情感的直观领悟。例如在设计《满江红》时,可以详细讲解北宋的时代特点,岳飞的个人经历及创作特点,通过名家朗读充分感受词的意境及情感,借助名家视频解读充分领会词的内容。总之,在网络环境下,古典诗词不再显得晦涩难解,通过网络技术手段的运用,古典诗词的课堂教学内容显得更直观,更易为学生所接受。

二、精细性

诗词鉴赏,其最高境界是鉴赏。要想达到让学生能鉴赏诗词的境界,功夫主要在平时,网络技术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最大可能。在平时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充分将网络的活水引进课堂,借助网络的强大功能,秉烛探幽,深耕细作,实现精细化教学,有效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这种精细化主要体现在诗词字词理解的精细化,揣摩字词的作用、好处,揣摩意象的含义、作用,揣摩这些字词对于刻画人物、揭示情感、表达主旨方面的作用;手法的精细,分析语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方式、表达方式等,并力求全面;情感的精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悉心领悟诗词具体语句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主旨的精细,通过词句的具体分析,搞清作者的创作动机,明晰诗词的写作主旨。总之,在网络环境下,在平时的诗歌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秉承精细化教学理念,通过对文本的细致分析,力求让学生做到弄懂,弄通,弄透,必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的诗词课堂教学,从根本上改变古典诗词鉴赏得分低的局面。

三、拓展性

在以前的古典诗词课堂设计中,囿于条件的限制,教师往往只注重文本的分析。而在网络背景下,教师可以站在更高的高度来观照诗词,做到既注重诗词的内涵,又注重诗词的外延,既可以充分拓展学生的视野,又可以提高学生解读古典诗词的能力,极大地扩充课堂容量。古典诗词课堂设计的拓展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知识的拓展,主要体现在可以扩展和诗词有关的时代背景、创作背景,作者的相关常识、有趣的故事;通过不同的名家评论拓展对诗词内容的多元认识;通过课后拓展,领悟和所学诗词作者相关的其它不同风格的作品,或归纳出和所学诗词同一类型的某类诗词的共性特点,或和其它诗词进行对比阅读,拓展和加深对诗词的认识。二是思维的拓展,通过对诗词中所采用的不同的版本信息的比较,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尤其是通过对背景、词句和主旨的不同认识和理解的深入探讨,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声声慢》为例,其中有“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一句,对于“满地黄花堆积”一句,一种见解认为是盛开的景象,一种见解认为是凋零的景象,引导学生深入辨析。再如《声声慢》一词的创作背景,有人说是李清照中年的作品,有人说是其晚年的作品,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找网络相关资料,然后进行辨析,还可以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网络环境为高中语文古典诗词课堂设计注入了“活水”,也使高中语文古典诗词课堂设计呈现出和传统教学设计迥异的特点,不仅更直观,更易于为学生所领悟,而且分析的更精细,更利于培养学生解读和分析诗词文本的能力,通过知识的拓展,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所有这一切都必将转化成学生切切实实的能力,从而有效改变当下古典诗词教学效率低下的窘境,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成绩。

第9篇:对古典文学的认识范文

身韵课教学中涉及到形、神、劲、律四个基本训练要素,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把舞者内心情感传递给观众称为“神”,具体的舞蹈动作为 “形”,舞者的舞蹈外部动作所体现出来的节奏和力度为“劲”,在舞蹈表演当中舞者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是为“律”。在身韵课教学训练当中,教师要注意将这四大基本要素相融合进行教学,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掌握中国古典舞神形兼具的韵味,才能让舞蹈更有艺术魅力。

1身韵课在中国古典舞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1“元素”训练的重要性

如前文所述,在中国古典舞当中有“呼吸”与“元素”两大基本要素,这两大要素的训练是身韵课的重要内容。中国古典舞实际上是在许许多多的专业工作者在对我国民间民族传统舞蹈的的提炼、加工以及再创造上所形成的独具中国古典特色的中国舞蹈艺术的一种。它对我国各民族文化精神进行了完美融合,有非常强烈的典范意义。

身韵课始于21世纪八十年代,发展至今只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但却被国内外舞蹈界以及学术领域广泛认识和接受。身韵给古典舞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它在舞蹈动作上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元素”化动作,而不再局限于过去中国古典舞的以戏曲动作为基础的程式化动作。在舞蹈教学当中涉及到许多诸如提、沉、冲、靠等等动作,实际上,中国古典舞身韵课教学当中的“元素”所包含的许多动作与其都有许多类似的地方,然而究其本质两者却有很大差别。所以我们在身韵课的教学当中一定要重视“元素”教学,并给学生认真讲述其与舞蹈教学当中的这些动作有何本质差别,这样一来,同学们才能更好的理解身韵课的具体动作要领,领会中国古典舞的独特性。同时,身韵课教学过程中需要老师对这些“元素”进行分解教学,而这正符合中国古典舞的组成架构,即古典舞是由一个一个动作所组成的,所以解构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比如我们在身韵课当中要练习云间转腰这一复合元素动作,这就需要同学们能够掌握基本的七个元素动作,只有学生学会舞蹈当中的呼吸、提沉等系列元素之后才能在表演云间转腰这个动作时更有美感和艺术魅力。

1.2“呼吸”训练的重要性

舞蹈里的身形是指舞者舞蹈动作的外部体现,身是身体之义,形是舞姿造型。身形来源于社会实际生活,并与之密切相关,通过身形动作来塑造舞蹈当中人物的形象和心理活动,表达舞者的思想感情。中国古典舞蹈形成了独具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舞蹈艺术,身韵的提出更是推动了中国古典舞蹈的发展进步,形成了一套有系统、完整的舞蹈教学系统。

舞者对于呼吸循环机能的调控能力影响着其舞蹈的动作形态。身韵中涉及到的每一个基本元素都与呼吸存在着密切联系。比如身韵课当中的“提沉”训练,这个动作当中的身体中段与头部的上下运动都离不开呼吸的紧密配合,在这个动作训练的过程中再加以音乐配乐和舞者身体多个方位的变化,从而让舞者慢慢体会到呼吸和身体变化的密切联系,继而在身韵中将呼吸与外部形态动作进行结合,让动作充满了生命力,形成中国古典舞独有的神韵。

1.3身韵课中的素质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舞蹈基础

我们在中国古典舞蹈教学中加入身韵课教学,其主要目标就是要培养训练学生的古典舞技巧与舞姿,包括点线的渲染、把握节奏的能力等等。中国古典舞身韵课教学离不开基本功训练,包括锻炼学生的肌肉素质、爆发力等,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其在舞蹈表演中能够对跳、转等动作技巧进行灵活运用以提高舞蹈的表现力。

2对身韵课的展望

当前我国在中国古典舞的教学当中更加重视基础训练,在课程设置上有身韵与基训两门课程,这样一来许多学生以及老师都会无意识的认为基训是主科目,更为重要,而身韵则不过是辅助训练,即我们平时所说的副科,这种课程设置所带来的后果就是师生对于身韵的认识不深,同学们学习起来会不自觉的更重视古典舞中“形”的训练,而忽视了“神”的表现。为此,笔者建议硬格对中国古典舞身韵课进行改革,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转变思想观念,教师要正确引导和帮助同学们认识到身韵课程的重要性,认识到身韵在古典舞训练的重要意义;

其次,改革课程设置,合理安排课程,让基训与身韵处在平等的地位上开展教学;

最后,改革教学模式,在身韵课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来传授中国古典舞身韵和神韵的表现方法及其重要性,让舞者能够真正通过舞蹈将民族文化特色以及内心情感传递出来,让舞蹈有生命有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