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职历史教学要求范文

中职历史教学要求精选(九篇)

中职历史教学要求

第1篇:中职历史教学要求范文

[关键词]历史教师 职业道德 建构 途径

[作者简介]姚国平(1967— ),男,江苏仪征人,江苏省仪征中学副校长,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历史教育。(江苏 仪征 211900)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9—0077—02

道德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道德”一词最先见于古代教育家荀子《劝学篇》中“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①现代意义的道德主要指人们应当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或规范,有时亦指个人的思想品质、修养境界、善恶评价以及风俗、习惯和教育活动等。教师职业道德亦称之“师德”,是指教师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调整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比较稳定的行为规范和所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历史学是一门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人文社会科学,它具有“以史鉴今”、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先生曾说:“教历史的真谛是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如何做人。”教学生学做人,历史教师首先自己应该学会做人,做一个敬业爱岗和有道德的人,用自己的师德去铸造学生的灵魂。本文旨在探究历史教师职业道德建构的途径,以期为历史教师师德培养提供参考依据。

一、热爱本职工作,献身教育事业——历史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

“以身立教”,热爱本职工作,历史教师才会有工作动力和教学的兴趣,才有能力打开学科知识的宝库,形成博学多识的专业知识结构,逐步提高文化素养水平,这需要历史教师有吃苦奉献的精神。唐代教育家韩愈就认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而“勤”的标准在他看来,即求学问必须做到夜以继日,日积月累,锲而不舍,持之以恒。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就提倡:“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历史教师必须继承和发扬这种“坐冷板凳”的精神,耐得住寂寞和清贫,不追求功名利禄,刻苦钻研业务,精益求精,才能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这正是历史教师热爱本职工作的具体体现,学高才能为名师,有名师才能出高徒。

历史教师也只有热爱本职工作,才会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并将自己全部的知识和才华,无私奉献给学生。古代教育家孔子从教四十余年,在游历各国被困于蔡陈之际,断粮七日,从学弟子皆病倒不起,但其仍诵讲不辍,这种呕心沥血、以教为重的献身精神,成为历代教师的楷模。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就提出史家必须具备“才”“学”“识”的标准。在刘知几看来,只有具备“才”“学”“识”的素质,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史家。为此,他身体力行,潜心研究,数十年如一日,著《史通》,开创了我国史学评论的先河。历史教师应以他们为楷模,甘为人梯,为祖国的历史教育事业而献身。目前,将教育事业视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而具有献身精神的历史教师甚少,许多历史教师仅把它作为一种职业、一种谋生的手段,这与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相比较,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历史教师必须确立以教为乐、以教为荣的思想和以教安身、以学立命的志向,献身历史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

二、遵循教育规律,旨在教书育人——历史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文艺复兴时代诗人但丁有句名言:“道德可以弥补智慧的不足,而智慧却永远弥补不了道德的不足。”历史教师职业道德则要求其既教书,又育人,将“传道,授业,解惑”统一于历史教育之中。若要教好书育好人,历史教师必须懂得教育规律,认真学习和研究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育学的理论,在实践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自觉把教学与教育结合起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之以志,导之以行。“育人”绝不是空洞的说教,必须寓情于理,情理统一。如一位历史教师在讲授《科学共产主义诞生》这节课时,刚写完标题,一位女生就立即表示19世纪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讲它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这位教师马上意识到学生思想深处的问题,但又不能压制和批评她,必须做到以理服人。教师笑着问她是否读过读马克思的原著,她作了否定回答,教师接着问:“既然你没读过,怎么就知道马克思主义早就过时了呢?”她回答道:“人家都这么说。”教师机智地表示:“我也是‘人家’之一,我也有个人的看法,你愿意听吗?如果你不同意我的看法,课后我们还可以讨论,各抒己见。”这位女生表示:“愿意听。”这样,教师消除了她的逆反心理,全班同学也都聚精会神地听教师讲他的“个人”看法。这一案例说明学生思想上的问题,是不能用类似压制批评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来解决的,这样只会压而不服。教师只有采取说理的方式,耐心教育,以理服人才能收到育人的功效。历史知识本身就具有科学性、阶级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相统一的特征,历史教师要深入挖掘其学科内容中丰富的育人因素,通过寓教育于知识传授之中的途径,提高教书育人的有效性。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其思想有着一定的可塑性,这正是历史教师育人的有利因素。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体验之中,情感受到熏陶,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发生升华,行为得以变化,从而真正使教书育人的目标落在实处,这正是历史教师职业道德的突出表现。

三、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历史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人际关系,是构成教育的基础。古代教育家孔子正是出于对学生真挚的爱,才能对其志趣、性格、思维、能力如数家珍,有着深刻的了解,促使他在教学中“诲人不倦”“因材而施教”。为使学生“成人”,孔子还十分强调学生要接受严格的意志锻炼,要做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②。他还提倡学生要有松柏精神,“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③即一个人就应像松柏一样能经得冬天严寒的考验。

历史教师热爱自己的学生,就要了解、关心、爱护他们,设身处地为其着想。教育家叶圣陶认为:“作为一个教师,只把功课教好还不够,最重要的是关心学生健康成长。”如果历史教师对学生具体情况心中无数,缺乏了解,就难以构筑心灵情感之间的桥梁,更谈不上从学生个性特征出发,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情感是制约历史教师影响力大小的重要因素,如果师生之间有充分的情感交流,建立了良好的情感关系,创设了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彼此之间就能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学生也就愿意和其交朋友,从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了解和关心学生,是历史教师热爱学生的起点。

热爱学生的途径:一是历史教师要诲人不倦,不求索取,无私奉献。二是历史教师要对学生尊重和信任,公正与民主,这是沟通师生之间情感的桥梁。尊重学生就是尊重他们的人格、情感、尊严和内心世界,信任学生就是信任他们的才华、智慧、理想。在此基础上,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三是历史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严也是一种爱,对他们不迁就、不放任、不溺爱,爱寓于严,而严又应出于爱,严爱相济才能教育好学生,严师才能出高徒。四是历史教师对待学生要细致耐心,循循善诱。耐心是教师职业道德必备的条件,学生的成长因各种因素制约而显示出复杂性和长期性,这需要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循循善诱,启迪学生的智慧,期待每个学生的成才和成功。

四、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历史教师职业道德的表现

“身教重于言教”,古人云:“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所谓师表,就是教师的行为和品质应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榜样。古代教育著作《学记》曾记载“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而后道尊,道尊而后民知敬学”④,指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师严”,为人师表,才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对教师肃然起敬,感到教师的学识、品格、行为都值得敬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做教师的“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师首先师自重”。如果教师其身不正,缺乏师德,学识与品格一无所敬之处,就难以为人师表而使尊严尽失。

历史教师只有严于律己,言传身教,才能做学生的表率和榜样。学生这种“向师性”的特征,要求历史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注重自己的形象,既重“言传”,更重“身教”。不仅用自己的学识教人,而且更注重用自己的品格育人。实践证明,身教重于言教的教师,“其身亡而教其存”。也只有在学生心中长存、深受学生爱戴、有威信的教师,才能赢得学生和社会的信任和尊重。以身作则,是历史教师为人师表的具体体现和要求,这需要其具有远大的理想、诚实正直的人格、勤奋好学的作风、积极进取的敬业精神、遵纪守法的行为、文明礼貌的素养、为国育才的责任感等。要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以身立教,以自己的理想、信念、情感、人格、学识、风范、行动去影响、感染、教育和激励学生,以充分发挥其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效果。

五、秉承传统“史德”,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历史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化

“史德”原指著史者之心术,即史家所应具备的刚正不阿、秉笔直书的品德。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可谓秉笔直书的典范,“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⑤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认为,好的史书必须以“实录直书为贵”,做到“善恶必书”“不掩恶,不虚美”,绝不可“饰非文过”或“曲笔诬书”。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其著作《文史通义》中也认为:“欲为良史者,当慎辨于天人之际,尽其天而不益以人。”⑥史家若缺乏“史德”,就会在著史时趋炎附势,曲笔诬书,为尊者、亲者讳。鲁迅先生将秉笔直书总结为我国史学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的脊梁。由此可见,秉笔直书是我国史家的传统美德。

用现在的标准来看待传统“史德”,就是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充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突出历史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客观地揭示历史事实的真实面目;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意识,以更好地发挥“以史为鉴”和“资政育人”的社会功能。今天,历史教师只有秉承史德的优良传统,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严谨治学,善于坚持真理,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去研究历史、分析历史和讲授历史,才能在教学中用正确的思想指导学生,用坚定的信念鼓舞学生,用丰富的情感感染学生,用正确的行为引导学生,使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样,历史教师只有秉承传统“史德”,才能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勇于修正错误,“择其善而从之”。对于学生的不同看法,对于学生言之有理的意见,甚至对于学生的尖锐批评,都应该善意接纳并给予鼓励,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对于自己讲授中的错误,要勇于修正,并认真寻找产生错误的原因,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以免“误人子弟”,这正是历史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体现。

[注释]

①梁启雄.荀子简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3:8.

②③杨伯俊.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2:95,95.

④蒋伯潜.十三经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389.

第2篇:中职历史教学要求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历史教学;课程改革

近年来,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教育界对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与改革的讨论也逐渐热烈起来。作为一名艺术中专校的历史教师,笔者在十余年的教学生涯中,感到有必要对我国现有艺术中专校历史课程的开设及实施情况进行探讨和研究,以期能促进我国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改进与提高。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多数学生家长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上普通高中参加高考,这就导致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与社会需求的差距日益拉大。艺术中专校也不例外,近年来生源状况更加不容乐观。因此,只有加强和改进艺术中专校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才能满足时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满足我国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培养和造就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高尚道德情操的艺术工作者。历史课程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善待生命、热爱生活、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关注人类命运的主人翁意识和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进而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多样性,理解和尊重各个国家、各地区、各民族的历史渊源、文化传统,形成开阔包容、兼容并蓄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但是,目前我国艺术中专校开设历史课的情况却良莠不齐,层次不一。有的学校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往往流于简单的说教,有的将其全部纳入思想政治课。甚至有的艺术中专校的历史课已流于形式,完全脱离了历史课程应发挥的功效与作用。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评价方式随意性大

目前我国艺术中专校大都开设有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政治、历史等课程,除历史课程外,其余学科基本都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唯独历史课程我国至今没有出台与中等职业教育相配套的教学标准,加之教育部门目前并未对艺术中专校历史课的设置提出强制性的要求,因此出现了各校历史课开设的节数各不相同,教材版本各不相同,教学进度和难度深浅不一。由于缺少统一标准,造成了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随意性较大。在考核时,由于各校之间缺少教研信息的沟通,往往是临近考试由教师圈定一下复习范围,再由教师自己命题,自己批改试卷,评价方式较为机械,这就使得学生把历史课看成是只要考前突击一下就行的可有可无的课程。有的学生因为觉得历史课与自己专业和就业联系不大甚至交白卷,导致教师毫无成就感可言。加之每校的历史教师人数教少,教研活动普遍开展不起来,教学质量和工作积极性受到很大的制约。此外,以笔者所在的江苏省为例,每年一次的公共基础课“两课”评比、各市的优质课评比,以及师资培训等教研活动,往往将历史课程搁置一边,导致教师每天只能闭门造车,久而久之,成了井底之蛙。

二、课时量普遍不足,教学进度不一,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据了解,目前我国大多数艺术中专校历史课的周课时基本维持在一至二节,开设学期大多为第一学年。此外,随着我国目前就业形势和升学压力的日益严峻和增大,许多学校为了提高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便不断扩大专业实践课的教学时间,盲目压缩文化基础课的开课比例。加之目前各地的对口单招升学考试,文化理论课只考语、数、英三门,所以,许多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就把原本就很少的历史课教学时间再进行压缩和替换。诚然,专业学校强调和重视学生专业技能训练无可厚非,但不能因此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精神,特别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情感的培养。每所学校都特别关注学生的德育工作,但又往往把德育工作当成简单的说教,忽略了历史教育的独特作用。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既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是提高艺术中专生综合素质的需要。我国著名史学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许纪霖教授曾说:“我想历史其实就是好的知识。历史知识是没有用,它不能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但却是好的知识。一个人不但要学有用的知识,更要学好的知识。有用的知识可以培养工匠,只有好的知识才能培养出好的人。”艺术职业教育中众多的实践、实训环节与学生突出的社会性特点等,决定了他们的价值取向更具现实和功利性的特点。从个性方面来看,艺术中专生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对文化课学习缺乏信心和兴趣,甚至部分学生还存在国格感缺失等问题,所以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历史教育是有必要的,也是培养出一名合格的艺术工作者所必需的。

三、教科书编写较为滞后,各校教材使用情况错综复杂

目前,我国唯一一套中等职业教育专用的历史教材是由

教育部职业教育司2001年组织全国中等职业教科书编写组编撰,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2004年进行过一次修订。全套教科书分《中国历史》一册,《世界历史》一册,以时间为序按照通史体例分别介绍了中外历史概况。此套教科书,类似于六七年前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体例,但从当今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要求来看,明显是落后了。目前普高历史教材有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大象版等多套版本,按模块编排,有必修和选修内容。与其相比,中职历史教科书仅此一种,选择余地小,既不适合各地各校各专业的教学实际,也不利于教师灵活地选择教学内容。就内容来看,这套中职历史教科书的编写理念过于陈旧,书中插图较少,文字性叙述过多,除了史实的罗列就是历史结论的表述,过于学科化、专业化,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史论结合”方面尚未及时吸收史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时,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也较少,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无法分层次使用,影响了教学效果。

四、教师教学理念落后,学生学习缺乏兴趣

有人说,在中专校专业课是主课,文化课是副课,而历史课则是副课中的副课。由于受到教学地位和课时量的限制,很多教师在有限的时间里为赶进度而对教材内容不加处理,照本宣科,不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有的教师感到历史课不被重视,导致多年来不注重改进教学方法,不注重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学方法单一,缺少师生互动和学生的参与。由于艺术中专生文化课基础普遍较差,对于许多史料连看都看不懂,更不用说去理解了,所以教师如果对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不予培养和锻炼,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越来越低,对枯燥无味的历史课堂渐渐失了兴趣,历史课在他们眼中就沦为“休闲课”了。

鉴于以上情况,笔者认为各地艺术中专校的历史课在今后的实施过程中,应尽可能做到:

一、各校要从思想上重视历史课程,改革课程的开设方式

目前,中职学校历史教学工作者达成的共识是:中职历史教学应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结合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特点,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陶冶他们的情操。根据我国目前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历史课的开设方式应更为灵活和实用,既可作为必修课中的文化基础课来开设,也可作为选修课或与地理、思想道德合为“文科综合课”来开设,但应保证每周不低于2课时的教学时间。

二、进一步改进历史教科书,增强教科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与中职历史课程教学改革相配套,中职历史教科书也要适时进行修订和扩充,使它更符合历史课改的精神,更能满足中职学生的学习要求。我们应该认识到,艺术中专校的学生和普通高中的学生一样,都是属于高中阶段的学习,只不过他们以学习专业技能为主,但历史教学的基本原则与规律是同样适用于他们的。所以编写职业学校的历史教材,应更侧重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习惯及性格特点,在呈现方式上,去除学术化的倾向;在内容选择上,贯彻“精而重质”的精神;在检查方式上,增加活动课、探究课的内容。既然可以不按照高考的“指挥棒”去走,那就完全可以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在博物馆、艺术馆中零距离接触历史、感受生活。此外,教育部门和历史教师要善于结合本地区和本学校的特色,自主开发历史校本教材,并探索评价方式多样化、科学化。

三、配合专业课程的设置,改革中职历史教学策略

中职历史教学的总目标应该是:通过生动的历史史实,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深刻体会近现代中国遭受的屈辱以及中华儿女百折不挠、奋发图强的拼搏精神,认识到坚持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激发他们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现在普高历史必修三为思想文化史,这对于艺术中专校的学生学好专业课有着较为重要的辅助作用。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借鉴必修三的体例,适当补充一些音乐史、美术史和舞蹈史的内容,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住所学专业的历史脉络。当然,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有针对和侧重,关键是要把握住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及公民素质培养这条主线,为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已迈入21世纪,新的世纪需要新的人才,新的人才需要新的意识,新的意识包含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诚实守信、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等。历史学科在培养一个时代的人才所需要的各种品质和人格中,有着无穷的资源和独特的优势,同时新的时代赋予了历史教学新的内涵,课程改革给予了历史教学新的方向,适应社会建设的需要,适应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成为职业教育中历史教学的长远任务。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只有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策略,创新教学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现实生活中为他们提供发现、猜想、质疑、创造等多种机会,我们的课堂就一定会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聂幼梨.《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施宏.《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历史教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4月

[3] 许玫梅.《试论中职学校的历史教育》[J].《科教文汇》.2007年第32期

[4]袁继贤,王华.《职业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与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第2期

[5]王秀贵.《浅谈职业教育中的人文教育》[J].《教育创新》.2007年第7期

[6] 邵华.《中职学校基础课教材编写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第13期

[7] 陈小峰.《历史教育在中职学校德育课程中的作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5月

【作者简介】

金刚(1980-),男,江苏徐州,历史学专业,本科,学士学位。

第3篇:中职历史教学要求范文

关键词:教育观念;专业知识;实践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5-188-01

目前历史教育仍存在着大量的“满堂灌”现象,教学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仍占领课堂。为此,我们历史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明确教师的职责不只是着眼于“教”,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让历史重现它迷人的一面。教学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这对我们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程下如何促进历史教师专业发展?我认为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一、要树立良好的职业心态,拥有正确的职业理想

虽人常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但我们都知道作教师难,作一名中学教师更难。教师的职业压力大,社会地位低,福利待遇差,有人把教师行业形容为“鸡肋”行业,更有人把教师的工作幽默地比喻为“站台”、“卖声”、“吸粉” 。故而,众多的教师职业心态差,职业倦怠感强。所以,许多人只是把教育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职业:备课、上课、批作业,天天如此,年年如此,不求学术多高,只愿平平淡淡一生。

人生有两种职业心态:一种是“用生命回应职业的需要”,一种是“用职业实现生命的价值” 。作为历史教师,我们要有后一种职业心态。只有把教书育人当作事业来追求,我们才会由从业到敬业,最终乐业;才会从追求教学技能到追求教学模式,追求教学境界;才会在专业化成长中有“核动力”,由匠师成长为人师,最终成为名师。

二、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

毋庸置疑,作为教师,除了拥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还应对本学科的发展史及对本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有较深的了解,这样教授的课才有深度、广度和力度,课堂才会有生机、活力。

历史教学除了史学之外,还应了解其它诸多相关学科,尤其是地理和文学。以历史与文学为例,新课程明显突出了科技文化这方面的内容。要上好这一内容,良好的文学功底必不可少,古人曾云:“文史相通”。

如《左传》、《战国策》、《史记》等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一些文学作品也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为了了解唐代某一时期的历史面貌,杜诗就不可不读。杜甫的诗犹如大唐由盛到衰可悲历史的一面镜子折射着他不同时期的真实景观和社会生活矛盾。唐朝开元时期社会安定、经济富足、科学文化发达,国家的高度繁荣堪称中国古代社会的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杜甫也曾赞颂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形象地描述了盛唐的富强。可见文史是相通,历史教师要做到博而专。

三、要在实践中学习

教师都知晓教学相长的道理。教学实践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可这往往被教师们所忽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总会去寻求理论的支持,也总会去反思自己的实践,用理论进行验证,与理论找差距,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专业水平在不断地提高。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工作实践中常用的方法是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实践也提醒我们,学习兴趣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才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想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必须多想办法:讲历史人物趣事、用口诀法记忆历史知识、把诗歌带到课堂等等。

如在讲授《二战后的苏联改革》时,在讲赫鲁晓夫改革时,我史论结合地提到了他的性格特征:脾气暴躁、出尔反尔、敢作敢为、缺乏实事求是精神等等,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并为正确评价他的改革埋下了伏笔。当然,这些内容不宜过多,否则,只能是活跃了课堂,却降低了效率。

四、要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

历史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涉及内容极广,跨度极大的学科。具有研究对象的联系复杂性、空间多维性、地域广阔性,时间漫长性等特点。而新课程的标准里面的模块几乎都是以专题的形式出现,传统教学很难把这些知识传递给学生。借用多媒体则可以做到这一点。多媒体可以将文本、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组织编交成实用性较强的课件,便于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已提出问题。它具有激发兴趣,活跃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阅读、分析、运用能力;增加容量、突出重点;及时反馈等优点。

第4篇:中职历史教学要求范文

【关键词】高职 历史教学 人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C-0115-03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教育界已经开始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高职院校由于重技能轻人文的意识存在,学生人文素质现状令人担忧。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课程,理应担当起人文素质教育的责任。因此,如何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历史课堂教学当中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

一、高职生的人文素质现状

我国高职生的人文素质状况并不乐观。一直以来,社会对高职生的评价往往是有技能但人文素质有待提高。高职生的人文素质情况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重技能,人文知识欠缺。在高职院校的就读过程中,高职学生往往偏重于技能课的学习,因为技能课产生的效果是直接快捷、立竿见影的,而对于人文学科的学习,在许多高职生看来效果不明显,甚至认为学了没有意义。一些高职学生秉持“实用主义”的观点,更乐于努力学习技能课,考取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长此以往,他们的人文知识方面是有欠缺的。

(二)重功利,人文精神淡薄。在一部分高职生看来,在高职院校学习主要就是学技能,技能好就可以在毕业后找到好工作。他们没有意识到人际关系的处理、工作问题的处理,如与同事间的关系与协作等问题的处理,往往需要有人文精神的底蕴。因此,高职生在走入社会之后,往往存在职业道德修养不足,社会责任感差,缺乏敬业精神、协作精神及诚信意识等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技能型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大,这说明纯技能型人才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高职学生需要改变旧有的观念,高职院校也应大力推进人文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既有技能又有文化、既有科学精神又有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高职历史教育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人文素质教育是通过传授、培养及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及其自身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优秀的品质和修养。其内涵要义就是提升人的精神、健全人的素质、优化人的品质、强化人的能力。人文素质教育不是针对学生的某种特定职业所进行的能力教育,它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可以提供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导向。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时代赋予历史教育以人文精神培养的同时,人文素质教育也成为历史教育最本质的功能。高职历史教育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一)帮助高职学生确立以人为本、善待他人、和谐社会的人文主义价值观。人文主义价值观是以尊重人性为背景的,作为人文课程的历史,在帮助学生树立人文主义价值观方面无疑起到重要作用。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在这里,历史学科被放在了诸多科目中的第一位,说明了学史的重要性。学习历史,不仅是学习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还要弄清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从重大历史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思考和寻找避免重蹈历史覆辙的途径。正如英国哲学家柯林武德所说的“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我们学习历史,更多的是强调思考的过程。例如,代表着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的“以天下为己任”,道家思想的“清静无为”,在一定程度上凝练出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价值取向,对现阶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因此,学习历史,不仅使个人思维能力的上升,还能通过“学史”和“悟史”,了解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从而形成善待社会、善待他人、和谐的人生态度。

(二)帮助高职学生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弘扬和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作为社会个体的任何个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也不可能成就任何事业。个人和国家的命运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纵观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有着无数生动的事件和人物,如开创七下西洋壮举的郑和、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中决绝赴死的谭嗣同、巴黎和会上据理力争维护国家的顾维均、八年抗战中为维护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的张自忠等,这些历代英雄人物的个人经历,无不向学生传递着正能量,激发着每一位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历史的风云虽然已烟消云散,但贯穿着整个中华民族历史的精神始终存在,那就是民族精神。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继承传统,才能更好地弘扬和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激励他们发奋图强,成为新时代的有用之才。

(三)帮助高职学生培养勇于竞争、善于合作、敢于应对挫折的意识,从而形成求真务实、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给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中国面临的挑战形势将更加严峻,这种形势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1世纪的教育应该是能够“适应未来的教育”,适应明天的世界及要求,“未来的教育”应教会学生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能够面对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因此,高职生想要适应新世纪的新挑战,就必须培养良性的竞争和合作意识,勇于应对挫折,从而形成求真务实、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纵横古今,历史上不乏勇于应对挫折,自尊、自立、自强的事例。如被尊为“史圣”的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遭受腐刑后,并没有自甘堕落、意志消沉,仍然坚持完成了旷世巨著――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又如19世纪美国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在自身残缺的情况下,自强不息,在导师的帮助下,掌握了英、法、德等五门外语,并写下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十几部巨著,同时致力于慈善事业,不仅拯救了自己的人生,也用她的光芒照亮了千万残疾人的生活道路。她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也在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要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三、高职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创设和谐课堂,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由于一部分高职学生具有重技能课、轻人文课的偏见,在历史课堂上出现有玩手机、听歌曲、睡觉、看小说等现象。这些情况归因起来无外乎三个问题:课堂纪律、学习兴趣和师生关系。创设和谐课堂,营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解决上述三个问题的良好途径。情感是教学的催化剂,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为高效的课堂教学做好铺垫,使学生能够从传统教学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得思想的交流、灵感的迸发、学生个性的张扬,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无疑是有益处的。

(二)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以专题形式设置课程,提高高职生学史的兴趣,在课堂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大和发展及社会对高职学生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历史课程的教育目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历史课程的教学不应只是传授历史知识,还应包括素质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积淀,其终极目标就是帮助高职学生认清自我、做好自我,处理好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建立健康和谐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为高职学生走向社会、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此,对初高中已学习过中国史和世界史的高职生进行历史教学时,就要避免“炒旧饭”式的教学内容,应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以专题形式设置课程,提高高职生学史的兴趣。如针对建筑专业的学生开设“中外建筑史”的专题讲座,针对艺术专业的学生开设“中外艺术史”的专题讲座,针对汽车专业的学生开设“中外汽车发展史”的专题讲座,针对经贸专业的学生开设“中外经济史”的专题讲座等。另外,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开设如“中国文化史”、“广西地方史”、“美洲史”、“欧洲史”等专题讲座,这种“以生为本”的选课模式,可以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必然能赢得学生的青睐。而通过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来设定历史学习方向,以特定的历史知识和氛围来丰富学生的知识架构,充实符合其专业特点的工作技能和知识体系,让学生从某一领域了解和观测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将有利于帮助学生避免以狭隘的观念处理人际关系,并建立起对人类社会和世界命运的终极关怀理念,架构其人文底蕴。

(三)利用网络平台创新教学方法及手段,关注高职生的健康发展,培养高职生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可见,高职历史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法及手段。同时,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以增强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参与了区级教改课题“高职教、学、研、训一体化”网络平台的研发,并尝试着进行高职历史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改革。如在建构主义理念的指导下,在学生已掌握本专业基本职业技能的基础上,构建起有利于解决本专业目标岗位上实际工作问题的宏观人文知识框架, 通过历史课程教学的微观安排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为学生逐步建构起符合自身专业特点的工作技能和知识体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将历史教学内容以典型工作任务的形式作为工作过程知识的载体慢慢地渗透到学生的知识体系,从而在实现了教学目标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就是团队合作的过程,通过团队合作,在一定程度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期间不仅锻炼了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也培养了团队合作的竞争意识,养成依托团队推进事业进展的良好习惯,为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的培养注入正能量。

(四)改革和推行符合高职特点的多元化评价考核模式,以促进高职生人文素质的养成。根据高职教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的需求,如何把课程知识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进行考核,以充分发挥课程考核评价的激励功能?个人认为,高职历史课程的考核,应减少记忆性考试内容,即突破传统笔试考核的方式,构建开放性、多元化课程考核评价模式,加强考核的实用性及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如以历史专题调查、历史论文、10分钟历史小演讲或者利用网络平台中论坛等形式灵活的考核方式。值得强调的是,每一种考核模式都应该配备一定的考核标准。如针对10分钟历史小演讲可设置如表1评分标准(仅供参考),评价指标将从六个方面进行考核,评价细则有不少内容看似简单,但往往是学生忽视的细节,它更多地反映出个人的素质。因此,这也是素质考核的内容。另外,从专业知识方面,教师也可根据学生演讲中反馈的问题进行合理引导,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开放性、多元化课程考核评价模式,既可让学生打消作弊的念头,也可通过老师巧妙的考核设计,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运用信息、分析概括、综合评价等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及学科素养。

总之,高职院校的历史教育,必须摒弃狭隘的历史教育观,与时俱进,根据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时代需求,走人文教育之路,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文素养,从而达到学生全面、自由的发展,也使得历史教育真正地“服务于人生”。

【参考文献】

[1]钱源伟.社会素质教育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287

[2]钟荣跃.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探析[J].考试周刊,2010(16)

[3]S拉塞克.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103-104

【基金项目】2011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2011JGZ102)

第5篇:中职历史教学要求范文

【关键词】高职;历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

高职院校历史教学在经过一段时期的改革和发展后,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渗透,在历史教学中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和创新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就目前来说,职业院校以培养人才就业为目的的,而在高职院校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明显不足,因此必须渗透到各个学科,尤其是渗透到历史教学尤为重要。历史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积极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教材内容加以引导,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在历史教学模式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满足不了人文教育的需要,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加强历史教学中学生素质的培养,创新教学模式,实现培养现代化综合素质人才的需要。

1.高职院校历史教学创新教学模式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①师资力量的缺乏。调查显示,我国高职院校历史教师非专业教师,没有专业的教师培训。这样的调查结果表明了高职院校历史教师还没有转变观念,还在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而新的教学理念要“以生为主”,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没有遵循这一理念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②学生缺乏基础知识。在高职院校就读的学生基础知识水平普通偏低,因为大多是高考落榜的学生。而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满堂灌,一堂言”进行教学,不但不能提高教学质量,反而会降低教学效率。同时,由于职高院校的学生缺乏自信心那么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很难有所收获。甚至无法理解“豆芽课”历史教学的重要意义。③历史学科不被重视。其一,教材的选择。在高职院校历史教学中教师对教材的选择大多取材于高等院校,对于高职生来说由于基础知识偏低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其二,历史教学地位不被重视。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只注重技能的培训,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而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科目,一般都会以课程安排时间不足被直接禁止或者夭折,是的历史这种人文素质的教学在高职院校中难以发挥它的作用。

2.传统历史教学模式和创新历史教学模式的区别

首先,传统教学模式分析。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一支笔,一块黑板。通常都是老师在讲授学生在听。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能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因为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耳、目、手、脑的联动中形成记忆。总之,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老师为主导,学生只是作为一个接受者。但是职高教学新课标指出要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满足不了这一要求,因此改革势在必行。其次,现代历史教学模式。随着历史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要求课堂教学模式要以学生为主,按照个性差异进行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生活化等。在历史教学中学生总感觉枯燥,乏味,所以说必须组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结来说:现代历史教学模式主要有这样四种:情境再现模式,图书馆模式,多媒体模式,互动课堂教学模式。 在这四种模式中教师都只是组织者、协助者、促进者、指导者而课堂的主体还是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的课堂就是创新历史教学模式的最明显表现。但是也有学者指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模式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必要的时候加入一些传统教学法还是有必要的。因此,高职院校的历史教学模式创新必须是基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盲目地引进现代化教学模式一时可能会让学生难以适应。

3.高职院校历史教学模式创新措施

①转变高职院校的教学观念。新课改观念指出:在教学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辅助者。创新高职院校历史教学的观念关键在于转变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由教学的主体转变为教学的引导者和导航者。根据如今高校的教育观念的转变:由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化教育,可以看出现代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对以创新能力为主的与时俱进精神的要求。但是,高职院校的生源问题时的教师必须带着学生走进知识,不能够完全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此,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自主的创新意识是在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上的升华和改变,而不是空想、空谈。②创新历史教学的组织形式。在现代教学中,学生及是教学的主体也是教学的主导。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注重对学生组织形式的思考,对教学进行系统的规划,让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兴趣,贴近学生的生活。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学习只是能力,能够根据自我的立场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应当把教学的组织形式多样化,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知识结构进行重新定位,把领悟能力的培养、社会阅历的培养作为历史教学的内容之一,让高职院校的学生都能够从整体上提升自我的专业水平,增强综合素质。③教学内容的创新。这里所指的教学内容的创新是指教师对整个历史课程体系的创新,要从整体上丰富历史教学内容,让历史教学不单单是知识的教学也是心理的教学、社会经验的教学。历史课程的教学作为高职人文素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是历史知识的教学,更是调节学生心里,陶冶学生心灵的教学。历史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历史的知识架构:年代表、朝代年表等;历史的知识内容:秦汉的文字政策、章法制度等。历史的故事:流传故事、野史故事等;历史的人物:唐太宗、康熙等。从不同的角度度历史知识的教学切入是引起学生兴趣的关键更是提高历史教学效果的关键。④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取代它的是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共鸣教学和兴奋教学。目前,主要有这样几种方法被广泛运用于教学:合作性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探究性教学法、情感体验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大多是以课堂讨论、课堂问答、课堂辩论等形式来进行教学的,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测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我的眼、耳、口、笔,让这四种感官结合起来,实现综合性高效学习。

总之,高职院校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提倡以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在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中教师们还需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能力,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科]

【参考文献】

[1]叶小兵.论历史教学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2008(07).

[2]张丽萍.开放—历史教学模式的趋势[J].教学与管理,2007(22).

第6篇:中职历史教学要求范文

关键词: 职业学校历史教学改革 爱国主义教育 专业特点 “体验式教学” 评价机制

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如何改,改革哪些方面?通过怎样的形式进行改革?应该达到什么目的?这些问题不仅是不同类型的课程所共同面临的问题,而且是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作为多年从事职业学校历史学科教学的老教师,我认为,历史学科在职业教育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伴随着课程改革,对职业学校的历史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大部分将直接参加工作,这类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自觉地把祖国需要与个人兴趣、爱好结合起来,比较顺利地从学校走向社会,成为具备一定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高素质人才,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为人民、为社会、为国家服务。对于职业教育基础课程的历史学科,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一、在历史教学中大力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职业教育必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观和劳动观教育,使学生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祖国建设事业而贡献毕生精力的素质和才能。要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必须让学生通过历史的学习,明确爱国主义的内容。

1.爱国是每一个公民高于一切的美德。

“做人的最大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样爱国。”孙中山先生这一遗训,言简意赅,语重千金。

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风雨雨,无数的艰难坎坷,无所畏惧地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披荆斩棘,傲然屹立在东方。是什么力量使她保持着旺盛的生机?是爱国主义这一伟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职业学校历史的每一页上都在告诉我们,要热爱祖国,爱国主义传统表现在对祖国命运的关注,表现在为祖国的独立自由文明昌盛而奋斗,表现在维护各民族的团结和统一。

今天的学生要继承和发扬先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努力学习文化科技知识,学好本领,用智慧和力量去创造祖国美好灿烂的明天。

2.爱国是一种道德规范和政治原则。

人们对待祖国的态度是一种道德规范和政治原则。这种态度用一定的行为方式和社会情感复杂综合地表现出来,就是对祖国的热爱。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和鼓舞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爱国主义也就是一项社会的道德规范。人们都以是否热爱自己的祖国,能否为祖国贡献力量作为尺度,来评价一切个人、集体、政党、阶级的言行,评价一个国家的社会道德状况。职校生应恪守爱国这一道德规范,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一政治原则。

通过历史教学,学生会进一步了解国情,了解祖国在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并激发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而贡献自己的才智的自觉性和高度社会责任感。

二、为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服务

1.明确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

职业学校培养的是专业型人才,这些教学对象,除了具有必备的专业知识外,更需要具备综合的人文素质。这离不开历史知识的学习,因此我们应该增加职业学校历史课程的课时,而不是减少或者干脆取消它。这是由职业学校的性质所决定的。

职校生大多为初中毕业生,年龄较小,学业成绩并不十分理想,没有明确的目标,对“上课”,甚至“上学”都没有什么兴趣。我们应当以怎样的态度和方式来引导他们好学上进呢?

学生年龄小,也就是说,他们的可塑性有极大的空间,这也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条件。而历史作为中国传统教育的基石,是达到教育育人的最直接途径之一,为学生感知优良品质搭建了平台。因此,加强历史课程教学至关重要。

2.加强情感的投入与陶冶。

历史教师首先必须对历史教学有情感,对学生有情感,这样才能在实际教学中把情感注入其中,从而使历史课堂不再是那么枯燥乏味和毫无生气。古往今来,众多的历史人物,或让我们敬,或让我们鄙;无数的历史事件,或让我们扼腕长叹,或让我们深深思考。当战乱四起,烽火连天,“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我们怎能不为生灵涂炭、山河破碎而忧思?当我们讲到近代中国百年的屈辱史,怎能不痛恨列强的侵略、清政府的无能?怎能不为民族的悲剧而思考?又怎能不为仁人志士“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豪气所震撼?教师在这种情感讲述中,必然把历史教育和人文思想无形地注入到教学内容;学生在这种情感碰撞中,必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我们所要传导的知识和理念,以及其中渗透的强烈的人文精神。

3.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

中华民族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著称于世。悠悠五千年,巍巍中华魂,我们祖先留下的人文财富太多太多。其优良的传统道德修养、品格情操,在历史课本中,不胜枚举。有精忠报国、捐躯济危的爱国情怀;有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气节操守;有自强不息、精进不止的积极人生;有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求是精神;有温良恭俭、推己及人的人间关爱;有坤德载物、谦下若水的的博襟;有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更有允公允能、以德帅才的用人标准和清正廉洁、克勤克俭的为官之道;如临如履、朽索驭马的忧患意识……比如在讲到《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这一课,当学生看见《十二铜表法》中第八表中规定的“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停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到同样的伤害”时,禁不住发出了惊呼:“实在是太残忍了!”这时我就进行情感的激发,这样的教学机智动态生成,既可充分地挖掘教材,又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可谓一举两得。

实践证明,通过对历史教材的挖掘,拉进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历史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对学生的情感就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三、结合专业特点,渗透专业发展要求

我教授的是物流和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如何发挥其专业特长,上好历史课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后来在与专业老师咨询的过程中,我发现在英语的精读课本上有有关历史教学的内容,而且非常凑巧的是,按照历史课的进度,我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也是他们精读课本马上要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日子。为此,我事先与精读老师取得联系,在她的帮助下了解了精读教材中所有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内容。在正式讲课之前,我先把选择的内容研究透,包括生词、语法。我认为这种尝试可以检验学生的翻译能力,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使其学有所用,可以满足历史课能力上的训练要求,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精读教材,有利于英语专业课的学习。

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世界历史有很大兴趣,但真正了解外国历史的学生却很少,他们只是了解现代化的资本主义国家,但不知道历史上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也同历史上的中国一样有过极其落后的面貌,比如日本还和中国有着相似的命运,也被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炮舰打开过大门,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是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并为亚洲国家一些立志摆脱落后状况、实现民族振兴的人民提供了经验。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日本明治维新前后的历史,我事先让学生回家查找有关日本明治维新的资料,让学生对明治维新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并把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完成作业,我把这项作业与期中考试挂起钩来,并对作业作了一些规定,如所找资料必须写出出处,如果找的是图片,必须写出图片说明,等等。

这些教学实践使我感到:只有学生真正参与教学,才能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提高学习的能力,而这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解决了历史课上个别学生不感兴趣、不听讲的问题,使历史真正发挥出独特的教育作用。

四、强调学生的活动和参与,形成“体验式教学”

1.在教材内容上凸显“体验式”教学的特点。

对历史学科进行“体验式教学”的首要工作,就是要有针对性地调整或补充原有教材的知识内容,凸显“体验式”的教学特点。

如在学习《鸦片战争》一课时,上课前我要求学生根据历史情景进行辩论,内容要求是:当道光帝得知鸦片严重泛滥时,他要求朝廷大臣讨论对策,朝廷中出现两派:一派主张严禁鸦片,一派因为害怕外国人入侵主张对鸦片放任自流。我要求学生分成两派,各自阐明观点。结果学生在辩论中均很好地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或者指出对方的错误。

我尽量精减教材中单纯的理论讲授,将每节课后的“探究与实践”环节融入历史的教学过程中,设置启发性强的操作题型,使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在实践活动中寻找到相应的依据和支持,增强体验。

2.在教学方法上注意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

尽量用时事案例导入新课;从感性熟悉出发,经过研究探索,找出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上升到理性熟悉,进而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他人”的情感。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在使用“体验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体验的同时,也不能够与当前海内外的时事变化相脱节。读史可以明志,读史可以明得失,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更能使学生产生使命感和责任感。

3.利用课外的配套练习巩固学生的“体验”。

对学生历史观的教育与引导始终是历史教学的一大重点,这也是巩固学生情感体验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读书、看报”是长期采用的方式,“百科探密”,历史回眸等电视片都是很好的素材。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既可用作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讲演的材料,丰富课堂内容,又可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信息选择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的技能,从而进一步凸显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的价值与意义。

五、改革评价机制

教育教学评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职业学校历史学科要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改进教学评价,特别是课堂教学评价。

1.要树立符合素质教育精神的历史教育价值观。

素质教育的价值观核心就是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历史教学,主要不是看教师是否能讲,不是看学生对具体的知识记忆多少和某一次书面考试成绩的高低,而是要考察其是否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养成。

2.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指标体系。

在教学目标上,不能拘泥于教材内容,要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开放性和多元化;在教学内容上,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活动既要有量(即一定人数和时间)的保证,又要有质(即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的要求;考察教学效果,主要看学生的学习效果,看学生在课上的思维状况和学习情绪如何,测试学生具体的学习效果怎样。

3.提倡用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

学生平时学习成绩和课上参与情况在学期历史学成绩中占一定比例。历史课的学业成绩考核除了要有书面考试外,还要有实践活动,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历史演讲、历史小制作、历史参观考察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成果应计成绩。历史书面考试也要从重知识考查向重素质考查、重能力考查转变,逐渐扭转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局面。

以上是我对历史学科课程改革的一些想法,只有做到这些方面,才能使职业学校的历史教学真正服务于职业特色,让学生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真正获益,这样的历史教学才是有生命力的教学,这样的历史学科才更有开设的必要性,这既是职业学校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又是每位职业学校历史教师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第7篇:中职历史教学要求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历史课;教学优化

中职学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一线现代产业工人的重要基地,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载体。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许多中职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知识贫乏、厌学情绪浓厚、自信心不足,这就要求我们中职历史教师紧密结合学生职业培养目标、知识基础和就业需要,对教学进行必要的优化。以期更好地发挥历史在学生综合素质形成中的推动作用,真正将学生培养成实用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一、教学目标的优化

现代教学论告诉我们:教学目标是具体教学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和标准,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对教学活动起着明确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由于中职学生没有高考应试的压力,各个专业对历史素养有不同的要求,加之生源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规定整齐划一的教学目标就显得很不适宜。我们应根据学生专业特色及需求优化教学目标,克服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指导学生正确把握学习导向。使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协调并举,相互作用。如大纲要求《文艺复兴》一课的教学目标包括了解或掌握:古典文化、资本主义与文艺复兴的关系;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文艺复兴的主要文学、艺术和社会科学成就;文艺复兴与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显然这对学习能力相对较低的中职学生而言难度较大。我们就可以将上述目标分解,使教学目标体现出层次性和灵活性。在培养总目标主导下,依据学生实际重点完成相应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历史学习中有所收获、有所领悟。

二、教学内容的优化

中职学校主要是为本地区社会经济建设培养实用性技术人才,确定的人才培养方向使得中职学生对专业有特殊的情感,专业学习也是他们在平时学习中最重视的一部分。如何将历史知识与专业相结合,让历史在专业学习和专业技能培养中发挥作用,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教师应该从学生专业素质提高的需要出发,分析学生专业特点,明确学生应该学什么、教师应该教什么。有针对性地梳理教材内容,对教材知识点进行适当的增删和归并,形成新的知识框架体系,让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促进专业修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教学方法的优化

所谓教学方法的优化就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选择最恰当的教学方法,以期顺利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实现创造性的劳动,获得最佳教学效果。中职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的优化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的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提倡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新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教学“文学艺术和教育卫生事业的繁荣”时,我们没有采用一般性的讲述,而是组织学生在阅读教材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并针对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和看法分组进行探究和讨论。

四、教学评价的优化

教学评价是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内容。没有总结和评价,就不可能有改进和提高。为了优化教学评价,我们一方面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发展,发现学生的进步,多从情感的维度设计运用激励评价,使自己的评价贴近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另一方面改变过去仅以书面考试成绩为评价标准的做法,采取书面考试、平时记录、学习小论文相结合的考核办法,在期末成绩评定时,书面考试占50%,平时表现占15%,小论文占35%。努力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多样性,如在讲授《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化》时,我们课下布置学生就教材内容开展课外阅读、资料采集和社会调查,写出相关的小论文。评价方式的优化,既可全面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推动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对中职学校历史课堂教学的优化是一件关系到人才培养效能的大事,我们要充分考虑社会需要和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用优化的历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增强学生毕业后的适应性和就业的竞争力以及独立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志明.解读新形势下中职历史课的教与学.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8).

[2]崔运梅.优化中职学校历史课堂环境的做法.中小学电教:下,2011(3).

第8篇:中职历史教学要求范文

【关键词】高职学生 历史人文素养 重要性 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9-0062-01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高职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高职教育更加注重对应用科技人才的教育塑造。目前,由于教育目的过于偏向职业教育,导致很多高职院校片面地将职业教育目标定位于专业人才的培养,认为高职教育的重点只是面向生产实践、管理岗位一线教育塑造专项人才。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造成教育偏差现象的出现。

一 高职学生历史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历史教育是反应人类社会建设发展实践过程与客观规律、特征的基础学科,对于塑造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历史教育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教育功能。通过历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正确地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明确历史演进过程中人类、社会与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变化。同时,历史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文意识素养,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的作用,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建立社会道德责任感,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为此,高职院校应该充分重视历史教育的重要性,逐步提升历史课程的课时比例,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清自我,培养良好的文化内涵,促进人格的升华,进而在未来的就业中很好地适应社会多变的环境,提升综合技能水平,在岗位工作中更好地发挥核心服务价值作用。

二 高职学生历史人文素养的培养方法

1.利用历史人物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在历史学科中,涉及了很多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物,这些历史人物身上都有着鲜活的事例。教师可以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剖析,帮助学生培养人文素养。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灵活运用历史人物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熏陶。例如,在对秦始皇进行评价时,教师应该从介绍秦的历史年代开始,也就是战国诸侯纷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在人们心中却一直渴望能够实现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认识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功绩。但同时,也要全面客观地去评价他,比如他的残暴统治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学生通过学习历史人物,从客观的角度去思考历史人物,从而获得启迪,不断完善自我的人格,给自己的生命赋予价值和意义。

2.培育学生丰富和广博的历史知识

在培养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时,丰富和广博的历史知识是培育高职院校学生历史意识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学习的历史知识越多,接受和理解能力也就越强,历史人文素养就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养成,历史思维能力也逐渐增强。在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时,应该加强高职院校的历史教育和教学,强化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在历史教学中,应该加强教师对历史知识的讲解,向学生介绍历史背景,认识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通过对学生讲述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激发其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对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树立起科学的历史情怀。

3.理论联系实际,激发高职院校历史教学育人功能

高职院校在开展历史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在教学中,教师应基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特征,激发其历史学科情感教育、史鉴培养功能,凸显时效性。通过历史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强化民族意识,为祖国的建设贡献青春和力量。此外,高职历史教师应针对高职学生心理年龄尚未成熟、生活经验有限的状况,通过历史教育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引导他们遇到困难不畏惧、不退缩,通过历史人物、典型事例来感化学生。同时应引导学生注重实际,学以致用,可引入专题讲座模式,结合历史内容与现实事件提升学生学习热情,理论与实际结合,发挥历史教育的人文素养培养功能。

三 结束语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工作,学校应该注重历史教育在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中的重要功能,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历史教育方法,促进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光彩.素质教育与中学历史教学[J].中外教学研究,2006(10)

[2]韩琴英.论大学历史教育在学生思想教育中的独特优势[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8)

[3]王丽娟.在历史教育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J].学科教育,2003(10)

第9篇:中职历史教学要求范文

关键词:中职 历史教学 内容改革

中职学校的历史课程,是一门以提高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水平、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的基础课程,在中职学校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的中职历史教学却处于尴尬的局面:一方面,中职学生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应该了解本国发展历史,了解各民族传统文化,历史课起着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历史教学实际中,又普遍存在学生怕学、厌学,导致对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知之不多、甚至不知的客观事实。中职学校历史教师面对这一现实,要更好地发挥历史课的功效,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也就迫切的需要对现有的历史教学内容进行改革,要求更加注重贴近学生实际、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使历史教学内容更适应当前中职生需要。

一、自编校本教材,贴近学生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深化,中职学校的生源已大不如前,中职学校不得不面对大量学习积极性低,自主学习能力差,甚至是怕学习、厌恶学习的学生。而作为历史科,更是有很大一部分中职学生认为是次要科目,不重要,不需要学习。在生源发生了如此改变的情况下,我们中职学校历史教材却没变:内容艰涩难懂,让学生听,听不懂;记,记不住。导致很多干脆采取放弃的态度,使历史科教学陷入困境。面对这一事实,我们根据学生的特殊情况,从贴近学生将成为幼儿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为学生量身定制,编写出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校本教材。在内容上,把过去历史课本学习历朝各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内容,改为学习中国历史常识。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各民族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中国科学技术、艺术体育的发展;中国文字、文学的发展繁荣;中国建筑风格等等。历史的学习变成了都是学生可知可感的历史知识,使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变枯燥为有趣,变艰涩难懂为通俗易懂,贴近学生实际,学生乐学、爱学。

二、增加实践活动内容

中职生涯,是学生从学校踏入社会的过渡阶段。因而,学生不但要学习到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学习新知识、探求新知识的能力,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可以根据教学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参观和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如:在学习各民族传统节日时,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到不同的居民区了解他们在传统节日的各种传统习俗,再把了解和搜集到的资料用故事、手抄报、漫画、连环画甚至小品、歌舞等形式整理、汇报。这些实践活动内容的增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争强了学生获得知识、分析知识和总结概括的能力,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历史课教学的吸引力,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增加“历史上的今天”课前小知识

历史知识的学习,还是少不了基础知识的记忆,但记忆又是学生最为害怕的一关。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去记、乐于去记,也就成为我们当前历史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我在教学的改革实践中,每节课给学生增加了一个“历史上的今天”的环节。把学生按学号顺序进行排列,轮到的同学,就要通过到图书馆、上网甚至请教他人等方式,把历史上今天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名称、发生背景、经过、结果、影响等进行内容进行收集,在此基础上,通过简单的归纳概括,然后在历史课前用五分钟时间把自己查找的这些资料和全班同学分享。这一课前的小活动,给了学生一个自主学习和自我表现的平台。

大多数学生为了更好地表现自己,在轮到自己时都会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而正是这一准备过程,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了解、记忆了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了解一些历史的基础知识。同时大量的查阅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过程更是让学生长知识、长见闻,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和思辨能力,这也是学生非常乐意的事情。

四、增加专题选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