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互联网金融精准营销范文

互联网金融精准营销精选(九篇)

互联网金融精准营销

第1篇:互联网金融精准营销范文

一、引言

作为金融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金融始于信息革命和大数据时代,自2013年以来发展非常迅速。凭借信息技术的优势,互联网金融显示出强大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它的特殊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整个金融行业的创新。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的影响更加严重和直接。互联网金融甚至改变了商业银行的市场格局和发展模式。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将直接影响到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营销被认为是互联网金融实践的主要内容。在互联网金融的背景下,商业银行营销成为经济管理,科学技术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指导商业银行提高市场效率。有了金融科技的帮助,借助大数据挖掘技术,商业银行可以分析大量数据,这些数据可以精确地定位客户的需求,并实现将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人的目的。所以说,精准营销为商业银行在市场环境下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 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分析和精确营销

(一)互联网金融

强调数据驱动的操作的互联网金融通常是指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融资的行为。它主要依靠数据挖掘,云计算,移动支付和其他互联网工具来实现融资,支付和信息中介。它的核心价值观是“开放,平等,合作和共享”;它还强调了“以客户为中心”和“客户体验”的经营理念。通过逐步重建市场,客户,产品和价值链,互联网金融正在全面改变传统银行业产业链的面貌。

(二)大数据分析

银行业务特征注定拥有大量数据。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进步,数据收集和使用已被上升到战略高度。如何收集、保存、维护、管理、分析和共享数据,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挑战。大数据的意义在于:人类可以大量增加对数据的分析和使用,通过交换,集成和分析这些数据,进而发现新知识并创造新价值。更重要的是,随着大数据的快速增长,人们正在尝试使用数据进行决策,使用数据进行管理以及使用数据进行创新。通过数据挖掘实现商业银行创新发展是大数据的意义之一。通过特定的算法自动分析大量数据,该算法可以揭示数据的隐藏历史规律和未来趋势,并为决策者提供政策参考。

(三)精准营销

菲利普·科特勒提出了精确的营销概念。精准营销是建立在个性化客户定位基础上,依托数据分析信息系统的个性化客户沟通服务系统。精确营销的核心思想在于精确,即针对目标客户,采用更精确的营销方法以获得可衡量的营销结果。精准营销建立个性化营销通过精确评估营销链上的一系列因素以及精确定位和数据分析来制定计划。通过可以操纵和评估的精确度量,它努力准确反映营销过程并实现精确的客户营销。与传统营销相比,精确营销更加关注业务活动的有效成功率。

三、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营销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受到了系统性和持续性的影响,其盈利能力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商业银行不仅需要面对科技进步带来的挑战,而且还需要分析自身情况,同时抓住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契机。商业银行应该引导客户更多地关注效率和成本,因为它具有独特的优势。最重要的是,商业银行应该更加重视客户体验,并为客户提供各种金融产品,服务和个性化服务。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营销业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客户为中心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以客户为中心,其产品设计和业务实践均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处理。在同一时间,它可以关注单个消费者群体。互联网金融使市场结构升级到买方市场。商业银行作为卖方,需要在日常业务活动中进一步关注个人消费者。

(二)金融服务中介化

“脱中介”通常是指直接在供需双方之间发生的交易并跳过所有中介。在传统的金融体系中,支付和结算必须通过商业银行来实现。但是在互联网金融时代,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发展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了一定程度的金融服务中介化,这使得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遭受了巨大的冲击。商业银行必须改变传统的业务模式,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以最低的成本争取最大的价值。

(三)业务环境虚拟化

商业银行的传统营销主要是通过客户经理的线下宣传和促销以及媒体广告。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全面发展,互联网金融企业打破了商业银行进入的壁垒,无需任何物理网络就可以完成网络营销。客户可以选择互联网金融企业平台提供的银行产品,并通过支付宝,微信支付,快速支付等便捷方式在家中完成支付,这有助于客户在体验过程中逐渐养成新的金融消费习惯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关注传统营销渠道的同时,要更加注重虚拟营销渠道的建设。

(四)基于数据的营销决策

科学决策需要一定数量的信息来支持,并且大多数信息来自数据或隐藏在数据中。整个营销过程无法与数据分开,正确使用数据通常会决定营销的实际效果。在金融脱媒的背景下,银行资金中的中介功能将大大削弱,信息中介功能将继续增强,数据已成为银行的核心资产,数据利用能力将成为核心竞争力之一。商业银行应具有依靠数据决策的意识,通过直观的感受,经验判断来改变传统的实施管理方式,并通过数据分析来辅助管理决策。

四、 商业银行的精确营销策略

营销在商业银行业务流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不断变化的营销环境中,深入了解消费者的行为并制定精确的营销策略已成为商业银行在营销过程中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对于商业银行,首先,应该有清晰的自我意识;其次,应该对用户的需求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并了解他们的想法和行为。最后,通过实施精确的营销策略来提高商业银行的营销效率和竞争能力。

(一)精确的客户需求分析

在互联网金融时代,有可能收集和存储大量数据。充分利用数据信息,建设能够满足数据存储,分析和检索要求的信息系统,是商业银行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可以从数据中恢复所有客户的信息,借助大数据,商业银行甚至可以比自己更好地了解客户的需求。商业银行产品的研究应从构思之初就考虑到客户的需求。只有金融产品有效地满足个性化客户的需求并迅速创新并推出产品服务,商业银行才能在长期竞争中保持优势。商业银行应建立大客户数据信息平台中心,以供各分支机构共享,每个分支机构还应从基层收集客户信息,并将其收集到大数据平台中心。大数据信息平台应该对客户数据信息和从各种渠道获取的主数据库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和统计分析。商业银行应探索在互联网上捕获和过滤信息的有效方法,通过第三方数据服务提供商获得有效信息,并提高处理损坏数据的技术水平。基于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资源的集成,商业银行可以完整地描绘出客户的肖像,计算出客户的风险偏好,消费习惯,嗜好和其他个人信息,找到营销点,发现客户需求。如此,商业银行就有可能根据分析结果将满足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向客户,从而实现差异化营销。

(二)精确的市场细分和定位

精确的市场细分和定位是要使商业银行的产品或服务形象在客户心中占据重要位置。当客户有相关需求时,他们可以立即考虑产品和服务,并做出购买决定。在金融科技的背景下,精确营销要求商业银行使用大数据来完善市场细分。商业银行应通过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关联规则、对应关系分析、回归分析、方差分析、决策树和协作过滤进行市场细分。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的使用是为了实现客户细分,从而为客户提供针对性的服务。通过使用这些技术,商业银行可以了解目标客户的特征,将目标客户群划分为不同的群体,判断消费者行为模型和目标群体的价值并进一步细分,并区分忠实客户和普通客户。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分析目标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并指导其随后的市场定位活动。商业银行应为客户建立服务档案,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客户提供适当的服务和产品组合方案。商业银行应根据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对新事物的认知能力和服务满意度来了解客户的需求。同时,还应收集消费习惯,投资理念和偏好行为,挖掘消费者需求。通过准确定位用户,商业银行业务将变得更有针对性,这有助于大大降低商业银行成本。

(三)精细的营销组合

商业银行应根据不同客户群的特点和喜好,建立精确的营销组合,综合运用个性化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组合策略,促销策略,实现精确的营销。

1、产品策略

基于各种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以及与客户相关的数据分析,商业银行可以找出规律和潜在模型,结合客户的特征,专注于提高客户价值。客户细分后,商业银行可以根据不同的客户标签设计属于客户群的不同产品。在对目标客户需求进行深入分析后,使产品的属性尽可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为客户组成最佳的产品搭配,并有效地刺激客户的购买欲望。一方面,客户可以体验个性化产品;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还可以有效地组合各种金融产品。

2、价格策略

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不是盲目定价,它们需要充分收集消费者需求数据,衡量竞争对手的定价因素,然后根据对商业银行目标利润和成本的分析来进行差异定价。

3、渠道策略

科技的进步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通过网络渠道满足他们的需求,人们倾向于在互联网上购买需要的产品,而只把商店当作展览平台。银行的主要竞争策略是创造和转移客户价值。商业银行只有接近客户的价值需求时,才具有市场竞争力。建立实体渠道,成为客户咨询的平台,沟通与客户体验互动站点,加强自助智能渠道建设,促进业务联动处理,实现线上线下渠道的深度整合,形成良性互动。在大数据时代,客户越来越多地参与创造价值的过程,他们已成为核心价值创造。商业银行应根据客户的行为特点和个性偏好与客户进行沟通,通过客户的行为打动那些具有明显消费特征的客户。收集数据,分析消费者的个人需求。商业银行借助电子邮件,SNS,网络帐户和DSP的帮助,采用个性化推送技术,该技术基于方法、平台、内容以个性化推荐产品或服务,帮助客户避免浏览大量无用的信息,商业银行允许客户亲自参与产品的生产和指定,从而实现客户的全面定制需求。用户体验是客户购买或使用产品过程中所构建的主观感觉,它决定了客户是否将继续购买产品并成为商业银行的忠实客户。商业银行应找出客户最关注和关心的因素,为这些因素提供相应的改善和服务,并改善用户体验和客户满意度。

(四)准确的控制和评估

商业银行应建立精确的业务营销控制和评估系统,采用有效的监控手段和客户信息反馈机制,并及时调整策略。在客户购买产品或服务之前,商业银行应举行各种用户体验活动。在体验过程中,他们为选定的精确客户提供一对一的体验服务,并培养客户的消费习惯和依赖路径。当客户选择商业银行的产品时,商业银行应帮助客户感受增值过程,从而使他们能够找到服务水平和所付价格之间的平衡点;商业银行为客户完成服务后,应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通过完善的售后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商业银行应及时回应客户的评价,通过实时互动对话,引导客户发送有关产品或服务的正面信息,从而提高服务质量;应利用声誉影响客户来引导公众舆论,不仅有助于改善商业银行的品牌形象,同时也增强了客户的存在感以及对品牌和服务的感知,从而成为了忠实的客户;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善的客户生命周期评估系统,分析相关客户信息,测试信息质量,整合系统数据,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并预测客户行为。

五,总结

本文以金融科技背景下的商业银行创新发展战略为研究对象,着眼于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营销发展策略,主要结果如下:

第2篇:互联网金融精准营销范文

在金融、信息技术逐渐融合的当下,互联网金融异常火爆,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人们的生活。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之际,本刊就互联网金融话题走访了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北京银行董事长闫冰竹。

正能量与新挑战并存

《投资北京》:从2013年以来,互联网金融成为最火热的话题之一,请问您怎样看待互联网金融,对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有何建议?

闫冰竹:互联网金融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资金融通的新兴服务模式。具备互联网理念和精神的金融业态和金融服务模式通称为互联网金融。从表现形式上,互联网介入金融,被称为“互联网金融”;金融运用互联网,则被称为“金融互联网”。互联网金融带来了很多正面激励作用:

互联网金融有利于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一是有利于提升金融服务的“精准性”。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可以对客户交易数据进行有效分析,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精准服务。二是有利于增强金融的“普惠性”。能让更多的人随时随地享受金融服务。三是有助于提升金融服务的“便捷性”。

互联网金融有利于服务实体经济。一是降低交易成本。通过在线批量审批,集中处理,使贷款单笔审批时间更短、成本更低。二是降低融资门槛,一定程度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互联网金融对风险管理带来新挑战。一是存在信息安全风险隐患。虚拟账户的产生使网络金融逃出了传统金融流动性监管的体系,增大了潜在风险。二是存在监管空白。由于监管主体缺失、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信用体系建设缺位,造成部分互联网金融企业随意跨越经营“边界”,超出自身风险管控能力快速生长,可能引发新的金融风险。

对于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发展,建议国家鼓励互联网金融发展,推动传统金融业和互联网行业的融合,搭建合作平台,让互联网金融迸发出更多生机活力,提升全社会金融服务效率,让社会受益、人民得利。同时,也需要加强互联网金融规范管理。一是明确监管主体,完善监管体系,防范互联网金融系统性风险。二是加快监管法规的制定和修改,打击互联网金融欺诈、乱集资、乱吸收存款。三是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四是保护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投资者)合法权益。

加速传统金融与互联网融合

《投资北京》:2013年以来,“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以其收益高、期限灵活等特质吸引了一大批投资者,银行存款出现流失趋势,请您谈一谈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服务的影响和冲击。

闫冰竹:总体上,互联网对传统经济的渗透程度不断加深。互联网金融为传统金融注入了活力,有望开启金融变革的新时代。作为金融和互联网交叉融合的产物,互联网金融是当前最具创新活力和增长潜力的新兴业态,也是我国深化金融改革、加快金融创新的关键领域。2013年被业界誉为“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年”,在中国金融变革的大背景下,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形成相互博弈、相互交叉、共生共进的格局。进入2014年,互联网金融再次迎来创新发展高潮。

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便捷化服务。作为内生性金融创新模式,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使传统金融业务更加电子化、信息化、便捷化,加速了金融产品创新,进一步降低了服务成本,提高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此外,互联网金融通过与传统金融业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实现共融性发展,进一步提高中国金融业的总体竞争力,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对传统金融业态形成跨领域冲击。互联网金融具有创新性高、灵活性强、技术优势明显等特点,将给商业银行带来竞争手段更灵活、市场反应更灵敏、创新能力更强的新对手,对商业银行的传统经营模式、盈利模式和服务模式形成跨领域冲击。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开始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各领域,引起人们生活习惯和商业模式悄然改变。

对风险管理能力带来全方位挑战。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超越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增加了资本市场交易的频率,对流动性风险有一定放大效应,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虚拟账户的产生使网络金融逃出了传统金融流动性监管的体系,增大了潜在风险。从金融产品交易的视角来看,互联网金融虽然使得风险对冲需求下降,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各类资金配置型金融活动的风险要素,对金融风险管理提出新要求。

为跨界竞争合作搭建多元化平台。拥抱互联网金融而不是排斥,才能在新时代找到新的突破。互联网金融创造了共生与竞合的业态环境,深刻改变了银行业发展格局,但本质仍然是金融,单纯的互联网无法满足所有客户特别是高端客户的个性化金融需求。同时,银行业可以利用资本、客户资源、信用和风控能力等优势,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将已有优势与新兴技术更有效地结合,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从目前来看,由于互联网金融所涉足的主要集中在传统金融机构当前开发并不深入的领域,与原有的传统金融业务形成互补态势,所以短期内互联网金融从市场规模角度,并不会对传统金融机构带来很大冲击,但是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模式、创新思路以及其显现出来的高效率,对于传统金融机构还是带来了较大的理念冲击,也带动了传统金融机构进一步加速与互联网的融合。

国内首家

“直销银行”的探索

《投资北京》: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对传统银行模式带来借鉴。北京银行日前推出的“直销银行”可否看作是应对挑战的主动选择?

闫冰竹:伴随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正在深刻改变我们的生活。微博、微信的发展,移动支付、云计算的广泛应用,建立了全新的虚拟客户信息体系,这也对银行的管理模式和未来带来挑战。当然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人们在思想观念、物质基础等方方面做好准备。去年9月份,北京银行在京举行直销银行开通仪式,宣布在与其境外战略合作伙伴荷兰ING集团深度合作、精心研发的基础上,正式开通直销银行服务模式,并在北京、南京、济南、西安四地率先推出首批试点,此举标志着国内第一家直销银行破土萌芽,找到了互联网金融时代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有助于中小银行积极把握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机遇、理性应对利率市场化的严峻挑战。过去几年来,北京银行为推出国内首家直销银行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尝试。

融汇中外金融合作新成果。早在2005年引资之初,北京银行就高度关注、积极学习荷兰ING集团的直销银行理念。过去八年来,北京银行始终将引入直销银行模式作为重点技援项目,每年都选派专业团队赴设在德国法兰克福的ING-DiBa学习,双方建立了密切交流与合作机制。因此,北京银行在深入合作、深度研发基础上推出的直销银行,是中国第一家融合国际经验和本土特色的直销银行,成为北京银行直销银行的独特优势和鲜明特色,也是北京银行对国内直销银行发展的卓越贡献。

展现科技引领战略新突破。伴随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正在深刻改变我们的生活。长期以来,北京银行高度关注互联网金融的崛起,明确提出实施科技引领战略,打造“全能智慧银行”,致力于为金融插上科技的翅膀。在目前中小银行面临互联网金融和利率市场化挑战的时刻,特别是在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时代背景下,北京银行“直销生活”新一代智能金融服务的开通,标志着北京银行以科技手段为客户提供现代化服务水平能力取得了实质性突破,也标志着北京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已经寻找到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迎来金融服务体验新提升。北京银行在国内率先引进并开通直销银行服务,其模式并非简单复制,而是结合我国特点从客户定位、服务渠道、服务渠道、服务流程等各层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创新,致力于构建一种全新的业务模式。北京银行直销银行通过变革服务方式,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以及形式多样的电子自助设备,有效突破传统服务限制,将客户引入、业务办理等各银行业务环节全部囊括在内,形成一种可覆盖客户全生命周期的新型服务模式,为客户创造更好的体验。特别是,在服务时间和空间上,北京银行直销银行打破了传统网点在服务提供时间和区域辐射范围方面的限制,做到无限贴近客户使用需求,全天候、不间断提供金融服务,真正成为“您身边不下班的银行”。

打造全天候“智慧银行”

《投资北京》:北京银行从设立直销银行、携手小米公司等方面进军互联网金融。面向未来,北京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方面有什么样的战略布局和规划?

闫冰竹:面对快速崛起的互联网金融这一新兴金融模式,传统金融行业纷纷跨界拥抱互联网金融。北京银行去年9月份推出国内首家直销银行服务模式,近期与小米公司签署移动互联网金融全面合作协议。未来北京银行将放眼未来,主动作为,用敏锐的战略眼光审时度势,以互联网思维、金融思维、全球化思维为引领,全面打造移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亮丽品牌。

以差异化定位贴近客户服务需求。北京银行将积极打造“服务领先型的直销银行”,加强与小米公司等科技型企业在移动支付、便捷信贷、产品定制、渠道拓展等方面的合作,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实施“客户下沉”发展战略,将主要服务对象定位于数量最广大的大众零售客户和小微企业客户。针对不同客户定位,建立专属化产品体系,开发实惠、简捷、透明、安全的专属金融产品,提供多样化、差异化金融服务,打造鲜明的竞争特色。

以流程再造提升金融服务效能。北京银行将进一步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持续推进组织架构变革和业务流程再造,实现经营集约化、管理专业化、营销系统化和服务标准化。通过理念创新、模式创新、流程创新,以较低的营运成本、高效率的营销和跨市场的服务,创造出更多价值。深入挖掘传统银行业务产品与互联网的结合,构建综合化的客户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全面搭建“平台+数据+科技”的新型金融生态链。

第3篇:互联网金融精准营销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大数据;营运管理

营运管理作为商业银行日常经营中的一项核心工作,涉及诸多产品条线和内部资源的综合运用以及风险管理等各个层面,是支撑商业银行在同质化市场中实现差异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但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传统的营运管理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要进一步维持竞争优势,银行业必须全面认识信息技术变革带来的影响,加快营运转型,重塑业务流程,推动产品创新,进一步提升客户的满意度。

一、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营运管理的借鉴和警示

互联网金融通常指借助于互联网、移动通信、云计算等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新兴金融模式,在中国具体表现为第三方支付、金融销售平台、网络信贷、众筹融资等形式。互联网金融秉承“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充分运用积累的大数据,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为客户提供了更加便捷、低成本的金融服务。虽然目前看,无论从业务种类,还是业务规模,短时期内都无法撼动传统银行业,在核心特征上也与传统金融区别不大,但是给银行业带来了全新的互联网思维。其中,对营运管理来说,有“三个借鉴”和“一个警示”值得学习和思考。

(一)三个借鉴

一是大数据运用降低成本。数据是信息时代金融业的核心资产之一,尤其是大数据运用作为创新的催化剂,正在逐步改变整个金融业态。与传统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的优势正是在于其信息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以互联网金融模式最成功的产品代表――阿里小贷为例,成功的关键在于阿里巴巴公司积累的客户海量交易的大数据以及所拥有的数据处理技术,使其能打破地域和信息不对称的限制,以较低的成本快速准确地掌握客户的行为特征,包括客户的消费行为和信用等级,从而能够精准定位客户、接触客户和营销客户。二是流程化运营改进效率。对于客户来说,互联网金融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便捷,没有复杂的业务流程,也无需排队等待。尤其是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电视、平板电脑、手机等都成为上网终端,使得“线上线下”概念更加模糊,客户能随时随地以自助的服务方式申请各类金融服务。例如,阿里小贷创建从风险审核到放贷的全程线上模式,将贷前、贷中以及贷后三个环节形成有效联结,向通常无法在传统金融渠道获得贷款的弱势群体批量发放“金额小、期限短、随借随还”的小额贷款。三是人性化服务提升体验。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除了技术进步以及背后的想象力之外,还具有尊重客户体验、强调交互式营销、主张平台开放等新特点,使金融服务能够立足于客户的金融需求和习惯来开展,进而使客户粘性大大增加。例如,第三方支付为客户提供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电话支付、银行卡收单以及跨境支付等全方位的解决方案,其多样化、个性化等特点较好地满足了电子商务企业和个人的支付需求,有效拓展了支付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延长了服务的产业链。

(二)一个警示

创新突破引发风险隐患。在看到互联网金融正逐步成为金融创新突破点的同时,也要清醒看到,风险也在这种创新中不断加以累聚。例如,许多P2P(人人贷)公司由原来的金融中介开始逐渐介入平台交易,结果引发了贷款集中到期而平台无法兑付的连锁挤兑风险,导致一大批P2P公司倒闭。央行在《中国人民银行年报2013》中将目前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总结为三个方面:一是机构的法律定位不明确,业务边界模糊;二是客户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缺失,资金存管存在安全隐患;三是风险控制不健全。因此,银行在改变现有的思维模式积极创新的同时,也不能放松风险的底线。特别是对于营运部门来说,随着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条款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的系统、越来越多的流程需要集中管控,这给风险管控能力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难题。

二、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为借鉴,不断推动银行营运管理改革转型

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和借鉴来看,未来,银行营运管理不仅要关心实质性运营,更要关注业务的需求整合、系统管理和风险管理。用“小、轻、新”为主要特征的金融创新吸引客户,从解决客户的“小需求”入手,无论是申请方式、应用的复杂程度、流程的便捷性可当一个“轻”字,并带来完全不同的“新”体验。在新的营运模式下,营运管理的价值要充分体现在低成本、高质量和可靠的产品服务上。

(一)全方位推动数据整合,助力业务发展

要进一步重视对大数据的占有和使用能力,在营运改革发展中引入和践行大数据的理念和方法,推动营运工作从“经验依赖”型向“数据依靠”型转化。营运管理通常涵盖流程管理、产品管理、风险管理、网点管理等各个方面,本身就拥有庞大的客户数据,要进一步加强数据分析统计能力,提升科技研发与应用水平,加强信息系统建设,积极整合各渠道、各条线的客户信息,推动构建以客户分析为基础,客户需求为导向,客户管理为核心的大数据收集、存储、分析和应用体系,为业务决策、客户营销提供依据。要拓宽新的客户接触渠道,在有效减少甚至消除网点低价值活动的同时,有保有压,充分发挥网点作为服务和营销工作情报站的功能。通过深入高端社区、注重厅堂服务,及时捕捉客户以及关联人的信息,并分层分类反馈传达,确保客户的有效需求第一时间得到满足。

(二)优化业务流程,改善服务效率

营运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客户服务质量和客户体验,特别是在银行业正逐步从市场份额竞争转向客户基础竞争的情况下,必须“以客户为中心”设计流程、制定制度,不断提高营运服务水平,从而为客户提供创新型、合规型和尊享型服务,支持业务发展。一是业务流程重塑。逐步减少精炼业务流程环节,部分业务流程、审批流程可以逐渐以电子流程替代人工流程,例如借鉴阿里小贷,减少授信放款的手工环节,启动授信放款的电子化审批流程等。通过提升营运服务效率、缩短业务处理时间,使客户办理各项业务更为便利快捷,从而增加客户“黏度”,使客户的忠诚度得到提高。二是推进集约化管理。改变后援支持性职能重复和分散、柜员把主要精力耗费在低价值的业务处理环节等旧的模式,推进前后台分离,业务处理环节整体后移,实行集约化管理,从而释放前台人力资源投入营销。随着流程的转变,前后台部分岗位甚至可以逐渐外包,推动服务专业化。

(三)创新营运产品,提升客户体验

营运板块要切实加大创新力度,在创新管理、创新流程、创新产品和创新服务上有所作为。一是要打造智慧银行。敏锐洞察引领客户需求,实现智能识别客户,智能分析客户需求,智能引导客户办理业务,网点柜面人员能够给客户提供精准服务。二是要加强网点建设。完善制定网点开设、升格、撤销标准,科学规划网点城市布局,按照客户资源、投入与产出等对网点进行综合评价,实施动态管理,对其发展重点、人员配置、资源投入和考核指标的设置各有侧重,促使网点向综合型、销售型和服务型三个不同方向转变。三是要推动业务跨界。依托高科技手段使网点营运服务不再局限于网点柜台,积极拓展互联网、移动网络渠道的各项功能,深入挖掘微信银行、空中理财等业务潜力,使服务得以外延,满足客户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四)强化营运中心管理,持续降低成本

营运中心是集约化管理的产物,目前,全国性的商业银行都成立有类似的中心,对内提供金融劳务。对营运中心的管理,要树立全局意识,确立与营运总体目标一致的发展方向。要模拟市场化竞争,建立数字化、精细化、专业化的绩效指标体系,并树立“内部顾客”理念,放开定价权限,放开分支行选择权限,加强中心间服务质效的竞争,以推动营运成本的持续下降。要合理规划,在“大一统”的平台上,使部分产品能够体现分支行的特色,符合各地的管理需求。要根据业务转型需要,增加营销业务范围,配合开展交叉销售,持续提升创利能力,将营运中心逐步由成本中心打造成利润中心。未来,在自身及市场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可以开放营运中心为银行同业提供金融服务,抢占市场,提升规模效益。

(五)树立全新理念,提高风控能力

营运板块在提高业务支撑能力的同时,还要找准业务发展与内部控制的平衡点,以创新驱动为手段,不断提高风险管控能力,筑牢安全堤坝。一是树立全局化的风险管理理念。将风险管理和业务流程优化有机统一起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及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加强业务流程的可靠性,消除各种风险因子,并实时进行风险监控、识别、量化、报告和缓释。二是坚持风险为本的防控理念。强化关键部位、关键业务、事中、事后的的风险防范,对于新建、业务发展压力较大的支行、网点,要多措并举,查防结合,重点监控。三是推广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业务流程中风险数据、信息进行收集、积累和管理,利用风险识别、计量、建模技术来量化风险,增强业务风险的预警分析能力、洞察力和威慑力。

(六)建设高素质营运队伍,实行人才领先战略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对营运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建立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疏通人才成长发展的上升渠道,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好各类营运人才资源,并把人才资源转化为营运条线转型发展的现实优势。要进一步建立完善营运岗位胜任力模型,明确培养目标,完善后备人才成长机制。要创新培训形式,强化实践锻炼,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积极适应营运转型的需要,大力培养集金融业务知识、网络信息技术、市场营销技能、银行营运等多种知识技能于一身的金融复合型人才,使营运管理切实紧跟时代步伐、体现时代特色。

参考文献

[1]冯娟娟.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研究[J].现代金融,2013,(4):15-16。

[2]雷曜,陈维.大数据在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改革,2013,(7):44-47。

[3]王吉如.互联网金融的挑战[J].金融世界,2013,(7):92-97。

第4篇:互联网金融精准营销范文

一、依托大型互联网企业的发展模式及战略

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技术和创意的水平决定数字广告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大型互联网企业既是经营性企业,也是广告的媒介平台。大型互联网企业具有资金资源、受众资源、技术资源、客户资源和大数据资源等核心优势,因而依托大型互联网企业的数字广告公司具有天然发展优势。

1、大型互联网企业自建的数字广告公司

大型互联网企业拥有庞大的用户资源,实质也是一个优质媒体平台。大型互联网企业组建数字广告公司,经营其媒体平台广告资源,可以提升互联网企业经营效益。同时,由于数字广告公司依托大型互联网企业,可以获取用户大数据资源,实现精准广告投放,提升广告传播效果,因而对广告主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例如,谷歌不仅有自己独立的搜索引擎网站平台,而且也利用技术搭建联盟广告平台,变为最大的在线广告服务公司,谷歌将近一半的收入来自广告联盟。阿里妈妈隶属阿里巴巴集团,旨在打造具备电商特色的全网营销平台,阿里妈妈通过搜索营销、展示营销、佣金推广、以及实时竞价等模式,依托大数据实现精准投放和优化方案,帮助全网客户实现高效率的网络推广,同时阿里妈妈也为合作伙伴提供多元化的盈利模式,最大化流量的商业价值。

2、大型互联网企业并购的数字广告公司

大型互联网企业并购优秀的数字广告公司可以实现双赢,一方面大型互联网企业自身的数字广告营销能力得到迅速提升,另一方面借助大型互联网企业的大数据资源,可以迅速提升数字广告公司的专业实力。大型互联网企业并购数字广告公司的目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迅速提升互联网企业的数字营销能力。例如,2014年12月,凤凰传媒全资子公司凤凰数媒拟投资约人民币3.465亿元收购传漾广告66%的股权,上海数字传漾广告有限公司是一家互联网广告行业纯精准营销公司(大数据平台+乙方模式),公司已经形成以互联网精准营销、技术服务、程序化广告交易平台三大业务板块,此次收购有利于凤凰传媒迅速进入互联网广告领域,实现凤凰传媒数字出版产业及互联网广告板块的跨越式发展。

二是利用双方优势合作建立大数据营销平台。例如,2015年1月,阿里巴巴集团宣布将战略投资并控股易传媒。依托于易传媒的TradingOS平台以及阿里大数据和云计算能力,通过双方数据的打通,双方将合作建立端到端的数字广告技术和大数据营销基础设施平台,帮助网络媒体更好地提升流量变现能力,向广大商家及第三方专业机构提供领先的技术和数据产品。有学者指出,阿里的大数据是对中国程序化购买发展的改进、加速与提升,并开创了中国程序化购买的三级跳模式,即从Cookie数据到账户系统、从单枪匹马到数据全打通、从隐私争议到友好体验。

3、大型互联网企业之间构建的战略联盟

大型互联网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可以实现双方大数据的资源共享,避免数据孤岛。通过大数据挖掘技术、跨屏分析技术等技术手段,数字广告公司可以对用户画像进行精确分析,为每个用户从人口属性、兴趣、产品行为等打上多维度的标签,再对不同维度的标签进行筛选、聚类,进行族群划分、标签描述、定性描述,从而大大提升数字广告传播的精准度。例如,2014年4月,优酷土豆集团宣布与阿里巴巴集团建立战略投资与合作伙伴关系,阿里巴巴收购优酷土豆16.5%的股份。10月,阿里巴巴集团和优酷土豆集团在京举办联合战略会,双方宣布展开全面合作,共同推进中国营销领域的DT化进程(Data Technology)。优酷土豆和阿里妈妈还分别了基于大数据的精准营销方案“星战计划”和开放数据管理平台“达摩盘”(Alimama DMP)。

二、依托大型营销传播集团的发展模式及战略

大型营销传播集团拥有丰富的广告与营销传播运作经验,但在大数据时代,许多传统的广告运作方式正在被彻底颠覆,比如由传统的购买媒介广告位和流量向购买受众转变,由大众传播向精众传播转变,由广告效果评估的模糊化向可视化、精确化和实时化转变等。随着广告主将营销传播预算更多分配给数字广告领域,大型营销传播集团亟需实现业务转型,提升集团的数字营销能力。

1、大型营销集团自建的数字广告公司

大型营销传播集团在大数据时代面临巨大的挑战,广告主投放传统广告媒体的费用下降,必然影响营销传播集团的收益,传统营销传播集团面临转型的迫切要求。大型营销传播集团增强数字营销能力,是广告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具体途径有以下两种:

一是在原有营销传播集团内部增设数字营销部门或新建数字广告公司,通过招聘数字营销人员,为广告主提供数字营销服务。例如,广东省广告股份有限公司自2008年开始成立网络互动局,以网络媒体采购为核心业务,不断加强在策划、创意、技术、SEM等数字领域的服务。2012年6月,省广股份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广东赛铂互动传媒广告有限公司,在数字领域进行积极拓展。

二是将传统营销传播公司彻底转型为数字营销公司。数字营销对于传统的营销传播公司而言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需要全新的互联网思维和全新的运作模式,顺应数字化发展的新趋势,将公司彻底转型为数字营销公司,可以将原有的策划创意优势与新技术、新市场结合起来,提升其竞争优势。例如,2013年10月,蓝色光标传播集团旗下蓝色光标公共关系机构正式更名为蓝色光标数字营销机构(简称“蓝标数字”),蓝标数字组建了业务发展系统(Business Development)、客户服务系统(Account Service)、数字解决方案系统(Digital Solution)、资源合作系统(Resource Cooperation)四大业务价值链模块,以期更好的实现一站式全价值链服务。这是蓝色光标在数字化战略之下的重大标志性举措,意味着蓝色光标向数字整合营销服务的转型已进入加速阶段。

2、大型营销集团并购的数字广告公司

中国广告市场正在进入以资本并购和联合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产业扩张,广告市场将会面临重新洗牌。大型营销传播集团为了提升在数字营销方面的能力,积极通过并购和联合等资本运作方式,积极向数字营销领域拓展。近年来,中国广告行业的并购案大多集中在数字营销领域。事实上,本土广告公司与国际广告公司的实力差距在大数据时代正在消解,未来谁在数字营销领域的实力越强,谁将成为广告市场的主导者。大型营销传播集团并购数字广告公司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

一是收购少数股权,将自身业务与数字广告公司业务对接,为广告主提供数字整合营销服务。例如,2014年12月,蓝色光标收购及增资北京璧合科技有限公司,取得璧合科技25%股权;增资北京掌上云景科技有限公司,持有掌上云景24%股权。壁合科技是国内领先的技术型互联网广告及营销公司,公司为广告主提供基于RTB模式的互联网广告及相关的服务。掌上云景是国内领先的移动互联网广告服务提供商。同时,蓝色光标香港全资子公司香港蓝标拟取得精硕科技C轮融资优先股426.4万股,公司将持有精硕科技11.69%股权。香港蓝标拟取得晶赞科技C轮融资优先股31.25万股,公司将持有晶赞科技14.29%股权。精硕科技是国内一家数据解决方案提供商,主要专注数据挖掘、分析和管理;晶赞科技是专注于大数据的一家广告技术公司,主要为旅游、汽车、教育、电子商务等领域提供大数据解决方案。蓝色光标通过一系列收购活动,大大提升在广告程序化购买、移动广告营销、大数据分析与管理等方面的实力。

二是收购多数股份,成为营销传播集团控股的子公司或全资子公司。例如,2014年10月,省广股份拟收购上海恺达85%股权,上海恺达成立于2007年4月,前身是数字广告知名品牌安瑞索思(Energy Source),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独立互动整合营销公司之一,其核心服务包括互动整合营销及移动互联网营销,上海恺达拥有行业领先的移动互联网广告平台AdTOUCH,在此基础上为客户提供创新的整合营销解决方案。

三、独立型的数字广告公司发展模式及战略

除了依托大型互联网企业和大型营销传播集团的数字广告公司,独立型数字广告公司近年来发展迅猛。由于其专业的数字营销能力和可观的市场利润回报,受到国内外风投资本的青睐。独立型的数字广告公司拥有专业的数字营销人员,开发了专业的程序化广告软件和大数据管理与分析工具,具有服务多个行业和大量互联网媒体的专业优势。独立型数字广告公司的发展战略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通过融资方式增强数字广告公司的规模实力

数字广告公司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以此来吸引专业人才,研发专业工具,与互联网媒体开展合作等。数字广告公司融资的主要目的在于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吸引风投资本,为公司进一步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例如,2014年7月,移动广告公司Vpon威朋宣布完成B轮千万美金融资,投资方包括曾投资Facebook的顶尖金融巨头,以及亚洲知名资本。Vpon将以此资金在亚太地区积极拓展业务,并扩大研发规模。公司进行重新定位,从移动广告业务领域更进一步迈向移动数据领域,主要商务模式为移动广告,并积极发展数据资料与广告的结合,同时更大幅度的在亚洲各地区进行业务拓展工作。可见,Vpon的B轮融资旨在拓展公司在移动数据管理方面的专业实力,更好地为广告主服务。

二是数字广告公司通过吸引大型互联网企业或大型营销传播集团的资本,利用大型互联网企业的大数据资源和平台资源,以及利用大型营销传播集团的客户资源和专业的策划创意资源等,从而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具体包括两种情况,即收购控股或收购少数股份,无论何种情况,均保持数字广告公司的独立运作,这样既可以实现双方的资源整合,同时也可以保持数字广告公司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2、与互联网媒体深度合作提升大数据营销能力

大数据时代对数字广告公司的精准营销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要实现精准广告营销,必须具备大数据获取、大数据挖掘、大数据管理与分析、大数据应用的能力。数字广告公司与互联网媒体之间的深度合作,可以提升在大数据获取方面的实力,为广告主提供精准的受众分析、精准的广告投放、精准的效果评估等专业服务。数字广告公司与互联网媒体的深度合作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数字广告公司与大型互联网媒体的深度合作。由于大型互联网媒体拥有庞大的用户群,而且大数据质量相对较高,因而这种合作对于提升数字广告公司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例如,百度、奇虎360的搜索大数据,腾讯、新浪微博的社交大数据,阿里巴巴、京东的电商大数据等,这些大数据不仅可以用来分析用户的性别、年龄、职业、家庭收入等自然属性,还可以分析用户的社会交往、兴趣爱好、购物意向等社会属性。数字广告公司与大型互联网媒体的深度合作,可以通过吸收大型互联网企业资本等融资方式,从而达成一种战略合作关系。如阿里巴巴控股易传媒,奇虎360控股聚效广告,这既是大型互联网企业拓展数字广告市场的战略选择,也是数字广告公司提升大数据营销能力的战略需要。

第5篇:互联网金融精准营销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 精准营销 互联网

一、大数据为银行变革提供了新的机遇

在国家去年的党代会上“十三五”中明确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2015年12月16日示互联网金融大会开始举办的第二届,在大会上强调“中国将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大数据战略”、“互联网+”的发展规划。最近的数据显示,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中式占据第一位的,占比为28.9%,第二是电信领域,占19.9%,第三是金融领域,占17.5%,政府和医疗分别为第四和第五,分别占8.8%和6.3%。但是论发展的前景和将来的市场份额,银行是首当其中的一位,占41.1%;证券占35.1%;保险占23.8%。我们要紧紧把握国家的发展战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银行所必须追随的,可以更好的加快银行转型和创新发展,而大数据更是对银行完美的结合,改变金融业态发展,是银行发展创新的强力推动剂和强心剂。

(一)商I银行不会消失,但传统银行经营模式会消失

贵阳成为国家大数据中心,将推动整个银行产业的发展,最显著改变是银行从资金的中介过渡到信息媒介。由之前的单一服务向借贷信息者、业务成交者、资金管理者转变,传统银行服务将会被新的业务模式所取代。

(二)大数据极大降低长尾客户交易成本,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意大利学者帕累托提出的“二八原则”,20%的客源给商业银行带来80%的利润,过去主要是服务于20%的客户,利率市场化下,各大金融机构竞争加剧,“长尾”客户也成为争夺的目标。但是我们可以看到,金融信息的快速发展,直接导致20%的客户超出了间接金融服务的领域,转而直接向金融机构融资,商业银行不得不开始积极面对80%的长尾客户。而且中小银行的定位也间接导致了不得不争取中小和长尾的客户。但是做80%的长尾客户,在交易成本就会很高了,同时风险也很难得到控制,但是大数据和互联网金融就为其提供了解决信息转变不对称的问题。

二、中小商业银行未来的制胜高点一定是大数据

中小银行如要要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大数据是离不开的。但同时需要银行有能够掌控数据的能力,不仅要搜罗来自于传统网点和信贷等结构化的数据。而且还要收集来至于物联网这样的非结构化的数据,甚至对历史数据进行比较。在存储数据的要求上,要费用低,消耗的能源少,对目标同时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同时要结合云计算,对这些的要求,好多银行都达不到,如何更好运用大数据,中小银行可以避短取长的方法,走自己合适自己,能够结合自己的特色道路,形成自己的产业特色,业务特色,实现化整为零,弯道取直的策略。在将来形成自己某一领域的制高点,尤其是可以精准定位客户、服务客户,挖掘自己线上业务的突破口,突破区域的隔阂,实现快速的发展。

三、中小银行大数据的应用

商业银行以往积累了丰富的客户交易数据,因此最具条件盘活大数据资产,发掘数据的价值。在网络社会中,借助搜索引擎和爬虫技术,商业银行还能收集到社交网络上客户的活动轨迹以及市场数据。

(一)大数据定点营销的作用

在寻找客户的途径上,各大电子商务公司可以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实现对客户偏好性分析,达到对客户的消费行为模式分析,这样可以提高客户的获取成功率。在市场下大数据可以帮助电子商务企业分析交易数据,获取定点营销客户的概率同时提高成功率;在销售方面,电子商务企业可以根据云计算和大数据的结合,实现对客户的一对一的精准营销,消息的推送也会更加的有针对性。

(二)大数据营销的步骤

1.数据搜集。主要主要或者次要的数据,其中,主要的数据是市场上各大电子商务公司的数据;其次就是各大的社交网络数据,比如:微信、QQ等。将这两方面的数据结合起来在一起汇总就是可以很好的分析客户的行为习惯。

2.预处理。将之前搜集到的主要数据和次要数据一起汇总,在他通过云计算大数据在进行分类存储,还可以在导入数据前做一些帅选工作。

3.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是从已经获得的数据中提炼出有重大营销机会的信息。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可以更好地了解公司的客户和潜在客户,了解企业产品的销售情况和地区分布,以便调整营销策略。

四、中小银行大数据应用的几点建议

现在最重要是也是银行需要着手的,并不是说需不需要有大数据系统,反而是如何快速的开展大数据的建设工作,目前很显然各家的银行客户的相关信息是不会共享的,都有自己的数据库,就是数据各家都自行垄断的模式。大数据的出现,可以更好的利用一些市场存在的数据信息。

(一)利用大数据促进网点营销

对网点而言,客户进入大厅后,通过视频技术可以马上识别客户身份,然后后台筛选出该客户的金融消费习惯和在本行的资产状况,直接推送到营业网点大厅的客服人员手中。客服人员可以借助IPAD等工具了解客户,并主动和客户沟通,根据客户的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提升客户服务的满意度并提高客户营销率。这种创新的模式将来会实现,网点不需要人工服务了同时营销也会在线上线下结合的进行完成。

当银行对客户的消费习惯数据有了之后,在产品设计上也会更加的有目标,在这一点上,大数据的作用十分明显。而且不仅仅是大数据,包括生物识别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电子银行、手机银行等在内的科技进步,最终会使客户在物理网点完成交易的情况越来越少。

五、展望

相信在国家大数据的快速发展下在结合其他的科学技术领域,不就将会提供一个虚拟的网络金融服务平台。大数据将是主要的支撑点,不久的银行将是数据化的银行。传统银行在经营模式、结构框架、业务程序、管理方法、IT架构等领域将会通过大数据的运用进行深度创新的整合。中小银行应该紧紧抓住大数据发展机会,紧紧跟随国家发展战略,拥抱大数据时代的金融创新与变革,构建“互联网+大数据+银行”的新型金融模式,实现“中国金融梦”。

参考文献

[1]苑鑫斌.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的营销创新[J].黑龙江金融, 2014(6):66-68.

[2]伍万裕.大数据背景下商业银行服务营销模式创新[J].现代经济信息,2015(3).

[3]李雪浅析商业银行精准营销的大数据应用[J].商业,2016(3):00012-00012.

[4]李风蕊,赵彩苑.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的营销策略探讨[J].现代营销旬刊,2015(6):92-92.

第6篇:互联网金融精准营销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商业银行 直销银行 模式转型

一、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冲击

当前,我国的经济处于结构性调整阶段,随着金融改革逐步深化和市场利率化的逐步推进,传统商业银行存在存款流失和存款搬家的担忧。同时,互联网金融凭借网络在生活中的强力渗透以及其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社会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融资渠道,并借以极低的成本和时间优势,向传统银行发起了有力的冲击。

(一)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地位弱化

资产融合与流通的媒介作用是商业银行在金融服务中的的主要职能,但现在这一职能面临着网络支付等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挑战,商业银行金融中介地位弱化,金融脱趋势日益明显,主要表现为:支付脱媒、融资脱媒和中间业务脱媒。

支付脱媒的主要因素是第三方支付和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在网络购物兴起的时代,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导致以实体网点或网银为主要交易渠道的银行支付逐渐减少。网络支付替代传统银行支付方式的原因:一是互联网支付可以通过广泛的网络终端资源,对银行的实体网点进行替代,降低支付业务对银行分支网络的依赖;二是移动支付、第三方支付等正在冲击传统银行的电子银行端。

融资脱媒主要归因于大数据的出现,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的采集难度大幅降低,互联网金融公司凭借其强大的数据库对客户进行精准营销,从而提高融资效率。而商业银行只能掌握客户资金支付的局部信息,不能掌握其网络行为和其他消费信息,因此无法基于大数据进行客户的精准定位和精准营销,使得银行业的创新能力受到巨大限制。

中间业务脱媒主要指的是互联网金融已经能够销售、缴费、充值及理财等中间业务,客户不再需要通过商业银行来处理这些业务。大量的客户资金逐渐转向互联网金融企业,直接冲击了商业银行代销业务的销量。

(二)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收到冲击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带来了金融行业的大洗牌。部分互联网企业凭借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上的数据优势和平台资源,大举进军传统银行的中间业务领域。互联网金融的广泛性削弱了商业银行的物理网点优势,改变了商业银行传统的客户群体,在对风险投资和中小企业贷款业务方面,必然会冲击银行的业务,颠覆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受到冲击。主要表现为:利差收入收窄、收入结构改变。

互联网金融能第一时间捕捉到市场供求价格偏好,开发符合自身条件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其借助于网络平台,实现资金需求双方的信息沟通与对接,进而顺利完成交易,从而有效应对利率市场化。从中间业务脱媒可以看出,以支付宝、财付通为首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在拿到营业牌照之后,便涉足移动支付、银行卡收单等业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传统银行手续费部分的收入,对银行业务形成了强劲的冲击。

利差收入为传统商业银行最核心的收入,绝大多数银行的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的70%以上,而互联网金融的爆发使得商业银行的核心收入变化,从而导致其收入结构也发生变化:净利息收益减少、成本收入比下降、中间业务收入比上升。互联网金融企业推出的理财产品和信贷产品能有效的解决个人投资收益率不高、个人和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等问题,快速地集聚了大量的客户资源,这种与客户互利的商业模式,使得银行失去了巨大的利差额度,占据了个人和小微企业借贷领域的市场。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的深入和信贷规模的约束,导致商业银行无法有效满足资产规模增长和客户融资需求,风控能力低导致不良贷款率逐年上升,银行整体盈利能力受到很大影响。商业银行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逐渐重视中间业务收入,而近几年商业银行采取扩大中间业务的方法增加盈利,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的转型模式

虽然在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控制还不太完善的情况下,互联网金融还不能成为大众办理金融业务的主要渠道。但是,我们也看到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使得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地位弱化,对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造成一定的冲击。面对互联网在各个领域的渗透,我国商业银行纷纷加强业务转型予以应对,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商业银行应高度重视网络对金融格局的改变,抓住发展机遇、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战略转型,以便更好、更快地融入互联网大潮中。

(一)创新经营方式,进军电商平台

目前,国有四大商业银行以及民生银行、交通银行等数十家银行都在涉足电子商务领域,如中国银行的“中银易商”、建设银行的“善融商务”、农业银行的“E商管家”、工商银行的“融e购”、交通银行的“交博汇”等,都有着各自的特色。银行系电商的出现不仅是银行对金融中介地位弱化的一种应对,更是进军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一种探索。在浩大的电商交易中,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交易信息与支付结算信息都被第三方支付平台屏蔽,特别是快捷支付业务的推出,银行很难参与到交易核心业务,与消费者的接触仅局限在消费者付款的时候。在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时代,谁掌握的有效数据越多,谁就能抢占市场制高点。

因此,如果传统商业银行想在互联网金融的浪潮得一席之地,就必须掌握足够多的数据来源渠道。通过深入分析消费者行为和企业需求,银行可以对金融服务进行大胆创新,创立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营销平台,将银行业务、客户消费和个体商户的融资需求有机结合在一起,构建互利共赢的电子商圈营销体系以及综合平台系统和网络软环境,丰富服务内容、拓宽服务渠道。

(二)加强跨届合作,谋求互惠共赢

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与互联网企业是竞争与合作的关系,面对来自互联网企业的挑战,商业银行应懂得与竞争对手建立互助互惠的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积极开发更加符合人们使用习惯的金融产品,在竞争发展中取得互利共赢。商业银行与互联网企业的跨界合作有两种实现方式:一是实现客户资源的信息共享。互联网企业通过购物网站、第三方支付平台获取丰富的客户资源信息,而商业银行因为其多年的经营,累积了各行各业的龙头企业的信息。双方可以增加资源共享的力度、进行优势互补,从而实现精准的交叉销售。二是共同打造中小企业在线融资平台。由于中小企业较大型企业融资更困难,因此中小企业为了获得融资愿意付出较高的融资成本,而银行从中小企业信贷业务获得更多的利差收益。商业银行通过借助互联网企业积累的大量交易数据库,发挥自身对于风险管理的优势,共同打造在线融资平台,有效发掘新的客户群,从而提升经营收益。

如北京银行与腾讯公司在互联网金融及“智慧城市”建设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打造“全能智慧银行”;中信银行与百度公司推出中信百度贴吧认同信用卡,并同步在百度贴吧推出“3D金融服务大厅”,为数亿贴吧用户提供线上金融及支付服务。

(三)开辟业务新模式,建立直销银行

直销银行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银行运作模式,该银行实现虚拟网络交易,不设立营业网点和柜台,不发放银行卡,客户主要通过电脑、手机、电话等电子设备通过互联网来获取银行产品信息和服务。由于无需网点建设和维护,客户可获得更利好的存贷款价格和手续费率优惠。同时,直销银行产品少而精,对特定人群更有针对性,这样大大地提高了客户理财效率,增强客户消费体验。

互联网企业做金融存在较高的交易风险和隐私安全问题,再加上央行征信体系仅对少数互联网企业开放,而商业银行具备发展互联网金融的人才和机制,开展直销银行能避免互联网企业的问题,充分发挥银行业优势。直销银行打破了传统网点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范围限制,实现为客户提供全天候、不间断的金融服务,满足了客户的各种使用需求。进入2014年下半年,直销银行开始密集地扎堆上线,我国直销银行数量急剧增加,已经取得显著成效的有民生银行和北京银行。

(四)建立一站式平台,提高综合服务

由于互联网企业的金融业务知识与经营管理方面经验不足,目前互联网金融只能在金融业务的某个具体领域有所创新,增强客户粘性,在短期内还不足以能涉及到各类金融产品。互联网企业的这种缺陷恰好是商业银行长久以来积累的业务优势,但商业银行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不败之地不仅要向互联网企业学习如何增强客户粘性,而且还要不断创新业务模式,在“以用户为导向”的互联网时代,商业银行可以网络上创建“一站式”的金融超市,方便客户根据自身需求自行选择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要建立“一站式的金融服务”平台,商业银行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布局:一是整合信息服务提供商、支付服务提供商、电子商务企业等多方资源,推进与战略伙伴在更深层次的合作和业务联盟;二是疏通全流程的金融业务链条,将上下游资源进行整合,为客户提供资金流、信息流服务以及全场景金融解决方案,建立起互利共生的共赢关系。如平安银行的“万里通”积分平台和“一账通”账户平台就是典型的“一站式平台”的代表。

三、结论

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商业银行面临着互联网金融的挑战和机遇。就挑战来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商业银行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地位逐步弱化,其收入来源也收到互联网金融的影响,利差收窄、收入结构变化;就机遇来看,我国互联网金融作为互联网企业的一个新兴领域,在金融业务知识与经营管理方面经验不足,目前它只能在金融业务的某个具体领域有所创新,但在短期内还不足以能涉及到各类金融产品,这就给我国商业银行一个深化改革、加强转型的机会。而综合全文分析,我国商业银行有四种转型模式可以借鉴:一是进军电商平台;二是加强跨届合作;三是建立直销银行;四是建立一站式平台。

参考文献

[1]戴志锋.互联网金融实战解构[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4.

[2]张蔚.互联网金融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

[3]谭智超.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转型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

[4]白金枝.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4.

[5]杨剑.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的影响[D].厦门大学,2014.

[6]邹炜.商业银行发展电子商务平台策略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3.

[7]汪琪.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策略研究[D].安徽大学,2013.

[8]林雪.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业务的融合与发展研究[J].金融论坛.2014(12).

[9]洪娟.互联网金融浪潮下的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研究[J].武汉金融.2014(03).

[10]李雯雯.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如何发展[J].特区经济.2014(03).

[11]邱峰.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与挑战分析[J].吉林金融研究.2013(08).

[12]张国海.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国际比较与发展战略[J].金融研究.2003(02).

[13]庆改.平安银行加快互联网金创新转型[N].现代物流报.2014(09).

第7篇:互联网金融精准营销范文

今年2月微软在全球市场上进行的调查显示,有超过75%的大中型企业将在一年内部署大数据解决方案,而推动解决方案得到迅速应用的关键在于客户关系、市场推广与销售部门的迫切需求。在中国,这种现实需求同样迫切,事实上在商业智能、公共服务、市场营销这几个大数据应用潜力最为巨大的领域中,依靠大数据所带来的创新力已经悄然显现。

金融领域是最快动起来的一环。数据显示,2012年末,招行个人电子银行交易替代率达到了90.66%,交通银行电子银行分流率现已超过76%,通过人工处理的业务已经不到30%,而3年前的这一比例还在50%。数据前所未有地在深刻影响着银行业的未来发展。一方面,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催生了互联网金融;另一方面,探索以大数据为基础的解决方案,深入洞察复杂且充满变化的市场也成为了传统银行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对于传统银行业来说,这种转变,多少带有一些被入侵的感觉。作为行业规则的制定者,一度银行探测、收集、整合企业信息的能力是无人匹敌的。但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银行原有的信息优势。在新的规则下,银行必须做出改变,去主动吸引客户,遵循网络规则,适应全新的生存环境。信息不再如以往一样,由用户主动且标准化的准确推送。所以,需要银行扩大触角,主动出击,全面的收集、分析、辨别庞杂纷乱的信息,改变运营思路,重新审视市场与自身。

“互联网金融的实质是在抢夺数据的控制权”,CFCA副总经理曹小青表示,电子支付被互联网企业拔得头筹,这一直是银行的痛处所在。为了夺回领地,各大银行也在通过大力发展手机银行,打造银行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等方式纷纷涉水互联网金融。记者了解到,中国建设银行在去年推出了网上商城善融商务(BUY. ),华夏银行已将手机银行、Pad银行列为华夏平台金融重要发展战略。

“互联网提高了金融数据收集能力,大数据为金融数据处理和分析提供思路”,对于大数据对银行业的影响,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信息中心助理总监袁俊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互联网环境改变了金融客户的行为习惯,并且使交易信息透明化。在这一转变过程中,银行通过大数据的挖掘和深层分析,将庞大用户群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商流整合起来,形成了基于客户交易行为的大数据。银行再通过对这些大数据的积累、研究、分析和深层次挖掘,逐渐产生了客户的基于互联网数据分析下的“商业信用”,体现了信息的潜在价值。可以说,“在信息社会,谁拥有数据谁就获得了话语权”,袁俊德将大数据在银行业的应用表现归结为,营销、风险控制、绩效管理。

数据的价值来源于对交易行为和信息数据的深层挖掘和研究,才能做到精准定位和营销,才能通过数据挖掘,开展高附加值的增值业务,进而根据不同客户和市场需求设计不同金融产品。“营销与风险控制是并行的”,袁俊德强调银行业每年用于风险控制的投资非常巨大,所以在风险控制方面,希望借助大数据去开展相应的工作。而对于绩效考核,他举了信息中心的例子,在银行数据中心的运维过程中实际上是精细化分工的,服务器、操作系统、网络、应用等都会有专业人才负责。当IT出现问题时,它会牵连到端到端链路上的各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每一种设备、每一个系统产生出来的信息格式各不相同,因此分析就变得非常重要。

事实上,作为国内五大商业银行其中一员,中国银行一直注意挖掘大数据所能够带来的业务价值。现如今中国银行已经在前端柜面平台系统的数据库分配了大量的微软SQL Server解决方案,马上就能够完全结合业务需求,完成大数据的最终落地。在业务角度上,联合全球统一客户经理平台项目(CRM),中国银行完成了客户精准的营销分析,并且可以有效地对风险和绩效开展管理工作。

第8篇:互联网金融精准营销范文

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受益于诸多因素:一是技术进步提升了数据处理效率,使得精准营销和大规模定制成为可能;二是网络客户资源具有长尾优势5,传统的“小众市场”成为新的商业蓝海;三是网络交易边际成本极低,降低了相关方参与成本;四是基于互联网的服务能显著提升用户体验,给使用者带来网络效应6;五是创业者们表现了卓越的首创精神,探索出了诸多将客户流量变成价值流量的商业模式;最后离不开社会特别是普通大众的参与和支持,以及监管部门史无前例对创新的包容。

二、探析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的本源

在新的商业生态中,电商跨界提供金融服务是一项重大、普惠的金融创新,基成功主因除了上述的互联网思维外,还有基于互联网的定制式商业模式。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仍然是金融中介,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金融的功能,其与商业银行的关系是既错位竞争,又互补合作。

(一)互联网金融的业态表现。互联网金融是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实现资金支付、融通、信用信息服务和风险管理功能的金融服务模式,是技术与金融的结合和交融。广义的互联网金融包括3大类:1.网上银行。即商业银行等金融服务机构基于数据通讯、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电话服务、网络服务和自助服务,其服务渠道信息化变迁经历了“水泥”网点的电子化、“水泥+鼠标”的固网化、“水泥+鼠标+拇指”的移动化3个阶段。目前,商业银行正逐步向投资银行、证券基金、保险、信托等非传统服务领域渗透,并尝试提供在线服务。2.网络银行。即纯粹的互联网银行,或没有众多物理门店的网络直销银行,主要通过网络提供非现金金融服务,如美国第一安全网络银行(SFNB,SecurityFirstNetworkBank)。3.电商金融。即狭义的互联网金融,其存在的基础是网络商业、社交和文化娱乐等行为,电商以第三方支付为整合工具,并向金融服务链上简单、大众化的功能延伸。目前,存在网络支付、网络直接借贷和股权融资、金融产品销售、金融信息服务4种新型业态。

(二)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和劣势。超常发展的电商金融具有互联网经济的一般特点和优势,相比传统银行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催生了网络直接金融模式,替代并弱化了传统金融中介的部分功能;二是能够迅速整合大量的潜在客户,阻断了银行与新的目标客户的沟通联系;三是分流了银行部分活期存款和有效小额信贷需求,对银行支付和代销金融产品产生了挤出效应;四是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大规模定制和精准营销的商业模式冲击了传统银行标准化服务的商业模式。尽管如此,电商金融的发展模式仍存在一些短期难以跨越的问题:一是产品和服务品类单一,没有深入金融的核心领域,难以确立可持续的盈利模式;二是风险管理经验积累薄弱,信用风险、合规风险、网络安全事件频发;三是一些业务游离在灰色地带,有的涉嫌监管套利和非法融资;四是盲目投资导致项目产能过剩,行业洗牌在所难免。

(三)网上银行的优势和劣势。商业银行属信息驱动型行业,在长期发展中积累了电商金融无法超越的诸多优势:一是率先信息化。已将大多数传统业务电子化、在线化,现又在深度网络化、移动化进程中;二是范围经济。综合化经营进展迅速,业务边界延伸到投行等新兴金融服务领域和电商等非金融服务领域;三是规模经济。表内外资产负债规模庞大,大中型客户基础深厚;四是创新能力。具有丰富的需求洞察能力,专业产品的理解、创设、组合、配置能力。但在发展在线银行的过程中也存在以下误区:一是重视信息化、网络化建设,而没有涉及商业思维、商业模式的变革;二是试图利用互联网服务所有客群,而没有在洞察市场的基础上,为细分后的客群提供专业化定制服务;三是简单将线下业务迁移到线上,而没有再造服务提供和客户管理流程;四是偏离熟悉的领域和优势业务,跨界深入电商领域,与电商金融竞争同一类型客户。

三、探索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定制模式和实践路径

定制是一种特别适合于互联网时代的高级商业模式。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大范围的定制生产、特别是服务定制具有技术上的可行性、经济上的合理性。商业银行作为惟一的现代金融综合服务综合方案的提供者,必须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降低其中介功能成本、扩展获取客户的沟道,在与电商金融竞合中,必要借鉴其定制式创新的经验,在客户细分的基础上定制全景式或全链式的金融服务综合解决方案。探索出适合其战略定位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定制之路。

(一)融合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和升级网上银行服务。1.重塑客户与银行的人性化互动关系。互联网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正在改变传统的生产关系。未来,客户与银行的边界将日益模糊,客户可能承担的利益相关角色包括银行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自助提品和服务过程的生产者、产品和服务研发和定制的参与者、产品和服务生命周期的情感认同者。2.以提升客户体验为核心,专注于极简化、极致化、迭代化。商业银行实施客户下沉战略,通过网络获取千万数量级的零售客户,需要在于细分大众客群的基础上,专注地提供简单、方便、快捷的平台服务和单一、极致、持续迭代的适配产品。3.重视信息技术管治的顶层设计,加强网络基础建设和管理。银行需要优化基于流程和信息技术的内部管理和外部治理结构,不断提升网络化经营管理能力,加强基础信息数据管理,提升数据管理能力;加强软件研发过程管理,提升系统研发能力;加强专业知识的资本化管理,提升智慧服务能力;加强在线金融中介功能建设,提升信用管控能力。此外,需要将人力资源、财务资源优先配置到现代科技的创造性运用上,为基于互联网的产品、渠道、流程、组织结构、系统、商业模式的创新提供科技支持。

(二)与电子商务企业开展互补合作,提供在线交易金融服务。在网络经济生态圈中,商业银行具有资金、支付结算、信用及风险管理优势,电商具有交易数据、客户流量优势,双方基于开放包容的互联网合作可实现优势互补,将网络流量转化为商品及金融交易机会。1.实施客户下沉战略,开拓线上零售金融服务。目前,电商金融提供的服务多属零售性质,多数商业银行也提出了零售金融优先战略,加大了针对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和普通居民的普惠金融的供给力度。商业银行可大型厂商开展合作,服务于产业链、供应链、专业市场商圈上的个人和小微企业。如与成熟的电商合作,搭建电子商务支付平台及基于电子商务交易的小额融资平台。2.借鉴电商金融经验,布局网络化经营管理平台。如与规范的网贷平台合作,建立线上小额融资专营机构;与排名靠前的销售网站平台合作,开拓基于支付结算的理财产品销售新模式。此外,现代企业组织架构日益呈现扁平、柔性、无边界、项目虚拟等轻型化趋势,商业银行应主动变革内部组织架构,以适应网络生态环境,更好地提供在线金融服务。

(三)立足线下机构网点,探索线上金融服务新的商业模式。商业银行要扩大中小客户的规模、提升客户的黏性,关键在构建一个有效、高效的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商业模式。商业银行不可能简单复制电商模式,需要结合行业的本质属性,寻找可行的突破点:1.运用大数据技术,创新客群经营和管理模式。目前,商业银行尚不能完全驾驭大数据,但技术的进步,使得银行可以低成本地挖掘内外部数据资源的价值,运用于洞察客户偏好和需求、制导式精准营销、长尾市场批量获客、产品研发定制、风险识别和管控、流程设计等经营领域。如针对不同情景下的客户行为建立量化的信用模型,为银行内外部电子交易提供信用信息决策或顾问服务。2.打通内外部电子服务网络,打造无缝链接的在线服务。商业银行没有必要推倒重建已有的在线服务系统,可以网上银行为主,引入网络直销模式,无缝打通内外部服务系统和管理系统,构建统一的门户入口,使其可用性、易用性达到或超越领先电商的水平。3.整合客户接触渠道,创新网络信息技术的场景化应用。银行应统筹安排基于互联网的服务和基于传统网点的服务,在简单与安全、轻松与严谨、优化体验与保障安全之间找到平衡,加强各种服务渠道的场景化应用和组合,形成多维度的客户服务渠道体系。为更好地提供一致体验,商业银行应契合各种场景,创造性应用移动互联、物联网、自然用户界面、大数据、网络社交、4G等技术,应用于服务终端的移动、自助服务的仿生化、自然界面的傻瓜化、网络社交的生活化。

第9篇:互联网金融精准营销范文

关键词:“新国十条”;互联网保险;监管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5)03-0058-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5.03.12

国务院2014年8月13日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新国十条),从政府层面全面勾画了保险业未来转型升级新蓝图。“新国十条”内容中明确提出了支持保险公司积极运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如云计算、大数据等进行销售渠道和服务模式的创新,这无疑将会为互联网保险创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加凸显互联网保险的价值。因此,依据国务院颁布的“新国十条”,探究我国互联网保险的发展趋势,将会助力我国经济的提质增效升级,大大提高保险行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一、 互联网保险发展的现状

我国互联网保险从1997年产生的第一张互联网销售的保单开始,经过十余年不断探索和发展,我国的互联网保险得到了显著的成就。据中国保险业协会在2014年2月公布的首份《互联网保险行业发展报告》可知,从2011――2013年,国内经营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公司从28家上升到60家,保费规模也从2011年的32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291亿元,三年间增幅为810%。2014年前三个季度,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622亿元,超过了2013年全年的195%[1]。可见,我国互联网保险的增长势头非常的迅猛,下面主要从互联网保险的销售渠道、保险产品和客户资源三个方面来阐述互联网保险的现状。

(一)互联网保险销售渠道多样化

对于我国传统的保险销售而言,主要的销售渠道包括直销渠道、专业渠道和兼业渠道三种方式。但互联网保险销售渠道却呈现出了百家争鸣的现象。互联网保险主要包括如下销售渠道:一是官网自销渠道,是指保险公司通过自身建立官网来销售保险产品。这种保险销售渠道能很好地建设和推广保险公司的品牌,有利于保险公司的长远稳定发展,如中国平安建立的平安直通。二是机构建立的网络销售平台,主要包括由专业中介机构建立的网络销售平台和兼业机构建立的网络销售平台。专业渠道类似于保险超市,是由保险专业机构或公司建立的,通过让多家保险公司入驻来提供多家保险公司的产品和服务,从而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在线服务,具有代表性的有慧泽网。兼业机构主要是指类似于银行的保险兼业机构在网络上进行保险产品的销售。三是第三方平台销售,是指保险公司充分运用第三方电商平台,通过在电商平台上开店铺销售保险产品和提供保险服务、信息等。目前,第三方销售平台可以概括为三类:一是类似网易保险的综合类平台;二是类似淘宝保险和京东保险的电商平台;三是保险咨询平台,如向日葵保险网;四是建立互联网保险公司。2013年11月6日,国内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在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众安在线”)正式开业。“众安在线”通过互联网开展专业网络保险并通过互联网进行销售和提供后续的保险服务。除了以上四种外,如移动互联网销售渠道,目前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可见,我国互联网的销售渠道未来将向越来越多样化的方向发展[2]。

(二)互联网保险产品微创新

2014年是互联网保险推陈出新的一年,具有鲜明创新特色的互联网保险产品层出不穷,如“险”、“赏月险”“喝麻险”等。虽然有一些极具创新的互联网保险产品引起了市场的热议和关注,但不成气候,在产品经营层面上的意义并未超过营销和宣传。目前,互联网保险主要是以易于销售、黏度和价值较差的相对单一的保险产品为主。对于各互联网保险公司销售的寿险而言,大多是以同质化的医疗健康险、个人意外险为主。财产保险主要以刚性需求的车险和意外险为主,且互联网保险的保费收入主要来自于这两个险种。总之,我国的互联网保险产品有了一定程度的创新,但总体上还是以在互联网平台上销售传统的线下传统保险产品为主,互联网保险市场上缺乏真正的互联网保险产品。

(三)互联网保险潜在客户资源多

截至2014年6月,我国已有6.32亿网民,半年新增网民达144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也达到了46.9%。此外,据最新的埃森哲调查保险显示,在所用国家的采访者中,有93%的中国受访者表示已准备通过网上渠道购买保险产品和服务,远高于所有国家受访者71%的平均水平[3]。这说明了我国互联网保险行业有着广泛的互联网客户资源,为我国互联网保险快速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性。如今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如微信、微博、摇摇等的产生和广泛运用,促使保险公司可以基于各种地域、各种形式、时间获取更多精准和广泛的客户,也为互联网保险公司深挖掘多层次客户提供了可能。

二、 互联网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崛起,互联网保险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借助互联网成本低、影响大等优势,在互联网保险的销售渠道、保险产品和挖掘客户资源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销售模式未体现互联网保险本质

在目前销售渠道多样化的趋势下,除了像“众安在线”建立了自己的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外,互联网保险的特征主要是保险营销渠道的电子化,从纵向看只是线下销售的保险产品的线上平迁,横向看则只是传统电商销售的自然扩展[4]。而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大数据挖掘等信息处理技术和社交互动性减少保险的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是互联网保险的本质。可见,单纯的保险销售的电子化还没有触及互联网保险的本质。2014年,虽然在“三马”护航下,各家保险公司相继推出了符合互联网本质的保险产品,且只通过互联网进行保险产品的销售,但总体上并没有找到有效的突破口,并没有真正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切实依据互联网解决各类风险问题。

(二)保险产品单一、创新性不够

真正互联网保险产品的设计是以用户和需求为导向,通过渠道了解客户需求,据此开发出定制化和个性化的保险产品,从而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但车险、简单的寿险和理财类保险等标准化产品是目前我国互联网保险的主要险种,具有个性化和标准化的互联网产品却比较少。2014年,保险公司在互联网保险产品方面虽然有不少的微创新,但真正能够引起市场普遍关注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保险产品却很少[5]。大多数具有一定创新性的保险产品仅仅通过一些噱头吸引关注度,没有长久的生命力。如泰康人寿、阳关人寿、太保寿险在微信平台上推出的求关爱、爱升级、救生圈等产品,虽然可以让用户以“玩”的方式轻松进行线上互动,但是此类产品在红火一阵之后,随着新产品的推出,原来产品的关注度会逐步下降。而且,互联网保险产品呈现出了保险低廉、保障范围窄等特点,在一些涉及健康、疾病的长期保障型产品,并没有创新性的实现与互联网的有效融合。

(三)互联网保险监管力度不够

目前,互联网保险的监管并非是真空的,从2011年开始,保监会已就《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规定(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2014年,保监会引发了《加强网络保险监管工作方案》,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未正式出版互联网保险方面的监管规定[6]。由于互联网保险监管制度的缺位,使我国的互联网保险面临更加严峻的信息不对称、网络安全等的风险,有可能损害大量潜在客户的利益,从而阻碍我国互联网保险的发展。如中国人寿80万份保单信息在2013年遭到泄露事件,严重侵犯了客户的隐私,损害了互联网保险公司的荣誉。因此,要加强在互联网保险网络技术、客户隐私、保险产品等方面的监管,从而可以为未来的互联网保险保驾护航。

三、 互联网保险未来发展趋势

“新国十条”的,从国家层面明确了今后较长一段时期保险业发展要求,提出了到2020年,要建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保险服务业。在建设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过程中,互联网保险的发展必是其中浓墨淡彩的一笔。下面就“新国十条”的相关内容,结合我国互联网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浅析我国互联网保险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商业模式更加深化

对于未来互联网保险的商业模式将不仅仅是保险营销渠道在形式上的扩展,更是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的优势,致力于解决保险产品的提供与保险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的保险数据挖掘功能,设计和销售满足互联网用户的个性化和标准化产品。可以从如下两个层面进行数据挖掘促进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深化。

第一层是“保险数据”+“挖掘”,是指对金融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建模,改进原来的保险设计模型、方法乃至理论。例如,保险公司可以基于互联网上的动态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信用评级、风险评估等得到一个更精确的精算结果。这种数据挖掘不仅可以降低保险公司收集、整理精算数据的时间和成本,并且可以使保险更加精准的测算出保险费率和回报率等,从而可以精确定位客户需求,从而提供真正满足互联网用户的标准化保险产品。

第二层是“保险”+“数据挖掘”,这是借用互联网领域的数据挖掘技术以及基于数据挖掘的业务模式应用于金融服务,本层围绕的核心是人而不是第一层的数据。本层次的数据挖掘主要是对用户行为建模,根据其风险偏好细分客户群研发和推荐相关产品。这种行为定向和精确营销的业务模式可以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甚至可以根据用户的个人数据为每个用户都制定一张只属于自己的保单,使客户的各方面得到更加有力的保障[7],使保险公司的专业产品和服务支持与互联网公司提供的渠道和互联网技术支持达到优势互补,能够有效的进行客户细分,从而提供个性化服务。

(二)提供互联网融资,并为其保驾护航

“新国十条”鼓励保险公司充分发挥保险资金长期投资的优势,通过多种形式为科技型企业、小微企业等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从事互联网保险的企业可以借鉴像“人人贷”和“众筹”等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充分发挥自己的品牌优势和拥有丰富客户资源的优势,利用互联网平台挖掘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并匹配个人投资需求,来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实现资金的有效融通,提升保险公司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此外,由于现在我国互联网金融面临制度缺失和法律地位不明确等的风险,互联网保险公司可以利用自身在防范风险等方面的优势,为其他互联网金融企业提供一种技术支持或风险保证,共建互联网金融的安全与稳定,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保驾护航。

(三)互联网保险智能交易

“新国十条”支持保险公司能够积极运用各种互联网技术,在保险销售渠道等方面进行创新。现在的互联网保险交易是以互联网为工具通过保险人或客服向客户提供保险需求等方面的服务。而智能型互联网交易是指不需要借助中介人,通过网络直接为客户匹配险种和提供智能的保险售后服务,相当于一个虚拟的智能保险公司。虽然这是我国现在的国情和监管体制所不允许的,但是随着我国市场自由化和技术的进步,基于互联网追求更高效率、更低成本的虚拟保险交易方式将是一种必然趋势。面对未来保险公司和互联网机构的竞争,紧紧抓住市场机遇,努力进行大胆的创新是保险公司的必然选择。从市场的长远角度看,保监会等的监管机构将会更加鼓励保险营销模式的创新和保险市场的良性竞争,推动市场积极的提高交易的效率和降低成交成本,同时也会加强对这种新的交易方式下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管,防范可能导致的系统风险。

(四)保险产品涉及领域将更广

“新国十条”指出未来保险业将重点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巨灾保险、“三农”保险、责任保险等领域发展,在这些领域互联网保险同样是可以涉足。但是,目前我国互联网保险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对于开发并销售一些缴费期限长,保费高的互联网保险产品,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在接下来几年,我国互联网保险可以在互联网小微企业信用和贷款保证金保险、农村小额保险、网销食品等的责任保险、物流保险等与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消费等有关的领域积极发挥自身防范风险的能力,积极拓宽自己的发展空间,结合互联网优势开发出更多多样化、标准化和个性化的保险产品,促进我国互联网保险的发展。

四、促进互联网保险发展的建议

“新国十条”的颁布,给互联网保险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风险。其中主要的风险包括安全性问题、合规风险和系统风险。安全性问题是指客户资金、信息等的安全将会使互联网保险公司面临较大的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等操作风险。合规风险是指一些互联网保险企业以“创新营销模式”为名,触及到监管的底线。互联网保险主要的客户群是抵御社会风险能力较差的巨大群体,一旦发生风险,对经济社会的稳定将会产生巨大的系统风险。为了能够有效的避免这些风险,保证互联网保险未来有一个良好的发展趋势,下面提出了几条促进我国互联网保险发展的建议。

(一)创新监管理念,提高监管质量和效能

政府对互联网保险的态度和认识是影响互联网保险各项业务发展的关键因素。监管不足将产生各种信用和社会风险,监管过严将会阻碍本行业的发展和创新。因此,监管部门要跳出原有的思维定式,处理好管理与创新的关系,平衡好风险防范和行业发展的关系,努力提高互联网保险监管的效率。

(二)完善行业监管措施,保证市场健康运行

在监管层面,为推进互联网保险市场的正常运行,应努力做到监管的法治化、阳光化和规范化。为保证监管的法治化,监管部门应完善互联网保险的法律环境,通过法律保护网上消费者的权益和为互联网保险公司提供有力的保障。为了使监管阳光化,应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生态优势,让客户共同参与管理,利用互联网的“自传播”的媒体属性,使被保险人可以自己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同时也可以加大企业的信息披露制度,共建良好的信用体系。最后监管部门应该对互联网保险公司的组织形式、资格条件、经营模式等做出规范要求,保障监管的规范化。

(三)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保险数据共享平台

大数据是互联网保险发展的重要基础,它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尽快搭建集中开放的官方数据平台,通过对业内保单、险种、赔案、风险因子等数据细腻些的整合[8],并实现对交通管理、社会保障、健康医疗等相关领域的对接,在实现数据共享,提高行业竞争力的同时,可以防范安全性风险的发生,促进互联网保险行业的系统稳定。

(四)推进行业自律与合作,防范违法风险

互联网保险的监管,不可能涉及互联网保险的各个方面,对于游离于监管之外的互联网保险,要依靠行业的自律与合作。完善互联网业务的自律管理体系,推动建立行业标准和制度规范,可以促进信息共享,分享不良客户信息,提高整个行业的整体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玮.移动互联网保险营销模式研究[J].中国金融电脑,2014(12):52-56.

[2]陈琳.互联网保险健康发展与风险管理对策研究[J].甘肃金融,2014(8).

[3]邱峰.对互联网保险发展路径的思考[J].河北金融,2014(9):13-17.

[4]胡吉祥.互联网金融对证券业的影响[J].中国金融,2013(16):73-74.

[5]吕颖.大数据时代互联网保险发展策略浅析[J].河北金融,2014(7):52-54.

[6]唐金成,韦红鲜.中国互联网保险发展研究[J].南方金融,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