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管理学的内涵范文

管理学的内涵精选(九篇)

管理学的内涵

第1篇:管理学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构建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系的确立,对学校完善校园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建适应新形势的教学管理体系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它的建立,对实现学校的科学有序发展、保证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转、促进学生的就业创业、形成竞争优势有着重要意义。本文运用逻辑学的相关理论,对目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内涵与构建体系进行了阐述,以期对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有所裨益。

1 高职教学管理体系的内涵解读

1.1 高职教学管理体系的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是目前我国教育模式的重要形式之一,高职教学管理是要依照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以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使教学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过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教学管理任务的特殊性。高职教学管理要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和教学工作的特点,充分发挥各种教学因素、教学条件的作用,调动教师和学生以及相关社会企事业单位的积极性,保证教学活动科学、有序、高效地运行这里所谓的教学管理体系。主要是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 具体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 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把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的活动与职能合理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任务、职责、权限明确的高职教学管理体系。

1.2 高职教学管理体系的构成

高职教学管理主要包括计划管理、目标管理、教学过程管理、质量管理还有教师管理、档案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涵盖了教学评价,以及学科规划、专业建设、课程设计、教材购买、实验室建设、学风建设、制度管理、队伍建设、教学基地、就业实习等方面。教学管理体系还应建立学习研究教学管理系统,充分发挥管理机构人员的作用,深入教学一线,注重对师生的指导,组织全校师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帮助师生及时总结经验,进而促进教学改革。

2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瓶颈

首先,教学管理理念滞后,教学管理偏重行政化。当前高校内部管理上,都采用行政管理的方式。这种管理方式,使教学管理仅仅满足于维持教学秩序、处理教学事故,因而,教学管理人员常常陷入日常行政事务,很少从全局的高度依据教学规律去思考教学管理,对教学管理的本质、特点、规律了解不深,把握不够, 未能从真正意义上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管理理念,缺乏科学的理性认识与思考。

其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滞后,管理水平偏低。目前,影响教学管理人员水平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多数教学管理人员缺乏教育管理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缺少系统的高校教育管理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 由于教学管理工作事情杂、头绪多的特点,使教学管理人员终日忙于事务性工作,缺乏理论培训。应该说,多数高校对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普遍滞后于教师队伍建设,这对保证和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再次,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管理制度是否科学合理,对教学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当前,一些高校教学计划不够严谨,专业培养方案较为随意,课程建设流于形式,在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和教学基本建设管理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的地方。

最后,教学质量评价方法不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它对教学工作来说,具有规范、导向、促进、诊断、反馈等多种作用,对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许多高校尚未建立起以教学质量评价为核心的教学管理体制,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简便的适合自身学校、满足不同需要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制约了教学管理系统对教学质量的调控,许多教学中暴露出的问题。

3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

3.1 理顺教学管理机制

教学管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与协调性,管理的效果往往以整体面貌出现,如果哪一个管理环节出了毛病往往导致整体运转失灵。可见,管理效率的高低直接依赖于管理机制的完善与否。当前,高校的教学管理主要包括教务处、院(系)和教研室三级教学管理。这种管理机制还存在若干不完善的环节, 需要进一步理顺。

3.2 建立全面细致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当前高职教学中还存在着教师自我感觉良好、对教学培训的内容不能及时消化、没能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做到因材施教、不愿意去改变自己的限制,喜欢套用他人的成果,没能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等问题。(1)坚持常规性的教学检查制度。每个学期期初、期中、期末时期,教务处把开展教学检查的通知下发到系部,系部将具体的教学检查任务分配到教研室与实验室,由他们对所属人员的教学工作任务进行具体的检查,检查后的结果经过系部复查以后送报教务处以便于教务处进行抽查工作。(2)建立教师听课制度。每个学期要求每位教师至少听课6次以上,通过听课制度达到教师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3)建立并完善教学督导工作制度。学院成立专门的教学督导组,建立督课表文件夹,定期下达督课任务,及时回收督课表并召开理论研讨会,针对不同的问题、不同的老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4)完善学生信息员制度。学生可以说是对学校教学质量水平感受最深刻的群体,在监控体系中引进学生信息员队伍,可以更快地、更好地了解学生对教学与管理的意见,及时解决教学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3 构建“柔性化”的考试管理体系

学院应严肃考试纪律,加强考风建设,精心安排考务工作,严格实行A、B考卷制度。学校要注意,不同考试方式给学生在心理上造成的影响,学生不同的心态对考试成绩的影响。考试管理可适当柔性化,允许学生对已考过的课程重考,从而获得更好的成绩;取消学生由于考试不及格门数达到多少而勒令其退学的规定;在档案中只记录学生优秀的一面。

3.4 建立多专业的教学管理制度

高职教育按照社会特定职业的需要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培养目标必须从生产一线的实际需要出发,因此其教学计划也自然应该体现出高职特色,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机结合,解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如教师在教学中要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的限制,不再单一采用“学生排排坐,教师台上讲”的教学方法,要进行教学设计,吃透教材,了解哪些形成智力技能,哪些形成动作技能,突出重点、难点;同时,学校还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每个学期的学习内容、学习教材,并让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相应的社团、文体竞赛,引导学生发展个人的爱好及特长。这样,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开展教和学之前就明确了学院的培养目标,不但能充分发挥两者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从根本上减少教和学两方面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3.5 完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开展全面的、持续的教学质量评估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有力的保障。为此,高职院校要重视教学质量评估的作用,完善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确保教学质量的上水平。可借用教学质量的“五维”评估,即专家重点评估、干部抽样评估、学生评教调查、教师自我评估和毕业生问卷调查的方法,高职院校要克服传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中存在的弊端,把定性和定量评估结合起来,把结果性评估和过程性评估结合起来,将教学质量评估科学化、网络化、人性化,统计结果分析要准确化,建立起良好的评估反馈体系,合理的利用评估反馈结果,根据反馈信息适度调整教学工作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从而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冯军.高职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和模式新探[J].当代职业教育,2010(07):35-38.

[2]李晓君.高职教学管理初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09):158-160.

[3]刘明珠.高职教学管理的体系与方法研究[J].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58-61.

第2篇:管理学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产品质量质量管理顾客满意度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已经转化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产品质量又是企业竞争力的集中体现。随着人们质量意识的增强,质量战略逐渐成为企业战略的核心,并纷纷把质量管理视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有效手段。然而,产品质量作为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着的概念,其内涵的丰富和完善,必然伴随质量管理从目标到内容的积极调整。因此,准确把握产品质量与质量管理的理论界定,又是企业实施质量战略的前提。

一、“产品质,”概念的形成与演进

产品质量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应该说,自从有了商品生产,质量的概念也就随之出现了。人们对质量的认识是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而逐步深化的。首先,商品作为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双重属性,并且商品的价值实现是商品使用价值实现的重要前提。因为商品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进行交换,只有在价值实现的基础上,才能将产品从生产者手中转移到消费者手中,才能实现商品的惊险“跳跃”。但对于消费者来说,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其最终目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商品的使用价值对人们需求的满足程度就构成了商品质量的高低。依此为线索,不同学者对产品质量的定义作过积极探索。例如,美国学者曾认为,既然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或多种需要的特性,那么,产品质量就可界定为“产品满足特定用户要求的一切性能的总和”,即产品质量是其使用价值的体现。由于不同产品具有不同的用途,因此不同产品所固有的可以满足不同需要的特性,又称为质量特性。质量特性构成了产品质量的载体,反过来,产品质量又是质量特性的综合表现。如果将产品的质量特性以定性或定量的形式加以明确,便形成了产品的质量标准。所以,从这一角度出发,又可将产品质量狭义地定义为“产品的质量特性与其质量标准的符合程度”。对产品质量的上述理解尽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同时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这是因为,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商品短缺阶段,对于生产者来说,只要他们生产的产品符合质量标准,就会有较好的市场美誉度,其产品的社会认同度就会较高,此时,狭义的产品质量定义具有较广泛适用性。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当由商品短缺阶段过渡到商品相对过剩阶段,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转变以后,如果生产者不研究用户需求,就很难确立其产品的市场地位,更何况产品质量存在着相对性、滞后性和间接性的局限。故对产品质量的理解有必要加以深化、完善。也就是说,产品的质量特性不仅要符合标准,更要满足社会和消费者的需求。正是基于这一理念,朱兰则更概括地将产品质量定义为:产品在使用中能成功地适合用户目的的程度,即认为产品质量是其“适用性”的代名词。此外,日本学者十代天知男将产品的“适用性”进一步明确为两项基本要求:一是产品的各项特性应是消费者所要求的;二是产品的价格应便宜。在这一定义的基础上,前苏联学者进一步把产品质量定义为其使用价值与价值的比值。通过对上述观点综合,目前被大家普遍接受的产品质量的定义是:产品满足用户需要的优劣程度。这一定义通常又被称为产品质量的广义定义,因为它包含了产品使用价值、经济价值的双重体现。同时,由于人们对同一产品的需求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因此,对产品的要求也就体现在实用性、可信性、安全性、经济性以及创新性和美学特性等诸多方面。在对产品质量界定的前提下,为适应发展的客观要求,综合性质量的概念应运而生。所谓综合性质量,是指质量的外延不仅包括产品质量,还包括工作质量、服务质量等内容。这是因为产品质量仅是对结果的评价,从产品质量的形成过程看,产品质量又是由工作质量决定的。而工作质量作为对全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的评价,由企业素质所决定,它是企业人员、设备、原材料、方法、环境因素的实际水平以及稳定程度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工作质量的诸多影响因素中,人又是最关键、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最难控制的因素,需要通过相应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加以约束,并且其他因素都是可以通过人的作用加以控制和改善的。由于产品质量是通过工作质量表现出来的,所以,只有抓住工作质量,才能控制产品质量,才能通过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达到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服务质量是指企业为用户提供服务的完善程度。服务质量作为构成产品综合性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或间接地构成产品使用价值的一种附加属性,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重视。因为产品的使用价值只有在用户的使用中才能真正体现出来,产品的质量也只有经用户使用后才能得到检验。但由于企业与消费者间有关产品信息的不对称,以及消费者在产品的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或那样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需要生产者给予及时的售后服务支持。因此,企业为消费者提供的售后服务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产品使用价值的发挥。随着消费者理性程度的提高,他们在选择和购买商品时,已不再仅仅是对核心产品的购买,而是对产品的完整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能否提供方便、周到、及时、热情的服务,也不仅仅是企业形象的体现,而且直接是其产品质量的重要体现。从发展的趋势来看,企业间竞争的核心,也由过去单纯的产品竞争,越来越《工业技术经济》2(X)3年第4期总第128期多地转移到服务的竞争上来。综上所述,在当今条件下,质量作为产品质量、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其中,产品质量是工作质量的反映,工作质量是产品质量的保证,而服务质量则是产品质量的延伸。总的来说,令人满意的产品质量是通过生产和服务的各个阶段的活动来实现的。 二、企业质量管理的基本内涵

概括而言,管理就是为了达到设定的目标而采取的一切手段与措施。因此,所谓质量管理,就是以产品质量为中心环节的一切管理活动的统称。对于质量管理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和机构都曾给出过不同的解释。例如,费根堡姆将质量管理定义为:为了最经济地生产能完全满足用户要求的产品,在企业内部进行的组织与协调活动;与之相类似,日本工业标准 (儿)将质量管理定义为:为经济地制造出质量符合用户要求的产品的手段系统;日本学者谷津进则把质量管理定义为:向消费者和顾客提供满足需求、价格便宜、供应及时的高质量产品或服务的一项活动。具体地说,质量管理,是指在质量体系中通过实施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一系列管理活动,实现质量目标的过程。质量管理包含以下几个层面的涵义: (l)为达到质量要求而采取的质量控制,其目的在于通过对生产和提供产品或服务全过程、全方位的监控,消除可能产生不满意质量结果的原因,以取得预期目标。在一定意义上说,质量管理就是从消除不满意到追求满意的过程。 (2)为了提高顾客的满意度,需要各个环节的紧密配合,例如营销部门掌握顾客需求动向;开发设计部门策划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生产技术部门研究如何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以及合理设计生产流程;采购部门购进合适的原材料;制造部门能够生产出符合设计要求的产品。因此,更准确地说,质量管理应是全面质量管理(1’OtalQllalityControl厂IW)。 (3)质量管理的目标就是让顾客或消费者建立对产品或服务的信心。使他们确信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能够满足规定的要求。如果“质量要求”不能完全反映用户的需求,则质量保证亦不能取得充分的信任。 (4)质量管理必须考虑经济因素。对于企业而言,不仅要争取销售额的增长,还要通过价格的调节获取更大的利润。为此,现实的选择只能是在不断增加销售额的前提下,尽可能通过不断地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价格达到增加利润的目的,或者是通过实现质量与价格的合理配比确保利润目标的实现。从质量管理的内涵可以看出,质量管理的理念已经由过去的事后检验阶段,逐步演进为现代的全面质量管理阶段。所谓全面质量管理,就是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的管理系统。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是提高人的素质,调动人的积极性,实现产品质量、工作质量、服务质量三者的协调统一。全面质量管理与传统的质量管理相比较,具有以下明显特征:一是把过去的以事后检验为主转变为以预防和改进为主;二是把过去的以就事论事、分散管理为主转变为以系统的观点进行全面管理;三是把过去的以质量结果的管理为主转变为对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总之,全面质量管理就是围绕着“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生产出符合规定要求和用户期望的产品或优质的服务”,实现企业目标的管理活动。

三、强化企业质t管理据要解决的几个认识问题

1.提高顾客满意度是质量管理的直接目标 对于企业而言,具有充分竞争力产品的国际质量标准可能只是最低标准,所谓的国家标准可能也只不过是合格标准,而令消费者满意的市场标准才是最终判定标准。也就是说,产品质量的裁判只有一个,那就是消费者。由于质量管理可抽象为从消除顾客不满意到追求顾客满意的过程,为提高顾客对产品质量的满意度,其提供产品应同时具备质量上乘、价格适宜、服务到位的质量特性。因此,顾客满意度可概括为质量Q(卿jty)、价格P(而cc)、服务S(统币ce)三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其数学表达式为: 顾客满意度二毕该公式表明,对于确定的顾客满意度,可有不同的因素组合:一是产品或服务质量稍低但价格也便宜;另一种是价格稍高但产品或服务质量明显与众不同。此时,若想进一步提高顾客满意度,可有四种不同的努力方向: 一是在不降低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大幅度降低价格;二是在不降低价格的前提下提高产品质量;三是在不提高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降低价格;四是在不降低价格的前提下提高服务质量。如果把服务质量作为综合性质量的组成部分,那么,顾客满意度可以简化为产品质量与价格二者的关系。即同等质量的产品,如果以合适的价格提供给消费者,就会得到满意的评价。如果以高于质量的价格向消费者提供产品,就会降低消费者的满意度;相反,如果以低于质量的价格向消费者提供产品,就会增加消费者的满意度。 2.实现质量、价格与成本的和谐是质量管理的关键尽管顾客满意度与产品的质量、价格和成本三者之间可能存在着相悖的关系。例如,在提高产品质量时,如果过分强调产品的完美无缺,而不是从提高顾客满意度人手,便会因不必要地提高产品质量而使产品成本上升,再加上产品的特色未加以改进,企业就会不得不因应付价格竞争,使企业难以实现利润目标。相反,如果在提高质量的同时,考虑到提高顾客满意度的有效途径,周仔么,即使因提高质量而使产品成本上升,上升的成本却可由消费者承受得起的价格的提高得到弥补。也就是说,尽管质量和成本相悖,但质量与价格之间并不是不可调和的,如果提供的较高价格的产品具有与众不同的质量特色,同样可以通过提高顾客满意度,实现企业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经营目标。 3.实施质量管理是为了实现交易费用的节约虽然从局部利益上来说,企业实施的质量管理,必然要投人和消耗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增加交易费用,减少经济效益。但是,如果产品质量得以有效控制和提高,反而是企业生产活动中物化劳动、活劳动消耗的最大节约,而生产没有质量保证的产品才是效率的最大损失。因此,从整体上讲,质量管理与控制是对企业效益增长的最有效、最有益的投人,也是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来源。这是因为从生产过程看,质量管理与控制可以通过减少返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从对顾客的影响看,质量管理对产品质量提供的保证,可赢得较高的顾客满意度,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并可通过顾客间的宜传和推荐,最有效的把潜在消费者转化为现实消费者,使企业的产品具有较高的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第3篇:管理学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教学管理;时代特点;时代创新

中图分类号:D261.41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57-03

“与时俱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本质要求之一。无论是理论创新还是实践创新,关键都在于坚持与时俱进。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更是一个人力资源培训的时代,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素质和能力,已成为全社会的迫切需求。作为从事干部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党校,应在探讨干部培训工作成效方面要加大创新思路,紧扣时代脉搏,为全面提高党政干部的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发挥着其它学校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教学管理创新则是整个干部教育创新的基础环节,也是评价一个党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能否适时推进教学管理的创新,尤其是在教学管理中如何注入时代的气息、体现时代特征,是提高党校干部培训质量的必要前提。在此,仅以近年来党校教学管理中一些初步经验和设想,提出以下建议和思考。

一、党校教学管理的时代特点

科学判断形势,准确把握大局,是做好党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当前,干部培训的新形势、新变化为党校培训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使党校教学管理深深烙上了时代的印迹。

1.新任务。党和政府对干部教育培训的要求任务发生了巨大变化。根据新的形势要求,中央及时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出新的任务要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指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应该坚持“全面发展,注重能力”的原则。要“全面提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健康素质,将能力培养贯穿于干部教育培训的全过程”。可见,中央提出要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这个队伍不仅要有理论武装,还要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要有新知识、新技能。因此新的形势迫切需要干部培训要以提高公务员和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为主。

2.新变化。培训对象的情况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方面现在党校面对的学员大都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一定的理论功底、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学历高、知识面广、思维活跃、实践经验丰富,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是当今公务员和干部的主要特征。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干部在素质和能力上还存在一些明显缺陷和不足。主要是一些干部忽视理论学习、学用脱节;一些干部党性锻炼不够,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一些干部推动科学发展、处理复杂问题能力不够等等。

3.新格局。我国已形成多元化的干部培训教育格局。《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指出,要求形成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和其他培训机构积极参与,网络培训广泛运用,开放竞争、优势互补、充满活力的办学体制。这说明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呈现出多元化、市场化的趋势。干部教育培训市场化机制的引入,使党校现有的办学格局受到严峻挑战,如何适应形势发展,保持干部教育培训主渠道地位,是各级党校发展急需破解的难题。

二、教学管理的时代创新

新任务、新要求、新格局的形成决定了党校教学管理必须适应性新的形势,不断创新思维,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紧密结合时代脉搏,用科学的、先进的理念武装全校思想,使党校教学管理具有特色,真正体现时代性,切实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培训党员领导干部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教学理念的时代性

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党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特点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规律,用创新的精神办党校,与时俱进,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提高教育培训质量的不竭源泉。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以适应和推动党的事业发展。

1.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办党校。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特别强调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各行各业应该遵循的一个指导思想。党校作为中国共产党各级党委的一个重要部门,更应该在实际工作中践行以人为本的思想,不断推进党校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一方面根据干部的知识结构、行业区别、年龄层次等不同,分类别、分层次实行差别化、个性化教学,做到因人施教;另一方面根据干部对培训的实际需求,实行针对性、实效性教学,做到按需施教。

2.确立市场竞争理念。用市场的思维办党校。目前干部教育培训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呈现出多元化、市场化趋势,培训机构开始经受优胜劣汰法则的洗礼。对党校来说,竞争更是党校的生命线。面对新情况、新形势,党校教学管理必须克服“我们是干部教育培训的唯一渠道”、“坐等上门培训”等带有惰性的传统培训思路,由保守式办学模式,转为开放式办学模式,在竞争中发展壮大自己。要不等不靠,审时度势,以积极的姿态主动参与竞争,在竞争中发展壮大,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树立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开辟更多的市场。

3.树立“大服务”的理念。用服务的理念办党校。为了适应形势的变化,进一步提升党校管理水平,应树立“大服务”的理念,即:“要把服务贯穿于培训管理的始终”的新思路。首先要突出“服务大局”的观念。坚持党校教育培训工作要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战略部署和工作决策来计划和实施,为当地发展出谋划策。其次要突出“服务社会”的观念。要积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培训调研,参与实践,与社区、企事业单位等积极开展共建“学习型社会”的活动。再次要突出“服务学员”的观念,积极转变工作作风,为学员创设紧张有序、轻松愉悦的学习、生活环境。这种全方位、全过程的培训管理和服务可使我们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

(二)教学内容的时代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需求出发,一切从学员出发。科学地设置教学内容,实现从理论解释宣讲向理论实际运用转变。关键是课程的设计和更新要有针对性、时代性。

1.体现特色。一是体现党校特色。党校姓党,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党校办学的基本准则。因而,教学内容的核心必须是党的基本理论及路线、方针、政策,强调理想信念、党规党纪和优良传统教育,注重党性锻炼。二是体现地方特色,充分发挥党校教学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促进作用,是地方党校教学与改革的根本和生命力所在。不断加强对地方工作的研究、提高研究水平,推出更多更好精品研究成果,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党校才能真正有作为、有地位。

2.突出重点。首先,突出提高领导能力的内容。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除继续强化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利观、政绩观、发展观等必备内容外,要增加领导艺术、创新思维、应对突发事件、处理危机等授课内容。其次,突出群众关心的问题。党校干部教育要始终将群众关心的问题作为宣讲的主要内容,将群众关心的难点问题作为研究、突破的主要方面。再次,突出国情教育。没有对国情正确的理解与分析,就不可能制定切实可行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国情教育不仅可以使受训干部全面掌握情况,而且可以帮助理论联系实际,引发对自身工作的思考,有利地推动工作的规划与开展。

3.关注热点。“理论联系实际”,是党校教育始终坚持的办学方针。当下,我国处于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制度、法制建设、社会公益保障、医疗卫生体制等诸多方面都有很多不健全的地方。现实发展快,制度化、法制化的社会制度却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这就产生了诸多的问题,各种矛盾凸显,新问题层出不穷。现实工作中出现的难点、热点、焦点问题迫切需要应对和破解。所以,党校教学内容要关注热点,不断的给我们一线的干部提供解决新问题的理论支撑,以解决领导干部在一个方面或某些方面存在的困难和疑惑,真正使他们学有所获。

(三)教学方式的时代性

我们知道,教学不仅是科学,还是艺术,党校教学也是如此。党校教学的性质决定了党校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都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因此,要积极探索和创新符合新形势需要的教学方法。

1.体现教与学互动式原则。互动性原则是指在党校教学中,教学双方应互相配合、互相启发、互相推动,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与优化,最终达到培训的实效。在传统的课堂面授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主导、支配地位,严重制约了学员积极性的发挥,影响了教育的质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采取“教”与“学”双向互动的有效形式,遵循互动性原则,增强学员的参与性、互动性、思辨性。

第4篇:管理学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教学;教务;精细化;内涵

国家开放大学内涵发展是指学校依据自身的客观发展规律,提升办学的档次和水平,增强培养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落实科学发展观表现在学校范围上就是在一定程度上高度重视学校的内涵发展。学校的内涵发展最主要的是注重精细发展,其次在创新发展、质量发展、特色发展等各方面也需要作出相应的努力。

精细化管理已在教育改革中处于领先地位,是当前教育发展的新方法,体现了教育改革的创新,决定了近期教育改革将向精细化发展。精细化的管理理念最初起源于发达国家,是一种集人本管理与科学管理于一体的思想观念,旨在达到真善美,高度重视管理细节与过程,以达到质量和效益共同提升的管理策略。其中态度“精心”、过程“精细”、结果“精品”成为精细化管理的核心。

自从国家开放大学的教育改革得到教育部的认可后,现代开放大学已将远程开放教育作为办学的基本方式,这体现了全新的教育腾飞时期将由国家开放大学引领。近年来由于开放教育事业逐步增大办学规模,因而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学员进行注册,每年的毕业生人数也逐步增多,这不仅对“量”的规模效应产生了影响,而且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教务“质”的管理。质量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根源,质量发展是学校内在实力的体现,因此学校要保证自身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教学教务“质”的管理,以“精确、细致、深入、规范”为目标,以“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型的先例为指导,把教学教务管理做精做细,促进国家开放大学内涵发展。

一、提高教学教务管理人员的素质

精细化管理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精心做好每一件最基本的事,秉承“工作靠用心、育人靠爱心、互助合作、服务用真心”的教育理念,以认真负责的责任心去做好每一项工作,使优秀良好的师德在学校管理中表现出来。教学教务是一项非常繁琐复杂而正式的工作,必须以严肃端正的态度去面对,为应对远程教育的独特性,首先要提高教学教务管理人员的素质,管理人员必须从思想上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用科学创新的想法启发人们,使人们跟上时代步伐,其次要增强管理人员的法制观念和责任心,使精细化管理的效果更加有力。管理人员作为一个学校的领班人,如果他们不具备优良的作风,是很难管理好教学教务的。以教务管理中的学籍管理来说,学籍管理包括很多环节,如学生的录取管理、入学审核管理、学籍异动管理、课程注册管理等,几乎遍及了教学教务管理的各个过程,学籍管理工作的好坏决定着一个学校的形象,再加上学籍管理需要整理大量的数据、收录繁重复杂的现代化信息,所以必须要有一批具备很强的工作能力、责任心的管理人员,才能保证远程开放教育的长久健康发展,保证教学教务管理的质量。因此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非常必要,第一要贯彻精细化管理理念,第二要学习运用新设备新手段,此外,要加强培养素质修养,通过宣传贯彻、实施、反馈等形式使他们高度重视管理工作。

二、加强教学教务管理的日常规范化

1.健全科学的规章制度。管理责任精细化、制定一套合理科学的管理制度是学校落实责任、加强管理的有效手段,为此我校制定了部门制度,对各管理层进行了明确分工,对管理结果进行量化,有利于“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2.创建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模式。学生是一切教育教学行为的主体,而教师是教学内容的传授者,是学习活动的指导者、服务者和支持者,因此我校通过教务处统筹教学任务,教研组落实实施,科研处监督评价三位一体的教学管理模式促进了教学成果的优越性,这样也就促进了精细化管理。

3.增强以人为本的服务观念。精细化管理是科学发展观在学校领域的具体体现,所以学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管理人员要用最好的服务态度以最快的速度解决前来办事的老师、学生的各种问题,以高效的工作效率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从而确保远程教育的可靠性,实现学校管理的人文化和特色化。

三、倾力打造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

质量是学校发展的根本,而师资队伍的强大与否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创建一支合适的教师队伍是非常有必要的,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师必须先转变落后的教育理念,努力学习现代远程教学的教学方法,不断增加自己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以适应信息化远程开放教育的新要求,做好教学活动的引领者。

四、加强教学教务的网络管理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平台已经非常普遍,我校的远程教育网站、计算机校园网络系统等网络平台已两次获得五星级网站,以优越的网络环境为学生服务,此外我校网站还成立了今日课表、实时答疑等,为学生自主性学习提供了方便,从而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精细化管理是一个不断改善、追求完美的过程,学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领域,因此将精细化管理理念引入教育领域已是必然趋势,精细化管理有助于提升学校实力,有利于国家开放大学的内涵发展。因此我们要从细节做起,把精细化管理落实到每一件平凡简单的事,从而提升学校声誉,显示开放大学的独特魅力,促进内涵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管理学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念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3)03-0087-04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公认的高等教育强国,其高等教育已走过370多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庞大而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伴随着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变化的进程,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其模式从最初的“替代父母制”到“学生人事”,再到“学生服务”、“学生发展”,最后演变为今天的“学生学习与发展”。尽管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由于各类大学的办学条件和定位各有不同而呈现出多样性,然而却都凸显出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这种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集中体现为尊重学生、服务学生和发展学生,值得我国高校学生工作者借鉴。

一、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内涵

1. 尊重学生

美国大学尤其是私立大学的办学经费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社会捐赠和学生学费,而且校友又是社会捐赠的重要资源,因此美国人认为“大学和学生拥有终身的关系”,非常尊重学生的主人翁地位。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尊重学生的理念又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尊重学生的差异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其种族和文化的多元性使得大学校园的多元化特征也十分突出,大学往往都把“吸引和招收杰出的、多样化的学生”作为高校学生事务的一项重要任务,并致力于通过构建“平等、包容、多样化”的“全球化”育人环境,为未来的地球村培养领袖。因此在大学校园,学生的国籍种族、、性取向等不相同的情况十分普遍。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非常重视这种多元化的存在,十分尊重学生及群体之间的各种差异,例如学校对于残疾学生、同性恋学生、拉美裔学生等特殊学生群体都设有专门的服务机构,以便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服务。许多高校都设有专门负责多元文化学生事务的机构,致力于营造一种平等、自信的校园氛围,帮助校园弱势群体融入学校文化,培养学生对于学校的归属感。

(2)尊重学生的需求 美国高校都非常重视学生信息调查评估工作,各高校基本上都设有专门的学生信息调查评估机构,通过采用统计学的专业技术手段,定期开展各类调查评估工作。不仅对学生进校以后各方面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同时对学生事务管理部门的工作进行满意度测评,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及建议,形成专业性很强的评估报告。评估工作不仅对学生事务的政策制定、工作决策、发展规划等产生影响,同时对学生事务管理的质量起着重要的反馈和保证作用。以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为例,学校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建立了学生研究与信息中心,其主要的一项工作是对学生的大学经历进行评估,从学生入校前至毕业后,过程一般持续10年左右,“关注注册学生入校以来的长期发展、变化和结果”。通过调查评估,学校及时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以及需求、意见,并及时改善和优化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充分体现出对学生需求的尊重 [1 ]。

(3)尊重学生的选择 美国是一个法治国家,美国人崇尚自由、独立,追求个性,在大学校园,教师和管理人员认为学生有权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去选择什么,他们的工作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咨询与指导,选择权则交给学生,从不越俎代庖。因此美国大学非常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例如在选择专业、转换专业方面,学生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利。有超过一半学生换过专业,很多学生转过两次以上的专业,一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会修2~3个专业 [2 ]。为了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美国大学非常重视学生个体咨询工作,许多大学都设有学术辅导办公室、职业(生涯)服务办公室等,每天安排专人接待来访学生、开展一对一的咨询服务,为学生提供选课、学习方法、职业指导等方面的个性化的指导。此外,大学还为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供丰富多样的服务项目供学生自主选择,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学校每天给每位学生发送邮件,让学生充分了解各类活动信息,同时学生事务管理的各个机构、办公室,都准备了各种印刷精美的宣传资料、项目手册等供学生取阅,让学生自主选择参与感兴趣的课外活动项目,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2. 服务学生

早在1949年,美国教育协会在其的新版《学生人事工作宣言》中就提出了“学生服务”的理念,要求大学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通过提供环境适应、学业目标和医疗健康等全方位的服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一直秉承为服务学生的理念,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全面、优质、个性化的服务。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高校学生人数增长速度逐渐放缓,各高校的生源竞争日益激烈,为吸引生源,各高校努力采取措施完善对学生的服务工作,希望通过良好的学生服务吸引学生到校就读,学生服务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服务、咨询与管理成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者的主要工作内容。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服务学生”的工作理念主要体现在:

(1)组织结构扁平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机构设置和权限分配一般只在学校一级进行,学校学生事务根据分工由各办公室直接面向学生或学生组织条状运行,其工作高度分工,更加直接地服务学生。这种直接面对学生的扁平化的组织结构管理层级少,专业化程度较高,信息传递快捷,学生事务管理部门可以对于来自学生的需求变化做出快速反应。

(2)工作体系完善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涉及面广,内容包括招生录取、注册报到、新生适应、住宿生活、经济资助、学生组织、课外活动、学生健康、咨询服务、行为管理、职业指导、学业指导、校友联系、家校联系等所有非学术性学生事务。各高校均可根据学校实际、学生需要设立独具学校特色的各种工作机构。完善的工作体系,确保了服务学生的全面性和个性化。

(3)服务设施优良 美国高校普遍非常重视校园硬件设施建设,为学生服务提供坚实保障。一是学生住宿条件舒适。美国大学认为“住宿生活服务项目是学校教育性计划和对学术提供支持服务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 ],把学生宿舍作为课堂的延续、学习交流的场所,于是在学生宿舍建有阅览室、活动室、餐厅,在宿舍开设有关课程、组织讨论活动等,努力营造融住宿和学习为一体的氛围。学生也习惯于在宿舍、餐厅里学习与交流。二是文体运动场馆齐全。美国高校很重视文体活动场馆建设,特别是体育类场馆设施往往专业水准很高。三是校园网络系统发达。美国是世界上信息和网络技术发展最早的国家,大学校园网络非常发达,学生事务管理网络系统功能强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捷、及时的服务。学生可以很方便地在学校网站上查到各类学生活动、讲座的信息,也可以通过每天学校发来的各种邮件信息,选择参加各种活动。学生奖学金、勤工助学岗位的申请、各项活动的报名等全是在网上进行,便于学生操作。依托发达的网络,美国的大学和全校学生、教师时刻紧密联系在一起。

3. 发展学生

“发展学生”是当代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最为重要的一个理念,学生发展理论也是当代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的理论基础。1949年修订的《学生人事工作宣言》强调学生事务应促进学生身体、社会、情感、精神和智力的全面发展。1994年,美国大学人事协会发表《学生的学习是当务之急——学生事务的含义》,该报告提出,学生事务管理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学习和个人发展。“发展学生”是学生事务管理者在内的所有教育者的共同价值追求。他们认为,各种各样的课内课外和校内校外的经历都同样有助于学习和个性发展。大学应该为学生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将时间和精力花在有教育意义的、有目的的活动上,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和人际的相处,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任务 [4 ]。在具体实践中,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发展学生”理念呈现出鲜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注重学生全人发展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非常注重学生个体的全人发展,致力于促进学生身体、社会、情感、精神和智力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早在1937年美国教育协会(ACE)的《学生人事工作宣言》就明确指出学生事务应“将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培养,而不仅仅是智力训练” [5 ],学校在设计开展学生事务服务项目时,充分考虑学生全人发展的需要。以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健康服务工作为例,学校认为“学生健康”不仅仅只是指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同时还包括其所处校园环境、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健康。该校学生健康与咨询中心的工作内容是一个综合的体系,不仅有心理咨询服务、学生健康服务,还包括犯与暴力预防、校园娱乐休闲服务等,中心以Workshop和Group两种组织形式,设计开发了戒烟、减肥、恋爱、杰出领导力培养等各种各样的服务项目,以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个性化需求 [1 ]。学校通过为每个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服务,引导学生建立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学生在人际交往与竞争环境中的自信心、增强客观评价自己的能力,从而实现学生Mind-Body-Spirit的健康和谐发展。美国大学还非常注重依托周边社区广泛开展社区服务,注意与高中的合作与衔接,致力于使学生能够在广泛的学习实践中获得经验,培养自我认知,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实现全人发展,以适应多样化、全球化的环境。

(2)注重学生自主发展 学生自主管理是美国高校的普遍特色,大学通过让学生广泛参与大学的日常管理,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校园内的餐厅、书店、文体活动场馆等都是学生自主管理经营,学生事务管理的一些领域如学生宿舍管理、健康与咨询服务、学术指导、校友与家长联系等也都吸引了不少学生参与管理。此外,美国高校的学生会组织以及社团活动十分活跃,学校通过高度的学生自治实现学生的广泛参与,在参与中提高管理水平、强化责任意识。

(3)注重培养学生领导能力 美国高校非常重视学生领导能力的培养,致力于为全球化时代培养领袖型人才。在大学招生选拔工作中,学生的领导才能和潜力就被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许多高校都为学生开设了领导力训练课程,有的大学把“在全球化背景下培养学生良好的领导力、学术能力、交际能力等个人能力”作为学校学生事务工作战略目标之一。被称为“造就领袖的摇篮”的耶鲁大学,一直强调学生领导能力的培养,在2005年制定的《耶鲁国际化:2005~2008年战略框架》中明确提出,全球化时期耶鲁的使命是为美国培养领袖,还要为世界培养各方面的领袖人才和有影响力的公民。300多年来,耶鲁大学为美国培养过5位总统,530 多名国会议员,还培养了全球最多的企业领袖、大学首任校长以及大量的科学家、发明家和艺术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领袖培养模式,在学生领导能力的培养这一方面可谓成绩斐然 [6 ]。

二、对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启示

1. 强化服务意识,真正实现以爱育人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一直是教育的两个根本性的课题。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虽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然而具体实践中却往往是老师习惯于告诉学生该做什么、该如何做,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受到制约,其个性、质疑精神和创造能力难以获得发展。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者如何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笔者认为,首先要强化服务意识,真正实现以爱育人。教育是爱的艺术。高校学生工作者不仅要爱学生,更要懂得如何去爱学生。一是要深入了解学生,尊重、理解学生。辅导员、班导师等要灵活运用微博、QQ、谈心、走访等方式,与学生平等交流,充分聆听学生的心声;要大力加强学生发展状况调查评估,健全工作机制,通过定期调查分析,准确把握学生的发展状况与发展需求,特别是部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只有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尊重、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个性需求,这是做好育人工作的前提。二是要真心关爱学生,促进学生发展。要通过制度设计,在各种涉及学生个人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实现公开、公平、公正,要考虑和尊重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做到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大力开展个体咨询服务,在院系建立一批成长辅导室,为学生提供学习、就业、情感、人际交往、经济资助等各方面的咨询服务,及时解惑释疑,促进学生发展;要进一步加强学生资助服务,特别关注和关爱经济困难学生群体,解决实际困难,努力在校园中营造一种平等、关爱的氛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老师的爱,并学会如何关爱别人。三是要努力成就学生,提高学生自信。要依托班集体和学生社团等基层学生组织,充分信任学生、鼓励学生、肯定学生,强化学生自主管理,给每一位学生以锻炼和展示的机会;辅导员要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和优势,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确立合理的发展目标,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帮助他们不断获得成功,提高自信心,实现持续的发展。

2. 强化协同意识,真正实现合力育人

育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汇聚和融合来自校园内外方方面面的力量。在日常工作中,高校学生工作者应注意强化协同意识,争取形成育人合力。要经常深入课堂,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定期分析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争取任课教师支持,共同加强对学生的学业指导工作,及时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各种问题,培养其创新意识与能力;要积极创造条件、搭设平台,让广大专任教师多参与学生课外活动,与学生进行精神、思想层面的交流,如实施本科生班导师或学术导师制、社团导师制、定期举办各种师生联谊座谈、周末沙龙,成立若干由专任教师指导的读书小组、读书沙龙等等,充分发挥专任教师在大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影响作用,形成课内与课外、主渠道与主阵地相互渗透、互为补充的有效态势。此外,要进一步加强家校联系工作,通过建立信息平台,让家长及时关注和了解学生在校的发展状况,加强与子女的交流沟通,主动参与和配合学校做好相关工作,尤其是对一些特殊的困难学生群体,更要形成家校育人合力。要大力挖掘校友资源,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积极宣传优秀校友的成功经验,开展优秀校友与学生的交流活动,充分发挥优秀校友在学生成长进步、就业创业等方面的示范、影响作用。要鼓励学生到学校周边社区、乡村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政府应积极倡导高校周边社区、党政机关及各企事业单位等积极配合、支持高校组织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见习实习等工作,共同为大学生成长成才优化环境、创造条件、提供支持,真正实现合力育人。

3. 强化全人意识,实现以文化人

教育的目的首先应该是培养有独立意识的、完整的人。蔡元培曾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份子的责任。”我国的教育历来比较注重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往往强调的是共性的培育,忽视了个性的培养,学生被动发展、片面发展的情况仍比较普遍、不容乐观。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和人人成才观念”,要“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7 ],为高等教育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提出新要求。高校学生工作者应进一步强化全人意识,科学处理好“全面发展”与“全人发展”的关系,尊重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让学生广泛参与各种展示、锻炼、交流、合作,培养和彰显学生个性。要围绕培育独立、自由、和谐、全面发展的“人”,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精神生命成长 [8 ],通过平等、包容、创新、向上的大学文化,实现以文化人,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完善学生的思维方式、拓宽学生的全球视野,使学生勤于学习、善于沟通、勇于承担、敏于创新。其自我发展的潜能在文化的陶冶下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真正实现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走进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夏莉艳.以学生为本的美国高校教育制度——兼与我国高校的比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1):78-81.

[3]黄厚明.书院制与住宿学院制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比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3):108-113.

[4]芮鸿岩.发展学生: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借鉴[J].江苏高教,2010,(6):113-115.

[5]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 The Student Personnel Point of View[EB/OL].http:///grad prep/S tudAff_1949.pdf,2006-03-03.

[6]于天罡,孙曙光.耶鲁大学领袖人才培养的启示[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1,(2):23-25.

第6篇:管理学的内涵范文

通过内涵发展督导,督促学校將发展的重心转移到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上来。较长时期以来,学校將更多的精力放到硬件建设、办学条件改善等方面。实施内涵发展督导可以激励长期注重内涵建设和育人质量的学校,也鞭策不够重视内涵发展的学校。

通过内涵发展督导,为学校内涵发展提供指导和引领。在内涵发展督导实施的过程中,由于有科学而明晰的“内涵发展学校”的基本标准,能发挥内涵发展督导评估指标体系的“指挥棒”作用,帮助学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和教育发展观,让学校真正把握内涵发展的本质要求和推进策略,促使学校形成内涵发展的自我规划、自我发展、自我监督和自我改进的长效机制。

内涵发展督导在促进学校内涵建设的同时,也將有力促进教育督导工作自身的完善与发展。学校内涵发展督导將在原有督导体制基础上创造性地推进教育督导工作,將在教育督导的目的、内容、重点及实施策略等方面对原有的教育督导做相应的调整与补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教育督导的功能与体制:内涵发展督导的开展顺应了教育发展的需要,对学校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將发挥方向性的引领作用,將更加凸显教育督导的不可替代性,从而进一步提升教育督导的权威与效能。

一、学校内涵发展的基本解读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精神和要求,对新时期学校内涵发展可作如下理解:

1 内涵发展的目标

学校内涵发展不是学校的规模发展和数量增长,而是在现有的办学规模和条件的基础上,追求育人质量的提高、教师专业的成长和学校办学绩效的优质化,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要把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 内涵发展的特质

结合新时期教育发展对学校内涵建设的要求,学校内涵发展的特质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发展方式:量变到质变。要由过多关注学校硬件建设、条件改善、规模扩大和数量增加的外延式发展,转到立足现有条件追求以学生成长、教师进步和学校发展为核心的教育质量的提升上来。將学校的发展聚焦到管理完善、特色建设、课程改革、师资建设、文化建设等“软性”竞争力上来。

教育管理:粗放到精细。要由过分关注外显成果的取得、不够重视管理过程的粗放式管理,转到以学校内涵发展为核心的精细化过程管理上来。围绕学校的内涵建设,构建从管理决策、管理执行、管理监测、管理反馈等环节在内的涵盖学校德育、课改、特色建设、师生发展等方面的精细化管理体系。

动力系统:外推到内驱。内涵发展不能单靠外力推动,而是源于内部变革的动力。学校要根据教育形势和教育规律,立足自身长远发展,大胆改革创新,从“等、靠、要”的传统发展思路中解放出来,由按部就班的发展模式转到抓住机遇、推陈出新上来,形成自我规划、自我执行、自我监控、自我评估、自我改进的良性的学校自身发展机制。

育人模式:单一到多元。内涵发展是基于优质的特色发展、多元发展,是立足学校实际和发展需要的个性发展。学校内涵建设要由“千校一面”的同质发展转到异彩纷呈的特色发展上来。特色发展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顺应教育发展形势,彰显学校的优秀办学传统和文化积淀,秉承先进办学理念,探索并凸显全新的育人模式,打造特色鲜明的优质的学校教育。

二、学校内涵发展督导的基本内容

针对教育督导的功能定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坚持督政与督学并重、监督与指导并重”。同样,学校内涵发展督导也必须坚持督政与督学并重、监督与指导并重。

1 督政。内涵发展督导的“督政”主要是检查学校的上级管理部门对促进辖区学校内涵发展有无作为、如何作为的情况,并提出相应的指导意见。

(1)政策支持与机制完善方面,主要检查和督促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为促进学校内涵发展而对应的内涵发展指导意见及管理办法、评价管理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改革、人事制度改革、指导与帮扶机制等方面的情况。

(2)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方面,主要检查和督促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为支持和鼓励学校内涵发展而为辖区学校提供的必要的财力物力保障,如人员配备、基础条件支持、环境建设等。

2 督学。根据学校内涵发展目标和特质,在对学校进行内涵发展督导的过程中,重点对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检查、督促和指导,重在对学校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1)学校管理。主要包括:第一,目标管理,即学校的战略规划水平,考察学校领导对学校的发展定位、目标愿景、发展战略及路径的认识水平。第二,制度管理,即学校的管理制度系统,主要考察学校管理制度的科学性与可行性。第三,资源管理,即学校对所支配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配置与利用,尤其是对师资建设的重视及举措。

(2)特色建设。特色建设是学校基于学校发展实际和教育发展需要的个性化发展,是实现学校优质发展的重要表征。主要包括特色规划、特色实践和特色成果。

(3)教育教学。教育教学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学校的文化建设、德育工作、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重要工作。

(4)办学绩效。办学绩效是学校内涵发展的结果,是学校特色建设、教育教学等方面成果的集中体现。可分为学生发展质量、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及学校的社会影响(或社会各界对学校的综合评价)。

(5)其他。主要是指为了保障学校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所必需的基础性办学条件保障。

三、学校内涵发展督导的实践路径

(一)总体思路

根据内涵发展的特质及相应的督导评估任务,为推进督导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行性,可遵循“1234”的总体思路。

“1”——一个中心。内涵发展督导评估顺应从规模发展向质量建设转变的教育发展形势,牢牢把握质量提升这一中心,以推动学校优质发展为己任。

“2”——两大原则。内涵发展督导评估坚持发展性督导与自主性督导两大原则。发展性督导由“基础性指标”和“发展性指标”两部分构成,既强调规范办学,又充分考虑各区县的实际教育发展水平,还要充分尊重各校的独特性,理顺学校办学中共性与个性、基础与发展的辩证关系。自主性督导坚持“以县为主”的原则,以市级内涵发展督导标准及要求为指导,确立县域督导具体标准和实施意见:同时要求学校立足于自身现有水平,进行过程性、发展性的校本评估,促使学校逐渐形成一个自我监控、自我完善的发展机制。

“3”——三级机构。内涵发展督导评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进一步健全省(市)级、县(区)级和校级三级督导评估机构。省(市)级教育督导部门对全市学校内涵发展教育督导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并研制出台督导评估的指导性意见(含方案、标准等);县(区)级教育督导部门负责对省(市)级指导性意见进行立足区县实际的具体化工作,在省(市)级层面的统一安排下,组织实施本地区学校的督导评估工作,并督促和指导各校进行内涵能力建设及相应的自查自纠工作;学校在市、县(区)的统一部署下,形成自我发展的良性机制。

“4”——四支力量。学校内涵发展督导评估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教育行政部门、专业评估机构、学校、社会力量(家长、社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这四支力量紧密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关心、推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及其督导评估工作。

(二)实施要求

1 重点突出。对学校内涵发展督导评估要在全面把握基础性的前提下,突出重点,抓住要害,确定年度性的督导评估重点,以提高督导评估的导向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包括学校规划水平、课程建设水平、德育工作水平、教学改革水平、特色建设水平等要素在内的内涵建设体系中的某一项或几项进行重点督导。

2 奖惩并举。在一定范围内公布督导结果,根据内涵发展督导工作的需要和督导实际情况,评选学校内涵发展管理工作先进区县和内涵发展先进学校。做到学校内涵发展教育督导评估工作考评与学校年度工作考核相结合,与学校整体性的绩效考核挂钩,与当地政府教育工作考核相配合,增强督导评估的权威性与执行力度。

(三)实施程序

1 研制学校内涵发展督导方案。明确学校内涵发展督导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尤其是要科学制定学校内涵发展督导指标体系,既作为共性评价标准,又对地方和学校的教育内涵发展起指导引领作用。

2 研制学校内涵发展督导工具。为保障督导工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需要研制实施督导所必需的调研工具和数据分析处理系统,提供针对性较强的督导手册、调查问卷、访谈提纲以及数据处理系统和档案系统。

3 组织和健全专业督导队伍和机构。学校内涵发展督导内容丰富、工作面广,教育督导部门难以一力完成。教育督导部门要发挥领导、组织和牵头作用,依托专业性的评估机构,在较广的范围遴选督导人员,组成来源广泛、结构合理、层次多元的督导队伍,保障督导工作的专业性和客观性。

第7篇:管理学的内涵范文

一、树立科学内涵的学校发展观

内涵和外延本是逻辑学上的两个概念,其含义有着明确的界定:内涵主要指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而外延一般指事物外部的延伸和延展。这里所讲的内涵发展更多的是引用了其隐喻的意义,更注重质量提升。多年的办学经验使我觉得,校长首先要确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要以学校发展为己任;其次,学校发展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学校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包括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在次基础上,促进学校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特别是一个学校的管理、校风和教师队伍建设,更是至关重要;最后,学校的发展需要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的联合驱动。内部动力靠目标激励,外部动力靠竞争维持。两者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总之,立足于学校内涵发展,是在学校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二、系统谋划学校的内涵发展

学校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遵循教育规律运筹决策,才能推动学校的发展。要运用系统论的“整体原理”,一切从整体出发,追求“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最佳效益。笔者认为,对于一所小学来说,应在以下方面持之以恒地推进学校的内涵发展。

首先,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让思想引领学校的内涵发展。学校必须确立起“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的办学指导思想、“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基”的教育价值观、“人人有才,人无全才,精心培养,都能成才”的人才观。只有这样,我们的小学校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校的品位,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其次,实施系统科学管理,构建科学管理系统工程,让管理保证学校的内涵发展。在学校管理中,学校必须形成系统的科学管理特色,具体体现为“五化”,即实现管理理念的科学化、实现行政管理的扁平化、实现制度管理的规范化、实现民主管理的人本化、实现过程管理的精细化。

再次,加强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让教师成就学校的内涵发展。教师是学校办学中的第一要素,她对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保证作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不仅能够传达给社会以明确的信息、引起社会积极的评价、给学校带来良好的社会信誉,而且名牌教师在校内外都会产生一种“晕轮效应”,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四,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让教育质量诠释学校的内涵发展。我的构想是:争取让学生掌握利用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学会运用网络搜集信息、学会运用图书馆查阅资料等三个必备的学习工具;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让学生享受阳光体育运动带来的健康、愉悦、激情和活力;创造条件开设校本课程。

第五,着力打造校园文化,优化学校育人环境,让校园文化润泽学校的内涵发展。校园文化不仅是育人的隐性课程,还是校园之内全方位的精神文明建设。文明幽雅的物质环境,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争创一流的文化传统,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全员参与的民主管理,

严谨求实的校风学风,应当成为一所学校校园文化的科学内涵。

第8篇:管理学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学校文化;地方文化;融合途径

作者简介:朱有明(1980-),男,江苏盱眙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张薛梅(1976-),女,江苏盱眙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房地产经济。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1-0031-05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业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我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唯有强化内涵建设,营造良好的高职教育环境,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素质较高技能过硬的人才。在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过程中,文化内涵建设是一项重要内容,而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融合是有效保障其内涵建设成效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相关概念

(一)内涵建设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主要指高职院校的各项制度及管理建设,包括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以及文化建设等内容,与传统的高职院校硬件设施建设相比,内涵建设抽象性更强,衡量其内涵建设水平的指标主要是高职院校的管理建设状况。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浪潮的推动下,高职院校内涵建设逐步由制度、管理建设向文化建设深化,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实施途径之一就放在了高职院校学校文化与地方区域文化的结合上[1]。

(二)文化内涵

文化内涵一般是指文化的载体所反映出的人类精神和思想方面的内容。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人类在其社会历史发展中不断创造、总结、积累下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因此,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是历史发展的体现。无论何种文化,其本质性的、深刻的内涵是哲学,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生存思想与方法的各方面体现。优秀的文化是需要人们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与弘扬的,尤其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地方特色文化等,如果不能很好地与现实生产生活紧密融合,造成文化的历史缺位,就谈不上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三)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或称校园文化,指的是在开展教学活动时,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形成的,可以反映出学校的办学宗旨及师生价值观念的一种精神和倾向。学校文化具备了文化属性,其不以强制性作为建设手段,而侧重通过学校管理者及教学者营造相应的教学氛围和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学校文化,并对其思想行为加以引导。学校文化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不同学校具有不同的学校文化,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关联较为密切。

(四)地方文化

地方文化也称为地域文化、区域文化,主要是指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各个区域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基于文化背景的特定文化,这种文化与地理空间存在较强的匹配性。在地方文化的形态和构成上,既可以完全按照地理空间及区位来划分,如城市文化、乡镇文化、农村文化等;又可以将文化空间作为划分依据,形成诸如沿海文化、齐鲁文化、岭南文化、巴蜀文化等;还可以按照地方工商业特色分为徽商文化、浙商文化、苏商文化、晋商文化、粤商文化等,甚至于更小地域的特色工商文化,如江苏省无锡市的锡商文化等。现阶段所倡导的地方文化,其外延更广,涉及到区域人们工作生活所形成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都可以视为地方文化内容。

二、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中将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加以融合的必要性

(一)高职院校教育的本质属性所决定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本科高校相比,高职院校既要注重基础知识学习,又要侧重专业技能训练,学生的后续就业也具有高度的区域指向性,这就需要高职院校以内涵建设及教学质量为中心点,在文化内涵建设中将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加以融合,为学生投身区域经济建设做好铺垫。此外,高职教育在学生就业上也带有一定的指向性,通过将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加以融合,能够增强学生的区域文化归属感,便于优化及稳定区域人才结构,对区域经济及文化的发展大有裨益。

(二)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客观需要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主要是对学校的制度、管理及文化等软性层面进行建设及规范,而制度及管理的建设又离不开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的参与及指导。纵观我国高职院校建设,一方面经历了高职生源扩招及规模化发展阶段,另一方面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也凸显了高职内涵建设的迫切性与重要性。在此背景下,众多高职院校纷纷注重在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创建等层面加以提升,并将教学、管理、服务的质量在学校文化中予以体现,借助学校文化来提升学校的内涵和价值,同时学校文化又是对地方文化的提取和淬炼。

(三)高职院校提升学生素质能力的保障

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中,依托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能够提高内涵建设的实效性,在将地方文化中与学校教育及专业学习紧密相关的地方特色文化和企业文化引入到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能够使高职学生深入及时地感受地方和企业对人才素质能力的需求,从而促使其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其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为其毕业与就业的无缝衔接创造条件。此外,高职院校的教学具有较强的程式化,涵盖了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实践操作及定岗实习等环节,高职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主要局限在学校及实习企业中,无法全面接触到社会的各类信息,而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能够使学生从校园中获取必要的文化信息,有助于保障其素质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四)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般而言,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时,其主要的参考依据是社会行业人才需求,以此为基准来开展人才教育及培养,使其具备相应的技术操作能力及职业素养[2]。但在这一过程的具体实施上,在开设相关的理论及实践教学课程时,以人才市场需求为依据的教育模式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无法及时掌握社会行业发展动态和人才岗位需求上的更新变化。此时借助于地方文化与学校文化的融合,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对地方区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及时丰富高职课程内容,提高高职教学的前瞻性,也能够带动高职学校文化建设,进而为高职院校的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三、基于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融合视角的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对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相结合的内涵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

作为两种文化形式,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在形成及发展过程中带有其各自的独立性,一方面其具备了互相融合的基础和可能,另一方面在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的长期发展中又受限于各种因素而较难真正交汇。在此背景下,有些高职院校在内涵建设上,往往将两者加以割裂,主抓教学质量及科学研究,在文化建设上也偏于一隅而无暇顾及与地方文化的有效互动,由此导致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完整度不高,无法实现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有效互补。

(二)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融合覆盖面不广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非一朝一夕之功,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融合也带有长期性和系统性,既需要持之以恒的实践,又需要在内涵建设的各个环节加以贯穿[3]。纵观我国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多数高职院校仅是通过实践活动等方式来寻求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融合,一方面并未彻底调动起学生参与此类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难以使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覆盖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方方方面,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结合尚需进一步完善。

(三)高职院校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融合规划性不强

从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历程来看,与普通本科高校相比,高职院校通常是由中专院校合并升格演变而来,其不具备先天的文化底蕴,由此也使其教学、实践及管理活动表现出较浓厚的中专院校色彩。在高职院校数量及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基础并不牢固,需要围绕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进行科学设计规划,以使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互相哺育,尽快提升高职院校的文化内涵及教育实力。但从实际情况看,高职院校在内涵建设中普遍存在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融合规划性不强、融合过程随意性过大等现象,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流于形式。

(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在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机制上亟需完善

以上三方面的问题,归根结底,主要是由于高职院校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融合机制匮乏所致,受此影响,高职院校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在融合过程中实效性和稳定度不强。首先,从法律层面上看,现阶段尚未制定高职院校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有效融合的法律法规,两者融合的规范性无法保障。其次,作为社会企业来讲,其一方面能有效接纳产教结合及校企合作的理念和模式,另一方面又缺乏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关注和有效涉入,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看似与社会及行业企业间的关系得以加深,实则其融合度尚有所欠缺。第三,高职院校自身也没有成立负责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融合的专门机构,无法针对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融合给予有效指导。第四,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隶属于省管,与地级市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缺乏深度有效联系,更谈不上与地方文化建设主管部门与行业组织的合作,缺乏沟通衔接的工作机制,得不到地方政府的支持与指导。

四、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中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有效融合应遵循的原则与路径

(一)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中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合应遵循的原则

1.高职院校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合应注重凸显院校的办学特征。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以院校的个性及办学特色为主要标志,在将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应注重对地方文化,特别是特色文化和企业文化加以分析研究,然后将之灌输到学校文化中,增添院校文化底蕴。与此同时,作为高职院校而言,其在培育办学特色的过程中,要对地方文化进行提炼,提高地方文化与学校文化的匹配性,建设独具特色的高职教学环境[4]。

按照上述原则,作为一所以商科为主的高职院校,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办学中主张天道酬勤、商道酬信,形成了浓郁的商科办学氛围。无锡的“锡商文化”源远流长,如民族工商业创业精神楷模的荣氏家族企业,缫丝业首屈一指的薛氏集团,面粉、棉纺实业家唐保谦、唐星海父子,以及现在的海澜集团、阳光集团、红豆集团等,人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开放、灵动、务实、创新的精神,是一种公平细腻、正心诚意、勤俭自持、践约守信、谦让包容、勇往直前、审时度势的文化[5]。借助这些文化,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相应的实践教学活动,既充分利用了地方区域文化的精髓,强化了学校内涵建设,又促进了学生的价值观念深化和升华,是地方文化服务于高职学校文化内涵建设的典型。

2.高职院校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合应强调地方文化的具体要求。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尤其是与地方文化中所涉及到的企业文化如何有效衔接,是开展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时应着重探讨的问题。在将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加以融合时,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地方文化的特色及优势,丰富补充学校文化;另一方面要针对地方文化中所涉及到的职业素养要求等内容,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通过完善学校培训设施、管理制度等途径,来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合作意识、诚信观念、创新能力等加以着重培养,从而使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既凸显办学特色,又彰显地方特色文化,融入企业文化,为学生的后期就业做好铺垫。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所处的地理区位较为优越,是江苏乃至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较为快速的区域,无锡的发展主要依托纺织服装、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精细加工等制造业和物流、旅游等服务业,地方企业围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也形成了相应的企业文化。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开展内涵建设时,在对地方文化加以调研的基础上,按照“会经营、懂管理、善沟通、重诚信”的商科人才特质,以经营教育、管理教育、沟通教育、诚信教育“四育并举”的教育内容体系和科学多样的方法和手段,以政、行、企、校“四方联动”为机制[6],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和企业文化要求,注重对学生的岗位素养及职业技能进行双向培训,为当地企事业提供了职业精神、文化素养、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俱佳的高职人才。

此外,无锡历来就是我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无锡的民营企业众多,曾经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苏南模式”的代表,具有浓厚的创业氛围与环境;地方政府也一直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对大学生创业给予了各种优惠和扶持政策。作为高职院校,要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就要紧跟地方发展脉搏。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早在2004年就在全国高职院校中率先开展创业教育,把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渗透到教学环节中,注重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与创业能力,形成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工作全方位开展、对象全面覆盖的创业教育格局和“创业教学+创业模拟+创业实践”为内容的“三位一体”创业教育体系[7]。多年来,学校创业教育成效显著,涌现出一大批自主创业、团队创业和岗位创业的先进典型,利用地方浓厚的创业氛围将创业教育打造成为学校文化特色。

(二)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中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有效融合的路径探究

1.提高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对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合重要性的认识。作为高职院校管理者来说,其应科学认知作为一所高校所肩负的服务社会、人才培养、教育科研及文化传承等职能,在此基础上,对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在院校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加以重视,自觉将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与高职院校教学设施等硬件建设加以结合,以提高院校的综合办学能力和社会声誉。在开展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时,要强化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力度,一方面在教学及管理中将地方文化融入到教学课程建设、教学课堂实施、实践活动及岗位实习中;另一方面地方行业企业也要积极参与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将企业文化等地方文化内容在高职院校中全面铺展开,为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创设平台。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开展内涵建设时,学校管理者基于无锡围绕物联网技术、机械制造、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布局形势,在进行院校内涵建设的过程中,对所在区域的地方文化及人才需求进行了跟踪,结合自身的办学优势和学校文化,将地方产业发展动态融入到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中,开辟了物联网技术、景区开发与管理、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等专业群,有效满足了无锡产业结构调整对技术型人才的大批量要求。

2.扩展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覆盖面。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应覆盖到高职院校教学及管理的各个方面,以此增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成效。在高职院校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合覆盖面的扩展上,应主要通过建立高职院校、社会企业、区域社区共同参与的产学研人才培养体系来实现[8]。首先,高职院校、社会企业、区域社区等要加强合作交流,共同探讨及制订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策略,增进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衔接。其次,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邀请社会企业人士入校开展企业文化讲座及报告等活动,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到本行业的先进技术及发展趋势,通过三方联动,使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具备相对明确的方向,避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沦为“假大空”。第三,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文化基地,建立校外文化教育基地,定期开展见习活动,加强对学生的地方文化教育与熏陶。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开展专业建设和文化内涵建设时,紧密围绕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与无锡市文广新局合作设立了“无锡传统文化设计人才培养基地”和“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与文化创意产业设计研发中心”,重点就无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政策、机制、规划和文化创意产业优化升级以及无锡地域文化产品开发等主题,结合无锡传统文化人才培养进行专项研究。学校还在艺术设计学院相关专业中成立了“非遗班”,由无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担任兼职教师,系统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相关课程,通过“非遗文化”的学习,为师生的艺术设计增加文化内涵[9]。

3.提高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融合的规划性。首先,高职院校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有机融合应以学校文化作为着力点,通过校园文化来带动学生的学习及科研,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水平。在高职院校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融合上,高职院校应注重对其融合的途径和方式进行规划,通过与其他高职院校加强交流,借鉴其内涵建设中在学校文化创建中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然后结合自身的文化优势和特色,根植本地区域文化,提高学校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其次,作为政府部门来讲,其在进行本区域的高校布局设计时,应注重分析高职院校的独特属性,在各类基础服务设施上进行合理规划配置,使高职院校的学校文化能够与地方文化有效互动。

4.完善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合的机制。高职院校要强化内涵建设,还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针对高职院校的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建立长效的保障机制,尽快制定相应的促进高职院校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合的法律法规,对高职院校、社会企业、相关区域组织的职责加以划分,从而使高职院校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有章可循。社会企业应积极参与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中,在开展校企合作及顶岗实习时,对学生的素质能力要求加以明确,为高职院校学校文化的补充完善提供参考。高职院校自身应针对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工作设置专门的机构,着重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素质能力加以强化,做好相应的指导及培训工作,对其理论及专业操作技能加以强化的基础上,增强其认知及领会地方文化的能力,使其能够在高职院校教学实践中自觉将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加以融会贯通。

参考文献:

[1]桑江.基于文化管理视角的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探析[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57-59.

[2]邓志革,雷久相.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与服务区域经济良性互动探析――以株洲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汽车特色院校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2(17):39-43.

[3]肖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要素构成与路径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3(20):77,79.

[4]彭齐林,彭桂香.新时期高职内涵建设路径探析[J].职教论坛,2011(32):6-8.

[5]王立人.在传承中丰富发展无锡工商文化[J].江南论坛,2008(6):8-11.

[6]朱璋龙.高职商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江苏社会科学,2010(S1):94-97.

[7]李刚,朱璋龙.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整体性模式的构建[J].辽宁教育研究,2008(8):57-60.

第9篇:管理学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新时期 学校内涵 可持续发展

学校是育人的地方,是培养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场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即反映了学校教育的真谛。因此,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应紧紧围绕“教”和“育”这个基本内涵而展开。在物质层面,大到学校的高楼大厦,小到校园一隅的景观设计乃至一草一木,都要体现“教育”之匠心;在精神层面,大到一次集体教育活动,小到日常的爱花护草等都要蕴含“教育”之真谛。而学校的内涵则应包括办学理念、机制、人文环境等方面,为促进新时期学校内涵的可持续发展,可以概括为:统一“三点认识”,坚守“四项原则”,实施“五项工程”。

1 统一“三点认识”

为推进新时期学校内涵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应统一“三点认识”:

1.1 让“办学理念”成为学校内涵可持续发展的航标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一所学校要立自身的品牌,必然要求具有科学的办学理念。

学校内涵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从教育思想的源头抓起,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全体师生共同提炼学校的办学思想,形成“人本化、前瞻性”的办学理念,并发展成师生共同的愿景。“内涵式发展”的本质就是追求人的发展,人是学校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学校教育的归宿。“内涵式发展”就是要把学校教育与学生的幸福感、自由感、尊严感、终极价值观联系起来,使学校教育真正成为育人的教育。

1.2 让“教师成长”成为学校内涵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础,是促进学校和学生发展的关键要素。没有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就会失去有形的支撑,成为空中楼阁。

1.3 让“特色建设”成为学校内涵可持续发展的亮点 学校特色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表现形式,同时它也为学校内涵的发展增添了亮丽的风彩。学校特色是学校突出的、个性化的办学风貌,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对自己的优势不断提炼、不断升华的结果,具有相对稳定不可替代的风格。

2 坚守“四项原则”

为促进新时期学校内涵的可持续发展,应坚守以下“四项原则”:

2.1 以准确的定位引领学校内涵可持续发展 一个学校,一年、两年甚至几年成绩好并不能代表以后都好,要把目光投向学校的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必须确立先进的理念,准确定位内涵发展的办学方向。要真正落实办学方向,为内涵发展蓄势,领导的凝聚力是相当关键的。学校领导干部首先要努力做到“三先”:一是率先垂范,提高人格魅力;二是观念先行,提高决策力;三是敢为人先,提高执行力。

2.2 以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强化学校内涵可持续发展 学校内涵可持续发展,教师是基础。我们要力求通过文化的经营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做到以文化引领人,以文化滋养人,以文化激励人,构建提升内涵建设的“强力军团”。引导教师经历一个“学习感悟——自主实践——总结反思”的循环过程,让感悟与实践对接,把理论和经验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育行为。

2.3 以细节教育的升级推动学校内涵可持续发展 细节体现品质,细节决定成败。走内涵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重视细节教育, 教育细节是实现学校内涵可持续发展的步步脚印。实现待人有礼貌,出入有秩序,卫生有档次,公物无损坏的管理风貌,继而形成制度规范行为——行为培育传统——传统积淀文化——文化润泽制度的管理文化链条。

2.4 以浓厚的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可持续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本质所在,学校的高楼大厦和管理的规范化并不能体现其存在的价值,其文化底蕴深厚程度及文明传承的历史才能真正体现出其存在的全部意义,也代表着学校内涵发展的历程;这好比一个健康的人,他不仅要有健壮的体魄,还必须有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理想信念,我们才说这个人有“内涵”。可见,我们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在于抓好学校的文化建设,在于铸造学校的“精神和灵魂”。要通过营造一种文化氛围,让师生置身其中,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打造一种精神,让师生内化于心,成为不断前进的动力。

3 实施“五项工程”

为确保新时期学校内涵的可持续发展,应做好以下五项工程的实施:

3.1 实施学校管理创新工程 首先,以“人人都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为目标,建立完善有利于学校内涵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构建新形势下的学校教育和师生管理模式;其次,全面加强教学过程管理,促进学科的和谐发展,切实提高教学和科研质量;第三,不断加强督导和考核,树立和宣传规范管理的样板和典型,从而较好地推动学校管理逐步走向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轨道。

3.2 实施师资队伍提优工程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内涵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和关键,学校内涵发展的过程也是提升教师素质、打造名师的过程。因此,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一要坚持开展“正教风、守师德、树形象”主题教育活动,强化师德建设,塑造师表形象。二要积极开展“教学能手”和“教育名师”评选等活动,认真选拔名师培养对象,积极打造名师;三要努力为教师专业成长营造氛围,搭建舞台,通过网络研修、外出考察等途径,促进教师素质群体优化。

3.3 实施高效课堂引领工程 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和永恒主题,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务。应不断强化质量意识,始终把提高教质学量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积极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特别是要把打造高效课堂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来抓。可立足课堂、聚焦课堂,着力研究高效课堂的要素原则,着力探讨高效教师的行为特征,着力深化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品位课堂、品质课堂、品牌课堂”为目标,力争使学校尽快形成成熟的实施“高效课堂”的策略体系;使学科努力形成符合学科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师争取形成自己成功的教学风格。与此同时,还应积极营造科研氛围,努力转变研究方式,不断提高研究实效,以“课例研究”、“同课异构”、“网络研究”等为主渠道,扎实开展教研活动,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当然,作为高校教育的话,除切实做好教书育人外、还应切实做好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的工作,彰显在内涵可持续发展中的引导力和推动力。

3.4 实施特色品牌塑造工程 坚持走有特色的教育发展之路,创建特色品牌学校,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应坚持“以质量立校、以制度治校、以品牌强校,以特色亮校”的办学理念,在创新上求突破,在特色上作文章,张扬学校个性,打造学校品牌。

3.5 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工程 校园文化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为了进一步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应从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三个方面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应本着重在育人、循序渐进的原则,结合学校实际,精选文化主题,慧心巧思,统一设计谋划,精心实施打造,使学校楼梁、横柱、墙壁都能说话育人。如:可通过更新体现办学理念的教育文化;设制彰显学校特色的精品文化;设置昭示人生意义的哲理文化;塑造培养学生优良品质的行为文化;设置陶冶性情的艺术文化等。浓郁的校园文化建设,既能扮靓秀美的校园环境,又可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更能张扬人文精神,确保学校内涵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学校内涵的可持续发展应以先进的办学理念引领航向,通过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和个性化的创新管理,积淀厚实的校园文化底蕴,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在不断规划、实践、探索和总结中固化形成;在理念与实践的不断碰撞与对接中逐步升华,从而实现学校内涵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