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管理学常识范文

管理学常识全文(5篇)

管理学常识

第1篇:管理学常识范文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市场营销

市场营销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一门建立在经济科学、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和现代科技基础之上的综合性应用科学。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市场营销学的主要授课内容包括市场营销概念解读、市场营销环境分析、消费者行为特征分析、目标市场选择战略和市场营销策略等,要求学生能够把握我国市场规律、了解我国市场秩序,并能够用上述理论进行市场调研、解决实际问题。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所有课程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这是根本的、基础的、不可动摇的[1]。在此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市场营销学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正确的市场营销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职业操守,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及专业素养。

1旅游管理专业市场营销学教学问题剖析及思政元素挖掘

1.1旅游管理专业市场营销学教学问题剖析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比较强的课程。虽然市场营销理论引入我国已有三十多年,但是目前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依旧存在教学模式陈旧、教学目的不清晰、实践教学机会少、教学理论不完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落后等一系列问题[2]。在从事市场营销教学工作的四年时间里,笔者通过访谈学生、教师互评、采访专家等途径了解到,仅就笔者所在学校而言,市场营销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1.1教学案例陈旧,缺乏吸引力案例教学法是市场营销课程中被普遍认同的有效教学方法,优秀的案例对于学生理解理论、应用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而言市场营销学课程中应用的案例多为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案例,虽较为经典,但是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陈年案例一方面难以适应当前市场规律,另一方面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大大削弱了教学效果。

1.1.2缺乏市场营销基本理论与本专业的结合市场营销学是管理学下属学科,是众多专业的必修课程。教师在讲授市场营销课程时,需要将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与本行业的实际情况融会贯通。但是由于目前很多讲授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师缺少行业工作经验,在授课过程中较少结合专业特点和所属行业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学生对行业市场认知缺乏,专业认同不足。

1.1.3对学生实践能力训练不足市场营销学这门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尤其是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言,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3]。在目前市场营销学授课中,教师对理论的讲解是较为成熟的,但是学生缺乏将理论应用到实践的机会。最终,学生仅掌握了市场营销专业知识,相关应用操作技能缺失。

1.2旅游管理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

构建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思政元素,发挥各门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对解决上述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课程思政理念提出之后,众多教师对市场营销学课程思政元素进行了挖掘,可以将这些要素总结为对家国情怀的弘扬、对个人品格的提升以及对专业素养与科学精神探究三方面。其中对家国情怀的弘扬包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等,对个人品格的提升包括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人格等,对专业素养的提升与科学精神的探究包括建立专业认同、坚持学术诚信、具有批判精神等。

2旅游管理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设计

市场营销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同时,教师也需要将这些元素整合并自然融入授课中,使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进而实现最大效用。市场营销学课程一般以案例引入、理论介绍、学生讨论、理论总结作为授课思路。将思政元素与上述四个阶段进行融合,便能够形成一个关于市场营销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范式。

2.1选取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案例引出理论

案例在市场营销学课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而优秀案例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能让学生产生真实的共鸣,其思政教育效果远甚于单纯的说教。[4]将思政元素融入案例中是市场营销学课程思政的第一步。在选取导入案例时,要能够融入思政元素,例如优秀国货品牌营销示例、国内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优秀人才、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企业以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外优秀企业营销案例,都可作为导入案例。另外在案例的选取方面要注意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引入优秀的具有时代代表性的案例。

2.2结合旅游市场现状讲解市场营销学基础理论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应用型较强的课程,作为营销者,必须了解围绕顾客关系管理和伙伴关系管理的微观和宏观因素[4]。因此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师不能单讲理论不谈实际,而应鼓励并引导学生关注行业发展的趋势、了解与行业发展有关的相关政策、分析游客行为特征的变化等,并能够将这些趋势和变化应用到课堂中,改变单讲理论不讲实际的授课方式。为此,教师也需要以身作则地走出去,多与行业接触,了解行业前沿及企业用人需求,培养行业真正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例如,在“产品策略”这一章中,可以将旅游服务这一无形产品与有形产品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旅游行业及旅游产品的认知;在“渠道策略”这一章中,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传统旅行社销售渠道与目前OTA销售渠道的不同等。2.3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一方面,市场营销学始终强调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另一方面,课堂上以学生为主导这一观念深入人心。这两点都与以人为本的理念相契合。因此在进行市场营销学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指导,多采用项目式教学的方法,通过翻转课堂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例如在市场调研相关章节,可以安排学生自主选题,深入市场进行调研,并展示自己的调研成果。

2.4将营销道德作为升华,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市场营销学是将人置于复杂的市场环境中,考验人的品质与职业道德。[5]尤其是网络营销飞速发展的时代,种种不良营销行为涌现,使大众对营销的误解不断加深,甚至学生在学习市场营销时也会带入不良营销的观念。但是市场营销学这门课程所用的大多数主流教材中,仅提及市场营销观念中的社会营销观念时,会对营销道德的内容进行讲解。因此,教师引导学生树立营销道德成为授课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可以在每节课后对课程内容进行升华。例如,在竞争策略中强调公平竞争、反对恶意竞争,产品策略中强调产品质量是营销的基础,沟通策略中反对虚假宣传等不端营销行为等,以此引发学生对营销道德的思考。

参考文献

[1]项波.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四个维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4):153.

[2]马晓燕.高校市场营销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评《市场营销学》[J].学术论坛,2015(4):178.

[3]谭娟,龙桂杰.基于市场营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项目化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7(5):87.

[4]缪小莉.浅议市场营销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J].教育经济,2019(10):116.

第2篇:管理学常识范文

一、工学结合新常态下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工学结合新常态下学生管理的模式

1.以企业为主的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一般为两种情况:一是企业从人才培养计划到课程设计再到顶岗实习都全方位参与。如校企订单式合作培养,合作方一般是较大型企业。企业参与的目的主要是希望学校按其要求培养所需的专门技术人才。另一种是企业在顶岗实习期间参与管理,视学生为劳动力,按劳动力要求进行管理,合作方通常是中小型企业或快速发展行业中的小微企业。

2.以学校为主的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一般为一些大型企业为顺应形势要求将校企合作打造成形象工程或某些国企为完成政府下达的“任务”,以获得政府其他方面的支持或赢取良好社会口碑,企业将一条次要生产线、一个非主要经济实体交由学校管理与经营,学生的学习与管理,完全由学校规划与实施。

3.企业与学校联合协同的管理模式

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教学必需的场地、设备、师资及其他条件,学生实践教学活动完全按照专业的要求进行,双方派专人负责学生在实践基地的管理[1]。这种模式当前最为普遍。

(二)工学结合新常态下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1.学生想法各异,以致参与热情不一

当前,学生对待工学结合这种人才培养摸式态度各异,有的认为是提高实践能力的不二选择,积极参与。有的则认为与自己的就业地区、方向差距较大,只是充当廉价的劳动力,进而消极对待。不同专业、不同的工学结合形式,使学生对该项工作的评价和配合度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2.课程标准难以把握,以致实效评价困难

工学结合课程中的实习实施计划、实习班级工作职责、实习手册和实习须知、实习考核和成绩评定办法等内容的制定主体本应是校企双方,只有双方共同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共同参与评价过程的实施,才能保证课程实施的科学性并主体清晰[2]。然而当前,基本上是学校单方面制定,高校过度依赖企业,仅游说企业接纳学生,以致弱化了“学”的目的,企业关注的是工学结合的经济效益,看重的是“工”。因此,实施的实效性难以得到保证。

3.学生管理问题较多,以致学校企业压力加大

(1)安全事故易发、多发学生进入企业后,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发生变化,较为陌生的企业内部环境以及较为复杂的企业外部环境,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加之安全培训不到位,操作程序不规范,防范意识不强,容易引发工伤事故及一些其他人身伤害事故。

(2)学生心理问题较多一是学生个人职业规划与现实的矛盾,参加工学结合的学生大多是大三或毕业班学生,此阶段他们对个人未来和所学专业有了更深的了解,对就业行业和区域有一定的预期,但大多数学生因能力、阅历等原因,还不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正确的规划。学生刚进入企业的时候,感觉新鲜,能服从企业安排,遵守员工条例,但时间一长,部分学生因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而产生失落感,如果学校此时不及时进行关注帮助,就会产生心理问题。其次,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学生要求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要通过企业和学校各阶段的考核测试,并与毕业成绩和各类评奖挂钩,成绩较差或实践能力不强的学生就表现得较为焦虑。此外,企业和学校性质不同,各自社会功能、运行规律和追求目标不同,学校教书育人,企业以产量、产值、效益为主要指标,企业“准员工”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一些学生的心理负担。另外,企业多重的人际关系、刚性的规章制度,部分学生觉得这些显性与隐性规则,抑制了他们的创造性与自主性,从而产生心理疑惑。不同企业单位在工学结合的实习补贴上也存在着不同的差别,由此,也使学生产生了同工不同酬的心理困扰。

4.部分企业用工环境不佳,以致工学结合初衷

背离企业因性质、行业、地域等不同差异很大,少部分企业存在着看重学生人力资源,而轻学生学习管理的倾向。部分学校在筛选合作单位时,缺乏实地调研,对企业了解不全面,致使少部分企业与学校合作之初的投入和管理积极到位而规范,但时间长了就不愿意再投入,以致生产环境不佳,通过学生的口口相传,学生积极性和稳定性就会大受挫伤。

二、工学结合学生管理存在的原因

1.校企合作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缺乏、滞后

工学结合、协同育人是新事物,不少学校在思想认识、课程建设、实习机制、人员安排等方面缺乏准备,为了形成效应、达到某些目的而生搬硬套,存在一窝蜂、跟风上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对学生教育管理重视不够,没有树立“服务”学生的意识,相关管理制度缺乏并滞后。大学生在思想和行为具有多元化特点,学生之间个性差异大[3]。盲目跟风上,没有建立一套规范与制度,结果是学生学不到想学的东西、学校收获不到工学结合的成效,企业得不到想要的实惠。

2.高校越位与企业缺位现象严重

目前,高校的工作重心更多的是放在与企业产学研的合作上,追求合作出成果,在工学结合学生的思想教育上普遍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此外,学校与企业缺乏有效的联动,校企合作许多协议的起草、方案的实施都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一头热”、“越位”现象频发。少部分企业重视的是企业形象宣传或学生的人力资源,并不在乎学生的学习成效,学生进入企业后,对学生长远职业生涯的设计、职业意识的培养,经常“缺位”,是一种短期行为。以致工学结合中学生出现的不愿吃苦、纪律性不强等问题,校企双方多有推诿,没有很好地设法引导和解决,导致双方合作积极性受到影响,合作的实效性不强。

3.学生的自我评价不准确

工学结合学生多是二本及以下批次院校的,学习积极性和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弱,个性显露与依赖心理并存,习惯学校保姆式的被动管理模式,常常表现为不愿正视现实,渴望进企业参与实践又缺乏信心和吃苦的精神,对企业的“准员工”状态较难适应。个别专业、学习成绩、家庭背景都有优势的学生,认为自己是“皇帝女儿不愁嫁,在工学结合中常常存在严重的自傲和自负的心理,对企业的要求很高,不能合理定位自己,总是患得患失,游离于工学之外,顶岗实习效果不佳。

三、协同创新视角下工学结合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探究

1.构建有力的协同保障体系

整合校企双方优势资源,优势互补、互惠共赢是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的基础。这就要求双方建立目标一致的协同培养机制。协同制订培养目标、协同建设课程体系、协同实施培养过程、协同评价培养质量,承担各自义务。一方面,可以联合抱团争取政府的支持,如高校可从鼓励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企业可从科技创新、转型升级方面争取政府的投入,争取经费和政策的支持。政府应顺应形势发展,积极作为,统筹校企双方优势资源,协调校企协同合作的有序开展,共同构建有力的组织保障体系。

2.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和措施

(1)知会制度。学生参加工学结合时间一般不少于半年,主要集中在大学三、四年级进行,这种较长时间在外顶岗实践应由学生个人提出申请,自愿参加,并取得家长或监护人同意,与学校、企业签订协议书。明确了学生、家长、学校和企业的权利与义务后方能进入企业工作岗位。

(2)岗前培训。有针对性的岗前培训能帮助学生缩短因工学结合带来的不适应,培训应结合专业特点、企业实际来进行,可以邀请企业来校,帮助企业了解学生当前的生活学习状况,请企业领导作关于如何做一名合格员工的讲座;也可以邀请学生到企业实地感受企业文化,通过互动增加双方的相互信任。帮助学生向“学生+员工”角色的转变。

(3)安全教育。结合岗位工作特点,开展安全教育,重视学生安全意识的养成,在企业、学校、家长三者中建立安全合作机制,明确各自工作职责,积极动员学生购买人身意外等险种。

(4)科学考核。高校与企业应结合实践教学计划和学分管理要求,参考学生在企业从事的工作性质,把学生的工作量和工作业绩折算成学分,建立起分类指导、分类考核的评价体系,并逐步建立学校学籍和企业学籍的双学籍管理制度。

(5)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是长期的系统工程,除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强、自省、自我提升外,学校、企业、社会应提供可能和营造氛围予以帮助,如韶关学院开展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计划之“未来CEO”等创新创业竞赛,学校面上组织,企业赞助,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全程跟踪与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效果很好。

3.重视企业环境的建设

工学结合的目标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企业环境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要素,其特殊教育效果是校内的实习或模拟基地不能代替的。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与企业联合建设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学生提供安全、有序的“实战环境”。此外,企业要在用工、环保、诚信、企业文化方面规范自身的行为,为学生“准员工”提供良好的示范榜样作用。

4.构建现代学徒制

第3篇:管理学常识范文

在对土建工程的施工现象进行管理时,工程的管理者通常情况下都缺乏与工程各部门进行有效的沟通,这样就导致他们之间的配合度不好,进而在施工中出现误会。例如,在对一项工程进行施工时,制定工程施工计划部门没有与工程设计的组织进行沟通,造成工程项目的设计工作与工程的实际施工不相符。此外,由于管理部门与工程其它部门之间的配合程度不够,经常会出现工程的管理制度与施工单位相关的管理制度、操作规范、工程进度、任务分配等方面不符合的现象。最终造成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部门对施工单位的服务满意度低,并且在施工的过程中经常出现被投诉的情况。

2加强对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作用

要想从根本上对建筑施工企业进行管理,首先就要把对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作为强化建筑企业管理的重点,严抓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的质量,并且针对建筑质量建立一个质量的保障体系,通过体系的建立,进一步确保建筑的高品质。在对一项建筑工程进行考核时,工程的施工成本、施工安全、施工进度以及工程的质量都是最基本的考核内容,并且这些考核内容最后的落脚点都是要加强对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对于土建工程来讲,通常情况下室外的高空作业比较多,并且施工过程会涉及到很多工种,只有各个工种之间联合作业,才会有效的完成工程施工。但是,也正是因为工程的工种较多,导致工作人员的流动性很大,如果疏忽工程的监管工作,就会引发安全事故,所以,加强对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可以有效的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机率。此外,工程的管理人员对工程的参与者进行合理的配置,并且改善施工场地周围的环境,以及建筑材料的使用情况,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更好的对施工现场进行监管。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人施工的效率,减少了不必要的劳动力,同时,也使建筑材料得到了充分的利用,降低工程成本,为建筑企业节省额外开支。在施工过程中,有时还会出现盲目的追求工程进度,而不顾工程的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使建筑企业的形象受到损害,因此,这就要求工程的管理人员更加要注重对施工现场的管理,强化管理力度,在确保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保证工程的整体质量。

3优化土建施工现场实施科学管理的具体措施

3.1工程施工的安全教育

在一项工程项目施工之前,工程的管理人员一定要对各个工种中的员工和现场施工的参与者进行技术培训和安全教育,并且在培训之后要接受严格的考核,只有通过考核的人员才可以上岗。通常情况下,建筑企业都会对进入施工现场的员工进行三个等级的施工安全教育。第一级安全教育内容主要包含了: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的政策、劳动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安全生产的标准、安全生产的法规、安全生产的规程以及安全知识方面的教育。第二级安全教育内容包含了:工程项目对安全生产制定的具体规范、工程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对工程进行文明施工的具体要求、工程施工现场的基本环境、工程项目的施工特点、工程当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等。第三级安全教育内容包含了:与工程相关的安全知识、机械设备的操作要点、安全防护措施。只有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教育,才会有效的避免因为施工安全问题而影响到工程的进度以及工程的质量。

3.2强化管理组织与工程各部门之间的联系

协调好施工管理与工程所涉及的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加强他们之间的合作关系,可以更好的完成工程施工工作。在协调管理时,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以此来解决施工单位与工程施工现场管理部门之间的分歧,进而加强配合程度,使各个专业、各个工种都能够做到有序施工。明确工程各个部门的职责以及施工人员的责任,可以提高施工者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3.3完善管理机制

建立一个完善、严格的施工现场管理机制,使工程的施工更加系统并且有条理性。由于对工程施工现场进行管理的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在管理工作中,会涉及到资金、人力、建筑材料、工程施工安全以及工程施工质量等方面的问题。因此,要想有效的对工程施工现场进行管理,就必须要建立一个具有一定系统性的制度,来确保工程可以顺利的进行。在制度中,要对建筑企业的负责人,施工项目的管理者以及参与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进行责任划分,并且将各部门职责制定成管理网络。切实做到施工人员配备齐全、工程管理机构健全、工作人员的分工明确,进而确保工程可以顺利的展开。

3.4施工现场的质量监管

对施工的质量加强监管力度,就需要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要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对工程进行巡回检查、跟踪管理。在发现工程施工出现问题时,必须要对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调查,并且要及时进行整改。在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监管的同时,也要针对工程中的重点问题加大管理力度,提高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

4总结

第4篇:管理学常识范文

关键词:项目管理;市场调查与预测;项目教学法

现代商业体系是建立在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哲学基础之上的,这就要求企业要向客户学习,准确把握市场需求,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市场调查与预测正是实现有效认识市场并进行决策的基本方法和工具,对于管理类专业学生来说是必备的技能。但在传统的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常会觉得课程大都围绕着研究方法和定量分析等内容展开,内容非常枯燥,缺乏学习兴趣。为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本文以项目管理的视角对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的教学进行构建,主张以项目教学法为主导,融合案例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等方法开展教学。

一、项目管理对于市场调查与预测教学实践的意义

首先,市场调查与预测这门课程本身具备项目特性,适合以项目管理方式进行教学。当企业不能通过已有的营销信息子系统(内部报告系统、营销情报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获取充分信息时,才会开展针对具体问题的市场调查研究。每一个市场调查都是针对特定问题的,而且有明确的起止时间,正好体现了项目的独特性和临时性等特征。加之调研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都受到范围、时间、成本、质量、资源和风险的限制,为更有效开展市场调查,有必要在课程教学设计中引入项目管理方法。项目管理就是运用知识、技能、工具和技术,整合有限资源以实现项目各项约束目标的管理活动。其次,以项目管理方式开展教学是市场调查和企业管理实践的要求。随着社会和商业环境的快速变化,不论是教学科研单位还是企业,传统的行政化的管理方式受到严峻挑战,越来越多的组织以项目管理的方式来进行运作。基于此,将项目管理引入教学过程,以项目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专业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从而适应企业市场调研和管理实践的需求。

二、项目教学法实施要点项目

教学法是在构建主义基础上,依托项目,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在教师指导下发挥学生主体性进行探索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在市场调查与预测教学过程中运用项目教学法应注意把握以下要点:

①在学生自选调研项目的基础上,教师要把关,选择真实的、且具备可操作性的调查项目。调研项目的难度以中等略偏上为宜,项目太容易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项目太难则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②教师要能够将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知识体系模块化并融入项目教学过程中。

③注意项目教学法与其它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结合,多种途径强化教学效果;

④明确项目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定位,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进行指导和答疑。

三、项目管理方法指导下市场调查与预测的项目教学实践过程

根据项目管理的生命周期理论,项目从启动都收尾都会经历一系列的阶段,大体可分为启动项目、组织与准备、执行项目工作和结束项目这几个阶段,出于对具体项目的管理和控制的需要,可以对项目生命周期的阶段数量和命名进行调整。因此,按照市场调查的实施过程和教学需要,把市场调查项目分成八个阶段,并对每一个项目阶段设计对应的课程教学内容、能力培养着力点、阶段可交付成果和教学方法(如表1所示)。各阶段的教学实施情况如下所述:

1.明确调研课题。

这个阶段相当于是启动调研项目,学生以5-8人分组,在组长即项目经理的带领下搜集感兴趣的市场调查课题,教师对调查课题进行审查和指导,确保项目的可操作性,同时结合市场调查案例来说明优质选题的特征和要素。调查课题的来源要基于真实的企业需求,如校园周边的企业、高校的合作企业或实训基地、大学生创业园内的企业以及学生自己熟悉的企业等都可以作为拟调研的客户。学生小组需与之沟通和谈判来获得调研许可、支持和赞助。学生还需要学会识别和管理调研项目的项目干系人需求,以确保项目的成功。主要的项目干系人包括调研客户、教师、项目团队和其它调研小组,其中客户的需求在于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以解决相关营销问题,教师期望实现教学目标,项目团队需要完成项目任务并获取知识能力,其它项目小组和本项目团队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学生通过这个阶段的项目实践锻炼自己的市场洞察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和谈判能力。作为阶段成果,学生要求提供书面的材料,包括确定了的市场调查题目以及对调查问题和调查目标的书面陈述。

2.确定调研设计和研究方法。

市场调查设计就是绘制调研的蓝图,包括探索性调研、描述性调研和因果性调研。调查方法包括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具体包括案头调查法、焦点小组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和实验法等方法。教师先用讲授法和案例分析法将基本概念阐释清楚,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调查项目进行调研途径和方法的选择和设计,接下来采取组内讨论和组间辩论的方式对调研设计进行论证,以此加强学生的思辨能力,理清思路,完善调研设计。教师在学生讨论基础上予以指导,帮助学生辨析不同调研途径和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情景。

3.设计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的设计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学生先学习测量的相关知识,再学习如何撰写问句和安排问卷结构等知识。学习中的一个误区在于学生觉得问卷设计很简单,因为在前期课程如统计学和市场营销学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做过问卷调查,而事实上设计一份高质量的问卷是非常不容易的。如何选择正确的构念进行测量,如何简明、清晰、无歧义、无暗示性和无诱导性地撰写问句是要经过深思熟虑和预测试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比较优劣两种问卷的实例,接下来让学生根据自己小组的项目设计调查问卷,然后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自己的问卷,其它小组的同学对问卷进行找茬和纠错。这样学生就能够吃一堑,长一智,在改正错误中学习,同时能同其它小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4.选择抽样方案和样本容量。

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区别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并能够根据时间、成本和调研精确度的要求设计抽样方案和确定样本容量。学生结合实际调研项目进行学习和运用之外,教师可补充典型的案例并进行分析以强化学习效果。

5.现场工作与数据收集。

现场的数据收集工作可能是整个项目花费时间、成本和精力最大的一个阶段,工作内容重复度高,相对单调,但却要特别注意控制误差。学生团队要把来自访问者和被访者的故意误差和非故意误差尽可能减小,保障市场调查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这个阶段的教学非常灵活,可以以情景设置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模拟访问,对访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错和改善。学生可以轮流扮演访问者和受访者的角色进行换位思考。教师也可协同学生助手在项目团队实地调研的过程中进行督导,提高学生的数据收集能力。这个项目阶段完成后要求学生保留回收的调查问卷和访谈资料作为可交付成果。

6.数据整理和分析预测。

教学围绕学生的调研项目开展,学生把回收的问卷中的数据进行核实、整理、编码和录入,教师指导学生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分析、推断分析、差异分析、相关分析和预测分析。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其它的项目数据让学生进行分析,以强化学习效果。

7.撰写并展示调研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是提交给客户的最终可交付成果,是决定项目是否满足客户需求的依据,一定要注意撰写的规范性和可读性。教师可向学生展示和分析优质的调查报告范例,使学生掌握写作的标准格式、把握正确的写作风格和技巧。学生除了要结合调查项目完成书面调查报告外,还需要制作PPT做口头报告并接受听众(包括客户、教师和学生)的提问。为激励学生在口头报告展示过程中的踊跃参与,教师可对积极提问和回答问题的同学进行加分。通过这一项目阶段的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8.评价和总结。

对学生的考核和评价基于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各个项目阶段的可交付成果。其中前六个阶段期间的课堂表现和可交付成果构成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由教师考评。最后两个项目阶段的课堂表现和可交付成果构成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60%,由企业客户、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学生依据评价和反馈对课程学习和项目进行总结,要求整理成文作为组织过程资产保留,便于为今后的教和学提供经验和建议。本项目阶段的完成标志着项目结束。

四、结语

市场调查与预测是一门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广泛应用的基础课程,在实践中有明显的项目特征,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和管理中引入项目管理的方法,以市场调查项目为主线,串联和整合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中心融合多种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阿尔文?C?伯恩斯,罗纳德?F?布什.营销调研(第6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第5版[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3]陈旭辉,张荣盛.项目教学的项目开发、教学设计及其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

[4]阿尔文?C?伯恩斯,罗纳德?F?布什.营销调研(第6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5]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第5版[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第5篇:管理学常识范文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也随之提高,人们对生活居住房屋建筑舒适度与基础质量要求也愈加严苛,建筑行业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很多建筑团队为了能够提升自身竞争力,大刀阔斧改革内部管理制度,采用更加科学管理方法,促使建筑团队在施工过程中能够提升建筑细节质量优化,激发建筑团队内在施工潜力,在保障质量前提下提升建筑施工速度,提前完成预期建筑施工计划,在建筑行业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品牌效应。笔者认为这种科学管理办法应是未来建筑团队改革主要方向,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现场施工人员施工技术,还可以为建筑团队获得更多经济收益,是一项不可多得管理质量提升办法。

1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施工技术的相关概述

为了能够确保施工项目能够满足甲方与施工设计基础要求,建筑团队管理人员需要开展科学有效地施工管理,针对施工各项基础环节进行实际优化,进而提升建筑项目整体质量。为了能够达到上文阐述的建筑管理目的,施工团队管理原则需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其一,根据施工特点,对现场施工工作进行细化,将管理措施落实到位。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团队需要面对很多不同的建筑项目,每个建筑项目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建筑要求,这主要是因为建筑使用功能、目的有着很大区别,所以会产生不同施工要求,而施工人员每个人擅长的优势又不同,只有合理搭配施工小组,才能够保障施工质量得到提升[1]。其二,保障经济效益最大化,经济利益最大化不只是只施工团队根本利益最大化,还需要考虑到投资甲方利益与后期建筑使用者利益,在多方位利益协调下保障施工工作顺利进展。一个施工项目往往会牵扯到许多经济利益,这些经济数额多则数百万、少则几十万,而建筑团队需要承担的任务是实现建筑效益最大化,将普通地皮建设成供人使用的高大建筑,在满足需求的同时获得相应收益,但是建筑施工团队一定要确保施工环节符合国家相应要求,在质量、防火、抗震等项目上符合国家基础验收标准;在建筑细节上能够满足住户或建筑使用者舒适度、使用心理预期标准;在整体家住构造上与施工进度上满足甲方投资者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当下竞争激烈市场获得同行业竞争者的尊重。其三,加强新工艺、新技术、高科技设备的引用,俗话说“好马配好鞍”,这句话也同样使用施工团队管理,建筑施工人员只有在全新技术与设备帮助下才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建筑质量效果提升,若缺乏先进知识指引,建筑团队人员意识提升只能变成闭门造车的窘境[2]。

2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2.1人员管理不到位

众所周知,现阶段施工团队大部分是由农民工组成的,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文化水平较差,对施工流程与施工质量要求理解并不透彻,再加之部分现场管理缺乏人员培训意识,导致施工人员经常会有违反施工规定问题发生。具我国国家劳动局披露的数据来看,我国从事建筑行业人口远超7000万了,其中受过小学、初中教育占有57%,受过高中教育占20%,受过大专教育占16%,而受到本科或本科以上教育不足7%,这就导致了建筑管理人员在施工管理过程中,无法与建筑施工人员就施工特点进行深入讨论,二者只能在施工质量浅层次表面进行简单交流,经常需要对一些小问题争吵,多次的争吵也会加剧施工人员流通性,致使施工团队逐渐失去团队互助性与协调性[3]。

2.2技术控制不严谨

在实际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涉及多个技术领域与施工关键点,而严格施工质量管理会提升现场技术实施水准,但是部分施工团队管理在施工过程中只遵循自己意愿,在施工过程中为了提升施工人员施工效率,放弃对施工技术监管,要求施工人员只要满足“施工质量基础要求即可”,这给施工人员极大施工自由发挥空间,施工人员不会再将施工要求与管理制度作为工作理念准绳,这让施工过程保持一种随意状态,在验收过程中会出现连续质量问题。

3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施工技术的科学管理方法

3.1制定合理的组织计划

在现场管理人员实施管理过程中,现场施工人员需要严谨考虑施工预期计划是否能够落实到位,如何通过施工计划提升现场施工人员工作效率。为了能够达到这一建筑目的,施工团队管理者在施工计划开展之前,需要加强前期对施工现场勘探工作,根据施工图纸设计要求测量各方面数据,并对所有数据进行全方位整合,对原有数据进行测验,在得到测验结果后,施工团队管理人员需要对错误数据进行分析,找出数据错误原因,保障施工质量与施工进度不会受到数据错误影响。此外,施工团队管理人员进行实地检查可以提前施工人员休息区、食堂、卫生间、娱乐区设立位置,保障施工人员居住质量。只有在施工项目开展之前对施工现场进行科学分析,才能在接下来施工工作中进行科学的管理。

3.2设定科学的奖罚机制

对于部分施工团队缺少喝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施工团队管理者需要对施工制度入手,改变原有管理机制与施工规则,在均衡各方面利益下设定科学奖惩机制。部分建筑团队在早期设立时,忽视施工管理制度对于团队人员施工过程的影响,直接摘抄其他大型施工团队施工规章制度,但由于团队理念与施工文化的不同,摘抄的内容“只得其意不得其形”,致使施工规章制度完全成为了单方面惩罚条例,施工人员在规章制度描述中,始终处于被动受管制地位,导致施工人员内部团队协调能力与归属感较差,严重影响了团队发展。而解决这种办法方法则是需要建筑团队管理者,依照我国现行施工安全法律规范重新制定、完善施工现场管理制度,促使施工规章制度更加科学、规范。而在此基础上,依照施工目的与施工要求,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帮助施工人员明确施工技术进步目标,在多层次帮助与鼓励下促使施工人员快速进步,进而达到提升建筑项目施工质量的目的。

3.3完善相关的监管机制

建筑项目工程都存在建筑范围较大,工期周长较长的施工特点,建筑团队很可能在1~2年内连续独立完成建筑项目,在这么长时间内依照施工技术要求与建筑施工特点制定特殊监管机制是十分有必要的。建筑团队若缺乏相应监管会始终呈现出一盘散沙状,施工细节质量也无法得到相应保障,为此,施工团队可以依照施工工序组建施工质量责任小组,每个小组都需要负责一定范围内施工质量,并采取小组长与组员共同追责制,在发生质量问题后对迅速找到该阶段施工小组,对质量责任进行分析,若确定是由于人工施工技术问题,需要采取奖惩机制进行追责,若发现是其他原因就需要放弃对建筑团队人员责任追加。对于部分在施工过程中长时间表现优异的小组,施工团队管理人员要进行点名表扬并发放相应奖励,让该小组成为其他小组学习的榜样。

3.4提升人员的综合素养

若想要长时间推广科学管理现场施工技术管理,一定要提升施工人员总合素质,只有人员综合素质提升,接受能力与学习能力变强,施工管理人员才有机会培训施工人员更加复杂施工技术。部分施工团队对于施工人员培训认识程度不够,没有将工程资源向施工人员培训靠拢,反而鼓励施工人员敷衍过程,将施工精力放在赶超施工进度上。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施工承包单位需要将人员培训与奖惩制度与监管制度联合起来,加强对施工团队个人行为监管力度。

4结束语

总而言之,现代建筑施工是一项涉及多领域、多要素的技术工作,它需要建筑团队采用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提升施工人员施工技术,在保障施工质量的同时提升施工效率。为了能够满足这一建筑需求,建筑团队需要制定科学完善的组织计划,采用公平、公正、公开的奖惩机制,促进建筑团队内部团结互助氛围,培养施工人员综合素质,提高施工人员施工技艺与水平,促使监管机制可以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海军,韩芳.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其现场施工管理研究[J].中国室内装饰装修天地,2018,000(022):267.

[2]冯建辉.建筑工程甲方如何做好施工现场的技术管理[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理论版),2019,00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