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生物科学方法范文

高中生物科学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生物科学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生物科学方法

第1篇:高中生物科学方法范文

由于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强化科学方法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在现阶段的生物实验教学中,运用科学方法的意义以及实际应用情况均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深入分析了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科学方法的应用。首先叙述了科学方法的定义,然后分析了将科学方法运用于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意义,最后说明了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科学方法的应用实践。此研究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科学

所谓的科学方法教育,就是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思想以及手段,有针对性地传授科学研究方法,用科学方法训练学生,在培养其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的同时,提升科学素养。生物实验的展开离不开科学方法的支持,二者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在生物实验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师应当对科学方法教育给予高度重视,为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建立科学体系奠定基础。

一、科学方法的定义

“科学方法”的定义较为广泛,并且随着认识的不断加深,其含义也在持续丰富发展。有些学者认为,所谓的科学方法即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为了处理某一实际问题从实践或者是理论上采用的方法及手段的总和,也是人们了解客观世界的主要工具。现阶段,关于“科学方法”最为系统全面的定义是,人类在科学研究以及实践活动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思维方法以及操作方式。[1]

二、将科学方法运用于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意义

(一)对学生的学习技能及学习方法产生影响

在生物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了解实验步骤以及实验结果的同时,还应当熟悉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分析方式。学生在掌握了科学方法之后,可以快速找到思考的方向,明白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快速解决实际问题。

(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产生影响

在生物学的实验之中,学生需通过观察、假设、实验以及分析等基本方式,处理生物学方面的问题,并且得出实验结论。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当中,倘若可将这些方法提炼出来,有目的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自我总结中发现问题所在,并制定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三)对学生世界观的树立产生影响

生物实验从观察到具体的操作,需要积累大量的经验性材料,然后进行科学的分析、比较以及归纳等思维方式获取理性知识,再从实践当中检测认识的正确性。学生可以通过生物实验建立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哲学观点,同时也可以领会到人脑的创造性以及主观能动性,了解到“物质第一,意识第二”的哲学思想。[2]

三、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科学方法的应用实践

(一)观察法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之中,必须让学生学会观察。首先,应当清楚观察目标是什么。在必修一“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以及蛋白质的鉴定”的教学过程中,第一步需了解实验原理,让学生知道本实验是利用颜色的反应来鉴定脂肪、还原糖以及蛋白质的,观察的实验目标是各种不同的颜色。脂肪+苏丹Ⅲ→橘黄色,淀粉+碘液→蓝色,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还原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在此验证性的实验中,学生唯有在明确了这些观察目标之后,才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结果的颜色来确定实验成败。在实验的实际操作中也需要细致观察,并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配方存在区别;其次是二者的配置过程也存在区别,菲林试剂是把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混合均匀之后加入待测溶液之中进行检测,而双缩脲试剂是待测中加入氢氧化钠融合,在混合均匀之后加入硫酸铜溶液。再次是反应条件不同,在检测还原糖的过程中,加入菲林试剂之后,必须用水浴加热。最后一点是颜色的转变过程,在检测还原糖的实验之中,溶液颜色有一个明显的转变过程,淡蓝色→棕色→砖红色。以上几点均为考查的要点,学生需要通过自身的观察去发现,这样更容易理解。

(二)探究实验设计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研究加酶洗衣粉的洗掉效果”是选修一当中的一个课题,与广大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在设计探究实验时,确定好“探究何种温度下使用加酶洗衣粉的效果最理想”的课题,使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实验的思路是在不同的温度下,研究洗衣粉的去污能力,通过去污能力的强弱来确定洗衣粉的理想温度。实验过程的设计是重中之重,此实验过程和必修一实验“研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存在许多共同点,所以可以让学生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设计实验步骤。在此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控制好变量,搅拌时间、污渍种类以及搅拌力度均需一致。在得出实验结果之后,与之前所做的假设进行对比,并且对实验结果进行进一步分析讨论。

四、结语

在生物教学领域,生物实验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将科学方法教育应用于生物实验教学当中,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生物实验教学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提升学生观察能力、综合知识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是生物实验教学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

作者:熊恩娟 单位:南昌市铁路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第2篇:高中生物科学方法范文

1.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分离定律”,这四部分内容间的逻辑性很强,层层深入.本节教材的主导思想是以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的实验过程为主线,突出科学史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而这也是必修2模块的一个教育侧重点,所以在模块2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习与本节有关的一些基础知识,对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相对性状等概念有一定的认知,这对于本节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努力回顾旧知.但学生还不知道有关减数分裂的知识以及基因的本质问题,因此对于孟德尔提出的四点假说的理解和领悟上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模拟实验来体验孟德尔假说.另外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验证假说的方案,让学生在分析讨论过程中,真正理解孟德尔测交实验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说明孟德尔选择豌豆作实验材料的优点;掌握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方法和对实验现象的解释及验证;区别自交、杂交、测交、相对性状、性状分离、纯合子和杂合子等基本概念;阐明分离定律的内容和实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课前调查和课堂模拟实验培养动手能力和分析、整理归纳能力;讨论孟德尔杂交实验的相关数据,形成科学的实验分析习惯;会分析孟德尔研究的步骤,形成对假说―演绎法的初步认识;能够运用分离定律解释和预测一些遗传现象,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实验现象的解释及验证,阐明分离定律;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2.难点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假说―演绎法.

四、课前准备

1.学生分组完成两个任务

以班级小组为单位,两个组的学生通过书籍和网络等渠道查阅资料(内容主要包括孟德尔的生平事迹、孟德尔杂交实验的科学背景),其他组的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表格对本年级同学及其父母的眼睑特征(单、双眼皮)进行问卷调查,并以表格的形式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

2.设计问卷调查的两个表格

3.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的材料用具

两个相同的纸袋(甲和乙)、两种不同颜色的玻璃珠各20颗(如黑色代表含D的配子、白色代表含d的配子).

4.设计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的实验结果记录表

学生阅读课本上“问题探讨”中的资料,了解“融合遗传”的观点.

结合学生的汇报,教师适当补充,并作以下几点总结:①孟德尔自幼酷爱自然科学,通过对自然科学和数学的学习,孟德尔具有了杂交可使生物产生变异的进化思想,以及应用数学方法分析遗传学问题的意识.②在实践中孟德尔选用豌豆、玉米、山柳菊等植物,连续进行了多年的杂交实验研究,其中最成功的是豌豆实验.③当时科学界开展对多种动植物的杂交实验,孟德尔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创新研究方法,如从单一性状入手观察分析遗传结果;用前人从未在生物学研究领域用过的数学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敢于挑战传统的观点――融合遗传,提出了颗粒遗传的思想等.

教师设疑:豌豆具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说孟德尔最成功的杂交实验是豌豆杂交实验?

让学生走近“遗传学之父”这一科学伟人,产生对孟德尔的钦佩和感动之情,体验孟德尔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结合图片和课本上的示意图以及注解,尝试概括豌豆作为理想实验材料的一些优点,并思考两个问题:.杂交实验的含义是什么?如何通过纯种间的杂交获得杂种后代?人工传粉时要注意哪些事项?

请大家阅读课本“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并思考讨论:

1.为什么子一代表现高茎?矮茎性状消失了没有?如何来证实这一点?2.为什么子二代又出现了矮茎?

3. F2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是必然还是偶然?是个别还是普遍现象?如何证明?

4.如果不用数学统计的方法分析遗传结果,会发现F2呈现3∶1的数量比吗?

教师通过幻灯片展示豌豆植株及花的结构图,师生共同总结优点:①自然状态下豌豆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产生纯种;②具有稳定遗传的、易于区分的性状,如课本上列出的7对相对性状,通过观察很容易区分;③豌豆花大,易于进行人工杂交,获得真正的杂种.

结合以上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初中的知识,介绍两性花、单性花、自花传粉、异花传粉,并给出相对性状、父本、母本、自交、杂交、正交和反交等基本概念.

找到了理想的实验材料,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德尔到底是如何进行杂交实验并揭示遗传奥秘的.

通过前面我们对孟德尔的了解,大家已经知道了,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还归功于其研究方法的创新,他在研究杂交实验的过程中,采用由简到繁的观察方法,即先观察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再研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那么,如果选择豌豆的高茎和矮茎这对相对性状来研究的话,杂交实验该怎么做?杂交后代的茎高度可能是怎样的呢?

大家的实验设计和预测结果跟孟德尔的一样吗?

教师介绍孟德尔的正交和反交实验,强调孟德尔实验的严谨性.关于矮茎性状是否消失、如何证实的问题教师提出两个方案让学生讨论:1.用F1和矮茎豌豆杂交,看后代是否出现矮茎豌豆;2.让F1自交,看后代是否出现矮茎豌豆.

并给出性状分离的概念.

第3篇:高中生物科学方法范文

    以往的教学活动,一般是教师先分析图示“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的关系”,得出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再通过阅读资料、分析例题等形式理解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最后通过实验,使学生直观感受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的作用。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能够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但却缺少学生的自主参与,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只是被动地在听在记在做而已,学习效率低,学习效果差。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家的发展和强大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而创造性强、行动能力突出将是对高端人才的重要要求。为适应时展的需要,《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中特别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鉴于此,笔者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如下:在突出生物学基本事实、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切身体会如何获得信息并进行信息转换,在实践中进行科学探究,并养成科学精神。

    一、自主绘制真实数据曲线,学会获得信息,解读信息,进行信息转换

    在以往教学实践中,学生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分析教材中的图示“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的关系”,了解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和特性。这种形式的优点是教学过程简单、知识获取直接,但不能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并思考的能力。因此,笔者尝试指导学生首先自主分析课前准备的一系列实验数据,再绘制相应的曲线,从一开始就让他们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课前笔者准备了两份数据表,第一份表是“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对燕麦胚根的生长情况的影响”的实验数据(表1)。先请学生代表上台在黑板上绘制横坐标是生长素溶液的浓度,纵坐标是胚根的平均长度的曲线,并请其他学生在座位上画。有了具体的数据,讲台上和座位上的学生都画得非常认真。图像绘制完成后,教师又引导学生评价黑板上的几幅曲线。在评选出“优秀作品”后,学生分析“作品内涵”,即曲线反映了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对燕麦胚根的影响,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生长素溶液的浓度与胚根的平均长度呈现正相关,超过一定浓度后,生长素溶液的浓度与胚根的平均长度呈现负相关。

    之后,学生们根据第二份数据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对燕麦胚芽的生长情况的影响”的实验数据(表2)在之前绘制的曲线基础上绘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对胚芽的影响(图1)。绘制完成后,学生可以从曲线直观分析得出结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对胚根和胚芽的影响呈现类似的变化趋势,但不完全相同。这样,具体的数据信息就先转化成了形象的图像信息,再转化为结论。

    接着,笔者提供教材上的图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对根、芽和茎的相对影响”(图2),学生将其与自己绘制的曲线进行比较,进一步分析图像中包含的信息。通过这种形式,学生更能体会到理论来源于现实的道理,并提高学习的兴趣。

    从获得实验数据到自主绘制图表,再通过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在此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充分引导每个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不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而且他们获取信息、解读信息、进行信息转换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在不知不觉中学生感受到了科学家获取信息、科学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索过程。

    二、观察身边生物学现象,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

    在校园里随处可见呈宝塔状的松树、修剪呈半球状的大叶黄杨,这些树形的塑造都利用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在学生了解生长素生理作用两重性的概念基础上,笔者以这些身边客观存在的实例入手,引导学生探究生长素生理作用与生产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具体问题。

    首先,笔者出示课前拍摄的校园里随处可见的松树及大叶黄杨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松树一般呈宝塔状而大叶黄杨呈半球状,学生说出松树的树形没有经过修剪而大叶黄杨是经过修剪的。接着,学生取出课前实地摘取的大叶黄杨的枝条,进行分析,发现:有的大叶黄杨枝条上的顶芽保留,侧枝基本没有发育;而有的枝条,剪去顶芽,侧芽发育成侧枝(图3)。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带着问题,学生们继续探究。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学生们知道了顶端优势,即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如果摘除顶芽,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降低,侧芽所受的抑制作用就会减弱,逐渐发育为枝条。

    通过科学的探究,学生们很快就体会到顶端优势体现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也理解了没有经过修剪的松树呈宝塔状而经过修剪的大叶黄杨呈现球状。这时,笔者启发学生说出顶端优势的应用实例,他们发散思维畅所欲言,说了很多例子:如在农业生产中,对果树进行修剪,对棉花、番茄等农作物进行摘心都是通过解除顶端优势达到增产的目的;而在林业生产中,通过维持顶端优势可以获得大量的材用树木。

    身边的生物学现象随处可见,而仔细的观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进行科学性的探究,能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原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迁移应用。

    三、通过预实验,进而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初步养成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知道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对根的影响不同,而探究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在生产实践中十分重要。教材中设计的探究活动就是以此为中心展开的,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能够提高课堂效率,体现探究活动的效果和意义,养成科学方法、态度和精神,笔者将这节课的探究活动分为两个环节:预实验和正式实验。

    (1)预实验。提前两周组织了两组(每组4人)有兴趣的同学开展了探究活动的预实验。具体如下:

    实验目的:探索萘乙酸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的适宜浓度。

    提出问题:萘乙酸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的适宜浓度是多少?

    材料器具:一年生生长旺盛的生理状况基本一致的迎春花枝条28根,枝剪,蒸馏水,0.1mol/L的NaOH溶液,烧杯,量筒,玻璃棒,萘乙酸等。

    实验步骤:

    ①配制溶液:配制2、4、6、8、10、12ppm浓度的萘乙酸溶液;

    ②制作插条:一年生迎春花枝条、长约10~15cm、带芽(3个)、去成熟叶,下端剪成光滑斜面,分成7组,每组4支;

    ③处理插条:浸泡法,使用不同浓度的萘乙酸溶液浸泡枝条(下端),深约1.5cm,处理24h后取出,晾干4h;

    ④水培观察:将处理后的六组插条,再加一组对照组(不经处理),下端浸泡在清水中;

    ⑤观察记录:水培9d,每天固定时间观察生根数,填写数据表(表3)并绘制曲线;

    ⑥结果分析:生根数最多的为适宜浓度;

    ⑦表达和交流讨论。

    进行预实验为正式实验摸索了条件,也可以检验此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可行性,避免设计不周,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的浪费。通过开展此预实验,学生们查阅很多资料,了解到配制萘乙酸溶液可以加入NaOH助溶解,制作插条时要注意尽量避免差异,此实验处理插条采取浸泡法,所以处理时间要长,如果采用蘸沾法,处理插条的时间要短,通过水培观察生根数效果较好,每天在固定的时间进行观察等。

    (2)正式实验。在开展正式实验之前,学生先汇报了预实验的过程及结果。结果表明:4 ppm浓度的萘乙酸为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的适宜浓度。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组正式实验。学生们选择0.2 ppm作为浓度梯度,利用3.0、3.2、3.4、3.6、3.8、4.0、4.2、4.4、4.6、4.8、5.0 ppm浓度的萘乙酸浸泡枝条,再按照预实验的步骤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两周后的课堂上组织小组内汇报实验情况,并在班级内进行交流讨论。

    因为进行了预实验,避免了很多探索的过程,确保顺利开展正式实验,有一些组得出4.8 ppm的萘乙酸是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表4),但也有不少组得出其他不同的结论。学生也在交流时分析原因,如制作插条时有差异存在,配制的萘乙酸溶液的浓度存在问题等。

第4篇:高中生物科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中职物理 科学方法教育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a)-0072-01

1 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简析

物理科学方法就是研究物理现象、描述物理现象、实施物理实验、总结物理规律、检验物理规律时所应用的各种手段与方法。广义的讲,物理科学方法应该包括物理学研究方法、物理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方法、物理学理论的学习与传播方法[1]。

物理学在发展中形成了严密的物理知识体系,建立了科学的物理方法体系,这对于促进物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对于一些相关联的学科发展甚至社会生活与社会思潮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物理科学方法是对物理研究过程中所采取的手段与方法的概括,它代表着人类智慧的结晶。在中职物理的教学过程中渗透科学的方法教育,对于优化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更好的掌握;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造就创造性的高科技人才,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 物理科学方法及中职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理念

物理这门学科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积累了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在物理学中是以观察加实验作为基本的方法,再经过科学的抽象后,运用数学的工具来总结其中的规律,最终形成物理理论。现今中职物理采用的教材,是以经典的物理学知识为主要内容,并提出了物理科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观察与实验分析的方法;运用理性化的方法,理想实验与模型;采用比较与分类的方式;提出假说方法;分析与综合的方法;类比的方法;归纳与演绎的方法;数学方法等。这对教师在物理的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提高学生领悟与掌握科学方法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物理中知识的教学可以为接下来方法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科学方法的教学是对知识教学的升华。中职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应遵循以下几点:教学与物理知识有机结合的理念;物理教学中以隐性教育为主,辅之显性的教育,二者有机结合的理念;在传授物理知识时,依照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特征,有针对性教育的理念等。

3 中职物理教学渗透科学方法教学实践

3.1 在各物理教学模块中渗透科学方法

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在物理概念与规律的教学中,物理的实验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每个物理概念的产生或物理规律的建立,一定会有与之相对应的科学方法的形成。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不尽相同,它所涉及的并非物质本身,是人类探索、认识物质世界的方式与途径。在物理概念与物理规律教学的过程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不可以脱离概念与规律单独进行,而是应该以知识做为载体,把知识的学习与方法的运用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实际的效果。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和观察本身是科学认识的基本研究方法。物理实验的设计、操作和结果的分析处理也都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方法。如比较、分类、分析、综合、推理、归纳、演绎等。由此可见实验教学的过程既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让学生领略物理科学方法的过程,因此,实验教学是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的有效途径[2]。因此,在物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渗透科学方法教育,其策略为: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应该着重于方法的教导,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有针对性的做出正确的示范,教会学生做实验的科学方法。

3.2 以物理学史与解决问题体会科学方法

中职物理教学要重视物理学史,物理学史能够让我们了解科学发现的每个过程,为物理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提供了丰富而又生动的材料,并充分反映物理科学的特征与对物理这门学科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引起学生对物理科学方法的兴趣与重视,使学生更加系统而全面体会物理科学方法。并且对历史案例进行剖析,对培养学生直觉、信念、灵感等非逻辑的思维方式,有独到的作用。

在中职物理的教学中渗透科学的方法,它的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掌握与理解,唯有通过一系列的实际操作运用,才能使学生的理解更为深刻,并且能够灵活而准确的运用科学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明确的指出物理科学方法的作用、应用原理、步骤以及适用范围,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操作并加以体会,在实践中更好的掌握科学的物理方法。由此可见,物理知识的学习与物理实际问题的解决是相互促进的。

3.3 科学方法的总结

中职物理教学需要总结复习知识结构与科学方法,使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由于物理科学方法是蕴含在物理的概念与规律建立、发展与运用的过程中,以及在知识点之间相互联系之处,因此,在物理复习课上对物理科学方法进行“显现教育”往往会起到水到渠成的功效。教师可以将每一阶段的所传授的物理科学方法进行较为系统的总结,并借助以往运用科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案例与运用科学方法来解决物理问题的体会,更好的说明物理科学方法的有效性与其的运用条件,甚至物理科学方法所具有的局限性。之后再以物理科学方法作为线索,进行例题、练习题的编写,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中职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总结是实现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与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若要在物理教学中更好的渗透的科学方法知识,必须进行科学方法总结。

4 结语

中职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科学方法教育,是新时期中职物理必须要深入进行探索的重要课题。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研究物理的能力,在理解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自然而然地领会物理知识在发展的过程中所运用的科学方法,并且很好的掌握这些科学方法。我们首先要对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有较全面系统的了解,并且通过在各物理教学模块中渗透科学方法、以物理学史与解决问题体会科学方法、复习知识总结科学方法等方法推进科学方法的渗透,持之以恒,中职物理教学必定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5篇:高中生物科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下;高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

根据新课程理念,高中物理科学方法可以概括为:“物理学科方法就是研究物理现象、描述物理现象、实施物理实验、检验物理规律时所采用的各种手段与方法,具体到物理学科中就是物理科学方法。”科学方法是物理学的内在要求,因此,物理学的发展一定要伴随着科学方法的发展,物理学的教育当然也离开科学方法的教育。

一、高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意义

(一)科学方法教育比知识教学更具有长远意义

对教育而言,学生在校所能学到的知识很有限,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社会成员具有较强的独立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术、解决新问题的创新能力。要迅速地弄懂这些新知识、新发现,掌握这些新技术,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是很难达到的。所以,在物理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具有普遍价值的科学方法。观察、实验、假说、验证等物理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它不仅适用于自然科学的研究,也适用于其他科学技术领域和各种工作领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基本的科学思维方法,更是普遍应用于人的各种思维活动,科学思维方法可以说是一个人终身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学生在物理教学中受到的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和培养将终身受益。所以,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应是学校教育给予学生的最具生命力的教育成果,也是学生离开学校后学习和工作的有力工具。因此,掌握科学方法比掌握具体的科学知识更具有长远的意义。

(二)科学方法教育能使物理教学达到更高的境界

现行教材是按知识体系编排的,科学方法大多蕴涵在知识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教师挖掘教材中隐含的科学方法教育因素。在教学中有意识地以科学方法为线索组织教材、组织教学过程。对一些重点知识,模拟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切实运用必要的科学方法,让学生在科学方法的导引下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这样的教学,必然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能使学生对知识的获得过程有切身的体验,从而对知识本身有扎实的理解,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和培养。这就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还明白了这一知识是用了那些科学方法来获得的,即能在科学方法层面上理解和体验学习过程。这样,学生经过学习逐步地掌握了科学方法,进而形成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当学生掌握了方法取得了独立获取知识的本领时,就得到了开启物理知识宝库的“金钥匙”。这种教法与学法的结合,才能体现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原则,物理教学质量必然会达到更高的境界。

二、高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途径

在讲清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一个物理概念的形成或一个物理规律的建立,必然有与之对应的科学方法的运用和形成。例如,在高中物理教材中速度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首先分析、比较不同物体的运动快慢从而引入速度的概念,进而分析如何定量地表示不同物体运动的快慢,引导学生认识到可用位移和时间的比值即表示,即采用比值法定义速度。在平均速度概念的基础上,运用近似法、微元法建立瞬时速度的概念,用比值法、微元法定义瞬时速度,也可以向学生介绍用气垫导轨或打点计时器测量瞬时速度渗透实验法。由此可见,在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中,伴随着许多科学方法的运用。同样,一个物理规律的建立,如牛顿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气体实验定律等规律的建立,也充分运用了实验方法、分析和归纳、推理方法及数学方法。在说明物理理论的建立过程的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物理学中有许多物理理论。如分子动理论、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光的粒子说和波动说、玻尔理论等。这些理论都是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例如,“玻尔理论”的建立,提出了三条科学假设:能量量子化假设、轨道量子化假设和跃迁假设,然后,以氢原子为例进行演绎推理,把抽象的假设具体化,再借助电子轨道图和能级图,使抽象的假设形象化。假设是否正确,还需要实践的检验,最后,向学生介绍玻尔的理论被德国物理学家夫兰克和赫兹共同完成的著名实验所证实,用玻尔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氢原子光谱,玻尔理论的正确性得到证实。循着理论建立的历史进程“事实和已有理论”“理论假设”“新事实”“修正理论,甚至建立新的假设”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实际上是让学生经历一次用科学方法研究物理问题的模拟活动,学生既能学到了物理知识,更体会到了科学方法在科学理论建立过程的重要作用。在进行物理实验教学中,对学生开展科学方法教育教师介绍了一些物理方法以后,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实验课是进行物理方法应用训练的最好机会。实验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验教学中,开展科学方法教育大有文章可做。在实验课中让学生进行观察、记录并整理数据,排除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经过分析、运算、归纳、总结,从而得出正确的物理结论,给学生提供亲自运用科学方法探索的机会。

第6篇:高中生物科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科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7

在传统物理教学中,教师把重点放在考试大纲上,在教学理念上以考试大纲为教学要求,只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教授,没有去深度探究知识的发现和形成过程,形成了教师的封闭式教学和学生的任务式学习,造成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所以在物理教学中一定要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把基础文化知识和科学学习方法教授给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科学方法教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物理学中的科学方法教育不仅是物理学在漫长的发展中形成的产物,也是发展物理学的手段,科学方法以物理知识为载体,存在于丰富的物理知识中,物理知识与科学方法构成了统一的有机体。结合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大纲,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在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和掌握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的同时,也可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物理思想和创造才能,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基本原则

隐性教育为主,显性教育为辅

所谓隐性教育是指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隐蔽的发挥教学科学方法的导向作用;显性教育主要是指通过特定和容易让学生理解的方式,提出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方法名称。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把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科学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隐性教育的渗透性影响,为显性教育创造条件,实施隐性教育为主,显性教育为辅,最终以显性的方式展现出来。

应用性原则

物理科学方法是知识性和实用性的结合体。把科学方法教育应用到实践中,通过训练可以获得所学物理知识的反馈和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参与能力,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

循序渐进

在物理教学中,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接受能力等特点不同,实施循序渐进的科学教育方法。

传授知识、科学方法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物理知识是在科学探究方法的基础上得出的,因此方法是知识探究过程中的产物,知识与方法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科学方法教育与学生能力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不以任何背景为依托,即使在任何条件下,也具有不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所以为了充分实现物理知识的价值,在物理教学上要正确处理好知识、方法和能力之间的关系。

三、在实验中的科学方法教育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验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方法,在物理教学中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法,确定实验的目标和方向,运用物理理论知识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在把实验提升到理论高度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1、分析设计实验思想,挖掘实验科学方法

在每个实验精心设计的方法上,不仅有一定的规律,而且也具有创造性和启发性,蕴含了丰富的科学方法,例如:

(1)等效法:在高中物理教学试验中,在有限的器材等硬件条件下,通过运用等效法,利用简单的测量仪器测量出较难得出的物理量,例如: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和均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试验中都运用了等效的方法。

(2)理想实验法:物理实验中,依据科学实验的理论,运用逻辑推理总结出物理结论的方法即理想实验法,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斜面研究。

(3)比较的方法:比较法就是在实验进行前,提前制定一个标准,然后通过实验与之相比较,例如通过比较的方法得出内接电阻和外接电阻的优缺点。

(4)试验放大法:通过利用放大法把很难直接观察到的微小变化显示出来,例如对万有引力的证明。

注重实验过程和实验记录的处理,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观察作为实验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科学方法,在实验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主要的观察法有:

(1)重点观察法:保持物体质量一定并一定的控制力F,来观察加速与F和质量的关系,从而得出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a=F/m。

(2)对比观察法:例如蜡烛在焦点内和焦点外的透镜成像定律研究。

实验记录是科学方法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必须将思维方式和数学方法统一起来,把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好而理论分析,主要的数据处理方式:

(1)近似值法和平均法: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在物理教学实验中,得出的数据会有一定程度的误差,为了得到比较精确的数据,这就需要进行多次试验,最终选取其中的近似值或平均值。

(2)表格法:在金属电阻率实验中,把导线的电阻R、导线的长度L、导线的直径d和导线的面积等列入表格中,采用相应的仪器测量出他们的参数,进而算出不同数据的电阻率ρ。

(3)图像法:物体平抛运动的实验是图像法最为典型的应用,通过图像的方式勾画出物体的运动轨迹,最终求出重力加速度和初速度。

改进和设计实验,是检验科学方法掌握程度的最佳检测手段

改进和设计实验是科学方法教育的重要方式,选取物理教学中的经典实验,对其进行创新,改变原有的实验条件,强调实验目的,使学生能够在实验过程中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影响实验的主要因素;从实际出发,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悬挂测试中心等)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步骤,亲自动手操作实验,观察实验过程,记录实验结果,最后得出实验报告,这样不仅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学生的参与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想,巩固了课堂知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结束语:

科学方法教育对摆脱传统思想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教学功用,在物理教学中要不断深化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推动科学方法教育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大昌.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物理课程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国家研究理事会.科学探究与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罗星凯等译.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0.

[3]王文英.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开展科学方法教育之实践和探索[D]:[硕士学位

论文].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0.

第7篇:高中生物科学方法范文

一、引言

2003 年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 中明确指出:“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通过高中物理的学习逐步养成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培养其科学探究的能力,为学生终生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由此可见,高中物理教学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物理知识,而且还应当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就需要从物理思想方法的渗透做起。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思想方法的必要性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到学校来,不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是为了变得更加聪明。”这与我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韩愈也曾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教育的首要任务,“解惑”则需要从思想方法入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思想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及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首先,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思想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积极的教学情绪。物理思想方法在实际教学中的渗透,给学生提供了自主运用科学思想方法探讨、总结物理规律的机会,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让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充满激情。其次,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思想方法有助于学生智慧的启迪和能力的提升。充满活力的知识才不会僵化,渗透物理思想方法的物理教学会让物理知识更加活跃、更加有趣。物理思想方法是物理的灵魂和精髓,蕴含着整个物理学科的智慧,渗透物理思想方法的物理教学有助于学生物理智慧的启迪,在探讨、追寻物理思想方法的同时,学生的物理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最后,物理思想方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渗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物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界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及其性质和运动规律的学科。它不仅在其他学科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广泛应用其中,如天体物理学、量子生物学、物理化学等等,这不仅要归功于物理知识,更要归功于物理思想方法。由此,物理思想方法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大有裨益。

三、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思想方法的对策与建议

物理教学中要用物理方法解决物理问题,而物理思想是解决物理问题的理论基础,因此,物理思想方法对于物理学习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1、分析物理教材中的物理思想方法,在教学中渗透

分析物理教材中的物理思想方法是在教学中渗透物理思想方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一般而言,物理教材中的物理思想方法主要有控制变量法(如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等)、等效替代法(分析力作用时,用同等效用的一个力代替几个力的合力)、转换法、类比法、图象法、理想化方法(如将杠杆看做理想的轻质杠杆以分析杠杆平衡)等。只有教师明确分析了物理教材中的物理思想方法,才能更好地将其渗透到高中物理教学中去。

分析环节之后,教师不仅可以将教材中蕴含的物理思想方法渗透到教学设计中去,比如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关系”之后,在巩固提升环节可以采用逆向思维的思想方法;在自由落体运动的导入环节可以采用对比的思想方法在同一高度静止释放质量不同的两个物体。

2、在不同课型中采用不同的渗透方法

(1)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是学生学习物理的起始阶段,对于后续深入地物理学习具有重要的奠定意义。一般而言,在物理新课教学中,一般采用类比、化曲为直、比值定义、理想化等思想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

(2)实验教学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尤其是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是探究新知的关键,实验教学中涉及了大量的物理思想方法,如时空同定法、利用图象处理数据法、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放大法等等。时空同定法是在记录运动时间的同时,记录运动物体的空间位置的思想方法,多用于动力学,高中物理中的力学实验,需要利用该种思想方法,比如打点计时器、电火花描迹仪等。利用图象处理数据的思想方法比较直观,可以应用于与力学、电学等多个领域,如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长度的关系、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等。

(3)习题教学

习题教学的主要的目的在于巩固加强学生已有的知识,也是?W生迁移应用知识的过程。高中习题教学中涉及的物理思想方法主要有数理结合、化曲为直、等效等方法,不同的习题适用不同的方法。比如,极限的思想方法理解瞬时速度的概念和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利用化曲为直的方法理解化变力做功为恒力做功、实验中的曲线图像为直线图像等。

第8篇:高中生物科学方法范文

1、科学素养的概念

科学素养不是一个简单而明确的概念。国际公众科学素养促进中心主任、美国芝加哥科学院副院长米勒教授认为:“科学素养应定义为对于科学技术具有读写的能力”。从三个维度定义了科学素养的概念:(1)对科学原理和方法的理解:(2)对重要科学术语和概念的理解:(3)对科技的社会影响的意识和理解。我国学者还认为学素养应包含: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等。科学素养这一概念的含义和解释,是从多方面界定人们对科学的认识的。在我看来,科学素养是一个人对待科学的态度、对科学知识的掌握理解和对科学事实的判断及预言。

2、中学生所具有的科学素养的现状

中学生的科学素养结构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科学品质;科学意识,五大要素。中学生所具有的科学素养现状包括以下几方面:

2.1中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中学生掌握了物理、数学、化学、生物、地理、医学、环境等学科的基本知识,但对于经济、医学、前沿学科方面的知识知道的较少。中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差。

2.2中学生的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偏低。中学生“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重视程度不高,过分重视科学过程得出的结果,并不重视其探究过程和方法。

2.3中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较欠缺。中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较欠缺表现在中学生对问题、现象好奇不足,对自然现象不愿意追根究底。因而对自然现象不能获得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2.4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较大的问题。学生上课时能够提问,但多数学生在学习中提不出或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多数学生不会自学,不知道在书中做注释,在学习上缺乏主体参与和再加工。主要是被动接受任务,系统归纳总结少。

3、物理教学与科学素养的关系

物理教学与科学素养的关系是,物理教学是培养中学生科学素养中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提高物理教学来提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

3.1物理教学是传播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物理教学是传播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的途径,中学物理学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物理科学素养。

3.2物理教学在培养中学生科学素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中物理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或科学课程相衔接,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是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在课程的性质中明确指出的。在物理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掌握物理科学素养,可以使中学生面对物理学现象、事件和问题时,能够运用物理学相关的原理和科学方法做出判断或决策。

3.3物理实验教学在物理科学素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物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科学实验能使学生接触实际的物理,并能仔细地研究物理现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对实验结果做出分析和解释的能力。

4、物理教学中应怎样培养中学生科学素养

4.1用物理知识的教育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物理教学中通过知识的讲解和知识的应用,对学生进行物理知识和物理思维方法的培养,可以使学生获取知识,深刻地掌握和理解知识,还能使学生形成对问题的思维的敏感性,快速抓住问题的重点,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对于学生形成科学思维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很有作用。

第9篇:高中生物科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物理;科学素质;科学观念;科学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3-0204-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3.134

高中物理课的内容与自然科学有很大的关联。同时,近代物理教育已经被列为高新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各大高中院校也要从科学素质教育的观点出发,发挥高中物理在课堂中的真正作用。并且,与其他学科相对比,高中物理教育的能力培养以及科学素质教育的培养都是它们无法比拟的,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有着很大的作用。本文也将从全新的视角探讨高中物理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的配合。

一、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

科学观念的认识是由于对科学知识的不断积累,以及多次实践科学方法并且有所成效后,人们对科学知识和方法的信任感,并且相信这些科学知识会具有更大的意义,从而发生了在思想、价值观等方面的转变。由于对科学观念的转变,使得人们把科学观念认定为判断一些基本科学规律以及原理的准则,从而形成一种坚定的科学观念。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事物现象,当我们在对这些现象进行观察,然后进行评估判断时,我们会发现这些现象与科学观念的养成有一定关联,它们有助于我们日常科学知识的积累。对此,高中物理教师要提升对科学观念的重视度,在平时的物理课堂上,逐渐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并且在学习高中物理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对知识进行扩充,充分重视学生唯物主义观念的养成,以及因果影响和守恒定律。

(一)培养学生唯物主义观念

唯物主义是社会发展的一般基本规律,是人类对客观事实的一种认知,是检验一切事物的真理。在高中物理教育中,唯物主义观念的变身为事实观念。物理学是体现科学实践的一门学科,一切的理论均建立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在物理事实的基础上进行研究从而证明物理事实是真实存在的。对此,在高中物理的学习课堂上,物理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后,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事物以及现象进行研究分析和探讨,并养成过程记录的习惯。同时,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培养学生唯物主义观念的方法。

(二) 培养学生因果观念

任何情况的发生都有它的原因,而有了原因也自然会出现相应的结果,这就是因果。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因果观念的体现是各种物理现象的互相制约以及互相影响。因此,高中物理教师要把侧重点放在对物理教材中物理现象的解析上。举个例子,在我们学到物理课本中的力学现象时,我们知道这种物理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因为物体在静止或者运动时受到了外力的影响,使得物体运动起来或者发生了轨迹的改变。因此,此种物理现象出现的“因”就是外力影响,“果”就是运动轨迹的变化,知道因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力学的问题。

(三) 培养学生守恒观念

在高中物理教材中,学生会学到很多守恒方面的知识,因为物理教材中涵盖很多守恒定律,比如说能量守恒定律、电荷守恒定律等等。在高中物理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的重点是一切事物必须遵循守恒的原则,让学生用守恒的观念去分析问题、分析物理现象,这就让学生认识到事物发展的大方向,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各种公式的运用。

二、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在教师对学生科学素质进行培养的过程中,科学精神的提升也极为重要,科学精神体现了一个人对科学观、对客观事实的态度。所谓科学,需要人们对事物本身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的认识,对新事物的产生敢于持有怀疑的态度,并且在论证过程中,敢于自我否定。也正是因为人们的这些品德,才形成了人们的科学精神,同时这也是科学精神的表现形式。在高中物理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讲述相应的物理学家在科学精神方面的事例,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情况,知道他们为国家做出的贡献,以及他们为什么要为科学献身。从而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在物理学家的选择上,可以说每一位对国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的物理学家,都有他们感染学生并能影响学生的事迹,比如说,爱迪生的顽强坚韧、居里夫人的爱国情怀、牛顿的专注等等。

三、加强科学方法的教育

(一)实验方法

结合研究课题、构思科学假说或者建立科学理论等途径,想方设法创设科学的实验方法和基本手段。而现实教学过程中,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物理实验开展更多的是注重对实验原理的解释、仪器的实验等实验内容,对如何证明实验原理的方法却忽视或不重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实验的目的、方法以及作业。哪些实验方法可以有效解决哪些问题,促使学生掌握实验方法,做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实验操作只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那些不容易通过分析判断能得出结论的问题。

(二)理想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