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产企业信息化范文

地产企业信息化精选(九篇)

地产企业信息化

第1篇:地产企业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 信息化

我国的房地产业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房地产产品科技含量低,房地产专业人才缺乏,房地产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水平低、抗风险能力差等方面。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中国的入世以及房地产行业买方市场的形成,房地产行业的竞争势必会越来越激烈。专家预测,在竞争中通过优胜劣汰,一批规模实力不足的企业将被淘汰,最终沉淀出一批有实力的大型企业,掌控行业的发展态势,形成“10%的发展商做90%的市场”的格局。鉴于此,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和房地产企业在国内的迅猛发展,经过地产界一批有识之士的实践,我国一些房地产企业信息化已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但就总体而言,其信息化的水平远低于其它行业,信息化的过程中许多问题层出不穷,投资与收益不平衡。为此,本文专门就房地产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容易发生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提出了房地产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个核心、两项变革和三个保证”。

房地产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

房地产业属于资本密集性产业,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它是一个进入门槛较低、有较好利润空间、行业技术壁垒相对匮乏的行业。房地产企业的竞争力主要表现为企业发现和把握市场有效需求的能力和满足有效需求的能力两个方面。因此,及时获取房地产市场顾客需求信息、了解竞争对手状况、掌握各种政策、法规信息,提高企业的决策速度和决策质量,为顾客提供满意的房地产产品和高质量的服务成为未来房地产企业赢得竞争力的关键。

房地产企业信息化正是房地产企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通过对企业内外部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其决策、开发、经营、物业管理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房地产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过程。房地产企业通过实现信息化,可提高其产品的科技含量(如数字化小区和数字家居),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可将原来通过杂乱无章的数据进行有序的发掘、整理和加工,形成信息,并对信息的分析、判断、汇总得出有价值的知识,为科学决策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可促使房地产企业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更加合理,从而增强企业的应变能力;可进一步整合房地产企业的各项资源或生产要素,使其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达到他们最佳结合,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和管理效率;可使房地产企业应用快捷的信息交流平台跟踪先进科技成果,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因此,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房地产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提高企业竞争力这一核心,只有正确认识到这一点,房地产企业管理者才能把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真正放在“是企业总体发展战略重要组成部分”的高度,才能充分意识到推进企业信息化正是当前房地产企业适应国际潮流、应对环境变化,在融入全球经济发展中不断增强竞争力的战略性选择。也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地保证企业在信息化投资上的博弈最终达到比较平等的均衡,使企业在信息化的过程中获得最大的收益。

房地产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变革

组织结构的变革

目前,大多数房地产企业使用的组织结构是职能制+项目制的混合结构。这种组织结构的优点是分工明确,部门职责清楚,但缺点是由于严格按照刚性管理的要求设计,员工与上司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等级森严,员工的信息、意见和建议只能通过这一组织结构逐级汇报,不能超越;同时,由于各部门缺乏交流甚至相互掣肘,部门员工只对自己工作负责,不考虑整个流程的效率,从而使工作效率低下。因此,若不对现行的组织结构进行变革,信息化建设势必出现“手工翻版现象”和“大量信息孤岛”的结果。

根据房地产企业的特点和所处的环境要求,其组织结构的变革思路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利用IT和IS,使产生信息的工作与处理该信息的工作尽可能地有效结合,从而压缩总部和项目组的决策层次,使其向扁平化方向发展,以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另一方面,可先构建一个虚层即知识库层,在项目结束后,把项目组获得的经验、技术等传递到此层先保存起来,随后进行加工整理,最后通过网络实现组织成员共享。变革后的组织结构如下图所示,其中,经营管理层负责制定企业的远景目标和战略,负责执行日常管理工作;项目小组层是项目小组在项目实施结束后,回到知识库层,把他们在项目中获得和创造的知识(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工作中获得的体会等)进行整理并存储到知识库层;知识库层不是一个组织实体,它是一个“知识蓄水池”,主要是将经营层和项目小组层创造的知识以文本、数据的形式存储到计算机中,并重新分类和整理。之后,将存储的知识借助于集团内部信息网络,在组织内部迅速扩散和传播,达到知识共享的目的,实现经营管理层和项目小组层的创新。

组织文化的变革

组织的变革势必会带来企业文化的变革。企业文化是将组织结构牢固结合起来的潜在力量。国内外许多企业的信息化的实践表明,企业信息化的难点不是技术,也不是资金,而首先是管理思想的变革和理念的更新,企业信息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引进现代管理理念的过程。

房地产企业组织文化变革的第一个思路是要形成信息文化。信息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要树立信息价值观。所谓信息价值观就是指管理人员及员工上下对信息、信息资源的价值和重要性的认知,其实质上确立信息资源观念,肯定信息的价值,尊重信息工作者,切实发挥信息在企业运行、管理和发展过程中的特殊作用。企业通过对员工的培训,首先培养员工的信息意识,使员工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认识到“信息是企业的生命”;其次还要通过培训提高员工采集、使用信息的能力,保证所有员工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可以实现信息的快速交流。

房地产企业组织文化变革的第二个思路是要形成学习文化。通过信息化建设,员工可以利用开放的网络,随时学习世界上先进的管理知识和管理方法,学习他人的成功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这种学习文化的的形成,可达成员工之间有效沟通、相互合作的氛围,从而消除部门和部门之间、上级和下级之间的隔阂,使员工改变过去只干自己活,不管他人事的片面工作方式,最终提高企业整体工作效率。同时,员工和组织还可通过网络向其竞争对手学习,以便做到“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房地产企业实现信息化的保证

领导重视是信息化顺利实施的保证

信息化工程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不是“搞不搞”的问题,而是“怎样搞”的问题。信息化建设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不但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与企业管理活动紧密结合的问题,它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众多的信息化实践证明,没有企业高管对企业信息化工作的重视,信息化建设最终很难取得理想的结果。据调查,房地产企业的大部分高层领导虽然对信息化普遍比较支持,但这种支持往往很多是口头上的,缺乏有效的实质性支持,如资金的持续投入、人员的配备等,这恰恰反应了管理者对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并不明确,这也正是导致大部分企业信息化建设失败的主要原因。房地产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耗资大、历时长、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它的实施一定要受到企业一把手在内的高层管理人员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信息化建设中所需的人、财、物资源,才能实现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业务流程再造、组织结构变革,信息文化建设等管理问题。

信息制度是企业信息化正常运行的保证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信息化工程成败的关键是是否有完善的制度保证。企业的许多信息是由企业内各个部门或岗位生成、提供或采集的,这些信息在采集、加工和发出的各个环境中人们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对信息内容进行干涉。因此,企业信息的真实性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依赖于技术和设备的保证,而是要依靠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来保证使所有信息在采集、传递过程中不受到人为的篡改。所以,房地产企业必须要制定相应的信息制度,确保企业信息管理和信息工作正常高效运行,规范信息的应用,保证信息的安全、实效性。从而实现管理从“人治”到“法制”。

信息化人才是企业信息化成功的保证

推进企业信息化,人才是根本。人才短缺是大多数房地产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房地产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要有一批既懂房地产企业经营管理,又懂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性人才,籍此保证企业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企业网络、网站、软件进行日常维护,研究信息化技术与房地产企业结合的问题。为此,房地产企业必须要为自己培养一支信息化人才队伍,建立好企业的用人、留人机制,一方面企业可以积极与有关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有关信息开发机构合作,组织形式多样的企业信息化人才培训,提高信息人员的技能和业务素质,为试点企业信息化建设培育一批业务、信息技术和经营管理三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与此同时,为了充分利用大公司大集团现有的人才资源,企业间还可以建立房地产企业信息化人才库,并以此促进企业间信息化交流与合作。

参考资料:

1.吕萍等,《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吴伟良,《房地产企业战略管理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彭加亮,《打造房地产核心企业竞争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第2篇:地产企业信息化范文

房地产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行业,具有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项目地域性、政策性强等特点。随着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控和住房商品化的改革。房地产企业和房地产市场向有序化、规模化、品牌化、规范运作方向转型。

房地产开发商是建设链的龙头,管理链条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投资可研、项目立项、前期准备、招投标、项目施工、竣工验收、项目销售、物业管理等。但开发企业并不是直接生产企业(设计、施工能力),需要在开发过程中需要联合本行业中其他优秀的上下游企业,建立业务关系紧密、经济利益相连的经济资源联盟,实现优势互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竞争环境,共同增强市场竞争实力,达到多赢的目标。

所以协同建设(Collaboration Construction)是房地产开发的行业特征。房地产项目管理也不是狭义的企业内部业务流程,而是扩展为广义的企业间业务协作。这种经济资源联盟体是具有社会协作关系的企业群体形态,由规划、设计、施工等过程形成房地产产品,随后由物业管理和社会部门再按业务关系构成经济信息和经济交易网络提供服务。

随着我国WTO的进展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给房地产开发企业带来更多的商机。在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同时,解决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所暴露的问题就更加迫切。而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应用是传统产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建筑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建筑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难得机遇。建设部制定了2004-2010行业信息化规划,对建筑业信息化作了明确的要求,信息技术又被列入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05)之一进行推广。

1.2信息化需求及目标

目前房地产企业普遍采用的项目运作模式缺少统一的业务管理系统,使得管理层无法及时、准确的了解各项目情况,不能充分的在各个项目之间调动资源,无法为管理决策层提供足够的数据依据,对项目的潜在风险难予预测。

房地产企业缺少对开发项目进行有效管理的平台,缺少对开发项目的投资分析、项目的工期、投资、质量的有效控制。缺少对开发项目成本的动态管理。

开发商与建设相关方之间缺少协同平台进行工作协作。

信息化发展目标(五化)

信息资源共享化:建立企业共享的网络基础设施;综合开发与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在企业内部形成较完整的产业价值链。

标准规范统一化:加强数据规划,从数据、应用和展示三个层面进行标准化与规范化,易于系统的集成和扩展。

客户服务综合化:有效整合企业范围的产品、渠道和服务,给客户提供综合性、多样化的服务,让客户满意,提高竞争力。

后台处理专业化:集中力量、保证重点,提供专业化、高水平、高效率的运算处理和运行维护,满足混业经营、分业监管、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要求。

管理模式集中化:促进流程优化与管理规范,实现数据的集中化管理和信息管理层次的扁平化。增强管理效率。

二、房地产行业解决方案

2.1整体规划

从房地产的企业的特点和应用体系结构方面来分,信息化解决方案可以规划为:协同建设管理解决方案、企业经营管理解决方案、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决策支持解决方案。面向各大中小型房地产公司主要包括:投资型房地产公司、房地产项目管理公司、集团级房地产公司、售楼公司、地产公司、物业管理公司、房地产中介公司等;

企业内部管理

主要包括:办公自动化、人力资源管理、档案管理、知识中心、财务管理等。为企业管理的系统组成。其中办公自动化系统主要针对企业在日常办公、协同工作等的信息化应用。在整个信息系统建设规划中既是相对独立的应用之一,同时又为其他信息系统的建立提供平台上的支持。其他信息系统的建立也有对交流、协作、协同方面的需求,可以利用办公自动化信息系统的协作平台,建立新型的面向网络的新型应用,提高信息传递、共享。对办公和日常事务(行政、业务)信息的广泛集成和充分运用。能够按个人、部门、事项进行自动分类管理。对日常工作及各项事务进行详细的记录、统计,提高管理水平,为公司决策提出信息支持。

建设全生命周期项目管理CCP

协同建设项目管理系统基于进度计划为主线、合同为约束、成本控制为目标的项目管理思想,采用项目管理的PDCA循环体系为管理控制模型,以解决房地产开发过程中项目管理的目标不明、职责不分、核算不清、监管不力等问题,加强对项目的事前控制和分析决策能力。

采用项目管理的PDCA循环体系为管理控制模型,以解决房地产开发过程中项目管理的目标不明、职责不分、核算不清、监管不力等问题,加强对项目的事前控制和分析决策能力。

系统立足于项目管理的三重要素:专业目标(功能、质量、生产能力等),工期目标和投资(成本、投资)目标。三者共同构成项目管理的目标体系。

项目前期所做工作决定了项目目标,项目目标主要包括投资目标、进度目标和质量目标,这三个目标是工程管理的核心内容。

投资管理包括:投资目标的确定、投资计划的编制以及投资控制;进度管理包括:进度目标的确定、进度计划的编制以及进度控制;质量管理包括:质量目标的确定、质量 计划的编制以及质量控制;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首先确定项目进度计划,然后确定质量管理计划和投资计划;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进度管理、投资管理、质量管理、招投标管理、合同管理、组织协调、安全管理、环保管理、文档管理等工程要素贯穿其中相互配合,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建设项目的投资、进度和质量目标密不可分,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各个工程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从全过程集成化管理的角度看,既要保证管理要素的相对独立性,又要加强要素之间的关联,这样才能既有利于专业化管理的需求,又有利于项目目标的总体控制。

系统面向建设过程全生命周期,包括的主要业务系统有:投资可研分析、项目立项、开发报建、招投标管理、合同管理、资金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物资管理、工程管理、设计管理、预结算管理以及企业资源库、文档管理等。

CRM营销管理

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客户关系管理与房地产营销租售管理的有机结合是当今房地产营销管理发展的方向和有效手段。

由于房地产行业客户获取成本昂贵,客户的购买行为日趋理性化,客户的二次购买率低,重复购买周期漫长,这就必然导致房地产企业难以维系客户资源,客户忠诚度不高,但也正因为产品的高价值性,决定了客户资源对房地产企业的重要性。CRM的实施将帮助房地产企业维护客户资源,提升客户忠诚度,挖掘客户价值,以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占据优势。

房地产CRM营销管理是以CRM管理理念构筑房地产企业的销售系统,以客户服务为核心,突出房地产产品的特性(产品供应弹性小、生产周期长、差异性大等),最大化企业效益。

主要包括:房源管理、售楼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房产租赁管理系统等组成。

电子商务

借助Internet门户网站,将商务过程放在网上进行。借助各种电子商务模型达到企业Intranet 和 Internet网的互动和互联。主要包括:网上楼盘营销(B to C)、网上招投标(B to B)、物业房产租赁(B to C)等商业活动,将房地产运作过程中沉淀下来的客户资源及有效资源进行商机挖掘进行增值服务,使之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决策支持及领导查询

主要面向决策层和有需要的管理层。对项目和管理过程中的动态情况进行跟踪和报表统计。从各个纬度和角度进行数据的挖掘。使领导层能对项目的进度、招投标情况、进度、成本、合同、资金的情况进行跟踪和查询。

2.2集成策略

以业务为核心的集成平台具体表现在各业务系统按照“统一平台、集中管理、业务共享”的原则构建在一个统一信息化管理平台上。

平台为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运行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功能齐全的基础性平台,这对企事业单位采取分步实施的信息化建设策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一体化平台信息管理系统集成框架图如下图所示:

一体化平台信息管理系统集成结构框架图

集成体系框架的特点:

统一平台,业务集成

各业务应用系统均架构在统一的业务架构平台上,各子系统为基于平台的业务插件,可以根据需要按进度计划先后开发部署,通过平台集成。

多层体系,分布结构

平台采用多层分布式结构,按照数据界面、应用逻辑、数据接口三层结构进行设计和开发,层与层间既独立又相互关联,充分利用了多层结构所具有的安全性好,可移植性高、可操作性强的技术特点。

刚性流程,柔性处理

采用基于数据驱动的控制模式和基于工作流程系统的应用相结合。

业务协作,数据整合

平台中的数据总线将各业务子系统互联,解决数据孤岛和业务协作性问题,达到数据充分整合。

一键式登录

提供基于WebService技术的远程客户端登录功能。实现跨越防火墙登录到应用服务器,一次登录后可在各系统间流畅切换,并与工具类软件进行挂接,实现工具类软件与系统的无缝集成。

2.3体系结构

针对房地产的业务特点。我们提出协同建设思路模型作为企业信息化整体规划的设计模型,其基本思想就是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以品牌企业为核心,以提高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和获取最大利润为目标,以协同竞争和多赢原则为商业运作模式,通过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技术、信息技术和集成技术,达到对整个房地产项目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业务流和价值流的有效规划和控制,从而将客户、设计企业、施工企业、供应商、销售商、物业管理企业、服务商等合作伙伴连成一个完整的网链结构,形成一个极具竞争力的战略联盟。

在房地产开发中,形成以房地产开发商为盟主的动态联盟。开发商作为房地产项目开发的龙头,其开发全过程涉及到政府机关、设计、施工、监理、销售和物业管理等多个单位或部门。如果仅仅强调某一环节的信息交流和管理、技术水平提高,仍难以达到提高房地产项目质量,降低工程成本,缩短工期的目的,因此利用动态联盟实现各成员异地信息交换和集成,使建设各阶段活动中人/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三要素及其信息流、物流和价值流的有机集成。动态联盟基于Internet和数据库技术,制定集成框架,目的是达到全局优化。

其中,企业管理是用于整合和管理企业内部信息,改善内部流程的系统,而企业管理只有与项目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完整的经营闭环,才能真正为企业带来效益。

客户关系管理是在房地产企业及其客户之间建立无缝连接与协作关系,可通过包括Web在内的多种渠道来跟踪和管理。客户关系管理是多种功能组件、先进的技术与多种渠道的融合,主要关注销售、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自动化。实现的渠道包括Web、电话中心和移动设备。

项目管理是协调企业之间的整个项目中的信息流、资金流及物流等,完成房地产项目开发。房地产运作中的物流是广义的物流,既包括建筑物资,也包括设计企业提供的设计方案、施工企业提供的劳务和施工管理、监理企业提供的管理劳务和咨询。房地产项目开始于房地产企业的开发意向,终止于项目竣工验收。

2.4网络拓扑架构

2.5安全体系架构

2.6技术架构

2.7实施方案

1、客户需求分析

对房地产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实施和研究,尤其在项目管理方面,我们具有深厚的行业基础,能够帮助客户快速准确地整理并分析业务需求。

2、管理咨询

在方案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会充分利用自身的行业优势和多年的成果积累,为企业提供相应的管理建议,实现房地产企业从传统型管理企业向信息化型管理企业的转变。

3、系统设计

开发通用和规范的统模块,结合为房地产企业系统集成的各个成功案例,将各成熟系统模块按各个房地产企业的不同管理模式和应用需求重新组合,合理安排。集成主要包含:网络平台构架、通讯平台构架、数据平台构架、应用平台构架、安全系统架构。

4、系统定制

结合房地产企业的特殊需要进行量身定制,合理删减,达到房地产企业对系统应用的需求优化、系统运行的优化。

5、实施服务针对客户7*24小时的及时响应。针对不同用户层面的培训。与企业互动式的实施策略。遍布全国的市场服务网点。

三、信息化研究

通过在建设行业领域的多年积累和深入的研究。作为建设行业标准、规范编制和信息产业发展的领航单位,在建设行业信息化领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除面向用户和市场产品的应用研究,先后承担和参加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设行业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咨询工作。并承担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和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05)应用指导的主编单位和国内重大企业信息化系统的评审、咨询等工作。

目前我院(软件所)在信息化方面所承担的课题主要有:

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3项)

1.《建筑业企业信息化应用软件开发》

2.《建筑市场与交易管理信息系统》3.《建设领域行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

国家863科技攻关课题(4项)

1.《基于空间数据的社区信息表达与共享》

2.《建筑业三维CAD应用系统开发及应用》

3.《面向工程设计行业的三维CAD技术开发及应用》

4.《住宅产业CIMS示范工程》

建设部科技攻关课题(17项)

1.《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建筑业》

2.《智能化建筑工程资料管理信息系统 》

3.《工程量清单自动计价软件系统 》

4.《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软件开发》

5.《房地产项目动态成本管理系统研究与开发》

6.《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研究》

7.《建筑工程概预算软件STAT》

8.《施工现场安全设施计算软件系统》

9.《施工项目管理软件集成系统CMIS》

10.《房地产项目管理系统研究与开发》

11.《三维施工现场模拟》

12.《基于工程量清单的造价数据分析及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13.《三维基础支护设计软件的开发与研究》

14.《冶金安装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15.《基于Internet/Intrarnet的住宅开发管理系统的研发》

16.《基于WEB的协同工作平台的研发及在政府监管领域的应用》

17.《奥运重点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与开发》

4. 建科院科技攻关课题(5项)

1.《施工企业信息化》

2.《房地产企业信息化》

3.《协同工作平台研究及在政府监管领域中的应用》

4.《奥运工程项目监管研究》

5.《基于IFC标准的4D施工管理原型系统研究与示范应用》

建筑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3项)

1.《建筑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

2.《基于IFC标准的集成化建筑设计支撑平台研究》

3.《建筑业信息化应用示范》

此外,还承担了建设部关于2010年信息化技术政策的研究《信息技术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即“建筑事业技术政策纲要”的信息技术部分。

四、服务咨询

结合国内外先进实用的企业管理模式的管理咨询

组织机构优化和管理流程优化咨询

信息化建设调研、规划、需求分析咨询

信息化建设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咨询

项目管理方案设计、实施咨询

第3篇:地产企业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财务管理 销售资金 成本控制 集团管理

房地产业作为我国现阶段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更加激烈的行业竞争。谁能在竞争中胜出,谁能在市场低迷状态下寻找出生机之道,强化内部管理包括财务信息化管理,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才能快速应变,通过自身调节来提升企业竞争力。

由于企业财务信息是各类信息的交汇点,也是支撑经营决策的基础,建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内部信息管理系统,是实施资金集中管理和有效监督控制的必然选择。房地产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实际上是围绕房地产企业的资金运动为主线,以“销售”和“成本”为对象开展,同时还要最大可能满足集团公司总部的财务管理需求,快速、准确、全面地为决策者提供重要财务信息。如果房地产企业忽略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财务管理水平将难以从核算型跨越到管理控制型,而核算型财务管理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财务管理工作中销售环节的信息提取和处理明显单一而滞后,停留在财务软件进行账务的简单核算水平,定期就已收房款与销售部门核对,无法及时提供实时、全面的动态信息,提高资金利用率,加快资金回笼速度;第二,在项目结束时才进行的成本核算,即使在财务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对于动态的开发过程而言,则掩盖了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问题。由于没有建立以财务信息管理为核心的成本控制体系,造成从立项的可行性分析到项目预算以及合同管理等关键环节的财务信息零散脱节,难以整合为实用的过程控制和决策依据。第三,对于以房地产为主业的集团公司来讲,如果没有从宏观的角度和企业整体发展的高度对下属的地产项目进行内部财务管理,建立项目投资、进度、资源、成本、质量等的统一信息分析平台,既无法克服基层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造成的数据不一致性和不可比性,也难以发挥集团管理整体优势,进而无法保证集团的战略发展目标得以实现。

这些都成了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中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本文就以提升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效益为目标展开信息化建设的如下讨论。

一、销售环节的财务管理侧重在资金的回收管理方面

第一步,为克服传统财务处理中信息滞后、零星不完整和可利用性低的不足,迫切需要加强财务系统与业务系统的衔接。在信息整合过程中首先搭建基础信息框架,设置包括可售房屋的标识、预售面积、销售单价和收款时间等关键项目;第二步,以岗位分工,通过设立用户、职位、账号等多种方式对操作人员的管理权限及权限范围进行控制;第三步,依靠设置部门间基础数据的关联互动函数,将零星分散的资料互相关联,整合为关键信息传递给管理层,便于其及时查询和决策。它的突出特点主要包括现金流量中的销售收入情况一目了然,便于预测未来销售现金流量,客观评价企业的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同时共享平台能对应收账款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和控制,通过以合约时间设置分类是否逾期,按影响逾期的因素分类为客户和按揭银行等方式来进行具体催收减少坏账,提高货币资金周转速度和使用效益;在期末,信息平台为财务核算直接提供收入结转依据的销售合同额、成本结转依据的销售面积、应收账款计提的坏账准备等等,弥补了现有财务软件提供信息的不足,在免除了大量财务统计和核对工作的同时,在销售环节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二、开发建设环节的财务管理侧重在成本控制和资金安排

为真实反映每个开发阶段的开发投入和未来资金需求,有必要围绕合同管理增加目标成本与合同台账及合同结算、付款环节的联动功能。在合同订立时,通过汇总约定付款时间和金额等信息,就能建立初步的资金计划。在预算成本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订,以计划―目标―修订―结算为顺序,生成全项目动态成本一览表,在表中直观体现每个项目的进展情况、成本情况,以反映最新的工程进展信息。在一览表中对超预算的项目给予报警提示,实现对项目的事中控制。通过提供多种条件进行统计与查询,给公司高级管理层提供查询分析的依据。同时可以就成本控制情况进行跟踪分析,为管理水平评价提供依据。

三、建立标准核算流程和统一的标准数据体系

第4篇:地产企业信息化范文

为贯彻落实党的*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战略部署及国务院批准实施的《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年)》有关建设部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要求,进一步加快我市电子信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继续保持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特提出以下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请认真贯彻落实。

一、深刻认识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速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时代前列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市两大支柱产业之一,巩固和强化电子信息产业的优势和主导产业地位,对壮大我市经济总量,增强*发展的比较优势,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科学发展的“惠民之州”,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电子信息产业具有低消耗、低污染、高渗透和高增值特性,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就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经过多年发展,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已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全市现在拥有部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1个、部级火炬计划激光头产业基地1个、部级数字视听产品产业园1个。**年全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436.16亿元。

尽管我市电子信息产业有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骨干龙头企业数量偏少、产品大多处于产业链中低端、软件产业规模偏小、产业服务体系不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不强、产业集聚程度和产业链的关联度不高、行业技术人才缺乏等问题。以上问题如果不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将严重制约我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

随着世界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国际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电子信息产业正面临着良好发展机遇。*作为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城市之一,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加快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为建设“惠民之州”夯实雄厚的产业基础。

二、理清我市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加速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惠民之州”为目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升产业竞争力,大力发展光电产业(以平板显示、太阳能和LED产业为代表)、汽车电子、现代通信、数字装备制造业、医疗电子、新型电池、电子元器件、RFID(电子标签)、软件和现代信息服务等新型高端特色产业,着力构建以先进电子信息制造业与现代信息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电子信息产业体系;以自主创新为动力、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向高端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以园区为重要载体,广泛开展珠三角区域协作,大力引进美、日、韩、台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资金与技术;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为目的,优化*信息产业发展环境,形成信息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机制,把*打造成为IT人才聚集、信息产业蓬勃发展的部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二)发展目标。

通过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全面推进我市部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引导企业、研究机构加大研发力度,进行核心技术创新,真正把*建设成为珠江口东岸地区,面向全国、融入世界的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重要基地。电子信息总产值进入全国前列,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

1.实现产业稳步增长。到*12年,电子信息总产值以年均15%以上速度增长,达到2400亿元;工业增加值由**年250亿元增加到480亿元;出口总额超过170亿美元。现代信息服务业以年均25%的速度增长,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以上。全市现代信息服务业增加值80亿元,软件产业(含嵌入式软件)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

2.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改建、扩建15个以上部级、省级、市级研发机构,新建2个部级、5个以上省级、10个市级研发机构。全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达到500家,进入全国电子信息产业百强企业的单位达6家以上,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司3家以上,进入全国软件行业百强企业的企业1家以上。

3.信息化普及程度提高。到*12年,全市信息化综合指数为80,互联网普及率和家庭宽带普及率分别达90%和65%以上,无线宽带覆盖率达60%左右。实现80%以上的政府部门信息共享。中小企业互联网应用普及率达到40%以上,规模以上企业普及率达到100%,流通业的电子商务应用广泛开展。

4.结构优化取得成效。到**年,基本建立起先进制造业与现代信息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主体产业结构。全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达到基本融合,现代信息服务业初具规模,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向高端产品发展,形成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电子信息产业体系,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企业和品牌。

三、产业空间布局和重点发展领域

(一)产业空间布局。

结合*“沿海城市”发展战略,以及电子信息产业阶梯状布局的特点,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本空间规划布局如下:

依托仲恺高新区、市数码工业园和其他电子信息产业园区现有的资源与优势,发展特色经济,促进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大型信息服务业企业,打造一批著名信息服务商和知名品牌。加快规划建设*东江高新科技开发区,建成以先进制造业为前导,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创新科技转化器、创新型中小企业孵化器和中小企业总部经济为重点,以金融、法律、现代信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为支撑的现代科技新城。

在惠城区和惠阳区,由劳动密集型的来料加工业为主转向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产业层次,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在惠东县、博罗县和龙门县,主动承接资金和劳动密集型来料加工业等的区域性转移,加大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力度,提高工业化发展水平。

在西南部地区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出口制造产业带,包括惠台、松山工业园和惠城区的陈江、水口、小金口、惠环、沥林、三栋等镇(街道),博罗县的石湾、园州、龙溪等镇,龙门县的金山产业转移园,大亚湾开发区响水河工业园,惠阳区的新墟、镇隆、三和、永湖等镇培育独具特色的电子专业镇和出口加工区。

(二)重点发展领域。

1.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领域。

(1)平板显示产业。重点发展液晶面板、液晶模组和液晶彩电等产业,加强引进发展图像处理芯片、控制电路、彩色滤光片、偏光片、背光源、玻璃基板等关键原材料制造产业,以及高纯度水、高纯净气、大尺寸高精度加工等重要配套产业。

(2)现代照明产业。在发展节能灯、照明灯、装饰灯产业与相关器材原料生产的基础上,重点向半导体光源(LED)、半导体晶圆、半导体管芯、芯片设计、加工制作、封装和应用等节能光源产业链中上游延伸。

(3)太阳能产业。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热发电、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房和薄膜太阳能等产业。

(4)汽车电子产业。重点发展以车载导航仪(GPS)、交通信息接收仪(PND)、车载显示、车载音响、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等为中心,关键芯片、嵌入式软件、电子地图、系统软件制作等上游产业配套的汽车电子产业。

(5)现代通信产业。发展新一代移动电话整机生产,引进发展主板、显示屏、射频模块、外壳等关键元器件,以及耳机、充电器、摄像头等配件制造业。

(6)数字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器材及其他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等产业。

(7)医疗电子产业。重点发展数字化医疗影像设备、分析系统、诊断系统、检测系统等设备及其配件和软件制作等产业。

(8)新型电池产业。以小型化、便携化、环保安全为方向,发展以锂电池、蓄电池、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为代表的新型电池产业,发展航空电池、汽车电池、手机电池、笔记本电脑电池、手提摄像机电池等特定用途电池产业。

2.现代信息服务业重点发展领域。

(1)信息传输服务产业。重点发展通信传输业、电视传输业、电信和互联网增值服务业、广播电视增值服务业。推进呼叫中心增值服务、宽带社区信息服务、互联网通信增值业、数字家庭信息服务等应用。

(2)数字内容服务产业。重点发展数据库业、信息咨询服务业和数字化设计和文化创意业。建设公益性信息资源数据库、制造业产品数字化设计平台、产品创新与协同设计平台,提高监理、规划、评估、测试、认证等信息技术服务水平。

(3)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业。重点发展面向生产制造、商贸流通、金融、农村的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电子商务、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卫星导航及空间地理信息服务业。

(4)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设立现代信息服务业专业化产业园区,建设面向行业和区域(专业镇、产业集群、工业园区等)的各类现代信息和技术公共服务平台。

四、制定和完善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加速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政策

(一)产业规划。

1.加强电子信息产业和现代信息服务业规划。将电子信息产业和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纳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定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2.加强电子信息产业和现代信息服务业园区规划。将电子信息产业和现代信息服务业园区建设和布局规划纳入产业规划,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园区建设,避免重复建设。

3.加强专项规划。根据电子信息产业规划,在优势特色产业领域进行细化和延伸,制定光电产业、现代通信、汽车电子和新型电池、现代信息服务业、电子商务等产业的专项规划,建立若干部级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进一步指导产业发展。

(二)体制保障。

市政府成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协调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发展改革局、经贸局、教育局、财政局、人事局、科技局、外经贸局、劳动保障局、国土资源局、规划建设局、国税局、地税局等相关部门为小组成员单位,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市信息产业局,具体负责制订全市信息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统筹规划的组织实施,协调相关政府部门解决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建立和完善产业预警和分析机制。各职能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积极做好电子信息产业的服务,努力对上争取相应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三)财税支持。

1.市政府在每年财政预算中安排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产业升级换代,解决产业发展以及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瓶颈问题;支持电子信息类企业进行产品的自主创新开发,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企业申请国家、省重点项目作配套;支持电子信息产业专业镇和区域品牌建设。

2.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将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关联度的现代信息服务业项目进行扶持和资金补助。对新认定的“软件企业”和“系统集成资质”等相关资质的企业,将从现代信息服务业专项资金中划拨补助资金,以支持企业提高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研发能力,加快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开发,提高软件产业化水平。

3.对携带发明专利来我市创业的科技人才,给予1至2年300万元额度的财政贴息贷款支持,并给予15万元资助。对携带高新技术项目和已登记软件著作权的项目落户我市的,每个项目给予10万元资助。

4.充分发挥现行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的引导作用:

(1)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科技企业孵化器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07〕121号)的规定,对符合条件的孵化器自用以及无偿或通过出租等方式提供给孵化企业使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其向孵化企业出租场地、房屋以及提供孵化服务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经认定为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的电子信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符合小型微利企业规定的,减按*%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单位和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的,可以按照其投资额的70%在股权持有满2年的当年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当年不足抵扣的,可以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抵扣。

(2)软件产业及集成电路产业税收优惠:

根据广东省国家税务局以及广东省信息产业厅联合的《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加快我省软件产业发展加强软件产品增值税管理的通知》(*国税发〔**〕211号)规定,截至*10年底以前,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行开发的软件产品,按17%的法定税率征收增值税后,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政策。所退税款由企业用于研究开发软件产品和扩大再生产,不作为企业所得税应税收入,不予征收企业所得税。

我国境内新办软件生产企业、集成电路企业经认定后,自获利年度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生产企业、集成电路企业,如当年未享受免税优惠的,减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软件生产企业、集成电路企业的职工培训费用,可按实际发生额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截至*10年底以前,对符合条件的集成电路生产企业、封装企业的投资者,以其取得的缴纳企业所得税后的利润,直接投资于本企业增加注册资本,或作为资本投资开办其他集成电路生产企业、封装企业,经营期不少于5年的,按40%的比例退还其再投资部分已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税款。再投资不满5年撤出该项投资的,追缴已退的企业所得税税款。

(四)融资支持。

1.加大对电子信息产业的资金投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及法人资本投向电子信息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资本向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强化企业投资主体意识和地位,促其充分运用税后利润、折旧资金和技术开发费等自有资金,搞好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项目实施。

2.扩大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政府支持电子信息企业上市融资,为企业在国内外上市融资创造条件。对符合条件的电子信息企业,政府相关部门要优先推荐上市和发行债券;对符合境外上市的电子信息企业,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为企业上市提供便捷的服务;重点支持民营电子信息企业上市融资,对成功上市的我市电子信息民营企业,市财政给予最高人民币300万元奖励。

3.推动金融机构大力支持电子信息企业。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大力开发适应电子信息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有效满足电子信息企业资金和金融服务需求;鼓励和引导各类保险机构为电子信息企业提供优质保险服务;鼓励和引导信用担保机构为电子信息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服务。

4.政府扶持引导创业投资企业发展。根据《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令第39号)等规定,落实国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探索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通过参股和提供融资担保等方式扶持创业投资企业的设立与发展,引导创业投资企业增加对中小电子信息企业尤其是中小电子信息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

(五)土地政策。

1.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国内外企业和个人在惠投资兴办国家重点支持高新技术领域内的企业、产业园或研发机构,其建设项目所需用地,按当地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公开挂牌出让,也可采取由政府通过招拍挂取得土地使用权并代建厂房,以优惠价格出租给项目使用的方式实现土地优惠。政府有关部门在规划、立项、可行性研究等方面提前介入,主动提供服务。

2.对国际知名大型电子信息企业到我市设立工厂和研发机构,实行土地、厂房、办公场地最优惠政策,以此带动和吸引相关产业进驻我市发展。

3.对电子信息领域的高新技术重点项目,投资额达到5000万美元或者1亿元人民币以上的,优先解决用地指标,优先获得土地使用权招投标资格,项目建设报建行政性收费减半收取。

4.对电子信息企业的具体土地政策及实施办法,由市国土资源部门会同市信息产业部门另行制定。

(六)政府采购支持。

对列入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目录的电子信息产品,在政府采购中,同等条件下优先采用本市企业产品。具体产品名录和实施办法,由市政府采购中心会同市信息产业局根据国家和省关于政府采购支持自主创新产品的规定,并参考兄弟省市相关规定制定,并定期向社会公开。

(七)人才战略。

1.支持电子信息企业建立智力、技术和管理要素参与分配的激励机制。经出资各方协商约定,技术专利和科技成果可作价入股。对国内外科技人员以技术成果入股合作创办企业的,其作价出资额度最高可占注册资本的70%。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科技人员,可从该企业新增税后利润中给予一定奖励。

2.市人事部门要建立海内外高层次专家人才库,主动联系招引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急需的领军人才、骨干人才。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专门用于从国内外引进高层次专家人才。

3.市政府每年从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高层次人才公寓中安排一定比例的住房,以微利出售或廉价出租,解决电子信息企业高级技术人才引进的住房需求,重点保障对象为高层次技术人才、青年技术骨干、企业急需专业的博士以上学历毕业生或高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并将住房保障情况定期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具体的人才住房管理办法由市房管局会同市信息产业局制定。

4.通过行业协会,促进本地电子信息企业与国内外人才和港澳台同胞在投融资、技术支持、法律、会计等方面开展合作交流。

5.结合市人事部门实施的企业家培养工程、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工程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每年选拔一批优秀电子信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国内外高校、大型企业学习培训,提高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每年选送一批电子信息企业的优秀青年人才到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进修深造,提高其掌握科学技术的能力和水平;以提高实用技能为核心,每年培养一批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

结合市经贸以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开展的民营企业家教育培训,力争每年培训一批电子信息民营企业职业经理及中高层管理人员,努力培育一支懂市场、会经营、善管理的民营企业家队伍。具体由市经贸局牵头,会同市劳动保障局、人事局、信息产业局、中小企业局共同制定实施细则。

6.支持电子信息企业与本地及外地院校开展人员定向培养。支持本地院校与外地知名院校合办电子学院、软件学院、人才基地。市信息产业、科技、劳动保障、人事与教育等部门应积极支持对企业依托本地及广东高等院校,联合科研院所、成人教育机构、相关企业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多渠道培养技术、管理、营销、财会、信息化应用方面技术人才。

(八)其他服务。

1.加快电子信息产业专业镇和区域品牌建设。加大我市信息产业重点企业及品牌产品的宣传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省有关部门的支持,组织申报电子信息产业专业镇、特色城称号,打造区域品牌。以品牌占领市场,以品牌带动销售,以品牌树立*电子信息产业的形象。

2.加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宣传力度,重点宣传推广我市重点企业开展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点示范工程所取得的技术成果和成功经验。

第5篇:地产企业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价值增值;非对称关系

引言

信息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我们的社会密不可分。信息化更加影响着全球的电子商务的发展。信息化可以使企业实现管理信息化,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水平、以及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个企业要想发展起来就必须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只有这样才会给企业的价值带来增值的作用。如果企业在信息化的领域里不具有一定地位,那么企业也将会处于岌岌可危的地步。因此信息化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本文章主要针对信息化对企业价值增值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一、企业信息化的含义

(一)企业信息化的实质:

企业信息化实质上是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料移动、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等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各种信息系统网络加工生成新的信息资源,提供给各层次的人们洞悉、观察各类动态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从而作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使企业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中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我国是在工业化上未完成的情况下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之后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我国的企业开始利用信息化进行发展,从而使企业的价值得到了增值的作用。

(二)企业信息化的内容:

(1)企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和自动化:信息化与自动化的结合可以增加企业的效率,从而使企业价值得到增值。

(2)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管理的信息化是企业内部管理流畅,各个部门分工明确,通过各种的企业应用系统来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从而使企业的价值得到增值的作用。

(3)企业供应链与客户关系管理的信息化:只有企业的内部管理信息化与外部供应链信息化相结合才会使企业在信息化的影响下得到价值的增值。

二、信息化对企业价值增值的表现

(一)核心价值分析:

一个企业要想持续的发展下去,就必须以核心价值作为基础,因为核心价值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从纵向来看,核心价值是随企业的发展而形成并丰富的。因此信息化的发展可以使企业的各项业务活动的效率增强,这样企业的核心价值也会随之增强。那么企业在同行业的竞争中就会处于有利的地位。其次,从横向来看,核心价值是由企业的各个管理活动的关键成功要素综合体现的。因此如果信息化可以使一个企业的管理活动的成功率、效率增强,使费用、时间、成本减少,那么企业的核心价值自然就会增强,那么企业的价值也会逐渐提高。

(二)让渡价值分析:

在供应关系中,每一个企业都存在着买与卖的关系,因此每个企业都可以看成是一个客户。让渡价值就是指顾客总价值与顾客总成本的差值。其中顾客总价值包括顾客在购买和消费过程中所得到的全部利益,这些利益可能来自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或形象价值。每个企业都希望自己可以用最小的成本收获最大的利益,因此企业需要利用信息化的手段使企业的产品价值、人员价值、形象价值得到提升。这样企业才会在供应关系中获得更多的让渡价值。

(三)顾客价值分析:

顾客价值是指企业以一定的方式参与到顾客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而能够为其顾客带来的利益,也就是指顾客通过购买商品所得到的收益和顾客花费的代价(购买成本和购后成本)的差额。因此企业信息化可以减少销售时间,增强企业对销售的控制能力,提高产品的质量从而增加客户流量以及提升客户的满意度。

(四)比较价值分析:

对于企业来说,每个企业都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产品,因此就产生了比较。比较价值分析方法是一个战略分析方法,比较价值分析可以从产品的价值、业务的绩效等等来进行比较价值分析。一个企业如果应用信息化的手段使产品的质量得到提升,那么从产品的价值来看,信息化的企业相比于其他同行业的企业就会更加容易给企业价值带来增值。企业如果使用信息化的电子商务手段使企业的业务绩点上升,那么企业也会在销售过程中带来价值的增值。因此企业可以利用信息化使自己处于一个不断升华的过程中,从而实现企业价值的增值。

三、非信息化导致的企业非对称关系

(一)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增强,但是企业的价值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种情况是因为企业的核心因素是信息化,但是信息化的水平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没有给企业带来预想的价值,这样直接导致企业在生产、销售等其他的业务没有得到价值的增值,反而由于信息化设备的消耗使企业产生了负价值。

(二)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下降,可是企业的价值却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这种情况就是因为企业的核心价值是非信息化因素,因此如果企业引进信息化因素就有可能使企业的价值上升,因为在非信息化因素占主导地位的时候,信息化因素的辅导会使企业的价值增值。

四、丹东市孤山镇中小企业信息化与企业价值关系的分析

中小企业信息化是指中小企业结合自身的特点在企业的各个生产活动、各个销售环节、各个管理决策部门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水平,从而使企业在同领域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因此中小企业应该利用信息化来增加企业自身的价值。丹东市孤山镇作为丹东市的一个经济开发区,正在处于不断发展的趋势中,因此将丹东市的孤山镇作为调查的对象是具有一定意义的。孤山镇大部分中小企业都利用信息化的技术来提高企业在竞争中自身的价值。问卷调查以孤山镇的10家以非信息作为主导因素的中小服装厂企业来进行调查,大多数企业的人数分布在500人左右,其中服装厂的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对于信息化水平较高的企业来说,他们使用的生产设备都是全新的,因此在生产过程中会节约时间,提高效率,从而使企业的价值增强,而对于信息化水平一般,即生产设备不都是全新设备的企业来说他们的生产时间就会变多,这样相比于信息化水平较高的企业来说,就缺少了竞争的优势。经调查得知信息化水平较高即生产设备全新的企业比信息化水平一般的企业的收益多出三分之一、客户来源多出四分之一。因此可以看出信息化会给企业的价值带来增值。

五、结论

通过信息化对企业价值增值的作用探讨不难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企业信息化与企业价值增值具有一定的关系。

(2)企业信息化可以给企业产生增值作用,不同的企业增值的效果不一样。

(3)企业信息化会给企业增值带来核心价值、让渡价值、顾客价值、比较价值。

(4)企业信息化与企存在着非对称关系。

参考文献:

[1]于晓胜.基于企业信息化的企业价值体系构建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8)

[2]刘凤琴等.中小企业信息化对企业价值增值作用的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2004(20)

[3]张华平.企业信息化促进企业价值增值的途径分析[J].华北水利电学院学报,2008(02)

第6篇:地产企业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 中小企业 信息化联盟 运行机制

进入21世纪,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刻,广泛应用、高度渗透的信息技术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发达国家正在向信息社会转型,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主动迎接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新机遇。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重要标志。

十六大以来我国对信息化的认识不断深化,信息化在我国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也在不断提升。十六大报告中将推进信息化作为我国面向新世纪的战略举措,明确提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根据新世纪新阶段的时代要求,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鲜明地提出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崭新命题,对我国信息化发展赋予了新的重任。

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是我国国民经济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事业发展以及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数已达到42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中国GDP的58%,工业新增加值的74.7%,税收的50.2%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与此同时,由于中小企业普遍规模小、人才缺乏、资金不足,目前中小企业信息化率还不到10%,近63%的中小企业还未建立自己的网站,85%的企业对网站的应用局限与宣传企业形象和信息查询,整体信息化水平尚处初级阶段,这使得我国的中小企业在日益国际化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但由于中小企业在各个生产经营要素资源方面的弱势地位,以及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并且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因此他们对信息化的需求更加具有独特性。这种分散性、独特性决定了一家或两家企业的推广显然难于很好地满足他们的信息化需求。一方面,在推广人力、精力有限和渠道并不完善的情况下,单纯依靠一两家企业的推广力量显然难于实现对中小企业用户全面覆盖和深入渗透;另一方面,在各地区、各行业都存在一些对中小企业具有较强辐射影响能力的资源,如政府、行业协会、电信、金融等。因此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联盟,利用联盟内各成员雄厚的信息、设备、客服等优势,帮助中小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竞争力,发展企业优势和提高管理水平成为一种可行的路径。

一、联盟提供的服务及各成员的资源优势分析

在政府的指导下,联盟可以整合包括在业界有代表性、在市场有影响力的信息化服务供应商、专业媒体、咨询培训机构(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和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用户企业等各类资源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提供服务。如图所示。

服务包括:提供案例查询和咨询,为企业信息化应用提供服务;为供应商企业产品、技术和服务的推广提供切实、有力的帮助;与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和合作关系,构建企业信息化的推广渠道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与省内外有关学术机构、科研院所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通过组建信息技术、管理和经济专家委员会,开展企业信息化培训,培养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人才,交流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实施经验,研究提出企业信息化应用技术标准和服务规范,为企业信息化工程监理的实施提供帮助。

我们认为,政府在中小企业信息化联盟中不直接参与,而是通过整合全社会资源,对其他几主体进行引导和推动,从而建立适合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良性发展的大环境促进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1.服务供应商的优势资源

网络运营商能够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企业用户只需要支付低廉的月租费即可享用长期、稳定的更为专业和更高质量的宽带服务,同时,宽带的基础上还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量身定制能涵盖所有企业信息化建设需求的一站式信息化应用解决方案,真正为中小企业提供的便宜、免维护、安全的全方位信息化服务。硬件供应商能够提供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建设所需的各种硬件产品和技术支持。软件供应商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个性化的信息化应用服务和解决方案,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带来技术水平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增强。

2.咨询培训机构的优势资源

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和中介机构能够提供各种类型的咨询及信息化培训服务,包括中小企业业务流程的调整与重组、企业系统开发的策略与指导、软件项目的评估与整合、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培训基地等。其中还各有侧重,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主要提供指导及培训服务,中小企业与高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的联合,培养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高中级人才和大批应用型专门人才,而中介机构提供咨询服务。

3.行业协会的优势资源

行业协会能够利用其自身的优势积极组织市场开拓,市场信息,开展行业培训、交流、咨询、展览展销等活动。可以在企业与政府之间架起桥梁和纽带,既可促使企业走向市场,又可出面维护企业利益和市场经济秩序。

4.专业媒体的优势资源

专业媒体能够以信息资源平台为支撑,在平台上开发各种不同层次的内容产品、信息产品及增值业务,并加以灵活组合,全方位地满足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所需的行业新闻、资讯、教育培训、产品及服务推广等信息服务的需求。让更多的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媒体的渠道了解中小企业信息化联盟的作用和所能提供的服务,为增强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观念和提升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中小企业信息化联盟的实现路径和运行模式

在运行方面,可建立基于中小企业信息化联盟的中小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人才培训、技术创新、产品推广、管理流程充足等方面的服务。平台充分利用集群的力量,集中各方的力量形成外部合力,同时企业通过以较低的成本使用平台改善其生产经营管理,从而增强其内部驱动力,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动力不足的问题。

建立IT中介服务体系的突破口,建立企业和IT供应商的第三方服务机构,中小企业信息化提供咨询服务,具体包括:信息化战略咨询与规划、信息化诊断与需求评估、信息系统选型、信息化项目投资评估与评价、信息化培训等。通过这些服务,帮助本市企业提高对信息化规律的认识、IT投资决策的科学性以及IT项目管理水平,最终实现“有效率的信息化”。同时,针对目前中小企业普遍反映对各厂商的IT产品了解不深、信息不充分的实际情况,该服务机构可以定期对各类IT产品的中立性评价,以及优秀产品的排行榜,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

主要服务模式和手段可借助以下几种方式:

1.研发联盟型――建设研发服务平台,助推中小企业快速成长

通过面向产品创新的服务平台,联合具有较强研发力量的大学、科研机构,组成由行业服务机构、中小企业在内的技术难题攻关研发联盟。一方面,通过平台整合了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另一方面也使企业充分从信息化中解决创新的难题,增进企业信息化动力。

2.联合体型――联合企业,依托行业协会,推动企业信息化进程

依托行业协会,通过联合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建立企业信息化联合体。运作模式可通过联盟的服务机构根据行业特点推出相应的信息化产品,为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发展状态的中小企业量身定制出适用高效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在联合体内的成员进行应用与推广,实现产业化。同时通过平台中小企业还可以享受到免费浏览、各种信息等服务。由于浙江省中小企业集群特点,集群内部的企业的生产,经营及产品具有一定的共性,通过行业协会的联合,可使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分散信息化产品的应用成本,解决其资金投入的问题。

3.设计对接型――建立会员制,搭建对接平台,实现设计人才的共享

通过联盟所建立的面向中小企业的产品创新服务平台,设计机构、大型企业、设计人员、中小企业等通过审核成为服务平台的会员,建立分类会员制,使得缺乏设计人才的中小企业能在平台上很快找到解决其创新产品设计的会员。使中小企业通过信息化解决其人才欠缺的问题。

4.推广培训型――借助行业协会,为企业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及全程化培训

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和行业特点,对行业协会内企业的员工进行信息化基本技能、行业新技术、新产品使用等方面开展培训服务,充分解决企业信息化人才不足导致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差的问题。目前培训主要有三类:一是对企业员工的信息化基本技能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二是对企业中从事技术工作人员,通过专题方式进行行业最新技术、相关理论及公共平台信息化应用的培训。培训可通过集中培训和通过尝新服务平台进行远程培训的方式。

三、结束语

信息化是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之举。在我国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 中小企业信息化资金投入不足、专业技术和操作人员缺乏、信息化的认识水平和应用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中小企业信息化联盟通过整合社会各方面的资源,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成本更低、更有效的解决方案,为中小企业信息、获取信息和信息沟通提供更好的平台,在推动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帮助中小企业了解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应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的挑战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亦陈,梁晓莉.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环境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2010(1)

[2]闫世刚.基于组织生命周期理论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模式微探[J].商业时代,2010(10)

[3]张永杰,赵丽芳.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0(9)

[4]郭东强,刘明杞.政府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9(14)

[5]毕霞,葛涛安.影响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因素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3)

[6] 刘萍.中小企业信息化仍处于初级阶段[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7(9)

[7]王爱兰.美国与日本信息化模式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理论与现化,2003(9)

[8]田金玉,赵彦峰.ASP: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的捷径[J].中国管理信化,2006(11)

[9]Gera.S,Gu.W.The Effect of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Firm Performance [J].International Productivity Monitor ,2004(3)

[10]Melville.N,Kraemer.K.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An Integrative Model of Business Value [J].MIS Quarterly,2004(2)

第7篇:地产企业信息化范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推进和不断完善,民营企业已成强劲的发展趋势,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强大。民营企业已经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细胞,关注和研究民营企业的信息化改造,这是推动民营企业形成竞争优势,保持持续发展的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信息化是形成民营企业竞争优势的巨大推动力 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也是指在经济与社会活动中,通过普遍地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装备,更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使信息化经济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含量逐步上升到主导地位的过程。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不断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应用信息资源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形成民营企业竞争优势的巨大推动力。 (一)信息化可以从产生递增效应上促进民营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 按照传统的增长理论,经济增长取决于可利用物质、资本与劳动力等要素。随着科学技术影响的日益增大,传统的增长理论已无法解释很多经济活动现象。比如对于劳动力价格较低的穷国,同样的投资应比富国雇佣更多的劳动力,进而更快地促进经济增长,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其中致命的缺陷在于:传统的增长理论将技术进步假定为由某种外生力量所决定,并按某种外生的速度发展,技术进步不在资本物品中。与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相反,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内生的,并且原有意义上的劳动力概念也应为人力资本。为此,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应为:人力资源、可供利用的物质资源、管理效能和技术水平。其中,人力资源(以受教育程度衡量)和技术水平(以专利数衡量)实质上就是科学技术。人力资源是掌握科学技术的人力资源,技术水平是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科技成果。科技进步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的贡献,20世纪初为5%~20%,70年代超过50%,目前已近80%,而投资增加的作用仅有20%多。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还将技术进步具体化为专业化的知识,强调专业知识和人力资本积累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可使经济产生递增效应。 1986年,经济学家罗默在其内生增长模型中,进一步将知识视为除资本、劳动之外的第三个生产要素。在现代经济中,知识作为生产函数的投入要素产生知识效应,相对于其他要素而言,知识要素的投入更为重要,投资收益更为明显,全球软件市场从1990年至今一直保持快速增长趋势。特别是2000年以来,软件产值已逐步超过硬件的产值。这表明知识积累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日益增强。 信息是知识的来源,知识是由信息提炼而来的。信息化则加速了“信息”向“知识”的升华,在推动信息经济壮大的同时,促进了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并加速实现信息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从生产力要素构成上看,信息化使得知识与技术的投入已经成为生产力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内生递增效应作用”更为突出。可以认为,知识与技术也成为决定民营企业劳动力素质、生产要素组合、物质与能源开发利用程度的决定性因素,从而加速民营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 (二)信息化可以从加强控制优化结构上促进民营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 管理,实际上是一种控制,即是在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基础上的一种控制行为。民营企业引入信息系统之后,以信息传递和监督下层为主要任务的中层管理机构功能将逐渐减少,相应地,企业高层管理的控制能力将会大大加强,信息主管的出现成为必然。因为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更为方便,实现组织扁平化,减少了中间管理层次,减少了决策的执行和反馈环节,减少信息在各个环节上的停留时间。与之相反,对于中层管理者来说,在分权制下,决策较分散,中层管理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会利用信息系统的高效性来尽量扩大其管理机构的独立性,尽量依据自己能够得到的信息做出决策,增加其可控制的范围。总之,高层控制能力的增强,中层扩大管理的独立性,都取决于对信息的拥有。信息化对于民营企业员工来说,通过企业内部的信息网络使决策者同企业各级员工进行广泛的交流,也可以使员工直接同企业高层决策者进行沟通,使员工参与感、责任感增强,从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促进民营企业竞争优势形成。同时,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从根本上改变了组织收集、处理、利用信息的方式,从而导致民营企业组织形式的巨大变革,推动了业务流程再造乃至组织结构的重构。原有的塔型结构为精良、敏捷、具有创新精神的扁平化“动态网络”结构所取代。在这种结构中,一方面计算机系统将取代中层监督和控制部门的大量职能,加强决策层与执行层的直接沟通,使中层管理的作用大为降低,从而减少了管理层次,削减了机构规模。另一方面,各种“工作小组”将成为企业的基本活动单位,管理方式从控制型转为参与型,实现了充分授权。这种组织形式通过水平、对等的信息传递来协调企业内各部门、各小组之间的活动,实现了动态管理,不仅使信息沟通畅通、及时、降低对各层的监督协调成本,使市场和周围的信息同决策中心间的反馈更加迅速,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而且极大地调动了组织成员的潜能和积极性,促进了相互之间知识和经验的交流,形成学习型企业,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环境,形成竞争优势。 (三)信息化可以从有效降低成本上促进民营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 信息化改造有利于降低民营企业的综合成本,因为它可以直接影响民营企业价值链任何一环的成本,改变和改善成本结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技术不仅可以改变民营企业降低新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成本,还能大幅度降低对现有产品进行修改或增加新性能的成本;由于柔性制造技术对库存管理具有替代效应,使民营企业能够减少库存量、降低管理成本;信息技术的应用尤其是迅速发展的电子商务可以大大降低民营企业的交易成本,从而形成成本优势。信息化促使民营企业成本下降,其实质是通过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和扩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范围,使民营企业能以较低的信息成本实现共享管理成本,并随着管理规模的扩大形成规模管理效应,从而改变民营企业的竞争方式,给民营企业提供新的竞争空间,使众多民营企业能通过“虚拟企业”这种战略联盟方式赢得竞争优势。一般地,虚拟企业是一种由多家独立企业通过信息技术联系起来的临时性网络,网络中各成员充分信任和相互合作,发挥各自的核心优势,共享技术、分摊费用,迅速将共同开发与制造的产品推向市场。一旦市场机遇不存在,该虚拟企业就解体。虚拟企业通过企业间的最佳动态组合,不仅能迅速抓住市场,提供差别化的产品和服务,快速响应复杂多变的市场,而且通过集成各成员企业的核心能力,发挥综合效应,充分利用成员企业现有的资金、技术、设备、人力及信息资源,节约产品开发费用,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在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的同时,促进了企业注重专精,培养核心能力。此外,虚拟企业改变了过去企业间你死我活的输赢竞争关系,代之以竞争合作式的双赢关系。合作建立在优势互补基础之上,极大地拓展了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的范围,并通过联盟双方的互相学习,实现单一企业想实现而又难以实现的目标,从而扩大了经营范围,降低了风险。竞争则提高了企业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总之,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虚拟企业这种“战略联盟”组织形式成为可能,实现了以最低的柔性成本对外部需求作出敏捷的组织变化,促进了资源的最佳配置,从而形成了民营企业的竞争优势。 (四)信息化可以从加快产品和技术创新上促进民营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 创新是企业进步的灵魂,也是民营企业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信息化可以加快民营企业产品和技术创新的步伐。由于Internet的发展,使全球信息获得前所未有的跨地区、跨国界流动。信息的流动创造了无限商机,尤其是随着电子商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广泛应用,缩短了民营企业与消费者的距离,极大地提高了民营企业获取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能力和机会。这些新的思路和技术,给消费者和企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消费与开拓市场的机会,使企业与供应商及客户建立起高效、快速的联系,从而提高了民营企业把握市场和消费者了解市场的能力,使民营企业能迅速将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及时反映到决策层,促进企业针对消费者需求进行研究与开发活动,及时改变和调整经营战略,不断向市场提供差别化的产品和服务,形成不易为竞争对手模仿的独特竞争优势。同时,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的结合所形成的各种企业信息技术,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工艺编制(CAPP)、柔性制造系统(FMS)、敏捷制造(A M)、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实现了企业开发、设计、制造、营销及管理的高度集成化,使民营企业生产经营趋于并行、敏捷、智能和虚拟化,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生产的柔性、敏捷性和适应性,使之更为精良、灵活、高效。此外,集成制造技术在产品设计开发中的扩散和渗透,将稳定产品质量,大规模替代复杂工艺,使企业工业化大生产升级为工业化精细生产。其结果不仅使民营企业“个性化、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和服务成为可能,而且使过去不能灵活转变的规模生产方式。如汽车、彩电等面临退出历史舞台的生产形式重新焕发了青春。具有规模经济的制造业生产线现在可以根据顾客对产品的不同要求,提供更快捷、更简单和更便宜的多样化产品。信息技术的这一功能,与其说是迎合了愈演愈烈的顾客独特需求趋势,不如说它创造了这种大规模生产的独特需求市场。反过来又促进了民营企业更高层次上的产品和技术创新,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二、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的现状及障碍 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信息化尽管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绝大多数民营企业信息化还是停留在购买电脑设备,使用财务软件,以及一些办公软件等层面。当然也有一些民营企业采用了客户关系管理软件,但这类软件还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CRM系统,至多算是现有财务软件的一种延伸,即销售管理软件。之所以财务软件会受到民营企业重视,一方面是该软件的使用,能够立竿见影地让企业管理者看到收益,另一方面也与税务部门加强税收征管有关,在政策压力之下,加上民营企业多少也希望自己的企业管理规范化一些,于是便开始注意信息化改造。 与财务管理系统信息化程度相对成熟比较,大多数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在推进信息化进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是缺乏信息战略规划模型。企业信息战略是企业实现信息化的基本目标、方针、政策和程序,民营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模型是民营企业实现信息战略的整体规划方案。目前,一些民营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案,没有结合本企业的核心竞争战略,把信息化战略提高到改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位置和水平。没有信息战略和信息化战略规划,民营企业就不可能真正找到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方向和动力;二是缺乏个性需求。民营企业面广量多,不同行业的运行方式表现差异,而信息系统往往是根据整个行业特点或企业规模来设计的,与民营企业的特点需求难以相符;三是缺乏复合型人才。推进民营企业信息化,首先需要有领导推动,但没有系统理解与把握信息化知识、技能的管理层、技术层、执行层人才队伍的密切配合,信息化仍然难以成功。目前民营企业普遍缺乏信息化人才,特别是既懂业务、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这种状况对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非常不利;四是缺乏统一规范与标准。民营企业内部产品编码、管理编号等技术标准、规范不统一,造成内部“信息孤岛”无处不在、系统不能集成、资源不能共享的局面,严重制约了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同时,大多数行业缺乏统一的信息化技术标准、服务规范,也是造成我国民营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综合效益发挥不出来的重要原因。 避免和解决以上问题,必须认清民营企业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障碍,找到症结所在。笔者认为,民营企业信息化的障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客观性障碍。这里主要指受经济条件、地理环境和政策环境影响的障碍因素。一是资金障碍。缺乏充足的可支配资金是实现民营企业信息化的首要障碍。信息活动的开展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应该说经费的多少直接决定着民营企业信息化活动开展的规模大小和先进程度。从总体上看,现在大多数民营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投入普遍较少,不少企业甚至还不知道什么叫企业信息化,更没有设置专项经费去建设,这就必然严重影响了民营企业信息化进程。从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看,灵敏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企业进行全部经营活动最重要的职能系统,包括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与传递,这种信息系统显然具有信息收集来源广、信息存储种类多、信息处理迅捷和信息内容针对性强等特点。然而,由于资金、技术等条件限制,目前民营企业很少引进这种信息管理系统。即使个别企业建立了起来,也由于系统规划和设计欠周密,其系统的可靠性较差,生命力脆弱,很难发挥作用。加上在后期的人员培训、技术跟进、系统升级和维护的持续信息化投资支持不够,影响了信息化进程;二是环境障碍。从总体上看,民营企业所处的地理环境较差,这同样很容易转化成为经济实力 和信息能力的巨大悬殊。在一些地区,由于经济还不发达,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还不充分,通信和交通设施相对落后,信息网络覆盖面还较窄,特别是内地和边远地区交通不便和通信中的信号不畅的现象还客观存在,民营企业获取信息既不系统又不全面。这样的信息环境是不利于信息化进程的;三是政策障碍。即各级政府为民营企业创办的信息服务机构既少且素质差,民营企业获取经济、财政、税收和改革等内容的信息渠道较窄。 (二)主观性障碍。一是管理层对信息化建设的困惑。目前许多民营企业管理者没有系统地了解信息化建设的知识,还不能从企业发展战略高度认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因而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缺乏紧迫性和积极性,甚至没有意识到为什么要信息化,信息化究竟能给企业带来什么好处。同时,由于信息化管理手段能带给企业的“收益”无法以货币计量,民营企业对信息化投资建设的成功案例也不多,使得民营企业家对信息化建设方案将信将疑。当一个需要较大资金投入的信息化方案摆在民营企业家面前时,难免让人产生一连串困惑,如高额的投资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生产率、盈利能力,或者给客户增加多大的附加值,以及如何鉴定这些价值回报。信息化为民营企业带来的更多是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等无形的收益,很难简单地用数字衡量信息化建设的投资收益。二是竞争意识较低。多数民营企业还没有设立专门信息开发和服务机构,即使建立了信息机构的民营企业,也是让有关部门兼管或设一名兼职信息员。个别民营企业虽有独立的信息机构,但人员少且设备差,制度不健全,造成无所作为,这些障碍信息化的主观性因素影响了民营企业信息化进程。 (三)心理性障碍。一是在获取信息方面。由于长期形成的群体观念和保守心态,造成了民营企业接受外界的信息有一种天然的心理阻挠。这主要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信息漫天飞,信息源本身的混沌度、信息量、信息密度以及信息新度等对人的刺激强度、信息信度等使民营企业经营者心理多少有一些不大适应。同时,信息的交互式、大容量和多媒体传播,也给民营企业造成过多的眼花缭乱和心理疲劳。特别是各种过时信息和虚假信息使一些民营企业家、经营者在寻求信息的过程中承受了过多的信息欺骗或伤害,从而思维过度引申,产生了对一些信息极端不信任的错误思维,信息兴趣锐减,在信息吸收时表现出较为强烈的消极态度,进而形成个体心理障碍。二是在使用信息系统方面。一些民营企业工作人员对系统甚至计算机怎么使用还很陌生,不知道计算机怎么操作,对这个系统产生恐惧心理,这主要体现在民营企业领导者身上,既怕自己不会操作,又怕别人操作了灵活,使用比自己熟练。实施信息化后,上级可以方便、及时、准确地掌握、了解下级的各种经营情况和指标,为提高对下级部门监督力度提供了有效手段,自然是有人欢喜有人忧,有的就担心个人利益、部门利益、局部利益受到“损失”,由利益冲突导致的心理障碍就产生了。实施信息化提高了信息传递速度,改变了手工操作。从习惯了的操作方式转变到一个新的操作方式,心理上有一种本能的抵触。一些民营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后,必须根据信息化的规范要求企业流程,甚至要进行较大的部门重组、人事变更。流程再造的过程,必然会涉及不同人员的不同利益,一旦发现流程再造有可能触动自己的“奶酪”,其心理障碍就产生了。 (四)供应性障碍。信息化方案供应商如何正确引导和帮助民营企业理顺内部管理和生产流程,使民营企业真正认识到信息化能带来的好处,是民营企业成功实现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前提。不少信息化方案供应商一味把自己产品的优势和功能摆在企业面前,单纯地去推荐自己的产品,以实现产品销售为目的,只看重自身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及同行业之间的竞争,而不是实实在在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使自己的产品能与民营企业的生产特点相适应,达到帮助民营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这也给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带来了障碍。从技术方面看,技术不成熟也是一个障碍。这种不成熟体现在两方面:一是IT行业新的技术、标准一直在不断完善;二是软件开发商在发展中后期新技术的开发和跟踪跟不上实际技术的发展需要,出现相对落后现象。各软件公司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开发机构,均存在其跟踪新技术的薄弱环节。随着市场的开拓,对新技术、新应用的跟踪逐步落后。任何公司都可能存在薄弱的技术环节,存在需要提高的技术应用领域。信息化实施肯定有一个功能边界和实现的程度,可有时候销售人员为了能拿到项目,对客户随意承诺,这些承诺都 可能有一些是目前技术本身比较难以解决或者需要必要的资金支持才能实现的。随意的承诺最终导致在实施过程中开发商自身的被动。此外,也由于这些关键问题成为双方矛盾的焦点,最终让民营企业失去信心。信息化实施是一个过程,在实施过程中更多的体现的是贴身的服务。可以说软件开发商,系统集成商所销售的就是服务。可是实际情况却由于开发商的地域、人力、技术等种种原因,个别供应商不能提供及时、周到的服务和系统维护及升级,使民营企业推进信息化持消极态度。对一个新的供应商软件公司来说,开始时由于没有具体的订单,不会感觉人力的紧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司的发展,突然发现现有项目的实施、老项目的维护和新项目的开拓出现了人力不够等问题,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服务质量降低、现有项目工期推迟,不可避免出现应付客户的现象,影响了民营企业实施信息化的积极性。 三、推进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的若干对策 现代民营企业,无时无刻都离不开信息,并从不间断地在跟信息打交道。民营企业日常活动的每个环节,几乎都和信息密切相关。与原材料有关的信息,如原材料的价格、产地、市场的供求状况等;与生产有关的信息,如原材料的使用量、生产流程等;与销售及服务有关的信息,如产品的销售价格,销售渠道,产品定价,目标人群,及市场的需求状况等。因此信息在民营企业整个经营活动中无时不起着一种纽带的作用,连接着民营企业的各个部门,也像是民营企业内流动着的“血液”,民营企业一旦缺少了这种血液,就随时有瘫痪的危机。要把这些“血液”运用好,让它能系统地、有效地为本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服务,就必须推动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民营企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等领域,不断提高信息资源开发效率,获取信息经济效益。通过信息化改造,让民营企业大量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进和强化企业物资流、资金流、人员流及信息流的集成管理,对民营企业固有的经营思想和管理模式产生强烈冲击,促进信息技术与民营企业管理的发展与融合,使民营企业竞争战略管理不断创新,竞争优势不断增强。 (一)强化企业主体意识,有效推进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 民营企业与其它企业一样,都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体。民营企业总体上信息化主体意识不强,民营企业必须正确认识到要创造企业效益,就要重视和强化信息化主体竞争意识,努力提高企业所有人员的信息技能和信息素养。民营企业一旦决定实施信息化,就要按照信息化改造要求稳步推进。一是要正确认识信息化改造。信息化改造的目的是为了节省人力提高效益而过渡到另一种新的工作方式上去,计算机系统是促进标准化管理、提高企业效益的强有力的工具。如果民营企业的领导不打算实行标准化管理,还没有迫切要求以效益为中心来管理企业,信息化改造是难以成功的。新的工作方式需要民营企业领导层、技术人员等多方面共同创造,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系统的反复论证逐步明确、细化才能成功,因此信息化改革中的计算机系统开发是和民营企业工作方式的改变同步进行的,不能期望技术人员在计算机房忙碌一年半载就能突然得到一种新的工作方式,必须在民营企业领导的重视下,把系统开发分解成多个子系统来开发,以便于开发和试运行。在诸多子系统中,应注意首先选取那些使用效果明显又易于开发的子系统,其运行效果会增强民营企业对信息化改造的信心。同时,民营企业的信息化改造需要整体上的组织与控制。系统化改造工作量一般很大,民营企业应有一个通盘的考虑,把握和控制改造过程,使之有条不紊,做到合理安排,按计算机特点组织改造,整体控制。信息化开发和运行有许多先决的条件和问题,这是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的基础性工作,应该注意对系统分析员的选拔和培养。要注意规范信息、规范计算机的软硬件平台和规范管理模式。二是要做好信息化改造的准备工作。要建立民营企业信息化决策管理机构。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是一个长期连续不断改进的过程,因此应建立一个由管理专家、规划专家、系统分析员、统筹专家、计算机专家等成员组成的决策管理机构。在项目决策时,由该机构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详细的调研,论证,分析需求,明确目标,细心听取多方意见,从而增加决策透明度,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要落实信息化改造资金。在进行信息化改造时,民营企业必须对其进行包括技术、经济、财务等诸多方面的可行性研究,做出详细的投资预算,设立企业信息化改造资金,实施多渠道、全方位的融资,使资金落实到位,这样才能保证民营企 业信息化改造顺利实施。三是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信息技术队伍。人才是关键,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需要一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知识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复合型”信息技术人才队伍,这就要求民营企业通过加强人才培训、技术交流与合作等方式来造就一大批精通专业知识,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专门人才,来推动民营企业内部信息化改造。四是要采用新技术和新服务。这包括:①利用ASP。应用服务公共供应商ASP的兴起为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提升自身的管理和运营等素质提供了契机,民营企业如租用ASP提供的优质服务,既不需要投资基础设施,也不需要开发与维护应用软件,这样,同利用中介的专业化优势解决信息的非对称问题一样,民营企业综合价值链的外包,就可以大幅度削减民营企业在IT方面的工资支出及升级维护费用,而把精力集中在核心业务上。②发展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融合了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先进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能实现民营企业采购、制造、销售、核算、服务等各个环节的整合,用统一的标准和科学的统筹来促进民营企业内部的效率的提高,有效控制和降低民营企业的运作成本,准确地分析和制定民营企业的发展方向。 (二)强化供应商服务质量,有效推进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 信息化方案供应商对民营企业信息化的影响主要在:是否能够提高使用者掌握运用解决方案的能力,能否提供标准化的服务,提供的信息化改造方案是否适应于民营企业的发展战略,是否提供长期的合作以加强双方的反馈沟通等。在双方的合作过程中,供应商应该对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起到指导与辅助的作用。一个好的供应商可以优化民营企业的工作流程,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信息化的内涵与实施信息化战略。随着民营企业自身的发展及对信息化的逐步认识,供应商应当在民营企业走向信息化道路的过程中发挥出引领作用。一要为民营企业着想,注重产品的实用性,简单好用,简化操作。系统简单好用体现在,能一个回车或单击一次鼠标就能完成的操作,就要精简不必要的操作。信息的查询可以借助鼠标就能够完成,就应该脱离键盘;简化操作的标准应该是,能够在一个界面上完成的操作,就不要借助多个界面,一个鼠标能够搞定的,哪怕是多一个单击、回车操作都不要。简化操作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由程序员自己实际运行自己的系统,让程序员自己感受哪些不方便,采取什么方法能够方便操作。同时,力求免培训,做到界面功能明确、在线帮助完整具体、系统应用和配置设计为向导式和傻瓜式,不仅有利于使用,也可以大大缩短培训时间甚至不需要培训。二要提高质量,确保成功。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是确保系统稳定可靠的必要手段。在质量控制方面,必须建立独立的质量控制小组,对系统进行质量测试。只有将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早在研发过程中被发现和解决,才能在民营企业减少不必要的周折,提高成功率。同时还不能忽略文档完整性、一致性、正确性检查。开发成功体现为:系统在民营企业真正运行起来;系统解决了民营企业中的关键问题,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堵住了管理漏洞;民营企业通过信息化改造见到了明显的效益,物有所值。这就要求系统供应商不但要完成开发、安装、培训任务,更要跟踪使用情况,只有系统用起来才能发现存在的问题,才能进一步完善。对没有用起来的系统、分析用不起来的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才能真正将为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服务落实到位。 (三)强化政府环境建设,有效推进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 政府的支持、鼓励和引导在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中至关重要。政府通过对信息化建设环境的改进和完善,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网络安全以及制定法律法规等,可以为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一要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各种信息传输网络建设、信息传输设备研制、信息技术开发等设施建设。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建设一个宽带、高速、大容量、高水平的信息主干网,逐步清除部门间、地区间的网络分割壁垒、资源垄断和体制性障碍。二要加强和完善安全认证体系,以确保网上交易合同的有效性,防止系统故障、计算机病毒和“黑客”攻击、确保交易内容、交易双方账号及密码的安全,这是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和开展电子商务的关键。三要建立网上协同作业体系。网上协同作业体系建设的快慢直接影响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的进程,因此,为保证电子商务的效率和效能充分发挥,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协调统一 ,应加快建立网上银行、网上税务、网上商检、网上认证、网上运输体系、配送系统等电子商务配套体系,实现物流现代化。四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完备的法律法规是民营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运行的保证。政府应制定和颁布的内容应包括:电子合同的有效性、有效的电子文件的规范、电子签名的合法性和其他身份辨认程序、知识产权的保护、商标权、企业和个人隐私的保护等法律法规,以保证电子交易双方能按照共同的规则进行交易,保证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顺利进行,以提高民营企业的竞争力。五要构造功能多样的服务机制,创建实时快捷的在线咨询。民营企业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信息系统如果不为民营企业创造功能多样的信息服务机制,那就是一种残缺的信息系统。因此,社会信息服务系统应该为民营企业的信息竞争提供条件,诸如应以民营企业的信息需求为出发点,建立多种功能的信息、信息查询、信息专供和信息调研等信息服务体系,并通过现代网络和传统手段向他们提供有关国家政策、社会事件、行业经验、市场行情、技术前沿、经济态势和国际形势等涉及民营企业日常生产、市场营销、决策支持所需要的即时信息,建立能和民营企业双向交流的信息支持系统。还可根据地区和行业情况,有重点地建立一些特色数据库,民营企业基本情况数据库、民营企业产品数据库、民营企业技术进步数据库、民营企业商情数据库等,面向民营企业提供全面的联机检索服务。同时,根据国外信息服务中心的“环境扫描”理论,社会信息服务机构可以把民营企业作为一个自动化雷达系统,随时对其外部环境进行快速扫描,发现目标,及时捕获,迅速反馈。其发展可以从单一因素扫描开始,逐步扩展到多因素扫描和主题编排,进而为民营企业提供全面的扫描跟踪服务,形成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的外部竞争优势。

第8篇:地产企业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

企业信息化是究竟什么?企业利用计算机、数据库、网络等现代科技技术,在信息化平台上通过局域网、互联网对信息资源加以开发利用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减少企业交易成本、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创优能力、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就是企业信息化。

一、信息化与中小企业竞争力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我国正逐步普及,但究竟什么样的管理才叫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如何在管理中运用,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没有搞清楚。当前中小企业所谓的信息化管理只限于拥有电脑,建立企业网站这个层面,少数企业施行的信息化管理不仅没有充分发挥管理的优势,反而由于企业自身对信息化管理认识不够,导致信息化管理成为一块鸡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却不能提升企业竞争力,真正的信息化管理根本没有得以实现。我国中小企业多处于行业从属地位,相互之间的竞争大多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太多技术含量,原因是他们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信息化管理刚好满足这些企业发展需要。那些运用了信息化管理的企业,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对数据信息进行系统采集,经过技术处理,有效传输,并运用于企业的生产部门、销售部门、科研部门、人事部门以及财务部门的管理。另一方面发达的互联网技术,对企业获取外部信息带来了便利。信息系统的科学使用,企业能迅速和准确的获取企业内外部的信息,通过系统的加工处理以及企业领导的正确决策,企业就能实现部门与部门之间、职工与职工之间的密切配合,从而提升企业的应变能力。

二、信息化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1)对企业组织运行的影响。中小企业的发展伴随着两个问题:交错整合过程的不确定性、活动分工的不明确性,所以中小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复杂不稳定。企业要想依照既定的管理模式实现良性运行,就必须以客观的手段强化企业和职工的管理意识及管理行为。事实证明,唯有信息化管理能够给中小企业提供这样的经营管理运作模式,信息化管理使增强了企业职工的团队合作精神,使企业各个部门的职工可以各司其职、配合默契。(2)对企业生产制造管理的影响。中小企业在生产制造中往往存在以下问题:企业库存管理不当,经常有大量的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积压在仓库中,导致企业现金流动性差、运营成本高、利润小,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对生产能力不足或陈旧的生产线进行更替。企业唯有采用信息化管理,通过先进技术优化生产资源,才能使企业各功能之间的和谐运转、利润空间得到提高。(3)对企业客户关系和供应链管理的影响。中小企业要想在短时间之内建立科学的业务管理流程,唯有采用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管理可以提升产品的合格率,准时将产品交到客户手中,拉近了企业与消费者和供应商之间的距离,节约了客户交易成本,企业和客户之间建立良好的联系,使消费者能更好地了解市场,也使企业能更准确地把握市场。中小企业实施企业信息化管理,使企业实现了先进的供应链管理和电子商务交易系统,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扩大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4)对企业技术创优的影响。技术创优能力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及其重要,不仅是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基础,而且能够弥补中小企业在规模、资金等方面的缺陷。中小企业提升技术创业能力、开发新产品的能力、拓宽研发思维的能力都可以通过信息化管理得到实现。此外,信息化管理还使中小企业畅通了信息交流沟通,新产品开发速度得到加快,设计新产品、生产新产品、改进产品、增加产品性能的成本都随之降低,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的资金。(5)帮助企业扩大竞争领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型企业长期积累起来以技术优势为主体的市场环境发展变化,信息的不对称性进一步减弱,中小企业在许多信息的获取方面以及技术的学习、运用方面,已逐渐赶上了大企业的脚步,中小企业结构简单,使中小企业能利用信息资源,快速学习到大企业的丰富经验,比大企业更快掌握一些先进的技术以及知识,通过技术创优,中小企业呈现后发制人的趋势。

总之,中小企业想要共享世界范围内的技术、资本、人力资源、知识,就必须在夹缝中找生存,要想和大企业一起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实行企业信息化管理,这能为中小企业带来最根本的变化。

参 考 文 献

[1]金铺.浅议中小企业如何实现管理信息化[J].现代商业.2009(3)

[2]杨静,张雅歌.中小企业信息化之路[J].企业导报.2010(9)

第9篇:地产企业信息化范文

一、推进企业信息化的依据和必要性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服务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具体到一个企业,企业信息化就是要实现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管理方式的网络化、决策支持的智能化和商务运营的电子化。企业信息化包涵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产品设计和制造信息化,包括利用信息技术改造生产制造过程,用信息技术创新、改造传统产品和优化提高产品的设计开发能力;二是企业管理信息化,是用信息技术改造、优化企业的生产、管理、服务等流程,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三是提供企业信息化的信息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要有一批先进适用的信息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商作为支撑,以帮助企业完成信息化的任务。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信息化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其信息化应用水平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也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与国际接轨的重要途径。推进企业信息化是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同时也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 加入WTO后,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通过企业信息化,可以全面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据美国生产与库存控制学会(APICS)统计,使用一个企业管理系统(企业制造资源计划(MRPII)/企业资源计划(ERP)),平均可以使企业库存下降30%—50%、延期交货减少80%、采购提前期缩短50%、停工待料减少60%、制造成本减低12%、管理人员减少10%、生产能力提高10%—15%。目前,发达国家企业的MRPII应用已非常普遍,普及率已达到70—80%,世界500强中,已有80%以上的企业实施了ERP系统。 二、现状与存在问题 我省企业信息化工作八十年代起步,九十二年代逐步扩大,本世纪开始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企业的信息化应用经历了从简单的数据处理到形成管理信息系统、进而实现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的信息化,同时将计算机技术、数控技术应用到研制和生产过程,逐步实现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CAPP)、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计算机的应用也从单机应用发展到建立企业内部网络系统,并与国际互联网联接,从而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程度和产品的设计水平,优化了产品的结构和性能质量,实现了管理手段现代化和决策的科学化,提高了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促进了营销现代化,使企业的竞争力得到提升。据调查统计,目前我省固定资产超亿元的大型企业中,已普遍使用了办公自动化系统(OA),有30%以上企业使用了CAD/CIMS系统,50%以上的企业已使用了管理信息系统(MIS)、有35%以上企业使用了MRPII/ERP系统,有13%企业应用了供应链管理(SCM),23%企业应用了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15%以上企业应用了电子商务,40%以上企业建立了企业的网站;固定资产亿元以下的中小型企业大约只有4.3%的企业使用了OA和MIS系统,约有1%的企业应用了CAD/CIMS技术,约有0.7%的企业使用了MRPII/ERP系统,1%的企业应用了电子商务,约有2.1%的企业建立了企业网站。 虽然我省的企业信息化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整体应用水平还较低,突出问题表现在企业高层领导对信息化认识不足,企业信息化投入资金偏低,技术人才缺乏,重硬轻软,对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偏低,据调查统计,全省固定资产超亿元的大型企业,其信息化技术类固定资产占固定资产总值约只有0.5%,信息化技术人员占员工的比例只有0.5%,软件投入占信息化总投入的比例低于30%;企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咨询—监理—评价体系”机制没有形成,造成有的企业信息化工程盲目上马,工程质量无法保证。总的来说,我省的企业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因此必须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尤其是企业“一把手”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加大企业信息化资金的投入力度,提高全省工商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 争力。 三、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部署,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目标,大力推进和扶持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改组,提升企业的设计、研制、采购、生产、营销、服务和管理水平,应对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挑战。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统一规划,分类指导,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2、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府积极发挥引导和服务作用。 3、企业信息化要与企业的“三改一加强”紧密相结合。 4、企业信息化要与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相结合。 5、企业信息化应采取“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循序渐进、逐步升级”的策略。 6、坚持“先进适用,讲求实效”原则。 (三)规划目标 通过推动企业信息化,将信息技术与管理技术和制造技术相结合,在企业产品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全过程中,通过信息集成、过程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成和优化,提高企业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到2005年,全省企业信息化总体水平达到如下目标: 1、省50户工业龙头企业和省属资产经营公司及授权经营企业集团到2005年要实现以下目标:建立信息化职能机构和设立企业信息主管(CIO);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指MIS/MRPII/ERP/CRM/SCM等中的某个或部分系统)的覆盖率为100%;企业的主要产品全面实现CAD,部分实现CAPP/CAM;100%建立企业网站,多数企业能应用电子商务进行原材料或零配件的采购以及产品的销售。 2、其它大型工业企业的总体信息化指标 ——企业基本建立了信息化职能机构和设立企业信息主管(CIO); ——财务管理应用率达到100%; ——营销管理(CRM或SCM)的应用率为50%; ——比较完善的MIS/MRPII/ERP系统的覆盖率达到70%; ——建立企业网站的比率达到80%; ——电子信息、纺织、建材、电器机械行业CAD应用率达到70%; ——工业企业数控技术应用率达到70%; ——有一批推广应用CIMS、柔性制造技术(FMS)、自动化立体仓库等技术和应用电子商务的示范性企业。 3、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信息化总体目标: ——珠江三角洲专业行业集中的地、市(县)和部分镇,要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 ——财务管理计算机应用率达到100%; ——MRPII/ERP系统的应用率达到10%以上; ——建立企业网站的比例达到20%; 4、20家省流通龙头企业、重点批发市场普遍应用ERP系统;电子商务开展率100%;大型流通商贸企业实现商品流通过程数据管理信息化达70%以上,建立网站比率70%以上,具备电子商务能力企业要建立专业化流通电子商务平台。 5、创出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有自有品牌和知识产权的企业信息化的产品,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优良装备和服务。 6、培育、建立起一批基本能适应我省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咨询、软件及系统集成开发服务企业队伍。 四、实施重点 (一)全省企业信息化工作重点 企业信息化内容广泛,不同层面、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在不同时期实施的重点都会不同,2005年前,全省企业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是: 1、企业管理信息化。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流程,实施财务、采购、生产、营销等各个流程的信息化管理,实现管理方式的网络化、决策支持的智能化、经营管理的实时化和运作过程的规范化。企业管理信息化要和企业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紧密结合,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素质和竞争力。 2、企业研制和生产信息化。利用CAD、CAE、CAPP、CAM、FMS和数控技术等,改造企业的生产过程,改进和提升企业的产品研制、技术开发能力,实现技术创新。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品,实现产品创新。企业研制、生产信息化要和产品结构调整、技术结构调整紧密结合,真正推进产品和技术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行业实施重点 实行分类指导的办法,在全省工商领域主要的十二个产业中抓好企业信息化,重点任务是: 1、电子信息产业 (1)积极推进大企业、企业集团的企业信息化工作,这些企业要起示范作用,起点要高、推广面要大,效果要好。 (2)扶持和 培育一批企业信息化的软件与系统集成企业和咨询服务机构,形成企业信息化的技术支撑体系。 (3)集中力量攻克集成电路与软件等核心技术,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重点建设“广州IC中心”和广州、珠海、深圳3个软件园以及做强、做大、做精一批集成电路设计和软件骨干企业。 (4)集中力量突破通信设备、计算机系统设备、新型电子元件和光电子器件制造的关键技术瓶颈,开发制造出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优良装备与服务。 (5)建立珠江三角洲电子信息企业和产品数据库、产品和技术配套信息网、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在珠江三角洲率先构建和完善以大型企业集团为主导、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产业化合作的区内产业配套体系。 2、电器机械业 (1)应用CAD、CAM等技术,提高设计、生产加工能力,实现设计制造一体化,提高产品的标准性和一致性。 (2)利用嵌入式计算机技术改造传统产品,开发和应用虚拟制造技术和并行工程技术,提高产品的功能层次和数字化、智能化程度。 (3)在大中型企业中推广应用MRPII、ERP系统,提高管理水平。 (4)建立电器机械产品制造协作网,提高产品设计、加工、配套能力,在行业中推广FMS、CIMS技术。 (5)以电器机械设备网为切入点,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业务。 3、石油化工业 (1)推广实施CIMS工程和先进控制技术(APC),实现集散控制系统(DCS)或现场总线控制(FCS)。 (2)推广应用MRPII/ERP系统,建设产品销售网络系统,推进物资采购供应和产品销售的电子商务。 4、冶金工业 (1)加快新一代基础自动化装备和智能化成套工艺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步伐,提高行业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2)推进矿产资源信息的数字化、可视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3)推广应用MRPII/ERP系统,利用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等业务。 5、纺织服装业 (1)推广使用纺织机械CAD/CAM和纺织专用CAD/CAM,包括服装系统、印花分色制版系统、织物组织系统、针织系统及染色配色系统,加强CAD系统的集成开发。 (2)推广实施ERP系统、工厂生产监测管理系统、产品数据管理系统和生产过程控制系统,逐步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 (3)开发应用服装集成自动化系统、纺织新产品设计开发及创新设计系统。 (4)加快纺织信息网、服装信息化的建设,开展电子商务的应用。 6、食品饮料业 (1)结合生产工艺的改造,改进生产设备和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发展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用设备和计算机控制装置、专用仪表和传感器,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应用MIS/ERP等系统加强采购、库存、物料、销售等业务流程的管理,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实现流程再造,合理利用企业资源,降低库存,节能增效,增强企业应变能力和竞争力。 (3)有条件的企业积极推进电子商务,通过CRM、SCM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供应链管理,实现与客户的互动营销和整个物流体系的即时协作。 7、建筑材料业 (1)陶瓷。利用CAD技术,提高设计效率和印刷丝网制作精度以及产品的质量;应用热工窑炉自动监测与燃烧系统优化控制技术改造工业窑炉;推广建筑陶瓷原料自动配料和产品自动分检系统;试点应用陶瓷自动喷釉系统。 (2)塑料。推广CAD、CAM技术,提高模具设计能力和加工精度;应用新型自动化生产设备,提高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 (3)铝型材。重点应用CAD、CAPP、CAM等技术,提高模具设计能力和加工精度;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测试水平。 (4)在大型建材企业中推广应用MRPII和ERP系统,提高生产管理水平。 (5)以建筑材料专业网为切入点,选择陶瓷、塑料、铝型材等建筑材料产品为对象,开展建筑材料行业的电子商务活动。 8、汽车行业 (1)推广应用CAD/CAM技术,提高产品的开发设计能力。 (2)在大中型企业中推广应用MRPII、ERP系统,提高管理水平。 9、造纸行业 (1)推广实施计算机过程控制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2)推广应用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用设备和计算机控制装置、专用仪表和传感器。 (3)在大中型企业中推广应用MRPII、ERP系统。 10、 医药工业 (1)利用数控技术提高生产装备的自动化程度,提高生产效率。 (2)利用计算机辅助测试和分析技术,提高药品,特别是中成药有效成分的分析水平,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 (3)推广应用ERP等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提高研发、生产、流通等环节的信息化水平。 (4)发展医药行业综合信息网,建设药品采购网,推进电子商务的应用。 11、电力行业 (1)建立高效电力通信传输信息管理平台和电力干线网络。 (2)建立火电厂监控与管理信息系统和水电厂自动监测监控系统。 (3)变电站推广应用综合自动化技术和设备。 (4)应用大型电网开放式能量管理系统(EMS),开发新一代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 (5)推广应用地下洞室和大坝安全监测信息化技术。 12、流通业 (1)继续在流通企业推广以应用条型码、商品分类编码为主的数据标准化技术,以电子收款机、前台交易数据管理为主的商品销售信息化管理技术,以电子订货系统、电子数据交换、仓储管理自动化为主的现代配送技术。 (2)大型流通企业建立以数据库为核心的决策支持及运营系统,实现商品流通过程数据管理的信息化。 (3)以建立网络化流通运营组织结构为目标,推动流通业的现代化进程。 (4)加快专业化流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逐步推广电子商务应用。 五、措施 (一)统筹规划,加强领导。企业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要采取“统筹规划,阶段实施,循序渐进,逐步升级”的策略,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企业信息化的总体规划,制定企业信息化的阶段性目标,并精心组织实施;各地区、各部门的领导要高度重视企业信息化工作,企业“一把手”要提高认识,亲自抓落实,大型企业要设立企业信息主管(CIO);聘请有企业信息化丰富经验的专家、学者及企业管理者成立企业信息化专家组,对全省企业信息化工作提供技术咨询和决策支持。 (二)结合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抓一批企业信息化的重点项目。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把企业信息化作为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重点项目来抓,要选择一批企业信息化的重点项目,将之列入省、市的技术创新专项。在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导向计划及省重点支持技术改造项目计划中,专门设立推进企业信息化专题,支持和扶持一批推进企业信息化的技术改造项目。有条件的市要从财政拿出部分资金,集中支持重点信息化项目。 (三)重点支持一批企业信息化重点企业,形成全省企业信息化的示范点。省50户工业龙头企业和20户流通龙头企业、重点批发市场要率先实现企业信息化;各市在推进企业信息化工作中,要重点支持一批有典型示范作用的企业实施和完善信息化工程,并及时总结地方政府推动企业信息化工作和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企业的先进经验,通过新闻宣传、经验上网、现场培训、交流研讨等各种形式,推广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先进经验;同时根据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企业规模和行业的不同情况,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企业进行分类指导。实现以点带面,典型示范,稳步推进。 (四)扶持和培育一批企业信息化的装备及软件与系统集成企业和咨询服务机构,为企业信息化提供先进、适用的产品和服务,形成企业信息化的技术支撑体系。信息化产品要注意技术接口的标准化,服务要专业化。 (五)加大对企业信息化的投入。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筹集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企业可以结合技术改造或技术创新项目,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列入技改或技术创新项目的总投资,也可以从折旧费、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费中,提取一部分资金用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企业信息化的资金投入,重点支持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对重点企业信息化项目(包括信息化装备的开发与改造项目)进行导向性支持。 (六)加快企业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利用高校、信息化服务中介机构等各种培训资源,建立企业信息化人才培训基地,为企业培训信息化急需的人才;二是改进和完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留住企业的专业人才。 (七)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营造有利于企业信息化的环境。要加快全省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上网工程提供良好的条件和服务,尽可能降低企业的上网费用;完善电子商务认证中心,建立市场信息数据库,提高市场信用度;逐步解决网上购物、交易和结算中的安全问题,确保交易合同的有效性和交易内容以及有关数据的安全性;加快电子商务法规建设,为企业电子商务的开展提供良 好的法律环境。 (八)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通过吸引国内外企业信息化的技术和资金,结合政府支持投资的形式,尽快建立全省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降低企业信息化投入成本,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进程。 (九)引入企业信息化工程评测和监理机制,建立健全企业信息化工程评测和监理机构,使企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全过程得到有效监控,提高工程质量。 (十)加强教育,提高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在全省工商领域广泛宣传、普及企业信息化知识,提高各级领导,尤其是企业“一把手”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形成对企业信息化积极参与的氛围和共识,促进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开展;要加强全员教育与培训,组织企业职工对信息化基本知识的学习和技能培训,提高全体职工的信息化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