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童护理知识范文

儿童护理知识精选(九篇)

儿童护理知识

第1篇:儿童护理知识范文

【关键词】健康教育;农村;儿童

儿童生长发育精力多个时期,这一段时间是人一生中发育最显著的阶段,其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极大变化,且不同阶段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比如零到三岁是儿童早期发育的关键时期,是意识形成阶段。所以目前社会各界都比较关注儿童的早期综合发展,且比较注重母亲的教育。本课题过临沂市沂南县3个乡镇的3岁以下的儿童进行儿童健康教育的家长问卷调查,来探讨农村儿童早期发展在健康教育方面可能存在的不足与完善的策略,促进农村儿童早期的健康发展。

1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

在临沂市沂南县的2个乡镇,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抽取3岁以下儿童养护人作为调查对象。

1.2方法亲自设计《农村乡镇3岁以下儿童养育知识和行为家长调查问卷》,并派专业人员去调查家庭发放,由养护人现场填写,然后收回。

1.3统计学分析SPSS10.0分析软件。

2结果

2.1一般情况本次调查一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72份,有效率为86%。儿童养护人中母亲占了84.6%,祖父母占了12.8%,其余的占了2.6%。

2.2营养及喂养知识统计数据得知,农村家长比较清楚知道儿童早期发展中合理营养是非常重要的。

2.3疾病识别与护理知识对儿童一些常见的疾病如营养不良、贫血、佝偻病等的临床表现,对于多发病如扁桃体炎、肺炎等知识的掌握情况,养护人多表示“部分知道”,如营养不良表现,91.8%部分知道,全部知道仅为4.6%;贫血表现,87.5%表示部分知道,全部知道仅为7%;肺炎的识别知识,80%标示部分知道,全部知道为13%。

2.4儿童早期教育知识怀孕期间实施过胎教的占75%,认为早期教育“不重要,可有可无”的占19.1%,每天与孩子一起玩耍超过2小时的占36.5%,2小时以下占63.5%;给孩子买书和买玩具超过10件的占6%和19.5%。

3讨论

3.1农村儿童早期发展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3.1.1缺乏儿童营养保健知识当前我国儿童的营养状况报告显示,导致0-6个月婴幼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的原因主要是母乳喂养率低,添加辅食不正确。尽管很多家长知道添加辅食很重要,但是并不知道该如何正确添加。辅食添加多少,添加什么食物能保证孩子的营养,这些直接关系到婴幼儿的营养和发育,如果缺乏相应的诸如此类的保健知识,就会导致农村4个月后的婴幼儿营养状况不佳,长期会导致很不健康的生活行为与方式,比如儿童挑食、偏食、长期食用高能量或精制食品。

3.1.2缺乏有关疾病识别与护理的知识我国农村儿童养护人在相关疾病的识别与护理方面还是有待进一步提升和丰富的。儿童是比较脆弱的群体,如果家长不能具有强的防病意识和疾病护理能力,是很难保障儿童健康生长和生存。现下我国农村儿童普遍存在着营养不良、腹泻、贫血、肺炎等常见疾病,发病率较高,原因一个是家长对这些常见病的早期临床表现不知情,未能及时发现并就医,另一个是由于喂养、护理方式不科学造成。

3.1.3早期发展的健康教育投入不足家长每天与孩子玩耍时间较短,给孩子提供的玩具、图书数量较少。我国农村儿童健康教育资源不足,妇幼卫生三级保健网尚不完善,人才缺乏,政策法规有待健全,新的心理及社会适应方面(如农村“留守儿童”及“艾滋孤儿”心理健康)的问题相继出现等。

3.2农村儿童早期发展的健康教育策略开展健康教育,增强农村家庭人员的健康意识,从孩子儿童时期就紧抓健康,全面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为此,国家应该加大对儿童早期发展教育的关注与投资,制定一项适应农村的儿童早期健康方案,不断增强农村家长的育儿知识与育儿技能,创造最为适宜儿童早期健康发展的环境。

3.2.1健康教育内容丰富并结合实际儿童早期健康发展依赖于农村家长的健康教育知识面,知识面越广,健康教育进行越顺利。因此要向广大的农村家长宣传讲解关于母乳喂养、幼儿添加辅食、儿童常见疾病与护理,儿童早期教知识育、计划免疫、意外伤害预防等方面的基础保健知识。对于农村家庭健康教育,要促使家庭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与饮食习惯,培养儿童在语言、运动、品德与人际关系方面的良好素质。特别要强调母亲对于儿童早期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丰富母亲的健康教育知识面,结合农村实际,帮助农村儿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早期发展。

3.2.2力开展技能培训农村儿童早期发展需要农村家长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这些知识与技能依赖于宣传和培训。因此乡镇妇幼保健人员应该首先提高自身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积极服务广大农村家庭;其次要像农村儿童的养护人进行知识宣传与教育培训,更新他们的知识面,拓展专业技能,让他们自身具备能力做好儿童早期发展的健康教育。具体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办法:构建县(区)、乡镇、村三级的妇幼保健网络,政府出资对其妇幼保健服务人员进行与儿童早期健康教育内容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培训,每年开设2-3次培训班,进行短期的专题培训,并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比赛,提高各级妇幼保健人员对健康教育的认知与学习积极性,提高为农村儿童服务的质量与能力。

4结论

我国农村儿童早期发展的健康教育离实际的需求还有相当长的距离,但是,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我们国家和政府以及全民的共同努力下,只要为农村提供更多的健康教育资源,为农村儿童养护人主要是母亲普及传播早期发展需要的营养保健知识、疾病识别和护理知识等,农村儿童早期一定会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戴耀华,关宏岩.儿童早期综合发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4).

第2篇:儿童护理知识范文

关键词:儿童监护人;预防接种知识,影响因素

儿童预防接种的进行由监护人来决定,监护人对于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情况会对儿童预防接种的行为以及态度产生影响,从而对主动接种率以及儿童免疫覆盖率造成影响。为能够使本辖区内的预防接种率得以提高,对预防接种的宣传形式进行改进,本文抽取我辖区内100例儿童监护人,对其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情况进行调查,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我社区内的100例儿童监护人,所有儿童均到本接种中心来进行预防接种。在这100例儿童监护人中,有70例为本地户籍人口,有30例为外地户籍人口,这些监护人的年龄在25~65岁。这100例监护人中有60例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有30例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另外10例为初中以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所有监护人均自愿配合调查。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 根据相关文献自行制定调查问卷,在问卷中应当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①儿童以及其监护人人口学资料,主要包括监护人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以及户籍等,儿童的年龄与胎次;②与预防接种相关的一些问题,监护人来选择是与否进行作答;③内容是与预防接种相关的监护人行为特点问题;④对于预防接种信息监护人的获取途径[1]。

1.2.2调查方法 随机选择3个预防接种日期,将监护人陪同进行预防接种儿童以及监护人当作研究对象来进行调查。监护人在现场填写问卷,并当场回收。

1.3统计学分析 在调查完成之后,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于计量数据用(x±s)来进行表示,并且要用t进行检验。

2 结果

在这100例儿童监护人中,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率在70.0%~100.0%,其中知晓率最高的为儿童需要注射预防针,知晓率最低的为无病进行疫苗接种并非资源浪费;采取正确方式进行预防接种的发生率为82.0%~94.0%,其中正确率最高的属于按照预防进行接种,正确率最低的为阅读过儿童免疫程度表;儿童监护人对于预防接种知识的获取途径作为预防接种证占有88.0%,主要包括医护人员、宣传单、朋友同事及报纸杂志与电视广播等。儿童监护人的年龄、产次、文化程度以及户籍与是否预约接种等因素与其免疫预防知识的知晓率表现出正比例关系,监护人年龄在40岁之下,文化程度比较高,产次较少,前次接种时已预约本次接种时间,本地户籍人口,则其关于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率比较高。

3 讨论

3.1儿童监护人对于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程度对预防接种的进行会产生直接影响。本文研究所得到的结果表明在本辖区内,对于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率,儿童监护人的总体水平比较高,有利于儿童进行及时预防接种。在今后工作中,对接种目的与识别及处理接种之后的不良反应加强宣传教育,使监护人将自我处置能力提高,使儿童以及其监护人所出现的心理负担减轻[2]。

3.2儿童监护人的相关行为会对儿童预防接种率产生影响。在本文研究结果中可以发现,采取正确方式进行预防接种的发生率为82.0%~94.0%,其中正确率最高的属于按照预防进行接种,正确率最低的为阅读过儿童免疫程度表。而儿童免疫程度表对于接种程序以及接种时间进行了明确,能够提醒监护人何时进行儿童预防接种,能够使所发生的漏种现象减少。因此,对于本辖区内的儿童监护人要加强宣传,对其普及预防接种的有关知识,使监护人认知得以改变,从而使其主动选择正确预防接种行为[3]。

3.3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儿童监护人的年龄、产次、文化程度以及户籍与是否预约接种等因素与其免疫预防知识的知晓率表现出正比例关系,监护人年龄在40岁之下,文化程度比较高,产次较少,前次接种时已预约本次接种时间,本地户籍人口,则其关于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率比较高,这表示要将年龄较大、文化程度比较低、产次较多的外籍人口作为进行知识宣传的重点对象,在进行宣传教育时,要根据不同人群的不同特点来选择有针对性的方式来进行[4]。

综上所述,通过调查发现,在本辖区内儿童监护人关于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率需要进一步提高,宣传形式有待于创新,对重点人群要加强宣传教育,从而使儿童预防接种率提高,使儿童健康得以保障。

参考文献:

[1]戚小华,胡昱,李倩,等. 浙江省流动儿童监护人免疫预防知识知晓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0,10(11):858-860.

[2]陆冠臣,郑志刚,黄林,等. 广西4个县2004年出生儿童监护人预防接种知识、态度、行为现状调查[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3(22):484-485.

第3篇:儿童护理知识范文

一、通过教学活动,教给智障儿童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

平常的教学活动是对智障儿童进行自我保护教育的重要渠道。为了教育智障儿童“不玩尖利的东西”,笔者就设计了“手指划破了怎么办”这一活动。通过观看图片,让智障儿童讨论:“手指为什么会划破?手受伤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不方便?手受伤后该怎么办?”然后让智障儿童实践操作,学会正确使用剪刀、游戏棒等尖利物的方法。又如,为了教育智障儿童“感到不舒服,主动对老师说”,笔者设计了活动“生病以后”,通过观看情境表演,让智障儿童明白如身体的某个部位不舒服一定要及时告诉成人,以免耽误病情。

二、强化安全教育,促进智障儿童自我保护能力的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智障儿童的自护能力普遍较差,因此,加强智障儿童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迫在眉睫。智障儿童的自救知识是具体的、琐碎的,然而又是必需的。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这方面的知识,不断地提高智障儿童的自我保护能力。

1.熟悉自我,掌握基本知识

教师应教育学生牢记自己、父母和班主任的姓名,牢记家庭和学校的地址及电话;记住一些特殊电话,如110、119、120等;知道学校及家庭附近的派出所或报警点位置。学校还应给每个孩子挂上标有基本情况的校牌,以便孩子在遇到危险时及时获得帮助。

2.学会正确对待陌生人

教师要教育学生尽量与自己熟悉的同伴在一起。凡独行时,路遇陌生人搭话,必须保持镇静和警觉。陌生人给食物坚决不吃;独自在家时,不要随便开门,不要轻信陌生人的话;接到陌生人的电话时,要问清对方找谁,不要把自己的姓名及父母不在家的情况告诉对方。

3.学会确保交通安全

教师应向学生讲授交通安全知识:(1)过马路时,要做到红灯停、绿灯行,在路上要靠路右边走,穿越公路要走斑马线,不着急,不猛跑,一看二让三通过。(2)放学路上不停留、不玩耍,走路精神要集中,注意来往车辆动向。(3)不要在马路上打闹、嘻戏或追逐,不要翻越道路隔离护栏或在车辆临近时突然横穿马路。(4)不要在路上边走边吃零食,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

三、重视青春发育期教育,防止智障儿童受到害

智障儿童的青春期教育是智障儿童自我保护教育中重要的一环。由于进入青春期的智障儿童正处于生理成熟和心理发展的阶段,他们已意识到两性的关系,对性朦朦胧胧,再加上社会上的言情影视以及一些不健康的画刊很多,如果教师没有抓好智障儿童的引导教育工作,容易使他们走上歧路或受到伤害。因此,教师要对全体智障儿童进行必要的性知识教育,让学生了解正处于青春期的自己,帮助他们消除青春期性心理障碍。为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教师要将一些害等犯罪行为的过程用图片分解出来,再单独增加一些受到侵害的女孩如何呼救、反抗等图片,使智障儿童也能掌握如何预防害,以及受到侵害时如何呼救等知识。由于智障儿童的智力水平有限,因此对他们的性教育也要简单易懂,比如掌握公共场所不适宜哪些行为,了解什么是隐私部位,以及不能随便看异性的隐私部位等。

四、通过情境训练,提高智障儿童的自我保护能力

情境训练是训练学生在特定的环境里,面对可能出现的危险,应当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做出哪些适当的反应,这是一种最有效的预防侵害的教育方式。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做出反应,然后分析各种反应的利害关系,选出比较合适的一种或几种反复训练,提高学生做出有利反应的速度,对预防侵害有较大的作用。例如,教师可设计以下情境:

1.迷路时应怎么办?

训练要点:要训练智障儿童不要惊慌哭泣,不要随便向陌生人求助,尽量站在原地等待;如果附近有警察可以找警察求助,但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要能正确分辨警察的制服;如果在商场同父母失散,就去找最近的收银台;如果是在海滨浴场,向救生员求助比较安全。

2.遇到坏人纠缠时应怎么办?

训练要点:要训练智障儿童随身携带可以用来报警的哨子等物品,有人纠缠时要跑到人多处大声呼救。

3.火灾发生时应如何逃生?

第4篇:儿童护理知识范文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2-0173-02

预防接种是将人工培育并经处理的病毒、病菌(疫苗)接种到人体内,从而获得特异性免疫,起到对相关疾病的预防作用[1]。儿童免疫能力弱,接受预防接种对保障其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2],但儿童年龄小,接种时配合度差,往往影响顺利进行。故为提高接种的安全性与成功率,笔者将322例接受预防接种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安全预防接种护理的应用效果,现将研究过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322例接受预防接种的儿童,接种疫苗种类包括卡介苗、乙肝疫苗、麻疹疫苗、流脑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及脊髓灰质炎疫苗等。将儿童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161例,男85例,女76例,年龄2个月~6岁,平均年龄(2.47±0.83)岁;对照组161例,男86例,女75例,年龄3个月~6岁,平均年龄(2.48±0.81)岁。两组儿童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予常规预防接种护理,了解儿童身体情况,向家长简单讲解接种步骤及注意事项,接种后观察儿童反应等。观察组则实施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具体如下。

1.2.1 健康教育 接种前对家长进行一对一健康教育,告知接种疫苗的必要性,提高家长的重视度与自觉性;设立咨询处,详细讲解接种疫苗的适应症、注意事项等,并解答家长疑问;防止不良反应与处理措施卡片,操作护士一份,家长一份,并讲解卡片内容。

1.2.2 心理护理 主动和儿童进行沟通、交流,对其恐惧、不安情绪进行安抚,并积极鼓励;营造温馨的环境与氛围,保持光线明亮,空气流通,温度适宜,维持候诊室安静,墙壁以儿童感兴趣的海报、字画等进行装饰;取得家长配合,对过分紧张儿童提前予以安抚。

1.2.3 注意饮食 提前告知父母,避免儿童于饥饿状态下进行接种,同时勿给儿童食用刺激性和易引起过敏的食物,防止接种时发生不良反应。

1.2.4 环境卫生与无菌操作 接种室以84消毒液消毒(包括墙面、地板、桌面、椅子等),疫苗接种方每日消毒;接种时严格无菌操作与手卫生制度。

1.2.5 疫苗与信息检查、核对 实行双人核对制度,仔细了解儿童近期健康情况,对有心肝肾疾病、活动性结核及过敏性疾病者不予接种,并向家长说明原因;严格检查药品,包括名称、有效期限、药瓶是否有裂痕、药液有无变色、混浊、异物凝块等现象,并按规定方法充分溶解、稀释、摇匀后方予使用。

1.2.6 减轻疼痛 帮儿童摆放舒适体位,以斜卧位或环抱坐位为宜;动作需轻柔,控制好进针、注射及拔针速度;针对对年龄稍大者,护理人员可以讲故事、聊天等形式分散其注意力,年龄较小者则可用玩具吸引其注意力,并轻轻抚触背部,缓解紧张感;对因紧张、饥饿或疲劳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等症状者,可放低其头部,使其仰卧。

1.2.7 观察反应,离院指导 接种完成后,嘱家长带儿童静坐休息20min,期间若出现不良反应则予及时处理,离院前对家长进行注意事项指导,儿童接种后2d内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保持注射部位皮肤清洁、干燥,瘙痒时避免用手抓挠,不食用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儿童配合率、家长知识知晓率、疫苗接种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家长护理满意度。配合度:儿童接种时较放松、不乱动、顺利接种为配合,反之为不配合;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总分100分,80分为非常满意。

1.4 统计分析 以统计软件SPSS20.0处理数据,P

2 结果

2.1 儿童配合率、家长知识知晓率、疫苗接种率 观察组儿童配合率、家长知识知晓率、疫苗接种率分别为90.68%、95.65%、98.7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不良反应率 两组不良反应率分别为3.11%、8.70%,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2.3 家长满意度 护理后,两组满意度评分均明显提高(P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与医疗水平的提高,儿童预防接种成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基本国策之一,对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起到有效的预防与控制作用[3]。然而,部分家长因对疫苗接种相关知识认识不足,对接种后不良反应和危险因素存在错误理解[4],同时某些不良案例的发生使得家长对预防接种的安全性产生怀疑,从而影响其对接种的认可度。针对此情况,护理人员不仅要熟练操作,提高技术水平,还应加强安全预防接种护理,从而提高接种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第5篇:儿童护理知识范文

[关键词]预防接种;护理;措施实施

小儿计划免疫是一种投资少、效果好、保证小儿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是法律赋予每个儿童的权利,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制度对儿童进行预防接种,可以保证儿童健康地成长。我科从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对来门诊进行预防接种的880例儿童进行接种前、接种中、接种后的护理实施,旨在探讨一种有效的护理预防措施,使每个儿童的预防接种率达到国家及省规定的标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来我科进行预防接种的儿童共880例,男480例,女400例,年龄1个月―13岁。

1.2方法

1.2.1建立儿童健康管理档案对我门诊辖区内每个新出生的儿童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进行体检,掌握每个儿童的健康状况的数据并进行预防接种知识宣教,针对家长对接种副反应及不良反应给予宣教,提高家长自觉性、主动性。让家长知道预防接种后会产生相应的免疫力,但因个体差异,还可能出现轻度不同的副反应和不良反应。消除家长顾虑,接种前做好解释,接种中增加护理观察,接种后加强家长观察意识。

1.2.2接种疫苗时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候诊室接种门诊配置有候诊室和接种室,应保证候诊室清洁明亮、空气流通、温度适宜、温馨舒适,墙壁四周应涂成天蓝色,张贴儿童喜爱的卡通画报,挂上色彩鲜艳的气球,并备有儿童喜爱的玩具及图书等,使儿童候诊或休息时有在家的感觉,减轻孩子和家长的心理压力。

1.2.3做好接种知识宣传与指导工作做好宣教专栏发放宣传画册,组织专项接种免疫讲座,提高家长对专业知识的认知。做好疫苗种类、接种对象及注意事项的通知工作,并在每次接种后,认真交代家长下次何时来进行何种疫苗的接种,必要时打电话提醒家长,并设立咨询电话耐心解答家长的问题。取得家长配合,并引导、鼓励、安慰稍大一些的儿童,清除恐惧心理,主动愉快的接受免疫接种。

1.2.4接种时的检查与指导药物检查,严格三查七对制度及无菌操作技术并根据注射部位选择合适的注射器械,做好询问婴幼儿近期的身体状况异常及时记录,对患有心、肝、肾疾病、活动性结核、中枢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者不能注射,应给家长详细介绍原因,减少不良反应。接种疫苗后要留观接种儿30分钟,嘱咐注意事项不要反复按摩注射部位以免局部皮下毛细血管出血,引起感染性炎症,发现意外情况及时处理。个别孩子注射时由于疲劳、饥饿、过于紧张可能发生头晕、出汗、面色苍白的虚脱状态,、这时护理人员要严密观察及时给予病情判断,一边采取措施一边通知儿科医生。

1.2.5做好儿童心理护理消除接种时儿童的陌生感与恐惧感,接种人员应穿粉红色工作服。接种前,接种人员应摘掉口罩,用微笑面对儿童,并亲切地与儿童交流。对于月龄较小的儿童,应用手亲自抚摸儿童,消除其陌生感与恐惧感,,以取得儿童对接种人员的信任,保证预防接种的安全注射。

1.2.6接种后的健康指导接种后应让家长了解如下内容:短时间内让孩子适当休息,不要做剧烈运动;保持皮肤、衣物的清洁、干燥;注射部位瘙痒时,告诉家长及孩子不要用手抓以免诱发感染,并防止感冒;大多数婴幼儿注射疫苗后局部和全身反应较轻微、短暂,不用做特殊处理,这是接种疫苗后常出现的正常反应。5因个体差异可能会出现头晕、头痛、发热、乏力和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来院随诊。

2讨论

第6篇:儿童护理知识范文

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加快了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但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间与城乡间的不平衡导致区域间与城乡间的差距都日趋扩大,这种发展的双重不平衡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涌向城市,越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外来务工的农民数量越多。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现实及生活成本的巨大差距使许多外出务工的农民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进行抚育,他们不得不将子女留在家乡交由配偶、父母或其他亲友代为抚育。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渐凸显,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 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1]。全国农村儿童每三个中就有一个是农村留守儿童,比例之高足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农村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中的弱者,一方面是学龄前(0-5岁)与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6-14岁)他们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容易成为权益被侵害的群体;另一方面大龄农村留守儿童(15-17岁)正处于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在其成长过程中若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引导,极易产生认知上的偏差和人格发展的不健全,严重者会误入歧途产生违法或犯罪行为。

一、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法律问题

公安部的调查显示了两个“大多数”: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2]。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权益保障问题

1.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意外伤害比例较高,既包括因监护不力导致也包括自身行为失控导致。比如车祸、溺水、火灾、烧伤或烫伤等。近几年媒体频频报道送子车超载而引致的车祸事件,多数都发生在农村并且伤亡较多的人是农村留守儿童。2007年1月4日湖南祁阳县八宝镇砖塘村一证照不全车辆跌入引水渠,司机失踪,车上6名留守儿童全部遇难。2010年5月30日,安徽省岳西县水库发生溺水事故,4名留守儿童死亡。初中生中留守儿童意外伤害的再次发生率高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发生意外的可能性是非留守儿童的1.7倍。

2.农村留守儿童遭受的非法侵害。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员相对较少且很多是年迈的老人,所以监护力度不够,犯罪分子趁监护人不备时伺机伤害农村留守儿童和拐卖农村留守儿童的案例也时有发生。《新浪网―法网恢恢的博客》2008年6月3日报道,四川省威远县的杨洋对表姐不满,将表姐留守在威远的女儿骗至家里,卡昏后用绳索勒死,抛尸粪坑。《法制生活报》2009年报道,贵州三穗县台烈镇平溪村年仅两岁的留守儿童元元,被湖南浏阳犯罪嫌疑人杨星趁元元奶奶关灯之机蹿上二楼把孩子抱走。公安部打拐办工作人员介绍,流动和留守儿童是拐卖犯罪侵害的高危人群。

3.农村留守女童被性侵。近几年来,少女及女童遭性侵犯案件时有发生,特别是农村留守女童成为高危对象。据全国妇联2013年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6 000万,总体规模仍在扩大。全国范围内,留守儿童被性侵事件屡有发生。有资料显示,在过去三年里,仅广东省就有超过2 500名女童被性侵。2015年5月25日重庆时报报道,广西玉林容县农村多名小学生遭性侵,引发社会强烈关注。这起发生在农村的小学生遭性侵案,已经被新华社记者调查证实。小学生被性侵在当地不再是个案,而成为一种现象时,受害者不再是个体而是群体时,可见这些孩子们安全成长的环境,已经沦陷到了怎样的地步。更可怕的是,不少家长却因担心“家丑外扬”而选择了沉默。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犯罪问题

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留守儿童是这场迁移运动的衍生物。农村留守儿童的犯罪问题很严峻,2007年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率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达到27.6%[3],2007―2009年湖南L县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率在全部犯罪案件所占比例约为10%[4]。农村留守儿童犯罪以侵财型较突出,很多犯罪具有团伙性、随机的暴力性以及重复犯罪率高等特点。

农村留守儿童犯罪主要原因在于社会化受阻。农村留守儿童在遇到烦恼或困难时不善于倾诉,也不善于主动寻求帮助,农村留守儿童的困难和挫折往往得不到及时的回应和帮助,长此以往他们开始逃避问题,变得更加脆弱和敏感,这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青春期是儿童迈向青少年的过渡时期,在人生中既是生理、心理发生剧烈变化的重要时期,又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父母不在身边,无法给予他们价值理念的指导和行为的示范教育,农村留守儿童难免会有价值观的偏离和心理行为的变形。有些较大年龄的农村留守儿童成天泡在网吧、台球室、游戏机室等游乐场所,如果临时监护人的教养方式不当,缺乏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进行及时引导和管教,他们就可能会误入歧途做出违法犯罪行为。另外农村留守儿童升学率不高,初中毕业后就走向社会。调查显示,全国约有三分之一的大龄留守儿童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5]。过早地接触社会,加上自控能力和辨别能力不足,结交了社会上的不良之徒,更有甚者染上了不良嗜好,最终被拉向犯罪的深渊。

三、农村留守儿童的法律救助措施

(一)完善未成年人监护立法

无论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隐患还是犯罪问题都可归咎于监护缺位、责任缺失。当前立法上存在监护制度未区分监护与亲权、对监护人资格的规定模糊、未设立监护监督机制、监护人的权利、义务不对等等缺陷。首先,亲权制度是以亲子关系为基础的,是为更好地保护未成年子女人身、财产方面的利益;而监护制度则强调弥补未成年人行为能力不足的问题。现行的亲权和监护合并立法忽视了亲权和监护之间的重大区别,凸显出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问题。未来立法应当设立亲权和监护两种法律制度并行。其次,明确规定委托监护人的监护能力规定,取消不具有现实意义和缺乏可行性的由单位或社会组织充当监护人的这种规定。再次,根据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原则及法律上公平的原则,赋予监护人享有适当的权利,才能调动监护人的积极性。最后,设立专门的监护监督主体和监护监督机构,监管农村留守儿童的被监护权是否得到落实,使农村留守儿童在合法权益被侵犯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济。

(二)落实司法程序保护

在办理农村留守儿童的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时应适用未成年人案件的诉讼程序和原则。将教育、感化和挽救贯穿于诉讼的各个阶段,在侦查、立案、起诉、审判过程中秉持挽救的原则。未成年人具有冲动、缺乏自制力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其行为动机简单、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心性尚未定型,利于对其教育改造。办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的人员应当具有心理学、犯罪学、教育学等专业基本知识和有关法律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办案经验。虽然基层公检法办案人员紧张,但是在办理农村留守儿童案件时仍应当保证未成年人诉讼程序的执行,只有严格贯彻这些原则才能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权益。加强未成年人司法机构的建设和对专门司法人员的培养,不仅能提高对农村留守儿童违法犯罪案件的司法效率,还能在总结农村留守儿童违法犯罪的原因和特点基础上找到预防其违法犯罪的办法和措施。

(三)加大法律援助力度

法律援助的目的是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以实现实体公正。被告人是未成年人的应当援助,但仅限于本人或家人没有委托辩护人情形。但在司法实践中,面对农村留守儿童受到严重侵害时,受到传统观念或其他因素的不良影响,公安机关可能立案不及时,检察机关可能起诉不及时,法院可能重罪轻判,无论何种情况都会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维权之路不平坦。各级政府可以在合法的前提下筹集专项资金用以帮助农村留守儿童维护权利,保障对他们的赔偿和抚慰及时落实。

(四)重视社区矫正

社区矫正通常由司法所人员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必要的谈话教育,明确矫正规定,进行登记后就基本完成矫正程序,很难帮助被矫正人员得到真正的教育和改正。对实施社区矫正的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应注重教育、监督和帮扶,加强对他们的监管,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并适时进行奖惩和教育,通过提升对他们的社区矫正质量帮助他们重新步入社会,避免重复犯罪。

第7篇:儿童护理知识范文

【关键词】农村儿童;弱视;治疗;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051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446-02弱视是儿童最常见的眼科疾病。对儿童视功能的发育和身心健康有极大危害,发病率大约2.8%。中国四亿儿童中约一千万弱视病人[1]。且发病率近几年有上升趋势[2]。如何提高农村广大人民群众对该病的认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及时与正规的治疗,一直是我们探索的问题。下面把我院的治疗与护理的体会总结如下,与同行共同探讨。

1农村儿童弱视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

1.1社会因素弱视类型、程度以及弱视治疗的初始与年龄有密切关系[3],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儿童弱视治疗成功的关键[7]。

1.2家长因素很多家长对弱视知识都很缺乏,没有充分认识弱视的危害性,从而不能进行积极配合治疗和进行有效的监督。弱视的特点是发病年龄小、治疗时间长,其中家长的信心、耐心和恒心不足严重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导致前功尽费。

1.3患儿因素由于患儿年幼,生理、心理发育不成熟,对弱视的危害一无所知,治疗时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好动、不配合等治疗行为;农村儿童好动,在弱视治疗过程中,不同程度的限制了患儿的“自由”,所以,有的孩子不愿意接受治疗,或不能耐心的接受治疗;导致弱视治疗周期延长,影响弱视疗效,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1.4学校因素农村学校不能给患儿提供良好的配合治疗环境。弱视患儿感到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出于自尊.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眼睛不好.更不愿意听有的孩子叫他“四眼”、“独眼龙”。因此,不愿意接受戴眼镜和遮眼罩治疗。

2治疗方法

2.1根据患儿情况选择弱视治疗仪治疗。在矫治前由专人用国际标准远视力表检查视力(裸眼、矫正)并做好记录。由专业人员教会家长及儿童仪器使用方法,在医院训练一次,病人回家后坚持治疗,每天一次,10天为一疗程,治疗l-6个疗程。

2.2遮盖法采用每周必须遮盖35h的方法。指遮盖优视眼,强迫使用弱视眼.消除来自优视眼对弱视的抑制,努力恢复视功能,使双眼视力接近均衡。验光配合适眼镜后,双眼弱视者每眼各遮盖3天,两眼分别交替进行。单眼弱视者,3-5岁患儿遮盖健眼4天,打开健眼一天,大于6岁者,遮盖健眼6天,打开健眼一天。视力提高到1.0以后,仍需遮盖巩固至6个月以上,直至视力稳定无反复为止。

2.3精细目力训练教会家长及弱视患儿每天做精细目力训练。如绘画、描图、穿针、剪纸等视觉刺激。

3护理对策

3.1做好健康教育工作

3.1.1我院建立了完善的健康教育体系,在初诊及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对患儿及家长实施针对性的医学知识、护理知识讲座。通过开展健康教育,使患儿和家长正确认识弱视的可逆性和治疗的长期性,因此树立患儿和家长对弱视治疗的信心和恒心,保证弱视治疗的效果。

3.2做好心理护理

3.2.1做好患儿心里护理农村患儿的心理特点表现在唯我独尊,恐惧心理,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耐受性差,害怕陌生环境[4]。所有这些特点直接影响了治疗的进行和效果。

3.2.2家长的心理指导治疗一段时间后,儿童对治疗的单调性产生厌倦,容易对治疗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等,所以,除医护的指导外,更需要家长的关爱、鼓励。调整儿童心理状态方面家长的责任心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家长对弱视的认识程度及患儿的依从性是确保疗效的最重要因素[5]。

3.3随访和指导对所有门诊就诊患者我院建立了门诊档案,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初诊时间、弱视类型、家庭电话、每次复诊客观检查结果、每次随访的资料等,对各个患者做到心中有数,对家长或患儿提供技术指导,对治疗、护理进行正确的干预。同时,把我院斜视弱视科电话告知每位病人,开通了24小时电话咨询服务,及时解决患者疑难。

4体会

4.1弱视的治疗贵在早期,3-6岁是弱视发育敏感期,也是弱视治疗的最佳时间,若不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将终身视力低下[6]。然而农村医疗条件和认识水平的差距导致许多儿童错过最佳治疗时期,给患儿以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这需要医生、家长和社会对弱视正确全面的认识并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社会大环境的支持是不可忽视的,特别是患儿家庭、学校的支持是弱视防治效果的有利保障。对此我院经常在邢台市及各县通过电视、广播等宣传媒介积极开展科普宣传教育。同时每月一县派医疗队进行义诊,做斜视弱视的检查、治疗、预防和指导工作。使农村广大人民提高认识和知识水平,做到患者及时就诊,力求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4.2家长的合作是弱视治疗成败的关键,弱视治疗需较长时间,疗程少则3-6个月,多则18-24个月,已治愈的弱视患儿还需延续治疗2年,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告知家长定期复查及随访的必要性,做到定期复查、定期随访,确保远期疗效。治疗过程中我们感到难度最大的因素是患儿及家属对弱视长时间治疗缺乏信心,容易产生厌烦心理,不能很好地配合治疗,如不能持续或自行终止,结果造成已提高的视力很快下降,因此家长的积极配合关系到弱视治疗的成败;弱视儿童训练依从性是指患者对医嘱、护嘱的服从或遵守,充分依从应该是指患者完全服从医嘱或护嘱进行治疗和训练等,并产生与治疗相关的作用[7]。农村家长及儿童依从性较城市差,造成治疗效果相对较差或时间较长。

4.3家长应注意关心患儿的合理饮食和营养搭配,供给蛋、肉、豆制品、绿叶蔬菜及富含维生素A的食品,以改善全身及眼部营养.增强眼的抵抗力与调节作用,保持眼罩、镜片的清洁,少看电视,起床前、课间休息坚持做眼保健操,促进血液循环,放松眼部调节。

4.4护理人员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同时,还要学习儿童心理学方面知识,在弱视治疗中要及时了解患儿及其家长的心理活动和情绪变化,随时进行心理信息交流。对患儿的积极因素要给予恰如其分的肯定和鼓励,对于患儿的不合理要求和不利于治疗的心理行为要给予正确引导,同时注意做好农村家长的工作,取得家长的信任和支持。针对弱视患儿不同个性进行心理抚慰、心理鼓励,通过心理沟通使弱视患儿的心理障碍得到排除。使弱视治疗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阎洪碌.高建鲁.儿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75.

[2]麦光焕.现代斜视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90.

[3]冯丽,李洁.儿童弱视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11,19(4):171-172.

[4]鞠延鸿.田英春.弱视患儿的治疗与护理伦理[J].中国医学伦理学,1996:(4):57.

[5]苏炳凤.儿童弱视治疗的护理研究进展[J].海南医学,2013,24(10):1495.

第8篇:儿童护理知识范文

1儿科患者的药学服务特点

1.1儿童发育阶段不同,生理、心理特点不同儿童是一个具有特殊生理、心理特点的年龄阶段,年龄不同其在身体和心理差异也有明显的差异,许多脏器、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对药物具有特殊的反应性和敏感性,组织器官及吸收代谢能力与成人相比有很大的差异,且儿童自身心理承受能力差异大。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儿童发育可分为新生儿期、婴幼儿期和儿童期3个阶段,在儿童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根据不同生理、心理特点及药物的特殊反应,掌握用药指征,注意用药的剂型、剂量、药效和时间关系,正确指导患儿合理用药。

1.2缺少适宜儿童用药的品种、剂型儿童由于年龄,体重和体表面积的因素,医师应根据临床经验作适当增减。此外,适合儿童使用的口服液体制剂和颗粒剂品种较少,将成人药物用于儿童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很难准确分割剂量,因而导致药物稳定性的改变;特别是片剂等固体剂型需要药师依据处方临时进行单剂量调配,临床应用中常将成人剂型、规格的药片平均分成2份、3份或更多份使用,不仅难以保证药量准确,还会破坏药物的剂型结构,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药物效应,导致药效降低、毒副作用增加及药品的浪费。此外,儿童药物使用通常依赖于父母/监护人或护理人员,因此药师就要从药品的剂量、规格和剂型上,配合医师协商使用,以达到提高儿童用药依从性的目的〔1〕。

1.3儿童还更容易受到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影响儿童自身的免疫系统发育特点、药动学特点、儿科常用药物的使用等相关因素可能导致儿童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儿童药动学特点为:新生儿的血浆蛋白总量和白蛋白含量比婴幼儿少,肝、肾功能未发育完全,药物消除能力低。婴幼儿对影响水盐代谢和酸碱平衡的药物敏感,身体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常用中枢抑制药可影响智力发育,对婴幼儿用药,必须考虑其生理特点。此外,儿童可能无法识别和传达药物不良反应的初始体征和症状。

2儿科门诊用药的药学服务内容与方法

2.1仔细审核处方药师重视并坚持合理行使药师处方的审方权。严格执行“四查十对”,特别要注意医院实现计算机化管理后,医生处方订单的输入错误。对婴幼儿的年龄进行审核,防止出现混淆“岁”与“月”的情况,基于体重给药可请求医师注明体重;对用量、用法是否合适进行审核,识别处方上现有或潜在的用药错误,应特别注意推荐剂量是以每日总剂量还是单剂量提供,与及选用剂型与给药途径是否合理;对各种药物之间是否具有相互作用进行审核,是否有重复用药现象;对药品是否为儿童禁用药物进行审核,对儿童是否有过敏史进行审核,是否注明过敏试验及结果的判定。药师应具备良好的药物配伍相互作用知识,发现有严重不合理用药或用药错误,应当拒绝调剂,及时告知处方医师,并按照有关规定报告,保证药物使用安全、有效、合理。

2.2为父母/监护人详细讲解用药方法及剂量药师在对处方进行认真的审核以后,对处方存在问题的地方应及时联系医师,必要时经医师修改后再调剂。为父母/监护人详细讲解用药方法及剂量,告知口服液体制剂测量杯的使用,必要时给予示范如何正确测量液体剂量;应整粒吞服的肠溶胶囊剂,不可将肠溶剂掰开服用;讲解各种药物的给药方法,例如滴眼剂、滴耳液、栓剂应如何使用;讲解有可能与其他食物产生反应的药物,例如,哪些药物不能与果汁、牛奶、咖啡等同服;讲解药物的服用时间,讲解需空腹、饭前或饭后服用的药物,讲解抗感冒药/抗过敏等药物可能出现的异常身体反应。

2.3开展安全用药咨询工作父母/监护人对药物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儿童的健康。为减少或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药师可根据父母/监护人的年龄,教育文化水平而有所不同对父母/监护人长进行安全用药教育。告知父母/监护人观察不良反应的方法,哪些具体表现属于药物不良反应,讲解药物的正确贮存方法等。无论选择何种教育方式,药师应以专业知识传达以下信息:药品使用方法,如何贮存药物(包括禁忌的食物)以及患者特异性药物相互作用,潜在的副作用信息。父母/监护人知道儿童处方用药如果发生任何不良药物不良反应,他们可以及时联系医生或拨打药房咨询电话。此外,家庭用药是临床用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父母/监护人有关家庭用药常识的咨询,药师可通过自身的专业知识,宣传讲解药品常识和安全用药知识,详细讲解用药说明,解答患儿用药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保证患儿正确合理用药。

2.4儿科处方用药的ADR监测药师应加强对儿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积极收集不良反应信息并及时上报;目前儿科临床常用药和市场上常见药品中,由于说明书中针对儿童的注意事项、用药禁忌及ADR等信息不够完善,造成医师在临床用药中得不到有效指导。虽然大部分说明书中有关于儿童的用法、用量的说明,但也有一部分较为含糊,多以儿童酌减或遵医嘱等简单描述。儿童用药的说明书和有关数据资料缺乏充足的科学性,其直接后果便是造成儿童药品使用不当,导致儿童用药不良反应/事件增加〔2〕。中药引起儿童不良反应的原因可能为中药成分复杂,稳定性差,且儿科使用中药的安全性研究较少,缺乏儿科使用中药的用药指南。故应加强对中药、中成药等传统药物在儿科用药中的ADR监测〔3〕。通过分析儿童ADR的发生原因,笔者认为,可以从提高儿童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增加适合儿童的药品供应、完善药品说明书、建立“儿童常用药物处方集”以及加大ADR监测力度等方面入手,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提高儿童用药安全性。

3结语

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显示,我国儿童ADR发生率达12.9%,新生儿更是高达24.4%,而同期成人只有6.9%〔4〕。可见儿童用药安全形势相较成人更加严峻,减少ADR的发生、提高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十分迫切。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未来,而药品在保障儿童健康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保证儿童用药安全有效;政府、药品生产企业和医护人员应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或避免儿童药物不良反应。

作者:杨琼花 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林红.探讨儿科药学服务的特点及方法〔J〕.临床合理用药,2010,3(4):115-116.

〔2〕陈玉莹,褚淑贞.我国儿童用药不良反应/事件频发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中国执业药师,2014,11(7):45-48.

第9篇:儿童护理知识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预防接种;干预效果;评价

留守儿童是由于我国民工潮的出现所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主要是其父母外出,子女由于各方面原因仍留在农村生活,从而成为留守儿童[1]。农村留守儿童预防接种问题已成为疫苗可预防传染病发病率上升的重要原因[2-3]。儿童监护人的预防接种知信行(KAP)直接影响儿童的预防接种行为[4]。为了进一步研究有效提高山区留守儿童监护人预防接种KAP的有效方法,为制定预防接种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本研究依托产科医生、村医及村干部对陕西省镇安县10个镇利用健康课堂、核心信息卡等方式开展干预,并对干预前后儿童监护人KAP情况进行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及方法

1.1调查对象

根据国家加强西部麻疹监测项目健康促进(C4D)子项目实施方案,随机选取镇安县10个镇,根据行政村据所抽取的镇所在地远、中、近再随机抽取3个行政村,每个调查村按照随机数字确定第1户,对有7岁以下儿童家庭其主要监护人作为调查对象,逐户开展调查,有2名以上目标儿童的家庭作为第1户,直至调查完10户目标家庭。若调查对象不能独立回答调查问卷问题,则放弃此户,以保证获取的信息完整准确。

1.2调查内容

按照国家加强西部麻疹监测项目健康促进(C4D)子项目调查表,调查儿童家庭情况、预防接种相关知识知晓情况、预防接种态度及行为、预防接种信息获取渠道等。

1.3质量控制

由省市项目官员抽调业务人员10人,经集中培训,2人一组开展调查,调查表格要求双签字,双录入,省级项目人员随机抽取10%的调查表格进行电话复核。

1.4干预方法

1.4.1根据基线调查结果,组织全省计划免疫方面专家选取预防接种的5条核心信息开展宣传:接种疫苗预防疫苗相关传染病的有效手段,请家长及时接种;孩子出生后1月内,家长应携带出生医院开具的接种凭证到现住地接种点办理接种手续;接种证是儿童接种疫苗的有效凭证,入学入托时都需要查验,请保管好;每次接种时请携带接种证,在全国任何地点均可享受一类疫苗免费接种;麻疹是疫苗可预防的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主要症状是发热、出疹。

1.4.2依托涉产医院在对目标儿童发放接种证时发放核心信息卡,并进行面对面健康教育。

1.4.3以村为单位,利用固定接种日开展为期6个月的健康课堂活动,就核心信息内容向儿童监护人进行培训。

1.5统计方法使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本情况干

预前后各调查儿童监护人300人,干预前后文化程度、外出打工及子女性别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家庭收入干预前后中位数均为30000元,调查对象一般情况均衡性良好,具有可比性。

2.2干预前后儿童监护人KAP比较

干预后儿童监护人从村卫生室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对多长时间建立接种证、入托入学是否查验接种证、在外地是否免费接种、麻疹是传染病、麻疹的症状是发热出疹、蚊虫能否传播麻疹等知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知识明显提高(见表2)。2.3家长对干预措施的认识99.3%的儿童监护人认为干预活动有助于其了解感兴趣的预防接种知识,91.0%的儿童监护人认为干预活动能够提高他们的知识,72.0%的儿童监护人认为干预活动使自己了解了更多的预防接种知识,74.4%的儿童监护人了解了预防接种服务内容,89.0%的儿童监护人认为开展类似的干预活动是有必要的,从监护人对干预措施倾向来看,81.6%的监护人倾向于健康讲堂和医生面对面宣传活动。

3讨论

研究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预防接种KAP受知识水平、家庭经济状况、卫生意识、接受能力、相关媒体设施等因素影响[5]。在山区,由于留守儿童家庭经济、监护人知识水平、相关设施缺乏,对儿童健康的关注不够[6],而儿童监护人预防接种知识的了解程度是影响预防接种的重要因素[7]。以往无针对性的印发宣传资料,电视、报纸等宣传模式明显不适用于山区留守儿童家庭。随着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实施,预防接种服务水平逐步提高,预防接种健康教育越来越要求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8]。健康教育措施要结合当地情况,选择切实可行的健康教育方式和方法[9]。通过对该项目县基线调查,提示留守儿童监护人预防接种知识了解有限、自主接种意识较差、麻疹防控知晓率低、较少阅读报刊杂志、较少收看电视广告、年龄偏大、知识水平普遍较低等问题,同时存在接种认知程度高、对医生的信任度较高、出生医院发证等特点。结合基线调查存在的问题和特点,可以考虑依托村医及产科医师作为健康教育提供方,选取村卫生室健康课堂和产科核心卡片健康教育的方法,选择对监护人比较重要的信息开展健康教育。从结果来看,95.7%的儿童监护人从医生处获取预防接种知识,这一结果远高于袁梅等人的研究[10],监护人在干预后KAP均得到提高,儿童监护人认为干预措施能够使其了解更多的预防接种知识和预防接种服务内容,认为开展类似的活动是必要的,提示针对西部山区留守儿童所采取的干预措施是有效可行的。干预前后儿童监护人对预防接种的认可程度均较高,对村医及村干部信任程度均较高,儿童监护人能为儿童主动保管接种证,这可能与日常计划免疫检查与村医日常干预较多有关。接种主动性前后均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一方面可能与调查人员对调查表理解有关,不排除调查者偏倚;另一方面,从知识的增加到行为的改变需要一定的时间;还有就是行为的改变可能与儿童监护人对村医依赖有关,这方面需要做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姚云.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5(7):41-43.

[2]彭喜春,罗家有.湖南农村双亲留守儿童生长发育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3,29(1):34-37.

[3]王培生.乌鲁木齐市流动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晓情况的影响因素分析[J].医学动物防制,2014,30(10):1118-1123.[4]刘君卿,郭玉钗,苗力雁,等.石家庄市赞皇县留守儿童免疫接种率干预后调查分析[J].医学动物防制,2014,30(4):366-369,373.

[5]岑绮玲,罗小燕,赵玲杰,等.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的健康教育效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11):1467-1468.

[6]刘宇.四川省射洪县留守儿童现况及免疫状况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9,25(12):990-992.

[7]卫生部疾控司.1999年全国儿童计划免疫与乙肝疫苗接种率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2000,6(4):193-197.

[8]汪维.灌阳县儿童家长免疫规划接种KAP调查结果分析[J].应用预防医学,2014,20(2):118-119.

[9]徐志成.于都县农村留守儿童计免工作现状及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6,26(11):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