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老师师德论文范文

小学老师师德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老师师德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老师师德论文

第1篇:小学老师师德论文范文

关键词:德育工作 小学 班主任 道德素质

教师是一项非常崇高的职业,受到人们的称赞和敬仰。教师,不仅是传道和解惑,教师最主要的还是对学生人格和道德方面的教育。作为一名优秀的老师,不仅仅是为学生解决疑难的书本知识,还应该为学生的思想奠定一个良好的开端。

作为一名小学的班主任老师,责任是相当重大的,不仅要做好教学工作,还应该对班级进行科学有爱的管理。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以身作则,一视同仁。对任何一名学生都要同等看待,除此之外,小学班主任老师还应该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为其一生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主要是因为小学是一个人思想品德建设的基础阶段和关键所在,所以小学班主任老师应该在这一时期做好德育工作。

一、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小学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奠基时期,不能忽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所以小学班主任的责任是非常重大的。老师的一言一行,学生都会看在眼里,这个时候老师就应该以身作则,树立榜样,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其次,小学时期的德育工作也是符合是到发展要求的,是时展的需要,做好小学德育工作,为未来培养更多的人才。通过小学教育工作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建立良好的思想品德。总之,小学德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它影响到学生的自身修养和品德建设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整个未来,所以,做好小学教育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班主任应如何做好小学德育工作

(一)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作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老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是对老师的一个基本要求。小学班主任老师要做好小学的德育工作,就应该以身作则,树立榜样,为学生起到表率和带头作用。因为我们都知道,小学是一个人求学的一个重要的阶段,也是一个人认知的重要阶段。所以,要做好德育工作,就必须为学生树立一个品德高尚,言行举止得当的好形象,为学生树立榜样。同时,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老师,不仅要教育学生拥有爱心,还要让学生具备吃苦耐劳,勇于承认错误,知错就改,无私奉献,自我牺牲的思想。所以,班主任老师就得以身作则,用自己去做榜样。

(二)尊重学生,一视同仁

尊重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一直以来这是教育工作所提倡的,同时也是对老师的要求。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也是做好德育工作的基础。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来讲,最忌讳的就是偏爱优生,这会给小学生幼小的心灵留下创伤,会使学生失去信心和学习的动力。反而,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班主任老师,应该多关注差生,帮助差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同时还应该尽可能多的和差生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关爱,同时小学班主任老师还应该积极地和代课老师进行沟通,一起来帮助差生,树立信心。所以,要做好一个班级的管理工作和德育工作,小学班主任老师就应该尊重学生,一视同仁。

(三)树立科学方法管理班级

运用科学的方法来管理班级是小学班主任做好德育工作的关键所在。例如说,小学班主任在做德育工作的时候,应该采取科学的方法选出班干部没通过竞争来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同时,小学班主任还应该按时进行家访,及时和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或者是小学班主任可以制定计划按时来召开家长会,让学校和家庭共同来承担对孩子的教育。使得德育工作顺利的在小学开展,为学生奠定一个德育教育的良好的开端。除此之外,班主任还应该积极主动地和各科代课老师进行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近期的思想动态,同时也可以争取代课老师的帮助,认真听取代课老师的建议和意见,从而更好地来管理整个班级。

(四)进行正确的情感和思想教育

情感教育和思想教育是小学德育工作的核心,同时也是教育工作的关键所在。班主任在上课的时候或者是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的时候,应该带有真挚的感情和思想,应该注重和学生感情和思想的交流。班主任老师对学生进行嘘寒问暖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仅能够提高班主任老师的亲和力,而且增进了班主任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除此之外,班主任老师在代课或者是交谈的时候,要注重和学生思想上的交流与沟通,班主任老师要无处不在的向学生渗透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积极地道德和品行教育,从而更好地做好德育工作。

三、结语

教育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和艰苦的工作,需要各个阶段的配合和协调,才能做好教育工作。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老师,不仅要认识到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德育工作的核心和本质,还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如何做好德育工作,从哪些方面来着手进行管理班级。文章从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小学班主任老师应该对学生和班级做到:尊重学生、一视同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进行正确的思想和情感教育以及树立科学的管理方法来管理班级等来进行小学德育教育,来积极地开展德育工作。小学德育工作是相当重要的,班主任的责任是相当重大的,这就需要各方面的积极配合,班主任老师不仅要尽到自己的责任,学校、家庭也要充分的参加一些活动来配合德育教育的开展,从而更好地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1]卢徐美,创新德育载体,内化自我行动―浅谈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措施[A]宜春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专题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

[2]张书明,杨武麟,杨英杰,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班级德育教育工作[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2005.

[3]吴品云,网络教育与德育工作相互渗透的方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二)2009.

第2篇:小学老师师德论文范文

【关键词】师德修养;综合素质;道德品质Ourofreinforcingteachers'professionalethicaccomplishmentsees

【Abstract】Accomplishmentispoliticsthought,amoralcharacterjudgeonepeople,scienceandtechnologyculturehorizontalgraduatedstickssuchasknowledgeandtechnicalabilityartifice,needstoreinforceteacherself'steachers'professionalethicaccomplishment,mustencouragelifelongdiversifyingknowledgetostudy,bethattheculturerisegetsintouchwithscienceeachotherdisregardingthedistillationbeingthemoralcharacterprogress,beingstillanindividualmoralcharacter,becauseoftheabilitythinkingthatonepersonalknowledgeisincreasinglyrich,hehasincreasingly,todeep,distinguishbetweenthegoodandtheeviltobehaviormoralitysignificanceunderstandthatisincreasinglystrongtherefore.

【Keywords】Teachers'professionalethicaccomplishment;Syntheticalquality;Moralcharacter

修养是衡量一个人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科技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等水平的量尺,从词义分析,“修”就是整治、提高和完善,“养”就是培育、培植、抚养和涵养的意思,作为新世纪的“人师”、“经师”,我们如何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呢?

首先,要加强教师自身的师德修养,必须提倡多元化知识的终身学习,因为当一个人的知识越丰富,他对行为道德的意义理解得越深刻,辨别善恶的能力越强,所以,无论是道德品质的进步,还是个人道德品质的升华都是同科学文化的提高相联系的。因此,在工作中,生活上,我们必须深入牢固的去学习的是马列主义的理论、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切记总书记的“八荣八耻”、科学统筹发展观。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还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社会主义的伦理理论,学习乐于奉献的先进人物、先进教师的先进事迹、先进思想,在心中确立崇高的教师榜样,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这种力量能引领你到最佳的塑造状态。

其次,要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必须有反思改造精神,虽然我们常提终身学习,但知识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知识对道德的作用并不是绝对正向的。所以,一个人要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只有一般的科学文化知识或一般的道德知识是不够的,还要在学习政治理论和社会伦理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反思”与“改造”,反思改造就是表现为新的道德要求和新的环境条件中能动地作出评价与选择,并根据自己的需要反映用于外部环境,主动的接受或排斥。表现为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能动地进行控制和调节,即自我教育、自我批评、自我鼓舞、自我分析、自我誓约、自我禁止和自我监督,例如:有些教师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觉得教书这一职业太清贫,就撒手教学去从商、跑摩的,或课外家教增资源等五花八门的第二职业,回到教学岗位,就论资排辈,懒懒散散,对学生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站足40分钟为己任,什么转化差生,辅导后进生,那是学生们自己的事。这些行为,难道不违背我们“甘为人梯育桃李,愿做红烛照人寰”的信念吗?我认为,人之间应学会换位思考,一个既为家长,同时又是老师的你,你的孩子遇到有上述状况的老师,你一定会以家长的身份指责孩子的老师,对这个老师充满了不满和憎恨,但是,就没想到,正谋第二职业的你同孩子的老师相比,只不过是以五十步笑百步罢了,所以,我们要在这种经济市场化的环境中学会自我分析,自我批评,自我禁止,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能动地控制和调节,时时不忘自己角色地位,面对功名利禄,必须有抵触诱惑的毅力。有淡泊明志,甘于清贫的奉献精神,做一个称职的“人类文明大厦的构建者”。

再次,要加强自身师德修养,必须做到知行统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师道德修养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教师道德修养不仅要与实践相结合,而要从现在、从小做起,一个教师的真正完善的道德品行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由于人的思想意识的复杂性,旧习惯的顽固性,新习惯培养的艰巨性,以及社会环境的多变性,使得师德修养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一个不断陶冶道德情操和磨练道德意志的过程,一个不断修正偏见,改正错误观念,训练良好习惯的再实践过程。

然而,放眼现在,有些教师虽然热爱教育,有如何育人的理论,但在实践中,却不愿意从小的善事做起,表现出观念与行为的错位,抱负与责任的分离。这些人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要求不严,不拘小节,不负责任,心胸狭隘,甚至以社会上“缺德行为多的是”为由,原谅自己不文明行为。结果必然使自己的道德水平停留在一个很低的层次上。这与教师应有的素质和修养相去甚远。例如:有部分老师利用社会裙带关系,或拍马逢迎之功,不经教学实践,爬上一个小小的领导位置,就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对下层教师作威作福,目中无人,心胸狭隘,不分公私,会上老师提出意见,视为刁难自己,于是,工作上有意责难,表现出“”作风,实施“党同伐异”之举,谋“暗箱操作”之策,给老师们营造一个尔虞我诈的工作氛围,搞的人际上名争暗斗,无心从教。有的老师呢,课堂时间不足,不是提前下课,就是拖堂,有的呢,板凳一坐,二郎腿一跷,布置作业,自己在讲台上玩手机、发短信,不时还发出诡媚的自笑,学生看他,还大肆玄耀,自品自足。最为严重的是,学生不随老师的意愿,老师就惩戒,恶语相向,伤及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以生为敌,势不两立。其实,我们应想,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再好的人也有自己的薄弱环节,再不好的人也有他的闪光之点,如果学生能意识自己的缺点、错误,明白世事伦理,那他就不会去范,也就不用你去管,你也只能做一名“经师”而已,你就无法体现“人师”价值。我认为,一个有育人成就的教师不正是在一个刁钻、淘气、恶习特重,品行不端的学生身上取得的吗?那么,我们又何必用学生的错误惩戒自己,何不用宽容之心待之,用友善来感化他们,让他们看到你的平凡和伟大,即使此时不能体会,至少到他们为人之父母或有功成名就之时,就能深刻的体会到您对他的错误持宽容的伟大。并将自己的体会作为教育下一代训理,那时,不正是你教师道德品质高尚的见证吗?

第3篇:小学老师师德论文范文

关 键 词 道德教育;矮化道德;隐性德育课程;学科德育;人师与经师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7)05-00-04

引言:美德或者德性是不是可教的

在所有教育中,道德教育最难落实,因为仅仅一个德性(arete)就把我们难住了。譬如,在学校德育中怎么培养“勇敢”这个德性呢?苏格拉底甚至说:“我们必须让我们的孩子骑着马到战场上去看看打仗,在安全的地方则让他们靠近前沿,像小野兽那样尝尝血腥味。”[1]

在《柏拉图对话录・普罗塔哥拉篇》中,苏格拉底和普罗塔哥拉辩论什么是美德(德性),美德是否可教等问题。苏格拉底引导普罗塔哥拉讨论公正、虔诚、勇敢、节制和智慧诸德性,这个话题实际上牵涉到美德(德性)与知识的关系。苏格拉底和普罗塔哥拉在“美德(德性)与知识”的谈话中,认为每个人都是矛盾的,自己前面谈话的结论,后面却往往被自己否定。他们的谈话集中在几个话题上:“美德或者德性是不是知识”“美德或者德性是不是可教的”“知识是不是可教的”。所以,“德性或者美德是不是可教的”是一个古老的难题,也是道德教育的基本点。这也说明,人类的道德教育,其实是建立在一个人类困境上的。

课程无限丰富性对道德意义的限制

既然“德性或者美德是不是可教的”是人类的一个大话题,那么,这个话题就不是哪一个学科应付得了的。但在后世,我们更多是在教育(学)领域或者学科教学中讨论这个话题。更进一步,把这个话题局限在学校、课堂与课程中,实际上是对这个人类话题的矮化。所以,本文的讨论,也是一个矮化的讨论。

现在学生受到的道德教育,一般通过德育课程来完成。我们一般将德育课程分为三种:学科德育课程、活动德育课程、隐性德育课程[2]。学科德育课程是专门的道德教育课程,如: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等。这些课程往往是政治导向、学校教育、时代风习、传统德性、现代德性、某种知识倾向与儿童青少年年龄特征的杂糅,很难说有什么学科体系。当下中小学道德课程中,也许孩子更感兴趣的是其中所牵涉的历史与文化知识:如一个孩子对“孟母三迁”的故事很感兴趣,他想知道,那个时代的孟子是怎么上学的?也像现在这样天天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吗?他们的教材是什么样的?书包是什么样的?做操吗?那个时候,人们见面怎么打招呼?

编写教材的人,当然有自己的指导思想。但问题在于,学习教材的学生能够“领会”其中的指导思想吗?如品德与生活的主题是“生活”,这个“生活”,实际上是一种艺术性的生活,并不是儿童自己每天的起床、洗刷、吃饭、上学、回家、作业、看电视、玩耍、睡觉等生活。儿童既是艺术主体,也是生活主体,道德教育对他们来说,是“艺术主体和生活主体的对话”[3],“‘生活’更应该教会儿童去发现生活事件和生活场景背后的东西。让儿童从那些每天都见、每天都过的生活事件和生活场景中提炼出高于世俗生活的精神。要使孩子过健康的、道德的、高雅的生活,须使他们成为具有艺术情怀的文化人。生活应该是艺术化的,不能和儿童的生活贴得太紧,太紧孩子最后不能跳出来。而展现日常生活要用艺术化的方式,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艺术能够揭示宇宙的本质,科学恐怕还不能揭示宇宙的本质”[3]。所以,儿童对教材主题应该有自己的领悟,“如《孟母三迁》的故事,一般来说要用‘生活环境影响人’来解读,却引起乡间一个孩子的疑问:‘孟母为什么一个劲地搬家?’这个孩子对‘生活环境影响人’不感兴趣,因为这是成人的想法,他感兴趣的是‘一个劲地搬家’,好玩?麻烦?新鲜?这似乎才是儿童的生活,儿童的文化”[3]。

美国教育家杜威倡导的活动课程,是指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与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4]我国最常见的活动课程,无外乎组织学生参观烈士纪念馆、战争纪念馆,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公共餐厅、学生食堂开展“光盘活动”,以帮助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等等。但实际上,学生在参观战争纪念馆的时候,除了激发起爱国主义情感以外,更会生发对战争本质的思考,对战争与人类文明的思考,对历史本质的思考,如:人类到底能不能避免战争?战争与国家是什么关系?没有战争还有没有人类?甚至,有些儿童青少年幻想自己就应该生活在战争年代――很有激情,很浪漫――还可能当英雄呢!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每天都和书本、考试分数较劲――这恐怕也是战争题材电影一直为人们喜爱的一个原因。至少,儿童青少年甚至成人,提起战争电影,更多不是感受战争的惨烈,也不是产生什么爱国主义情操,而是关于“那一段历史”“那一段生活”“那一段人生”等诸多复杂的意义。

隐性的德育课程,一般是指学校对学生实施的间接的、内隐的课程。当我们在课堂上用教材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班级气氛、校园文化、教师仪表风度、社会风气等“非正规课程”因素,就已经有意或无意地渗透其中,对学生的道德情感态度、道德价值观念及道德行为方式,产生着积极或者消极的感染。这些“非正规课程”,其实就是隐性德育课程。也就是说,并不只有“正规课程”单一地塑造着学生,隐性德育课程同样一起塑造着学生的道德品质。从好的方面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从不好的方面说,人沾染坏习气,多是隐性风习的作用。

所以,所谓“隐性”,不但不“隐”,甚至比“正规道德教育课程”作用还大。因为老师和学校对学生的影响受时间、空间和人的限制,而那些隐性的|西则不受限制;另外,在讨论所谓“隐性课程”或者“隐性德育课程”的时候,我们常常一厢情愿地讨论其积极影响,而对于其消极影响,讨论就比较少。譬如社会良好风气的影响,似乎很难匹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如当下老年人跌倒而没有人敢去搀扶起来的“风气”,已经成为社会道德和学校道德的无可奈何!

所以,道德教育课程本身,作为一个教育意图,本身就是矮化了的意图。因为,那些课程具有无限丰富性,而在教材、在课堂上,往往被有意无意地限制在某一个意图上了。这种有意无意的限制本身,就已经偏离道德教育了。

学科教师管不管学生的德育

道德性是道德教育在教学上的第一个道理。语文课、语文老师是管学生语文水平的,数学课、数学老师是管学生数学水平的,道德课程、道德课程老师是管学生道德水平的,是这样的吗?语文课、语文老师,数学课、数学老师不管学生的道德水平吗?这就牵扯到当代教育的“直线对应”思维,或者说“单线接头”的问题。这样的教育,从德育的角度,往往采用的是直接教育的方式,即直接德育。所谓直接德育是指教育者的德育意图明显,学习者明确知道自己在接受道德教育的形态,[5]而且知道,那个特定的课程或者活动,就是为了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准。尽管我们都知道,任何一门课程或者活动,对人的影响或者作用都是多方面的,可学校教育仍然习惯于直接道德教学的思维方式。即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由专任教师直接向学生教授道德知识与道德观念。也就是说,这个老师、这门课程,就是“管”学生的德育的,而不管学生的语文、数学、体育、美术……似乎这门课程不是用语文知识写的。同样的,似乎语文课、语文老师就只教语文知识,虽然语文课文充斥着道德正确的论调。

如前所述,间接道德教育更具有道德意义。在其它学科教学中,通过各种隐蔽的、间接的方式,如榜样、暗示、艺术熏陶与感染等,进行有意无意的道德渗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形成某种道德观念。间接德育在德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相比直接德育具有天然的优势。因为间接德育本身德育意图不明显,具有潜在性特征,可以避免学生产生抗拒心理。我们的道德教育,就应将各个学科中固有的道德教育资源发掘出来,这不仅仅是德育老师的任务,也应该是各科任老师的职责。如数学中的勾股定理,外文名称是“Pythagoreans theorem”,即“毕达哥拉斯定理”或者“毕氏定理”,因为它蕴涵着古希腊大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宇宙的本原是数”的哲学思想。勾股定理同样蕴涵着中国古代的智慧:三千多年前,周朝数学家就提出“勾三、股四、弦五”,相传是在西周由商高发现,故又有称之为“商高定理”,它记载于《周髀算经》中。将科学定理如勾股定理讲清楚,再将其来龙去脉带出来,这给学生和教学带来道德上的冲击。

所以,作为一名老师,不仅应具有本门学科的知识,更应该具有对本门学科知识源头的教育能力,这样的教学,才能够把学生灵魂中的好奇心激发出来。再也没有比这更道德的教育了,因为,这样的教学,是通向哲学起源的:“古今来人们开始哲学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他们先是惊异于种种迷惑的现象,逐渐积累一点一点的解释,对一些较重大的问题,例如日月与星的运行以及宇宙之创生,作成说明。一个有所迷惑与惊异的人,每自愧愚蠢(因此神话所编录的全是怪异,凡爱好神话的人也是爱好智慧的人);他们探索哲理只是为想脱离愚蠢,显然,他们为求知而从事学术,并无任何实用的目的。这个可由事实为之证明:这类学术研究的开始,都在人生的必需品以及使人快乐安适的种种事物几乎全都获得了以后。这样,显然,我们不为任何其它利益而找寻智慧;只因人本自由,为自己的生存而生存,不为别人的生存而生存,所以我们认取哲学为唯一的自由学术而深加探索,这正是为学术自身而成立的唯一学术。”[6]

教书育人:人师与经师

中国传统文化把老师分为人师与经师,所谓人师,简单来说就是能够教人做人的老师,所谓经师,简单来说就是通一经(《四书五经》)之老师,能够教人一经的老师。真正能够担当道德教育的老师,无疑应该是人师。只是,今天连经师可能都不多了。

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大责任,在课堂上,教师要做的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学习,同时还要引导他们道德的成长。因此课堂不仅仅是知识的课堂,更应该是知识和道德共在的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兼顾二者的教师才算是真正的“教书育人”,也就是向人师境界挪步的人。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不只是德育老师和班主任的工作,各学科教师也担负着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义务。各学科老师要将对学生的教育由单个的“授业”转变为“传道授业”。但各科老师所教的学科不同,如何在各个学科之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呢?答案就在W科本身。每一门学科都含有大量的间接德育资源,如祖冲之在当时纸笔还没普及的情况下,将圆分割成24567边形,利用算筹计算,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可以引导同学尝试(重复)祖冲之的作法;孔子在周游列国之时,宁愿渴死也不饮盗泉之水――可组织同学们讨论:饮了“盗泉”之水,道德就不高尚了吗?将这些故事背后所蕴含的道德价值进行挖掘、开发,就是非常好的隐性道德教育资源。同时,将这种蕴含在学科中的道德因素开发出来,既能对学生进行一场的道德洗礼,又可以增加学科知识的趣味性。

虽然各学科教师有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责任,但学科课堂毕竟是以学科知识教学为主、道德教育为辅的课堂,德育不能喧宾夺主,不能为了对学生进行德育而花费掉大量的学科教学时间。因此各学科教师要注意,进行道德教育的时间不可过多,内容不要过量,应以间接的、连续的、和缓的方式进行。过犹不及,只会因学生内心的反感而得不偿失。

可见,各学科蕴含的德育资源极为丰富,需要教师自觉开发,正如里可纳所说:数学和科学课中科学家的生平业绩,生活和治学态度;语文课本中文学上榜样人物的道德作用;历史课中历史伟人的德行与自律精神;在体育与健康课中展示适度的自我控制对个人健康和品行的重要性等等,[7]皆是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价值因素。

我国自古代就对教师有很高的道德要求――甚至超过了知识的要求,一个老师可以没有太多的文化,但不能没有高尚的品德,德高方能为师。到了现代,“为人师表”更是人们挂在嘴边对教师进行评价的四个字。在道德教育的意义上,我们应该向古人对老师的要求靠拢:希望老师做人师。当然,在以科学与技术为王道的当今时代,老师必须先是经师,必须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准是老师的第一道德。

小结

无论怎么讨论,今天的道德教育都没有什么新的东西,甚至都没有把关于道德教育的一般话题的涵义弄清楚,如上文所讨论的几个方面。又如我们基本上不知道“人师经师”的话语了,“人师经师”比现在讨论的“教师专业化发展”高明多少倍!我们真的是舍本逐末、数典忘本,因为,我们无知。所以,在道德教育上,把基本命题的深度弄出来加以实施,就已经是超越了。

参考文献:

[1]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305.

[2]赵志毅.德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137.

[3]毕世响.“孟母为什么一个劲地搬家?”――生活精神是什么[J].上海教育科研,2003(11).

[4][5]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137,15.

第4篇:小学老师师德论文范文

关键词:道德教育;有效性;编码;解码;抵制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2)02-0054-05

中小学道德教育的低效,已成为一个广为诟病,且难以破解的教育与社会问题。为了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学界开出了诸多“药方”,其中一种观点认为,需要使道德教育面向生活实践,这也就是所谓的“道德教育生活化”。我们认为,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最为根本的是要破解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奥秘。英国伯明翰传统的文化研究(Culture Studies)理论,特别是其中的“编码”“解码”理论,是洞悉道德教育机制的有效工具。

一、道德教育中的编码

道德教育可以被认为是“五育”中最难取得成效的“一育”,因为道德教育不是简单的“道德知识”灌输,它是一项影响学生价值观念构建的事业。在实践中,我们总是把道德教育简而化之,认为道德教育过程就是教师把确定无误的价值观念告知学生,学生准确无误地接受。这种简单化思维所主导的道德教育实践了无生气,且低效,因为道德教育过程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了一般的想象。其中的原因其实就是,无论是实施道德教育的教师,还是接受道德教育的学生,都是有思想意识的个体,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意义生产是相对自由的。

虽然实践中具体的道德教育过程纷繁复杂,其具体的情境可能各不相同,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道德教育过程其实就是一种信息传播过程。根据信息学的理论,信息传播是“信息”从“信源”出发,经过“信道”,然后到达“信宿”的这样一个过程。在这里,“信源”就是道德教育的实施者教师,“信宿”则是道德教育的受教者学生,而道德教育过程中传播的“信息”就是道德价值观念。传统的理解认为道德教育过程很简单,就是老师向学生灌输信息和价值观念的过程,但是这种认识需要深化才能真正地理解道德教育的奥秘。

文化研究学派的斯图亚特・霍尔(Smart Hall)在其《电视话语的制码解码》中认为,电视话语“意义”的生产与传播具有3个阶段:“编码”、“成品”和“解码”。这一理论为我们研究道德教育过程提供了分析工具。在信息理论中发报一方或发报机把要传播的信息变为信号就是编码,而收报一方或者收报机将信号重新安排为有意义之序列,这样以便于解读信号的信息内涵即为解码。在这里我们也可以尝试以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来解读道德教育过程。

道德教育的第一阶段是“德育(指道德教育,下同)编码”。德育老师要给学生呈现什么样的道德话语,这由德育老师来决定,而这一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编码过程。我们日常生活中要对别人讲什么不讲什么,怎么讲,在什么样的场合讲,这些也是一种编码过程。在本文所讨论的学校德育过程中,首先第一个环节就是“德育编码”。那么,德育老师是根据什么来进行编码的?法国人类学者列维・斯特劳斯认为:“人一直在将他对这世界的全部经验进行编码。”德育老师的编码依据其实也是脱离不了他们的“经验”的。这种“经验”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经验,它是德育老师所亲身体验的;另一种是间接经验,它是从他人那里“听说”的,或者在道德教育语境中就是来自德育教科书的指示。所以,可以这样认为,德育老师在进行德育编码前,从现实生活的直接经验中进行了意义生产,也可能是通过阅读德育教科书之类的问接经验进行了意义生产,这些意义生产所带来的是德育老师所信奉的价值观念,德育老师再根据这些所信奉的价值观念进行德育编码。

道德教育的第二个阶段是“德育话语形成”。在这里“话语(discourse)”指的是“人们已经实际说出来的东西”,而且,“说”存在两种形式,一是“声音”,二是“书写的符号”。在道德教育语境中,我们需要把话语的含义进一步拓展开来,德育老师虽然没有向学生说什么,也没有向学生写什么,但是他(她)的举手投足、衣着外貌等等其实都是一种德育话语。所以,又可以进一步认为,德育老师有意识的发言或书写,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有意的德育编码,而其无意识的举手投足、衣着外貌等等就是一种无意识的德育编码。在学校道德教育语境中,我们认为,德育老师是一种泛指,是在学校场域内的所有的广义的教师,当然包括学校里的文化知识课教师,也包括学校的管理人员。这样理解就是,学校场域内的所有能够影响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元素都是德育话语。

在解释道德教育过程的第三个阶段之前,我们还需要对德育编码形成德育话语进行更为深入一些的探讨。前文已经指出,德育编码由德育老师所持的价值观念所主导,这种德育老师所信奉的价值观念是由其直接或间接经验所决定的。但是德育老师所持的价值观念因为某种原因,完全可能与主流合理的价值观念相左。如有中学班主任老师给学生讲,你们要好好学习,只有好好学习,考上重点大学,将来才能买大房子,娶漂亮媳妇。这种价值观念当然不是正统教科书所规定的,而是这一德育老师生活体验到的,但是这种价值观念是错误的。正确的价值观念有许多,如热爱劳动、尊老爱幼等等。所以,德育编码过程中德育老师所信奉的价值观念可能是错误的,也可能是正确的。由于德育话语中价值观念的正确与否是一种实质性判断,而不是外在的形式性判断,所以德育编码过程中由于德育老师错误的价值观念所导致的是“实质不当的德育编码”,正确的价值观念所带来的是“实质正当的德育编码”。然而,即使我们不考虑德育编码背后的价值观念,德育编码也可能出现错误。德育话语不管是哪一种形式,都有可能从形式上看对德育对象学生是“亲和的”,德育对象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这种德育编码就是“形式正当的德育编码”。这种德育编码,如在小学里让学生体验妈妈做家务的辛苦,其所形成的德育话语对小学生而言就是“亲和的”,他们容易理解和接受。但是相反地,如果呈现给小学生一些他们所不能理解的德育话语,如要做一个纯粹的人高尚的人,这对小学生而言就是“不亲和的”,他们不易理解也不易接受,这就是一种“形式不当的德育编码”。

二、道德教育中的解码

道德教育的第三个阶段是“德育解码”。这一阶段对道德教育的实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不管呈现给学生的是何种德育话语,最终道德教育所追求的是影响受教育者学生的价值观念构建。传统观点认

为,学生在道德教育中简直是完全被动的,教师“价值观念之鞭”指向哪里,学生就会跟向哪里。但是,只要考察道德教育的实践,我们就会认为这种观点是浅薄的。

在文化研究中有一种“作者之死”的理论,这种观点认为,正是“作者之死”,“让读者诞生,让读者能进入被作者所禁闭的文本空间”。这一理论适用到道德教育过程中来,可以认为,德育老师进行德育编码形成德育话语后,他(她)本身就“退隐”了,对学生而言,其对德育话语的解码具有相当的自由性;也只有德育老师“退隐”了,呈现给学生的德育话语才是一种开放性的文本。我们对德育实践的考察也发现,呈现同样的德育话语给学生,而学生的理解,也就是意义生产可能完全不一样。例如,2008年非常著名的“范跑跑事件”,当老师给学生讲解“范跑跑事件”时,老师说做教师的要爱护学生,否则就不是一个称职的教师。同一德育话语,有学生就认为,老师讲得对,将来我要是做老师了,无论在什么情境下都要爱护学生;但是也同样有学生私下里议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我才不会这么傻,救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学生面对教师所呈现的同样的德育话语,具有不同的解读和意义生产的可能性。

接下来需要追问的是:是哪些因素影响学生的德育解码?在哲学中,康德认定知识是由“主体经验”和“主体先验条件”所综合而成的。在这里我们可以作一个类比,其实道德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德育解码,也就是德育意义生产是由德育老师“退隐”在后的经德育编码所产生的德育话语,与受教育者本身的“先行经验”所综合形成的。在一次具体的道德教育实践中,前者德育话语对不同的学生而言都是一致的,是一个衡量;而每一个学生他们的“先行经验”,特别是这些“先行经验”所形成的、在道德教育过程发生前的价值观念是不同的,是一个变量;最后的“产出”,也就是各个学生的意义生产和德育解码也完全可能是不一样的,这就像俗语所云的:“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于是我们可以这样来概括:德育解码=F(德育话语x先行经验)。还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每个学生的先行经验完全可能有这样那样的差距,因为不可能每一个学生的人生经历都是一样的。如有的学生家庭充满爱心,有的学生家庭充满纷争;还如有的学生家庭贫困,有的学生家庭富裕。这样成长于不同的家庭,学生的先行经验就不一样,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这些不同的先行经验背后的意义生产也不一样,他们所信奉的价值观念也不一样。由于学生先行经验及其所信奉的价值观念不一样,所以他们面对同样的道德话语的反应也可能不一样。但是,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因为从总体上来看,同一个年龄段的学生之间有大量的同样元素,所以我们经常说“80后”学生怎样,“90后”一代怎样。在本文研究中,因为个体学生的差异零碎到不能全部把握,所以更多的是把中小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也就是只是更多地关注学生整体的先行经验。

怎样才能保证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德育解码是正确的?前文有论及,对老师的德育编码可以作两个维度的判断,一是实质正当与否?二是形式正当与否?所谓德育编码的实质正当不正当,指的是教师在进行德育编码形成德育话语时,这些德育话语背后所宣扬的价值观念是不是正确的。我们只要常识判断就可知,用不当的错误的价值观念所进行的德育编码而形成的德育话语,很难带来学生德育解码上的正确后果,也就是只有保证德育编码的实质正当,才有可能带来德育解码的正确性。这里用了“有可能”这样一个词,是因为即使德育编码是实质正当的,但是如果其形式上是不正当的,这样的德育编码所形成的德育话语还有可能不会给学生带来正确的德育解码。所以,我们在进行德育编码时还要保证其形式上的正当性。也就是,这种德育编码不是远离学生生活世界的,是对中小学生而言具有形式上的亲和力的,学生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一些从形式上看古板的、没有趣的、学生一接触就反感的教条式德育编码就是形式不当的德育编码,这种德育编码,即使其实质价值观念是正确的,也不会带来学生的正确德育解码。但是,到此我们还需要强调的是,实质且形式正当的德育编码也只是有可能带来学生正确的德育解码,因为要真正确保学生德育解码的正确性,还需要考虑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学生的先行经验。

三、道德教育中的抵制

道德教育中学生先行经验对正确的德育解码至关重要。学生先行经验有几种可能,如果学生所经历的生活是有利于正确地进行德育解码的,我们就称之为“正面的先行经验”;相反地,如果学生所经历的生活不利于进行正确的德育解码,我们就称之为“负面的先行经验”。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个学生来自贫困家庭,从小同学们就嘲笑他寒酸的穿着,老师也不关爱他,视他的存在可有可无,这个学生所体验的就是一种无关爱的生活,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突然呈现给他“要关爱他人”这样的德育话语,如果是这样,这个学生经历的就是一种负面的先行经验,一般来说负面的先行经验对他的正确德育解码是不利的,甚至这个学生会进行一种“逆向德育解码”,认为老师是骗人的,关爱他人是傻子。相反的,如果这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无论是家人,还是同学老师,对他总是关爱有加,而且从小爸爸妈妈就教他要关爱他人特别是弱者,在这样的情况下再给这个学生呈现“要关爱他人”的德育话语,学生自然会很容易接受,也当然会进行“正向德育解码”。总而言之,学生的先行经验对其德育解码正确与否相当关键。上面举例中主要涉及的是从实质内容(价值观念)上看老师的德育编码与学生的先行经验是否匹配,其实还有一种情形是,老师的德育编码从实质内容和价值观念上看与学生的先行经验是匹配的,但是老师的德育编码从形式上看与学生的先行经验是不匹配的,如果是这样也会带来学生的“逆向德育解码”。例如,当前中小学生接触的大众文化多样而有趣,追求有趣好玩是许多学生的一种偏好,但是如果我们的老师在进行德育编码时只考虑价值内容的合理性,而没有考虑德育话语对学生的可接受性,以一种学生认为最没意思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则学生大有可能不会进行“正向德育解码”,甚至学生会嘲笑老师的德育话语,对其不屑一顾。这种情形实际上就是道德教育中的“抵制”。

“抵制(resistance)”作为文化研究领域的一个关键概念,是由法国著名思想家米歇尔・德塞都(Michel De Certeau)提出来的,它指的是受压制一方“既服从于既定规则,又在规则的空间里寻求个人的生存空间”。具体到当前道德教育的语境中来,抵制的表现纷繁芜杂,其中有一种情形可以说是典型。许多中小学为了抓好道德教育,使用了许多方法,传统的是德育考试,新的方法是德育答辩。但是面对这些德育评价机制,中小学生一般都是表现上佳,因为这些考试中,学生面临的都是道德知识之类的记忆考察,不是生活实践中所具体面临的真实情景,所以多有学生在道德教育考试和答辩中得分上

佳,而在现实生活中另有一套表现,乱扔垃圾、不关爱他人、不尊重他人等等表现与德育考试和答辩中的表现截然不同。这就是一种德育抵制,表面上服从道德规范,实际生活中弃之不顾。

逆向德育解码是对道德教育的抵制。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进行德育编码,呈现给学生实质内容正确的德育话语,学生一方面在下面听着,另一方面私下里嘲笑老师是老古董,老师迂腐,然后在实际生活中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念行事。这种逆向德育解码和德育抵制也就是当前道德教育低效的一种通常表现。如果老师的德育编码形式上与学生的先行经验和生活世界不匹配,学生也会进行逆向德育解码和德育抵制。总而言之,老师的德育编码从内容上或形式上与学生的先行经验、生活世界不相匹配,是学生进行逆向德育解码,进而带来德育抵制的主要原因。

当前中小学道德教育低效性表现在,学生在进行德育解码时经常不是正向的,甚至是逆向的,进而进行德育抵制。这个中原因其实就是老师的德育编码与学生的先行经验不匹配,而导致不匹配的情形有多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德育编码与学生先行经验实质内容不匹配,教师德育编码实质不当;第二种可能是德育编码与学生先行经验实质内容不匹配,学生先行经验是实质负面的;第三种可能是德育编码与学生先行经验形式不匹配,教师德育编码形式不当;第四种可能是德育编码与学生先行经验形式不匹配,学生先行经验是形式负面的。从这四个方面来进行思考,从而有针对性地消除德育编码与学生先行经验不匹配问题,以实质与形式都正确的德育编码来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构建,是消除道德教育抵制的基本思路。

四、提升德育的有效性

前文对道德教育过程的解读,其实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当前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德育的有效性。德育的有效与否是体现在学生德育解码上,只有以对学生有效的正确的德育解码来影响学生德育价值观念的构建,从而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才能说我们的德育是有成效的。因为:德育解码=F(德育话语x先行经验),其中德育话语是由老师的德育编码所形成的,所以,提高道德教育有效性的奥秘得从德育编码、德育话语以及学生先行经验等几个维度来考察,也是从消除德育编码、德育话语与学生经验的不匹配性着手。

首先,我们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要重点考察当前学生的先行经验,也就是中小学生的生活世界。当前中小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受到的最大压迫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把教育简化为一种为了提高考试分数所做的反复训练,而且,这种训练是枯燥的,没有生活气息的。身处应试教育体系中,对中小学生而言,考试分数是“命根”,一个平时测验导致学生在生活中有极强的快乐体验,或者有极强的不悦经历,因为老师和学校总是以这种考试分数来判断学生优秀与否。平时测验是如此关涉中小学生的生活的,更不用谈中考高考了,中考和高考对学生而言是“命运攸关”的。在这样的应试教育语境中,大多数学生都是没有太多的愉悦生活体验的,所以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向往是强烈。在这种情形下,如果我们老师还是更多地板起面孔,以无趣的方式向学生呈现德育话语,学生对这种德育话语“无情地”解构,进行逆向德育解码就大有可能。所以,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我们需要细致考察学生的生活世界,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然后才能进行正确的德育编码,形成实质和形式上均正确的德育话语。在这里,了解学生的生活世界,消除教育实践中的“代沟”是提高德育有效性的基础。当然,我们了解了学生的先行经验和生活世界,并不一定是要求德育老师无条件地迁就学生当前的道德水准和道德隋趣,只是说,只有了解了学生的生活世界,以及学生先行经验所生产的既有的道德水准和道德情趣,才有可能使我们的德育编码具有针对性。

其次,提高德育有效性还要求老师在进行德育编码时要确保实质的正当性,也就是这些德育编码背后要传递的价值观念必须是正确的。例如,有的老师就“范跑跑事件”给学生解读时,他们认为,当前中国人就是没有个性,范跑跑不只这么做而且还敢这么说是有个性的,所以要学生向范跑跑学习,做一个真实的人。在这个案例中,老师德育编码从实质内容上看就是不正确的。有人可能认为,这只是一个个案,大部分老师不会这样教育学生。但是,如果我们细察就可以发现,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大有类似情形存在。小学教室里有老师一边上课,一边抽烟,整个教室里烟雾缭绕,这种无意中的德育编码及其形成的德育话语就是不当的,在农村中小学这种情形就经常存在。还有,有老师用朴素的古语来教育学生要好好读书,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平时我们都对这种教育习以为常,不以之为不妥,但是这种德育编码及其所形成的德育话语就可能给学生带来诸多负面效应。要保证老师德育编码的实质正当性,需要老师是一个反思型教师。每一个人的认识都可能有不足之处,但是反思型教师有可能把自己思想认识中的不足之处消除到最小范围。另外,教师德育编码背后的价值观念不只是要求正确合理,而且还要求教师要反思,自己所要传递的价值观念是不是超出了学生的认知和可接受的范围。如果超出了学生的认知和可接受范围,则学生也不可能进行正向的德育解码。

最后,提高德育有效性要求教师在进行德育编码时要保证形式上的正当性。这里是要求在保证有合理的价值观念的前提下,要求德育编码从形式上也是有讲究的,要与学生的先行经验及生活世界相匹配。这里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要充分地了解学生的生活世界。许多中小学教师对学生上网成瘾不了解,也不理解,只是简单地禁止学生接触网络,但是因为老师不可能监控学生生活世界的全部,所以以这种简单禁止的方式来进行教育效果往往不好。真正有效的道德教育需要老师去了解学生的生活世界,体察学生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然后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德育编码,并把这种对学生有亲和力的德育话语呈现给学生。

总而言之,了解学生的生活世界,老师反思自己德育编码的形式和价值上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之上,把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话语呈现给他们,是提高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德育有效性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高德胜,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陆扬,,文化研究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赵一凡,张中载,李德恩,西方文论关键词[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4]谢立中,走向多元话语分析:后现代思潮的社会学意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5]汪民安,文化研究关键词[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第5篇:小学老师师德论文范文

关键词:班华;德育研究;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8-0021-04

班华老师对德育的探索与研究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根本指导原则的,这与他青年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进行过深入与系统的学习有关。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这一认识事物的观点不仅成为班华老师德育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而且直接影响着他对德育研究的理解与诠释,也融入他德育工作的学术生命之中,促使一位理论研究者成为地地道道的高度关注教育实践的行动者,在实践与行动中书写着他教育人生的光华和精彩。

一、班华老师关于德育实践的诠释

(一)道德实践:既是德性形成的基础也是学校德育的基础

人的德性是如何养成的?这是德育理论研究者和一线德育工作者都必须躬身自问的首要问题,如果我们对人的德性形成都不了解,又如何来谈哪一种德育理论是对德育实践真正有指导作用的,哪一种德育实践是真正有助于人的道德成长的。班华老师对德育实践的诠释正是以他对德性的认识为前提的。在他看来,德育之所以要关注实践,这是因为人的德性是在道德实践中形成,同时也表现在道德实践中。

在班华老师的德育研究中,道德知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是他关注的一个重点内容。他十分看重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在知转化为行的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这一立场是支撑班华老师始终推崇实践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发表于1980年《教育研究》上的《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一文对此有详细的阐释。班华老师认为,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人的德性成长。与此同时,道德知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都是在道德实践中形成的,因而人的德性形成过程也是道德实践的过程和结果。道德知识是有关道德实践和行为的知识,同时,人也是在道德实践中学习和理解道德知识。因此,人的德性形成离不开人的道德实践。

人的德性在道德实践中形成,同时,也表现在道德实践中。班华老师在其文章中有过这样的观点,即稳定的、始终贯串道德信念的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标志。[1]内隐的人的德性品质是在外显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有关道德的知识表述,即使再全面也无法说明一个人是否具有德性,评价一个人的德性品质要看他在生活实际中是否始终坚持做出善的行为活动。“做”“行动”“践履”“实践”是德性展现的根本方式。道德实践是德性形成的基础,它也应当成为德育的基础。在班华老师对德育实践的诠释中,十分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他认为,德育最终要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行为,即指导受教育者完成从道德认识到道德实践、从道德动机到道德行为的转化,并培养其品德践行的能力。[2]

(二)德育模式:既来自德育实践又指导德育实践

德育以道德实践为基础,决定了德育理论研究应当以德育实践为基础。在认知与实践的关系中,实践是源头性的,也是基础性的。班华老师对德育模式的研究,非常典型地体现了这一认识与实践的关联性。

所谓德育模式,是在德育理论和德育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德育活动样态。[3]可以说,它是包含着德育理论的实践探索,同时也是建立在德育实践基础上的理论研究。在我国学校德育模式的研究和探索中,班华老师是走在最前沿的先锋之一。作为德育研究一个时代或阶段的标志和领路人,从八十年代开始,便开辟了一个富有可持续性的研究领域――德育模式的本土化研究。2000年,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申报的关于“当代学校道德教育模式建构的研究”正式获得教育部立项,这开创了我国自主研究、探索德育模式的先河。此后十余年间,有关德育模式研究的著作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诸如“网络德育模式”“学会关心德育模式”“审美化德育模式”“主体性德育模式”“情感性德育模式”“欣赏型德育模式”“活动德育模式”“体验德育模式”“心理―道德教育模式”等一系列包含创新意义的德育模式,在一大批中小学德育实践中被广泛地推广和实施。

我国的德育模式研究与西方建构在哲学理念上的德育模式探索有不同的特点,应当说,实践性是我国德育模式研究的根本指向。班华老师明确提出,“我们的研究是为了指导实践,我们在指导实践中研究。”[4]因而,我国的德育模式是从学校中来,是对学校德育实践经验的理论提升,从而形成简约性、定型性的德育活动系统。德育的实践模式给予自发性和生态性的德育实践以理性自觉的力量,最终超越经验个体的局限,走向更为广阔的德育实践空间,发挥更强大的实践指导作用和更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班华老师对德育实践及实践研究的观照

(一)德育研究:源于实践的德育问题

在班华老师的德育研究中,德育实践始终是他思考的源泉,他深入实践,关怀实践,在实践中感知教育问题,思考教育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出路。他所研究的德育课题是当下德育实践中存在着的现实问题,是学校德育的现实困境,是德育工作者面临的实际问题,他期待自己有关德育问题的思考能够为一线德育实践者提供实实在在的指导与帮助。在班华老师的德育著述中,能够感受到的最明显的特点是朴实化。他用朴实易懂的话语去解释某个德育思想,用亲切和感性的话语去向教师讲述道德教育的美好。

这种关怀实践的学术研究品质,使得班华老师在中国德育研究的发展中始终作为时代的先锋之一,引领着中国德育的发展方向。从他的研究成果和经历看,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是他非常注重在时代背景、社会变迁和教育改革的宏观背景中来思考现实中的德育实践问题,从对具体问题的分析上升到对根本性的德育观念、德育思想的思考上。这些思考包括对现代社会生活、现代化的人、德育现代化、榜样变迁、传统德育等问题作出兼具历史性与前瞻性的反思和审视,对道德教育的走向、道德教育的误区等问题作出敏锐的质疑、批评与探索。他不仅指出了中国中小学德育的基本主题和问题,引导德育研究者们对重大教育问题进行讨论,为德育研究不断发现并不断确立时代主题和问题意识奠定了基础和前提,同时也努力避免和纠正了德育研究走向纸上谈兵或陷入空谈的学术道路,杜绝了空话与套话的德育研究风气。

(二)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

班华老师的实践信仰,不仅表现为关注德育研究的实践方向,更表现于关注德育实践研究。在这里,班华老师的研究立场表达了一种学术态度,即研究不能脱离实践,在实践中要有研究,离开了实践的研究不是研究,同样,离开了研究的实践也不是真正的实践。或许,这是班华老师对德育实践的一个独特影响或重要贡献之一。在班华老师的研究生涯中,大量的精力是在基础教育的一线度过的,他重视教师的教育行动研究,赞赏一线教师的教育智慧,在为一位中学老师的著作作《序》时,他提出理论研究者要向教师学习,学习他们的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学习他们的教育经验。他对理论研究者与德育实践者之间的关系作了新的阐释,认为二者之间不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应当是相互尊重的平等关系,是两个研究群体的结合与交流的关系。[5]这样的结合与交流在班华老师的德育研究中是很多的,他对学校德育工作的理解和诠释,通过敏锐的洞察力与一线老师的实践智慧结合在一起,在这种结合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学校德育的样板和风采。这种德育研究的范式也逐渐开创形成了从八十年代始至本世纪初以来的德育研究的一代学风和规范,影响了一大批德育研究者的价值取向和研究态度。

班华老师的实践关怀也对中小学德育实践及其实践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和巨大的影响。重视德育实践的品质及其德育的实践研究,不仅带动了一个时代或一个阶段德育研究的推进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学校教育及其学校德育从改革、探索走向建构和发展的过程中,对中小学德育价值体系和基本框架的确立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和作用。与此同时,班华老师个人的研究气质和兴趣,也影响了一大批中小学德育教师的教育信念,唤起了他们参与德育研究的热情,培养了一大批一线中小学德育实践专家和研究型教师,使德育研究活动逐渐成为教师的自觉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讲,班华老师在德育实践中,对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影响是不可替代的,是一个既具有标志性又具有楷模性的成果和典范,这一研究精神和价值对德育研究的后来者,对未来中国德育及德育研究将会产生无形的但又是巨大的影响。

(三)研究德育和实践德育:德育研究者的生活品质

班华老师对德育的实践研究,真正实现了德育及德育研究的生活化态度。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德育的生活化,另一个是德育研究的生活化。

班华老师重视生活对德育的意义,认为“德育应当以生活为基础,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实施,又引领生活,帮助人们过更美好的生活”。[6]德育与生活是不可分割的,脱离生活的道德教育本身会失落教育的根基,因为人的德性是在道德实践中形成,在人的生活实践中得以显现。强调生活与德育的整合体现在班华老师关于德育模式的探讨中,也体现在他对儿童道德学习的分析里。例如,儿童怎样“学会关心”?不是让教育者来告诉学生什么是关心的品质,为什么要学会关心,而是营造一种相互关心的人际关系体系,让教师和所有的学习者都生活于其中,使人人都受到熏陶、感染,让关心的品质在每个人身上不知不觉地生长。[7]班华老师强调生活与德育的整合,既纠正了长期以来存在的“德育脱离生活”这一弊端,也中肯地提醒了我们的教育者,生活本身就具有道德文化与道德智慧,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去共同“发现”。[8]

德育研究是对德育实践的理性认识活动,然而,从班华老师的德育研究中,我们看到了德育研究生活化的风采和意蕴。每一个人都是生活着的人,然而,德育研究者的生活除了包括一般人的生活之外,更重要的是,它是以德育研究和德育实践为主要生活内容――研究德育、实践德育、体验德育,这既是他们的工作,同时也是他们的生活。在这种以德育研究和德育实践为根本特点的生活过程中,个人的道德品质会获得濡染和提升,作为个人的整体生活会受到道德哲学的影响和陶冶。因此,可以说,德育研究者的生活,既是一种德育研究的理论生活,同时又是个体道德实践的生活和体验。

三、班华老师德育思想和德育实践的拓展

认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并进而推动着实践的发展。在班华老师身上,充分体现着这种实践与认识相互影响和不断发展的过程。在班华老师的德育研究中,他的德育思想和德育实践是不断拓展着的。

(一)德育向心理教育的拓展

心理―道德教育思想的提出,是班华老师在心理教育中拓展德育空间所进行的一次尝试。心理―道德教育是班华老师在观察思考学校教育实践中提炼出来的。[9]他发现,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在教师的教育实践中往往被自发的、无意识地融合在一起,但却对儿童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的发展产生了非常有效的促进作用。为此,他对这一融合进行了理性的、自觉的思考,在区别二者差异的基础上,提出将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实现育心育德一体化的观点。班华老师对心理―道德教育持续进行了十多年的深入思考,不仅拓展了人们对于德育和心理教育的丰富认识,也为构建心理―道德教育这一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在心理教育中融入道德教育,使原来纯粹心理学意义上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兼具了道德意义与教育意义,这也丰富和扩大了教育学的知识领域和问题意识,对于心理学和教育学及其道德教育来说,都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和学科意义的贡献。

心理―道德教育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不仅引起了理论研究者的探索,同时,也受到广大中小学校德育实践者的广泛关注和认同,成为广大中小学校德育工作实践中最为活跃的一个领域。这可能根源于“心理道德教育本就是从实践中来的”这一事实。许多学校都以此为项目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和研究项目,广大中小学老师在这一领域的召唤下,积极参与到学校德育和心理教育活动和研究中,大量以实践为出发点和根本目的,积极探索心理―道德教育的行动方案和研究项目争相竞放,一个个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心理―道德教育实践也改变了学校道德生活风貌。心理―道德教育领域的开拓,既推动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又为心理教育建构了新的发展空间和问题领域。

(二)德育向教育整体的拓展

“德育本身应当是一个整体,作为整体的德育还应融合到整体教育中去”[10],这是班华老师始终坚持的德育信念。这一信念促使他的德育思想和德育实践由狭隘的德育领域拓展到对教育整体的道德性思考。

1.德育与整体教育的融合,其最重要的体现是融合到教学中去。教学是各学科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当然也是德育的组织形式。班华老师提出了“让教学成为道德事业”的重要观点,认为学校教学应当是道德教育的基本形式。[11]他反对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说法,指出教学本身就具有道德教育的价值。这种道德价值既蕴含在作为教学内容的学科知识中,也内隐在良好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师生关系、课堂氛围里,甚至是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和教师的人格示范。

2.德育与整体教育的融合,还体现在与各育的融合。各育除教学这一组织形式外,还有其他各种实施方式。例如,各育都有各种课外教育、各育的科研活动、参观、展览等。这些实施方式中也都包含着德育的因子。德育要融合于整体教育中,这根源于对“人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这一认识,[12]对人的教育也应当是整体性的。德育与各育的融合体现了德育中包含着各育的因素,各育中也有进行德育的要求。例如,体育以发展身体素质为目标,然而,也包含勇敢品质的训练,同样,关怀生命健康也是德育的内容;智育以传授知识、发展智力为目标,然而,也包含道德知识和道德理性的教育,同样,人的道德发展也需要相应知识基础的支撑;美育以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观为目标,然而,也包含着关于美的价值判断,同样,德(下转第页)(上接第页)育也包含着关于美的认识。[13]德育与各育的融合,使得各育具有了道德价值,得到了意义的升华。通过各育的实施,德育融合于对人的整体教育中,融合于学校的整体教育生活中。

班华老师是一个时代行动研究的典范之一,以其一生的学术实践诠释着自己的教育理念,表达着对教育实践的热情和独特见解,书写着一位教育学人的教育人生,这种实践的精神、行动的勇气鼓舞着后来者脚踏实地沿着德育实践的方向去奋发和追寻。

参考文献

[1]班华.思想品德教育过程[J]. 教育研究. 1980(3).

[2]班华.现代德育论(第二版)[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99.

[3][4][5]班华,薛晓阳.学校道德生活教育模式的探寻与思考[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0:1,27,36.

[6][10][12]班华.德育理念与德育改革――新世纪德育人性化走向[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2002 (7),4.

[7]班华.“学会关心”――一种重在道德学习的德育模式[J].教育研究.2003(12).

[8]班华.乡村生活的道德智慧[J].理论探讨.2003(6).

[9]班华.对“心理―道德教育”的探索――兼论中国自己的心理道德教育之道[J].教育科学研究.2010(1).

第6篇:小学老师师德论文范文

学生科师德师风学习活动总结一年多来,我校从加强内部管理入手,一切从学生的成长着眼,努力打造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老师动起来了,学生活起来了,校园内部生机勃勃,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今年开学至今,我们的校园里不光做起操,还跳起了小苹果舞,上起了农村小学少有的电教课,图书室新购买的新书,也开始对学生开放,变化很多,现就三个方面工作汇报如下:

一、关于师德主题教育活动。

(一)具体做法。

1、召开动员大会,营造良好氛围。

校园内增设师德版面,师德标语和横幅,教室办公室张贴名言警句“今天你努力工作了吗?”“分分秒秒做有益的事,每时每刻戒掉无聊的行为。”“冷漠不是你的权力,爱学生是你的天职”。结合实际,通过橱窗、宣传栏、黑板报、校讯通等载体进行广泛宣传动员,充分发挥学生家长及社会舆论的作用,积极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

2、进行专项学习。

依据偃教(20xx)73号文件规定的学习内容,每周四下午分教研组进行学习,教师全员参与,有专项活动记录,要求学习笔记自学和集体学习相结合,每位教师不少于10学时,活动结束,每位教师撰写学习体会2篇。

3、加强典型宣传。

(1)今年全国模范教师,xx省师德标兵张xx老师到我校任教导主任,我校充分利用先进人物的榜样作用,安排专门时间请张老师进行师德演讲,号召全体教师向张老师学习。

(2)积极组织教师听取偃师师德报告团巡回演讲。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

4、开展教师集体宣誓活动。

(1)组织教师认真学习《xx省教育厅关于印发〈xx教师誓词〉的通知 》。

(2)建立集体宣誓制度,营造树师德、铸师魂、正时风的良好氛围。

(3)利用周一升旗仪式,邀请家长代表莅临活动现场,全体教师进行宣誓。

5、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大讨论。

11月4日,进行师德大讨论“怎样做一名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怎样做一名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11月11日,进行师德大讨论“教师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1月18日 ,进行师德大讨论 “对‘四有’好老师的解读”,11月25日,进行师德大讨论“我为学校师德建设献一计”。

6、开展承诺践诺活动。

印发教师师德承诺书,教师向学生及家长做出承诺,并将承诺书发给学生家长,接受家长监督。

(二)取得成绩。

1、通过一系列主题活动,教师的思想认识有了明显的提高,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有了明显增强,一年级董会芳和张培培老师,为使学生当天所学知识当天掌握,所有知识点逐一过关,完不成的学生,每天下午放学后耐心辅导,直至学会。

2、通过师德教育活动,广大教师的纪律观念得到了明显的增强。51岁的寇瑞红老师,带病坚持上课,嗓子都哑了,也没请过一节假。

3、通过师德教育活动,广大教师学习理论的自觉性也有了明显的提高。由于时间紧、内容多、任务重,许多教师硬是挤出时间来自学必读书籍和资料,有的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来学,有的利用工作间隙来学,极大部分学校都利用休息时间时间召开组织教师讨论会,全体教师毫无怨言,也没有教师无故缺席。这些师德教育活动,增强了教师间的团结,激发了教师积极向上的活力。

(三)今后打算。

1、对照规章制度,开展“五查五看”活动,人人找不足,写出自查报告。

2、召开座谈会,设立师德师风建设信箱,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

3、印发调查问卷,开展民主评议。

4、认真分析,撰写整改报告。

5、制定考核评估方案,认真进行师德考核。

二、关于教学质量提升。

(一)、精心打造业务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

(1)坚持业务学习。安排业务学习内容,每周进行一次业务学习,学习先进理念,进行业务研讨。本期我们学习了学校制定的课堂要求十条、山西太谷四种课堂模式、城关镇课改方案、专家讲座(有关小组建设的课件100多张幻灯片)、新课标,并对教师进行业务知识考试。

(2)为教师提供各种参加培训学习机会。校领导牵线搭桥,让每个老师和其它学校优秀教师结对子,遇到问题随时交流;坚持每周到一实小、三实小听课,开阔眼界,促进自我发展。

(3)加大教学流程检查力度。除电子教案外,课前必须写实用性简案;课内提高课堂实效,讲课时间不超30分,注重导学案使用及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和评价、保证每课一收获,知识当堂落实,任务当堂完成,个个过关;每个教室张贴各学科的过关检查表,每天都有具体的过关任务;作业分层布置、关注学困生帮带、课外作业检查,作为检查项目,检查结果及时记录并量化,记入教师“全方位量化考核”。

(4)加强听评课,锤炼课堂。进行了两轮校内公开课展示,边讲边评。第一轮教师大胆放手尝试让学生当小老师,让学生主宰课堂,课堂上各个“小老师”当的有模有样;第二轮每位教师上电教课,人人制作课件上公开课,从未上过电教课的学生,兴奋异常,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教学公开课活动的开展,加快了我校教学改革的步伐。

(5)开展业务研讨,加强教师间的经验交流。分教研组“就如何分层布置作业”、“知识点如何落实”、“课外作业如何检查”、“学困生如何帮带”、“期中考试情况分析及下步打算”五方面进行交流,并探讨在教学过程中、管理过程中的困惑问题,如:学困生完不成作业怎么办?学生掌握知识不灵活,一变题型就不会做怎么办?学生学习习惯太差,粗心造成错题多怎么办?大家畅所欲言,互相出主意,想办法。

(6)校领导听推门课,加大对课堂教学的监控力度,及时了解课堂教学现状。

(二)、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抓好学校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训练。开学第一周组织学生学习守则和规范、班规班约的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做到心中有规范,行动有守则;上好每周的班会课,周周有主题,进行养成教育。

(2)开全开足课程。特别是体育、音乐、美术课,每周至少抽查一次上课情况,并做好了记录;开展活动促上课积极性,如开展小苹果舞蹈比赛、队列比赛、广播操比赛、跑步比赛,书本上歌曲合唱比赛,少先队队礼队歌比赛、画展、小制作展览等调动了学生上这些课的积极性。

(3)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学习竞赛活动,如口算比赛,百词百分赛,英语单词听写大赛,数学基础知识填空比赛,作文比赛等。

(4) 开展“争星榜”活动。制定较多荣誉评定办法,如设单科状元、学习之星,进步之星、德育之星、名星小组等,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荣誉激励学生不断上进。

(5)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做到三保证:一保证时间,每天上午7:40--8:00为全校统一诵读时间,实现日日诵读;二保证全员参与。实行兴趣培养、氛围熏陶、梯度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伸展和收获空间;三保证系统性。不同年级分别诵读与自己年龄段相适应的诵读内容。

(6)阅读和练字常抓不懈。每周一、周三下午第一节为阅读课,学校开放图书室为孩子们提供了优秀的阅读书籍,教师指导阅读,使孩子们眼界大开、兴趣盎然。每周,二、周四下午第一节为写字课,教师认真指导学生练字,并及时批改。

(7)家校互动形成合力,成功召开期中考试后的家长会。学生、家长同台领奖及学生进行才艺展示汇报,赢得了家长一致好评。

(8)开展好阳光体育活动,把它当成课程来上。阳光体育活动采用合操和分组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大课间统一做完第三套广播体操“七彩阳光”后,根据学生特长分组大课间活动,使活动多样化。

(三)、通过全体教师的不懈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教师教学能力明显提高。争先恐后出去讲优质课,打破了多年来的零记录;语文组还搞起了课题。

2、学生动起来、活起来了。课堂上能说了,气氛热烈了,能唱歌了、会跳舞了、能写会画了,课间能做操、跳舞了,生龙活虎起来。

(四)、今后发展的方向及设想。

1、为教师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走出去:加强与二、三实小联系,多听课,多参与他们的教研活动;请进来:请一些专家、能手来学校指导。

2、不但关注教师的教,更加关注学生的学。课堂让学生讲、说、练、讨论,老师学会放手。

3、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

实现教学模式多样化。一方面高年级学生,组织一部分学习程度好的学生备比较简单的课,经过老师指导,尝试由小老师上课,一节课也可让几个小老师每人讲一部分知识,培养更多的小老师;另一方面教师多上电教课,来吸引孩子的眼光,开阔视野。

4、多元评价与关注个性相结合。

在学校原有评价体系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更新评价项目,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功能等方面再下工夫。

5、大阅读列入课程表并常态化。

本期我们已经把阅读融于平时,把阅读课列入了课程表,下步我们将坚持并在读书效果上再动做文章。

6、加强教师业务学习。每个老师自报两、三本书,学校统一购买,学生阅读时间,也是教师阅读时间,多读书开阔教师眼界。

三、关于安全工作。

我校从增强师生安全意识,强化学校安全管理入手,通过健全制度,明确责任,强化措施,细抓落实,扎实开展活动,为师生营造了一个安全、文明的育人环境。具体做法如下

(一)、领导重视,组织机构健全,保障有力。

1、学校成立安全、校舍、消防、班干部等领导小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2、为了增加安全检查力度,扩大安全检查面,学校领导和学生干部,每天不定时巡视校园、周边环境和学生在校园活动情况,及时检查排除隐患,并认真做安全记录。

(二)、我校以“关爱生命、关注安全”为主题开展活动。

1、学期初制定各种安全规章制度,并层层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邀请法制副校长、安全负责人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备好安全教案,认真上好安全课。

2、校园张贴《安全警示标语》,制作安全学习版面,发挥周会、主题班会、家校活动、实战演习、安全知识演讲、心理咨询、黑板报、手抄报、安全征文等,提高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安全意识、安全防范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3、全面摸底,对单亲(离异家庭)学生、有特殊疾病的学生建立特殊学生档案和缺课追踪档案。

4、实行课间教师交接班制、领导带班制、静校制度、节假日护校制度、班干部检查制。设定活动区域,定人员、定时间,值勤教师到位,责任到人,及时做好学生的安全管理工作。

5、定期认真进行校舍、院墙、厕所、校内活动场所、消防通道、线路等安全自查自纠,竭力消除各种隐患。

6、认真做好每个月安全教育活动总结。总结成绩查找不足,制定整改措施。

(三)、安全工作成绩。

“关爱生命,关注安全,创建和谐校园”为我校活动主题,“平安校园我爱它,人人平安靠大家”是我校教育目的,“天天学习安全、周周展示评比、月月活动总结”是我校的口号宗旨。“活动多样,记录完整,材料齐全”是我校档案特色。

(四)、今后打算。

1、开展的安全活动我校会继续坚持下去并且会制度化,精细化,经常化,完善化。

第7篇:小学老师师德论文范文

对小学生心灵的引导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中,课堂之外的日常生活中也需要学生们的处处留心。小学数学老师要引导学生直觉主动地培养自己的道德素质,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考虑到老师与小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时,德育的成功和贯彻落实不是一蹴而就的,小学数学老师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每一天都要关注好同学们的生活,在学生们的生活琐事中帮助他们纠正错误的与德育背道而驰的行为,鼓励他们发扬正确的与德育并驾齐驱的行为。在正确的道德行为累加起来后,帮助小学生们养成好的习惯,树立起将道德美德发扬光大的信心与决心。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教师有极大的耐心和信心,才能真正的做好这件事情。

1小学数学老师带领小学生推动德育教育进程

中的一些无效的方法和改进策略

1.1枯燥的理论知识在真正意义上不能让学生真切体验道德品德的建设的重要性

数学问题过于晦涩难懂,远离小学生的生活圈。小学生的心智尚不成熟,他们的心思简单,天真无邪。玩是他们的天性,对于和他们八竿子打不着的事,他们肯定是心不在焉的。不可避免的在课堂上开小差,和别的小朋友说话扰乱课堂纪律。倘若一直把问题讲的过于复杂,类似于照本宣科,小学生不能理解,有效的问题也会变的枯燥无味。学生学习的欢乐气氛带不起来,教学质量就会不理想,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了,一切的准备都成了徒劳。教师的教学动力就会慢慢消耗掉,对于小学数学教育中渗入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是不利的。所谓理论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小学生更好的应试,但如果仅仅给学生们灌输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对孩子的成才成长是不利的。如果数学老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的讲一些关于数学的各种知识点,遇到重点再让同学们用红笔标注,在课下强制性让同学们练习,这样的教学方法看似是一个很好很完整的流程式教学,但对小学生成长成才作用不大,并不能让德育深入到小学生的心里,有时候还会产生相反的作用,会让学生对数学这么学科产生讨厌和无兴趣的心理,这都不利于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渗透立德树人的理念。所以将书面上的知识转化为实践上的应用才是王道。数学老师在课堂上不要仅仅讲述一些枯燥单一的数学知识点,还需要要声情并茂的讲述一些有利于德育顺利进行的实例,让同学们善于发现生活中高尚的道德品德的魅力,并逐渐向形成高尚的道德品德的方向靠拢。

1.2教育中依然存在落后模式化教学的方式教导学生

我们从小就接受教育,教育是对我们行为做一个规范让我们的发展合乎一个合格学生和公民的要求。当谈及教学方法我们就应该革除一些落后的理念和方法,落后的教学方法并不能适应现在的教学理念,所以我们要既遵循教育界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要跳出模式化的教育方针去创新理念,给教育教学带来好的成果。我们现在把注意点放到小学数学教育中,来探讨一下小学数学教育中落后模式化教育的例子,并对此例子做一个简单的评价。在某一个小学数学课堂上,老师在讲解关于代数的数学知识。在讲解的过程中没有小学生的积极参与,小学生对枯燥的计算题是不感兴趣的。这种仅仅由老师一人自导自演的沉闷课堂结束后,会给小学生发一些有关计算题的试题。小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计算的效果不佳,课下发的练习题小学生无从下手。有一些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的勉强能完成练习题,但解题思路和方法都是单一的。这种落后模式化教育显然已经不适合新课标的要求,并不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也不能渗透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所以,需要我们对这种学方式进行整改。试想,这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老师在教给学生们数学知识时候,引导小学生用数学思想思考数学问题主动参与数学课堂。数学老师可以准备有趣的课件在多媒体上放映,课件要遵循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可以制作的卡通一点,迎合小学生喜欢看动画片的爱好。例如,可以设计一个“文明友善记心中”的数学活动,当开始上课时,老师出几道计算练习,引导小学生用数学思想和自己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没有学习过的计算知识并积极举手示意老师愿意在讲台做题,如果仍然没有小学生愿意上讲台做题就老师需要主动点名来带动小学生参与课堂,课堂氛围在教学中是很重要的,可以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台上做题的小学生计算中会出现一些代表性错误,这些代表性错误会让课件上的人物活动出现困难,比如一个老奶奶形象在过马路途中遇到了困难。接下来老师在讲新课时带领学生们分析刚刚计算出现的问题,在解决好这个问题之后,再邀请同学上讲台做题,帮助老奶奶过马路,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小学生充分发表对计算见解,积极探索答题思路。

1.3德育融入生活中的范围过于狭隘

德育不能局限于一个方面,在同学们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让高尚的道德品德贯穿其始终。小学的数学老师如果仅仅引导学生们在学校要做规范,做事要有分寸。可并没有提点同学们走出学校进入其他地方在做事中要遵守规则,有的同学会在学校里表现良好但一出校门就感觉自己不受管束,可以任意妄为,做一些违背高尚的道德品德的事情,犯下各种无法弥补的错误。这是教师过于片面的想法。这就警醒老师们要让德育发挥积极意义,让学生们不管身处什么地方,都要牢记法律不可违,道德需自觉的准则。德育生活化更加深入,不仅渗透于学校,在校门之外也谨记道德的对自己的约束。让小学生在学校中做一个优秀的学子,在社会上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1.4师资力量过于薄弱,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好的老师可以教出成绩优异的学生,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现在我们国家对教育还是相当重视的,投资的经费逐渐加多。这些电子设备如平板、多媒体等相继出现在课堂上,这对小学教育的发展无疑是锦上添花。可问题也来了,有些教师偏偏不会使用电子设备,这就意味着会消耗某种资源。还有一些老师他们只攻读他们所教的,对于扩展的知识内容不甚了解,例如科技、文学、舞蹈、音乐等都很少涉猎。之前在新闻上看到某小学老师在教师节没收到礼物,竟然辱骂一位同学,现在这位老师已经得到应有的惩罚。这类教师自身都缺乏良好的道德品质,他们如何能培养好学生的道德品质呐。师资力量过于薄弱,一些教师的思想过于狭窄,同时,一小部分教师缺乏师德,这种种的现象对培养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来说显然是没有任何好处的,还会抑制学生德育的发展。

2小学数学老师将德育渗透数学教育的过程中探索出的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

2.1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的成功渗入和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密不可分

小学数学教学在渗入德育的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们注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积极参与到发现德育的过程中去。细节决定成败,只有帮助学生将细节做到位,才证明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在寄宿学校里上学的学生积极留意食堂里的标语,“节约是美,浪费是丑”、“有序就餐,文明用餐”等。将这些标语放在学生容易看到的地方,只要一抬头就能注意到,会对学生产生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多数同学都能做到不因饭菜不和口味而浪费食物,不因为了方便自己而强硬插队等等,每一个同学都想要提高自身道德品德,自觉继承并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之节约。同时,一些同学想要浪费食物,在看到标语之后,也会审视一下自己的做法是否正确。每天在同学们去教室的路上留意学校里的保洁阿姨,她们每天要起的比同学们还早,扫落叶、垃圾碎片和清理已满的固定垃圾桶,同学们把保护环境谨记在心,提高自身品德,不乱扔垃圾,在行动上减轻他们的工作量。这些在我们看来都是很小的事情,但是,小的事情最能看出一个人的道德品德是否正确。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关注到这些小细节。

2.2数学老师要积极改进思想

小学生数学教育不再是单一的教给小学生数学知识,现在已经演变为既要让小学生收获数学知识还要让小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底线有情操的人。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大转变,所以要求教师的思想也有一定程度上的转变才能更好的落实这项教育理念。当小学生在数学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时,拥有数学思想的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深度和广度都会发生意想不到的深入和扩大。当然培养小学生形成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并非是容易的教学过程,需要小学数学老师在不断试错中改进教学方法。试着给小学生开辟更多的获取学习方法的途径,着重提高小学生用数学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同时给小学生们灌输一些思想道德文明的理论。在小学生的数学教育中,小学数学老师起到的是引领的作用,小学生是学习和获取数学知识以及提升自身修养的主力军,这也在提醒数学老师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想和道德情操都是是至关重要的。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中数学老师要让思想紧跟时代潮流,课堂上举的时政热点有探讨价值。在生活中,小学数学老师通过电视、手机等工具,了解到社会上的情况及时的传达给小学生。枯燥的知识会让小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可以在复杂的数学理论知识讲解完毕之后,小学数学老师可以在多媒体上放映一位小朋友向站岗的警察行军礼的画面,让学生们感悟小朋友的文明礼貌。老师讲在高考的那几天,会有好多积极的志愿者、警察、商贩等帮助遇困难的学生,争取让高考学生顺利完成考试,让学生们感悟他们助人为乐的精神。老师还可以讲近些年来,国家推行了共享单车给人们解决最后三公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一些落后的城市却没能将共享单车推广开来,因为存在乱停乱放、故意损坏等,让同学们对这一现象进行反思,让爱护公物成为学生们所践行的一个准则。体验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沉浸在课堂情景中,在言谈举止中搜寻德育价值。让学生进行沉浸式体验,就可以体会到这件事情的内核是什么样子的。因为他们知道了乱停乱放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所以,他们才会在学校和社会中做到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让同学们践行好社会公德。

2.3小学数学中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的教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小学生涉猎的知识相对比较狭隘,对许多问题都是未知的,同时,小学生的心理还未完全成熟,对于新鲜和未知的事物存在着很强的好奇心。这就需要小学老师积极引导激发小学生对有效问题的好奇心。小学教师的心思需要细致一点,深入到小学生的生活圈,让他们对生活中出现的需要联系小学数学知识的问题思考得更深刻一点。小学生在学习关于钟表的认识、单位的划算、加减乘除中小学数学老师要提醒小朋友在家记录钟表的时间点、量一量自己家桌子的长宽高、去商店买东西核对应找的零钱数等这些都需要独立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思考问题的结果的合理性。将所学知识于生活实践有效的进行结合,既让学生学会了知识,又让学生提高了生活的实践能力。我们都知道在学习中涉猎到贴合我们生活的就很感兴趣。开心的把知识全装进脑子里,待到实践中大展身手,心里甜滋滋的。小学数学的教学也需要有效问题的情景创见,要做到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简单的问题趣味化,把有趣味的事物生活化。小孩子都喜欢玩玩具,我们就把数学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这对有效问题的情景创见也是一个很好的启发,可以让某一个孩子扮演一个小小的玩具店老板,再找几个学生扮演买玩具的小顾客。一个水枪5元,小顾客拿了20元给玩具店老板,让小学生们动脑计算下应该找回多少钱。在这个情景中还可以教小学生一些礼貌用语,比如:谢谢常挂嘴边。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就完成了,既玩耍了还学会了知识。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也有了更多的兴趣,数学知识也不再枯燥难懂了。还有数学老师要和家长合力引导孩子,学生在监督中养成自主学习和道德行事的习惯。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习数学也是自己的事情也要独立完成对数学的思考。许多家长对小学生的态度就是让他们多去尝试独立完成一件事,并给予足够的支持和鼓励。小学生在独立中难免遇到困难这时候并不是让他们全身而退的时候,而是给他们一些小小的提示让他们自己思考怎样优质的完成任务。有的时候,我们需要相信一个孩子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迎难而上才能在以后不拍困难。慢慢地小学生能从成长中获得乐趣,好习惯将陪伴孩子一生。小学教育的阶段是启蒙的阶段,在情景化中培养孩子对数字的喜爱,增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还有情景化的创建有利于引导孩子在为人处事中做到礼貌善良,对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是大有裨益的。小学数学教育中融入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任重道远,每个小学教师都应该参与其中,让教育创新之水源远流长。这不是一件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学校、老师、家长共同努力,将立德树人理念真正的嵌入教学中去。因此小学数学老师要不断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紧跟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并不断满足小学生的发展需求。

3结束语

第8篇:小学老师师德论文范文

1.德育内容空洞、课时挪做他用与教学方法落后、考核评价制度不合理。

(1)正常课时确保不了,教学方法滞后。学校按规定把德育课的课时安排得很足,但却不能保证实际上课时间。在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方法陈旧,学生体会不到德育课的乐趣,甚至产生对德育课的厌烦。大部分老师教学方法单一,讲授法“一管到底”。

(2)考核评价制度不合理。小学品德课的考核一般采取期末统考的方式,评判的形式比较单一,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通常是结合学生的卷面成绩和平时的表现情况确定学生的德育最终成绩。

2.德育师资匮乏,教育者自身素质达不到要求,体现不出教学理念。

师资力量是教育发展的根本,教师个人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的高低。农村学校受到经济条件和环境等各方面的限制,很难配备专门的德育老师,大部分德育老师是由语文老师兼职担任的。大部分教师因为没有受过专门的德育课学习或培训,难以明确表现出德育课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

二、农村小学德育努力的方向

1.摆正德育的位置,把德育落到实处。

(1)摆正德育的位置,充分认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初级阶段,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小学阶段要重视加强小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为此,学校应改变重智轻德的传统,重视德育教育,认清德育教育的目的、意义、作用,德育和其他教育的关系以及德育在智育、体育、美育中的重要性和地位。要坚持德育智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加强对小学生道德意识的培养。

(2)理清德育机构的职责,加强德育工作建设。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机构一定要加强自身的领导力和执行力。要按照上级文件规定对德育的日常工作定期进行检查,确保日常的上课率、听课率、备课率。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工作队伍,这是提高德育工作水平的前提和保障。针对目前的德育工作者没有专职化,负责德育工作的老师都是身兼数职,德育队伍的不稳定,德育工作的时效性低等问题,要坚持选拔一批有较高理论修养和业务素养的、有志于从事学生德育工作的人充实德育队伍。德育领导机构要不断加强德育重要性的宣传工作,调动全校老师参与德育工作的热情,鼓励人人参与德育建设,人人乐于德育工作。对积极参与德育的老师进行物质或精神方面的鼓励,改变德育只是班主任的工作的错误认识。

2.注重对德育教材的开发利用,使教材更贴近生活。

由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文本比较简约,给教和学都留下了较大的开发空间。所以,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要不断挖掘教材的“空白点”,寻找教材的“生长点”。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倡“生活即教育”,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家长、社会等实际生活中捕捉各种有利的德育资源,把这些资源进行合理的加工引入德育课堂,使德育内容更加贴近生活。教师还要不断根据当地实际拓展校本课程。例如,可以利用地方的名人畅谈人生、漫画家乡的变化,甚至可以教学生一些简单的种植养殖技术等,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感情,缩短小学德育教材与实际农村生活的距离。

3.改变传统的德育教学方法,增强德育的趣味性和实践性。

(1)改变传统的德育教学方法,贴近学生生活。“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生作为德育的直接对象和主体,是开展德育的基本前提和最终归宿点。因此,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学生,制定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在教学中应避免“一讲到底”的做法,克服道德的说教和德育工作的“假、大、空”现象,在增强德育趣味性的同时要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小学生的爱好和学习。例如,农村学校有亲近大自然的优势,而大自然在赋予孩子灵性、陶冶孩子情操方面是很有作用的,农民纯朴、自然的生活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学校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去欣赏农村的自然风光让孩子感受家园的美丽,让热爱故乡家园的情感在学生的内心中自然升华。

(2)课内课外相结合,增强德育的趣味性和实践性。一方面,在课堂上德育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违背道德的现象,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讨论时,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允许他们在相互的争论中剖析现象的背景、原因,了解正面作用、负面影响,从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他们对道德规范的认识和操作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这样,不仅增加了德育内容的生动性、趣味性和新鲜感,也使传统的德育方法更注重与现实相结合。同时,既不会让学生感到迷茫,又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掌握解决现实道德问题的方法。例如,希望学生学会原谅别人,就可以假设:假如有一天,你的好朋友借了你最喜欢的公主裙去穿,可是不小心却在上面弄了一个小洞,当她把裙子还给你时,你会怎么办?通过这样的小例子,可以改变德育课的枯燥性,而且加深学生对德育的理解。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德育教育实践活动。德育的目的是用于实践,实践在道德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选择合适的实践锻炼方式,并且持之以恒,开展经常性的活动,创建实践的活动基地,为学生的实践锻炼创造条件,使学生在实践中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例如,可以借助少先队的力量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德育活动。如借助雷锋日、清明节等各种特殊的节日给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同时针对一些寄宿制的学生,也可以利用课余饭后,把餐桌、把宿舍当作德育的课堂。总之,要利用一切条件使德育之花处处开放。

4.加强德育的师资建设,提升教师师德水平。

第9篇:小学老师师德论文范文

一、教育根本——立德树人

俗话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而教师大计,师德为其根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提升新时代教师素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首要任务,号召我们广大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幼时,最初的梦想便是成为一名老师。老师代表着神圣权威,他的一言一行都能成为模范去学习。渐渐长大,这个梦想开始被模糊、被遗忘,甚至大学选择师范这个专业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不是因为我对教师这个职业失去了兴趣,只是因为潜意识里我觉得自己离教师这个光辉的形象相距太远,性格的内向不善表达、意志的游离不坚定、思想的幼稚不成熟等等不足实在让我没有勇气去浇灌“未来的花朵们”,我怕误人子弟。而现在,把教师当做一生职业的决定,我是经过一番慎重的思考的。也许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我最先要做到的就是相信自己和改变自己。还好,我做到了!从教几个月以来,学校带领我们学习了李局长在新时代全县师德师风专题建设推进会上的讲话精神和《如东县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准则》、《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一系列文件要求,参加大大小小的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师德师风”四个字一直在耳边回荡,它使我的思想意志更加坚定,使我的师德防线更加牢固,使我的目标追求更加执着。接下来的教师生涯里,争做一名优秀的“四有”教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

二、教学要求——返璞归真

教育的根本是立德树人。师德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它是我们成为一名合格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而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是教育的重中之重。韩愈的《师说》: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就已明确教师的这一主要工作。

一开始,我所误解的教书育人就是“授业解惑”。大四时,我在一个乡镇初中顶岗实习了一学期,课上我努力把课前备好的及自己理解的知识点教给他们,课后我也找学习困难的学生沟通交流,可是一学期下来学生进步甚微,厌学的学生喜欢我却照样不喜欢学习。真正成为教师之初,我开始意识到原先的问题——过度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忽略学生的主动学习,也就是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学生主体性的问题。于是课堂上我开始研究如何多层次的让学生参与进来,多种朗读方式、多种讨论方式、多种回答问题方式等等,学生是“动”起来了,讨论回答似乎都很火烈,随之而来的问题又出现了:课堂45分钟学习内容太少,课程进度严重拖沓;讨论前缺少独立反思,直接进入小组讨论;讨论时很热烈,回答却不积极或是回答内容偏离无关······后来,听了朱唤民老师的《着力“真学” 精准施教》讲座,我才真正明白问题源头——过度重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而忽略引导学生进入真实的学习状态,没有在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下,使学生最大化碰撞学习智慧、突破学习困惑。接下来我需要更加努力地研究学生、备好教材和设计好课堂环节,每节课反思是否达到“六真”——自主先学是“真”学习、课堂展示是“真”交流、小组合作是“真”互助、质疑问题是“真”问题、教师讲授是“真”需要、当堂反馈是“真”训练。

三、师生目标——共生乐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