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职校企合作范文

中职校企合作精选(九篇)

中职校企合作

第1篇:中职校企合作范文

校企合作不仅有助于不同的合作主体之间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同时能够大大增强企业的竞争地位,对技术创新具有积极地鼓励作用。财务管理活动是教学企业的主要活动之一,教学企业的成长离不开财务管理的需求,教学企业除了需要充分满足中职学校实践教学的需要以外,还必须与企业追求利润的本质相符。因此,不断探讨中职学校校企合作中的财务管理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中职学校校企合作中财务管理的特点

从传统观点方面来看,财务管理往往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程序化特点,并且单独由企业内部的相关财务部门开展运作。但实际上,在中职学校校企合作中,各个合作主体之间关系是展暂时性的,且较为松散,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推动产学研合作。因此,中职学校校企合作中的财务管理更加体现出了柔性化的管理特点。“人性化”是柔性管理的重要标志,充分注重速度与反应、尊重和平等,着重强调变化与跳跃、弹性和灵敏[1]。柔性化财务管理以差异性互补、竞争性合作、虚拟整合以及信息共享等为依靠,逐渐使价值从原来的“微”转变为“显”,大大增加了自身的竞争优势。

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奖酬机制的柔性化和管理决策的柔性化。而从形式上来看,中职学校校企合作中的财务管理并存了“实”与“虚”两个方面。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中职学校校企合作的资金链方面充分体现出了自身的独特特点,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打破了传统企业的组织界限。同时,在校企合作中,各项资金的运动主要以契约为依据来设计流动。因此,财务预测、财务协调以及财务控制方面是中职学校校企合作中财务管理职能的主要体现。在财务协调过程中包含了投资和融资,而收益分配的主要内容则是对具体业务的收益进行分配,不仅不会存在各种分配项目,更加不可能涉及到股利政策。

由此可见,中职学校校企合作中财务管理的职能扩大了传统财务管理的范围,增强了传统财务管理的效力。而财务协调的职能在这当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求不断加强财务的控制工作。此外,在中职学校校企合作中,由于个体之间并没有存在行政隶属关系,主要是通过契约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得财务控制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2.中职学校校企合作中财务管理的目标

实际上,中职学校校企合作是中职学校和企业为了充分利用双方的核心能力,而将两个不同类型的主体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动态联盟。从研究角度上来看,中职学校校企合作中财务管理的目标与传统意义上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并不一致。通常情况下,“利润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等是传统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主要代表,且充分与工业时代相适应。然而,在中职学校校企合作中,并不与股份制企业相结合,再加之其本身并不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因而呈现出了明显的暂时性特点,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就意味着在中职学校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是不可能通过持续经营这一方式来实现效益最大化的[2]。在中职学校校企合作中,财务管理的目标越来越多元化,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价值链最优化。从本质上来看,中职学校校企合作是一个由各个合作主体充分将自身的核心能力贡献出来所结合成的价值链,各个成员在这个互相补充双方优势的价值链中均将自身的最优部分发挥出来,最终形成一条新的价值链条,其他任何传统价值链都无法与之相比拟。

(2)实现了最大化的资源配置效益。中职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资源互补是形成中职学校校企合作的经济基础,将合作项目作为中心,通过双方之间的契约关系能够实现资源的共同分享和互相补充两者的资源,具体而言,主要包括管理方面的互补、技术方面的互补、人力资源方面的互补、资金方面的互补以及市场营销方面的互补等。在中职学校校企合作中,各个主体分别将自身的优势资源贡献出来,从而构成一个整体性的资源系统,能够充分满足市场机遇的实际需求,最终使资源配置效益达到最大化。

(3)使契约关系人的利益最大化。在中职学校校企合作中,各个合作主体构成了一种利益权衡机制,并且形成了一种多边契约的关系,中职学校和企业共同影响着校企合作中的财务管理目标[3]。当校企合作中的收益达到最大化时,便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各个契约关系人的利益,从本质上而言,这也正是各个利益相关人员开展校企合作活动的最终目的。

3.中职学校校企合作中财务管理的评价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有关中职学校校企合作中财务管理的评价方法有很多,主要包括层次分析法和综合评价法,这两种方法均建立在专家学者的主观判断基础之上,但是,事物并不是一层不变的,其通常不确定性,因此,专家也同样不可能完全合理地判断各项评价指标。而DEA法是以客观数据为依据得到最终的评价结论,对数据的准确性具有较高的要求,但是却无法充分反映决策人员对各项准则的偏好程度,无法准确反映出某些定性指标[4]。因此,针对中职学校校企合作中的财务管理评价问题,不管使用哪一种分析方法都有其适用条件和不足之处。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主要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来进行评价。

首先,中职学校校企合作中财务管理的评价应该着手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应该将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充分结合起来。由于各个主体对校企合作整体效益所作出的某些“贡献”是无形的或非财务上的,并不仅仅只局限于财务方面,因此,应该充分关注各个方面的信息,如市场调查信息、新产品研究与开发信息以及沟通与营销信息等,对各个主体的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以及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进行考核。同时,还应高充分重视各个主体之间的合作和风险评估,以风险和回报为依据,对投资机会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

另一方面,应该充分结合合作前分析与合作过程中考核。在合作之前进行认真全面地分析是中职学校校企合作的基础,其重点是对分析如何选择合作伙伴,只有做好合作前的分析工作才能够有效保证校企合作的成功。此外,还应该不断强化中职学校校企合作过程中的财务状况考核工作。其次,从系统方面来看,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使得中职学校校企合作的经济行为也变得更加复杂起来,进而使会计信息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化。因此,“贫信息性”是对财务系统的现状进行分析和对财务系统的前景进行预测等一系列问题所依赖的信息,这正是财务系统的“灰色性”[5]。

一般而言,针对灰色特征的财务信息,如果使用传统的评价方法是无法充分获得科学而准确的财务评价结论的。由此可见,将校企合作作为评价对象,其本身具有非常典型的灰色性。在实际评价过程当中,“满意财务状况指标序列”应该以相关财务指标为依据,严格按照被评价的财务指标数据来进行确定,然后将此序列作为参考依据,该被评价对象的实际序列和参考序列结合起来,便可以共同形成一个灰色评价样本空间。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灰色关联分析法具体包括以下两种模型。

第一种是动态模型,该模型通常适用于评价同一个合作项目在不同会计期间的财务状况,这样的评价方式必须依赖该项目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财务指标,而且所有的评价数据都取自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同一主体,其实质是对该项目在某一会计期间经营过程中财务状况的变化模式进行分析,从具体的运算方法上来看,基本与静态模型的计算方法相同。灰色财务评价的动态模型评价结果要求在合作过程中找出该项目的财务状况处于最好状态和最差状态下的会计期间,从而为中职学校校企合作在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经营决策与会计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种是静态模型,该模型主要依据项目在相同历史时期的财务指标,而且所有的评价数据均必须在相同的会计期间中取得,其最终目的为从横向上评价项目的财务状况,因此,最终的评价结论是按照优劣次序,将所有合作项目的财务状况一一排列出来。然而,由于速动比率、流动比率以及资产负债率等财务指标并不是越小或越大就越好,因此,在参考财务状况的序列时,应该首先设定一个最佳的期望值。而针对成本费用利润率、销售利润率以及净值收益率等越小或越大越好的财务指标,则相对比较容易明确其满意财务指标值。这样一来,中职学校校企合作项目的多个向量便共同构成了灰色评价的样本空间,最终实现灰色财务评价。可以对校企合作中的I个不同合作项目进行财务评价,针对每一个被评价的项目均选择J个财务指标来刻划其财务状况,即X(1),X(2),X(3),…,X(J),用向量来表示其中第K个合作项目的这J项指标序列,即|XK(1),XK(2),XK(3),…,XK(J)|,序列中,XK中的各个分量能够综合反映出第K个项目在高会计期间的实际财务状况,见表1。

第2篇:中职校企合作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培养人才;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为谋求自身发展,适应经济社会需要和企业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需求,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是注重学生在校理论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校企合作做到了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技能人才的全新理念。通过校企合作,全面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使学生在校学习专业知识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通过采取一体化等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师资等各方面优势,切实提高职业学校教育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质量。

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模式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各类职业学校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各职业学校都进行了探索,校企合作种类繁多,归结起来主要模式有:

1.订单培养模式

学校按照企业的岗位需要,与企业签订定向培养协议。如我校与十堰市先锋模具公司签订联合培养协议,每年招收150名学生,冠名“先锋模具班”,学制三年,为该企业培养中高级模具人才。该班采取“双元制”教学,课程按企业汽车模具设计制作的要求设置,企业技术人员到校上课;学生定期到企业顶岗实习;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上岗就业;企业参与学生管理过程,设置先锋奖学金,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进行奖励;我校机械学科老师到企业协助改进模具制造工艺,优化模具制造过程。这种培养模式让学生入学就有工作,毕业就是就业,实现了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

2.工学交替模式

工学交替即顶岗实习,实施方式有三种:①工读轮换制,把同专业同年级的学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学校上课,一部分到企业顶岗实习操作实习,按学期或按月轮换;②全日劳动、工余上课制,学生在企业全日顶班上岗,利用工余进行学习,通过讲课、讨论等方式把学习和劳动的内容联系起来,学生在学校学习系统的课程,到企业去进行技能提升训练;③学生在校学习两年理论课和教学性实习课,第三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工学交替模式,让学生把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生产实践,使技能水平得以提升,同时转变了学生的生产观念,增强了学生爱岗敬业的意识,还积累了工作经验,为将来就职适应企业生产需要奠定了基础。

3.引企入校模式

职业学校引进企业在校内办厂,直接组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校内实行的理论学习和顶岗实训相结合的办学模式。这种模式既可以解决企业场地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学校实习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真正做到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是产学研相结合的多赢途径。如我校引进十堰市捷茂工贸有限公司和十堰市利豪汽车服务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在校内办厂,分别从事机械加工和汽车维修业务。生产原材料、流动资金、设备、产品销售及市场开发由企业负责;厂房、部分机器设备、工卡量具及动力由学校负责。数控技术、机械加工、汽车运用专业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中实习,实现了学生实习实训与企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学校派专业教师到企业任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参与企业的管理和技术研发,有效地提高了专业教师的“双师型”素质和研发能力。学校通过 “学校工厂化、工厂教室化”的全新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教师、企业和学校共同实现了多方共赢局面。引企入校企业年产值合计达4000万元。

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校企合作固然是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一种良好的办学模式,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如下问题:

1.缺乏政府主导和法制保障

目前我国职业学校的校企合作还处于校企双方自愿结合的层面上,大部分属于自发的、短期的、不规范的较低层次的合作,还没有上升到政府行为上。尽管政府有关部门制定了一些相关政策支持校企合作,但没有正式法律制度保障,政府也没有专门负责和监督校企合作的协调机构。校企合作中的学校、企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约束,校企合作中的土地、税收、资金等缺乏支持力度。这些都影响着校企合作的层次和深度。无经费保障,劳动准入制度执行难到位。

2.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企业的主要任务是生产经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有的企业认为培养技能人才是政府和职业学校的事,企业参与培养人才,费时、费力、费钱,不如直接招聘人才,即使不通过校企合作也可以获得所需人才。这样用现成的毕业生,可以摊薄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同时如果在企业中开展教学活动,既要保证企业正常生产又要完成教学任务,势必会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由于中职学生技能偏低,缺乏操作经验,生产中会造成材料、机器设备的损失,还存在安全管理的问题,增加了人员管理的复杂性和工作量。鉴于以上原因,大多数企业对参与中职学校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只愿意让学生参观,不愿让学生动手,怕影响生产和经营,使校企合作有“合”不“作”。

3.学校与企业有效沟通不够

长期以来,中职学校对市场和企业不了解,对企业人才需求认识不深,而且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严重脱节,盲目培养大众化的技能人才,毕业生的岗位技能与企业的岗位需求相差甚远,学生到企业后还要经过培训才能上岗操作,造成了人才培养的浪费。校企合作也只停留在浅层次,学校把校企合作仅仅看作解决学生实习实训的一种途径,校企合作的形式和内容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合作深度不够。学校对行业标准了解不够,企业对教学过程不熟悉,导致一些订单培养流于形式,难以按照教学计划按时执行,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企业的需要。

校企合作是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已经被发达国家实践证实了的一种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成功模式。多年来各地各校开展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要全面取得实效,形成一种教育制度,还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和支持,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变成企业和学校的自觉行为。这样校企合作才能健康发展,才能充分发挥其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中的积极作用。

三、加强校企合作的对策

1.发挥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作用

政府是推进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主导力量,这在发达国家已经有好的经验,如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体系就是在联邦政府主导下实施的校企合作教育,将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培养的学生广受企业的欢迎。政府要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化、法制化,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和政策,从法律法规上明确学校与企业双方在培养技能人才方面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规定政府相关部门在校企合作中的法律责任及作用,同时将用工准入制度法制化。如笔者所在的湖北省十堰市政府高度重视中职学校的校企合作,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意见》,从政府各有关部门、企业、学校的职责、经费来源、税费优惠政策、激励机制和用工准入制度等方面进行了规定,保证了我市中职学校校企合作积极推进。

为保障校企合作的有效实施,政府应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由发改、教育、人社、财政、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工会等部门组成,让企业人力资源专家和职业学校代表参加,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指导校企合作的各个环节,定期研究、协调解决校企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为检验校企合作的效果,应建立校企合作的评估、激励制度。制定科学的评估标准,规定严格的评价程序,制定评估指标体系,对校企合作实施效果进行全面评估。对政府部门、企业、职业学校等单位涌现出的校企合作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推广先进经验,促进校企合作广泛深入地开展。

2.企业需转变观念,积极参与校企合作

企业是技能人才的使用者,更应承担起技能人才的培养责任,学生也只有在企业的生产实践中才能掌握熟练和过硬的技能。企业在做好生产经营活动的同时,要与职业学校密切合作,共同承担起为自身及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义务。在可能的情况下,企业可利用职业学校的场地投资建厂,在学校建设集生产、实习、实训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实习车间,在生产产品的同时承担学生实习、实训任务。国家也应恢复职业学校校办工厂享受国家税收优惠的政策;企业还可以给予职业学校设备和技术等支持,积极选派一些具有实践经验和能力的工程师、技师和高级技师,到职业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企业也应积极接纳职业学校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建立现代师徒制,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按照职业标准、岗位要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培养现代技能人才。

3.学校应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探索多种校企合作模式

职业学校的教学体系要由原来的学科型教学体系向技能型教学体系转变,合理确定基础理论、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三者的比例关系,建立适应企业岗位的课程体系。教学主管部门要以“教学紧盯企业”的方针作为指导,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广泛推行一体化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合理选用教材,积极开发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构建培养学生高素质、高技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课程体系,达到校企合作的目标。

第3篇:中职校企合作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瓶颈;措施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一种办学模式,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在如今的中高职院校中,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介入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已经非常普遍,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已经占据了高职教育体系的重要位置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珠三角某高校建校十年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校企合作模式多样化,其中包括实训工厂模式;09年与佛山安东尼服饰国际有限公司建立合作办学关系,企业在学院内建立生产车间,教学以每年学生的新生军训服生产为主,便于学生实习,实训。同时,紧跟电商发展,2012年建立服装系童装工作室,面向市场通过童装设计、制作等项目,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开放式的实践教学平台等等。经过几年的努力,学院形成了实训工厂模式、仿真情景式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嵌入式模式、工作交替与顶岗实习模式、举办大赛促进学习模式及工作室模式七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该校工商学院的校企合作现行的有旅游管理的旅行社门市部、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这几种模式。由于工商学院校企合作也是属于探索阶段,在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和校企合作中都发现存在许多问题,有些校企合作不了了之,在合作层次迈进的方向上发展时也发现校企合作存在的瓶颈。

二、校企合作深度融合面临的瓶颈

笔者在2014年10月31日,通过向企业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发出关于校企合作的调查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1份,调查结果显示影响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及深度融合的问题有以下几个:

(一)、校企沟通不畅

在许多校企合作的文献当中,较多学者都认为校企合作的校方一头热,而企业对校企合作较为冷淡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没有政府相关的鼓励优惠政策,而在此次企业调查的问卷中,调查结果表明:企业认为制约企业合作积极性的首要因素是校企之间缺乏沟通,信息渠道不畅(50.83%);政府缺少有关鼓励、优惠政策的引导 (42.54%);校企双方职责不明确(22.10%);企业因参与人才培养的经济损失得不到补偿(20.99%);学校缺乏主动性(18.78%)。

图1

数据显示,94.48%的企业对开展校企合作抱有积极的态度,这也意味着校企合作企业方的态度比学者讨论的结论更为积极。由此可见,校企合作当中,信息沟通不畅才是影响企业校企合作的主要原因,缺乏校企沟通渠道,只靠人际关系网,校企合作可选范围必然小。信息不畅影响校企双方合作的意向的传递,导致校企双方失去合作交流的机会。

(二)、校企双方合作责任不明晰

在该校工商学院与企业的联合的初探当中,许多合作的细节双方都在探讨摸索中,少有法律政策作保障,企业在参与校企合作中没有明确的主体地位。校企双方对各自的权、责、利不明确,在问卷调查结果中有22.10%的企业认为校企双方职责不明确, 致使企业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等等。在实际的校企合作运作中,由于双方责任没有明确通过合同文书规定,导致出现校企合作纠纷,为校企生三方带来不利影响。所以明确校企合作的责任直接影响校企合作的开展,运作和持续发展。

(三)、培养人才与企业需求不符

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企业反映学生上岗仍然需要比较长的培训期,这意味着学生在校的实践操作等职业能力素质还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在校企合作内容来看,大部分的校企合作都是浅层次的,此次调查的企业合作内容最多的是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实习基地(67.40%);参与学校组织的毕业生招聘会(54.14%);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实施(41.44%)。由此可见,大部分的校企合作层次不深,仅有四成企业是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大部分的企业是没有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里的,所以企业所需,院校不得而知,无法对接行业企业需求,也只有企业真正参与到人才培养的方案里来,才能根据企业岗位需求有目的的培养对应人才。

(四)、缺少校企合作的效益机制及长效机制

校企合作在双方的探索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诸多问题,其中主要的问题包括双方责任划分、运作模式、利益分配及合作的持续性。工商学院校企合作中,企业对工商类学生的需求并没有理工类的大,存在大企业合作较困难,小企业需求岗位少的问题,大小企业存在效益分配的问题及持续合作的问题。

三、校企合作突破瓶颈的得力措施

如何促进沟通,明晰责任,抓准企业需求,开发适合企业人员需求的建立校企效益机制,共建合作共同沟通平台是突破瓶颈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打通渠道促进信息沟通

在校内,建立校企合作沟通平台,很多高职院校已经成立了校企合作部门,利用校企合作部分进行校企合作信息沟通,招聘信息、参与校内的教学改革及校企合作运作的监督、问题处理等作用来协调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冲突。对于企业来说,企业应明确自身人才需求,制定年度人才需求计划及人才岗位能力标准,提供给中介信息平台,这样才有利于通过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在行业中,利用各种政府、行业及院校资源完善中介服务渠道体系。建立校企服务协调部门,主要工作在于协调沟通校企合作中涉及的对象,传达各方信息,提供各方咨询服务,提供行业工作岗位最新标准等等。完善中介服务体系,让高校与企业行业之间有更多对话与了解的机会,让企业有一个服务平台可以实现点对面的合作,使信息更加传递畅通,创造校企合作的交流机会,让校企合作解除范围、层次和模式限制,有效带动校企合作的发展。对于政府,应转换职能,从制度环境入手,构建具有内在动力机制的校企合作制度结构,提供校企合作双方和行业一定的优惠和保障政策,协作沟通渠道的打通,营造良好的合作环境。

(二)、明晰各方责任

表1 校企合作中企业认为校方应尽责任

校企合作中,合作纠纷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各方责任不清。从行业角度来看,行业责任主要包括提供本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建立行业资源信息库,提供行业公共服务,包括人力资源预测、行业用工标准及职业标准,行业信息推广等等。从校企合作双方来看,应针对双方合作具体内容及实施细则详细列出,各自履行双方权利义务,实现利益双赢。为了明晰合作主体责任,笔者通过调查发现企业方在校企合作中认为校方应尽的责任有:见表1。

高职院校作为理论文化传播基地的责任在企业眼中并不是最重要的。七成企业认为高职院校应当对学生的实践技能承担主要的培养义务,这无疑对校方的实训条件及人才培养产生巨大影响,这便促使校方需要加快适应校企合作的基础能力建设:进行高职课程改革。课改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符合企业素质的人才,包括理论、操作技能,职业精神和跨职业能力,这部分需要学校主导,企业主体,开展既符合企业的需求,又满足职业课程的基本要求,能体现职业知识的科学性、专业性、发展性、实践性和过程性等,同时还需要完善相匹配的校内实训基地,提高师资素质等等,对于校方来说责任重大。

表2 校企合作中企业方自身应尽责任

由上表可见,企业对于校企合作的态度其实比较积极,愿意承担包括岗位需求标准制定、人才培养,实习安全及津贴发放等义务,从企业角度出发的校企合作基本上已经有了浅层次合作较为详细的合作责任。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目前详细的责任划分协议和合同是主要手段,责任涉及内容主要是校企合作中的合作模式,利益分配,具体运作中双方责任,在探索过程中还应定期修改协议内容以保障双方权益,校企合作才能有秩序的合作和进行下去。

(三)、不断完善校企合作的效益机制及长效机制

效益机制是激励校企合作健康运作的关键因素,对于企业来说,企业付出的成本有经济效益上的回馈才能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和持续合作的意愿。效益机制的建立必须从企业利益点出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希望获得的利益点有:首先是低成本下获得专业技术性强,适合企业文化的人才(46.96%);利用学校资源来减轻企业员工培训工作成本(34.81%);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33.15%);提升企业的社会影响力(31.49%);通过共建校企合作经营项目拓展业务(27.07%);推进科技产品开发(12.15%)。

校企合作当中的利益点大部分是企业希望长期合作得到的,但是由表2可见,只有20%的企业认为需要建立专门部门跟进校企合作事宜来实现校企长期持续的合作,大部分的企业认为校企合作的开始应从利益点开始,但追溯其根本原因在于双赢,校企合作不能牺牲某一方的利益来完成,这样才能吸引企业进行长期合作,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就需要突出自身优势,提升企业服务能力,满足企业人才培养、人员培训、科技产品开发、市场扩展及提升社会影响力等需求,这些才是高职院校和企业长期持续合作的前提条件。高职院校如若在校企合作能够满足不同企业所需,抓住企业的利益点,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利益机制,合理分配效益,就无法为校企合作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利益保障,也无法实现效益机制建立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丁金昌、童卫军、黄兆信.高职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2008.(17)p:67-70.

[2] 余祖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332)p:7-11.

第4篇:中职校企合作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 职业技能大赛; 高等职业教育

1.高等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中开展校企合作的现实意义

1.1校企合作有利于高职院校更好地为国家建设做贡献

有利于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急需的实用型、技术型人才世界制造业加速向我国转移,进一步促进了对高职教育的需求。有资料表明,2002 年以来,我国吸收国外直接投资连续几年超过 500 亿元,世界五百强中已有 400 多家来华投入了 2000 多个项目,特别是我国加入 WTO 以来,电子、机械、汽车、化工等先进制造业的国内外企业增长迅速,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此外,我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也加大了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要[1]。

1.2 有利于实现企业资源与学校资源的有机整合,优化资源配置

首先,通过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可以利用企业的有形资产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在于人才要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较强的职业素质,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特别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有些在课堂上无法传授的经验和应变方法,学生只有在真实的现场环境中反复训练才有可能把握[2]。在目前教育投入普遍不足的现状下,只靠学校是难以提供现场环境即实习和实训基地的,也没有必要为每个专业办一个工厂作为学生的实训场所,而通过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可以在企业的支持下,获得实验设备资助或建立专业实践基地,改善教学设施或为实际操作训练提供良好的条件,为培养人才提供硬件保障。

1.3 有利于促使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计划和人才培养过程,深化教学改革

在没有校企合作前,由于学校缺乏对学生针对性的培养,学生毕业后很难进入企业,企业感到学生的培养与企业毫无关系,学生到企业实习也成了企业的一种负担,企业不愿接受学生实习。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和学校找到了共同利益,学生的培养针对性加强了,所以企业就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并把学生实习作为企业培养人才,选拔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

1.4 有利于形成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新类型,但目前作为“类”的特色不甚明显[3]。部分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不及中职,理论研究能力又不及普通高校,人才缺乏竞争力。而隐含在各级各类企业中的企业师资、企业设备、工程场地、企业投资、企业精神等办学资源恰恰是办出高职特色的最有效资源。实行开放办学,走校企合作之路,积极营造企业各方与学校有效结合的环境,使学校与企业在信息、技术、设备和人才诸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合作与交流,使其不断地融合与吸纳于人才培养之中,有利于形成高职独有的办学特色[4]。

1.5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敬业精神

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以很快进入企业,进入真实的工作环境,在这种真实的环境中学生要像一个公司正式员工一样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同时可以让学生尽快地熟悉企业的管理理念,接受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熏陶,培养爱岗敬业、吃苦奉献、团队协作的精神,以及质量意识、效益意识和竞争意识。

2.校企合作实践在职业技能大赛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高等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理论研究相对滞后

校企合作作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已经有很多年了,一些学者提出了多种合作模式,如“订单式”、“顶岗实习制”、“双证制”等。但是,由于政策、环境、资源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有关校企合作的理论探索进展缓慢[5]。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开展了校企合作实践,但大都停留在经验层面,还没有形成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在校企合作的现状研究、比较研究、发展定位研究、实现途径研究、主体行为研究、共性与个性研究方面,以及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合作机制与政策、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的要求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基本处于起步阶段。

2.2 高职院校内部对校企合作的管理存在缺陷

近年来,虽然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没有建立行业和企业调查制度,缺乏对未来人才市场需求的研究,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较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首先,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缺乏市场导向性,与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错位。校企合作要求高职院校紧跟行业和企业的步伐,结合当地的实际来设置专业,但是实际上很多高职院校缺乏与行业和企业的深度合作,对其人才需求不够了解,从而忽视了自身的任务是为本地的经济发展服务,没有从本地区实际、特点出发来考虑自身的专业设置。而盯“热门”,看到沿海或一些发达城市英语、计算机专业就业形势很好,于是大开这些专业,而忽视了自己是内地不太发达的县市,主要以区域工业、农业为主,忽视了农村需要大批有知识有技术的人才来推动当地农业走绿色化发展的道路,忽视了当地工业需要大量技术工人,忽视了自己是内地不太发达的城市,信息上、技术上根本不能与沿海发达城市匹敌,培养出的英语、计算机毕业生因为没有环境而缺少实际应用能力,在人才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很多高职院校求大而全,小而全,没有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如笔者调研的四川邮电职业学院本以通信专业见长,但却开设了像经贸英语这样的专业,在很多综合性高校也开设了这种专业的今天,四川邮电职业学院培养的经贸英语人才能否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有一席之地值得探讨[6]。

3.对策建议

3.1 把校企合作理论研究纳入国家科研规划

虽然高职院校开展了校企合作的实践,但总结的经验比较零散,不够全面,不具有超前性,其结论远没有形成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校企合作没有形成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专业可资借鉴的模式。要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要靠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力量,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应该把这项研究纳入科研规划,设立课题请专家进行系统研究,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成功模式和经验进行总结,对校企合作过程中的难题予以破解,用最新的理论来指导实践,从而推动校企合作理论逐渐走向成熟,更好地指导实践,推动我国职教事业的发展。

3.2 建立对行业和企业的调查制度,根据行业和企业的需要设置专业

学校每年应多次组织干部教师下行业和企业调研,了解行业和企业现在与未来的人才需求。第一种调研是为了专业建设,主要是通过调研职业岗位对某一欲开新专业的能力、知识、素质的要求,确定新专业的建设方案;第二种调研是毕业生跟踪调查,对毕业生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然后指导教学改革;第三种调研是预测性调研,即分析本地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新要求及其需求的专业和人才需求数量。

参考文献

[1] 陈炳和. 技能大赛对高职人才培养的价值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09): 36-37

[2] 方向阳、魏力、王竝. 开展职业技能大赛 促进高职教育改革[J]. 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刊),2009.(05): 104-105.

[3] 梁明亮、张惠敏.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对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02): 161-163.

[4] 刘忠.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促进作用的研究[J].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 63-65.

第5篇:中职校企合作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院校的办学模式也在不断的更新,现在“校企合作”的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培养学生的教学模式已经被广泛应用。

一、 引言

校企合作实际上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由国际普遍认同的学校和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的教育模式——Cooperative Education演化发展来的。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影响,职业教育需要行业的参与和配合,这是世界性的发展趋势,也是中国大多数的职业院校所探索的一条办学之路,职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二、 校企合作的可能性

1.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的现状

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和不断攀升的毕业生数量,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一方面用人单位表示找不到“合适”的毕业生,而另一方则是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但长期以来,我们国家培养的学生大多比较重视对教育理论的培养,但实践能力强,技术型人才却并不是很多。很多学生在毕业后面对着眼前的实物,空有理论但是却不知道如何下手去操作。目前社会正急需要大批能够将科技理论成果转化为物质产品和实现生产,服务型的技术型人才。

2.解决方法

以上看似两个矛盾,但如果高校能够按照企业所需的人才进行人才的培养,即校企合作办学,这样矛盾也就比较容易解决了。教学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高等职业院校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 校企合作的施行

实施校企合作,企业可以根据自己对人才的需要来设计获奖的要求,吸引和激发大学生学习积极性,有目的地干预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过程,使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逐渐向人才市场的需求靠拢,向企业的需要靠拢。为企业培养适合企业的毕业生,目前在我国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订单式培养

“订单式培养”是一种根据用人单位需求在大学内短期设置相关专业及相关课程,招生时与企业签订联办协议,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用人单位的新型人才培养方式。

订单式培养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不同于以往的学校根据自己本学校的情况单独的制定教育计划,而是由用人单位和学校共同制定,校企双方共同承担人才培养任务,学院在三年制的教学计划设置中,除了基础性和综合性的知识积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以外还要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特定的实践技能培训,使人才培养更具有岗位针对性,等学生毕业后就可以直接上岗工作。这样的高职院校培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职业学院文凭低毕业生就业难,用人单位招聘适合的技能人员难,学校就业率低,家长担心子女找不到工作的难题,实现了学生,用人单位,学校,家长的“四赢”。

(二)工学交替培养

“工学交替培养”是一种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企业生产实践与学校学习相互交替,学用结合,半工半读的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学生在校的三年时间,学校会把每学年分为学习学期和工作学期,工作学期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弥补书本知识的不足,半年后再回到学校上课,让学生较好地把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结合起来。在“工学交替”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在企业实习期间,依靠自己实习劳动所得,解决学习期间的部分学杂费、生活费及其他支出,企业同时可以对优秀的学生进行建档跟踪管理考察,等学生毕业后,学生和企业双方双向选择就业。 (三)产教结合培养

“产教结合”培养模式,是指学校或专业部(系)组织的与专业教学相关的技术服务、生产和科研协作等。即发挥学校先进的设施设备和专业师资优势,加强校企合作研发,帮助中小型企业解决相关的科研难题,产业和教育紧密结合,教育以产业为导向,产业以教育为依托。具体的培养模式有投资合作式,引企入校式,产学研结合式,企业简单技术劳动补充与实习相结合式等。

四、校企合作中的教师及学生

(一)教师角色技能的转变

校企合作中的教师角色已经不是简单的知识层面的传道授业解惑,除此之外还要了解企业知识文化,多接触企业,能够胜任某一行业的工作岗位的教师,即一专多能的“双师”型教师。另外,教师在除了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以外,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使学生及早懂得职业教育的重要,及早选择未来的专业。向学生传授企业的文化,能够让学生在学校中就接触到企业文化,接受企业文化熏陶,除了培养学生在某一行业具备一定能力,适应企业某项工作以外,还要具备高素质,爱岗敬业。

(二) 学生心态的转变

很多学生家长认为读了大学工作就是要坐办公室,做“白领”一族。正是这种心态束缚着毕业生的就业,只有社会有需要,就有就业之地,工作是不分贵贱的。对于毕业生,最重要的是一个心态的转变,在工作中的指标是“能不能胜任”,而不是文凭,要珍惜工作的机会,学习巩固技术,积累工作经验和建立良好的人脉关系,而不应该盲目地追求工作环境和高收入。职业院校的学生有技能上的优势,就应该从自己专业入手,抓住优势,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打好专业基础,真正成为一个不怕吃苦、迎难而上,技术过硬的工作者。

五、有关校企合作的问题与思考

虽然校企合作中有许多好处,但我国的校企合作历史不长,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具体来讲当前校企合作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校方面

目前在农村和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内陆地区,高职院校打着“订单式培养,入学等于就业”的旗号,只求数量不重质量,学生就业后,才发现用人单位存在工作环境差、工资发放不及时等问题,给学校及学生带来很恶劣的影响。

在针对企业实行“因企施教”方面,虽然学校针对企业实行相应的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计划和教学方法,但是这也意味着学生过早确定就业方向和岗位,一旦就业形势走向与预期不同,毕业生就变得很被动。

(二) 企业方面

校企合作处于自由化状态,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企业难以承受学生顶岗实习的安全风险,其中最重要的是实习生的安全问题,越是实习生出问题的机率越大,但是对于相关的责任认定问题,使企业对校企合作望而却步。另外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自认清高,知识、技能水平的职业道德都不满足企业要求,眼高手低,对工作没有正确的认识,有的实习生不打招呼就离职,甚至结伙离职,给企业带来的很大的压力。

(三)解决方法

职业院校应加强对学生责任心、职业道德、价值观的教育。院校应当在送学生实习前对学生进行指导,介绍企业文化、规章、如何在企业做人、做事等,学生尽快实现角色转变。将实习生的实习成绩和鉴定纳入学生监督、评估内容管理范围。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企业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满意率。另外,在合作对象方面学校应慎重选择。开展校企合作必须以人为本,切实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并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估,确认其办学资质。此外还需要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政策,为明确职业院校、企业和政府部门职责,预防学生在实习期间意外伤害事故,保护企业商业秘密,进一步开展校企联手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促进校企合作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六、结束语

当前,国家给职业教育提供很好的平台,实施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职业院校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职业学校要抓住机遇,积极主动的获取市场信息,主动与企业联系,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在专业建设的各个环节实施产教结合,增强专业的社会适应性。校企双方互帮互助,才有可能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强技能的人才,校企合作才具有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炳勇,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以创新为动力——实现校企合作新突破[J].

[2]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3]许春树,侯洁,走工学结合道路,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4]曾金传,郭秀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要素分析[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第6篇:中职校企合作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 培养 中职学生 Illustrator 课程改革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社会各部门紧密合作,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选择。因此,探索学校如何以校企合作教育为平台,培养适合目前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对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校企合作的探索

1、校企合作的背景

“大连现代高科技”是目前大连地区唯一一家同时拥有国家863计划和国家火炬计划科研项目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在城市环境监测、AFC自动售检票系统、无线通讯、系统集成、三维图像处理、数字医疗、IT教育培训等领域都有不俗成就。我校与“大连现代高科技”企业有着多年合作的经历,过去的几年,我们往该企业输送了大批BPO数据处理的学生,目前部分优秀的毕业生已经成为该企业在这个领域的骨干。我校计算机(日语)专业开设计算机专业及日语等课程,学生在数据处理、日文录入、图形图象处理、计算机检测维修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近年来,我校始终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探索,针对社会上对学校所教授课程与现实脱节的问题,也一直在相关企业和行业中进行着调研和数据调查,这次深入企业的学生实践活动,无疑给校企合作下的新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利的依据,对有效实现校企合作的无缝对接提供了条件。2013年5月,由于两名教师带队,带领着我们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校企合作”的实践活动。

2、校企合作的运行方式

2.1前期准备。本次校企合作采用企业“实践课”的方式来进行。先期由企业派专人到学校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企业宣传展示,对工作性质、使用的软件及所涉及到相关计算机知识的进行介绍,在征求学生意愿的基础上,从报名的学生中,选拔24人参与本次实践活动。

2.2实践过程。实习生进入企业完全按照企业对员工的标准来操作,前期的培训工作由专业指导师在指定的教室内进行,培训的内容是日文系统下应用Illustrator 4图形处理软件,主要是针对企业外包的日资项目完成图形的处理工作,所涉及到的有专业的日语标识和Illustrator 4图形处理软件的图形设置应用。一周后,学生对该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及所涉及到的日文有了一定的基础,企业开始把一些简单的“作业”让学生们尝试完成。半个月后,几个学生已经有了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但完成的速度和质量还没能完全达到企业的要求。不到一个月,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完成企业交付的任务,独立工作,顺利完成了这次企业实践活动。

2.3.校企合作对课程改革的影响

市场需求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依据。此次实践活动是不仅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动手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更重要地是通过校企合作,学校能根据行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了计算机教学过程与企业经营过程有机地融合,做到真正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经过本次合作,学校决定对计算机专业二年级的学生在2013年~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增设Illustrator 4图形处理这门课程,由企业与本校教师共同承担该课程的授课任务。学校根据教学计划提出课程计划安排,在征求企业意见的基础上,制定课程实施方案,已于2013年9月正式实施。经过半年的教学实践,2014年初企业对本校学生在该软件的应用和掌握方面给予高度的肯定,并计划在近期从有就业意向的学生中招收部分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实际工作。

2.4.校企合作对教师的影响

校企深度合作,不仅实现校企资源共享、相互协作、促进双方共同发展。针对企业需要,参与企业实践培训的本校带队教师,在进行学生管理的同时,也跟随学生一起进行了Illustrator 4图形处理软件的学习,另有两位教师也与学生一起共同参与了企业对该软件的培训。通过本次合作,企业的培训师不仅给本校教学课程的拓展带来了提升空间,在教学理念、方式、教学手段等多方面打破了校内教师的陈旧教学观念。教师在参与合作教育的过程中,能获得更多与实际接触的机会,从而使得教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不断提高。根据企业培训的课程内容和计划安排,结合高教社课程大纲的要求,我们还与企业合作共同编撰了适合企业要求的“Illustrator 4校本教材”。

2.5.校企合作的深入――“引企入校”

“孵化基地”的建设是“引企入校”的一个有益尝试,即由学校提供场地设备和学生资源,选择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共建校内生产型的实训基地。目前我们学校已经与“大连现代高科技”等多家企业,建立了针对具体项目的“孵化基地”。学生既能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工作过程中,也能通过技能训练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这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有利于学生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一是学校有效地利用场地与企业共同搭建校内实训平台,引进企业真实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实训,实现教、学、训一体化,真正做到专业教学内容与岗位生产实践对接。二是能够很好地为学生搭建校外实践平台,企业为学生提供校外顶岗实习或实习就业,让学生在现实的企业工作岗位上,全方位实践岗位工作过程。

二、校企合作模式下计算机专业教学中仍然存在的主要问题

1.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如何保证学生对行业选择的需要。

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他们对计算机行业的了解和涉猎范围非常广泛,学校对课程设置的内容还不能满足每个家长和学生的需要,校企合作项目开展的规模和运行模式有一定的局限性。

2.开设的部分课程及实践教学内容与企业需要脱节。

第7篇:中职校企合作范文

本文通过对校企合作现状进行分析,了解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主要因素,并从企业的角度,观察和分析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合作形式等方面的要求和政府支持力度上的需求。加强高职院校办学能力,发挥行业引领作用,提高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政府激励机制的出台等多方面联动形成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坚实保障。

一、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层次浅,形式单一,大部分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合作主要是“为学校解决学生实习”问题上,主要的形式就是企业成为学校的实习基地,而企业对高职院校投资办学、共建实验实训室、订单式人才培养等合作形式很少。通过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现状分析发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高职院校适应企业需求的能力不强

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科研能力、师资结构与水平决定了高职院校参与校企合作的能力。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与企业实际需求不符,学校大部分老师缺乏实践经验,不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理论和实际不符。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需求脱节,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不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管理,职业院校市场观念淡薄。高职院校自身的技术服务能力与产品研发能力不强,无法解决企业面临的现实技术问题。

2.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不健全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以盈利为主要经营目标,校企合作在短时间内会给企业增加运营成本。目前的校企合作中,企业不仅无法得到明显的实际利益,而且一些浅层次的合作往往还会给企业带来很多麻烦,干扰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甚至有可能使企业面临一定的风险。企业需要安排专人培训、指导与管理,有时还要安排学生吃住问题,开始时学生生产效率低,由于不熟练在操作中容易出错,增加原材料费用等。大多数的企业认为影响企业参与积极性的原因在于企业在参与校企合作过程中激励机制不健全,动力不足。

3.政府出台的政策法规不完善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院校要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与企业的深层次合作,有效的合作必须追求“双赢”。2014年,国务院《?P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就提出,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有关法规和激励政策。2016年,中央深改组要求尽快印发有关校企合作促进的政策文件。政府出台的政策、法规大多停留在原则性规定,尚未建立起具有可操作性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大多停留在“鼓励”“倡导”上;对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比如缺乏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增加经济效益和提高社会美誉度等相关激励机制。

二、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激励机制的思考

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开展校企深度合作,才能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国办发〔2017〕95号) 和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简称《办法》)的通知 (教职成〔2018〕1号)。两个文件共同形成了职业教育领域落实党的精神,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引向深入的政策“组合拳”。明确了校企之间的合作活动、合作机制、合作形式、政府的相关政策和具体措施、教育监督部门的责任,国家、地方、行业企业各层面的管理运行机制和职权分工,为校企合作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和可行性办法。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培养社会、企业需要的人才,并有效解决学生就业是与企业合作进行实践教学的首要目的;对企业而言,引进企业所需人才和获得经济效益是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的主要动机;对政府而言,从区域经济发展来看,可以出台激励机制,推动校企合作,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1.高职院校加强自身建设,提升服务能力

高职院校要通过深入行业、企业调研,了解人才需求信息,为专业设置提供可靠依据,形成具有“地域优势,品牌优势、特色优势”的专业体系。

1.1要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构建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要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行业、企业技术更新、岗位职业需求为依据,紧扣能力本位的教学目标,优化课程设置;

1.2拓展校企合作单位,学院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引领,以专业教研室为依托,深入市场调研,广泛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引企入校,实现校、企、生多赢;

1.3拓宽校企合作领域,通过校企双方共商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审定专业课程,联合培养与市场接轨、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同时与企业在管理人员互派、教师培训、学生实习实训、顶岗就业、项目开发、创新创业、科学研究等方面深化合作,拓宽合作领域,实现产教融合,使企业在参与合作中实现技术技能、科研水平的提升;

1.4创新校企合作形式,全面深化合作培养模式,根据不同专业与企业共建校企合作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实现学生在校内的工学结合,上学即上班,实习即熟岗,有效地缩短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过程,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

2.行业发挥引领作用,企业提高参与校企合作的认识

2.1发挥行业的引领作用。调动行业协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发挥行业协会的引领作用,对促进职业教育发展至关重要。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行业协会发挥着连接政府、企业、学校之间的纽带作用和连接人才培养、市场需求的桥梁作用。政府通过对行业协会的引导与管理,使行业协会对本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状况进行监督与评价,把握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程度,建立行业协会参与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机制。

2.2提高企业对自身利益与职业教育关系的认识。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氛围,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并取得成果的企业,在树立企业品牌形象、评估综合实力、评定信用等级上给予倾斜;构建行业、企业、政府、职业院校四方的联动平台,增进了解,在观念上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促进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

3.政府出台系列激励措施

3.1国家通过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使政府、职业院校与企业明确其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的“职责、权利、义务”,对不依法履行职责的地方政府、学校和企业进行责任追究。

《意见》和《办法》这两个文件出台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一是明晰了国家在促进跨区域校企合作方面的职责、地方政府的职责,以及教育、财税、用人和分配等方面的具体政策。二是提出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购买服务、落实财税用地、职业教育集团,以及支持产教融合型企业试点、促进教师和企业人员双向流动、保护学生权益、建设服务体系等具体措施。三是规定了教育和相?P部门的监督检查职责和违法行为的惩处机制等内容和国家、地方、行业企业各层面的校企合作管理运行机制和职权分工。

3.2地方政府应把校企合作工作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加大政策的扶持和支持力度,确保校企合作工作健康、稳定的持续开展;明确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责、权、利,制定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奖惩措施;建立校企合作的企业资格制度。校企合作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对校企合作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8篇:中职校企合作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中职,职业教育

作者:朱巧云(广东省民政职业技术学校广东广州510310)

中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而校企合作是中职教育教育中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相似,都是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内容较少。这就导致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缺乏动手能力,不能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相融合,达不到企业岗位要求。而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主要对校企合作在中职教育中的实践进行阐述。[1]

一、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现阶段,中职学校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育出满足市场需求的实用型人才。校企合作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对中职教育的支持力度逐渐增大,这也推动了中职学校的发展。在中职学校实施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校企合作不光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更能促进企业文化的进步,达到学生与企业双赢的效果。[2]

二、校企合作发展现状

1.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兴趣不高

目前,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兴趣不高,阻碍了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从企业角度而言,利益最大化是其根本目标。大多数企业不愿意花费时间在人员的教育中。学校是培育人才的主要场所,企业主要就是对人才的接收。校企合作,就意味着企业要在学生的培育中花费大量时间,还要确保学生在企业学习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增大了企业人力资源和成本资源的消耗。为了促进校企合作的进行,学校可以与企业分工合作,学校负责学生的安全工作,企业负责提供对学生的培训。采用这种方式,能够有效的激发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兴趣,有助于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3]

2.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

现阶段,学校与企业之间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互动模式。校企合作缺乏合作机制与交流平台,企业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对企业而言,校企合作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公司岗位选拔优秀人才。但由于目前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不能保证培养出的人才全部吸纳进企业,有的优秀人才会选择去另外的企业发展,这就造成了人才的流失。所以为促进校企合作的发展,首先应该制定一个较为完善的合作模式,确保企业的利益不受损失。

三、中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方式

1.学校走进企业

由于政策对中职教育的支持,中职学校招生的力度也逐渐加大。生源的日益增多,导致学校空间的不足,无法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场地。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学校只能学习到理论的知识,无法将所学知识与时间相结合,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实施学校走进企业的校企合作模式,既能解决学校场地不足的问题,又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的岗位或场地,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改正,成为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

以平遥现代工程技术学校与天津富士达自行车制造有限公司的合作为例: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训基地,学生在学校接受理论知识的学习,然后进到企业进行实际的操作,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订单班模式

学校可以与企业签订订单班的校企合作模式。首先,企业指派人员对学生进行宣讲,让学生充分了解企业文化和发展前景。在宣讲之后,可以对感兴趣的同学进行统计,组成一个新的班级。然后,企业加入到学生平时的理论学习中,企业根据岗位的需求,有针对的对学生进行知识讲解,进而培养出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

订单班的学习,还有效解决了学生毕业后工作难的问题。通过在学校的学习,学生已经充分掌握岗位的技能需求,毕业后可以直接在进入企业工作。避免了出现“毕业即失业”的现象。通过这种方式,既满足了企业岗位对于人才的需求,又提高了学校的就业率。

以“长实订单班”为例,“长实订单班”是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校与广东长实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组成的订单班。经过学校与企业的双方协商,企业指派了三名技术人员参与了订单班的教学,企业技术人员将自己的工作经验总结为实际案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校企互动

中职学校的教师,理论知识掌握的都非常牢靠,但却缺少实际的工作经验。这就要求企业参与学校的日常教学,组织员工对学生进行更加专业的技能讲解,将工作中的经验分享给学生。与此同时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将最新的专业知识提供给企业员工,让员工不断的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从而提高员工的自身素质,促进企业长久发展。通过企业与学校间的互动,既能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又可以增强公司员工的理论知识储备,达到校企双赢的效果。[4]

4.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对接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校应该完善与企业的对接。充分了解企业岗位需求的标准,将岗位要求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把学校实践教学置换到企业生产环节中,按照企业和岗位的需求,进行校企课程置换,实现校企的对接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双赢局面。

第9篇:中职校企合作范文

目前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的现状虽然比前几年有很大好转,但效果还是不太理想,很多合作还是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形式上的合作,没有把双方的共同利益捆在一起,更没有把双方的优势嫁接在一起,实现共赢。《职业教育法》明文规定: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接纳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学生和教师实习;对上岗实习的,应当给予适当的劳动报酬。但是调查发现,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还不够高。

校企合作以后,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入企业,但是学生到企业实习,必须配备专门的指导师傅,给企业增加了工作难度,有的学生因为技术不熟练,生产的产品质量不过关,给企业带来损失,有的学生不遵守企业规章制度,也给企业的管理带来了问题,种种问题导致最后合作不能继续进行。很多企业还没有建立长远的人才战略意识,只满足于目前的生产效益。只有在员工不足时才想到职业学校招收所需员工,满足生产需要。把实习生当廉价劳动力,直接让学生进行顶岗工作,一段时间实习下来,学生感觉收获不大,学生、家长的意见很大,引发了一些矛盾。

2积极探索校企合作良性发展的策略

2.1政府统筹协调,吹响校企合作集结号

要实现校企合作良性发展,国外很多校企合作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比如加拿大和美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是以企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的校企合作教育,学生在企业和学校的学习时间为1:1。德国实行双元制教育体系,注重解决理论与实践的最佳配合。他们的经验表明,政府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构建全民职业教育体系,促使企业主动介入职业教育,这是解决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技能人才的关键。因此我国的政府部门,也应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统筹经费、统筹资源、统筹信息,召集职业学校和企业负责人对接会议,商谈合作的各种具体事项,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政府、企业、学校各自的责、权、利。监督合作的落实情况,评价合作的具体效果。建立校企合作的保障制度,完善行业企业主动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和保障机制。设立校企合作运行专项资金,对于校企合作效果好的学校、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相信这些政策的制定实施会促进校企之间能够更加紧密地合作。

2.2找准学生、学校、企业各自发展利益点

校企合作中学生、学校、企业三方都是利益的主体,任何只顾自己发展,不顾他人利益的合作关系都是不长久的。合作才能共赢。校企合作事关学生、学校、企业的发展,只有找准学生、学校、企业的共同发展利益点,才能更好地发展职业教育。探索校企结合互利双赢的切入点,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是非常必要的。校企之间应加强联系,积极沟通,进行协调,摆正各自的位置,明确各自的职责。学生:每个到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学到感兴趣的知识技能,体验有意义的学习生活,掌握一技之长,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喜欢的工作或可以自己创业。因此,每个学生都要摆正“位子”,转变就业观念。认识到企业需要的是职业素养好、技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吃苦耐劳的人才。还要认识到去企业实习,就是拜师学艺,一定要勤学苦练、不耻下问,使自己尽快掌握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学校:职业学校已经认识到通过校企合作,使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同步,实现专业与产业无缝对接,可以增强学校的竞争力。学校要放下“面子”,主动与市场对接,主动寻求与企业接轨,积极获得企业的支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加大开放式办学的力度,根据企业的要求来培养学生,实现对学生的专业性教育、职业化培养的目标,提升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企业:企业希望降低人力资源成本,能够招收一些道德水平好、技能水平高的学生能直接顶岗工作。因此,企业要放下“架子”,主动找到职业学校,要和学校一起承担起培养学生的责任,在这过程中把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念渗透到学生也就是企业未来的员工中,使他们对企业产生认同感,这有利于减少员工的流失,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企业还要吸引学校参与到企业的生产技术革新、经营管理和规模发展中来,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增加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学生、学校、企业三者的共赢点就是职教事业发展的利益链,如何实现学生、学校、企业三者共赢,使三者的目标和利益统一起来,是发展职教事业必须考虑的问题。

2.3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建立和谐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

2.3.1组建职业教育集团

职教集团一般是以一两所高职院校为龙头,以相关院校和合作企业为主体,根据自愿、平等、互惠、互利的原则组成的一个职业教育联合体。职教集团的建立不是成员简单的叠加,而是从资源、组织结构到制度的集成创新。组建职教集团,搭建行业、企业、学校高度融合的平台,加强校企合作、城乡合作、区域合作,整合教育、技术、服务各种资源,把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和职业院校的教育培养统一起来,培养满足行业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促进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最终实现集团成员共赢的目的。现在各地在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一些较为成熟的办学模式。如以城带乡、三段培养的“海南模式”,行业为主、城乡联合的“河南模式”,以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天津模式”等。

2.3.2“办校进厂、引厂入校”的新型合作模式

各职业学校积极探索“办校进厂、引厂入校”的新型合作模式,形成“校中有厂、厂中有教、学练相长的教学工厂”的人才培养模式。把企业引进学校,能为学生安排工学结合岗位,解决学生实训工位不足的问题,师生能深入生产一线,及时了解行业形势、专业发展、明确自身水平能力提升方向,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对所需人才规格的要求,根据企业生产实际调整教学计划和内容,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零距离”对接。许多学校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邀请相关企业一起讨论专业发展规划、制订专业课程标准和人才培养标准,全面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学校将设备投入到企业,专业教师到企业担任技术骨干,学校企业共同承担产品的研发与加工,实现技术力量和设备的共享,为企业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助推企业升级转型。

2.3.3倡导行业企业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