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子政务工作要点范文

电子政务工作要点精选(九篇)

电子政务工作要点

第1篇:电子政务工作要点范文

二、加快政务专网建设和应用工作。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建设省政务专网的通知》(甘政办发〔〕95号)要求,加快市直单位政务专网接入进程,全面完成市政府各部门、企事业单位、驻各单位政务专网接入任务。大力促进县区、乡镇党政机关政务专网接入工作,保障全市政务专网建设和应用稳步推进。

加快电子政务应用进程,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政务信息报送系统、农村多媒体信息化系统、政务短信平台、应急指挥系统、视频系统、无线数字、数字城管和平安城市等各项平台开发建设和推广应用工作。

三、继续做好办公自动化平台应用推广工作。不断扩大电子政务应用范围,加快办公自动化应用进程,深入推进全市政府系统的办公自动化,促进市、县区四大班子及各部门无纸化办公。政府各部门要在做好本部门办公业务系统建设和应用工作的基础上,共同搞好全市统一的综合办公平台、电子公文传输和交换平台、多媒体信息资源平台、电子邮局、短信平台等基础性和公共性电子政务应用系统推广工作。积极推进无线政务办公、政务手机报、手机图文信息等无线业务,为实现跨地域、跨部门、跨系统工作交流、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提供有效支撑和服务,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提供多样化、高质量的电子政务服务。

四、建立和优化全省统一的政务网络平台。全面启动全市电子政务外网建设,确定建设单位和管理机构,落实项目资金,按照全省统一的建设方案,搭建起国家政务外网市级、县级城域网及配套管理平台,今年年底基本完成全市政务外网一期建设任务。积极推动有条件的县区和部门基于政务外网开展应用。积极推进视讯网建设,开展图像接入、有线数据广播等政务应用。

五、强化政府机关使用正版软件工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政府机关使用正版软件工作的通知》(〔〕47号)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全省政府机关使用正版软件工作的通知》(甘政办发〔〕18号)精神,按照省政府对政府机关使用正版软件工作的总体部署和安排,积极发挥各级政府机关使用正版软件的带头作用,推动各级政府机关使用正版软件。

六、继续做好政府网站维护管理工作。打造以《公众信息网》门户网站为核心,各县区政府、各部门网站为基础,依托信息公开和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市政府门户网站群,增强信息公开、在线办事、互动交流等功能。拓宽网站信息渠道,扩大政府信息公开面。建立健全公共服务功能、亲民信息查询等功能,提高便民服务质量。规范运行机制,扩大服务范围,完善服务功能。建立健全政府网站管理机制,提高专业人才素质,稳定管理队伍,确保政府网站健康发展。

七、建立和完善政府视频会议系统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乡镇视频会议系统,全面完成政务专网视频会议系统延伸到乡镇的目标任务,积极搞好推广应用工作。建立一支政治可靠、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保障队伍和一套运转规范、高效标准的视频会议运行保障机制,建立健全视频会议运行管理制度,规范视频会议会前申请受理、会中保障和会后处理机制。完善市、县区政府视频会议控制管理平台,提高音、视、讯传输质量和智能化管控能力。优化视频会议室环境,塑造良好视频形象,健全政府卫星广播系统平台,为市委、市政府以及各县区政府召开视频会议、远程培训和面对面交流提供音视讯保障,积极为我市处置重大应急事件提供切实可行的应急视频指挥平台。

第2篇:电子政务工作要点范文

电子政务建设的基本情况

我盟电子政务建设于1999年起步,由盟统计局网络中心指定专人负责,当年建成兴安盟行政公署局域网。2000年开通“兴安盟门户”网站。2002年,兴安盟成立了盟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计网络中心),部分旗县市也相继成立了电子政务管理机构,配备专职的管理人员。从2003年起,兴安盟委党校负责全盟电子政务培训工作。2008年全盟政务专网已连接各县市、盟直各部门。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盟电子政务建设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管理机构进一步得到健全,政府门户网站和政务专网建设不断完善,公文无纸化传输等一批重点业务系统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各项应用不断深化,电子政务建设形成了较好的发展势态,带动了全盟各行业信息化的发展。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做法

1.定位明确,不断完善和丰富政府网站内容

我盟政府门户网站作为政府形象,为人民群众、企业和社会服务的窗口,不断完善网站结构,优化栏目设置,努力实现政务公开。目前,网站日访问量已由开通初的几人次增加到目前的近千人次,总访问量已突破两万人次。我盟政府门户网站已成为宣传推介兴安盟、推进政务公开,实现公共事务处理、打造服务法治政府的重要渠道。

一是不断充实政务公开内容。我盟政府网站先后经过多次改版,现已开设了绿色兴安、领导之窗、政府文件、盟长信箱、人事任免等20多个动态栏目,累计政务信息、各类新闻近万篇。在政府网站建设中,及时将政府出台的政策、规范性文件、人事任免等权威信息,政府各部门职责、重大项目、重要工作完成情况,以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和重大决策事项等,在网上,定期推出专栏和专题,加大了政务公开力度,提高了政府工作透明度。

二是建立政府门户网站信息采集与机制。为保证政府网站及时稳定的信息来源,盟信息化办公室与兴安日报社、兴安盟电视台等媒体建立合作机制,明确分工,将网站信息搜集工作落实到人,要求每天在第一时间将文字和视频新闻传至盟政府网站,实现政府网站与报纸、电视等媒体同步信息。同时,还与盟党委办公室、政府办公室信息科合作,由两办每日提供经审核、采编整理的政务信息,由盟信息化办公室统一组织,使我盟政府网站成为全盟具有权威性的综合信息平台。

三是整合资源,实现政府与旗县市、部门和企业相互链接。目前,全盟六个旗县市已全部建立政府网站,并注册了独立的政府网站域名,一些盟直部门在盟政府网站上建立了政务公开网站。

四是设立“盟长信箱”,建立政府与群众的互动渠道。自从盟行署网站开通“盟长信箱”栏目,栏目设立以来,每日收到大量投诉及群众来信,三个月来办复率达90%以上。

2.加大电子政务应用,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搭建政务专网平台。目前,各旗县市、盟直各部门全部通过专线、30D+B线路、电话拨号实现与盟政府联网,进入专网网站登录不同的业务子系统。盟党委、盟行署和纪检委的政务信息报送采集全部通过政府专网进行,提高了信息资源共享,信息报送的时效性明显提高。

3.强化培训,有力地带动了电子政务建设的推广应用

我盟始终坚持以培训促应用,以应用带动电子政务建设的思路,把对公务员的信息技术培训,作为推进电子政务应用的重点。

一是建成了电子政务培训基地。在盟委、盟人民政府主要领导的大力支持下,2007年10月,我盟建成了兴安盟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兴安盟委党校),培训中心教学面积200余平方米,教学计算机60台,网络系统接入了盟政府内外网光纤,为培训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是注重实际编写教材。根据我盟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工作实际,经过盟信息化办公室全体工作人员努力,编印了《电子政务培训教程》、《信息化与电子政务》等实用教材,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受到各级领导和参训人员的好评。

三是积极拓展培训面,开展信息技术、办公自动化、网站建设、计算机网络等多层次、多类型的培训。

4.积极协调,加大电子政务建设监督指导力度

一是加强对各旗县市、各部门的监督指导。在政府网站建设中,我们要求各部门明确一名主管领导,负责政务公开网站的建设工作,指定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负责网站日常更新、维护管理工作。积极协调各旗县市解决在电子政务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派专业人员提供技术支持。通过定期到度县市和部门开展调研和检查,组织全盟各旗县市政府办公室主任到信息化发达地区进行考察学习,使我盟政府网站群建设和公文无纸化传输等重点项目得以顺利进行。

二是积极为领导当好参谋。领导重视是做好电子政务关键,在工作中,我们遇到问题及时请示汇报,反映问题,提出建议,赢得了领导对电子政务工作的关注和支持。近几年来,行署领导常务会议专题解决了盟信息化办公室人员编制、机构和经费等方面的困难,从而加强了信息化办公室的技术力量。

我盟电子政务建设的体会

回顾我盟近年来电子政务建设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领导重视,大力支持,是搞好电子政务建设的关键

我盟领导历来十分重视电子政务建设,我盟专门成立了电子政务建设领导小组,盟信息化办公室作为具体办事机构,明确了工作责任,健全了工作机制。盟行署常务会议多次专门听取自治盟电子政务建设工作情况汇报,要求各部门和单位提高对电子政务工作的认识,落实各项措施,解决人员编制,并在经费上给予保障,确保了电子政务建设的顺利实施。

2.健全工作机制,是搞好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基础

我盟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协调工作由盟信息化办公室负责,并负责工程的规划、建设以及管理和技术支持等工作,同时,还成立了盟网络中心和较稳定的技术人员,各旗县市也成立了相应机构,全盟形成了责任明确、相互配合、层层负责、运转有效的工作机制。同时,为了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我盟相继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做到了有章可循,规范化运作。

3.坚持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步骤实施,是搞好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措施

电子政务建设的目的是改进政府管理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在电子政务工作中,我们本着需求主导的原则,重点抓了政务专网、视频会议系统、电子公文交换系统等的建设和应用,搞好关键领域、关键环节的电子政务建设。同时,为了加强网络信息共享,我们对全盟电子政务建设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统一标准,并按照轻重缓急,分步骤分阶段实施。

第3篇:电子政务工作要点范文

(一)、国外发展现状

当今世界,电子政务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行政管理改革的主要方向,各国政府都将建立政府网站、提供网络服务作为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密切政府与企业与公民关系的有效手段。据统计,20__年底,全球已经开通了6万个政府网站。与此同时,无论是从范围还是从质量来看,政府网站所提供的服务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提高,从个人身份证的申请到公民一生当中与政府有关的所有事务,从简单的信息到政府的实时在线事务处理。一种新的、虚拟的政府形式即“网络政府”或“电子政府”正在出现,各国政府现有的行政管理方式即将发生根本的改变。更多国家致力于政府职能上网,在网上向所有公众公开政府部门的名称、职能、机构组成、办事章程、各项文件、资料、档案等,在网上实现信息共享、行政职能服务、民主监督。下面就一些典型国家和地区的电子政务发展情况进行介绍,使我们能够对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有更明确的了解和认识。

(二)、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

1、发展阶段

我国电子政务可以分为初期的缓慢发展和近几年来的快速发展两个阶段。

初期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80年代末期,中央和地方党政机关所开展的办公自动化(oa)工程,建立了各种纵向和横向内部信息办公网络,为利用计算机和通信网络技术奠定了基础。二是1993年底启动的“三金工程”,即金桥工程、金关工程和金卡工程,这是中央政府主导的以政府信息化为特征的系统工程,重点是建设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为重点行业和部门传输数据和信息。但是,这些都还只是电子政务发展的雏形,是电子政务发展的最初级阶段。

到90年代末期,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电子政务的发展进入快车道,突破了部门和地域限制,向交互性和互联网方向发展。1998年4月,青岛市在互联网上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政府网站“青岛政务信息公众网”。1999年1月,40多个部委(局、办)的信息主管部门共同倡议发起了“政府上网工程”,其目标是在1999年实现60%以上的部委和各级政府部门上网,在20__年实现80%以上的部委和各级政府部门上网。1999年5月,下注册的政府域名猛增至1470个。截止到20__年12月底,以为结尾注册的域名总数达到8796个(20__.6.30达到10238),占国内域名总数的5.3%;已经建成的www下的政府网站达6148个,80%以上的地市级政府在网上设立了办事窗口。

2、发展现状

据联合国的“电子化政府” 调查报告报道,20__年,联合国191个成员国中,有173个国家拥有政府网站,高于20__年的143个。只有18个国家没有网站,其中大部分是非洲国家完全没有上网。在“20__年电子化政府完备程度”排名中,美国高居全球第一,新加坡则居亚洲国家首位,在全球排名第12,中国排名第24。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和所处的位置。

电子政务的重点方向是内网建设、电子政务业务系统、办公自动化 、外网建设、数据库建设和信息安全。“内网”指的是各级政府和国家机关用于内部办公的局域网和广域网,电子政务业务系统指的是各级政府和国家机关对内对外的业务处理、管理系统,如网上审核系统、税收征管系统、公安综合管理系统等。外网指各部门面向其他部门、企业和公众,与互联网直接相连的网络。

把内网建设作为信息化建设重点方向的政府机关数目最多,大致占政府机关的48%,把电子政务业务系统作为重点方向的约47%,把oa(办公自动化)作为重点方向的约37%。

中国政府电子政务的总体成熟度为23%,尚处于正在建设平台的阶段。中国政府能够以在线方式提供的服务共有52项,其中的46项已经实现了某种程度上的在线服务,中国电子政务服务成熟度的广度(部级政府提供的在线服务的数量)达到了88%,超过全球85.5%的平均水平,电子政务服务成熟度的深度(所提供的每种在线服务的完善程度)能够说明服务的复杂程度,中国仅为28%,表明中国政府通过网络提供的大多数服务目前仅限于信息的阶段,双向互动服务的能力仍然非常薄弱。

3、电子政务建设已经取得的成绩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的电子政务建设才开始起步,但是现在相当多的政府机关和各级地方政府在办公自动化、政府信息资源开发、纵向网络体系建设和为民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具有独特的后发优势。3至5年内我国电子政务可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最近几年来,电子政务开始向更高层次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许多地方政府都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为“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天津等沿海和内地城市纷纷提出建设数字化城市或数码港计划,其中电子政务的建设是数字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有些地方政府明确地提出了建设电子政务的时间表,如北京市的具体目标是:20__年底初步实现政府面向企业和市民的审批、管理和服务业务在网上进行,政府内部初步实现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在此基础上,20__年底建成体系完整、结构合理、高速宽带、互联互通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最终建成北京市政务系统共建公享的信息资源库,全面开展网上交互式办公。

其次,专业化的政府服务网站日益增多,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功能不断增强,互动性得到很大提高。中央与地方的工商、海关、国税和地税等部门纷纷推出各种网上办公业务。

第三,电子政务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软件业的发展,安全性不断提高。电子政务的特殊性为民族软件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目前,联想、北大方正、首信公司等国内主要it企业都在纷纷推出各自的电子政务解决方案,与各级政府和部门合作,积极地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务办公系统的发展与完善。

二、安康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

安康社会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信息化为我们提供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会和可能。我市社会和经济的发育形态决定了政府在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应该占据主导和主动的地位,通过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推进安康的对外开放,改善投资和开发环境,刺激it市场需求,培育地方信息产业,带动全社会的信息化,推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在政府信息化建设和应用过程中,遵从国务院办公厅的建设规划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安全保密、注重实效”的指导方针,紧密结合安康实际,将有限的资金用于基础网络平台建设和重点应用系统的开发建设及应用培训支持上,以追求实效为宗旨,逐步推进,取得了有自己特色的建设和应用实效。

(一)、发展现状

如何结合实际情况搞好电子政务建设工作,走一条投资少见效快的道路,一直是大家所关心和关注的。根据国家电子政务建设规划,政务内网、外网和政府公众网站(“二网一站”)是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的基本架构。为达到国家关于电子政务建设“要改善政府对公众和社会的服务水平,提高政府对社会的监管能力”两大目标,政府公众网站作为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应用的直接服务层和效益的最终表现层,其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应当具有重要的建设地位。

已建立联接市政府机关的办公业务局域网,联网微机约200台。市政府设有专职的电子政务工作机构:安康市人民政府信息发展研究中心。

已建立机关办公业务局域网的有10县区人民政府和市政府33个工作部门。

(二)、安康电子政务应用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我市电子政务工作特别是政府公众信息网站建设和应用工作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20__年以后,政府将政府公众信息网站建设作为近期电子政务工作的重点来抓,并建成政府公众信息网站。从实际情况来看,政府网站的建设和应用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1、树立了全市对外开放的新形象,体现了政府转变工作作风与时俱进的决心和态度。

各级政府网站,成为宣传、介绍安康的权威性窗口和“让安康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安康”的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受到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和欢迎。

2、改善了政府对社会和公众的信息服务,极大地推进了政务公开。

政务公开是政府工作适应新形势的必然要求。而政府网站在政务公开实践中最重要的政务信息的公开披露和全面服务环节中有着其它手段所不可比拟的先进性。首先,利用现代先进信息技术建立的互联网,其网络覆盖的广泛性和信息传输的快速性是任何传统媒体都不可比喻的;其次在政府网站上以电子数据库所建立的政务信息其长期可用和快速检索性也是其它媒体和手段不可相比的。

政府网站提供了“政务动态”、“政府文件”和“法规规章”等政府工作信息服务,这些重要的信息、文件和政策过去对于普通公众来说难于直接得到而即使得到也难以长期保存和利用,但今日已唾手可得,且能随用随查。

3、改进了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促进政府工作效率的提高。

政府网站上领导信箱的设立,为公众提供了快捷便利低成本的网上电子途径,作为传统工作的扩充和发展,适应了新时期加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手段现代化的需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通过领导网上信箱的设立和群众来件政府各部门协同联动处理机制的建立,解决了许多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拉近了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听取了大量对政府工作的有益建议和意见,促进了政府工作的改进和效率的提高。

实践证明,政府公众网站的建设和应用所取得的成效是符合国家关于电子政务建设根本目标要求的。由于政府网站建设投资相对较少,建设周期短,建成后即可向社会提供网上政务信息和政务服务,满足政府改进服务、提高效率、加强沟通、转变作风,政务公开和改变形象的急迫需求,让公众、社会和政府自身立即感受到政府信息化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为电子政务工作的全面开展创造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和环境。

通过重点抓好政府网站建设和应用,进而带动和推进电子政务全面发展。今后电子政务建设仍将以公众网站的建设和应用为先和为重,通过网站的应用带动政务内网和外网的建设,通过内外网的建设提高网站应用水平,争取走出一条应用为先、互促互进和全面发展的道路。

三、安康电子政务建设的经验、教训及存在问题

(一)、经验和教训

通过几年的电子政务建设,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为了更好的开展电子政务建设,总结如下经验教训:

1、以国务院办公厅的工作指导方针和原则为指导,结合当地实际,制订了本地电子政务建设规划、协调组织部门和重点建设内容 。

2、不贪大, 以追求实效为目标。选好开展电子政务的突破口,围绕能产生应用效益的政府办公业务应用项目开展建设工作,通过以点带面,取得发展。

3、注重政务信息化中“人、机器、方法”三要素并举,在抓好系统建设的同时,作好

公务员的培训和素质提高工作,还要适时推动政府办公流程和程序的适应性变革; 4、要培养并建立一支既懂机关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队伍,并设置必要的系统支持和保障机构,通过与社会各方面的合作,来推动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5、促进了政府领导和工作人员工作观念和思想的转变和更新。通过政府信息化建设和应用,采取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先进管理工作方式来促进政府机关改革、建立现代行政管理体系,提高机关办公和决策水平已成为了大多数政府领导和工作人员的基本共识和首要选择。这种观念和思想的转变,其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影响和意义都是十分深远的;

6、带动了社会各个方面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政府率先垂范带头搞信息化建设,树立了政府良好的适应改革发展的形象,也进一步以典型示范的作用通过行政主导的方式推动和促进了社会各个方面信息化建设开展。这种政府行为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信息化建设中所起作用显得尤为必要;

7、培训和造就了一批基本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较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政务信息化应用培训工作和应用工作的开展,在自治区政府系统培养了一大批比较熟练地掌握了现代信息处理技术,能够利用办公设备处理工作、获取信息、辅助管理的初步具备现代管理素质的机关公务员和技术人员队伍;

8、提高了政府机关办公效率,改善了政府的决策管理水平。

(二)、存在的问题

1、对电子政务的性质和地位认识不足

大多数人认为电子政务就是计算机化;电子政务等同于政府上网。这些仅仅是电子政务的初级阶段,而远远不是电子政务的全部;这表明,我们对电子政务的系统性及其在信息化建设当中的地位还缺乏足够的认识。 实际上,电子政务是经济与社会信息化的先决条件。一个国家的信息化需要来自多方面力量的推进。政府作为国家组成及信息流的“中心节点”,在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中起着责无旁贷而又无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政府是信息资源的最大拥有者,从我国现阶段来看,政府的信息资源最多,占总信息资源的80%;同时政府也是信息通信技术的最大使用者。因此,信息化应该首先从政府开始,政府先要解决好自身的信息化问题。

其次,电子政务将带动企业、社会信息化。一方面,在政府实现信息化之后,企业如果不及时转变,便享受不到政府所提供的快捷、透明的信息化服务;而如果放弃政府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源,或者缺乏与信息化政府交往的有利手段和渠道,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自然就会受损。这就迫使企业也不得不信息化,与政府保持同步。另一方面,电子政务建设需要相应的网络商、技术开发商的支持,这就为信息产业开辟了极大的商业市场,使得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找到了结合点,而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将促进全社会的信息化。

第三,由于自身的特殊地位,电子政务能够实现更大范围的示范效应,特别是在信息化意识不够主动的地方,政府更可以用相关的优惠政策刺激民间信息化的发展;或者藉由自身的特殊权力,强制推动信息化的进程。

2、缺乏统一规划

目前,电子政务的发展缺乏宏观规划,没有提出明确的电子政务发展目标,也没有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同时,“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与电子政务的统一性、开放性、交互性和规模经济等自然特性产生严重冲突,各级地方政府和部门在开展电子政务时往往各自为政,采用的标准也各不相同,业务内容单调重复,造成新的重复建设。

电子政务是一种新事物,涉及技术、产品、标准、管理等众多领域。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在宏观层面上对各级政府及部门电子政务的建设也就不能进行很好的协调。

3、基础条件比较落后

由于当前电信领域的改革尚未到位,计算机、有线电视和电信的"三网融合"迟迟实现不了,影响了电信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县、区政府的计算机、电信网络设施的建设普及率不高,无线互联网设施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整体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还远远不能适应建设电子政务的需要。

4、发展不平衡

从横向看,无论电子政务发展,还是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总体上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县区好于经济发展相应较慢的县区。

从纵向看,行政层级比较高的政府及其部门的电子政务发展比较快,门户网站建设比较完善,而行政层级比较低的政府或部门发展相对落后。

5、政府门户网站信息更新不及时,没有深入链接,有的甚至变为“死网”

政府公众网站建设的数量和规模上偏低,无法提供较全面的政府网上服务。网站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指导,应用管理水平较低。许多网站不为应用而建设,而只为建网而建网。建设时未按国家和自治区的指导方针和规定程序进行规划设计开发,不注重资源的共享和整合,建成后又缺乏有效的管理、应用和长期运行保障机制,网站数据长期不更新,变成“死网”,影响政府的网上形象。部分网站建设和应用管理体制不顺,政府的主导作用薄弱,游离于政府工作和业务之外,不能有效地代表和体现政府的形象。目前在全市大约10多个政府门户网站中,约有1/3的政府网站应用价值比较低,还有信息更新不及时、服务功能不健全、所信息无时效性等现象。

6、重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轻软件、应用系统投入

主要表现在重资金、软硬件等“硬投入”,轻观念更新、技能培养、行政组织结构调整和行政业务流程的改造、整合。重系统,轻整合;重建设,轻应用;重技术,轻数据;重监管,轻服务;重推动,轻身体力行。这样造成网络建好了,应用跟不上,没能真正发挥电子政务的作用。

四、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思路、对策及措施

(一)、 发展思路

“十一五”期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对政务工作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和监管的有效性,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通过积极推广和应用信息技术,增强政府工作的科学性、协调性和民主性,全面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加快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十一五”期间,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建设和整合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和完善重点业务系统;规划和开发重要政务信息资源;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基本建立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完善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加强公务员信息化培训和考核;加快推进电子政务法制建设。

第一,要与传统行政很好地结合,既要结合传统的行政方式,又要对其加以必要的改造,否则容易形成两张皮;

第二,在实施电子政务工程和运用电子政务中要始终追求实效:一是“有效的”,确保电子政务工程的实施效果;二是“有效益的”,确保应用中能够提高效率,改善服务;因此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技术评价方案和应用效果评价方案,这是保证电子政务能否成功的基本保证;

第三,要加紧出台一系列有利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发展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政策,为各级政府建设电子政务提供依据;

第四,要重视理论研究、项目规划与建设、使用效果、公务员培训等具体工作,当然也需要大力宣传、搞试点工作;

第五,要将目前的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很好结合起来,电子政务的发展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是互动的,电子政务的效益也需要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中才能更好的体现,反之,电子商务的发展又会推动电子政务的需求。

当前电子政务建设的重点是政府网站建设,针对在政府网站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下一步的工作:

1、统一规划,加强组织领导,全面推进政府公众网站的建设工作。

各地各部门必须按国家电子政务建设规划,在政府信息网站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在各地各单位领导的具体组织下,各部门协作,社会各方面支持,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按“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企业运作”的模式开展政府公众网站的建设和应用管理工作。政府各职能部门在组织建设业务信息系统时,应将支持办公自动化的政务内网和对外服务的公众网站纳入整体规划,一同建设。

县级以上政府应重点建设一个政府综合门户网站,各级政府所属工作部门应通过信息资源和政务业务的网上整合,逐步实现一级政府所有的政务信息和政务业务的“一网式”服务,方便群众,减少重复建设和投资。

2、加强管理,提高应用水平,抓好安全保密工作。

按“政府主导”的基本原则,各地各单位必须设立在政府直接领导下的电子政务管理机构和保证必要的工作人员,负责网站的应用管理工作。各级领导还要负责抓好各有关部门的协调和配合工作,建立网站信息资源的收集、审核、处理和及时的动态机制,形成网上和其它政务业务的后台处理的协同配合机制,保障政府网站信息全面、更新及时,网上业务的有效响应和办理。

政府网站必须按国家互联网应用的保密、安全和新闻等管理规定,制定严格的措施并实行责任制,注重网站内容的审核把关,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严防黑客和病毒的攻击。

3、积极探索政府网站建设和应用管理的新机制。

政府网站面向社会、服务社会,因此要积极探索在政府主导下社会各方面共建、合办和协作的模式和方式,多渠道筹措建设和运行资金,保障网站长期运行。网站在运行过程中,除必须由政府主管的栏目策划、内容审核和业务办理等工作外,凡能通过社会合作方式实现的都可以以协作方式交由其它单位或公司承担,从而减轻政府在财政和人力上的负担。 政府网站已按政府领导的要求在此方面作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要逐步积累经验,指导全面的工作。

(二)、实施电子政务建设的措施和方法

目前的电子政务实际上要解决三个层面的问题:第一层面是认识问题,其中包括电子政务的目标、价值、意义、时机、重要性、利弊等方面,也就是大家在许多问题上要达成一些基本的共识,这样行动起来才能形成基本的指导思想;第二层面是操作问题,也就是说,如何做好电子政务工程和如何运行好电子政务,这里面包括更多的问题,如管理,规划,投资,标准,组织,阶段性,评价,系统结构,运营,法律制度和环境等等;第三层面才是工程和技术问题,也就是项目实施和方案问题,这里包括软硬件,安全,认证,人员培训等。

如何实现由“现有的政务”到“电子政务”的转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借鉴国内外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为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近期内应该采取下列措施:

1、加强宣传,突破误区

电子政务是近些年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出现才兴起的一种新的政府管理方式,其概念、内涵和特点尚不为大多数公务员所理解。实际上,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许多人对电子商务还是一知半解,对电子政务就更是一无所知了。因此,当前必须就电子政务与传统的政府管理的差异、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的区别、电子政务对信息产业的引导作用等加强宣传工作,破除各种错误认识,使各级领导树立正确观念。

2、统一规划,加强领导

可以借鉴国内外先进国家的经验,建立电子政务的领导机构,统一领导、组织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为了更好地加快 政府信息化建设进程,加强各级政府间沟通与交流,促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提高电子政务应用层次,可以推行“总体统筹、分工负责”制 :对全市电子政务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制定统一标准、相关政策法规及管理办法。分工负责就是:各级地方政府按照统一的规划、标准,负责具体项目的实施。要严禁各自为政、自成封闭体系。各部门特别是宏观经济管理等重点业务系统的建设,在项目实施前,都必须把办公业务资源系统的建设考虑在内,同步建设,同步实施,按照统一接口标准实现与市级电子政务系统的衔接,保证各部门的有效办公业务数据存放在统一的、标准化的公共数据交换中心。各县区也要统一机构,统一规划,建设本级政府统一的基础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中不论谁投资,都必须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3、应用导向、注重实效

牢固树立“以应用为导向,以需求促发展”的观念,要把“争一流”的措施放在应用上,从小处着眼,把应用作为衡量电子政务建设水平的根本标准。要克服电子政务建设属于“技术拉动型”或“政府推动型”的认识误区,根据应用需求推动电子政务建设全面健康发展。硬件系统建设要以“满足当前需要,适当前瞻”为原则,防止盲目攀比设备档次和投资规模,平衡好硬件和软件的关系,特别要合理确定和提高软件费用占项目总投资的比重。在应用开发中,要注重优化业务工作流程,这是实现政务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实施电子政务工程不能简单地将现有业务、办公、办事程序原封不动地搬上计算机,而是要对传统的工作模式、工作方法、工作手段进行革新。

4、整合政务信息资源,建设和改造政务数据库

这是电子政务工程的关键和难点,必须打破各级政府和部门对信息的垄断和封闭,整合政务信息资源,重视对信息资源的不断开发、更新和维护;推动政府信息资源对社会的开放,使之发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完善政府专网,确保系统安全可靠

加快建设宽带高速政务网络系统,规划和引导国家骨干通信网络和社区宽带网建设,促进无线上网、数字电视与呼叫中心等技术与市场的发展,加快政务网络系统建设,进一步改造各级政府与上级机关联通的专用通讯网络(政府专网)。要按照“严格管理、严密防范、安全保密、方便工作”的原则,增强保密意识,在建设中既不要超出保密管理要求,要把安全保密工作为为电子政务技术系统的必需组成部分,同期规划,同期建设,从物理级、网络级、系统级、应用级四个层面,建设完整的安全保密体系,保证电子政务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6、以政府业务为主线发展电子政务

从国外的情况看,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在电子政务的发展中均以政府的业务流为主线,一个一个地实现政府业务流的信息化,以避免团化或强化现有的政府结构。

以政府的业务流为主线就是根据轻重缓急将政府职能中带有不变性的业务流一个一个地计算机化和网络化,既满足了政府的急需,又有利于政府的职能转变和政府的重构。

第4篇:电子政务工作要点范文

天津市电子政务专网是依据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的《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中办发[2002]17号)精神,按照天津市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和市委、市政府办公厅转发的《天津市电子政务实施意见》(津党办发[2003]5号)要求建设的,是天津市信息化建设的重大项目。

专网建设主要任务:一是建立统一的物理隔离的全市党政机关电子政务外网,建设覆盖全市副局级以上单位的宽带网络平台,为全市政务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提供高效服务,实现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大机关的高速互联和各部委办区县局的宽带接入;二是构建各个政务业务系统的虚拟业务专网能力,能够满足各单位纵向联网要求,实现不同政务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与共享;三是建成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外网平台,提供信息资源共享、目录服务与数据交换功能,实现政务部门之间网上办公。

自天津市电子政务专网开通以来,在网络建设、业务应用以及安全保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基础网络建设基本完成

2004年12月28日,天津市电子政务专网一期工程和党政专用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建设完成,为全面推进电子政务奠定了坚实基础。电子政务专网基础网络层按分层方式搭建,包括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目前,核心层包括4个核心节点(分别设在市委、市政府、政务中心和滨海新区),处于整网的核心位置;汇聚层包括27个汇聚节点,处于网络的重点位置,起承上启下作用;接入层包括约200个接入节点,主要为用户接入服务。专网未来规模将达到5个核心节点、30个汇聚节点、400余个接入节点,光缆总长约300km,且均采用4芯光纤。

(二)业务应用试点工作稳步推进

一是党政系统依托专网开展了一系列办公业务。市政府办公厅依托专网开展了政府系统应用平台,建立了政府各部门间的电子邮政和内部办文平台:建立了政府系统资源平台;建立了市属委办与区(县)委办的电子邮政和办文平台。市委办公厅依托专网开展党办系统综合业务专用网建设,规模将覆盖300多个党政机关,现已做好了前期技术准备工作,并给相关单位发文通知,现已具体展开实施。

二是重要业务单位在专网上进行了跨部门的数据交换业务。市工商局、市地税局、市统计局、市劳动社保局以及市国税局已形成了五局联网进行数据传输,为企业信息交换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三是行业纵向网试点依托专网开展了应用系统建设业务。市统计系统纵向网建设已实现了统计系统市区两级的互联互通,为专网应用提供了模式;市委组织部利用专网平台搭建组织系统纵向网,已经初步实现包括市委组织部、区县委组织部和13个相关工委互联互通;医保系统实现了与210家医院的联网,基本覆盖了全市住院医保结算业务;远程电子纳税系统的应用走在全国前列,市地税局在全市范围内搭建统一的电子报税基础平台,方便纳税人随时随地缴税;天津口岸信息平台一期工程完成;第二代身份证和户籍管理系统投入使用;网上售房管理系统全面投入使用等。

(三)专网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展开

一是相关办法和规范相继出台,为我市电子政务专网安全提供了政策保障。颁布实施了《天津市电子政务管理办法》、《天津市电子政务专网管理办法》、《天津市电子政务专网安全管理办法》、《天津市电子政务专网网络安全管理技术规范》和《天津市电子政务专网接入规范》等一系列规章办法,其中《天津市电子政务管理办法》是全国第一部综合性的电子政务建设政府规章。

二是天津市电子政务信息安全试点工作进展顺利,为天津市电子政务专网安全提供了内容保障。2005年11月,国信办了《关于开展电子政务信息安全试点的通知》 (国信办[2005]30号),将天津市列入第二批国家电子政务信息安全试点地区。在试点工作中对各试点电子政务系统依据定级规范进行了系统定级,对系统中存在的主要安全风险进行了评估和分析,确定了各试点系统需要新增的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并通过工程实施予以实现。

三是电子政务专网安全系统建设一期工程已经完成,为天津市电子政务专网安全提供了物质保障。2006年4月7日,天津市电子政务专网安全系统建设一期工程按照试运行预案,各安全系统与市电子政务专网进行了顺利的割接,使各安全系统正式运行于市电子政务专网之上,并实现各安全系统对市电子政务专网的安全保护功能。通过为期1个月的监测,结果证明各安全系统没有影响专网的正常运行,各安全系统进行相应的安全配置与策略部署得以实现。

二、专网总体安全策略

根据电子政务专网系统内部单位的业务特点和安全需求,专网总体安全策略按照“分业务防护、按等级保护”的原则,在各个业务系统中划分不同的安全域和业务保护对象,制定与之适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和安全机制,集成相关的安全技术和服务,努力构建多层防御的安全保障体系,确保系统安全、可靠、高效运行。

具体安全策略包括:

――依法建设。安全保障体系的设计、建设与运行都遵守国家和政府部门相关的安全法律、法规、制度、标准和技术指南。

――分业务防护。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的原则,确定业务系统的物理和逻辑边界,各自负责主管业务系统的建设和管理。

――按等级保护。整体网络的安全防护依照电子政务专网系统中所需的网络防护最高等级实施,而业务安全保护依据具体业务所需,分等级实施。

――相对独立。电子政务专网与互联网物理隔离,专网内各业务系统通过MPLS VPN等技术措施实现相对独立,专网中的公共服务区面向各业务系统提供必要的管理和服务。

――认证授权。面向专网中各业务系统提供统一认证网关服务,按最少特权原则授予合适权限,并对其访问和操作进行唯一性识别,确保业务操作的不可否认性。

――跟踪服务。从网络、系统、应用三个层面对每一项事务创建详细的日志记录,保证事务完全可以被追踪。同时建立有效的安全服务体系,以适应系统运行的动态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特点。

――应急恢复。建立完备的容灾备份和应急响应机制,关键网络设备、系统信息和数据均有备份和恢复机制。

三、专网安全管理和运行组织体系

电子政务专网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之间的统一协调。天津市电子政务专网安全管理在天津市人民政府信息化办公室的领导下,由天津市电子政务信息与网络中心(以下简称“市电子政务中心”)具体负责。

天津市信息化办公室主要负责管理、监督与指导天津市电子政务专网整体安全工作。天津市电子政务中心负责制定专网的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和工作流程;负责专网各项安全管理 工作的贯彻和实施;负责市电子政务专网的安全测评工作;指导各接入单位完成本单位专网安全工程建设的方案论证,提出相应的安全建议;评测各接入单位接入专网系统的网络安全状况;负责组织市电子政务专网管理人员的相关技术培训工作等。

四、专网安全技术和管理保障体系

天津电子政务专网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规划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建立全市电子政务专网的安全保障体系,保障专网安全、高效、可靠运行;二是针对具体的基于专网开展的业务系统,从物理、网络、系统、信息和应用等方面保障各业务系统的安全使用。

基于此,天津市电子政务专网安全保障体系框架主要由专网安全基础技术系统、应用系统安全措施和安全管理保障体系三方面构成。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提供鉴别访问控制、抗抵赖、数据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等项安全服务,形成集防护、检测、响应、恢复于一体的安全防护体系,实现实体安全、应用安全、系统安全、网络安全、管理安全,以满足专网目前最根本的安全需求。天津电子政务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框架见图1。

(一)安全基础技术系统

安全基础技术系统是专网安全框架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各级业务应用安全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安全管理保障的主要对象和实体。它包括:

安全平台系统:搭建网络安全监管平台,对整个电子政务专网的安全设备进行统一的监控和管理。

边界访问控制系统:采取多种措施保障市电子政务专网与互联网的物理隔离。根据市电子政务专网中各业务系统的具体安全防护策略,实现各业务系统的边界保护。

设备AAA认证管理系统:保障市电子政务专网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设备安全,访问这些设备都必须统一用户认证(A)、授权(A)和详细审计(A)。

监控检测系统:对市电子政务专网中发生的各种入侵和破坏行为进行实时检测和及时响应预警。包括检测、防范病毒入侵传播和网络脆弱性检查,发现和修补网络安全漏洞等。

容灾备份系统:对市电子政务专网的网管中心、市级信息交换中心的数据进行容灾和备份。

VPN系统:在市电子政务专网中提供MPLS VPN,用于隔离各个运行于专网中的业务系统,此外,各业务系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建设lP SEC VPN,用于自身的加密传输需要。

(二)应用系统安全措施

安全基础技术系统建成之后,最主要的是考虑建设全市统一的应用系统安全规划。目前,规划的应用系统安全措施主要包括统一身份认证、授权管理系统和可信时间戳服务等。

统一身份认证:为整个专网中的各业务系统提供身份鉴别服务,建立可信的安全基础环境。

PMI授权管理系统:提供授权管理服务,实现对信息资源和服务的有效管理和控制。考虑采用PMI技术、证书扩展等形式,实现对系统中所有用户的授权管理。

可信时间戳服务:可信时间戳服务是为市电子政务专网上电子政务应用建立责任机制和监督机制的基础之一。

(三)安全管理保障体系

安全管理保障体系是电子政务专网正常管理和安全运行的必要条件。通过建立安全管理组织、安全标准规范体系、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服务体系以及安全管理手段,将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技术设施和技术功能的有效实现,最大程度地维护整个专网的建设和运行安全。

安全管理组织团队:形成一个统一领导、分工负责,能够有效管理市电子政务专网安全工作的组织体系。

安全标准规范体系:指导整个市电子政务专网建设的一系列安全标准规范体系。

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实体管理、网络安全管理、软件管理、信息管理、敏感信息介质管理、人员管理、安全产品管理、场地设施安全管理、维修管理及奖惩等。

安全服务体系:实现系统运行后的安全培训、安全咨询、安全评估、安全加固、紧急响应等项安全服务。

五、各有关接入单位协同安全保障体系

安全管理手段:利用先进成熟的安全管理技术,逐步建立整个专网的安全管理系统。

为降低因各有关单位业务系统接入天津市电子政务专网引入的风险,规范各单位电子政务系统的接入操作,特制定了《天津市电子政务专网接入规范》,对要求接入专网的电子政务业务系统提出了具体要求。

在运行管理方面,要求各接入单位应明确安全工作职责,定期对安全管理人员进行信息安全技术和安全意识培训。要加强对本单位网络安全运行工作的检查,定期对涉及专网的系统与设备进行自评估并整改。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系统运行维护计划,详细记录维护日志,并针对可能发生的安全事件制定网络安全应急预案,定期进行演练。

要求接入单位的使用用户不得泄漏专网中的敏感信息,不得利用专网传播和散布与工作无关的文章和评论,不得在专网上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不得进行扫描、渗透测试等黑客行为等。根据各节点单位实际情况,天津市电子政务中心也将不定期地统一组织进行对各单位的网络信息安全检查评估等。

在技术管理方面,要求各接入单位不得随意变更网络系统的结构、设备及重要参数,不得擅自增加、删除专网节点及修改网络参数,不得擅自将电子政务专网跨接至互联网或其他网络,严格确保电子政务专网与其他网络的物理隔离等。应及时将网络拓扑结构图、网络通信设备的配置参数、网络地址等资料归档,并由专人保管。定期监视与分析本系统的网络安全运行状况,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市电子政务中心。新建电子政务系统接入专网,应严格按照《天津市电子政务专网接入规范》标准执行。

同时,对接人单位加入电子政务专网的流程进行明确规范,具体流程可见图2。

六、专网应急机制

天津市电子政务专网关于应对安全事件的应急机制主要包括应急事件的确定,应急响应计划的制定,应急响应的培训、测试及执行等方面内容。

(一)应急事件的确定

专网应急指导规范中明确规定,发生下列情况之一应视为应急事件,工作人员需要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当硬件受到破坏性攻击不能正常发挥其部分功能或全部功能时;

当软件受到破坏性攻击不能正常发挥其部分功能或全部功能时;

当软件受到计算机病毒的侵害,局部或全部数据和功能受到损坏,使系统不能工作或工作效率急剧下降时;

当物理设备被人为毁坏,无法正常工作时;

当受到自然灾害的破坏,如地震、水灾、火灾、雷电等时;

当出现意外停电而又无后备供电措施时;

当重要的关键岗位人员不能上岗时。

(二)应急响应计划的制定

《天津市电子政务专网安全管理办法》、《天津市电子政务专网网络安全管理技术规范》等都明确规定,专网内部各责任人应及时制定应急响应计划,计划基本要求及内容包括:

条理清楚、语言简洁、步骤分明、具有强可操作性;

有多种备用方案,每种方案均可独立实施,应有各种方案的优先排序;

有明确的负责人与各级责任人的职责;

便于培训和实施演习;

应急响应计划简单流程图应公布在显著和方便的位置,以便发生事故时,能迅速、方便地执行;

应急响应计划内容包括应急措施、资源备用、恢复过程、演习和应急响应计划关键信息等。应急措施是指制定对各种紧急事件的响应规程、抢救计划、救护计划和撤离计划,以保护人员生命安全,降低财产损失。资源备用是指对每一个信息资源需要有足够的备份,并将备份存放在攻击和灾害不能及的地方。如在工作现场应有主板、硬盘、光驱等备件及备用的外部设备,应配置不间断电源和备用交流稳压电源,重要或大型系统中的关键设备和信息安全产品应采用双机热备份。关键要害部门应采取异地系统备份,并确保自动接管等。应急响应计划关键信息包括火警电话、报警电话、应急负责人电话和住址等。

第5篇:电子政务工作要点范文

1韩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概况

1.1国家骨干网建设

(l)第一次国家骨干网建设

从1987年开始,韩国政府选择了国防、行政、金融、教育、公安、研究,五大重点领域,以提高部门的工作效率和打造信息产业发展基础为目标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国家骨干网建设。在五大重点领域中确定了居民、房地产、雇佣、通关、汽车和经济统计这6大业务优先开展服务,到1991年底五大重点领域中的六大优先业务已经都实现了在线服务。

(2)第二次国家骨干网建设

从1992年开始,韩国开展了第二次国家骨干的建设。二期建设把行政计算机网络化项目分为需要优先开展和需要重点支援两项工作,并把公民福,邮电局综合服务、气象信息管理、海上货物管理、知产权信息管理、物品目录管理和渔船七个项目定定为先开展的工作;把经济通商业务、国际综合管理、农业技术信息管理、环保管理等作为重点支援的工作。1996年底政府对国税管理、护照管理、土地管理等个重点业务进行了在线管理。基本实现了政府行政电算机网络化的目标。

通过两次国家骨干网的建设韩国政府将原冲散的政府职能以业务为单位进行串联,实现了行政电算化网络管理。

1.2软环境的建设

(l)政策导向促进电子政务建设

1996年韩国政府制定了信息化促进基本计以“通过世界最高水准的信息化建设,在2010年术国发展成世界一流国家”为目标,真正意义上开如进行政信息化的发展。

1999年3月韩国政府出台了“CyherKoreaZI划,根据该计划,为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将重点于行政业务的信息化、改善民政行政服务、营造促月法和司法的信息化环境和建设灾害信息管理体系高行政服务水平。

1999年韩国政府为提高公民的信息素质消除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以及不同阶层之间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形成的“数字鸿沟”,以所有忽视信息的阶层为对象推出J“全国信自北教育计划”,对全民进行信息化普及教育。

2001年1月30日韩国政府成立电子政务特别委员会,其宗旨是解决以往的以部门为中心的信息化进程中调节力度不够的问题,积极听取民间部门的意见,以“选定在2002年之前需要优先开展的课题并使其呈现效果”、“共享和连接已有信息资源,防止重复开发”、“把各部门的相关业务整合为单一项目”为任务加速电子政务的实现。

2002年4月韩国政府提出了“e一KOREA Vision2006”建设目标,即“通过信息化建设,显著提高政府工作效率;通过迅速准确的为公民服务、在线定制型服务和行政公开,在为公民创造参政议政的前提下,制定和执行政府决策”。

到2006年韩国完成了行政机关网页构建,行政机关电子批示系统的引进,电子文件的传输,韩国政府门户网站提供多达500多个可在线执行的服务。其它各部门网站也有大量在线服务,如网上交税、律师考试结果查询,寻找朝鲜失散亲属等。韩国电子政务网站还具有很高水平的个性化功能,让用户管理自己的网上活动。此外,大部分站点提供PDF或无线接入,几乎所有站点都允许访问者订阅E一mall通知。韩国政府网站与用户的互动特色也非常显著。每个政府站点都在显著位置包含访客留言或论坛。在设计上,韩国网站色彩丰富的按钮对于导航的提示明确。总体上,韩国网站在保持以访问者用户为中心的基础上,提供了丰富的特色。

通过提供各种电子民政服务,促进了网上信息提供和网上民政处理业务的发展。

(2)法律规范电子政务建设

在电子政务建设期间韩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

1、《对公众机构的公众档案管理条例》

2、《数字内容管理条例》

3、《建立与运用国家地理信息系统条例》

4、《关于建立信息系统安全与保护个人信息隐私的条例》

5、《缩小数字鸿沟条例》

6、《保护主要信息基础设施条例》

7、《关于推进行政部门的信息化以实现电子政务的条例》

这些相应法律、法规的出台完善了电子政务法律体系,为电子政务的建设保驾护航。

通过以上这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实施,韩国的电子政务不单在短日,JI司内取得J”明显的建设效果,更重要的是韩国政府在短时间内建立了以信息产业建设为导向的全民意识,加深了电子政务与公众间的联系,在此期间不论是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还是民间的信息产业建设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当时以及日后韩国电子政务长时间的高速发展在各方面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3韩国电子政务的未来发展

韩国政府从2007年开始制定的电子政务发展方向是建立一个“无处不在”的电子政务,用计算机化环境提供周到的服务,强化公民和政府之间信赖关系,而且强化政府政策的基盘。

韩国下一代电子政务的公共服务的改善方向要倡导以客户为主的服务方向;政府部门内部和政府部门之间无缝隙的合作和整合现有的应用系统,以使用者价值为主的服务及中央和地方政府联结为导向的服务;通过多种服务通道提供以使用者为主的选择服务和个性化和智能化的服务。

2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概况

中国电子政务建设是遵循着:办公电子化工程一政府上网工程一全面电子政务建设这样一条线展开的。

2.1办公电子化工程

80年代末期,中央和地方党政机关开展了办公自动化(OA)工程,为利用计算机和通信网络技术奠定了基础。1993国务院成立了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开始实施“三金工程”—即“金桥工程”、“金关工程”和“金卡工程”,其重点是建设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为重点行业和部门传输数据和信息。

2.2政府上网工程

1999年,我国提出“政府上网年”的概念,并开始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化,以网站为重点的国内电子政务得到了很大发展。截止至现在县级及县级以上政府机关已经普遍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各级各类政府网站总数已经超过10000个。

2.3全面电子政务建设

前两个阶段的建设更多地是一种基础设施的投入和意识的启蒙,直到2002年前后“电子政务”建设的提出,并由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规划了“两网一站四库十二金”的建设重点,中国才进人了一个全面的电子政务建设时期。

3韩国电子政务建设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韩国与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同样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但发展迅速。我国与韩国地理文化背景都十分接近,在发展中也曾经遇到许多类似问题,了解韩国电子政务建设过程得出的有益经验和其建设过程中解决类似问题的有效方式,对加速我国今后电子政务建设具有极高的借鉴意义。

3.1韩国各界对电子政务的高度重视

对于电子政务的必要性,韩国政府高层及社会各界都非常重视。自韩国总统金大中上任,电子政务就成为了国家优先发展战略中的重要项目。并且由总统亲自主持召开“信息化战略会议”制定国家信息化的最高决策、总理亲自决策、指挥、监督和制定相应的计划。在此后的10年间韩国各界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本着“产业化虽落后但信息化一定要领先”的原则,举全民之力推进信息产业发展,不单在电子政务建设上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同时也在电子政务意识建设上有了长足的进步。

中国虽然也是政府主导型的电子政务建设方式,但是各级政府部门对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视程度是递减的,很多地方政府甚至认为开展电子政务建设不过是一项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对电子政务建设必要性的认识严重不足,在整个政府体系中并没有形成统一认识,所以各地区开展电子政务建设的进度差别较大。当务之急就是政府要通过一系列举措不单使各级政府认识到电子政务建设的必要性,也要提高全社会的电子政务建设和参与的意识。

3.2统一规划和统一标准

韩国电子政务建设时重视统一规划和统一标准,从建设初始便制定了信息化促进基本规划等等。而中国电子政务建设时候缺乏统一规划和统一标准,造成了很多重复性的建设,例如很多已经建设完成的系统与即将要建设的系统无法共融必须要在新系统上进行二次开发的尴尬局面,造成了很多资源的浪费,所以尽快建立统一的规划和统一的标准是当务之急。

3.3快速立法

伴随着韩国电子政务的建设,相应的法律法规也同步的在建立和完善,这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电子政务的高速发展,避免了电子政务建设中要走的很多弯路。而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则像一些学者指出的一样处于一种“无纲领性立法、无确定立法规则、无有效的立法评价及监督机制”的三无状态,所以虽然中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立法取得一定进展,但存在着缺乏纲领性法律,立法层次不高等等不足。

3.4投资效益分析

第6篇:电子政务工作要点范文

我国电子政务经过20多年的建设,涌现出不少优秀的建设理念和案例,但仍旧有不少可商榷的地方。究竟该如何建设电子政务,要建设成什么样的电子政务,业内持有不同意见。

前不久,本报记者在采访某政府部门的信息主管时发现,在其办公室的墙上贴着巨幅“三棵树”的模型,该信息主管说这种模型对电子政务建设有借鉴作用。何谓“三棵树”模型?这是中联部信息办副主任任锦华在10多年的电子政务实践中摸索而来的,他认为要以统一的机构树体系、统一权限分配策略树体系和统一的信息资源分类树体系为基础,重新规划“新一代的电子政务总体架构”。这种用系统工程思想同步解决所有需求所提炼的模型被形象地称为“三棵树”模型。

“三棵树”模型的最大特点是来自实践,对现实建设具有指导意义,又能提升到理论高度。它解决了电子政务建设中几个统一的问题,尤其针对资源信息的统一。

实际上,无论从理论知识还是在现实建设过程中,我国电子政务建设都需要解决以下宏观问题。

1. 管理体制改革

在宏观上,对我国电子政务相关因素有管理权的单位共有十多个部、委、办、局,这些管理机构下面又各有一批研究机构、软硬件事业单位与IT公司。而这些机构之间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影响电子政务建设效果。在微观上,一个部委内部信息化建设同样涉及众多的局处(室),这些部门之间如何管理也有待于尽快形成科学的管理机制。

2. 投资模式改革

我国电子政务众多的制约因素解决起来十分困难,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但较易解决的是投资模式的改革,因为如果没有钱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方案均无法实施,而且电子政务投资模式的改革相对于管理机制的改革容易得多。

国家电子政务投资管理部门应尽快调整、优化对电子政务投资的模式,使其成为改革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体系强有力的杠杆、支点与调节枢纽。

3. 各类标准公开

电子政务的公开标准主要是指业务需求、技术需求的解决方案标准要公开,国产软件系统建设核心问题是如何确定在一定范围内公开的技术实现与数据格式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民族软件企业形成良性发展,避免无止境地重复建设或通过行政手段达到商业垄断的目的,行政垄断意味着保护落后。

4. 统一招标标准

几乎所有的党政机关电子政务招标文件与打分标准,基本上都是由IT公司代起草的。这种方式的结果就是我国电子政务有多少个项目,就有多少套招标条件与打分标准,国家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的成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面对绝大多数党政机关工作人员没有能力撰写招标文件的真实情况,国家职能部门应尽快组织力量撰写统一的电子政务招标文件与打分标准,并在网上广而告之,广泛征求意见,最终形成科学的招标与打分标准。

5. 复合型人才培养与人事制度改革

成功的电子政务系统要解决一个单位内所有部门与所有人员的工作需求,如仅靠各部门与所有人员之间的相互协调与相互支持,根据目前人们的思想觉悟是很难做到的。大力培养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是惟一的解决方案,但目前我国教育部门没有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也没有认可复合型人才的评判标准。

6. 电子政务项目建设原则

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的基本原则是: “多维工作一体化、专业知识通俗化; 复杂工作简单化、简单工作规范化。”但多年来,一些所谓的IT精英将简单工作复杂化、复杂工作高科技化、将高科技工作神秘化,最后将一些人人都会做的机关工作变成谁都不知如何做的神秘工作,现在到了要恢复事物本来面貌的时候了。

鉴于任锦华的探索对电子政务理论知识所具有的现实指导意义,为此,本报特开辟《锦华专栏》,分几期重点刊登“三棵树”模型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知识。

本期介绍任锦华对新一代电子政务总体架构的规划和设想。

锦华专栏:

任锦华,中联部信息办副主任。从1996年起,他以普通文秘人员身份从事机关内网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工作。2006年,中联部《政党外交信息化工程一期项目》作为国家发改委批复并作为国家电子政务工程系统国产化示范项目,由任锦华作为责任人负责该项目的规划、设计、组织实施到成果全面投入应用,目前项目正在进行终验。此项目的最大特点是实现了电子政务国产化。

三类需求构建新一代电子政务框架

我国20多年电子政务建设积累的正反两方面经验,为新一代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奠定了充实的基础。如何全面认识电子政务所涉及的工作、建设目标及其相互关系、工作重点,是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

根据实践经验,笔者画出新一代电子政务总体架构图。这张图与传统的IT界总体架构图本质区别在于: 本图描述的是电子政务工程从宏观的角度需解决的需求、建设目标与项目重点实现的内容; 而后者主要是从技术角度描述技术架构。见图1。

梳理三类需求

电子政务的需求从总体上可简单分为以下三类。

1. 办公与业务类需求

机关工作高度概况就是“办公”两个字,可分为政务共性基础办公,即每个部委都有的办文、办案、办会、督查、档案、领导活动、保密与管理等,这一类信息中有一部分是可以移到外网向公众或与公众互动办公; 政务个性职能业务办公,即各部委办局所分管的、其他部委不承担的职能业务工作,由其衍生出政府部门间的协内办公与公共应急系统; 共性行政事务管理办公,即机关内部的人事、党务、财务、资产、图书、保卫与后勤服务等。后二类的信息延伸又转入第一类系统作为共性办公信息资源,如形成请示、报告、文件、档案和统计数据等。三者间的关系见图2。

上述三类办公系统共性特点是根据传统的工作对象与内容,即信息资源对象与内容,设计出计算机可以处理的信息系统。因此,就需对传统的工作内容进行归纳、分类,提炼出即符合传统工作方式又符合计算机系统特点的新信息资源分类体系,该体系又可具体分“办公与业务信息资源”、“政务基础信息资源”和“系统支撑信息资源”(详细内容见后续文章)。

总体框架图

电子政务信息系统要解决好这三类信息如何统一规划、统一分类、统一应用、统一存储、统一管理与按统一权限控制、安全可靠地共享的问题。

2. 技术实现类需求见下页明细表。

3. 管理工作类需求

综合管理需求: 主要包括各级别领导、各部门传统的管理工作如何利用信息系统辅助实现。信息系统辅助实现管理的特点表现为统一的、可按管理者的要求强制执行。

新定各类标准与规章制度需求: 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将上述“办公业务、综合管理、安全保密与技术实现”四大类需求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应用、统一管理。

扶持自主创新需求: 扶持民族IT企业是从根本上解决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保密模型、研发出符合我国电子政务业务需求模型和技术实现模型的唯一出路。

项目建设目标

电子政务建设目标大致可为如下层次: 一是具体建设的内容,二是系统实现的功能,三是系统达到的效果,四是最终实现的目标。

具体建设的内容

建设三个支撑平台。一是建设硬件支撑平台,显然,没有必要的硬件条件,就谈不上信息系统; 二是建设软件支撑平台,多数软件建设还处于分散的方式,软件作为系统工程建设基本还没有走上正轨; 三是建设安全保密支撑平台,各种密级的信息将全部入网,入网后的信息如何保障不丢失、不泄密是至关重要的。

形成三个模型

形成业务实现模型。在所有模型中,设计科学的业务模型至关重要,需要创新符合我国机关实际情况的业务模型。

形成安全保密模型。其难点在于如何将传统的安全保密管理需求,用信息技术辅助实现入网信息不失控、又要确保范围和安全可靠。

形成技术实现模型。目前多数单位电子政务建设没有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信息化软、硬件技术实现模型,遇到深层次业务需求时,就无法全面解决,一旦国外软件公司的产品全面升级,就又面临着是跟着升级还是报废的两难境地。

提炼三个创新

创新项目建设模式。新一代电子政务建设要根据我国实际国情,研究全新的建设模式,继承国家投资形成的综合科技创新成果,走向大联合建设是可行之路。

创新管理工作模式。如何将传统的管理行为溶入信息系统之中,使之即符合传统的机关管理方式,又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工作特点,就需要创新机关工作的管理机制。

创新软件研发标准。众多的民族软件公司、事业单位与研究院所分别服务于多家国家职能管理部门所分管的业务,规划、设计与研发处于分散现状,谈不上统一的标准。

因此,电子政务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制定统一的软件建设标准。

系统实现的功能

各类信息资源共享。而电子政务与因特网信息共享本质的区别就是对进入外网的各类信息资源,是有限制、有条件地共享。

规范传统工作方式。机关引入计算机系统后,就必须对杂乱无序的管理方式进行梳理、规范,创造出即符合传统的工作方式,又符合计算机特点的工作方式,并且将由人撑握的工作技能转而由系统向不同岗位及具体人员授权实现。

辅助管理各类工作。计算机系统可以辅助人们进行各种管理,而且管理方式更统一、更具有强制性,更不受人们的主观意志所随意变更。

系统达到的效果

实现各种创新功能。计算机系统可以提供各种手工方式不能或很难实现的新功能,创新出众多处理工作的新方式、新模式。

提高效能效率与效益。计算机系统可以向人们提供更多、更快的处理工作方式,提高机关办公的效能、效率和效益。

办公与业务类需求图

提高机关工作质量。计算机系统可以向人们提供更好、更快捷的工作方式,提高工作质量。

最终实现的目标

这与各机关工作职责相关,各级党政机关建设电子政务系统共性目标有: 为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上级机关提供综合服务; 为机关内部各级领导、所有业务人员、行政事业单位人员提供综合服务; 为所分管的行业管理对象――企事业单位与公众百姓提供服务。

要梳理三类目标间的关系,内部办公是电子政务基础功能,外网办公与共享信息是电子政务部分功能,为上级与公众服务是结果。

信息系统通过存储与共享信息,为公务人员从事的各类办公提供信息共享的服务便利是其长项,为领导人服务是其短项,做任何事都应扬长避短。其次为民众服务核心问题是摆正机关工作人员的位置,是公仆还是领导者,决定着电子政务为公众服务行为的表现与实效。

技术实现类需求明细表

硬件设备需求: 包括电子政务系统所必备的网络硬件设备,包括机房、网络和服务器相关设备、工作站相关设备、安全保密设备等需求。

软件研发需求: 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基础支撑平台系统、认证加密类、安全防御类、工具支撑类、共性政务办公类、个性政务办公类、共性行政事务办公类软件等需求。

安全保密技术需求: 根据我国电子政务实际情况,按性质可分为技术安全与保密安全; 按功能可分为对内与对外预防安全。

技术安全: 对计算机系统承担的信息处理、传输、存储和备份时如何保障正常入库信息不损坏、不丢失。

保密安全: 如何实现将传统的实体信息管理工作,利用计算机系统辅助实现时,确保入库信息不被内、外人员非法打开。

内网安全: 其特点是程度高但并发操作数低,应重点解决如何保障增加系统保密安全可靠性的系数,保密安全需要通过多类别的、多层次软硬件产品的安全保密功能交叉控制实现,内网安全重点要解决保密安全的需求。

外网安全: 其特点是操作并发数高但程度低,应重点解决如何保障大并发操作时的效率需求。

链 接

电子政务重点实现的内容

分类重组信息资源与提炼基础信息资源要实现电子政务的建设目标,需要对传统的各类机关政务工作内容与对象进行归纳、重组,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这些信息资源的可操作。与此同时,结合电子政务系统工程的实施,实现对本单位信息资源梳理、提炼并形成科学的信息资源分类体系,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本单位共用的基础信息资源体系。

第7篇:电子政务工作要点范文

关键词:高校;电子政务;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3-0183-02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电子政务已经成为信息化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积极推进高校电子政务,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实现高校管理的规范和协调,提高高校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是建设现代化大学的必然要求。

一、高校电子政务的内涵

从高校电子政务的内涵研究来看,目前国内学术界的观点在称谓上稍有不同,主要有“高校电子政务”、“高校电子校务”、“高等教育电子政务”、“高校校务信息化”等不同表述,但内涵上是基本一致的。

张琛认为,教育电子政务是国家电子政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教育电子政务基础网络、教育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公共电子信息服务与在线业务、教育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库与基础数据库、教育电子政务信息化规范和标准规范、公务员信息化培训和人才培养、电子政务技术支持体系与保障体系、教育电子政务试点小范工程教育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统计信息与决策支持系统、网上招生录取与调剂系统、办公与信息交换系统、现代远程教育监管系统等[1]。

王勇杰则认为,所谓电子政务,就是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和空间及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校园电子政务建设则由下面基本组成部分:办公管理、教务管理、学生学籍管理、成绩管理、教工管理、资产管理、校园信息、校园网站、论坛、远程教学、图书馆管理、电子备课系统、在线考试系统、系统维护等[2]。

王根健认为,教育电子政务包括教育行政部门的电子政务和各级各类学校的电子校务,是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电子政务特指高等院校的电子校务,是指高校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手段,实现公文、信息传输无纸化,提高院系和部门的办公效率和管理水平,方便师生员工方便快捷地对学校工作提出意见、参与决策,更好地实现校务工作的现代管理[3]。

二、高校电子政务平台的功能、特点及其应用的必要性

王立新概括了高校电子政务系统应具备的五个功能:(1)展示(Show);(2)(Distribution);(3)服务(Service);(4)教育(Education);(5)交流(Communication)[4]。

王立新从比较高校电子政务系统与政府级电子政务系统的异同入手,分析了高校电子政务系统的特点:(1)高校电子政务系统可以建立在一个极具效率的网络平台上。(2)高校电子政务系统的服务对象明确,业务规则。(3)高校电子政务系统所处理的业务相比于政府级电子政务系统,具有单一性与集中性的特点。(4)高校电子政务系统具有更高的安全性。(5)高校电子政务系统的建立可以由高校相关部门和消费者共同来建设[4]。

张琛则认为,高校教育管理中推行电子政务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高校教育管理中推行电子政务是迎合高等教育发展多样化的需求;(2)推行电子政务有助于提高高校管理的效率,缩短常规事务的处理时间,实现信息动态管理,加快信息的交流和信息处理速度,保证了信息的价值性,有助于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和价值;(3)推行电子政务可以有效降低高校教育成本,包括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1]。

王拔群认为,推行高校电子政务有四点必要性:(1)工作人员已经具备了电子政务办公的条件;(2)可以节约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3)有利于各部门和全校师生员工之间达到互动效果;(4)有利于提高各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5]。

三、高校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对于目前我国高校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学者们进行了积极广泛的学术探讨。王长全认为,目前很多学校在电子政务具体的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应用软件“孤岛”现象严重;(2)各自归口管理,缺乏统一规划;(3)培训服务体系不完善,应用水平整体偏低;(4)安全问题挑战高校电子政务系统[6]。

李烨阳则指出,由于高校电子政务项目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它的实施建设涉及高校的各个部门及院系,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不少高校站点在规划建设、管理维护以及安全性方面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从页面制作、审批、更新,流程管理,应用开发,安全性保证,与后台应用系统(如OA和业务系统)集成的以及相互支持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运营方法和技术平台还有待建立和完善;(2)高校电子政务系统的实施建设没有进行统一的规划,各所高校对于系统所采用的技术及所遵循的信息标准各不相同,因而造成了高校电子政务系统各自为政的局面;(3)高校对电子政务的实际应用效果存在漠视现象,对于电子政务系统的应用培训工作做得远远不够[7]。

王勇杰则将校园在建设电子政务中存在的问题概括为:管理观念的问题;软硬件的矛盾;应用软件“孤岛”现象严重;多头管理之间的推诿现象;安全问题等[2]。

王拔群则强调,我国高校电子政务建设中的“信息孤岛”现象的产生有其普遍的原因,同时也有自身的特殊原因,不仅在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存在“信息孤岛”现象,而且在高校之间也存在“信息孤岛”现象。高校推进电子政务的难点在于认识观念不强、存在无序现象、体制建设还不够健全等几个方面[5]。

周敏认识到,“行政保密往往使电子校务只能报告‘好消息’”、“监督机制的缺位往往使电子校务只能成为‘硬件摆设’”、“资金短缺不利于电子校务建设的长期性与连贯性”是目前高校电子政务建设的瓶颈所在[8]。

总的来看,我国高校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管理观念仍然落后,重视程度不足;(2)各自归口管理,缺乏统一规划,协作共享不到位;(3)软硬件建设存在问题,技术水平有待提高;(4)应用软件“孤岛”现象严重;(5)应用水平整体偏低;(6)配套体制建设还不够健全;(7)安全问题挑战高校电子政务系统;(8)资金投入不足;(9)培训服务体系不完善,专门技术人才培养不到位;(10)监督机制缺乏。

四、推进高校电子政务建设的对策建议

国内学者在提出了高校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靳海亮、高井祥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1)统一领导、系统规划;(2)准确定位,搞好设计,降低成本;(3)要在最低成本核算的基础上,确保资金投入;(4)完善规章制度,保证信息安全;(5)要加强管理和服务[9]。

王勇杰则指出以下几点:(1)加强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注重投资成本与利用效益的核算;(2)领导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完善科学管理体制电子校务建设需要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大力投入软硬件设施,促进各级部门推行电子校务;(3)加强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利用,减少信息孤岛;(4)加大资金投入,加强高校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建设[2]。

朱飞强调,要构建以数字化校园为核心的高校管理新模式,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重构管理理念是先导;加强软硬件建设是基础;全面质量管理是关键;提升人员能力是核心[10]。

王拔群对高校实行电子政务办公提出几点建议:(1)要建立良好的硬件环境;(2)选用合理软件和搭建电子政务网络平台;(3)要做好安全保密工作;(4)深化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5)转变观念,实行信息公开;(6)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5]。

周敏认为,推进高校电子校务建设的对策应当是:(1)行政改革,还电子校务“信息公开”的重要职能;(2)利用联网技术推进“信息披露”式的行政监督;(3)设施整合,构建有效的电子校务模型;(4)系统规划,科学管理,促进电子校务的发展[8]。

王达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应当做到以下五点:(1)组织落实、机构到位是保证;(2)建立电子政务队伍是关键;(3)队伍信息化水平的培养提高是基础;(4)出台相关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5)分步实施,从易到难,稳妥展开[11]。

综上所述,推进高校电子校务建设的对策建议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十个方面:(1)领导高度重视,统一领导、系统规划,转变观念,实行信息公开,建立健全电子政务建设体制机制,统筹协调,明确职责;(2)加强高校上下级、高校部门之间和不相隶属单位的广泛协作与交流,整合各高校信息资源,推进信息资源共享;(3)大力投入软硬件设施,建立良好的硬件环境,选用合理软件搭建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加大技术开发和普及力度,加快标准化建设,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行业标准,推动信息采集、处理、传输、利用和保管;(4)准确定位,搞好设计,系统规划,科学管理,加强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利用,减少信息孤岛;(5)深化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各级部门推行电子校务设施整合,构建有效的电子校务模型,加强高校电子政务系统的应用性;(6)出台实施细则,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相关配套机制,加强管理和服务;(7)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加强电子文件的全程管理,增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8)加大电子政务建设经费投入,注重投资成本与利用效益的核算,要在最低成本核算的基础上,确保资金投入;(9)建立有效的组织机构,注重梯队建设,加强专业技能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电子政务队伍;(10)完善高校电子政务的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1]张琛.对高等教育管理中推行电子政务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7,(36).

[2]王勇杰.高校数字化校园的电子政务发展[J].时代经贸,2008,(S1).

[3]王根健.高校电子政务建设的困境及对策[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6).

[4]王立新.论高校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2,16(3).

[5]王拔群.积极推进高校电子政务系统建设[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09,11(4).

[6]王长全.高校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与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3).

[7]李烨阳.浅谈高校电子政务建设[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21(3).

[8]周敏.对高校电子校务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23).

[9]靳海亮、高井祥.加快高校电子政务建设的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6,24(2).

第8篇:电子政务工作要点范文

论文摘要: 电子政务近些年来随着信息化的进程在我国蓬勃发展。在电子政府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梳理了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状况,探讨了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一些潜在问题,提出了一些操作性较强的应对策略,并对我国电子政务的未来发展作出了展望。

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从1999年开始,连续两年都把通过信息化改进发展中国家的政府组织、重组公共管理、最终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作为其工作重点。在世界各国积极提倡的“信息高速公路”的五个应用领域中,“电子政府”(e-government)也一直被发展中国家列为第一位。《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了“以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的主张。

一、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概况

在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在政府工作中的应用是作为国民经济信息化的目标提出来的。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央和地方党政机关开展办公自动化工程,建立了各种纵向和横向内部信息办公网络。

中国电子政务的提出源于1985年的“海内工程”。当时的建设目标为:在中央政府开展办公自动化建设,逐步实现决策与政府行政管理的信息网络化。

1993年底,为适应全球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潮流,中国正式启动了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起步工程——“三金工程”,即金桥工程、金关工程和金卡工程。“三金工程”是我国中央政府主导的以政府信息化为特征的系统工程,是我国电子政务的雏形。

1999年1月,由我国40多家部委(局、办)信息主管部门共同倡议发起的“政府上网工程”,旨在推动各级政府部门为社会服务的公众信息资源汇集和应用上网。在政府上网工程的推动下,我国政府站点迅速增加,网页内容日益丰富,在政策传递、网上服务等电子政务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展。

从1993年开始的“三金”工程建设,到2002年的“中办发17号”文件中提出的“十二金”工程,我国进入了重点以提高行政监管能力为目标的电子政务建设阶段,特别在“十五”期间有了较大发展。

就整体而言,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政府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起步较晚,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成熟度不够。虽然近年来有所发展,但是政府的信息化在很多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国内各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络基础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不同部门的局域网已经基本搭建完成,有些地区已经形成了城域网的基本雏形。从具体应用效果看,政府内部通过网络化沟通和信息共享,办公效率大为提高。虽然近几年我国电子政务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制约着我国电子政务的进一步发展。

1.政府对电子政务的系统性及其在信息化建设当中的地位认识不够,缺乏明确的发展策略。

我国在发展电子政务方面存在不少错误认识。一种是把电子政务仅仅当作政府部门的计算机化,不重视软件的开发和政府业务流程的整合,而是用计算机系统去模仿传统的手工政务处理模式,结果很多政府部门的计算机设备成为高级打字工具,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种是简单地把电子政务等同于政府上网,以为把政府一些政策、法规、条例搬上网络就万事大吉,没有把传统的政务工具同网络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对电子政务的系统性及其在信息化建设当中的地位缺乏认识。

2.电子政务的发展存在重新建轻整合、重电子轻政务的现象。

“电子政务”的关键是“政务”,而不是“电子”。但不少领导者只是把电子政务当成一种新技术,以为只要投资,有了硬件设备就算建成电子政务。事实上,电子政务最需要的是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否则,利益冲突无法协调,标准规范无法统一,系统无法一体化,资源(包括信息)无法共享,重复建设无法避免。因而,把电子政务落到实处的关键是在“政务”上,电子只是为政务提供支撑和服务。提高电子政务水平的关键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对政府行为、公共管理行为的研究和改进。

3.保障电子政务发展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电子政务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法律法规环境。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为了促进电子政务的发展,都制定或修改了相关法律。然而,我国在保护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方面的电子政务立法一直是滞后的。我国目前电子政务的法律法规很不健全,只是由行政机关对互联网管理出台了一些限制性的行政法规,政府信息化缺乏基本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如缺少政府信息公开法、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法。原有的一些法律已不能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法律法规的欠缺势必阻碍电子政务建设的进程。

4.电子政务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领导机构不健全。

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缺乏宏观规划,国家没有提出明确的电子政务发展目标,也没有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各地电子政务的建设是各自为政,采用的标准各不相同,机构还很不健全,作用也很有限。主要表现在:一是体制不顺。如,国家信息办公室归国务院领导。但地方政府的信息办公室(或称信息中心)则有的地方归政府办公室领导,有的地方归科技部门领导,有的地方属于政府的职能部门,有的地方则成了事业单位。二是职能不清。本来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领导机构应统一领导、管理电子政务工作。但是,现在普遍担负不起这个任务。即政府对公众的电子政务和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服务等,尚无职能部门管理。这些都是制约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近期内应该采取的策略

为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近期内应该采取下列策略:

1.加强宣传,突破误区。

电子政务是近些年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出现才兴起的一种新的政府管理方式,其概念、内涵和特点尚不为大多数公务员所理解。实际上,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许多人对电子商务还是一知半解,对电子政务就更是一无所知了。因此,当前必须就电子政务与传统的政府管理的差异、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的区别、电子政务对信息产业的引导作用等加强宣传工作,破除各种错误认识,使各级领导树立正确观念。

2.统一规划,加强领导。

可以借鉴国外先进国家的经验,在国务院建立电子政务的领导机构,统一领导、组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为此,可以推行“总体统筹、分工负责”制。“总体统筹”就是:国务院领导机构对全国政府信息化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制定统一标准、相关政策法规及管理办法,对重大工程的资金进行统筹安排。“分工负责”就是:各部委、各地方按照统一的规划、标准,负责具体项目的实施。

3.以发展电子政务、实现“电子政府”为目标,以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改革政府管理模式,优化业务工作流程。这是实现政务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

实施电子政务工程不能简单地将现有业务、办公、办事程序原封不动地搬上计算机,而是要对传统的工作模式、工作方法、工作手段进行革新。

4.整合政务信息资源,建设和改造政务数据库。

这是电子政务工程的关键和难点,必须打破各级政府和部门对信息的垄断和封闭,整合政务信息资源,重视对信息资源的不断开发、更新和维护;推动政府信息资源对社会的开放,使之发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前景

1.制定与电子政务有关的国家标准。

我国电子政务现在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各地存在电子政务系统设置不规范的问题,在实际应用中会带来很多不方便之处。为了统一作业流程,提高电子政务的实际应用能力,必须清理、确认和制定与电子政务系统工程项目相关的国家标准,实现统一作业,才能确保电子政务的有效施行。2002年5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联合了《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总则部分,与之相关的电子政务工程管理、网络建设、信息共享、支撑技术、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标准和管理规定已在2003年完成,电子政务的各种标准规范将不断完善。

2.建立电子政务的法律与法律环境。

我国的电子政务法律规范建设明显滞后于电子政务的发展,所以与电子政务建设有关的法律、法规的立法过程有必要适当加快,如电子文件法、电子版权法、数据保护法、电子交易法、数字签名法、法律上认可的数字签名技术标准、认证授权管理等都需要加快立法或制定相应的行政法规,明确法律地位和效力,保护公民的隐私,加强电子政务的安全立法。可以预计,未来几年的信息安全市场将进一步发展,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将更加完善。

3.开发电子政务标准化应用系统模块。

大大小小的政府机构数以万计,如此巨大的电子政务建设规模,如果由各部门开发自己的系统,不仅将浪费大量的资源和时间,搞重复建设,更由于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政府之间、政府部门之间的各种系统势必难以兼容,信息资源难以共享,所以电子政务横向业务模型中具有共性的应用模块,需要由获得国家授权的政府部门规范研究与应用模块相关的业务流程,进而建立标准化的业务模型和数据模型,开发出标准的系统软件。

4.构建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

电子政务的信息化处理是动态的、双向的,信息的安全保障体系要求很高,既要能够防范和化解黑客攻击、病毒爆发、非法用户入侵、机密信息泄露、重要数据丢失等造成的危机和隐患,还要做好服务公众的工作,为此需要推行强有力的安全管理规范,建立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安全保障体系,建立网络安全应急事件响应预案。

5.网络设施建设速度将趋缓。

目前,我国信息化建设和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是: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远远领先于应用系统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造成了有路无车、有车无货的现象,甚至在有些地方谈起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就是要建网、购置设备,低水平重复建设非常严重。电子政务建设原则上不鼓励建设专网,而是要在满足业务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设施,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因此,网路建设增长速度将进一步趋缓,同时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利用将有明显提高。

6.国内厂商将有更大发展空间。

中央号召电子政务先行,以政府信息化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不仅找到了推动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抓手,能加快我国信息化建设步伐,更重要的是,电子政务以财政投资为主,既要实现政府信息化的目标,还要担当起带动民族产业的责任。因此,电子政务建设使国内的it厂商具备了跨越式发展的条件,具备了跻身世界it厂商的条件。

参考文献:

[1]覃证,陈俊英,王昱.电子政务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3]王辉,朱慧涛.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障碍与对策.安徽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03.4.

第9篇:电子政务工作要点范文

【关键词】标准规范;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外网是国家电子政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信息化条件下支撑各级政务部门行使职能的重要基础设施,而标准化是电子政务外网建设的基础,是电子政务系统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安全可靠的重要前提。“统一标准,保障安全”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重要的工作原则之一。标准化是支撑电子政务的重要手段。为规范山西省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建设,指导各级、各政府部门更好地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促进山西省电子政务外网的健康发展,根据省发改委《关于山西省电子政务外网(一期)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内容,在山西省政务外网建设的同时,进行了有关标准规范的编制。

一、山西省电子政务外网标准规范体系总体框架

本标准规范总体框架分为技术标准、管理规范和附录三部分,涉及网络、安全、应用、管理和机房五个方面15项(山西省电子政务外网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其中:

网络方面的标准规范是本项目建设的重点内容。内容涵盖网络总体标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和网络管理标准;

安全方面的标准规范主要内容是如何确保网络和应用系统的安全运行。其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以直接采用为主;

应用方面的标准规范主要内容在目前省电子政务外网应用需求情况下,参考相关电子政务应用标准制定;

管理方面的标准规范,涉及外网网络基础设施、应用等各层面的技术和运营管理,主要包括在外网项目建设阶段直接采用国家有关项目管理的相关标准、规范以及建立在外网项目运行维护阶段需要的相关标准、规范等。

图1 《山西省电子政务外网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总体框架图

二、本标准规范体系主要内容

(一)内容选择原则

《山西省电子政务外网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主要内容选择的原则是:

坚持国家已有标准为主、制定为辅的原则:所选指标元素都要求符合国家统一的技术路线、符合国家外网体系标准要求。在此基础上修订或制定适合本省政务外网特点的、专用的、不与国家或行业标准冲突的标准规范。

紧密结合实际的原则:指标选择过程中充分考虑地域发展的差异、省内各地区信息化发展的差异等因素,分多个级别制定标准,供不同市县选择参考。

需求主导、急用先行的原则:考虑到目前电子政务网络的标准化工作基础相对比较薄弱,标准化工作的任务相当繁重,因此必须坚持急用先行的原则,密切结合我省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实际需求,确定标准化工作的优先顺序,以便使标准规范编制工作能够有效地为电子政务外网的建设和运行提供保障。随着政务外网的发展和建设运维实践的积累,不断完善该标准体系。

重点加强省级平台标准编制和网络接口的标准化编制:由于外网建设将涉及到大量的设备和系统,并且外网需要实现与互联网安全可控的逻辑隔离,因此系统间的隔离、互通和互操作等问题将是不可避免的。重点强调对网络接口,特别是互联网逻辑隔离接口的标准化工作将有利于在复杂、异构系统的互通和互联工作环境中实现系统的互操作,以确保省市县三级政务外网之间、各政务部门网络之间、各设备或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

(二)技术标准主要内容

本标准规范共编制技术标准9项。其中涉及安全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以直接采用为主,涉及网络和应用的标准规范以制定为主,以下是本次编制的内容重点。

1.《总体结构》包括山西省电子政务外网的体系结构、总体技术框架、网络模型、统一平台设计、接入范围、网络关系、访问方式、省市县各级网络结构等。

2.《网络互联与接入规范》包括市级节点和省级政务部门政务外网与省政务外网的互联要求及政务部门纵向专网的接入要求。编写时要重点考虑以下方面:

a.要对政务用户接入各级政务外网的流程做出指导。

b.针对我国电子政务外网类“王”字结构,对各级平台间的互联和接入都要做出指导和规定。

c.对纵向VPN业务的互联和接入做出指导和规定。

3.《IP地址和域名管理规范》主要内容包括外网地址、专网地址和私有地址的分配原则、编码范围、命名规范及IP地址和域名的注册、变更、撤销流程等。编写时要重点考虑以下方面:

a.结合本省实际,在标准中给出对全省各级电子政务外网IP地址和域名管理流程的参考,特别对上下级之间的分工和审核流程做出规定。

b.结合政务外网业务类型和业务范围对本省各级电子政务外网IP地址和域名分配做出规划。

4.《移动电子政务智能接入平台运营商接入技术要求》主要内容包括运营商接入移动电子政务平台的技术实现和设备选型要求

5.《设备选型基本要求》主要内容包括主机设备、存储设备、网络设备选型的技术要求和命名规范等。编写时要重点考虑以下方面:

充分考虑市县信息化发展的不平衡,将设备选型要求和各类设备指标分成几个不同的适用范围档,并对不同档的设备指标分别给出指导。

6.《数据交换平台技术规范》结合山西省电子政务外网系统建设和应用的实际情况而编制,主要内容包括数据交换平台的功能、技术、规则等;

7.《机房建设规范》是为了统一全省各级政务外网机房建设标准,确保政务外网设备安全、运行可靠而制定的标准。编写时要重点考虑以下方面:

a.根据对省级电子政务外网机房和市县级电子政务外网机房要求的不同,在标准中给出两档指标作为不同适用范围的参考。

b.在指标中要对各级外网的部门接入用户机房标准给出指导。

8.《综合门户网站设置及风格展示规范》对政务外网内、外门户网站名称、网站定位、服务对象、域名规划、栏目设置、页面布局、功能要求、风格特色和开发技术等进行了规范;

9.《山西省市、县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参考标准》为市县电子政务外网节点的建设提供基础网络规划和设备选型参考,编写时要重点考虑以下方面:

a.根据本省地市的信息化发展情况和国家有关要求确定各级外网的安全保护等级并在标准中给出指导。

b.综合考虑等级保护要求和电子政务外网总体技术路线等要求,在标准中给出市县外网的参考拓扑结构,并给出参考设备部署和预算。

(三)管理规范主要内容

本标准规范共编制管理规范5项。与外网项目建设阶段有关的内容直接采用国家有关项目管理的相关标准规范,与外网项目运行维护阶段有关的标准规范以制定为主。

1.《山西省电子政务外网管理办法》编写时结合了几年外网运维的经验,主要从保障省、市、县(区)三级政务外网安全、可靠、高效运行等方面考虑,目的是促进全省电子政务外网健康发展。

2.《数字证书应用及管理规范》考虑到各级节点的RA中心和LRA中心是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电子认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省党政机关提供属地化电子认证管理和服务,指标选择的出发点是保证电子认证工作的规范性、一致性和安全性。

3.《安全运行维护管理暂行办法》是针对政务外网安全运行维护制定的管理要求。

4.《运行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重点是针对政务外网运行服务制定的管理要求。

5.《项目建设档案管理规范》主要是政务外网项目工程建设方面的档案管理规范要求。

(四)附录内容

附录《政务外网基本术语参考》从政务、网络、信息、安全等方面,分类整理收录了有关政务外网常用术语及缩写词约140条,便于约定和查询。

三、编制经验

(一)建立组织机构

为确保这项工作顺利进行取得成效,山西省经济信息中心外网工程办成立了《山西省电子政务外网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编制组,成员由省经济信息中心相关部门的技术业务骨干及省内有关专家组成。

在编制过程中,相关人员做了大量的调研规划、框架构建、技术路线拟定等前期工作,为此项工作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基础。

(二)加强与专业机构的合作

在制定有关通用技术标准的过程中,邀请系统集成商、产品供应商参加,从技术应用的角度对标准编制的方式、规则提出参考意见。

(三)采标为主,制定为辅

优先采用国内外相关的技术、业务标准,集中精力制定符合本省外网特点的具体标准。

(四)加强沟通与反馈

对于一些暂不具备条件制定标准规范的工作,依据实际情况,向有关部门提出制定相应政策、法规建议,并按照有关部门的工作进程开展相应的工作。

(五)建立标准应用试点

利用试点对标准适应性进行检测,并根据实践检验不断对标准进行修改补充,以保证标准规范能最好最贴切地指导实际应用。目前,该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已作为市、县电子政务外网的指导性文件。

(六)专家审核把关

为了进一步提高标准规范的编制质量水平和实用价值,避免重大事项的遗漏和重大问题的出现,编制组聘请有关专家,组成审核组,对已编制的各项标准初稿进行了由下至上、由内至外多层次的审核修改。这些专家的审核意见对本标准规范的质量水平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创新与突破

本标准规范编制的创新之处在于制定标准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到我国行政地域广阔,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信息化程度存在很大差异,现行的一些标准指标较宏观,各省的标准都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这些因素。因此,编制时从我省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市县电子政务建设、经济发展水平、国民信息能力和素质不平衡的现状,以及各级政务部门业务系统建设情况,积极探索外网平台建设机制和运行模式,跟踪国内外电子政务标准化的最新成果,遵循国家政务外网的总体路线,坚持急用先行、紧密结合实际的原则让标准更加合理。

本标准规范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编制内容涉及网络、安全、应用、管理和机房等,并加强标准宣传贯彻,深化标准应用,形成山西省电子政务外网统一的标准规范体系。切实发挥标准规范对我省政务外网的规范和指导作用,确保政务外网的统一性。

五、意义与价值

电子政务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领域。在这样一项横跨各部委办局、纵深至地方基层单位的庞大的系统工程中,通过统一技术要求、业务要求和管理要求等标准化手段,可以使整个工程在全省以至全国范围内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规范和促进电子政务有序、高效和健康发展。电子政务外网标准规范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通过电子政务外网良好效能的发挥来体现。

《山西省电子政务外网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用于指导省、市、县(区)的外网建设和管理,对贯彻我国电子政务外网系统“统一网络结构、统一网络管理、统一地址规划、统一域名管理、统一安全保障、统一外网门户、统一运行维护、统一名词术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于指导各级、各政府部门更好地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促进我省电子政务外网的健康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目前,该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已作为市、县电子政务外网的指导性文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政务法(专家建议稿)》中国社科院,2009,8.

[2]《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工信部规【2011】567号.

[3]《关于印发《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的通知》国标委高新【2002】42号.

[4]EGS N308-1.《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第二版)》[S].2005,10.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