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发展规划范文

发展规划精选(九篇)

发展规划

第1篇:发展规划范文

第一条为促进我国旅游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加强旅游规划管理,提高旅游规划水平,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编制和实施旅游发展规划,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编制旅游开发建设规划应当服从旅游发展规划。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发展项目建设,应当符合旅游发展规划的要求。

第四条旅游发展规划应当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市场导向的原则,重视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因地制宜、突出特点、合理利用,提高旅游业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第五条国家旅游局负责全国的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工作。

第二章旅游发展规划的范围

第六条旅游发展规划市根据旅游业的历史、现状和市场要素的变化所制定的目标体系,以及为实现目标体系在特定的发展条件下对旅游发展的要素所做的安排。

第七条旅游发展规划应当确定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提出旅游业发展目标,拟定旅游业的发展规模、要素结果与空间布局,安排旅游业发展速度,指导和协调旅游业健康发展。

第八条旅游发展规划一般为期限五年以上的中长期规划。

第九条旅游发展规划按照范围划分为全国旅游发展规划、跨省级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地方旅游发展规划。

第十条不同层次和不同范围的旅游发展规划应当相互衔接,相互协调,并遵循下级服从上级、局部服从全局的原则。

第三章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

第十一条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应当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依据,与经济增长和相关产业的发展相适应。

第十二条旅游发展规划应当与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有关区域规划相协调,应当遵守国家基本建设计划的有关规定。

第十三条旅游发展规划应当与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文化宗教场所、文物保护单位等专业规划相协调。

第十四条国家旅游局负责组织编制全国旅游发展规划、跨省级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和国家确定的重点旅游线路、旅游区的发展规划;地方旅游局负责编制本行政区域的旅游发展规划。

第十五条国家旅游局对编制旅游发展规划的单位进行资质认定,并予以公告。

第十六条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应当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市场前景、资源条件、环境因素进行深入调查,取得准确的基础资料,从市场需求出发,注意生态环境和文化历史遗产的保护和延续,积极采用先进的规划方法与技术手段。

第十七条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的内容、方法和程序,应当遵守国家关于旅游规划技术标准的要求。

第十八条旅游发展规划应当包括如下基本内容:

(一)综合评价旅游业发展的资源条件与基础条件;

(二)全面分析市场需求,科学测定市场规模,合理确定旅游业发展目标;

(三)确定旅游业发展战略,明确旅游区域与旅游产品重点开发的时间序列与空间布局;

(四)综合平衡旅游产业要素结构的功能组合,统筹安排资源开发与设施建设的关系;

(五)确定环境保护的原则,提出科学保护利用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的措施;

(六)根据旅游业的投入产出关系和市场开发力度,确定旅游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七)提出实施贵挂的政策和措施。

第十九条旅游发展规划成果应包括规划文本、规划图表和附件。规划说明和基础资料收入附件。

第四章旅游发展规划的审批和实施

第二十条旅游发展规划实行分级制定和审批。

全国旅游发展规划,由国家旅游局制定。

跨省级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由国家旅游局组织有关地方旅游局编制,征求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意见后,由国家旅游局审批。

地方旅游发展规划由地方各级旅游局编制,在征求上一级旅游局意见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复实施。

第二十一条国家确定的重点旅游城市的旅游发展规划,在征求国际旅游局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局意见后,由当地人民政府批复实施。

国家确定的重点旅游线路、旅游区发展规划由国家旅游局征求地方旅游局意见后批复实施。

第二十二条旅游发展规划上报审批前应进行经济、社会、环境可行性论证,由各级旅游局组织专家评审,并征求有关部门意见。

第二十三条地方各级旅游局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对旅游规划进行调整,报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旅游局备案,但设计旅游产业地位、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产品格局的重大变更,须报原批复单位审批。

第2篇:发展规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服务和谐社会构建和新农村建设为重点,继续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审计工作方针,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全面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努力在我市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中发挥新的更大作用。

(二)总体目标

紧紧围绕“经济强市、文化强市、生态*、和谐*”建设,以审计创新为动力,以提升审计成果质量为核心,以加强审计业务管理为基础,以“人、法、技”建设为保障,全面提高依法审计能力和审计工作水平,进一步推动审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积极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审计监督模式。

(三)主要任务

认真落实修订后的审计法,全面加强审计监督。

——继续坚持以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为基础,严肃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重大损失浪费问题,治理商业贿赂,惩治腐败,促进惩防体系建设。

——按照提高政府资金使用绩效的要求,建立健全绩效审计框架、评价体系和技术方法,使绩效审计按照国际惯例覆盖全部政府性资金。

——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宏观管理中的作用,注重从政策措施以及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发现问题,并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促进深化改革,加强宏观管理。

——以促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提高政府投资效益、规范建设领域经济秩序为目标,认真总结近年来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方面的做法和经验,不断深化投资审计。

二、工作要求和工作重点

(一)工作要求

1.坚持“两个并重”。

——坚持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绩效审计并重,每年投入绩效审计的力量占整个审计力量的一半左右。以专项审计调查为主要方式,以揭露严重损失浪费或效益低下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为重点,以促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为主要目标,全面推进绩效审计,到2010年初步建立起适合*实际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

——坚持专项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并重,每年开展的专项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项目占整个项目的一半左右。重点审计和调查国家政策法规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重大决策的落实情况,关注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促进相关政策制度的落实和完善。

2.加强三项工作。

——着力于实行科学的审计管理,不断创新审计管理方式和方法,整合审计资源,提高审计工作层次和水平。

——着力于完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进一步规范审计行为,防范审计风险。

——着力于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信息化环境下新的审计方式,大力开展计算机审计,积极推广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工作重点

1.财政审计。

以促进规范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建立社会主义公共财政制度为目标,以预算执行审计为重点,以支出审计为主,全面提升预算执行审计的层次和水平。注重整体性,对预算执行的总体情况作出评价;注重效益性,检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注重宏观性,对一些涉及宏观政策的问题提出审计意见;注重建设性,对关系财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进一步加强市本级预算支出审计,促进建立科学的预算定额和支出标准,规范预算管理。

——深化市本级预算单位审计,加强对与其关系密切的下级单位的审计监控,注意从总体上把握和分析部门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揭露预算执行中的突出问题,促使相关单位加强和改进管理,使市级单位预算管理基本达到规范,其下级单位违法违规问题明显下降。

——适应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探索部门决算(草案)审签制度。

——积极开展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方面的审计,加强与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有关的资金、重点生态保护工程、重点污染治理项目的审计和审计调查,探索符合*实际的审计模式。

——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作为审计工作重点,在总体把握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情况的基础上,统筹安排审计力量,有计划、有步骤地搞好新农村建设重点资金、重点项目的审计监督。从涉农资金分配、拨付、使用的主要环节入手,重点检查相关政策措施的执行和落实情况,揭露侵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促进加强资金和项目管理,提高投资效益,推动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以绩效审计为主要方式,以促进社会保障资金的安全完整、规范管理为目标,掌握社保资金总体状况,着力从制度和管理上揭露分析问题,促进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实现社会保障目标,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加强科技、教育、医疗等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专项资金的审计和审计调查,揭露挤占挪用、损失浪费等影响资金管理和使用效益的问题,促进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进一步改进税收审计,更多地采取专项审计调查方式,揭露和反映税收征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深化征管体制改革,从管理机制上解决税收流失问题。

2.投资审计。

以促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提高政府投资效益、规范建设领域经济秩序为目标,对政府投资项目开展绩效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揭示建设领域存在的重大损失浪费等问题,并从体制、机制和管理角度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以绩效审计为主,加强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投资项目的审计,促进加强项目管理,提高投资效益,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组织开展对政府重点建设资金管理、分配和使用效果的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促进科学决策、规范管理。

3.经济责任审计。

继续坚持“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原则,并根据中组部《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的要求,努力完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强化制度建设,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进一步探索科学的经济责任评价体系,力求客观公正地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

4.金融审计。

继续以促进防范风险、提高效益、规范管理为目标,适应金融改革的需要,进一步拓展地方金融审计的思路和方法,推进建立安全高效稳健的地方金融运行机制。

5.国有(国有控股)企业和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

以促进加强管理、提高效益为目标,继续坚持和不断完善以经济责任为中心的企业审计路子,促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国有资产监管,通过揭露问题,促进整改提高,为企业发展服务。

——检查企业会计信息特别是损益的真实性,严肃查处各种弄虚作假行为和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关注营销费用的管理和使用,治理商业贿赂;关注企业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检查、分析和评价企业资产的质量状况和保值增值情况,揭露国有资产流失及侵害职工利益的问题。

——规范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加强国外贷援款项目执行和效益情况的监督。

三、支持和保障措施

(一)依法规范审计行为

——进一步贯彻实施《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和《经济责任审计条例》等法律法规。

——不断完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全面贯彻审计署6号令,加强审计项目全过程质量控制,落实审计工作各环节的工作目标和质量要求,实行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

——认真抓好根据《审计法》重新修订、完善的各项审计准则和审计指南的组织实施,进一步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二)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不断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把审计监督与社会监督结合起来,促进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

——积极稳妥地推进审计结果公告,逐步规范公告的形式、内容和程序,到2010年基本做到审计项目的结果,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及其他不宜对外披露的内容外,全部对社会公告,逐步健全科学规范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密切与被审计单位的联系和沟通,积极促进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把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作为审计结果公告的重要内容。

(三)切实加强自身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公务员法》和市委、市政府有关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精神,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探索建立适应审计工作需要的干部管理机制,全面提高审计干部队伍素质。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按照提高素质、优化结构、增强能力的要求,不断强化领导班子建设,切实提高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坚持以竞争上岗和双向交流为主要内容的干部选拔和任用机制,完善审计系统干部选拔和任用制度,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和水平。

——按照公务员分类管理要求,继续探索审计人员职业化管理体制,健全科学的业绩考评体系,逐步形成干部能上能下的机制。

——优化干部队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着力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使既熟悉审计业务,又了解和掌握计算机、法律、经济管理、工程技术等知识的人员占整个审计人员的比重进一步提高。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审计署《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加强教育培训,以审计人员能力建设为核心,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整合培训资源、优化培训队伍、提高培训质量。

——加强机关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发挥机关党组织和工会组织的阵地作用,开展机关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按照国家离退休工作方针政策,做好离退休老干部工作。着力弘扬“依法、求实、严格、奋进、奉献”的审计精神,培养优良的工作作风,建设文明和谐的审计机关。

——加强廉政建设,严格执行“八不准”审计纪律和其他各项廉政规定,进一步规范审计权力运行,强化对审计权力行使和领导干部的廉政监督,建立面向内外两个层面,教育、制度和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基本框架。

(四)推广先进审计技术方法

大力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强力推进计算机技术与审计业务的融合,提高审计工作的自主创新能力。

——完善审计管理(OA)和现场审计实施(AO)两大应用系统,逐步开展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行业、部门的联网审计和信息系统审计,全面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加强对“1拖6”审计管理系统的运用,大力推动AO、OA交互使用,建设好审计专网和审计外网,为推动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轨搭建平台。

——大力推广和完善审计抽样、内控测评、风险评估等审计方法,积极研究探索适合我市审计工作的先进方法,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管理水平、效率和质量。

(五)有效整合审计资源

——建立科学的审计计划管理体制,对审计项目计划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加强项目的可行性论证,根据审计目标确定审计项目计划,有效整合、利用审计资源,增强计划的科学性。搞好年度审计项目计划与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之间的衔接,探索实行滚动项目计划。实行计划执行情况考核和审计项目后评估制度。

——完善审计业务经费零基预算法,加强审计成本控制,提高审计机关资金使用效益,在建设节约型机关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探索审计项目招标和组织管理,加强系统内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整体效能。

——加强审计成果的综合分析和开发利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审计信息利用的层次和水平。

——进一步加大审计宣传力度,努力营造有利于依法审计的良好氛围。增强审计宣传工作的计划性、针对性和内部协调性;密切与新闻单位的联系,增强新闻报导的主动性;办好审计网站,不断扩大审计工作在系统内外的影响。

——强化审计理论研究,加大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增强审计科研为审计工作服务的有效性和建设性。

——加强审计学会和内部审计协会建设,规范社团工作。充分发挥审计学会在审计理论研究方面的作用。加强内部审计制度建设,通过内审协会强化对内审工作的管理、监督和服务。

(六)强化对全市审计工作的指导

——指导县(市、区)审计机关紧紧围绕政府工作中心开展审计,使之更好地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

——建立重要情况通报制度,帮助县(市、区)审计机关及时了解把握国家大政方针和审计工作发展全局,明确审计工作发展思路和重点。

——实行局领导分片联系点制度,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总结推广基层工作中的好经验,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搞好分类指导。

——加强审计规范化建设的协调指导,开展审计质量检查,促进提高审计业务质量。做好本级优秀审计项目评选和省优项目参评推荐工作。

——加强审计业务指导和培训,通过不定期举办审计专业培训班和专题研讨班等方式,研究专业审计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促进提升业务层次和水平。加强对计算机应用的培训,推动计算机辅助审计水平整体提高。

——探索建立市局与县(市、区)局人员交流培训制度。每年有计划地安排县(市、区)局业务骨干参加市局统一组织的审计项目,促进交流,提高水平,锻炼干部。

第3篇:发展规划范文

**时期,是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进入新世纪以来,在第七次党代会确定的“一二三四五六”经济发展思路的指导下,州委、州人民政府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不断扩大改革开放,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战胜多种突发性灾害,加快建设富裕、文明、稳定、祥和的新**,国民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进步,全面完成了**计划确定的主要奋斗目标。全州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各族人民安居乐业,是自治州历史上发展较快、城乡居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开创了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呈现出加快发展、效益提高的良好态势。预计**年全州生产总值325亿元(当年价格,下同),五年平均增长11.3%;地方财政收入13.23亿元,五年平均增长13.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607亿元,五年平均增长17.8%。自治州综合经济实力继续在全疆保持前列。

——优势资源转换取得明显成效。石油天然气开发取得重大进展,西气东输工程投入商业运营,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南疆石化基地库尔勒、轮台石油化工园区抓紧建设,天源、东辰、祥瑞等企业建成投产,美克等一批化工项目开工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特色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步伐加快,罗布泊钾盐形成年产8万吨生产规模,金川矿业120万吨煤、益隆5万吨红柱石、金特和钢30万吨炼钢等项目建成投产,菱镁、铜、锌等资源勘探取得进展。旅游开发力度加大,博斯腾湖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塔河公园、罗布人村寨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景区加快建设。

——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具有**特色的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发展迅速。特色农产品形成规模种植,优质商品棉基地建设继续加强。深入开展“畜牧业发展年”活动,畜产品基地建设加快,五年内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平均达到23.3%;香梨、葡萄、杏、红枣等特色林果业基地建设初见成效,种植面积达100万亩以上。农业产业化加快推进,华隆杏酱、乡都酒业、楼兰红枣、红帆生物、大华实业、冠农天府果蔬、芳香科技、博湖苇业等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完成了**农网改造一、二期工程,察汗乌苏水电站开工建设;开—孔河、迪那河、车尔臣河三大灌区改造项目抓紧实施,西尼尔水库、焉耆水源地、东泵站等一批骨干水利设施建成投产,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公路建设突飞猛进,且塔沙漠公路、哈(密)罗(布泊)公路、和库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续建和改建了国道314线、218线过境段、315线且若段及一批县乡公路;库尔勒机场迁建工程进展顺利,恢复了到乌鲁木齐、且末航线。交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得到缓解。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工程进展顺利,天然林保护、水土保持、防沙治沙、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及生态移民搬迁等工程加快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实效。

——县市、城乡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布局实现突破,库尉一体化开始启动实施,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塔里木石化工业区、西尼尔工业园“三区合一”规划正在抓紧进行。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加快发展,“一极多元”发展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库尔勒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区域中心城市的雏形基本形成。县城和小城镇建设加快,一批城镇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入,企业经营机制得到转换,市场竞争力有所增强。新疆香梨股份公司和冠农果茸股份公司成功上市。农村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税费改革稳妥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已分别占全州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吸纳就业比重的20%、10.6%和60%。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五年共签订经济技术合作项目453个,到位资金79.2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累计达2.11亿美元,年均增长4.1%。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预计**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68元以上,五年平均增长10.7%,年均增收33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00元,五年平均增长9.9%。狠抓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五年累计新增就业岗位10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扶贫工作深入开展,基本解决了5440户2.3万多名特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使1610户6364人低收入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同时,积极实施“援若”工程,改变了若羌县的落后面貌;全面开展了支援巴音布鲁克区扶贫开发工作,牧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科教兴州战略加快实施,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和应用步伐加快,一批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应运而生,加大技改投入,企业装备水平有了新的提高。棉花高产模式栽培、“小白龙”膜下灌、番茄钵盘育秧、林果丰产技术和农作物良种大面积推广普及,农业效益大幅度提高。基础教育取得长足进步,五年累计投入资金1.36亿元,办学条件和质量都有了明显提高;全州通过自治区“两基”验收,各县市建成了初具规模的完全中学或民汉合校;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成立了巴音职业技术学院。加强县级医院传染病区、疾控中心建设,先后在六个县市和和静县巴音布鲁克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基层文化建设取得新进展,群众文化日趋活跃。广播电视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广播、电视覆盖率均达到98%。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完成了**体育馆改扩建工程,巴音体育中心项目开工建设。计划生育工作稳步推进,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成功举办了庆祝自治州成立50周年活动。

**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自治州经济社会将进入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具备许多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一是自治州党委和人民政府加快实施工业强州战略和库尉一体化的思路清晰,目标明确,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必将加快推进自治州新型工业化建设进程。二是自治州资源丰富,拥有许多稀缺、垄断性资源,随着石油天然气和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的深入,**作为自治区重要石油化工基地和矿业加工基地的地位将进一步凸现,一批大项目将相继开工建设。三是经过建州50多年的发展,自治州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更加雄厚,为**时期的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四是随着扩大内需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以及**期间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自治州经济步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期。五是全州上下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环境,全州各族人民求发展、奔小康的愿望更加迫切,为加快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六是长期以来,地方、部队、兵团、中央和自治区驻州单位相互支持、团结合作,共谋**经济社会发展大业,已形成融合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七是自治州战略地位突出,具有承北启南区位优势,是自治区确定的南疆石油化工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治区加快发展的重点地区。八是党中央高度重视新疆的发展与稳定,做出了“稳疆兴疆、富民固边”的重大战略决策,明确了新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这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和强大动力。

**时期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农业基础薄弱,水利设施建设滞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村镇建设落后,农民增收缺乏长效机制,农牧民收入差距较大;特色产业规模小,加工程度低,技术装备落后,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经济增长方式比较单一。二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协调。城乡发展差距较大,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不够,优质教育资源缺乏,专业技术人才不足,就业压力大;社区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还不完善。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矿山、旅游景区道路建设滞后,农村路网等级有待提高;铁路运力紧张;水资源相对不足,利用率不高,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四是地方、农二师、中央和自治区驻州单位在规划、资源配置、项目建设等方面仍需加强协调和配合。五是发展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创新,政府职能还需进一步转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还很不充分;依法行政、科学执政、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还有待加强。

第一章**发展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中央关于新疆发展与稳定的战略部署以及自治区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的重大机遇,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富民强州为目标,加快优势资源转换,大力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坚持“五个统筹”,以人为本,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城乡县市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时期总体发展思路: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坚持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以库尉一体化建设为重点,加快库尔勒南疆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增强库尔勒的带动和辐射能力;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积极培育和壮大石化产业、特色矿业、电力、特色农产品加工、特色旅游五大支柱产业,加快富民强州步伐;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在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上取得突破,建设经济强州,把**建成自治区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着力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科技教育水平、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社会稳定安全和文明水平,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节主要目标

**时期,紧紧围绕富民强州,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努力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达到600亿元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6%,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8.3%,第三产业年均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五年累计完成投资1360亿元,其中地方年均增长20%,累计完成45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达到26.5亿元。

——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产业化水平提高;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其中地方年均增长52.6%;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0:76:14。库尔勒建成南疆区域中心城市,小城镇体系初步建成,城镇化率提高到45%以上。

——对外开放取得实质性进展。初步建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和经济合作水平明显提高,招商引资年均增长20%,利用外资不断增加,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2%。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积极推进高中阶段教育;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各族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和体质明显增强,社会保障体系和就业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全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2000元,年均增长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年均增加300元以上;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

——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重点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1.96%,绿洲森林覆盖率达到20.1%;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5‰以内。

第二章做好“三农”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增效和农牧民增收这个中心任务,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繁荣农村经济。逐步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打牢物质基础,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培养较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和完善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一节优化结构,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

继续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业带集中,按照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加快特色种植业、特色林果业、特色畜牧业基地建设。坚持棉花发展战略不动摇,重点加快库尉轮优质商品棉基地建设,全面实施品种优化工程和推广高产模式栽培、节水灌溉技术,不断提高单产和品质,节本增效,提高市场竞争力。全州棉花面积保持在140万亩,平均亩产皮棉达到140公斤以上。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工业番茄、甜菜、色素辣椒、甘草、麻黄等特色经济作物。加快特色优质林果基地建设,新增香梨20万亩(含农二师5万亩)、葡萄5万亩、红枣10万亩、杏5万亩、其它5万亩,突出特色和品质,在“特”、“新”上下功夫,在产业化上下功夫;加大科技和投入,推广规范化种植管理和标准化生产,把林果业培育成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加快牛羊肉、细毛羊等五大畜产品基地建设,积极发展马鹿、牦牛等特色畜牧业;以草定畜,实施退牧还草,天然草场划区轮牧、休牧、禁牧,使巴音布鲁克等高山草原基本实现畜草平衡;加快发展农区畜牧业,大力发展圈舍饲养,扩大人工饲草料种植;继续推进牲畜品种优良化、畜群结构合理化,加强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力争到2010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积极发展水产业,建设博斯腾湖为主的特色水产基地,满足市场需求。

按照产业特色化、特色产业化、特色产业规模化的要求,以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为依托,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作物和特色林果精深加工,形成区域特色明显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培育和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增强对农业发展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完善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龙头企业与农户在产权上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积极发展农业综合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牧民经纪人队伍,开拓农产品市场,大力实施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力争到2010年,培育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10家,建立年交易额10亿元以上的区域性农产品专业市场2家,发展年交易额在100万元以上、运作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0个,带动农户达90%以上。

第二节进一步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

建立和完善农牧民培训基地,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牧民素质和依靠科技增收的本领。加快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全面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为农牧民增收奠定基础。合理开发水土资源,增加农民人均耕地占有量,使农民从生产资料中获取更多收入。通过新型工业化提升农业产业化,使农民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中获得收益。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城带乡,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建设农村劳动力市场,制定促进城乡劳动力就业平等的政策措施,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鼓励和支持农民参与基础设施、生态工程等项目建设,切实增加农民的劳务收入。力争到2010年,全州农业人口下降6%,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5万人以上,劳动力转移人均增收1000元。

第三节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全面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深化农用地产权制度改革,规范土地流转和林地、草地承包制度,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完善土地征用办法和补偿机制,落实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稳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建立健全农牧民负担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严格执行“一事一议”。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增强支农服务功能。稳步推进农业保险工作。继续推进粮棉流通体制改革。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加强村级集体经济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增加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到2010年彻底解决“空壳”村问题。做好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加强村级组织和阵地建设,加大村级干部培训力度,逐步解决村级组织无房和在危房中办公问题。

第四节加快农村建设,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

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加大投入,全面开展以好班子、好乡风、好居民点、好农田、好渠道、好林带、好道路、好学校、好卫生室、好文化室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加快推广节水技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到2010年,实现干、支、斗渠道全防渗,新增高效节水面积80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6以上,综合毛灌溉定额下降到580立方米/亩,改造中低产田120万亩,高标准农田林网率达到85%以上。加快农村道路建设,实现平原区村村通油路、牧区村村通公路,全州县乡柏油化程度达到90%,乡村柏油化程度60%。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解决近20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和安全问题,使85%的农牧民都能喝上放心水。发展清洁能源,大力实施农村沼气项目建设力度,力争2010年,全州农村用户沼气覆盖率达20%以上,达到2万户。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开展村庄街道整治,改善乡村面貌;继续实施“光明工程”,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全面推进小康安居工程建设,完成小康安居户数4万户,农村人均住房(砖木、砖混结构)面积达到35平方米。改善牧民住房条件,完成全部牧民定居配套建设。巩固和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成果,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落实免收农村学生杂费,为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政策。积极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100%,积极推进农村住院医疗保险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农牧民因病返贫的问题。全面加快农村文化阵地建设,配套健全乡村文化站,广播、电视覆盖率均达到100%,丰富农牧民文化生活。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建设能够民主决策、民主管理,能够促进两个文明加快发展领导班子,积极发展经济,完善村务公开、发扬基层民主,密切干群关系,大力开展“文明村镇”、“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维护农村安定祥和。

第三章加快优势资源转换,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突出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园区、重点项目、重点企业,扶优扶强,重点培育和壮大石油石化、矿产、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全面提升自治州工业化整体水平。

第一节做大做强石化工业

全力以赴支持中石油、中石化加快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实现更多的油气资源在境内加工,促进地方石化产业加快发展。围绕加快建设库尔勒——轮台石化基地,以原油炼化为基础,以天然气综合利用为重点,鼓励和支持强势企业开发石油天然气下游产品,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下游产品精深加工,将库尔勒、轮台石化工业园建成自治区南疆石化基地的主要支撑点。到2010年,石油石化产业工业增加值达到260亿元。占全州GDP的40.8%。

加大项目争取工作,力争**时期规划建设500万吨**国家石油储备库、库鄯500万吨成品油管道改扩建、塔中——且末——若羌天然气长输管道、焉耆盆地天然气长输管道,实现天然气进县城、液化气进农村。

加快库尔勒、轮台石化基地建设。库尔勒石化工业园重点建设和规划:塔里木大化肥45万吨/年合成氨80万吨/年尿素项目,美克公司天然气综合利用一期工程6万吨/年1,4—丁二醇、二期10万吨聚氯乙烯及其它下游产品加工,中石油塔里木炼油厂改造完善项目。

轮台拉依苏石化工业园建设和规划:天源公司100万吨/年沥青改扩建项目、30万吨/年合成氨52万吨/年尿素项目,东辰公司40万吨/年甲醇项目,祥瑞公司20万吨/年溶剂油及5万吨/年戊烷发泡剂项目,凯涟捷石化有限公司1.5万吨/年顺酐项目。同时,加快乙炔、三聚氰氨、聚甲醛、甲醇蛋白、二甲醚、甲胺、醋酸、甲醛等项目准备及前期工作。

第二节加快优势矿产资源勘探开发

加大矿产资源的勘探力度,按照自治区的战略部署,加快中天山——库鲁克塔格、中昆仑——阿尔金山两条成矿带的地质调查与矿产评价,摸清资源家底,力争在一批重要矿产资源勘探上实现重大突破。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政策和资金支持,广泛吸引国内外资本参与优势资源风险勘探。根据矿产资源种类、分布、储量情况及在国内、国际所处的地位,统筹规划,有序开发。重点加大钾盐、红柱石、菱镁矿、蛭石、煤炭、铜、铁、黄金、玉石、石棉等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力度,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矿山开采企业和矿产品加工企业。对国内外稀缺、而我州丰富的矿产资源,设定市场准入标准,引进有实力的大公司和强势企业进行开发。合理布局,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本着采选分离、冶炼集中的原则,将冶炼企业向园区集中,形成产业优势。**期末矿业增加值达到27.8亿元,占GDP的4.4%以上,建成自治区重要的矿产加工基地。

重点确保罗布泊钾肥基地完成一期120万吨/年项目,建设二期180万吨/年项目,积极发展盐化工、复合肥生产;金特和钢新增100万吨,达到130万吨/年生产能力,益隆公司红柱石扩能达到20万吨/年生产能力;充分利用兴地山区的磷矿资源,加快发展磷化肥产业;推进水泥、玻璃等建材产品开发与生产,形成冶金、化肥、盐化工、建材等产业群。

第三节壮大特色农产品加工业

依托优质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和基地建设,积极培育龙头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档次和市场竞争力,不断壮大企业实力,增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大力发展香梨、葡萄、杏、红枣、番茄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积极推进牛羊肉、奶制品和水产品加工产业。重点扶持番茄红素、芳香油、杏仁油、罗布麻和鹿制品等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农产品加工业,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打造品牌,开拓市场,形成产业优势和特色经济优势。

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加大技改投入,利用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纺织、造纸、建材、制糖、食品等传统产业,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市场竞争力,支持企业扩大规模,壮大实力。**时期,力争综合纺锭能力达到100万锭,浆纸生产能力达到20万吨。

第四节以库尉一体化为重点,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优化投资环境,聚集生产力要素,加快推进以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重点的工业园区建设,努力把工业园区建成自治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为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强大的载体。

集中力量抓好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库尔勒石化工业园、尉犁西尼尔工业园的规划整合工作,重点发展石化、医药、石油助剂设备加工、矿产加工、纺织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首期规划面积80平方公里,最终形成140平方公里的“专业集成、投资集中、资源集约、效益集聚”的工业园区,力争到201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0亿元以上,占到全州工业经济总量的15%以上。打造以美克化工、塔里木大化肥为重点的石化产业;形成一批为石油服务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配套产业;以西尼尔纺织、棉短绒、棉籽为重点的棉花系列加工产业;以金属、非金属矿冶炼加工为重点的高载能产业;以生物保健、食品加工为重点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同时,支持轮台拉依苏、红桥石化工业园、和静铁尔曼重工业园、焉耆工业园、和硕清水河工业园、农二师库西工业园、罗布泊盐化工园等园区建设。

第四章以旅游为重点,积极发展服务业

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提高服务业对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服务水平,以旅游为重点,推进商贸流通和新兴服务业全面发展。

第一节培育壮大旅游业

按照“资源定位,品牌创立,精品选择,关联发展”的思路,加大资金投入及对外宣传力度,鼓励和支持大企业投资旅游开发,整合旅游资源,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规范旅游市场,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做大做强特色旅游产业。力争到2010年旅游业总人数、总收入分别达到315万人次和17亿元。

重点打造塔里木沙漠胡杨公园、罗布人村寨、巴音布鲁克等一批部级和自治区级旅游区;继续做大做强环博斯腾湖旅游区,提高景区开发质量和旅游接待服务水平;积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推进楼兰—罗布泊、阿尔金山等特种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库尔勒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成果,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加快孔雀河旅游风景带、铁门关等景区建设和民族文化的开发,努力打造旅游目的地城市。充分挖掘各地方、各民族人文、自然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旅游特色商品、民族传统工艺品的开发,不断提升旅游层次和文化内涵。

第二节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

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发展大流通。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增强库尔勒市物流中心地位,合理布局,建设一批功能完善、起点较高的批发、零售、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商贸流通设施,使**成为全疆物流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南疆棉花仓储中转交易中心、农资农机物流中心、库尔勒现代物流配送中心等项目建设;完善华凌南疆商贸城和焉耆县光明市场功能,建设集建材、农资、农机、汽车及配件交易的物流园区,构筑连接南北疆、适应库尔勒中心城市发展的现代物流集散地;加强农村商品流通设施和商业网点建设,实施农村市场工程,大力发展农村连锁经营网络,加快建立城乡双向流通的农村市场体系。

第三节加快发展新型服务业

加快发展以便民利民为主的社区服务业,完善服务设施,健全服务功能,扩大服务范围,推进社区服务社会化。增加金融服务功能,加大对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扩大保险业务。加快发展信息产业,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全州外经贸、招商引资信息平台,推进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大力发展咨询、法律、会计等社会中介服务业,规范服务行为。稳步发展房地产业,加快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积极发展资本产权、土地、矿业、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建设。

第五章加强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量力而行、适度超前”的原则,着力解决水利、交通等“瓶颈”制约,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第一节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水利建设坚持开源节流、防汛抗旱、兴利除害相结合,以满足经济发展、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需求、改善生态环境为切入点,以节水增效为重点,抓好主要河流规划和开发、骨干水利工程建设、洪灾防治和水源工程建设,强化水源地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合理开发地下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突出抓好小尤勒都斯盆地水资源和环境保护,切实保护好开都河源头。加强开—孔河、塔里木河、车尔臣河流域水资源的管理,加快开都河第二分水枢纽等重点工程建设,做好阿仁萨很托海水库、五一水库、大石门水库、开都河流域水土保持等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科学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推进“天河工程”,提高巴音布鲁克区和重点农业区的降水量。鼓励开都河流域积极开发利用地下水,缓解下游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大以巴音布鲁克生态修复为重点的牧区水利建设力度,实施开都河、孔雀河防洪工程建设,完善开都河、孔雀河、车尔臣河、若羌河、瓦石峡等河流域和博斯腾湖防洪减灾体系和抗旱体系,提高防洪抗旱标准。

第二节以道路建设为重点,改善交通运输条件

加强国省道、农村公路及资源路建设,提高高等级路面比例。加快库尔勒——库车高速公路建设,推进国道315线若羌——依吞布拉克段、315线且末——和田段、216线乌鲁木齐——巴仑台段、217线过境段、218线库尔勒——新源段等道路改建工程建设;加快若羌——罗布泊盐化工基地、哈尔莫墩——察汗乌苏——巴音布鲁克、环博斯腾湖、尉犁墩阔坦乡——喀尔曲尕乡——塔河英巴扎大桥等公路建设。完成南疆铁路库尔勒至吐鲁番段二线建设工程,积极推进库尔勒——格尔木、哈密——罗布泊——若羌铁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推进库尔勒——尉犁、轮台拉依苏专用线铁路建设。

完善库尔勒机场、且末机场功能,新建塔中机场。开辟乌鲁木齐——塔中航线,增辟库尔勒至周边国家和内地城市及疆内主要城市航线,逐步形成空中立体运输网络。

第三节加快电力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电力统一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优先发展水电和天然气发电,积极开发火电、风电、太阳能和沼气发电,将**建成全疆重要的支撑电源和绿色能源基地。建成察汗乌苏水电站(3×10.3万千瓦)和柳树沟电站(15万千瓦),启动其它梯级电站前期准备工作。建成投产塔什店火电四期工程(2×13.5万千瓦),做好塔什店火电五期工程(2×30万千瓦)的前期工作。同时,抓好且末、若羌两县燃气电站建设,鼓励发展热电联产项目和园区自备电源项目建设。争取将全州电网列入自治区**主电网和西北大电网的骨干网架建设,确立库尔勒电网承北启南中枢点和自治区支撑电网地位,做好主电网的规划和建设,完善全州联网工程。

第四节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建立节水型社会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积极发展绿洲人工生态,加强保护自然生态,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为主。加快实施生态移民搬迁、退牧还草工程和牧区水利建设,防治草场退化沙化,涵养水源,确保开都河、车尔臣河等源头生态修复。继续以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工程为重点,大力实施荒漠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加快沙漠化防治和治理,构筑绿洲生态屏障,遏制孔雀河下游和塔里木河下游生态恶化的趋势。强化绿洲人工生态建设,加快特色林果基地、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和主要河流水土保持,加强博斯腾湖水环境治理与湿地保护,进一步改善绿洲生态环境。加快和库高速公路和公铁林、库尔勒新机场、库尉生态林等重点工程性造林建设,扩大绿化覆盖率。加强阿尔金山等地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

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对环境实行源头治理,落实投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严格控制工业污染物的排放,重点完成博湖苇业等重点污染源的治理力度。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建设,提高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以及医疗固体废物处置的能力。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引导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积极倡导有利于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与生活方式。狠抓水资源节约使用,大力发展节水农业、节水工业,大幅度降低农业灌溉定额,做好企业节水改造和废水回收利用,建设以节水为重点的资源节约型社会。推广应用节能降耗技术,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强资源综合利用。积极开展生态工业园区试点和环境友好企业创建活动。

第六章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

第一节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合理界定政府职能,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节能力,把工作重点放到制度建设、规划编制、政策制定以及统筹协调、维护市场秩序上来。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从严掌握政府机构设置,理顺职能分工,严格控制编制。按照自治区的部署,稳步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坚持依法决策,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监督机制,完善政府重大经济社会问题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减少和规范行政许可,提高行政效能。深化财政、投资、金融体制改革,组建库尔勒城市商业银行,建立健全地方金融机构。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的效果管理。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建立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

第二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推进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国企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投资、产权主体多元化。加快企业上市步伐,稳妥推进新疆四运等企业改革。继续推进县市国有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鼓励一批成长性好的国有中小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实施重组整合。继续做好国有企业改革“回头看”工作,解决好企业改制遗留问题。加快推进国有农牧园艺场改革。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巴音国资公司、产权交易中心等资产经营机构的投资功能和监管方式,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建立企业风险防范机制。

第三节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

认真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明确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等相关具体措施和配套办法,形成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的政策体系,为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增强自治州中小企业担保中心实力,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社会服务体系、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积极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公共服务,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末,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州生产总值、上缴税金占地方财政收入、吸纳就业占全部城镇就业人数均逐年递增。培育一批产值超10亿元、利税过亿元的民营企业集团。

第四节扩大对外开放

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突破口。进一步改善投资软环境,落实国家和自治区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为国内外客商提供规范化、标准化服务。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开展会展招商、网上招商、以商招商、招商、上门招商。重点依托资源优势,坚持招大引强,引进强势企业参与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产业改造和城市新兴服务业等领域的发展。有效利用国内外中长期优惠贷款,加快交通、通讯、能源、房地产、供水等项目建设。争取**期间引入3—5家国内500强企业集团落户**,引进投资超过10亿元的大项目5个以上。

坚持“东联西出”。充分利用亚欧大陆桥,以园区为载体,主动吸引内地企业和承接产业转移,建设向西出口加工基地,开辟周边国家市场。扶持重点出口企业,加强香梨、番茄制品、辣椒酱、棉纱等出口行业技术改造,扩大对外贸易。筹建库尔勒新机场内陆口岸,拓宽对外贸易渠道。加强与河北省、友好地州市、内陆沿海发达地区及有实力的企业、财团、商会的联系和信息交流,开展经济、科技、文化等多方位的合作。

第七章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

按照“突出重点、扶优扶强,统筹发展”的原则,以库尉一体化为龙头,打造核心增长极,全面促进县市统筹协调发展;以城镇为载体,实现城乡统筹;以资源为纽带,实现地方与农二师、石油、铁路融合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第一节加快库尔勒中心城市建设

坚持科学规划、政策引导、基础设施先行、建设开发并举,加快推进库尔勒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南扩进程,积极开发新城区,改造老城区,形成南北互动的开发格局。加快实施库尉一体化进程,进一步拉大城市骨架,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增强综合实力和辐射带动及承载能力。完成孔雀河风景旅游带二期工程建设,建设“白鹭河”,完善城市水系,加强公益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加快推进荒山绿化和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建成生态园林城市,创造良好人居环境。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巩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努力把库尔勒市建设成为南疆最具活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中心城市。

加快城镇体系建设。各县市依据各自的交通区位、资源、文化,准确定位县城功能,加快县城建设,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扩张县域经济总量,发挥辐射聚集效应。加快城镇化进程,争取轮台、和静实现撤县建市。改革现行的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以及与户籍挂钩的就业、工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等制度,增加城市人口。

第二节统筹县市、城乡协调发展

以增强县域经济实力为重点,支持各县市加快发展,成为经济实力突出、产业优势明显、各具特色的经济强县(市)。

库尔勒市:坚持工业强市,加强园区建设,大力培育和建设石油石化产业,加快发展医药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把库尔勒市建成产业聚集、商贸活跃、物流集中、环境优美、人居适宜的区域中心城市。

轮台县:大力发展石油石化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矿业,建成集石油石化重镇、“轮南白杏”之乡、生态旅游城为一体的经济强县。

和静县:以矿业和水电开发为主导,大力发展钢铁铸造、矿产、水电、建材和旅游业,改造传统畜牧业,加强水土保持和草原生态建设,实现工业强县和生态良好。

焉耆县:加快以葡萄、番茄为主的优质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矿业开发,实施产业化经营,做好工业强县、商贸活县的文章。

尉犁县:依托库尉一体化建设,加快西尼尔工业园区发展,做大做强棉纺产业,积极推进矿业开发,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城镇化。

和硕县:加快芳香精油和麻黄、甘草制品等医药保健产业发展,大力推进石材、铜锌矿业开发,做大做精金沙滩旅游产业。

博湖县:依托湖泊资源,做强红色产业、水产芦苇业和旅游业、努力建成生态旅游县和水产强县。

且末县:加快玉石、铜等矿业开发,合理开发水土资源,打造绿色且末、生态且末、玉城且末。

若羌县:加快红枣产业发展,强化绿洲生态,狠抓水电交通,开发矿业旅游,富民强县。

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通过发挥重点小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乡村城镇化。重点建设塔什店、七个星、巴润哈尔莫墩、巴仑台、巴音布鲁克、乌什塔拉、西尼尔、阳霞、轮南、依吞布拉克、罗布泊、塔中等小城镇,建成功能各异、优势互补、特色突出、带动力强的小城镇体系。坚持城乡统筹,加快农牧区经济发展,提高农牧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缩小城乡差距。

大力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大力实施“整村推进”扶贫计划。在巩固和提高援若和支援巴音布鲁克扶贫开发成果的基础上,加大扶贫力度,加强重点贫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贫困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贫困乡村自我发展能力。对于分布在自然环境恶劣、生存条件较差的和静县巴音布鲁克区、阿拉沟乡、克尔古提乡、和硕那音克乡和且末县奥依亚依拉克乡、若羌县祁曼区等乡镇逐步实行移民搬迁,从根本上解决低收人口的贫困问题。力争完成牧民搬迁2577户、11638人。

第三节支持农二师和驻州单位加快发展

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打破行政和条块分割,大力发展融合型经济,提高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加快发展。

**期间,农二师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达到4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收入9000元。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结构更趋合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职工生活质量明显提高。重点支持库西工业园和且末新区的开发建设,做强工业。加强水利、交通和团场居民点等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团场城镇化步伐,规划建设塔里木市,基本解决饮用水问题,切实提高职工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

加强与各油田公司的合作,加快石油、天然气及下游产品共同开发,抓好项目衔接。加大国家“西油西用,西气西用,就地加工,油地双赢”和对油气资源产地予以价格倾斜政策的落实力度,争取将部分石油天然气资源留在自治州境内加工,实现石油与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加强与部队、铁路等驻州单位的联系,融合各方力量,为自治州加快发展服务。

第八章以科技教育为先导,大力发展社会各项事业

大力实施科教兴州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壮大人才队伍,提高全民素质,发展社会各项事业,为加快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第一节积极推进科技进步

围绕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大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普及高新节水、高产栽培模式、节本增效等技术和良种、良畜,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强对农牧民的科技培训,大力开展科技之冬活动,提高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继续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快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焉耆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积极推进科研机构改革,提高引进、消化和再创新能力,结合产业培育和发展,积极引进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形成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名牌产品。**期间争创8—10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疆名牌产品和2—3个全国名牌产品。

第二节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高中阶段教育。调整优化教育布局,重点抓好库尔勒市中小学校的布局和建设,缓解学生就学压力。加强农牧区寄宿制学校、薄弱学校的建设和改造。坚持“双语”教学从幼儿抓起,到2010年全州90%的县市学校开设“双语”教学。积极实施远程教育,实现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络覆盖率100%。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实现财政收入与教育投入的同步增长。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加快巴音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启动申报师专、医专工作。推广民办公助办学机制,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到2010年,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06%,其中城市100%,农区98%以上,牧区97%以上;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96.5%,其中城市100%,农牧区95%以上。

第三节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全民素质

大力培养和选拔各类优秀人才,全面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重点建设好党政人才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决策咨询研究人才队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和妇女人才的培养。健全机制,优化环境,稳定和用好现有人才。立足产业发展,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加强人才市场建设,办好南疆人才市场。整合劳动力和人才市场,加强人才资源开发能力。加大人才交流力度,鼓励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流动。规范人才市场管理,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环境。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在实践中锻炼培养人才。加大人才资源开发投入,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促使更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第四节大力发展社会各项事业

加快卫生事业发展。加强以乡镇卫生院建设为主的农牧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县级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和全州85个乡镇卫生院建设和设备改造,建成符合国家标准的村卫生室224个。健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重大传染病、地方病疫情监测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应急指挥系统,完善县市医疗机构的应急救治功能,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稳步推行住院医疗保险制度,加大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力度,切实解决基层群众和农牧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抓好妇女儿童保健工作,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加强药品和医疗市场监管。继续开展好爱国卫生运动。重视蒙、维等民族医药发展,完成州蒙医院搬迁,建成蒙医药制剂中心。到2010年,千人口医疗技术人员达到5.39人、医院病床数4.3张。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继续抓好计划生育工作。

加快文化和广播电视等事业的发展。合理配置文化资源,提升文化品位。完成州博物馆、青少年宫、图书馆、科技馆建设,各县均建成合格的文化馆和图书馆,各乡镇全部建有一所设施较为完善、功能较为齐全的文化站,配套村文化室。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挖掘并保护民族文化,积极开发楼兰、“东归”、军垦、马兰、石油文化。积极培育农牧区电影市场,初步解决农牧民看电影难的问题。继续实施“村村通”、“西新工程”,实现广播电视进家入户。加强新闻出版监管,规范和净化出版物市场。重视蒙语、维语广播电视和文化作品的创作和译制、出版工作。加强党史方志研究工作、加强档案库馆和信息化建设。

加快体育事业的发展。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完善巴音体育中心和体育馆设施,力争各县均达到“两场、一馆、一室”的标准,全州50%的乡镇建成自治区体育先进乡镇。

第九章以人为本,构建和谐**

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加快推进“和谐**”建设。突出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业、就医、社会保障、救灾救济、扶贫和安全等问题,加强地震、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和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建立和完善应急保障体制。

第一节扩大就业与再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扶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鼓励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实现就业。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加强失业人员的素质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建立政策、登记、市场、服务、管理“五统一”的城乡统筹就业制度,健全乡镇劳动服务机构,搞好农村劳动力就业开发服务。

进一步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继续推行工伤和生育保险。强化社会保险基金征收体系建设,力争到2010年实现企业和城镇职工医疗、养老保险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积极探索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将城郊失地农民纳入基本保险。扩大社会福利资金来源,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切实保障妇女儿童、残疾人及老年人合法权益,逐步解决城乡弱势群体温饱、住房、子女上学、就医、就业等实际困难。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城镇有就业能力的残疾人就业率达到95%,符合条件的城镇残疾人全部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农村残疾人全部实施生活救助。

第二节加强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进一步制定和完善自治州地方法规。继续开展普法教育,强化以青少年为重点的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坚持依法执政,提高依法治州水平。不断完善行政执法责任、评议考核等制度,加强行政效能监察,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坚持科学执政,实现依法决策、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决策机构决定的机制。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利。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积极推进政务、厂务、村务公开,保证群众依法行使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

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树立良好的党风和政风。坚持以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全面提高全州各族人民的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社区、文明单位的创建质量。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积极推进未成年人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建成库尔勒青少年活动中心,加强各县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巩固和发展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再教育成果,抓好**博物馆、尉犁县兴平乡达西村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大力加强诚信建设,强化信用观念,增强信用意识。建立信用信息公开制度,进一步完善经营者信用档案和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健全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督体系,建设诚信政府。

第三节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高举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旗帜,认真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巩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创建成果。大力发展民族经济,努力促进民族文化、体育、卫生、教育等项事业的全面进步。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加强“五观”和“四个认同”教育,进一步发展和巩固新型民族关系,促进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深入持久地开展军民、警民、兵地、油地、路地共建活动,坚持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和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建设好和硕县那音克“将军楼”等一批国防教育基地。

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认真贯彻中央、自治区关于新疆稳定的各项重大决策,坚持标本兼治,深入开展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全面贯彻党的自由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把握对敌斗争的主动权,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严密防范,坚决打击“”、敌对势力的分裂破坏活动,进一步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全力打造“平安**”。认真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工作,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切实解决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

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把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加强国民经济动员、交通战备、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建设,满足巩固国防的需要。

第四节注重社会公平,保障社会安全

高度重视收入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加强政府履行公共服务的职责,推进城乡和县市之间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保障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够享受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大检查执法力度,推广安全生产先进技术,提高安全生产科技管理水平,消除各种隐患。完善公共突发事件应急保障体系。健全工程质量监管机制,强化工程安全生产管理,预防和减少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加强重点灾害检测预报和救援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全面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能力。建立应对特大自然灾害物资储备体系和灾民救助体系,形成“生活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法律救助”为一体的社会化救助体系,做好灾后生活救助和恢复重建工作。

第4篇:发展规划范文

一、交通发展现状

是一座因路而建、因路而兴的城市。铁路“十字”和较完善的公路交通区位优势,使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发展。到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14816.9公里,其中国省干线公路1159.5公里,农村公路13726.8公里,其中县公路1671.4公里,乡公路1698.2公里,专用公路370.3公里,村公路9986.9公里;全路网密度每百平方公里81.7公里,较“十五”末增长65%;其中农村公路路网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75.7公里,较“十五”末增长73%。高速公路里程达到197.7公里,全市138个乡镇全部通上油路或水泥路,全市2046个(专项调查采用的行政村数)行政村除个别偏远的的行政村外,剩余的全部实现晴雨通达公路,行政村水泥路通达率达到98.7%,全面完成省农村公路“118”发展目标。除高速公路外,以干线公路为骨架,以县乡公路为脉络的“三横五纵一环”公路网络(三横:西宝南北中线;五纵:乾扶交界—汤峪,陕甘交界—益店—常兴—斜峪关一太白,陕甘交界—凤翔—潘家湾—太白-留坝,周公庙—蔡家坡—五丈原,陇县—千阳——凤县-留坝;一环:关中公路环线)初步建成。

期间,全市道路运输行业以建立公平竞争、健康有序的运输市场体系为目标,运输市场实现了持续、快速的跨越式发展,运力结构明显改善。全市拥有营业性客运班车2871辆,比“十五”末增加了571辆;出租汽车2864辆,比“十五”末增加了479辆;普通货物运输车辆15293辆,比“十五”末增加了5174辆。年道路旅客运输完成客运量8119万人次,比“十五”末5183万人次增加2936万人次。完成货运量6578万吨,比“十五”末2315万吨增加4263万吨,翻了近三番;货物周转量6.65亿吨,比“十五”末的1.8亿吨增加4.85亿吨,增幅270%。汽车站场建设得到较快发展,全市由市区到县城、乡镇的客运站点网络基本形成。新建一级客运汽车站2个(汽车站、高速客运中心站),二级汽车站4个(千阳、眉县、扶风、蔡家坡汽车站),建成乡镇五级客运站94个,农村招呼站1408个。新建一、二级货运汽车站各1个,全市货运汽车站达到4个。客运班线车辆已逐步向豪华、舒适型的高档次车辆过渡。客货运输基本实现了车进站、人归点、货畅其流、人便其行的总体目标。

铁路局办事处辖区营业铁路里程783.195公里,旅客列车总对数56.5对,其中始发旅客列车11对;货运量248.64万吨,其中通过运量18741.9万吨。西宝客运专线已开工建设,铁路枢纽规划正式启动。

二、交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交通网络体系尚未完全形成。铁路方面,虽然西宝客运专线已经开工建设,宝兰客运专线正在开展前期工作,但是运力不足特别是货运在宝过境能力还远远不足,大铁路十字还没有完全形成,宝成线和中卫线的运力有限。公路方面,主要是高速公路网尚未形成,南北高速通道急需打通。零换乘等基本设施还没有形成,直接制约交通网络功能的发挥和对经济社会的巨大带动作用。

二是县乡公路发展滞后。以来,我市通过建成宝天高速,在建宝平高速公路和建成6700公里的通村水泥路,全市高速公路和通村水泥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县乡公路改造进程相对滞后。全市3700余公里的县乡公路改建里程只有40%,截止年底,全市县道好路率为83.4%,基本适应经济发展,乡道好路率仅为59.2%,已严重制约乡镇的经济发展。

三是资金压力进一步加大。长期以来,全市农村公路建设没有稳定、充足的资金渠道和来源,除国家及省级补助外,地方尚需配套部分资金。由于地方财力有限,自筹资金落实不稳定、不及时,且基本上是通过养路费、农民投工、投劳、无偿或廉价征地、拆迁等方式来实现的,农民负担较重。随着取消养路费,实行燃油税后,地方政府少了一个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筹集渠道。加之年后,钢筋、水泥、人工费、地材等主要项目价格上涨幅度较大,按期间确定部、省补助标准已很难高质量的完成下达的建设任务,地方因此增加较多的配套资金,造成地方修的路越多欠的债越多的“怪圈”,严重制约了农村公路的快速发展。

四是通村公路配套设施不足。期间,全市修建了6700余公里的通村水泥路,但由于资金限制,新修水泥路路面窄、线形差,安保设施不足,造成路面虽好、错车难,配套设施差,水泥路行驶速度难以提高的局面。

五是公路养管力量有待加强。目前,全市已建立由市县财政统筹,乡镇养护的农村公路养护新体制。但面对农村公路的广阔范围,仍存在资金投入渠道尚不稳定、养护、路政执法管理尚显薄弱,各种超载、侵占、损坏公路的行为时有发生。

六是城市交通发展与大城市建设不相适应。随着大城市步伐的加快,城市交通面临着前所未有组织问题,解决城市交通拥堵迫在眉捷。

三、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面临的挑战

1.作为华北、华中和关中地区与西南西北连接点的枢纽地位受到挑战。随着西康铁路(复)线、西成铁路客用专线和西汉高速的建成通车,从方向入川人流和物流会选择经安康或汉中直接入川,进入西南地区,而非必经。大量华北、华东、华中过来的货物到西南将绕过,从西康线南下经重庆到贵阳,要么经成都到昆明,缩短时间近8个小时,运行时间和成本的减少将使更多人流、物流聚集到西康和西汉线。西平铁路已动工建设,其复线也列入了《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调整)》,对国家规划的黄陇煤炭基地建设及华中、东南方向人流、物流进入和宁夏吸引力非常大。青兰高速和青银高速两条横向大通道直接穿越和宁夏,进一步分流中东部地区经到西北的人流和物流,将平凉和银川推到连接西北与华北、华中地区的枢纽地位,与、宁夏的“亲密关系”将会随着以上高速公路的建成而逐步削弱。

2.作为西北地区入川通道将由主变次。兰渝铁路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西北至西南新通道。它的建成将形成自西北到西南出海口距离最短、最便捷的通道。预测到年,兰渝线客运量将达270万人,总货运量达2805万吨,不再是西北与西南的唯一连接支点和必经通道。加之十天高速公路的开工修建,从西北方向来的人流和物流就再不需经南下,可直接从兰州和天水经广元(或哈达铺)到达成都或重庆等大城市。

3.兰州、成都将成为西北与西南连接的最主要枢纽。兰州规划在年建成中亚国际配送基地,并提出“建设区域性生产资料流转基地、生活资料集散基地和内外贸并举的现代服务业中心”的总体思路。成都已开始建设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铁道部规划建设的全国18个中心站之一),与之配套的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也同时开建,建成后将打造成西部最大的内陆港,年集装箱到发量将达250万标准箱,规模将居亚洲第一。兰州、成都的交通规划实施将极大吸引和辐射周边地区,必将进一步减弱在毗邻地区的经济辐射圈,从而弱化的区域影响力。

4.的铁路统管能力明显降低。年,被降格为归铁路分局管辖的铁道办事处。年3月铁路局成立后,这标志着成为全国六大客运中心和路网型编组站,6个铁路单位都统一由铁路局管理。铁路管理架构的升降变迁,标志着在中国的铁路路网布局中,的枢纽地位渐渐降低。

(二)发展的机遇

1.西宝和宝兰铁路客运专线已列入省部重点建设项目。西宝和宝兰铁路客运专线是我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四纵四横”客运专线之一--徐州至兰州客运专线的组成部分。西宝和宝兰客专的修建对于构建西北快速陆桥通道、缩短与全国主要城市间的时空距离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麟游矿区至宝二电运煤铁路专用线正式启动。麟北煤田丰富的煤炭资源在专用运煤通道的带动下,工业结构将全面升级,的产业优势必然推动交通区位优势进一步提升。

3.宝平高速、宝汉高速等一批高速公路项目列入省高速公路网规划实施。年底,我市及时调整了全市高速公路网规划,调整后规划的高速公路共10条753公里,其中定汉线(陕甘界经至宝汉界)、合凤线(宝咸界经麟游至凤翔)、大凤线(宝咸界经岐山至凤翔)、乾岐线(宝咸界经法门寺至岐山)、太凤线(太白经凤县至陕甘界)、法绛线(法门寺至绛帐)等6条通县高速公路项目进入全省高速公路网规划,总长630公里,总投资470亿元。定汉线至平凉段高速公路已于年12月16日动工建设,至汉中段高速公路将于年开始实施。定汉高速至平凉段和至汉中段与连霍高速在形成的“十字型”高速骨架将成为发展的助推器。

4.军民合用支线机场工作启动。省发改委编制的部级航空产业开发区总体方案,提出了建设“一基地四园区”的空间发展格局。其中凤翔军用机场将作为飞行产业园改建。该规划已将凤翔机场纳入省军民合用机场建设规划,为发展空港提供可能。

5.国家已正式批复“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一大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列入规划实施,这必将巩固交通区位优势,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四、“十二五”交通发展规划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四个第一”、“五大突破”和“率先发展工程”的思路目标,按照“城乡一体、内通外联、四通八达”的总体要求,以西宝、宝兰、铁路枢纽货运南环线、南客站等铁路工程、宝平、西宝、宝汉、合凤等高速公路工程和城市轻轨、军民合用支线机场等重点工程为支撑,以农村道路运输为重点,加快铁路和高速公路“十字”骨架建设,形成“三横三纵一环”的铁路网、“三横两纵两连接”的高速公路网、市域干线公路网、城市快速交通网和支线机场,建成区域重要的交通枢纽。

(二)主要目标任务

到“十二五”末,一是增强主枢纽功能。通过铁路枢纽扩能改造、公路枢纽建设,打造内陆型运输港口,与咸阳航空港形成运输互补的公路、铁路、航空联运中心。二是统筹建设南客站交通枢纽。实现高速铁路、关中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城市轻轨、公共交通和长途汽车等交通方式有机衔接、换乘便利的综合交通枢纽示范站。三是完善区域性运输枢纽。统筹发展铁路、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以及运输站场、机场等设施的有效衔接,尽快形成清姜、高新区、天王、五丈原、虢镇、长青等铁路枢纽,凤翔、岐山、扶风、眉县、陇县等省级公路枢纽,实现所有县建成三级以上客运站,所有乡镇建成五级以上客运站,100%行政村建有招呼站,增强区域运输辐射能力。具体目标是:建设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为骨架的对外快速运输网络,提高城市区域可达效率。基本形成公路、铁路互补;空中、地面立体;周边辐射、外省通达的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基本实现:天水、杨陵0.5小时到达,1小时到达,兰州、平凉、汉中2小时到达,郑州3小时到达、成都、银川4小时到达,北京5小时到达和县县通高速、1.5小时到达的目标。

1.铁路建设

规划“三横三纵一环”的铁路网,着力提高市铁路“大十字”线路的对外输送能力。

“三横”:为陇海铁路、徐兰客运专线和关中城际北环线。

“三纵”:为宝中铁路及复线、宝成铁路复线和麟游运煤铁路专线。

“一环”:由陇海铁路和铁路货运南环线组成。

远景上要争取建设宝成复线,预留宝成复线接入枢纽的建设条件;建设关中城际铁路法门寺—凤翔—线,预留接入站的建设条件;建设关中城际铁路南环线,联接眉县—周至县—户县—。

2.高速公路建设

按照“十字、一环、通县”的布局与要求,规划“三横两纵两连接”的高速公路网,实施连霍高速新建扩建、定汉高速、环城高速、高速公路立交转接、县县通高速等项目,提升通达能力。

“三横”:为合(阳)凤(翔)高速公路段、大(荔)凤(翔)高速公路段和连霍高速公路段。

“两纵”:为定汉高速公路段和法门寺—汤峪高速公路。以银重线经汉中至陕川界段建设为契机,提高我市高速公路通行能力。

“两连接”:为机场高速公路(慕仪—糜杆桥)和太(白)凤(县)高速公路。

3.市域干线公路建设

(1)干线公路:完成S212市区北至千阳、S210虢镇至凤翔段一级路改造,新建关中环线西延线(一级公路);完成S212市区南至凤县、G316柴关岭至杨家店、S210潘太路剩余路段、S210麟游至凤翔、S306全线、S209绛帐至常兴等路段二级公路改造及S212千阳岭复线、姜眉公路五里坡复线等建设任务。抓住省道路网调整的机遇,争取西宝中线、麟眉公路、渭北环线、凤太公路、陇三公路等交通量大、位置重要、功能作用突出的县乡公路升级为省道,力争市管养干线公路里程达到1200公里。同时计划对584公里病害严重的路段实施大中修工程,对436.7公里安全隐患路段实施安保工程,对33座三、四、五类病危桥梁和部分宽路窄桥的桥梁进行改造,整治存在病害和设施不完善的隧道,改造现有S210、S212、G310、G316跨铁路立交桥。

(2)站点建设:计划投资12亿元,新建等级客、货运站51个(其中新建客运站42个,投资4.7亿元;货运站9个,投资7.3亿元),新建农村招呼站1000个,投资1000万元。

客运方面,在市区形成以高速客运中心站为中心,向周边地区辐射的陈仓汽车站、宝运汽车西站,汽车南站,汽车北站的“十字形”市区客运站场布局。实现县县拥有二级客运站。基本建成以县区二级汽车站为结点、乡镇五级站为补充、行政村招呼站为基点的四通八达的城乡客运站点网络。

货运站结合我市交通区位优势及大型厂矿、加工生产企业在城市的分布,合理规划、建设高新物流园区和公路码头等2个物流园区,蔡家坡货运站和西部物流城北货运站、高新区货运站、集装箱货运站等四个货运一级站,逐步实现传统货运向现代物流转变,使货运站场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4.轨道交通建设

目前,有城市人口86万,公交系统的发展不能适应城市发展要求,公共交通层次单一,与城市东西狭长的布局特征不协调,导致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较低,建设新型有轨电车、城市轻轨、关中城际轨道交通建设等,增强轨道交通与客运站场、线路布局的有效衔接。争取早日实施乾陵—法门寺—岐山—凤翔—城际轨道专线建设,加强多种运输方式间的无缝衔接,形成副中心城市的快速轨道交通体系。

5.支线机场建设

按照省发改委编制的部级航空产业开发区总体方案提出建设“一基地四园区”的空间发展格局,全面启动军民合用支线机场建设。其中飞行产业园的功能定位是:依托凤翔机场,重点发展飞行员及空勤、地勤人员培训、公务机试飞、转场飞行训练等。规划已将凤翔机场纳入省军民合用机场建设规划,为发展空港提供可能。军用合用支线机场的建设将解决航空运输“短板”。

6.枢纽建设。加快主枢纽和区域通枢纽建设,形成以为中心,衔接4个物流中心和4个物流服务站、10个高速公路枢纽和1个航空枢纽骨架,覆盖全市、辐射周边、服务全省的交通枢纽,增强我市在全省、全国的交通枢纽作用。

五、保障措施

如何挖掘交通区位资源,抢抓机遇,超前规划,加大投资,重点实施一批交通基础重大工程,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迫切任务。建设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为骨架的对外快速运输网络,多方式协调,有机衔接,提高城市的区域可达性。

(一)着眼构建网络,打造高速公路“十字”骨架

近期按照“十字、一环、通县”的布局与要求,实施连霍高速新建扩建、定汉高速、环城高速、高速公路立交转接等项目,提升通达能力。“十二五”规划建设高速公路495公里,估算投资330亿元,规划期间计划完成投资200亿元。一是西宝高速改扩建续建项目。西宝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已于年12月16日开工建设,预计年底建成,总投资124.5亿元,由省高速公路集团负责建设。二是宝平高速公路项目。宝平高速在境内110公里,已于年12月16日开工,总投资67.66亿元,由宝汉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公司负责筹资建设,千陇段已于年10月26日通车,全线计划年底建成通车。三是宝汉高速公路项目。宝汉高速在境内85公里,总投资92亿元,由宝汉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公司负责筹资建设,力争“十二五”初开工建设试验段,“十二五”末建成通车。四是环城高速公路项目。环城高速公路总长60公里(环城高速南线40公里和北线20公里),拟与连霍高速过境段的高速公路新建、扩建项目一并进行。估算投资35亿元,计划“十二五”初开工建设。五是高速公路立交转接项目。规划建设千河立交和环城高速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与连霍高速、定汉高速交叉立交等5处大的枢纽立交,总投资6亿元,由省高速集团负责建设,计划2013年建成通车。六是通县高速公路项目。规划建设绛汤线(绛帐至汤峪17公里)、机场连接线(慕仪至糜杆桥18公里)等高速公路。

(二)强化枢纽地位,建设重点铁路工程

立足构建“三横三纵一环”的铁路网,着力提高市铁路“大十字”线路的对外输送能力。

“十二五”期间,开工建设或建成西宝客运专线(含五丈原和南客站)等项目,总投资超过200亿元。一是西宝客运专线项目。全长138公里,其中段97公里,设五丈原车站和南站,总投资182亿元。工程已于年11月28日开工建设,计划2013年6月建成通车。二是宝兰客运专线项目。宝兰客运专线规划线路自西宝客专南站引出,沿渭河南岸向西,终点到兰州西站,全长401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总投资约639亿元,其中境内45.6公里,总投资约60亿元,计划年12月开工建设,年建成通车。三是铁路枢纽货运南环线项目。以物流园区(蔡家坡物流园区、天王物流园区、高新物流园区、清姜物流园区)为基本要素,整合现有货运能力,配套建设马营镇技术作业站,中部设货运编组站等设施,总投资28亿元。四是麟游矿区至二电厂铁路专用线项目。铁路专用线全长84.38公里,设计输送能力近期为每年1800万吨,远期为3000万吨,估算投资总额33.8亿元。年12月31日开工建设,计划2013年建成投入运营。五是宝中复线建设。启动宝中复线前期工作,力争2012年开工建设,“十二五”末建成。

开展宝成复线、关中城际铁路法门寺—凤翔—线、关中城际铁路南环线(联接眉县—周至县—户县—)前期工作。

(三)完善农村路网,实施农村通达工程

按照“投资总量不回落,建设规模不滑坡,发展速度不减慢”的总体要求,以等级化、网络化建设为重点,大力实施县乡公路改造,对西宝中线、麟眉公路、渭北环线、天绛公路等重要县道升等改造为二级公路,其它主要县道达到三级公路标准,一般县道和乡道达到四级公路标准;村道以完善安保设施和桥涵配套为重点,提高通行能力和保障水平;新建一批断头线、联络线,完善路网布局;改善陇马路、双唐红路等重要旅游公路通行条件,新建关山至坪头旅游公路,带动旅游业发展;新建一批园区路、产业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村公路密度,形成等级结构配置合理、桥涵和交通附属设施完善的农村公路网。

(四)构建空中通道,建设军民合用支线机场

按照西北民航管理局“十二五”国家民用机场建设规划关于建设民用机场的思路要求,省政府已将支线机场纳入部级航空产业开发区总体方案。我市要抓紧做好前期工作,力争“十二五”期间改扩建工程启动,早日建成投用。

(五)改善城市交通,实施新型有轨电车项目

随着大城市建设的推进,到年中心城区的人口将达到113万人,年为130万人,加上市区每年新增车辆达到1万辆以上的城市交通压力,加大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力度。积极推进新型有轨电车项目的实施,力争列入国家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开工建设。

(六)突出农村客运,全面提升农村客运水平

“十二五”期间,交通运输发展以转换职能、强化服务意识为切入点,继续开放运输市场,积极推进汽车站场建设,形成市区以高速客运中心为中心,东有汽车东站、陈仓汽车站,西有宝运汽车站,南有汽车南站,北有汽车北站的“十字形”市区客运站场布局。建立县(区)、乡镇、行政村三级客运网络:即以县(市)为中心,以乡镇为结点,形成中心网络;以乡镇为中心,以主要行政村为结点,形成客运网络;以行政村、乡镇为端点、形成跨县(区)的城乡客运网络。大力建设文明客运班线和农村客运示范班线,提高服务水平,优化农村客运网络,努力向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力争到“十二五”末,在全市乡镇班车通达率达到100%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客运通达深度,行政村通班车率达到95%以上。

第5篇:发展规划范文

一、“*”时期安阳市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农业部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农业立市”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一目标,全力实施“四大兴农计划、三大惠民工程、十大增效技术、十大农业产业链”,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

——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完成88.2亿元,较“九五”末增加35.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5.6%;农民人均纯收入3220元,较“九五”末增加1091元,增长51.2%,年均增长8.6%。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年,全市粮食总产量253.6万吨,是1999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比“九五”末增加33.2万吨,增长13.1%;其中优质小麦收获面积297万亩,占小麦收获面积的70%。全市棉花总产量3.5万吨,与“九五”末基本持平。油料总产量26.5万吨,较“九五”末略有调减。蔬菜瓜类总产量540.3万吨,比“九五”末增加207.5万吨,增长62.3%。食用菌总产量13.5万吨,比“九五”末增加5.3万吨,增长64%。水产品产量6000吨,比“九五”末增加3668吨,增长157%。

——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战略成效显著。到*年,全市较大规模农业龙头企业达到94家,总资产40亿元,年产值57亿元,年利税6亿元,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15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市、区)、乡镇和特色农村经济先进乡镇创建工作进展顺利,培植建设农业产业化示范县1个,农业产业化示范乡镇10个、特色农村经济先进乡镇(街道)29个。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迅猛,数量达265个,总资产达到2.1亿元,年交易额7.2亿元,吸纳会员7.6万户。十大农业产业链开发全面实施并已成雏形,其中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大宗农产品加工基地达到200万亩。

——高效农业发展势头强劲。到*年,全市高效农业面积累计达到41.6万亩。配套新建高效农业示范园区60个,其中百亩园30个、千亩方22个、万亩区8个。

——生态家园富民沼气工程进展顺利。“*”期间,全市建设大中型沼气池73座,新增沼气用户5.5万户。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扎实推进。到*年,全市共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3.6万人,其中引导性培训17.4万人、职业技能培训6.2万人。

——农业科技进步效果显著。全市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年农业科技贡献率达46%以上。种子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绿证工程深入实施,全市共引进试验示范农作物新品种100个,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作物高产优质配套栽培技术大面积应用,配方施肥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大量推广,地力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农业增产后劲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效,滑县作为我市唯一的农业部试点县,其经验在全国进行推广,受到农业部的表彰。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日趋完善。一是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市级农业政务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安阳农业信息网进入全国农业百强网站;县级网站全部建成,乡级服务站发展到66个。二是农业标准化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市级及各县(市)和龙安区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文峰区、北关区和殷都区配置了以农残速测仪为主的仪器设备,初步具备了开展农产品质量检测的条件。全市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45个、发展无公害农产品18个、绿色食品3个。三是农产品市场体系。全市共建成农产品市场74个,其中年交易额超100万元的农产品批发市场13个、季节性批发市场10个、常年交易集贸市场13个、季节性集贸市场7个,初步形成了以综合批发市场为龙头,以区域性专业市场为骨干,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相结合,批发集中交易与直接销售相结合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四是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农资市场的监管有力,促进了放心农资供应,有效遏制了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的不法行为,规范了经营秩序,净化了市场环境,维护了农民合法权益。

——党在农村的支农惠农亲农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政策落实较好,农民负担明显减轻,完成了农业税全免,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良种补贴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维护了农村社会大局的稳定。

二、“*”时期我市农业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时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起步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随着城乡发展的互动性、互补性越来越强,农业和农村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一是食品需求将持续增长。在未来的几十年中,考虑到人口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粮食总需求量将逐年增加,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发挥,将得到更加重视。二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将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难得的机遇。三是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对农业进行支持和保护的能力和条件。农业发展后劲将进一步增强,有利于加快农业经济发展。

在看到我市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有利条件的同时,必须全面分析“*”时期我市农业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以下制约因素。一是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还比较脆弱。尽管近年来全市农民收入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但与全国和全省先进地区比较,还有较大差距,且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带有明显的恢复性质,大都具有不可持续的特点;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龙头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带动能力弱,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三是农产品质量普遍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四是农民素质不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较慢;五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还存在农业结构不尽合理、科技支撑能力不够明显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从整体上看,我市农业和农村发展目前仍处于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因此,我们既要看到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取得的成绩,也要看到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的机遇,更要清醒地看到当前面临的困难与问题,采取积极措施,扎实工作,推进农业增效,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三、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部署,积极推进“*”农业经济健康发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国家现代化建设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部署,为做好“三农”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时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时期。

从农业农村的发展环境看,我国目前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新阶段,必须把握新的发展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部署,全社会形成了同心协力推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良好氛围。在发展方略上,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在发展方针上,实施“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在发展政策上,对农民实行普惠政策,逐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发展环境的不断改善和优化,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

从农业农村的重大任务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仍然处于攻坚爬坡阶段,必须积极应对严峻挑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三农”工作的重大任务,是现阶段“三农”工作的总目标。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任务,对农业基础作用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后过渡期及过渡期过后,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城乡二元结构严重制约各种要素在城乡间合理流动,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和任务,一定要保持清醒的认识,抓住历史机遇,化挑战为动力,切实做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

“*”时期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揽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全局,按照“农业立市”的战略构想,坚定不移地实施“四大兴农计划、三大惠民工程、十大增效技术、十大农业产业链”,坚持科教兴农,依法治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不断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的目标。

“*”时期全市农业经济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是:到2010年,全市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60万吨左右,棉花总产量达到5万吨,油料总产量达到30万吨,瓜菜总产量达到600万吨,食用菌总产量达到15万吨,水产品产量达到1万吨。

“*”时期全市农业经济工作发展重点是:

农业产业化经营计划。培植3—5家部级标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大扶强重点农业龙头企业40家,建设50个农业产业化示范乡镇和特色农村经济先进乡镇,3—4个产业化示范县(市、区),规范、完善、发展100个与国内外市场相联结的大中型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全市主要农产品部分加工率达到60%左右,全市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产值比达到1:1,带动全市50%以上的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

高效农业开发计划。年亩纯收入2500元以上的高效农业面积发展到120万亩,高效农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明显提高。

生态家园富民沼气工程。全市农村沼气用户达到35万户,惠及农民150万人;按标准建设生态家园富民沼气工程示范乡镇(办事处)36个,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50万人,农民科技培训50万人,培训转移率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品牌效益明显。

农业增效技术。加快农作物良种繁育,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步伐,进一步提高全市农作物良种覆盖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400万亩,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54%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到45%。

农业产业链开发。“*”期间,力争把资源优势真正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形成布局合理、主导产业明确、具有各自特色的粮食、棉花、花生、瓜菜菌、中药材等农业产业链。

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检测、农产品市场、农技推广、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农民生活有明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农村各项事业有较快发展,农村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有较大提高。

四、“*”时期农业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中央提出的二十个字的总体要求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八个新”的具体目标,科学规划,整合资源,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一要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稳步推进“四大兴农计划、三大惠民工程、十大增效技术、十大农业产业链”;以稳定粮食生产为重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重点,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计划;以建立完善十大农业产业链为重点,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以实施高效农业发展计划为重点,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以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为重点,全面提升农业科技进步水平;以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为重点,努力提高农业发展的外向能力;以强化服务为重点,健全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二要着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池,积极推进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改善农村能源、环境、卫生等条件。推广应用沼气生态农业技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开展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实现秸杆、粪便、垃圾、污水、废水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要按照农业部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行动的安排部署,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循环农业发展,认真做好生态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三要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大力开展绿色证书培训、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和新型农民培训,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四要加强农村民主建设。完善财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维护农民的经济利益和民利。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工作。引导农户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五要推动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发挥农业部门职能优势,参与发展农村文化教育、农村医疗卫生等公共事业。

(二)积极实施“优质粮产业工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全面提高耕地质量。组织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大力推广有机肥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农作物平衡施肥技术、土壤改良技术、节水农业技术,实现土肥水资源的高效调控和综合利用。“*”期间,建成标准化地力监测点25个,建立土壤耕层肥力长期定位监测点200个,在巩固提高8个万亩沃土工程综合示范方的基础上,逐步扩大沃土工程实施规模,提高耕地质量。二是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实施优质粮产业工程。继续抓好国家优质小麦基地市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我市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产业带建设;坚持依靠科技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推广种植优质专用玉米、优质大豆、脱毒红薯等粮食作物;继续实行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引导农民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三是进一步做好农业生产的抗灾、减灾工作。按照“以防为主、防控结合”的农业防灾、抗灾、减灾原则,建立健全我市农业重大灾害、农业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农业重大有害生物及外来生物入侵突发事件等应急控制体系,建立农业重大灾害应急控制的技术、物资、资金三大储备制度,加强对农业自然灾害的预警、监测和监控,增强农业抗灾减灾和应对农业重大灾害的能力,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粮食稳定增产提供保障。

(三)强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产业链开发。一是进一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积极开展外引内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改善投资软硬环境,吸引外地客商带资金、带项目、带技术、带人才,兴办各类农业龙头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帮助企业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继续对农业重点龙头企业实行领导分包制度,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行挂牌保护,切实优化发展环境,造就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造就一批产值超亿元、利税超千万元、带动农户超万户的“三超”龙头企业。二是努力打造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开展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市、区)、乡镇和特色农村经济先进乡镇建设活动,全面实施十大农业产业链开发,加快农产品优质专用生产加工基地建设步伐。不断完善规划,紧紧围绕我市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延长产业链条,形成布局合理、主导产业明确、各具特色的粮食、棉花、花生、瓜菌菜等十大农业产业链。构建以大型企业为骨干、中小型企业为基础,群体竞发、相互配套的企业格局。三是逐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和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继续搞好试点工作,分地区、分专业树立一批示范典型,探索多渠道、多领域、多层次的联合与合作。对各类有优势、有潜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在政策上、资金上、业务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和指导,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步伐。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机制,真正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实惠,从企业发展壮大中获得利益,以实现企业与农民的“双赢”。

(四)大力发展高效农业,优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一是狠抓高效农业示范区建设,增强辐射带动能力。要结合本地实际,建立具有本地区域特色的示范样板,重点建设一批特色突出、效益显著、有一定规模、带动能力强的“百亩园”、“千亩方”、“万亩区”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二是突出区域特色,加强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建设高标准、高效益的“一区一带一园二基地”规模生产,即以内黄县西部、南部和滑县中部、北部为主的鲜果和果粮椒(瓜菜)一年三收丰产区,以汤阴县、内黄县鹤台线为主的保护地温棚瓜菜生产带,以龙安区、文峰区、殷都区、北关区、安阳县为主的花卉苗木及城郊型蔬菜农业生态园,以林州市和安阳县中西部为主的林药间作及高档名贵中药材生产基地,以汤阴县为主的食用菌生产基地。积极调整水产品品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水产养殖,积极发展水产品加工业。到“*”末,水产品产值达到1亿元。三是实施品牌战略,全面提高高效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建立和完善品牌管理体系,科学制定农业名牌发展战略。积极开展农业名牌宣传,加强对农产品名牌的扶持、管理和保护。“*”末,全市力争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10—15个。四是加快农产品优质专用生产加工基地建设。要围绕甲家面粉、健丰饼业、豫鑫木糖醇、星河油厂等粮、棉、油加工型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实现企业和基地的链条式、互利型发展。到2010年,建成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300万亩。

(五)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一是狠抓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增强农村劳动力择业竞争力。要继续坚持“政府推动、市场主导、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以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能力为中心,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目的,大力推广校企联办、校校联办的培训模式和经验,重点培育建设一批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培训基地,严格制度,规范管理。要加快建立健全市、县两级阳光工程服务大厅网络,为农民和企业提供便捷有效的服务。要发挥我市优势,重点打造林州市、安阳县的“建筑工”,汤阴县的“纺织工”、滑县、内黄县的“电子工”、龙安区的“花卉工”以及我市食品工、植棉工和加工业服务业等一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品牌。二是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要以实施绿色证书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为重点,以培养专业户、打造专业村为目标,结合农时季节,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按照“一事一训”、“一技一训”的方式,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指导、发放技术手册或明白纸等方式,对农民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三是加快农业“走出去”实施步伐,提升农业发展的外向能力。“*”期间,要进一步拓宽农业“走出去”渠道,在经营领域上,由传统的种植业向高效农业拓展,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提高产出效益;在经营区域上,由内陆欠发达地区大力向沿海发达地区、国际市场拓展;在经营方式上,由承包租赁向股份合作、产销协作等多种形式拓展;在经营结构上,由劳务输出向资本输出拓展,切实提高农业走出去综合实力;在经营对象上,由农民向农业企业拓展。鼓励农业企业积极从事域外农业,着力解决农产品企业原材料供需矛盾,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提高市场占有率。同时,要认真搞好培训、信息、维权、信贷、物资、土地流转等各项服务,切实营造农业“走出去”的宽松环境。“*”末,全市外出农户达到1万户,承包经营面积100万亩,实现经济总收入3亿元,其中走出去农业企业10家左右,承包经营农产品基地面积5—10万亩。

(六)加快沼气发展步伐,建设生态秀美农村。一是要按照行政推动、项目带动、部门联动、效益驱动的发展思路,狠抓“春建、夏用、秋管、冬训”四个关键环节,以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为核心,积极推广“一池三改”、“二池三改”等生态家园富民沼气工程模式,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生态良性循环。要积极推进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以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和农副产品加工废水处理为重点,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要以“畜—沼—菜(果、鱼)”、“沼气池—太阳能—猪舍—厕所—蔬菜或果树”生态良性循环模式为重点,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试点建设。要以加强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沼气服务组织。要大力培育沼气生产经营龙头企业,积极探索专业化施工、市场化运作、物业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的新机制。二是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全面实施“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家园”工程。整合现有资源,制定生态农业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积极推广典型模式,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区10个,省级生态文明村100个,市级生态文明村1000个,积极推广秸秆快速腐熟制取无公害有机肥技术。“*”末,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七)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全面提升农业发展水平。一是进一步加大种子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的实施力度。种子工程要加强优质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使用,抓好全市农作物重大病虫草鼠害的监测预报防治与植物检疫的监理监管,规范完善土壤土力监测网建设,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进一步提高肥料利用率。二是以科技示范户能力建设为重点,以推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实施主体培训为主要措施,以资源整合和体系创新为突破口,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新机制。三是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组织做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的实施工作,采取举办各类培训班,聘请农业专家、技术人员、现场讲座、现场示范等多种方式培养农村乡土人才、土专家、土秀才,并通过他们的辐射,带动更多的农民掌握致富技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训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四是搞好科技联姻工作。要继续高起点地走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之路,深入开展与部级科研院(所)及知名专家、科技人员的经济技术合作,积极实施科技项目,加快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新成果、新技术的应用,提高我市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八)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和无公害农产品行动,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一是加强农产品全程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要严格农业投入品的市场准入管理,依法对农业投入品进行质量安全检查。要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和质量安全例行监测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我市的例行监测制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能力建设。二是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监管工作。要加快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以及绿色食品认证步伐。同时,要鼓励通过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产品实行挂牌销售。三是强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要大力开展农业标准化知识培训;要结合园区建设,建立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采取市建示范区、县(市、区)建示范园、乡建示范田、村组培育示范户的办法,形成健全的示范网络。

第6篇:发展规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1.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我省、我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需要出发,重点发展三年制普通专科教育,兼顾五年制高职教育,按需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各类培训。

2.坚持德育为首,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构建健康和谐校园文化。

3.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4.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教学管理,大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以培养具有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根本目标。

5.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内涵发展与扩大办学规模相结合,综合发展与突出特色相结合,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适应社会要求的卫生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为我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

(二)基本原则

坚持实事求是,夯实发展基础;致力改革创新,实现跨越发展;改善办学条件,发挥后发优势;提高队伍素质,增强办学实力;加强学科建设,优化专业结构;强化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水平。

二、总体目标和发展思路

(一)总体目标

到2010年,实现以下目标:办学条件在现有基础上得到明显改善,专业建设、教学质量、科研能力、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学校综合实力以及整体水平显著提高,部分专业达到省内乃至周边省份同类学校先进水平,学校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竞争实力明显增强,成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应用型、技能型卫生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形成以三年制普通专科教育为主体、兼容五年制高职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的教育体系。

(二)发展思路

“***”期间,遵循以下发展思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牢固树立发展意识和机遇意识,以改革求发展,以创新求发展。充分认识本省、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本校实际,加强重点专业建设,坚持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努力形成本校的办学特色。稳步发展规模,发挥办学整体优势;调整优化结构,理顺学科专业的关系;注重提高质量,提升教学科研的水平;讲求办学效益,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的活力,使得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艰苦奋斗、奋力拼搏,到2010年,把学校建设成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实现学校在“***”期间的跨越式发展,积极向本科院校的目标迈进。

三、主要发展目标及任务

(一)办学规模

“***”末,在校生规模达到8000人,其中,三年制普通专科学生4000人,五年制高职学生3000人,其他类学生1000人。

(二)教学设施

“***”末,校园占地面积达到800亩;校舍建筑面积达到25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3200万元;图书馆藏书量达到50万册。

(三)专业和学科建设

“***”期间,学校专业建设将有较大突破。到“***”末,学校开设专业稳定在8~10个,建成临床、护理重点专业和检验、口腔等特色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并在政策许可的情况下争取开设1~2个本科专业。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事业发展的核心与基础,是带动学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龙头工程。目前我校的学科建设基本处于自然生长阶段,绝大部分整体实力较弱,缺乏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各学科没有形成明确的、稳定的研究方向,更谈不上独树一帜的特色学科。“***”期间,我校学科建设将以体现特色、突出重点、提高内涵为指导思想,以人才梯队建设为基础,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巩固优势学科,大力扶持新兴学科,把我校的学科建设成为专业门类相对齐全、结构布局较为合理、学科人才梯队精干、理论与应用水平较高、自我创新与发展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综合优势和较为突出的医学特色,能够为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持的学科体系。到“***”末,学校将建成省级精品专业1~2个,校级重点学科3~5个,校级重点实验室4~6个。

(四)附属医院建设

附属医院是医学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期间,学校将加强以附属医院建设为主的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到“***”末,学校将建成2所二级甲等附属医院。

(五)队伍建设

1.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洁、团结协调的要求,建设好各级领导干部队伍。同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强化激励竞争机制,建设一支善于治校理教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根据高等医学教育培养模式的要求,建设一支与之相适应的具有一流学术水平和良好师德风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期间,通过引进和培养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造就一支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在教学、临床和科研领域有一定影响的学术梯队,培养一批在省内外同类学校知名的学科带头人。到“***”末,学校专任教师数量达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对生师比的要求,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达到40%,具有博士学位者达到5%;高级职称教师达到30%,双师型教师达到60%。

3.本着务实、精干、高效的原则合理设置内部管理机构,逐步降低内部管理人员占全校教职工编制的比例。

(六)科学研究

1.科研工作从转变观念强化管理入手,迅速实现科研工作的层次升级。根据学校的办学性质和发展需要,坚持教学科研和医学科研两手抓。教学科研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主攻方向,突出“教学研”一体化;医学科研以“据实定位、量力而行、力求突破”为原则,突出“产学研一体化”的特点,努力为地方卫生事业发展和技术创新服务。

2.设立科研人才基金,对高水平人才实行科研优抚政策。对重点科研方向和课题实行资源优化组合和配置,在人力物力上提供优惠政策,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科研梯队。

3.积极组织参加各类科研学术活动,并提交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论文。“***”期间,争取获得3~5项省级教学和医学科研成果以及更多的市厅级科研成果;国内外公开刊物上在800篇以上,其中核心期刊不少于200篇。

4.积极鼓励教师编写各类著作和全国性教材,以“名人效应”扩大我校的影响和知名度。

5.创办科学研究类的学术刊物,组建学报编辑部。“***”期间,争取创办有正式刊号的《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6.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使每年投入的科研经费逐年增加,到“***”末,年科研经费要达到300万元。

(七)人才培养

1.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切实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德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

2.大力开展素质教育,树立现代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创新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并积极探索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和督导机制。

3.学生技能和就业水平有较大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较好,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较强;职业技能全面达到岗位要求;学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

(八)实训基地建设

医学高等专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因此必须确立“以能力为本”的教育思想,加强专业实训基地的规划和建设,为临床技能教学和训练提供相应的保证。“***”期间,将建成完善的临床医学、护理学、口腔医学技术、医学检验技术等专业实训基地,并有1~2个处于国内同类学校先进水平。

(九)校园文化建设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形成民主型的制度文化,智能型的知识文化,素质型的心理文化,情感型的审美文化,开拓型的观念文化和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环境文化协调发展的态势;力求与德育工作结合,与素质教育结合,与创建和谐校园结合。在学校工作中落实“三个体现”:行政工作要有措施体现,学科教学要有内容体现,社会活动要有载体体现;以运动会、课程设置、各种专项比赛、演讲、文章、板报、宣传橱窗、多媒体软件、各种大型活动等为平台,显现丰富多彩、充满生机的校园文化及其特色成果;形成体现学校办学思路和特色的三大识别系统:一是教育思想、培养目标、办学思路的思想识别系统,二是校训、校风、制度等行为识别系统,三是校园整体面貌和文化设施等形象识别系统。从而使校园文化体现文化教育、思想行为教育和审美情趣教育功能,对学生成长产生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十)对外交流

积极开展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争取国际教育合作零的突破。要建立境外校际交流关系,增强办学实力,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积极引进国外优秀的教育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外联合办学。

(十一)群众生活

“***”期间,教职工的工作、生活环境将进一步改善。学校教职工户均住房面积达到100平方米,并实施通暖、通天然气工程。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规范管理,加快规模实施步伐。

1.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切实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领导核心和团结核心作用。

2.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3.坚持并规范校、系两级管理体制,明确职能,理顺关系,科学规范,权责清晰。

(二)加强制度建设,探索、建立科学高效的教学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

1.加强学校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提高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和宏观调控能力。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决策系统和高效的工作机制,依法治校,科学管理,促进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

2.下移管理重心,实施目标监控,充分发挥系(部)的管理职能,提高系(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3.积极稳妥地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符合高等教育特点的用人机制,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4.进一步推进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逐步建立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学校后勤服务体制。

(三)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步伐

1.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步伐。通过努力,建设一支数量、质量完全适应医学高等教育需要的教师队伍。一是立足于培养、培训,鼓励教师在职进修和读研;二是制定优惠政策,引进高层次人才,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作为客座教授。

2.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高起点搞好专业设置,创造知名专业和精品课程,凸显名师效应,促进人才培养,把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办成在国内有影响、有特色、高起点、高标准的地方名校。

3.建立学术委员会制度,在专业和学科建设的凝练与调整、学科队伍的汇聚与培养、重大课题的确定与评价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四)充分依靠和发动全校教职工,弘扬商丘医专精神。

1.转变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创新,进一步解放思想,干事创业,以改革求进步,以创新促发展。

2.大力弘扬团结奋进、负重拼搏、抢抓机遇、无私奉献的商丘医专精神,并使之成为学校前进和发展的精神动力。

(五)坚持“兴校发展”为第一要务

1.积极调动一切力量,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确保发展之需。同时,进一步挖掘办学潜力,提高办学效益,降低办学成本,创建节约和谐型校园。

2.充分利用各级党委和政府重视教育的社会环境优势,最大限度地争取省、市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建设的投入和政策照顾。

3.扩大改革开放,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事业的联系,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研究与合作,提高学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第7篇: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 统筹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1.23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3)08-(页码)-页数

1.禄丰县统筹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的整体思路

区域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深化,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又是区域规划必不可分。两个规划要统筹编制,一方面,土地规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城市总体发展,土地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城市的土地规划是否有效要看是否符合禄丰县城市发展的总体标准。在城市区域的发展中,必须要坚持城市规划指导与土地规划,必须要坚持土地规划服务于城市规划。为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做到弹性规划。弹性规划能够有效适应变化的市场环境,根据不同地点、不同时期做出适时调整,避免规划失灵以及出现重复规划。第二,做到协调禄丰县的整体城市规划。在城市区域规划中,城市规划必须要做好土地规划,土地规划的好坏又取 决于城市规划大局,在城市发展中必须注重二者的协调关系,实现互助发展。第三,做到效益规划。没有价值的规划是没有 意义的规划,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效益高低决定市场成败。第四, 做到整体规划。在两个规划的实施中必须从国民经济发展大局出发,从城市区域经济发展大局出发,做好整体布局,既要搞好物质方面的规划,也要搞好非物质方面 的规划,既要做好整体规划,又要做好局部规划。使得制定的规划能够落实到城市经济发展中去,为城市的发展搞好理论铺垫。

2.结合禄丰县地域特点统筹两个规划的发展途径

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两个规划受制于不同行政主管部门,这种分离的管理体制使得两个规划的侧重点、标准、目标往往出现较大差距,两个主管部门不能及时进行相关信息的交流,以及在规划过程中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共同发展。这对这一现状,要统筹两个规划,必须将两个部门进行合并,制定统一的规划,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规划管理 体制。这种管理体制能够充分体现城市体系规划是一种基于整体利益的协调规划的实质,能够较好地统一行政指令,加强规划的实施效果;也能够充分考虑地方区域 发展实际,立足于区域发展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广泛征求各利益主体意见后的综合协调;也有利于规划管理体制从上级的集权制转化为公平合理的民主制。 这样制定出的规划更能适应城市发展实际,更能为解决规划问题献计献策,这样的规划透明度高、可信度强、可满足全社会的发展愿望。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双向 结合有以下优势:首先,从国民经济发展总体出发,统筹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避免在两个规划的编制过程中相互脱节、各自为战的现象。其次,这样的结合既能够 满足上级规划实施的执行力,加快城市建设和土地利用,也能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利用特色资源。再次,这种结合对于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可以进行 及时纠正和处理,避免出现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浪费。最后,这种结合途径既兼顾了城市经济发展的大局,有考虑了局部土地的优化利用,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 益 。

3.统筹两个规划,做到制度创新

我国已经是市场经济国家,但是规划的行政属性还相当浓厚,在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中,常常忽略市场经济规律,不考虑客观的供求状况,造成规划与经济规律不符。为此,要统筹两个规划必须进行制度创新。一、要创新相关制度,完善相关制度来为土地的规划保驾护航,使得两个规划都有相关制度来为统筹战略提供保障。二、要创新管理制度,增强规划的执行力度和社会经济效应,为统筹战略提供管理保障。三、要创新环境制度,要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行政主导,市场为次的管理方法,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尊重市场规律,为统筹战略提供环境保障。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虽然在概念上各不相同,但是,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上,是可以统筹的,它们是相互弥补、相互促进的,城市规划离不开土地规划,后者是前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规划也离不开城市规划,前者需要以后者作为坐标,为其前进明确方向。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为了更好地统筹两个规划,不论是在发展思路上,还是在发展途径、制度创新上,都要进行行之有效的改革,将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共同纳入城市经济的发展中,城市规划兼顾土地规划,土地规划参照城市规划。统筹两种规划才能提高经济效益,才能提高社会效益,才能提高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王万茂.士地利用规划学[M].中国大地出版社2000.

第8篇: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土地规划;统筹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计划,是城市建设的综合部署,也是城市建设的管理依据,它与很多学科密切相关。近年来,由于环境保护规划没有与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同步落实,使城市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城市环境不能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因此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规划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两种规划的关系

1、土地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是为了合理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土地采取经济、技术、工程等综合措施而进行长期土地组织的布局与配置。它由各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任务是从国家全局和长远利用出发,在保护耕地的前提下,协调各类用地需求,统筹安排各类用地规模和布局,合理安排土地开发和整理,以促进土地资源的充分、高效利用,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城市规划的任务是:根据国家城市发展和建设方针、经济技术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和建设条件,布置城市体系;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布局;统一规划、合理利用城市土地;综合部署城市经济、文化、基础设施等各项建设,保证城市有秩序地、协调地发展,使城市的发展建设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城市规划的根本作用是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市合理地进行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正常经营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手段。

3、两者的关系

由规划范围来看,两者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面与点的关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整个区域的规划,城市规划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二、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之前存在的矛盾

1、两种规划的成熟程度有差异

我国的城市规划比土地规划产生时间早,相对来说要比土地规划更为成熟,具有较强的规划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土地规划是在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范围内开展,但是当时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在1996年进行的全国性土地规划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因此在土地规划方面还需要加强,方法技术也需要进一步的改进。

2、两者的规划思路不同

土地规划的主要思路重在控制,以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土地面积,有一定的刚性。城市规划在制定的而过程中并没有硬性的控制指标,其是以城市的社会、经济、历史等因素进行综合的分析,进而得到城市发展的目标。

3、规划参数不一致

土地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规划参数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城市规划包括的人口有城区内的户籍人口以及居住一年以上的暂住人口。而土地规划除了包括城市规划包括的人口,还有流动人口,因此土地规划比城市规划的人口范畴广。(2)用地指标。在进行城市规划编制时,用地指标的依据是《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对于年耕地水平以及年耕地保有量不在考虑范围内。

三、统筹两种规划的整体思路

1、做到弹性规划

无论是城市规划,抑或土地规划都要具有可量化性,要留有一定的空间。而弹性规划能够有效适应变化的市场环境,根据不同地点、不同时期做出适时调整,避免规划失灵以及出现重复规划。

2、做到协调规划

在整个城市区域规划中,不能片面强调城市规划,也不能一贯重视城市规划。两个规划不是彼此独立的,城市规划必须要做好土地规划,土地规划的好坏又取决于城市规划大局,在城市发展中必须注重二者的协调关系,实现互助发展。

3、做到多元规划

规划的目标不是单一的,在两个规划的具体编制中,对规划的目标要明确,不能只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还要注重环境效应和社会效应,最终实现多重效应叠加,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

4、做到效益规划

没有价值的规划是没有意义的规划,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效益高低决定市场成败,为此,在两个规划的编制中,一定要注重规划的效益性,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大一统。第5、做到整体规划

在两个规划的实施中必须从国民经济发展大局出发,从城市区域经济发展大局出发,做好整体布局,既要搞好物质方面的规划,也要搞好非物质方面的规划,既要做好整体规划,又要做好局部规划。第六,做到实用规划。任何规划都是用来指导发展实践的,所以在两个规划的编制过程中,要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使得制定的规划能够落实到城市经济发展中去,为城市的发展搞好理论铺垫。

四、统筹两个规划的发展途径

由于我国这两个规划属于不同的部门管理的,由于部门的不同,使得在制定规划时存在很多差异。他们对规划的重点不同,规划的标准和目标通常也有很大差异。而且两个部门通常交流很少,彼此也不会关心对方的信息。所以在工作中很少借鉴对方的技术,也不会根据对方的规划来合理建设自己部门的规划。

那么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将这两个部门化为一个部门,形成统一的管理。这样才能将城市规划和土体规划充分结合起来。对于城市的建设想成一个整体的规划。而且这样还可以使工作的效率更高。

这样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种措施有很多优点。第一、可以是城市建设更加整体化,而减少了由于两个部门分别管理造成的矛盾。第二,这样可以更具执行力,是土地的利用率更高,城市建设更合理。第三,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做出解决,不会造成问题长久的搁置。还有减少了不合理的重复建设,节省了大量资源。第四,这种结合途径既兼顾了城市经济发展的大局,有考虑了局部土地的优化利用,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统筹两个规划,做到制度创新

从法律制度上讲,就目前的法律体系而言,城市规划已有相关领域的法规――《城市规划法》作保障,而我国到现在都还没有为土地规划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这就导致在规划的实施进程中城市规划比土地规划更加严肃、更加科学、更有可操作性。而从管理角度看,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分别由两个行政级别对等的管理部门加以编制,这必然导致两个部门各行其是,缺乏有效的沟通,行政指令措施无法进行统一,效率低下、浪费资源。另外,我国已经是市场经济国家,规划的行政属性还相当浓厚,在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中常常忽略市场经济规律,不考虑客观的供求状况,主观行事,造成规划与经济规律不服,与市场经济脱轨的严重后果。基于以上的种种制度诟病,要统筹两个规划必须进行制度创新。一、要创新法律制度,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特别是要尽快制定《土地规划法》来为土地的实际规划保驾护航,使得两个规划都有相关法律制度的庇护,为统筹战略提供法律保障。二、要创新管理制度,将两个制定规划的部门合二为一,统一政令,增强规划的执行力度和社会经济效应,为统筹战略提供管理保障。三、要创新环境制度,要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行政主导,市场为次的管理方法,坚持市场运行为基础行政干预为辅助的管理,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尊重市场规律,为统筹战略提供环境保障。

结束语

所以,在以后的城市建设当中,我们要将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两者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在制定政策时要将两个因素共同考虑,不能再各行其是互补相关。只有在土地规划时考虑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时兼顾土地规划,才能使城市的建设更加合理,才能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廖万波.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可协调性研究[J].科技风,2014,03:248.

第9篇:发展规划范文

20*年是《城乡规划法》颁布实施的第一年。一年来,我市城乡规划工作紧紧围绕推进新型城市化和“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区域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化规划编制,强化规划管理,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提高规划服务水平,较好地完成了年度各项任务。

(一)加强规划的前瞻性和基础性研究。组织开展了城市功能分区、三江片城市色彩、城市非建设用地、城市规划管理控制单元等规划研究;阶段性完成了竞技体育设施布局和西部地区规划研究成果。为加强城市规划研究,经市编委批准,成立了*市城乡规划研究中心,年内进行了杭州湾大通道*门户区城市功能研究、*网络化大都市的战略性新城(区)体系研究、快速公交系统(BRT)在*的适用性等规划研究。此外还与北仑区政府联合开展了北仑区域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对北仑区规划远景空间发展进行了宏观性和战略性的规划。

(二)深化重点次区域规划和分区规划。以*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地区城镇空间布局规划为指导,编制了《*中心城核心区城市设计》、《*片分区规划》、《*中心城综合交通规划》并已批准实施。完成了《*区域城镇和村庄体系规划》方案及“1+4”课题组协调对接等工作。为统筹区域发展,组织开展了《*市*-*地区规划前期研究》,并启动了《*市区域空间管制规划对策》等专题研究。完成了镇海分区、国家高新区分区规划并经批准实施。

(三)推进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根据《城乡规划法》要求,把控制性详细规划制定作为年度编制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规程(试行)》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暂行规定》的基础上,年内下达的27个控规项目,目前已完成*地区、*周边地区、*北岸区块等近20个地块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心城区基本实现控规全覆盖。

(四)进一步细化村镇规划。以“联镇带村”和“成片连线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为抓手,积极进行镇域总体规划编制的探索,市领导联镇带村的9个镇(街道)的规划编制工作已全面完成,成片连线推进的8个镇(街道)规划已完成编制。全市已完成275个示范村(含示范创建村)的村庄建设规划和超过1500个整治村的整治规划,超额完成“百千工程”预定任务。此外还对部分重点小城镇开展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工作。

(五)重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风景名胜管理工作。编制完成*河历史街区保护性详细规划和*巷历史街区保护与改造详细规划。*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岩头历史文化名村等保护规划上报审批。*、*-上林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已批复实施,*-*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正在报批。组织完成了*村改扩建、*岸线、*等景区和*游艇俱乐部等项目的选址审查、报批工作,编制了《梁祝文化园详细规划设计》、《*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环境绿化、景观、市政道路、管网规划》等规划。指导各风景区、旅游区及历史文化名镇的规划管理工作。

(六)创新规划管理体制机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规划局及其派出机构都完成了行政审批职能归并,成立了行政审批处(科),并已进驻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办公,进一步提高了行政审批效率。根据《城乡规划法》关于加强城乡统筹的要求,积极推进(镇)乡规划管理体制机制的建立,成立了鄞西规划管理所等规划管理分支机构,各县(市)也已经或计划分片成立规划管理所,以期改变乡(镇)规划管理的薄弱状况。

(七)加强法规制度与标准建设。为抓紧建立与城乡规划法相配套的法规制度,市政府颁布了《关于贯彻落实〈城乡规划法〉的实施意见》,为我市进一步做好城乡规划工作明确了工作目标和要求。制定了《*市工程管线信息管理办法》,为进一步加强工程管线信息管理提供了依据。完成了《*市户外广告设置导则》并颁布实施。制订了《*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导则》和《*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暂行规定》等一批规范性文件并备案。针对目前上报的建设项目设计方案中存在的不规范、不统一等问题,制订了《关于建筑报批总平面图绘制及输出暂行规定》。

(八)加快地理信息平台建设。三江片控制网(一级)扩建与复测、江北区24平方公里1:500数字地形测量修测、西南山区1:10000数字地形图入库等项目已基本完成。组织开展“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数据库”项目的前期调研,完成了项目可研报告和实施方案的优化工作。进行基础地理信息变化监测与综合分析系统、地理信息定制数据处理与服务系统等项目建设。20*年,我市测绘管理被评为全国先进,*市地下空间信息资源管理与共享工程项目获全国测绘科技进步三等奖,*市地理数据监理系统被评为全国地理信息系统优秀工程铜奖。

(九)大力加强队伍自身建设。深入开展党的十七大精神主题教育,组织开展“规划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活动,认真办理人大建议55件(主办16件)、政协提案51件(主办17件)以及市、区“主题办”要求协调处理的50多家企业涉及规划的有关事项。全面推行以规划公示为重点的“阳光规划”工作,规划编制和项目审批批前公示和批后公告制度全面建立。配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向我市派驻规划督察员工作。深化党风廉政教育,强化制度监督,建立了廉情预警机制、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防腐保廉体系进一步完善。

(十)积极参与灾后重建测绘和规划工作。根据省、市援建指挥部的部署,市规划系统先后共选派规划与测绘两支援建小分队,共57人次参加了援建工作。完成了*县“一镇三乡”(*镇、*乡、*乡、*乡)12000余套过渡安置房选址、5.3平方公里1:500地形图测绘和编制“一镇三乡”重建总体规划等任务,为全面开展援建工作打下了基础,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好评。市规划局被市委、市政府授予集体二等功,20多人立功受奖。

二、近期建设规划实施情况

根据《*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2010)》确定的目标,20*年,以“中提升”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工程为重点,加快推进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实施。全年中心城共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768件,用地面积2192万平方米,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713件,用地面积2124万平方米,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1016件,建设面积1950万平方米。

(一)重点区块规划建设进展顺利。*地块、鄞奉路地块控规编制完成,征地拆迁工作全面启动。万豪大酒店项目建成开业,香格里拉大酒店工程内部装修进入扫尾阶段。科技研发园区开工建设,部分办公楼基本建成。滨江大道一期工程实施完成,和丰创意广场项目规划方案确定,*书城开始主体施工,渔轮厂地块初步设计基本完成。世纪东方广场一期即将竣工,二期完成选址。长丰区块累计完成房屋拆迁48.2万平方米,部分地块已开工建设。鄞州公园地块累计完成工程量70%,万达广场二期两家大型商业设施已建成开业。《*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已上报审批,光辉安置小区等建成交付,中国(*)森林博览城等5个项目完成方案设计。慈城镇总体规划已批准实施,城隍庙等项目先后对外营业,月湖西区历史街区控规已通过市政府常务会议审定,*巷历史街区已开工建设。*站房概念设计方案征集评审基本完成,项目工可编研工作正在展开。完成《*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空间布局规划》,并启动控规编制。*港区总体规划、保税港区控规及国际商贸区城市设计已编制完成。

(二)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加快推进。*集装箱海铁联运枢纽站基本确定中心站选址方案。为缓解北仑疏港交通问题,开展了《北仑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编制。《快速路网系统及主干道系统规划》已通过部门会审,完成机场路快速通道规划方案编制并已开工建设,铁路北站搬迁及相关线路调整规划方案初步完成,绕城高速及13条连接线全部完成选址和方案审批,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正式获得国家批准,一号线一期工程完成选址,五路一卡口除福明路尚未办理选址外,其余均已在建,五路四桥项目完成总拆迁量的79%。完成城市环网供水路径规划,姚江工业水厂规划方案确定。江南污水处理厂完成选址及配套管网规划。

(三)民生工程规划实施力度进一步加大。优先安排与人民群众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项目建设,积极做好年度城市土地收储出让、城中村改造及非成套房改造的规划管理与服务工作。按时完成了《*市住房建设规划(20*-2012)》并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受到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表彰,年度住房建设计划也及时制定并公布,年内共核发普通商品房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3.9万余套,计637万平方米(其中经济适用房2.12万套155万平方米)。完成了社区布局、电力设施等专项规划,并已进入报批程序。对教育设施、商业网点、医疗卫生、农贸市场、可再生资源回收设施等专项规划进行了实施评估并备案。启动了公共停车场、城市加油站实施评估及规划调整。完成了宁镇公路燃气管、孔浦片区排水管改造、江北变电力线路径等多个规划方案。永丰库遗址公园、百丈公园及药行街、百丈路、人民路等绿化改造全面完成,城市内河整治工作按照规划全面展开,城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三、*新城规划实施情况

按照*新城“一年准备、五年建设、十年成形”的总体目标和“设计取胜”要求,20*年重点围绕近期建设项目,开展前期方案征集、论证及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积极推介、引进世界和国内知名建筑设计公司参与重要项目方案设计,全面推进*新城规划的实施。

(一)重点开发区块规划实施情况。20*年主要在建或基本完成前期方案设计准备开工建设的项目包括:

1、国际展览贸易中心区。总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的7#、8#临时展馆建成并投入使用;约20万平方米的常年展2#馆及大型地下停车库开工建设。滨水酒店配套区建筑方案基本确定。

2、金融中心区。总建筑面积约36万平方米的金融北区全面开工建设;完成金融中心南区总体建筑概念方案征集,四个银行地块建筑方案设计正在分别进行。

3、航运中心。6.16万平方米一期工程建成投入使用;二期工程为*新城商务区标志性建筑,总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正开展建筑方案设计。

4、文化广场。经过几轮方案征集确定的最终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总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一期工程已开工建设。

此外,江东区二期村民安置住宅,总建筑面积约53万平方米,完成方案设计并开工建设;轨道试验段交通与地下工程完成方案设计并开工建设;B-2、B-4、B-7、B-8、B-9、B-10、C2-3等总建筑面积约50万平方米的一批商务办公楼宇正在建设并逐渐投入使用;九年一贯制学校建成投入使用;B3花园住宅(锦绣东城)正在建设;人力资源中心、总工会大楼、农科院等一批社会事业项目基本完成前期方案设计准备开工建设;村级经济留用地项目摸索出新的开发管理模式,并完成前期概念方案征集。

上述项目总体按照市人大通过的《*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导则》实施,其中有两个项目涉及《导则》的局部修改,特报告如下:

按照市政府国际展览中心建设要求,于20*年起会同国司开展国际展贸中心规划编制工作,20*年2月完成方案编制,并报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同意。该项目用地规模约1平方公里。因展馆规模扩大,核心区开发建筑面积总量比原来增加约45万平方米,规划也因此进行了部分基础设施配置调整,以满足开发量增加后的基础设施配套要求。同时,鉴于新的开发规模与之前会展区土地出让条件有所变化,由国土部门按程序履行了国际展览中心规划指标和土地出让调整手续。

江东区二期村民安置项目,应*新城建设指挥部和江东区政府要求,局部调整了综合医院和住宅布局,但医院用地规模保持不变。

(二)规划深化研究工作情况

1.深入开展核心区以东片区规划编制。完成《核心区以东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报批准备工作;完成《东区商务启动区城市设计》方案征集,经方案优化修改形成正式成果,为邱隘实施退二进三项目提供规划依据。

2.深入开展重点区域与重点项目规划设计。开展了《门户区建筑概念方案》征集、《商务区中心公园地下工程及地上景观概念方案》设计和《生态走廊示范段景观设计与水环境可持续工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