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生励志教育范文

高中生励志教育精选(九篇)

高中生励志教育

第1篇:高中生励志教育范文

关键词:励志教育 开展原因 开展意义 主题活动 开展的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1-0253-01

中学生德育工作一直是国家关注的主要话题,随着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不断实施,中学生德育工作也随之完善并且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校是地处城乡结合部的一所完全中学,通过开展以励志教育为主要形式的德育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一、开展励志教育的原因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乡结合部的人们生活渐渐富裕,部分优秀学生转入市县中学读书,造成了城乡结合部中学学生素质偏低,导致教育、教学、管理等的难度加大,学生厌学、不学,应付学习,没有理想目标等问题也层出不穷。许多学生不懂得父母辛劳、不懂得求学的意义,他们贪玩、任性,出现了玩电脑、玩手机,沉迷网络的坏习惯,他们在学校各种违纪行为时有发生,渐渐失去了W生本真,丧失了上进心,虚度了宝贵的中学求学时光。

二、开展励志教育的意义

我校正是地处城乡结合部的一所中学,基于学生的现状,在教育教学的同时,“以负责任的态度引导学生的成长”,以励志教育为抓手,强化学生德育工作,教育学生学会感恩,教会学生做人,唤醒求知欲,激发成才心。

三、开展励志教育的具体内容

1.文化引领,创设励志氛围

我校以名人励志故事、励志名言装点校园,布置教室、宿舍励志园地,学生到校、课外活动等时段,在校园广播中播放名人励志故事与励志歌曲、视频及电影,给学生以力量,激发求知欲,使学生们在拼搏向上的励志文化氛围中不断得到熏陶。

2.阵地建设,打造励志课堂

以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加强学生德育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根据学科特点构建不同模式的特色励志课堂,建立“预习―自我评价―展示”的励志激励评价机制,培养学生在课堂中的气势,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焕发活力、不懈追求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激励的氛围中学习与成长。

3.多种形式,丰富励志活动

3.1撰写励志信。结合学校每周德育教育主题,撰写励志信,对学生进行指导与要求,告诉学生为什么这样做,教给学生该如何做是对的,并精选其中的段落或者全部,在每周升旗仪式上给学生们进行宣读,随后将励志信打印张贴在班级励志园地中,学生们在诵读时间进行励志诵读,使励志信教育的效果持续发酵,让学生时刻警醒我要做对、做好。

3.2建立励志卡片。在励志卡片上,学生写下自我认识,如我的优缺点、对做得不好的方面提出的改进措施、阶段与长期奋斗目标等。在班级每日例会上,鼓励学生针对当天的所作所为,对照励志卡片进行反思,改进缺点与不足,肯定优点与收获。

3.3开展励志诵读。利用学生到校的闲余时间、课外活动、主题班会课等时间,组织学生进行3--5分钟的励志美文、正能量文章诵读。通过励志诵读,使学生的人格优化,促进身心健康。

3.4组织励志演讲与征文比赛。经过一个学期的励志教育,学生们对于励志的内涵、意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在自己的行为习惯等多个方面都有不同的改变。组织学生将自己接受学校励志教育的真情实感、真实体会写出来、讲出来。

3.5评选先进,树立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励志教育活动中,有一些同学受到励志教育的影响有了明显的变化,学校通过组织评选“感恩励志星”,在校园树立在学习、纪律、文明、礼仪、道德、奉献、爱心、感恩、品德等方面优秀的励志明星与榜样。

4.校本开发,编写励志教材

在总结励志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我校整合现有德育教育资源,通过课程化设置来落实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与基本目标,把原有的德育教育活动方式纳入广义的德育课程中来,形成课程体系。在学校感恩励志教育活动指导小组的领导下,我校编写了开展学生德育教育校本教材―《励志二中》。

第2篇:高中生励志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感恩教育励志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1-0085-02

一 感恩励志教育的含义

1.感恩教育的含义

所谓感恩,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地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自古就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古训。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感恩的态度和习惯,使感恩成为个体的行为习惯,成为个性品格的组成部分。

2.励志教育的含义

励志,《辞海》中的解释是“激励心志,集中心力干某种事业”,也就是奋发志气,振作精神,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实现远大目标。强调的是树立目标与志向,并为之不懈努力。励志教育是指运用心理学成功学原理和自我效能理论,通过系统的科学的教育,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成就动机,培养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能力,较为全面地培养成功的品质,激发学生潜能的教育。通俗地讲,就是勉励学生树立志向,并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志向的教育。

3.感恩励志教育的含义

感恩是生命潜能的催化剂,励志是人生旅途的引路人。感恩励志教育,就是教育者兼顾地进行感恩教育与励志教育,既培养学生的品德、激发学生的潜能,又促进学生自我实现、培养学生立志成才,兼顾了品德与才干,以更好地成人、成才。要以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为宗旨,以激发潜能自我实现为目标,培养学生具有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的爱心与善意,能够给他人以帮助,给社会以回报,而并不是要求他们一味地感恩。

二 实施感恩励志教育的意义

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极为丰富,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随之而来的是享乐主义盛行,贪图安逸、不愿劳动、不愿奋斗以及厌学逃学,生活无所追求,人生没有目标,精神空虚,无所事事,缺乏责任感等现象的出现。这些严重扭曲了正常的社会生活和人的健康发展,压迫、限制了人的旺盛精力和创造的精神与能力。现代生产与生活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给人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青少年学生因此而产生心理问题也层出不穷。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建议》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感恩励志教育作为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形式,我们要重视对学生的感恩励志教育,不能只是针对贫困学生,要在学生中普遍实施,不能一味地说教,要落实在行动中。现代教育,包括德育,教人学会生存、消费、享受,其中就包含着教人奋斗,奋斗是享受的前提,也是享受和发展的内容和途径。进行感恩教育的同时也需要进行励志教育,使学生励志成才,为祖国作贡献。

在功利主义与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的厌学、叛逆、网瘾、冷漠等问题日渐严重,那么实施感恩励志教育,走进孩子的心里、触动孩子的心灵,意义重大且十分必要。

1.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学校教育往往以文化课为主要导向,中学生整天埋头于背诵和做题当中,对德育不够重视,感恩教育逐渐被边缘化。面对升学的压力,往往又是以考大学、上大学等狭隘的认知偏差为主,不利于青少年的长远发展。青少年时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感恩励志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感恩励志教育以唤起感恩、激发志向、培养意志和养成良好的品质修养、激励追求成功为目的,符合德育的内在规律,可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学生树立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积极健康地成长。

2.有利于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实际中影响青少年自我实现的多是情感、归属以及尊重等需要的缺失。如果学生能以感恩的心态看待他人与社会,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与潜能,发现自己的优缺点,并积极完善自己,学生便易在与同学、朋友的关系中体验到关爱、友谊和忠诚,树立自尊,减少孤独、挫败感,进而追求自我实现。

3.有利于传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感恩、励志本来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诸如“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施恩不图报”“志不强者智不达”“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是应当传承的。进行感恩励志教育它可以塑造学生更具相容性的品行,使学生更了解和认识自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进取心、事业心和冒险精神,成为时代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发扬优秀文化精神。

4.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

和谐社会体现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个以感恩的眼光看待他人、社会、自然的人,一个志向崇高远大的人,可以正确地评价与定位自己,融洽地处理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通过感恩励志教育,既可以培养学生追求成功的志向,也有利于学生学会合作。因为,有志之人必能积极进取,感恩之人必能乐于合作。

三 中学实施感恩励志教育的建议

1.树立感恩教育理念,重视励志教育

美国成功学大师安东尼·罗宾曾说过:“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有一颗感恩的心,时时对自己的现状心存感激,同时也要对别人为你所做的一切怀有敬意和感恩之情。”所以,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不仅可以防止励志教育过于功利化,其本身也可以成为励志教育的一个突破口和组成部分。

近年来“感恩励志教育报告大会”巡回演讲在全国各地学校推广开来。这种教育方式以“感恩的励志,励志的感恩”为主题,以传统文化为背景、语言和音乐为烘托,通过情境互动,旨在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与自主意识,并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纲要(2010~2020)》的精神,试图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探寻全成员、全方位、全过程参与的德育模式。报告会往往以传统文化为背景,利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从人性本质出发,利用身边催人奋进的真实事例,点燃学生奋斗的激情,树立成功的信念,以达到治心扶志的目的,让学生学会感恩,知恩图报,奋发图强。

这种巡回演讲的形式是实施感恩励志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在有条件的学校,这种形式可以成为一种制度,定期举行活动,但不能开展过于频繁,那样会降低其效果。要把感恩励志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渗透到教育过程中,并探索更多的实施途径。

2.创造适当的感恩励志教育文化氛围

这种报告会的形式感染力强,但时间、空间、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性较大,影响范围有限。感恩励志教育的推行应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甚至扩展到整个社会中,而这需要学校、家庭、社会通力合作。

第一,在家庭中,父母要营造和谐亲密的家庭氛围,从培养孩子的孝心抓起,养成孩子孝敬父母、善待他人的习惯。家长要尽可能多地抽出时间与孩子在一起,创设各种机会与条件,让孩子学会体谅他人,勤奋踏实。

第二,学校应优化物质环境与教学活动中的心理环境,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富有激励精神的校园文化环境和积极进取的班风与校风,熏陶学生,使之受到感染和鼓舞。对学生取得的每一点细小的进步与成就,教师、家长要细心观察,充分肯定,增强其成就感,激励其不断追求新的成就,特别是对幼儿和小学生,不能视而不见、无动于衷。生活中的道德教育是德育教育最基础的部分,感恩励志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也必须依赖于包括课堂生活在内的所有社会生活。感恩励志教育要做到从“细微处见精神”,家长和老师要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打扫卫生、洗衣做饭,勿以善小而不为。学校应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把感恩励志教育摆在德育的重要位置,纳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第三,对社会来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应当在全社会倡导感恩和励志的理念,呼吁人们常怀感恩之心,树立崇高的志向,艰苦奋斗,在全社会形成感恩、奋进的浓烈氛围。

3.广泛开展感恩励志教育活动

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从活动中体验实践感恩,砥砺心性,磨炼意志,有助于学生在现实中把感恩之情、自我激励意识发展成为心理习惯,最终在现实生活中践行。因此,学校应广泛开展富有感恩励志教育特色的各种活动,比如,阅读感恩励志故事、开展背诵感恩励志诗词比赛、聆听杰出人士专题报告、唱感恩励志歌曲、观看感恩励志电影、发表感恩励志宣言,等等。其中像参观纪念馆、烈士陵园、科技馆、展览馆、名胜古迹、劳动工地等,可以以生动活泼的事实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立志刻苦学习、珍惜生活,从中受到教育。此外,还可让学生组建相关社团,比如感恩励志演讲团、感恩励志记者团、感恩励志文学社等。

4.语文课成为感恩励志教育的重要阵地

感恩励志教育的实施需要借助于各科教学对学生进行全方面渗透。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更易与感恩励志教育水融,语文教学可以成为实施感恩励志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如学会感恩、学会尊重、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志存高远、艰苦奋斗等贯穿到全过程。语文教师应善于从文本中挖掘感恩励志素材,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此外,还可以鼓励孩子把所见所闻的令人感动、受到教育的事情写成周记或作文,在班上宣读;让学生记住一些名言、警句、感恩励志诗词;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的经典名著等,都可以让学生受到感恩励志教育。我们要寓感恩励志教育于实际生活中,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随风潜入夜”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胡虹霞.高校德育应补上感恩这一课[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5)

[2]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

[3]厉佳旭、崔国久.中学励志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6(12)

[4]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5]李祖超.教育激励理论探讨[J].教育评论,2001(5)

第3篇:高中生励志教育范文

摘要:励志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建立高校励志文化体系,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自立、自制与自强的信念,形成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从而激发其潜能,努力创造条件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生目标。

关键词:高校励志文化;内容;措施

一、励志文化的内涵

励志意即勉励其心志、集中心思于某种事业。即为了理想和目标不折腾、不懈怠、不动摇,为了理想而自我激励、自我奋斗。励志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1.高校励志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①励志文化建设可以促进高校三大任务的实现

高校的三大任务是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和创造知识。高校励志文化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体现为全校师生共同遵守的价值观、校园文化和学校精神。它对全校师生的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响。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由大众化向精英化转变,积极向上的励志文化可确保上述三大任务的实现。

②励志文化建设可以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说“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不是体现在高校的大楼上,而是体现在它有哪些独特的优势,是其他高校无法复制和超越的。如果整个学校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有崇高的理想,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样可以极大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

2.构建高校励志文化体系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要求

倡导成长成才的励志精神,是大学精神建设的核心内容与主要任务。读书是一件辛苦事,只有坚持与执著,方能得大学问。许多大学在校训中往往都不约而同的包含励志精神文化的词语。如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复旦大学的“博学而笃志”,南京大学的“励学敦行”,武汉大学的“自强弘毅”,吉林大学的“励志图强”等等。因此,在大学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建设中,励志应该也应当成为其主体内容之一。这既是大学的功能属性所决定的,又是大学精神建设的必然要求。

3.大学生励志文化建立的必要性

①励志文化历来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其历史源远流长;②励志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技能型人才的性格、意志、创新精神等因素在岗位中的作用日益突出;③励志文化是高校系统提升德育实效性,创新高校德育实践的迫切需要,系统开展励志教育可以加强学校德育对象的针对性、德育活动的丰富性、德育效果的实效性,从而创新德育实践;④励志文化是提升高校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能够培养出具有良好意志品质、踏实肯干、勇于创新、有着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从而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⑤励志教育是高校学生实现自我发展,不断完善自身的现实需要,在学习生活中树立正确的理想与人生观,达到自信、自立、自制、自强,形成良好的品质,为今后的成才打下坚实基础。

二、高校励志文化体系构建措施

(一)塑造励志文化教育形式系统

建立励志系统,即通过课堂教育、专题讲座与报告、社会实践励志活动,对学生进行提高认识、发现自我、确立志向、激发潜能的教育。高校教师不仅要担负起传授学生知识、提高学生能力的重任,而且还要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并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生成功从励志开始的道理。成功的励志文化系统塑造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发现自身潜力,明确个人志向,从而使之有计划、有步骤地为美好的人生而奋斗。

1.课堂励志

课堂教学是开展励志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教师要把励志教育纳入学科课程教学计划之中,要善于发现,并深入挖掘各科教材中与励志相关的素材。励志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人生态度。教师要结合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将励志教育的内容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正确的引导能使学生积极地思考自己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让其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做人的道理, 学会调节自己的感情、情绪、思想和行为习惯,从而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制定有《本科生班导师制实施办法》,该办法以咨询、指导为核心,兼具管理职能,致力于对学生在校全面帮扶和精神指导,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2.专题励志

专题讲座、报告励志。学校应根据不同年级的高职生心理特点,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励志教育资源,如优秀在校生、毕业生、创业团队等优秀的事迹,或者有计划地定期邀请校外励志教育专家、对励志教育有研究的教师、杰出的青年企业家和知名的成功人士等为学生开展专题讲座或报告。通过专题讲座、报告的形式,可以使学生对一些成功者的事迹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形成积极的自我暗示,从而激发其迎难而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3.社会实践励志

社会实践是开展励志教育的重要抓手。 一方面,可结合学生个性特长,利用班团活动、社团活动、文体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励志活动,使学生从中得到鼓励,进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发掘自己的潜能;另一方面,可组织学生深入村镇积极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譬如,通过“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对残疾学生、留守儿童、心理困惑学生等需关注的特殊群体, 开展爱心关爱活动,在活动中引导青少年学生感受励志精神,践行励志文化等,使他们在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同时,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自觉地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的发展融为一体。

(二)建立校园文化励志体系

1.重塑高校励志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各种文化和思想的交流日益频繁,思想的多元化态势日益明显,处身于这种复杂而多变的思想语境中,高校师生不停地被各种思想和文化影响着。以至于出现了思想人格有意无意的无根性与价值游牧状态。许多大学生当下面临的最大思想问题就是没有形成核心的价值观体系与人生观,仅有一些简单的思想框架,思维方式等,但是由于缺乏针对性、主导性的主流思想观念的支撑,故不能形成符合时代特点的主流价值观。究其原因,主要因为缺乏一种具有强烈介入并具有塑形功能的价值观指导以及在此种价值观指导下的社会实践。因此,高校励志文化构建必须从根本上入手, 旗帜宣明地宣传主导价值观,并详细解释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以引导广大师生从情感意志上自觉地认同核心价值观并用其指导自己的行为。在当前,励志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一方面,我们要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另一方面,要以正面宣传为主,使高校励志文化的建设建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

2.榜样励志

2006年,我校开始“自强之星”的评比、推荐和示范作用,到目前为止,已有150余名励志典型获得此项殊荣。其代表冯同学多次在各类各级座谈会中分享自己的励志故事与成长经历,为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传递榜样的力量。2016年,学校推荐学生刘同学在四川省第二届“国家资助 助我飞翔”励志成长成才评比中喜获优秀学生称号。

3.团队平台励志

①学校资助管理部门指导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社团“6++”协会工作拓展与实践,为该社团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推荐社会就业机会,有效的培养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交往和实践能力。“6++”协会是由学校一批具有爱心、愿意给有困难者以帮扶支持的同学组成。协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搭建起学生工作处助学中心与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之间的桥梁。该平台在助学中心的指导下收集、公布各种助学信息,协调、监控助学活动的开展,组织丰富的教育宣传活动,在经济资助、励志教育、社会实践、勤工助学、诚信教育、知识拓展、增强就业竞争力等方面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同学提供更多的机会。

②学校在附属校区试点大学生自己创建和管理的学生实验超市,该超市由学生处指导,商学院各科教研室主要负责实践教学,旨在通过该项目将锻炼学生能力与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精神脱困结合,采用学生自主管理运行模式。大学生实验超市每个环节的运作均聘用我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不但给在超市工作的学生发放勤工助学工资,还将所产生的部分收益存入“启航助学基金”。

(三)建立励志文化综合评价系统的导航灯

评价是导航灯,是指挥棒。 过去传统的评价体系侧重于单一、单向、否定性的“区分性评价”,不利于高职生的健康成长。 高校在励志文化建设时,还应建立富有指向引导作用和激励作用的“激励性评价”体系。即设计励志文化评价体系时,应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坚持正向的引导,肯定学生的优势和特长,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注意评价角度、主体、内容、标准与方式的多元化,注重单项与综合、过程与终端、统一与个性化、集体与个人评价的结合,构建多方位的评价系统,鼓励学生发展特长,从而引起更多学生心理上的积极感应,以此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总结

励志文化体系的构建是一个极其复杂和艰辛的工作,也会对高校管理者和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求管理者要树立励志教育理念,并将其上升为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特色,从而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而且也要求全体教师牢固树立“人人皆能成才”的理念,提高励志文化教育的工作能力。总之,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善于捕捉甚至是创造励志的教育情境,促进良好的校园励志教育氛围的形成。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励志教育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功效。

参考文献:

[1]丁留稳,唐柏林.价值多元形势下大学生励志教育的思考[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6(11 ):52-53.

第4篇:高中生励志教育范文

一、建设富于“励志”气息的校园文化,营造环境育人的良好氛围

为了达到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目的,我校大刀阔斧地改造了校园环境,重点在校道两旁开辟了励志文化墙,名人传记、名人故事、名言警句都罗列其中(特别以当地名人为主);并在校园正中树立了巨型校徽和学校名人塑像。教学楼内凡是墙、柱、楼道等显眼之处都悬挂着励志标语或名人画像。中厅更设置了师生书画作品展、手工制作、报刊宣传、课改前沿、班队活动等宣传板块。各班教室的板报、壁报、读书角一应俱全。图书室特别设立了励志书刊专柜,方便师生共同借阅。

除了硬件建设外,学校还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快乐校园、绿色校园、平安校园、励志校园”的校园文化建设目标,力争实现融道德文化、科学文化、活动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精神文化于一体的“六位一体”校园文化建设,为全面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搭建起一个又一个发展平台。如“感恩教育”“创建平安校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文明的南坑人”“弘扬台山人精神”“我的理想征文比赛”“红色文化展示节”“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书画大赛”“学法、懂法、守法――法治进校园”等。通过广泛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进一步净化了校园文化,抵制了消极、腐朽思想的渗透,抑制了低级、庸俗的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倾向,引导了校园文化向健康高雅的方向发展,也推动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开辟了德育新天地。

二、开发“励志”校本课程,提高师生励志素养

1. 开发校本课程的背景。2014年学校正式确立“励志教育”为德育教育特色,紧扣“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多元化教育资源功能,优化学校课程结构,开创学校特色品牌,促进师生全面发展”的校本课程开发理念,立足校情,以“励志树人,文化立校”这一办学理念为统领,经过反复研讨、斟酌、听取多方意见,自主开发了《以人为本,励志教育》校本课程,并纳入课表,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三级体系,为落实素质教育、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实现学校办学理念、体现学校品牌特色,做了充分的诠释。

2. 对“励志”校本课程的解读。“励志教育”这一校本课程立足于学校开展的榜样育人活动,用教材搜集、挖掘古今中外各方面的榜样人物资源(包括本地名人),“励志教育”既是对学校榜样育人精神文化的传承,又是将榜样文化渗透于课堂的一种探索与实践,实现了办学理念在课程中的进一步深化与融合,便于教育启迪学生心灵,实现了教学相长。“励志教育”校本课程内容包括“文学天地”“数学广角”“艺术长廊”“体坛精英”“科学前沿”五个单元,每个单元又分“阅读感悟”“与你分享”“励志名言”“实践园地”等四个板块,立足于不同年级学生在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科学等各个学科本学段所学习的榜样人物,进行挖掘、提炼,使榜样资源既来源于各学科课堂,又能在校本课程中得以深化、延伸和拓展。教材遴选了趣味故事和精美的插图,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学习中理解,在学习中感悟,在学习中成长。

3. 各年级校本教材的特点。“励志课堂”校本课程的开发的根本目的在于“立人”,培养“有心人”“有志者”,培养能为自己设立目标并不断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创造自我的人。因此本套教材共分为6册,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认知特点和个性差异,按不同年级,循序渐进地确立了各学段相应的教学目标,可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触动学生的心灵,促其内省。中级阶段:激发学生的自信,鼓舞其自强;疏导学生的内心,助其自我调整;使学生学会自制、学会自助、学会学习、学会交往。高级阶段:学生在自我“励志”的基础上,助人“励志”,达到“励”人,“励”己,“助”人,自“助”。

4. 校本课程的设想与展望。结合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还应进一步开展以课堂文化为基础,励志教育为引领,对课程、教材、教学结构、教学方式和方法策略的创新式探索。逐步构建以课堂文化陶冶为导向,“以人为本、励志教育”为灵魂,以语文学科和校本课程为龙头,带动所有学科研究与学科文化陶冶的教学模式;构建健全人格的培养目标和相应的评价检测工具。

今后,在课堂教学中要着力建立过程性、随机性、导向性励志教育评价机制,注重校本课程的充实与创新,大力倡导师生、生生心灵对话中的随机点评艺术,让和谐欢快的心灵对话成为点燃师生智慧的火种,把课堂作为放飞童年梦想的沃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就自己。

三、举行“励志”活动,培养学生励志品质

1. 唱一首励志歌曲。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每天同唱一首励志歌曲。

2. 每日讲一句格言。以“我最喜爱的一句励志格言”为题开展演讲比赛,通过励志格言深化励志事迹,树立励志典型,张扬励志理念,弘扬励志文化。

3. 开展一次读书活动。师生共读励志书籍,在读中增长见识的同时继承了优秀传统文化,既而充分认识到古往今来的人生成功都从励志开始的道理,学会规划人生,学会计划人生目标,挖掘自身潜力。

4. 出一期黑板报。每月出一期以励志为主题的黑板报,组织评比,充分发挥黑板报文化阵地的作用,同时也使整个教室都充满着励志氛围。

5. 观看一场电影。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功能室,定期组织学生观看感恩励志影视教育片,通过精彩影视强大的感染力,让学生接受心灵的洗礼,达到励志教育的良好效果。

6. 讲一个故事。通过引导学生收集、自编、交流励志故事,宣传励志事迹,树立励志典型,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个学生都沉浸在励志故事的熏陶之中。

四、出版《励志简报》,开通“励志”微信公众号

第5篇:高中生励志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专教育 励志德育 结构建设 问题分析

中专励志德育就是指磨砺中专学生的心理素质,激发学生的志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中专学生在励志德育的教育中可以不断地鼓励自我、激励自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提升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意志力,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志向。在传统的中专学生的励志和德育的教学中,学校和教师以说教为主,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去深刻了解道德的作用,形成不了正确的道德观念。但是中专励志德育教育方法能够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促进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形成坚强的意志力,激发学生的精神动力。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励志德育教学他可以将学生从规范德育的被动参与者变为励志德育模式中的主动参加者,这样身份的转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加深刻的发现自身的优点,增强自身的意志力,从而不断的去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一、励志德育的含义

励志德育顾名思义它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它能够通过自身的教育特点激发受教育者的内在动力,将传统的道德教育和励志教育相结合,让受教育者能够积极主动的去认识到道德的重要性,并且激发自身的意志。励志德育强调每一个学生的内在道德素养和精神追求,它能够帮助学生主动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升自身的意志力。除此之外,中专励志德育还能够激发学生的精神动力,让学生学会去思考自己未来的人生和命运,从而来树立自己远大的理想目标,激励学生成为高尚的人。

二、我校励志德育的活动方案

“德育是教育工作的灵魂”,然而,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普遍存在低效的现象,传统德育面临严峻的挑战。究其原因,主要是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为了探寻新型的德育途径和方法,我们学校把“中学生励志德育模式的建构与实践研究”作为今后一个阶段德育工作的主要课题加以研究,以带动学校德育工作创出特色。为了实现我校励志德育,学校将分以下阶段来进行

1.前期准备阶段。我校开展中专励志德育工作,从2011年12月开始到2012年4月。这一阶段我们组织学校的教师来进行相关工作的研究,我们通过参考大量的励志德育的资料和文献制定了我校励志德育的相关课题以及活动的主题。在此期间,我们还通过观察、座谈、问卷的方式来了解我校学生当前的人生理想,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学生的道德水平状况。通过这次调查,我们找到了提高我校学生道德素养的方法,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增强他们的意志力。

2.中期实施阶段。从2012年4月份到7月份,在这三个月的时间内,我校组织学生进行励志德育的活动。在此期间,学校组织学生积极展开“寻访名人足迹”的活动,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搜集有关历史名人的励志故事和道德故事,也可以搜集当前的道德模范。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能够学习和认识到这些名人对社会的作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面临困难时的意志力。通过阅读这些名人故事,提高了我校学生的道德素质和行为修养,使我校文化氛围大大提升。在2012年10月份时,我校又开展了一次大型的励志故事演讲比赛,各班的学生通过搜集励志故事积极参加该比赛,在比赛中学生充满感情,并且充分发挥自身的见解,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这场比赛中,学生学到了名人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树立自己远大的人生目标,努力学习,从而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精神意志。2013年3月份,学校组织各班学生出一期以“纪念革命烈士”为主题的黑板报。学生要重点介绍斗山烈士革命园陵的历史故事,充分展现烈士不畏困苦顽强奋斗的英勇精神,从而以在班级和学校中营造良好的励志环境。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可以更为深刻的认识到革命烈士的大无畏精神,给他们的精神和心灵一次洗礼,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学校还将以讲座的形式对其他年级学生来进行相关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找到发展自我的方向,提高自身的文化道德素养。

3.后期总结阶段。学生在参观完斗山革命烈士陵园之后,要学生写下自身的感受以及今后的学习方向。同时,教师也要及时对此次活动做出总结,用对活动的调查和数据研究来进行相关的结题审评工作。

三、总结

通过本次活动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发展的不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志向和志气,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同时,在这次活动中也可以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培养学生积极进取、不畏困难的意志。学生在这样的教育文化氛围中能够形成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且拥有为目标不懈奋斗的动力和意志。

参考文献:

[[1]戴春平.高职院校励志德育[J].教育与职业.2009(14).

第6篇:高中生励志教育范文

在草长莺飞,百花飘香的季节,盐池中学伴随着浓浓的春意正开展着一场撼动人心的德育教育活动——感恩励志教育。现已取得了超出预料的效果。我们现将我校的感恩励志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开展感恩励志教育活动的原因

长期以来,**中学一直秉承着“育人以德为先”的办学宗旨,培育了很多优秀学子。但是,在当今新的社会条件下却遇到了新的问题:开设的思想道德之类的课程有些学生不爱听,每年开展的“学雷锋做好事”之类的活动也收效不大。而现实却是学生中存在着很多令人忧心的问题,诸如一些学生政治信仰迷茫:信息归属虚无,理想概念模糊,学习动力不足;一些学生任性、傲慢、冷漠、自私;一些学生不明荣辱,以自我为中心,看问题偏激;一些学生心境浮躁,学习不努力,做事不认真等等。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怎样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摆在了校领导的面前。经过多次认真讨论,在教委的关心指导下,我们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在全校一百余名师生中开展感恩励志教育。

我们所以做出这样一个决定,首先它符合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所提出的“对青少年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的精神。第二,感恩之心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是为人之本、立身之德,是当前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切入点,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其三,它符合我校学生思想实际,是所谓“对症下药”,势在必行。

二、开展感恩励志教育活动概况

今年开学伊始,教委主任便在全校教师大会上提出“本学期要开展感恩励志教育,使师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并能自信自立,励志成才。”还决定将2011年5月定为“德育教育集中活动月”。于是,以“感恩励志教育”为主题的一系列活动在全校师生中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5月12日,校团委向全校师生发出了“学会感恩,励志成才”倡议书。受到了全校师生的热烈响应。

随之各个班级相继召开“感恩励志教育主题”班会。一场场感人心扉的主题班会,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感恩故事在师生们的心底回响、激荡。于是感恩励志的文章、书画如雪片般飞来。据初步统计,在近两周的时间里,全校举办了3场感恩励志教育主题班会;收集到有关感恩励志的各类手抄报、板报如雨后春笋般涌出。班会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如交流学习心得体会,演唱感恩歌曲、举办感恩朗诵会、制作宣传感恩内容的手抄报等等。学校校园春意浓浓,感恩励志教育活动如润心田的春雨,如明媚的阳光洒落在每位学子的心田。

通过这一系列的感恩教育活动,使同学们认识到了:感恩并不那么遥不可及,感恩也并不那么复杂。感恩无处不在,感恩就在你身边。感恩,要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如何把师生们的感恩之情引导到正确的方向。这是摆在校领导面前的又一课题。经过讨论认为学生的根本任务是学会做人,做人的关键是要磨砺宏大而坚定的人生志向。周恩来所以能自幼便发愤学习,就因他有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茅以升能成为中国最著名的桥梁专家,是因他早就萌发出励志为祖国造好桥的宏愿。我们要把人文学子培养成才就要通过感恩教育引发的感恩之情引导到“励志”上来。

在5月24日,我校举办了关于“感恩励志”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学校一百多名学生、十多位教师及近部分学生家长一起听取了感恩励志教育演讲。

开展感恩励志教育带来的四大变化

其一、感恩父母,发奋学习蔚然成风。

在本次感恩励志活动中,同学们把最真挚的感情送给了父母。同学们说:“感恩父母,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是父母养育我们长大成人,是父母给了我们世界上最伟大而崇高的亲情。感恩父母是做人的底线……。”

第二、感恩老师,使师生关系更加密切。

在这次教育中,同学们普遍认识到要感恩老师,“是老师传授我们知识,是老师教给我们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老师给了我们照亮人生道路的灯塔……。”

第三,感恩学校,使学校成为更加和谐的校园。

第四,感恩励志教育使师生的胸怀更加宽广与大度,这也是此项活动的重要收获。

原本有些斤斤计较或心胸狭窄的人在感恩励志教育中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和提高,变得那样宽容与大度,因为他们认识到“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的大智慧”,真正的“感恩”是对世间所有人所有事心存感激。同学们说:“我们要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朋友、感恩一切曾帮助过我的人”。这毋庸置疑,而下面这段话也在师生中不胫而走,到处传颂:

“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意志;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双腿;感激欺骗过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

感激蔑视你的人,因为它塑造了你的自尊;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会了你独立。凡事感激,学会感激,感激一切教你成长的人。”对这段话的认同说明师生的思想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说明师生们的胸怀可以与天空相媲美。有了这样的一种变化,对感恩励志教育活动的意义怎样评价也并不算过分,因为他要塑造的是一种全新的人格。

四、我们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我校的感恩励志教育活动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也引发了我们的一些思考:

其一,感恩励志教育的实质是一种灵魂塑造教育。

我们是一所乡村学校,无庸讳言,学生的总体素质与城镇学校,特别是重点学校相比固然要落差一等,被人称为“差下生”。但这次感恩励志活动使我们真真切切地看到:我们的学生身上有着很好的潜质和闪光点,是完全可以教育好的,灵魂是完全可以再塑造的。有人说:“当代教育迷路了”,提出“回归教育传统”。其实被忽视的就是对人的灵魂的塑造教育。我们这次活动则实施了“育人为本”的教育,“育人以德为先”的教育,其本质则是灵魂的再塑造教育。因而这次教育抓住了当代教育的根本。

其二、感恩励志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好切入点。

我们实施素质教育也已经历了多年,收效肯定有,而收效不大则是公认的事实。尤其在我校以提高教学成绩为主的前提条件下,要推行素质教育就更难。而感恩励志教育贴近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易被接受,且深受学生欢迎,效果显著。事实证明感恩励志教育是进行素质教育的最好切入点。

其三,感恩励志教育贵在人人参与,贵在从身边小事做起。要使大家认识到感恩励志无处不有,凡事感恩,在感恩中增强责任感,这是我们这次活动取得成功最基本的经验和做法。

其四、感恩励志教育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第7篇:高中生励志教育范文

1.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感恩·励志教育重大意义。

“感恩”是为人之本、立身之德,开展感恩·励志教育活动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当前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切入点。我们学校充分认识加强感恩·励志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充分利用各种契机开展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和道德修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学习责任感,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培育一代新人。

2.加强领导,切实提高感恩·励志教育组织效益。

学校强化活动组织与领导,细化活动措施,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提高活动成效。将感恩教育活动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深入挖掘学科教学中“感恩·励志”教育内容,通过学科教学渗透感恩·励志教育;通过主题班会、黑板报、宣传栏、校性征文、演讲等多种主题活动形式,寓教于活动之中,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社区教育相结合,进行“同扫一条街”活动;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举行“感恩之心,关心父母”活动。充分利用好各种德育资源,采取多种形式,认真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体验爱、付出爱、回报爱。

3.重视宣传,大力营造感恩·励志教育良好氛围。

以国旗下讲话、黑板报、少先队广播之声等为阵地,全方位地进行主题教育活动的宣传发动,营造开展活动的强大声势。加强校园感恩·励志文化建设,让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中得到感恩教育的熏陶。加强感恩·励志教育活动的开放,多渠道、全方位向社会宣传学校活动情况,提升学校感恩教育知晓率和美誉度,形成活动声势,营造教育氛围。

4.注重总结,全面打造感恩·励志教育精品活动。

第8篇:高中生励志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校;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志愿服务主要是指行为主体(志愿者或组织)在自愿、无偿的前提下提供服务的一种社会行为。从广义上来看,志愿服务就是志愿者或者某种类型的社会组织利用自己所拥有的资源以及自身的能力,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无偿地为他人、组织、社会群体提供的援助行为,旨在服务他人和社会,推动社会共同进步。

一、高校学生志愿服务现状

根据有关高校调查问卷显示,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志愿服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功能的发挥存在很多问题。

1.组织目标不明确。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多数对高校志愿服务的认识尚不明确,且高校多数学生都参加过志愿服务,但稳定性差,频率不高。

2.活动内容单一。高校志愿服务工作主要由学生组织,由于学生能力的限制使得志愿服务的活动范围比较小,多数都是一些简单、单调的活动。

3.缺乏资金、培训、管理。我国高校志愿服务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种方式:政府补贴、社会资助和高校自筹。其中政府相关部门对高校志愿服务的支持基本为定额。高校自筹主要是通过学生捐助,这些形式筹集的资金数目非常有限,不能满足高校志愿服务的需求。

4.缺乏良好的法律环境。由于我国高校学生志愿服务起步晚、发展慢,高校相关组织、机构对学生志愿服务在法律关系中权力、义务的概念界定尚不明确。高校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缺乏法律保障,无论是个体者还是组织,都无法合理地保障自身权力。

5.缺乏激励机制。多数人认为,志愿服务是不求任何回报的公益性活动。但志愿服务也需要通过某些形式和途径对志愿者、志愿组织予以一定的“回报”。志愿服务所得到的社会认同感,能够对学生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然而目前高校志愿服务机制尚不完善,缺乏适当的精神奖励。

二、发挥高校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强化高校学生志愿服务理性认知。我国高校志愿服务事业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社会、高校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理性定位以及整体认知尚不清晰,缺乏对高校学生志愿服务的信任和支持,这难免会打击高校学生投身志愿服务公益事业的积极性。志愿服务不仅是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载体之一,也是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体系的重要构成之一。志愿服务为高校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才华、提高能力的平台,高校应端正志愿服务事业的理念,培养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并将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重要内容。

2.提高高校学生志愿服务质量。由于认知、资金、机制等方面的缺陷,我国高校志愿服务现阶段仍停留在“学雷锋,做好事”的浅层次上。发挥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关键是提高高校学生志愿服务的质量,而服务质量主要是指高校学生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态度。高校首先要从服务态度的层次上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突出高校志愿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辅助必要的奖励措施,激起学生投入志愿事业的积极性。其次,高校要通过建立严格的培训制度,提高高校学生志愿者的服务水平以及志愿组织的服务管理水平,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培训,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志愿服务结合在一起。

3.完善高校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高校学生志愿服务持久性差的原因之一就在于缺乏对志愿学生适当的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从隐性的角度来讲对学生投入公益事业是一个打击。另一方面,高校志愿组织对志愿服务没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对学生志愿者志愿服务工作的工作质量、完成情况等各方面缺乏一定的绩效评价。因此,高校应该建立一个完善的奖励机制,确定一系列的志愿服务工作质量标准,公平、公正、合理地对学生志愿者的服务给予表彰、鼓励和批评、惩罚,间接地提升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促进高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鼓励学生在志愿服务的实践活动中完善自身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

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价值理念也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在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此背景下,志愿服务是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有效载体之一,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实践教育和社会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卢玲.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探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11):39-40.

[2]穆青.志愿服务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第9篇:高中生励志教育范文

【关键词】古诗文 教学 励志教育 策略 路径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本文即从这一“育人”的终极目的出发,对“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励志教育”这一论题进行相关探究与阐述。

一、励志教育的内涵及其在古诗文教学中实施的必要性

《现代汉语词典》对“励志”一词的解释是:“奋发志气,把精力集中在某方面。”一般认为,“励志教育”主要包括“信念教育”“道德教育”“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等内容。

在现行中学古诗文中,与“励志”有关的名篇名句不胜枚举,这就为我们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文学资源。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既要引导学生去领略蕴涵于其中的语言文字之妙、诗情画意之美,也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适当的励志教育。

中学阶段的青少年学生,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尚处于养成与建构的动态过程中,具有诸多不确定性。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古诗文教学中抓住某些有利契机对学生进行某种“传道”——励志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这对于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大有裨益。

二、中学古诗文教学中励志教育的实施策略

在古诗文教学中实施励志教育,首先需要教师的适当引导与启发。这既是由古诗文教学的特性决定的,也是由励志教育的特点决定的。

例如,在阐释荀子《劝学》中的名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尘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时,我就曾引导与启发学生进行自我反省:当我们在无涯学海中遭遇某种难关时,能否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攻克它?当我们在人生旅途中遭遇某种障碍时,能否以“用心一也”之“蚯蚓精神”扫除它?学生们在我的引导与启发下,一个个畅所欲言,将自己在往昔学习与生活中显露出的畏难情绪进行了一番自我检讨,并表示在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中,将以荀子的名句进行自我激励,直至“痛改前非”。

古诗文教学中的励志教育,一方面需要教师的适当引导与启发,另一方面,更需要学生自己的领悟与体验。

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是励志教育的传世名篇。该篇描述了作者青春年少时一段刻骨铭心的求学记忆。在剖析该文中“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一段时,我曾半开玩笑地对学生说:“如果你们遇到这样训斥学生的老师,早就投诉到校长那里去了吧?”学生们先是哄堂大笑,继而沉思默想,最后有几位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有一位来自偏远乡村的同学,谈到自己家境比较贫寒,与宋濂当年的处境极为相似,读了该文后,有“于我心有戚戚焉”之感,最后表示自己今后将更加坚强、谦逊与好学。

我听了学生们的发言后,觉得他们对师生关系、学习态度、生活条件等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在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在研读此类课文时,需要学生们设身处地地对作者当时的处境与心境进行联想与想象。与此同时,还要对照自身情况进行换位思考,从而获得相应的领悟与体验,最终达到“自我激励”之目的。

再次,需要师生的对话与共鸣。这种对话与共鸣,既可来自古诗文文本(或作者),也可来自教师的现身说法,或学生的切身体验。

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有一段名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在解读该段时,我的“本能”反应是要与学生一起“分享”我的一段人生经历:高二那年夏天的一个中午,烈日炎炎,父亲突然叫我和他一同去给玉米地除草。刚干了一会儿,他便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你觉得种地与读书哪个更苦?”我略带怒气地说:“当然是种地比读书苦十倍百倍!”父亲立即说道:“我的目的达到了,咱们回家吧!”一路上,父亲几次欲言又止,最后饱含深情地对我说:“孩子,你从小身体单薄,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果你这辈子像我一样在家种田种地,你的身体是支撑不了的。你要努力读书,考上大学啊,为你自己,也为我们一大家人争口气!”父亲的话让我刻骨铭心,时刻激励着我发愤学习。一年之后,我终于考上了大学。我在接到录取通知书当天的日记中写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我父亲虽然未曾接触过孟子的上述励志名言,但是,我从内心感觉到,他用“苦行僧”般的方式来激励我发愤读书的行为,与孟子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学生们听了我的“励志故事”后,内心深处产生了强烈共鸣。有一位女同学甚至当场表示,要以孟子的名言和我的经历作为其今后“自我激励”的精神支柱。

三、中学古诗文教学中励志教育的具体路径

在上文中,笔者阐述了在古诗文教学中实施励志教育的有关策略。接下来,有必要从更具可操作性的层面提出实施励志教育的具体路径。

首先,我们可以用“诵读”的方式实施励志教育。反复诵读那些脍炙人口的古诗文文本,以致烂熟于心,并进行适当分类整理,为我所用,是实施励志教育的有效路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