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创新论文范文

科技创新论文精选(九篇)

科技创新论文

第1篇:科技创新论文范文

“十一五”以来,宜宾市农科院获得部省级、市级科技成果奖31项,其中一等奖8项;在粮油作物研究上,育成国家审定水稻品种8个,各省级审定的水稻、玉米、油菜品种115个,其中突破性品种13个,被列入国家主导品种和各省市区主导品种分别为2个、24个。在粮油作物研究方面:水稻科研成效特别显著,《水稻高品质高配合力骨干不育系宜香1A的创制与应用研究》经鉴定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组配的宜香系列优质高产组合已有58个通过品种审定,在我国南方稻区已累计推广1.3亿亩以上,其中合作育成的文富7号、宜优1988稻米品质达到国颁1级米标准,一举打破四川省科研单位选育的三系杂交稻品种无国颁1级优质米品种的局面。宜香1A因在水稻新型不育系创制、突破性新品种选育及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和显著成效(具体体现在填补了1项空白、实现了2个突破、解决了2个难题、创造了3个第一,同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该研究成果于2012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宜香系列优质高产杂交稻的推广应用》成果于2013年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一等奖。在特色经济作物研究方面:市农科院开展了烤烟、茶叶、蚕桑作物研究,烤烟研究上成效明显。从2008年组建至今,取得市科技进步奖11项,其中“烤烟追肥技术改进研究与应用”“、丘陵山区烤烟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推广”“、烟蚜茧蜂繁育与烟蚜防治技术研究”3项成果达到国内行业领先水平,而“川南烤烟青枯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果有望实现宜宾烤烟省政府科技进步奖零的突破。在成果转化与应用方面:授权许可隆平高科、丰乐种业、敦煌种业、中种集团等40余家国内知名种业企业使用“宜”字头水稻、玉米、油菜等新品种,在全国年推广应用面积达2000万亩以上。

2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制约因素

2.1重大原始创新和科技成果少

现阶段宜宾市农科院农业科研成果虽多,但成果的质量和结构都存在问题。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品种类成果多,而增产、增收效果十分显著的技术类成果少,能够获得国家科技成果大奖的也只有1项;结构问题主要是粮油作物类成果多、经济作物类成果少。

2.2农业科技投入不足

农业科研自有的长期性和公益性属性决定了农业科研单位很难通过其科技成果转化促进自身全面发展,需要政府财政持续稳定支持。就目前宜宾市农科院的人均公用经费仅有5000元,而好些项目实施都要求自筹部分资金,同时大多项目研究时间短、经费少,研究和成果转化无法纵向深入展开。

2.3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弱

目前,宜宾市农科院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还比较薄弱,许多新成果开发程度较低,这已经成为制约宜宾市农科院发展再上新台阶的重要因素。从技术源来看,虽然在粮油品种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但应用型研究重视度不够,一定程度上仍存在脱离生产需求的情况。从转化方式看,采用合作股份制企业(宜字头种业公司)和授权其他种业公司开发2种方式。但是现在合作股份制企业(宜字头种业公司)的运行体制和机制有很多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其他种业公司在尊重知识产权方面做得很差。从转化渠道看,还较单一。宜宾市农科院多年来虽然与当地区、县农技部门建立了良好的科技合作关系,也与龙头企业签订有科研、示范等合作协议,但成效不明显。目前成果转化仍以自主转化为主,缺乏农业科技成果大协作共赢的转化格局。

3对策与建议

3.1加强原始创新和重大成果培育

农业科研成果的大小与农业经济增长速度紧密相关,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贡献率不高很大程度上缘于部分科研与市场的脱节,为此国务院自2011年以来连续3年出台文件部署种业发展,四川省颁布了《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提出要确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推进人才、资源、技术等要素依法有序向企业流动,培育壮大种业创新主体,促进种业科技创新。宜宾市农科院结合四川省种业改革发展要求,于2013年底与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以股份制方式建立了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促进重大原始创新和科技成果的培育,一是采用兼职兼薪、短期受聘方式鼓励支持科研人员深入种子企业,多角度了解生产需要、市场需求和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由此立项,并采用技术指导、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方式与企业开展合作研究,以提高自身成果应用于生产的绝对优势;二是单位自筹科技基金,以持续稳定支持一批研究生开展创新研究,宜宾市农科院首次于2014年筹备40万支持10位研究生开展创新研究;三是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对获得了政府奖励的重大科技贡献者,单位可配套再奖;四是拓宽授奖面,设立科技创新单项奖。

3.2建立多元化的科研投入格局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强化投入保障。一是要加强对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的支持,使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优秀科技人员和优势科研团队得到稳定支持;二是与种子企业成立股份制合作研发机构,将种子企业的资金优势及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与科研单位的科技、人才优势相结合,既有利于重大科技成果的培育,也有助于成果的产业化发展;三是采用利润分层的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进而形成以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投入格局。

3.3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

第2篇:科技创新论文范文

王朋举等分析了创新补贴与创新失败补偿的关系。发现创新补贴和创新失败补偿既有内在联系,又有一定区别,创新失败补偿因为其兼顾过去和未来而更具有科学性。根据创新补贴与创新失败补偿的内在联系,围绕政府补偿企业科技创新失败项目的特点,提取制约政府补偿企业科技创新失败项目的影响因素。为了研究制约政府补偿企业科技创新失败项目的影响因素及其内在的相互关系,在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采用小样本问卷调查、调研访谈的方式,邀请20位研究或从事创新管理工作的专业人士,就政府补偿企业科技创新失败项目影响因素的内容进行深入探讨。20位专家人士包括政府科技部门管理者、科技创新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科技创新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

二、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

解释结构模型(ISM)是将复杂系统问题模型化的有效方法,借助人们的经验知识以及数学模型的帮助,将复杂系统分解为多级层次结构,有助于认识和分析多要素的复杂问题。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结果,将众多制约政府补偿科技创新失败项目的影响因素进行层次化分类,进一步对模型的结构加以分析说明。

第一,影响政府对企业科技创新失败项目实施补偿的最基本因素(第五层级),是企业自身的本质属性,具体表现为企业所在地区和企业所有制。其原因在于,企业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水平有着直接影响,而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又是支撑科技创新失败补偿实施的根本,为其提供直接的资金来源。此外,根据国家发展战略,不同地区在相关补偿政策建立实施时,存在着一定的地区倾斜,不同地区存在着显著差异。在企业所有制方面,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特点,往往国有制企业在技术研发、稀缺资源控制方面存在较大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在科技创新失败后有能力进行再创新。

第二,第四层级因素包括企业规模和市场竞争程度,并且企业规模因素受企业所有制因素影响,反映了我国国有制企业较其他企业规模普遍较大的特点。由于大型企业在财力、人力等方面的优势,一般在科技创新投入方面会高于规模小的企业,表现出高于中小型企业的创新能力。而市场竞争程度受到企业所在地区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经济活跃,市场竞争程度必然比其他地区激烈,这就要求政府在实施科技创新失败补偿时,要考虑到市场竞争环境的公平性。

第三,企业创新能力与研发强度是第三层级中唯一的表现因素,并且受企业规模因素和市场竞争程度因素直接影响,表明大型企业在创新能力和企业的研发强度方面有较为突出的表现,并且市场竞争程度较高会激发企业进行科技创新,从而利用技术优势获得经济利润。因此,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研发强度是第四层级和第五层级因素的集中体现。

第四,创新能力强的企业较之于创新能力弱的企业,创新风险程度较低,进而创新融资方面更有优势,容易整合社会资源,投入到创新活动中。同样的,虽然创新固有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容易导致创新失败,但创新能力强的企业遭受失败损失要低于创新能力相对弱的企业,而政府更愿意对创新失败损失小的企业进行补偿,因为此类企业在再创新时会更易取得成功。

第五,政府补偿预算、补偿方式的选择及企业再创新意愿,是影响政府补偿科技创新失败项目的直接因素。企业融资约束和失败损失会严重影响再创新的积极性及意愿,而政府也会根据其考虑合适的补偿预算及方式。政府补偿财政预算多,补偿政策才能顺利实施;可选择的补偿方式有资金补偿、政策补偿、声誉补偿等,相对于资金补偿,政策补偿、声誉补偿会更容易实施。而再创新意愿强的企业,政府会倾向于对其进行失败补偿,鼓励其再创新,因此补偿会更容易实施。

三、结论

第3篇:科技创新论文范文

医学生物技术是由生命科学与医学交叉融合而成的新兴学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生物技术专业相关理论及实验知识,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储备。为此,在实验教学课程设置的过程中,着重突出了一些与现代医学相关的交叉前沿内容,如医学微生物、医学免疫、实验诊断、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临床基础检验技术等,通过这些内容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了解到生物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具体应用,同时通过对新技术的讲解与示范,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为今后的工作以及科研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教学课程整合

生命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传统的生物技术实验教学内容主要安排在理论教学内容之后,实验教学地位不明确,其内容大都为重复性验证实验,并且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不紧密。这导致许多学生只注重理论知识,对于实际动手操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并且忽视了生物技术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此,我们尝试将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如将发酵工程中的“工业微生物菌种的选育和纯化”、基因工程中的“工程菌生长曲线的绘制”、酶工程中的“目的蛋白的诱导及SDS-PAGE电泳”相联系,通过对实验课程的精心设计合理安排,不但将各门课程联系到一起,让学生对学到的知识形成体系,同时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对实验课程的顺利推进,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开放实验室

建立开放实验室创新平台是促进医学生物技术学科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大多数院校生物技术实验室开放时间与形式均存在不确定性,即实验课时间开放,其他时间不开放,或是根据教师的科研实验安排开放实验室,这样不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标准。我们尝试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开放式实验教学,同时开放了医学免疫学实验室、生物化学检验实验室、临床输血实验室等与生物技术相关的医学实验室,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完成实验,从实验的准备到结果的分析,绝大多数工作都由学生自己完成,老师只为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建议,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这样不仅能使实验室的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让学生在自主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更加深刻的理解,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四、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实验工作

第4篇:科技创新论文范文

科技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文化的生产规模和发展水平,影响着文化的生产方式、发展理论和服务内容。现代高、精、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直接刺激了人们精神消费需求的快速释放;不仅为文化提供了全新的表达方式和多样的展现路径———通过电子信息技术、虚拟网络等对具体文化事项进行模拟、呈现、体验、感知等,增强了文化消费过程中的互动性和体验性;通过大众传媒和新媒体的全面覆盖,快速激发大众文化消费的热潮,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文化生产———文化体验———文化消费”的贯通。反之,文化的每一次进步与创新,都为科技发展提供价值导向和智力支持。特定的文化思潮引领特定时代的社会风气,为科技的生成与发展提供环境和土壤,为技术的进步提供资源和文化想象力。西部地区民族文化资源禀赋丰厚,各民族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生活习俗、节日庆典、服装服饰、生产生活方式等,构成了丰硕多彩的民族文化集合,极富地域特色和文化感染力,塑造了和平、多元、共生的民族文化现象。知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和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民族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蕴含着巨大的文化影响力和经济发展潜力。要实现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积极转变传统发展方式,探索不同发展路径,促进民族文化自主创新。不但要深入挖掘多样性民族文化资源的独特内涵,更要注重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服务、营销等手段,提高民族文化发展活力,实现民族文化遗产和资源的有效保护,增强民族文化表现力,扩大民族文化传播范围和辐射力度,满足民族发展的文化诉求,实现民族发展的文化权益。科技发展倡导批判和创新的精神理念,这种精神和理念不断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极大促进了文化发展过程中对固有传统的突破和摈弃,引发文化在生产、消费、传播等方面发生显著变革。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需要打破传统族群意义的固有边界,通过文化传承、文化交流、文化整合等过程,最终实现民族文化的再生产。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发展趋势,促进了传统民族文化对现代社会环境的不断适应,在文化、科技、信息、经济等要素的互动融合中,改变和丰富着民族地区的群众文化生活,构建出新的民族文化形态,推动着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与社会进步。与此同时,现代科学技术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就民族文化遗产和各类民族文化事项而言,它们不仅是对各民族历史发展、文化脉络的最直观展现,更是民族文化获得创新发展的重要资源基础。科技是民族文化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方法的运用,有利于切实增强对民族文化遗产和重要文化事项的保护力度,有利于建立全面、规范的民族文化遗产、信息数据库和资源平台,在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民族文化传承利用途径。

二、民族节庆对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意义

民族节庆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为适应生产、生活的需要而逐渐形成的文化习俗和文化活动。随着时代的更迭、自然环境的变化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节庆也历经演变,逐代传承。在各民族自身及其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聚集了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的各类节庆,成为集中展示民族文化的重要平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伴随着近年来西部地区民族文化经济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民族节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是各民族地区营销民族文化、发展文化旅游,进而提升和促进社会经济全面进步的重要途径。民族节庆凝聚了特定族群的文化心理和价值观,规约他们的和伦理道德,是民族文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节庆具有强烈的文化功能指向,它集中展现了特定民族的传统生活和习俗规范,作为一种具有特定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不断构建属于特定族群的意义体系和文化体系。因此,民族节庆的过程就是民族文化整体系统动态演变发展的具体表现。在节庆中,被相对固定了的、有着特定程序和要求的各种仪式,成为该民族原始禁忌、和社会规范的表达,在成员之间传递着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观念、社会秩序和行为范本。通过参加节庆活动并遵守共同的习俗规范,族群成员间构建起了特定的民族文化认同感,这些具有强烈公共性的价值观念和精神信仰,成为一个民族生存意义的来源和生活秩序的基础,构成该民族思维和行动的坐标。民族节庆在族群内部和群体之间不断传播和展现,通过在特定事物和具体行为中寄予公共情感和抽象价值,传递和表达属于特定民族的精神信仰和民族品质。于是,民族节庆成为民族精神意义和文化价值的有形体现,包括思维观念、行为模式、审美情趣、社会关系等在内的民族文化要素就这样通过节庆活动中的各种仪式、规则、程序等得到充分展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民族节庆的发展演变史,就是其所对应的民族文化的发展演变史。民族节庆活动的举办,为个人、群体、社会提供了相互沟通和了解的公共世界,提供了文化交流与整合的共有空间,通过在特定时空内对一系列文化事项的呈现、对文化活动的参与和文化意义的体验,在民族地区与地方社会之间搭建起对话的语境和交流的平台,为民族文化的自体传承并获得他者的社会认同提供了有效途径;不仅保存和再现了文化传统中的核心和精华,更为民族文化、地方文化进入现代、主流社会环境从而进行文化博弈提供了重要机遇。民族节庆的发展变化就是民族文化发展变化的最直接反映。随着西部地区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生产力水平逐步提高,社会交往范围快速扩大,民族节庆的主题内容日益丰富,表现出传统民族文化中不同文化意义的消融、扩展以及新文化内涵的增加;节庆活动参与和覆盖的范围逐渐扩大,表现形式日趋多元,展现了各个民族群体间日益频繁的文化互动与交流,体现出文化持有者不断增强的文化自觉力和文化包容度,反映了不同群体、地域、社会间日趋开放、互惠的社会交流与整合态势;而商贸、会展、金融等多重元素的日益凸显,则说明了民族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对传统文化功能的突破,它参与着整个社会文化与经济的再生产过程,从根本上发挥着文化整合与社会整合的重要功能。西部地区受地理、历史、文化等条件限制,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科学技术相对落后,人力资本比较匮乏,构成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较大阻碍;而民族地区社会对外开放和交往程度相对狭小,又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给民族地区的发展带来双重困境。如何促进民族地区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平衡,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在继承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发扬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的基础上促进文化经济优化创新,有效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切实保护和增强民族群体的生存利益和文化权利,成为西部各民族地区亟待解决的发展问题。对文化产业,尤其是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的探索,本身就是西部地区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一个有效尝试。借助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不断挖掘其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与旅游、传媒、出版、演出等产业门类充分融合,塑造了多元的民族文化产业表现形式和产业业态。其间,以民族文化观光、体验、互动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旅游业获得爆发性发展,成为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快速起步和发展的重要平台。以民族节庆为典型代表和重要内容的民族文化产业,极大促进了西部地区民族文化与经济的有机互动,通过快速增强和提升民族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培育文化市场快速形成,带动文化消费兴起和繁荣,提升了民族地区文化经济发展品质。在现代化经济浪潮和文化浪潮的冲击下,民族地区社会不断变化,民族文化及其载体赖以生存的生态语境、文化语境和社会环境都发生了重大改变。一方面,民族文化发展亟待创新与突破,西部地区文化产业也面临增强内容建设、创新产品生产、推进资源转化、扩大消费市场、改进服务模式、融合先进技术等重大挑战;另一方面,民族文化的生产、重构和整合,又反过来对文化载体和文化发展模式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民族节庆作为民族文化的承载者和民族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势必需要在民族文化和经济的再生产过程中实现变革与创新,通过对产品、资源的重组与配置,对表现形式的变化与调整,对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的结合与运用,发展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文化经济发展方式和文化传播交流的重要平台。

三、西部地区民族节庆的科技创新与文化发展

现代社会,科技对文化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而文化与科技的互动融合,则成为人类社会文明演进的重要推动力量,成为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标志。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就是文化产品的生产、消费和流通过程,文化产品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是当前社会文化系统发展进程的重要反映,不仅定位人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规范其所处的位置,而且传达了特定社会阶段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展现着人们对文化的态度,并表达着他们共有的理想和追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正是通过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带动了文化意义的传播和转移,借助各种形式的文化消费,使得特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取向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西部地区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就是把可利用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相应的文化产品,通过投入产业运行,实现从生产到消费的贯通,最终实现价值交换和效益兑现。就民族节庆而言,它不仅是一种文化传统、文化资源和文化符号,更是一种具有特殊性和差异性的文化产品,有助于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中实现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促进民族文化与经济的有机结合。节庆产业的发展,促进了节庆所承载的文化意义的升华,无论是节庆旅游产品的创意设计、文化事项的传播呈现、民俗风情的参与体验、文化消费的引导培育、文化服务的改进提升,都是为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获得话语权做出的积极努力。民族发展是一个整体性问题,与民族文化、民族经济、人的全面进步密切相关。尽管经济水平仍然对文化发展起根本性的制约作用,但文化权利的争取也势必会为民族经济创造宝贵机遇,从而促进民族的整体进步。民族节庆一方面是满足特定群体一系列文化诉求、传承文化传统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民族群体应对主流文化发展冲击,保护和增强民族文化权利,进而维护其生存利益的重要手段。通过在节庆中坚持、展示、宣传一系列具有特定文化意义的传统行为,增强其在全球同质化发展趋势和主流文化侵蚀中的文化辨识度;通过塑造能动性强、传播力广、特色鲜明的文化形象,打造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节庆品牌,加强民族文化自信度与自觉力,巩固其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从根本上维护和促进世界民族文化多样性发展。现代科技的全面进步,对文化经济发展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已经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了文化产品的各个环节,在催生出一大批新型文化产业业态和新型文化服务模式的同时,也对传统文化产业和民族文化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数字影像、声光多媒体、LED显示等技术在民族文化经济领域的广泛应用,极大丰富了相关文化产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提升了各个领域的发展活力[3]。民族节庆的科技创新,就是以多样性民族文化资源为依托,积极探索和尝试与科技、艺术、管理、营销等要素的有机互动和创新整合,全面提升民族文化的创造力和活动力,为民族文化的生存与发展创造机遇。民族节庆的科技创新,是利用高新技术对传统文化经济的改造过程,是提高创意设计、娱乐休闲、会展商贸等节庆内容科技含量的过程,是为民族文化创新提供强大技术支撑的过程,更是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增强民族文化传播功能,构建有线和无线全覆盖的民族文化现代传播体系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民族节庆科技创新的实质,就是民族文化传播的革命性变革。在各类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营销手段的能动作用下,民族节庆的文化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各种影像、显示、传播、网络、营销技术的运用,使得民族文化内涵的展现和文化意义的传承突破了原有的时空限制,由最初的“口传心授”、“心领神会”转变为现代的“网络推介”、“远程记录”;由原来的“在场展示”、“在域传承”扩展到现在的“在线营销”、“在网传播”。新兴科学技术的全面介入,催生了文化产品的创新生产,丰富了文化活动的体验方式和表现形式,提升了其艺术表现力和文化附加值,增强了文化参与者获得体验的深刻性与敏锐性,使得民族节庆由传统意义上文化生活的组织者转变为现代社会中文化消费的倡导者,使得文化消费成为文化传播的又一全新途径,伴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全面展开而快速延展。这些文化传播方式的变革,不仅提升了民族文化的本土影响力,而且增强了其他群体和社会对它的认可度和认同感,为民族文化在更大范围内表达合理权利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民族文化传播的崭新格局。对民族节庆科技创新的探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1)信息存储与产品生产创新。利用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加强对信息、资源的提炼梳理,建设节庆文化资源数据库,构建节庆文化、节庆资源、节庆遗产、节庆档案、节庆经济等各类信息的数字存储体系,提升相关文化产品的创造力;同时,充分利用高清、多媒体、虚拟展示、3D/4D技术、激光显示等高科技,提升民族节庆的艺术表现力和文化感染力,增强民族和节庆文化传播的生动性和有效性。(2)平台搭建模式创新。积极创新和拓展文化传播平台,开展针对数据库、信息中心的版权保护、在线下载、广告营销、在线娱乐、网络交易等内容的建设,实现网络信息与资源的共享利用,促进民族文化传播平台多元化发展。(3)娱乐和体验方式创新。以移动多媒体、手机报、数字出版、网络电视、数字电影、动漫、网游、虚拟演出等技术手段为依托,打造符合现代人审美体验、娱乐参与、休闲互动等需求的多种文化体验方式,削弱群体间的文化隔阂感,增强民族文化传播过程的针对性和互动性。(4)文化消费创新。加快对各类先进通信和网络技术的转化应用,积极开发基于移动、数字等具有不同传播特点的新型节庆文化产品和衍生产品,扩大节庆文化消费的内容和范畴;以移动互联网媒介为核心,推动数字内容体验消费,促进节庆体验、文化娱乐、远程直播、APP平台、微信和微博客户端等多种新型节庆文化服务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4]

四、小结

第5篇:科技创新论文范文

1.1技术特性

从技术上看,社交媒体表现在媒体丰富度和便捷性更高两个方面。每种媒体的丰富性反映在四个方面:反馈、多线索、语言变化和个人关注点[3],丰富度高的媒体是指那些可以得到及时反馈、可用多种线索反映同一个信息、可用更加丰富的语言表达、更多地传达一个人的情感的媒体。社交媒体的另一个技术特征是使沟通变得更加便捷。这主要是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人与技术的融合程度日趋紧密,可穿戴式设备在未来必将大行其道。根据思科的研究,未来将是一个万物互联的世界,任意两人、人与机器之间的沟通呈现前所未有的方便。

1.2社会特性

社交媒体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广泛性和自组织性两个方面。广泛性既有参与的广泛性,又有应用的广泛性。社交媒体的用户数动辄以亿计海量而活跃的用户数让社交媒体对经济、社会产生了以往传统企业无法企及的广泛影响力。在应用方面,随着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成为(移动)互联网上的入口,各类应用都将基于社交媒体平台,或者逐渐向这一平台迁移。社交媒体根本上是其作为一个平台,给用户自组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一点在微信中体现得尤其明显,微信的基础构成单位就是根据一定的相似度而自组织起来的朋友圈。用户在其中聊天,自愿贡献内容。圈子的成立、规模和解散又非常自由,正是这种自由组合的圈子构成为社交媒体重要的社会特性。

1.3突显特性

在上述技术特性和社会特性的交互作用下,社交媒体进一步呈现出各项突显特性。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个性化和赋能性。个性化是指当社交媒体与个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紧密结合,社交媒体上各项活动都刻下了深深的个性化烙印。个人的活动圈子、谈话记录和评论、点赞等能够从不同侧面反映其个人的偏好。这构成了系统为个人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基础。赋能性是社会性与技术性共同作用的结果。Web2.0让很多产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产业之间的界线逐渐变得模糊,从而推动新型产业的出现。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新应用的爆发,并非事先精心设计,而是从社交媒体使用中突显出来的。可以预期,通过社交媒体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会涌现出更多的新产业和业态,激发互联网上的创业热情。本研究认为,社交媒体对于科研创新的影响,主要是基于其突显特性。科研创新可以分为技术推动型和需求拉动型两个基本类别,但是更多的、更容易获得成功的创新,必然是二者的结合。

2社交媒体对科研创新的影响

社交媒体首先影响了政产学研体系的核心要素———知识和信息的沟通和合作互动的过程,并以较低的技术门槛让用户可以利用网络参与社会交往,贡献其专业才能,集体地建立一种新的、传播信息的工具[4]。其本质是一种嵌入在人们互动之中的、复杂的新型信息技术。而在社交媒体的三大特性尤其是突显特性的作用下,用户作为重要的创新极加入到科研网络之中,科研网络主体回归到科研人员本位,对传统合作模式的科研专业性网络进行重构。在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带动下,科研管理机构的管理方式变得更加公开透明,进而提升科研效率。本研究将其归纳为社交媒体所形成的四个方面的冲击:

(1)重构网络:消费者作为不可忽视的创新极加入到科研创新体系之中。社交媒体让消费者真正成为未来学家阿•托夫勒所说的“产消者”,消费者作为一极加入到区域创新体系之中。社交媒体通过影响企业与消费之间的沟通方式,从而影响到企业创新全过程。企业的创新已经不仅仅是自身封闭式的活动,而需要用户主动地参与到创新和产品设计的过程中,甚至创造出自己的新产品。产品使用者应该参与到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中的思维,最早是麻省理工教授埃里克•冯•希贝尔提出的。以往多数公司只是将此作为一种与公司核心市场无关的边缘活动。但社交媒体出现之后,客户可以创立自己的产消者社区平台,将原本边缘的活动日益成为公开的和主流的活动。最早而且至今仍然最为活跃的生产消费者社群之一,由乐高(Lego)所建立。乐高所推出的“头脑风暴”机器人系列(LegoMindstorm),使用者利用“可编程”的积木,能够组合出用两脚站立走路的真正机器人,组合出想象得到的任何东西。当这项产品在1998年推向市场的时候,不仅吸引了青少年,还有成年爱好者。很多黑客在破解程序后给乐高提建议,该公司一开始的反应是威胁要提出法律,结果引起用户群起反抗。最终乐高不得不让步,发展到后来希望主动采纳用户的点子。

(2)网络重心调整:社交媒体构建出更加侧重于科研人员本位的创新网络。在社交媒体下,节点由组织变为个人,更加偏向科研人员本位。这一新型组织方式有别于传统方式之处在于,以往过于强调组织化的、自上而下的科研方式,并不利于调动科研人员的兴趣点和积极性。科研人员之间通过自组织,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更容易激发出创新。随着教育水平的普遍提升,知识分布变得更加分散。“科研人员”不仅仅包括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科研人员,还包括很多科学爱好者。“科学2.0”的出现,被认为“一个更有意义的新的科学模式即将拉开帷幕”[7]。很多研究强调科学研究应该是一个社会过程,依赖于社会互动和沟通[8]。国外科研社交媒体发展如火如荼,Re-searchgate,Academia等科研网络目前用户数量已经以百万计。麻省理工学院的OpenWetWare项目正是这样一次成功的尝试。2005年,该校生物工程专业两名研究生发起了这一项目。它以维基百科为原型,任何人都可以进行编辑。但学生很快就发现,在这个网站他们所学到的实验技巧(如提取DNA,细胞培养等)也非常便捷。到2007年,麻省理工学院将其剥离,成为一个独立运作的网络社区。

(3)改变科研管理方式:社交媒体让科研全过程管理更加公开透明。科研管理传统发标、申报、评标、发包、结题和跟踪的流程虽然不会有大的改变,但在社交媒体的支撑下,项目申报、评标等管理活动都可以更加公开。尤为重要的是,社交媒体可以帮助进行跟踪,方便地了解企业在应用科研成果之后产生的绩效。在科研管理方面,国外科研基金机构已经大量应用社交媒体,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将运用社交媒体作为开放政府内容的一部分,秉承透明、公众参与和协作的原则,通过各类社交网络(如Facebook,Twitter,LinkedIn等网站)研究成果信息、资助机会、招聘信息,并提供两个软件应用Science360(仅供iPad)和Science360radio(供移动终端),内容由NSF所资助的科学家、大学和研究机构所提供。

(4)提升研发效率:社交媒体影响不同机构的沟通方式,加快产品研发速度。社交媒体影响了不同机构的沟通方式,让各方面有了更广的选择。项目合作本质是一种供需匹配,社交媒体让供需双方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更多地了解,实现更好的匹配。由于社交媒体是不同领域专家个人为单元的,他们在社交媒体上有更密切的互动、更广泛的接触,从而可以保持全过程的沟通,加快产品研发速度。

3两个科技创新网络的比较

传统科研创新网络与基于社交媒体的科研创新网络形成了两个网络。本文提出,它们之间存在一些相近之处,但也存在重要的区别。

3.1两个网络的相近之处

(1)总体目标相同。从总体目标上看,两个网络都是为了通过不同主体之间的知识交流和转移,促进更多的创新,是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社交媒体网络的产生和形成虽然多是自发的,但是其实现创新的目标是始终坚定的,而且其创新资源是来自于社会。

(2)网络核心主体相同。无论是传统还是社交媒体环境中,科研创新最核心的主体都是企业,这是与企业的使命分不开的。企业的最终目标是在变化的环境中通过创新获得超出竞争对手的利润,维持自身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其他主体如科研机构、消费者都只能是作为企业的外脑,为企业的产品创新提供知识和思想来源。

(3)网络交换内容相同。尽管创造信息和知识的主体不尽相同,网络中流动的主要内容同为与创新产品或服务相关的各类信息和知识,是知识的交换。对于企业来说,它具有一定的知识和信息筛选功能,与其产品和服务相关的信息和知识是最欢迎的,是这一网络中流动的最主要的内容。

3.2两个网络的不同之处

(1)从结构上看,主要体现在网络稳固性和开放性两方面。

①网络稳固性:传统科研合作网络中的机构合作表面上相对稳固,但是这种稳固和长期经常会受到机构及其负责人变动的影响,中间具有联系的人群也受到个人兴趣和离职的影响而变动,因而具有短期导向。而后者以个人的连接为基础,是真正基于兴趣的自发组织的社交网络圈子,因此连接更加紧密,具有长期导向,网络更加稳固。

②网络开放性:传统科研网络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网络,由于涉及技术和商业机密,很多研发活动排斥外人的参与。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科学2.0倡导科研人员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放在社交网络上予以免费公布。企业的创新之中越来越重视用户、供应商等相关方的参与,大大提升了网络的开放性。

(2)从主体上看,包括网络合作主体和主要参与企业类别的不同。

①网络主体特性:传统科研创新网络是机构为合作单位,这其中也不乏个人的交往,但不是重点,合作网络相对比较稀疏。而基于社交媒体的网络则以个人合作的基本单位,网络连接较为密集,密度较高。

②参与企业类别:在传统环境下,科研创新体系主要关注于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由于资金和人才实力弱,基本上被排除在外。而在社交媒体环境中,创新门槛较低,小微企业都能参与其中,各类企业的参与度更高。

(3)从功能上看,两个网络在合作方式、知识分享度和知识产权保护上的理念有所不同。

①合作方式:传统科研网络合作和联系大多是具有路径依赖性,不同组织之间的合作是由于历史原因结合在一起的,着重于现有网络合作的加强而非新网络连接的建立;而借助社交媒体,可以跨越空间限制,可以更有利于新的网络连接的建立,促进创新。

②知识分享度:在传统科研网络中,知识共享属于组织安排,在圈子内部分享度较高,但对外保持封闭性。在社交媒体环境下,知识共享出于自愿,不同主体之间分享度相对更高且更开放。

③知识产权保护:在传统环境下,由于知识产权处于高度保密状态,可能受保护情况更好,但保护过度会限制其影响,最终抑制应用。而基于社交媒体的开放式创新,则通过声誉机制,使知识产权在发挥影响中更好地得到保护,使基于知识产权的创新不断涌现。

(4)从创新上看,反映在创新方式和创新效果上的不同。

①创新方式:传统环境下的创新基本上是自上而下式,属于命题作文型,虽然也存在科研人员的自发性,但是与社交媒体环境下众多人员参与,激发出各类自下而上式的创新相比,显然是非常有局限性的。

②创新效果:鉴于知识工作的特殊性和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传统网络创新效果不显著。在社交媒体环境下,组织内部、组织之间、专业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自愿的共享和交流,更易激发出创新,产生的创新效果更好。值得注意的是,从企业层面来看,这两个网络并不是互相替代,而是可以通过有机的组合,形成互补。例如,基于社交媒体的网络更适合于观点的汇集,在项目形成初期,需要多方面的思想的汇集,社交媒体的优势很明显。到了集中攻关阶段,需要形成核心团队,目标更加明确,传统科研网络优势相对更高。

4启示和建议

第6篇:科技创新论文范文

在社会创业群体中,高校师生具有知识创新优势,是创业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所有人,是社会最具创新能力和创业激情的群体。高校师生的创业项目通常都具有市场的技术领先性,掌握研发产品的科技核心技术。依托高校优良的科研资源和创新环境,创业团队能够提前了解行业的科技发展动态,对市场的需求有高度灵敏度,通过研发合作形成高效的团队。

1.1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创业活动党的十提出:“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国家积极鼓励高校师生结合专业学科知识和优势研发创新能力开展创业活动。国家主席在致2013年全球创业周中国站活动的贺信中强调指出,全社会都要重视和支持青年创新创业。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国务院总理在致辞中谈到,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一个“大众创业”的新浪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国务院九大部门出台了2014年《关于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通知》。其中明确指出,在2014-2017年实施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也提出,通过提供创业服务,帮助和扶持更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1.2高校科研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国家通过“211工程”、“985工程”等专项工作,对高校的经费投入和政策扶持持续加大。高校对服务社会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成效开始显现,科技研发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高校承担国家各类科技攻关项目,对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贡献越来越大。自国家设立科学技术奖以来,至2009年,高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共489项,占授奖总数的52.3%;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共1191项,占授奖总数的37.0%;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共3044项,占授奖总数的30.9%。2013年度国家科技奖励三大奖中,全国高校共获得169项奖项,占通用项目总数246项的68.7%。高校师生的持续研发创新活动,使得高校的科技创新优势在国家科技创新活动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1.3创新竞赛和创业教育的开展高校开展的创新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协同合作、创业精神综合素质的学科性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是由、教育部、人社部、中国科协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国内最受关注、最具代表性和示范性的大学生竞赛。目前有1000多所高校200多万大学生参与展示创新竞赛。2014年等五部门决定,共同组织开展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进一步促进创新人才成长、深化高校素质教育。各高校积极探索实践,制定创业教育规划制度,开展教学工作。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九所高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开展创业教育的试点高校。2012年,教育部在《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中明确,高校应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学生单独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把创业教育作为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工作内容。、全国青联与国际劳工组织合作开展的KAB创业教育项目,已在100多所高校创设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培训20多万名大学生。

2大学科技园的SWOT分析及对策

大学科技园结合高校科研优势与社会产业资源,推动了市场经济发展,为国家科技研发、技术进步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了重要平台。到2014年,科技部、教育部已认定十批110余所部级大学科技园。各省市也积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发展大学科技园引领区域经济发展。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发展,为高校的优势学科建设、科研成果产业化、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本文采用战略规划管理的态势分析法(SWOT分析法),对大学科技园促进高校师生科技创新创业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进行系统分析,按照影响因素构造SWOT矩阵,相应提出实施策略。SWOT分析法是战略规划管理的重要分析工具,针对研究对象的内部因素-竞争优势(Strength)、竞争劣势(Weakness)和外部因素-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相互匹配加以分析,从中得出相应的结论和决策。

2.1内部因素-竞争优势分析科技部和教育部协同推进的大学科技园建设,在服务我国新形势下的经济转型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大学科技园积极推动高校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聚集创新创业人才、促进高校教育改革、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截至2010年,部级大学科技园有可自主支配面积814.5万平方米,入驻在孵企业6617家,累计转化科技成果4606项,在孵企业申请专利5603项,其中发明专利2333项。2014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14家部级大学科技园共同发起成立的国家大学科技园研究会成立。研究会将总结各高校科技园区的管理模式和运营经验,汇聚各类资源,为促进大学科技园的科学规范发展提供政策建议。教育部2010年《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以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主要依托重点建设一批“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大学科技园可以整合高校研发创新资源,利用教学实习基地、工程实训中心等载体,帮助高校师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高校通过大学科技园孵化服务平台,提供高校师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的软硬件支持,开展大学生创业指导和实习培训。大学科技园内工商税务、人才服务、银行投融资等专业平台,政策咨询和项目辅导等服务体系,完善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高校学生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就业创业”培养服务链储备了优秀的创新项目和创业团队。

2.2内部因素-竞争劣势分析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发展中,存在体制机制、管理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等现实问题。首先是运营体制问题,高校的资产经营公司出资成立“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负责统筹规划、建设开发、经营和管理大学科技园。由于涉及到国有资产,大学科技园在运营管理中受到政府教育部门、财政部门、科技部门等政策管理的约束限制,影响到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的正常经营和运行效率。其次是管理服务问题。当前大学科技园的管理运营人员的构成相对单一,造成大学科技园发展的“软件条件”不足。陈赟畅等对大学科技园的调研发现,管理人员中只有12%的人员有企业管理的经验或从事过企业管理工作。管理人员对于大学科技园入孵企业提供的资金支持、法律咨询等方面的服务不够完善,导致孵化工作能力不强。再次,大学科技园对于高校的的创新成果转化工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以专利成果为例,《中国高校知识产权报告(2010)》统计,1985年至2010年期间,我国高校专利申请年平均增长率19.8%;专利授权年平均增长率26.0%。但是,专利转化率普遍低于5%。很多原创型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由于资金配套、管理服务等原因没有实现产业化。

2.3外部因素-机会分析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协同创新计划,是2012年教育部在高教系统继“985工程”、“211工程”后实施的第三项国家战略工程。2011协同创新计划的目的是让“1+1>2”,项目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构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由高校牵头,联合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和地方政府等优势资源,2013年国家培育了167个协同创新中心,最终十四个协同创新中心获批为“2011计划”首批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创新价值内涵对大学科技园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协同创新要求高校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为大学科技园提供了发展的理论依据,为高校师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社会的价值认同。其次,协同创新要求以任务为纽带,跨学科、跨高校、跨地区的协同发展,组织方式的转变打通了高校部门分隔的管理方式,促进了大学科技园服务高校师生创新创业的活动实践。第三,高校内部创新资源和企业、政府的创新资源通过大学科技园平台有机融合、共享发展,为高校师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了资源保障。

2.4外部因素-威胁分析在世界政治复杂多变,国内外经济环境错综复杂的外部因素影响下,我国经济发展总体良好,同时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首先,国家经济形势整体向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4%,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6%,高于第二产业0.6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其次,我国的创业环境和创业政策有待改善。基于2002-2012年的数据,清华大学《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创业环境与政策》报告显示,我国的创业环境在参加全球创业观察的69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在第36位,居于中游水平。我国的创业环境和政策总体上逐步改进,在金融支持、政府项目、商务环境等方面的服务现状亟需改善。

2.5促进高校师生科技创新创业的行动对策基于大学科技园的内部和外部因素的SWOT分析,本文对SWOT矩阵分析模型的内部和外部因素组成的四种战略组合,提出大学科技园促进高校师生科技创新创业的行动对策。跨组织知识共享网络具有社会关系性与信息技术性、知识保护与知识共享共存性。高校师生科技创新创业工作,需要政府、高校和企业多元主体协同互动,以大学科技园为孵化服务平台共同扶持和推进。高校师生科技创新创业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聚集创新创业人才、储备创业项目,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成效日益显现。政府部门出台高校师生科技创新创业的专项政策,成立人社、科技、教育和财政多部门联动的专设机构,建立协调督查机制,分类细化评价体系和具体考核指标,以监督落实、健全完善管理工作。按照高校师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发展规模和孵化阶段,政府配套优惠政策,落实资金奖励、税费减免等孵化工作。政府与高校合作,依托大学科技园建设孵化办公场地及相关配套设施,配备专业人员和创新创业导师提供政策落实、项目申报、自主知识产权申报工作。对科技创新性高、满足市场需求的创新创业项目设立专项基金,给予资金资助和奖励,助推创新创业。制定高校师生创新创业名录,实行专项采购制度。高校师生创新创业工作需要高校的行政财务、教学科研和孵化平台各部门协同合作、分工负责。由分管工作的校级领导统筹各成员部门组成工作领导小组,协同合作校内创新创业的教育资源和创新平台,以任务导向开展工作。①高校制定政策文件,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和资金奖励等方面,提供制度保障。②教务处组织结合专业学科特点和创新创业特色的素质教育理论教材,强化实习实践和案例互动教学,通过师生的理论学习和教学互动,共同提升创新创业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③高校组织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和交流学习,邀请社会专业人士、行业专家组成专兼职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④成立由团委主导,学生处、教务处和财务部门合作,多部门协同负责的机构,开展创业实践比赛,创新竞赛等活动,进行创业模拟实践培训。⑤由大学科技园牵头负责,协同行政管理、资产财务部门成立专门机构,配备创业导师和工作人员,以科技产业化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为目标,负责高校师生科技创业项目的公司运营和扶持政策落实工作。知识协同创新主体可以通过人才流动、项目合作、产学研合作等形式实现知识的交流和共享。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大学科技园应理顺与高校的关系,按现代企业制度明确产权关系,确立资产关系中的责权利的关系,组建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公司,完善利益分配、产权激励的机制。创业创新培养载体的建设,要加强协同创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鼓励大学科技园与企业建立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互聘专家担任研究员,形成人才交流互动,创新创业成果共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3结语

第7篇:科技创新论文范文

高新技术产业具有群体化、资本密集、知识密集、技术密集、高度创新性、高度渗透性等特点;而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对资金、人才、市场依赖性强且带动效应大。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环境涉及范围比较广,影响因素较多,特别受到政策环境、人才环境、市场环境、技术环境等的影响。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要考虑主要影响因素,并有相应统计数据。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属于探索阶段,该体系要有可行性、易操作性,便于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因而从统计年鉴中选取定量指标。本文提出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环境由政策、人才、市场环境三大要素构成.而这些要素具有相应的支撑指标。

2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评价体系设计是自主创新环境研究的起点。根据以上设计思路.考虑统计年鉴中与自主创新环境有关指标,选取定量指标如下。

2.1政策环境该指标为一级指标,包含1个二级指标:R&D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中的政府资金(万元)。

2.2市场环境该指标为一级指标,包含4个二级指标: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项);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万元);技术市场技术流向地域(合同数,项);技术市场技术流向地域(合同金额,万元)。

2.3人才环境该指标为一级指标,包含3个二级指标:高等学校R&D人员(人)、高等学校R&D人员全时当量(人/年)、高等学校R&D经费内部支出(万元)。该指标体系由3个一级指标组成,其下共有8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的原始数据可通过查阅统计年鉴得到。其中,高等学校R&D人员(人)、高等学校R&D人员全时当量、(人年)、高等学校R&D经费内部支出(万元)、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项)、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万元)、技术市场技术流向地域(合同数,项、技术市场技术流向地域(合同金额,万元)等指标数据值来自《中国科技统计年鉴》;R&D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中的政府资金(万元)指标数据值来自《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

3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环境评价

本文根据已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数据挖掘的K一均值聚类算法对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环境进行分析。

3.1线性排序方法及结果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包括8个指标.即每个地区有8个指标值,看作8维空间中一个点的坐标,n个地区对应n个点(即样本)。本文中两个点在高维空间里的距离采用欧几里德距离定义,A样本向量A(al,a,,a)和B样本向量B(bj,b:,,b)之间的距离定义为D(A,B)=[(a1)+(a2-b)++(a一bn)]。统计年鉴中、青海的部分指标数据缺失,故剔除这两个地区。使用数据完整的29个地区(直辖市、省份)的数据,即n=29。由于各原始指标值的取值范围、计算单位不同.需要进行归一化预处理:针对每个指标,按该指标下样本值的分布,把29个样本(地区)的原始指标值线性映射到[0,1]区间,使得最大值映射为1,最小值映射为0,其余按比例对应映射。按其对应的点离原点的绝对距离大小进行降序排序,分析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2012年政策环境、市场环境、人才环境方面,广东名列前茅。广东自主创新环境排名第4名、江苏第3,落后于北京、上海。这些地区之间的差距在线性排名中无法体现,有待进一步聚类分析。

3.2聚类算法思想及多种聚类结果对比分析

本文聚类分析运用数据挖掘方法中的K一均值聚类算法。分类和聚类是不同的,分类需预设类的定义或判别条件,而聚类则不必,聚类是由所有样本依据相似性而自动聚合,增加或减少样本,设置不同的聚类(簇)个数,都会影响聚类结果。聚类过程就是样本自动归属到预设数目的簇中,使得同簇内的样本相似度最高,不同簇的样本相似度最低。簇内样本的相互距离作为聚类评价函数指标值,该值越小意味着聚类结果越好。K一均值聚类算法的基本思想是:人为设置聚类的簇的数目K值(K大于1而小于等于样本个数),随机选择K个样本作为初始质心,然后计算其余样本到各簇质心的距离,将样本指派到最近的簇。这K个簇便是初始的、待优化的聚类结果。在此基础上,重新计算每个簇的质心,当前簇所包含的样本的各维平均值即为该簇新的质心,再将所有样本重新指派到最近的簇。重复这个过程.计算并比较每次聚类结果的聚类评价函数指标值,直到连续两次的聚类结果的评价函数值之差小于某个预设的足够小的数值.意味着各样本的归属基本稳定,这才完成了一次聚类,对应一个评价函数值。SPSS软件提供的聚类算法尽管方法基本相同,但迭代次数不是由聚类结果动态调整、且获得的各个簇未能体现出强弱顺序。本研究自主开发了聚类分析的专用软件,集成了归一化预处理功能,优化了质心的初始确立方法,用户能自行设置聚类的次数,程序自动在这些聚类结果中选择目标函数值最小(即效果最优)的聚类作为最终结果。本文设置3000次.反复多次测试.获得的结果稳定可靠。运行本专用软件,得到K=3(将29个地区的样本聚类为3个簇)的聚类结果,具体见表2由表2可知,2012年政策环境方面,北京处于第1簇,市场环境、人才环境方面,北京始终领先。自主创新环境方面,北京则与排名紧跟其后的辽宁、上海、江苏、广东被聚到同一类中,说明这29个地区中,广东等前5个地区之间的差异小于其他地区.北京的绝对优势不显著。K=3簇的聚类.对于29个样本(地区)的数据分析来说,仍略嫌粗糙。可以再次运行聚类软件,设置K:5簇、K=10簇的聚类,得到更为细化的聚类结果,以便进一步分析。K=5簇的聚类中,20l2年政策环境方面,广东处于第1簇,但在市场环境、人才环境方面,北京始终领先。自主创新环境方面。北京始终领先,广东处于第2簇,235说明广东与上海、江苏较为接近;而上海、江苏与北京不在同一簇内,说明与领先的北京之间的差距仍然不小。辽宁、上海、江苏、广东的各指标之间的差距不大、彼此接近,与排在后面的样本(地区)之间的差距则相异较大。2012年江苏自主创新环境虽然排名在广东之前(表1),但根据K=5的聚类结果,2012年江苏自主创新环境与上海、广东同在第2簇,总体上江苏自主创新环境领先于广东。表32012年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环境聚类结果(K=5)K=10的聚类中,2012年政策环境方面,上海领先,自成一簇,与其他地区拉开一定距离;市场环境、人才环境方面,北京领先;自主创新环境方面,北京始终领先,广东与辽宁、上海被聚类到第3簇,说明广东与北京、江苏仍存在不小差距,而紧跟其后的陕西已逐步接近广东。虽然自主创新新环境的绝对排名表现为上海第2、江苏第3,但江苏自成一簇名列第2,而上海与广东、辽宁被聚在同一簇中,簇排名第3,说明江苏的各项指标值与其他地区差异大,而上海的各项指标值与广东、辽宁较为接近,因此簇的平均值被拉低。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北京排名第1,自主创新环境方面北京排名第1;在市场综合各样本(地区)排名以及K=3、K=5、K=10的聚环境、人才环境、自主创新环境方面,北京领先,与其他地区的差距较大:自主创新环境方面,广东落后于江苏。总之,通过该评价模型,可清晰把握各地区自主创新环境状况.既可为各级政府制定高新技术产业政策提供重要参考,又可为农业、工业、服务业的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提供评价信息,有助于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取得经济效益,实现快速发展。此外,该模型对农业科技创新也有启示作用。

4.2建议

4.2.1法律法规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已得到颁布实施,它明确提出实行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工作指导方针,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促进科技创新,广东先后制定《广东省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广东省专利保护条例》《广东省技术秘密保护条例》《广东省技术市场条例》《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等。应根据高新技术产业特点,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地方法规,优化自主创新环境;根据农业科技创新的特性.进一步建立、健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地方法规。

4.2.2政策环境在财政政策方面.完善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技术升级改造的优惠政策,通过无偿资助等方式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在税收方面,落实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减免企业应缴所得税;对于高新技术企业,完善相应的税收减免政策,降低企业税负。在金融政策方面,完善对相关企业融资、投资方面的优惠政策。通过引导资金的支持,降低企业自主创新的风险,鼓励企业向核心技术领域投入和拓展。应完善实施细则,采取保障措施,落实优惠政策,增强企业自主创新信心,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强化创新意识,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政策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具有较强的公益性和社会效益,各级政府需强化创新意识,制定配套政策措施以利于农业科技创新,从根本上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有力保障。保持政府农业科技投人主渠道,尤其要确保应用基础研究、重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高新技术研究资金需求。建立协调多方利益的激励机制,制定操作性强的优惠政策.拓宽农业科研经费投入渠道,吸引、鼓励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科技投入,形成以政府拨款投入为主、科技贷款和社会投入为辅的多渠道、多元化投入体系.有效改善农业科研发展途径,为农业科技创新创造良好资金支持环境。推动创新发展

4.2.3市场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相关政策.加大执法力度,营造公平竞争环境。通过产学研政策,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进行合作,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积极探索技术市场功能,发挥技术市场作用,完善技术成果转化方式,健全技术转移制度。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适用技术应用。推广实用科技成果和应用技术,是实现农业科技创新与经济紧密结合、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构建以国家为主体,社会、企业和农民共同参与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确保在农业科研和技术创新的经费投入,推进农业科技成果应用和推广。在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同时,促进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和专业化,实现农业生产的部门专业化、地区专业化和作业专业化。强化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重视农业科技成果的示范效应,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加强农村科技服务队伍的建设,积极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lll,推动中介组织发展。

第8篇:科技创新论文范文

关键词 互联网+ 大数据移动网自媒体微方式

如果说前一阶段我们特别关注第三次工业革命,强调互联网思维、3D打印,那么现在风靡全国的“互联网+”就是新的历史的里程碑。

2015年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2015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指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实际上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催生了创新2.0,而创新2.0重塑了物联网、云计算、社会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形态,形成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新的发展方向、新的可进入领域和新的发展方法与路径。

那么,互联网新技术究竟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在互联网+的最新态势下,文化创意产业如何发展?它所进一步升级换代的背景和环境是什么?它是如何实现行业跨越、地域跨越、部门跨越和所有制跨越的?

新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甚至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我把它概括为“大、智、云、移、自,小、微、新、特、融”。所谓社会发展的“大、智、云、移、自”,是指大数据、智慧城市、云计算、移动网、自媒体。所谓运营方式的“小、微、新、特、融”,是指小企业、微方式、新业态、酷特色、融思维。

一、新技术:大数据时代的新变革

过去我们有数据库,现在为什么还要搞大数据?什么是大数据?大数据和过去的不同在哪里?

当今世界正在进入大数据时代,数据的作用前所未有地凸显,成为国家竞争的前沿、企业创新的来源。大数据是以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为主要特征的数据集合,正快速发展为对数量巨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关联分析,从中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提升新能力的新一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和服务业态[1]。

“大数据”(Big data)是什么?研究机构Gartner给出了定义,“大数据”是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它以新的处理模式因而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换言之,如果把大数据看作一种产业,那么这种产业实现盈利的关键,在于提高对数据的“加工能力”,通过“加工”实现数据的“增值”。

大数据是数据分析的前沿技术。它具有四个层面特点:通常被概括为4个“V”——Volume(数据体量大)、Variety(数据类型繁多)、Velocity(处理速度快)、Value(价值密度低)。仔细来看,他首先表现为数据体量巨大。从TB级别,跃升到PB级别;其次,数据类型纷繁多样。如购物记录、网络日志、微博微信、视频、图片、地理位置信息甚至弹幕表达等等。第三,处理速度快,1秒定律,可从各种类型的数据中快速获得高价值的信息,这一点也是和传统的数据挖掘技术有着本质的不同。第四,只要合理利用数据并对其进行正确、准确的分析,将会带来很高的价值回报。大数据是从各种各样类型的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的能力,这就是大数据技术。

处于世界经济发展前沿、信息技术创新前列的国家美国,将大数据看成是“未来的新石油”。大数据最经典的案例是:奥巴马及其团队创新性地将大数据应用到竞选活动中,通过对近两年搜集、存储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寻找和锁定潜在的己方选民,运用数字化策略定位拉拢中间派选民及筹集选举资金,成为将大数据价值与魅力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典型。

2012年3月29日,奥巴马政府宣布启动《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同时组建“大数据高级指导小组”,涉及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国家卫生研究院、能源部、国防部等6个联邦政府部门,宣布将启动2亿美元的投资计划,提高从大量数据中访问、组织、收集发现信息的工具和技术水平。这使得美国成为全球首个将大数据从商业行为上升到国家意志和国家战略的国家[2]。

作为大数据的先锋国家,美国做了什么?首先,它以大数据应用来判断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以确定国家发展的长远战略。在具体运用上,支持政务活动,如公共政策、舆情监控、犯罪预测、反恐等的开展,推动政府管理方式变革和管理能力提升。其次,以大数据应用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美国的Facebook等巨型社交网络,以及微博、搜索引擎等积累了海量历史数据,并在不断产生新的数据。美国的人口、交通、医疗等公共事业部门通过对这些新媒体数据的挖掘,实现了对人口流动、交通拥堵、传染病蔓延等情况的实时分析。其三,目前大数据应用的实践领域主要在商业应用中。美国商业企业运用大数据进行决策。沃尔玛、可口可乐等消费企业借助数据分析掌握消费者习惯,从而制定针对性的营销策略,成为应用大数据的早期获益者。最为人乐道的案例之一就是沃尔玛通过分析挖掘销售数据,发现并实施了“啤酒+尿布”的营销策略[3]。除上述行业外,医疗卫生、交通物流、金融等领域的机构和企业,都在逐步发现大数据的价值,加入应用大数据的行列。

在未来的国家竞争中,最稀缺的人才是大数据分析师、大数据管理师等,按照时下的命名方式,我将其命名为“数客”。现代人都生活在网络中,凡是鼠标所能达到的地方,大数据就能够把各种各样零散的信息通过数据的方式搜集到一起。过去作为领导,都是先听下属汇报工作,提供各种各样的资料和情况,再来做决策。现在情况不同了,大数据的收集是无因果关系的全数据搜集,更多看似没有密切关联的信息也都会被集中起来。目前,美国娱乐产业大就以数据技术为新的营销策略,以网络为依托,搜索、联络、互动、交易,实现对目标客户的数据抓取,分析数据,测写客户特征,从而为电视台、电影公司、广告商提供最优的项目和营销方案。

2015年8月30日,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纲要提出:大数据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动力。以数据流引领技术流、物质流、资金流、人才流,将深刻影响社会分工协作的组织模式,促进生产组织方式的集约和创新。大数据成为重塑国家竞争优势的新机遇。在全球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大数据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正引领新一轮科技创新。大数据成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新途径。大数据应用能够揭示传统技术方式难以展现的关联关系,推动政府数据开放共享,促进社会事业数据融合和资源整合,将极大提升政府整体数据分析能力,为有效处理复杂社会问题提供新的手段。

目前,对于文化创意产业来说,大数据还是一个刚刚起步的操作。其重心首先是互联网时代的数字转型,是互联网+在文创领域以及跨界融合的全面推进。大数据在文创发展方向、战略布局、文化金融、内容产业、文化管理、文化营销与文化消费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目前,一些企业已经开始了数字创新实践。小米的总裁雷军说,“我对大数据库云服务极其在意。我相信在新增数据量里面,小米在中国这些公司里面就是NO.1。所以如果我们不能用big data的技术,转化出价值,那我们公司再撑下去就真的破产了。它每个月都在新增,用户的数据用户不删除,我们是没有权利删除的,它是越来越多。但是我有信心有价值。推进数据本地化,公布所有的隐私白皮书,说明白到底收些什么数据,这些数据将怎么用,要得到用户的什么授权。”[4]这里的关键是大数据将必然转化出价值。

“数客”的培养,特别是首席数据官(CDO)、数据分析师的选拔与培养,成为未来文创企业的标配,这对于把握企业文化、创意、营销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作用。也有人认为,首席数据官已经不够,而首席数据洞察官将成为更为重要的角色,他们将成为大数据分析整理过程中的关键领导者。也就是说,未来的CEO,总裁,都必须成为数据洞察师。而甲骨文公司则预测一种新型用户:数据平民(DataCivilian)将崛起。未来更简单的大数据发现工具会让大数据分析更加普遍,包括运用探索性机器学习方法来进行大数据分析。[5]

二、新环境:智慧城市的大格局

智慧城市是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城市的各行各业之中的基于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2.0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6]。智慧城市基于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大数据、社交网络、Fab Lab、Living 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营造有利于创新涌现的生态,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可持续创新。

智慧城市经常与数字城市、感知城市、无线城市、智能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等区域发展概念相交叉,与电子政务、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等行业信息化概念发生交集。智慧城市是建立在高新技术发明与应用、特别是互联网建设的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创新当代城市发展理念与实践。智慧城市将对整个社会形态,城市的未来走向和途径产生深远影响。智慧城市是继数字城市之后信息化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7]

2010年,IBM正式提出了“智慧的城市”愿景。与此同时,国内不少公司也在“智慧地球”启示下提出架构体系,如“智慧城市4+1体系”,已在城市综合体等智能化项目中得到应用。最近国家制定的海绵城市计划就是推动智慧城市发展的一项战略决策。

2013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就了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要通过促进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来提升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意见提到:在有条件的城市开展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建设。各试点城市要出台鼓励市场化投融资、信息系统服务外包、信息资源社会化开发利用等政策。支持公用设备设施的智能化改造升级,加快实施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水务、智慧国土、智慧物流等工程。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共同参与智慧城市建设。

2015年4月22日,阿里巴巴正在整合旗下资源,推出“智慧城市”一站式解决方案。各地政府通过接入该“城市服务”平台,可以利用手机为用户提供公共服务。阿里巴巴计划,该平台今年将在全国50个城市上线,惠及1亿市民。

阿里巴巴方面宣布,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首批12个城市“互联网+”城市服务已同步上线。用户通过支付宝钱包、微博和手机淘宝进入城市服务平台,完成交通违章查询、路况及公交查询、生活缴费、医院挂号等通用服务。这种“互联网+城市服务”,让偏远地区的用户也能够通过手机便利地享受城市公共服务,推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目前国内以北京为首的特大、大型城市都迫切需要解决的交通(堵车)问题、雾霾问题、生态保护、城市整体建设、公共服务、医疗保障、养老健身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可以在新智慧城市的“智慧”中,用高科技手段来逐步解决。

正是由于智慧城市的发展,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巨大的生产性消费需求和更为普遍的生活性消费需求,在互联网+与文化+的双加相互作用中,开创出更为宽广的创意空间。

三、新发展:云计算的崛起与运营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现在大家对于“云端”的概念已经很熟悉了。严格地说,云计算是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Computing)、并行计算(ParallelComputing)、效用计算(UtilityComputing)、网络存储(Network StorageTechnologies)、虚拟化(Virtualization)、负载均衡(Load Balance)等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8]。云是网络、互联网的一种比喻说法。过去往往用云来表示电信网,后来也用来表示互联网和底层基础设施的抽象形态。云计算是继1980年代大型计算机到客户端-服务器的大转变之后的又一种巨变。被看作互联网发展的第三次浪潮,是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带来生活、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的根本性改变,已成为当前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作为一种新兴的资源使用和交付模式,它描述了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的IT服务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它意味着计算能力也可作为一种商品通过互联网进行流通。

现在我们每个人可以把自己的信息存到云上去,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能接通网络都可以办公,甚至拿着手机就可以办公了。上传、下载都是很方便的事情。

云计算给我们带来的好处非常多。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动画电影的制作时间很长,每个画面制作出来之后还要放在一起用计算机重新处理一遍,才能成为可以放映的成品,这个过程叫做渲染。以前这个渲染过程需要几家动漫公司的多台服务器连续工作一两个月才能完成,因为需要处理的数据量非常巨大。现在使用云计算中心,三五十分钟就做完了。

再举个例子,现在有一种新兴的网络电商方式,叫微店网。全国的公司都可以到微店网上来注册,把产品放上来,一批个人经营的小店、微店从中挑选产品来经营出售,卖出去以后直接通过网络把订单交给厂方,厂方通过物联网进行配送。这种交易方式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信息沟通上也不存在问题。在购物方式和电商经营方式上创造了新的云销售的奇迹。

这些年电商里有个特别出名的企业叫三只松鼠,成立于2012年,厂址在安徽芜湖,是一家以坚果、干果、茶叶等森林食品的研发、分装及网络自有B2C品牌销售的现代化新型企业。2013年11月11日光棍节,这家公司的干果和其他相关产品在天猫上卖了760多万,而且全部是通过网络完成的。它是怎么做到的呢?当然是有一套网络销售的经营模式,同时也和自身的基础设施有关。其实这个公司的老板自己也不懂,但是他高薪聘请了专家来帮他打理。我们看到三只松鼠坚果的营销方式就是一种最典型的利用了云和网络营销来完成的整体发展。一个普普通通的坚果公司在网络上创造了销售奇迹。

但云计算还有更加重要的功能和机制,2016年云服务将被更充分的利用。Cazena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Prat Moghe预测会这样。他写道:“2016年,CIO(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首席信息官)们会充分利用企业就绪的云服务,作为中间人提供这样的云服务,既满足IT部门在治理、合规和安全等方面的要求,又满足业务部门在敏捷性和响应能力等方面的要求。”[9]

四、新机制:移动网走向主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过去我们需要在电脑上完成的事情,现在都可以在手机上完成了。我国现有网民中,手机用户占了绝大多数,其中3G、4G用户就占了很大部分。虽然说在可预知的将来手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从总体上来说,移动网在全世界拥有着绝对不可动摇的地位。

美国调研了一份全球屏幕排名[10],第一位是手机屏幕,紧随其后的是PC机电脑屏幕,第三名是ipad(平板电脑)屏幕,第四位才是电视屏幕。这四种屏幕加起来占据了人们生活中信息获取总量的90%以上,剩下的不到10%是广播报纸和期刊杂志。广播一度沦为非常落后的传播方式,但随着私家车深入到老百姓的生活中,车载广播得到了复兴。而曾经在全球传媒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报纸期刊媒体则江河日下。

现在每天还有不少人由于职业、工作在看纸质报纸,但越来越少,有些人只是偶尔看一看。全球已经有不少报纸杂志的纸质版已经停刊。反观有多少人每天能够不看微博、微信的?几乎没有,特别是年轻人,除了那些根本就没有开通微博、微信的人。我们过去都是通过报纸获取信息,现在不是不愿意看报纸,而是手机上的信息更快捷更简短。从全球来看,坚持看纸质报纸的人的确是越来越少了。有些报纸办了一二百年,已经非常有名了,现在都宣布不再出纸质版了。久负盛名的百年老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从2009年起就已停刊,英国有着168年历史的《世界新闻报》停刊。港台流行文化杂志《YES!》、日本版权合作时尚刊《Oggi今日风采》、财讯传媒两本国外版权合作刊《动感驾驭》和《科技新时代Popular Science》,国内更有一批纸媒停刊。华商传媒集团的《钱经》、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风尚周报》、现代传播的纯文学杂志《天南》、专业数码游戏刊《数字通讯》。

五、新形态:自媒体迅速崛起

自媒体(grassroots media),互联网术语,意指在网络技术;特别是Web2.0的环境下,由于博客、微博、共享协作平台、社交网络的兴起,使每个人都具有媒体、传媒的功能[11]。自媒体也是相对传统新闻方式的表述,即:具有传统媒体功能却不具有传统媒体运作架构的个人网络行为。2003年7月美国新闻学会的媒体中心出版的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联合提出的研究报告对“We Media(自媒体)”进行了定义:“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和新闻的途径”[12]。

自媒体可分广义的自媒体和狭义的自媒体,广义的自媒体可以追溯到上世纪末,当时的个人主要,BBS个人专辑都可以叫自媒体,然后就是博客,微博等。而狭义的自媒体则是可以微信公众号为标志,再加上之后的百度百家、搜狐、网易、腾讯等自媒体写作平台。简单说,自媒体就是指为个体提供信息生产、积累、共享、传播内容兼具私密性和公开性的信息传播方式。

自媒体打破了过去官方媒体一统天下的局面,迅速发展起来。一个微信公众号,就会有几千人的朋友圈和几万几十万人甚至百万以上的粉丝。总的来讲,过去那种由官方的大型传播机构来主导的传播方式已经变成了无数多元化的自媒体传播方式。

自媒体的发展是不断演进的。首先出现的是博客,当初最出名的博主是老徐(徐静蕾),她的个人主页有2000多万的粉丝。这种博客的出现是一种根本性的转变,它标志着个体的信息成为公众化的媒体,这就是自媒体。后来有了微博,就出现了很多拥有百万粉丝的“大V”,比如姚晨,她的微博粉丝是千万级的。这些“大V”每个都是一个自媒体,他们承担了过去只有官方媒体拥有的传播功能。其后便进入了微信时代,这是一个更巨大的变革,国内每月微信活跃的人数是5亿8千多万人。

传统媒体业与新媒体产业都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部类,如何让传统媒体升级换代,让新媒体快速发展,让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高度融合。当下,除了门户网站、博客、微博、客户端外,微信等新媒体(公众号,朋友圈)已经成为传统媒体拓展影响的标配。

六、新特色:小、微、新、特、融

当前,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创客空间建设和创客实业发展,成为2015年最重要的经济文化发展方向之一。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双创”作为我国经济转型和保增长双引擎之一,迅速推动和形成了继20世纪80年代的两个创业潮——个体户创业潮、20世纪90年代网络精英创业潮之后的第三次创业潮。这次创业潮和以往的“下海”有所不同,文化科技的创新、创意与创业在此轮高潮中具有举轻若重的作用,成为“双创”战略的一个引擎。其特点可概括为“小、微、新、特、融”。

第一,小企业。现在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对于我国的经济有很重要的意义。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小企业越来越多,小企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快,更多的人投入到市场之中创办自己的企业。在整个发展的过程中,现代的文化创意经济作为一种新的运营方式,和过去的那种生产线制造业的方式完全不同,要求有更多的独特性。

第二,微方式。指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动漫、微视频等微媒体,微营销这些都是我们能看得到的微产业方式。微方式实际上已经成了我们生活和经济、消费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方式。过去我们还在发短信,每条都要支付费用。现在我们用微信的方式,用微视频的方式直接交流。即使隔着千山万水,拿起手机就可以清清楚楚地面对面交流。

第三,新业态。我们以前讲的文化产业就是演出、广播、电视、电影、出版、文化旅游等类别。今天的文化产业每天都在产生新的业态。最近,百度、腾讯、阿里巴巴都开始通过互联网的方式介入医疗产业。阿里巴巴与上海最大的汽车公司合作,建立汽车基金。格力电器准备进军手机市场。滴滴打车、饿了吗等企业获得高额投资,融资,这些都表明新业态的产生打破了原有的界线,将会创造出很多以前难以想象的东西。

第四,酷特色。“酷”这个概念就是现代社会时尚和发展的一种基本特色。日本人称自己是酷日本,韩国人说他们是酷韩国。韩国和日本的这种酷的特色对我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像前一段时间热播的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引发了很大的热潮。这样一种酷特色指的就是新一代年轻人,80后、90后甚至00后青年群体性追逐的浪潮式时尚文化新潮流,新奇、新颖、新特,反叛、反抗、反向,是他们鲜明的时代标记。

第五,融思维,是指跨界的思维,融合的思维,人们有需求,精神有需求,生命有需求,人的爱好也有需求。以前在文化产业领域里,就“文化产业到底包含哪些”争论了很多年。以前官方倾向于把互联网圈定在某个范围,按照科层和整体的条块分隔的管理方式,不能越界。但是,今天“互联网+”带来的是跨界融合,行业融合。2014年国务院10号文件明确提出,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要为装备业、消费品业、信息业、建筑业服务,整体还要为旅游业、农业、甚至包括体育产业服务。既然要为这么多产业服务,互联网就是要与各产业融合在一起。我们不再需要去争论互联网中的某些企业是不是文化创意企业。文化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要进入到创意产业和创意经济的新阶段,这是顺应国际整体发展的必然趋势。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开始了大范围的跨界运营。易观智库最新推出的《互联网金融之互联网理财研究报告》指出,2015年跨界合作将成为常态,仅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就有百度与电信行业合作的百度“沃百富”,阿里与旅游行业合作的阿里“旅游宝”,百度与电影行业合作的百度“百发有戏”、阿里“娱乐宝”,腾讯与汽车行业合作的腾讯“奥迪A3理财通”。

所以,今天我们谈到的互联网+不再仅仅是过去的互联网思维的概念,而是由思维进入到实践领域,互联网+由一种观念创新、理论创新进入到实践创新之中,成为一种经济行动的纲领与文化行动的动力,并开示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路径。(来源:《江苏社会科学》文/金元浦 编选:)

总之,我国互联网+背景下的文化创意产业面临着从技术基础形态到文化内容产业、数字传播、体验营销的新阶段。研究这一新阶段的新特点、新方式,对于预测未来总体趋势、文创产业转型升级、文创企业发展选择,都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及肯尼斯·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盛杨燕、周涛译,浙江人民出版社,杭州,2013

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著《爆发——大数据时代预见未来的新思维》马慧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北京

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詹姆斯·富勒著《大连接:社会网络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对人类现实行为的影响》简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北京

张勇进王璟璇《发达国家大数据政策比较研究》

[1]Magoulas, Roger; Lorica, Ben (February 2009). "Introductionto Big Data". Release 2.0 (Sebastopol CA: O'Reilly Media) (11)

[2] Howard Wactlar, CISE Directorat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BigData R&D Initiative, NIST Big Data Meeting, June, 2012; nist.gov/itl/ssd/is/upload/NIST-BD-Platforms-05-Big-Data-Wactlar-slides.pdf

[3]Segaran, Toby; Hammerbacher, Jeff (2009). Beautiful Data:The Stories Behind Elegant Data Solutions. O'Reilly Media. p. 257.

[4]原载福布斯中文网(上海) 2014-12-0515:50:15雷军:如果大数据不能转化价值,小米就破产了。[5]见evget.com/article/2016/1/6/23343.html《2016年最值得关注的大数据领域33大预测》,其内容为:首席数据官将成为信息技术领域的“新宠儿”Blazent公司首席技术官办公室负责人Michael Ludwig认为,首席数据官(CDO)会成为信息技术领域的“新宠儿”,永远让办公室政治更显错综复杂。他写道:“正是由于大数据很复杂,又需要完整而准确的数据,首席数据官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因而,首席技术官和首席信息官需要给首席数据官让出地方,除非确立了明确界定的角色,并成立了相关团队,否则高层管理团队当中会出现紧张局势。”

首席洞察官成为大数据整理过程的关键领导者但不是每个人都这么认为,其中包括PROS公司的首席远见官Craig Zawada。“2016年,我们会开始看到被任命的首席数据官日渐式微,这是过去的一种角色。相反,2016年会出现首席洞察官,这类人将成为大数据整理过程中的关键领导者。”

[6] academia.edu/21181336/Smart_City_Roadmap

[7] Komninos, Nicos (2013-08-22). "What makes citiesintelligent?". In Deakin, Mark. Smart Cities: Governing, Modelling and Analysingthe Transition. Taylor and Francis. p. 77.

[8] Hassan, Qusay (2011). "Demystifying Cloud Computing". TheJournal of Defense Software Engineering (CrossTalk) 2011 (Jan/Feb): 16–21.

[9]见evget.com/article/2016/1/6/23343.html《2016年最值得关注的大数据领域33大预测》。

[10]来源services.google.com/fh/files/misc/multisceenworld_final.pdf

第9篇:科技创新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科技管理;创新

高校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和高水平的科技专家,学术思想活跃、学科门类齐全,非常适合进行自由探索式的、多学科交叉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实践证明,高校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队伍中的有生力量。高校的科技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方面,它肩负着对全校科技发展规划和科技管理政策的制订、实施,以及对科研项目、科研组织、科研效应等方面进行管理的重任,对高校的科研乃至整个高校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校的科技管理工作面临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就要求对高校的科技管理进行创新。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使高校的科研成为现代经济健康、快速、稳步发展的动力源。

一、科学技术的创新依赖于科技管理的创新

创新是科学研究的本质,只有创新的科学技术才是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第一生产力。一方面,科技创新是实践活动,科技生产力是第一性的物质活动,科技管理是对科技生产力起反作用的第二性活动,对科技生产力起解放作用和保证作用。另一方面,管理活动的目标是追求效益,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管理的最大目标应该是追求科学技术的创新。换言之,有效的科技管理应该是符合创新要求,鼓励和有利于科技活动中的创新。因此,科技管理要为科技创新提供适宜的环境,就必须以适应时展变化的需要为目标,大力推进科学技术创新[2]。

科技管理创新就是一个根据科技活动的特点,通过对科技活动自身的规律及其外界环境与条件的发展变化的不断认识,通过对科技管理体系的完善和重构,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和促进科技活动发展的过程。

高校科技管理创新,既是时代赋予高校科技管理部门的使命,又是高校科技管理自身的需要。因此,高校的科技管理工作必须在观念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断扫除束缚科研、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理顺内部科技管理体制,进一步推动高校整体科技实力的提高。

二、科技管理的创新依靠科技管理人才的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经济活动越来越依赖于知识的产生、获取、传播和应用。特别是高技术及其载体-人才,将是这种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形态最重要的资源依托和生产过程中的重要资本。管理的观念也在由重视对物的利用转向重视人的作用,以使管理系统适应环境的变化,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作用,重点放在对人的能力的开发,积极性的调动,创造性的激发上。卓越的管理人才、优秀的科研人员是社会的稀有资源,其作用具有不可交换性。 从我国目前的科技管理现状来看,还没有一支科技管理的专业队伍对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进行高效率、低成本的全方位管理。大多数的科技管理者都是非管理专业人员,他们科研业务水平较高,口头表达能力较强,但在管理方面主要根据前辈和自身积累的经验按部就班地进行管理,工作局限在重复性劳动的基础之上,很少有人从管理学的角度创造性地进行工作,顺应变化的时代,不断更新管理手段,因而很难对以前的工作有所突破。因此,我们要注重管理人员的培养,注重后续教育和创新激发,走出“以工作促管理,以管理促创新”的新路。

科技管理创新能力来自于管理者,正如科技创新必须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一样,科技管理创新必须调动科技管理人员的积极性。科技管理人员是科技管理体系创新的主体,科技管理创新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等。

科技管理人员必须具有创新意识。科技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是产生创造性思维和实现管理创新的前提条件。创新意识在科技管理创新行为构成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决定了科技管理人员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创新性成果质量的高低。外部条件和环境刺激科技管理人员产生出管理上的创新欲望和想法之后,潜在的创新能力就会对此进行判别和筛选,进而发展成为一定的管理创意,引导创新意识向着运用创造性思维、实现创新性行为及产生创新性成果的方面发展,为科技管理创新的具体实施奠定基础。

科技管理人员必须具有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科技管理人员的知识能力结构是产生管理创新意识的基础条件。科技管理人员合理知识能力结构一般涵盖对新事物敏锐的洞察能力和系统分析能力,对科研活动基本规律的把握能力,对各学科发展前沿的信息收集分析能力,对科研发展方向的科学预测能力,对课题研究的组织协调能力,等等。具备这些知识能力的科技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实施和完成管理创新意识成功的可能性必然较大,而成功的创新管理经验又进一步丰富了管理创新主体的知识能力结构,为实现向更高层次、更具价值的科技管理创新做好准备。

三、科技管理人才的创新首先是意识创新

(一)服务意识创新

高校的科技工作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这也是教育部对高校科技工作的基本思路之一。科学研究的产生也要有适宜的温度,就像母鸡孵蛋一样,温度低了不行,温度高了也不行,只能在某一段最适宜的温度间才能孵出小鸡。同样,科学研究成果只有在各方面条件都具备的适宜环境中才能产生,这就需要科技管理人员把自己放在一个服务者的位置上,多为科研人员着想,解除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营造一个有利于科学家、科研成果产生和成长的环境。

(二)管理意识创新

强化科技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是科技管理创新的保证。在注重服务意识的同时,科技管理人员还必须以“树立服务意识,强化管理职能,创新管理模式,提高服务效益”为指导思想,即通过提高管理效益来提高服务效益。

科技创新反映的是科技进步与科技水平的提高,要求对管理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因此管理创新必须与科技进步同步发展。经验对于管理是很重要的,但仅凭经验和直觉是不能做好科技管理工作的。当前科技管理人员在注重服务意识的同时,必须强化管理意识。科技管理中的管理意识,其含义包括3个方面:一是科技管理本质上是管理,科技管理人员必须明确自己所从事的是管理工作,而不仅仅是事务性的服务工作;其次是“政策意识”,在管理实践中,深入调查研究,提高政策水平,敢于挖掘、触及和研究高校在科技管理方面的深层次问题、棘手问题;三是“理论意识”,在日常的事务性工作中善于总结,及时将直接的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同时加强对管理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管理水平[3]。

四、科技管理创新还需要激励机制创新

动机支配人的行动,动机本身产生于需要。当科技管理工作中某种新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时,科技管理者心理上会产生一种激发创新意识 的内在动力。因此,创新动机是激发科技管理人员不断创新的重要内在因素。这些因素直接促使科技管理人员在工作中不断地总结过去、审视当前、思考未来,不断作出新的选择和决策,不断强化管理创新意识。

在科技管理激励机制中应体现实事求是和按劳分配的原则。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的公平理论认为,人都有一种追求公平的付出与所得的报酬,同他人的付出与报酬进行比较,所以在制定和实施激励措施时,应充分考虑到科技管理人员在衡量自己的“投入”和“报酬”的相对值,充分发挥科技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工作的两大主题,而要搞好科学研究工作,科技要创新,科技管理工作也要创新。高校科技管理创新是科技管理工作的促进剂,是新时期党对各项事业要求的具体体现。要实现高校科技管理创新,就要抓住机遇、创造环境,切实提高科技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与时俱进,开拓前进,才能使高校科技管理工作跟上时代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