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科技风险管理范文

科技风险管理全文(5篇)

科技风险管理

第1篇:科技风险管理范文

医学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社会环境是复杂多变的,成果转化对政策和经济有很强的依赖性,风险投资体系的不完善会造成资金风险,市场接受与扩散度,会造成时间风险。

2医学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管理对策

医学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管理要按照风险管理的步骤,经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处理和风险监控的过程。风险识别是用判断和归类的方式对医学科技成果转化已知的和潜在的风险进行鉴别的过程,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风险分析是对已识别出的风险,找出产生原因,确定与其它风险的关系,并分析风险发生概率及其影响程度,制定出相应的防范计划;风险处理是对已知风险的处理方法和技术,是对防范计划的执行过程,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风险监控是对风险的发展与变化情况进行全程监督,并根据需要进行应对策略的调整。医学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经过开发、应用、推广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风险,并且每个阶段的风险都会对后续阶段产生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可用风险管理方法对医学科技成果转化的各阶段进行技术风险管理、转化风险管理与市场风险管理。

2.1技术风险管理

2.1.1选择转化方案医学科技成果转化开发阶段十分重要,建立完善科技情报体系,收集情报信息,了解市场行情;强化中介服务体系,对科技成果的潜在市场价值做出客观的评价;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最优转化方案,减少转化阶段的风险发生概率。

2.1.2技术风险控制新技术的可靠性与成熟度未经市场和生产过程的检验,其可行性和市场的潜在利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技术本身的风险可使下一阶段的风险增加。因此,要加强激励机制,有效引导科技人员创新潜力,提高技术水平。即时申请专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可降低技术风险的发生概率。

2.2转化风险管理

2.2.1选择合作对象医学科技成果能物化的技术都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周期长、风险大,需要巨额资金投入,研究机构自身力量不够,除政府支持的转化项目外,必须与企业进行多种方式的合作。合作对象选择不当,可带来科技成果流失,如人才流失带走成果、专利泄密与侵权以及利益分配纠纷等信用风险,选择最佳合作对象,可减少转化风险的发生概率。

2.2.2减少转化环节风险医学科技成果的转化环节复杂,需要加强建立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以及合理的运作机制,为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搭建一个平台。要求科技人员拥有企业家的精神是不太现实的,但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可培养一批能够适应学术与商业环境,能够在研究者与投资者之间掌握合理预期、具有法律知识、经济知识与风险管理能力的职业经理人。他们了解科学、发现与开发流程,由他们参与、运作与协调成果的转化过程,可大大降低转化阶段的风险概率。

2.3市场风险管理

2.3.1适应社会环境政治、经济与自然环境的变化对市场的影响很大,亦可带来商机。选择进入市场的时机很重要,加强对市场的观察能力,掌握社会需求,获得需求者认同[2],可降低市场风险。

2.3.2适应市场环境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只有不断地、更快地更新技术,才能跟上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替代品、仿制品有随时出现的可能,尽快地占领市场,提高竞争力,才能延长技术寿命,规避时间风险,创造更大效益。所以,有学者认为,科技转化的速度决定其价值[3]。

3总结

第2篇:科技风险管理范文

1.1方法

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护理风险管理。

①成立风险管理小组。由护士长总负责,组员为全科护士,人人参与风险管理,及时发现每个工作环节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并立即纠正,做到每天有检查、每周有汇总、每月有分析。对本月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整改措施并评价效果。

②护理风险识别和评估。脊柱外科患者常见护理风险来自患者自身、护理人员和环境方面。患者自身风险因素包括患者心理状态、健康状态和遵医行为;护理人员风险因素包括风险意识不强、专科知识学习不充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经验不足、疏忽细节问题、应急能力差等;环境方面风险因素包括病区环境、护理设施、抢救物品性能等。

③患者风险管理。建立健全护理安全风险预案和应急处理预案,患者就诊2h内责任护士正确及时评估危险因素,确立高危人群,重点观察,重点防护,做到心中有数,床头插醒目标志牌(如防坠床、防跌倒、防压疮等)。每班进行评估,做好班班交接,对患者及家属进行风险教育,鼓励患者为自己的安全把关,共同杜绝各种医疗差错的发生。入院时告知患者和家属双向查对的意义和要求,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查对环节,积极配合执行规章制度。

④护理人员风险管理。对护士进行持续有效的风险教育,如分析护理风险案例、强化法制观念、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风险的认识,同时实行护理风险事件发生与绩效考核挂钩的原则,督促护理人员学习法律法规,构建护理安全文化;实行弹性排班,增加薄弱时段的人员,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促进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交流,增强团队协作精神,树立牢固的职业责任,有效规避护理风险;增加培训的力度,对科室的护理人员进行分层次培训,提高专科技术水平和应变能力;每日晨会后,护士长到重点患者床前进行护理安全评估,指导管床护士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并监督措施的落实情况,持续改进护理质量。

⑤环境风险管理。完善病区的基础设施并定期检查其完好性,根据脊柱外科患者的特点及需求在病区的走廊墙壁上安装扶手,保持病房地面清洁、干燥,做好防滑措施。病床加上防护栏,呼叫器置于患者床头。卫生间加防滑垫、安装扶手、呼叫器。保持病房内环境安静,光线充足、通风良好;定制海绵、脚圈、翻身枕等护理用具;高危药品使用红色标识并与普通药品分开放置,麻醉药品加双锁保管,严格交接班并记录,急救物品实行五定管理,确保抢救物品的正常使用。

1.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小结

第3篇:科技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妇产科;风险管理;护理形式

在妇产科产妇护理工作中开展风险护理这种形式,早期产生于欧美发达国家,相关研究人员表明,在医疗机构的诊疗过程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而妇产科产妇的护理工作则是以上风险中的重要环节[1]。医护人员的尽心诊疗与护理能够极大程度上提升产妇的诊疗积极性与依从性,获得产妇家属的满意与赞扬,也能够提升产妇的诊疗进程,帮助产妇早日康复[2]。本研究旨在探究风险管理在妇产科护理工作中的安全性和必要性,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在2017年6月—2018年6月间收治的凶险性前置胎盘产妇80例,其中随机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年龄25~37岁,平均年龄(28.79±4.52)岁。怀孕周期16~38周,平均(26.75±4.52)周。对照组,年龄26~38岁,平均年龄(29.45±3.62)岁。怀孕周期20~38周,平均(30.75±4.46)周。以上两组产妇的相关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在治疗过程中对照组产妇使用常规护理形式,而观察组产妇采用风险护理治疗的形式。首先,应当制定详细的护理制度,针对不同情况的产妇制定相对应的护理档案。将护理人员按照自身的能力水平划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一个小组中配备具有专业知识和护理经验的护士长作为小组长,统筹组员的各项工作,并且针对其工作完成的情况开展工作评价,不断完善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针对每一位产妇开展病情评估与护理计划,设计应急事件处理机制、药物过敏处理机制、病情突发处理机制等不同的护理形式,进而能够保证在特定环境与事件中,每一位产妇的需求都能够最大程度得到满足。其次,在收治产妇的同时应当针对产妇的自身情况,病例内容开展详细的风险评价,对不同病情、病程的产妇制定风险评估手册,并发放到护理人员手中,进而能够为其工作开展奠定良好的数据基础。对于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针对妇产科产妇护理中极易出现的问题详细说明,避免护理人员面对突发事件的手足无措,诱导产妇病情恶化。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上的数据分析临床诊疗的具体效果;并且记录产妇血性恶露时间、体温异常时间、月经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等相关指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手术2h后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对比

观察组产妇接受风险护理诊疗形式,能够在手术进程中降低出血量和手术时间,缩短了产妇的诊疗进程,并且产妇在住院时间上也具有明显的差异。两组产妇在诊疗中的各项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血性恶露时间、体温异常时间、月经恢复时间等相关指标对比

产妇在接受诊疗之后血性恶露时间、体温异常时间、月经恢复时间对比上能够明显看出,观察组产妇的情况与对照组相比较具有极强的优势,产妇个人的身体状况和恢复情况也较为理想。两组产妇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母婴结局对比

在使用风险护理进行诊疗的观察组中,产妇出现术后出血、伤口感染、子宫切除、胎盘植入、新生儿窒息等一系列的并发症情况较少,而使用常规护理形式的对照组产妇则数据分析并不是十分理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产妇护理有效率对比

研究组产妇的整体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生产风险作为威胁产妇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引发生产风险的因素主要由子宫收缩乏力、软产道损伤以及凝血功能障碍等,且以上因素相互影响导致产妇出现生产风险[3]。临床上常使用所缩宫素预防生产风险,但是缩宫素存在一定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大剂量缩宫素会引发高血压、水钠滞留、低血压和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4]。缩宫素可以预防生产风险,其优势在于价格低廉,通过加强子宫肌收缩、压迫血管达到止血的作用。益母草注射液为中药制剂,通过刺激平滑肌而促进血管收缩,达到镇痛、止血之效。益母草注射液的止血效果优于缩宫素,具有降低血管通透性、促进血管收缩、调剂激素水平、止血、镇痛和调经之效。将缩宫素和益母草注射液联合使用,可以降低产妇子宫收缩引发的疼痛,止血效果明显。针对生产风险的预防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首先,应当加强孕妇的产前检查。对于首次怀孕的孕妇应当确定其胎儿大小、妊娠综合症、双胎盘等情况是否具备。对于二次生产的产妇而言则需要详细询问在首次生产中是否出现的生产风险、滞产、难产等现象[5]。针对产妇的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生产准备,避免出现准备措施不当造成的生产风险现象[6]。其次,在生产过程中应当详细整合产妇的具体症状,判断其是否存在高危因素。在产妇生产的过程中可使用自由姿势、分娩球帮助产妇生产,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疼痛感、压迫感,尽量缩短生产时间[7-8]。与此同时应当控制胎儿头部娩出的速度,避免快娩出造成的阴道撕裂、出血情况。针对剖腹产产妇,医生在手术过程 中需要使用舒缓、轻柔的动作,避免损伤产妇软产道。生产过程中可适当按摩产妇子宫,准确计量出血量。最后,优质处理第三产程。对于第三产程的优质处理能够降低产妇生产之后的出血量,其主要做法有:在胎儿头部和肩部娩出之后应当及时预防性应用缩宫素。针对二次生产的产妇可在胎儿全身娩出之后、多胞胎生产产妇可在最后一个胎儿娩出之后使用预防性缩宫素。在胎儿全部娩出之后需要轻轻拉扯脐带,并且轻轻按摩子宫帮助胎盘娩出。在胎盘娩出之后则需要仔细检查胎盘,判断其是否完整、是否存在产道损伤等情况,进而及时发现产妇的不良现象并有效处理,避免生产风险[9]。根据本研究内容能够看出,两组接受不同形式的护理工作之后,研究组的并发症、不良反应、护理满意度等相关数据均高于对照组。因此,在妇产科产妇的诊疗过程中使用风险护理能够提升产妇诊疗期间的安全性和依从性,帮助产妇更好地适应诊疗生活,早日恢复健康状态。因此,应当在临床诊疗中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春玉,黄儒.分析风险管理在高龄产妇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20,10(9):192-194.

[2]曾伟虹.流程化沟通方式在提高妇产科护理服务质量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学,2014,38(9):1100-1101.

[3]左艳.对产妇进行护理时实施产房风险评估管理的效果探讨[J].当代医药论丛,2020,18(4):212-213.

[4]肖敏,林叙君.基于病例分型的护士分层级管理在妇产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学,2018(6):612-614.

[5]李永红.护理风险管理在妊娠期高血压产妇中的效果[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9,33(4):353-355.

[6]王燕,贾桂玲.柔性管理方案对产科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质量及产妇满意度的影响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26):114-116.

[7]滕杨,程明清.分析风险管理在高龄产妇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13):28-30.

[8]刘姗.护理风险管理在产妇及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9,26(12):165-167.

第4篇:科技风险管理范文

当今时代,大数据及新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为期刊出版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期刊的投稿、审稿、日常稿件管理、稿件录用、编辑加工、排版校对及印刷发行等各个环节的效率都大大提升,期刊编辑和作者、读者以及审稿人之间的通讯更加便捷。具体到科技期刊,技术的加持对传播和普及新的科研成果、促进行业学术交流、反映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等功能也愈发突出。[1]但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发展也为科技期刊,特别是科研院所期刊的保密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我国的科研院所一向是敌对力量渗透和窃取情报的主要目标,其下属科技期刊中的科学技术秘密也存在着泄密风险,如何在互联网时代既确保科技期刊顺利出版,又能有效防止国家科学技术秘密泄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科研院所期刊为例,对互联网环境下科技期刊面临的保密管理隐患和对策展开研究。

一、科研院所期刊保密管理存在的隐患

(一)窃密技术的发展加大了泄密风险现阶段,科技期刊的投稿、审稿、日常稿件管理、录用、数字出版等一系列流程均依赖互联网,网络安全对于科技期刊的保密工作十分重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给期刊编辑出版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伴随着更多的期刊网站被攻击、黑客入侵投稿邮箱、期刊管理电脑被植入木马病毒等失窃泄密事件。此外,编辑部与审稿专家、作者、排版公司、印刷厂等常常通过网络联系,也更易被敌对力量通过网络钓鱼、远程操作、欺骗等方式获取信息,使得未经审查和技术处理的稿件流入网络。许多期刊在传统纸质刊物出版的同时,采用数字出版模式将期刊全文完整上传至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字化平台,或者利用新媒体优先出版,随着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发展,此类公开出版的期刊也变成了敌对力量开源情报的重要来源,易引发关联失窃泄密事件,为科技期刊保密管理工作增加难度[2]。

(二)保密管理制度不全扩大泄密风险许多科研院所建有专门负责保密工作的机构,但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科研项目等的相关保密工作上,关于期刊方面的保密管理制度常常是不健全并且落实不到位的。首先,保密制度大多停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科学技术保密规定》《新闻出版保密规定》等法律法规层面,未细化到期刊出版方面。其次,期刊出版的整个过程涉及的主体与环节众多,即使有关于期刊出版的保密管理工作细则,也并没有涵盖作者、编辑、审稿人等各个主体,更未能细化至投稿、审稿、稿件日常管理、录用、出版、印刷等诸多环节。再者,在保密管理工作落实过程中,易出现保密部门与编辑部门之间各自为政、互相推诿和保密审查流于形式等现象。保密制度的不健全和落实不到位导致泄密风险进一步扩大,既威胁国家利益,也不利于期刊自身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三)责任主体保密意识淡薄增加泄密风险从期刊投稿到期刊出版的整个流程中,涉及的责任主体主要有作者、期刊编辑、审稿专家等,不管是哪一个主体放松警惕,都会增加期刊泄密风险。首先,科技期刊的许多投稿作者来自部队、军事院校或科研院所,其自身工作中常常接触到许多涉及国防安全、最新科技等包含国家秘密的项目,如果作者保密意识淡薄,因学位获取和职位晋升需要急于发表成果,自觉或不自觉地忽略了技术保密,将相关项目的步骤、原理、计算过程等公开,会造成泄密,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其次,部分期刊编辑人员缺乏期刊相关专业知识,对稿件保密审查流于形式,无法有效判断文章是否涉密;或者期刊编辑仅看重文章创新或技术内容,保密意识淡薄,忽略出刊流程中的稿件保密审查和其他保密事项,增加泄密风险。[3]再者,审稿专家作为稿件审查的重要一环,如果仅考查文章学术质量而忽视保密,也会造成泄密。

二、科研院所期刊保密管理工作的对策

针对前文所述科研院所期刊保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隐患,为进一步加强期刊保密工作,维护国家利益,下文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可以采取的对策。

(一)加强网络安全1.加强技术防护构建安全平台针对窃密技术如植入型木马病毒、黑客入侵技术等的发展,期刊采编系统、新媒体平台、数字化出版云端等也应加强技术防护,提高病毒防御能力、漏洞检测技术,筑牢防火墙,发展数据加密技术,加强入侵检测,多方位地构建安全的采编系统和新媒体平台,同时,打击网络上假冒期刊官网的钓鱼网站,为作者提供可靠的投稿途径。2.严格控制计算机输入输出科研院所因保密需要常常建有自己的内部网络,而期刊出版流程中部分环节需要在互联网上处理,如收取网络投稿、数字出版等,但又有部分环节需要在涉密、非涉密计算机之间进行输入输出。在工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循相关规定,进行身份识别和登记,坚决杜绝在非涉密计算机上存储涉密信息、将涉密计算机和非涉密计算机连接、交叉使用存储介质等行为,坚持“专机上网,专人管理,专盘存储”的原则,有效降低泄密风险。3.提高网络沟通警惕性作者投稿常通过网络,但网络信息鱼龙混杂,存在期刊钓鱼网站和中介等,要注意甄别信息,不要轻易将稿件发给陌生人,尽量使用期刊官方途径投稿,通过官方电话与编辑部沟通。期刊编辑也应时刻保持警惕,不被冒牌作者和专家套取信息而泄露国家秘密,同时编辑应在期刊官网显著位置标注信息,引导作者加强保密意识,提醒作者在投稿前进行论文保密审查。审稿专家也应选择固定的方式与编辑部沟通,且在网络上谨慎言语,减少互联网泄密风险。[4]

(二)健全并落实期刊保密管理制度1.完善期刊保密工作细则科研院所应根据各项保密法律法规及条例,结合期刊出版的环节和特点,制定符合实际且容易实施的保密工作细则。首先,要严格管理自身的科研成果,对所属人员拟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进行严格的保密审查;其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科学技术保密规定》《新闻出版保密规定》《公开地图内容表示若干规定》等相关法规明确定密原则,给出具体范围,制定保密密级标准,具体说明每个环节如何确保不泄密,包括投稿的选题、涉密稿件的管理细则等,让期刊编辑等人员对于稿件审核时应着重于哪些事项一清二楚;最后,明确期刊保密管理工作责任部门,将保密考核与部门绩效挂钩,健全保密审查制度,完善期刊保密管理工作奖惩制度和监督制度,实现期刊保密按级负责,防止出现多方推脱和流于形式的现象。2.落实期刊出版各环节保密要求(1)投稿期刊需要设置安全的投稿途径,应在征稿须知中明确选题范围,设置保密条款,规定不得引用保密范围内的资料和内部文件,尤其不要忽略参考文献引用时的涉密可能,要求作者所在单位提供符合要求的保密审查证明。从源头抓起,既是对作者的提醒,同时也可起到一定的保密宣传作用。[5−6](2)审稿稿件必须坚持送审制度。在送审前,需首先确保送审文章已经提交给作者单位进行保密审查。通过安全途径送审后,需要求审稿专家将技术评审和保密评审相结合,如若技术审查不通过,则予以退稿修改或撤稿,并告知作者退稿原因及需要修改的地方。(3)稿件日常管理收录进来的稿件,需专人管理、专盘存储、分门别类保管,对于已收录稿件的保密审查表需要一一对应,已刊发文章的保密审查表需造册存档,各类稿件的传递、存档、销毁均需按保密流程办理。(4)编辑校对部分期刊编辑没有相关专业领域的知识,但他们又是稿件出版前的一道重要防线。在稿件编辑加工和校对过程中,编辑应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避免无法有效辨别涉密的数据和内容。针对作者修改后的稿件,应再次确认稿件保密审查到位。编辑在与审稿专家沟通时应提醒对方注意保密审核,与作者沟通时也要采取安全途径,且提高警惕,避免被假冒作者的敌对力量恶意套取信息等。[7](5)印刷出版期刊应选择具备相应资格认证的印刷厂,并与其签订保密协议,定期对期刊印刷工作人员进行保密培训。在交付印刷前,编辑应再次确认所有文章保密审查手续齐全,且与印刷厂采取固定途径传递期刊数据,避免在数据传输和印刷工作中出现泄密事件。(6)数字出版期刊应选择安全可信的大型数字化平台进行数字出版,如果是新媒体平台出版,也应加强提高平台的安全性能。同时,针对本刊采写或者转发的稿件都需履行审密程序,避免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8−9]

(三)加强保密教育1.加强作者保密教育作者是稿件的源头,作者所在单位应加强保密教育,促使他们全面了解保密法规和单位的保密规定及流程,建立保密承诺制度;其次,加强对作者的心理疏导,提醒作者不要因学业、职称等压力而急于发表文章;最后,定期开展一些讲座等向作者介绍如何在技术上对涉密内容进行加工处理,让他们能够正确把握处理论文中保密技术的分寸,从源头上杜绝泄密。[10]2.提高审稿专家保密意识审稿专家是判断稿件是否涉密的重要环节。他们要提高保密意识,学习保密法规,明确涉密事项,在关注稿件技术内容时,要提高警惕性和敏锐性,不遗漏涉密内容。期刊部门也要定期对专家进行培训,提高识密能力,为期刊保密加上一道重要的防线。3.提升编辑保密工作能力首先,编辑应该端正思想,认识到保密对国家、对刊物的重要意义,认真学习保密法律法规,不断增强保密意识。其次,编辑要认真学习保密工作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辨别非密和涉密内容的能力,增强岗位责任感,做到不放过一篇泄密稿件,不缺失一份保密审查。最后,编辑还应注重提升专业知识水平,通过培训、讲座、优秀论文、网络信息等及时了解期刊所属专业的最新动态和发展动态,积累专业知识;认真参考审稿专家关于文章保密审查的意见,提高判断涉密文章的能力。[11−12]

三、结语

第5篇:科技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急诊科;护理;护理管理;基础护理;医疗风险;护理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7月-2018年7月60例急诊科护理人员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纳入标准:均为我院急诊科护理人员,均自愿参与,依从性较好。排除标准:中途退出者。观察组女性29例,男性1例;年龄21~26岁,平均(23.64±2.12)岁。对照组女性30例;年龄21~27岁,平均(23.66±2.13)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管理,接诊后立即评估患者身体状况,协助完成各项检查,通知医生,做好分诊治疗准备。观察组:行护理风险管理:(1)接诊护理。急诊接诊后,3min内做出反应,与患者家属保持联系,详细询问病史及病情状况,了解发病时间及用药情况,记录相关信息。(2)运转护理。到达现场后,立即对患者情况进行检查,给予吸氧、心电图检查等,对具有严重疼痛患者,可给予吗啡止痛;心脏骤停者,立即实施心脏复苏术,观察患者病情,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再次对患者疾病史、用药史及病情等详细资料做出初步判断。给予患者及其家属心理安抚,消除紧张及恐惧心理,提升配合度[3-4]。(3)院内运转护理。入院后,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使用药物及治疗措施,结合病情,做好健康宣讲,提升疾病知识认知度,促使患者及其家属对治疗较好的配合,联系相关科室,做好急诊治疗准备工作。(4)转运途中护理。平稳移动患者,避免晃动,神志清醒者,给予心理护理,建立治疗信心及勇气,促使治疗顺利开展。密切注意各留置导管是否顺畅,避免脱落,观察针头是否稳妥,避免药物外渗。

1.3观察指标

根据相关制度,自制护理治疗评价表,内容包含:服务态度、基础护理、患者管理、规避纠纷、护理执行规范、应急能力及消毒隔离,每项分值0~100分,得分越高,说明该项护理质量越好。统计两组护理缺陷及护理满意情况,内容包含:护理差错、护理事故、护理纠纷,其中护理满意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

1.4统计学处理

选用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护理质量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护理缺陷及护理满意情况比较

两组护理缺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满意情况比较,观察组非常满意率高于对照组,满意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满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明显提升急诊护理质量,减少急诊护理中的缺陷,降低治疗风险。通过制定规范化急诊急救措施,明确岗位职责,调动护理人员积极性,将被动护理转变为主动护理,提升护理积极性[5-6]。本次研究中,通过分阶段对患者及其家属实施心理护理,缓解紧张情绪,提升疾病认知度,从而能够及时主动配合各项护理措施,确保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风险护理管理能够明显提升护理质量,降低护理风险,确保患者安全性,从而提高护理满意情况。研究显示观察组非常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此外,研究发现,在两组护理缺陷对比中,观察组各项护理缺陷均低于对照组,说明护理风险管理能够进一步降低护理缺陷,降低护理风险,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综上所述,急诊科护理管理中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效果明显,可有效提升满意度,提高护理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任莹,芦良花.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7,32(10):894-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