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道路职称论文范文

道路职称论文精选(九篇)

道路职称论文

第1篇:道路职称论文范文

相比之下,咱们这儿的“变通”可就“灵活”多了,不像老美那么“死心眼儿” 。

前些天,一位朋友为了他同事评职称的事找我,让我帮忙联系在省级以上杂志发两篇论文。说是有了这两篇论文,同事就能评“副高”了。见我有些犹豫,他特意强调:“其实这也没什么,花钱让人论文,付费发表作品,不过也就是变通变通,对谁都没有坏处。”

对朋友说的“变通”我略知一二。我知道,论文、发稿收费,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甚至还有方兴未艾的 “网上”正在得到一些人的青睐。其所以如此,是因为经过这种“变通”处理得到的“论文”能得到有关部门的承认而不加追究。

我知道,有些人为了评职称到―些报刊编辑部找熟人开据“论文证明”,用所谓“该论文拟在某月号发表”(离开证明的日期还有一两个月的时间)的“证明”代替已经发表的论文。之所以会有这种情况发生,是因为某些职称评定机构把评职称必备的论文“变通”为“论文证明”,我知道,职称评定的条件中明确规定要考英语和计算机,考试不合格者便不具备评定资格,可有些人却能从主管职称评定工作的部门开出“英语免试”、“计算机免试”之类的证明而且获得评定资格。

当然,还有我不知道的:本不该转干的因“变通”而得以转干,本不该提拔的十部因“变通”而得到提拔;本该严肃处理的贪官因“变通”而处理得不那么严肃……至于诸多假学历、假文凭、假履历、假干部之类的出现与“变通”有多少直接或间接的关联,更是一时半会儿难以说得清楚。

“变通”的后果,肯定还远不止这些。经过“变通”所评定的高中级技术职称,会不会有名而无实?经过“变通”所提拔的干部会不会高职而低能?经过“变通”“严肃处理”变得并不严肃,会不会坏了国法和党纪?还有,若是什么事都要寻求“变通”处理,原则、规矩、法纪条文会不会被“变”得形同虚没?“变通”吃香了,信念、道德、良知,还能有多少价值?

不能否认,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发展,某些章程、规定的条文本身已经过于陈旧和不尽合理。对此,正确的办法应该是章程过时改章程,规定不足补内容,从而让规定更完善、更科学、更具有可操作性。万不能像某些职能部门那样,一边对规定的刚性和严肃性三令五申,一边自己却在那里一而再、再而三地“变通”规定,在利用“变通”弄权获利的同时,把规定“变通”得面目全非,让人无所适从。

不是不能变通,也不是变通就一定不好,问题在于变通成了变相。何谓变通?是根据情况的不同所作的非原则性的变动。注意,是“非原则性”的变动。也就是说,形式可以变,方法可以变,手段可以变,但内容和原则不能变。这叫“万变不离其宗”。而许多所见所闻的所谓“变通”,却不但改变了规矩,改变了条件,也改变了标准,最终使事物本身改变了性质,导致了“变味儿”。

第2篇:道路职称论文范文

天价宣传片牵出腐败官员

刘瑞扬腐败 早有传闻

铁道部官员夫妻同时落马

专家称任人唯亲致监管失效

对于目前从刘瑞扬家中和办公室搜出的这些财物,熟悉市场的人士对记者分析,按市场价折算,累计至少接近5000万。上述熟悉刘瑞扬的人士称,刘瑞扬历任职务均实权在握,如此庞大的金额不可能是一天两天的累积,对于其腐败,其实内部早有传闻。

曾遭匿名举报

刘瑞扬1984年毕业于大连铁道学院(现大连交通大学)车辆系,历任铁道部运输局装备部货车处副处长、装备部验收处处长、北京铁路局副局长等职,今年4月上调回铁道部,任运输局车辆部副主任。

对于上述人士所言,记者从多位知情人士处获悉,在刘瑞扬曾任职的部门,确有关于他违规操作或腐败的传闻。

湖北省一位投资人士向记者透露,刘瑞扬在2004~2007年任运输局装备部货车处副处长、装备部验收处处长期间,曾与湖北一家涉及铁路自动化业务的公司的高层私交甚好,二人当时被同行称为“铁哥们”。在刘瑞扬的帮助下,该公司顺利拿到铁道部许多项目。

在担任北京铁路局副局长期间,刘瑞扬的“名声”似乎也不太好。据媒体报道,刘瑞扬在任北京铁路局副局长期间主要负责北京动车段 建设。熟悉当时情况的人士向记者透露,由于北京动车段在整个规划中地位重要,采购量很大,而刘瑞扬正好手握采购实权。该人士还称,对于刘瑞扬在采购方面的 违规操作,当时很多人对其敢怒不敢言。2008年时,曾有人向中纪委举报其利用手中的职权在北京动车段工程运营设备采购中有腐败行为。此事曾在内部引起不 小震动,但后无下文。

运输局易滋生腐败

在张曙光和苏顺虎之后,刘瑞扬已是铁道部运输局落马的第三名官员。据记者了解,铁道部运输局是铁道部的下属司局之一。2000年,铁道部将原来 的车辆局、电务局、工务局、机务局和运输局五个部门合并为一个部门,统称运输局。合并后的运输局由装备部、基础部、客运专线技术部、土地管理部组成。其中 装备部负责和铁路设备有关的绝大部分业务。“7·23”事故后,铁道部运输局进行拆分,新设立的机务部、车辆部、供电部实际上由原运输局的“装备部”拆分 而来。

一名曾在运输局任职的知情人士称,运输局实权在握,整个铁道部大半核心权力都集中在运输局,因而容易滋生腐败。

“压项目,把项目给自己的外包公司,再吃回扣。基本上运输局腐败官员都是这样一个套路。利益巨大又权力集中,所以不但容易出贪官,一出还都是巨贪。”知情人士称。

铁道部调查

刘瑞扬夫妻违纪案

经铁道部有关部门昨天证实,铁道部运输局车辆部副主任刘瑞扬及其妻子、铁道部文联副秘书长陈宜菡因涉嫌严重违纪,已被铁道部纪委立案调查。

这是铁道部运输局又一次被查出官员腐败案件。继原局长张曙光、原副局长苏顺虎因腐败被调查之后,今年7月中旬,铁道部运输局车辆部副主任刘瑞扬被有关部门带走调查,其妻子、铁道部文联副秘书长陈宜涵也在同一天被带走。

报道称,调查部门在刘瑞扬住处搜出现金千万和至少9件北京市房产证。

该事件导火索是相关部门在调查之前铁道部天价宣传片事件时,发现陈宜涵涉嫌不明款项数额巨大,不符合其所处职位,遂将目标转移到其夫刘瑞扬身上。

熟悉刘瑞扬的人士进一步向记者透露,刘瑞扬之前所任职务均为“肥差”,关于其腐败的传言内部早已有之。2008年,曾有人匿名向中纪委检举其在担任北京铁路局副局长期间利用手中权力在北京动车段工程运营设备的采购中牟取私利。该人士还称刘瑞扬平时胆大,得罪了不少人。

对于刘瑞扬夫妇同日“案发”,一位接近铁道部高层的人士对记者称铁道部多年来姻亲和近亲关系相当严重,对夫妻二人共同涉案并不意外。

专家

人事“近亲繁殖” 增加反腐难度

“夫妇同日双双被带走,这实在让人意外。但对于常年‘近亲繁殖’的铁道部来说这又不意外。”上述接近铁道部高层的人士如此评论刘瑞扬夫妇事件。

由于铁路系统的封闭性,常年来,“任人唯亲”这一弊端饱受诟病。业内人士称,在铁路系统,若某个“家族”有一人身居要职,则“全家”皆受益。

最先落马的原铁道部长刘志军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他任职期间,大量提拔亲戚任职铁路系统。其弟刘志祥数年内从一个普通的铁道工人做到了火车司机、人事干部、纪委书记、副站长,直至武汉铁路分局副局长、汉口火车站站长。

“7·23”动车事故后,网友在网络上晒出了铁路系统部分要职人员“家谱”,直指铁道部内部裙带关系严重。“不仅是亲戚,往往官员间还存在各种裙带关系。这些都让整个人事系统存在着盘根错节、一损俱损的复杂关系。”上述接近铁道部人士称。

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铁路系统人事制度上的“近亲繁殖”不仅容易产生官官相护,令监管和问责制度失效,而且许多在责任事故中受处分的官员在事件平息后,又以别的职务上任。

事实上,自刘志军事件后,中央在铁道部方面的反腐力度有所加大,不仅对人事做出大范围调整,对涉嫌的官员更采取“彻查”的态度。

第3篇:道路职称论文范文

一、在完善创建机制上下工夫,做到“两个到位”

文明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该站将创建活动贯穿于公路工作的全过程,努力做到了“两个到位”。

1.领导到位。领导班子每年都召开专项会议,对创建工作进行全面的研究和部署,做到认识、组织、责任、措施、投入,不断完善创建机制,创建活动力求覆盖全员、全过程。

2.机制到位。将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纳入全站目标管理重要日程,坚持做到部署、检查、考核、监督、奖惩与行业管理工作同步部署、同步考核、同步推进。

二、在队伍建设上下工夫,做到“两个加强”

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以加强创建理论普及示范为基础,采取辅导、讲座、讨论等多种形式组织干部职工学习,该站从2008年就开展了“文化之冬”系列活动,近两年又开展了“道德讲堂”活动,全面提升职工道德素质和凝聚力。同时大力宣传公路工作动态,树立和宣传本单位典型人物和事迹,四年来已在省市级新闻媒体上发稿95篇。

2.加强业务理论知识学习。在坚持抓好“周末大课堂”的基础上,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分期、分层次地对现有员工进行培训,取得明显效果。仅去年该站先后组织各类培训班10期,共培训职工370人次,极大地调动了职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在文明单位创建载体上下工夫,开展好“六个活动”

1.积极开展丰富多彩主题教育活动,提升文明创建工作水平。几年来,我站广泛开展了“创建学习型组织”、“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和“交通管理年”、“公路标准化养护年”、“学典型、促先进”、“创优质服务、建满意窗口”等争先创优活动。坚持开展“文明职工”、“文明样板路”、“文明家庭”、“最美养路员工”及“好公婆、好儿媳”等系列文明创建活动。该站将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扎实开展“惠民生”活动结合起来,切实解决关系职工切身利益问题。为一线职工配齐了四季工作服,部分职工、女职工投了意外伤害保险和平安险。

2.积极创建品牌活动,全面提升党总支影响力。党总支继续开展了“爱在路上、情系交通”为主题的系列活动。通过党员亮明身份、公开承诺、设岗定责等活动的开展,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氛围。我站的党建品牌是穆棱市仅有的两个牡市级党建品牌支部之一。”随着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党组织不断创新活动载体,将职工绘画、书法作品,党建格言及党员承诺展示在办公楼道,打造党建活动示范长廊,开启了党建工作新视窗。

3.积极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弘扬大爱无疆精神。几年来,该站积极开展“一帮一”扶贫解困,助学、助残活动,捐助扶贫济困款4余万元。同时,积极参与“三优文明城市创建工程”水保会战、“棱河爱心妈妈”及巾帼志愿者义工等活动。自2011年该站与马桥河镇北兴村结成共建对子以来,先后帮助修整村委办公室、冬除雪,夏抗洪,去年又投入技术人员、机械设备和80吨水泥帮助村里修筑水泥路580米,便于村民通行,真心实意帮助村民解决发展生产方面的实际困难。

4、积极关注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在2009年该站就出台了政策,对养路工子女考取大学,家庭经济困难的职工,单位以奖励、借款的形式,帮助职工子女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现已有4名职工子女受益。

5.积极加大投入精细养护,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为将鸡图公路八马段打造成旅游路、观光路、景观路,以文明样板路建设为切入点,创建畅、洁、绿、美、安景观公路,建公路景点2处、标语32块。投入大笔资金制作安装了标号志、警示灯、警示牌,在路边砌筑了形态各异的花坛340个,路树修剪造型98公里,路树刷白55公里,修整花床达80余公里,补植路树3000棵、香化69公里。

第4篇:道路职称论文范文

地名管理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一项基础工作,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国际交往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地名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对推进城市化进程有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我市地名管理工作在各级、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在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建立健全了“政府主管,民政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地名管理工作机制,基本扭转了地名标志缺、少、乱的局面。但与此同时,当前全市地名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为进一步做好地名管理工作,全面提升我市地名管理工作水平,经市政府同意,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理顺和完善地名管理机制

要坚持“政府主管,民政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认真落实部门的地名工作职责。市地名委员会将建立市地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市民政部门牵头,市建设、公安、园文、规划、邮政、文化、教育、房管、交通、城管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联席会议。地名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与公安、工商、房管、交通、国土资源等部门的联系,及时通报地名信息,做到资源共享,方便群众办事。规划部门要贯彻地名管理“适度超前”原则,在拟定城市道路交通专项规划及道路规划名称方案时,吸收地名主管部门参加。建设部门在安排城市道路新建、改建、拓宽计划时,要听取地名主管部门对道路命名方案的意见,做到工程立项时有名、工程竣工后有牌,并将地名标准化和地名标志设置的规范化作为道路、住宅区等工程项目验收内容之一。公安、交通、邮政、旅游、文化等部门要按照各自分工,认真履行地名管理的职责。*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钱江新城指挥部、*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园文局)、*之江度假区管委会应指定有关部门,负责区域内的地名管理工作,努力形成全市地名工作各负其责、密切协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进一步规范地名管理工作

各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和《*市地名管理办法》的规定,认真履行职责,严格依法办事,加强对地名的依法管理,加大对地名工作的宣传力度。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擅自取名、命名和更改地名。

(一)规范命名程序。地名的申报按照“谁建设、谁申报”的原则办理,地名的命名由地名主管部门负责承办。凡新建的道路、桥梁、隧道,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命名方案,提交同级地名主管部门审核,经公示和专家论证后,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批;新建的大型建筑物和住宅区,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由房地产开发商或建设单位向所在区、县(市)地名主管部门申请,市区范围内(不含萧山、余杭区)由市地名主管部门审批,萧山、余杭区及各县(市)由同级人民政府审批;各专业部门使用具有地名意义的台、站、港、场及风景点、纪念地等的名称,在征得同级人民政府同意后,分别由其专业主管部门审批,报市地名主管部门备案。

(二)严格命名原则。地名命名必须坚持系统性、层次性原则。市区内道路严格控制使用“大道”、“大街”的名称。为强化市区道路的方位识别系统,增强地名的方位感和指位性,今后市区新建道路(除住宅区、工业园区内道路外)的名称,原则上东西向的命名为“街”,南北向的命名为“路”,并逐步形成制度。各县(市)政府所在地的道路命名,由各县(市)政府确定。

桥梁的命名由建设单位或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桥梁的功能及规模选用“大桥”、“桥”、“立交桥”、“人行天桥”等作通名。其中“大桥”一般仅限用于钱塘江、运河上的桥梁及同等规模的桥梁,其余的城、乡道路桥梁用“桥”作通名。

楼盘的命名由建设单位根据楼盘的规模、建筑风格和特色及所处的地理位置,选用名副其实的名称,反对使用崇洋复古、新奇怪异名称,避免“花园无花、广场无场、山庄无山”的现象。严格控制“广场、中心、城”名称的使用范围。

(三)慎重实施更名。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关于除生僻字、异体字,以及带有侮辱性、歧视性等非改不可的地名需更名外,对可改可不改的地名原则上不改的规定,保持地名的稳定性。地名更名要坚持“大稳定、小调整”的方针,坚持走群众路线,让群众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凡遇地名更名的,均须召开市民听证会、专家论证会,通过新闻媒体和政府网站,公开征求意见,集思广益,形成方案报市政府决策。一旦形成决策,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保证更名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进一步落实地名标志长效管理

根据民政部、交通部、国家工商局、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在全国城市设置标准地名标志的通知》(民发〔*〕67号)精神,我市基本完成了城市标准地名标志设置工作,对方便市民群众交流交往和生产生活、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认真总结城市设置标准地名标志(以下简称设标)工作经验,适时组织“回头看”活动,进一步做好查漏补缺工作。要把工作重点由阶段性设标转向经常性管理上来,建立行之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和地名标志自然损耗经费保障机制,加大管理力度,实现随缺随补。因街、路、里弄专项整治而造成路、门、幢牌缺失的,应根据实际情况提供资金保障,真正做到“有人管事、有钱办事”。要探索依托街道、社区及标牌制作企业实行地名标设常年维护、分片包干的管理新路子,加强对地名标志的日常检查和维护,保持各类地名标志的完好和整洁。各区、县(市)应根据城市新建道路和小区的实际情况,及时抓好地名标志的经常性设标工作。

要高度重视地名信息化管理,保证地名信息的完整和准确。各级政府要投入必要的经费,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配合,由下而上逐步建立地名信息库,启动“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实现信息互联、资源共享。要结合实际,努力探索用市场机制管理地名工作的路子,有条件、有选择地实行地名有偿冠名。

四、进一步加大对具有历史文化内涵地名的保护力度

要紧紧围绕“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和“建经济强市,创文化名城”的总要求,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地名的保护挖掘工作,正确处理好“建设”和“保护”的关系。各级政府和各职能部门要结合“背街小巷”改善等旧城改造工程的实施,注重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内涵地名的保护工作。对重要的历史文化地名,要有选择地为其“树碑立传”,以传承历史、昭示后人,使其成为杭城新的文化景观。对已经消失的历史文化地名要采取多种措施进行保护、挖掘和恢复。同时,要广泛搜集资料,充分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列出保护清单,建立必要的档案资料;充分发挥地名专家学者在保护历史文化地名中的作用,努力探索老地名保护和恢复的新办法。

第5篇:道路职称论文范文

1 高校图书馆员“职业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

1.1 传统的职业形象导致“职业高原”现象

在我国现阶段,图书馆职业往往给人一种简单而程式化的工作印象,没有创新和深层的价值,在很多人的头脑中,图书馆只是简单的借借还还,没有高素质人才,也不需要高素质人才,人人都能干。这种传统的职业形象,使得图书馆的职业的社会认可度低,从而导致图书馆从业人员个人价值得不到实现,缺乏职业自豪感和职业热情,工作积极性不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职业高原”现象的产生;在我国高校,图书馆作为教学辅导部门,长期以来处于高校的边缘角色,是圈内有名的“三低”(社会地位低、学术地位低、福利待遇低)职 业。目前,高校都偏重教学和科研,在招聘人员时都很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而图书馆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没指标进不来,往往成为“招聘人员”的收容站,导致图书馆员工水平参差不齐,整体水平偏低。即使在图书馆工作的专业人才,往往由于社会地位低,待遇差等原因,自己付出大量的劳动得不到社会认可和尊重,心理上产生不平衡,工作上消极对待,这就产生“职业高原”现象。

1.2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体制导致“职业高原”现象

岗位终身制是产生“职业高原”的另一不可忽视的原因。我国图书馆大多实行岗位终身制,既不同外界交流,就是在内部,岗位调整也很少,有的人到退休都没换过岗位。馆员长期在同一工作岗位,做着重复劳动,遵循程序化的工作流程,稳定单一,没有压力,也就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思想观念不创新,只满足做好本职工作,不去积极关心与自己无关的部门和整个图书馆的绩效和形象,产生“职业呆滞”,最终导致“职业高原”现象产生。图书馆一般设有采访编目部,流通部,阅览部,技术部,参考咨询部、办公室等部门,业务工作内容单一,重复性的工作较多。这些岗位所需要的专业技能,知识和信息都比较简单,经过短时间的培训就能熟练掌握。工作一段时间后,工作人员很快就熟能生巧,以编目人员为例,每天就坐在电脑前,进行数据加工录入,一本书摸来摸去,要好几遍才能加工好,天天重复,难免要压抑和烦躁。而图书馆的流通人员每天就是借借还还,上架,还书,整理书架,每天下来也身心疲惫,还要面对某些读者的刁难,工作的乐趣少少。长期下去,“职业高原”现象自然产生了。

1.3高校图书馆晋升模式的单一导致“职业高原”现象

高校图书馆员职业发展路径有两条:一是职务提升;高校图书馆一般设副部主任、部主任、馆长助理、副馆长、馆长,在有的高校图书馆副部主任、部主任都没有行政级别,馆长、副馆长名额有限,这条晋升路径对大多数图书馆员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二是职称晋升;高校图书馆设管理员、助理馆员、馆员、副研究馆员、研究馆员几个职称级别,管理员、助理馆员只要工作一年就可以评定,而馆员大学毕业生工作一年,发表几篇专业论文就可以晋升为馆员,非大学生在助理馆员评定三年,发表几篇专业论文也可晋升为馆员,一般情况下,不出意外,35~40岁就可以晋升为副研究馆员,而研究馆员对大多数人来说就更是难上加难,不但要在核心期刊,出专著,还要有指标限制,目前高校一般重教师,轻教辅,每年给图书馆晋升高级职称的指标非常有限,因此能晋升研究馆员的寥寥无几。如果一个图书馆员到了40岁没了上升空间,那么他的工作积极性能维持多久呢?这将很容易引起他“职业高原”现象产生。

1.4 图书馆员自身素质导致“职业高原”现象

近年来,高校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和数字化发展迅速,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也需要不断适应读者需求的变化,网上咨询、课题跟踪服务、学科导航、科技查新、文献传递、信息素质教育等知识性服务较强的服务内容在图书馆各项业务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并不断受到图书馆的重视和读者的欢迎。面对这样的变化,部分图书馆员由于基础条件的限制,外语知识和信息技能滞后,无法完成许多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再加上年龄偏大,感觉从头学习时间和精力都难以保证,于是在一定程度上他们满足现状,没有太高的期望,不愿意改变也不愿意接受新事物,慢慢地变得保守、封闭,知识和技能的提高滞后。这样,个人职业发展就会出现停滞,产生“职业高原”现象。另外,社会上对成功与幸福的曲解、不正确的价值观、工作与家庭冲突、压力过大、健康状况不佳等诸多因素,均会使高校图书馆员陷入“职业高原”的困境。

2解决高校图书馆员“职业高原”现象的对策

2.1提高认识,减少职业高原现象的产生

首先,高校图书馆员应该正确认识职业高原现象。当自己的工作不再具有创新性,挑战性,自己的能力、成绩对图书馆的贡献不再等到领导的重视和承认时,应当意识到自己进入了职业发展的“高原期”,并接受“职业高原”这一事实。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人的职业发展不是直线上升的,总会有停顿或间歇期;职业高原并不意味着职业生涯的终结,而是一种创造性的间歇,是新的飞跃的起点,只要态度端正,做好心理调适,不断更新、调整和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就能够顺利地渡过职业高原期。其次,高校图书馆员要不断提高自己对所从事职业的认识,提高职业认同感,正确认识自身优势,然后全面提升自身能力,开发自身潜能,促使自己成为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为防止职业生涯中出现的职业高原现象预先做好准备。再次,高校图书馆员在工作中应该不断充实自己的工作内容,承担多种角色。在工作中要不断尝试新方法和新技术,拓宽工作范围,增加工作挑战性,提高工作成就感。最后,高校图书馆员要走出个人舒适区。许多人都知道“温水煮青蛙”的故事。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保护意识,都会本能地寻求自己的“心理舒适区”,甚至组织与不例外。许多图书馆员在任职的初期,都会觉得工作轻车熟路,得心应手,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应得保守、封闭、僵化,最后在对外界变化麻木中自己不能适应新的工作的需要,这对图书馆员的晋升是一种致命的危害。“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图书馆员应该时刻保持昂扬的斗志,了解自己的远虑是什么,近忧是什么,不安于现状,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从根本上跨越“职业高原”。

2.2实行岗位轮换制

岗位轮换制是指在保证图书馆秩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在图书馆内部各部门或图书馆各部门内部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实行岗位间的轮换。高校图书馆工作是一项重复性的工作,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图书馆的工作量成倍增长,员工长时间、高频率地重复着单调乏味的工作,工作厌烦消极情绪可想而知。因此,通过岗位轮换,可刺激馆员的职业敏感意识,促使馆员适应新环境、挑战新技能、开发职业潜能,调动积极性,提高成就感,避免长期处于同一岗位带来的厌倦和发展停滞。这样就有效防止图书馆员内部职业高原现象的发生。可以说实行岗位轮换制是有效防止职业高原现象的途径和方法之一。

2.3 实行“嵌入式”学科馆员制度,拓展学术空间

学科馆员是指掌握一门或几门专业学科知识,并精通图书情报知识,拥有丰富的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经验,能为相应的学科提供高层次的文献信息服务的图书馆员。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专业文献信息的深层开发和利用,促进图书馆的服务创新和馆员自我价值的实现。实行“嵌入式”学科馆员制,就是让学科馆员走出工作台,走出图书馆,利用图书馆员在图书馆学、情报学以及专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积极参与到院系的教学科研团队中去,加强与专业院系的强强联合,参与院系的教学科研活动。这样,既有利于解决图书馆工作的单一、重复和挑战性小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图书馆员的工作激情和学术热情,从而减缓“职业高原”现象的产生。

2.4 制定平等的晋升体系和科学的考评措施

这是有效防止高校图书馆员产生“职业高原”现象的重要措施之一。因为制定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考评标准和晋升体系,并严格地执行,就会使图书馆员真正感到只要有能力,有技术就能有发展前途和晋升机会,从而促进个人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服务质量,最终减缓“职业高原”现象的产生。

2.5 设定多重职业发展道路

第6篇:道路职称论文范文

关键词: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解析

2014年3月教育部制定并印发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号)(下文简称《能力标准》),2015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修改意见(教政法厅函[2015]55号)(下文简称《规定》)。这个两个文件的出台,打开了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新局面,因此本文试透过对这两份文件的内容梳理和解读来进一步厘清辅导员职业化尚未明确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思考对策。

一、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新规综述

(一)《能力标准》取得的突破

首先,在辅导员职业化进程中,《能力标准》首次明确了辅导员的职业名称、定义、等级、能力特征、文化和政治面貌、培训等一系列要求。通过对辅导员的职业概况的表述,明确了辅导员作为一种职业及其所涵括的内容。第二是明确指出了辅导员的基本要求包括职业守则和职业知识两大方面。职业守则综述为:爱国守法、敬业爱生、以人为本、终身学习、为人师表五个方面;职业知识则包含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等9类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18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11种法律法规知识。第三是关于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的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规定,三个等级标准是根据辅导员从业年限和职业功能、工作内容、能力要求、相关理论和知识要求四个方面进行来制定。《能力标准》将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理念与框架已经非常清晰,框架内容也较为全面,这是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十余年来取得的最显著的进展。

(二)《规定》修改亮点

《规定》的修改主要有:进一步明确提出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将《能力标准》中的职业守则提升为辅导员的工作要求;明确专职辅导员不少于辅导员总数的70%;由学生工作部门“负责辅导员的招录、培养、培训和考核等工作”;辅导员职称评聘应根据职业能力标准“单列指标,单独评审”;提出“建立国家、省级和高校三级辅导员培训体系”,“确保每一名专职辅导员每5年参加1次部级或省级培训。各高校负责对本校辅导员的系统培训,每年开展不少于4次的校级培训,积极选送辅导员参加校外培训。”这些规定均与《能力标准》的培训要求保持一致;鼓励辅导员“立足本职岗位,走专业化发展道路”。

(三)新规有待完善之处

第一,辅导员职业定义仍值得商榷。《能力标准》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定义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从这个定义的表述来看,并不十分严谨。笔者认为这段表述是对辅导员职业的诠释,而不是定义。理由是这一定义并未体现出辅导员职业的种差与属概念,检验方法就是将其描述倒置看是否具有种差的唯一性。如将第一句倒置表述: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的人员)是辅导员,显然这个描述是有问题的。后面几句同样无法通过这样的检验。

第二,辅导员职级待遇尚未明确。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虽提出了初级、中级、高级三等级,明确了一系列非常具体的细则和要求,却遗漏了辅导员在取得相应等级后应获得的职级待遇――行政待遇与薪资待遇。

第三,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实施难度大。从前文的综述看出,辅导员职业知识包含9类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18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11种法律法规知识。如此驳杂的要求与专业化本身就是相违背的,可能高校教师或干部队伍(虽然有规定说辅导员是“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一个专业会有如此广博的专业基础要求吧,如此,试问能达到这种条件的辅导员占多大比例?

第四,辅导员职业化的终点蓝图尚不清晰。《规定》修改意见第二十条指出:“高等学校应把辅导员队伍作为学校党政干部队伍的后备人才库,……有计划地向校内管理工作岗位选派或向地方组织部门推荐优秀辅导员。”从这条修改意见分析,个人认为,辅导员仍然没有摆脱流水兵的尴尬境地,其规定表面上看是在给辅导员找出路,实质则仍然说明辅导员职业化但没有终点,辅导员没有完整的职业道路可以终身从事辅导员工作,其最终的落脚点仍然需要转岗。既然要走专业化、职业化发展道路,那么这个职业本身就应该有其职业认同度,是有职业高点与终点,让辅导员愿意、能够终身从事这项工作。如同高校教师一般,可以以高级职称作为其职业的终点,可以终身从教。现在的问题在于既然给辅导员规划了职业发展蓝图,又为何要去模糊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前景。

二、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还需厘清的问题

一要进一步明确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蓝图。明确终身化是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必然,是辅导员职业终点。没有终身化的职业就是流水兵的职业。同时,在划分了辅导员职业等级之后应配套实施相应的职级待遇,包括行政待遇与薪资待遇等。

二要进一步明确辅导员职业方向分类。辅导员主要的工作内容是学生事务工作,而学生事务工作内涵异常驳杂,要辅导员“样样精,门门通”那就是违背职业发展的自身规律。职业化专业化需要细分辅导员工作内涵,让辅导员专门选择一到两个学生工作方向精确发展,如心理健康、职业规划等,否则辅导员工作内涵太多就会导致“门门懂、样样瘟”,何谈辅导员专业化发展。

更为关键的还需要明确辅导员的职业来源。目前的来源是从“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宽口径知识储备,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教育引导能力、调查研究能力,接受过系统的上岗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注重在具有基层工作经验的青年人才中选拔辅导员。”问题的根本在职业化的道路上尚无这一职业的本科以上学历人才培养。目前的在职培训只是权宜之计,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辅导员来源的专业化问题。

总的来说,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大的研究成果,除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外,各高校如何让这些新规落地,并用实践去检验,修正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最终才能真正探索出中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特色道路来。

参考文献:

[1]罗炎成.应然、实然、使然:高校辅导员职业化问题探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第7篇:道路职称论文范文

我于xx年xx月参加工作,xx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养护处副处长。自从事公路工作以来,我认真学习,扎实工作,无论在什么工作岗位上,都能以一名共产党员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忘我的工作态度,俯首拉重车,辛勤苦耕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近年来的文明行业创建过程中,先后荣获泰安市公路系统工会积极分子、连续两年荣获东平团县委新长征突击手、县交通系统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在工作中,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苦练内功,强素质

xxxx年xx月我毕业于xx农业银行学校计算机管理与应用专业,1997年8月我由工程处调到局财务科工作,为更好地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我凭着自己的在学校对财务学习的功底、凭着自己刻苦钻研的好学精神,毅然报考了全国高等教育xx经济学院金融专业的自学考试,同时相继报考了助理会计师、会计师职称考试,并全部顺利通过,使自己在思想、政治、业务方面有了很大提高,为自己今后更好地服务地公路事业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

二、爱岗敬业,作表率

日常工作中,我总是谦虚谨慎,任劳任怨,特别是担任养护处副处长以来,带头服从党组织领导,遵守单位规章制度,支持、配合党组织尽责尽职做好各项工作,在工作中体现党员的先进性,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记得在国道105线部级文明样板路创建工作中,我作为项目绿化工程负责人,深知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特别是对我这个刚刚从事绿化工作不久的新手,更是身感责任的重大,为切实担起这个重担,我工作更加认真,全身心地投入到创建工作中:一是自己刻苦学习绿化技术,虚心向绿化专家、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学习,让自己熟练掌握绿化技术标准;二是我耐心向所有绿化施工人员讲述绿化基本知识、工作流程、注意事项,让每位施工人员掌握绿化技术标准;三是加强现场技术指导,对施工中的每个环节,我总是手持铁锹现场做示范,讲要点,让每位施工人员执行绿化技术标准;四是和所有施工人员一起吃住工地,加班加点,不搞特殊。在我的带动下,绿化施工质量提高了,工程进度上去了,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均达97%以上,确保了绿化工程效果。在全省文明样板路检查验收中,由我局负责建设的105国道泰安段成绩名列前茅,成为样板中的样板,受到省局领导的交口称赞,并顺利通过交通部检查验收。

由于养护工作点多、面广、线长、头绪多,作为养护处办公室主任、分管绿化的副处长,我做起事来总是小心谨慎,每一份报表、每一个电话、每一份材料、每一个通知我都要亲自过问,每天忙得不可开交,特别是每年3月份绿化旺季,路上有绿化项目,办公室里有需要整理起草的材料、绿化内业资料等,白天去工地,晚上回来加班整材料是常有的事,在没有任何加班费的情况下,双休日我从没有休息过。七岁的孩子每到双休日,因无人照看,只能眼巴巴地呆在家里,妻子整天忙于工作,每当孩子生病或家中有其它她一个人忙不过来的事务时,也总爱唠叨几句:就你忙,能多领多少钱。但我并没有因此而有一句怨言,仍然忘我工作。我常对同志们说:领导把工作交给我,是对我极大的信任,我没有理由不好好干,再说,我是一名党员,要对得起党员这个称号。我用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为职工树立了榜样,深受职工的拥护和爱戴。

三、关爱职工,聚人心

工作中,我经常深入到养护一线职工中间,与职工谈心,了解职工思想动态,鼓舞他们的斗志,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工作上、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想职工之所想,急职工之所急,时刻把职工的利益放在心里。由于各公路站距局路程较远,职工工作繁忙,一般职工来局一趟很不容易,所以平时哪位同志有急需办理的事情,只要给我打个电话,我就会向对待自己的问题一样,能办理的马上办理,不能办理的向他们讲明原因。哪位职工有事来局里,我总是向对待亲人一样,问寒问暖,询问他们一线工作、生活情况,理解他们工作的艰辛,无论手中的工作多忙,我总是首先处理他们急需解决的问题,让养护处的每位职工都能感受到养护大家庭的温暖。对于局、处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我总是首先征求一线职工的意见,听听他们的想法,与他们思想上达成共识,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时间长了,大家对我这位勤奋好学、爱岗敬业、关爱职工,具有较高理论功底的副处长投来了信赖的目光,什么事愿意跟我谈,愿意跟我论,愿意跟,与职工彻底打成一片,在全处上下形成了凝心聚力、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每位职工为公路养护事业正默默奉献着自己,从而保证了我县193.5公里国、省干线的安全畅通。

第8篇:道路职称论文范文

关建词:高职院校;实验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53-03

一、高职院校实验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1.实验队伍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实验队伍的建设是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的根本,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对于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是高职院校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与教学科研队伍及管理队伍建设并重,不可偏废。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同等重要,高职院校的实验人员是实践教学和实践科研直接参与者,同时又是实验室管理者和建设成员,是保障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的中坚力量,加强实验队伍建设对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增强实践教学的效果、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实验队伍建设水平直接反映出高职院校的整体实力。

2.实验条件的改善要求加强实验队伍建设。根据《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要求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比重一般不能低于总课时的50%,而校内实验室则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基本保障。为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各高职院校加大对实验室的投入,纷纷改建、扩建、新建校内各种专业实验室,购置大批实验器材和设备,增配大量的实验人员。实验室条件的改善,设备器材的先进,专业实验室的细分,都需要打造一支适应高职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实验技术队伍,要求实验人员既能掌握先进的设备器材的使用和操作,又能科学管理实验室,还能为专业教学提供必要的支持。

3.实验人员素质的提高要求具有更好的发展平台。高职院校的发展对实验条件和实验人员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日益重视实验队伍的重组和建设,在此过程中,大批具备较高素质的实验技术人员充实到实验队伍中来,其中不乏企业的能工巧匠、具备专业知识背景的硕士、博士。随着实验人员素质的日益提高以及实验人员自身的业务职称方面的提升,对实验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高职院校变革现有的实验队伍生存现状,创建良好的激励和职业发展保障机制,为实验人员提供自我实现的发展平台。

二、高职院校实验队伍建设的现状

高职院校实验队伍建设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实验队伍的建设观念落后,重视不够,实验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人员结构不合理等现象普遍存在,最终导致实验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创新能力低,远远不能适应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

1.观念落后,重视不够。在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对于实验员队伍建设观念落后,实验管理体制陈旧,对实验员队伍缺乏足够重视等问题。实验室工作在高等教育系统中一直处于不被重视的地位,实验人员属于教辅岗位,服务于教学,被人们误认为无足轻重,属于“次要”和“从属”地位,特别是在高职院校中,实验队伍尚属一个新生事物,对实验人员的认识仍停留在开关门、开关设备、打扫卫生等简单劳动上,把实验人员看作一般的工勤人员。因此,在高职院校的队伍结构中,实验人员的地位远远低于教师科研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多数高职院校在实验员队伍建设方面缺乏长远而科学的规划,在实验室管理中陷入“重物轻人”的误区,在培训、进修、评优、晋级等方面也常常忽视实验人员,实验人员自身也因此产生自卑心理,自认为低人一等,严重影响工作热情和工作主动性。

2.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结构混乱。由于对实验队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及事业单位编制的影响,部分高职院校在配备实验室人员时,随意性较大,常常将不适宜上课甚至难以安置的人安排在实验员岗位,较少从年龄、专业、学历和职称等方面进行合理安排。而另一方面,在对外招聘过程中,则大大提高实验人员的进入门槛,强调队伍的年轻化和高学历、高技能,企业的能工巧匠、硕士甚至博士被充实到实验队伍中来。由此造成实验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学历、职称结构不合理,且呈现两极化趋势。老实验员学历及职称偏低,年龄偏大,知识陈旧,而新进的实验员学历较高,对岗位的期望值也较高,但却受限于岗位分工不明,职业发展道路不清晰,技术和知识也得不到很好的施展和发挥,最终要么流失,要么随大流不思进取。

3.工作任务繁杂,待遇不高。实验人员本应是实践教学和实践科研的直接参与者,是实践教学改革的承担者和推动者,然而由于受各种传统因素的影响,实验人员很少能参与到教学和科研中去,日常工作更多的是开门关门、仪器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实验场地的清洁和打扫、实验课程的准备和收尾,一个实验人员常常管理几间甚至十几间实验室,部分实验室要求课外开放,这就造成工作任务繁杂而琐碎,工作时间长,责任重大,每天接触的只是仪器设备,工作内容简单重复,枯燥乏味,加上受本身地位和长期偏见的影响,工资待遇低,造成实验人员既没有前进的动力,也没有创新的压力,工作热情、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创新能力更无从谈起。

三、加强高职院校实验队伍建设的对策

1.摒弃传统观念,重视实验队伍的建设。加强高职院校实验队伍建设,首先要解决的是观念的更新。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主要场所,而实验队伍则是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没有高素质的实验队伍就没有高水平的实验室。只有建设一支技术水平高、业务素质好的实验管理队伍,才能切实发挥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最大功效,保障实践教学的良好效果,实现应用技能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决策者、其他各岗位的教职工以及实验人员自身,必须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摒弃实验人员属于“从属”和“次要”地位的传统思想,充分认识到实验人员是实验队伍建设对于高职教育的重要性,把实验人员当作一线教学人员看待,规范实验队伍的管理,制定适应实验队伍建设和发展的政策并完善相应制度;实验人员自身也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实验室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提升技能水平。

2.合理调配人员,优化实验队伍的结构。目前高职院校实验队伍中存在严重的结构不合理现象,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呈现两极化趋势,年龄大的学历低,人数也较多,新进的实验人员学历高,年轻化;职称结构头轻脚重,高职称的实验人员少,无职称、低职称的实验人员较多。要建设一流的实验队伍,必须合理规划实验人员梯队结构,制定科学的择人条件,优化实验队伍的结构。作为实验技术人员,既要掌握仪器设备的安装调试、操作使用,又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行业经历,能够参与专业实验室的规划和建设、专业实践的教学科研和改革创新,能够成为专业实践教学的支柱力量。因此,在配备实验人员时,必须摒弃实验人员无足轻重的错误观念,杜绝随意安排现象,而是从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等多角度进行考察,通过应届生招聘、社会人员招聘、院校间调动和院校内岗位调配等多种渠道,结合结构梯队的规划需要,引进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的初级、中级、高级实验技术人才。

3.明确岗位分工,设置多重职业发展道路。随着高职院校对实验队伍建设的日益重视,高学历、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逐渐加入实验人员的队伍,实验队伍的结构变化要求改变岗位分工不明确的现象,也对职业发展道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实验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实验人员无论学历、素质高低,同时兼任实验辅助人员和实验技术人员的双重角色,工作内容一致,考核标准相同,这就让能力较低的实验人员力不从心,能力较高的实验人员则受困于繁杂的日常工作,对于教学与科研无力也无心。这种岗位分工不明确的现象还严重影响到实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职业发展前景不明朗,发展道路受到很大限制,工作没有成就感,因此,必须改革现有的实验人员管理体制,创新实验队伍职业发展道路,为实验人员提供多元的发展途径(如图)。一方面完善实验人员职称评聘制度,保障实验人员业务职称发展;另一方面开拓管理职业道路,将实验队伍分为实验室主任、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辅助人员四个层级,让实验人员有机会在管理岗位上得到晋升;第三方面,实现实验人员与理论教师的对接和替换,实验人员既能成为专业教师,理论教师也可能成为实验人员,既保证实验人员能参与教学和专业建设,又为理论教师提高实践能力创造条件。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离不开实验室,高水平、高素质、稳定的实验队伍是发挥校内实验室最大功效的有力保障,且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开展科研项目以及提高高职院校的整体办学水平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必须重视实验队伍的建设,正视当前实验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明确分工,优化结构,并完善相应的人事制度、培训制度、考核制度、激励制度,以促进实验队伍的良性发展,满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汉文.谈高职院校实验员队伍建设[J].经济研究导刊,2012,(9):291-292.

[2]王秀红.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J].实验室科学,2008,(4):132-133.

[3]花向红,邹进贵.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2):85-87.

[4]曹文军,王凤云,吴兵,王玉慧.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国医学装备,2009,(10):31-33.

[5]胡献泽.高职院校实验老师队伍建设初探[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50-52.

[6]房迪,王育萍等.转变观念加强培训建设一流实验队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5):153-155.

[7]李朝晖.浅论当代高校实验员职业发展中的定位问题与对策[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0,(4):102-104.

[8]滑翔.关于高校实验员建设的思考[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1,(3):55-57.

第9篇:道路职称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职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专业标准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1-0293-01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主要有地铁、轻轨、独轨、磁悬浮等类型,号称“城市公共交通主动脉”。 到2020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累计营业里程将达到7395公里,届时轨道交通将覆盖全国主要大中城市,在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发挥主体作用。

1 行业形势与专业现状

近年来,随着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蓬勃发展与各种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地铁公司等用人单位对城轨运营专业的人才需求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大幅提升。为加强专业基本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本专业的教学标准便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下称“我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下称“城轨运营”)专业历时近一年,编制了一套完善的专业教学标准,作为指导教学的准绳。专业标准是高等职业学校开展专业教学的基本文件,是明确培养目标和规格、组织实施教学、规范教学管理、加强专业建设、开发教材和学习资源的基本依据,是评估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尺,同时也是社会用人单位选用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重要参考。

2 制定专业标准的基本原则

城轨运营专业教师经过多方调研,进行了产业发展现状趋势调研、职业岗位(群)能力要求调研、国内外职业岗位标准、资格调研及用人单位调研,同时充分论证召开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研讨会、专业标准与规范研讨会、产业行业职业与专业研讨会,确立了制定专业标准的基本原则。

(1) 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专业标准要求遵循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对接职业标准,结合生产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合理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强化专业课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

(2) 以工作岗位实际为导向创新教学模式。专业标准推行基于企业工作岗位实际的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学模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加强“教、学、做”一体化。

(3) 主动适应深圳市区域经济产业发展战略的新要求。专业标准重点围绕产业现实需求与发展趋势,努力实现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

3 制定专业标准的程序与管理

专业标准的制定程序分为学校层面与二级学院层面两个方面。在学校层面由教务处组织校内外专家进行统一审定、编印。在二级学院层面,应切实组织人员进行调研论证,提交各专业产业调研报告、岗位能力分析报告和毕业生就业与跟踪调查报告等过程材料;并组织专业团队制定专业标准。鼓励邀请行业、企业的专家参与专业标准制定;还要组织专业教指委对专业标准进行审核。

4 专业标准的主要内容及要求

城轨运营专业的专业标准共包括专业基本情况、专业建设发展情况、培养目标与规格、就业面向、毕业要求、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实践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及课程安排、专业办学基本条件和教学要求、继续专业学习深造建议和需要说明的事项与附录等十一个方面的内容。各主要部分内涵解读如下。

4.1 专业建设发展情况

专业建设发展情况应分析本专业相关产业宏观发展状况、行业发展情况和地区企业状况,进行人才需求预测。我校城轨运营专业分别进行了待建轨道交通线路、已运营轨道交通线路以及交通运输业及相关行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4.2 培养目标与规格

我校城轨运营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综合素质,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行车组织、票务组织、客运组织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及相关设备维护技能,熟悉城市轨道交通法律常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沟通意识,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及处理突发事件能力,适应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格主要着眼于素质要求、能力要求、知识要求、应掌握的项目技能等方面。

4.3 就业面向

我校城轨运营专业立足深圳,面向珠三角地区,辐射内地,主要面向城市轨道交通企事业单位从事客运组织与服务、行车调度、客车司机、票务管理、车站设备运用、接发列车等工作,同时也可从事铁路、公路运输客运、行车的相关工作。

4.4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应明确本专业学生毕业时应修的学分和应取得的证书要求。我校城轨运营专业学生毕业时应修够至少11分、249时。且应获得英语证书、计算机证书和专业技能证书至少三证。其中的专业技能证书有城轨站务员证书、城轨值班员证书等供选择。

4.5 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

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是专业标准的精髓所在,应明确课程体系的架构与说明,专业核心课程简介、教学进程安排、考核方式及说明等。在专业课层面,我校城轨运营专业的课程主要有包含实训项目在内的20门专业支撑课程、7门专业核心课程以及7门专业拓展课程共34门专业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主要为城市轨道交通信号与通信系统、票务组织、行车组织、客运组织等。

4.6 实践教学基本要求

将实训项目集中在每学期最后四化进行,称之为“实训月”,是我校的一大特色。城轨运营专业在实训月中主要安排了城轨认知实训、票务技能实训、行车调度实训等项目。

4.7 教学及课程安排

我校城轨运营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专业支撑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与素质拓展课分别占比26%、58.5%、16.5%、10%与8%,而且课内理论教学为1120学时,占比44.8%,实践教学环节为137时,占比达55.2%。

5 结论

专业标准在日常教学与专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坚定不移地执行其中的各项指标要求,则是比制定专业标准更为重要的工作。教学团队应形成自觉监督的保障机制,在教学实践中长期执行下去。

参考文献

[1] 何宗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规范化[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0,13(10).

[2]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2012级教学设计》,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13.

[3] 朱宛平,吴静,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9(2).

[4] 陈志澜,泮红,吴维彪,高职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9(29).

[5]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特色报告》,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12.

[6] 招晓菊,校企合作共同推进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

[7] 丛丛,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3,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