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音乐家贝多芬范文

音乐家贝多芬精选(九篇)

音乐家贝多芬

第1篇:音乐家贝多芬范文

关键词:贝多芬;奏鸣曲;特征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0-0092-01

贝多芬的一生充满了传奇的经历,他创作的钢琴奏鸣曲的艺术风格也伴随着他阅历的增加与时间的流逝呈现出了不同的艺术特点。贝多芬毕生所追求的是音乐的自由,这从他的艺术风格变化中可以看出些许端倪,从开始的古典艺术特点走向非正统,再向全面自由化的迈进,贝多芬以其丰富的创作生涯回应了自己毕生所追求的音乐理想。在贝多芬初期的钢琴奏鸣曲创作中。

一、钢琴奏鸣曲的发展历程与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

奏鸣曲的发展也经历了从开创到成熟、再到完善的过程,十七世纪早期出现了室内奏鸣曲和教堂奏鸣曲,一百多年以后伟大的音乐家巴赫又对其进行了发展,创立了以四个乐章形式表现的独奏奏鸣曲。半个世纪之后海顿与莫扎特又将钢琴奏鸣曲的结构形式改进为三个乐章,之后贝多芬有对钢琴奏鸣曲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完善,标志着钢琴奏鸣曲进入到了成熟阶段。

贝多芬是音乐节的奇才,他的一生创作了无数的音乐作品,在他早年的音乐创作中,由于受到了古典主义音乐的影响,其作品呈现出了明显的古典主义的色彩。或许是上帝特别的垂怜了贝多芬,给与了他更多的音乐天赋,贝多芬凭借其对音乐自由的无限追求和创新的意识将钢琴奏鸣曲的创作带向了一个更加崭新的时代,他的作品包含的内容更加丰富、感彩更加浓厚、演奏技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贝多芬终于挣脱了传统的束缚,将钢琴奏鸣曲的曲式结构走向了自由化的境界。

二、不同时期中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艺术风格

贝多芬的音乐创作风格既秉承了先贤们艺术创作上的优点,又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并且为后世的音乐创作开创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他的创作追求自由,撬动了古典创作形式刻板的状态。

(一)贝多芬的早期音乐创作风格.这一时期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受到古典音乐的影响,其作品具有非常强的古典艺术特点。作为欧洲古典音乐中最为普通的大型、多乐章的作品结构形式,欧洲古典主义钢琴奏鸣曲呈现出古典主义色彩不足为奇,贝多芬在这种氛围中成长起来,自然也会受到它的影响。

(二)贝多芬中期音乐创作风格.这一时期的贝多芬进入到了创作的丰产期,由于受到了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他的作品中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反对社会丑恶、发扬美德的倾向,在形式方面贝多芬对套曲结构进行了创新,将自己的创作风格大胆的表现出来。《月光曲》、《黎明》、《热烈》《暴风雨》等十六首作品是贝多芬这一阶段的名篇,笔者在此仅对《暴风雨》这一作品进行分析,因为这一作品就像许多著名评论家说的那样:《暴风雨》就是贝多芬,贝多芬就是《暴风雨》。这一作品充分表现了贝多芬渴望打破传统形式的束缚,渴望自由的理想。

(三)贝多芬后期音乐创作风格.贝多芬创作的后期无论是社会环境还是他自己的境遇都处于一种压抑的状况。当时的欧洲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受挫,贝多芬自己的生活也陷入危机,经济窘皮、耳朵失聪一系列的打击让他的精神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他的音乐创作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但就是在这一时期,贝多芬以他顽强的意志力创造了他此生最引以为豪的作品,在他晚期创作的作品中,每一首都是经典之经典,内容也更加的理性和安宁。在贝多芬这一时期的五首作品中,《降B大调第二十九奏鸣曲》最有代表性,这一作品的篇幅最长,对于音乐的感悟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这部作品中,贝多芬将各种音乐表现手法进行了充分的运用,并进行了大胆的创新组合。这样的创作手法对于演奏者是一种考验,要求演奏者具有极高的演奏技巧功底和良好的应约领悟能力,同时对欣赏者来说也是一种历练,欣赏者需要在煎熬与感动中控制自己的情绪,可以说这部作品是十九世纪结构最为复杂的钢琴奏鸣曲。

三、小结

贝多芬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为世界音乐史留下了宝贵的音乐财富,他依靠上帝赐予的天赋与自身的努力将欧洲古典主义音乐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将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尽情的释放出来,为后世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从贝多芬早期、中期、后期的音乐创作风格中我们窥探了他在音乐上逐步走向成熟、走向巅峰的过程,也见证了一个伟大的音乐家产生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邵义强.古典音乐400年―维也纳古典音乐赏析[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2]刘小龙.贝多芬中的仿古与象征手法[J].音乐研究,2009.

[3]韩志伟,倪娜.康德论艺术[M].吉林美术出版社,2007(12).

第2篇:音乐家贝多芬范文

贝多芬的父亲是个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宫廷御厨的 女儿。贝多芬生长的年代,正是约瑟夫二 世实行"开明专制"的时期,波恩的统治者也实行了一些改良的 措施。波恩成了当时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地之一。贝多芬的幼年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但是,贝多芬童年很不幸福, 嗜酒成癖的父亲败坏了家业,他企图把四岁的贝多芬变成摇钱 树,一心想让自己的儿子也成为莫扎特式的神童,因此他不只强 迫孩子练琴,而且常常夜半三更酗酒回家后把孩子从熟睡中拖起 来拉琴,不满八岁的贝多芬被强迫在寇恩的听众面前表演、卖 艺,十一岁的贝多芬就开始在剧院的乐队里工作。这种严酷的童 年生活,使贝多芬很早就走上了独立的以音乐谋生的道路,同时 也就养成了他坚毅倔强的性格。

他起先是以一位天才的青年钢琴家出入维也纳的贵族门庭,并受 到贵族们的热情接待和保护,他也曾一度产生过对上流社会的幻 想。但是,贝多芬所处的时代毕竟与海顿,莫扎特的时代不同, 时代赋予贝多芬更成熟的资产阶级自觉性和个人的自信和自尊。 因而他一开始就不甘愿做贵族门的奴仆,而是要与贵族们有平等 的地位。后来贝多芬渐渐发现自己的资产阶级理想和当时的封建 社会有着很大的矛盾,再加上他1796年开始面临耳聋的威胁,使 贝多芬很快增长起一种对现实不满,对个人命运反抗的思想感情。 1797年后,贝多芬患了耳聋病,病情逐年恶化。对一个音乐 家说来,再没有比这一打击更沉重的了!恶魔限制了作曲家同外 界的交往,妨碍了他的钢琴演奏,他不得不放弃演出 ,而长期隐 居在维也纳乡村。 从1800年起,贝多芬在创作上很自然地逐渐 脱开海顿和莫 扎特的影响,力求创造自己的艺术风格,追求新的理想。

他于 1803年完成的《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了他在创作 上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成熟时期。他这一时期的创作力极 为旺盛,表现出巨人般的工作能力,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作品。贝 多芬成熟时期作品的基本思想逻辑——“通过斗争,得到胜利", 在这一时期中逐步得到确立,英雄性、群众性的交响乐新风格形 成了,革命的内容、戏剧性的交响乐发展手法、形式上的各种重 大革新等等,在这一时期都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贝多芬最杰出 的作品,几乎都是在他后半生三十年生涯的耳聋状态中创作的。

耳聋的人成为音乐家是一个奇迹,他,贝多芬,坚强面对挑战,无谓迎接困难,在这艰苦环境下,竟创造出一首首让世人折服得音乐巨作,是集古典主义大成、开浪漫主义先河的欧洲古典音乐作曲家,也是一位演奏家和指挥家。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抒情曲(Lieder)与舞曲。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在华文世界,贝多芬被尊称为乐圣,当之不愧!

贝多芬的伟大,决不仅在于一个音乐家。他有对于人生的大苦闷与精练的美丽的灵魂,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

在贝多芬稍前的时代,欧洲乐坛上的大圣是莫扎特。然莫扎特的音乐的价值,毕竟止于一种“音的建筑”,即仅因音乐的“美”而有存在的意义而已。至于贝多芬,则更有异彩,他的音乐是他的伟大的灵魂的表征。莫扎特的音乐是感觉的艺术,贝多芬的音乐是灵魂的声响。

他的全生涯中最伟大的作品《第九交响曲》,是全聋后的所作。聋子能作音乐,已是妙谈;而况所作的又是世间最伟大的杰品!可知这全是超越的灵的产物,只有能超越人生的大苦闷的精神的英雄,乃能得之。又可知命运对于人类,只能操纵怯弱懦夫,而无可奈何这伟大的精神的英雄。贝多芬的耳疾起于28岁的时候(1798年)。自此至57岁(1827年)逝世,其间的二十余年的日月,全是聋疾为祟的时期。然而大部分的作品却在这时期产生。直到入了全聋期,站在演奏台上听不见听众的拍掌声的时候,他仍是继续作曲,终于作出了最伟大的《第九交响曲》而搁笔。临终的时候,他口中还这样叫叹:

“唉!我只写了几个音符!”

在这句话中可以窥见他的抱负的伟大。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标题为《命运交响曲》。贝多芬自己曾经指这曲的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说:

“命运来叩门的声音,正是这样的。”

第3篇:音乐家贝多芬范文

关键词: 贝多芬 第二弦乐四重奏 创新性 早期创作

早期的贝多芬吸收了海顿与莫扎特的作品结构及音乐语言的表达方式,并且充分运用这些手法,使之融入音乐创作中。因此,在贝多芬早期的作品中,体现出作曲家对于规则的继承与突破的创作思维。但对于他早期的弦乐四重奏,仅仅是第一及第四弦乐四重奏得到一些赏识。然而,作曲家晚期成熟的创作手法总是源于早期探索性的创作,所以笔者试从贝多芬如何在古典规则之中演绎他的创造力这一角度探析作品。即使这些创造力有时看起来是短小的、瞬间的,甚至是不够彻底的。但是,正是由于这些创造力的萌发,才使得贝多芬一步一步走向伟大。

1801年7月,贝多芬在给他的亲密朋友卡尔・阿冕达的信中说道:“不要让你的四重奏组看到这些乐谱,我已对它们做了大量的修改,现在我已真正知道如何写作弦乐四重奏了。”①然而在此之前,贝多芬已经完成二部交响曲、三首钢琴协奏曲,以及悲怆奏鸣曲在内的十首奏鸣曲等作品的创作。显然,贝多芬对于他早期创作的这组弦乐四重奏花费了大量时间,并且态度是极严肃的。在作品18号中,第二弦乐四重奏是最具古典风格的作品,主要是由于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具有宫廷气派的典雅风格,有更多属于海顿式的均衡对称的风格。此乐章的音乐结构属于典型的古典奏鸣曲式结构::呈示部 :+展开部+再现部,在调性方面也基本符合古典时期功能性转调的方式。贝多芬在探索写作弦乐四重奏的过程中,花费了大量时间创作和修改,那么,为什么他第三②创作的作品是一首最具古典风格的作品?是创造力的枯竭,还是另一种新的尝试?在这个看似符合古典规则的作品中,贝多芬又做了哪些创新呢?下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论述此曲中贝多芬创造性的音乐语言。

一、在旋律与力度方面

首先,切分音、变化节奏型及跨小节连线的使用。古典时期的写作风格注重均衡与简洁,但是贝多芬反其道而行之,运用跨小节的连线打破小节与小节之间节拍的均衡,通过切分音的使用打破节拍重音(谱例1)。并且,将简单的节奏型复杂化并加以变化打破古典时期对旋律简洁的要求(谱例2)。通过以上手法的运用削弱旋律进行的规则,从而增强旋律的动力感。

其次,ff sf fp等多种强弱记号的使用及打破节拍的强弱规律。第三乐章的谐谑曲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常出现突发的强弱对比。在此乐章中,贝多芬在多处使用ff,并且p pp fp f sf等强弱记号也被大量使用。古典时期的作品讲究平衡,讲究一种情感平稳地过渡到另一种情感,很少使用ff或者pp这样具有强烈对比的表情记号。相较于海顿、莫扎特的作品,贝多芬使用的强弱记号非常丰富。根据研究统计,莫扎特使用强弱记号的种类是16种,海顿是22种,而贝多芬则使用88种③。并且,他还打破节拍的强弱规律,在强拍强位上使用pp或者在弱拍弱位上使用ff、sf(谱例3)。因此,强弱记号的大量使用使得音乐具有强烈的对比性,更具有活力,充满戏剧性,音响效果也更显著。

然而,贝多芬不仅强调强弱力度的对比,还追求扩大化的音域。在作品的创作上,古典时期温和、节制的音域范围已无法满足贝多芬的音乐构思,在此作品中多处使用超过八度的音程大跳及第一小提琴与大提琴声部之间音域的拓宽。(谱例4)这些写作手法都为贝多芬中、晚期弦乐四重奏中乐队写法的使用积累了经验,而乐队写法的使用使得弦乐四重奏更具有交响性。

二、调性方面

古典奏鸣曲通常在展开部的开始使用呈示部的材料作为引入与过渡。贝多芬在此曲中遵循了这一规律,但是在101小节贝多芬通过模糊调性,由降E大调引起具有浪漫主义情调的乐段,使得旋律听起来更具有神秘的色彩性④。贝多芬c小调第四弦乐四重奏之所以赢得大家的赞许,正是因为第一乐章主题的调性具有强烈的几乎是变化无常的特点。而这种调性的多变在古典作品中并不常见。虽然贝多芬也遵循了古典奏鸣曲功能性转调的方式,但是叛逆的他并不甘心臣服于规则。他的呈示部在D大调结束后,当主题再次出现在G大调时,出乎意料地在E大调上进行主题再现。在古典时期,一般采用近关系转调,而贝多芬却更多地使用三度、二度这种更具有色彩感的转调。并且,在贝多芬交响曲、奏鸣曲等作品中也大量使用这种转调方式。

三、体裁方面

古典时期的弦乐四重奏第三乐章通常使用小步舞曲,而贝多芬使用了谐谑曲取代具有宫廷风格的小步舞曲。以往,很多人认为贝多芬在第三交响曲中第一次使用谐谑曲替代小步舞曲,但事实上,在此之前,贝多芬已经在他的弦乐四重奏作品中多次使用。而在海顿、莫扎特的弦乐四重奏中,多使用小步舞曲。小步舞曲是起源于西欧民间的三拍子舞曲,流行于法国宫廷,描绘了许多礼仪上的动态。而谐谑曲是一种三拍子器乐曲,速度轻快,节奏活跃而明确,常出现突发的强弱对比,带有舞曲性与戏剧性的特征。十八世纪的音乐家主要供职于宫廷之中,所以,在音乐作品的创作中无一不为了迎合宫廷贵族的需要,小步舞曲正是这种体现等级制度的舞曲。而谐谑曲具有一种狂欢性,突破这种等级制度,具有平民性质。在贝多芬第四弦乐四重奏中,虽然使用了小步舞曲这种体裁,但它已经具有谐谑曲的特点。

四、在四个声部的布局方面

海顿、莫扎特的弦乐四重奏多重视第一小提琴声部。但在贝多芬的作品中,除了重视第一小提琴声部外,中提琴与大提琴声部已经崭露头角。通过谱例5和6,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此处的中提琴声部已不再作为伴奏声部出现,而是奏出宽阔、优美的旋律线条。此后,大提琴4小节的强势导入宣告再现部的开始,突出表现大提琴音色的特点。在贝多芬创造力日渐成熟的中期、晚期作品中,四个声部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融合,已不再仅仅是突出某一个声部。

而第四乐章4个声部精彩的应答,使得四个声部在布局上更有层次感。首先,由大提琴奏出主题旋律,其后四个声部同时应答(谱例6)。随后,大提琴奏出的主题与高声部的旋律相呼应,中声部均以同音反复的形式奏出节奏式音型,音乐的旋律在不同的音区上形成了三个层次,不同于前面“一唱众和”的形式。旋律进行到64小节处,中提琴及大提琴合为一个声部与小提琴声部进行相互应答。这部分的旋律就由前面的三个层次变为两个层次(谱例7)。紧接着,第一小提琴声部奏出4小节单旋律的过渡后,第一小提琴与其他三个声部由于错位的节奏型形成两个层次。这两个声部相互融合,音乐线条更连贯、一气呵成(谱例8)。

在96小节处,第一小提奏出轻快的旋律,第二小提使用颤音音型,中提与大提琴奏出低沉悠长的旋律线,在音乐上展现出不同于前的层次感(谱例9)。在呈示部临近结束时,贝多芬使高声部与低声部写作成错位的节奏型,中声部使用跨小节的连线并且在弱拍弱位上使用sf,三个层次相互交错,使音乐在听觉上更紧凑,更具有爆发力(谱例10)。

在此乐章的展开部与再现部中也多使用以上的写作手法。整个乐章流畅、欢快,层次的变化非常紧凑,几小节就会出现一个新的层次,声部间的应答与灵活的层次变化让人目不暇接。

五、整体构思方面

贝多芬非常注重整体的布局与构思,仅仅运用简单的节奏型?筮?筮?筮.?筢就使得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有了紧密联系与统一。从第一乐章的呈示部开始就不断强调这个节奏型,到展开部的引入部分仍然使用这个节奏型,而由大提琴连续奏出这个音型也宣告了再现部的开始。正是这个简单的节奏型,使得整个乐章紧密联系在一起。然而,第四乐章的主题也是由这个节奏型引出,实现首尾呼应,使得全曲密切相连。

贝多芬还注重乐章内部的结构。一般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为慢板乐章,但贝多芬没有墨守成规,而是在两个慢板之间加入了一个快板。在慢板乐章中突然释放出来的力量是我们在海顿作品中不会发现的。通过快、慢的对比与结合,为这个乐章增添别样的色彩,而毫无预兆性地在两个慢板中插入一个快板仅仅是贝多芬创造性萌发的雏形。但贝多芬似乎还未很熟练地掌握这种写作方式,慢板与快板的衔接,略欠自然和谐。但是在写作第六弦乐四重奏时,对这种写作方式已经运用得得心应手。在他的第六弦乐四重奏中,“忧郁乐章”那种新的富有表现力的音响,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在情感的宽度、深度及强度上都独一无二的贝多芬。“忧郁”的慢板与欢快的阿勒曼舞曲相交相融,听众似乎能够感受到作曲家在悲痛与欢乐中挣扎,并最终达到和解,这种写作方式在其晚期的作品中更是发挥到极致。

此曲是六首中第三完成的作品,从创作的顺序看,这首作品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创作探索的道路上,贝多芬不断求新,如何在古典主义的规则中展现创造性,或许是贝多芬最想表达的。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贝多芬对于破除古典规则的渴望与挣扎,在看似符合古典规则的作品中爆发出属于他自己的声音。虽然这首作品未能完全摆脱上层社会浓厚的脂粉味,但他非凡的创造力已经慢慢显露。在社会话语与个人话语的碰撞与融合中,贝多芬更多地关注自己内心深处的思想及个人信仰,这是贝多芬能够成就伟大的关键。

注释:

①张蓓荔.弦乐四重奏的技巧与风格.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52.

②如按照六首弦乐四重奏创作的时间顺序,第二弦乐四重奏是作曲家创作的第三首。

③泷本裕造,著.赵斌,译.贝多芬及其独创性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75.

④拉姆,著.杨孝敏,等译.BBC音乐导读5:贝多芬 弦乐四重奏.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30.

参考文献:

[1]拉姆,著.杨孝敏,等译.BBC音乐导读5:贝多芬 弦乐四重奏.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

[2]泷本裕造,著.赵斌,译.贝多芬及其独创性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

[3]林逸聪,编撰.音乐圣经.华夏出版社,1999.

[4]张蓓荔,著.弦乐四重奏的技巧与风格.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第4篇:音乐家贝多芬范文

摘要:贝多芬作为西方音乐史上首屈一指的作曲家之一,将各种音乐形式和风格与自己的情感与理念进行融合。我们通过他的作品,不仅能够看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融汇,更能够看到贝多芬的信念与意志,那里程碑似的一部部作品,暗含着贝多芬内心世界的呐喊与向往。

关键词:贝多芬 人文精神 音乐形式

贝多芬音乐中所充溢的活力,博爱以及那种大无畏的斗争精神,无不令听者萌生出一种强烈的震撼之感。戏剧性、斗争性和悲剧性的一生塑造了他叛逆的性格,加上贝多芬天生的意志力,便构成了他特有的音乐语言。他的音乐鲜明的体现了人文精神和音乐形式的紧密联系,是特定时代和他独有个性的产物。在本文中,笔者试图通过对贝多芬作品中的突出特征进行剖析,以此来管窥其作品中人文精神与音乐形式的关系。

一、命运

像是生来便注定要与命运打交道,贝多芬成长的年代正值欧洲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期,对于人民生活的疾苦和命运的颠沛流离早已耳濡目染。德国波恩浓厚的音乐氛围孕育了年轻的贝多芬,而生活中粗暴的父亲和窘迫的家境也培养了他顽强的性格,同时也增强了他独立自主的意识。正是依靠这些,才使他在意识到自己逐渐失聪并写了哀感动人的“海利根斯塔特遗嘱”以后,依然能够振奋精神,战胜了命运提出的挑战,创作了《第二交响曲》这首欢快的乐曲,其中所洋溢的勃勃生机和热忱,以及宏伟、辉煌的配器都表现了他那种旺盛的生命力。《第五交响曲》可以说是他不甘屈服于命运的一部杰作,乐曲开始部分的四个音符几乎成了贝多芬的代名词,凝练简凑而又严峻凌厉,颇有概括贝多芬本人性格经历的含义。《第八交响曲》(悲怆)中饱含着对命运的愤恨抗争,表现出坚强不屈,斩钉截铁的意志和力量。而在《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热情中),作者又通过紧密的结构,将英雄和黑暗势力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激烈斗争贯穿乐曲的始终,虽以英雄的死亡而告终,但悲剧性的结尾却使听者更加振奋。

命运给贝多芬以巨大的痛苦,却也使贝多芬的人格在苦难中磨练的更加伟大,正是如此,贝多芬才得以把自己的魂灵维系在广袤的宇宙和永恒的道德印迹中,从而战胜了世俗,战胜了自我,战胜了命运。

二、革命

贝多芬的少年时代正处于德国启蒙运动高涨的时期,“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响彻大地,而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更是把思想界的启蒙运动推向了高潮。从19岁在波恩大学首次接受启蒙思想的洗礼,转到维也纳进一步感受到革命的力量,使贝多芬的启蒙思想日渐明晰,合唱作品《谁是自由人》直观的体现了这种观念对他的深刻影响。《第一交响曲》也是这段时期所产生的佳作,乐曲始终都贯穿在一种高昂的氛围中,体现了大革命对作曲家的感染。透过贝多芬的音乐,听者时常能感受到革命者的英雄气概,而这种感受的典型之作当属《第三交响曲》(英雄)。这部作品原是献给拿破仑的,但随着拿破仑称帝,逐渐背离法国大革命最初的理念时,这部作品的题词也随之改为“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这部作品按照英雄的斗争、牺牲和最后取得胜利的顺序发展,使全曲成为逻辑鲜明的整体。另一部与革命相关的作品是歌剧《费黛里奥》,它以女主人公营救丈夫出狱为情节而展开,表达了贝多芬一贯崇尚的资产阶级革命理想。《第九交响曲》(合唱)更是把这一革命理想发挥到了极致,贝多芬调动他一切的音乐语言赞美了他所憧憬向往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王国。全曲结构严谨且合乎逻辑,把“欢乐主题”作为整部作品思想发展的终结,尽情的加以颂扬。

在贝多芬的音乐中,不论是对“自由、平等、博爱”的追求,还是对正义的赞扬和伸张,以及对大革命由心而发的热情,无不表现出维护人类尊严的人生态度。

三、爱情

贝多芬音乐中大气磅礴的刚毅性格能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绵绵之情也会令听者魂牵梦绕,但爱情对贝多芬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因为他与世俗相隔甚远。“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不仅是贝多芬政治理想的支柱,也是他作为艺术家自信的出发点。尽管出身卑微,却仍对爱情抱有太大的幻想,为了与贵族小姐结合而甘于忍受爱情空白所带来的寂寞与痛苦,正是这样一种信念,使他的情感生活变得愈加艰难了。转贴于

贝多芬的一生,总是在爱慕着一两位女性,第一个当属出身高贵的朱莉塔吉采尔蒂。起初的两情相悦令贝多芬享受到了短暂的幸福,可出身贫寒的贝多芬与她门第上的差距好像自开始便注定了这是一段悲剧。《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中,我们不难听出贝多芬那种“幻想维持得不久,痛苦和悲愤已经多于爱情的心境”。乐曲由第一乐章冥想的柔情,到第二乐章瞬间的微笑,再到第三乐章中表现出的热情和坚毅,所用的音乐语言构成了一种沉痛的思想倾诉。与布鲁斯维克姐妹恋情的失败,使贝多芬苦苦追求与贵族小姐结合的理想再次受挫。爱情给贝多芬带来了痛苦,但同时也给他带来了短暂的甜蜜和创作的灵感,《第四交响曲》正是处于恋爱时的贝多芬才华横溢的体现,其主题正是赞美生命和爱情,该曲的旋律充满了生命和青春的气息。贝多芬晚年所作的《致远方的爱人》也是一部充满爱意的声乐套曲,它的创作引起了人们不尽的猜疑,虽然难以明朗终究为谁而作,但其细腻的格调表现了贝多芬的爱情观已变得相当理性。可以说,这部声乐套曲蕴含了贝多芬为爱情流过的血和泪,是他一生情感经历的缩影。

贝多芬的情感道路十分坎坷,但他却将对爱情的幻想融入到了创作中,使之成为了永不磨灭的不朽乐章。

四、大自然

特雷泽·布鲁斯维克曾说过:“大自然是他唯一的知己!”熟悉贝多芬的人都知道,他对大自然怀有深刻的感情,大自然不仅是他的避难所,还是他获取力量和灵感的源泉。罗曼·罗兰说:“他只好在精神世界里重新塑造一个大自然,从而表达他对大自然的无限依恋”。的确,失聪以后的贝多芬对大自然的诠释是由心而发的,18世纪的大多数作曲家都习惯于在写作描绘性作品时尽可能用模拟的音响来表现外部世界,而贝多芬的音乐却是一种内心的反省,他向我们展示的是他在大自然面前的内心感受,而不是力求模仿大自然。这就是为什么贝多芬在《第六交响曲》(田园)中的第一小提琴声部写上这样的注解:情感的表现多于景色的描绘。这也是人们对于描写大自然的音乐的一种新的方向的起点。正是从贝多芬开始,人们才知道在音乐中“寓景于情”。在这部描写大自然的杰作中,作曲家通过在各乐章分别附加标题的手法来诠释他对大自然的感情,分别以“到达乡村时的愉快感觉”“溪边小景”“乡民欢乐的盛会”“暴风雨”为标题分为五个乐章来分别展开,勾画出了一幅生动的田园景色。作品的末乐章像是在感谢上苍,感谢大自然,并以安宁平和的颂歌作为结束,完满的表现了贝多芬对大自然的至深情感。

此外,贝多芬的《第十五钢琴奏鸣曲》同样被人们冠以田园的称号而广为流传,它同样在人们的想象中唤起了对和平的乡村、大自然景色的记忆。作曲家在这部作品中像是模仿大自然来与人类进行对话,展示了作者广阔的内心世界。罗曼·罗兰曾指出“这首奏鸣曲是所有奏鸣曲中较少激动的一首,是幸福的、阳光的。”是贝多芬“清澈的小河”之一。乐曲以轻快,开阔,透明的空气带来了稳健的力感,使优美陶醉的静穆式世界与苍劲有力的活动式世界得以巧妙的结合。

《第五交响曲》以与命运的抗争而闻名,但是贝多芬在这部作品中正是调集了他在大自然中捕获的灵感,用一种原始的力和大自然其余的部分接站之下,便产生了荷马史诗般的壮观。舒曼在评价这部作品的时候也曾经说到:“尽管你时常听到它,它对你始终有一股不变的威力,有如自然界的现象,虽然时时发生,总叫人充满恐惧与惊异。”贝多芬的密友申德勒也曾这样评价这部作品:“他抓住了大自然的精神。”

大自然不仅为贝多芬的创作提供了极好的素材,还为其提供了宜人的氛围。它赐予贝多芬无穷的创作热情,而贝多芬也对大自然怀有深厚的感情,他把天地造化当成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在那里细听着由万物和谐而构成的“天籁之乐”,领受着自然之神的神秘启示。

总之,贝多芬作品中体现出的人文精神和音乐形式的关系,是他终生的追求和奋斗的目标;崇尚真理,崇拜英雄是他创作的起点;追求自由、改变命运是他创作的灵魂;不甘平庸,追求爱情是他创作的动力;亲近生活,感恩自然是他创作的乐园。在其短暂、贫困、痛苦的一生中,贝多芬对艺术的热爱和那种“要扼住命运咽喉”的炽烈情感,永远被人们所敬仰。

参考文献:

[1][法]罗曼·罗兰.名人传.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10.25.33.51.

[2]林华实.贝多芬传.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47.

[3]张方.贝多芬.东方出版社,1997.

第5篇:音乐家贝多芬范文

贝多芬阅读题:

提起音乐家的名字,没有比贝多芬更响亮更庄严的了。他是音乐的英雄──不,是人类的英雄。

所谓英雄,并不是个人事业的野心家,他是从人类生活的提高出发,必要时交付出个人的生命。因此贝多芬没有一般的感伤的气息,虽然痛苦始终纠缠着他的生命。他说:“大多数人为了一点好事便回肠荡气,这可不是艺术家的天性。艺术家是火一样的,他们不会哭泣──人得凭音乐从他的精神打出火来。”他从小就遭受到父亲酒疯的折磨;他贫困、失恋、疾病;但是他从不屈服,从不灰心。用罗曼·罗兰的话说:“在不肯委身于灵魂的庸俗的人们,是日日夜夜的战斗;而且大多是没有威严,没有幸福,转战于孤独和沉默之中的战斗。”他心胸广大,他承认他的工作是困苦的解放,其他都不算一回事。而且只是为了这些,他才演唱他惨淡的生命。他没有一根媚骨,即使在贵族圈内,一发觉到别人在他的弹琴声中继续谈话的时候,他也会毫不犹豫地拍上钢琴盖,愤然离席,说:“我才不高兴对猪弹琴!”贝多芬博览群书,从希腊拉丁文到英法的文学、哲学,他全是内行;精神上他是卢梭的弟子。他爱好自然。他也崇拜莎士比亚和歌德。瓦格纳说:贝多芬和莎士比亚是一对普罗米修斯。贝多芬忠实于自己的艺术,他的作品经过不知多少次的修改之后才肯付印。付印之后甚至在刻板之后,他还是一面校对,一面修改,即使毁板也不将就一点。有人看见他写作的时候,头发蓬松,满额大汗,正如在打一场大仗。垂死之前他说好像才开始作曲。

贝多芬生于1770年。祖父是男低音歌唱家,歌剧作曲家,奥古斯特候选的乐队指挥。父亲是男高音歌唱家。贝多芬具有音乐的血统。14岁,他在公立学校念书,音乐教育则从4岁开始,8岁已拉得一手好提琴。11岁他认识了巴赫的平均率钢琴谱。艾登预言他是莫扎特第二。1787年,他转入莫扎特门下。1788年曾游维也纳,因为即席演奏莫扎特而受到关注。莫扎特说:他有一天会在世界上发出一种声音来。那时,他的慈母逝世,父亲是一个酒鬼,丧失了他的歌声。他不得不去做家庭教师。他开始潜心研究英国文学,并且认识了瓦尔德斯丹伯爵,成为他终身的知己。1792年瓦尔德斯丹送他去维也纳,从此定居在这18世纪的音乐名城。

因为生活的不安,恋爱的失败,听觉也开始烦搅他,在别人的眼中,贝多芬变成一个怪人。幸亏他的创作力是旺盛的。因为他对于大自然的极大的喜好,他随身总是带着笔记本。1822年,他的耳朵完全聋了,对客人谈话是用笔谈,从千百本的谈话记录中,可以看到他的生活和工作态度。

十八九世纪之交,欧洲的主宰人物是拿破仑。贝多芬为他写了一部交响乐,前后经过3年时间(1802~1804)。可是他的交响乐才脱稿,拿破仑已经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他撕掉乐谱上面的献辞,把乐谱扔到地下,猛力践踏,愤恨地说:“他竟做起专制魔王了!”

1822月,贝多芬患肺炎,后转水肿病。三个月的治疗落了空,经过两天半清醒的挣扎之后,1827年3月26日,在雷轰电闪当中,他向空中挥舞着紧握的拳头,就此向人世告辞了。下葬之日,送殡的有两万人,有一位老太太对人说:“这里埋葬的是一个音乐的主帅。”

⑴ 作者为什么说贝多芬不仅是“音乐的英雄”,更是“人类的英雄”? ⑵ 贝多芬承认他的工作是“困苦的解放”,怎样来理解?

⑶ 在贵族圈内,一发觉到别人在他的弹琴声中继续谈话的时候,他便会愤然离席,这表现出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格。

⑷ “精神上他是卢梭的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贝多芬和莎士比亚是一对普罗米修斯”,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 找出文中表现出贝多芬创作时十分投入的一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 贝多芬在得知拿破仑登上皇帝宝座的消息后,毅然毁掉了为其创作的乐谱,这表现了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⑺ “下葬之日,送殡的有两万人,有一位老太太对人说:‘这里埋葬的是一个音乐的主帅。’”从描写的角度来看,这是一处_______描写,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⑴贝多芬所拥有的不只是不朽的音乐成就,在他的身上,更是凝聚了人性精神的光华。

⑵音乐是贝多芬精神的家园,灵魂的归宿,他陶醉于音乐,享受音乐,用音乐来摆脱痛苦,获得快乐。

⑶尊重音乐、崇敬音乐

⑷贝多芬在知识的熏陶下,和卢梭拥有着相同的世界观贝多芬和莎士比亚一样,都是为了理想甘愿付出,不懈奋斗的人

⑸头发蓬松,满额大汗,正如在打一场大仗。

第6篇:音乐家贝多芬范文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红星是咱工农的心,党的光辉照万代……”当这首催人奋进的歌曲又在耳畔响起,《闪闪的红星》中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一幕幕动人的情景便浮现在我眼前。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贝多芬传读后心得体会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贝多芬传读后心得体会一

在假期里,我有幸“结识”了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笔下的一位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他用他顽强、崇尚自由的精神,在不公平的生生枯藤上绽开了世上最美的音乐花果;他用它的音符谱写了一个生命的赞叹。

我十分敬佩贝多芬。

贝多芬出生于德国的一个贫寒的家庭,父亲性格粗鲁,母亲仅是个女仆。有着超常音乐天赋的小贝多芬一心专注于干枯的钢琴、小提琴,竟没有其他学习、休息和娱乐的时间。在他26岁那年,几场大病使他的听觉逐渐衰退,加上母亲的病逝,心爱姑娘的抛弃,未婚妻的离去,多重打击让他的肉体和精神遭受了严重的折磨。上帝对一位音乐家竟这么残忍,多么不公正啊!

然而,这一切的不幸没将他打到,他勇敢地站了起来,他要反击这个不幸,用音乐反击!可他又是多么的难呀!因为双耳失聪,贝多芬不得不用牙齿咬住系在钢琴上的铁丝,经过琴声那微小的撼动,用那瘦弱的心去聆听这世上最难拥有却最有魅力的音符。他要创作,那是他人生最崇高的追求!

在他呕心沥血的创作下,于是,我们听到了,听到了来自于人间最美的呼唤——那是他的心声呀!他的名曲有很多,而我最爱他的《第九交响曲》中《欢乐颂》一段。那是多么纯美的欢乐呀!那是多么平凡的欢乐呀!而它其中的那怕是一个小小的音符,都是贝多芬日日夜夜的艰辛呀!只可惜,我还是一个“凡夫俗子”,还不能深刻体会其中更多的精妙所在。

最可贵的是他不向命运屈服,敢于斗争的精神。就像书中写道:“噢,上帝!给我勇气让我征服自我。”这也是贝多芬顽强的象征,我也为之深受鼓舞。贝多芬的命运是那样蹇劣,他却能傲然挺起胸膛应对世事,何况是还生活在温暖舒适中的我呢

我也应当不惧困难,秉承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的高贵精神,把握自我的命运,“扼住命运的咽喉”,为完美的未来奋斗!

加油!!向自由的未来冲去!!!

贝多芬传读后心得体会二

贝多芬,一个一点儿也不陌生的人名,但事实上,我是前阵子才真正地接触到他。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把我带到贝多芬的世界。

在一七七零年十二月十六日,贝多芬出生在德国波昂一所破旧简陋房子的小阁楼上。从一开始,人生对他来说就像一次残酷的战争。他的父亲是个不求上进、嗜酒如命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个女仆,一个厨师的女儿,最初嫁给一个官臣之家的男仆,丈夫死后嫁给贝多芬的父亲。

父亲想发掘他音乐的天赋,以便将他当作神童来炫耀。父亲用暴力逼着他学习各种乐器,繁重的功课把他累得死去活来,几乎让他恨死了音乐。他的童年几乎无温暖可言,看着都觉得心酸,也让我觉得很疑惑。在一个没有温暖、没有关爱的家庭,怎样会培养出如此出色的音乐家?难道真是逆境磨砺人吗?

十二岁的贝多芬就受聘为宫廷古钢琴与风琴师,负起了养家的重任。那么,12岁时的我在干嘛?12岁的我,在上六年级,在和同龄人高谈阔论着梦想,沉浸在家人的关爱中。

贝多芬远赴维也纳拜见莫扎特,也在那里举行了他的第一场音乐会,当时他亲自弹奏自我写作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让维也纳市民为之折服,他也所以名闻遐迩。突然让我想起了萧风的《贝多芬的悲伤》的歌词“黑白琴键上谱写华丽的乐章”。但很不幸,母亲不久就去世了。这似乎是老天爷的妒忌心在作怪,在他事业稍有成就时,却再次把痛苦带来他身边,夺走他的亲人。没有了亲人,世界就会像坍塌了一样,是那么的无助,那么的孤独。我不敢再去想象失去亲人的那种滋味。

老天果然是嫉妒贝多芬的才华。它再一次把灾难带给贝多芬。贝多芬在一帆顺风之际,声名如日中天之时,不幸的命运再次降临在他身上———他有了耳聋的疾病。这是个很残酷的打击。一个音乐家没有了听觉,就像奔跑的斑马没了四肢,再也奔跑不起来。多么可悲啊!于是贝多芬隐瞒着,他害怕被别人发觉,就逐渐离群索居,自我变得越来越孤僻。而在此时,他与一名十七岁少女朱丽叶塔。古奇阿帝相恋。总算是有个心灵伴侣了,总算能够让贝多芬不再那么孤僻了。

「第九号交响曲预演时贝多芬亲自指挥,但因耳聋无法进行,秩序大乱,所以正式公演时由他人指挥。贝多芬仍在舞台上弹奏,当全曲演奏完毕,听众深受感动,高声欢呼,掌声如雷,但贝多芬毫无知觉,还是经过演出者的提醒,他才看到了感人的场面,含泪答礼。「第九号交响曲的成功为他带来了一生最大的荣耀与欢欣。真感到欣慰!

贝多芬他在不知不觉下患了肝病,在病情益渐严重的日子里,写作了五首最终的弦乐四重奏曲。这是贝多芬留给世人的遗嘱。

我从他身上领悟到了,精神能够克服痛苦,甚至能够克服死亡!惟其痛苦,才有欢乐!

贝多芬传读后心得体会三

读了贝多芬传后,感触颇深。

贝多芬一生坎坷,晚年时穷困潦倒,双耳失聪,贝多芬的父亲酗酒,童年时父亲逼着他练琴,并且常常打骂他。他的健康情景在中年时急剧恶化,晚年时被病痛折磨,做了3次手术,最终再留下几封遗书后,与世长辞。

贝多芬总是能写出现实,他是伟大的,却终究受了命运的捉弄,他是音乐家,却失去了听力,他握住了命运的喉咙。然后,不断向命运抗争。

他无视嘲笑,总是做着自我,无论怎样,总是大病折磨着他,他也不曾放弃,不曾言败,不曾放弃任何一个活下去的机会,创作着一部部传世佳作。

贝多芬传读后心得体会四

现实生活中往往有很多挫折,俗话说:“人之挫折十之八 九”。疾病、失败、困难等挫折就犹如掌握在我们手中的牌。

罗曼·罗兰笔下的贝多芬拥有一团糟的牌,也经受了许多的痛苦:感情期望的破灭,贫困,以及最终对于一位音乐家来说最致命的打击——耳聋,可是,在精神上,贝多芬仍然坚强不屈,最终在欢乐的凯歌中完成第九交响曲的乐章。

贝多芬对于自我的不幸,都选择了忍耐,忍耐并不意味屈服。忍耐是高瞻远瞩,超越常人的磨难之后成为一个伟人。

其实事情是具有两面性的,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也许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会使原本心境不佳的我们悲哀,可是我们不需要在暴风雨中伫立来表示自我的不满,我们无须抱怨,因为没有暴风雨的悲哀便没有雨过天晴的欣喜。也许突然降临的寒冬会使原本衣裤单薄的我们感到寒冷,但我们不需要与冬天对抗,我们无须抱怨,因为冬天来了,春天还远吗

生活中有许许多多我们始料不及的“绊脚石”,正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要不怎样会有“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叹可是如果我们正视挫折,我们还会涌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言壮语,正如贝多芬用一句豪言壮语所说的那样“用痛苦换来欢乐”。给世界创造了欢乐。

悲观的人,就会抱怨手中的牌,原本可能的事变成不可能,常常夸大挫折,放下痛苦,最终被生活所打败;乐观应对的人就会想着挽回局面,原本不可能的事也能变成可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所受挫折无量前途也无量,最终战胜生活。好比贝多芬在耳聋下,但在精神上,仍然坚强不屈,最终在欢乐的凯歌完成了第九交响曲乐章的伟大创作、在患难结出丰硕的果实。

贝多芬传读后心得体会五

跟随罗曼·罗兰的脚步,怀着一颗高瞻的心去拜读贝多芬的一生。我悄然合上书时,我猛然发现我们往往只被他创造的辉煌所吸引,对于贝多芬的细致的一生,我们还是一知半解。

作为一个名人,贝多芬一向不被人了解,所以他从来都不能诉说自我的苦难。

贝多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一生都背负着无数的压力——社会舆论,家庭,健康……重重叠出。他生活在成功与苦难交织的世界中。由于不幸的耳聋,他很难与别人交流,当然他也不想与别人交流。他既高傲又孤僻,永远的寂静既使他安静又使他烦躁。所以他全身心的投入到他的音乐中去,年轻时,他是有多高的热情,在他的作品透露着生命的新鲜与狂热,似乎这就是他的语言。他似乎已经迎来了成功,然而接踵而来的却是灾难。更多的疾病,无穷无尽地折磨着他。尽管是这样,他仍旧大胆放诞,无拘无束地发表自我的感言,蔑视世俗。晚年的他一贫如洗,不断举办音乐会带来了声誉却没有带来金钱。就是这时他完成了欢乐颂的作曲。

罗曼罗兰用一句话总结了贝多芬的一生:有痛苦换来欢乐。

当我们去倾听贝多芬的名曲时,你会看到一个真实的贝多芬展此刻你的面前:他已经将自我精神和血肉熔进了音乐中。当我们听到《第五交响曲》时,你会觉得里面的贝多芬是自然界的一股力,抓住了大自然的精神,并抗击着;也恰如《英雄交响曲》所倾诉的,贝多芬的一生就像一天雷雨的日子:先是一个明静如水的早晨,但转眼间就有巨大的阴影卷过,悲壮的雷吼,充满可怕的静默,黄昏降临,雷雨经过酝酿,然后是沉重的云蓄满闪电,夹带着暴风雨。又突然,风狂骤雨之际,黑暗裂了缝白日的明媚又还给了大家。

贝多芬的一生就是这样的,他一向被卷入活力与哀伤的漩涡。在生命落幕时,他还幽默地说:“看啊,喜剧收场了。”

第7篇:音乐家贝多芬范文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成因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1-0099-01

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被人们誉为钢琴音乐文献中的新约全书。按作品产生年代先后可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作品。其中,早中期作品大多体现了一种典型的“英雄”特性:在创作技法上追求“扩展”,开掘当时音乐语言的各种潜能。在音乐内涵上大多定位于“人定胜天”,“扼住命运的咽喉”等主题,对人的积极力量作出了全面肯定。

但进入晚期创作之后,贝多芬的音乐却没有继续沿着这条“英雄、浪漫”的道路发展,而且转向对结构更宏大严谨,情感表达更深刻自省的创作方式进行探索。第二十九号钢琴奏鸣曲(op106,又名《槌子奏鸣曲》)就是其中的一部作品。正是通过这首篇幅最长的钢琴奏鸣曲,贝多芬确立了在创作风格上回归“德国式”的古典刚正和精神内涵上寻求超然安定的艺术之路,对音乐语言的根本性质和运作方式进行了透彻的反思,对音响材料也深刻挖掘和抽象提炼,用严密的结构和纯粹的音响表达了深沉、苍劲、“天人合一”的情绪,由此迎来了音乐创作的一个崭新高峰。

那么,为什么贝多芬会选择在创作这首钢琴奏鸣曲时确定晚期音乐的方向和特点?这一过程又是怎样发生的呢?本文将试着对此进行一番探索。

一、历史环境

第二十九号钢琴奏鸣曲创作时间是1817年至1918年,这正是欧洲局势深刻变化且政治气氛最令人压抑的时期。与此对应,维也纳音乐界也渐渐衰落,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音乐被当时的评论家说成是“过时的腐僧”,贝多芬在维也纳的一些保护人也相继出走或离世。韦伯、罗西尼等浪漫主义的新人们慢慢走上前台,古典音乐遭到严重打击。面对这种局面,贝多芬感到巨大压力和无所适从。一方面,他的某些作品也在投石问路,透露出准浪漫主义的气质(如《致远方的爱人》以及《A大调钢琴奏鸣曲》op101)。但总的来说,贝多芬并不认同年轻一代的音乐作品,视其是“浅薄的,华而不实的”。这种创作风格上的犹豫和思考使贝多芬的作品数量急剧下降,1816年,这种矛盾情绪达到顶峰,因此他急需一部作品来确立自己以后音乐创作的发展方向。

二、个人境遇

自从定居维也纳之后,贝多芬的生活一直不太顺利。1812年,贝多芬曾和某位神秘的女士考虑过婚嫁。但天不遂人愿,他们最终没能有情人终成眷属,之后贝多芬也再没和任何女性产生恋情。这件事让贝多芬不得不接受一个残酷现实:他不可能得到正常的爱情生活。1815年,贝多芬的一个弟弟去事,留下年仅10岁的儿子卡尔托付他继养。为了收养侄子,贝多芬和他的弟媳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诉讼,致使侄子卡尔和他关系疏远,给贝多芬带来了巨大的精神折磨。身体、爱情、亲情三方面的不如意影响了贝多芬的艺术创作和人生态度,促使他开起自省之路,希望用钢琴等各种乐器对内心进行探索,寻找宗教安慰,由此东西世界,获得精神上的安慰。

三、贝多芬世界观的变化

在创作中期,贝多芬一直深受法国大革命影响,作品中常常体现出“个人英雄“主意和“斗争,自由”的理念。但随着拿破仑神话的破灭,他也渐渐意识到仅靠个人或者资产阶级的力量,人民无法解放,社会无法公平。只有通过所有公民的努力,才能获得大家渴望的美好世界。而艺术属于人民,那就应该向人民指点一条道路。因此,放弃了对“拿破仑”式人物的崇拜和“个人英雄主义”观点的贝多芬开始走向一种“大同”的状态,希望用音乐“教会一个个弱小、迷惘的灵魂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取悲剧的人生,在自己内心筑起遗作永不陷落的要塞”。这就决定了他在创作第二十九号钢琴奏鸣曲时,要主义音乐语言的建联、工整和严肃,以及音乐内涵上“小我”让位于“大我”的超然态度。

四、结语

总之,生活和创作上的低潮促使贝多芬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并用音乐来表达了思考所带来的精神层面的升华。同时,世界观的转变又让他把音乐当作一种回答人生命题和探索世界本源的途径与方式。正说他自己所说——“音乐时比一切只会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那么音乐真能做到这点么?正处在转变期的贝多芬决心用第二十九号钢琴奏鸣曲这首深刻的作品来对抗当时文化的庸俗化和社会的黑暗堕落,用深沉、明和、坚毅的步伐向精神王国挺进。自然,这首奏鸣曲也就成为了他晚期钢琴创作的典型代表,具有了创作风格回归和精神世界升华这两大特点。他用这种艰深的技法和丰富音乐表现手段体现了自己对生命、美好、豁达的渴望和追求,由此影响着世人对自我和整个生活做更深刻的回顾和展望。这也正是这首“槌子奏鸣曲”以及贝多芬整个晚期作品能成为不朽、郁久弥香的原因所在。

第8篇:音乐家贝多芬范文

华裔小提琴家林昭亮对于音乐爱好者们来说一定非常熟悉,或许大家的CD架上都会收藏几张他演奏的专辑。林昭亮灌制的唱片荣获了各种权威好评,他演奏的西贝柳斯、尼尔森小提琴协奏曲曾获得1989年英国《留声机》杂志“最佳协奏曲录音”唱片奖、美国《立体声评论》(Stereo Review)杂志评选年度最佳专辑,并和布鲁赫《第一小提琴协奏曲》《苏格兰幻想曲》的专辑一起获得“英国企鹅评鉴三星带花”奖。2000年,林昭亮获《音乐美国》(Musical America)杂志评选的年度器乐演奏家并两次提名入围格莱美奖。

2012年3月,在上海音乐厅,林昭亮首次以指挥的身份与小提琴演奏家文薇和上海交响乐团共同合作了莫扎特的作品,反响不凡。今年6月,他又将在上海交响乐团2012-2013音乐季的音乐会“贝多芬大全:平静的重奏和幸福的交响”中站上指挥台,通过手中的指挥棒诠释贝多芬的序曲《普罗米修斯的生民》和《F大调第八交响曲》。显然,林昭亮想为听众们展示他更多的思想,着实令人期待。

音乐会之前,我通过邮件的方式与大师做了一次访问,希望通过这次在音乐中的对话,能让大家对这位十分儒雅、极富东方文人气息的艺术家更近一些。

- 张博 - 林昭亮

您作为世界知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和室内乐音乐家,此次6月的“贝多芬大全”将会为上海的听众指挥贝多芬的《第八交响曲》和《普罗米修斯的生民》,这是否说明您有意朝着指挥方向发展?是否能理解为您想通过乐队从而更整体地体现您的音乐思维?

指挥是我从事音乐多年的自然延伸。这倒不是指挥棒舞两下就成,而是以领导乐团、说服音乐家们一同透过我的观点来诠释伟大的作品。我研究贝多芬的音乐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演奏其小提琴奏鸣曲、钢琴三重奏、小提琴协奏曲以及三重协奏曲等作品无数次,对贝多芬的交响乐或序曲,有自己明确的观点。

此次音乐会除指挥乐队演奏以外,您还会演奏《贝多芬降E大调七重奏》,很想知道在您看来,贝多芬的室内乐和交响曲有什么共同与不同之处?在室内乐的教育及推广上,您觉得该如何发展?

我将与上交的音乐家们一同演出贝多芬七重奏。从某些方面来说,这和演出贝多芬的《第八交响曲》情况相似。贝多芬的七重奏可说是在这位作曲家有生之年,最流行最受欢迎的曲子了,但现在却少有演奏的机会。这一次上交举办“贝多芬大全”系列,我想趁这大好机会将这曲子介绍给观众们,借以展示出贝多芬较少为人熟悉的不同的一面。遗憾的是室内乐在中国不太流行,但许多最伟大作曲家最了不起的作品,却多是室内乐。室内乐的特色是乐曲更精致、更复杂多样,我衷心期望阅历渐广的中国乐迷能很快喜欢上室内乐。

您这次音乐会将上演的曲目之一是贝多芬的《普罗米修斯的生民》的序曲,相信国内的许多听众都并不熟悉这部作品,您想把它带给上海的听众是否代表您对它的偏爱?

这是首很棒的序曲,充满欢乐、生命与活力,作为更庞大有力的《第八交响曲》的前奏,再合适不过。整场音乐会将洋溢着贝多芬的阳光和朝气。

在您眼中贝多芬是怎么样的?能谈一谈最早接触贝多芬音乐的感受吗?

作曲家贝多芬不仅伟大,更具革命性,炽热而爆发。莫扎特在既有的模式中愉快地继续创作,勃拉姆斯、舒伯特亦当如此。但贝多芬却不满现状,他为突破传统拼尽全力,许多作品打破当时音乐的规范、和声和演奏技巧。他改变了整个十九世纪。贝多芬大型合唱交响乐空前绝后,无与伦比,一直到七十多年之后,才有“第二”!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很难找出比贝多芬《“槌子键琴”奏鸣曲》、四重奏《大赋格》(Grosse Fuge)或小提琴奏鸣曲《克罗采》难度更深、更具挑战性的曲目。

我最爱的CD之一就是您演奏的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尤其觉得您的演奏最温暖和细腻,这种温暖和细腻的感觉也出现在您演奏的其它作品中。想问您这种温暖和细腻,是否可以理解为东方人的一种特质?您在您的音乐中试图传递的是怎样的能量?

莫扎特的音乐本质透明、精致和高雅。我演奏巴托克和西贝柳斯的曲子时,诠释方式和演奏技巧上基本上是十分不同的。我并不认为高雅细致一定是东方人的特质,我认识许多亚洲音乐家,他们演奏、处理莫扎特或其它音乐家作品的方式,都与我相当不同。

第9篇:音乐家贝多芬范文

人们赞美贝多芬,不仅因为他在音乐上有辉煌的成就,还因为他具有伟大的精神和品格。他追求自由、平等、博爱,憎恨封建专制暴政,有着不怕一切威胁的坚毅顽强的战士性格。至今,他的音乐和事迹,仍在鼓舞着那些愿使自己的生命迸发出光和热的有志之士。

“人啊,还是靠自己的力量吧!”

贝多芬曾针对他的学生在自己作品的结尾处写的“靠上帝的帮助,完成了”一语,写了一句批语:“人啊,还是靠自己的力量吧!”人当自助——这种顽强奋斗的精神贯穿了贝多芬的一生。

贝多芬的一生经历了坎坷不平的征途。他没有如花似蜜的童年,艺术上的成就给他带来的幸福也是短暂有限的,伴随他一生的是贫穷、疾病、孤独、痛苦。但逆境锤炼了他顽强的意志,当命运举起无情的铁拳时,他从不畏惧,始终坚信斗争必然胜利。1770年12月16日,贝多芬出生在德国波恩城一间贫寒、简陋的阁楼里。他的祖父是宫廷乐队的乐长,父亲是个平庸而又贪杯的歌手,母亲是个善良的女仆。父亲为了使他成为“神童”,强迫他一天练五——八小时的羽管键琴(钢琴的前身)。父亲和他的乐师常常半夜醉熏熏地回家,把哭哭啼啼的孩子从床上拖起,强迫授课。幸而孩子并不厌恶音乐,幼小的心灵被这奇妙的艺术吸引了。贝多芬勤奋地学习羽管键琴、小提琴,八岁时,就可以开独奏音乐会了。家境的贫穷迫使他十岁就离开学校,他只得自学。

生活的磨难没有压垮少年的贝多芬,而命运之神又把一位杰出的作曲家、指挥家、管风琴师聂费送到了他的身边。他如饥似渴地向聂费学习作曲知识,研究巴赫、海顿、莫扎特等大师们的作品。在聂费的影响下,他对文学和戏剧发生了浓厚的兴趣,阅读起莎士比亚、歌德、席勒等人的名著。贝多芬沉浸在音乐的海洋里,象海绵一样贪婪地吮吸着,孜孜不倦地学习着。后来,年轻的贝多芬来到维也纳,这位崭露头角的天才先后得到海顿、莫扎特等音乐大师们的指导,很快如一颗新星出现在乐坛上。

正在这青春焕发的黄金时代,病魔向他扑来,年仅26岁的贝多芬听觉开始衰退。这巨大的打击无情地折磨着他。谁能想象,画家双目失明,音乐家两耳失聪呢?他忍受着痛苦的熬煎。有好几年,为了不让别人发现自己耳聋,他不得不回避社交活动,独自躲进一个寂静的世界,变得更加孤独。

善良、正直的贝多芬也曾冀求爱情的幸福和家庭的温暖,可是在等级分明的封建社会中,爱情没有地位和金钱做后盾,往往是要落空的。他一次次对女子的热烈眷恋,留下的只是心灵上深深的创伤。

残酷的命运,使贝多芬痛苦和忧伤,但不能使贝多芬消沉。他认为:“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他说:“我将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贝多芬向命运挑战了。

贝多芬抓紧时间创作。他的箴言始终是:“无日不动笔。如果我有时让艺术之神瞌睡,也只为要它醒后更兴奋。”仅在他开始耳聋的最初五年里,他就创作了包括《第一交响曲》在内的几十首乐曲。之后,耳聋逐渐加剧,而他的创作却进入全盛时期。这时期他写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如第三——第八交响乐、第四和第五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黎明》和《热情》钢琴奏鸣曲、歌德的悲剧《埃格蒙特》的配乐及大量歌曲,开辟了音乐艺术发展的新时代。

1815年秋,贝多芬两耳全聋,与人交谈,需让对方将话写在自己的谈话册上,但他仍然指挥排练并继续创作。创作时,他咬住一根木棒顶端,将另一

端插在钢琴的共鸣箱内,借以听音。构思宏伟的《第九交响曲》,就是他完全耳聋之后完成创作的。贝多芬创造了奇迹!一个双耳失聪的人,创作出了在人类音乐文化的宝库中永远闪烁着奇光异彩的不朽名作!

反封建专制的不屈战士

贝多芬认为:“智慧、勤劳和天才,高于显贵和富有。”他曾对一个公爵说:“你可以随便把勋章送给任何人,但你一点也不可能使他因此变得高尚;你可以使一个人变成七品文官或枢密使,但是不可能使他变成歌德或贝多芬。”

有一次,他和歌德在一起散步,奥地利皇室一家迎面走来,连歌德也恭维地摘下帽子退到路边,而贝多芬却背着手大摇大摆地从皇后和亲王们面前走过,只是当皇后首先向他打招呼时,他才稍微碰了一下自己的帽沿。还有一次,一位公爵粗暴地要贝多芬为他的客人演奏,贝多芬愤怒地拒绝了,并断然离开公爵的别墅。事后,他写信给公爵说:“公爵,你之所以成为公爵,只是由于偶然的出身,而我所以成为贝多芬,则是靠我自己。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却只有一个。”这种维护艺术家的人格和尊严,在封建贵族面前昂首挺立的精神,与那种阿谀逢迎、卑躬屈膝的奴颜媚骨是多么鲜明的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