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音乐专业课培训范文

音乐专业课培训全文(5篇)

音乐专业课培训

第1篇:音乐专业课培训范文

关键词:乡村音乐教师;教育课程范式;构建策略

素质教育视野下要求学生形成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因此音乐、美术等所谓的“非应试科目”受到了更多关注。但目前乡村音乐教育受制于专业人才缺乏、教学设施缺乏等多重问题,导致乡村音乐教育十分薄弱,进而影响教育领域整体发展。此外乡村缺乏师资力量,音乐教师可能还要教授其他科目,因此乡村教育也呼唤全能型音乐教师。面对乡村音乐教育现状,近年来我国各大院校、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开展了一系列如乡村音乐师范生定向免费师范培训、农村音乐教师升级培训等多项计划,对乡村音乐教学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本文以高校音乐师范教育类乡村音乐教师培训为例,提出乡村音乐教师教育课程范式有效构建策略[1-3]。

一、立足音乐专业基础课,构建课程范式基础

为实现乡村音乐教师教育课程范式的有效构建,高校应立足专业课基础,整合现有通识教育资源,并以此构建课程范式基础。首先,高校要构建学科融合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将现有的通识教育体系划分为文化、技能、教育三大类别,并通过三大类课程体系的有机融合,使学生在音乐专业课外得到综合培养。其次,高校要构建知识整合的专业课程体系,转变传统的各大专业科目如视唱练耳、乐理等课程互为独立的现状,并通过整合专业基础课与技能课程构建合理的学科融合专业课程体系。再次,在通识教育与专业课程范式构建的基础之上融入职业情感教育,增强师范生对乡村教育的认同感。因此在专业课程内容的渗透中可融入更多的乡村文化、职业道德建设、职业信念教育等相关内容,以此引导师范生建立教师职业信念与职业道德,强化其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使其能够不断超越自我并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同时为其日后在乡村艰苦环境下持续稳定工作建立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关注选修课程,拓展课程范式构建理论

为实现乡村音乐教师教育课程范式的有效构建,高校应多关注选修课程,以此实现课程范式构建理论的有效拓展。首先高校应针对乡村缺乏必要的全能型教师的现状,要求师范生前两年得每年内选修一到两门其他学科的教育课程。如针对农村小学的幼儿教育等相关课程,以此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为学生毕业后能满足乡村教育全能型教师的要求提供可能性。其次高校要根据农村教育的特点,选择适宜农村开展的一些音乐相关课程作为选修课,如舞蹈、化妆等,或与农村元素相关的农村文化系统课程等。启发学生的教学思维,拓展学生的教学思路,为学生日后在教学设施不全的乡村,也能够因地制宜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建立良好的理论基础。同时为促进学生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学校要构建一套完整的考核系统给予配合。高校可将选修课的学分、成绩等纳入整体成绩考核之中,以此激发学生参与选修课的积极性,实现选修课程对教育课程范式的有效辅助作用。

三、开展实践活动,巩固课程范式理论教学有效性

为实现乡村音乐教师教育课程范式的有效构建,高校也应依托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的教学范式的有效构建,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以此实现课程范式理论教学有效性的巩固与深化发展。首先在课程范式体系内,教师要结合理论课程、技能课程、通识教育课程等开展多元化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可结合声乐演唱、器乐演奏、舞蹈表演等技能技巧类的课程设置如歌唱比赛等活动,也可结合通识教育类课程设置如征文比赛、社团活动、教育专题研究等多元化的实践活动,在实践环节中实现学生专业技巧的锻炼与深化发展。同时教师也可组织兴趣小组等定期到农村小学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增进对学生的了解,增加组织活动的实践经验,为日后的教学实践工作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其次,高校还要组织学生深入乡村内部,密切联系乡村小学,组织学生展开实习活动,使学生脱离书本与课堂,实地走进乡村教学环境中感受未来的工作环境,以此提高学生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同时为提高实践的有效性,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与实践教学活动效果的考核,注重实习单位的意见,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考核方案,以此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经研究教学实践表明,通过以上方式方法,高校的乡村音乐师范生能够形成夯实的理论基础、音乐技能与教学技能,同时又能够结合丰富的通识教育知识拓展其教学视野,在教学中能够做到结合实践经验因地制宜开展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因此在高校通过立足音乐专业基础课,构建课程范式基础;关注选修课程,拓展课程范式构建理论;开展实践活动,巩固课程范式理论教学有效性等一系列的过程,实现乡村音乐教师教育课程范式的有效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学意义。并最终通过高校教育的进步发展,提高师范生的自身素质,为教育的持续稳定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文君.基于核心素养的“六年制”乡村音乐教师教育课程范式重构[J].江淮论坛,2017(4).

[2]赵敏.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探析[J].文教资料,2015(32):65-66.

第2篇:音乐专业课培训范文

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化标准之二,要看是否具备合格的师资、设备、场地、图书资料等方面的评价和管理制度。据不完全统计,有关音乐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制度法规,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先后制定颁发了以下文件:1919年3月的《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规程》[3],1925年的《新学制师范课程标准纲要》,1938年7月的《师范学院规程》[4],1939年9月的《师范学院分系必修及选修科目表》[5],1952年7月的《关于高等师范学校的规定(草案)》[6](P112-114),1952年11月包括《音乐系计划(草案)》在内的《师范学院教学计划》[7],1961年9月的《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校60条例》)[6](P381),1980年3月的《关于印发高等师范院校艺术专业教学座谈会文件的通知》[8](P29-32),及《高等师范学校四年制本科音乐专业教学计划(试行草案)》[8](P33-39),1989年11月的《全国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年)》[9],随后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检查评估指标体系(试行)》[10],1995年的《关于发展与改革艺术师范教育的若干意见》[8](P221-226),2004年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教体艺〔2004〕12号),2006年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等。以上法规大多从规范教学秩序方面着眼,忽略了对师资配备、师资能力、教学场地、教学设备、教学器材、图书资料等一系列音乐教师教育办学标准,导致当下很多办学单位有招生资格,无办学能力,严重影响了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化水平。

从1919年创办的我国第一所私立艺术师范学校———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图画音乐组课程设置的7门音乐专业课程,到该校扩建为上海艺术师范大学后的艺术教育系11门音乐专业课、9门公共课,以及1920年创办的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15门音乐课、7门公共课等可以看出,缺少选修课和教学实践课,说明在我国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化初期,课程设置就存在问题[11](P76)。建国初期,我国音乐教师职前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受前苏联影响,由11科1 510学时的公共必修课、17科1 946学时的音乐专业必修课、4科268学时的选修课和14周664学时的教育实践类课程,共计32科3 724学时构成。公共必修课学时占总学时的34.38%,科目占必修课总科目的55%(政治类科目占公共必修课的33.3%);音乐专业必修课学时占总学时的52.26%,科目占总科目的53.13%;选修课学时占总学时的7.2%,科目占总科目的12.12%。因此,照搬苏联音乐教师职前教育课程设置,否定欧美音乐教师教育办学经验,缺乏中国特色,以及政治课、音乐专业必修课比重过大,选修课比重过小,不利于中小学音乐教师职前教育阶段综合素质的发展是此次课程设置的存在的主要问题[11](P169-177)。“”期间,我国的音乐教师教育不但没有在之前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反而进入低谷,课程设置也随各个院校的实际情况由各院校音乐系科自行设置,但大多以声乐、钢琴、基本乐理、视唱练耳、音乐史与音乐欣赏等10门左右的音乐专业必修课为主,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被忽视。因此,课程设置极其不完备是这个特殊历史时期的典型问题[11](P181)。1980年3月,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四年制本科音乐专业教学计划(试行草案)》,是我国音乐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经历“”后重新走上规范化道路的起点。它由8科656学时的公共必修课、16科1 128.5学时的专业必修课、5门187.5学时的选修课和6周252学时教育实习,共计30科2 336.5学时构成。公共必修课学时占总学时的31.5%,科目占总科目的27.59%(政治、哲学类科目占公共必修课的37.5%);专业必修课学时占总学时的54.1%,科目占总科目的48.28%;选修课学时占总学时的14.4%,科目占总科目的17.24%[11](P290-291)。1987年,随着“高师音乐专业”更名为“音乐教育专业”以及高师本科专业目录的修订,课程略有调整:将合唱与指挥分开单独设置;删除了《形体与舞蹈》、《艺术实践》和《文学选读》;增加了《美育概论》。总体来说,较之建国初期的课程设置,选修课少、政治课多,课程结构整体失调没有多大改观;且教育实践类课程由最初的664学时降至252学时,从而大大降低了音乐教师教育的师范性,影响了中小学音乐教师职前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1997年,国家教委在《关于组织实施“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实际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改革重点。在这一文件引领下,全国各音乐教育专业都陆续丰富了选修课程,选修课程设置数量呈逐年递增之势。并且,通过建立和实施选课制度,保障了学生的复合型素质结构。这是我国音乐学本科专业教育史上第一次对机械模仿专业音乐院校课程设置、片面追求音乐专业自身体系的完整和音乐素养的高深、忽视与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相联系等老问题的真正突破。但由于学生普遍存在重视音乐专业必修课、轻视选修课等现象,选修课还没有实现其完善学生从教素质的真正课程价值。另外,这段时期的各层级课程设置管理者仍然没有意识到延长教学实践、增加选修课程、统筹考虑影响中小学音乐教师素质的课程设置的重要意义。因此,此文件视域下培养出的中小学音乐教师素质结构失衡依旧没有得到彻底改善。

关于我国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对策

1.加强对音乐教师教育办学单位的监管,由规模型向内涵型转变

培养具有专业化水准的中学音乐教师,需要专业化的音乐教师教育。音乐教师教育办学单位要坚守自己的办学目标,既不能打着音乐教育的牌子,去走音乐学院的老路,也不能让非音乐教育专业的设置影响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化空间;既要保证音乐教师教育办学单位向中学音乐教育输送足够数量的教师,还要保障所输送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这就要求国家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尽快启动专门的音乐教师教育办学评估工作,从师资数量配备、能力要求以及教学场地、教学设备、教学器材、教学资料、教学制度、教学文件等方面,全方位评估现有音乐教师教育办学单位。尤其在我国适龄人口呈下降趋势、各音乐教师教育办学单位生源不足、中小学音乐教师配备趋于饱和、毕业生就业困难等不利情况下,严格审查现有办学单位的办学水平,优胜略汰,使音乐教师教育由规模化发展转向内涵发展,是我国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的一个突破口。

2.不断完善音乐教师教育法规,全面提高管理水平

我国的音乐教师教育从办学单位的审核到日常办学的监督;从招生数量的批复到招生分数的确定;从师资专业及数量的配备到师资能力的认定;从课程的设置到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从教学场地的大小到教学设备器材的是否齐备;从教学资料的是否详实到教学制度、教学文件是否完善等,都需要尽快研制并出台一系列制度法规,从定量、定性等多方位设立评估指标,确保办学单位的办学资格合格,办学专业化水平合格。尤其在管理制度方面,要求音乐教师教育办学单位既要在教师教育一体化过程中负责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职前培养,又要担负起其职后培训工作,以避免多头培训、重复培训等时间浪费、资源浪费情况的出现;既要在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招聘、入职等管理工作中介入,又要在评课、资格认定、职称晋升、职称聘任等层面介入,改变以往单纯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避免在中小学音乐教师资格审查和等级认定等专业素质要求上降低标准的现象出现;既要求各音乐教师教育办学单位及研究人员及时吸纳国内外新的研究成果,又要避免机械照搬、研究同质化倾向,以使我国的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化水平尽快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第3篇:音乐专业课培训范文

关键词:音乐传播;新媒体文案;实践教学

一、前言

随着我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中大力发展数字文化创意活动产业,市场对音乐传播专业技能型人才表现出巨大需求。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髙职音乐传播专业课程体系,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已成为高职音乐传播专业发展的重要任务。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须重点突出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教学环节。

二、高职音乐传播专业新媒体文案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据音乐传播链条上的市场调研发现,就业单位对具备文案能力的人才有普遍的需求。无论是演艺活动策划还是音乐产品营销活动,都需要将文案写作与策划、营销等工作环节紧密结合,综合运用到社会音乐文化活动中,有效地将音乐作品向市场传播推广,从而充分发挥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及商业价值。因而,高职音乐传播专业有必要开设文案课程,培养既具备音乐基础又掌握文案写作技能的音乐传播技能型人才。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新媒体文案成为传播者向受众传达信息的必备载体,在市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新媒体文案写作充分应用在音乐传播实践活动中,是市场的迫切需求。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为了紧跟当前新媒体环境不断变化的要求,高校在新媒体文案课程的教学模式设计上须与时俱进,尤其是对于高职音乐传播专业而言,更需要在遵循音乐文化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借鉴新媒体运营行业的方法经验,进行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改革。在高职音乐传播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新媒体文案课程是一门应用型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和技能要求,是音乐传播的核心专业课。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在新媒体文案课程教学过程中需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强化学生的文案写作实践技能,探索出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高职音乐传播专业新媒体文案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能力目标未能满足市场要求音乐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新媒体文案课程具有跨学科融合性质,课程标准需兼具音乐和新媒体文案的特点,既要遵循音乐艺术规律也要适应新媒体环境。根据高职音乐传播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的要求,新媒体文案课程的能力目标主要为培养学生在音乐传播活动中能运用新媒体文案编辑的技能。但是在就业市场调研中发现,音乐产业对新媒体文案的岗位要求不仅仅是文案的写作与编辑,还包括内容策划和渠道运营,甚至还需参与制作环节。因而若仅将掌握新媒体文案编辑技能作为课程的能力目标,则未能满足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1]

(二)实践教学计划实施难度大新媒体文案课程的实践教学对环境条件具有特定要求。新媒体文案依托于互联网与新媒体环境,需紧跟互联网的节奏,遵循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在空间环境上,新媒体文案课程的实践教学需要具备网络条件的计算机作为常规课堂设备,并满足教师与每位学生的数量要求;在时间条件上,因新媒体文案具有时效性,学生完成实践项目的节奏和周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实践项目的实际需求,灵活调整课程的时间安排。为了提高学生在项目实践中的综合运用能力,需要课程之间进行横向结合,教学时间和地点便需要进行统合与调整。然而,根据学校教务管理的规范与要求,课程开展需安排在常规固定的教学时间与地点范围内,允许灵活调整的空间较小。这对新媒体文案课程的实践教学而言,则加大了实施难度。

(三)师资团队存在单一学科局限性目前音乐传播专业师资团队的专业背景主要为音乐学、音乐表演等音乐类专业,知识结构较为单一。而音乐传播专业属于交叉学科,融合了音乐与传播学两大学科体系的知识架构,需要同时具备音乐专业和传播学专业基础的师资团队。此外,音乐传播活动离不开商业市场环境,因而师资团队也需要具备一定的营销学基础。仅有音乐类专业背景的师资团队,在音乐的传播与商业推广环节中,容易倾向于音乐的艺术性而忽略其商业性;仅有传播学或营销学专业背景的师资团队,则容易忽略音乐的艺术价值。总之,专业学科背景单一的师资团队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四)教材建设跟不上新媒体行业发展节奏音乐传播作为新兴学科,学科体系尚未成熟完善,教材建设、数据库等方面的教学资源也较为欠缺。新媒体文案课程欠缺符合专业需求的教材,在教材建设上也遇到不少困难。新媒体行业发展日新月异,新媒体文案因行业发展而呈现出不断更新迭代的需求,教学内容需紧跟新媒体行业发展,根据平台渠道、内容形式、受众心理、形势与政策等方面的变化而更新。但教材建设以及出版发行的周期较长,跟不上行业发展与市场变化的步伐。

(五)缺乏校企合作项目在党的报告中,强调“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根据大环境要求,高职教育中的实践教学环节需融入真实项目,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企合作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努力,创造科学、有序、双赢的合作模式,开发真实项目融入课程教学,有效推进实践教学。然而,学校的课程安排和教学开展需遵守教学管理规章制度,遵循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的规律,难以跟上新媒体环境变化以及企业项目运转速度。因此,新媒体文案项目在校企合作的对接上存在错位,久而久之,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意愿和信心受到影响,导致学校日渐缺乏契合教学节奏的校企合作项目。

四、高职音乐传播专业课程体系下的文案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对策

(一)融入实战项目,拓展能力目标在构建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可以将教学内容融入实战项目,设定项目的工作流程,将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进行匹配对应,同时拓展教学目标,突破课程的能力目标局限,通过横向课程结合、跨学科融合等方式,驱动学生将多门课程的知识与技能综合运用到项目中,从而拓展自身的专业能力,以适应灵活多变的新媒体市场环境。音乐产业需要具备音乐专业基础的新媒体运营人才,除了要求人才具备文案编辑能力之外,还有内容策划与运营等综合能力要求。为了切合人才市场的需求,文案课程便需要融入音乐新媒体运营项目,以文案编辑能力为核心基础,联动音乐传播专业课程体系内的策划、营销与音乐素养等课程,跨学科融合音乐专业与传播专业的特性,将学生的能力目标从新媒体文案编辑拓展为新媒体策划与运营,逐渐形成适应音乐产业与新媒体行业的职业能力。

(二)改革教学管理,调整课时安排教学改革除了对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的改革之外,还需要教学时间和空间层面的改革。要实施校企合作、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需要校企双方保持相同步伐,而每周一次课、每次两节课的传统教学安排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市场节奏,需要联动学校教务管理部门来调整具体的课时安排,包括时间与地点的灵活调整。高职音乐传播专业的文案课程主要通过在新媒体环境下对音乐产品进行内容策划和渠道运营来加强学生的实践,可借鉴设计与美术类专业的课程安排,向学校教务管理部门提出申请,进行阶段性集中式教学,将任务安排到集中的教学周,根据企业任务需求安排每周课时数,打破每周一次课和每次两节课的局限,将课时安排在几周内连续完成,让学生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进行持续性实践学习,尽可能跟上项目运转节奏。同时,可以与教务部门协商,根据项目需要灵活调整教学地点。在进行横向课程结合时,需要与其他课程的任课教师共同指导项目,也可与教务管理部门沟通协调,将相关的多门课程安排在同一时间地点内,任课教师在项目中各司其职,分别从不同领域进行指导,达到多导师共同指导项目的效果。

(三)建设跨学科、双师型师资团队高职音乐传播专业既要求师资团队具有跨学科的专业背景,也要求具备“双师”素质。建设跨学科、双师型师资团队可采用的举措有:1.引进非音乐类专业师资。在现有音乐类专业师资团队基础上,引进传播学、管理学、营销学等相关学科的师资力量,带动跨学科的融合,形成以音乐传播为平台的教学科研体系。2.加大师资进修与培训力度。根据音乐传播专业的定位与发展,加大师资培训政策支持力度,有针对性地引导教师参加进修与培训,跨学科进行学历层次提高,提升应用性技能。3.鼓励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一方面引进具备“双师”素质的师资力量,另一方面鼓励现有团队到音乐产业中进行挂职锻炼,了解音乐产业前沿信息,更新专业知识,提升自身职业能力。

(四)研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教材建设与实践教学都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但社会产业发展迅猛,更新迭代节奏快,大多数高职院校所使用的教材都跟不上高职实践教学的需求。高职音乐传播专业依托于互联网与新媒体环境,随着音乐产业与新媒体环境的新趋势,企业不断需要新技术来支持市场需要的新形式,而教材中却未能及时添加相关的新知识。传统教材显然已不适应现代高职教育的需求,教材改革势在必行。在“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建设工作中,着重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以此解决职业院校的教材建设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内容陈旧老化、更新不及时等问题。在教学工作中,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校企合作开发教材也是职业院校课程与教学评价指标中的重要事项,是促进职业院校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工具。

(五)融合双创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项目需要校企双方统一节奏步伐,但传统规整的教学安排难以跟上企业的快速运转节奏,要解决校企节奏不一致的难题,除了联动学校教务管理部门进行教学管理改革之外,实践项目的选择也非常关键。在高职院校大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下,文案课程实践教学可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开展“校企”合作,在运行节奏上寻求平衡点,同时助力双创教育。

五、结语

在高职音乐传播专业的课程体系下,探索文案课程的实践教学,积累经验并进行反思,以教学成果检验教学过程,完善专业理论,调整实践教学,对音乐传播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与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第4篇:音乐专业课培训范文

1职业院校吉他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职业院校吉他教学现状

首先,大多数职业院校积极设置了吉他教学专业课程。随着我国音乐艺术事业的发展和学校教育的发展,职业院校积极重视吉他在音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开设了吉他教学专业课程,加强对吉他课程的重视,将吉他教学纳入学校音乐艺术教育规划中;其次,具有明确的培养目标。我国大多数职业院校的吉他教学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即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满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音乐吉他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吉他演奏技能,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吉他演奏人才;最后,初步构建吉他课程体系。我国职业院校初步构建了吉他课程体系,各职业院校的吉他教学都有着相应的音乐专业课学习,包括音乐理论专业课和音乐实践专业课。

1.2职业院校吉他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目前,我国大多数职业院校的吉他教学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缺乏专业性的吉他教室。很多职业院校的吉他教室都是从音乐专业课程教室中选择的,缺系统的吉他教育,导致吉他教师缺乏提供完善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无法实现高质量、专业性的吉他教学。同时,很多职业院校吉他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待提升。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职业院校吉他教学中仍存在着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式落后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吉他教师重视理论的灌输而忽视和学生的实践锻炼和学生演奏能力的提升。其次,缺乏充足的教学设备。吉他教学对学校的教学设备有着更高的要求,每个学生要有吉他,以便进行吉他训练。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职业院校的吉他教学缺乏充足的教学设备,好几个学生共用一个吉他,甚至出现学生没有吉他,只一味听教师讲解,观看教师的示范演奏。教学设备不足严重影响了职业院校吉他教学的质量。

2职业院校吉他教学策略

2.1完善课程设置

首先,职业院校应积极完善吉他教学的理论课程设置,将与吉他理论相关的课程、现代音乐创作课程及吉他作品欣赏课程纳入吉他教学的理论课程之中,完善吉他教学的理论课程设置;其次,职业院校应积极完善吉他技能课程设置,使吉他技能课程包含吉他技能课程、原声吉他演奏课程、古典吉他课程及电吉他课程,增强吉他课程的系统性;最后,职业院校应注重吉他理论课程和吉他技能课程的协调,将吉他理论课程设置为专业必修课,而吉他技能课程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设置为选修课程,增强吉他技能训练的针对性。

2.2丰富教学内容

首先,职业院校应积极丰富吉他理论教学内容,完善艺术史课程教学内容、现代音乐创作课程教学内容、吉他作品欣赏教学内容,构建完善的吉他理论教学体系;其次,职业院校应积极丰富吉他技能教学内容,完善原声吉他课程教学内容、古典吉他教学内容、电吉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吉他演奏能力;最后,职业院校吉他教学应积极协调理论教学内容和技能教学内容,完善学生的吉他理论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吉他演奏能力,进而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2.3改进授课方式

首先,职业院校的吉他教学应积极完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职业院校吉他教学的主要教学方式,对吉他教学效果有着直接影响。因此,职业院校的吉他教学应积极完善课堂教学。为此职业院校应积极开展个别课堂,采取个别教学的方式,深入观察了解每个学生在吉他演奏中出现的问题,并根据学生的具体问题,采取针对性解决措施。同时,职业院校应积极开展小组课堂,加强小组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提高吉他教学效率。另外,职业院校吉他教学应积极重视大班课堂,加强对吉他理论知识的讲解,积极利用多媒体技术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提高吉他教学质量;其次,职业院校的吉他教学与应积极开办吉他讲座,吉他演奏比赛等活动,通过开办校园活动,进行吉他教育,提高学生学习吉他的积极性。

2.4增强师资力量

职业院校应积极增强吉他教学的师资力量,为吉他教学引进高质量专业人才,对本校吉他教学进行指导。同时,职业院校应定期组织吉他教师参加技能培训,完善吉他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吉他教师的教学水平。

3小结

随着教育事业和音乐艺术事业的发展,职业院校吉他教学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虽然,我国大多数职业元凶积极设置了吉他教学专业课程,初步构建了吉他教学课程体系,并具有明确的培养目标。但是,我国职业院校吉他教学中仍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备不完善等问题。为提高职业院校吉他教学的发展,职业院校吉他教学应积极完善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授课方式、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分析职业院校吉他教学现状并积极探索吉他教学的策略不仅有利于促进职业院校吉他教学的发展,而且对艺术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煦.浅谈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认识[J].艺术教育,2008(02).

第5篇:音乐专业课培训范文

近些年随着艺术生高考的持续升温,音乐类考生的人数也呈现出逐年激增的态势。然而数量的增长并不代表考生的质量和升学率的提高,面对音乐艺术生这多元化却参差不齐的现状,我感觉从音乐特长的选拔、针对性辅导到参加考试,这都是我们中学音乐教师应该认真思考并不断积极改进的问题。作为一名高中音乐教师,我在音乐艺术生发掘与培养的岗位上已经奋斗了十余载。自从大学毕业后的这十几年中,和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一起成长,面对不断变化的高校招生要求我也在不断改进我的教学和培养思路。这一路下来我感悟并收获了很多。

首先,谈谈我对音乐艺术生高考现状的分析和看法。文章开始提到了音乐艺术生的增长呈逐年激增的形式。例如从我省近三年音乐生增长的数字看:2010年仅仅音乐生就有8066人,占全省高考总人数的1.73%;2011年高考报名音乐生有9444人,占高考总人数的2.06%;今年即2012年仅音乐生就有11171人报名,已占到考生总人数的2.60%。面对这些数字我们不禁想到这么多的学生报考音乐,难道说都能如其所愿考入他们理想中的大学吗?这就是我们音乐教师要用行动回答的问题,就是说用我们最大的努力倾尽自己所能,把这些学生的专业水平提高到他们所能达到的水平。在这些学生中有很多种情况:首先从学习目的上看,一部分人就是非常简单为升学而盲目的短期学习音乐,从没想以后的发展方向,最后在高考中的成绩就差强人意;还有一部分从学习方法上看,不管自己在专业上有没有素质从高二开始盲目的学习音乐,个别学校和家长把学生送到音乐培训班就不管了,往往这些培训班都以盈利为目的,在教学上找一些刚刚走出大学校门没有任何教学经验的音乐毕业生来带专业课,到最后看考生成绩说明这样的做法不理想,还耽误了学生的文化课学习。

现在的高校招生中,在专业上还包括副项的考试;在文化课方面有很多学校不仅仅要求达到一个分数线的要求,而且还把文化课某一学科的分数线也纳入到招生要求中。所以,并不是说并不是想很多考生和家长想象的,学习音乐特长就可以轻轻松松的考大学,它同样要看学生全面的的音乐素质和文化课素质。以上是我看到的音乐艺术生高考的现状。第二方面,面对这样的艺术生高考现状,作为高中音乐教师,这第一阶段音乐艺术生的发掘及培养,首先要做的是正确看待学生的音乐素质;第二步是关键,就是帮助学生选好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声乐、器乐、舞蹈);到了学习阶段我们还要把握好专业学习时机和学习方法。下边我将这十几年不断改进的具体做法分成几部分和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对我和大家能起到共勉的效果。

一、重视艺术生培养的每个过程抓细节、严管理

艺术特长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思维较活跃。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要远远多于普班学生,对他们训练过程的监督、管理是一个很重要、很复杂的工作。对刚加入到艺术生行列的学生,专业训练伊始我便严格强化对他们的管理。首先从抓学生的仪表入手,后入课堂,让学生意识到:我是特长生,不做特殊生。对刚刚进入高三,离联考不足十个月的毕业班学生,针对往届上课迟到、早退和旷课、纪律散漫不能及时完成老师交给的各项任务等现象,从开学初便严格要求、严厉约束、以增强全体学生的高三意识和时间观念,不给他们形成坏习惯的机会。

高中阶段的艺术生有好多初中没有接触过专业知识,如:2011年高考,68名学生中有42名都是高二后转入,由于他们底子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各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差,突然学起令他们陌生的音乐理论和视唱练耳更是难上加难,针对这些问题,除加强音乐中各个学科的学法指导外,在授课方式上我们采取低起点、小台阶、慢进度、勤反复、多测练的方法,让他们多体验成功、增强自信。音乐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后转入的学生有一大堆理论知识要弄通,高考要求的各项技术技巧都要过硬,他们的实践机会自然很少,针对这一点我除每周利用网络下载视频让学生观摩中外优秀艺术家的讲座、表演外,还把学生p3、p4里的通俗歌曲全部换成艺术歌曲,高雅音乐,让学生从眼睛到耳朵全方位视听熏陶,达到耳濡目染的效果。除此之外还定期组织专业测试、小型演唱会等给他们实践锻炼的机会。

在学生加试的时间里,实行“保姆式”陪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各有差异,为了让每位学生都有一个舒适顺心的环境参加考试,更为了整个考试安全顺利地进行,在学校就将学生住宿按照互相鼓励、促进、监督、互不影响的原则三五成群地提前分好。每一位学生考试全程跟踪、及时指导。为了让学生的学习不能间断,陪学生考完试后组织没考试的学生继续上专业课,并作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讲团结,重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