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音乐启蒙教育范文

音乐启蒙教育全文(5篇)

音乐启蒙教育

第1篇:音乐启蒙教育范文

【关键词】音乐;美学思想;启蒙教育;兴趣;审美

新时期,音乐启蒙教育采取的传统教学理念、方法已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音乐学习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音乐美学思想以其自身的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主体追捧,并将其作为音乐启蒙教育的指导思想,进而促进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创新,促进学生音乐综合能力的提高。

一、音乐美学思想音乐美学作为研究

音乐本质、价值、功能等的学科,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开始了对音乐美学的研究,西方则从古希腊开始。无论哪个朝代和国度,思想家和哲学家会根据所处时代的客观环境,从多个方面展开思考,对音乐的价值、功能、美感、内容及形式等提出观点。如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孔子认为可以将音乐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一名叫医和的医师认为音乐可以辅助治病,另外古人还认为音乐对管理社会有一定作用。而西方的毕达哥拉斯认为音乐对心情有一定影响,强调音乐能净化感情,柏拉图则将音乐和政治理想联系起来,而一些快乐主义者强调音乐能让人愉悦。到了近代,尤其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音乐艺术领域多强调音乐的民族性,音乐可以抒发情感等。总的来说,因为所处年代的文化、政治、经济等影响,所提出的思想也不尽相同,呈现出多元特征。

二、当前我国音乐启蒙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家庭层面

新时期,越来越多的家长关注孩子的美育,[1]家庭作为教育的第一场所,对音乐启蒙教育起到了重要辅助作用。很多家长会通过多种形式,让孩子去接触音乐熏陶,如借助各种早教机构、多媒体播放一些适合幼儿的音乐。为了让孩子接受更为专业化的教育,大部分家长会选择音乐机构。音乐启蒙教育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懂得学生在不同阶段承受能力的不同,不可操之过急,急于求成。但是,有些家长认为的全面发展,就是多报兴趣班,期望孩子能够多才多艺,钢琴、尤克里里、声乐等等,恨不得每个课程都让孩子学。孩子除了应对一定的学业压力,还要刻苦练习兴趣班的内容,过多的压力,会让孩子喘不过气,久而久之,形成情绪压抑。

(二)学校层面

幼儿园作为对适龄儿童进行音乐启蒙教育的重要场所,是广大小朋友非常喜欢的学习场所。在幼儿园通过老师的教育,让幼儿在放松身心的同时,获得语言、科学、艺术等方面的成长。当前的幼儿园教学也将音乐教育列入日常教学大纲之中,通过各式各样的方法开展教学工作,如音乐课、课间操等。然而,由于受到资金、师资、场地等方面的限制,幼儿园的音乐设施比较落后,大部分老师非科班出身,加之后期未接受过音乐方面的系统培训,导致音乐课教学仅停留在唱跳方面。加上幼升初的学业压力,部分幼儿园主要教学任务放在幼小衔接方面,过早地将小学一年级课程放到日常教学中,忽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无法完全满足幼儿对音乐启蒙教育的学习需求。

(三)教育机构层面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人们逐渐关注智育以外的教育,以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给音乐启蒙教育机构带来了发展契机,近年来大大小小的音乐培训机构层出不穷,成为音乐启蒙教育的一股强大力量。音乐启蒙教育机构,设施比较完善,配备的老师比较专业且经验丰富,极大地弥补了家庭、学校教育的弊端,满足孩子对音乐的学习需求。然而,音乐启蒙教育机构面对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如有些机构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虑,教学过程中“要数量不要质量”,过多的精力放在开发新学员上,忽略教育质量。师资力量也是参差不齐,有的业务能力较差,乐理知识娴熟可实战经验缺乏。为了满足考级需求,更多地教授学生考级技巧,长此以往,很多学生能考级却乐理欠缺,能独奏却合奏能力弱等。

三、将音乐美学思想融入音乐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音乐美学思想注重受教育者的个体感受,重视兴趣的重要性。用音乐美学思想来指导我国的音乐启蒙教育,能帮助学生找到兴趣点,使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老师所给予的一切教育活动,最终的效果要体现在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上,而兴趣会起到关键作用。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只有让学生自己真切体会到音乐艺术的魅力,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2]提高学习效率。对于刚接触音乐的学生来说,最初的学习方式基本是模仿和欣赏,为了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延续下去,有必要创造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方式,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音乐带来的快乐。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音乐美学思想强调借助美学规律来解析音乐作品,帮助学生构建对音乐艺术的直观认识,有利于培养审美和创作能力。音乐通过声音向人们传递感情,所以音乐教育首先教会学生“听”,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再教会学生“感受、鉴赏”,通过感知强化审美体验,进而提高审美能力。整个过程会涉及到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性,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大脑,提升智力水平,[3]例如爱因斯坦的很多科学成就归功于音乐的启发。人的感觉器官,受到音乐旋律的刺激,会在头脑中产生音乐形象,有利于右脑开发,提高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

(三)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感

将音乐美学思想引入音乐启蒙教育中,能够帮助学生抒发情感,陶冶情操。音乐艺术和人的情感生活有着紧密联系,[4]音乐艺术属于意识形态和精神层面,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人们有了一定审美能力会对听到的旋律产生一定情感体验。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理论和美学思想认为,音乐是对现实社会生活和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作品,反映出人们对当时所处生产条件下的客观感受,例如新中国成立之后的音乐作品多以歌颂新生活为主,《我们的祖国是花园》作为一首少数民族儿歌,以欢快的旋律节奏反映了新疆人民对祖国的赞美之情,学生学习这首歌曲也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四、音乐美学思想对音乐启蒙教育的启发

(一)重塑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音乐观

音乐美学思想引入当前音乐启蒙教育,有利于提高教育效果。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要树立正确的音乐观念,在思想上加以重视。一方面,尊重孩子的身心特点。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孩子的承受能力,不要拔苗助长,给孩子造成过重的压力,以防事倍功半。另一方面,树立学习自信心。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地区,所呈现出的音乐美学思想也不尽相同。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包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有着强大生命力与吸引力。在当前网络发达,各种文化融合背景下,可以充分借助传统音乐的思想教育功能,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让传统音乐中所蕴含的智慧、魅力、价值感染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二)丰富教学方法,重视实践性

幼儿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同时心理还不太稳定。单调乏味的学习方法无法完全满足他们对音乐的学习需求。这就意味着,老师的教学工作不能仅停留在理论课堂上,要重视音乐的实践性。老师要走出以往教学“舒适圈”,去丰富教学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多采取一些以学生为主的方法,重视启发和引导,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音乐美学思想中,音乐实践性体现为:创作、表演和欣赏,具体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则表现为,在课堂上让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综合体验音乐,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音乐魅力。因此,音乐启蒙教育可以充分根据音乐实践性的特点,在具体教学中,丰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找到兴趣点。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水平

教师队伍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对学生的教育效果。音乐主要是通过声音来表现人的情感,音乐启蒙教育不同于常规教育,需要教育者对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所以,将音乐美学思想引入音乐启蒙教育中,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加强业务能力培训。学校要给予一定的支持和保障,来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制定具体培养计划,定期组织培训班、进修班、研讨会等,对任课老师进行业务方面的培训,提升他们的音乐基本素质。同时创造条件,组织老师多“走出去”进行访问调研,学习先进经验,及时查找不足,进而提高老师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加强自我学习。新时期,社会对音乐启蒙教育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老师面对各种新变化和新问题,只有扎实自身理论功底,努力提升业务能力,才能更好地完成教育任务。因此,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认真研究音乐美学思想,要在学深悟透上下功夫,真信真用,保证教育内容合乎学生的身心规律,真实契合他们的实际情况。

五、结语

用音乐美学思想指导音乐启蒙教育,能强化教育效果。这对各教育主体来说,也是挑战,需要认真研究美学思想,扎实理论功底,提升业务能力。同时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学生的培养要注重实践性,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情操。

参考文献:

[1]张默.论音乐美学思想对音乐启蒙教育的重要作用[J].艺术科技,2019,(12):136.

[2]邱新昕.探索音乐美学思想对音乐启蒙教育的重要作用[J].语言文学艺术研究,2019,(11):171-173.

[3]底秋涵.音乐美学思想对音乐启蒙教育的重要作用分析[J]参花,2020,(2):136.

第2篇:音乐启蒙教育范文

(一)音乐启蒙教育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

研究证实,人的大脑在功能上有明显的分工。大脑的左右半球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协调。左半球负责逻辑思维管理,主要处理与分析语言、数学等方面的抽象思维;右半球主要是处理音乐、美术等形象思维。只有将二者交叉运用才能使得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协调统一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大脑的功能。对幼儿进行音乐启蒙教育,不仅能够使其具备一定的音乐细胞,还能充分发挥幼儿的自身智力潜能。

1.音乐启蒙教育能提升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幼儿启蒙教育的音乐不同意其他的音乐种类,它是与幼儿本身气质相符合的一种纯真、活泼、可爱并且符合幼儿心理特征的旋律。美妙的音乐对幼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能够让幼儿对音乐更加融入、更易理解与接受,同时也影响幼儿的德智发育与创造能力的塑造。幼儿也能够对音乐中的美感与艺术形象进行活灵活现地展现,引起内心与音乐的共鸣。比如在《小老鼠上灯台》的儿童歌曲中,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创意性的表达,激发幼儿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与模仿能力,童真地来表达小老鼠上灯台的肢体动作,扩充幼儿的思维附着力与想象空间,这对幼儿双脑发育起到积极的作用。

2.音乐启蒙教育能够提升幼儿语言能力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最重要的形式就是语言,它能够交流人内心的活动,因此,语言能力的发展在幼儿阶段很重要。音乐为父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方式来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例如:幼儿平时听到一些歌曲逐渐增多的时候,也许会无意间哼哼几句,父母或者幼师这时应该有意识地区鼓励和引导幼儿,而不是去打消他们的积极性。因为此时,幼儿的语言能力在随着提升,并且也使幼儿体会到运用语言的快乐,这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3.音乐启蒙教育有利于幼儿听力和记忆力的发展

幼儿在欣赏音乐时,对音乐的节奏、音高和音色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辨别能力,这能够提升幼儿的听力。另外,幼儿在学习歌曲时,还需要记忆歌词,这又有效促进幼儿记忆力的发育。

(二)音乐启蒙教育可以陶冶幼儿情操

德国作曲家瓦格纳曾说:心灵的器官是音乐,心灵的艺术意识语言是音乐。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热爱音乐是孩子的天性,优美动听、欢快活泼的音乐是满足他们听觉需要最好的刺激。音乐抑扬顿挫的音高、张弛的节奏、起伏的力度以及或缓或急的速度都是来表达音乐的丰富情感。幼儿通过感觉,使音乐输入大脑,对其产生一种不同凡响的情感体验,给幼儿以兴奋情绪的动力。例如:当幼儿情绪烦躁的时候,我们可以给他听轻音乐,不仅能够安抚情绪,还能增加食欲。因此,幼儿经常受音乐熏陶,可以让他们的心情舒畅,内心平静,情绪稳定。

(三)音乐启蒙教育能够促进幼儿德育的发展

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离不开情感这一基础。因此,对幼儿进行音乐启蒙教育能为他们的德育发展提供良好的情感基础。这一过程往往是潜移默化的,比如,幼儿都很喜欢听的一首歌《安全教育儿歌》,用幼儿天真纯朴的语气、愉快的情绪唱出了歌曲的情节,塑造了鲜明的艺术形象,给儿童以教育启迪:红灯停、绿灯行,危险物品不能摸。这就让幼儿在音乐学习的同时接受了安全教育,使他们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以及形成人与人之间合作的良好道德。法国著名作家雨果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文字,还有一把是音符。

二、结语

第3篇:音乐启蒙教育范文

【关键词】音乐;兴趣;启蒙

1关于学前教育中音乐启蒙的思考

新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在我国学前幼儿教育领域也在不断变革。目前我国在学前音乐教育发展领域,为了更好的启迪儿童对音乐的喜爱,以及焕发出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多是借鉴国外的幼儿音乐教育模式。其中所涉及到的音乐教育流派包括有,奥尔夫、柯达伊、达尔克罗兹等。但是本人根据自身在该领域的探索研究坚持认为,以上这几种音乐教育流派,在现阶段并不适合国内幼儿音乐启蒙的教育建设。个人认为蒙台梭利宣扬的音乐教育启蒙思想应当值得我们重新审视和关注。在蒙台梭利音乐启蒙教育体系下,它是基于对音乐现实的思考,这一点比较接近生活,因为音乐本身就来源于生活,音乐在演唱的时候,包括意境、情感、思想,字里行间都是人对生活的一种感悟。这一点完全符合当下国内音乐教育领域特别强调的“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这两个目标,同时这种理念正是当下国内音乐启蒙教育中却严重欠缺的。当前国内在该领域的发展和建设,突出存在一个共性问题,就是“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简单举个例子,对于一些4-10岁的儿童而言,正是发育的关键时期,在他们的内心处时刻渴望着对情感的倾诉,但是在接受音乐教育过程中,包括家长和老师在内,几乎都表现出对“成绩”、“能力”的片面倾向,过于看重儿童学习的结果,过多忽略掉学习的过程。以培训老师为例,对自己的学员(儿童),唱歌能力好的学生,予以鼓励,对唱歌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不闻不问,只是“轻描淡写”般的代过;其次是家长,以结果作为评判标准,对孩子予以奖励区分,没有过多的问及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在蒙台梭利音乐启蒙教育体系下,最为核心的一项理念就是“感受”,如果缺乏“感受”的过程,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2关于音乐启蒙教育的科学化建设

对于儿童来说,对音乐音响的感知体验,是他们扩展对音乐语言理解力的最佳途径。这里所提到的音响感知体验,就是前文中所提到的“感受”,其中重点强调“感知”,因为对于幼儿来讲,他们可能并不会知道“音乐音响”是什么意思,也可能无法理解这一内涵,但是这种对音乐音响的感知却是真真切切存在着的,是客观存在于他们的潜意识下的。此外,在音乐启蒙教育中,听觉是幼儿相对最为敏感的一个器官,同时也是幼儿用来感知客观世界发生作用最早、最多的身体器官,因为在人的大脑右侧半球处,存在着能够对空间图形、色彩、声音有较强处理能力的物质,而我们在音乐启蒙教育研究领域,其中一个目的就是通过对幼儿进行音乐启蒙教育,来促进两个半球机能的和谐发展,从而提高记忆力和思维能力。这对于幼儿在整个学前教育健康学习、舒适成长,以及对未来的小学、中学学习生涯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通过上述一段观点阐述,相信很多人清楚的明白了音乐启蒙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音乐启蒙教育并不是纯粹的注重对孩子从小音乐感知能力的锻炼、培养,它们只是一种方式、一条路径,最终的目的则是促进幼儿心智的开发、思维的焕发。正如蒙台梭利音乐启蒙教育理念所提倡的注重“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感受是人类固有的一种思想,欣赏代表着一种兴趣,表现则是指学习/教育的过程,而这些因素共同致力幼儿创造力思维的焕发。所以,在音乐启蒙教育中,最忌讳的就是“重结果轻过程”这一现象的出现,这种错误的思想严重背离了音乐启蒙教育的最初本质。针对这一问题现象,本文在这里基于音乐启蒙教育的科学化建设,简要表述以下观点认识。

(1)第一步,感受。“感受”是学前教育音乐启蒙的第一步,正如蒙台梭利音乐启蒙教育课程中所宣扬的那样,对孩子而言,最为重要的就是聆听、感受和表现。这一点需要老师和家长特别注意,转变传统落后的观念认识,重新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对于幼儿而言,他们不同于我们成人,特别是那些3-6岁的儿童,包括思想和心智,还没有得到健全发展,家庭就是他们眼中的社会,而这一阶段的教育,基本上都是属于被动接受的教育(也可以明确的说就是一种被动式教育)。换言之,在这一时期,家长对学前教育教师的角色要重要。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家长认为孩子还小,根本不懂什么叫音乐(这是事实),也不会欣赏音乐(有点片面),所以不怎么重视孩子的音乐启蒙教育;还有一部分家长,认为自己孩子的音乐启蒙教育处在零状态,从小就开始让孩子学习音乐,从幼儿圆到小学再到中学,一直逼迫、渴盼着自己的孩子成为下一个贝多芬。上述提到的这两种情况都是建立在完全忽视孩子自身感受的基础上。基于这一点,在学前音乐教育中,应该以注重孩子“感受”为主,包括家长和老师在内,摒弃那些功利的心态,将当孩子是一个生命来培育,进行一些简单的听觉训练,反复训练,可有效改善幼儿对听觉刺激的感知能力,这有助于后期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2)第二步,兴趣。对于学前教育的教师而言,要懂得学前教育的真谛,或许有的孩子对音乐存在一些天赋,也可能有些学生对音乐极度反感,但是都要平常对待,一切以保护儿童对音乐的兴趣为主。基于上述提到的感受所进行的反复性训练,主要是听觉上的训练,因为这一时期幼儿还不具备完整的读写和动手能力,听觉是他们认知客观世界最本初的一种感官体验。因此,在兴趣培养阶段,要切实掌控和处理好听觉训练重复性的效果,不可让幼儿过早的学习乐器。

(3)第三步,创造。前面提到了,在音乐启蒙教育阶段,不可让孩子过早的接触乐器,但是可以寓教于乐,可为幼儿提供一些丰富性的音乐“工具”,也可以称其为教具,类似于幼儿日常玩耍的那种玩具,此外,必须要设有专属的“活动室”,通过一定的规则教化,让幼儿自由、合理的操作这些教育。

参考文献

[1]梅胧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音乐启蒙教育的几点思考[J].艺术科技,2014(11):39-39.

第4篇:音乐启蒙教育范文

【关键词】音乐图书;出版;幼儿;启蒙教育

一、音乐图书在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的作用

19世纪中叶,在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提出“学前教育学”这门课程后,幼儿音乐启蒙教育逐渐被大众所重视,各种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根据多项研究成果显示,在音乐中成长的孩子能够敏锐地感受和理解音乐,具有丰富的情感,且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有利于其在今后的生活与学习中形成良好品行、审美能力和感情特性。幼儿对音乐的鉴赏力深藏在基因中,一旦激活后,将呈现巨大潜力,从微观层面上来看,幼儿的大脑得到了发育,从宏观层面上,其鉴赏能力将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音乐是为了提升孩子的情商、听力、自控力、创造力和整合力。若父母没有合适的教学工具,就无法建立起科学的音乐培养方案,由此看来,音乐出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音乐图书出版帮助父母与教师搭建科学的学习体系音乐培养的难点在于培养过程必须循序渐进,很多家长把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学习一门乐器,但学习乐器只是一种方式,并不是音乐启蒙的最终目的。音乐启蒙的目的是帮助孩子培养其音乐兴趣,激发其多种潜能。当前,市场上音乐图书大多吸取了最新的教育研究成果,所选择的曲目均为符合幼儿成长规律的经典作品,同时配合多种形式的出版,在儿童理解的范围内将专业知识阐释清楚,既激发了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又遵循了孩子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因此,家长在给幼儿进行音乐启蒙时,若能通过相关的音乐教育图书进行引导,可以正确、科学地帮助幼儿提升其音乐鉴赏能力。

2.音乐图书出版帮助幼儿有针对性地学习当前,幼儿音乐类图书成果丰硕,出版体系鲜明,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均有相对应的图书予以辅助,家长可以利用图书工具帮助孩子培养乐感。如对于6个月—2岁的孩子,家长可以用包含英语儿歌的多媒体图书,让孩子在学习英语的同时,踩准节奏、学习歌词和动作。打好音乐基础,离不开对乐理知识的学习,幼儿音乐类图书可以帮助孩子学习乐理知识。但对于2.5—5岁的孩子来说,学习乐理知识具有一定的难度,一味地让孩子学习乐理知识,不但达不到提升其音乐素养的目的,还会让孩子丧失学习音乐的兴趣。因此,在乐理知识的学习上,多数相关图书选择边玩边学的音乐教学形式,让孩子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乐理知识,提升其对音乐的感知力。

3.多形态的音乐出版激发孩子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幼儿喜欢音乐是其学习音乐的动力。互联网背景下,幼儿音乐类的图书的出版形式愈发多样,通过有趣的故事以及生动的图画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引导幼儿走进丰富多元的音乐世界。如在《儿童音乐之旅——世界上最美的儿童歌曲绘本》(连环画出版社)一书中,其选择的儿童歌曲不仅模拟父母的声音和语调,还有还包含了多种文学元素;《罗指挥:儿童如何学音乐(精装版)》(现代出版社)本着以儿童为中心,发现儿童的原则,收录大量中外经典音乐,帮助孩子们在游戏和肢体运动中轻松、快乐、高效地完成复杂的分类、归纳、排序等基础逻辑思维的建构,是幼儿音乐启蒙学习的好帮手。

二、幼儿启蒙音乐类图书策划与出版的创新路径

随着时代的发展,读者需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一种深层次的内容变革,出版单位须深耕主业,创新幼儿音乐类图书的策划与出版。

1.在启蒙选曲种类上丰富读者的感官体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幼儿音乐类图书的选曲较为单一,以经典曲目为主,多为钢琴曲和小提琴曲,读者的感官体验相对单调。当下,为更好地开发幼儿的感官潜能,出版单位开始重视音乐类图书中多种乐器、多样化曲目的搭配。例如,由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我的第一本古典音乐启蒙书》中,给幼儿分享了30余首曲子,涵盖古往今来欧美作曲家的成名作,管乐、弦乐、打击乐、钢琴等乐器的巧妙穿插使曲子极富张力和表现力。

2.绘本与音乐结合具有“1+1>2”的效果当下,绘本是多数家长比较认可的幼儿认知启蒙图书。绘本通过画面与文字的结合,使幼儿在阅读中感知生活,而音乐类绘本更为生动形象。如绘本《大家来听音乐会》(河北教育出版社),以轻松、诙谐的笔调,艳丽温暖的色彩,描绘了各种乐器的造型,加上简洁的文字形容,使幼儿对乐器的形象更为深刻。在这本绘本中,每位演奏者都有特别的造型、体态及服装,其所演奏的乐器与造型相互呼应,一方面增加了绘本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加深了幼儿对乐器的印象。此外,文字作者对声音的描写十分巧妙与传神,如小提琴的声音“又细又高,好像飘在空中的细丝带”。这些丰富、形象的绘本内容,充分地激发了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音乐和绘本故事的结合,可以得到“1+1>2”的教育效果。对此,我国著名作家冯骥才这样形容两者的关系:音乐是进入故事的河流,故事是进入图画的道路,图画是进入音乐的桥梁。在绘本与音乐的碰撞中,涌现了不少优秀作品,如《我的音乐启蒙第一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是一套为4—6岁幼儿精心制作的音乐绘本。绘本中的音乐与故事配合紧密,故事、音乐的长度适中,契合幼儿的阅读需求。音乐与故事相结合的创新点在于强调幼儿与绘本的互动,让幼儿手、眼、手、耳一同并用,使幼儿的学习效果更加显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由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儿童古典音乐绘本》系列丛书,绘本结合了古典童话、古典音乐与绘画,让孩子在阅读童话故事的过程中欣赏与之相匹配的背景音乐,同时,幼儿还可以用画笔把此时所想象到的颜色填充到绘本中的图画处。

3.实现故事性与音乐性的融合好的故事是吸引幼儿注意力的关键,故事思维能够帮助幼儿较快地认识场景与环境,因此,增强故事性成为幼儿音乐图书出版的一个趋势。例如,《跟着大师学音乐》(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精选8位音乐大师,一人一首代表曲,讲述其在创作名曲背后的故事,有伟大的友谊,有对生命的思考,有师徒情深……这些优质的故事富有感染力且值得孩子们学习。另外,作者还巧妙地将乐曲的含义通过比喻等方式表达出来,让幼儿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欣赏古典音乐,书后还附有翔实的音乐历史资料,可以使幼儿对音乐有更深入的了解。

4.重视读者细分及分级阅读幼儿音乐类图书还应该注重分级阅读,即按照幼儿不同年龄段的智力和心理发育程度为其制定科学的阅读计划,为幼儿提供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的图书。幼儿音乐类图书注重分级阅读的原因在于,音乐对幼儿的启蒙发展具有一定的条件。首先是时间性,幼儿在不同的时间节点对音乐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同,因此要配合不同的学习方案。幼儿的大脑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发育,音乐对大脑发育的效果影响也在随之发生变化。根据相关研究可知,5岁以前是幼儿学习音乐的最佳的时期,如果在此期间培养幼儿的乐感,对其日后的音乐学习将大有益处。其次是科学性。要想取得最佳的音乐启蒙效果,家长要根据幼儿的成长时期制定不同的方案,如0—6个月主要通过音乐反复刺激,有节奏地给孩子做被动操,引导幼儿用身体感受音乐;6个月—2岁,让幼儿反复聆听音乐,培养其音乐律动感;2—5岁,家长可在音乐教育中引入文字,利用多感官刺激幼儿的大脑发育。不少幼儿音乐启蒙图书开始注意到了这一点,如由开明出版社出版的《听,什么声音》套装图书,专门为0—3岁的幼儿所设计。作为能发出声音的耳育启蒙读物,汇集了动物、交通、乐器、大自然等36种真实原声,专为视听敏感期的幼儿打造。其同系列产品《听,谁的音乐会?》则是专门为3—6岁的幼儿打造,每本书包含对比、数字、颜色、乐器等小知识,让幼儿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轻松学习乐理知识。同一产品系列、不同年龄划分,开明出版社诠释了音乐启蒙图书分级阅读的意义。

三、音乐图书在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的应用及要点

音乐出版已经成为幼儿音乐学习中的重要资源,发挥自身主业优势,服务幼儿读者与家长成为相关出版单位的创新动力。在此过程中,存在一些须注意的要点,要求出版单位进行仔细考量。

1.策划创新要脚踏实地一些出版单位的创新张力过大,容易脱离实际。如在图画与音乐的结合上,一些音乐绘本作品为了突出图画品味,选用具有现代风格的配图,希望以此刺激幼儿的大脑,然而,这不仅会使幼儿失去阅读兴趣,也会让家长不知所云,并没有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对此,出版单位要立足幼儿教育的根本,以内容为抓手进行创新,这样才不会本末倒置。

2.关注优秀民族音乐的普及过去,幼儿音乐图书多从国外引进,主要原因在于国外在此领域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早。近年来,我国学者对此研究力度加大,相关成果不断涌现,促使幼儿音乐图书出版的繁荣。除了关注国外优秀音乐曲目,出版单位还要重视中华民族音乐的普及工作。当前,不少幼儿音乐培养成果围绕民族音乐展开,出版单位要担负起普及优秀民族音乐的社会责任,关注优秀的音乐教育理论成果,在图书中合理置入优秀的民族音乐。

3.平衡纸质读书与融媒体图书之间的关系互联网时代,读者日益倾向于使用移动终端设备。对此,不少出版单位推出电子图书,多媒体结合使得图书内容得以更好地呈现,且受到广泛好评,电子阅读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但值得注意的是,启蒙类图书的读者是幼儿,幼儿的眼睛还处于发育阶段,长时间接触电子设备不仅对其视力造成伤害,也不利于培养其注意力。因此,出版单位应在纸质图书和融媒体图书之间找到平衡点。音乐图书是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的重要手段,音乐图书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创新使其未来之路越走越宽。新的出版形式层出不穷,但幼儿音乐启蒙类图书的服务对象不会发生变化。出版单位要继续深耕主业,以内容为抓手,服务受众,激发受众的潜力。

|参考文献|

[1]张洁.文化自信:音乐出版编辑工作的价值追求与实践目标[N].新华书目报,2019-06-06.

[2]王安潮.音乐出版如何引领时代审美[N].音乐周报,2019-08-28.

[3]祝禧.让儿童在音乐语言中感受生命[J].中国教师,2020(5):51-52.

[4]关春玲.音乐图书的开发路径探析[J].出版广角,2019(2):65-67.

第5篇:音乐启蒙教育范文

音乐是抽象的声音艺术,是通过不同的音色和体裁来表达现实世界,尤其是情感世界的。要让刚入学的小孩从音乐中认识这一切,最好的办法就是让音乐“直观化”,而“直观化”的基本要素就是可视、动态。在教学上的具体操作就是让孩子“看音乐”。如在教《嘀哩嘀哩》这首歌时,我通过网络找到一些与歌曲相吻合的图片(如春天、花草、大树、湖泊、小船等)和一些相关的媒体剪辑(如小桥流水、鸟语花香等)。教学中,我一边播放歌曲,一边呈现图片和媒体剪辑,把学生置身于一个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艺术氛围里,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进一步激发了其热爱生活、亲近自然的情感。“看音乐”简单易行,可以给我们的教学提供意想不到的功效,尤其对孩子们理解歌曲所包含的情感、意境,是其他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

二、画音乐

启蒙阶段的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提高孩子们的音乐理解力。而孩子们是如何理解的?理解到什么程度?往往是用语言难以表达的(尤其是低年级孩子)。“画音乐”不失为一个有效手段。如在教学《快乐的一天》时,在让孩子们反复听了这首歌曲后,我没有直接教唱,而是对孩子们说:“你能试着把你听到的音乐画出来吗?你想到什么就画什么。”在音乐声中,孩子们用彩笔描绘着“他们的音乐”!我惊奇地发现:孩子们的绘画各自不同,但都从画面和色彩上表现出一个共同的主题———快乐!当然,在“画音乐”的初期,我会让孩子们先进行一些“音乐和画面搭配”的练习。播放完一首歌曲后,我出示多幅图画,让孩子从中选择一幅与音乐描绘的情境最吻合的一幅。“画音乐”把无形的音乐变成了有形的画面,让抽象的音乐变得更加直观,不仅听得见,而且看得见;不仅提高了孩子们的音乐理解力,而且提升了孩子们学习音乐的情趣。

三、演音乐

音乐是和谐的韵律,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与孩子们的心理规律有高度的一致性。这让我们在教学中“演音乐”显得十分必要,而且能够得以实现。演音乐的初期,首先得对孩子进行一些单项训练。如为了让孩子准确地感受和把握音乐的节奏,我就把孩子分成两两一组,面对面地坐着,根据我钢琴演奏的节奏滚动传球,节奏快滚动就快,节奏慢滚动就慢。再如为了让孩子们准确地把握音符的长短,我让孩子们每人拿一张废旧报纸,然后根据听到的音符长短撕出长短不同的纸条。这种直观化、操作性的训练,能够让孩子们很快提高乐感。有了单项训练的基础,我便在课堂上专门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让孩子“演音乐”。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等少儿歌曲时,在孩子反复欣赏、学唱之后,我让孩子们离开自己的座位,把自己的手、脚、身体都用上,随着音乐自由地律动,自己想做什么动作就做什么动作。可以看得出,孩子们的动作虽然显得很稚嫩,有的可能还很笨拙,但从他们的舞动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对音乐的理解和热爱,以及一天天发展起来的乐感。当然,演音乐不能总停留在自由发挥阶段,还应该逐步向“准确的表达”过渡。因此,在教学中我还时常在孩子们自由表达之后,让孩子们相互评价他们的表演动作、表情,说说谁的动作、表情与歌曲的韵律、节奏更吻合,怎样改进会更好一些。

四、说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