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音乐创作教学范文

音乐创作教学全文(5篇)

音乐创作教学

第1篇:音乐创作教学范文

关键词:现代扬琴音乐创作发展教学理论探究与时俱进

扬琴是我国当代民族乐器中独具异域色彩的一种乐器,关于扬琴的传说也带有传奇色彩。根据我国相关历史资料记载,扬琴源于中东及波斯等地,称为“洋琴”,在我国明朝末期时期传入我国境内,此后,经过四百多年的发展变化,扬琴已经演变为我国民族乐器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在发挥我国民族音乐优势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扬琴曾作为一种伴奏的乐器出现于我国民间的戏剧舞台上,它一直是我国低俗民乐的代表,始终无法发掘扬琴音乐自身的发展潜力。在高端音乐创作方面,扬琴的代表作品一直处于空白的状态。在20世纪之后,近代社会的变革推动了我国民乐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在40年代末我国建国以来,我国近代音乐的教育事业从无到有,开始逐步建立系统的音乐教学体系。与此同时,扬琴乐器也开始从伴奏的乐器群中分离出来,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走进高等化的音乐艺术院校,并开创了扬琴专业,对社会进行广泛招生,对学习者进行正规的扬琴音乐教学,鼓励人们进行扬琴音乐作品创作。从我国现代扬琴音乐发展的近五十年以来,我国现代扬琴音乐的发展方向开始向着多元化创作的趋势发展,在这种多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促进了现代扬琴音乐弹奏技艺的日渐成熟,并在高校中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教学理论研究,促进了与扬琴音乐创作学习相关的新教材的发展,为我国现代扬琴音乐创作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力量,展现了扬琴音乐创作的无限活力。

一、现代扬琴音乐创作创作的发展进程

(一)现代扬琴音乐创作的特色

现代扬琴音乐创作要形成自己的特色,既要包含传统的音乐创作风格,又要有当代的音乐元素,最终扬琴音乐的创作特点既要有每个扬琴流派的特点,又要有扬琴音乐创作的新的演奏技巧的使用,体现中西方音乐文化融合的特色,既有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调试系统又同时包含西方的和声体系特点。在我国大量扬琴音乐作品创作中,我们能够看到现代扬琴音乐的创作方式、思路的限制越来越小,其音乐创作的题材选择和技巧应用方面都有了多方面的拓展,同时扬琴音乐创作的音乐构成也与以前大不相同。在扬琴音乐发展的早期阶段,它是我国传统民乐中的一员,它主要作为民间戏剧舞台的附属乐器而存在的,扬琴乐器的演奏方式是“散板—快板州慢板—快板—散板”或者是“散板—寸予情的慢板—快板—最快—散板”的结构构成,就如《凤凰于飞》《忆事曲》一样,其中的扬琴音乐结构就是这样构成的。当今,我国现代扬琴近二十年来的音乐作品,融合了许多作曲家、演奏家的音乐创新成果,他们以中国调试特性为基础,对我国的民族音乐进行和声的改革与创新。此外,还有许多作曲家为了追求不同的音乐效果而进行扬琴音乐的风格创新,这些创新思路使得现代扬琴音乐的创作有了更加广阔的思路和题材应用,同时还能够在新的和声、题材变化中选择新的音乐旋律,力求最新的扬琴音乐创作的发展方向。例如,在我国有关黄河的扬琴作品《黄河情》中,吸收了陕西独有民歌音调,通过现代化的作曲技术,将我国传统的古典文学和民乐中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情感表现出来,提高我国现代扬琴音乐演奏的表现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八连音的扬琴演奏技巧和大段的赋格将《黄河情》从沉静悠扬到热情炽烈的情感表现出来,体现中西部黄土高原的深渊的歌曲意境。而在张晓峰创作的扬琴音乐作品《圈》中,将扬琴音乐的特殊应用方式表现了出来,通过扬琴特性音程及其变化体,和扬琴的不同调试、和声、节奏等多种手法进行充分结合,将民族现代扬琴风格的现代感彻底表现出来,以此做到突破扬琴音乐曲式和传统声色的传统变化。在刘寒力的《金翎思•满乡随想》中我们能够了解到,该作品通过运用点线式的手法进行旋律写作,然后再融入大量的华彩琵琶音,同时辅以技巧上的吟揉、颤竹、下滑和拨弦等技术进行乐曲的弹唱。最后通过采用大量的二连手弹奏方法、左竹弹奏法、八度大跳等方式,然后以多协调性的作曲旋律为基础,让乐队的多层次协奏的效应表现出来,通过对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整理、变革后,再添加创作后的民族曲调,将民族风彻底的表现出来。

(二)现代扬琴作品的多样性

现代扬琴音乐作品在题材的选择、内涵的表达方面都给扬琴音乐作品的创作带来了巨大的优势。比如,含有少数民族音乐创作题材的《满乡随想曲》《土家摆手舞曲》《拉萨行》以及《山寨风情》等音乐作品;同时也有描绘我国自然景色的《神山圣水》《平湖秋月》《天山诗画》以及《竹林涌翠》等艺术作品;有根据国外作品改变的现代扬琴作品《查尔达斯舞曲》《乡村抒怀》以及《帕格尼尼随想曲》等音乐作品;有突出表现中国戏曲特色的《风华京调》《黄梅随想》以及《京韵风》等中国作品;还有一些当代扬琴作品《圆》和《觅》等音乐作品。这些音乐作品的创作都特别突出强调乐曲风格的构思以及艺术美感的追求这些方向,这种个性化的音乐创作发展为扬琴音乐的当代创作带来了新的内涵。其中关于黄河创作的代表作品《拉萨行》,就是一部关于藏族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该作品融入了藏族特有的踢踏舞以带动音乐的节奏,同时还将藏族人民的豁达的心胸表现出来,体现拉萨的超然景色,具有深刻的艺术气质。而描绘我国山水的《天山诗画》展现了夭山绮丽、恢弘的景色,展现了祖国山水的诗情画意,《思》《忆事曲》及《寂》等扬琴音乐作品注重表现人的内心深处的感受,有着较为感性的音乐旋律、理性的思维方式,从本质上改变了人们对扬琴乐器“直嗓子”的印象,改变了扬琴音乐不能委婉、含蓄表现情感的观点。比如扬琴音乐作品《声声慢》《离骚》以及《丝路掠影》等作品体现了民族音乐的特色。扬琴音乐的创作人大多是专门研究、学习扬琴的演奏演员和扬琴教育学家,他们根据自己多年以来的认知和扬琴艺术的学习,将积累的经验融入到现代扬琴音乐的创作之中,写出了紧扣时代变化的优秀扬琴音乐作品,并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现代音乐曲风。

二、现代扬琴音乐创作的教学理论探究

现代扬琴音乐创作的发展丰富了我国扬琴音乐教学理论的内涵,当扬琴乐器发展到一定的深度,随之而来的是扬琴音乐创作的教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这是现代扬琴音乐创作、发展的必要环节。当今我国虽然还没有发表过正式的现代扬琴理论研究文集,但是在全国扬琴艺术探讨会上和第八届世界扬琴大会上,都以报刊的形式集中出版过扬琴的理论文集,而我国的一些音乐内刊也收集了大量的国内现代扬琴的论文。在这些论文中,包含了我国老一辈的扬琴演奏家的独到见解,也有一些地方音乐学院,扬琴专业教师的授课理论经验,还包括一些年轻演奏家在扬琴音乐演奏方面的风格及表演倾向方面的文章。比如文章中的《中国扬琴演奏技法及特色》(李玲玲编)、《扬琴滑抹新音技法》(郑宝恒编)、《浅谈扬琴的基础教学》(李宏中编)以及《扬琴教学的基本环节》(项祖华编)等作品大都描绘了现代扬琴音乐创作的教学原理。通过这些书籍,对我国现代扬琴音乐创作的发展道路进行探索,对我国现代扬琴音乐创作的教学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结语

中国现代扬琴音乐的创作水平提升是对我国传统扬琴音乐的继承和发展,透过对现代扬琴音乐作品的掌握,形成新的扬琴奏乐特征。将传统的民族音乐和西方音乐演奏方式融入期间,有助于我国现代扬琴音乐创作的快速发展,升华扬琴音乐的理论探求水准。

参考文献:

[1]宋冰.从《狂想曲》看当代原创扬琴音乐的新动向[J].艺术教育,2016,(07):236-237.

[2]张新昊.扬琴现代音乐风格创作思路研究[J].戏剧之家,2016,(08):62.

[3]张馨.扬琴音乐民族化的综合体现及其发展研究[J].音乐时空,2015,(20):28-29.

[4]沈亚楠.扬琴音乐创作的发展与教学研究[J].音乐时空,2015,(12):114.

第2篇:音乐创作教学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影视音乐制作;创新;教学改革

一、大学生影视音乐制作教学现状

传统的大学影视音乐制作课程主要开设于音乐和传媒类专业院校。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与艺术创作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掌握影视音乐创作的方法并能独立完成一部或多部的,曲式多样、结构完整的音乐作品创作。这类影视音乐作品通常都是具有严格的曲式结构,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专业性的,独立完整的音乐作品。课程所针对的教学对象是具有一定音乐基础的音乐专业大学生,他们大都掌握一样或两样以上的器乐演奏,学习过和声、曲式、作曲等跟一系列音乐创作相关的前置专业课程,有比较扎实的音乐创作基础。

二、大学生影视音乐制作教学改革策略

(一)创新教学目标与教学对象

随着互联网、新媒体技术,手机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些技术为更多的非音乐专业大学生提供了学习音乐创作的条件。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普遍掌握计算机基础操作,并熟练掌握手机的使用。随着大学生微视频制作、自媒体的视频创作与传播热潮,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也很愿意去尝试一些音乐作品,或者是短小音乐片段的创作与制作,以满足他们自制视频的原创需要。许多生产商也在不断地开发界面友好,操作简单的计算机软件以及手机应用程序。使影视音乐的创作除了专业的音乐制作单位、音乐专业主创人员以外,普通的大学生也能够成为影视音乐创作队伍中的一分子。因此,影视音乐制作课程的教学对象可以尝试大胆创新,为更多喜爱影视音乐创作的非音乐专业大学生开设课程,并制定新的教学目标。

(二)创新教学内容

虽然同属听觉艺术,同属音乐作品,但是影视音乐的创作制作与普通音乐作品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影视音乐需要配合画面,也要配合其他的音响,因此需要注意配乐的目的性与相对完整性。由于受到影视作品播放时长的限制,影视音乐多以短小灵活的音乐乐句或单段体乐段呈示较多。相对独立的音乐作品需要具有完整的曲式结构,有着较大的随意性。因此,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对于音乐基础比较薄弱的非音乐专业大学生,教学内容的创新可以首先从以短小精干、相对完整的小乐段音乐创作开始,慢慢过渡到完整的单段体音乐创作教学。再者,结合优秀影视音乐作品赏析,从影视音乐的音乐结构、配器特点,以及节奏性、时间性、保真性的影视音乐艺术特性等,从多方面去立体剖析影视音乐艺术的创作与运用艺术。鼓励大学生从模仿创作开始,从短小精干的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成功运用,再慢慢过渡到完全创新的音乐内容创作与制作。从易到难,更容易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从而大大提高其音乐制作的兴趣与自信,并激发其潜在的学习与艺术创作的积极自主性,增强教学效果。

(三)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有机会并有条件利用新媒体技术与手段,开展影视音乐作品的创作与制作。因此,我们也需要进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创新,以适应新媒体现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时代要求。

1.教学方法创新

面对影视音乐作品的创作与制作课程要求,我们可以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并结合任务驱动进行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紧紧围绕既定的目标,学习和运用相关的知识和方法,并掌握清晰的思路和知识的脉络[1]。教学中可以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使用任务驱动式,要求每个同学在既定的时间中完成其中一个声部的旋律创作,并进行现场的电子音乐演奏合成。这种方式即减少了多声部作品完成的时间,同时也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把单人单旋律创作与小组协作完成多声部的音乐创作项目作为教学的创新尝试。增加了课堂的互动,让学生可以快速地体验到音乐作品的即场效果,为及时的调整与修正提供了便利,也增加了创作的乐趣。在小组协作学习中,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团队交流与协作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创新

通过对GarageBand,LogicProX,AdobeAudition等数字化音乐编辑与制作软件的教学以及软件技术的创新利用,让即便是没有音乐知识基础和乐器演奏基础的大学生,通过掌握电脑软件以及手机软件的操作,实现个人独立完成单个音乐作品创作任务,以及团队实时共同协作创作并共享音乐作品。还可以结合线上和线下的音乐创作课堂,利用多元化、开放化的新媒体平台,进行影视(音乐)作品传播,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与传播效率并增强了学生的文化创作自信。

三、结语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影视音乐制作的教学改革探索,要抓住新的机遇,勇于挑战,大胆创新。必须结合新媒体技术与社会环境,针对目前的教学现状,在教学目标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教学改革策略上大胆探索与创新。为培养大学生新媒体实践技能与综合艺术素质,团队协作能力,促进艺术创新、文化创新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李美满,陈莉,文志诚等.浅析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软件工程教学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29.

第3篇:音乐创作教学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音乐创作;音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网络日益成为人类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音乐创作研究领域也出现了许许多多新问题。然而,“互联网+音乐”这并不是说是两个词汇简单的相加,互联网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使这个时代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消费模式和行为爆发了重大的变革。而对于音乐创作的领域来说,同样受到了互联网技术和新技术媒体的侵染,音乐创作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话题和无限的发展空间。

一、“互联网+”时代对创造者思维模式的影响

在“互联网+”时代,不仅技术不一样,人们的思维方法也发生了变化,人们用不一样的方式看待事物。守旧的音乐创作方法的主体是作曲家,主要是运用多种实践获得目标(宇宙和社会)的感知和感受。以主观的方式,作曲家将其作为形象思维处理,并以音乐艺术的方式输送给目标对象。在“互联网+”时代,“独木不成林,单手不遮天”,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部分,音乐创作也要摒弃原来的单枪匹马思维,务必强化在其他范畴与他人合作,才能使音乐跟上时展的潮流。“互联网+”时代的思维模式是传统思维形式与数字世界思维形式的融合。在数字的世界里,人们从原本的简单,从上而下,驱使,信息不统一改变为信息碎片化,从上而下,互动,信息发散对称的思维。而今许多电子音乐作品已经启动不再仅仅依附于乐谱了,而是较多地凭借创作者与观众的音响感应来检验音乐的结果。因而,在这样的情形下,作曲家在考虑处理音乐材料时,不能只是演奏乐器,同时还要考虑有多种载体的构成和组合。

二、“互联网+”时代对音乐创作平台的影响

传统的音乐创作方式是如果作曲家准备独创一首音乐,需要反复演奏,修改,与表演者和指挥进行沟通,并且需要在纸上写很多笔记才能完成作品的创作。而且,这种写作过于复杂,不能使非专业音乐有效地进行交流,这很可能会导致沟通障碍。而“互联网”很容易收集各种数据,通过数据可以更加合理地分析当前情况,从而采取有效措施,这对音乐创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对于材料的收集,作曲家不仅可以收集现场,还可以借助网络云资源库,收集当地素材,获取所需材料,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互联网+”充分激起了人们的创作音乐的激情,真实体现了音乐创作的全民参与。作曲家可以依靠互联网建立一个团队。在这个团队中,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优势,作曲家可以选择最好的,这将有助于创作高品质的作品,推动音乐创作的进步。

三、“互联网+”时代对音乐创作方式的影响

在“互联网+”时代,音乐的创作方式也产生了转变,依靠网络平台实行数字音乐的创作和传统音乐的缮写与口头作品截然不同,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采用现代数字技术的音响音乐创作不仅能够取得较好地音质,也能大大减少生产时间。音乐创作技能受到新技术媒体的影响是亘古未有的,划时代的。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乐谱使用被精简了,然而,由于作曲家可以运用新的数字技术,可以有效地按照数字音频或音频波形在相关设备上的显示进行分析,依据分析结果,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到声音变化的范围;可以有效地量化感受音乐,这样就可以使音乐元素比较准确,如音质,音高和音色等。这种制作音乐的方式潜力非常大,美丽的大自然的声音使用电脑模仿,摆脱了传统的节奏。互联网技术为音乐家打造了一个非常容易使用的创作空间。在传统音乐创作中,基本上都是专业音乐家完成的。由于各种原因,非专业音乐人不在创作之列。“互联网+”音乐创作时代,创作与表演分开,随时更新。随着手机上各种APP音乐软件的出现,简单音乐处理软件也随之出现,并且支持云技术建造以及编辑与创作、混音等简单的音乐处理,这些操作都能通过网络的更新与交流来完成,许多音乐爱好者的都非常喜爱这种方式,从而激起了非专业音乐人才的创作热情。

四、结语

显而易见,“互联网+”音乐创作时代已经到来,对传统音乐创作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从构思,素材收集,声音调制,编程到演出都可以实时互动,音乐创作中的思维一直处于运动的状态。音乐创作工具得到大大扩展,不仅仅只是张纸和笔了,可以说,只要是数字技术能够使用的材料,都能成为音乐创作的工具,它也能成为创作的无穷无尽的源泉。“互联网+”为世界各地的音乐创作爱好者提供舞台表演,提供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展现万象的音乐风格,形式众多,姿态各异,所有这些都为音乐创作输入了鲜活生机,激勉人们创作出更多更好的音乐作品。

[参考文献]

[1]孔桂芬.新技术媒体环境下的音乐创作及现象分析[J].才智,2016,02.

[2]刘可祎.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机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J].艺术教育,2016,03.

[3]余莉娟.“互联网+”背景下高校音乐素质教学研究[J].艺术科技,2017,02.

[4]罗琦,韩薇,吴丹,王延松.“互联网+音乐教育”的发展与构建[J].艺术科技,2016,07.

第4篇:音乐创作教学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音乐创作;音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网络日益成为人类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音乐创作研究领域也出现了许许多多新问题。然而,“互联网+音乐”这并不是说是两个词汇简单的相加,互联网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使这个时代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消费模式和行为爆发了重大的变革。而对于音乐创作的领域来说,同样受到了互联网技术和新技术媒体的侵染,音乐创作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话题和无限的发展空间。

一、“互联网+”时代对创造者思维模式的影响

在“互联网+”时代,不仅技术不一样,人们的思维方法也发生了变化,人们用不一样的方式看待事物。守旧的音乐创作方法的主体是作曲家,主要是运用多种实践获得目标(宇宙和社会)的感知和感受。以主观的方式,作曲家将其作为形象思维处理,并以音乐艺术的方式输送给目标对象。在“互联网+”时代,“独木不成林,单手不遮天”,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部分,音乐创作也要摒弃原来的单枪匹马思维,务必强化在其他范畴与他人合作,才能使音乐跟上时展的潮流。“互联网+”时代的思维模式是传统思维形式与数字世界思维形式的融合。在数字的世界里,人们从原本的简单,从上而下,驱使,信息不统一改变为信息碎片化,从上而下,互动,信息发散对称的思维。而今许多电子音乐作品已经启动不再仅仅依附于乐谱了,而是较多地凭借创作者与观众的音响感应来检验音乐的结果。因而,在这样的情形下,作曲家在考虑处理音乐材料时,不能只是演奏乐器,同时还要考虑有多种载体的构成和组合。

二、“互联网+”时代对音乐创作平台的影响

传统的音乐创作方式是如果作曲家准备独创一首音乐,需要反复演奏,修改,与表演者和指挥进行沟通,并且需要在纸上写很多笔记才能完成作品的创作。而且,这种写作过于复杂,不能使非专业音乐有效地进行交流,这很可能会导致沟通障碍。而“互联网”很容易收集各种数据,通过数据可以更加合理地分析当前情况,从而采取有效措施,这对音乐创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对于材料的收集,作曲家不仅可以收集现场,还可以借助网络云资源库,收集当地素材,获取所需材料,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互联网+”充分激起了人们的创作音乐的激情,真实体现了音乐创作的全民参与。作曲家可以依靠互联网建立一个团队。在这个团队中,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优势,作曲家可以选择最好的,这将有助于创作高品质的作品,推动音乐创作的进步。

三、“互联网+”时代对音乐创作方式的影响

在“互联网+”时代,音乐的创作方式也产生了转变,依靠网络平台实行数字音乐的创作和传统音乐的缮写与口头作品截然不同,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采用现代数字技术的音响音乐创作不仅能够取得较好地音质,也能大大减少生产时间。音乐创作技能受到新技术媒体的影响是亘古未有的,划时代的。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乐谱使用被精简了,然而,由于作曲家可以运用新的数字技术,可以有效地按照数字音频或音频波形在相关设备上的显示进行分析,依据分析结果,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到声音变化的范围;可以有效地量化感受音乐,这样就可以使音乐元素比较准确,如音质,音高和音色等。这种制作音乐的方式潜力非常大,美丽的大自然的声音使用电脑模仿,摆脱了传统的节奏。互联网技术为音乐家打造了一个非常容易使用的创作空间。在传统音乐创作中,基本上都是专业音乐家完成的。由于各种原因,非专业音乐人不在创作之列。“互联网+”音乐创作时代,创作与表演分开,随时更新。随着手机上各种APP音乐软件的出现,简单音乐处理软件也随之出现,并且支持云技术建造以及编辑与创作、混音等简单的音乐处理,这些操作都能通过网络的更新与交流来完成,许多音乐爱好者的都非常喜爱这种方式,从而激起了非专业音乐人才的创作热情。

四、结语

显而易见,“互联网+”音乐创作时代已经到来,对传统音乐创作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从构思,素材收集,声音调制,编程到演出都可以实时互动,音乐创作中的思维一直处于运动的状态。音乐创作工具得到大大扩展,不仅仅只是张纸和笔了,可以说,只要是数字技术能够使用的材料,都能成为音乐创作的工具,它也能成为创作的无穷无尽的源泉。“互联网+”为世界各地的音乐创作爱好者提供舞台表演,提供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展现万象的音乐风格,形式众多,姿态各异,所有这些都为音乐创作输入了鲜活生机,激勉人们创作出更多更好的音乐作品。

[参考文献]

[1]孔桂芬.新技术媒体环境下的音乐创作及现象分析[J].才智,2016,02.

[2]刘可祎.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机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J].艺术教育,2016,03.

[3]余莉娟.“互联网+”背景下高校音乐素质教学研究[J].艺术科技,2017,02.

[4]罗琦,韩薇,吴丹,王延松.“互联网+音乐教育”的发展与构建[J].艺术科技,2016,07.

第5篇:音乐创作教学范文

关键词:音乐理论;艺术;技巧;创造力

艺术是主观情感通过载体进行外部表达的成果,通过观摩艺术作品,人们能够体会到创作者的情感流动,最终产生对于艺术作品的共情。但是艺术创作本身并非单纯依靠情感来完成的,其中创作者自身的创作技巧是打开情感传递大门的“钥匙”,只有选对进行情感表达的方式,才能够使单纯的个人情绪转变成为艺术创作。对于音乐艺术来说,理论基础作为前提性的技巧要求,其地位更为重要,缺少了理论基础,创作者便无法从音乐视域对情感进行审视,更无从通过音乐创造来完成精准、传神的情感表达。

一、音乐教育体系当中的音乐创造力

音乐创造力是现代音乐教学系统当中针对音乐学习者所提出的教学目标之一,主要是指创作者能够基于音乐作品的表达,借助音乐最终形成新的想法,创造新的事物。《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当中对音乐创造力提出了明确的概念界定: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所具备的音乐创造力应当是学生在音乐运用当中凭借自身拥有的想象力以及涉及音乐的思维潜力来完成的对于音乐的创新和应用。教学系统当中针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主要从开发学生即兴音乐编创能力和充分利用音乐材料进行音乐创作两个方面开展工作。从音乐课程标准来看,音乐创造力应当包含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中广义的音乐创造力是指通过音乐进行不同形式的创新创造,展现音乐素养,表达音乐情怀;狭义的音乐创造力主要是指音乐作品的创作能力,学生需要通过音乐学习的方式来掌握音乐作品的创作规律,并最终能够独立完成音乐创作。本文在进行音乐创造力与音乐理论学习之间关联的研究时,主要以狭义的音乐创造力为研究对象。

二、音乐理论及其技巧应用

(一)音乐理论的主要内容

音乐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形成的一种文化活动和艺术表现形式,人们主要通过对声音的控制来最终呈现出乐音。音乐通常具有一定的音高,拥有固定的调性、音色和强弱节奏,人们将这些因素组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乐音,并完成情感表达。人类早期的音乐是一种自觉性的音乐,人类更多通过发出不同声音的方式进行情绪的表达和渲染。而随着音乐逐渐发展成熟,它有了更加丰富的内容系统,在情感表达方面也更加深入,与音乐创作、音乐表现相关的音乐理论也相应诞生了。音乐理论即“乐理”,是了解音乐、聆听音乐、创作音乐的基础理论。伴随时展,现代乐理系统逐渐完善,相关乐理体系教学当中一般需要包含基础乐理、乐谱、调式、音程、旋律、配器等内容。其中基础乐理包含认识声音和音高、认识音律、识谱等;调式部分包含调式和调性、多声部、调式的音乐表现等;音程包含自然音程和变化音程、音程的转位、构成音程的方法、识别音程等;旋律包括和弦、节奏、节拍、切分音、音乐速度等。现代乐理体系复杂、内容众多,乐理学习在认识音乐、创造音乐中是最为基础的环节。

(二)音乐理论的技术运用

通常情况下,理论知识的最终目的都是指导实践,音乐理论同样需要最终应用到创作实践当中来,借助技术呈现的方式,音乐理论最终会以音乐作曲技巧的形象展现在音乐学习者面前,而音乐作曲技巧也是所有音乐创作者必不可少的学习阶段。在完成了基础乐理的学习之后,学生开始接触到更加专业、更具实践性的学习内容,其中和声、复调、曲式和配器四个方面的学习将是学生从音乐认知到音乐创造的过渡过程。在学习当中,学生将从原本对音乐作品的解析出发,尝试对一首音乐作品如何被创作出来,如何进行情感价值表现,如何形成一首完善的作品进行了解。同时在教学系统当中还会引入实践训练等内容,引导学生尝试进行音乐作曲,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磨练技能,掌握基础层面的音乐理论和作曲技巧,为后续的融会贯通打下坚实的准备。在乐理技术中,和声的运用决定了一首音乐作品的整体结构框架和情感基调。通常在音乐创作中,创作者需要优先完成作品构思,再思考如何运用和声编写来完成构思内容的表达。和声在音乐创作当中需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功能:其一,和声编写要明确音乐作品进行时的声部组合方式,要保证各声部之间相互协调、和谐统一;其二,和声的编写从最初便决定了整首音乐作品的结构构成,创作者在编写时需要利用进行、收束和调性布局等方式来进行结构和曲式的设置调整;其三,奠定音乐作品的感情基调。和声进行的调性直接决定了音乐作品的情感走向,创作者需要运用不同的和声编写来贴合音乐情感。复调是一种多声部的音乐创作技巧,虽然复调主要集中在古典音乐尤其是巴洛克音乐的创作,但是现代流行音乐创作当中也偶见复调的身影。复调主要通过两个或以上的声部旋律共同参与音乐进行,能带给人以宏达壮阔之感,提高音乐作品的表现力。音乐创作者在进行一些需要表达独特情感、场景化的音乐作品创作时,可以尝试运用复调的创作技法,通过同时进行多声部来烘托氛围。曲式是音乐乐曲组成结构的基本方式。在音乐创作中,通常会考虑小型曲式或大型曲式,其中小型曲式在当前流行音乐创作当中较为普遍,而大型曲式则主要是以交响乐的创作为主,其中奏鸣曲、变奏曲等形式是大型曲式的主要曲式内容。配器是指在音乐作品当中的乐器调配,不同类型的乐器能够发出不同类型的乐音,产生不同的情感。在丰富音乐色彩、进一步呈现音乐作品风格特征的过程中,配器可以起到准确把握情感脉络,彰显艺术思考等创作作用。

三、音乐理论在音乐创作当中的应用

(一)和声在音乐创作当中的应用

和声当中的“和”主要是指音程上的和谐,通过合理运用和声,能使音乐音程、进行和各个声部之间保持和谐统一。一般在音乐作品创作过程中,创作者的和声选择会以平衡为主,保证整体音乐行进过程平衡稳定,带给观众以愉悦感。虽然部分先锋音乐、实验音乐的创作者善于运用不协和音程等方式,通过调整和声表现来制造音乐艺术情境的疏离感,带给听众不一样的体验,但是那更多是创作者在基础训练十分扎实、对于和声的运用十分熟练后的一种创新性的尝试,为音乐世界增添色彩。常规的流行音乐、传统民族音乐的创作中,创作者的功底和对技巧的运用不够纯熟时,仍然应当以平衡的和声应用为首选。在创作当中,创作者应当将整首乐曲看作是一个平衡单位,并对其进行各个环节的片段划分。小的乐曲片段再根据音高进行有序排列,创作者便可以从中找寻到整个乐曲的平衡点。创作当中较为常用的三度和弦,在实际应用中也需要通过找寻平衡点的方式来实现其表达功能,使乐曲听感增加、表现情感更为突出和完备。

(二)曲式在音乐创作中的运用

我国传统音乐和古代文学当中,音乐的曲式结构十分丰富。宋词元曲当中的各种词牌、曲牌其本质就是一种曲式。现代音乐创作在曲式的选择方面可以用仿古的方式来增添韵律,凸显曲式运用背后的文化感,搭配五声调式能够进一步增添音乐作品的文化韵味。对于创作者来说,曲式的选择应当注重统一性,应当在了解明确乐曲结构的基础之上,结合不同的创作章法和创作意图,对曲式进行选择和调整,以达到完整表达音乐情感的艺术创作目的。

(三)复调在音乐创作中的运用

流行音乐当中较少出现复调的运用。常见的复调如对比复调、衬腔复调等,乐声的表现形式相对独特,对于听惯了流行音乐的社会公众来说,一首乐曲进行当中出现两个及以上的声部会令他们产生一定的困惑。而对于音乐创作者来说,复调在渲染情境、表现情感方面作用十分突出,创作中可以尝试选用一些复调方式来进行音乐作品情感表达的衬托,追求多样化的艺术审美,呈现独特的古典音乐艺术魅力。

(四)配器在音乐创作当中的应用

随着音乐制作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计算机技术手段开始被应用到音乐创作当中,相比于传统的音乐创作方式,技术应用下的音乐配器可以通过技术合成的方式来完成近似音色的表现,而电子音的运用也成为现代音乐创作变革的重要节点。对创作者来说,根据音乐创作要求选择的乐器类型和配器方案更加丰富。通过音乐理论的学习和对配器知识的掌握,创作者能够更好地把握不同乐器、不同配乐方式在音乐作品情感表现当中的呈现效果。一些民族乐器如二胡、琵琶、唢呐等,融入到乐曲编配后往往能够呈现辽远、悠扬、苍茫的情感基调;而架子鼓、吉他等乐器作为流行乐团的标配,更多以激进、昂扬、喧嚣的情绪为内容;而在一些趣味、恶搞的音乐创作当中,创作者还会通过加入电子节拍器和反拍贝斯来烘托场景,营造节奏快速进行的氛围。因此创作者需要具备较好的音乐素养,了解各种乐器在实际音乐创作当中所呈现出的特征,进行有意识、有想法的创作思考。

四、总结与讨论

(一)音乐理论水平的提升带动了音乐创造力的提高

毫无疑问,音乐创造是基于情感抒发的艺术化表达,而创造力事实上还包含了音乐创作的不同等级。一些音乐创作者按部就班,在音乐创作中多快好省,态度相对敷衍;有些创作者希望能够在音乐创作道路上有所突破,大胆尝试各种新奇的音乐创作技法,敢于在公众无法接受的环境中进行音乐实验。从创作规律来看,音乐理论基础水平和音乐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创作者是否会选择较为激进的创作方式,前述提到关于先锋音乐、实验音乐的创作中创作者非比寻常的和声应用,恰恰来自于创作者自身的高度自信以及创作技法的纯熟,他们拥有更为深厚的理论知识基本功,才能够拥有音乐创新的资本,才能够形成对于音乐不同创作方式的思考,并付诸于行动。可以认为,音乐理论的学习是音乐创造力的基础,同时决定了音乐创新水平的上限。

(二)音乐文化潮流的全面引领

文化潮流是音乐创造力放置在更广阔视域下的文化现象,音乐艺术与其他艺术的创作影响规律十分近似,新兴的音乐作品更多是从传统音乐环境当中孕育,经历“离经叛道”的环境误解,逐渐受到社会关注,并在一定的文化契机当中获得认可,最终形成更为广泛的影响、成为音乐表现的重要形式之一的。在传播学理论当中,潮流的实现来源于对人们内心深处隐秘欲望的挖掘和认同,事实上,这类最终能够成为潮流的音乐作品,无论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得多么“先锋”,本质上并没有抛弃艺术性的核心,同时也没有违背既定的艺术创作规律。音乐作品本身始终不是凌驾于情感价值之上的存在,自始至终它都是知识情感个性表达的艺术桥梁,承担着传播和搭建的使命。而桥梁的“用料基底”,仍然是基本的音乐理论。可以认为,音乐理论的学习与完备,决定了音乐创造力的下限,音乐创作者需要达到完备理论系统化的学习标杆之后,才有可能在后续的发展当中成为真正有影响力、创造出真正感动人心作品的“潮流引领者”。相反一些急功近利、试图通过浑水摸鱼的方式来获得市场短暂的喧嚣的人,他们的作品在喧嚣褪去后,一样会被人们抛弃和遗忘。

(三)音乐文化发展的未来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