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际交往的原则范文

人际交往的原则精选(九篇)

人际交往的原则

第1篇:人际交往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人际交往,礼貌原则,得体,分歧,反感

 

在人际交往中礼貌是制约人们选择语言形式或策略的重要因素之一。在Leech看来,交际中人们有效地运用语言属于一种修辞现象。修辞的范围十分广泛,可由交际双方相互遵循的一系列原则与准则构成。其中之一是制约人际交往的“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总的来说礼貌原则共包括六条准则,每条准则还包括两条次则。

一、得体准则(tact maxim):减少表达有损他人的观点。

a.尽量让别人少吃亏;

b.尽量让别人多受益。

例如,甲:一起喝杯咖啡好吗?

乙:请赏光一起喝杯咖啡好吗?

在这两句话中乙使听话人得到的益处更多些,因此礼貌程度更高。反之,如果某一行为对听话人所产生的驱使程度越大,即听话人的选择余地越少,该话语就显得越不礼貌。

例如,Diner: There’s something wrong with thesehot dogs.

Waiter: Well, don’t tell it to me; I’m only a waiter, not a veterinarian.

在这则对话里,饭店的服务员几乎没有给顾客留有任何余地,让顾客没有受到任何益处,甚至可以说是威胁面子的行为。

二、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减少表达有利于自己的观点。

a.尽量让自己少受益;

b.尽量让自己多吃亏。

例如,A: A cup of coffee.

B: A cup of coffee, please.

C: Could you give me a cup of coffee, please?

在这三句话中礼貌的程度是依次渐进的。A的话语较生硬,有可能遭拒绝,B的语气和蔼了一些,让听话人多少有些受益;C让自己的收益程度做到了最小,吃亏程度做到了最大,让听话人就是想拒绝也无法拒绝,并且会非常高兴地准备一杯美味的咖啡给说话人。免费论文参考网。

再例如,A: What time is it, please?

B: I am not here to tell you the time.

在这则对话里A吧自己的收益程度将到最低,给对方留有余地,让对方感到友好,符合慷慨准则,而B却给对方没有留余地,直接表示了拒绝,让对方受损,完全没有符合礼貌原则,这在我们日常人际交往中应尽量避免。

三、赞誉准则(praise maxim):减少表达对他人的贬损。

a.尽量少贬低别人;

b.尽量多赞誉别人。

此准则以听话人或他人为出发点,涉及说话人的评价或批评。例如,

甲:你认为我的新发型怎么样?

乙1:怎么这么难看!

乙2:马马虎虎吧。

乙3:真漂亮,正是我喜欢的那种。

在三个人的评价中,乙1违反了赞誉准则,没有赞誉对方甚至贬低对方,可想而知对方听了后心情肯定不好,马上会降低对乙1的好感,如果是两个好朋友以后都有可能分道扬镳;乙2虽然没有直接贬低对方但缺少赞誉,也不会给对方带来好感;只有乙3符合了赞誉准则,一点也没有贬低对方而是尽可能给对方多的赞美。这样的话语在人际交往中才会受欢迎。

四、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减少对自己的表扬

a.尽量少赞誉自己;

b.尽量多贬低自己。

此准则以说话人为出发点,它和“赞誉准则”构成一对姐妹准则。自夸往往是不礼貌的,因此贬低自己会显得更得体,更礼貌。而这点正好符合了我们中国人一向谦逊的传统。例如,甲:听说你孩子学习很好呀!

乙:哪里哪里,一般一般。

在这则对话中,乙的回答虽然是“哪里哪里”,但并不代表着他的孩子学习不好,真的一般,他只是尽量的贬低自己以表达对甲的礼貌。这对中国人来说都很好理解,但 如果一个西方人听了乙的话,有可能会真的认为他的孩子学习一般,因为西方人对待别人的赞誉一回答的是“Thank you”,所以礼貌准则的符合与否也要和说话人和听话人的文化背景结合起来。免费论文参考网。再例如,Tom: I used to shoot tigers in Africa.

Jack: Nonsense!There are no tigers in Africa.

Tom: Right youare. I shoot them all!

在这则对话中Tom虽然违反了谦逊准则,尽量的赞誉自己,甚至夸大事实,但却是典型的西方人的幽默。

五、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减少自己与他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

a.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

b.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

此准则关注的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观点、看法是否一致。保持了一致就显得有礼貌。例如,甲:今天去游泳怎么样?

乙1:太累了,不能玩点轻松地吗?

乙2:好吧,如果实在没有别的活动的话。

乙3:太好了,我最喜欢游泳了。

这则对话中,乙1直接表明了分歧,与一致准则相违背;乙2虽然没有直接表明分歧,但没有对说话人表示赞同,保持一致,只有乙3最大限度的增加了和说话人的一致,符合一致准则,属于礼貌的言语。当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可能永远符合别人,有时有必要提出自己的意见,这样如果不得不和说话人产生分歧时,我们可以采取委婉的语气或是幽默的说法,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和不愉快,甚至即使是分歧让对方听了也乐于接受。例如,Father(angrily): You can get rid of moneyfaster than any man I know!

Son: True,dad, but listen. By getting rid of it quickly I save lots of time, and time ismoney.

这则对话虽然是个笑话,但儿子幽默的应对愤怒的父亲,而避免了直接和父亲顶撞也不失位聪明之举。

六、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减少自己与他人在感情上的对立。

a.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

b.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

此准则涉及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双方的心理感受。例如,甲:我这两天感冒了。

乙1:我知道,肯定是那天游泳游的。

乙2:怎么自己都不知道注意。免费论文参考网。

乙3:真不幸,这两天一定要多注意休息。

在这三个人的回答中,甲没有从乙1和乙2得到期待的同情,甚至得到了责备,容易让甲产生反感,只有乙3的话语增加了同情,显得更得体、更礼貌。

结语:

礼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无论哪个语言集团中都是普遍存在的,但在不同的社会文化条件下礼貌原则应该是存在区别的,而非一概而论。我们在日常交际的时候也要针对不同的听话人,比如说东方人和西方人,针对他们不同的文化背景,灵活的运用礼貌原则,真正做到任何场合,任何背景下的礼貌与得体。

参考文献:

1、冉永平. 语用学:现象与分析.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2、何自然、冉永平. 语用学概论.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年.

3、谢静芳. 英语笑话200篇. 外文出版社. 2002年.

第2篇:人际交往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 合作原则 礼貌原则 人际关系

“名校硕士应聘中学教师被拒,只因沟通能力不强”――网上的这则消息使我不由得联想到了当代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大学生甚至研究生连小小的宿舍关系问题都解决不好,何谈走向社会呢?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语言艺术和技术技巧的缺乏、认知偏差等,带给他们的是更多的打击和困惑。美国心理学家巴克说:“人离不开人――他要学习他们,伤害他们,支配他们……总之,人需要与其他人在一起。”因此,人生需要友情,人生需要交往,人生需要自我的形象推销与展示。不论从事任何工作,都必须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学会人生的公关。

而对当代大学生而言,最棘手的问题莫过于人际关系问题。从大一开始,大学生的矜持孤傲,目空一切,独来独往,狭隘自私的缺陷就开始在人际关系中暴露得淋漓尽致。宿舍问题,人际失调,交往嫉妒,交往自卑,社交恐惧等问题不断出现;高傲、自卑、孤独、无聊、无望、恐惧等心理不足常常凸显。很多学生带着良好的人际关系期望与同学来往,但往往几个回合下来,便失去了耐心和宽容,一再抱怨,现在的人太自私了,太难相处了。很多人都在历数别人交往中的缺点与不是,几乎大家都感到大学的人际关系复杂。于是他们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网络小说,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不关心学校组织的任何活动,更不会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平时懒得跟身旁的同学或者朋友交往、交流,更不愿主动和家长、老师交流,他们在人际关系中慢慢地被边缘化。

那么到底怎样才能处理好周围的人际关系呢?人际关系的中心即是语言交际。那么只要善于使用语言交际,人际关系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美国哲学家格赖斯(Grice)于上世纪60年代后期在他的《逻辑与会话》(Logic and Conversation,1967)中提出“合作原则”,他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中,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遵守的原则,为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交际双方都应共同遵守这些基本原则,即“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合作原则包含四个准则,即量的准则(Quantity Maxim):话语提供必要而不是冗余的信息;质的原则 (Quality Maxim):话语的内容是真实的;关系准则(Relevant Maxim):要说与特定语境中话题有关的内容;方式准则(Manner Maxim):话语简练井井有条,不晦涩,无歧义。

为了对合作原则予以补充,又有人提出“礼貌原则”。英国语言学家利奇(G.Leech)将语用学(Pragmatics)中的礼貌原则划分成6个准则:(1)得体准则(Tact Maxim);(2)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3)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4)谦虚准则(Modesty Maxim);(5)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6)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

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是人们在交际活动中应当遵守的语用原则。然而大学生们正是欠缺将二者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尤其是欠缺对礼貌原则的运用。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有它的积极因素,但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唯利是图、金钱至上、功利主义等腐朽丑恶的现象沉渣泛起,并很快成为一些人衡量价值的标准,而社会又未能适时确立更完善的价值标准,导致部分大学生过于关注自身生存状况和发展条件而削弱了对崇高精神的追求,导致个人本位主义形成,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为了私利,他们往往在平时的言谈中不注重说话的真实性,往往违背了合作原则中质的原则。

(二)现代教育和管理的不足。长期以来,受功利性的影响,一部分学生想把读书当作手段,当成大学唯一的重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自我封闭,忽略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而另一部分学生却相信自己考上了大学就跳出了龙门,因而不再用功学习,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无暇顾及人际交往。因人际交往欠缺,对人际交往中的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就更难以把握。

(三)家庭教育欠缺和过分溺爱。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没有兄弟姐妹,在家里不曾有过与比自己大或比自己小的儿童相处的经验,不大知道忍让,不太会妥协。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往往使得他们受到过分溺爱。不少学生已习惯以我为中心,“人人为我”被其视为理所当然,至于“我为人人”既不去想,也不愿去做。久而久之,冷漠、自私、怕苦、怕累的坏习惯便养成了。于是他们说话不讲策略,不够委婉,也不管受话者是否能够接受,只为自己一吐为快;对于别人的有意或无意的话语却斤斤计较,不肯原谅,甚至不愿试图原谅;对于别人的长处或优点不是赞扬和欣赏,而是嫉妒,避讳;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说话时滔滔不绝,不给别人发言的机会,一味夸大或吹嘘自己在某方面的能力,唯恐天下有人不知;对他人缺乏同情心,等等。他们明显违背了人际交往中的礼貌原则,这些都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发展。

(四)环境适应问题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学阶段是人生的第二个“心理断乳期”,是一个非常关注自我,注重个性表达,情绪体验丰富,情绪波动起伏的时期。经过10多年寒窗苦读,刚进大学校园的大学生常常会“自我感觉良好”,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比较,发现“天外有天”、“强者更有强中手”之后,不仅良好自我感觉一下子消失,而且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有些学生面对新的生活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方式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和习惯,会产生失眠健忘、精神恍惚、沉默寡言等问题。长期的心情压抑、无精打采、情绪低落最终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的产生,从而缺乏信心甚至害怕和别人交往。他们对于语言交际中的量的原则、质的原则、关系原则、方式原则都不能很好把握。

(五)人际关系协调问题。当代大学生个性比较强,只强调自我意识,不为对方考虑。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人际交往的技巧与原则,难以将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紧密结合。

以上诸多原因使得有的大学生不愿与人交往,孤芳自赏,在人际交往中缺乏“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不善于同他人开展合作,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差,走入工作岗位后不受单位的欢迎,也得不到应有的重用。如果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合理地利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那么“名校硕士应聘中学教师被拒,只因沟通能力不强”的悲剧会不断上演。由此可见,高校也应在各个专业中适时开设有关人际交往的课程或不定期开展相关方面的学术讲座等,以弥补大学生在这方面的欠缺和不足。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人格发展、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面临着大学生活的适应、专业知识的学习、交友恋爱、择业应职等一系列重大的人生课题,语用学中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在语言交际中的合理运用会有助于培养其优良品质、儒雅风格、高雅气质,塑造独特个性、培养文化宽容精神,同时也有助于大学生协调好周围的人际关系问题。

在现实的社会中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的基础。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则体现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遵循诚实、宽容和谅解的原则,树立自我良好形象,形成集体中融洽的关系,并积极向外展示自己的能力,不断赢得他人和社会赞同,是辅助人生走向成功的最佳手段。当代大学生只有把握好人际交往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各方面综合发展,才能更好地立足于社会。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概要[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第3篇:人际交往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合作原则 语言交流 商务交往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85-01

语言的使用不仅讲究选词的正误,更在意的是语言使用是否得体。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对话和交际的世界中,当人们进行对话时,都希望交往能够成功。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时代的来临,除了日常的话语交往,商务交流在人们生活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为了保证商务交往的顺利和成功,使用得体的语言显得至关重要。在针对话语得体方面,美国语言学家格赖斯提出了对话的合作原则,本文将运用合作原则来解析怎样的对话才是成功的商务对话。

一、格赖斯的合作原则

格赖斯指出“在一次谈话及其各个阶段中,谈话的参加者应根据谈话的目的和要求作出自己的积极努力。”随后格赖斯提出了对话的合作原则,分别是:质准则(不说自己明知是虚假的话,不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量准则(所说的话应满际所需的量,所说的话不应超出交际所需的量);关系准则(所说的话要有关联且紧扣主题)和方式准则(所说的话要清楚、明了、有条理)。格赖斯认为,以上原则在实际运用中有急有缓,在遵守合作原则时,不同的说话人在不同的场合中会有不同的侧重。受格赖斯合作原则的启示,在商务交往中应当遵循相应的准则,商务活动才能成功,互惠双赢,合作才能持久。

二、合作原则在商务交往中的运用

2.1质准则在商务交往中的恰当及不当运用

商务交往双方如果夸大事实、弄虚作假会影响贸易合作的顺利进行,因此质准则是商务交往中的重要杠杆。本文将通过两个例子来说明对质准则的正确和错误使用将产生怎样的后果。

例一:A公司是华北地区一个刚刚成立的服装加工厂公司,在衣服质量方面因为有严格把控,因此业务增长量呈稳定增长态势。在和国外一家公司进行业务谈判时,国外公司要求降低价格。A公司回答:在每件衣服制衣成本上贵公司必须要提高单价,众所周知,我们公司在整个大中华区接单量一直都是在第一位的。从回答可以看出,为了成功拿到订单,A公司对自己的业务量进行了夸大,如果国外公司进行一番实情调查,A公司有可能会失去合作公司的信任,失去洽谈的订单,还有可能因对会话真实性的缺失而失去自己的信誉度。

例二:B公司接到了海外某公司的来函,询问是否能在六月底发货。B公司回复:不好意思,我们公司五六月的订单已满,最早只能安排在七月中旬。贵方应了解到,备货、制单、订舱位等都需要花时间。通过回复我们可以看出,B公司委婉地表达了不能达成对方的要求,并没有因为想要拉住对方的订单而一味承诺可以在六月底发货。也许B公司会损失一单生意,但并没有失掉贸易的诚信,反之还更有可能得到合作方的尊敬。这就是在贸易交往中质准则所起的杠杆作用。

2.2量准则在商务交往中的恰当及不当运用

商务合作不仅包含商贸与技术问题,还包括法律与政策问题,量准则在合同和条款的拟定上表现更为彻底。

例一:C公司要赶在天气变化前将三个货轮的易碎货物出关。对方公司担心在运输过程中可能会由于集装箱的不牢固而导致货物的受损,因此询问C公司会用什么材质的箱子装箱。C公司回复说:我们已经查询了天气,在货物运输途中,天气不会变坏,所以请不用担心。在这段对话中C公司并没有尽可能地告知对方所需要的信息,违背了量准则,对方还是会不放心货物的安全运送。

例二:D公司需要向合作方购买一批货物,因担心货物的安全,因此询问是否有保险。得到的回复如下:根据国际惯例,购买货物的额外保险将由买方承担。D公司根据这样的回复,适时调整了购买预算,这是因为对方给予了D公司所需要的信息,因此此单贸易能够顺利进行下去。由此可见,在贸易交往中,交易双方应严格遵守量准则的要求。

2.3关系准则

关系准则是交际完成最基本、最重要的条件,如果交易的其中一方回避对方发出的某一主题,这是对关系准则的违反,正常交际只能中断。

例一:E公司进行贸易方面的相关询盘:我们想要知道货物的基本信息,包括尺寸、颜色、价格以及不同材质货物的样品两份。E公司得到的回复如下:我们很高兴您能来信询问,并告知您如果订单数量多于5000件,将会有5%的折扣,因此希望贵公司能提前下单。在上例的回信中,对方公司没有就E公司提及的有关商品细节提供相关信息,这样E公司就没有了解想要订购的商品的详情,一笔交易很可能因此告吹。

2.4方式准则

“避免晦涩、模棱两可的话语”是方式准则中的第一个要求。在双方贸易往来中,很可能因为社会制度、文化习俗的不同而对不同的语言、动作有不同的理解。在东方文化中,贸易双方在合作开始之初,为了表达对对方的尊敬和希望与对方达成长期合作,会赠送或宴请对方的相关业务人员,而在西方社会里,接受礼物和宴请被视为受贿的行为。虽然随着东西方交流的日益深化,此类的文化差异已经逐渐被贸易双方所熟悉,但在某些场合下,还是需要尽量遵守方式准则来进行贸易往来。

例一:F公司新近拓展了海外业务,对方公司诚恳的邀请F公司相关负责人能够莅临厂房实际查看并希望能够通过实地查看达成业务的合作。F公司领导人因为近期日程安排紧张,不能成行,但又担心因为自己的拒绝会影响双方今后的合作,因此让秘书回函:我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参观贵公司。上例中,F公司的回复十分含糊,实际上是起了一种简洁否定的作用,但同时又留有一定的余地,这显然比直接拒绝显得更为礼貌、得体。这是为了避免把话说死,给合作留下必要的回旋余地。这就是较好地遵守了方式准则的例子。

合作原则是话语交际的普遍原则,分析合作原则在贸易交往中的实际运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贸易交往中话语实际的交际情况,从而促成贸易的顺利进行。

通过上述举例,我们了解到质准则规定了商务交往的真实性,所传递的信息应该有根有据,量准则规定了商务交往时所需要的信息量,关系准则规定了贸易往来的交际内容要切题,与主题无关的内容不应涉及,方式准则则在表达方式上提出了要求,要求说话双方应避免晦涩之词,不要兜圈子。

在商务交往中,由于个人的修养不同,如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因此要交易双方实际遵守这些准则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只要企业经营者和参与者高度认同话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遵守合作原则,一定会在今后的贸易往来中收效颇丰。

参考文献:

[1]耿民,孟广芬.商务英语谈判[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第4篇:人际交往的原则范文

2、相容的原则:主要是心理相容、即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关系,与人相处时的容纳、包含、以及宽容、忍让。主动与人交往,广交朋友,交好朋友,不但交与自己相似的人、还要交与自己性格相反的人,求同存异、互学互补、处理好竞争与相容的关系,更好的完善自己。

3、互利的原则:指交往双方的互惠互利。人际交往是一种双向行为,故有“来而不往、非理也”之说,只有单方获得好处的人际交往是不能长久的。所以要双方都受益,不仅是物质的,还有精神的,所以交往双方都要讲付出和奉献。

4、信用的原则:交往离不开信用。信用指一个人诚实、不欺、信守诺言。古人“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格言。现在有以诚实为本的原则,不要轻易许诺,一旦许 诺、要设法实现,以免失信于人。朋友之间,言必信、行必果、不卑不亢、端庄而不过于矜持,谦虚而不矫饰诈伪,不俯仰讨好位尊者,不藐视位卑者显示自己的自 信心,取得别人的信赖

第5篇:人际交往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交往 问题策略 人际交往是人们的基本能力之一,也是人们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错综复杂的人际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结构。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1.怕被拒绝。这是一种在人际交往中以不安全感为主要感受的模式。有这种感受的人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处处怕被别人伤害。这是一种幼稚的、不成熟的人际交往模式。

另一种人际交往不安全感的表现形式是认为世人都很狡猾,担心自己被利用、被欺骗。

2.不会说“不”。这类人常以奉献者角色与人交往。他们一般认为,别人必须得到我的帮助,在与人交往时我必须做出牺牲,以使别人欢愉。他们绝对尊崇法律和社会道德,就是一般的社会习惯也不敢违反。这类人自幼就是典型的“乖孩子”,从小到大就没有向周围或社会说过“不”,别人需要什么就满足什么。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同样以这种幼稚的心理参与社会,显然会形成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他们往往会行善举而期望有所回报,当善举无回报时,就会感到十分委屈和不平衡。

3.过分依赖。众所周知,人际交往是以相互支持、互为收益为前提的,而有些人却过多地依赖他人,以致成为别人的负担。这同样是一种儿童对成人的幼稚的行为方式,而不是成人与成人间成熟的行为方式。

与人交往是个实际体验的过程。如果你有以上这些问题,说明你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一些问题,你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待提高。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现存问题的分析

影响人际关系的最根本原因是人际冲突。关于人际冲突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个性的差异。指由于个性差异或人格特质而引发的。大学生中彼此性格差异过大时,往往感到难以合作甚至出现冲突。比如A型血的人总是具有更强的竞争性、脾气更急,也就自然会比B型血的人更容易卷入冲突。

2.“边缘人”地位的处世双重性。大学生踏入大学校园,但又为即将迈出大学做准备,大学时期成为“校园人”到“社会人”的重要过渡阶段:一方面,他们的自给自足能力还没有达到,迫切需要父母的帮助;另一方面,他们又想从父母的束缚之中走出来。因此这种矛盾的心理使他们在为人处事的时候表现的与众不同,这种不同成为人际交往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3.人际交往中的封闭性。有些大学生在与别人交往时,总喜欢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和需要掩盖起来,在他们看来,人世一切是那么无聊,令人厌倦、平淡、无意义;他们往往持一种孤傲处世的态度,只注重自己的内心体验。古怪的行为和习惯有时令人难以理解。这种人交往的失败就在于在心理上建立了一道屏障,把自我封闭起来,无法与别人沟通,从而使自己的人际关系处于危机之中。

4.面子心理作怪。爱面子是大学生的一大怪癖,大学生的许多人际冲突,都是发生在没有什么原则问题的小事情上,往往是一次无意的碰撞、不经意的言语伤害或区区小利等等,本来只要打个招呼、说声道歉,也就没事了,但双方都“赌气”,不打招呼,不道歉,而是出言不逊,结果争吵起来。更有甚者拔拳相向,头破血流,事后懊悔不已。双方都在用不恰当的方法维护自尊,即典型的面子心理,仿佛谁先道歉就伤了面子,于是层层升级,以悲剧而告终。

三、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策略

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人际交往与人际需要的矛盾,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或方法来缓解或解除这些问题,从而使大学生学会客观地看待自己,完善自己,从而培养出健康的人际关系和人格品质。

1.以平等原则为基础,平等相待、摆正位置。平等原则意味着在交往中互相尊重,一视同仁,这是和谐交往的基本前提。交往是平等的,尊重他人,才能要别人尊重自己。做到这一点的同时还需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摆正位置,既不自负也不自卑,把大学生活作为一个新的起点。以一种平和而理智的心态对待周围的人和事,这样人际交往的压力就不大。

2.遵循真诚互助的原则,真诚相待、互帮互助。真诚互助原则就是要求我们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伸出热情之手,像雪中送炭一样给别人以物质或精神的慰藉。由于大学生性格、家庭、生活环境不同,个性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交往中要遵循真诚互助的原则。这样就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一个交心自在的平台,有利于大学生互相关心,互帮互助,求同存异。热诚的赞许与诚恳的批评,都能使彼此间愿意了解、信任、倾诉、交心。

3.把握宽容原则,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宽容他人就等于是在宽容自己,苛求他人也就等于是在苛求自己。人与人心灵沟通在人际交往中十分重要。生活中常常由于种种原因而导致不能很好的理解别人。但当你站在别人的位置,换位思考问题时,就会理解别人的所言所行,心理上的距离自然就缩短了。

4.基于共性,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生活中,大家都愿意与性格良好的人交往,没有人愿意与自私、虚伪、狡猾、性情粗暴、心胸狭隘的人打交道。可见,良好的个性特征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促进作用,不良个性特征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阻碍作用。因此,要不断形成良好的个性特征,注意克服性格上的弱点和缺陷。

5.换位思考,学会有效地倾听。人际关系学者认为“倾听”是维持人际关系的有效法宝,几乎所的人都喜欢听他讲话的人。在与人沟通时,作为听者要少讲多听,不要打断对方的谈话,最好不要插话,要等别人讲完之后再发表自己的见解;力求在对方的角色上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对对方表示关心、理解和同情;不要轻易地与对方争论或枉加评论。

6.加强沟通,密切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在空间距离上的接近是促进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因为人与人之间在空间位置上越接近,彼此交往的频率就越高,就越有助于相互了解,沟通情感、密切关系。大学生的生活圈子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学校,范围的狭窄促使大学生之间接触密切,这是建立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有利客观条件,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越条件,加强与同学之间的交往,使人际关系不至于淡化甚至消失,争取在自己遇到困难时不至于孤立无援。

四、结论

每个人生命的主宰其实就是自己,关键是你要有所改变,要有强烈成功的愿望,我们希望通过对人际交往的特点以及交往策略的认识与理解,可以使大家领悟到交往的一些知识。让那些在生活、学习、工作中,不愿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的同学,塑造自身形象,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为提高中国大学生的基本能力做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倪嘉波.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教育探索, 2008,(02).

[2]姜涛,蔡柏岩,金惠玉.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及促进策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3).

第6篇:人际交往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 和谐理念 国际关系 人际关系 联系 区别

一、国际关系与人际关系的联系

(一)交往的平等性原则是良好的国际关系与人际交往的前提。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平等的核心则表现在国格上即互相尊重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在国家交往中不论大小贫富,只有在平等和互相尊重的条件下才能树立起真正的权威,才能使国格放大。大国要表现出应有的大国风范,宽厚平等以待,小国也要不卑不亢,以诚相见,以礼相待,越弱小贫困的国家越要昂起头不卑不亢,越强大富有的国家越要谦虚低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一种和谐以创造出良好的国际关系。人际交往之间也要遵循平等性原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平等是维系长期的交往、短期的交际的必要条件。俗语中有一碗水端平这一说,而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你在端这碗水的同时要将自身纳入到这碗水当中,你不在是置身事外的旁观者、指导者,你自身本身就是平等的一员。所以说,平等原则无论是对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还是个人之间的人际交往而言,都是其进一步交往的前提,没有平等的就没有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就更谈不上更好的发展。

(二)交往的互惠互利原则是成功国际关系与人际交往的核心。成功的国际关系亦即意味着从别国获得利益同时作为回报给别国提供其所需之物即互惠互利,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一种彼此的心理平衡,形成一种和谐。国际交往中的互惠互利主要表现在物质与精神的互惠互利:物质方面表现在各项国际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从古代我国的丝绸,瓷器出口到东亚各国,东亚各国的钻石等等进入我国市场到现带的我国的服装贸易远销欧美国家等等。精神方面表现在文化领域的深远交流,在外交上表现在不同文化艺术和意识形态的交流与沟通等;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在物质与文化交流的同时不断地提出更高的要求,以达到双赢。即双方在交流期间互惠互利,在达到物质方面的互惠的同时文化方面亦进行深层次的交流,最终达到共同的进步。

成功的人际关系意味着能从别人那里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同时作为回报也要给别人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东西,这就是互惠互利。人际交往过程中首先是物质方面的交流,即客观的环境给了双方交流的机会,例如简单的商品贸易交换,只有在客观的商品、交流场所具备的情况下才能发生各类的顾客与服务者的关系等,而在物质条件具备的前提下进一步达到精神文化深层次的交流,从而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精神方面的较多,在人格平等的前提上,在物质条件具备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多取决于个人的喜好,即精神层面的交流。 同样,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在物质交流的同时也更加注重文化的交流,形成了以物质交流带动文化交流,以文化交流促进物质交流的良性循环道路。

(三)交往的信用原则是维系国际关系与人际交往的关键。国与国之间交往难免牵扯到利益纠纷,相互交往只有守信才能避免或解决此类问题,才能有继往开来,共利共赢的可能性。例如国际组织的建立,签订的一系列国际条约等等,无不是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之上的。国与国之间在进行贸易协定、军事互助、文化互惠之时,信用原则尤为重要。一个国家对外做出一项决策一旦确定就要去执行,不可出尔反尔,轻易更改,这样不但影响自己国家的形象同时也大大降低别人的信任。经济危机期间,各国的经济出现严重的倒退甚至国家整体经济崩溃,特别是以金融为主要产业的瑞典等国家遭受的破坏非常严重,以致后来申请国家破产。此类现象的发生无疑对国家的信用度损失非常巨大,甚至导致本国的世界影响力降低等等现象的发生。反之,在我国国内发生的5.12大地震中,我国的各企业纷纷慷慨解囊,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这种在关键时刻表现出来的民族气质与风险精神,在我国政府与广大民众甚至世界人民心中树立了可靠的信用保障,这对于企业以后更好的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利得基础。在个人日常交往过程中同样必须具备诚信的精神,古语有“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言必行,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信用原则的核心包括:守信、信任、自信和相容。守信指言而有信,言必行,行必果,;信任指用人不疑,合理使用人才;自信指运筹帷幄,果断行事,有必胜之心;相容指有博大的胸怀,有能曲能伸的韧性,有理让三分,得饶人处且饶人。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只有本着互信的原则才能更深入的进行交往,人们的关系才能更为和谐。

二、国际关系与人际关系的区别

第7篇:人际交往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人际关系;社会交换;内在联系

1、人际关系与社会交换的基本理论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生活中为了满足各类需求而构建的人与人之间的心里联系,不仅体现在人们心理上的距离,同时还表现为个体对他人的行为倾向。人际关系的构成有三个因素,分别是认知、情感和行为。人际关系的不同,带来的情绪体验也千差万别。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越短,人际关系的双方越愉悦,如果人与人之间之间的关系不和谐,存在矛盾,那么心理距离很大,双方都会不愉快。人际关系的模式可体现出三种不同的人际需要,分别是包容的需要、支配的需要以及情感的需要,这三类需要都会转变为动机,从而产生不同的行为。

1.1社会交换理论基础

社会交换作为人们生活中遵循的原则之一,经济生活以及社会生活人们的交往活动都会受到交换的影响,社会交换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一,功利主义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是功利主义经济学的代表性人物,他们认为人都追求利益,在自由贸易以及市场竞争的交易中,追求最大化的经济利益,通过理性选择代价小、收益大的交易行为获取利益。第二,功能主义人类学。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通过对原始部落的研究发现,在原始社会中,人们不仅进行物质交换,同时还进行非物质的交换。基于非物质的交换是一种社会义务性的互惠交换,通过对代表声望以及其他象征性价值的交换,确立个人的地位并且建立良好的友好关系,社会动机促使交换的完成。第三,行为主义心理学。巴甫洛夫对“酬赏”在条件反射形成中的作用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桑代克通过实验对“酬赏”的行为模式进行了验证,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证实了实验中动物的行为是为了获得报酬或者逃避惩罚。因此,现代社会交换理论学家认为人也是为了追求酬赏而做出行为的,而人际关系的形成也是一种与经济交易相互影响和相互酬赏的过程。

2、社会交换行为的主要内涵与人际关系

角色关系作为人际关系的载体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一定的角色关系对应一定的社会交换,但不同的角色关系有不同的行为特点,因此社会交换行为的类型与人际关系的好恶紧密相连。

第一,利他型――亲密性。该类型的关系中,双方重视对方的利益,角色关系亲密。行为由于受到友好情感的影响,而具有亲密、慷慨等特点,不会受到付出多少的影响。第二,利己型――疏远性。这种人际关系中,行为的双方注重个人利益,不考虑对方的情况。交换过程中行为主体从个人立场出发,双方的关系较为疏远。当出现问题时,双方可能出现各类矛盾。第三,合作型――互利性。合作型的交换行为中,双方既要考虑个人利益,还会考虑到对方的利益,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也实现对方的需求。这种关系不需要亲缘关系为基础,但是社会关系较为稳定。合作型的交换较为理性,双方通过制定原则或者制度进行双方的约束,但是该类关系具有两个前提,首先是双方都有合作的欲望;其次是社会的有效控制。第四,冲突型――对抗性。冲突型的交换关系是利己型关系的恶化,当利己型的交换关系发展到一定的地步就会变成冲突型。但冲突型不完全是从利己型转化而来。冲突型和利己型都是追求个人利益,危害对方,但是冲突型比利己型更加严重。该类交换行为中双方无从交流,人际关系紧张,当利益平衡打破后,交换行为终止,只有通过外部条件的改变才能够改善双方的关系。

3、社会交换原则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人际关系的行为中涉及到两个原则,分别是强化原则和公平原则。

3.1强化原则

社会交换行为中,行动者在交换过程中付出的越多,希望从其他行动者中获得更多的利益,而当行动者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回报,出现类似情境时会再次进行交往活动。当行动者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交往行为对他的意义更大,更具价值,而交往越具备价值,行动者则会更加努力。在交往活动中,人们更倾向于收益高的交往活动。而这就是社会交换中的“强化原则”。强化原则能够对交换主体进行预估,并决定了是否进行交换行为的可能性。

3.2公平原则

社会交换中,人的意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在交换过程中,行动者根据自己的付出与获得决定自己的行为,不受外界因素的控制。人际关系的建立往往是人们进行物质和精神的交流,是按照“公平分配原则”进行的。也就是当人们在交往过程时,要对交往的代价和所得进行判断,在付出相同的情况下,更倾向于更多的获得。

结束语:社会交换行为能够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形成,与社会交换行为是一致的。社会交换行为中,人们都希望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化的回报,从而决定自己的人际关系。通过人际关系的构建,我们能够获得陪伴、自信以及情感交流甚至是物质帮助等。人情是我国人际关系中重要的纽带,人情是我国人际交往的重要特征,但受到经济社会的影响,人际关系中的功利意识更加明显,人际关系出现了互惠化特征。因此,人际关系构建中,要赋予更多的情感,满足对方的需求,实现自身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廖倩楠.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04).

第8篇:人际交往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策略

一、企业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和研究内容

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基本目的有三个。一是培养人们对不同的文化持积极理解的态度。二是培养跨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三是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技能。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中国走出国门或在国内跨国经营的企业越来越多,他们都需要学习、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的实际技能。正是基于这一点,企业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实践意义要大于理论意义。

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研究内容有:第一,关于世界观﹑价值观方面的研究。第二,语言行为的文化特性方面的研究。第三,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研究。对于隶属于某个文化的人来说,什么行为好,什么行为不好,都是受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支配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人们很难把握得住它,但是通过语言的或非语言的行为模式,往往可以推断出某种文化的价值观。

二、企业跨文化交际时的语用失误

语用学是一种语言功能理论,它研究语言使用人是如何在附着符号束﹑语境和智力的参与和干涉之下理解并运用话语的。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是在不同文化语境中,人与人交流时如何恰当地使用和理解语言,尽量避免语用失误或误解,实现成功交际。Thomas在1983 提出“二分法”的语用失误。他认为语用语言失误是和跨文化失误相联系的,而社交语言失误(socio-linguistic failures)是由于个体之间的社会关系和地位差异导致的,属于非文化因素。比如同一文化的两个朋友之间产生的语用失误属于社交语用范畴。社交语用失误也可能是因为学习者根据社会距离,误判了自己的相对权利和义务,以及言外之意。

企业员工在跨文化交际时往往因自己的文化背景与对方不同而产生一些语用失误,主要表现在称呼﹑介绍﹑关心﹑谦虚和打电话等方面。比如说中西头衔称呼习惯不大一样,中国喜称主任、书记类,老外听起来非常官僚,外国商人特别是美国人讲究实效,第一次交流就给人留下不好的阴影。其次是介绍,有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之分。在介绍两人相识时, 一般要注意以下顺序:先男后女;先少后老;先低后高;先客后主;先小姐后太太;先近后远等。这与中国的介绍顺序也有些差异,稍不注意就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第三是关心,在跨文化交际中一定要避免问一个成年人特别是女士或老人的年龄,以免冒犯他人隐私权。一些“关心”式的问题对中国人并没什么不妥,但是对英美国家人士来说他们很重视个人隐私,不愿别人过问个人之事。因此根据他们的习惯,这样的问题不宜过问,否则就是失礼。再者是谦虚,中国人认为谦虚是美德,当受到别人赞扬时,往往会谦虚一番:哪里,哪里。当这种赞扬遭到中国人拒绝时,外国商人常常怀疑自己是不是做了一个错误的判断,,他们之间跨文化的接触很可能是以一场交流失败而告终。最后是打电话,许多企业员工不知如何与外商通话,他们常用中国式的方式接听电话,这样的交流可想而知。

三、企业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原因

文化冲突是导致企业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不同的群体﹑地域或国家的观念互有差异,这是因为他们的观念是在多年的生活、工作和教育下形成的,具有不同的思维。可见,文化是一个群体在价值观念、信仰、态度、行为准则、风俗习惯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区别于另一群体的显著特征。正是这种文化在群体上的差异性导致了跨国经营中的文化冲突。中西方交往中文化语境不同,人们在遇到的现象﹑事物和行为的评价和解释是建立在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上的,在企业跨文化交际中也同样如此,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民族优越感。民族优越感往往表现在交流传递信息上,因此往往会造成语用失误,其根源就在于忽略了本民族文化负面迁移。母语的语用规则及母语文化的干扰是产生语用失误的根源。文化不同语言的使用规则就会不同,一种文化的标准规范只能在自身中按其特定条件加以解释,而不能以此为规范来描述另一种文化,否则必然会导致企业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失败。

导致文化冲突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思维模式存在差异。文化影响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中西方思维模式存在差异。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往往特别注重认识过程中的经验和感觉,在交往中也往往以这种经验和感觉去推测别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相比,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久而久之处,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这种思维模式是在自己特殊文化背景中通过亲身经历获得并发展起来的,存在某种惯性,其变化不及环境变化的速度,一是进入异域文化,这种惯性常常导致错误的估计和判断,会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造成语用失误。二是价值取向不同导致人格取向各异。中国文化是以儒家伦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西方文化是在古代希腊文化和犹太基督教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东方文化发展取向是重群体、重道德和重实用,西方文化发展取向重个体、重科学、重思辨。这两类不同性质的文化系统决定了东西方人格特质构造和发展取向的整体差异。三是行为规范各不相同。行为规范是指被社会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也就是说告诉人们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一种规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套用自身所在社会的行为规范来判定对方行为的合理性,由于双方的行为规范存在差异,常常会产生误解、不快甚至更糟糕的结果。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否正确地识别和运用行为规范是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 转贴于

四、提高企业跨文化交际语用策略

企业跨文化交际语用研究的目的是研究在跨文化条件下如何克服两中不同文化的冲突,进行卓有成效的交流。其具体的步骤和方法有:

第一,识别文化差异,进行跨文化培训。由于语用失误是文化差异造成的,必须对文化差异进行分析识别。根据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赫尔的观点,文化可以分为三个范畴:正式规范、非正式规范和技术规范。正式规范是人的基本价值观,判别是非的标准,它能抵抗来自外部企图改变它的强制力量,因此正式规范引起的冲突往往不易改变;非正式规范是人们的生活习惯和习俗等,由此引起的文化冲突可以通过较长时间的文化交流克服;技术规范是指人们的知识、技术、经验等,它可以通过人们技术知识的学习而获得,很容易改变。因此不同规范的文化冲突所造成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的程度和类型是不同的。企业跨文化交际者首先要识别和区分文化差异,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避免语用失误。

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融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他很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将会给企业带来严重后果。

第二,学习跨文化语用原则。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1967年提出了“合作原则”。他把说话者和听话者在会话中共同遵守的原则概括为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20世纪8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利奇在格莱斯“合作原则”的基础上,从修辞学、语体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著名的“礼貌原则”,其中包括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虚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其核心内容为:尽量使自己吃亏,而使别人获利,以取得对方的好感,从而使交际顺利进行,并使自己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语境是语言运用的条件,自然也是“礼貌原则”贯彻执行的条件。在一定的语境中显得礼貌的话,在另一语境中可能显得不够礼貌;反之亦然。语境,尤其是语境中的社会文化因素,如权势、社会距离等,对“礼貌原则”的制约是显而易见的。“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说话者与听话者的文化价值观有很大差异,甚至彼此完全不能接受,礼貌的话语可能伤害对方,产生语用失误从而导致交际失败。

五、结语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在跨文化交际时,由于制约语言使用的文化因素与母语中的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很容易出现语用失误。因此,企业涉外员工要进行成功交际,除了掌握英语语言技能外,必须要认识两种文化的差异,认真学习跨文化语用原则,确保交际的顺利进行,避免语用失误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曹春春.礼貌准则与语用失误――英汉语用失误现象比较研究[J].外语学刊, 1998,(02).

[2]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3]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5]李元胜.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语用失误研究[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

[6]刘绍忠,钟国仕.Thomas语用失误“二分法”质疑[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4).

第9篇:人际交往的原则范文

在国际交往之中,人们普遍对交往对象的个人形象备加关注,并且都十分重视遵照规范的、得体的方式塑造、维护自己的个人形象。个人形象在国际交往中之所以深受人们的重视。

在涉外交往中,每个人都必须时时刻刻注意维护自身形象,特别是要注意维护自己在正式场合留给初次见面的外国友人的第一印象。

个人形象在构成上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它们亦称个人形象六要素。

第一、是仪容。仪容,是指一个人个人形体的基本外观。

第二、是表情。表情,通常主要是一个人的面部表情。

第三、是举止。举止,指的是人们的肢体动作。

第四、是服饰。服饰,是对人们穿着的服装和佩戴的首饰的统称。

第五、是谈吐。谈吐,即一个人的言谈话语。

第六、是待人接物。所谓待人接物,具体是指与他人相处时的表现,亦即为人处世的态度。

二、不卑不亢

不卑不亢,是涉外礼仪的一项基本原则。它的主要要求是:每一个人在参与国际交往时,都必须意识到自己在外国人的眼里,是代表着自己的国家,代表着自己的民族,代表着自己的所在单位的。因此,其言行应当从容得体,堂堂正正。在外国人面前既不应该表现得畏惧自卑,低三下四,也不应该表现得自大狂傲,放肆嚣张。

同志曾经要求我国的涉外人员“具备高度的社会主义觉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严格的组织纪律,在任何复杂艰险的情况下,对祖国赤胆忠心,为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甚至不惜牺牲个人一切”。同志则指出:涉外人员必须“能在变化多端的形势中判明方向,在错综复杂的斗争中站稳立场,再大的风流中也能顶住,在各种环境中都严守纪律,在任何情况下都忠于祖国,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体现中国人民的气概”。他们的这些具体要求,应当成为我国一切涉外人员的行为准则。

三、求同存异

第一、应当如何对待中外礼仪与习俗的差异性?

第二、在国际交往中,到底应当遵守何种礼仪为好?

首先,对于中外礼仪与习俗的差异性,是应当予以承认的。

再者,在涉外交往中,对于类似的差异性,尤其是我国与交往对象所在国之间的礼仪与习俗的差异性,重要的是要了解,而不是要评判是非,鉴定优劣。

在国际交往中,究竟遵守哪一种礼仪为好呢?一般而论,目前大体有三种主要的可行方法。

其一,是“以我为主”。所谓“以我为主”即在涉外交往中,依旧基本上采用本国礼仪。

其二,是“兼及他方”。所谓“兼及他方”,即中涉外交往中基本下采用本国礼仪的同时,适当地采用一些交往对象所在国现行的礼仪。

其三,则是"求同存异"。所谓“求同存异”是指在涉外交往中为了减少麻烦,避免误会,最为可行的做法,是既对交往对象所在国的礼仪与习俗有所了解并予以尊重,更要对于国际上所通行的礼仪惯例认真地加以遵守。

四、入乡随俗

“入乡随俗”,是涉外礼仪的基本原则之一,它的含意主要是:在涉外交往中,要真正做到尊重交往对象,首先就必须尊重对方所独有的风俗习惯。之所以必须认真遵守"入乡随俗"原则,主要是出于以下两面的原因。

原因之一,是国为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的具体进程中,形成各自的宗教、语言、文化、风俗和习惯,并且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十里不同风,百里不俗”的局面,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也是世间任何人都难以强求统一的。

原因之二,是因为在涉外交往中注意尊重外国友人所特有的习俗,容易增进中外双方之间的理解和沟通,有助于更好地、恰如其分地向外国友人表达我方的亲善友好之意。

五、信守约定

作为涉外礼仪的基本原则之一,所谓“信守约定”的原则,是指在一切正式的国际交往之中,都必须认真而严格地遵守自己的所有承诺。说话务必要算数,许诺一定要兑现,约会必须要如约而至。在一切有关时间方面的正式约定之中,尤其需要恪守不怠。在涉外交往中,要真正做到“信守约定”,对一般人而言,尤须在下列三个方面身体力行,严格地要求自己。第一,在人际交往中,许诺必须谨慎。第二,对于自己已经作出的约定,务必要认真地加以遵守。第三,万一由于难以抗拒的因素,致使自己单方面失约,或是有约难行,需要尽早向有关各方进行通报,如实地解释,并且还要郑重其事向对方致以歉意,并且主动地负担按照规定和惯例因此而给对方所造成的某些物质方面的损失。

六、热情有度

“热情有度”,是涉外礼仪的基本原则之一。它的含意是要示人们在参与国际交往,直接同外国人打交道时,不仅待人要热情而友好。更为重要的是,要把握好待人热情友好的具体分寸。否则就会事与愿违,过犹不及。

中国人在涉外交往中要遵守好“热情有度”这一基本原则,关键是要掌握好下列四个方面的具体的“度”。

第一,要作到“关心有度”。

第二,要作到“批评有度”。

第三,要作到“距离有度”。

在涉外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正常距离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种,它们各自适用不同的情况。

其一,是私人距离,其距离小于0.5米之内。它仅适用于家人、恋人与至交。因此有人称其为“亲密距离”。

其二,是社交距离,其距离为大于0.5米,小于1.5米。它适合于一般性的交际应酬,故亦称"常规距离"。

其三,是礼仪距离。其距离为大于1.5米,小于3米。它适用于会议、演讲、庆典、仪式以及接见,意在向交往对象表示敬意,所以又称"敬人距离"。

其四,是公共距离。其距离在3米开外,适用于在公共场同陌生人相处。它也被叫作"有距离的距离"。

第四,要作到“举止有度”。要在涉外交往中真正作到“举止有度”,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不要随便采用某些意在显示热情的动作。

二是不要采用不文明、不礼貌的动作。

七、不必过谦

不必过谦的原则的基本含意是:在国际交往中涉及自我评价时,虽然不应该自吹自擂,自我标榜,一味地抬高自己,但是也绝对没有必要妄自菲薄,自我贬低,自轻自贱,过度地对外国人进行谦虚、客套。

八、不宜先为

所谓“不宜先为”原则,也被有些人称作“不为先”的原则。它的基本要求是,在涉外交往中,面对自己一时难以应付、举棋不定,或者不知道到底怎样作才好的情况时,如果有可能,最明智的做法,是尽量不要急于采取行动,尤其是不宜急于抢先,冒昧行事。也就是讲,若有可能的话,面对这种情况时,不妨先是按兵不动,然后再静观一下周围之人的所作所为,并与之采取一致的行动。

“不宜先为”原则具有双重的含意。一方面,它要求人们在难以确定如何行动才好时,应当尽可能地避免采取任何行动,免得出丑露怯。另外一方面,它又要求人们在不知道到底怎么作才好,而又必须采取行动时,最好先是观察一些其他人的正确作法,然后加以模仿,或是同当时的绝大多数在场者在行动上保持一致。

九、尊重隐私

中国人在涉外交往中,务必要严格遵守“尊重隐私”这一涉外礼仪的主要原则。一般而论,在国际交往中,下列八个方面的私人问题,均被海外人士视为个人隐私问题。

其一,是收入支出。

其二,是年龄大小。

其三,是恋爱婚姻。

其四,是身体健康。

其五,是家庭住址。

其六,是个经历。

其七,是信仰政见。

其八,是所忙何事。

要尊重外国友人的个人隐私权,首先就必须自觉地避免在对方交谈时,主动涉及这八个方面的问题。为了便于记忆,它们亦可简称为“个人隐私八不问”。

十.女士优先

所谓“女士优先”,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一条重要的礼仪原则,它主要适用于成年的异性进行社交活动之时。“女士优先”的含意是:在一切社交场合,每一名成年男子都有义务主动自觉地以自己实际行动,去尊重妇女,照顾妇女,体谅妇女,关心妇女,保护妇女,并且还要想方设法,尽心竭力地去为妇女排忧解难。倘若因为男士的不慎,而使妇女陷于尴尬、困难的处境,便意味着男士的失职。

“女士优先”原则还要求,在尊重、照顾、体谅、关心、保护妇女方面,男士们对所有的妇女都一视同仁。

十一、爱护环境

作为涉外礼仪的主要原则之一,“爱护环境”的主要含意是:在日常生活里,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对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环境,自觉地加以爱惜和保护。

在涉外交往中,之所以要特别地讨论“爱护环境”的问题,除了因为它是作为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的社会公德之外,还在于,在当今国际舞台上,它已经成为舆论备加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在国际交往中与此有涉时,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有两点。

第一,要明白,光有“爱护环境”的意识还是远远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实际行动。

第二,与外国人打交道时,在“爱护环境”的具体问题上要好自为之,严于自律。具体而言,中国人在涉外交往别需要在“爱护环境”方面备加注意的细节问题,又可分为下列八个方面。

其一,不可毁损自然环境。

其二,不可虐待动物。

其三,不可损坏公物。

其四,不可乱堆乱挂私人物品。

其五,不可乱扔乱丢废弃物品。

其六,不可随地吐痰。

其七,不可到处随意吸烟。

其八,不可任意制造噪声。

十二、以右为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