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外资金融论文范文

外资金融论文精选(九篇)

外资金融论文

第1篇:外资金融论文范文

关键词:金融深化FDI经济增长协整分析

国内外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东道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放大外商直接投资(FDI)的溢出效应,推动FDI促进东道国经济增长,这些条件包括完善的基础设施、健全的法律制度环境、人力资本和知识结构等。但是,这些研究都普遍忽视了金融发展对于FDI溢出效应的重要作用。本文以转轨时期的中国为样本,深入探讨中国金融体系的发展与引入FDI的溢出效应之间的相互影响。

一、我国吸引FDI和金融深化现状

当前,在全球经济复苏步伐加快,跨国直接投资继续回升的形势下,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保持了稳定健康发展,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继续名列全球前茅。截至2006年底,中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9万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近7000亿美元;来华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近200个,世界500强企业约470家在华投资,外商投资设立的各类研发机构超过750个。我国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最重要的FDI接受国。

而与此同时,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金融领域改革的推动下,我国金融体系日益完善,资本市场日益活跃,投融资行为日益规范,金融体系正向一个更加开放、更加有序的竞争体系转变。一方面,以2006年12月中国全面开放本土金融市场为标志,金融改革进入“后WTO”的加速调整阶段,金融市场更加开放,金融机构竞争更加激烈,金融产品种类更加繁多。另一方面,以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上市、资本市场股权分置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等事件为标志,中国金融体制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结构性改革,企业活力不断释放,投融资渠道不断拓宽,信贷市场发展迅速(如下图所示),资本流动效率不断增强,金融风险不断降低,金融市场正进一步向市场化、国际化方向加速。(巴曙松,2005)

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外资银行业有14家法人机构、200家分行和79家支行、242家代表处,另有9家法人机构获准筹建;资产总额1175亿美元,约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2%,其中贷款余额616亿美元;负债总额1081亿美元,其中存款余额350亿美元。此外,已有21家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引进29家境外投资者,投资总额190亿美元。不难看到,我国商业银行将日益面临在国内国际金融市场上与境内外金融机构同场竞技的全新格局,竞争的范围更大、领域更广、层次更高;而且同一地区、同一业态、业态与业态之间的竞争也将更加激烈。

可以看到,我国的金融深化、FDI和经济增长都处于良性发展轨道,但三者是否存在内在的联系,还需要进行科学的实证研究给予证明。下面本文将利用计量经济模型给予验证。

二、金融深化、FDI和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变量及数据说明

本文采用的是VAR模型。VAR模型用当期所有变量对其自身若干滞后变量进行回归。因为滞后变量与随机干扰项是不相关的,因此可以消除联立方程模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本文根据刘飞鸣和李杰(2007)的理论框架,构建了三个VAR模型分别考虑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

这里FDI是指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用以度量外商直接投资;GDP为我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用来度量我国的经济增长;BC是指我国银行向私人部门投放的信贷总量,用以度量金融深化。之所以采用信贷总量作为金融深化的表征,是因为当前我国的金融体制主要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银行主导型体制,而商业银行的规模扩张又主要以信贷扩张为特征。因此,我国的金融深化总体上表现为量上的增长,而信贷量的增长是其主要表现。

Chandavarkar(1992)指出,建立在较长时间序列基础上有利于更好地研究一个国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因此,为了保证样本容量能够满足实证的要求,本文采用的是1994年第三季度到2006年底的季度数据①。

(二)变量的ADF检验

因为大多数时间序列数据都是不平稳的,因此,本文对每个变量的数据系列的平稳性特征采用单位根的ADF检验法,分别就每个变量的时间序列数据的水平、一阶和一阶差分形式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从ADF单位根检验结果可以看出LGDP、LFDI和LBC三个序列都是非平稳序列,但是它们的差分序列却都是I(1)的。而根据协整理论,对于满足I(1)要求的多个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根据Eviews对滞后阶数检验的结果看,LR、AIC和SC三个标准都选择了滞后二阶作为模型的滞后阶数。因此,本文的模型为三变量的VAR(2)模型。

(三)协整分析

对于VAR模型中的协整关系,我们采用Johanson协整检验方法进行检验。

从表3检验的结果看,两种统计方法都给出了一致的选择:LGDP与LFDI、LFDI与LBC以及LGDP、LFDI和LBC之间都存在明显的协整关系。不过,LGDP与LBC之间的协整检验并没有通过。

根据Johanson检验的结果,因此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到上述变量组成的四个协整关系,这些关系可以表示如下:

LGDPt=-0.33+1.08LFDIt(2)

LFDIt=-0.30+0.93LBCt(3)

LFDIt=0.32+0.21GDPt+0.75LBCt(4)

LGDPt=1.54+4.78LFDIt-3.60LBCt(5)

第2篇:外资金融论文范文

关键词:开发性金融;商业性金融;社会效应

中图分类号: 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92(2009)01-0012-05

一、引言

经济现实的多样化决定了金融形态的多样化。单调的金融结构从根本上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市场的缺失使商业性金融无从着手,指令经济的效率低下又使得政策性金融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开发性金融作为一种独立的金融形态,有利于弥补商业性金融的不足,在经济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由于商业性金融存在不足,很多学者对开发性金融做了深入研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试图说明开发性金融是商业性金融的一种补充。李志辉&李萌(2007)基于开发性金融原理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开发性金融支持模式(DFS)的机理、经济效用和运作流程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该模式能够使中小企业获得潜在外部利润、扩大中小企业融资的可能性边界、减轻融资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刘大为&周苗(2007)分析了开发性金融债券的发行和创新实践活动,说明开发性金融债券不仅有效促进了开发性金融机构融资体制的完善及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还推动了中国金融体系和金融结构的调整和转变,在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林勇&张宗益(2007)在归纳总结现代金融理论体系基础上,对开发性金融进行了理论研究上的定位,并提出了该理论的研究框架。开发性金融理论是不完全市场金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理论研究中应注重借鉴新制度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研究思路和方法。

二、弥补商业性金融不足的开发性金融

鉴于商业性金融存在的不足,在本小节中,我们通过开发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比较,说明开发性金融如何弥补商业性金融的不足。我们从开发性金融具有国家信用、在金融市场上公开发行开发性金融债券和以市场业绩和政府特定经济和社会目标为目标三方面展开分析。

(一)国家信用

开发性金融机构是政府特定赋权的金融机构,兼具有国家信用和机构信用,而一般商业性金融机构只具有机构信用。国家信用级别一般要比本国金融机构的信用级别高。这种差别导致两类金融机构在融资成本上有所不同,我们着重分析在其他方面均相同的情况下,融资成本差别给两类金融机构造成的影响。我们首先陈述如下结论。

命题1:兼具国家信用和机构信用的开发性金融比只具有机构信用的商业性金融倾向于向经济中提供更多的信贷资金。

证明:为便于说明,在证明中我们统称开发性金融机构和商业性金融机构为银行。同时,为便于分析,我们假设银行仅向一家企业提供贷款,该企业只有一个项目,此时,银行的收益函数为

其中,i=1,2分别表示开发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x表示借款企业的价值,是一个随机变量,函数f(x)表示企业资产价值的分布密度,x,x分别表示企业资产价值的上限和下限,K表示银行向企业提供的贷款额,r表示银行对企业的贷款利率,利息按照复利计算。由于银行收益函数的一阶导数满足

可知,随着银行提供的贷款量的增加,银行收益增加,但增加的速率在下降。

我们忽略开发性金融通过发行债券筹集资金利商业性金融通过吸收存款筹集资金在方式上的差别,仅考虑筹资的利息成本,那么,银行成本函数为

其中,ri,i=1,2分别表示开发性金融利商业性金融的融资成本。由于开发性金融具有国家信用,而商业性金融只具有机构信用,所以,开发性金融的融资成本比商业性金融低,即r1

由收益函数和成本函数可知,银行的利润函数为

求解该问题,一阶条件为

根据隐函数定理,对一阶条件的两边关于ri求导数,可得

这表明,融资成本越高,银行的最优贷款额越小。由于开发性金融融资成本比一般商业性金融低,所以,开发性金融的最优贷款额比商业性金融大。这说明,在相同条件下,开发性金融利用成本优势向经济提供了更多的信贷。命题得证。

命题说明,面对同样的贷款条件,开发性金融由于具有国家信用,倾向于比商业性金融提供更多的信贷。当市场经济中存在处于融资困境的企业或项目时,或者说,当商业性金融不愿意提供资金时,开发性金融利用国家信用的优势愿意提供了信贷支持,缓解了融资瓶颈。

(二)社会效应

开发性金融具有市场业绩和政府特定经济和社会目标的双重目标,并不单单追求市场业绩和利润最大化。所以,如果贷款项目存在外部效应,开发性金融在提供贷款时就会对项目的外部效应进行考察,做出与商业性金融不同的决策。我们首先陈述如下命题。

命题2:考虑外部效应的开发性金融比不考虑外部效应的商业性金融对具有正外部效应的项目倾向于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对具有负外部效应的项目倾向于提供较少的资金支持。

证明:假设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都仅对两个企业进行贷款。在这两个企业中,一个企业仅投资于正外部效应比较大的一个项目,另一个企业仅投资于没有外部效应的一个项目。开发性金融既追求市场业绩又考虑社会效应,所以,其目标函数中既包含利润函数,又包含外部效应函数。商业性金融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故其目标函数中仅包含利润函数。两种类型的银行在两个项目上的总收益函数都是

其中,Kl,l=1,2表示银行在企业一和企业二的资金投入,f(x),h(x)分别表示两个企业资产价值的分布密度。

银行总收益函数满足

假设项目二产生的外部效应为正,正外部效应函数为E(K),满足E(K)>0,E'(K)>0,E″(K)0。同时,为集中考虑目标的不同对银行决策的影响,我们假定两类银行在其他方面均相同,当然,融资成本也相同,即每筹集一单位资金都需要支付在厅时间后要支付本息。成本函数为

C(K1,K2)=(K1+K2)

两类银行部自主选择对两个企业的贷款量,以使自己的目标函数实现最大化。下面我们分析开发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问题。

①开发性金融

令K11,K12表示开发性金融分别对企业一和企业二的贷款,则开发性金融的目标函数为,

Π1(K11,K12)=B(K11,K12)+E(K12)-C(K11,K12)

在无法确切知道外部效应函数的二阶导数符号的情况下,我们对此进行讨论。如果E″(K)

可得

K11=K11,K12,=K12

其中,K11,K12分别表示开发性金融对两类企业的最优贷款量。

如果E″(K)>0,也就是说,E(K)是凸函数,那么,开发性金融的最大化问题不存在最优解。然而此时,随着对存在正外部效应的项目贷款量的增加,开发性金融的目标函数值越来越大。

②商业性金融

令K11,K12,表示开发性金融分别对企业和企业二的贷款,则由于商业性金融的目标函数不包含项目所产生的外部效应,可知其目标函数为:

Π2(K21,K22)=B(K21,K22)-C(K21,K22)

最优化问题的一阶条件为:

可得

K21=K21,K22,=K22

对比开发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可以看出,如果外部效应函数为凹函数,则

K11=K11,K12,=K12

即开发性金融在存在外部效应的项目上投入了更多的资金。如果外部效应函数是凸函数,开发性金融在存在外部效应的项目上的贷款也比商业性金融多。所以,我们得出,在开发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都追求目标最大化的情况下,前者在正外部效应比较大的项日上投入了比较多的资金,解决了由外部效应所引起的市场失灵。

如果项目存在负外部效应,那么,外部效应函数E(K),满足E(K)

命题说明,开发性金融在主动提供信贷时,考虑到了项目带来的外部效应,如果外部效应为正,开发性金融机构将会大力支持,否则,开发性金融将不会或很少提供货款。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市场经济带来的缺陷,促进了社会和经济更好的发展。

此外,根据一般均衡理论利福和经济学理论,我们知道,市场经济只能实现经济效率而不能实现社会公平。作为政府特定赋权的金融机构,开发性金融要体现政府意志,即要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尽量促进社会公平。也就是说,在开发性金融的目标函数中还包含有社会公平的内容。如果一个项目所能实现的利润比较少,但却能够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那么,开发性金融由于考虑项目所能带来的社会效应,将会对该项目提供较多的贷款。我们把上面分析中的外部效应函数改为社会效应函数,那么上面的分析框架就可以用来分析开发性金融在对待社会公平时的信贷决策。结论与上面的分析类似,即开发性金融将在促进社会公平的项目上投入更多的资金,而在有悖社会公平的项目上投入较少资金。

(三)开发性金融债券

商业性金融主要通过吸收存款筹集资金,而存款的期限由金融机构外部因素决定。所以,考虑到风险因素,商业性金融在提供资金时不得不有所选择,以降低金融风险。开发性金融主要通过发行开发性金融债券筹集资金,债券的期限由开发性金融机构自主决定,所以,其在选择信贷资产时,存在明显的优势。我们先陈述如下命题。

命题3:通过发行开发性金融债券筹集资金的开发性金融比通过吸收存款筹集资金的商业性金融在应对长期信贷时更有优势。

证明:为防范风险,银行都要对资产和负债进行管理,所以,我们通过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来证明这个结论。为便于分析,我们假设开发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都通过久期匹配来对资产和负债进行管理。久期是一种对到期日进行价值与时间加权的度量法,考虑了所有盈利资产现金流入和所有与负债相关现金流出的时间安排。久期缺定义为资产组合久期与负债组合久期的差。久期缺为:

久期缺=银行资产组合加权久期-银行负债组合加权久期

如果久期缺为正,那么,任何利率的相同变化都会使银行负债价值的变化小于银行资产价值的变化。如果银行存在久期负缺,则任何利率的相同变化都会造成负债价值变化比资产价值变化大。利率对久期缺和银行净值的影响如表1所示。

商业性金融主要通过吸收存款获得资金,并且期限较短的存款比例比较大。所以,如果商业性金融持有较多的长期信贷资产,那么,根据久期匹配的管理策略,商业性金融机构将拥有正久期缺。此时,如果利率发生变化,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净值将会波动剧烈,从而遭受较大的利率风险。所以,商业性金融机构在久期匹配规则下,一般不愿意持有风险较大的长期信贷资产。

相反,开发性金融主要通过发行开发性金融债券获得资金,债券的期限可以自主确定。如果开发性金融持有了较多的长期信贷资产,那么只要其发行长期债券就可以缩小久期缺,使久期得以匹配。于是,在久期匹配规则下,开发性金融能够承受风险较大的长期信贷资产。

所以,在防范风险的谨慎原则下,开发性金融比商业性金融更倾向于提供长期信贷资产。命题得证。

命题说明,开发性金融利用发行开发性金融债券的融资优势愿意提供期限较长的贷款。在现实中,很多企业或项目都需要期限较长的信贷,而商业性金融由于担心风险太大而不愿意对此提供信贷,这导致了融资困境的产生。此时,开发性金融利用自身的融资优势,对需要长期信贷资金支持的企业提供信贷,较好的满足了市场对资金的需求,弥补了商业性金融的不足,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本文从开发性金融具有国家信用,以市场业绩和政府特定经济和社会目标为目标和通过发行开发性金融债券筹集资金三方面展开了论述,通过开发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比较,说明了开发性金融为什么能够弥补商业性金融的不足。同时,这为开发性金融的存在奠走了基础。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开发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对比,说明了开发性金融具有的独特优势,得出了开发性金融能够弥补商业性金融的总体结论。具体结论如下:

第一,兼具国家信用和机构信用的开发性金融比只具有机构信用的商业性金融倾向于向经济中提供更多的信贷资金。

第二,考虑外部效应的开发性金融比不考虑外部效应的商业性金融对具有正外部效应的企业倾向于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对具有负外部效应的企业倾向于提供较少的资金支持。

第三,通过发行开发性金融债券筹集资金的开发性金融比通过吸收存款筹集资金的商业性金融在应对长期信贷时更有优势。

根据文章的结论,我们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开发性金融机构要充分利用国家信用优势,用比较低廉的融资成本获取融资优势。

第二,开发性金融机构在提供信贷时要考虑提供资金所能带来的外部效应和社会效应。如果存在正的外部效应和社会效应,开发性金融机构就应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否则,就不应该投入太多资金。

第三,开发性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发行开发性金融债券的优势,通过灵活发行各种期限的债券,对发放长期信贷资产引起的市场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

参考文献:

[1]彼得S.罗斯著,刘园译,《商业银行管理》,第五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国家开发银行中国人民大学联合课题组,《开发性金融论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国家开发银行中国人民大学联合课题组,《开发性金融经典案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国家开发银行中国人民大学联合课题组,《开发性金融与中国债券市场创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3篇:外资金融论文范文

关键词:挑战;金融学;法和经济学

在2010年出版的《金融与增长》的世界银行报告中:消除贫困和经济增长取决于一个国家金融体系的有效运行。金融体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点,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中国金融市场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市场规模每年都在增长,截止到2013年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5万亿美元,再度创出历史新高。目前,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主要是面临监管体制的转型、市场机制的健全、金融风险的防范、金融工具的市场化、投资者权益的保护等问题。正确的处理好这些问题直接决定着我国金融业日后的发展,关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有效配置。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现在面临的金融改革实践问题已经对金融学研究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金融学研究要把国际学术惯例和中国现阶段的国情结合起来,建设具有中国特设的现代金融学理论和学科。

我国金融学在金融学学科及理论建设方面主要面临下面三方面问题:

一、 学术界对于金融学内涵界定仍需进一步明确

首先,这个概念的界定不是一个容易的问题,华尔街日报在其新开的公司金融的固定版面中将“公司”金融定义为:为业务提供融资的业务,这一定义基本上代表了金融实业界的普遍看法。而且用学科术语来定义该学科对这个学科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Webster字典中,将“To Finance”定义为“(To Raise Or Provide Funds Or Capital For)筹集或提供资本”。代表学界对金融学较有权威的解释可参照“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的Finance相关词条。由斯蒂芬罗斯撰写的“Finance”词条称金融以其不同的中心点和方法论而成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其中心点是资本市场的运营、资本资产的供给和定价。

其次,在国内学界,对于金融一词的界定却存在比较大的分歧。纵观十多年来国内出版和发表的各类财经专业方面的相关材料,金融这一词的解释,主要是财政、融资、财政等解释。这三种解释是对特定对象的。但是金融这个涵义确实值得继续推敲的。从金融这个概念的理论内涵来看,这个是国内在转轨经济背景下的一个典型特征。传统金融研究主要包括信用、货币、银行、货币政策、汇率、货币供求等等专题,金融被定义为是货币流通和通讯活动以及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在国内学界对金融学的理解,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有代表性的方向:第一类是以货币银行学为代表的;第二类是国际金融为代表的。分为这两大科目为主线,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是政府为主导的银行之间的相互融资,这种方式在实际当中占主流,而证券和资本则被视为非主流。这样就使得以对银行体系的货币金融研究作为金融学研究的重点。其二是由于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导致对外贸易的加强,所以相应的以“国际贸易”为核心的内容在高内高校中开展起来。

最后,上面国内两大学科对金融学的界定,还不能够把金融学的核心内容概括出来。外国学者对金融学有两种解释,一个是公司金融,包括公司融资、公司财务、公司治理等,以这些为核心。另一个是投资学,也就说把金融学的核心内容归结为资产定价。但国内的有的学者把这个理解为公司理财或者是公司财务,这样的理解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以为研究对象是会计事项,在以后的研究当中应当纠正这样的误解。

二、 金融学理论和学科建设较实践滞后

正是上文所论文的第一个方面的问题,直接导致金融学学科和理论建设的滞后,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下面六个方面。一是金融学教材和我国实际需要不符,出现脱节的现象。从我们所能见到的教材来看,都是引进外国学者或者外国权威人士的论著,这些外国论著与我们中国的实际生活有不符合之处,所以出现与原本英文教材脱节的现象。我们可以学习外国的现代金融学理论,但是还要研究我们本国市场和企业,撰写出适合本国的金融学教材。二在培养学生方面过于封闭。这在本科教学方面表现还比较好,但是在研究生和博士生方面,所表现出的教育方式就和国外存在差异,表现出过于封闭的特征。我国博士招考实行的更多的是单一导师制度,这种制度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还是不够完善,可以让研究性大学博士生以自己的博士项目为自己的学习重心,让导师组来进行指导,这样更加利于他们综合能力的培养。三是在学术研究期刊方面仍然需要增加,我国在部分金融期刊方面做了诸多努力,但是专门的金融学学术期刊还需增加。四是学科布局要更加细化。我国金融学科大都还未从原始的经济学院体制下分离开来,这样影响更深层次的学术研究,也会导致学术分工不明确。其实可以在金融学的宏观领域设立经济系,而在公司金融和投资学微观设立管理学院。五是金融学教师资源方面的匮乏。目前高校金融学方面的师资还是不容乐观的,在公司和投资微观领域的才人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六理论研究更新速度慢。我国市场规范化步伐越来越快,这就对我国金融学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的倾向于间接的融资领域。一些前沿领域的理论还没广泛研究,例如行为金融学、金融工程学等。

三、 我国金融学研究要更好的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提供理论指导

由于上面论文的两个问题,理论和学科建设有待完善,我国金融学方面的研究还没能够充分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理论指导功能的发挥力度还不够。这个问题在证券市场改革中体现的最为明显,例如国有股持减问题上、证券监管理念问题上、证券立法等方面,金融学界都要在严谨细致的基础之上提供给相关部门可以借鉴的建议,不人云亦云,严肃对待,实事求是的提供具有理论和实证支持的论著。(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Jensen,M.C.,Capital Markets:Theory and Evidence,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ience,1972,pp.357-398.

[2]Hart,Oliver,and John Moore,1990,Property rights and the nature of the firm,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8,1119-1158.

[3]张新,5中国资本成本的估算6,南开大学工作论文,。

[4]刘鸿儒,5新金融辞海6,北京,改革出版社,1995年4月第1版。

第4篇:外资金融论文范文

一、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

(一)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根本性变化,从完全依靠国有和集体企业发展到民营中小企业发挥重要作用的混合性经济,由于大批国有企业进行资产重组、人员分流和产品结构调整,国有经济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减弱,而此时我国中小企业得到了蓬勃发展,成为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生力军。在我国,中小企业在活跃市场,吸纳就业,促进技术创新与出 口创汇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并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意义

在我国,占企业总数99%的中小企业创造了74%的工业增加值,63%的gdp,但是其占有的金融资源却不足20%。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杭州的企业体制一般是以中小企业为主,这也导致了杭州的中小企业也存在严重的融资难问题,虽然各个金融机构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杭州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因为中小企业地位的重要性,所以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是刻不容缓的。

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参考文献综述的主体与总结部分)

(一)国外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

中小企业迅猛发展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但在中小企业创建、经营发展过程中,融资困难一直是困扰世界各国中小企业的大问题,为此,探索可行有效的措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中小企业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和工作重点。西方国家如美国、日本、意大利、英国等都制定了相关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值得我们借鉴。

国外有关企业融资的理论研究主要是资本结构理论。早期的资本结构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大卫杜兰特提出的,包括净收益理论,净经营收益理论和传统理论。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形成于20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后期,它以mm定理为中心,一部分探讨税收差异对资本结构的影响,被称为税差学派,另一部分研究破产成本与资本结构的关系,发展成为财务困境成本学派,形成破产成本主义和财务困境主义,最后合并为权衡理论。七十年代后期,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博弈论的引入,使资本结构理论研究发生了一次质的飞跃,新资本结构理论以信息不对称为中心,大量引入经济学各方面的最新分析方法,从新的学术视野来分析资本结构问题,提出了不少新的观点

此外,adolphusj.toby(XX)运用1999至XX年间尼日利亚中小型企业的相关数据测试了4个运行现状不佳的企业。认为对中小企业来说,持续的增长,充足的资金流动性和必要的盈利能力是与他们的投资和融资决策密切相关的。尽管财务总监竭尽全力协调流动性和营利性这两个矛盾的目标,但观察结果仍然暴露出了其财务管理的困境。

alastair metcalf(XX)认为一家新兴公司需要有足够的资本运用于所有的支出,当然还包括用于资金的增长和周转。在公司资金不断增长的同时,这一家公司可能需要更加多的股本或者项目融资,从而用来支持合并和收购。当它成熟时,公司可能需要资本重组或证券。如果该公司发生困难,它可能需要企业重组或计划重组融资。找到一个贷款人可以配合你的融资需要,从而让您专注于您的业务运行。

(二)国内对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

1、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资金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是必不可少的,自XX年9月份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风暴已席卷全球,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我国中小企业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出口订单骤减、应收账款回收期加长、原材料及人工成本上升、资金支付压力空前加大,众多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险。融资难成为当前全国各地区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首先要面临的难题。

尹丹莉(XX)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一个长久性课题。改革开放30年来,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占全国企业总量的99.8%。中小企业在繁荣经济、促进增长、扩大就业、推动创新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融资难一直是困扰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尽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金融措施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但融资难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现有的融资环境与企业的希望仍有较大差距,中小企业信贷满足率仍待提高。

杨红梅(XX)指出融资难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小企业的发展,去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中小企业面临更大的融资压力。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当中,我国曾经最富活力的沿海外向型中小企业受到严重影响。到XX年底,全国7.5%

的中小企业停产、半停产或者倒闭,全国有超过30 万家企业停产、半停产,约有2500 万农民工因此返乡。由于中小企业是吸纳城镇就业的主要载体,中小企业生存状况恶化对就业造成巨大压力。要解决严峻的就业问题,关键靠中小企业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不仅对保增长,而且对保稳定、保民生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国内学者研究发现:在我国,由于中小企业自身信用基础较差、银行结构不均衡、金融市场体系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和中小企业政府扶持体系还未真正建立等诸多原因,使得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纪杰(XX)指出企业外部融资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融资,即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二是间接融资,即主要通过金融机构贷款获得资金。目前我国中小企业通过这两种途径筹资都十分困难。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固然有许多,但其根本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中小企业自身条件和素质的限制。这一因素是对其融资造成不利影响的内部原因;现行体制和政策的影响。这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外部原因。

谢小梅(XX)分析认为:目前融资难已成为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形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学意义上的因素,又有社会的、历史的因素;既有宏观层面的原因,又有微观层面的原因;既有观念上的原因,又有政策上的原因。这些错综复杂的因素归结到一点,便是体制和制度的缺陷,尤其是产权制度和金融制度缺陷。

杨加陆(XX)指出中小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生存,生存先于成功,要生存下来,就必须拥有一定量的资金。但在现实中,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融资相对比较困难。这主要因为银行的利息很高,中小企业难以承受,即使中小企业能够承担,但由于信誉等原因银行一般也只愿意向大企业贷款。

喻占元(XX)指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中小企业自身有关 ,也与我国的金融体制有关 ,还与政府政策有关。具体有如下方面。中小企业自身素质偏低;银行贷款给中小企业的风险、成本和收益不对称;银行防范金融风险的意识增强;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数量少,实力弱;中小企业缺乏有效的抵押物和担保人;直接融资渠道不畅。

3、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对策

从融资难的原因分析可以看出,中小企业融资难,既有企业自身经营管理上存在的先天不足,也有金融机构定位偏差、贷款权上收等不匹配因素。同时,对中小企业发展的配套政策不健全、社会信用环境差等因素也是制约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因此,相关的研究也主要从企业、银行、政府、社会各个角度提出解决对策。

筹资是企业进行一系列活动的先决条件,总结上述研究成果,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普遍存在于各国各地区,综述根据国内外各位学者对于各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的描述,转述对融资难的原因的看法,使大家对于目前国内外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及其成果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中小企业融资的理论文献进行阅读,我们可以发现在该领域的研究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基本上都是针对我国中小企业研究,针对某一省或某一区域的则比较少,即研究的地域范围太广。(2)在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中,涉及国际金融危机大背景下的研究比较少,即结合当下背景不深。正因为国内外专家学者在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中还存在上述问题,所以,就有了该篇论文。本文结合国际金融危机背景,在全面分析时下中小企业更加严峻的融资问题的基础上,以杭州为例,提出了一些改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建议。

三、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的基本内容:

1、中小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地位及其特征

2、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各个方面

3、杭州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现状和案例的分析

4、杭州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各种原因的研究和探讨

(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对如何解决杭州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提出自己的建议。

2、导致杭州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从中找出突破口。

3、以小见大,由杭州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剖析中国企业在融资方面存在的问题。

四、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首先对于国内外相关理论文献进行广泛阅读,了解掌握国内外相关理论动态打好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通过向调查者发出简明扼要的征询单(表),请示填写对有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来间接获得材料和信息的一种方法。

3、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指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分析并找出相应的结论。

4. 讨论法:与老师交流、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 (需具体说明研究方法用在什么内容中) (二)技术路线:(需画图说明)

五、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

XX.10.14-XX.11.14 完成毕业论文选题

XX.11.15-XX.12.30 完成文献综述、外文翻译及开题报告 

XX.01.01-XX.03.04 完成毕业论文初稿 

XX.03.05-XX.04.23 毕业实习,修改论文 

XX.04.24-XX.05.02 毕业论文定稿

六、主要参考文献:(同文献综述)

[1] 李丽霞,徐海俊,孟菲.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研究.科学出版社, XX年8月

[2] 王悦.浅谈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集团经济研究,XX年第9期 

[3] 刘向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及对策.沿海企业与科技,XX年第11期 

[4]王莎,江辉.探析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商业研究,XX年4月 

[5] 程剑鸣,孙晓玲.中小企业融资.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XX 

[6] 熊云生,程国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与对策.财贸研究,XX 

[7] 周峰.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南方金融, XX

[8] 林毅夫.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研究,XX年1月 

[9] 关彬洪,关江.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与对策.企业经济,XX年1月 

[10]李军.企业融资.民主与建设出版社,XX

[11]杨令芝,周艳.中小企业融资现状、问题与创新[j].特区经济,XX(4). 

[12] 赵一静.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XX,(5). 

[13] 刘瑛超,陈松紊.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与对策[j].平顶山学院学报,XX,(5).

[14] 叶林.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分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XX,(1). 

[15] 巴曙松,《促进中小企业融资体制创新》,《证券时报》,XX年04月 

[16]徐振京.浅谈出资者对经营者的监督机制.中国科技信息,XX年第20期 

[17]杨超明.论出资人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希望月报,XX年10月 

[18] [美]密西尔詹森、威廉麦克林.企业理论:管理行为、成本及其所有权结构[m]1976

第5篇:外资金融论文范文

关键词:外部融资依赖;金融发展;出口贸易;银行信贷;外商直接投资;外资依赖度;信贷依赖度;信贷密度;外资密度

中图分类号:F752.62;F2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131(2015)01-0066-10

一、引言

作为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国际贸易与金融发展的关系一直受到学界的关注。国外学者的研究认为,金融发展对贸易的影响在于完善的金融体系可以降低外部融资成本、扩大融资规模。Kletzer & Bardhan(1987)指出,一国的金融发展水平可以被视为和资源禀赋、技术水平一样的比较优势决定因素,外部融资依赖度高的产业在金融体系完善的国家更具有贸易比较优势。Raja & Zingales(1998)的研究结果从行业层面证明金融体系能够通过便利资产交易、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对外部资金依存度较高的产业将发展更快、出口份额更高、贸易获利更大。Beck(2000,2002,2003)从金融市场动员储蓄的功能角度分析了金融部门对贸易模式的影响,并在一般均衡模型中引入规模经济,采用多国多行业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得出规模收益越高的制成品对外部融资的依赖性越强、规模收益与外部融资需求具有正相关关系的结论。Svalery & Vlachos(2005)和Manova(2008)通过实证研究证明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在外部融资依赖度较高部门的出口份额较大。Bena & Ondko(2012)利用1996―2005年欧盟国家的相关数据检验了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认为金融发达国家的企业需要借助外部融资实现高速增长,为企业成长提供外部融资是金融体系的重要功能。

国内学者对于金融发展与贸易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证分析。朱彤等(2007)使用中国23个行业的相关数据对金融发展影响比较优势的传导机制进行了经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发展能够通过外部融资支持并提高外部融资依赖较强行业的比较优势。谈儒勇(2007)选取31个省区20个行业的1 860个样本,通过在模型中引入金融发展与外部融资程度的乘积项发现,金融发展对不同省区不同行业增加值增长的影响会随行业外部融资依赖度的不同而不同;在金融相对发达的地区,适合引导外部融资依赖度高的行业发展,而对外部融资依赖度低的行业则宜于到金融相对不发达的地方发展。朱彤和曹珂(2009)基于行业外部融资依赖视角,采用中国制造业部门2001―2006年28个行业的相关数据,针对金融发展对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各行业因外部融资依赖度的差别而导致资金获取规模的不同,外部融资依赖度较高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更容易通过金融发展而得到丰富的资金支持,实现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李连发和辛晓岱(2009)通过分析33个国家非上市企业的数据得出结论,企业的外部融资依赖性越强,融资成本就越低,金融发展对企业增长的促进作用也越大。高玮(2010)通过构建PR模型考察了银行业竞争程度对不同外部融资依赖度的制造业部门的影响,得出了金融发展程度的提高有利于外部融资依赖度较高类型的制造业发展的结论。齐俊妍(2010)基于行业的外部金融依存度,考察了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与行业贸易竞争力的关系,发现行业的外部融资依赖程度是金融市场发展促进国际贸易的重要影响因素。孙灵燕和崔喜君(2011)从融资约束角度考察了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外源融资能力,结果显示,民营企业的外源融资能力对出口增长的作用更明显。贵斌威等(2013)使用2001―2007年金融业和制造业的省际数据检验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融资依赖效应,结果表明,行业的融资依赖度越大,国有比重越小,将从金融发展中取得越大的优势。

曾璐璐:外部融资依赖、金融发展与出口贸易增长

综上所述,在已有的研究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之间相互关系的文献中,研究者大都将金融作为一种影响因素,通过分析金融市场的广度、深度、效率等方面对出口结构产生的影响来阐述一国金融发展水平对国际贸易的作用;也有部分文献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将金融视为一种要素禀赋,讨论如何通过动员和利用外部资金来影响一国的贸易水平。但是从外部融资依赖角度考察金融发展如何影响贸易发展的研究并不多见,并且大部分现有研究都是从金融市场的功能出发,而没有区分外部融资的资金来源。然而从融资渠道来看,不同类型的外部资金,例如银行信贷、FDI、股票与债券以及其他来源的资金,很可能对一国贸易水平产生差异性影响。因此,本文试图从资金来源出发,讨论不同类型的外部资金与外部融资依赖程度的相互作用对地区出口贸易产生的影响。具体讲,本文将分别考察两种主要的外源性资金――“银行信贷”和“外商直接投资(FDI)”与外部融资依赖程度的相互关系,并分析在不同的外部融资依赖度条件下这两种异质资金对地区出口贸易产生的影响。这样,一方面可以在一个系统框架下考察外部融资依赖度、金融发展和地区贸易增长三者的关系,另一方面还可以为研究金融发展与贸易发展的关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二、计量模型、变量及数据说明

根据Raja和Zingales(1998)所提出的金融发展水平差异性可以通过微观机制和影响渠道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同效应,本文预期得出以下结论:地区经济越依赖外部融资,金融发展对地区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越大;考虑到不同的外部资金融资渠道,即银行信贷和外商直接投资可以对外部融资依赖性较高地区的出口贸易产生更大的促进作用。下面首先构建计量模型,然后对所使用的变量和数据进行说明。

1.模型构建

本文借鉴Raja & Zingales(1998)建立模型的方法,使用金融发展和外部融资依赖程度的交互项作为核心解释变量,考察金融发展和外部融资依赖度的联合作用对各地区出口贸易产生的影响,构建如下回归方程进行检验:

EXPORTit=c+α1INDit+α2FINANCEit+α3INDit×FINANCEit+α4CVit+μi+γt+εit

上式中,被解释变量EXPORTit表示出口贸易额,采用各地区当年出口额(按照年均汇率换算成以人民币为单位,并用GDP平减指数消除价格因素影响)度量。

解释变量INDit表示地区i在第t年的外部融资依赖程度,FINANCEit表示地区i在第t年的金融发展水平;INDit×FINANCEit表示地区i在第t年的外部融资依赖度与该地区同期的金融发展水平的交互作用项,用来分析金融发展水平与外部融资依赖程度的相互作用是否对出口贸易增长产生影响,如果这一指标的系数显著,则表明金融发展在外部融资促进出口贸易增长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联结作用; CVit表示控制变量,μi、γt、εit分别表示截面特定效应、时期特定效应和残差项。

在所有的待估系数中,α3为本文实证检验的关键。如果α3的符号为正且显著不为零,则可以说明地区经济的外部融资依赖程度越高,金融发展对出口贸易增长的促进作用就越大。具体就不同融资渠道而言,地区经济对银行信贷和FDI的融资依赖度越高,金融发展对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越明显。

2.变量选择

(1)衡量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

Beck、Demirguc-Kunt和Levine(2001)以国际金融统计的相关数据为基础,编制了一套衡量各国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此后的研究大多沿用了这一体系中与金融中介相关的金融发展规模、金融发展效率、金融发展结构等指标作为金融发展水平的变量。Love(2003)将金融中介发展指数与股票市场发展指数之和作为反映一国金融发展水平的总体指标。考虑到我国的股票市场发育不完全以及我国金融市场融资主要来源于银行信贷和外商直接投资,本文区分了不同的融资渠道,从两个方面度量金融发展水平(FINANCEit):一是全部金融机构贷款额占当地GDP比重,即信贷密度,用DENLOANit表示;二是外商直接投资占当地GDP比重,即外资密度,用DENFDIit表示。其中,第一个指标着重刻画金融部门的信贷资金的集中程度和金融发展深度,信贷比重越高表明金融机构(银行)投放贷款量越大,越有利于企业获取外部资金、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出;第二个指标侧重讨论可获得的外源资金中FDI的资金数量和贡献率,外资密度越高表明外资的流入量越大,越有利于解决资金约束瓶颈,促进出口。

(2)衡量外部融资依赖程度的指标

Rajan & Zingales(1998)、Beck(2002,2003)、Svaleryd & Vlachos(2005)、谈儒勇(2006)的相关研究中,外部融资依赖程度指标的测量均以行业数据为基础,以检验不同行业由于各自的行业特征差异对外部融资依赖程度是否不同。与以上着重微观层面的行业研究不同,本文侧重从宏观层面考量不同地区对不同融资渠道的依赖程度。考虑到企业融资的主要目的是用于固定资产积累及再生产,我们借鉴并改进黄玖立(2010)的做法,对外部融资依赖程度(INDit)的度量考察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地区经济对银行信贷资金的依赖程度,用INDLOANit表示,采用国内贷款来源的固定资产投资占全部外部资金本文将除自筹资金之外的其他形式的资金,包括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利用外资(主要为FDI)、债券、其他来源,统一界定为外部资金。 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来度量;二是地区经济对FDI的依赖程度,用INDFDIit表示,采用利用外资来源的固定资产投资占全部外部资金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来度量。

(3)控制变量

地区出口贸易的增长除了与该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相关以外,还受该地区的一些其他因素影响。为了控制其他地区特征对出口贸易增长的影响,本文的控制变量重点考虑了以下影响因素:

一是政策性因素。为把握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我们在模型中加入了一些政策特征因素:国内投资(DIit),采用各地区的固定资本投资额与外商固定资本投资额之差度量;政府支出(GOVit),采用各地区当年财政支出额度量;外资比重(SHFDIit)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大多从事出口贸易,FDI对地区的出口贸易应当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作用。 ,采用各地区外资工业企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度量。其中,前两个指标反映了地区经济的政策导向和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第三个指标不仅能够直接体现外资企业所占份额,还能够间接体现地区的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

二是制度性因素。本文选取用两个制度性变量:国有化程度(SOEit),采用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额比重度量;信贷偏向(BIASit),采用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利息支出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息支出比重度量。由于体制和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银行的信贷资金大部分流向效率较低的国有企业,相对高效的非国有经济在国内信贷市场受到融资约束限制,这种信贷资源的偏向性供给可能会对出口贸易带来不利影响。

三是要素禀赋,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中国各地区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分布不同,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资源丰富程度和劳动力密集程度也是影响地区出口贸易的重要因素。采用农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度量农业禀赋(DENARGit),采用当年煤炭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的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度量自然资源禀赋(DENINit),采用就业人数(LABit)和高等学校在校人数(EDUit)度量人力资源禀赋。

3.数据说明

本文使用的数据是中国内地29个省区(不包括、重庆)2001―2012年的面板数据。文中所有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区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网站。有些省份某些变量的数据区间小于2001―2012年,本文保持原数据区间不变。计量所用数据均采用CPI指数消除了物价因素,并将相关数据单位以当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进行折算。同时,各变量均进行了对数化处理,以增强数据测量的平衡性。表1为数据描述性统计。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FE)和随机效应(RE)估计方法,即利用虚拟变量最小二乘法对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利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对随机效应进行估计,并由Hausman检验决定最终采用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的计量结果。通过检验结果的对比可知,本文的待估模型均应该选取固定效应的形式。由于文中采用的数据是面板结构,因此我们使用GLS方法消除面板数据中的异方差。

三、回归结果及分析

本文利用stata11.0软件对计量模型进行了回归,表2的(1)~(4)列列出了采用“信贷密度”(DENLOAN)衡量金融发展水平和采用“外资依赖度”(INDFDI)衡量外部融资依赖程度的估计结果;(5)~(8)列列出了采用“外资密度”(DENFDI)衡量金融发展水平和采用“信贷依赖度”(INDLOAN)衡量外部融资依赖程度的估计结果;(9)列报告了以上四项变量的联合回归结果。

1.分别用“信贷密度”和“外资依赖度”衡量金融发展水平和外部融资依赖程度的估计结果

仅加入INDFDI变量未加入DENLOAN变量的回归结果见表2的(1)列,INDFDI变量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值。表2的(2)列为未加入INDFDI变量的回归结果,用以检验金融发展水平指标信贷密度是否会独立对出口贸易产生影响,数据显示信贷密度对出口贸易增长的作用显著为正。表2的(3)列为同时加入DENLOAN和INDFDI变量的回归结果,DENLOAN对出口贸易增长的作用显著为负,而INDFDI对出口贸易增长的作用是显著为正。加入DENLOAN和INDFDI交互项的回归结果见表2的(4)列,交互项系数显著为正。因此,回归结果表明:银行信贷是各地区的重要外部资金来源,但与出口贸易增长负相关,信贷资金供给越多越不利于地区出口贸易的发展;同时,对外资依赖度越高的地区,出口贸易增长速度越快。

信贷密度与出口贸易负相关的结果与预期不符。根据以往经验研究(孙兆斌,2004;阳佳余,2007),地区银行信贷可以促进当地对外贸易发展,增加出口。而本文模型中的这一指标系数显示为负,表明信贷资金的密集投放并没有对地区的出口贸易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国银行体系的信贷资金多供给较低效率的国有经济,而相对高效的非国有经济在信贷市场融资困难。控制变量中的两个制度性因素――国有化程度(SOEit)和信贷偏向(BIASit)也支持了这一判断,这两个指标的估计系数均为负 ,其中国有化程度更是在1%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在国有经济集中和信贷资金流向国有经济较多的地区,银行信贷对出口贸易没有正向助推作用。也就是说,国有化程度越高,信贷资金越集中供给国有经济的地区,出口贸易发展越缓慢。

值得注意的是,(4)列结果显示DENLOAN和INDFDI的系数均为负,而DENLOAN与INDFDI的交互项系数为正且显著,这说明信贷密度和外资依赖度之间有明显的互动关系,见表3。

INDFDI临界值为0.07%,大于临界值时,DENLOAN增加有利于出口贸易增长;小于临界值时,DENLOAN增加不利于出口贸易增长。

DENLOAN临界值为0.35%,高于临界值,则INDFDI越高越能促进贸易出口;小于临界值时,INDFDI较低有利于贸易出口。若INDFDI大于临界值0.07%,DENLOAN越高越有利于出口贸易增长;若DENLOAN大于临界值0.35%,INDFDI越高越能促进出口贸易增长。结论是,INDFDI越高的地区,DENLOAN越高越能促进经济增长。

若INDFDI小于临界值0.07%,DENLOAN较高不利于出口贸易增长;但DENLOAN过低以至于低于0.35%时,INDFDI的增加对出口的是不利的。结论是,在INDFDI较低的地区,应该有适宜的DENLOAN与之相匹配。

从表3中可见,要使外资依赖度对出口贸易的作用为正,信贷密度必须大于一定临界值,即全部金融机构贷款额占当地GDP比重超过0.35%,低于0.35%时外资依赖度的增加对出口贸易有负效应。这可能是由于信贷密度较低的金融市场不仅不能通过信贷投放为地方企业提供资金,形成规模经济效益,满足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相反还可能因为滞后的经济环境减少对外资的有效利用。(4)列数据还表明,DENLOAN对出口贸易增长的边际作用是-0.46+6.69×INDFDI,当外资依赖度高于0.07%时,DENLOAN与出口贸易是正向关系,反之仍为负向关系。因此,结合INDFDI和DENLOAN对出口贸易的边际作用得到的结论是:不同地区、不同外资依赖程度下的信贷密度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在外资依赖度较高(大于0.07%)的地区,无论是从INDFDI对出口贸易的边际作用还是DENLOAN对出口贸易的边际作用来看,较高的信贷密度(大于0.35%)更有利于出口贸易增长;而在外资依赖度较低(小于0.07%)的地区,过高的信贷密度将直接通过DENLOAN变量对出口贸易产生不利影响,但是信贷密度太低(低于临界值)的金融发展水平,又会由交互关系导致外资依赖程度对出口贸易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这些地区需要寻找一个适宜的信贷密度与当地的外资依赖度相匹配。

2.分别用“外资密度”和“信贷依赖度”衡量金融发展水平和外部融资依赖程度的估计结果

仅加入INDLOAN变量未加入DENFDI变量的回归结果见表2的(5)列,INDLOAN的系数显著为负。表2的(6)列为未加入INDLOAN变量的回归结果,用以检验金融发展水平指标外资密度是否会独立对出口贸易增长产生影响,分析显示DENFDI对出口贸易增长的作用显著为正。表2的(7)列为同时加入DENFDI和INDLOAN变量的回归结果,DENFDI对出口增长的影响仍显著为正,而INDLOAN对出口增长的作用仍显著为负。加入DENFDI和INDLOAN交互项的结果见表2的(8)列,交互项系数虽然为正但不显著。因此,回归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是各地区的重要外部资金来源,与出口贸易增长正相关,FDI数量越多越能拉动出口贸易增长,也就是说,FDI有助于缓解地区经济的融资约束,弥补资金缺口;同时,对信贷资金依赖度越高的地区,出口贸易增长速度越慢。

对于信贷资金依赖度与出口贸易存在反向作用不难解释。与一般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有所不同,中国是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压制或制度偏向特征(黄玖立等,2010)。由于证券市场发育迟缓,大量外部资金以信贷方式集中于国有商业银行,而银行贷款的发放带有强烈的选择性,其主要依据不是投资项目的潜在获利前景,而是制度特征,即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Huang,2005)。制度上的偏向使得低效率的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可以长时间依赖银行贷款这种廉价和便捷的融资方式,以优先获得连续、丰富的资金供应。这意味着,对信贷资金依赖度越高的地区,其国有经济成分所占比重越大。而据统计资料显示,全国出口额的三分之二以上是由非国有经济贡献的,也就是说,相对效率较高的非国有经济并不能从信贷渠道寻求更多的资金来源以支持其出口比较优势。

与DENLOAN作为金融发展水平衡量指标的估计结果类似,表2的(8)列结果显示INDLOAN的系数为负,而DENFDI与INDLOAN的交互项系数为正,这说明外资密度和信贷依赖度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关系。INDLOAN对出口贸易增长的边际作用是-2.31+1.41×DENFDI,这表明,要使信贷依赖度对出口贸易的作用为正,外资密度必须大于一定临界值,即外商直接投资占当地GDP比重超过1.64%,低于1.64%时,信贷依赖度的增加对出口贸易表现出负效应。这可能是由于外资密度较低的金融市场不仅不能缓解信贷资金不足对非国有经济带来的资金约束,相反还可能因为非国有企业通过非正规渠道向国有企业借贷而增加低效率的国有经济对银行信贷资金的依赖程度,减缓出口贸易增长。结合DENFDI和INDLOAN对出口贸易增长的边际作用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外资数量的增加可以给地区出口贸易带来正向效应,但不同地区、不同信贷依赖程度下的外资密度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不尽相同;外资密度较高(大于1.64%)的地区,信贷依赖有利于出口贸易增长;而在外资密度较低(小于1.64%)的地区,信贷依赖会给出口贸易带来不利影响。

表2(9)列的结果也支持了以上分析,无论是以信贷密度衡量金融发展水平还是以外资密度衡量金融发展水平指标,都表明金融发展水平在外部融资促进出口贸易增长过程中具有正向影响。也就是说,在外部融资依赖度越高的地区,金融发展水平越高就越有利于出口贸易的增长。此外,在表2的估计结果中,外资密度的估计系数均大于信贷密度的估计系数,表明相比信贷资金,外商直接投资对出口贸易的拉动作用更强。

3.控制变量的估计

政策性因素中只有政府支出指标(GOV)显著为正,表明政府政策的干预与调节是地区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也符合我国一直以来推行的出口导向型政策推动经济发展的一般预期。国内投资指标(DI)的估计系数为负但不显著,外资比例指标(SHFDI)的稳健性不强,表明这两个指标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并不明确。

制度性因素中国有化程度(SOE)和信贷偏向(BIAS)的估计系数均为负,其中国有化程度在各方程中都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显著性较高。这基本反应了我国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偏向较低效的国有经济的事实,非国有经济的融资困难阻碍了出口贸易的发展。

要素禀赋变量中的农业禀赋(DENARG)的系数为正,但稳健性不强,表明农业资源是影响地区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因素之一,但各省份之间的禀赋差距不大;自然资源禀赋(DENIN)的估计系数均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表明自然资源禀赋的确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来源,但并不能在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商品结构中形成贸易优势;表示人力资源丰裕度和技术水平的变量LAB和EDU的系数均显著为正,一方面揭示出我国充足而又低廉的劳动力是构成现有劳动力密集型商品出口结构比较优势的根基所在,另一方面也表明人力资本的技术水平也是经济持续增长和对外贸易发展不可缺少的必要因素。

四、稳健性检验

为了增强结果的稳健性,本文选取地区出口增长率(GEX)作为被解释变量,重新估计金融发展水平与外部融资依赖的联合效应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效果和显著性。我们重复了表2的模型回归,将结果列于表4,其基本结论与之前分析基本一致。估计结果再次表明,外部融资依赖和金融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对于外部融资依赖程度较高的地区,地区金融发展水平越高就越有利于出口贸易的发展。前文的分析结论是稳健可信的。

五、结语

本文采用中国29个省区2001―2012年的相关数据,基于外部融资依赖度的视角,实证分析了中国的金融发展对地区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表明:(1)银行信贷和外商直接投资都是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外部融资渠道。在信贷资金的配置过程中,由于银行部门存在制度性选择歧视,信贷资金大量集中于低效率的国有经济,而非国有经济普遍遭遇“融资约束”,这使得信贷资金并没有在促进出口增长的过程中发挥积极推动作用,同时也限制了地区出口比较优势的体现;而外资数量的增加对出口贸易有积极影响,可以在一定程度缓解非国有经济的融资压力。(2)金融发展对地区出口贸易有促进作用,但外部融资依赖特征不同的地区,金融发展通过不同融资渠道对出口贸易产生的影响也不一样。在外资依赖度较高(大于0.07%)的地区,较高的信贷密度(大于0.35%)更有利于出口贸易增长;而在外资依赖度较低的地区,需要寻找一个适宜的信贷密度与当地的外资依赖度相匹配以促进出口增长。在外资密度较高(大于1.64%)的地区,信贷依赖有利于出口贸易增长;而在外资密度较低的地区,信贷依赖会给出口贸易带来不利影响。(3)与信贷融资相比,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出口贸易的作用效果更强。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得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第一,调整银行体系的信贷资金配置结构,纠正制度性扭曲对非国有经济造成的融资约束;第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促进对外贸易、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引导FDI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以缩小贫富地区的出口差距以及收入差距;第三,在对外资的引进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我国不同地区的融资依赖特征,发挥信贷资金与外资的相互作用;第四,提高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匹配地区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需要。

本文基于中国29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样本,从融资渠道角度实证分析了金融发展促进出口贸易的作用,但不足之处在于:(1)对于融资渠道的度量并不全面,银行信贷和外商直接投资只是金融市场的两条主要融资渠道,股票、债券以及其他形式的外部资金来源并没有在文中涉及,在以后的研究中,随着数据可得性和可操作性的增强是,对其他融资渠道的研究也可以纳入;(2)本文的样本区间仅为2001―2012年的数据,研究区间较短可能会影响对某些变量的分析及其显著性的讨论;(3)本文采用的是宏观层面的样本数据,后续研究可以考虑采用行业、产业层面的微观数据进一步研究融资渠道与对外贸易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高玮.2010.外部融资依赖度、银行业竞争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制造业的分析[J].当代财经(4):79-86.

贵斌威,徐光东,陈宇峰.2010.融资依赖、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行业数据的考察[J].浙江社会科学(5):50-61.

黄玖立,冼国明. 2010.金融发展、FDI与中国地区的制造业出口[J].管理世界(7):8-17.

李连发,辛晓岱.2009.外部融资依赖、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来自非上市企业的证据[J].金融研究(2):73-86.

齐俊妍.2010.金融市场发展与贸易竞争力:基于中国各行业的面板数据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5):45-51.

孙灵燕,崔喜君.2011. FDI、融资约束与民营企业出口――基于中国企业层面数据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1):61-66.

孙兆斌.2004.金融发展与出口商品结构优化[J].国际贸易问题(9):64-67.

谈儒勇.2006.影响金融发展效应的行业特征[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79-84.

谈儒勇.2007.外部融资依赖度与增长机会:金融发展效应行业差异探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3):23-27.

阳佳余.2007.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经济科学(4):46-57.

朱彤,曹珂.2009.外部融资依赖、金融发展与出口商品结构――基于中国制造业部门的行业分析[J].上海金融(12):17-21.

朱彤,郝宏杰,秦丽.2007.中国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的经验分析――一种外部融资支持的视角[J].南开经济研究 (3):124-131.

BECK T. 2000. Finance and the Sources of Growth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58:261-300.

BECK T. 2002.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s there a Link?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57(1):107-131.

BECK T. 2003. Financial Dependence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J].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1:107-131.

BECK T,DEMIRGUC-KUNT A,LEVINE Ross. 2001. The Financial Structure Database,The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M]. Cambridge:The MIT Press.

BENA J ONDKO P. 2012.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Allocation of External Finance [J]. Journal of Empirical Finance,19:1-25.

HUANG Y. 2005. Selling China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During the Reform Era[M].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LETZER K,BANDLHAN P. 1987. Credit Markets and Pattern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7:57-70.

LOVE I. 2003.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Financing Constraint:International Evidence from the Structural Investment Model [J].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16:765-791.

MANOVA K. 2008. Credit Constraints,Equity Market Liber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76:33-47.

第6篇:外资金融论文范文

摘 要 融资约束是企业异质性的一个重要来源,金融发展影响融资约束从而对企业的出口决策和行为产生作用。本文基于中国2000―2007年近50万家制造业企业层面数据,通过引入外生的地区金融发展变量与企业自身特征变量的交互项,研究了地区金融发展对不同特征企业出口二元边际的差异性作用。实证结果表明:我国金融发展更容易推动规模大、融资约束少的企业实现出口沿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的增长;所有制信贷歧视对企业出口影响显著,国有企业是金融发展作用于出口的优先受益者;只有在金融市场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民营企业才有可能享受到金融发展的好处,从而有效缓解企业融资约束,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

关键词 金融发展 扩展边际 集约边际

引 言

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贸易大崩溃(Trade Collapse)引起了众多学者和实践部门的关注。2009 年全球GDP 下降约为1.98%的同时,贸易下挫幅度却高达23%,全球贸易依存度随之大幅下降约33%,表明良好运转的金融体系对国际贸易的重要性。事实证明,金融发展不仅是一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1][2]对一国对外贸易的流量和模式也具有重要影响。[3][4]金融部门的效率高低是决定国际分工模式的关键因素,金融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在外部融资依赖性较高的行业上更具有比较优势。随着以Melitz模型为代表的新新贸易理论的兴起和发展,更多的研究从微观层面探讨异质性企业的出口问题。[5]Chaney将流动性约束纳入到模型中,发现融资约束是企业异质性的一个重要来源,对企业的出口决策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6]国内外大量的实证研究也表明,企业融资约束与出口有着紧密联系,[7][8][9]然而对两者相关性方向上却存在着较大争议,即到底是融资约束程度低的企业更容易出口,还是出口缓解了企业的融资约束,[10][11]由于很难找到合适的反映融资约束的外生变量,其结果本身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与现有文献不同,本文试图通过引入外生的区域金融发展变量,探讨地区层面的金融发展因素与企业自身特征的交互作用对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一方面可以有效回避融资约束内生性问题的争议,另一方面也能从微观企业角度透视宏观金融政策对不同类型出口企业的冲击。考虑到我国目前不仅存在一般意义上的金融抑制,还存在基于企业规模和所有制性质的信贷歧视,并且各地区之间金融发展的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这一研究无疑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外贸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与现有文献相比,本文进一步将企业出口增长分为扩展边际(extensive margin growth)和集约边际(intensive margin growth),探讨金融发展对企业出口二元边际的影响。根据企业异质性贸易模型,一国的出口增长主要是沿扩展边际(extensive margin)和集约边际实现的。[12]出口的扩展边际表现为新企业的进入、出口种类的增加新的出口市场的开拓;出口的集约边际表现为已出口企业和出口产品在单一方向上的扩张。从企业生产成本的角度,企业进入国际市场通常需要支付一定的固定成本,固定成本的降低有利于催促更多的企业选择出口,形成企业出口的扩展边际。而可变成本则更多地决定了企业生产商品的价格,可变成本降低有利于企业出口数量的增加,也就是集约边际的增长。Egger研究了2001―2005年中国企业融资约束对出口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的影响,实证结果得出融资约束对企业出口的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均存在负向影响效应。[13]陈琳和何欢浪利用世界银行企业微观面板数据,研究发现外源融资约束对出口二元边际均有显著影响,且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对出口二元边际的促进作用更显著,东部地区的中小企业比西部地区的中小企业对外源约束的敏感度更高。[14]雷日辉、张亚斌借助各省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分析了金融发展、融资约束对出口二元边际的影响,结果发现所处省份金融发展程度越低,行业外部融资依赖度越高,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越严重,金融发展对出口二元边际的作用越强。[15]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是,区域层面的金融发展水平对中国企业出口的影响究竟体现在集约边际还是扩展边际?金融深化在不同规模、生产率、所有制等异质性企业层面的影响是否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论文的结构如下:第二部分是理论模型;第三部分是计量方法的设计,主要包括样本的来源与处理、计量模型的设定与构造以及变量的选择与说明;第四部分是实证结果分析及稳健性检验;最后一部分是结论与政策建议。

理论模型

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本国和外国。本国有两个经济部门:一个提供可自由贸易的同质产品,价格为1,ω为本国劳力工资;另一生产部门提供差异化产品Χ,每个产品的生产企业都处于垄断地位,企业生产率为φ,差异化产品间的替代弹性为σσ>1。消费者对差异化产品的需求量为qφ,对同质产品的需求量为q0。消费者效用函数为:

Uq01-γ∫Χqφσ-1σdφσσ-1

垄断竞争下DixitStiglitz需求函数qφ:

qφ=Αpφ-σ (Α为垄竞争行业的市场容量)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差异化产品出口,企业必须支付预付固定成本(upfront fixed cost)Cf以及可变冰山成本τ(τ>1)。可变冰山成本表示在国外市场卖出单位产品需要国内输出τ单位对应产品。

参照Manova的研究,假设企业出口的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可外部融资获得,融资比例为d(0

此时,企业出口面临的最优化问题为:

maxp,q,Fφπφ=pφqφ-q(φ)τωφ(1-d)-ωCf(1-d)-λF(φ)-(1-λ)μωΩ

s.t.p(φ)qφ-q(φ)τωφ(1-d)-ωCf(1-d)F(φ)(1)

-dωCf+λFφ+(1-λ)μωΩ0(2)

下面讨论三种情况:

(1) 金融市场完备,不存在融资约束的情况下,企业面临的最优化问题即为:

maxp,qπφ=pφqφ-q(φ)τωφ-ωCf

此时企业出口的最优价格p*φ为:p*φ=σσ-1ωτφ;出口收益为: r*φ=A(σσ-1τωφ)1-σ;利润函数为:πEφ=r*φσ-ωCf。

令πEφ=0,则得到一个出口临界生产率φ*(πEφ*=0),当企业φ>φ*,则会选择出口。该种情况的讨论和结论与Melitz相同,生产率高低是企业扩展边际增长的决定因素,企业生产率越高,越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利润支付预付固定成本,因此越有可能出口。[5]

(2)外部金融市场不完备,企业存在融资约束,将约束(2)代入约束(1),外部融资预付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则此时企业面临的最优化问题为:

maxp,qπφ=pφqφ-q(φ)τωφ-ωCf-1λ-1 dq(φ)τωφ+dωCf-μωΩ

此时,企业出口需要满足的生产率条件是:

πEφ-(1λ-1)dq(φ)τωφ+dωCf-μωΩ0

该式显示,当dq(φ)τωφ+dωCf-μωΩ>0即企业遭遇融资约束困境时,企业需要支付额外的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1λ-1)dq(φ)τωφ+dωCf-μωΩ,所以企业出口的临界生产率φ*'>φ*。这表明融资约束的企业需要满足更高的生产率要求方能发生出口行为。生产率、融资约束(与Ω方向呈反向关系)共同作用于企业出口扩展边际,生产率越高,融资约束越少,企业出口的概率越高。

与此同时,此时企业出口的最优价格为:p*'φ=σσ-1ωτφ(1-d+dλ)>p*(φ), 出口额为: r*'(φ)=Aσσ-1ωτφ(1-d+dλ)1-σ

(3)加入金融发展,企业出口情况:

金融发展意味着融资约束的缓解。[3][16]根据Harrison,金融发展可表现为上述模型两种形式的变换:一是μ的增加,由原来的μ0转变为μ1=μ0+Δμ0;二是Ω累积分布均值的增加:由原来的G0(Ω0)转变为G1(Ω1)=G0(Ω0+ΔΩ0)。[17]

金融发展将推动融资约束(dq(φ)τωφ+dωCf-μωΩ>0),生产率介于φ*和φ*'的企业因为融资约束的缓解而实现出口扩展边际增长,推动融资约束(dq(φ)τωφ+dωCf-μωΩ>0)、生产率高于φ*'的已经出口企业出口集约边际增长。因此,基于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金融发展对企业出口的二元边际有显著正向影响,且金融发展将更加凸显生产率对出口的作用。在金融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生产率高的企业更容易实现出口的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的增长,金融发展与生产率的交互项系数应该显著为正。

其次,不管金融发展程度如何高,金融发展带来的μ或G(Ω)均值的提高都只会惠及那些Ω接近dq(φ)τφ+dCf/μ的企业获得更多融资。因此,金融发展将扩大融资约束对企业出口二元边际的阻碍作用。在金融发展水平高的地区,融资约束越少的企业越有可能出口,出口得越多,金融发展与融资约束的交互项系数应该显著为负。

再次,企业规模、年龄、劳动者工资、所有制性质这些企业特征也是银行发放贷款考察的重要指标。企业规模越大、存续时间越长、劳动者工资水平越高以及国有企业,越有可能符合银行发放贷款的标准,金融发展带来的流动性的增加越有可能惠及这些企业,使其dq(φ)τωφ+dωCf-μωΩ

计量方法的设计

(一) 模型的设定

在出口的扩展边际模型中,被解释变量为虚拟变量,反映企业是否选择出口,模型为二元选择模型,采用probit方法估计。probit模型是假设事件发生概率服从累积正态分布函数的二分类因变量模型,其假设每一个体都面临两者择一的选择且其选择依赖于可分辨的特征,旨在寻找描述个体的一组特征与该个体所做某一特定选择的概率之间的关系。在模型设定上根据Roberts和Tybout构建的动态模型,[18]同时为了避免可能存在的同步性问题 ,采用影响企业出口的滞后一期的企业内部和外部因素 (Bernard and Jensen , 2004)。[19]基本思路如下:当一个企业现有和预期收入大于现阶段的成本加上出口的沉没成本,企业选择出口(Xijkt=1):

Χijkt=1,假如π-ijkt>Cijkt+F(1-Χijkt)

0,否则

其中,π-ijkt是产业j中的企业i在年份t的即期和预期收益,k是该企业所在的省份, Cijkt是当期成本,F是出口的预付固定成本,基本模型如下:

p(Χijkt=1)=αi+αjt+αkt+ηFDktΖijt-1+δΖijkt-1+εijkt

p(Χijkt=1)表示企业出口参与的概率,αi代表企业固定效应,αjt代表产业固定效应,αkt代表区域固定效应,FDkt反映金融发展水平,Ζijkt-1是反映企业特征的向量集,比如反映企业异质性的生产率、融资约束、规模、年龄、工资水平等变量。

在出口的集约边际模型中,被解释变量是企业的出口密集度,参照Gugamelli(2008)的处理方法,[20]用企业的出货值占销售收入(EX)表示,采用OLS估计,计量方程如下:

EXijkt=αi+αjt+αkt+ηFDktΖijkt-1+δΖijkt-1+εijkt

(二) 变量的选择

(1) 解释变量:区域金融发展水平(FD)。我国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与其他经济发达国家有着显著的不同,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单一金融机构到现在门类较为齐全的金融机构,都是银行占据主导地位甚至是垄断地位,股票市场对投资以及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非常微弱,债券市场和保险市场的规模较小。因此,要度量我国区域层面的金融发展程度,应该重点考察银行体系方面的指标。现有文献对金融发展指标的度量,大多沿用金融相关率指标,即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全部实物资产的价值之比。在衡量国家层面金融发展水平时采用广义货币存量M2与GDP之比,而地区层面由于缺乏金融资产方面的数据,一般采用各地区金融机构存贷款总额占GDP比例来表示,本文同样采用该指标作为各地区金融发展规模的指标。[15]

(2) 控制变量:企业的特征向量(Z)。在借鉴新新贸易理论相关实证文献的基础上,我们具体引入了以下几个控制变量,包括:① 企业规模(SIZE)。企业规模的扩大,有利于克服贸易中的成本约束问题以及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风险,从而更可能参与国际市场。对于企业规模的度量指标,有销售收入、总资产和雇员人数三种规模指标,本文根据Buckley和Clegg,采用总资产作为企业规模的度量变量。[21]② 工资水平(WAGE)。工资水平是反映劳动力成本的指标,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尤其重要。本文采用企业应付工资总额除以雇员人数。③ 企业年龄(AGE)。企业年龄的增长可能意味着出口“学习曲线”的实现,管理、生产技术和营销手段的成熟以及企业声誉的建立,出口能力也会有所差异,本文计算从企业成立到当年年份的时间段。④ 企业的融资约束(FR)。融资约束使用1-固定资产净值/总资产度量。[22]⑤ 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在Melitz的模型中,生产率是决定企业是否出口的决定因素。[5]只有生产率高的企业才能克服出口市场的障碍,并在国外获取额外的利润,而生产率低的企业只能在国内市场销售,甚至有可能因为贸易开放导致的竞争压力而被淘汰。本文基于LP法,选用工业增加值作为企业的产出值,计算全要素生产率。

(三) 数据来源及描述

本文研究的样本企业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2000―2007年工业企业统计数据库。该数据库是目前最全面的企业数据库,其中既包含企业的基本情况也包括翔实的财务数据信息,涵盖本文研究需要的各种数据。鉴于该数据库所存在的偏差与错漏问题,本文借鉴聂辉华(2012)方法,对数据进行了筛选。[23]

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本文以1999年为基期,使用统计局公布的价格指数对相关数据进行了平减。宏观方面的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年鉴》、《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统计数据汇编》等。其中,相关价格指数、地区GDP、人口来源于《国家统计年鉴》;地区金融机构存款额、地区金融机构贷款额来自《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统计数据汇编》;金融业市场化指数来自《中国市场化指数――各省市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

估计结果及分析

(一) 初步的估计结果

表1的估计结果显示,从全样本的回归结果来看:第一,全要素生产率对我国企业出口的扩展边际显著正向影响,对集约边际影响不显著,而后在heckman修正模型检验中证明生产率对企业集约边际影响亦显著为正。这一结果与Melitz模型的判断结果一致,贸易能够促使高生产率企业发生出口,而低生产率企业只能在国内市场销售或者被市场淘汰。[5]李春顶等人认为的“生产率悖论”没有得到验证,这可能与本文没有考虑加工贸易的情形有关。[24]第二,企业规模对出口增长的扩展边际具有正向影响,企业规模越大,出口沿扩展边际增长的可能性会提高。事实上,大企业相比较中小企业而言,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能够承担较高的固定成本投资,而且,大企业在中国在银行融资、政府关系等各方面都具有更多的优越性,因而,企业资产规模扩大,出口的可能性会显著增加。而企业规模对出口增长的集约边际却为负向影响,这似乎有悖客观事实,而后拆分样本的实证结果亦是如此。这可能源于中小企业是我国对外出口的中坚力量的事实。第三,融资约束对企业出口增长的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均有显著正向影响。该结果与韩剑运用2003―2007期间样本得出的结论相同:中国出口企业存在“融资约束悖论”。[11]与Manova理论和实证证明的融资约束阻碍企业出口的

注:***、**、*分别表示1%、5%和10%水平显著,回归参数下方的括号内数字为T值;限于篇幅,年份、省份、行业虚拟变量的估计结果没有给出。

结论相反,我国金融市场竞争不完全带来的融资约束的现实情况使我国企业不得以转向“出口”来缓解企业内外部的融资约束,为企业发展寻求出路。[7]这样的现实情况并非只存在于中国。Greenaway运用英国工业企业的数据实证证明企业健康的内外部融资情况不是推动企业出口的原因,而是企业出口的结果,即出口的自选择行为缓解了企业的融资约束。[10]第四,工资水平对企业出口增长的扩展边际的影响显著为正。即企业支付给劳动者的报酬越高,其出口的可能性越大。一般情况,较高的工资反映了企业的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劳动力素质越高的企业生产率越高,出口的可能性也越大。第五,企业年龄对出口增长的扩展边际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但却与出口增长的集约边际负向相关。企业的存续时间越长,企业出口的可能性越大,这可能得益于学习曲线的实现。随着企业年龄的增长,管理、生产技术和营销手段的成熟以及企业声誉的建立,使得资深的企业相比于年轻的企业更有能力进军开拓国际市场。但企业年龄与出口增长的集约边际负向相关,这可能意味着年轻的企业相比于老企业,一旦进入国际市场,更加追求市场份额的增长。第六,外资的所有制性质对企业出口的二元边际增长均有显著正向关系。外资企业可能从其海外关系企业获得融资,且在开拓海外市场方面相比于内资企业具有信息、经验等多方面的优势。[25]因此,外资企业更可能出口,且出口份额增长更快。国有的企业所有制性质对出口的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影响均显著为负。事实上,国有企业因长期享有国家资金和政策的支持,不愿走出去承担国际市场的风险。因此“国有”的标签并没有给这些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上提供很多“便利”。据统计,2001―2008年外资企业出口占中国总出口的比重约为50%以上。

在对金融发展与企业特征的连乘变量考察中,金融发展与生产率交叉项的相关系数在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模型中均不显著。说明地区金融发展通过生产率途径作用于企业出口二元边际增长的效应并不明显。这一结果与理论预期相悖。金融发展与企业规模交互项的相关系数在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模型中均显著为正。该结果表明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更多推动地推动了大规模企业出口沿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增长。事实上,企业规模越大,资产越多,抵押物(collateral)也越多,从而金融发展带来的融资约束的缓解能使其优先受益,原来不出口的变得有能力出口了,原来出口少的变得出口多了。金融发展与融资约束交互项的系数在扩展边际模型中显著为负,这一结果与理论预期相同。该结果表示金融发达地区融资约束少的企业出口的可能性更大。金融发展带来的μ或GΩ均值的提高都只会惠及那些Ω接近Cf/μ的企业获得融资。因此,金融发展将扩大融资约束对企业出口的阻碍作用。在金融发展水平高的地区,融资约束越少的企业越有可能出口。金融发展与工资水平的连乘项在扩展边际模型中显著为正,在集约边际模型中显著为负说明金融发展水平高的地区,高工资企业比较倾向出口,但相对低廉的劳动成本更容易实现出口份额的快速增长。这为我国劳动力比较优势的现实情况提供了经验证明。金融发展与企业年龄的交互项在扩展边际模型中显著为负,集约边际模型中显著为正。该结果显示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更容易推动年轻企业走出国门。但是对于已经出口的企业,金融发展对资深企业的出口集约边际的正向推动作用更加明显。存续时间长的企业,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商业经验更加丰富,客户资源更稳定,更有可能符合银行发放贷款的条件,从而金融发展带来的流动性增加能优先惠及该类企业,从而为其提供出口集约边际增长所需的可变成本。

由全样本的估计结果得出,金融发展对我国企业出口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的增长均有显著的影响。它可通过企业的规模、融资约束、工资、企业年龄等多因素作用于出口增长的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具体作用效果表现为:金融发展更有利于推动规模大、融资约束少、工资水平高、存续时间短的企业出口沿扩展边际增长;利于拉动规模大、融资约束少、工资水平低、存续时间长的企业出口沿集约边际增长。这一结论,对于我国外贸转型,防止贸易贫困化增长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作为贸易大国的中国,出口沿扩展边际的增长,即更多企业、更多样化的产品出口不仅有利于维持出口增长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而且也利于提升我国产业结构的质量,防止贫困化增长,提高整体国家福利。因此,推进金融深化改革,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促进出口扩展边际的增长意义重大。

(二) 按金融制度分地区的回归结果

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需要辅之以开放的市场化的金融制度,才能使得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公平公正地惠及市场的各个主体。在不同的金融制度下,金融市场的深化对贸易的影响可能是不同的。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本文欲直接比较在不同的金融制度下,金融发展对不同特征企业的差异化影响。按照如下处理方法将全样本拆分为金融市场化程度高和金融市场化程度低两个子样本:将樊纲指数中“各省份金融业市场化指数”2000―2007年的数据算术平均,从小到大依次排列,排名位于前16位判定为金融市场化程度比较低的地区,剩下的15个地区判定为金融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地区金融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有:安徽、陕西、宁夏、天津、河南、福建、河北、辽宁、山东、重庆、江苏、海南、广东、上海、浙江;金融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有:黑龙江、青海、新疆、内蒙古、吉林、甘肃、贵州、广西、江西、湖北、云南、湖南、四川、北京、山西、。。子样本的回归结果见表2,比较分析如下:

第一,在金融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地区,金融发展与生产率交互项系数在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模型中均不显著。而在金融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金融发展与生产率交互项系数在扩展边际模型中显著为负,表明金融发展能有效地推动低生产率企业成为出口者。第二,无论金融市场化程度高还是低,金融发展与企业规模的交互项系数均显著为正。说明无论一个地区金融制度如何,金融发展均首先推动规模大的企业出口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的增长。第三,在金融制度好和差的地区,金融发展与融资约束的交互项系数在扩展边际模型中均显著为负,说明金融发展对融资约束少的企业出口二元边际的推动作用不因金融市场开放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无论是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还是相对封闭的地区,金融发展均首先使融资约束少的企业出口受益。第四,无论在金融制度好还是差的省份,金融发展与工资水平的交互向系数均显著为负,说明金融制度能更快地推动劳动报酬低的企业的出口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的增长,这一机制与金融制度优劣关系不大。第五,在金融制度好和差的地区,金融发展与企业年龄的交互项系数在扩展边际中均显著为负,在集约边际中均显著为正,与全样本的估计结果一致。第六,国有企业虚拟变量与金融发展的连乘项系数在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模型中均显著为负,表明金融发展更容易带来非国有企业出口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的增长,即地区金融越发达,非国有企业出口的可能性越大。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非国有企业的融资约束情况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从而更有利于其在国际市场上扬帆起航。而国有企业虽然也会得益于银行贷款的荫蔽,但因其满足于国内丰厚的利润,并不愿走出去承担国际市场的风险。而这一机制与企业所在地区的金融制度优劣无关。第七,无论金融开放度高的地区还是低的地区,外资企业所有制性质变量与金融发展的连乘项的相关系数在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模型中均显著为正。表明随着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所有制对出口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的作用力越大,金融发达的地区,外资企业更倾向于出口。这一结果与外资企业可能更少得到国内资本市场的支持的想法相悖。发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外资企业更多地分布在我国相对比较有竞争力的产业,这一产业得到国家的信贷支持比较多;外资企业被认为有较低的经营风险和较高的增长可能性,所以也使得其更容易地获得贷款,从而推动其出口行为的发生。

综上所述,在不同的金融制度下,金融发展对企业出口二元边际的影响途径差异并不显著。金融发展最先的受益者都是规模大、融资约束少的企业。唯一有区别的是,在金融制度较好、金融市场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民营企业有可能享受到金融发展的好处,从而能够有效缓解企业融资约束,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

注:***、**、*分别表示1%、5%和10%水平显著,回归参数下方的括号内数字为T值;限于篇幅,年份、省份、行业虚拟变量的估计结果没有给出。

(三) 稳健性检验

在集约边际模型中,使用OLS估计直接将非出口的企业剔除,只对出口企业进行回归。事实上,企业是否出口并非随机的,而是受一系列因素影响的。直接忽略非出口企业可能造成样本选择误差,得到有偏估计。因此,本文欲采用heckman两步法对模型进行修正,考察OLS估计结果的质量。Heckman两步法将企业出口贸易模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probit出口选择模型估计,即首先考察企业是否选择出口;第二阶段为修正的集约边际模型,加入第一阶段估计中得到的逆米尔斯比(inverse Mill’s ration),克服样本的选择性误差,重新估计集约边际模型。估计结果对比如下:

注:***、**、*分别表示1%、5%和10%水平显著,回归参数下方的括号内数字为T值;限于篇幅,年份、省份、行业虚拟变量的估计结果没有给出。

Heckman和OLS的估计结果比较显示:第一,生产率对企业出口集约边际的影响由原来的不显著变为显著为正。第二,金融发展与融资约束交互项系数由OLS中的不显著变为显著为负,这一结果修正了OLS估计结果的偏差,与理论预期相符。事实上,企业遭受的融资约束越少,拥有的固定资产越多,抵押物也越多,金融发展带来的融资约束的缓解能使其优先获得更多的银行贷款等融资,用于支付扩大国际市场份额的可变成本,从而推动其较快的扩大市场份额。除了上述两点差异外,heckman估计相关系数的符号和显著性均与OLS估计的结果一致,说明前述OLS估计结果是大体稳健可信的。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在企业异质性贸易模型的理论框架下,基于2000―2007年工业企业数据库的企业数据,研究了地区金融发展与企业出口二元边际的关系问题。通过引入外生的地区金融发展变量与企业自身特征变量的交互项,透视宏观金融政策对不同类型出口企业的冲击。鉴于此,本文首先对全样本497 499家企业进行了初步的估计,结果显示金融发展对我国企业出口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的增长均有显著的影响,金融发展能最先推动规模大、融资约束少的企业缓解融资约束的困境,实现出口沿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的增长。然后本文对不同所有制和金融制度的子样本企业出口情况进行分别考察,发现金融发展对企业出口二元边际的作用途径存在所有制的差异,但不存在制度的差异。具体表现为金融发展对民营企业出口二元边际影响并不显著,无论是生产率、规模还是融资约束、企业年龄、工资等途径都难以实现其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的增长;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可通过以上几个因素传导充分发挥金融发展对贸易增长的推动作用;不管是在金融制度较好还是较差的地区,金融发展最先的受益者都是规模大、融资约束少的企业,唯一有区别的是,在金融市场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民营企业有可能享受到金融发展的好处,实现出口沿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的增长。最后本文运用了其他计量方法对回归结果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结果显示原来的回归结果是大体稳健可信的。

这一研究结论反映了我国金融体制中存在的基于所有制和规模等因素的严重信贷歧视现象,即将更多的流动性给予规模大、融资约束少的国有企业,而亟需资金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则难以实现出口沿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的发展。因此,深化发展中小企业金融和小微企业信贷,推动金融的发展水平的提高和金融体制的改革创新,对于优化配置社会资源,推进我国外贸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King R G, Levine R. Finance and Growth: Schumpeter Might Be Right.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3(108):717-737.

[2]Levine R.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Views and Agenda.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97(35): 688-726.

[3]Beck T.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s There a Link?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2(57):107-131.

[4]Beck T. Financial Dependence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3(11): 296-316.

[5]Melitz M. 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 Econometrica, 2003(71):1695-1725.

[6]Chaney T. Liquidity Constrained Exporters. Working Papers, University of Chicago, 2005.

[7]Manova K. Credit Constraints, Heterogeneous Firm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Working Papers, Stanford University, 2010.

[8]孙灵燕,崔喜君. FDI、融资约束与民营企业出口:基于中国企业层面数据的经验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11(1):61-66.

[9]Alvarez R. , López R A. Financial development, exporting and firm heterogeneity in Chile. 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 2013(149):183-207.

[10]Greenaway D, Guariglia A, Kneller R. Financial Factors and Exporting Decision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7(73): 377-395.

[11]韩剑,王静. 中国本土企业为何舍近求远:基于金融信贷约束的解释.世界经济,2012(1):98-113.

[12]Bernard et al. Plants and Productivity in International Trad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3(93):1268-1290.

[13]Egger P. , Kesina M. Financial Constraints and Exports: Evidence from Chinese Firms. CESifo Economic Studies, 2013(59): 676-706.

[14] 陈琳,何欢浪,罗长远.融资约束与中小企业的出口行为:广度和深度.财经研究,2012(10):134-144.

[15]雷日辉,张亚斌.金融发展、融资约束与企业出口二元边际.上海金融,2013(7):10-17.

[16] Manova K. Credit Constraints in Trade: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xport Composition. Working Papers, Harvard University, 2005.

[17] Harrison A., McMillan M. Global Capital Flows and Financing Constraints.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4(75): 269-301.

[18] Roberts, Tybout. The Decision to Export in Colombia: An Empirical Model of Entry with Sunk Cost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7(87): 545-564.

[19] Bernard A B, Jensen J B. Why Some Firms Export.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04(86):561-569.

[20] Bugamelli M, Schivardi F.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xport. Working Papers, University of Cagliari and EIEF, 2008.

[21] Buckley P J, Clegg J.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ward FDI and Spillover Effects Linear?: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the Case of Chin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7(38): 447-459.

[22] Berman N, Héricourt J. Financial Factors and the Margins of Trade: Evidence from CrossCountry FirmLevel Data.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10(93): 206-217.

[23] 聂辉华,江艇,杨汝岱.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使用现状和潜在问题.世界经济,2012(5):142-158.

第7篇:外资金融论文范文

关键词 上市公司 融资顺序 内源融资 外部融资

1 引言

融资是一个企业经营中的基本问题,企业为了正常运行需要多渠道筹集资金,这些资金分为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相应地,企业的融资也分为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由于企业的融资行为是其内部和外部影响因素的综合体现,而融资顺序是企业融资行为的重要特征,所以,研究融资顺序可以更深层次地揭示企业融资政策的有关问题。基于此,本文拟对我国部分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进行实证分析,以便获得相关的实证证据,更好地了解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方式,并为我国上市公司进行融资决策和政府部门制订监管政策提供一些依据。

优序融资理论从资本结构的“MM理论”发展而来。1958年莫迪利安尼和米勒发表了题为《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的经典论文,提出了被称为“MM定理”的资本结构理论。他们认为:在没有税收、不考虑交易成本以及个人和企业贷款利率相同的条件下,企业的价值与其资本结构无关。虽然这一结论依赖的前提过于苛刻,与现实相距甚远,但它开拓了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道路和发展方向,标志着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开端。随后,包括莫迪利安尼和米勒自己在内的众多学者都通过放宽假定对“MM定理”进行修正,分别产生了权衡理论和 优序融资理论,其中优序融资理论对“MM定理”最大的修正就是放弃了充分信息这一假定,引入信息非对称的思想。

最先对融资顺序进行研究的是Donaldson(1961),他观察到企业似乎并不根据特定的资本结构进行融资,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按一种偏好顺序进行融资:首先是内部融资,其次是债务,再次才是发行股票。Myers和Majluf在1954年首先对此进行了解释,他们从信息不对称这一前提出发,根据信号传递假设提出了优序融资偏好理论。根据不对称信息理论,企业的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和企业经理对信息的掌握呈典型的不对称分布,较少信息的一方希望通过各种手段获取信息,而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则通过输出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进行获利,因此,企业经理在与外部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博弈中占据优势地位。Ross认为:企业经理对企业的未来收益和投资风险有着充分的信息,而投资者并不了解相关信息;如果企业市场价值提高,则经理会从中受益,如果企业破产,经理就要受到惩罚;投资者会把具有较高举债水平当作是一种较高质量的信号,即企业提高债务时,相当于预期企业将有更好的经营业绩;考虑到破产对企业经理的惩罚约束会使债务融资比例变成可靠的信息传递工具,因此,投资者可以凭借企业债务融资比例来判断企业预期市场价值的高低。

Myers和Majluf在Ross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不对称信息对融资结构的影响,他们认为:在不对称信息的条件下,投资者同企业经理相比拥有较少的关于企业资产价值的信息,企业的股票在市场上的价格会偏离实际价值;如果企业对新的投资项目采用股票融资方式,一旦股价被低估,就会使新的投资者获得超过项目净现值的收益,从而使老股东受损,此时若采用债务融资就可以避免新老股东利益不均衡的现象发生,故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偏好采用内部融资或低风险债务融资。因此,企业融资的优选顺序是:内部融资、债务融资和股票融资,这就是优序融资理论(Pecking Order Theory)。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上市公司融资偏好进行了深入研究,实证研究结果普遍认为:上市公司存在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而在内外部融资的顺序上,则没有达成一致。黄少安、张岗通过统计描述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认为:中国上市公司存在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公司股权融资的成本大大低于债务融资的成本是股权融资偏好形成的直接动因,深层的原因在于现行的制度和政策。蓝发钦从影响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的角度,探讨了内部融资、股权融资、债务融资对公司价值的不同影响,指出: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顺序为内部融资、股权融资、债务融资。李翔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顺序为股权融资、短期债务融资、长期债务融资和内部融资。可见,在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优先顺序上的认识已基本一致,而在内外融资的优先顺序方面还不一致。蓝发钦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融资优先于外部融资,而李翔则认为:上市公司的外部融资优先于内部融资。

本文将对Myers的优序融资模型做适当的修改,以期更加符合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从而建立较简单的模型,随机选取沪市数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为样本,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及外部融资中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的优先顺序进行实证检验。

2 研究方法

2.1 Myers的融资优序模型

Myers认为,在严格的融资优序模型中,只要发行债务的风险不大,企业就不会有改变融资顺序或发行股票的动因。

融资顺序的假设由下式检验:

ΔDit=a+bDEFit+eit

DEFt=DIVt+Xt+ΔWt+Rt-Ct

其中:ΔDit是公司发行的债务的变化; DEFt为现金流赤字;Ct为扣除利息和税款的经营现金流;DIVt为现金股利支付;Xt为资本性支出;ΔWt为营运资本净增长;Rt为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

当DEFit等于正值时,ΔDit是公司发行的债务额的变化;当DEFit等于负值时,ΔDit为公司i偿还的债务额。如果a=0,且融资优序系数b=1,表示公司进行外部融资时,首先选择发行债务;否则,如果a=0,且融资优序系数b=0,则表示公司首先选择发行股票。

2.2 所采用的模型

(1)对内外部融资顺序的检验。由于内部融资的成本最低,Myers的模型中没有对内外部融资的顺序进行实证检验。但是,我国的资本市场中公司治理结构比较特殊,从而企业的融资行为也有所不同,因此,要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内外部融资顺序进行检验。

采用如下的模型:

ΔIFit=a+bDEFit+eit

其中:ΔIFit表示内部融资额的变化,内部融资额以公司未分配利润与折旧之和来做出近似计算;DEFit现金流赤字用分红——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算得。

正的DEF值表示企业现金流有赤字,需要进行融资。为减少负的DEF值对模型的影响,我们将负的DEF值设为0。

如果b值显著为0,则表示现金流赤字不能带来内部融资额的变化,证明当企业需要资金时,更多的考虑是外部融资。

(2)对股权融资与债券融资优先顺序的检验。我们考察负债总额的变化(ΔDEBTit)与DEF之间的关系。为避免不同公司规模对实证分析的影响。用资产总额(Ait)对ΔDEBTit与DEF进行标准化。

模型为:

Δdit=a’+b’defit+eit’

其中:DEBTit为负债总额;ΔDEBTit为负债总额的变化;dit为资产负债率,即,dit=DEBTit/Ait;Δdit为资产负债率的变化,即当年的资产负债率减去上一年的资产负债率,defit=DEF/Ait。

若常数a’趋近于0,b’接近1,说明公司大量采用负债来进行融资;反之,若常数a’趋近于0,b’接近0,说明公司大量采用权益性融资,发行股票优于发行债务。

3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3.1 样本的选取

本文的所有样本资料来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年报。由于所利用的上市公司数据涉及到现金流量表中的数据,而我国上市公司于1998年才被要求披露现金流量表,故选取的样本区间为2000~2004年。对于样本公司的选择,本文随机选取了沪市代码为600600——600630的公司,为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剔除掉6家ST或PT企业,共24家公司。

3.2 内部融资与外部融资的顺序检验

对模型进行最小2乘检验,结果见表1(采用eviews软件):

可以看出:DEF的系数显著为0(t值为2.98,大于1.96;p值趋近与0,较显著),方程的F值较大,表明方程有一定的解释力。本文可以得出与Myers相反的结论,即我国上市公司在做出内部融资与外部融资决策时,将优先选择外部融资。

3.3 股权融资与债券融资优先顺序的检验

用White(见表2)检验消除异方差,DDEF即为def,其值较显著,系数为0.15,相对异于0;同样,该方程的F值较大,表明方程有一定的解释力。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更加倾向于股权融资。这与国内学者研究的结论基本相同。

3.4 实证结果分析

整体来看,实证所得的结果比较有效,但与模型设定的要求有一定出入。主要原因在于:首先,由于数据收集的困难,样本公司数量较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证的有效性;其次,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历史不长,很难获得长时间段的数据。因此,本文的实证结果还有待改进。

4 结论

4.1 样本公司优先选择外部融资而非内部融资

其原因可能主要在于我国上市公司大多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收益质量较差,内部资金难以满足其投资需要,只能求助于成本较高的外部资金。因此,国家政策和法规应加大外部融资的门槛,促进公司完善治理机制,以促使公司提高收益质量。

4.2 样本公司偏好股权融资而非债务融资

首先,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一个基本原因就是股权融资的成本较低,因为股利可付可不付,不像债券要支付固定的利息。但在国外较发达的金融市场上,投资者购买股票在很大程度上就看该公司股票的股利支付率,股利支付率的高低影响投资者的收益率,相同质地的两个公司,股利支付较高的公司因能够给投资者带来更高的回报率从而具有较高的价值,因此,股票融资的最低成本就是整个金融市场上所有投资者所要求的平均收益率,显然该平均收益率包含了一定的风险回报,比起投资者仅从无风险的债券市场所要求的无风险回报率要高,因为在成熟的金融市场里股票融资的成本要远高于债券融资的成本。相对而言,我国的上市公司就选择了成本“较高”的融资方式,当然这与我国金融市场不完善、上市公司初始质地不佳以及股市浓厚的投机气氛都有关系。但是,我国的金融市场最终要不断地完善和走向成熟,企业在做融资决策时应表现出应有的理性,尽量降低融资成本,提高企业价值。其次,由于我国的债券市场尤其是企业债券市场不发达,企业难以在债券市场上筹措到所需的资金,从而加强企业的股权融资偏好。众多周知,债务融资具有抵税的作用,故其成本较股权融资要低得多,并且提高债务融资比例在企业经营状况较好时具有很好的杠杆作用,能够提高股权收益率。我们应大力发展债券市场,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进一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参考文献

1 ean Helwege&Nellie Liang.“1s there a Pecking order? Evidence from a Panel of IPO firm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 1996 (40)

2 黄少安,张岗.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J]. 经济研究, 2001(11)

3 蓝发钦.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第8篇:外资金融论文范文

关键词:外部金融;农村金融;金融风险;风险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9-0066-02

引言

国内诸多学者对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农村经济的货币化程度、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等问题展开过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涉及了农村金融的金融风险问题,但并没有分析金融市场的外部冲击会对农村金融市场风险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本文对此问题,尝试着进行了剖析。

一、外部金融冲击的特性

这里将要分析的外部金融冲击,是指一国相对独立于农村金融的经济主体在制度和行为等方面所导致的金融市场波动,它包括利率、汇率、债券、股市和期市、资产价格、流动性等的波动。

将国际金融市场予以抽象而专以国内金融市场为考察对象,并将国内金融市场划分为两大组成部分,是出于从板块划分的角度简化对农村金融市场风险问题展开专门分析的考虑。很明显,将服务于第二次、第三次产业的金融市场所出现的波动看成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外部金融冲击,有利于在板块层面上说明外部金融冲击对农村金融市场风险影响的机理。

如果只以国内或区域内的相关金融冲击即只是从本文所界定的外部金融冲击来考察农村金融市场风险的形成,就可从农村外部金融市场上资产价格波动和流动性受阻两个方面来对农村金融市场风险做出理论考察。

农村外部金融市场的波动或冲击,主要发生于金融市场对第二次和第三次产业运行的资金配置、支付处理以及与此相关的投融资活动。这种金融市场波动或冲击,通常在导致金融体系难以跨地区和跨时间地有效配置资源的同时,使厂商难以根据市场供求所确定的价格来进行交易。也许是因为金融波动或冲击的这种效应十分明显,许多经济学文献都将其作为界定金融市场存在风险的重要理论依据。

金融市场出现风险的显著标志,是短期内资产价格会在基本面未变化的情况下发生波动,资产价格波动会引起以信贷危机为特征的金融市场风险的形成。经济理论围绕金融制度框架、金融系统监管、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运作、汇率和国际贸易等来展开以金融冲击是否发生为内容的制度性或体制性的解释,不仅包括国际金融投机和国际贸易等的冲击,也包括国内或区域内的相关金融冲击。

从整个金融市场的运行来考察,如果不考虑国际金融而单纯以国内金融市场为考察对象,农村金融以及与此相对应的外部金融市场可被看成两个相对独立的板块,如果以静态或相对动态的视角来研究这两个板块的金融关联或“传染”,能够拓宽对农村金融市场风险的研究。

如上所述,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着内在风险,但从外部金融冲击对其客观存在的传导机制来讲,这种风险的内生性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被外部金融冲击所淡化。

二、外部金融冲击对农村金融风险的形成原因

从农村金融市场与外部金融市场的关联来看,当外部金融市场出现资产价格异常波动和流动性受阻时,如果农村金融市场与其相关性显著增加,那么,外部金融冲击就已对农村金融市场风险的形成或加剧起到了推动作用。

关于这种相关性的检验,可以前阶段某一特定时空上这两组资产价格和流动性指标为参照系,在把这两类指标区分为前后相继的两个时段的基础上,通过对反映这两类指标的相关系数的比较,检验冲击发生后农村金融资产价格和流动性对外部金融市场的依存度,即通过对这两组指标的相关系数的比较来检验外部金融冲击与农村金融市场风险的关联。

如果统计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外部金融冲击已造成这两类指标的协方差明显增大,则可认为农村金融市场受外部金融冲击较大。

三、外部金融市场(非农村)的主要风险

目前,中国外部金融市场(非农村)的主要风险表现为:(1)场内金融的部分政策支持性贷款缺乏效率,场外金融使一些中小企业的信贷成本超过官方贷款利率,企业金融资产在高利率重负和资金流发生断裂时容易成为死呆账;(2)金融市场的大宗资金流动、拆借以及与此相关的债权债务被房地产“套牢”,大量金融资产的本金和利息存留于在建或完工的房产形态上;(3)银行资金被巧立名目的大量中长期投资项目“信贷”到股票、期货和债券等市场,资产价格波动致使债权债务关系得不到保证,大量社会储蓄经由信贷体系或被市场蒸发,或被内幕交易等等。

值得研究的是,以上金融风险会通过各种路径传递到农村金融市场。

从外部金融市场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冲击来看,涉及两个方面的重要问题:一是冲击传导的一般机理;二是将外部金融冲击的主要因素综合成波动传导的特征值,以作为说明这种波动传导的计量分析依据。

四、外部金融冲击下的农村金融风险分析

鉴于农村金融在信贷运作、信息传递、监督管理以及与此相对应的资产价格波动和流动性等方面的特殊性,揭示外部金融波动对农村金融市场冲击是最主要的困难。其实,研究外部金融市场对于农村金融市场风险的冲击,是将其视为作用于农村金融市场风险的条件或环境来看待的。当外部金融市场出现风险乃至于出现金融危机时,外部金融市场上资产价格波动和流动性变化对农村金融市场冲击的一般机理可以理解为:价格波动尤其是价格持续或剧烈下调时,通常会通过利率、汇率、股价等的波动来影响农村金融资产价格和资金的流动性,这种冲击对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传导方式、力度和范围是不同的,其中,对正规金融的直接传导显示出这种冲击的力度和范围要大要广,而对非正规金融的间接传导却反映出这种冲击的力度和范围要相对较小较窄。

但在现实中,这些冲击所内蕴的传导机理并不以清晰的方式表现出来。针对这种情形,需要探寻有助于揭示这种冲击的理论分析方法。

将外部金融市场不稳定视为一种引发农村金融市场风险的条件或环境的分析思路,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分析方法:如果把外部环境中有可能引发农村金融市场风险的最主要金融变量加以分类,并适当考虑对这些变量发生影响的相关的经济基础因素,就有可能依据外部金融市场的冲击度来预测农村金融市场风险发生的概率。

结语

现实中的农村金融市场风险在有些情况下是由外部金融冲击引发的,在理论分析上将整个金融市场划分为两大块,有利于对问题的说明。关于外部金融市场对于农村金融市场冲击的研究,要涉及很多问题。本文以资产价格波动和流动性作为理论分析的主线,是一种抽象的删繁就简的解说,但它所留下的缺憾是没有从市场中利率、汇率、股价等的波动来研究外部金融市场对农村金融市场风险形成的具体作用过程。作为对农村金融市场风险问题的一种理论探讨,可考虑借鉴和运用西方金融“传染”理论的某些分析方法,对外部金融市场如何引致农村金融市场风险展开一些模型导引下的计量分析。如果能够在依据中国实际的基础上选择变量,那么,关于农村金融市场风险的理论研究或许会取得某些成功。

参考文献:

[1] 王小芽.农村金融概述[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13.

[2] 郭家万.中国农村信用合作金融[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9.

[3] 辛耀.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改革发展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4] 孙建平.当前农村金融的困境与出路[J].金融与经济,2008,(9).

[5] 范静.农村合作金融产权制度创新研究——以农村金融为例[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82.

[6] 林华.外资银行 圈地 中国农村[N].中国商报,2007-08-28.

[7] 宋琬如.欠发达地区农业银行抢位中国农村金融市场[N].国际金融报,2007-11-13.

[8] 王文莉.农村金融现行产权制度缺陷及改革政策建议[J].陕西农业科学,2006,(4).

[9] 张军.农村金融向合作银行的转制研究——绩效、原因、问题与政策建议[J].中国发展,2009,(3).

[10] 何大安.中国农村金融市场风险的理论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7).

[11] 王蕾.农村信用社内生风险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1).

第9篇:外资金融论文范文

关键词:金融监管;必要性;文献综述

当代西方经济学家对于金融监管的必要性理论,主要源自政府的规制经济学。目前关于金融监管必要性的理论主要扎根于金融监管的需求理论,其中,占主流的主要有两大体系:公共利益的监管需求与金融脆弱的监管需求。该理论体系认为,政府实施金融监管是为了社会公众利益而对一切市场运转失灵所导致的低效率的一种反应,从而意图纠正金融市场垄断性、外部性、传染性、脆弱性的制度安排。

一、公共利益的金融监管必要性理论

公共利益的监管必要性理论以市场失灵和福利经济学为基础,指出金融市场同样存在失灵,从而导致金融资源的配置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Stiglizt,1981、1993;Varian,1996)。[1]也即,管制是政府对公共需要的反应,目的是弥补“看不见的手”发生失灵,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一)负外部性效应

金融机构的破产倒闭因多米诺骨牌效应(Domino Effect)通过货币信用紧缩破坏经济增长的基础。科斯定理从交易成本的角度说明,外部性也无法通过市场机制的自由交换得以消除。因此,需要一种市场以外的力量介入来限制金融体系的负外部性影响。拉尔夫·乔治·霍特里(Ralph George Hawtrey)认为,引起经济波动的其他原因是次要的,可以通过货币途径加以控制。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指出,经济周期的主要原因是资本边际效率的循环变动。随后,加尔布雷斯(John K.Galbraith)进一步指出,自由放任政策已不合时宜,管制和调节是当前这个时代的迫切需要[2]。

(二)公共产品监管理论

一个稳定、公平和有效的金融体系带来的利益对整个社会经济而言具有明显的公共产品特性,即非排他性。该理论强调金融体系的客体——金融产品自身的属性会导致金融市场失灵,引发金融风险并导致金融危机。金融体系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其运行必须有一个无私利的主体对所有机构个体实施限制和监督,以维持金融产品供应的稳定性。

(三)信息不对称监管理论

由于金融机构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产生了阿克尔洛夫(Akerlof)提出的“柠檬问题”,即金融市场中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造成金融市场失灵。施蒂格勒(Stigler)从信息分配角度揭示了市场失灵,指出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金融机构往往处于相对劣势、面临金融效率降低和金融风险并存的局面,而政府的外部监管能够逐步完善信息的完备程度,降低金融风险、提高金融效率和减少经济损失,认为金融监管是医治信息不对称导致金融体系失效的良药[3]。

(四)自然垄断监管理论

该理论从规模经济入手,分析得出:金融机构规模经济的特点使金融机构的自由竞争很容易发展成为高度的集中垄断,而金融业的高度集中垄断不仅在效率和消费者福利方面会带来损失,而且也将产生其他经济和政治上的不利影响。因此,主张通过政府监管消除垄断,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4]。

二、金融脆弱的监管必要性理论

在对金融监管的必要性的认识方面,人们除了继续以市场的不完全性为出发点研究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之外,也开始日益注重金融业自身的风险性对金融监管的影响和要求。

Minsky(1982)、Cypher(1996)、Kregel(1997)、Friedman、Schwartz(1986)、Diamond和Rajian(2001)从银行及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方面所做的研究表明,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由于三方面的原因而存在较大的脆弱性:(一)短借长贷和部分准备金制度导致了金融机构内在的非流动性;(二)在资产负债表中,主要是金融资产而不是实物资产、主要是金融负债而不是资产净值,这在金融机构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的网络;(三)存款合同的等值和流动性形成了在萧条时期提取存款的激励。Kaufman(1996)从银行体系的传染性和系统风险的角度分析认为,个别银行比其他企业更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失败;银行业也比其他产业更加脆弱、更容易被传染。随后,出现了著名的银行挤兑模型(Diamond and Dybvigr,1983),其根本思想是银行作为一种金融中介机构,其基本功能是将不具流动性的资产转化为流动性的资产。但是,正是这种功能本身使银行容易遭受挤兑。

参考文献:

[1] Stigler G.J.1971.The Theory of Economic Regulation[J].The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Science.Vol.2:321.

[2] Galbraith.How the Economists got it Wrong[EB/OL].http:∥prospect org/archives/V 117/galbraith .j html.

[3] Stigler G J.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J].Po litical Economy, 1961(69):2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