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公园规划设计范文

生态公园规划设计精选(九篇)

生态公园规划设计

第1篇:生态公园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规划;景观设计

1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特征

城市湿地公园是人们重新发现并体验自然的重要场所,成为人类与自然零距离接触的地方,浓郁的自然气息在回归绿色思想的引导下,流动的水体、新鲜的空气以及野生动植物,都为人类身心健康提供了有益的环境。在湿地公园中,水是其得以建造的基础,其中还有山丘、农田、树林等众多景观元素,这些景观元素对久居城市中的人们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在塑造景观过程中,水是非常重要的元素,合理利用水资源可以使公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建设湿地公园应该尽显自然景观,减少人造景观的应用,使农庄、干道绿化带融为一体,在其中保留水域和植物,并在游览沿线显示出不同风格的区域特征。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中可以帮助人们深入接触大自然,形成帮助人们了解大自然的窗口,因此,湿地公园应在景观设计中应充分贴近大自然的天然野趣,最好不要设计过多的公路、桥梁及公用性建筑,尽量设置一些小型的生态建筑,例如,眺望台、观鸟棚等设施。此外,园林建筑小品设计应该尽量选择质朴的材料。

2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2.1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规划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等文件作为指导思想,从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出发,充分坚持尊重自然、持续发展的理念,按照动植物在当地的生活特点,充分维护当地湿地生态环境系统的完整性,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尤其是要保护鸟类极其栖息地,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湿地公园在区域发展中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湿地公园设计工作中,应始终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因为景区的观赏时间较短,自然景观精美度不足,这些问题都需要在规划和设计中对其进行补偿和完善。在景观设计中,应该从自然保护区以及周边自然环境出发,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认真贯彻全面规划、科学管理的原则,将恢复湿地生态工程,建立湿地示范保护区作为主要目标,重点保护各种野生动物、植物及其栖息地,充分掌握野生动物迁徙、取食、繁衍的规律,并积极探索湿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利用路径,以不破坏环境质量为前提,大力开展旅游经济,为野生植物和鸟类提供有效的活动场所。

2.2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设计与规划

不同的城市湿地公园其植被基础、立地环境都有差异,所以,设计生态景观时,应该对公园展开整体的植被景观规划,利用统筹规划来促进湿地公园景观的整体发展。不同类型景观植被覆盖率、骨干树种、特有植物等,应对其进行明确的分区、分级控制。第一,湿地生态核心保护区。该区景观规划以保持原有景观特色为主,维护原生种群与区系,以原生乡土植物为主。第二,退化湿地恢复区。该区景观设计应该以恢复湿地生态效应为主,按照原有湿地植被景观进行恢复,发挥湿地生态功能。第三,湿地缓冲区。该区景观以生态景观效应为主,将生态效应的体现作为前提条件,培育特有植物群落和地带性树种,适当引进生态与景观效应俱佳的植物。第四,户外游憩区。该区景观以乡土植物为主,形成以农作物、景观林为主要特色的景观效果。第五,建筑与服务设施区。该区以丰富的植被空间塑造为主,并保持一定面积的高绿地率,充分体现湿地景观的乡土性特点。

第2篇:生态公园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生态公园;景观;规划与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I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7-0124-02

1 引言

随着城市不断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越来越高,但生态环境也不断在恶化。一些干旱、雾霾天气、温室效应等极端的气候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而这也给人们的生活质量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因此,人们开始重视建设城市的生态环境。在城市当中,城市的生态公园占有很大的绿地面积,而这片绿色面积也能够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2 生态设计的概念

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影响的并且能够同生态过程相协调的任何设计形式都被称之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要尊重生物的多样性,有效避免人类破坏性地使用自然资源,以保持水和营养的循坏,生态系统以及人居环境的健康得以改善。生态设计来源于传统设计,但是又不同于传统的设计,详细情况见表1。

3 城市生态公园的概念

从一定角度上来讲,城市生态公园并不是一种新创造的公园类型,而是在城市的发展当中,在发现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整合相关的学科知识,在探索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地发展起来的。城市生态公园同传统城市公园的最根本区别在于生态的效益,详细见表2。

4 城市生态公园植物景观的设计原则

4.1 保留现存植物

首先,需要做的就是专业测评植物的生长状况,在设计生态公园的植物景观之前,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要尽可能地保留现存的植物,并在此基础上,测评现有植物的种类以及健康状况;其次,要避免物种的入侵,研究证明,一些入侵的物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损伤生态系统以及生物系统;最后,要保留现存的植物,并重视保护现存的植物,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构建更美观的生态环境公园的植物景观,以及将生态和美学的效果充分发挥出来,一定要充分保护公园的植物,使其能够健康的生长。

4.2 节省经济成本

在建设城市生态公园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消耗大量的物力。因此在进行建设的时候,要遵循经济节约发展的原则,使得城市建设能够实现良性发展。总结过去的实践经验,可以从以下几点开展建设的工作:首先,要尽可能地选用一些原生态的植物,而且要是当地的,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在原生态的植物环境下,更容易在后期对植物进行维护,使得成本得以降低;其次,在构建生态公园的时候,要尽量选用一些效益植物,选用效益植物能够使得自然的产值得以实现,有较好的经济性;最后,在移植大树的时候,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有效防止大树死亡,以及使得养护管理的费用得到降低,所以需要在大树移植时应用移植和技术以及恢复营养液。

4.3 景观生态美

在对城市生态公园的植物景观进行设计的时候,除了需要协调统一植物的形态,还要在形式方面将均衡的逻辑联系展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将植物的和谐性体现出来。与此同时,自然环境和生物的活力也能够将生态系统的生态美体现出来。因此,在对生态公园植物景观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做到和谐统一的形式,而且在对城市生态公园进行建设的时候,作为城市的居民也要主动地参与到建设中去,这样才能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态美。

5 生态公园景观的规划与设计

5.1 设计林下空间

在对城市生态公园进行植物的设计时,要尽可能地选择一些当地的植物来进行搭配和设计。这样除了能够将植物的成活率提高,还能够减少设计的成本。在设计的过程中,对于那些随处可见树木,一定要设计好林下的空间,在一般情形下,主要的基调可以选用一些地被植物,并以各个种类植物为协调,然后进行搭配当作设计的理念,在配置的时候,可以选用地被以及宿根花类花卉。从生态公园的角度来看,除了一些像道路、花坛边以及广场等建筑,其他的空间主要选用绿色的基调。因此可以将一些有观赏性质的草本植物和地被植物充分利用起来,将绿色的覆盖时间延长,使得绿色空间的覆盖率得以扩大,能有效地改善单调的林下空间的,使得整个公园都能够呈现出厚重和浓郁的绿色基调[1]。

5.2 景观设计

构建生态公园的最主要的颜色就是绿色,但是为了使得游客对美观性的需求得到满足,可以在绿色基调的基础上合适地添加一些有观赏性质的花卉,使得生态公园的更具美观性。比如将一些比较容易管护的,同时也抗旱的花卉放在园林当中一些重要的部位上,这样能够让公园有更丰富的景观。同时,在实行这样的设计的时候,要在人流量比较多的地方安排花卉,像亭子、行人休息处、广场、湖边等地方。并且要按照一年四季的需求,来对不同颜色的花卉以及品种进行选择。在种植方面,可以采取一些应季的花卉品种同不宿根花卉进行相互补充,这样能够确保在公园里,游客能够有长时间进行观赏的花卉。这样除了能够使得居民的观赏需求得以满足,还能烘托公园的整个生态景观[2]。

5.3 园林道路

连接整个园林和景区的主要元素就是道路,而且道路也是人们必须要经过的地方。所以,在设计的时候,要对道路绿地植物进行合理的配置,这样才能有效的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在一般情形下,园林道路中两旁的植物,一般起到的作用就是给游客观赏和遮阳。因此,在选择树木的时候,要尽可能的选用一些高大型的,比如垂柳、国槐、白蜡作为树种。而对于搭配的选择,可以选择合欢和泡桐。这样能够形成巨大的植物屏障,也能够使得公园的林冠线得以丰富,同时,也使得人们获得隐私的心理。另外,在对树种进行选择的时候,一定不要选一些会落果的植物,这样才能防止落果时给行人造成伤害。同时,也可以选择一些景观树以供人们观赏,比如,黑松和龙柏。总之,要随着季节的不断变化,将自然大气的景观风格营造出来,使得人们的观赏性需求得以满足[3~5]。

6 结语

社会不断在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在提高,但生态环境也在恶化,因此急需对城市生态公园的植物景观进行设计,设计当中,要从城市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多个方面和角度进行分析,并采取一些针对性的策略,让植物具备一定的观赏性以及实用性,从而将生态景观设计的整体效益提升。

参考文献:

[1]苏红利.原生态景观设计探讨:以惠农渠生态公园景观设计为例[J].中国园艺文摘,2016,32(1):142~143.

[2]张莹莹.城市生态公园景观设计方法略谈[J].农业与技术,2016,36(14):205,219.

[3]刘 宇,王海洋,韩浩章,等.鸿恩寺公园景观林规划区生态适宜性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5,54(23):5952~5955.

第3篇:生态公园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生态公园;规划设计;设计原则;路线组织;植物景观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燕子岭生态公园地处深圳市龙岗区坪山街道,位于坪山新区中部。坪山新区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迅速,公园休闲绿地稀缺,生态环境脆弱。为改善坪山新区的生态环境,并为区内居民提供休闲运动的场所,本项目具有实施的必要性。

1总体规划

1.1 功能定位

本公园的功能定位为市政公园,为园区居民及本地居民提供一个生活休闲和运动的好去处。

1.2 规划设计原则

1.2.1总体性原则——将燕子岭生态公园作为西部工业组团和坪山新区的绿化战略整体考虑,并与城市发展相协调。

1.2.2 特色性原则——突出地方文化特色,生态特色。

1.2.3 保护性原则——充分尊重自然环境,保护现有的生态人文景观。

1.2.4人性化原则——规划建设景观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类生存发展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优良生态环境空间。

1.2.5 可行性原则——结合现状实际情况,注重项目的可操作性。

1.2.6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自然与人工、动态与静态、日间与夜间、局部与整体、宏观与微观的时空可持续性。

1.2.7 安全性原则——公园道路选线与建设、游人观景平台、风景建筑及服务管理设施,应符合有关安全规定与规范,防止地质灾害发生。此外,三叉路口应设路标,预防森林火灾发生危及游人生命安全等。

1.3总体规划布局

1.3.1规划理念——城市绿心

本规划方案全面分析用地现状后,提出的规划理念为“打造城市绿心”。用地位于坪山新区的中心地带,位置重要,建成之后可以辐射周边,服务整个区域。以绿地环境和人文环境改造为契机,促使城市环境不断对周边地区形成的辐射效应,绿心不断搏动,促使绿色持续增值,才能实现城市可持续地发展。(见图1)

图1

1.3.2 总体布局

通过对基地的现场踏勘,在尽量减少土方量开挖的情况下,根据对人流线路的分析,设置了六个公园入口。主入口位于用地的西南面,设置有主要的集会演艺广场及体现公园主题的园林构筑物等,公园管理处及人工湖位于主入口东侧,形成了一幅湖光山色的美妙画卷。次入口位于用地东北角,由于现状地形存在较大的高差,通过对地形的整治,利用现状的高差关系,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变化的入口,给人们提供不同的景观视觉效果。入口广场上设置的图腾柱,强化了入口的标志性。青清茶舍入口选址在一个乱掘地上,通过对周边山体以及场地的的整治,形成一个具有荷塘月色、幽静竹林的休闲活动场所,供游人休憩品茗之用。燕子湖利用现状鱼塘进行整治,增加驳岸及水榭等休闲设施,形成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垂钓之地。其余公园入口均结合周边环境及景观节点需要进行布置。

每个出入口、景点之间都以园路及登山道连接,增加了公园的可达性。在山体制高点或视线开阔区域设置亭、阁等休息场地和观景平台,形成景观节点,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丰富了游人的空间体验。(见图2)

图2

2道路、公园出入口及路线组织规划

2.1 规划原则

2.1.1 在资源整合与资源共享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的已有市政道路与村道。

2.1.2 道路规划与公园地形、水体、植物、景点、公共服务管理设施结合,形成完整的道路网络和体验风景景观。

2.1.3 道路的设置展示了燕子岭公园风景景观空间,体现了公园地形地貌特征。

2.1.4 道路的转折、衔接通畅,符合游人行为规律、符合安全规范。

2.2对外交通

基地北面有一条市政路,西南面有规划市政路,南面沿坪山河有一条村道。沿这些道路设置出入口,分散布置,方便游人从各个方向到达公园。

2.3 内部交通

公园内的道路均为人行登山道和园路,步行道的设置原则是:结合地形,充分利用现状拥有的景观资源,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开辟出真正属于游人的步行游览路线,使人在自然环境中畅游,领略不同的视觉景观。步行道宽度为1.5~2米,材料以花岗岩及青石板为主,配上少量的卵石、洗石米等,形式自然,与环境融为一体。

2.4停车场

根据燕子岭生态公园的可游览面积,在主次出入口等设置市内公交车停靠站及机动车停车场。停车方式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即集中在北面次入口和南面主入口安排约200个停车位,在节假日人流量特别大、停车位饱和时,可允许部分车辆在路边停靠。

2.5竖向规划设计

竖向设计以保持现状地形为前提,在合理开发、减少对山体破坏的原则下进行设计。采用大范围自然粗犷,具体场地精致合理,注重细部刻画的方式,在保护现有完好植被、地貌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和场地的要求进行设计。规划后做到步移景异,功能与景观并重,使人们体验到山体公园在不同高度时的景观效果和登山乐趣,将寓教于乐与健身锻炼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整个公园以燕子顶为主要制高点,以其他山脊形成主要园路的地形格局,尽量在园区内做到土方平衡,开敞与闭合相结合,保证地形的美观大方,流畅。

对于不可避免设置的挡土墙结合环境艺术设计进行美化。

3植物景观规划与设计

3.1植物景观规划原则

3.1.1 规划原则

严格保护现有植物资源,保护古树名木;维护原生种群和区系,维护以森林景观为主的自然生态环境。

坚持乡土树种为本公园绿化树种主要种源,地带性植物类型优先的原则和植物多样性原则。

营造生态风景林,坚持生态效应与景观效应相结合的原则。

3.1.2树种规划

山体绿化体现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多景观的森林景观,大部分地域采用3-5年生苗木。对现状主大叶相思和尾叶桉林为主的山体规划实施改造,采用大混交的方式恢复和建设生态风景林地;对主要景点和道路两旁重点美化,形成具有特色的游路植物景观;

3.1.3景观创造

利用不同的植物配置方式,根据空间性质及功能,创造出不同性格的空间环境。通过植物的花、果、叶、干丰富景观,利用植物的季相变化丰富整个公园的色彩和时空变幻。同时,适当加大色彩丰富的香花型植物比重,并注重水边湿生植物和岩生植物景观的营造,创造出宜人的、生机盎然的植物景观。

3.2植物分区设计原则

3.2.1公园的绿化种植树种应选用乡土树种如:小叶榕、高山榕、橡胶榕、香樟、阴香、白兰、柠檬桉、龙柏、台湾相思等。

3.2.2为了充分发挥生态系统效益,尽早实现环境美,进行适当的密植,并衣照季相变化,考虑树种的搭配,做到常绿与落叶相结喝,乔木与灌木相结合,观花与观叶相结合,形成四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植物景观;

3.2.3绿化种植应考虑到整体效果的统一和局部效果的特色,总体上绿地广铺地被植物(芒其、蟛蜞菊、马尼拉草),形成底色基调。应采用自然与整形的结合,疏密与密植相结合的方式,整体绿化简洁.活泼;

3.2.4绿化种植应采用群体与单体结合,平面和竖向结合,乔木和灌木结合,乔灌木和地被结合的多种形式,结构丰富,具有立体的绿化效果;

3.2.5绿化树种应考虑倒植物学特性和生态需要,考虑到环境绿化的季相,色彩变化,色彩上选择色叶,开花树种;树形上选择冠形规整的树种,以大乔木为主,适量种植小乔木和花灌木。

3.3树种选择的原则

3.3.1要基本为公园植被区自然规律;

3.3.2以乡土树种为主;

3.3.3选择抗性强的树种;

抗性城市工业排出的“三废”适应性强的树种,以及对土壤、气候、病虫害、噪音等不利因素适应性强的树种。

3.3.4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相结合

4公共服务管理设施规划

公园内的公用设施、游憩设施、服务设施、管理设施和游路开辟等内容、数量、空间分布等,应考虑方便游人使用,为不同年龄、不同爱好、不同需求的游人着想,让游人在公园内玩得开心,尽兴而归。

公园公用设施:公厕、园灯、公用电话、垃圾箱、饮水站、路标、导游牌、停车场等设施。生态停车场布置在主次两个出入口及青清茶舍处,采用植草砖,结合绿化种植形成生态停车场。园灯结合主次入口和服务管理用房布置,照明标准参照有关标准执行。垃圾箱采用垃圾分类,培养环保意识,沿主要游览步道每隔400-600米设置一个,在公园南面设置垃圾转运站,整个园区的垃圾统一收集到垃圾站进行压缩转运。

导游标识系统:为了帮助游客正确且安全地使用各项设施,必须完善指引标识、入口标识、照明标识、警告标识、道路标识,标识设计应结合文化内涵设计和环境艺术特色,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使用木质或石材材料,成为公园内景观系统的组成部分。

厕所分布:公园的公厕主要分布在游人集中的区域和登山道旁,服务半径约为300米,蹲位数量按照游人容量的2%设置,管理用房及青清茶舍内亦有一定数量的蹲位供游人使用。

5结束语

综上所述,燕子岭生态公园在整个设计中本着尊重自然,归于自然的原则,充分体现出山体公园的特性及优势。现代化生态公园的规划设计要符合长远发展的战略思想,作为城市绿化美化、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为大众提供了身心愉悦空间,在改善现代化城市和居住环境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

第4篇:生态公园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生态城市;问题;规划

Abstract: urban ecological leisure environment planning and design of urban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belongs to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is developing to a certain stage of the inevitable result. It firstly summarizes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ecological city characteristics, and discusses the urban ecological leisure environment planning design key key.

Keywords: ecological city; Problem;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生态休闲带作为承载城市生态休闲行为的最佳环境空间,其发展形态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生态环境、旅游环境、城市格局与城市特色,并间接的调整着城市居民的生活形态,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如何创造出融生态和休闲双重功能的城市生态休闲空间,推动城市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这是一个较为崭新的课题,我国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尚处于起步阶段,大量的工作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因此有必要对城市生态休闲环境关键规划设计进行探讨。

1生态城市的内涵特征

作为城市生态休闲的空间载体,良好的生态休闲环境不仅是生态休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更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必然趋势和发展方向,能否提供高质量的城市生态休闲环境,是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生态休闲带的科学内涵在于:1)充分利用绿色植物,发挥植物的生态功能,调节生态平衡;2)美化景观,在绿色环境中提高艺术水平和文化品位,提高游览观赏价值,提高社会公益效益,提高保健休养功能,为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休闲、娱乐需要和人们生存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3)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生态群落;4)以有效的绿色屏障和隔离作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同时也是城市景观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2城市生态休闲环境关键规划关键设计

2.1生态整体规划设计

生态整体规划设计方法与传统城市规划方法是不同价值观体系下的城市规划方法,因两者倡导的价值取向不同,决定了两者在规划思想、内容、技术、程序等方面都将不同,并具有以下特点:

1)系统观。生态城市是一类极其复杂的城乡复合系统,其中各种社会、经济、自然因素通过各种功能流和反馈关系结成一个错综复杂的时空网络,系统思想将生态城市看作一个功能整体,而不是组分间的简单关联。2)综合观。城市规划不再仅仅是为了单纯的物质建设的需要,必须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同时考虑生态环境的安全。生态城市规划不再局限于物质规划,并改变其原先的统治地位,而融空间、经济、社会、环境等规划于一体,是一种综合性规划。3)区域观。生态城市本身就是一种城乡结合的区域概念,规划必须以其立足的更大区域范围为基础,并把城乡、区域、国家乃至全球不同地域空间层次规划结合起来进行整体思考研究和共同的行动,如规划应考虑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保护生物多样性等。4)开放观。生态城市规划是全过程接受社会公众参与,体现民主和追求社会公正的规划准则,不仅仅是规划制定过程中,在规划实施、管理、建设中都要给公众不同程度的参与机会。5)动态观。以静态的蓝图为手段的所谓“弹性规划”、“滚动规划”来解决不断变化的实际问题也是困难的,不能单纯从规划层面上找出路,必须将规划和管理作为一个整体才有可能解决,规划是承上(现状调查分析)启下(实施管理)发展环上的重要节点,只有规划、建设、管理形成有机互动的持续过程,才能提高规划的适应性。

2.2城市生态休闲环境系统规划

1)市区规划范围内的公共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和各类附属绿地是构成市区绿地的基础,是城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指标达标的基础,应该严格依照规划的各项指标和布局安排落实,以确保城市总体绿地系统有机完整地形成。

2)充分发挥城市内河水体的作用;城市内河按照风景观赏通航河道、通航河道和排水河道三类,以规划蓝线予以控制,加强沿河绿化,形成水体绿化网络,与道路绿化网络一起,共同形成城市的水陆绿化网络系统,构成城市绿地系统的“绿网”。

3)山水界面的景观控制。山水界面的景观控制是针对城市主要交通空间和其他开放空间处对山水之间的界面的规划,体现自然山水和城市空间的互相渗透,达到实际显山露水的效果。

4)强化中心城两条环路的绿化:城市绿化树种的规划,是一个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系统地进行树种规划,对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园林风貌和城市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布置成优美的观光、游览路和城市外环园林景观道。

5)绿地分类规划。一个城市的绿地主要是以公园绿地为主,而公园绿地是指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美化、防灾等作用的绿地。主要包括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及街旁绿地几类。公园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城市绿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包括以下类型:综合公园:包括全市性公园和区域性公园。社区公园:包括居住区公园和小区游园,本规划主要对居住区公园做出布局,小区游园在编制控制性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中具体确定。专类公园:包括儿童公园、体育公园、植物园、动物园、风景名胜公园、历史名园、树木园、游乐园和其他专类公园。带状公园:包括沿城市道路、水滨等设置的公园绿地。街旁绿地:包括分布在全市各种街道旁的广场绿地和小型绿地。

6)古迹绿地保护性规划。文物古迹绿地不是城市生态景观绿地系统分类中的一个类别,而是分属于公园绿地、附属绿地等绿地之中,但是它是全市绿地系统中最重要的和具有特色的部分。

7)湿地对改善和调节人居环境有重要意义。国内很多城市由于早期建设和规划的过程中,随着建筑用地的日益扩张,不同类型的湿地的面积逐渐变小,而且在一些地区开始呈现消失的现象。所以,要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景观系统,我们就必须在城市化过程中保护和恢复城市湿地,避免其生态服务功能退化而产生环境污染。

3结语

总之,城市生态休闲环境关键规划设计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目前,处于刚刚起步和探索阶段。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城市生态休闲环境关键规划设计的新思路,把生态环境系统规划与政策和管理紧密结合,大力发展生态休闲环境的改造,使生态休闲规划真正达到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以便规范管理。

参考文献:

[1]休闲名城:无锡城市发展战略定位[J].无锡日报.2007年4月26日.

第5篇:生态公园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私密性;心理学;园林景观规划;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1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建筑工程项目的日渐增多,如何实现城市发展与人类生存的和谐统一,如何在环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寻求平衡点,成为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人员需要认真思考与总结的问题。研究者认为,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园林景观规划过程中,需要注重体现私密性的设计要素,以满足城市居民对园林空间的休息、放松、精神需求,为城市居民创造温馨、愉悦的园林景观空间。

2城市公共空间园林景观规划私密性的情况综述

所谓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园林规划私密性,是指有选择地对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园林景观布局进行设计,从而起到控制城市公共空间作用与性能的预期目标。因此,研究者认为“私密性设计”可以理解为一种主观能动的积极选择和创造,打破城市公共空间的距离感和封闭性,确保城市居民在城市公共空间中享有舒适、自由的个人领域。根据城市公共空间园林景观设计的相关理论,当城市居民的经济水平升高到一定程度,生存权利和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将转而追求精神上的享受与满足。因此,城市公共空间的园林景观设计标准可以确立为,向城市中生活的居民提供生态环境、劳动环境与其他活动环境相互交融的私密园林景观场所。

3城市公共空间园林景观规划私密性设计中的不足之处

在我国经济水平普遍较低的时期,人们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园林设计不够重视,将注意力集中在工业生产与劳动力发展方面,导致城市公共空间小、布局狭窄,呈现出私密性特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部分建筑开发商过于看重经济利润,忽视了园林景观设计,导致部分园林景观缺乏连续性和层次性,设计过于形式化和表面化。

4城市公共空间园林景观规划私密性设计的注意事项

进行灵活多样的设计,重视细节空间的设计,才能真正达到使用者的满意,有效提升人们对园林景观的需求。

4.1园林景观规划过程中应当注意小群生态性

通常情况下,在园林景观的公共空间中,人们的交流都是三三两两一组的,这种交流方式就是社会学中提到的小群生态。从私密性应用的角度看,私密性不仅针对个人还针对这样的小群,小群生态也不喜欢受外界干扰,而小群体的大小有差异,则相应的空间形式也存在较大区别,我们在设计过程中要注重私密性应用的层次性和多样化特征,在园林景观空间设计中,充分考虑空间选择的多样性。

4.2园林景观规划过程中应当注意私密空间的可视性

园林景观中向私密空间通行的路线应当是可视的,要尽量提高空间的使用率。针对不同程度的私密性,可设计不同程度的可视度。可视化通常指对园林景观边界入口的处理,所设置的边界入口空间,能够直接影响到使用者是否顺利进入空间及进入的数量。与公共空间比较而言,私密空间的入口应当设计更多限定条件,既要充分考虑空间感,也不能从视觉上隔绝与外界的联系。所以,应当充分考虑园林景观疏密有致的组合性质,延长道路和场地间的距离,增大空间私密程度。

4.3园林景观规划过程中应当注意辅助设施的灵活性

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应当针对人们的不同需求,充分满足使用者扩大空间及多样化使用功能需求。园林景观公共空间的标签并不明确,空间的公共性或者私密性由使用者的使用状况决定,比如可采取灵活的处理方式,使外部景观设施的灵活性显著提升,像园林景观中的观景踏步、花台边缘以及矮墙等等都可设计成座区,但设计时要考虑与人的尺度相符,使人们选择形式及范围拓宽。

4.4园林景观规划过程中应当注意空间范围的适度与合理

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园林景观设计,应当注重呈现空间范围的适度性与合理性,避免公共园林空间过于狭窄,产生打扰他人休息活动,进入他人私有空间的感受;公共园林空间也不能过于宽广,给人们一种疏离、荒凉、空旷的孤独感。因此,有关设计单位和设计师应当合理把握空间范围的规格与合理性。

4.5园林景观规划过程中应当注意科学设置过渡空间与边界

作为设计公司及其所属的设计人员,在城市公共空间园林景观私密性设计过程中,应当注意对过渡空间与边界的科学设置,将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联系起来,既不能让私密空间独立于公共空间的整体之外,应当做到二者之间的和谐与统一。设计人员需要考虑到,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地面材质、高差和标志物等因素,将对城市居民的行为活动产生影响与限制,容易让居民产生走入其他空间的感受想法和心理活动。因此,设计人员应当灵活应用上述设计对象,赋予景观园林强烈的心理感观,营造空间感和私密感,为城市居民打造既具有整体性、连续性,又具有独特性和私密性的公共空间。

4.6园林景观规划过程中应当注意呈现自由与舒适的空间性能

作为设计公司及其所属的设计人员,在城市公共空间园林景观私密性设计过程中,还应当保证公共空间的自由与舒适属性,满足人们休息、放松、休闲的心理要求,设计出便于沟通交流、进行活动、安全自然、视野开阔的城市公共空间。综上所述,城市公共空间园林景观规划的私密性设计过程中,应当从自由与舒适的空间性能、科学设置过渡空间与边界、空间范围的适度与合理、辅助设施的灵活性、私密空间的可视性和小群生态性等方面加强注意与思考,既要满足城市居民的精神需要和物质需求,还要注重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作为设计人员应当不断提升个人专业素养与技能,不断优化设计方案,打造优美、舒适、愉悦的城市公共空间。

参考文献:

[1]张金超.园林景观规划的主题与文化研究[J].乡村科技,2017(20):43~44.

[2]孟祥伟.风景园林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程序及其方法探究[J].工程技术研究,2017(5):207~208.

[3]杨春顺.浅谈城市公共空间园林景观规划中私密性应用[J].中国林业产业,2017(4):72.

[4]戚勇,杨涵.城市生态绿道在园林景观规划中的应用[J].中国建材科技,2017(1):66~67.

第6篇:生态公园规划设计范文

景观生态园林也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部分,并且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兼具自然地景和人工景观的区域,其对于城市的意义尤为独特和重要。 营造生态园林景观,即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把人工建造的环境和当地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增强人与自然的可达性、参与性和亲密性,使自然开放空间对于城市、环境的调节作用越来越重要,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健康而完美的城市格局。

一、景观生态园的概念

生态园是以生态学的原理在继承和发展传统园林的基础上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科学的植物群落,建立人类、动物、植物相联系的新秩序,达到生态美、科学美、文化美和艺术美的四美生态园林工程。

二、景观生态园的内涵

1.生态园是具有观赏性和艺术美,能够美化环境,创造宜人自然景观,为城市人们提供游览、休憩的娱乐场所。

2.生态园是具有改善环境的生态作用,通过植物的光合、蒸腾、吸收和吸附,调节小气候,防风降尘,减轻噪音,吸收并转化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净化空气和水体,维护生态环境。

3.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

三、生态园的分类

从自然资源角度化分,可分为以下几类:

1.自然保护区生态园(区)类2.森林生态公园(区)类3.地质生态公园(区)类4.农业生态园(区)类5.城市生态保育(区)类。

从产业经济与技术角度化分,可分为:

1.观光农业生态园2.都市科技型生态园3.休闲度假型生态园

四、景观生态园的规划设计原则和总体思路

1.因地制宜,综合规划设计

生态园的规划应充分考虑原有农业生产的资源基础,因地制宜,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水电、食宿及娱乐场和度假村的进一步建设等。另外,生态园的规划必须结合生态园所处地区的文化与人文景观,开发出具有当地农业和文化特色的农副产品和旅游精品,服务社会。

2.培植精品,营造主题形象

生态园规划应以生态农业模式作为园区农业生产的整体布局方式,培植具有生命力的生态旅游型观光农业精品。另外,要发挥生态园已有的生产优势,采用有机农业栽培和种植模式进行无公害蔬菜的生产,体现农业高科技的应用前景,形成产品特色,营造“绿色、安全、生态”的主题形象。

3.效益兼顾,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园的规划设计以生态学理论作指导思想,采用生态学原理、环境技术、生物技术、和现代管理机制,使整个园区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经过科学规划的生态园主要是以生态农业的设计实现其生态效益;以现代有机农业栽培模式与高科技生产技术的应用实现生态园的经济效益;以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实现它的社会效益。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三者相统一,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光农业生态园。

五、生态园整体规划方案

1.生态园功能分区规划

依据资源属性、景观特征性及其现存环境,在考虑保持原有的自然地形和原生态园的完整性的基础上,结合未来发展和客观需要,规划中应采取适当的设计实现园内的功能分区。

A、生态农业示范区

生态示范区是生态园设计的核心部分,它是生态园最主要的效益来源和示范区域,是生态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态示范区的规划设计应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遵循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

B、观光旅游区域

生态园规划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以绿色、健康、休闲为主题,在园内建设花艺馆、野火乐园、绿色餐厅、绿色礼品店、农家乐活动园、渔乐区、农业作坊、露天茶座、生态公园、天然鸟林等休闲娱乐场所,让游客在完美的生态环境中尽情享受田园风光。

C、科普教育功能区

旅游科普规划时应遵循知识性原则、科技性原则、趣味性原则,例如可以通过在生态园中设立农业科普馆和现代农业科技博览区等科普教育中心,向游人介绍农业历史、农业发展现状,普及农业知识和加强环保教育。还可在现代农业科技博览区设立现代农业科技研究中心,采用生物工程方法培植各种农作物,形成特色农业。这样生态园一方面可以为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科普教育提供基地,为大中院校和中小学生的科普教育提供场所,同时也为各种展览和大型农业技术交流、学术会议和农技培训提供场所。

2.生态园中其他规划

A、园路规划

依照园林规划的设计思路,从园林的使用功能出发,根据生态园地形、地貌、功能区域和风景点的分布,并结合园务管理活动需要,综合考虑,统一规划。园路布局既不会影响园内农业生态系统的运作环境,也不会影响园内景区风景的和谐和美观。园路布局主要采用自然式的园林布局,使生态园内景观美化自然而不显庄重,突出生态园农业与自然相结合的特点。

B、给水排灌工程规划

生态园以生产有机农产品为主,园内农业生产需要有完善的灌溉系统,同时考虑到环保及游人、园工的饮用需水,所以进行给水排水系统的规划。规划中主要利用地势起伏的自然坡度和暗沟,将雨水排入附近的水体;一切人工给水排水系统,均以埋设暗管为宜,避免破坏生态环境和园林景观;农产品加工厂和生活污水排放管道接入城市活水系统,不得排入园内地表或池塘中,以避免污染环境。

C、园区绿化设计

生态园内的绿化规划,均以不影响园内生态农业运作和园内区域功能需求出发来考虑,结合植物造景、游人活动、全园景观布局等要求进行合理规划。全园内建筑周围平地及山坡(农业种植区域除外)绿化均采用多年生花卉和草坪;主要干道和生态公园等辅场所(餐厅、科普馆等等)周围绿化则采用观花、观叶树为主,全园内常绿树占总绿化树木的70%~80%,落叶树占20%~30%,保证园内四季常青。

3.生态园的建筑设计

生态园建筑是生态园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应根据生态园的环境、定位、投资等因素量身设计。好的生态园建筑创意也能吸引游客。生态园的建筑,应以绿色、生态、环保为主,要突出生态的主题。同时,作为供游人休闲、度假、体验的场所,还要注意建筑物与环境与游客之间的融洽关系。

第7篇:生态公园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森林公园;生态学;规划应用

我国的森林游憩业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1982年建立了第一个部级森林公园――张家界森林公园,台湾省也于同年建立了第一个森林公园――垦丁森林公园。截止2006年底,全国共建立森林公园2 067处,总经营面积1 569万hm2。其中部级森林公园660处,经营面积1125万hm2,省级森林公园955处。森林游憩业已成为林业产业中最具活力和最有希望的替代产业和新兴的主导产业,被誉为正在崛起的“朝阳产业”。然而,森林游憩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近阶段,森林风景区的景观建设主要表现为以下问题:1)森林风景区景观建设在我国刚刚兴起,各种法律法规不健全,很多风景区规划只追求功能和经济效益而缺少生态意识;2)森林风景区景观的开发模式设计不合理,引起不利的生态影响;3)森林风景区景观建设忽视自然生态过程,导致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受损;4)森林风景区景观管理薄弱且于生态层面的针对性差,无节制的人类活动进一步加剧了森林生态环境的破坏;5)森林风景区景观的开发力度控制不当,缺乏维持适当生态容量的理念,盲目追求经济利益,森林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森林游憩存在的这些多样化的问题,关键是要处理好森林游憩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矛盾,以及树立科学规划和设计理念,对风景区实施适度开发原则,在尊重自然、满足人类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森林风景区的规划和设计,景观生态规划的出现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思想的产生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环境认识的转变,景观生态规划的定义应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景观生态规划是指将广泛意义上的生态学原理,包括生物生态学、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等各方面的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及知识作为景观规划的基础,它对应的表达应该是景观的生态模式规划,这里的景观表达是空间层次上的涵义,而狭义上的景观生态规划则是将景观生态学作为景观规划的基础,它相应的表达应该是景观生态模式的规划。

1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

森林公园的总体规划一般包括森林公园基本情况介绍分析、总体布局和景观规划、服务及基础设施规划、保护工程规划和组织管理、投资概算及效益分析五部分。

1.1基本情况介绍分析

基本情况介绍分析是对森林公园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与说明,包括当地的自然地理情况、社会经济情况,生态环境、风景资源评价、开发建设条件分析和客源市场分析等,其目的是提供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所需要的基础资料与数据。

1.2总体布局和景观规划

总体布局是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骨架,明确森林公园的艺术构思、总体意境和空间布局;景观规划包括景观景点规划和植物景观规划,主要是进行景点、景物和植物景观的设计。

1.3 服务及基础设施规划

服务设施规划主要是根据预测的游客规模,布置住宿、餐饮、商贸和娱乐设施,确定它们的规模和位置;基础设施规划主要是各级旅游道路布设,供电、给排水的管线布设和设备选择,广播、电视等设施的安排等。

1.4保护工程规划

主要是资源与环境保护规划,内容有生物资源保护、景观资源保护、环境保护和旅游安全等,其重点就是森林旅游资源的保护;根据森林公园生态环境的重要程度,有时要做环境影响评价。

1.5组织管理、投资概算及效益分析

明确组织管理的形式,进行森林公园建设的投资概算,提出资金筹措方案,最后进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分析评价。森林公园的总体规划直接影响着森林旅游者对旅游地的评价与满意程度、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旅游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是决定森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森林公园的总体规划是森林旅游能否成功的关键。

2. 景观生态学理论

景观生态学理论包括景观生态学和景观生态规划。

2.1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是对于不同尺度上景观空间变化的研究,包括对景观异质性、生物、地理和社会原因的分析,是连接自然科学和有关人类学科的交叉学科,主要由地理学上的景观和生物学中的生态构成,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景观系统的整体性、景观要素的异质性、景观研究的尺度性、景观结构的镶嵌性、生态流的空间聚集与扩散,景观演化的不可逆性与人类主导性以及景观价值的多重性。

2.2景观生态规划

景观生态规划是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以区域景观生态整体优化为基本目标,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其目的是使景观内部的社会活动与景观生态特征在时间和空间上协

调化,达到优化利用景观,景观生态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景观生态学基础研究、景现生态评价、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以及景观管理,景观生态规划必须遵循整体优化原则、异质性原则、多样性原则、景观个性化原则、环境保护原则以及协调发展原则等,景观生态规划属于生态规划的范畴,其研究虽然包含生态组分的合理利用问题,但主要是对生态系统合理利用的研究,它更注重景观内生态系统的空间动态稳定性,因此,只要在森林旅游的规划中把研究尺度相应扩大,同时借助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那么很多生态规划的模型就可以用于进行森林公园的总体规划。

3. 景观生态学理论在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中的应用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空间格局、生态过程及其演化动态的学科,由于其拥有较成熟的景观空间格局的测定、描述以及统计指标体系,因此景观生态学在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运用景观生态规划方法对森林公园进行规

划。森林公园的森林旅游资源分布一般呈现出点、线、面的空间格局关系,这种关系符合景观生态学斑块、廊道、基质的基本组成,在森林公园中,功能分区规划、旅游道路规划和植物景观规划的结果将会影响森林公园的生态环境。旅游道路不合理,所形成的廊道网络导致景观破碎化,功能分区中游乐区、接待服务区等区域的人为活动造成明显的生态干扰过程,植物景观设计中人工林的营造将会改变森林公园原有的景观格局,它们是森林旅游发展过程中最常见的也是最根本的人为问题,由此引出的其他生态问题进一步造成了生态旅游环境恶化、物种减少等诸多现实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内容,因此,借助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和解决森林公园森林旅游规划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是非常有针对性的,并且是切实可行的。

4. 结论

森林公园的总体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而将景观生态理论作为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主要理论基础并指导其实践,可以提高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保证森林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肖笃宁。李秀珍,高峻,等.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第8篇:生态公园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城郊型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规划设计;植被特点;景观设计原则

that 城郊型森林公园处在城市市区或郊区,它不同于一般的森林公园和城市公园。就其自身条件来说,城郊型森林公园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一定的生态基础,其森林景观资源丰富度介于森林公园与一般城市公园之间。森林景观是森林公园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因此有必要对城郊型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规划进行研究。出于对上述特点的充分理解和把握,以及考虑到城郊型森林公园用地类型比较复杂这一状况,在对城郊型森林公园进行规划设计时应重点把握森林景观的规划设计[1]。

1城郊型森林公园植被特点

1.1森林资源优势

城郊型森林公园的主体资源往往是分布在山地丘陵或湖泊水库的森林景观和野生动物资源。城郊型森林公园的基地环境与城市中心的一般绿地、主题公园等相比具有相对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风格更具野生性和野趣性。有部分或大部分区域保持了原始的森林生态系统,森林景观及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较高。

1.2森林资源劣势

由于城郊型森林公园处于城市市区或郊区,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它不同于一般的森林公园以景色秀美、风光无限为基础。基地通常受到人为干扰,大部分区域天然次生林消失殆尽,森林景观以人工林、经济林为主,林分结构简单,森林生态功能等级和森林健康也处于较低水平[2]。同时,城郊型森林公园的用地类型比较复杂,通常会涉及矿山废弃地、工业用地、村庄、果园、农田、林地等诸多种类。

2森林景观规划原则

2.1系统性

根据系统论原理,系统的功能大于系统各部分功能的总和。在设计中改变以往植物景观设计中拼拼凑凑,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的“绿化”方式,通过分析基地特点,对森林景观采取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逐级规划方法,创造整体协调、自然开敞的绿地系统。

2.2生态优先

在生态、经济、社会三大系统协调统一发展过程中,生态系统及其基本规律具有基础性、决定性地位,是经济社会系统及其规律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根本前提。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发展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主要目标,城郊型森林公园以生态保护及生态恢复为核心,因此在对森林景观规划时,首先考虑的应该是生态问题,协调和统筹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2.3突出特色

城市森林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是城市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生命力的载体。城市森林培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景观和文化效能,为城市居民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文化效能是森林综合效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森林景观打造时必须符合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在树种选择及景观营造时要符合栽植地的文化气氛,突出当地的特色。

2.4分期规划

以先绿后景、分步实施为建设方针,突出规划的时代性和前瞻性,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在确保“黄土不见天”的基础上,逐步调整规划区的生态性和景观性。近期遵循先种植后建造的方针,主要进行大面积的植树造林和林相改造。按不同区域植被的生长势和布局情况对其进行不同等级的保护以及植被恢复、重建。中期以完成生态基础设施为主,建设游览道路,继续植树造林。远期在中期建设基础上完善各园区建设,加强各园区联系,形成整体森林公园。

3实例项目研究

3.1项目概况与基地植被现状

照母山森林公园规划总面积约421.80hm2。规划区照母山位于渝合高速路以东,渝北区内高速路与冉家坝之间,属于大竹林—礼嘉组团与观音桥组团之间的隔离绿带之一。是重庆北部新区重要生态绿岛和城市背景,对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形成城市优美天际轮廓线有重要影响。该基地按照《重庆市北部植物园总体规划》实施步骤的安排,在2003~2007年4年时间内,北部新区大礼组团隔离带规划已完成植物园1期主景区建设的初步工作,大量的基础绿化使该区绿化初具效果,环境有所改善,人气有所提升。随着北部新区开发建设力度的加大,山水园林城市、森林重庆建设步伐的加快,规划建设全面铺开。

照母山森林公园规划控制范围较大,主要涉及农田、林地、荒地、居民社会用地、交通用地及水

域。规划区内野生植物覆盖率约占总规划面积的40%左右,主要为泡桐、桑树、刺槐、臭椿、青杠、柑橘、珊瑚树、桉树、麻椰树、构树、黄葛树、慈竹等。地表土壤斑块情况严重,植物景观缺乏统一性和整体性。

3.2森林植被恢复及景观营造方法

3.2.1宏观规划。宏观尺度规划首先注重园区绿地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比如它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功能、它作为城市背景的功能等,其次考虑园区自身绿地的完整,做到先绿后景,分步实施。规划中利用gis技术分类提取出植被分布现状、道路便捷程度、水域保护、视线因子、坡向及坡度6个单因子分析图,然后从生态保护和景观营造的角度对6个因子进行叠合分析,同时以隔离带的气候(风向、光照、地灾、土壤)为基础,利用gis多因子叠加分析技术得到4个分区,并对不同类型的用地采取不同的森林景观营造方法。

一是重点景观林区。将坡度、植被现状、道路三因子进行叠加分析提取出满足坡度小于25%、现状为农田、荒地及交通便捷的区域。该区植被状况较差、地势平坦、交通便捷、景观视线通畅,规划为公园的景观区,植物景观主要是结合功能、景观风格来布置。二是林地保护及改造区。在gis中将园区森林植被郁闭度高、景观效果好的林地提取出来作为林地保护区。将园区植被现状、坡度因子叠加,分析提取出坡度小于25%、现状为荒地及景观效果较差的林地作为林地改造区。对基地中森林景观及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较高的区域采取保护措施;荒地进行补植套栽,营造常绿针阔复层混交林,创建多层次、多季相、多美学效果的森林景观;景观效果差的林地可以先对过于郁闭、老化、杂乱的林分进行透光抚育,改善林地立地条件和卫生状况,再对林下已有的幼苗、杂灌木等有选择地作保护性抚育管护。三是森林水土保持区。将坡度、植被现状因子叠加,分析提取出坡度大于25%的荒坡地带,作为水土保持区。这些区域坡度较大、荒地较多,不适宜进行建设活动,因此把这些区域规划为水土保持区,主要进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多林种多树种优化森林植物资源科学配置,恢复和丰富地带性植被类型。四是森林水源涵养区。将gis缓冲区分析出的水体重点保护区域提取出来作为水源涵养区。该区域利用森林公园内现有的池塘、水库、汇水区等低洼处,选用耐水湿的乔、灌木及水生植物,营造林缘湿地植物景观,对水体进行保护。

3.2.2中观规划。中观规划是在宏观规划的基础上,以生态优先为准则,根据公园的性质、功能、立地条件等对整个园区进行划分,利用划分的结果,因地制宜对各个区的森林景观进行打造。本次规划中的分区结果不仅仅是以功能分区来确定的。一般城市公园的空间布局模式是按功能分区来确定的,但是城郊型森林公园的功能模式应该是以生态保护及生态恢复为核心的生态、使用、美观三大功能合一的模式[3]。这种功能模式要求其空间格局不能仅以不同的使用者和使用功能来划分,而应统一于生态保护和恢复的基本目标。因此,对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进行规划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即以保护、优化、恢复现有的森林景观为主,对适宜的区域进行适度开发,既可以保证用地作为城市的重要区域发挥出最佳效益,又可以快速实现森林公园的雏形,为以后的生态恢复打好基础[4-6]。此次规划为满足森林公园生态、科普、游憩的功能,结合基地现状,将隔离带规划为3个主要片区,即森林游赏区、森林体验区、森林培育区。

森林游赏区是全园核心区域,它分为5个小的景区。规划着重体现人与自然及人与人的和谐共生,以展示各种与人相关的植物为主,如与人类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生活化植物、与文明相关的文化性植物及与气候相关的地带性植物等,进行植物展示与科普宣传。森林体验区主要发挥水源涵养的功能,游人活动较少。该区植物覆盖度较高,在保护原有植被不被破坏的同时通过补植,对原有植被进行修复和改造。森林培育区地势陡峭,是连接交通要道及居住片区与公园的重要区域,为森林公园提供森林景观资源的同时促进片区生态系统稳定,承担城市的防护及卫生隔离功能。该区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植被恢复。

3.2.3微观设计。微观设计则是把植物景观的规划落实到每个小的景区及景点。本项目主要涉及森林游赏区的5个小景区,根据每个区的功能和主题不同,进行不同的植物景观营造。以打造照母山孝文化主题为特色的孝源林为例说明。该区以寻觅孝文化之源为主题,以使游人了解孝文化内涵为目的,以集中展示与孝文化相关的植物为特色,并结合主题建筑营造不同的植物景观,让人们置身于大自然中,了解孝文化的历史文脉。其中的孝文化植物园是以集中栽植蕴含孝文化内涵的植物为主的生态展示景区。园中主要打造“椿萱并茂”(古时以椿树象征父亲,萱草象征母亲),“槐荫留情”(以槐树为主要植物,配以其他植物种类,营造一个关于孝与爱的植物空间),“竹影婆娑”(竹类中有许多种类与中华孝文化有一定渊

源,借竹之名传播孝文化)等景点;再结合基地上的水池,种植一些水生植物。

4参考文献

[1] 兰思仁.国家森林公园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 战国强,许文安,韦强.试论城郊型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j].广东园林,2005(5):21-24.

[3] 邓毅.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 吴秀英,刘海燕.大连湾森林公园生态恢复性规划[j].现代园林,2009(6):11-14.

[5] 王艳,陈东田,侯可雷,等.城郊型森林公园规划中的性质定位[j].林业科技开发,2007,21(1):104-107.

[6] 冯磊,胡希军,罗慧敏,等.城郊型森林公园环境评价及研究——以宜昌市夷陵森林公园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24(3):177-180.forest landscape planning should be carried out from 3 scales,such as macro view,middle view and micro view,so as to promote the landscape quality,and to realize the eco-efficiency and visual effects of the parks soon.

第9篇:生态公园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要点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随着城市中心区用地日益紧张,传统城市公园的建设趋向饱和,新兴的城市湿地公园逐渐成为风景园林行业研究的热点之一。作为一种独特的园林绿化形式,城市湿地公园在城市绿地中扮演着过渡与发展的角色,其园林景观注重原生态与人工的结合,其规划设计成果往往是多学科交流合作而成的。

1. 城市湿地公园理论归纳

1.1 城市湿地公园概念

根据国内外目前湿地保护和管理的相关文献,城市湿地公园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1]。

1.2 城市湿地公园的特点

城市湿地公园中具有天然湿地类型的湿地资源,它们具有一定自然生态影响力及代表性[2]。同时城市湿地公园能供人们观赏、游览并且开展科普教育和科学文化活动,并具有较高保护、观赏、文化和科学价值。城市湿地公园的湿地必须位于城市规划区内,必须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范围内。

1.3 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意义

建设城市湿地公园,可将城市融入大尺度生态系统中, 有机地将湿地水景、湿地动植物景观、湿地文化、湿地小气候等与城市功能融为一体,将会大大改善城市环境。此外,还可以提高城市环境容量与安全水平, 并且巧妙地融合进城市湿地效益, 满足多方位的城市功能,建设出鸟语花香、空间宜人的城市,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 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案例分析

目前我国已建设若干城市湿地公园, 笔者选择不同地域的案例进行介绍, 并且对其规划设计要点进行分析。

2.1 香港湿地公园

香港湿地公园位于天水围新市镇东北隅,接近香港与深圳的边境,占地 61hm2。该项目满足生态、景观、游憩、文化宣传、科普教育及野生物栖息地保护等多种功能[3]。香港湿地公园园区被划分为旅游休闲区和湿地保护区。旅游休闲区主要包括室内游客中心和室外展览区等,为游客提供欣赏、研究、洞悉自然的场所;湿地保护区占地约 60 hm2,由不同的生境构成,包括咸淡水栖息地、淡水湖、淡水沼泽、芦苇床、草地、矮树林、人造泥滩、红树林、林木区等,使游客能够亲身体验湿地自然环境和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特点。公园中不同区域的游径使用了不同类型的栈道形式,标识大多采用鸟的形象以增加其可识别性。硬质景观的部分材料选用本地废旧物品,包括军器厂的花岗岩废料,周边流浮山渔村中弃置的蚝壳等,都被巧妙地运用在入口景观设计中。

香港湿地公园的规划特色体现在公园选址方面。公园依托的是极富香港特色的城市背景,这便衬托出了园区周边天然的湿地景观。通过公园景观以及人工湿地的建设,实现了风貌由城市向湿地转变,景观由人工向自然过渡。

2.2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区西部,距离西湖5km,占地10.08km2,其在空间布局上可归纳为“三区、一廊、三带”。整个保护区分成三大区域:东部是湿地生态保护培育区;西部是湿地生态景观封育区;中部是的湿地生态旅游休闲区。“一廊”指环绕保护区自外而内由常绿高乔木、低乔木、灌木、草本植物、水边植物五个层次组成。“三带”指的是紫金港路“都市林阴风情带”、沿山河“滨水湿地景观带”、五常港“运河田园风光带”。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景观特色是其丰富的湿地景观,主要地貌为低洼的水网平原,有较为显著的桑基鱼塘和柿基鱼塘。 在这良好的湿地景观基础上,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人们呈现出各种天然与农作文化相结合的景观,体现在包括园路、园桥、驳岸及植物等方面。

2.3 北京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北京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地处北京市海淀区西北地区, 位于海淀区上庄镇稻香湖风景

旅游区内,距离北京市中心约30km。规划面积达700km2。翠湖湿地公园包括湿地生态核心,湿地景观展示,湿地休闲科普,湿地研究实验,湿地管理服务。

翠湖湿地公园的景观特色为变化的水面, 这也是开展生态游览的理想场所。 规划遵循环境优先、最小干预、注重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利用恢复和扩建后的湿地以及良好的田园风光开展滨水踏青、野生动植物观赏、湿地生态展示等活动,使游客获得人与自然交融的体验,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3. 我国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要点总结

通过分析我国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案例, 可以看出其规划设计类型呈现多样性, 公园的规划布局形式丰富,这为城市湿地公园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而对于我国城市公园规划设计要点有如下总结。

3.1 强调生态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体规划以改善生境为先,加强保育林带,最大程度减少人为干扰,保护和培育栖息地环境。在对湿地生态特点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地处理好湿地生态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3.2 结合生态旅游规划

完善各种生态旅游服务设施与保护监测设施。保证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实现自然与人文的有机结合。将旅游对城市湿地公园的影响降至最低。并且在规划中体现 “以人为本”的原则,满足人们体闲游览和观光的需求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3 布局须合理

城市湿地公园的合理布局体现在多重方面, 其中功能布局须考虑与湿地有关的各种活动所衍生出的内容;交通的组织则须考虑游览路线与城市湿地的关联,可供步行、骑车和解说介绍的游径也需精心设计; 此外配套设施的布局在城市湿地公园中也尤为重要, 除游客中心外,还包括具有科普教育功能的野生动植物观察站,甚至宾馆、餐厅、影院等。

3.4 要素设计到位

3.4.1 水体景观设计

水是湿地形成、发展、演替、消亡与再生的关键,因此城市湿地公园中水体景观的设计

是重中之重。水系统的设计应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水源一方面来自于现状天然水资源,

另一方面来自于城市排放的水, 经过沉降池以及植物过滤床后进入水体。

3.4.2 硬质景观设计

设计结合自然是城市湿地公园设计的一大宗旨,这种自然往往体现在硬质景观材料的使用上。硬质材料应取自本地的材料,尺寸与材质上区别于传统城市公园,不宜过分人工化,并且投资比例应该有所控制。

3.4.3 植物景观设计

城市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设计重点在于自然植物群落的模拟重建,配置应遵循物种多样

性,再现自然的原则,体现陆生―湿生―水生生态系统的渐变特点。设计中应大量使用城市园林绿化中不常见的乡土湿地植物,尽可能地模拟自然生境。

3.5 生物多样性的营造

城市湿地公园的生境创造很大程度上在于生物多样性的营造,因此在自然植物群落构建的基础上, 野生动物的保护与引进就成为公园建设的一大课题。 不同类型野生动物的分类展示需要有相关的园林景观设计进行结合,形成植物、鸟类、鱼类和其他生物相对稳定的生物链, 保持整个动植物、微生物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湿地公园是维护和改善城市湿地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途径。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在园林绿化专业的基础上,需要多专业进行协作完成的。通过统筹协调,使得规划、设计和管理有机结合,以便于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更加科学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J].风景园林.2006(1)

[2] 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J].北京规划建设.2005(2)

[3] 林锐芳.香港湿地公园规划理念.湿地科学与管理,2006(3)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