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学文献论文范文

医学文献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文献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学文献论文

第1篇:医学文献论文范文

关键词:医学哲学;医学哲学思想史;医学人文精神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在“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时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得到长足的发展,当时盛行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中医学将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引入中医学,与中医学自身固有的理论和经验相融合,以说明人体的形态结构、生命过程,以及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因而形成了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与中医学固有理论和知识相融合的独特医学理论体系。挖掘和研究传统医学哲学思想,对于我国现代医学人文精神的研究和重塑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1《易经》、《黄帝内经》为中医学的形成奠定哲学基础

中医学的形成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是有理论准备和积淀的。学术界普遍认为,春秋时期的扁鹊秦越人所提出的“信巫不信医”为“六不治”之一,标志巫医相混的时代结束,不科学的巫术开始从医学剥离出去。古人还认为疾病产生于人类“逐欲之道方滋,而五味或爽,时昧甘辛之节;六气斯,易愆寒燠之宜。”于是“饮食伺衅,成肠胃之眚,风湿候隙,遘手足之灾”[1]。还认为“暨炎晖纪物,识药石之功;云瑞名官,穷诊候之术”[1],才有了中医中药。“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2],即只有伏羲、神农、黄帝的书才能救助病人,而且许多医学史书籍也都普遍认为“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难经出,更洋洋”[3]。而《黄帝内经》问世前,医学理论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哪些人充当医生,许多文献所谈都过于粗疏。笔者认为在这个时期奠定中国医学的哲学基础主要是来自于“六经”之一的《易经》,其充当医生的人也多来自于早期“儒”的社会职业之中。

“六经”之一的《易经》不仅奠定了中医学的哲学内容,如阴阳学说、天人合一的理论等,而且在思维模式、方法上也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而后者比前者在支配这一医学的行为上则更为重要。例如:在思维模式上,《易经》提出了"形而上为之道,形而下为之器"的道器论,在由“器”(物)升华为“道”(意)的过程中,《易经》主张要经过“观物取像”、“立像尽意”、“以像喻意”的过程,这里的“像”应该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特色之处,作为哲学体系,在取譬中,它也成为医学的思维模式。在方法上,取像类比是典型的《易经》,也是中医学被广泛应用的方法。“天人合一”原本是中国先民的重要思维方式,并被《易经》中的每一卦相包含。在中医学形成的过程中,吸纳了这一重大命题,以人取譬于自然,因此就有了“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的对应关系[4]。古人把物质世界的阴阳五行学说运用到医学的领域,借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成为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最有影响的哲学思想和方法

精气学说,是古代先哲们探求宇宙本原和阐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精气学说认为,精气(气)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本原,精气自身的运动变化,推动和调控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此学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渗透到中医学中,促使中医学建立了精为人体生命的产生本原,气为推动和调控生命活动的动力的精气理论,并对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藏象经络理论、病因病机理论、养生防治理论的构建具有方法学方面的重要意义。

阴阳学说,是建立在唯物论基石之上的朴素的辨证法思想,是古人认识宇宙本原和阐释宇宙变化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阴阳学说以“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说明相对事物或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存在着相互对立、制约、排斥、互根、互用、互藏、交感、消长、转化、自和等运动规律和形式,宇宙万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世界本身就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中医学将阴阳学说用于解释人体,认为人体是由各种既对立制约又协调统一的组织结构、生理机能所构成的有机整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学说帮助中医学构筑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并贯穿于其中的各个方面,指导着历代医家的理论思维和临床实践。

五行学说,既是古代朴素的唯物辨证的宇宙观和方法论,又是一种原始而质朴的系统论。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可在不同层次上分为木、火、土、金、水5类,整个宇宙是由此5类不同层次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生克制化运动所构成的整体。中医学以五行学说解释人体,将人体的五脏、六腑、五体、五官、五志等分归于五行之中,构筑以五脏为中心的5个生理病理系统,并以五行的生克规律阐释此5个生理病理系统的相互关系。五行学说帮助中医学建立了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和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的整体思想,构筑了人体脏腑经络的系统模型,并用于解释疾病的病理传变和指导对疾病的诊断和防治。

精气、阴阳、五行诸学说,虽是我国古代富含唯物辨证法的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确实起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历史的限制,仍存在着较多的局限性。人体的生命活动是非常复杂的,尚有许多深层次的规律和机制需要去探索、去揭示,用古代哲学的精气、阴阳、五行诸学说尚不能全面和从深层次来阐释人体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规律和机制。因此,我们对精气、阴阳和五行诸哲学思想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原始朴素的阶段,应该结合现代自然辨证法的研究成果,提高一个层次;对人体复杂的生命过程的研究,也不能仅用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来阐释,而应该在中医学整体思想的指导下,一方面吸收中国古代人文学科的精华,一方面运用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进行细微层次的研究,以逐渐揭示人体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

3天人相应、心身统一、临床诊治整体观与气血变化恒动观是哲学思想的具体应用

3.1天人相应整体观人与自然界有着相类相通的关系;人与天地相参,与自然界息息相通,生命的根本在于人之阴阳与天之阴阳的相通相应:“生之本,本于阴阳”(《素问》)。自然界阴阳五形之气的运动,贯通于人的生命活动之中:“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于天气”(《素问》)。

3.2心身统一整体观人的生理功能具有整体性,人体的各种脏器,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堆砌而是相互协调、相互联系地维持着生命活动;生理与心理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统一体,生理状态决定着心理状态:“黄帝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歧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素问》)。心理状态影响着人的生理状态和病理状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

3.3临床诊治整体观《内经》在对病因、病机、局部病变和整体状况的关系、各种治疗方法的关系等方面的论述,鲜明地表达了整体思维的特征。如认为局部病变是脏腑病变的整体反映,因此在诊治局部病症时,要:“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素问》);强调将各种治病方法综合起来,根据具体情况,随机应变,灵活运用,使病人得到适宜治疗:“古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素问》)。

3.4疾病转化恒动观《内经》借用哲学“恒动观”的概念﹑原理,认识人体生命过程的永恒运动及其伴随发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转换过程。它认为世界是运动的,生命在于运动。事物与现象运动的化与变,以及事物和现象量与质的状态为基本内容。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篇》曰:“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搏,成败之所由也……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素问·灵兰秘典论篇》在论述脏腑功能之后总结谓:“恍惚之数,生之毫厘,毫厘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此外《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灵枢·天年》篇关于人体生长发育的论述,《素问·热论篇》关于热病传变过程的记载,都是以恒动观为思想基础的。

4传统医学哲学思想的现实人文意义

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易经》、《黄帝内经》阐述了医学人文观念、医生思维素质和医学职业品格等方面宝贵思想。为医学人文思想教育提供具体要求。

4.1医学人文观念第一,以生命为本的医学本质观。《内经》指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素问》),病人的生命高于一切,医家当以病人的生命为本。因此,在为病人诊治的时候,如同面临万丈深渊,极其谨慎;同时要象手擒猛虎一般坚定有力,全神贯注,决无分心:“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素问》)。第二,以人文关怀为本的医学目的观。《内经》认为,医学的目的不仅是疗病救伤,更重要的是对人的关爱:“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有终时”(《内经·灵枢》)。《内经》认为,医者应关爱病人的生命,对病人满怀同情和仁爱之心,以尊重和珍爱病人的生命为出发点考虑问题:“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灵枢》)

4.2医者思维素质第一,完善的知识结构。《内经》从整体论的观点和医学的复杂性出发,对医者的知识结构有着独特的见解:医者不仅要具有医学知识,而且应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内经·素问》),这样的医者,《内经》称之为“上工”。第二,主观与客观相一致。医者的诊断属于主观认识,病人病情属于客观事实。《内经》认为病人的病情是第一性的,“病为本”,医者的诊断是第二性的,“工为标”。医者的主观与客观相一致,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而主观背离客观,治疗就将失败。第三,理论联系实际。《内经》认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医者才能掌握医学的规律而不迷惑;对事物的要领了解极其透彻,才是所谓明事达理的人。

4.3医生的职业品格第一,接诊疗病有方。《内经》认为,医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需要从业者具有特殊的职业品格。在接诊的时候,医生应该注意起坐有常,举止得体,思维敏捷,头脑清醒:“是以诊有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行,以转神明,必清必净”。《内经》要求医者诊病时要具有高度负责的精神,全面观察,全面分析:“故诊之,或视息视意,故不失条理,道甚明察,故能长久;不知此道,失经绝理,亡言妄期,此谓失道”(《素问》),《内经》对“粗工嘻嘻,以为可知,言热未已,寒病复始”(《素问》)的不良职业作风予以了严肃的批评。第二,医患交往有礼。《内经》对医患交往的的方法和礼节作了首创性的阐述,首先提出“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的医患交往的一般礼节,突出强调了“临病人问所便”的重要性(《灵枢》)。

【参考文献】

[1]唐·孔志约.新修本草序[A].唐·苏敬等撰,尚志钧辑校.新修本草辑复本[M].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81:11.

[2]唐·王冰.黄帝内经素问[M].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1997:3.

第2篇:医学文献论文范文

?P键词:文献类型 描述性文献 分析性文献 临床医学 科研

中图分类号:G25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7(a)-0191-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mprove medical information services by studying the document type of clinical medical thesis. Methods:18778 pieces of writing of Guilin and Liuzhou and nanning Guangxi in CBM and Core Journals from 2006-2015 were analyzed by chisquare test.Results :The local clinical medical research papers are mainly base the analytical literature(χ2=22.7,P

Key Words: Document type; Descriptive literature; Analytical literature; Clinical medicine; Scientific research

临床医学论文是研究疾病发生、病理及转归的总结。大多属于临床应用研究。常分为诊断、治疗和护理等方面[1-3]。尽管文献类型因素只是文献标引的辅助标准,但对读者选择和利用文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4]。该文论文分类是基于CBM数据库的临床论文分类方法。即按期刊栏目将临床医学文献分为综述、讲座、译文、病历报告、临床实验、随机对照实验、Meta分析及多中心研究等八类[5]。文献类型分布的统计是本地临床科研现状和走向的一组重要数据信息。开展对临床医学论文类型的比较分析,则对医学院校图书馆在新形势下掌握本地临床科研特征,做好信息服务及科研服务有着积极的意义。

该文以该校校园网数据库CBM本地版为检索工具,以2006―2015年间桂林、柳州和南宁三发表的临床医学核心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将这些论文按其写作特点再归类为描述性论文、分析性论文及其他类论文名下。计数并统计分析。试图从这个角度为临床科研创新提供信息服务。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以桂林医学院校园网数据库CBM本地版收录的2006―2015年间作者单位为桂林、柳州和南宁的临床类核心期刊论文为统计源。

1.2 方法

1.2.1 检索策略

应用CBM本地版的高级检索路径构建基本检索式:(桂林or柳州or南宁)[作者单位]and2006-2015[年代]and(综述or讲座or译文or病例报告or临床实验or随机对照实验or Meta分析or多中心研究)[文献类型]。再分别选择第一作者为桂林或柳州或南宁医疗单位的核心期刊论文18 778篇。

1.2.2 文献整理

将检索出的18 778篇文献分别归组到描述性论文、分析性论文及其他类论文三类。分析类论文含临床实验、随机对照实验、及多中心研究,描述性论文含综述、病历报告,其他类论文含讲座、译文、及Meta分析。然后分组进行χ2检验。多中心研究是由多位研究者按同一试验方案在不同地点和单位同时进行的临床试验,划归在分析性论文类,综述划归描述性论文是其为对某一专题的综合描述[6]。

2 结果

共整理出表1~表6。该文设置表1是为了比较桂林论文数量在广西主要城市之间的地位。其余表格重点分析桂林论文的分组比较的具体情况。

3 讨论

3.1 临床医学科研论文类型的一般概况

表1显示,2006―2015年间,桂林临床医学科研论文数量总体介于南宁和柳州之间。较南宁少,较柳州多,属于中游水平(χ2= 45.07,P

2006―2015年间,桂林临床医学研究文献大致情况是分析性论文占67%,描述性论文占31%,其他论文占百分比不足2%(见表2)。在2010―2015年间,分析性论文比2006―2010年间的分析性论文增加了10%,描述性论文则降低了10%。(表3,χ2=22.7,P

分析性研究论文一般具有目的、方法、材料、结果及结论等结构要素。可较直观反映临床科研成果,体现科研水平和价值以及科研工作者的严谨科学态度。分析类文献数量大,所占比例高,除了有临床学科的应用研究性质因素外,尚与其对期刊影响因子的贡献率大有关。有研究认为[7],分析类文献对期刊影响因子的贡献率为80.22%,为所有类型文献之最。分析类文献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参考价值大,是能够产生较高下载和较高被引的文献类型[8]。另一方面,应该认识到不同文献类型在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中有各自作用,应注意体现不同的文献类型在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服务中应有的功能。

3.2 临床?验论文在分析性论文中所占比例大

无论在2006―2010年间,还是在2011―2015年间临床试验类论文数量均大于随机对照实验的文献(表4,χ2=10.02,P

3.3 描述性论文类型以综述文献为主

综述有增加的趋势。2006―2010年间综述类文献占68%,而在2011―2015年间综述占75%(表5,χ2=6.7,P

3.4 其他文献类型变化

近10年来,Meta分析、讲座及译文始终较少,但它们的数量间差异不大(表6,χ2=1.4,P>0.05,差别无显著性)。Meta分析为一种统计方法,用该方法对具备特定条件的、同课题的诸多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对收集的多个研究资料进行分析和概括,以提供量化的平均效果来回答研究的问题而整理出的文章形式。是循证医学的需要。讲座是医学杂志上经常刊登的一种与学科有关的科学趣闻或新的发展,以扩大知识的一种文章形式[12]。具有培养新人普及知识的目的。值得加强引导。此外,鼓励译文也具有扩宽眼界,发现创新的增长点的价值,应引起业内应有的关注。

第3篇:医学文献论文范文

关键词:  中医医史文献 学科 机遇

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的发展前景日益清晰,主要体现在以中医各家学说、中国医学史、医古文、中医文献学为核心的课程分化重组,以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与中医医史文献研究所、中医院校图书馆的机构整合,特别是以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智能融合为基础,融汇自然科学、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人文社科等多学科知识系统、协作系统的形成,将为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的发展开创崭新的未来。

课程分化

课程分化主要是《中医各家学说》、《中国医学史》、《医古文》、《中医文献学》等课程为核心的分化。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中医文献学概论》入选山东省省级精品课程,《中医药信息工程学》、《医学信息学》等6种教材入选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暨新世纪高等医学院校创新教材[1]。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作为副主编单位的《中外医学史》(全国中西医结合专业规划教材),已在全国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专业广泛应用,还参编了全国规划教材《实用中医信息学》,创新教材、精编版教材《中医各家学说》和《中医医案学》,并开设了《中医信息学与中医科学数据整理》、《中医信息学与中医科学临床数据整理》、《中医信息学与中医期刊数据整理》和《中医信息学与中医古文献整理标引》等选修课。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科根据不同的目标群体对课程进行了整合与分流,改革并丰富了医古文课程,将单一医古文课程拓展为以医古文本体课程为核心,以面向七年制、本科生的《古汉语通论》、《中医古籍训诂》等拓展型、提高型课程为重点,以面向留学生的《医古文基础课》、《中医汉语》,以及面向本科生的《诗经概要》、《古代文化名著赏析》等外向型、发散性课程为补充,融合古汉语、训诂、目录、版本、音韵、中医文献等在内的中医特色系列课程,并编写、出版了相关讲义和教材[2]。

机构整合

机构整合主要是中医药院校在中医医史文献相关教研室整合的基础上,与中医药院校相关科研机构、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医史馆、博物馆的整合。

辽宁中医药大学就是以中医医史文献研究所为依托,包括两个教研室,覆盖医古文、中国医学史、中医文献学和中医各家学说4个三级学科和中医文献数字化研究室,构成了体系完整的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体系,其“中医文化研究中心”为辽宁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医史教育博物馆”为辽宁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科普基地[3]。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以中国医学史教研室、各家学说教研室、医古文教研室(包括中医文献信息室)为核心科室,以中医文献研究所、中医药博物馆、校图书馆为依托,并吸收中医基础理论、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多个科室以及文献研究所的教研人员参加,使科研实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4]。

河北医科大学为增强图书馆的活力,发挥中医文献研究所和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医史馆的作用,正在酝酿图书馆、中医文献研究所、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医史馆的整合。

学科系统

一是中医药院校图书馆、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与中医药科研院所、图书报刊出版编辑单位的课题协作、教材编写协作、文献整理研究及其中医医史文献学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教育的精品课程协作,特别是全国中医药学会中医医史文献分会、中医名医学术思想研究分会、中医药文化分会、全国医学会医学史分会、全国科技史分会医学史专业委员会之间的紧密协作,将形成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多行业、多领域、多方位协作系统。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科成立了学科专业委员会,聘请了全国知名专家为学术顾问,在全国较早运用计算机技术开展中医药文献整理研究,直接参与国家和上海市多项中医药数据库及信息网站的建设[4]。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也分别于2002年和2004年参加了全国中医古文献知识库整理标引和国家科技部信息共享网中医药科学数据库的建设。今年还作为全国中医药学会中医名医学术思想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单位参与全国古今名医学术思想研究,主编《燕赵名医》。

二是中医医史文献多学科知识系统的形成[5]。随着中医医史文献学科课程整合、学科交叉、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也给我们提供了跨越发展的机遇,跨越中医药学、文史学科、信息学科多个领域的知识系统正在形成。

三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与临床医学交融系统的形成[6]。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与临床医学交融是时代的需要,学科发展的需要。文献交流的最高形式是交融,古籍文献与临床医学的交融则是文献交融的最高形式。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实践活动发展的必然,就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与临床医学的交融。现存数以万计的中医古籍蕴涵着千百年医家医学思想、论治经验,期待我们去发掘整理,并向临床提供具有实用和开拓价值的信息。而且,要与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社会文化形成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与临床医学交融的开放系统。

总之,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的发展从课程整合到机构整合、系统整合,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社会形态发展的必然;从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交叉复合发展到中医医史文献课程分化重组,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多行业、多领域、多方位协作系统,多学科知识系统、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与临床医学交融系统的形成,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实践活动发展的必然;从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知识更新到形成新的学科知识系统,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知识形态发展的必然。

【参考文献】

 

1 袁 浩.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医史文献学科[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封三.

2 张亭立,孙文钟.上海中医药大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医古文建设纵横谈[J].中医教育,2008,27(4):20~23.

3 刘 飞,康 健.传承中医文献培养实用人才——发展中的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研究所[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封底.

4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编辑部.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上海市重点学科简介)[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4):封底.

第4篇:医学文献论文范文

关键词:医学论文;论文写作;高校语文;教学方法

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并明确了核心素养是: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此框架下形成研究产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语文核心素养的构建基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其中,写作能力是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关键途径,也是当前学生适应社会岗位的重要能力。[1]在高校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教学中,学生可能产生较多的感悟与理解,这些感悟可能对医学的发展和学生自身的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受限于学生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的欠缺,部分学生难以准确表达其感悟与理解,制约了学生的医学研究能力的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高校医学院校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要求日益提高,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医学知识与实践经验,还应当具备良好的论文写作能力,要求高校语文教学应对医学生开展针对性教学,为学生论文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意义

在高校语文教学中开展医学生论文写作教学,对于学生、学校和社会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

大学时期是人生学习的黄金阶段,在此阶段就注重培养医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对医学生来说是大有裨益的。因为他们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者,其写作能力直接关系到其文献发表数量与质量,从而对学生的职业生涯产生直接的影响。论文写作能力是医学生必备的重要能力之一。医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论文写作能力,才能顺利完成各种医学文书,例如:实验报告、病例讨论、调查报告、医学会议纪要、毕业论文等[2]。而且就业后也难免需要撰写大量的病历、完成科研论文。如果不具备论文写作能力,医学生从上学到工作,无时不刻都会受到负面影响,从而阻碍个人的发展。正如科学家卢嘉锡说:“一个只会创造,不会表达的人,不能算是一个真正合格的科学工作者。”因此,医学论文的写作是医学院校培养医学生科研能力一门重要的课程。通过学习,让医学生敢于动笔、乐于动笔,并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这对医学生来说,将会是一生的财富。当前,文献发表类型与数量也是评价医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是职称评级和晋升的重要依据,通过在高校中开展医学论文写作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写作能力培养和发展的机会,促进学生掌握医学论文写作技巧,提高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从而将临床实践经验转化为可供参考的医学知识,实现学生自身知识的增长与能力的提升。[3]

(二)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新时代背景下,学生发表文献质量与数量是衡量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参考依据,也是高校学术氛围的重要体现,优化高校语文医学论文写作能力教学方法,能够促进医学教学成果向高质量论文的转化,从而提高学校的竞争实力。医学生的医学论文写作能力的提高,一方面可以提高医学生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启迪他们的学术思想。这些学术思想是在大量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并且能通过论文的形式被不断地探索与交流,相互启迪,形成新的学术思想,以加快医学院校的教育事业的新发展。医学生论文的水平往往能够体现出医学院校的教学水平。医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高,学校是间接的受益者。因为学校是教育的场所,培养大批能创作出优秀医学论文的人才,这也是判断学校真实实力的一个标准。为适应当前中国高等教育高速发展的形势,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已是当务之急了,所以学术论文仍然是检验教学质量和水平的一个重要方式。

(三)实现研究成果对社会的反馈

高校既是知识传承的阵地,也是科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生不仅是知识的学习者,同时也是医学科学研究的探索者,通过高校语文医学论文写作教学的指导,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成果转化为可传播的知识,能够实现医学研究的积累与传播,进而促进医疗技术的突破,以高质量论文的形式实现对社会的反馈。医学生是将来从事临床及医疗工作的专门人才,他们通过不断的实践,积累出较多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这都是十分宝贵的,将这些经验和教训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总结,并以论文形式发表交流,才能发挥巨大的指导与借鉴作用,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科研和医疗水平,造福于人民。医学科研工作者的写作能力高,社会也是根本的受益者。因为医学的发展必将推动社会的发展。医学论文质量越高,对社会的贡献也就越大。医学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为写出高质量的医学论文打基础。所以高质量的医学论文对医学的发展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对人类社会的贡献更是不可小觑的。

二、高校语文医学论文写作教学方法研究

(一)合理应用案例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实现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发展。在医学论文写作教学中,部分学生对医学论文的类型、结构、类型等认识不足,可能存在将研究论文与综述论文混淆的问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将论文写作教学理论与教学案例有机结合起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论文格式、要素,能够加深学生对医学论文写作的理解。[4]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商学课程,通过选取真实的案例来提高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价值,在解说案例的过程中,学生逐渐掌握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技能。例如,在医学论文写作中,普遍要求表格采用“三线表”格式,通过案例教学方法,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三线表格式设置技巧,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案例教学应用中,教师应注意教学案例选择的科学性、代表性,围绕学生写作能力发展和课堂教学要求而选择教学案例,尽量避免选择界限不清、容易混淆的文献资料,提高学生对论文写作技巧的掌握。

(二)对比教学方法,明确不同类型医学论文区别

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医学论文可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按文献资料来源划分,医学论文分为原著论文和编著论文;按写作目的划分,医学论文分为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按学科和课题性质划分,医学论文可分为基础医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预防医学论文和康复医学论文。不同目的、类型的论文,其写作要求和内容存在较大的差异。例如,原著论文是作者开展的实验研究、临床观察、调查报告、病例报告、病例讨论等,是作者的第一手资料(即直接资料)。而编著论文则是根据已发表的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合、阐述,从而实现医学某一领域、专题研究成果的梳理,即以间接资料为主,属于第三次文献。为了明确其中的差别,避免学生出现混淆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高校教师可采用对比教学的方法,收集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组织学生观察、讨论不同类型医学论文写作之间的差别,从而使学生掌握不同类型论文写作要点,促进高校医学论文规范化。

(三)强化写作训练,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写作实践是巩固和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在高校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讲解医学论文要素和格式要求,还应当组织开展论文仿写训练,巩固学生对论文写作知识的掌握。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结合医学生专业方向搜集相关文献资料,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数据,由学生自行搜集相关参考文献,并进行仿写训练。为了督促学生尽快完成,教师应与学生约定写作时限,学生完成仿写后以Word文档的形式交给教师。教师应研究、归类学生写作训练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在下一节课中进行集中讲解,实现论文写作教学的良性发展。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加强作文讲评和指导。讲评每周至少进行一次,以一项内容或一个题目为准进行现场片段仿写训练,之后对优秀和最差的文章进行交流,并自评和互评,明确学习什么,改正什么,使之共同提高。

(四)结合岗位需求,开展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新时代,医学生只有不断适应岗位要求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这其中包括病例分析、调查报告、临床观察等资料写作。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快速适应岗位要求,教师可根据学生专业情况,精心设计写作情境,组织学生讨论、研究病例报告、分析等资料包括哪些要素和阐述方式,并以此作为课堂作业,由学生讨论完成论文框架结构。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进行适当的启发和点评,从而加强学生综合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满足医生岗位要求。

三、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医学论文写作是医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对自身、学校和社会都有着积极的作用,高校语文教师应注重教学观念的探索与发展,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高校语文写作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满足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培养要求和就业发展要求,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赵丽华,鞠善宏,王海艳.高校学生科技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从高校学报退稿率看高校学生论文质量[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8,27(1):26-28,117.

[2]陈帅.高校学报助推硕士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改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7(6):123-128.

[3]林加西.高校学报在科技论文写作学科建设中的作用[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3,33(5):98-100.

第5篇:医学文献论文范文

【关键词】 针灸 医学史 文献综述

近五年来关于针灸医学史的研究,涉及针灸的经络、腧穴、针灸的技法、针灸的处方与取穴、针灸的临床、针灸的医家、针灸的医籍、针灸的教育、针灸的中外交流等方面,其中以腧穴、灸法、处方与取穴、临床、医家、医籍研究比较多。通过这些研究,可以勾划出目前国内针灸医学史的研究方向与水平。

经络与腧穴方面的研究

这几年来,一些研究探讨了经络与腧穴的起源、发展过程。曹铁军等探讨了经络及腧穴起源及其意义[1],华萍等归纳、总结经络研究的各个流派[2],常小荣等论述了腧穴学的历史发展过程[3],谭奇纹对汉代以及汉代以前经络腧穴文献进行全面系统考证[4],黄龙祥研究了腧穴主治的演变[5],刘立公等对古代文献中三焦经及其腧穴主治进行统计[6],崔孟镐选取腧穴理论组成部分之一脏腑俞募穴的内容进行研究[7]、黄思琴等对古代文献中百会穴的记载进行研究[8]。

在针灸铜人方面,黄龙祥对东京国立博物馆针灸铜人的外形特征、经穴数量、穴名书写特征、经穴归经以及经穴定位特点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考察[9],黄龙祥等还在系统考察明代正统铜人沿革的基础上,确认了现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针灸铜人为明正统铜人,同时确认正统铜人的性质是仿宋天圣铜人,可视为宋代国家针灸经穴标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文本的权威解释[10]。

针灸技法与取穴方面的研究

针灸技法的研究主要是在灸法方面。于赓哲对唐宋民间医疗活动中灸疗法的浮沉作了的时代背景分析[11],杨威等总结出清朝灸疗的发展状况、分析了清代灸疗的发展特点[12],箱大昭通过日本灸法历史资料的回顾以及现代灸法文献的研究,系统地展示日本灸法的发展历史、源流以及演变过程[13]。田纪钧总结了刃针疗法的历史渊源[14]。

黄涛研究了古代文化因素对针灸选穴的影响,并且还分析针灸方的演变及选穴规律[15~16],杨兆民探索了古今针药并用的源流[17],樊旭通过对古今针灸治疗泄泻病的文献的整理及分析研究后总结出针灸治疗泄泻病的常用处方及配穴规[18],张瑞峰等研究了古代针灸防治“中风”处方规律[19],富作平通过对古今文献的分析及研究,总结出针灸治疗中风病的高频次处方[20],郭向军等总结出针灸治疗哮喘病的主要穴位、归纳出哮喘病针灸常用处方及其配穴原则与规律[21]。

针灸治疗疾病史

针灸治疗疾病史方面主要集中在内科疾病方面,比较突出的研究是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刘立公等人运用计算机对多种古医籍中使用针灸方法治疗各科疾病的内容进行统计方面。刘立公等对古医籍所载有关针灸治疗消渴、瘟疫内容进行整理研究[22~23],王妮探讨了哮喘病的针灸防治规律、以及各种方法和临床证型之间的选穴配穴规律项等[24],王全林分析归纳了宋代针灸补肾法的基本特点[25],李永宸等总结了岭南医家采用针灸治疗鼠疫、霍乱的经验[26]。在外科方面,刘立公研究瘕积聚、瘤核赘突的古代针灸治疗特点[27~28],李云等总结了古代针灸歌赋治疗痛证的特色[29]。五官病方面,韩红探讨了五官病针灸用穴的技法[30]。另外,王宇恒等从历代文献中对针灸疗法禁忌症的论述进行整理[31],李戎分析针灸“人神禁忌”学说中的“尻神”辨误[32],贺小英评述针灸时间疗法的发展历史及现代临床运用[33]。赵诚基还探讨了古代医家创立针灸“治未病”方法的学术思想、理论基础、以及探索针灸“治未病”规律[34],武晓冬等探讨了古代针灸文献中有关症候群鉴别方法[35]。

医家与医籍方面

对针灸医家的研究大部分是对古代医家的研究,对近、现代的医家研究相对较少。魏稼、王家骜、王红云分别研究了张仲景的针灸学说、针灸特色及其对针灸学的贡献[36~38],黄晓菁、安贺军、曹中兵等分别研究了孙思邈的针灸学术成就、总结了孙思邈对外科灸法的贡献,及其对诸风病的治疗[39~41],严善馀探讨了王国瑞对针灸学的贡献[40],王千怀等总结了王执中对针灸临证方剂的贡献[43],严善馀探讨了窦默针灸学术思想[44],袁宜勤对徐凤的针刺调气说、治病八法说、子午流注针法说、灵龟飞腾八法说等针灸学说展开研究[45],余雪琴、高希言等分别总结了杨继洲对灸法的贡献[46~47],俞昌德等总结了楼英的针灸学术思想[48],袁宜勤等探讨了吴昆的针灸学术思想[49],赵欣纪等总结了近代医家陆瘦燕对针灸学术的贡献[50]。

与针灸相关的古籍研究除了经典著作如《内经》、《伤寒论》、《针灸甲乙经》外,对金元时期的《标幽赋》以及明代的针灸医籍的研究也比较多。李广钧、白云来、王小平、徐晖分别对《内经》中的经络学说、针灸的时间疗法、针灸调经原理、刺禁展开研究[51~54],刘智斌、薛西林、贺君、訾明杰分别对《伤寒论》的针灸疗法、针灸应用特色、针灸的应用规律作了探讨[55~58],李福芝、赵忠顺分别研究了《伤寒论》中针灸在六经病中应用、太阳病桂枝汤证针灸配穴特点[59~60],顾一煌等分析《伤寒论》用灸规律[61]。李素云等对《黄帝明堂经》腧穴主治内容的构成特点进行分析 [62],王家骜等探讨了马王堆医书针灸学术成就[63]。张宝文、张胜春、纪军、李戎、刘建民分别研究了《针灸甲乙经》与《太素》互校内容、处方用穴特点、处方配穴的特点、禁针禁灸腧穴、妇科疾病的治疗[64~68]。 冯禾昌通过《太平圣惠方·针经》总结唐代针灸医学特点[69],万文蓉、李万庆分别探讨《千金要方》哮喘选穴配方特点与针灸禁忌[70~71],王天生等探讨了敦煌遗书《灸经图》治疗五劳七伤特点[72]。严善馀总结了王执中《针灸资生经》对针灸学的贡献[73]、任玉兰等探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腧穴归经的方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74]。周鹏等总结了《玉龙歌》的针刺治痛特色[75]。王雪苔对金代佚名氏《针经》进行考证[76],苏春梅、杨俊生分别探讨了《标幽赋》的语言特点、对针灸的贡献、学术思想[77~79],严善馀总结了《卫生宝鉴》针灸学术特点[80],韩秀珍、邹敏分别研究了《针灸聚英》的学术思想及其对火针的贡献[81~82],张芙蓉等对《琼瑶发明神书》成书年代及作者考进行考究[83],金亚蓓探讨《奇经八脉考》对奇经理论的贡献[84],肖元春对《针灸集书》进行了系统的文献整理研究[85],王继等探讨杨继洲《针灸大成》四篇“策问”的学术价值[86]。刘立公等总结了张镜的《刺疔捷法》在临床上的经验[87]。武晓冬采用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考据学等传统的文献整理和史源学的研究方法,结合了计算机信息处理等手段,对《存真环中图》进行全面、高效的辑佚和考证[88]。另外,李相昌对朝鲜太医许任的《针灸经验方》进行研究[89]。

其他方面研究

1.针灸的通史或各时代的研究

针灸的通史研究方面,比较突出的是黄龙祥主编的《中国针灸史图鉴》。该书分上下2卷,载图1 998幅,总745页,按内容分为“内景与外景”、“明堂与经络”、“器具与技法”、“处方与取穴”、“按摩与导引”、“医家·医籍·医学”、“其他”等7大类,是目前国内医学史领域最大的一部图集。该书既是文物收集、鉴定、保护等方面最新研究成果的集中反映,又是中国针灸博物馆的形象大使和中国针灸发展史的一个缩影[90]。

阎杜海等总结了宋金元时期针灸学的贡献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深远[91],叶险峰等分析了宋代社会背景对针灸学的影响[92],谭源生分析了民国时期经络学、腧穴学、针刺手法主要演变产生的原因及演变产生后对后世的影响,并从中吸取正反两方面经验,为当今针灸学发展提供借鉴[93]。

2.针灸学术的教育、传播、中外交流史

张永树研究了以承淡安为代表的澄江针灸学派在海外传播的史迹[94],陈泽林等对中日两国针灸教育的历史进行了比较[95],冯诗婉介绍了针灸医学在美国的历史和现状[96],李照国等探讨了灸术在西方的早期历史[97]。朱兵认通过metu系统探讨经络的中外交流[98]。

3.针灸医学史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黄涛研究了古代文化因素对针灸选穴的影响,他认为由于针灸方中文化因素的混杂,影响了人们对古代针灸方的正确理解[99]、柴克义分析了中国古代哲学对针灸学的影响[100]。

近五年来,针灸医学史特别是在针灸医家、医籍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且,有不少的学者从语言学、训诂学、哲学等其他学科的角度对针灸医学史展开研究,但总的来说,针灸医学史研究仍还很薄弱。今后,除了加强对于针灸的经络、腧穴、处方、取穴、临床、医家、医籍等方面研究外,应重视利用计算机的存储、检索等先进技术,对史料、医籍进行深入挖掘、系统整理、认真研究,以大力弘扬针灸医学。另外,还应加强对针灸近代史、教育史、中外交流史等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曹铁军,黄 芳.对经络及腧穴起源及其意义的探讨[J].中医药学刊,2006,24(3):551.

2 华 萍,吕 虎,原 林,等.经络研究的四大主流学派及其分析[J].中国针灸,2006,26(6):407.

3 常小荣,王 超.腧穴学的发展历史概况[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3,(6):51.

4 谭奇纹.汉代及汉代以前经络腧穴文献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 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集,2004.

5 黄龙祥.腧穴主治的演变[J].中国针灸,2001,(3):52.

6 刘立公,顾 杰,沈雪勇.古代文献中三焦经及其腧穴主治的统计报告[J].上海针灸杂志,2005,24(11):37.

7 崔孟镐.腑俞募穴源流考[D].中国中医研究院2004年博士论文集,2004.

8 黄思琴,田小平,黄英华.古代文献中百会穴的记载[J].吉林中 医药,2006,26(1):61.

9 黄龙祥.东京国立博物馆针灸铜人研究的突破与反思[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5,24(1):1.

10 黄龙祥,徐文斌,张立剑,等.明正统仿宋针灸铜人鉴定与仿制[J].中国针灸,2004,24(5):355.

11 于赓哲.唐宋民间医疗活动中灸疗法的浮沉———项技术抉择 的时代背景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21(1):62.

12 杨 威,马小丽.灸疗的发展状况及特点[J].中国针灸,2002, 22(3):202.

13 箱大昭.日本明治以来灸法发展的历史与现状[D].中国中 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集,2003.

14 田纪钧.刃针疗法(1)——刃针疗法的历史渊源[J].中国针灸, 2005,(2):71.

15 黄 涛.古代文化因素对针灸选穴的影响[J].中华医史杂志, 2005,35(4):214.

16 黄 涛.针灸方的演变及选穴规律分析[D].中国中医研究院 针灸研究所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集,2003.

17 杨兆民.中医针灸、方药并用源流纪略[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3,4(04):202.

18 樊 旭.泄泻病古今针灸处方规律的研究[D].辽宁中医学院 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集,2003.

19 张瑞峰,蒋松鹤.古代针灸防治“中风”处方规律的研究[J].针刺研究,2006,31(5):308.

20 富作平.中风病针灸处方配穴原则及规律的研究[D].辽宁中 医学院2002年硕士学位论文集,2002.

21 郭向军,刘文滨,裴景春.哮喘病古代针灸处方整理及配穴原则[J].中医药学刊,2006,24(1):176.

22 刘立公,顾 杰,方东行.消渴的古代针灸治疗特点分析[J].中医文献杂志,2004,22(2):13.

23 刘立公,顾 杰,杨韵华.时病瘟疫的古代针灸治疗特点分析 [J].上海针灸杂志,2004,23(3):38.

24 王 妮.针灸防治哮喘的文献研究[D].陕西中医学院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集,2005.

25 王全林.针灸补肾法的宋代文献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2006.

26 李永宸,赖 文.针灸除疫,绩载史册——岭南医家针灸治疗鼠疫、霍乱的贡献[J].中国针灸,2004,24(12):873.

27 刘立公,顾 杰.瘕积聚的古代针灸治疗特点分析[J].针灸临床杂志,2004,20(2):5.

28 刘立公,顾 杰,方东行.瘤核赘突的古代针灸治疗特点分析[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3,1(4):319.

29 李 云,查 炜.古代针灸歌赋论痛症[J].黑龙江中医药, 2002,(6):41.

30 韩 红.五官病针灸用穴技法五谈[J].吉林中医药,2006,26 (4):12.

31 王宇恒,常存库,黄寅焱.针灸疗法禁忌症的历史探究[J].针灸 临床杂志,2005,21(7):49.

32 李 戎.针灸“人神禁忌”学说中的“尻神”辨误[J].中国针灸, 2002,22(8):571.

33 贺小英.针灸时间疗法的发展状况与述评[J].甘肃中医,2005, 18(8):30.

34 赵诚基.古代针灸“治未病”方法初探[D].湖北中医学院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集,2005.

35 武晓冬,黄龙祥.古代针灸文献中有关症候群鉴别方法的探讨[J].针刺研究,2005,30(1):53.

36 魏 稼.张机的针灸学说[J].中医药通报,2005,4(1):15.

37 王家骜.张仲景的针灸特色[J].中医文献杂志,2004,22(2): 27.

38 王红云.浅述张仲景对针灸学的贡献[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3,20(3):14.

39 黄晓菁,李永堂.孙思邈针灸学术思想探讨[J].浙江中医学院 学报,2005,29(3):64.

40 安贺军.孙思邈对外科灸法的贡献[J].上海针灸杂志,2003,22 (2):46.

41 曹中兵,胡洁琳.浅析孙思邈灸法治风[J].时珍国医国药, 2004,15(4):240.

42 严善馀.试论王国瑞对针灸学的贡献[J].光明中医,2005,20 (2):29.

43 王千怀,王晓鹤.针灸临证方剂的创始人王执中[J].山西中医 学院学报,2005,6(1):16.

44 严善馀.窦默针灸学术思想考释[J].中医药学刊,2003,21 (12):2163.

(12):49.

46 余雪琴.杨继洲论灸疗[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5,15(1): 53.

47 高希言,马巧琳.论杨继洲对灸法的贡献[J].中国针灸,2006,26(6):451.

48 俞昌德,俞兰英,王 艳.楼英的针灸学说[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6,16(4):62.

49 袁宜勤,王泽涛.吴昆的针灸学术思想探析[J].中医文献杂志,2006,24(4):30.

50 赵欣纪,赵长衍,高希言.陆瘦燕对针灸学术的贡献[J].河南中医,2003,23(9)“12.

51 李广钧.《黄帝内经》论经络学说浅析[J].北京中医,2006,25 (12):727.

52 白云来,刘汉山,邓江华.浅谈《内经》中针灸的时间疗法[J].江 西中医药,2006,37(10):45.

53 王小平.《内经》针灸调经原理初探[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5,29(2):105.

54 徐 晖,许银珊,刘清国.《内经》刺禁初探[J].山西中医,2007, 23(1):42.

55 刘智斌.《伤寒杂病论》针灸疗法探析[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4,27(3):1.

56 薛西林.《伤寒论》针灸疗法探析[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5, 24(1):1.

57 訾明杰.《伤寒论》中针灸的应用规律[J].北京中医,2005,24 (6):349.

58 贺 君.浅论《伤寒论》的针灸应用特色[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17(2):24.

59 李福芝.针灸在《伤寒论》六经病中应用[J].黑龙江中医药,2003,(4):45.

60 赵忠顺.《伤寒论》太阳病桂枝汤证针灸配穴浅论[J].江苏中医药,2004,25(12):43.

61 顾一煌,李忠仁.浅析《伤寒论》用灸规律[J].江苏中医药, 2005,26(2):7.

62 李素云,黄龙祥.《黄帝明堂经》腧穴主治理解方法探析[J].中国针灸,2006,26(11):821.

63 王家骜,苏侗志.马王堆医书针灸学术成就初探[J].湖南中医 杂志,2003,19(6):1.

64 张宝文.《针灸甲乙经》与《太素》互校内容考辨[J].中医药文化,2006,1(6):28.

65 张胜春,赵京生.《针灸甲乙经》中处方用穴特点[J].中国针灸, 2002,22(7):494.

66 纪 军,王正明.《针灸甲乙经》处方配穴特点分析[J].上海针灸杂志,2004,23(7):38.

67 李 戎,罗永芬.简析《针灸甲乙经》中的禁(慎)针禁(慎)灸腧 穴[J].中国针灸,2001,21(11):695.

68 刘建民,李海棠.《黄帝针灸甲乙经》论治妇科疾病浅释[J].国医论坛,2005,20(4):14.

69 冯禾昌.从《太平圣惠方·针经》看唐代针灸医学[J].中华医史 杂志,1997,27(3):140.

70 万文蓉.《千金要方》哮喘选穴配方特点探析[J].中国针灸,2003,23(3):180.

71 李万庆.《千金要方》针灸禁忌探析[J].浙江中医杂志,2005,40(4):178.

72 王天生,吕兰萍,王永强.敦煌遗书《灸经图》治疗五劳七伤特点初探[J].中国针灸,2006,26(10):753.

73 严善馀,王执中《针灸资生经》对针灸学的贡献探微[J].中医药学刊,2001,19(6):635.中医药,2006,(5):45.

75 周 鹏,赵仓焕.论宋代《玉龙歌》的针刺治痛特色[J].陕西中 医,2006,27(3):327.

76 王雪苔.金代佚名氏《针经》考[J].中国针灸,2002,22(5):351.

77 苏春梅.从《标幽赋》的语言看《内经》的经典作用[J].针灸临床杂志,2003,19(12):1.

78 杨俊生,衣 蕾.浅析《标幽赋》[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26(4):33.

79 王报春,刘 超,何伟晔.《标幽赋》针法灸法学术思想浅析[J]. 针灸临床杂志,2003,19(2):4.

80 严善馀.试论《卫生宝鉴》的针灸学术特点[J].中国针灸,2004, 24(11):809.

81 韩秀珍.论《针灸聚英》的学术思想[J].山东中医杂志,2006,25 (7):469.

82 邹 敏.《针灸聚英》对火针的论述[J].中国中医急症,2005,14 (1):68.

83 张芙蓉,周益新.《琼瑶发明神书》成书年代及作者考[J].中医文献杂志,2006,24(2):7.

84 金亚蓓.《奇经八脉考》探析及临床应用[J].中国针灸,2005,25(3):207.

85 肖元春.《针灸集书》的文献学研究[D].上海中医药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集,2004.

86 王 继,孙立虹.《针灸大成·策问》探微[J].中国针灸,2004,24(7):513.

87 刘立公,顾 杰,庞淑英.张镜和《刺疔捷法》[J].上海针灸杂志,2006,25(12):47.

88 武晓冬.《存真环中图》辑考[D].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2002年硕士学位论文集,2002.

89 李相昌.许任《针灸经验方》研究[D].上海中医药大学2004年 博士学位论文集,2004.

90 黄龙祥.中国针灸史图鉴[M].山东:青岛出版社,2003.

91 阎杜海,李成文.宋金元时期针灸学的发展[J].河南中医学院 学报,2003,18(5):79.

92 叶险峰,李成文,阎杜海.宋代社会背景对针灸学的影响[J].中 国针灸,2007,27(1):66.

93 谭源生.民国时期针灸学之演变[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集,2006.

94 张永树.澄江针灸学派传人苏天佑海外医教史迹[J].中国针灸,2005,25(6):443~444.

95 陈泽林,郭 义,小野泰生,等.中日两国针灸教育历史比较分析[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5,27(3):138.

96 冯诗婉.针灸医学在美国的历史与现状及前景[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集,2003 .

97 李照国,李 鼎.略论灸术在西方的早期历史[J].中国针灸,1999,(08):53.

98 朱 兵.经络有舶来的成分吗[M].中国针灸,2005,25(10):741.

第6篇:医学文献论文范文

关键词:医院管理;文献检索;方法;应用

近年来,我国各项研究工作进展迅速并累累硕果,文献在不同行业研究工作中的重要性也日显突出,尤其对医院而言,怎样快速进行相关文献的检索,为医院管理工作提供可行性指导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就目前来看,医院管理人员除熟练掌握管理文献检索的常用方法外,还应及时了解出现的新方法,并结合医院实际加以合理利用,为提高文献检索方法管理效率奠定坚实的基础。

1 文献检索工具

医院管理中文献检索方法包括较多内容,其中检索方式、检索工具是影响检索效率的重要因素,本文着重从分析了在医院管理中,最适用于医院医务人员的常用的文献检索工具与检索方法。

1.1 检索方式

文献检索方式可分为计算机文献检索、手工检索两种方式,其中手工检索并不需要特殊设备,由管理人员人工查找,方法相对简单,但工作量较大,检索效率较低。计算机文献检索基于计算机快速的运算能力及查找功能,直接从信息量庞大的管理文献中检索出所需文献。计算机文献检索不仅检索效率高,大大减少劳动量,而且查找精准度较高,检索方法灵活,是当前医院管理文献检索应用的主要方法。

文献数据库有时并非是对全部的临床试验文献进行了收录,即便被收录,也可能由于在数据库中使用的术语不易被识别出是临床试验而不能被检索出来。因此,手工文献检索可以作为计算机文献检索的一个补充。

1.2 检索工具

不同的管理文献检索方式采用的检索工具有所区别,其中手工检索方式中荷兰的《医学文摘》、美国的《医学索引》以及《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版》等是主要的检索数据库。计算机检索方式中比较常用的中文检索数据库有《维普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路》、《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NKI中国知识资源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读秀学术搜索》等。常用的外文检索数据库有《Medline》、《Embase》、《OVID》、《Pubmed》、《Clinical Trinals》、《Cochrane Library》等。

在文献检索时无论采用何种检索工具,与文献原文存在一定的时差,例如,手工检索需要等待一定的时间待刊物出版后才能检索到最新文章,而计算机检索需要事先对文献原文进行扫描处理存储到特定的数据库才能被检索到。

1.3 免费医学信息资源

网络免费医学信息资源是指可以在线免费获得的,具有学术研究价值的信息资源,能极大的方便用户对学术信息的获取,降低成本。在医院管理中,是用户首要的文献检索方法。

(1)搜索引擎。搜索引擎是自动从互联网搜集信息,可以满足用户检索所需内容的网页索引,是用户获得免费医学信息资源最快捷的工具。网络上免费学术搜索引擎主要有“谷歌学术”、“微软学术”、“百度”等。更为专业一点的医学类搜索引擎有“Medical World Search”、“Medical Matrix”、“MedSite”、“Healthlinks”,专业类搜索引擎收录了与医疗卫生相关的服务、商业、科研、教育、临床试验、视听等信息的查询,便更能帮助临床医生、科研人员快速准确地在互联网上查找医学信息。

(2)开放存取学术资源。开放存取学术文献具有数字化、网络存档、免费获取的特点。网络上综合类开放存取资源有“DOAJ”、“Socolar”、“High Wire Press”、“国家科学图书馆机构知识库”、“MIT Open Course Ware”、“OADT”等。作为医院医务人员,更常用的是医学类开放存取资源,如“PUBMED”、“生物医学中心”、“公共医学中心”、“Free Medical Journals”、“Medscape”、“BMJ”、“科学公共图书馆”、“HINARI”等,这类专业类信息资源,内容涵盖面广,是专门为临床医学工作者提供信息交流的平台。

2 文献检索方法应用原则

医学文献资源丰富、数量庞大,因此检索时应遵守一定的原则,缩短文献检索时间,提高检索效率。经大量实践表明,进行医学文献检索时注重遵守以下原则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文献检索效率。

2.1 目的明确

医学文献检索应遵守目的明确原则,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检索效果。众所周知,医学文献是诸多专家智慧的集中,内容涵盖范围广,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从浩瀚的文献中检索到所需资源并非易事,因此,明确所要检索文献的目的,在涵盖范围广的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可显著提高检索效率。

2.2 思路清晰

调查发现,部分人员进行文献检索时,没有明确的思路指引,结果虽然检索到所需文献,但花费较长时间。为防止这一不良情况的发生,检索医学文献时应遵守思路清晰原则,即,检索之前应明确检索方式、采用何种检索工具、以及怎样设置检索条件等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要到要检索的内容。

另外,医学文献检索时还应注重临近文献的检索。检索过程中可能出现与待检索题目或条件未安全匹配的情况,这就需要检索人员注重临近时间文献的检索。

3 文献检索方法应用

文献检索方法实际应用时可采取以下策略,以提高文献检索效率与质量。

3.1 明确信息资源分类

医学信息资源按其使用性质分为RCT(CCT)信息源、系统综述信息源、循证医学研究方法信息源三类。不同类别的信息资源检索工具略有不同。原始研究是指根据随机对照试验(RCT)与临床对照试验(CCT)得出研究结果的文献,这类信息源主要分布在各种科技期刊、会议文献、科技报告、学位论文及其他内部刊物。 系统综述是一种全新的文献综合方法,是指针对某一具体的临床问题,系统全面的搜索已发表的临床研究,采用临床流行病学严格评价文献的原则和方法,筛选出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进行定量或定性合并,得出可靠的综合结论。系统综述信息源主要分布在一些综合类数据库如Medline, Pubmed,及Cochrane系统综述数据库等。循证医学则强调任何医疗决策应建立在临床研究证据的基础上,并结合个人经验制定出病人治疗措施。其研究方法包括证据摘要、综合证据、系统证据,信息源主要分布在UP TO DATE, BMJ-Clinical Evidence数据库等。

3.2 把握文献检索细节

检索医学文献时应根据不同的检索目的,充分把握文献检索细节。一般情况下,每年均会出现一些新的医学内容的文献,为使检索到的文献与当今医院发展实际适应,检索时应将重点放在最近1~2年的文献上。同时,保证了文献时间外,还应选择权威性较高的文献,这样以来检索出的文献基本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不过如检索文献的目的是科研选题,针对性会大大提高,对文献检索的要求较高,此时检索文献应注重两点:其一,检索文献的内容应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文献研究内容深入;其二,扩大检索文献范围。另外,如为研究某个实际问题而撰写论文,分两种检索情况:如果撰写的论文为综述,应根据综述研究的范围,详细列出检索提纲,而后逐一针对性的检索相关文献;如果撰写的是一般论文,可结合论文研究实际,直接检索相关的文献,以支撑某个观点。

3.3 注意检索途径与检索词

文献检索一般会涉及检索词,所谓检索词主要指文献关键词、主题词以及内容分类号等,为人们检索提供便利。目前计算机文献检索方法应用率较高,其中检索词包括提名、关键词、刊名、作者、机构、文摘等内容,达到提高文献检索效率。另外,在选择文献检索途径时应注重考虑以下内容:首先,选择合适的检索词。合适的检索词能够帮助人们迅速找到所需文献,减少系统检索文献工作量及时间。例如,当需要检索有关“肾上腺素”类的文献时,将关键词设置为“肾上腺素”便能迅速找到有关肾上腺素的文献。其次,规范检索语言。通常情况下,文献检索数据库都有相关的检索说明,为保证检索结果的准确性,应严格依据检索说明进行操作;最后,灵活设置检索时间范围。文献检索数据中会记录文献发表时间,因此,进行文献检索操作时应结合检索内容特点,适当的扩大或缩小检索文献时间范围,以达到最快找到所需文献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在文献检索中,有时因为数据库中一些新入库的记录有的无主题词,有的岁进行了计算机标引,但不规范,这就需要将主题词检索和关键词检索结合起来制定检索策略。另外,有些研究者为了获取与文献中的研究结果相反的文章,也会对原始研究文献后面所列的参考文献进行检索。

3.4 灵活采用检索方法

医学文献检索方法包括分段法、倒查法以及顺查法,其中顺查法的检索时间起点为课题起始时间,由远到近对文献进行检索。此种文献检索方法具有检索全面的优点,但因检索时会将时间段内所有文献检索出来,检索工作量较大,投入的时间成本较高。倒查法与顺查法刚好相反,其优点在于能及时检索出近期文献,尤其对于研究新课题时可采用此种检索方法。分段法检索可以是时间的分段,也可以是内容的分段,其中时间的分段通过设置检索时间段实现,内容的分段一般先利用顺查法检索出部分文献,而后对其参考文献进行检索,最终达到找到所需文献的目的。

4 总结

医院管理中工作的实施及相关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通常需要检索相关文献,以找到相关参考做法,以及现阶段医院科研方面获得的成果。当今医学文献数量庞大,怎样快速及时找到所需文献是人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一方面需要人们明确检索目的,熟练掌握先进的文献检索方法。另一方面,不断总结文献检索技巧,结合自身实际加以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储晓红. 安徽省医院管理文献计量学分析及其对医院管理创新研究的启示[D].安徽医科大学,2003.

[2]吕冰. 我国医学文献检索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东北大学,2010.

[3]陈新红,孙雅欣. 论知识管理理念下医学文献检索教学改革[J]. 医学信息学杂志,2009,06:82-85.

第7篇:医学文献论文范文

【关键词】PBL教学法 医学硕士研究生 系统评价/Meta分析制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C-0034-02

一、PBL教学法与循证医学的理念和实践模式相符合

循证医学要求在临床实践中,将当前最佳的研究证据、临床医师的临床经验和专业技能以及患者的价值取向三者完美结合。循证医学被誉为医学实践领域里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一种基于证据进行决策的医学实践模式。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开放性、探索性的学习,是目前国际医学教育的主流教学方法之一。PBL教学法倡导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引导性地提出问题,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文献查阅、综合分析和小组集中讨论,教师进行引导启发、交流互动、评估和总结。PBL教学法比传统教学模式更能激发研究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增加了获取大量应用知识的机会,培养了研究生运用知识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少教育工作者认为,PBL教学法“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寻找证据、协作解决真实问题”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与循证医学“基于问题的研究,遵循证据的决策,关注实践的后果,后效评价、止于至善”的理念以及“提出问题,检索证据,评价证据,应用证据,后效评价”的实践模式不谋而合。因此,不少教育工作者将PBL教学法引入研究生循证医学的教学中,并取得良好效果。

二、医学硕士研究生制作系统评价/Meta分析也是循证医学实践

循证医学实践的类别有两种:一种是循证医学最佳证据的使用者,另一种是最佳证据的提供者。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都是证据的使用者,通过“提出问题—检索证据—评价证据—应用证据—后效评价”的模式来实践循证医学。作为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医学硕士研究生,还可以成为最佳证据的提供者。循证医学的核心是“证据”,“证据”的核心是质量,故“证据”及其质量是循证医学实践的关键。高质量证据是指采用了足够的防止偏倚的措施来保证其结果的真实性、并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研究。系统评价/Meta分析被认为是临床医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为循证医学提供了首选的高质量证据,为医学实践提供了全新、真实和可靠的医学信息。张静等调查显示:硕士研究生普遍对循证医学抱有很大兴趣,高达97.4%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实践循证医学。张静等认为,除对硕士研究生进行循证医学理论知识教学外,还应进一步强化循证医学相关技能应用,即临床最佳证据的制作和证据的评价方法、原则等。制作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过程,也是一个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医学硕士研究生通过制作系统评价/Meta分析,可以深入了解本学科领域的研究动态,培养严谨的科研思维,提高英语写作水平和创新能力,因此,系统评价/Meta分析制作教学在医学硕士研究生中广受欢迎。

三、PBL教学法在医学硕士研究生系统评价/Meta分析制作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在循证医学的教学中,系统评价/Meta分析制作的教学特别适于引入PBL教学法。首先,系统评价/Meta分析制作的操作性很强,学生必须积极发挥学习自主性,充分参与实践。系统评价/Meta分析制作常包括以下步骤:确定题目、制定研究计划—检索文献—筛选文献—文献质量评价—资料提取—资料分析—解释结果,撰写报告—论文投稿—修稿—。在上述每一个环节中,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笔者就以这些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而完成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撰写。系统评价/Meta分析制作的教学,宜采用小组教学的方式进行,这也是符合PBL小组教学的要求的。2011年7月份至2012年12月,笔者应用PBL教学法对8名硕士研究生进行系统评价/Meta分析撰写的教学。笔者成立了“系统评价/Meta分析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包括导师组以及2~3名硕士研究生学员。导师组成员包括临床专业导师、流行病学方法学导师以及有(发表SCI论文)经验的硕士研究生三方面人员,分别负责从选题、方法学以及具体操作细节方面对硕士研究生学员进行教学指导。尤其在选题、文献检索、文献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分析这几个关键环节中,充分应用了PBL教学法。具体如下。

(一)以临床问题为中心进行系统评价/Meta分析选题。选题的优劣是决定系统评价/Meta分析制作成败以及能否成功发表的关键。由于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还有限,对学科发展方向把握的敏锐性还不够,因此,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选题工作主要由导师(尤其是临床专业导师)主导。基于硕士研究生的专业领域和研究方向,导师组提出候选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题目,硕士研究生围绕候选题目查阅文献、自主学习。然后,召开选题评估讨论会,硕士研究生汇报自己对候选题目的初步评估意见,包括选题的临床或科研价值、可纳入的原始研究文献数量是否充足等。最后,导师组指导教师在学员们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归纳总结,对候选系统评价题目作出最终评估判断。在此过程中,硕士研究生的科研选题能力得到了锻炼。

(二)围绕系统评价/Meta分析选题进行文献检索。系统、全面的文献检索是系统评价/Meta分析制作的基本要求。尽管很多硕士研究生在本科阶段也学习过文献检索课程,但是由于缺乏实践操作,对于文献检索仍是生疏的。围绕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选题进行检索,远比空泛的检索练习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笔者给学生讲授一些文献检索的基础知识,以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接着,指导学生围绕选题进行文献检索实践,并围绕检索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自主学习、集体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文献检索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对于检索策略的学习,导师组构建了“缺血性脑卒中的检索词有哪些”这个问题,围绕着这个问题,硕士研究生通过文献检索,全面搜集有关“缺血性脑卒中”的中文、英文检索词,并提交导师组,导师组评估后汇总正确的检索词,然后反馈给所有硕士研究生学员。通过以问题为中心的文献检索学习,硕士研究生熟悉了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英文数据库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等中文数据库的文献检索。值得注意的是,进行系统评价/Meta分析制作,必须能获取文献全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外文文献获取还是有较大障碍的。有一部分英文文献可以直接从学校图书馆购买的外文全文数据库中获得。对于那些无法直接获得的英文文献,则指导学生在相关学术论坛求助,甚至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联系原文作者求取文献等方式获得,以此培养学生获取外文文献的能力。

(三)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分析。文献质量评价需要运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学知识,故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之前,需要先对硕士研究生进行临床流行病学的强化教学,讲授相应的研究方法学知识,以打下扎实的流行病学基础。然后,围绕在资料提取和文献评价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开展学习。例如,对于评判纳入的研究“随机分配序列的产生是否正确”这个问题,教师构建一系列的相关问题:什么是随机分配?能够真正产生随机分配序列的方法有哪些?如何判断文献中使用的分配方法是否真正的随机分配方法?必要时如何与原文作者联系以获得进一步的信息?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文献查阅等自主学习,并在小组讨论会上汇报分享,教师进行总结分析与评论,由此,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而掌握“随机分配序列的产生是否正确”的评判标准,并在后续文献质量评价中活学活用。通过围绕一个个问题展开学习,以点带面,学生不但能加深对流行病学方法学知识的理解,也在实践中逐步掌握系统评价/Meta分析制作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文献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的方法和技巧。另外,随着系统评价/Meta分析类型的增多,相关统计学方法发展也很快,一些新的统计学方法甚至难以找到相应的指导教材,这就给系统评价/Meta分析制作提出了挑战。对此,应鼓励硕士研究生通过多渠道获得统计学方法学习资源。

四、教学效果

自应用PBL教学法对硕士研究生进行系统评价/Meta制作小组教学以来,8名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论文写作水平、英语应用水平都得到了明显提高,具体如下:(1)论文写作能力:参加学习以来的一年半中,8名硕士研究生共在SCI收录期刊上发表循证医学英文论文12篇,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中文学术论文8篇,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2)科研水平:通过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撰写,加深了对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学的理解和掌握,并且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开拓了眼界,培养了严谨的科研思维,提高了科研素养。8名硕士研究生积极参加导师的多项科研课题研究,并分别协助导师成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厅级科研课题2项;还有1名硕士研究生协助导师成功注册软件专利1项。(3)英语应用能力:由于硕士研究生在制作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过程中必须检索和阅读大量的英文文献,也使用英语语言撰写系统评价/Meta分析,而且在SCI期刊投稿的过程中必须使用英文与编辑沟通,因此,8名硕士研究生的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锻炼。

【参考文献】

[1]Naylor CD. Grey zones of clinical practice: some limits to evidence-based medicine [J]. Lancet, 1995(8953)

[2]Prince KJ, Van Eijs PW, Boshuizen HP, et al. General competencie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PBL)and non-PBL graduates[J]. Med Educ, 2005(4)

[3]杨克虎,田金徽,马彬,等.兰州大学“循证医学”课程教学模式尝试性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9(4)

[4]田金徽,刘爱萍,杨克虎,等.PBL 在研究生循证医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

[5]郁正亚,李志新,梁存河,等.PBL 模式结合循证医学在七年制医学生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0)

[6]Montori VM, Guyatt GH. What is evidence-based medicine[J]. Endocrinol Metab clin North Am, 2002(3)

[7]张静,仇玉兰,穆永成.在本科生与硕士研究生中实施循证医学教学的比较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8)

[8]Lian Gu, Yan Yan, Jianxiong Long, et al. The rs11833579 and rs12425791 polymorphisms and risk of ischemic stroke in an Asian population: a meta-analysis[J]. Thromb Res, 2012(3)

第8篇:医学文献论文范文

医案是记述历代医家重要医学经验和医学思想精华的文献资料,反应了医者诊疗疾病时辨病、辨证、辨治思维的整个过程。文章通过对古今文献病案的对比,分析古今误治频率及其分布、误治原因及后果,变证治疗及变证治疗结果等情况,从而揭示目前中医存在误治现象的主要原因,初步探讨减少误治,提高中医疗效的方法。

【关键词】 中医 医案 误治 原因

中医学是数千年来在医疗实践中始终延续并发展着的医学科学,临床疗效是中医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一直以来,中医对于解除广大民众的病痛有着十分切实的疗效。但近一段时期以来,中医的临床疗效不理想,甚至有每况愈下的趋势。究竟如何提高中医的临床疗效,是一个涉及诸多因素的问题,如果中医生临证时,能够减少辨治错误,应该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

医案是记述历代医家重要医学经验和医学思想精华的文献资料,在有些医案中也记载着误治病例,本文通过对这些误治医案的研究,能认识历代医家在诊疗疾病时辨病、辨证、辨治思维的整个过程,分析误治发生的规律,并通过对比古今误治病案的区别点与共同点,从而揭示出他们发生误治的原因及纠正误治的方法。

1 研究方法

随机收集古代文献120例,现代文献80例中医内科复诊病案。随机方法:单纯随机抽样(将古、现代文献所有能查到的有复诊病案的病例,按其出现于文献的先后顺序排号,用随机数字表各随机抽取120例和80例病案)。对误治频率及其分布,误治原因及后果,变证治疗及变证治疗结果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 文献选用标准

根据本课题需要,在古代文献,现代文献医案中选用具有代表性的,记录较为详尽,有多次复诊经历的医案文献。

2.1 古代文献选用《中医历代医案精华》《明清十八家名医医案》《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临证指南医案》等著作中的具有代表性有复诊病案医案。

2.2 现代文献应用《中草药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光盘》《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学分册》3种文献检索工具,选中其中的复诊病案的医案,资料收集时间为1979~2008。

3 误治病案判断标准

3.1 对现代文献病案,判断医案误治的标准主要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5年发布实施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把最终疗效评定分为治愈、好转、未愈3个等级。

3.2 对现代文献病案中,判断误治医案标准①凡是通过第1次就诊,疗效评定为未愈的复诊医案;②虽经转变治疗方案后,再诊好转但第1次就诊疗效评定为未愈的复诊医案。

3.3 对古代文献判断误治医案标准古代文献描写的症状,体征,检查方式等与现代文献和临床观察医案有很大区别,所以不能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评定,本文以患者或医生主观认为的诊疗效果为依据,判断误治医案标准为:①复诊病例第一次就诊疗效不显著或恶化;②虽经转变治疗方案后再诊好转,但第一次就诊未愈的复诊医案。

3.4 统计方法运用四格表的χ2检验等,对误治频率及其分布,误治原因及后果,变证治疗及变证治疗结果等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4.1 古今医案出现误治频率情况对古代文献、现代文献病例出现误治的情况进行统计并加以分析。结果见表1。表1 古今医案出现误治频率情况(略)

从表1可以看出,古代文献,现代文献病例均有误治情况出现,古代文献出现误治的例数21例,构成比17.5%;现代文献出现误治的例数19例,构成比23.75%,现代文献病例与古代文献病例出现误治的例数经行四格表的χ2检验,P<0.05 ,有显著差异性,说明现代观察病例中出现误治的频率有增多的趋势。

4.2 古今误治病种及其频率分布情况对古代文献,现代文献病案误治病例病种及其频率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见表2。表2 古今误治病种及其频率分布情况例(略)

从表2可以看出,古代文献病案病种出现频率依次为,感冒3例,腹痛2例,痢疾2例,胃痛2例,胸痹心痛2例,咳嗽2例,喘咳1例。其它7例;现代文献病种出现频率依次为,眩晕4例,胸痹心痛4例,痹证3例、喘咳2例、消渴病1例、肺胀1例、胃痛1例。其他3例。

4.3 古今误治原因及其频率分布情况临床上引起误治的原因很多,包括医生的技术和医德,病人自身体质与心理,社会与环境等等因素都能引起误治,而其中医生的医疗技术有待提高却是最主要的原因,根据本文的需要,这里所统计的误治原因,只局限于揭示医生的主观原因,发生误治是否与医生的中医基础理论的水平不足有关。

中医诊治疾病的形式是辨证论治,而八纲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纲领。无论是《伤寒论》创立的六经辨证论治体系,或是《金匮要略》的脏腑经络辨证,八纲辨证均是其辨证方法的基本要素。所以本文对误治进行的探讨研究,是以八纲辨证为主要对象,即主要研究阴阳的误治、表里的误治、寒热的误治和虚实的误治,本文统计的方式只是揭示医生对发生误治医案的八纲辨证是否有误。古代文献与现代文献病案古今误治原因八纲辨证失误情况见表3。表3 古今误治原因八纲辨证失误情况例(略)

从表3可以看出,古代文献病案误治原因依次为,虚实6例,表里5例,寒热5例,阴阳2例。其他3例;现代文献误治原因出现频率依次为,表里5例,虚实5例,寒热4例,阴阳1例。其他4例。

对所选误治病案,本文从八刚辨证分析,古代文献病案有18例是因八刚辨证有误相关,占85.71%;现代文献病案有15例是因八刚辨证有误相关,占78.94%。对古代文献与现代文献病案误治病例误治原因行秩和检验,P>0.05, 古代文献,现代文献误治病案误治原因之间无显著差异。

4.4 古今误治后果统计对古代文献、现代文献病案误治后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4。表4 古今误治后果统计例(略)

从表4可以看出,古代文献21 例误治病案中有14 例没有产生不良影响,有7 例产生了不良影响;现代文献19 例误治病案中有15 例没有产生不良影响,有4 例产生了不良影响。现代文献误治病例与古代文献误治病案误治是否出现严重后果行四格表的X2检验,P>0.05 ,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

4.5 古今误治变证治疗统计对古代文献与现代文献病案误治变证治疗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见表5。表5 古今误治变证治疗统计例(略)

从表5可以看出,他们基本上都对误治变证进行了治疗,古代文献变证治疗19 例,构成比是90.45 %;现代文献变证治疗18例,构成比是94.73% 。对古代文献与现代文献病案误治变证治疗例数经行四格表的X2检验,P>0.05 ,无显著差异性。

4.6 古今误治后治疗结果情况 对古代文献与现代文献病案误治变证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见表6。表6 古今误治后治疗结果情况(略)

从表6可以看出,基本上大多在误治后经过变证治疗有所好转,古代文献治愈15 例(构成比71.42%),好转4 例(构成比19.05%),未愈2例(构成比9.5%);现代文献治愈 11例(构成比57.89%),好转5例(构成比26.32%),未愈3例(构成比15.79%)。对古代文献,现代文献病案误治变证治疗例数经行四格表的χ2检验,P<0.05 ,有显著差异性。

5 结果与讨论

5.1 中医古今都有误治现象从古今医案出现误治频率情况可以看到,古今医案中都存在着误治现象,可见从古至今在中医医疗史中误治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所选的古代文献和现代文献医案大都为名医家,他们在诊疗过程中都会出现误治现象,更何况一般的临床医生呢。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他们能有面对错误的勇气,把自己出现误治的原因及过程公布出来,供大家参考学习。从现代文献医案与古代文献医案比较看,所查临床观察医案的中医误治现象有增多的趋势,这从一定程度上能说明现在的误治现象并不比古代少,我们应该重视中医误治问题,可以说现在中医对误治的研究是不充分的,我们应该更系统和深入研究中医误治问题。

5.2 当今疾病谱发生了变化从古今误治病种及其频率分布情况,疾病谱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现代心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明显增加,这与现代社会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有关,疾病的病因与人们的体质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因此,中医师的诊疗水平也要与时俱进,在继承好中医理论的前提下寻求发展。但继承是第一位的,只有解决了继承与发展的问题,我们的中医才能前进。另外从发生误治的医案的病种看,多是一些病因多样,证侯复杂,病程较长的难治病,中医师只有具备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具有中医经典的修养,才能把握住疾病的本质,才不会出现误治现象。

5.3 八纲辨证失误是误治的主要原因从古今误治原因八纲辨证失误情况分析看,医生对病证的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的分析错误,与误治的发生有直接关联,在临床实际中,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在病证的表现上错综复杂,有时并不只是单纯的虚实夹杂,表里同病或寒热错杂等,往往会相间出现,比如表虚里实,外寒内热等,在判断这样的病案时,要着重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这就要求医者有更扎实的中医基本功。在对现代文献医案与古代文献医案统计病因比较看,他们之间无显著差别,说明古今误治在因八纲辨证所引起的原因上有一致性。

5.4 中医有着固有的内在规律从古今误治后果统计结果看,中医产生的后果相对而言多不能引起大多中医师的重视,他们认为第1次用药效果不行,与自己并无多大关系,可以第2次就诊时再换治疗方案,甚至第3次、第4次,这使得人们认为中医缺乏科学的严谨性,其实中医有着固有的内在规律性,并不是可以随意而为的,只是在于我们的中医师能否掌握这种内在规律。

5.5 总结经验,避免误治从古今误治变证治疗统计分析看,当初诊或二诊疗效不好,医生多会改变治疗方案进行治疗。从积极的方面分析,说明医生意识到了前次治疗方案的不妥。可问题的关键是,医生是否知道为何不妥,如果我们在面对这类问题的时候,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深挖其原因,就能总结经验,从而减少初诊试探治疗,避免以后再次误治,提高临床疗效。《先哲医话集》中就说:“凡医误药几十遭,然后困心、焦虑,得以成良医之名”。也就是说,要想成为好医生就要从前人失误中获得借鉴和启迪,这样才能真正减少失误。相反地,如果不去研究误诊误治,不去吸取应有的教训,也就不会去从失误中奋发求学。

5.6 中医误治与西医医疗事故有本质的区别从古今误治后治疗结果情况分析看,古代文献未愈2例,构成比9.5% ,现代文献未愈1例,构成比5.26% ,均说明了误治后治疗的结果较好,只要在理解先前失误的原因,抓住了疾病的本质,疾病还是能有所好转的,同时从表4~6分析,可以看到中医误治与西医医疗事故是有本质区别的。医疗事故是指医务人员缺乏责任心,或者因为医疗技术过失,直接造成病员死亡、残疾、功能障碍等严重后果而言的,也就是说医务人员既有失职、违规或过失的行为,又产生了严重的后果。而我们所讲的中医误诊误治,上述情况出现较少。中医诊断、治疗发生失误,一方面是因为病情复杂多变,一时认识不清所致,另一方面是因为人类掌握的知识还不够完全。严格地说,中医误诊误治是属于“治疗失宜”的范畴,一般来说,只要经过严格的诊断,即使治疗失宜一般也不会产生严重伤亡事故,它与医疗的错误、差错、事故等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不可同日而语。对古代文献,与现代文献误治变证治疗治愈与好转例数经行四格表的χ2检验,P<0.05 ,有显著差异性,说明古代文献医案的治愈与好转比现代文献病案高,这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比如疾病谱的变化,社会环境的变化病人体质的变化等,但同时与医者的中医素养的高低也有很大关系。

通过古今文献病案的对比,本文分析了古今误治频率及其分布,误治原因及后果,变证治疗及变证治疗结果等情况,说明了目前由于医者对中医理论的特质把握不到位是导致辨证不准、施治不当的主要原因。通过本文对误治的研究,揭示出临床常见误治现象,其原因之一与医生自身的中医素养息息相关。所以,要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就要注重提高中医理论的素养,尤其是能体现中医理论特质经典的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新华.中国历代医案精选[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李占永.明清十八家名医医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

[3]明·江瓘,清·魏之秀.名医类案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

第9篇:医学文献论文范文

【关键词】SinoMed系统 医学文献检索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6-0072-02

随着医学和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新工具、新技术等不断出现,对医学文献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的出现是医学文献检索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极大的推动了我国医学教学和科研的发展。

一、SinoMed系统的组成及其主要特点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是原CbmDisk中文文摘数据库,是医学信息教学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图书馆开发研制的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整合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西文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WBM)、北京协和医学院博硕学位论文库等多种资源。其中,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收录了1978年以来1600多种中国生物医学期刊,以及汇编、会议论文的文献题录,年增长量约40余万篇,数据总量达350余万篇,学科范围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口腔医学、中医学及中药学等生物医学的各个领域。中国医学科普文献数据库收录了2000年以来国内出版的医学科普期刊近百种,文献总量8万余篇,重点突显养生保健、心理健康、生殖健康、运动健身、医学美容、婚姻家庭、食品营养等与医学健康有关的内容。北京协和医学院博硕学位论文库收录1981年以来协和医学院培养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学科范围涉及医学、药学各专业领域及其他相关专业,内容前沿、丰富,可在线浏览全文。SinoMed系统涵盖资源丰富,能全面、快速反映国内外生物医学领域研究的新进展;功能强大,是集检索、开放获取、个性化定题服务、全文传递服务于一体的生物医学整合型文献服务系统。

SinoMed系统的主要特点:①支持多种检索方式,包括基本检索、主题检索、分类检索、期刊检索、作者检索和我的空间;②在检索结果中,自动实现作者、出处、关键词、主题词、主题词/副主题词、主题相关等知识点的快速链接,支持对检索结果从年代、作者、作者单位、来源期刊、主要主题词、文献类型等多角度进行辅助分析等;③提供独立个人空间,保存有价值的检索结果及操作方法,更加灵活,更注重人性化;④提供灵活多样的原文获取途径;⑤基于S-C的开发模式,扩展了使用的灵活度。

二、医学文献检索课程的转变

伴随着新型的数据库的发展,医学文献检索课程饮从方法、方式和内容上不断改进,从而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就从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1.内容应先选定文献信息源再确定检索

SinoMed系统支持跨库检索,支持数据的深度加工和规范化处理等,可以使学生了解不同文献信息源的特点,初步具备针对不同的信息需求选择合适数据库,从而提高文献检索效率。

2.鼓励学生发散式思考,反复练习体验文献检索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检索能力。

利用SinoMed的检索结果中的快速链接,得到作者、出处、主题词等相关点。例如我们在检索胆结石关键词时,如下图:

可以查看作者发表的文章或者查看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杂志等。浏览检索结果,可以激发学生对某一主题进行深入学习,查看当前论文所参考的文献,以进一步扩展检索思路等等。

3.分析检索点的来龙去脉,激发学生兴趣。

SinoMed提供原文传递功能,最大程度利用了数据库里的数据,极大的丰富了检索能容。让学生有效利用我校图书馆丰富的电子馆藏资源。而且学生了解了更多内容,可以在检索过程中,对所检内容进行思考、比较和判断,提高检索准确率。

4.教学方法的拓展

我校原来的CbmDisk数据库采用的是光盘共享方式进行访问。一般情况是老师在教室机上操作,学生通过投影仪观看,没有更好的交互性。也受教学环境本身的影响,例如计算机本身配置过低、运行插件慢、检索过程时间过长。如果CbmDisk采用共享方式的访问须对服务器提出更高的要求才能满足广大师生同时在线操作,而这又受教学经费投入的影响。SinoMed采用SC模式,学生机只需要浏览器就可以在线同时操作,教师也可以不拘泥于单一的讲授再操作的模式,建立教学网在线指导。

三、SinoMed的改进对医学文献检索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大多数医学文献检索课的老师都是医学情报学、图书馆学等专业出身,在计算机方面的能力还是有些薄弱。功能的强大也意味着操作的复杂性,为了更好的发挥教师的能力,就要求文献检索教师加强自身能力。通过参加研讨会,熟悉网络信息的变化情况及时讨论和切磋,共同学习、互相提高。

2.增加课外实习

提高教学素质,加强学生的课外实习,增加知识的牢固性。

四、结束语

SinoMed数据库在不断的发展中,更加丰富、准确、人性化的检索使得医学信息检索教学也不断改进,提高教育素质。

参考文献

1 何立芳.几种主要中文医学检索工具的比较研究[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1999(2):11~12

2 李纯芳、李凤英、谈伟文.中文医学检索工具使用比较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