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理论课教学方法范文

理论课教学方法精选(九篇)

理论课教学方法

第1篇:理论课教学方法范文

摘 要:针对当前文学理论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和理论认识,提出有必要建立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文学理论课程教学理念,如知识论与价值论统一、多元性与主导性统一、转“知”为“智”、转“知”为“能”等等。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更加明确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从而探索更有针对性和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求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理念;知识论与价值论;多元性与主导性;转“知”为“智”、转“知”为“能”

作为对文学现象进行认识阐释的一门理论学科,文学理论研究对于当代文学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同样,在大学中文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文学理论作为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程,对于其他文学课程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什么样的文学观念和建立怎样的知识能力结构,是至关重要的。然而从目前文学理论教学的现状来看,有一些教学观念与方法上的问题值得思考探讨。对此,我们在教学中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这里结合我们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综观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学科的变革发展,往往有这样一种感受:一方面,文学理论界空前活跃,思想解放,思维开放,充满了求变创新的激情与热望,各种以创新为旨归的文学理论教材层出不穷,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开放发展的繁荣景象。但另一方面,在这种开放多元的发展潮流中,也给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带来了许多迷惘和困惑。比如:一是随着大量西方现代文论知识被引入,并进入文学理论教材与教学,而且在各种“创新”的名义下,文学理论教学也随着理论研究不断转向,忽而“向内转”,忽而“向外转”,在这个过程中,文学理论的一些基本问题愈来愈模糊,乃至被遮蔽或淹没了。二是随着这门学科的意识形态性不断被消解,以及愈来愈强调文学理论的独立性、自律性、科学性,愈来愈关注文学理论自身的学科体系、理论范式、研究方法、概念范畴、话语方式等,这样文学理论也就愈来愈成为一门知识性学科,它的人文学科特性即人文性愈来愈弱化乃至被消解。三是与上述问题相关,文学理论研究与教学愈来愈远离文学实际,尤其是当下的文学现实,也愈来愈远离当今社会人们的文学诉求,而更多满足于文学理论知识系统内的自我言说或相互阐释。上述问题在当今各种文学理论教材中较普遍存在,而且由于教材编著者的文学理论观念各不相同,所选择吸纳的理论资源也不一样,这就有可能导致同一门课程采用不同的教材,其文学观念与知识系统几乎难以通约,给教学者带来很大的困惑。

在这种情况下,文学理论教学就很可能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并不清楚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什么,只能是采用什么教材就教什么内容,按教材逐章逐节把这些知识点宣讲一遍,如果换了教材,那么所教的理论知识就可能大不相同,教师就真的成了只会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对于学生来说,除了接受一堆半懂不懂的文学理论知识外,实际上并不明白究竟为什么要学这门课程,以及学了这些理论知识有什么用。我们认为,比较理想的情况是,教师在对文学理论学科的变革发展具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和对其中的基本理论问题具有一定研究思考的基础上,能够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从而确立比较明晰的教学目的,具有较强的处理教材与具体教学内容之间关系的能力,并找到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这样教学效果显然就会不一样。近年来,笔者和我们的教学小组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探索。

经过较长时间的思考研讨,我们逐渐形成了如下一些基本的教学理念:

一是坚持知识论与价值论的统一。如上所说,随着一个时期以来对文学理论学科的意识形态性的逐步消解,以及大量西方现代文论知识引入教材和教学,文学理论愈来愈成为一门知识性学科,它的人文价值特性则愈来愈弱化。而我们认为,文学理论教学固然需要引导学生全面学习这门学科的系统知识,但教学不能仅仅只是介绍阐述各种理论学说,学生也不能只满足于一些知识点的掌握。文学理论说到底是对文学的认识阐释,而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文学是人学”,那么对文学的认识阐释就不可能没有价值观念与价值判断,各种文学现象也不可能“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因此文学理论就不能放弃价值论。当然,当今对文学价值的认识阐释不能像过去那样单一和狭隘,但至少可以在“文学是人学”的意义上,从两个基本向度来加以认识理解,即文学对于促进人类精神文明发展和社会变革进步的意义价值,以及文学对于丰富个人的精神生活与提高人生境界的意义价值。在这个基点上,文学理论教学的知识论与价值论应是统一的。

二是坚持多元性与主导性的统一。在当今多元开放的时代条件下,不仅各种文学理论知识,而且各种文学观念都充分多元化了,这既是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的标志,但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问题。如果说过去文学理论教学中的问题在于理论知识过于贫乏和文学观念过于单一,造成了这门学科的僵化,那么当今文学理论教材和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则是在一定程度上盲目追逐理论知识与文学观念的丰富多样和新潮前卫,遮蔽了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忽视了对应有的主导性文学观念的建构,造成了理论的丰盈与观念的困惑之间的矛盾。笔者看来,在当今文学观念多元混杂的情况下,有必要确立“多元主导”的教学思想,即一方面引导学生了解当今各种文学理论的观点学说,看到各种不同的文学理论观点可能都有某个方面的合理性,从而拓宽知识面和理论视野;另一方面则要引导学生着重理解、掌握和确立主导性的文学观,既在学理上能更广泛更深刻地说明解释文学现象,又要切合当今时展要求的理论。比如,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当然这里的关键是要切实加强对这一主导性理论观念的理解把握,从而用这种理论来帮助学生建立起基本的文学观,为他们观察认识文学现象和以后进一步接受比较各种文学理论观点建立起一个平台,这对那些还处于理论观念和知识结构形成阶段的青年学生来说,应是十分必要的。

三是力求转“知”为“智”,培养人文精神。这是我们从著名哲学家冯契先生的哲学理念所获得的启示。冯先生认为,我们的思想理论,应当注重如何把知识转化为智慧,把理论转化为方法,把观念转化为德性。冯契先生毕生的哲学研究,所追求的正是这样的目标。我们感到,这种转“知”为“智”的理念,对于文学理论研究与教学也是非常富有启示意义的。当我们面对各式各样的文学理论时,这些理论学说在我们眼里可能首先是一种知识,或者说我们首先是把他们当作知识来看待和了解接受的。但是,文学理论不仅仅是知识,它还是一种智慧,或者说在文学理论的知识形态当中包含着人类的生存智慧。文学是人学,文学理论也应当把文学当人学来认识和理解阐释,理应包含着人文智慧在内。事实上,一定时代的人们在对当时的文学现象进行认识和理解阐释时,总是表现了他们对社会、历史与人生的理解,蕴含着他们的生存智慧。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就不能只是把文学理论当作知识进行教学,更需要引导学生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从“人学”的意义来理解文学,通过对文学的理论思考来理解人生与社会,不断增长人生智慧和培养人文关怀精神。

四是努力转“知”为“能”,实现“双向提升”。文学理论作为一门理论课程,不仅需要让学生掌握本学科的理论知识,还应当致力于引导学生将这种理论知识转换成为一种能力,这既包括培养理论思维能力,也包括运用理论知识解读文学作品和分析文学现象的能力。所谓“双向提升”,就是一方面帮助学生提升理论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促使学生提升观察分析文学现象和读解评析文学作品的能力。这可以说是这门理论学科不同于一般知识性学科的特殊要求,我们的教学理念应具有这样的自觉意识。

建立了一定的教学理念,那么就可以比较明晰地确立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材和面对什么样的知识系统,都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的来处理教学内容和调整教学方法。根据上述教学理念,我们认为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有这样三个方面:一是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学理论基本知识,包括了解当今文学理论的各种观点学说,尽可能拓宽理论视野,在比较辨别中引导学生建立起主导性的文学观念,为使他们正确认识判断和分析文学现象奠定基础。二是努力引导学生从“人学”的意义来理解文学,建立起以人学为基点的文学价值观念,通过对文学意义价值的理解与思考,进而理解自然、社会与人生的丰富意义,不断增长人生智慧和培养人文关怀精神。三是通过加强教学引导与写作训练,帮助学生培养和提升理论思维能力,以及锻炼读解分析作品文本的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

与上述教学理念与教学目的相适应,我们在教学方法上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力求能够较好地实现这种教学目标。

首先,我们布置学生阅读文学理论教材的同时,也向学生印发教学参考资料,把文学理论中的基本问题提示出来供学生思考把握。比如,一是关于文学存在论方面的问题,其中包括什么是文学,文学的存在方式如何,文学存在的理由和根据何在,等等。二是关于文学价值论方面的问题,如为什么自古以来人类就有文学活动,它在人类生活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价值;文学活动在人类发展史上曾经发生过什么样的作用;历来的文学理论是如何认识和阐释这些文学功能价值的:在当今的社会生活和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否还需要以及在什么意义上需要文学,文学活动对于当代人的生存发展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价值。还有,文学教育在当今整个文化教育中的地位如何,它对于当代人的健全人格培养具有什么样的作用。此外,需要提示给学生,对于文学的意义价值,可以从人学的基点出发,分别从社会意识形态、历史文化、人文精神和艺术审美的维度来认识和理解。三是关于文学特征论方面的问题,如与其他各种文化形态相比较,文学最基本的特点是什么;历来对于文学的特征有各种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是表达情感,有人认为是用形象说话,有人认为是虚构想象,有人认为在于“文学性”,即语言表达自身的形式技巧与叙述策略等等,你是如何认识的;各种文学类型与文学体裁具有哪些最基本的特点;当代文学出现了哪些新类型,与传统文学类型相比,这些新的文学类型具有哪些新特点。总之,需要提示给学生从多种维度来认识文学的特征。在对上述基本问题进行提示的基础上,教学中也要相应地加以重点阐释问题,这样既突出了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和知识重点,也加强了价值观念的引导,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和导向作用。

第2篇:理论课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数据库原理;理论教学;问题驱动;教学改革

数据库原理是大学本科计算机专业中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教学目标是向学生传授数据库系统的基本知识和技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综合素质。该课程主要讲授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设计方法,理论性强、应用广泛[1],涉及到数据库原理、数据库应用和数据库设计三方面的内容。这三方面彼此关联而又有着各自的侧重点,包含的知识点较多,理论知识非常繁琐。但这些理论知识又是整个数据库应用的基石,如果不能清晰准确地掌握好这些原理,就难以完成数据库的应用及设计。所以对于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来说,一定要把数据库基本原理、基础理论作为重点内容进行学习。

1理论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由于数据库原理课程的知识点本身较为抽象、枯燥、不易理解,传统的“灌输型”理论教学方式,常常使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降低,听课时会感到被动乏味,对概念的理解仅停留在文字表面,学习效果不佳,且学完后不能很好地与实践结合,大大降低了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学两方面主体都很疲惫。为此,必须对该课程的理论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更好的掌握数据库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做到活学活用,举一反三,为今后学习数据库的应用技术和设计方法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2理论教学新模式

本文针对数据库原理课程中名目繁多且非常琐碎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提出“问题驱动+图表展示+比较分析”的理论教学模式。该模式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并通过图表展示使学生对问题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引导学生思维,开展讨论式教学,最后通过比较分析深入讲解各知识点的内涵和本质,总结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彻底理解和掌握知识。实践表明,该教学模式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尤其对于那些易混淆、易疏忽的知识点,教学效果更是明显改善。

下面,我们分别对“问题驱动+图表展示+比较分析”的理论教学模式的三个环节作一个详细的阐述。

问题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以解答问题为驱动力,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自学和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地进行提问既能够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把学生思维引到矛盾的焦点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调动学习的主动性[2]。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够设计出一些好的问题,并在恰当的时候提出,使问题驱动教学法更好的发挥作用。一般选取学生们难理解、易混淆或易疏忽的问题进行提问,使学生们对于这些问题有足够的重视,还有那些比较重要的概念或知识点,以及在后面的学习中常常要用到的、学生们容易出错的知识点,也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并牢牢掌握。

图表展示环节则是将问题所涉及的内容通过一个具体的事例用一张或一组简单明了的示意图或二维表直观的展现给学生,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结合图表对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通过图表展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原本枯燥、抽象的原理变得生动、具体,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突出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这对培养学生思考式学习、研究式学习十分有帮助。

最后,通过比较各知识点的异同,分析其本质及特点,对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及各自的用法和用途加以总结,回答所提问题,并针对学生在上一环节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重点分析和讲解。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帮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手段,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教学示例

为了更好的理解“问题驱动+图表展示+比较分析”这种理论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本文给出一个实际的教学示例进行说明。

若关系中的某一属性组的值能唯一地标识一个元组,则称该属性组为候选码(Candidate key)。若一个关系有多个候选码,则选定其中一个为主码(Primary key)。候选码的诸属性称为主属性(Prime attribute)。不包含在任何候选码中的属性称为非主属性(Nonprimary attribute)或非码属性(Non-key attribute)[3]。

这4个概念非常重要,且在后面学习关系的完整性和规范化理论时都要用到,只有清晰准确的理解并掌握这些基本概念才能学好后面的理论。但学生却经常记不住他们,或是将他们混淆。此时,我们可以以提问的方式突出强调这四个概念,让学生们去思考,而不是死背定义。

【问题1】主码、候选码、主属性以及非主属性之间有什么联系或区别?

同时通过多媒体屏幕将一个学生-课程数据库显示出来,如图1所示(此例中我们假设不允许同名人出现,即姓名可以作为候选码)。

接着让学生对照这4个概念的定义试着给图1中的三个关系表分别标出主码、候选码、主属性和非主属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和交流完成该课堂练习。

图2中对关系表student和sc标注了主码、候选码、主属性和非主属性,使学生一目了然。

最后,结合图2对这4个概念进行比较分析,指出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针对学生在课堂练习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重点分析。

在student表中,由于学号和姓名都能唯一地标识一个元组,所以候选码有两个,一个是学号,一个是姓名;主属性是候选码中的各个属性,也有两个,一个是学号,一个是姓名;非主属性是表中全部属性去掉主属性后剩下的那些属性,即性别、年龄和所在系;一个关系只有一个主码,主码应从候选码中选定,由于student表中有两个候选码,我们选择学号作为主码。

在sc表中,只有一个候选码,即学号和课程号的集合,记作(学号,课程号);主属性有两个,一个是学号,一个是课程号;非主属性只有一个,即成绩;由于该表中只有一个候选码,则该候选码即是主码,所以主码也只有一个,即(学号,课程号)。此处,我们要特别强调主属性和主码的区别,因为如果这两个概念不清楚的话,在后面学习外码的概念时就会出现问题。

【问题2】在sc表中,主码包括学号和课程号两个属性,学号是主码否?

对此问题,我们仍然结合图2进行分析。对于任何一个关系表来说,主码都只有一个(一个属性或几个属性组成的一个属性集),在sc表中,主码就是学号和课程号两个属性组成的一个属性集,学号和课程号是两个主属性,而其中任何一个主属性都不能称其为主码。

在上面的教学示例中,我们首先利用问题驱动的方法,通过问题1将主码、候选码、主属性以及非主属性这四个概念并列提出,强调他们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通过思考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真正理解每一个概念的本质。接着我们将图1通过屏幕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对知识点有一个更为直观、感性的认识,使学生将抽象的概念和具体形象的例子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思考问题。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及时关注并收集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发现学生的困惑和存在的问题,以便在下一个比较分析环节做到有的放矢。当学生对问题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后,我们再结合图2将上述4个概念与例子中的属性对应起来,分析解释各基本概念的本质及其与其他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并重点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强调指出,引起学生的重视,使学生印象深刻,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问题2便是我们在学生反馈中发现的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我们可以继续运用问题驱动法,将这个问题提出来,循环使用“问题驱动+图表展示+比较分析”这种教学模式进一步向学生解释这个问题,使学生做到活学活用,举一反三,真正理解这4个基本概念。

通过上述示例我们可以看到,问题驱动、图表展示和比较分析这三个理论教学环节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的,灵活巧妙的运用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师教得兴致勃勃,达到教与学的双赢。

4结语

“问题驱动+图表展示+比较分析”的理论教学模式使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准确的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充分有效的利用了课堂教学时间,既提高了教学质量,又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实现了教学的学习迁移效果。

由于数据库技术在不断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要提高数据库原理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教师观念也必须不断更新,勤于思考,锐意改革,优化教学内容,积累实践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然,朱青. “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关键问题探讨[J]. 考试周刊,2009(16):14-16.

[2] 周丽娟. 数据库教学体系改革与优化[J]. 高教论坛,2009(1):59-61.

[3] 王珊,萨师煊. 数据库系统概论[M]. 4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3-45.

Research on Theory Teaching Method Based on Database Principle Course

PANG Ji-fang, LI Ru

(School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6, China)

第3篇:理论课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生物化学 理论教学 教学研究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的化学,从分子水平研究和探索生命的奥秘,是生命科学如医学、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也可以说是生命科学的“共同语言”。由于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围涉及生命活动过程的各个环节,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抽象性、综合性,学生普遍反映学习难度较大。而且知识更新快,知识点繁多,代谢途径错综复杂,学生感到既枯燥乏味,难以理解与记忆,常被学生称作最难学的学科之一。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我们对生物化学的教学进行研究和探索。

一、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在理论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计算机和网络是当今先进生产力的标志,其在教育领域的引入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产生巨大的影响。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我们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课件教学模式,使难于理解的生化机理通过图象、图表、文字、数据与动画演示结合,融为一体,直观地表现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氛围,使学习变得相对轻松愉快。例如在讲授“蛋白质生物合成”章节时,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展现这种动态的合成过程,教师通过板书花很多时间去讲解起始复合物的形成、氨基酸的活化,进入、转肽、移位等,学生普遍反映太抽象,理解不了,更读不上记忆。而应用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可以生动、直观、形象地展示蛋白质合成的起始、延长、终止阶段,氨基酸与密码子的一一对应,使学生很容易掌握蛋白质合成的过程以及“核糖体循环”,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与课程相关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案、应掌握的各章知识要点、所采用的现用教材、实验指导、习题集、参考文献目录均已上网,并免费开放,让学生得以自学、及时获得相关信息,并做好预习的准备和参考复习。让学生多渠道、多途径获得所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的学习管理。

多媒体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成功应用,是对传统教学的改进和提高,但凡事有利必有弊。多媒体课件确实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而且可根据所讲内容设置适宜的背景图片和优美的音乐,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在轻松自然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增进学习效果,同时教学内容充实,信息量大。

二、针对专业特点以及授课对象,精选教学内容

不同的专业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不同,生物化学作为必修课,绝大多数专业将其作为专业基础课要求,但不同的专业授课学时不一样,有的专业如生物技术、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要求授课学时多一些,除了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外,还需要对具体章节有所侧重。比如,对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一些后续课程与糖代谢以及酶的知识密切相关,应重点多花些时间讲解。而对于园林园艺专业来说,要求授课的学时少一些,更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掌握。而且不同的班级学生的学习基础不一样。

(1)基础生物化学:(总学时80)非生物学类各专业:理论60学时,实验20学时。为学生打下更宽厚的生物学基础;

(2)专业生物化学:(总学时80)生物学类各专业:理论论64学时,实验32学时。注重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

通过修订教学大纲,加强教学内容的更新;选用或编写高质量的教材和辅助教材,来实现教学内容的精选、重组和更新。

三、课堂教学的设计

1.教学手段的设计:多提问,重视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习新概念、新问题,或需进一步提升的概念和规律时,不要平铺直述,满堂灌。要预先提出疑问,引起学生困惑、思考,从而引导学生探索、解答,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提高学习效果。

2.学习方法的设计:善于分析综合,使结论水到渠成;善于比较异同,从不同方面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与联系。

分析与综合的过程,是生物化学课程学习中的“爬坡”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觉得最有收获的一个过程。学会了分析和综合,就会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比如,在学习物质代谢之间的联系此时,可安排学生课后自行动脑分析总结糖代谢与脂代谢相互关系;糖、脂、蛋白质代谢之间的关系,并将总结的图表、结论相互比较,使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全面掌握。

比较是认识事件的本质,把握事件特征的重要手段。通过比较,可以加深印象,有助于记忆。特别是在对学生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或复习时,应用比较法,效果更佳。如比较DNA分子复制与转录的区别,可以从产物、主要催化的酶、是否需要DNA引物、合成模式、产物分子大小、是否具有双重校对功能这几个方面进行对比,突出这两个过程的区别,并揭示两者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理解它们的内涵,加强思维的变通。

生物化学是从有机化学和生物学中脱离出来的一门边缘学科,是生物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代谢反应错综复杂,理论点多、面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并不容易较好地掌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善用多媒体,充分对每堂课进行设计,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使我们的生物教学充满活力,为培养我们生物科技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郭冬招.多媒体课件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2):41

第4篇:理论课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6-0055-02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主要途径,该门课程具有极强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须以学生的认知能力作为根据实施教学活动,保证学生在听课过程中能够听得懂,学得会。这样的教学活动才能真正实现凭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促进学生的政治觉悟、思想道德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要求及特点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存在其特定的研究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间的相互关系、人们掌握并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为其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其他门学科相互比较,该门课程存在更为鲜明的理论性、思想性、现实性、政治性及实践性。所以,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上,其也必然存在独特的要求和特点。

(一)以学生为本进行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需在全面了解并掌握学生原有道德水平、政治思想、法制观念基础上进行。同时还需正确认识其形成和发展所具有的规律性和特点,然后再次多角度实施创新,选择最具合理性和科学性的教学方法。严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规律选择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学方法的创新必须要保证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得到有效激发,促进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欲望得到有效增强。教学方法的应用必须能够有效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智力、能力以及创造力。保证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够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热情和激情,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二)以教师作为主导进行创新

学生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充分发挥引导和主导作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情感、思想、意志等教育,引导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追求理想的精神境界以及行为方式,进而促进自身能够形成高尚的品德、价值观念,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同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其最突出的特征即表现为意识形态性和鲜明的方向性。方向的认识及把握均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现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环境均具有开放性、立体性和综合性。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正确方向的指引尤为重要,同时也更为困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须及时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同时还需高度重视自身的组织、引导能力,促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能照本宣科,必须要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实施主动、创新的教学。教师须转变应付教学任务的教学观念,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导,积极将新思路、新方法、新形式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促进教学方法得到不断创新。

(三)教学方法的设计围绕教学内容、目的进行

实施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的为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法制观教育,丰富学生思想情感,陶冶学生情操,规范学生行为,引导学生逐渐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并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促进其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得到不断增强,做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才。由此可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上均表现出明显的政治性和导向性。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学必须将价值观、人生观、法制观等问题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接受到教育。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路径

(一)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实施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知识、接受能力、兴趣等进行教学设计。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地开展是以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为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应用各种教学方式。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课堂教学为其掌握知识的一个最直接方式。过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所应用的教学模式均为教师对相关知识进行讲授并做相应的板书,而学生知识被动的听讲和做笔记。课堂教学在形式和内容上均较为枯燥和单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需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发展需求进行充分考虑,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充分结合实例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讲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学生巩固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又要充分结合时代政治的实用性和价值观,对学生进行全面、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潜在能力进行充分挖掘。实施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融合应用讨论式、启迪式、问答式等教学方式。合理应用多种教学方式可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学需充分发挥其引导和组织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及积极性,营造一个具有互动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与传统被动学习相比,启迪性课堂教学具有良好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是发挥其主观能动接受相关知识,并可根据自身需求及疑惑主动从现实生活中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教学课堂活动地开展成为学生挖掘自身潜能,享受学习乐趣的过程中。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需以教学内容作为根据,充分结合学生实际能力及教学条件,开拓思路,深入挖掘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存在的相关性,灵活引入具有典型性的案例,巧妙进行迪性教学语言设置,对学生的求知欲进行充分激发。

(二)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提高教学方法的实效性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课教师须熟练掌握相关现代教学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教学需根据实际情况合理使用影像、PPT、多媒体演示等现代教学工具和技术。现代化教学工具和技术的合理应用可将存在抽象性的理论知识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通过多种感官了解抽象、复杂、枯燥的理论知识,进而实现学习难度的降低,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及质量得到显著提高。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合多媒体展示、教师讲解、生生或师生讨论,使学生能够在一个图文并茂,畅所欲言的教学过程中接受知识,加深对知识的了解和记忆。充分结合了感性与理性认识的学习过程中才能真正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进而实现课堂气氛的活跃,为教学活动地开展及学生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其次,任课教师须坚持教育科研工作,坚持以科研促进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课教师除了做好教学活动之外,还需坚持不懈地进行相关科研工作,促进自身专业知识、教学水平得到不断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须根据时代特点、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加强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加强对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进行深入研究。通过不断学习丰富自身知识,优化知识结构,巩固专业素养,促进自身理论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并将科研成果合理应用于教学活动中,促进教学质量得到不断提升。

(三)合理应用实践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方法的实践性

实践教学方式的应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根据学校具备的条件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实践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课教师需积极与学校党支部、学生会等进行协商合作,尽量多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目的表现为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思想素质,进而促进学生的思想觉悟得到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离不开实践教学,二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实质上为书本理论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根据教学内容,开展校外实践教学。教师积极与学校中的其他组织、部门进行合作,共同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者服务队、义务活动等校外实践,积极指导学生参加相关科研实践、考察、科技竞技等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自觉参加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并要求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之后写出心得体会,进行经验总结。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从多角度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进而促进其思想觉悟、综合素质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为其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奠定良好基础。第三,积极组织辩论赛、成立学生社团等方式进行实践教学。比赛及社团组织均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和组织可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校园学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中来,培养其逐渐形成正确的思想觉悟。对于学生而言,大学校园是个小社会,是他们追求梦想迈出的一步脚印。内容丰富多彩的活动、社团组织不仅可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现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三、结束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国家人才的质量。因此,在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以学生个性特点、思维方式作为主要根据,充分结合教学内容实施有效教学,促进教学质量得到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侯勇,孙其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现代转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10(1):184-185.

第5篇:理论课教学方法范文

1 用微课将理论课程直观呈现

什么是微课?焦建利的解释是:“微型在线教学视频”。[2]也就是: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

美术是视觉的艺术,美术课教学也是视觉的教学方式。美术专业教学尤其重视直观教学性原则,具体造就了直观演示的教学方法。美术理论是美术的文字描述与论证,因此美术理论课教学同样需要直观的教学方式。例如,文字描述三种年画:“雅丽的杨柳青年画”“写实的桃花坞年画”“质朴的杨家埠年画”。仅仅用了三个形容词就把三种年画的突出特点描绘出来了,堪称经典。用微课的形式把“雅丽”“写实”“质朴”三种不同风格的年画展示给学生,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微课不但可以像平面课件一样展示画面,而且还可以形象地展现绘画的片段,增强课堂的生动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2 美术理论课与专业课有机结合

“1927年出版的黄忏华的《美术概论》是中国第一部美术原理方面的著作,直至80年代才有刘纲纪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讲课用的《美术概论》部分章节在《美术史论》上发表,到了1994年才有王宏建、袁保林主编的《美术概论》出版”。[3]“陈师曾的《中国绘画史》是中国学者最早的一部用现代通行的体例即按‘上古史’‘中古史’‘近世史’加以编写的著作。”[3]《美术概论》与《中国绘画史》作为美术理论的两个重要的科目,在近代以来不断发展,至今已经非常完备了。学习美术理论课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一定的美术基本理论修养,同时也是为专业技能的学习提供理论认识。可见,作为单列的美术理论课其实跟美术专业是紧密结合的。抓住这个特点,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与美术专业技能的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理论课的积极性,同时对专业技能的提高大有裨益,实现双赢。比如,毕加索的现代艺术曾得到非洲美术滋养,丰富了创作形式与意蕴,增加了艺术的创作方法。其实,在历史上,理论修养与专业成果双高的美术家不在少数,也充说明美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把实践的经验运用到理论教学的课堂分析、讲解,给美术理论课的效果加分。

3 因地制宜使教学情境生活化

一堂高境界的理论课,除师生间良好的互动外,还要把所处的实际生活环境纳入教学情境之中,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程度。因此,高校的美术理论课,更要做到因地制宜地安排教学内容,制订教学计划。如何在因地制宜上有效操作?主要在“制宜”上,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好实际的课程资源。以《艺术概论》为例,当讲到“艺术与社会生活”一节时,教学的安排就可以与每所高校所拥有的具代表性的地方性艺术形式相联系,从真实的艺术生活中体会到“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这充分利用了校外环境,得到了适宜有效的教学效果。在上课之前,更要在充分了解校内情境的具体条件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计划合适的教学计划、合适的教学方法,实现好教学目标。

4 “整体+个别”组织教学

因材施教对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高校美术专业的学生,存在对美术理论学习不够重视的情况。这对课堂教学的设计提出了相当的挑战。解决办法还是要以因材施教为原则,“整体+个别”地组织教学。整体上,教学的基本形式要保持班级授课,这是目前最科学有效的教学形式,可以保证大多数学生实现教学目的要求的目标。同时,可以适当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有目的地侧重于特定的对象进行个别的教学。课余教学形式可以灵活多变,尤其通过网络的手段,可以解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总之,课堂教学“整体+个别”灵活安排,可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主动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5 用谈话法调动学习主动性

第6篇:理论课教学方法范文

思想政治 教学创新教学吸引力

一、以导课的艺术抓住大学生的注意力

导课是课堂教学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首要环节,教师在讲新课之前必须首先进行导入,把新课与旧课、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富有艺术性的导课可以诱导大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因此,一堂课的开场白相当重要,如果平淡无味,抓不住大学生的注意力,就很难吸引他们听下去,即使下面的内容再精彩,大学生也提不起兴趣,如何在导课的环节就牢牢把大学生吸引住是一堂课能否取得好效果的关键。以往教师上课往往是由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导入,然后指出即将要学习的内容,这样的老套形式显然很难引起大学生对今天所学内容的重视与关注。

现在的大学生关注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和时势政治,对考研的有关问题也很感兴趣,将这些内容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作为切入点来导入新课内容比较好。可以采取的方式是课前“新闻三分钟”,让大学生自己收集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和他们感兴趣的新闻,每两人一组,按播报新闻的标准让大学生自己去叙述他们想表达的内容,然后全体同学选出一两个大多数人都比较关心的热点问题和教师一起讨论,大学生的兴趣往往在一开始就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得以活跃。经过讨论,大学生锻炼了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让大学生见识了博学多识、触类旁通的风采,师生关系融洽,对接下来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但这种形式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必须要关注时事,知识面广,语言表达流畅,同时,要有能找到讨论的话题与教学内容之间联系的能力,顺利导入新课。有人认为,每天发生的事情有些可以和课程联系起来,有些便无法联系,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基本每天国内外都有重要的事情发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方方面面,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授课内容进行选择和把握,很多看起来不相关的事其实是有着相关的联系,教师的工作就是要找出这些关联性,使导课的话语和教学内容紧贴时事,不让大学生感到这是一门与当前社会发展毫无关系的课程,这样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从大的时代背景下来解释所要学的理论观点。如此导课,大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教师用什么样的理论来分析时事,那么接下来的听讲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二、以生动事例强化理论的说服力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重要的教学原则,贯彻这一原则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课堂举例。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举例,既可以发挥理论征服人心的魅力,又可以克服教学中把理论当作枯燥的条文和说教的材料进行照本宣科的讲解现象,同时还能解决理论自身的难点和现实对理论所提出的问题。通过举例,一方面可以用有关的事实材料来说明、论证、证明理论的意义与价值,另一方面,也可以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解释、分析、说明现实问题,化深奥的道理为浅显,化抽象的理论为具体,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举例论证有关理论,要力争赢得大学生的信任,这就要求,举例必须尊重客观事实,具有科学依据,做到科学可靠、真实准确,不能用虚假的、胡编乱造的、缺乏科学依据的事例,举例不在多,而在于是否精确和典型,是否能说明问题。教师在选择举例的材料时,要正反两面的材料都选,但要以正面材料为主,同时,还要注意选择发生在大学生身边或中间的有代表性的事实材料,这样的事例更具有指导意义。举例还要有启发性和趣味性,教师选取的材料要力求具体、形象、生动、有趣,这样才能增强吸引力,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大学生爱学、乐学,但不能选择低级、庸俗的趣味性材料,以免对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举例也要有针对性和时代性,教师在教学中的举例应做到新颖、富有朝气,从时间上来说,要选择距现实社会较近的,是现实社会新出现的新信息、新知识、新材料;从空间上说,要力求选那些当前国内外的“热点”问题,用这样的事例来教学,对大学生才有吸引力,才使大学生有亲切感,从而也使课程充满新鲜感,否则,用过时的事例来说明新的理论观点,就难以说通,而且也缺乏吸引力。

三、以师生互动增强课堂的亲和力

课堂教学,最倡导的就是课堂上的互动。所谓师生互动,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在思想、信息、情感等方面的相互交流,在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方面的交互作用与交互影响,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能得到充分发挥。从实质上来说,这一原则充分揭示了教师和大学生之间、大学生和大学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是一种多项互助合作的关系,教学各要素之间是一种规律性的协同关系,其中教师和大学生有规律的协同在教学过程中的意义最大。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师教和大学生学两个流程,只有教师的活动和大学生的活动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并且相互配合、协调一致,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贯彻师生互动原则的基本要求。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大学生观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的大学生观如何,直接影响着他们对大学生的教育态度和方式。教师要全面、客观地认识大学生、了解大学生,把大学生看做是发展中的人、独立意义的人、具有独特性的人,是学习的主体和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建立起热爱大学生,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良好师生关系,从而使教学效果得到保证。其次,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大学生愿意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使教师能够自如地进行启发诱导。否则,没有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就容易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使大学生顾虑重重,不愿参与教学过程,这样即使教师有很好的教学设计,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最后,要提高大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当代大学生对一些理论有自己的一定看法见解,想要有一个表达的渠道,来展现他们的思考以及多方面的综合素质,这也是大学生们热衷于各种课外活动的一个原因,在课堂上能够给大学生这样一个机会,同样也能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热情。因此,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应充分进行互动,使课堂具有亲和力,无所顾忌、畅所欲言地就一些问题展开广泛的探讨、辩论,教师要及时总结,澄清疑问,明辨是非。

四、以媒体辅助强化大学生的认知力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国内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都会涉及,如何拓展狭窄的课堂空间、开阔大学生的视野也是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方便,利用多媒体可以把有些直观的材料和史实呈现在大学生面前,有利于大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此外,还可以开发“红色经典”教育、“红色网站”等多种辅助手段,“红色经典”是围绕着中国革命历史创作的、具有永恒生命力的一些作品,主要包括红色文学、红色美术、红、红色音乐等,这些作品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如今在青少年中仍有不可低估的魅力。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大学生德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网络的互动性、及时性、包容性、匿名性、虚拟性强烈地吸引着广大青年大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及其规律性,远比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更为直接、有效,“红色网站”因此应运而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战线充满生机的新生力量。

第7篇:理论课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互动-实做式”教学法;角色模拟教学法;现场教学法

高职教育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要求课程的教学方法从传统的“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从机械地“填鸭式”转变为灵活地“动手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商务专业的核心基础理论课程,它为研究国际贸易现象与问题提供基本的理论和方法支持。那么,在理论性较强的本课程中,如何实施能体现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方法呢?针对我院学情,本文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创新性的探索与研究。

一、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而进行学习的新型教学方法,它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项目,教师围绕着项目组织和开展教学。这种方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

笔者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了项目教学法,以表格形式予以说明。(表1)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项目教学法的运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而且又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下,培养了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当然,教师在此方法的实施过程中,也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专业水平。所以,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

二、“互动-实做式”教学法

鉴于本课程理论性较强的特点,同时,也根据我院学生知识基础较差和自学能力较差等情况,笔者运用了“互动-实做式”教学法。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与双语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单纯 “学会”变为“会学”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学生讲课等方式,来具体实施贯彻此方法,从而达到“互动”学习的目的。

例如,在学到“反倾销”的相关内容时,我会提前安排学生上网浏览近两年我国遭遇国外反倾销调查的典型案例,在上课时,要求学生对这些典型案例进行分析,通过真实的案例来探讨反倾销程序、裁定、反倾销的措施等问题,使学生能够“学着做”和“做中学”。在此基础上,提出下面讨论的题目,即我国屡遭反倾销调查的原因及应对措施。教师可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一组派代表发言,在讨论中,学生能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最后,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这样,通过案例分析法和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法的应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生在学中想、学中做,增强了学生分析国际贸易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外,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们也可适当安排学生自己制作课件并上台讲课,比如,在学到“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时,因为这些内容在前面的章节中都涉及到,难度较小,所以可以事先给学生布置作业,即制作“国际贸易政策演变过程”的课件,由学生在下次上课时,根据自己制作的课件内容站在讲台上向全班同学讲授,教师只做个别指导。通过这种“互动—实做式”的教学法,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胆量,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相关的教学内容,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

三、角色模拟教学法

角色模拟教学法是将角色扮演、对话练习和情景教学融为一体的仿真模拟演习教学法,具有仿真性、参与性、互动性等特点,能够让学生在角色演练中体会到某些角色的地位作用,产生身临其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法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符合“行为导向”、“能力本位”的教学思想。

比如,在学到“世界贸易组织”内容时,我们模仿国际政务进行知识的学习。首先,由教师来设计角色,将本班同学分组,其中一组作为欲加入wto的国家,并指定几位同学作为该国家的谈判代表,进行申请加入wto的双边谈判,其余各组同学则分别作为该国家加入wto谈判小组的不同成员国。通过这种角色模拟,使学生对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好地体会到了中国“入世”的历程。

为保证角色模拟教学法更好地应用,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事先都应做一定的准备性工作,比如老师应准备充分的模拟资料,学生应做好书本知识的预习和对模拟资料的阅读分析等,这样在课堂上才能广开思路,学生积极参与,使角色模拟教学法真正达到效果。

四、现场教学法

现场教学法通常是指教师和学生深入现场,对现场事实进行调查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总结出可供借鉴的经验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符合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过程,能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和教学相长的目的,更能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比如,在讲到“通关手续”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到当地海关参观,在参观过程中,讲解进出口货物通关的一般程序,特别是检验与征税环节,了解关税征收与通关程序对贸易规模的影响。在学习“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时,教师和学生可调查当地几家进出口公司,看这些公司进出口的产品处于国际上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当场总结出这个阶段的特点。同时,要求学生撰写相应的调研或调查报告。通过这种方法的应用,使现场成为课堂,事实成为教材,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相应的教学内容,而且印象非常深刻,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综合运用上述多种教学方法,做到优选结合,实现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我们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地去探索与实践,就一定能找到既适合高职教育特色,又能体现《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

[1]梁嘉慧.关于高职“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科教文汇,2009.36.

[2]石宝生.角色模拟教学法初探.运城学院学报,2007.25.5.

第8篇:理论课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教育理论;统计学教育;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确立“学生主体观”,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建构主义理念正是倡导学生主动建构,自主学习。因此,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托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仅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从学生“学”的特点出发,探讨统计学教师课堂“教”的特色方法。

一、建构主义理论学生“学”的特点

建构主义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本质进行了科学的分析,认为学生学习有如下特点:

1、学生学习不是从零开始的,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即学生在学习统计课程之前,头脑里并非一片空白。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渠道和自身的实践,对客观世界中各种自然现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建构了大量的朴素概念或前学科概念。这些前概念形形,共同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统计学概念的系统。学生的前概念是极为重要的,它是影响统计学学习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前概念指导或决定着学生的感知过程,还会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行为和学习过程产生影响。

2、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主体建构的过程,要突出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充实、丰富和改造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在这种建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对当前信息的理解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超越外部信息本身;另一方面,对原有知识经验的运用又不只是简单地提取和套用,个体同时需要依据新经验对原有经验本身也做出某种调整和改造,即同化和顺应两方面的统一。学生不是被动信息的吸收者,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因此,教师不能直接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要组织、引导,使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

3、学生学习既是个体建构过程,也是社会建构过程。虽然知识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但社会性的相互作用也很重要,甚至更重要。因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社会性相互作用内化的结果(正如统计的特点具有社会性)。此外,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对某种问题可以有不同的假设和推论,学习者可以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相互争辩和讨论,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更丰富、更灵活的理解。同时,学生可以与教师、统计专家等展开充分沟通。这种社会性相互作用可以为知识建构创设一个广泛的学习共同体,从而为知识建构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积极的支持。因此,课堂上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活动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以及对课堂社会环境和情境的营建是学生获得学习成效的重要途径。

二、建构主义理论教师“教”的特点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

1、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起主导作用和导向作用。教师应当发挥“导向”的作用和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进而去“解决问题”。

2、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发现者。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正,并用科学的原理和原则,给予正确的引导与指引。

3、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介者。教师是学生与教育方针及知识的桥梁。教师既要把最新的知识和分析方法提供给学生,也要注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辩证法的角度看,教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教与学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随着教学活动的变化,矛盾的主要方面,或在教师,或在学生。分开来看,“教”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发挥能动作用;“学”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教师,学生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教师则对这些活动施加影响。合起来看,在教学活动这一不断发展、循环往复的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客体地位是相互依存、相互规定,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因此,“基于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教师可以实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组织课堂教学。

“基于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学”与“导”的活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动的、融合的,在和谐中不断向前发展。因此,按照“学与导和谐发展”的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按照“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组织课堂教学时,可以采取“诱导试学——引导探学——开导活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

(1)设置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首先要从现实的、有兴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真实问题情境开始。让学生一开始进入学习探索就真切地感受到统计就在自己身边,体验到学习统计的价值,从而激发起学习统计的兴趣,萌发积极主动探索统计理论和方法的求知欲望。教师要通过对课堂的组织,让学生对学习统计产生学习兴趣,“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盎然地进入了对统计学知识的探索,学生才能学有所长。

(2)探索问题,增强学生主角意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基于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课堂教学方式应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指挥、学生操作的教学现象。学生要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转换,对新经验和旧经验进行综合概括,解释有关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导,设计有思考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学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研究探索,教师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通过各自想法的交流、碰撞,发现学生有价值的建设性建议及方法措施,及时制止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计算分析问题时可能出现的偏差,使问题得到正确的解决。

(3)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以往统计学教学中,我们关注比较多的是学生能否记住计算公式、方法、意义、应用条件,能否利用这些知识完成所设问题的正确计算。而“基于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教师在课堂中,就应该更加关注学生能否将科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关注学生在灵活应用统计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学习统计产生兴趣,变抽象的科学法则、科学方法为得心应手的工具,从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参与学习统计的快乐,享受成功解决实际问题的愉悦。

三、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统计学教法探讨

1、设计课堂教学新模式

统计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能够运用统计学基本理论和定量分析方法,对经济现象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和评价。统计学课程内容基本分为三个模块两个层次。第一模块:研究统计学的一般问题,属于基础理论。第二模块:推断统计的理论与方法,相关与回归分析,属于一般的统计方法及其在社会经济领域的运用。第三模块:时间序列分析与预测,统计指数与因素分析,统计综合评价,属于社会经济统计方法的特有问题,侧重于各种统计分析方法运用。两个层次即理论部分和计算分析部分,两部分知识比为30:70。反映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要求。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因而首先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优势,探索最优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应进一步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去,做到:(1)合理处理好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展示学习内容的实用意义。(2)教学思路清晰,过程流畅、自然。(3)采用启发式、精讲多练式、答疑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构建情景逼近式的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设计课内课外相融共生的大课堂

课堂教学不仅要教会想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在书本之外查阅图书、报刊、杂志、网络等资料,以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吸取精华,为我所用,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还要通过课内设计的实训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实训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统计调查方案的编制、调查问卷的设计、统计表统计图的制作、综合指标分析、统计案例分析等内容。统计实训的课内教学采用精讲、示范、多练、答疑的方式;课外教学采用学生自行分散复习和有组织分组制表、制图、社会调查、整理计算分析等方式。

3、实行点、线、面、体相结合的大统计

“点”是指让学生根据某一知识点完成作业、实习。“线”是指让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面”是指让学生把若干知识点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的分析和实训。“体”是指让学生能就学科体系及相关学科的内容进行深入、全面、综合的分析与应用。在讲授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培养、综合能力培养、设计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从高度整体把握统计的思路和统计分析、评价思想。

4、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建构性学习中的积极作用,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教学中应根据统计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统计学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特有的概念及科学家,教学中可以适当拓展,开阔学生的视野,影响学生的心智,塑造学生的灵魂,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准确生动形象,善于设疑,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充满求知思索的激情;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学习的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统计持久的浓厚的兴趣,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对自己能力的欲求,不断增强自己的学习信心,不断地在自我实现中超越自我。

5、设置情境,在交互中实现教学目标

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细胞,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也不单纯是“老师教、学生学”的木讷课堂。课堂中的社会性环境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师生之间的交互,二是学生之间的交互。建构主义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师生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小组讨论、意见交流、辩论等形式,促进学习者之间的沟通和互动。统计教学要从过去主要关注“人机交互”到关注“人际交互”;从只关注学生与教师、教学信息的交互到关注学生之间的交互以及学生与校外专家、实践工作者的交互;从关注个别化学习到同时关注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社会性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交互中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6、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第9篇:理论课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 高校思政课 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方法

思政课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为了贯彻落实该方案,各高校在本科生中开设了《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该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本课程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三个选择”)。同时让学生深刻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为了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实效性,经过近几年的探索,我们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

事实上,无论是从教学内容还是从教学方法上都可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一、从教学内容上看,理论联系实际包括三个方面。

1.联系当时的历史实际。

教师在给学生分析问题时要结合当时的历史实际。例如:在讲到《天朝田亩制度》时,我重点分析其革命性的一面,但该纲领也存在空想性。在分析其空想性一面时,我就结合当时的历史实际,如分配土地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但太平天国时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战争中度过的,缺少稳定的环境。当然也包括其他原因,学生表示赞同。纲要课属于理论课,如果在讲到理论时能结合相关的历史事实则效果会更好,这也是纲要课在授课过程中的优势所在。例如:在讲到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时,我给学生留了一道思考题:既然(1919年以前)近代中国的反侵略战争以失败告终,中国是不是应该放弃反侵略战争?答案是否定的,我们结合了当时的历史实际,例如义和团运动的例子,指出:近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沉重打击了列强的侵华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由此得出结论:近代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是不应该放弃的。

2.联系现在的实际,主要是社会上存在的各种思潮。

有人说:“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还有人说:“没有西方的殖民侵略,东方将永远沉沦。”这些都是错误言论,我们的问题是:外国入侵中国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通过列举事实,我们得出以下结论: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最终目的,是企图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把中国人民变成由他压迫剥削奴役的奴隶。正如所言:“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学生表示认可,效果很好。

3.联系历史与现实。

历史是不能割裂开的,历史与现实具有关联性。在讲述历史理论时,更应联系现在的事实。在讲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资本―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的方式及危害时,我们让同学们思考:当时外国对华的资本输出为什么加剧了中国的积贫积弱?与此同时,要求同学联系今天改革开放引进外资的实际,分析两者的不同。通过对比,同学们发现,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争取民族独立是何等的重要,进而加深对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的理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从教学方式上看,理论联系实际主要是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包括课堂内及课堂外的实践活动。

1.进行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要求,准备一堂高质量的讨论课并不是很容易就能做到的。讨论并不是没有任何准备的讨论,也不是任何章节都有可讨论的问题。教师可将要讨论的问题告诉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查资料,看书,去图书馆,等等,以便做好充分准备。当然,在讨论之前,教师也要做好充分准备,以便使讨论沿着正确的合乎教学规律的方向走下去,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到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这个问题时,我给同学留了一道供讨论的题目:经济技术落后是否决定中国在反侵略斗争中必然失败?同学们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他们在上课之前也做了充分准备,讨论得很热烈。有的同学举了抗日战争的例子,指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经济技术也很落后,因为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日本是世界上的一等强国,但最终中国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有的同学还举了美国独立战争的例子,指出美国当时的人力物力财力远不及当时的英国,美国士兵有时不得不在冰天雪地里赤脚走路,但他们最终取得了反对英国侵略军的胜利。效果很好。通过讨论,同学们一致认识到,经济技术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不是最根本的原因,即经济技术落后并不意味着在反侵略战争中必然失败。当然,当学生讨论结束的时候,教师要做好讨论的总结工作,同时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因为这个时候学生更想听到老师的想法。

2.参观历史遗迹遗址,进行社会调查。

、中央文明办、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强调:要组织大学生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形成调研成果。和中小学比,大学教学与实践的联系更为密切,高校的思政课尤其如此。实践可以有多种方式,参观历史遗迹遗址就是其中之一。中国历史悠久,历史遗迹和历史遗址都很丰富。各高校所处的地理位置虽然不尽相同,但基本上都有可供学生参观和考察的遗迹和遗址。例如讲到抗日战争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抗战纪念馆,进而增强学生对革命精神的敬佩和爱国主义情感;讲到抗美援朝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抗美援朝纪念馆。实践证明,参观历史遗迹遗址,进行社会调查使得学生能够真正从课堂走出来,走向社会,达到了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参观前,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认真搜集资料,明确调查研究的主题思想,而不是走过场。学生带着问题去参观遗迹遗址,做到有备而来,更多地接触社会,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这种方式比单一的课堂讲授更能提高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阅读。

大学教学与中小学教学存在很大差别。例如,大学教学要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包括对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一般来说,对于学生而言,获取知识及自身能力的提高基本上包括三种形式:教师讲授、向社会学习和在实践中学习。可见,后两者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中国近代史纲要》这门课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阅读四方面的材料作为学生自学的内容:一是经典文献著作,二是本学科前沿论文,最新科研成果,三是典型案例,四是学习网站。《中国近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列举了大量有价值的文献篇目,教师可向学生建议去图书馆查阅这些资料,以使学生加深对这方面知识的深刻了解。至于学科前沿论文、最新科研成果和典型案例,教师要通过平时的积累,将相关内容推荐给学生。学习网站也是课程资源的一种,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多年的授课经验,我认为可以向学生推荐以下网站(网址),例如:中国大学生在线“我的课堂”,辽宁大学生在线联盟,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等等。这些网站所的资料内容丰富而且真实客观,值得向学生们推荐。不管采取什么方式,学生通过阅读都能提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观看相关视频,撰写观后感。

相对于文字材料,视频的优势更加直观生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除了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外,也应适当增加视频资料。实践证明,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纲要,给学生播放视频是很好的实践教学方法。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视频都可以给学生播放,而是要有所甄别。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有个别文学作品和媒体对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的介绍与历史事实有很大出入。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尤其是一些带有戏说成分的影视资料更要严禁给学生播放,因为这类影视资料对历史人物的塑造和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往往不能还历史一个真实面目。而这门课需要的就是还历史一个本来面目。这就要求教师选播合适的视频资料,如在授课过程中,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可以播放《圆明园》、《大国崛起》、《太行山上》、《旗帜》等。通过观看视频资料,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相关章节的历史知识及历史理论。然后根据相关视频要求学生撰写观后感,学生就能更直观地了解历史,也能很深刻地撰写观后感。例如,我给学生播放了《圆明园》这一视频资料,学生真切地了解了圆明园的昨天和今天。他们感触很深,观后感写得也很好。通过观看此片,学生普遍认识到落后必然挨打的道理,从而自觉地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总之,对思政课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法的探索还在继续,我仅抛砖引玉。随着时间的发展及实践经验的进一步积累和丰富,高校思政课会成为大学生普遍欢迎和喜爱的课程。

参考文献:

[1]刘伟,屠静芬,何卓恩.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生辅学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本论文为辽宁省教育厅2010年度高等学校科研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