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词语辨析大全范文

高中语文词语辨析大全精选(九篇)

高中语文词语辨析大全

第1篇:高中语文词语辨析大全范文

关键词:词语辨析模式 混淆特点 针对性

二语学习者受母语、目的语、教材、工具书等因素影响,在汉语词汇学习过程中,易将词义相同(近)的词语混用;对词形、读音相似,甚至词义相远的词语学习者也很容易混淆,故面向汉语学习者的易混淆词辨析相对于本体的同(近)义词辨析,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以往涉及词语辨析的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在辨析视角上凸显了一定的外向性,但更多地沿用本体的同(近)义词辨析模式,使辨析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一、《教与学》“比较”栏特色

(一)词对凸显外向性

《教与学》在辨析词对的收录上凸显出从本体同(近)义词向基于汉语中介语视角的易混淆词转变,即凸显了外向性特点。通过分析《教与学》所收词对,笔者发现其中不乏有一些非同(近)义关系的词对,且为数不少,其中包括:同素单双音节词,如“声调-声”;音近(同)词,如“切实-确实”;语义相远的词,如“出来-进来”;还有一些汉语母语者习而不察的词,如“盲人-瞎子”等等。笔者将737①组词对与面向汉语母语者的《新华同义词词典》(以下简称《同义词》)和二语学习者的《商务馆学汉语近义词词典》②(以下简称《近义词》)中所收词对作了横向对比,《教与学》与其有完全对应或部分对应词对两种情况,见表1:

表1:《教与学》与《同义词》《近义词》所收词对对应分布

词典 总词列 完全对应 部分对应 对应 对应词对占《教与学》比重(%) 对应词对占本词典比重(%) 完全对应实例 部分对应实例 《教与学》

相应词典

《同义词》 1310 117 99 216 29.3 16.5 节约-节省 特别-特殊

特别-特殊-特异

《近义词》 421 78 70 148 20.1 35.2 时候-时间 马上-立刻-立即

马上-立刻

《教与学》“比较”栏中29.3%的词对仅与《同义词》的16.5%对应,而20.1%的词对与《近义词》对应的比例达到35.2%,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其所辨词语的外向性。

(二)收录“跨词层”“跨词类”词对

《教与学》“比较”栏真正从对外汉语教与学的实际出发,收录了一些“跨词层”和“跨词类”词语,突破了本体同(近)义词必须相同范畴的主流观念。笔者对737组词语进行穷尽性统计,发现在构组上,“比较”栏中737组词语不仅涉及语素与语素、词(组)与词(组),即“同词层”构组,如“父-夫”“巴不得-恨不得”等;也涉及词与非词成分(语素、词组)构组,即“跨词层”构组,如“是否-是不是”“逼-迫”等。具体分布如表2:

表2:进制“同词层”“跨词层”构组词层分布

分类 “同词层”构组 “跨词层”构组

关系 语素-语素 词-词 词组-词组 语素-词 词-词组

个数 2 704 1 5 25

总计 707 30

比重(%) 95.93 4.07

《教与学》“比较”栏的“跨词层”“跨词类”构组,做到了“要从外国人的角度来观察、分析”。同时,704组词-词“同词层”构组的词对在词性上,也不局限于同词类,兼有不同词类词语构组,即“同词类”构组和“跨词类”构组并存,如:“白白-白”。具体分布如表3:

表3:“同词类”“跨词类”构组词类分布

分类

分布 同词类构组 跨词类构组

词类 连-副 形-动 形-副 代-副 数量-名 代-名 代-形 动-副 数-副 名-副 介-副 介-连 名-形 名-助 动-名 名-量

个数 662 3 4 10 1 1 2 1 4 2 4 1 1 2 1 4 1

总计 662 42

比重(%) 94.03 5.97

尽管737组词语在“跨词层”“跨词类”构组分布上并不显著,但突破了本体同(近)义词相同范畴构组的藩篱,启发我们外向型学习词典在词语辨析上应针对学习者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辨析。

(三)辨析重用法且凸显同中之异

张博(2005)指出,“面向本族语者的汉语同义词词典在词义辨析上用力较多,而用法的辨析则相对薄弱,这种辨析取向不太适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词语使用和语言生成,因此,积极型对外汉语词典要特别加强同义词和近义词用法的辨析”。“比较”栏中辨析内容主要从语义、用法和语用三个层面进行了描述,但更加偏重用法对比,对715组词语用法进行了对比,笔者粗略统计了每组词语在三个层面的具体分布情况,如表4:

表4:“比较”栏词对辨析层面的分布

层面分布 语义 用法 语用

异 同

个数 387 708 505 135

比重(%) 52.5 96.1 68.5 18.3

在“比较”栏中,由于词语辨析紧承相应词条之后,编者对词对的释义多承前省略。而在用法呈现上着墨最多,且对715组中96.1%的词对都作了不同点的描述,即在辨析策略上凸显“同中之异”,如“机会-时机”组:

比较:机会、时机:二者都指难得的好条件,有时可互换,如“这么好的机会(/时机)千万别错过”“好好儿利用这个机会(/时机)。说“机会”时,强调不容易得到,要充分利用,如“机会难得”“偶然的机会”“有机会”“乘……机会”。“时机”更强调好条件的出现和消失,有很强的时间性,常说“时机(不)成熟”“不失时机”“等待时机”“掌握时机”;不说“机会”。

呈现语法搭配异同时,强调组合规律的说明,以“认识-认得”为例:

……“认识”后面可加动量词“一下”,可以重叠为“ABAB”式……“认识”前面可有“正确、全面、真正”等状语,后面可带“到、得”等补语,表否定时可用“没”……

诸如此类的规律总结能有效地辨别词语在具体用法上的不同,有助于学习者把握规律用法。对一些在语用上有差别的词对,该栏也做了辨析,如“外祖父-姥爷-外公”,词对指出“姥爷”是北方话,“外公”是南方话,并且二者是口语,“外祖父”为书面语。这些注重用法的辨析,有利于学习者正确句子的生成。

二、词语辨析模式

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中词语辨析模式不同于以往本体同(近)义词辨析模式,具有极大的特殊性。《教与学》“比较”栏在所辨析词对的收录和辨析细则上提供了诸多可鉴之处。张博(2008)指出“真正基于第二语言学习者词语混淆现实进行的词语辨析还十分欠缺。”我们尝试在基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前提下,分析学习者词语偏误,探究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中的词语辨析模式。文章将其分为“跨层/类”和“同层/类”词语两大类进行分析。

(一)“跨层/类”词语辨析模式

“跨层/类”词语辨析首先应当定性,即交代词语所跨的具体词类和词层,对于“跨层”词语的辨析当以辨析词对的用法为主、辅以语义区分,而“跨类”的词语应参考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的远近和导致词语偏误原因等因素来确定辨析的重点。辨析模式呈现如表5:

表5:“跨层/类”词语辨析模式

步骤分类 定性 辨析参项 辨析重点

语义特点 致误因素

①跨类 具体词类 相近 目的语 用法为主、语义为辅

相远 母语、教材、工具书等 语义为主、用法为辅

②跨层 具体词层 目的语、母语 用法为主、语义为辅

如“朋友”和“陪伴”是母语背景为印尼语的汉语学习者容易混淆的一对词语,出现“阿里朋友我们”等这样的词语偏误。其中“朋友”表示“彼此有交情的人”是名词,“陪伴”表示“随同做伴”是动词,二者在语义上关系不大。在汉语中二者很容易区分,我们从学习者母语分析二者混淆的原因③,发现“朋友”对应印尼语名词“teman”、“陪伴”对应动词“menemani”,“teman”是“menemani”的词根,印尼语名词“teman”添加前后缀“me-i”,可使词性由名词转变为动词,学生受母语的影响,以为“朋友”也可作为动词使用,从而出现了汉语“朋友”和“陪伴”的误用。外向型汉语学习者词典针对这类词对,应首先明确词语的词性,然后分析词义的远近和可能导致混淆的原因,从而确定辨析的重点和方向。

(二)“同层/类”词语辨析模式

“同层/类”词语辨析与“跨层/类”词语辨析一样,基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中学习者的词语偏误,分析所要辨析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并考虑致误因素,最后确定辨析重点。同范畴词语辨析模式如表6:

表6:“同层/类”词语辨析模式

步骤分类 辨析参项 辨析重点

语义特点 致误主导因素

③同类 相近 目的语 用法为主、语义为辅

相远 母语、教材、工具书等 语义为主、用法为辅

④同层 词语层 同类 见上③同类

跨类 见上①跨类

词组层 相近 目的语 用法为主、语义为辅

相远 母语、教材、工具书等 语义为主、用法为辅

以上我们总结了“跨层/类”和“同层/类”词语辨析模式。张志毅、张庆云(1994:230)指出辨析易“罗列烦琐,不得要领;浮于表面,不深入;说解粗疏,缺乏缜密。在共同意义范围内的细微差别,往往被忽略”。刘缙(1997)指出“辨析时应突出重点,切忌全面铺开,眉毛胡子一把抓”。张博(2008)指出“要找准混淆点,以义项或某种搭配关系为单位进行辨析,尽量少涉及其他义位或词语的其他组合关系。”我们借鉴吸收前人研究成果,把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中要辨析的词语分为“跨层/类”和“同层/类”两类,认为锁定词语的混淆特点是有针对地进行词语辨析的关键所在。

三、辨析模式示范

下面以“见-见面”为例,示范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中词语辨析模式:

通过对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及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目标词进行筛选共统计出49条混淆误例。分析发现:“见”和“见面”属于双向混淆,其中当用“见”误用为“见面”的误例有45条,是混淆的主流;而且细加甄别所有误例,二者的混淆点聚焦于用法上,“见面”是离合词,学习者将其视为可带宾语的动词,出现了如下偏误:

(1)我的父亲一旦来美国的时候,在很长时间不能会去韩国,只有祖父母来美国,父亲才能见面他们。

(2)晚上我见面朋友。

(3)过了几天,我们在电梯前边又见面了,从此以后,我没有见面过她,我们这样陌生了。

(4)孩子一般出生后见面的第一个人就是他的父母。

(5)我想尽早见面你们。

(6)我想尽早跟你们见。

偏误显示“见-见面”的混淆点在用法上,即“见”后可以跟宾语,“见面”则不能带宾语,偏误例(1)、(2)、(5)将二者混淆;“见”可以带结果或趋向补语,而“见面”不能,偏误例(3)、(4)将二者相混;“见面”有固定搭配“和/跟……见面”,而“见”无,学习者不知道对此固定结构就很容易产生诸如例(6)的错误。所以辨析“见-见面”应将其用法的区别置于首位,使辨析直接对准学习者的错误,增强辨析的针对性。而语义、语用的不同可附于其后简略说明。辨析如下:

“见”后面可加宾语也可以不加,不加宾语时一般多出现在口语性较强的有限的句子中,如“明天见”“改天见”“一会见”,或者出现在“不见不散”“百闻不如一见”等固定短语当中。而“见面”后面则一定不能加宾语,“见面”常常出现在“跟……见面”“与……见面”以及“和……见面”的格式中,“见”则不能出现在这个格式中。表7以直观的方式将“见-见面”的组配关系呈现出来:

表7:“见-见面”的组配关系

易混淆词 ~朋友/~同学/~父母 ~一~ 明天~/一会儿~ 下班~/回家~ 和/跟/与朋友……~

见 √ √ √ √ ×

见面 × × × × √

四、结语

《教与学》的“比较”栏对笔者启发很大,对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中词语辨析具有重大借鉴意义。本文强调了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中学习者词语偏误对辨析的重要性,但目前从学习者的词汇偏误出发进行词语辨析的工具书尚属空白。文章最后所呈现的词语辨析模式,比较粗略,进一步细化辨析参项中致误原因,如义位误推、义域误推(张博,2011)、学习者母语因素如汉字词等,会使辨析更有针对性、使词语辨析模式更加完善。这需要扎实的二语功底或与母语者合作,也需要进行实证方面的研究,笔者水平有限,对此都尚未涉及,有待做进一步探讨。

(本研究得到北京语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经费支持,特此致谢。)

附 注:

①《教与学》引言中为740余组,据笔者统计,有“二-两”“两-

二”两组重复,算一组,共737组。

②张志毅,张庆云《新华同义词词典》(中型本),北京:商务印

书馆,2005.

赵新,李英《商务馆学汉语近义词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新华同义词词典》和《商务馆学汉语近义词词典》在收词数量上相当,具有可比性。

③在“朋友”和“陪伴”混淆原因分析上,得到印度尼西亚玛拉拿

达大学萧频老师对本文的帮助,特此感谢。

参考文献:

[1]施光亨,王绍新.汉语教与学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刘缙.对外汉语近义词教学漫谈[J].语言文字应用,1997,(1).

[3]张博.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同(近)义词”处理模式分析及建议

[A].郑定欧.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8.

[4]张博.外向型易混淆词辨析词典的编纂原则与体例设想[J].汉语

学习,2008,(1).

[5]张博.二语学习中母语词义误推的类型与特点[J].语言教学与研

究,2011,(3).

第2篇:高中语文词语辨析大全范文

一、考查重点及命题特点

多项选择题是湖北高考英语试卷中第二部分“词汇知识运用”的第一节。每题在一句或两句话中留空白,要求考生从每题所给的4个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测试考生理解运用英语知识能力(2014湖北高考英语科考试说明),即考查考生对考纲词汇的掌握和语用能力

分析近三年的湖北高考英语多项选择题(见下表),我们发现其命题有如下特点:

2012-2014年湖北高考英语多项选择题考点分析一览表

考点

题号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1

sponsor动词辨析

perspective 名词辨析

motivation名词辨析

22

polish动词辨析

barrier名词辨析

compliment 名词辨析

23

keep up 动词短语

simplify 动词辨析

slip 动词辨析

24

see to动词短语

register动词辨析

revise 动词辨析

25

out of place 介词短语

feed on动词短语

get through动词短语

26

tentatively副词辨析

set aside动词短语

come across动词短语

27

subtle 形容词辨析

arbitrary形容词辨析

impressive形容词辨析

28

controversial形容词辨析

generous形容词辨析

tolerant形容词辨析

29

symptom名词辨析

deliberately副词辨析

sharply 副词辨析

30

procedure名词辨析

by chance介词短语

in store介词短语

1 考点分布相对稳定,注重对实词的考查,即:

名词2题,其中有一题是考查动词与名词搭配的语义辨析

动词2题,其中一题是对及物动词的考查,另一题是对不及物动词的考查;

动词短语2题,其中一题是动词相同,但搭配介词或副词不相同,另一题是动词不相同,但搭配介词或副词相同

形容词2题,考查以-ly 结尾的副词的辨析;

介词短语1题,4个选项中的介词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

2 题目题干较长,均在20词左右,个别题达到25词以上;有些题甚至是两个句子。题干具有丰富的语境,话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均为考较熟悉事件或事情,这些均为考生准确选用最佳词汇提供了充足的语境气息。

3 选项词性一致,表现形式也一致,只考查词汇的语意功能,而不考查词汇功能,如:考查名词,那么4个选项均为名词;考查动词,其形式是现在分词,那么4个选项均为现在分词。

值得注意的是:

1) 多项选择题不是考查同义词和近义词的辨析,而是考查4个选项所提供的可能是概念完全不相同的词语,旨在考查在特定的语境中,考生选用符合语境意义的表达的最佳词语。

2) 选项中的所有词语均为大纲词,不使用超纲词,但可使用考纲词加词缀的词,旨在考查考生的构词法知识,如(2012年)tentatively,thoughtlessly, rudely ,unchallengeed;2013 comparable ,profitable, accidentally,clumsily等

3) 多数试题选项中的词语是平常学习时复现率不高的多音切单词,且有些词语形相近,这种情况下多出现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从词的考题中;而在动词短评和介词短语的考题中,往往重在考查熟词新义,如(2012年)see to 和out place 。

二、解题步骤及方法

由于多项选择题词有如上特点,所以考生在解题时,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1

1 认真读题,把握信息。做多项选择题词时首先要通读全句,理解语境,推敲语意,捕捉信息。

2 分析语境,比较选项词义。多项选择题的各项的设置主要体现了对其词义的辨析和理解,考生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正确理解上下文,比较各选项的词义才能选出正确的答案。

4 排除干扰,确定答案。考生须知,多项选择题中的错误选项往往都是针对学生在平常学习中易犯的且常犯的错误而故意设下的陷阱,所以,做多项选择题 时、不仅要考生在了解语境,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做题,而且还需要理清复杂句式,化繁为简,克服思维定式和母语的干扰,选出正确答案。

下面以2014年湖北卷多项选择题为例,具体分析一下解题技巧:

(一)整体把握,注意语境

试题设置的语境往往十分自然、巧妙。因此在做题时一定要全面地看题干,找出字里行间隐含的信息,准确把握语境内涵,有针对性地分析语境和词义。

例如:her ____forwriting was a desire for women to get the right to higher education.

A motivationB qualification C talent Dtechnique

解析:根据句意可知,她写作的……是想为妇女争取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将选项逐一填入空白处,从整体语意上去理解,可知选择A项,是她写作的动机。在做此类题目时,一定要注意语境,同时结合对词义的辨析,逐一排除干扰项。B项“资格”,C项“天赋”,D项“技巧”,均不合题意。

(二)分析逻辑,寻找提示

多项选择题 均提供了充足的语境,并且有的题甚至是两句话。这种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有时甚至会出现一些关键的提示词。我们在做题时,就要抓住其逻辑关系词灌的提示词。

例如:Seeing thebig crowd coming towards him, he started to run down the hill , but ____andwent down on his hands and knees in the melting snow.

A .slippedB . skiedC. signaled D. sank

解析: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to run down the hill ”和“went down on his hands and knees in the melting snow”,我们可知答案为A,句意为:看到那一大群人向他走过来,他开始往山下跑,在溶化的雪地里他滑倒了,他向下爬去。

(三)辨析词义,注意常识

有些选项从汉语翻译上看可能是同义词或近义词,但是其英语含义却不同。因此做题 时,要仔细辨析英语词义,注意细微差别,同时要关注其后的搭配词,并运用常识来选择答案。

例如:Checkcarrots ,potatoes ,onions and any other vegetables ______and immediately use orthrow away anywhich show signs ofrotting.

A . in demandB.in storeC . onloan D.onsale

解析:根据句意:检查……胡萝卜、土豆、洋葱和其它的蔬菜,马上用完或把有烂的迹象的丢掉。ABCD

(四)多记单词,注意积累

近几年湖北高考大纲中对词汇量的要求起来越高,因此掌握足够的词汇,并且熟知它们的含义和用法非常重要。高考备考时,要加强对课本上的单词以及考纲词汇的记忆,加大词汇量,同时要注意一词多义和熟词生义。

例如:Hardly had Sabrinafinished her words when Albert said ______.“don’t be so mean ,”pointing a ringer of warning at her .

A.dreadfullyB.guiltilyC. indirectlyD. sharply

第3篇:高中语文词语辨析大全范文

一、字音辨析题答题技巧

1.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音随义转”的原则。在吃不准的情况下,可多考虑从词语具体意义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常见多音字标“次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标“常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小。形声字标“不同声旁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标“同声旁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小。常见字标音正确的可能性小,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一般考辨析,不考拼写,不考查汉语拼音方案。

2.善用排除法。如果题干是全部不相同的,就把有两项相同的去掉;如果题干是与所给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则去掉一个不同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全都正确,就去掉有一个错误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有错误的一组,就排除肯定无误的一项。总之,用排除法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当然也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

二、字形辨析题答题技巧

1.音辨法。逐个审读容易出错的字,从中可以辨析出一些“形近而音不同”的别字。

2.形辨法。如果怀疑某个字是别字,可以写出几个同音字来比较或写出几个形似字来比较。

3.义辨法。通过掌握的词语意义,或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义,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

4.结构辨析法。对于独体字或形声字中的形旁已失去表意功能的形声字,可以通过分析词语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是不是别字,还可以通过对整个词语的理解来寻找不合语境的别字,还有一部分就只能依靠我们平时的积累了。如果题干是有错别字的一项,就排除肯定无错别字的;如果题干是全对的一项,就排除肯定有错别字的;如果题干是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就先排除有三个错别字的一项。总之,可以多使用结构分析法:一是字形本身结构,二是词语结构。辨析字形要注意把字的音、形、义结合在一起来考虑,看词语不宜太长久,要善于回想什么时候在课本或课堂上接触到这个字的。如无把握,可放放再说,但必须用记号来提示自己。

三、词语运用题答题技巧

主要是近义实、虚词的分辨。通常是用几组近义词进行辨别,这里要特别注意具体的语境,析同辨异,把握细微区别。要做好它,平时就要有语言准备,但是在考场上如果确实拿不准,就要凭语言感觉去选择自己认为的最佳答案,一般有两种类型:

1.实词辨析题答题技巧:对词义的理解,有相同语素又有不相同语素的词语,重点是分析理解不相同语素,可以通过组词来理解,也可以找出反义词来理解,还可以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理解。语素都不相同的词语,重点从用法方面考虑。对词语的运用,一定要在上下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重点是使用场合上的搭配。注意采用排除的方法,将最容易辨析的词语先排除,逐步减少选项。

2.虚词辨析题答题技巧:虚词在语句中起着调节各种语言关系的作用,在口语尤其在书面语中使用频繁。在中考中做虚词题目,主要是凭语感,要通读全句,整体感知,认准关键,准确把握;也可以造一些结构相似的句子来分析它的正误。其次是找出配套的关联词语,前后联系来确定虚词的含义;如果配套的关联词语在句中只出现一个,应该将它补全分析;再将关联词语与句子内容结合起来分析,在关系上保持一致。总之,注意采用排除法,将最容易辨析的词语先排除,逐渐减少选项,同时也要做记号。

四、成语辨析题答题技巧

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彩;第三,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四个选项权衡比较,选出认为最符合要求的。一般是选择正确的一项,但也得注意是不是选择不正确的一项。总之,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要注意语境的组合与搭配情况,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另外要特别注意两用成语的意义和用法,如,想入非非,灯红酒绿。

五、病句辨析题答题技巧

病句类型一般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

答题技巧: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有多重否定或反问的句子,要将否定换成肯定来理解。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的还是无语病的一项。判断病句用排除法居多,必须用记号来提示自己。做题思路通常是:检查句子的主干,是否缺成分推敲词语运用,是否搭配心里默读,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特别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1.介词“关于”“对于”“对”等开头的句子,注意主语的残缺。2.类似于“A”是“B”的句子,注意“A”“B”的协调,也可能是句式杂糅。3.动词后有很长的修饰词语,注意是否宾语残缺。4.用“和”“或”以及顿号连接的并列成分,注意歧义及内在逻辑顺序是否适当以及意义的从属关系。5.前半句使用了“能否”“可否”等双面词语,注意后半句是否与前半句协调。6.反问句及疑问句注意是否表意相反。

第4篇:高中语文词语辨析大全范文

【关键词】言语理解;听力教学;应用

0 引言

言语理解是指人们怎样弄清楚听到或读到的一些言语材料所传递的意思,是一种把声音或符号变为意义的过程即言语的听辨过程。我们在英语教学的听力部分中就是要培养学生处理言语中的声音信息和言语中的话语信息转换的理解能力。因此,通过对言语理解与英语听力理解活动的心理过程研究,了解其本质,并将言语理解中影响听力过程的相关理论运用到英语教学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

1 言语理解与英语听力理解活动过程的比较分析

心理语言学家认为言语的理解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包括信息的输入、信息的处理、信息的输出等过程。在话语的理解过程中,信息的处理效果显得尤为重要。据此,心理语言学家Carroll提出了信息处理模型。信息处理的核心过程就是信息在感觉记录器(处理视觉和听觉信息)、短时记忆(起中央处理器的作用)及长时记忆中及其相互之间的加工过程。感觉记录器对言语信息进行选择性听辨,将听到的信息送到短时记忆,短时记忆对信息进行语义编码后送入长时记忆。这个过程要受到环境及控制过程中的方式、策略等影响。从言语理解过程来看,听辨和理解是语言活动的基础。这一理论是与听力教学实践结合得最为紧密的一个部分。

言语理解是借助语言材料建构意义的过程。言语理解可以分为言语听辨过程和话语理解过程。那么影响言语理解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1 语音听辨

言语听辨包括孤立的语音听辨和连续性语音听辨。这两种语音听辨之间是相关联的。孤立的音素听辨是连续性语音听辨的基础,连续性语音听辨有助于孤立的音素听辨。由于语音没有不变式或标准的形式,当词语一个个地念出来的时候,其音段是清楚可见的。但是同一个词在口语中使用的时候,它会被缩短、改变、省略或和别的音段合起来。这样语音听辨就出现了困难。由此看来,学习者要从复杂的言语信号中孤立出个别的音,并进而听辨。同时还要凭借句子的句法和语义制约来判断某一语音的意义,因此在做听力练习时我们既要学会从宏观上来把握全篇信息,又要学会用上下文来帮助理解个别信息。

1.2 词汇理解

词汇理解涉及到心理词汇概念和词汇记忆管理、激活机制。心理词汇是一个庞大的结构,它兼顾大容量储存和有效提取两个方面。当学习者听到一个词时,开始在大脑中搜索,搜索到结果以后,就要进行信息的输出。信息的输出都是先通过词固有的属性音形义激活心理词汇, 然后进一步分析使其在相关概念域里如相关单词图式或具体的一个语义场得到识别。只有经过长时记忆中词汇的激活提取,习得的词汇才易于被学习者利用,达到信息的输出。

1.3 句子及语篇理解

句子理解是在语音识别的基础上,进行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听者依据一定的句法关系, 建立句子的结构,构造相应的命题,从而找到句子的意义。在日常语言处理中,理解句子结构本身并不是目标,它仅是获取意义过程的一部分,理解语篇才能掌握全部意义,但要完全了解语篇的意义还需要听者具有一些语言知识和对世界的知识。有研究表明,人在听力活动中的辨音能力和逻辑认定能力与心理上的定向准备状况有关。当能够预知即将听到的信息范围时, 头脑中该范围的知识储备无意中被激活,这样有备而听会有助于辨清语音和认准听力内容之间的关联程度。一般说来,一个人预测信息范围的能力越强,他的听力也就越好。在听取语篇信息时,通过开篇句来迅速认定所听材料的信息背景,对于更好地听懂全篇有重要意义。

2 言语理解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言语理解中的信息输入、处理、输出等过程体现在英语听力的短对话、长对话、短文理解等题型中,因此教师在听力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和信息提取的训练。具体应用体现在以下题型:

2.1 英语四六级的短文填空中,主要体现了语篇理解里上下文的联系对所听到的同音词的选择中。由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同音词的辨析以及学生在语境中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2.2 短对话中往往考查我们是否能领会所听到的句子的隐含意义,而长对话则考查句子的表层含义。所以,要加强学生对句子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理解。

2.3 短文理解中充分体现了言语理解里思维的分析、概括的运用。因此对学生的思辨能力的训练也是必要的。

2.4 新闻听力中由于新闻的体裁特点决定了主要内容分布在语段的首尾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不同体裁指导同学对重点部位进行理解。

3 总结

言语理解对英语听力教学中具有深远的影响,通过对言语理解的心理过程的分析,我们意识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言语理解的相关知识进行教学,从而以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进而在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8.

第5篇:高中语文词语辨析大全范文

关键词:思辨能力 高职院校 英语 阅读 演讲 意义 特点

一、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特点

1.学习欲望不强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英语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凸显出来,学生的英语水平成为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情况调查发现,有将近35%的学生表示学习英语是迫于无奈,有将近40%的学生表示学习英语是为了今后的就业。学生的英语学习欲望不强,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被调动起来,英语学习效果差。

2.学习目标不明确

合理的学习目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英语。但是,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生没有为自己的英语学习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目标,没有根据学习情况制定出短期、中期、长期目标,单纯跟着教师的步伐去学习,教师要其学什么,就学什么,学习效果差。

3.学习方法不合适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底子比较薄弱,他们中有很多人不知道英语学习方法有哪些,也很少有学生主动去探索未知的英语知识。大部分学生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总是事倍功半,学习效果差。学生付出了足够的努力却没有得到想要的回报,就感觉英语学习非常难,英语学习积极性逐渐丧失,英语学习陷入恶性循环。

二、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思辨能力是我国高等教育中培养的一个核心能力,它是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等组成的,它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大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可以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使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个问题,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在英语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有助于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将灵敏的思维、逻辑分析运用到其他课程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促进学生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

三、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的措施

教学大纲将思辨能力培养作为高等教育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而高职院校教师也应正确认识到英语课堂与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积极探索出更多更好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教学方法,既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开展英语阅读活动,引导思辨性阅读活动的开展

在英语阅读课上,学生阅读英语课文不仅是了解文章的意思,还应从更深层次挖掘作者的思想,挖掘文章的布局谋篇,与作者实现心灵的碰撞,从而鉴赏英语课文。教师积极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引导思辨性阅读活动的开展,开启学生的思维和智力,鼓励学生将英语阅读作为一件自己喜爱的艺术品去鉴赏,了解该艺术品是如何加工而成的,以及其呈现出来的美感,并对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2.引导学生多层次、全方位去理解英语阅读

在英语阅读课上,教师应启发、引导学生多层次、全方位去理解英语阅读。比如说:在这个词语的运用、这个句子的表达上,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方式,能不能置换成其他的,置换之后又会给文章带来怎样的变化。在文章的组织架构上,为什么采用组织架构,可不可以适当发生变化等。通过这样的思路引导学生去阅读,让学生去挖掘阅读的内涵,掌握英语写作技巧。

3.引导学生分析精彩演讲

演讲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方法。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观看一些精彩的英语演讲,并让学生对演讲进行分析评价,发现演讲的技巧、方法。同时,还在课堂上组织一些模拟演讲或是即兴演讲实践活动,让学生模拟名人的演讲方法和技巧去演讲,既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又促进学生学会运用演讲方法和技巧。

结束语

思辨能力作为高职院校培养中的一项核心能力,应贯彻落实到各个课程教学中。英语教师应正确分析当前英语教学,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并丰富英语课堂,在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013年武汉市属高校教学研究项目重点课题 课题编号:2013035

参考文献:

[1]徐婷婷,欧阳中万.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特点调查研究.学理论,2011(13)

第6篇:高中语文词语辨析大全范文

成语是汉语语汇宝库中璀璨的明珠。由于成语有较强的表现力和较好的语言表达效果,近年来的高考语文科,在正确使用成语上占有一定的比重,而许多学生在成语复习中也感到无所适从。或死记硬背,或弃之不顾。在人们的书面语言中,成语也是运用最广泛、使用频率最高的语汇之一。但是,随之而来的成语误用现象也渐趋严重,往往以讹传讹,流传甚广,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为此,山西师大文学院辛菊教授和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温端政先生组织高校部分语言学老师编写了《学生成语辨析小辞典》,由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4月出版。该辞典通过例举学生误用成语的实际,剖析产生错误的原因,提出纠正的意见,示范正确的例句,从正面加以引导,是一本规范实用的成语辨析辞书。其辞典的编写原则是:

(一)反面纠错与正面引导统一

纠错,是本辞书的难点。因此作者先列举出用错例。但在纠错的同时,还说明如何正确运用,举出正确使用例,把反面纠错和正面引导统一起来。

如“炙手可热”条,先举出误用例:

(1)近几年,“知识经济”成了炙手可热的话题。

(2)眼下,和炎热的天气一样炙手可热的恐怕是大中小学校的校长了。

辨析之后,再举出正确使用例:

(3)亲眼看见他成了这镇上炙手可热的红人,而且目空一切。(沙汀《淘金记》一七)

(4)杨贵妃得宠后,杨氏兄妹数人炙手可热,朝败到了极点。

这样把反面纠错和正面引导统一起来,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二)指明表现与探析原因统一

举出误用例,只是指明现象。通过辨析,分析误用的原因,让学生知道在运用成语中错在何处,怎样才能更准确地运用成语来表情达意,这是本书的重点。

如“炙手可热”条,在“辨析”里指出:这两个误用例都把“炙手可热”这个成语里的“热”误解为“热门儿”“吃香”的意思。这个成语出自唐·杜甫《丽人行》诗:“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炙,烤,烧。丞相,指杨国忠。嗔(chēn),生气。“炙手可热”的意思是,手一接触就感到热得烫人,形容权势大,气焰盛。和“热门”“吃香”没有关系。

通过这样的辨析,找出了误用的原因,把纠误与传授成语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成语的实际意义和用法。

(三)治标与治本统一

本书逐个列举成语误用的现象并加以纠正,看起来似乎只是“治标”,如果只是这样,就不容易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运用成语的能力和水平。这里的关键在于,作者从个别里找出一般,发现并归纳出误用的规律,以便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据此,作者还把学生运用成语时比较常见的误用现象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并在“辨析”里加以提示。

1.望文生义,故意曲解

这是最常见的误用现象,是由于不了解成语的确切含义,只是牵强附会地从字面上理解造成的,如:

“文不加点”条的误用例:

(5)这篇文章不仅结构混乱,而且文不加点,令人费解。

(6)在语文老师的帮助下,我逐渐改正了文不加点的毛病,作文成绩提高很快。

(7)古人写文章都是文不加点,今天的人读起来很吃力。

辨析:误用的原因都在于没有理解语素“点”的本义。古人写文章在字的右上角涂上一点,表示删去。“文不加点”,表示文章不用涂改,一气呵成。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熟练。上面误用例,都把“点”误解为标点,结果把“文不加点”误解为文章不加标点。

2.张冠李戴,对象错配

每个成语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对象,若使用不当,就要出差错。如:

“汗牛充栋”条的误用例:

(8)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9)民谣云:“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足见贾府金玉之多,简直达到了汗牛充栋的地步。

(10)最近几年,各种各样的电脑学习班越来越多,简直到了汗牛充栋的程度。

辨析:误用的原因在于使用对象的错误。此语出自唐·柳宗元《文通先生陆给事墓表》(又作《陆文通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汗牛充栋”,形容书籍多。“汗牛”,用牛运输,牛累得出汗;“充栋”,堆满了屋子。形容藏书很多,不用于其他事物。例(8)用来形容“刻苦学习的楷模”,例(9)用来形容金玉之多,例(10)用来形容电脑学习班多,都弄错了对象。

3.情感混淆,褒贬失当

许多成语有鲜明的褒贬色彩,不能混用。如:

“无所不至”条的误用例:

(11)老师无所不至地爱护我们,我们再不好好学习,真是说不过去啊!

(12)我们来到实习工厂后,厂领导和工人们对我们的关心真是无所不至。

辨析:误用的原因在于没有把“无所不至”和“无微不至”区别开来。“无所不至”,字面上指没有不到的地方,实指什么事都做得出来。“无微不至”指没有一处细微的地方不考虑到,形容关怀或照顾得非常细心周到。前者是贬义成语,后者是褒义成语。例(11)(12)里的“无所不至”都应改为“无微不至”。

4.不知本义,不明谦敬

汉语成语,除了上述褒贬之分外,还有谦敬之别。由于不明谦敬而出现的成语误用现象,也不在少数。如:

“蓬荜生辉”条的误用例:

(13)用这个厂家生产的涂料装饰你的新居,保证你蓬荜生辉。

(14)昨天,那么多人去你家做客,你家里一定蓬荜生辉。

辨析:“蓬荜”原作“蓬门荜户”,指用蓬草、荆条、树枝等编制成门户的一种简陋的房子,用来谦称自己的住房,不能用来指对方的住房。这个成语多用来表示对别人来访或赠送诗文字画的谢意。

5.不明出处,不知语源

许多成语来源于古代的典籍,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即所谓出处。有许多误用现象是由于不明出处所造成的。如:

“当仁不让”条的误用例:

(15)这人一贯爱占便宜,碰到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总是当仁不让,所以大伙都不怎么喜欢他。

(16)美国黑人电影明星福克斯和弗里曼在第七十七届奥斯卡奖角逐中当仁不让,分别夺得最佳男主角奖和最佳男配角奖。

辨析:误用的原因在于不明这个成语的语源。“当仁不让”出自《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意思是面对着“仁”,即使是老师,也不能谦让。后泛指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承当,不退让。例(15)中占便宜,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不属于应该做的事情,不能用“当仁不让”;例(16)中对于奖项的角逐,也不宜用“当仁不让”,可改为“众望所归”或“不负众望”。

除了上面所列举的几种情况外,还有语法误用的、语义重复的、语体误用的、修辞误用的、不合逻辑的等等。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加以点评,才能标本兼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成语辨析小辞典》一改过去重学习、重查考而忽视对用法的讲解的做法,重在应用恰恰是人们遇到的重要问题。吕叔湘先生说过:“成语之妙,在于应用。”当前成语误用现象比比皆是,成为汉语应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本辞典正是适应了这种形势,有其明显的编写特点:

(一)收条以中学语文教材出现的成语为主,注重语形规范但不教条呆板。

编写者先收集国内有影响的语文教材中的典型成语条目,而后补收学生常见读物和从语料库词表中选取的高频成语。应该说,收进辞典的都是语文教材中出现的或社会使用频度较高的成语。在进行条目筛选时,最难处理的是异形成语。如果将异形成语照单全收,会让学生感觉成语没有定形,无所适从;如果一概拒之门外,又使学生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并且语文教材中也使用了不少异形成语。还有一些含有文言成分的成语,早已被今人进行了局部“加工”,替换以通俗易懂的字词,比如“揠苗助长”改为“拔苗助长”,“白头偕老”改为“白头到老”,“相机行事”改为“见机行事”,等等。这些新改造或仿造的成语在使用频度上并不低于原形成语。根据它们的使用情况给这些新造的成语一席之地,甚至将其定为主要语形,是这部辞典也关注到的一项工作。

(二)借鉴国外工具书的成功经验,解释浅显易懂,例句典型实用。

由于使用对象主要是学生,因此绝不可以将面对成人的词典略加改造就滥竽充数。英美国家的学习型词典,释义通常都有一定量的词汇控制,像朗文公司出版的《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仅用2000个基本词释义,麦克米伦公司出版的《麦克米伦高阶英语词典》使用了2500个基本词释义。出版者在一些国家进行过实验,他们让学生阅读这些释义,而学生基本上都可以正确地将其还原成母语。本辞典在编写中吸收国外工具书的成功做法,尽量避免成人化的释义语言,使之符合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详细讲解妨碍学生正确理解成语的难懂字词;注重交代成语的不同用法,避免不分场合、不分对象的误用或滥用。另外,在例句方面,编写者们从语料库中提取例句并加以改造,做到语境清晰明朗,对释义的理解有帮助或补充作用,使之完全适合学生的接受层次。这些做法都值得肯定。

(三)成语辨析简洁明晰,分析到位易于掌握。

本辞典辨析了意义易混、用法相近的成语。这些成语的用法差别即使是成人也未必能分辨清楚,何况是还在积累词语的学生呢?由于学生头脑中的词汇系统尚处在形成过程中,他们对词语的掌握往往是整体认知,对相近的词语间的细微差别认识不是很清晰,因此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分辨。如“爱不释手——手不释卷”:它们都含有因喜爱而不肯放下的意思。“爱不释手”重在指因喜爱而不肯放手,喜爱的对象可以是拿在手上的一切东西;而“手不释卷”拿的对象只能是书,多用来比喻勤奋读书或专心读书的样子,这样让学生运用起来更得心应手。

(四)强调学生自主快乐学习,注重例句的趣味性。

作者在编写过程中,在成语与材料的选取上力求准确典型,尽量结合学生的实际,列举有趣味性的例句,以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成语辨析小辞典》是一本重趣味的学习型工具书。

正确使用成语,要重视平时积累。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在整体把握成语的意义和了解成语误用类型外,还要掌握成语误用的辨析方法,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其方法有:理解关键词的涵义,不可望文生义;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把握比喻义;辨清容易混淆的成语,如形相近而义不同的、意义相近而有细微差别的、褒贬色彩不同的;符合语法规范或逻辑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正确运用成语的水平。

第7篇:高中语文词语辨析大全范文

论文关键词:自然阅读;心理过程;信息处理;语言学习

一、引言

心理语言学的核心问题是语言使用涉及什么样的心理过程,表现在英语阅读中,即阅读理解涉及阅读者什么样的心理过程。

心理语言学家把语言的使用看作信息处理的过程,阅读理解的过程就是对语言编码的解码过程,是实现符号心理表征的过程:首先,使用“感觉记录器”感知和辨认书面语言;然后,将“注意”到的信息输入“工作记忆”暂时存储并对信息进行选择性解码,最后,根据解码形成对阅读对象的图式和命题网络并将信息存入“永久记忆”;同时,信息处理的过程伴随大脑无意识的监控。根据心理语言学对言语信息处理过程的研究,英语阅读理解的过程可以分为语言的感知和辨认过程、词汇理解过程、句子理解过程和篇章理解过程,但是,在英语学习者实际的阅读中,这些信息处理的过程是同时进行的,没有明显的时间划分界限和方向性。

二、英语学习者阅读理解过程的心理分析

(一)书面语言的感知和辨认。书面语言的感知与阅读理解过程中早期的视觉语言的处理有关,涉及特征、字母和词三个层次,其中对词的辨认最为复杂,包括孤立词的辨认和在语境中词的辨认。语境影响词的辨认表现在所谓的词汇优越效应的作用中,语境中词的辨认比没有任何语境的词的辨认迅速可靠。而且,人们倾向于将熟悉的高频词或结构当成一个整体来处理,从而大大缩短了辨认单个组成部分所需要的过程和时间。

(二)词汇理解。“感觉记录器”感知和辨认的词汇被暂时存储在工作记忆中,同时阅读者根据上下文语境从“心理词库”中选择提取合适的词汇信息。对于书面材料呈现的阅读材料来说,阅读者通常会提取所感知词汇的语音、意义、词法、句法及搭配等知识,即词汇信息的概念层、词目层和词位层,其中,词目层涉及词汇句法方面的知识而词位层涉及词汇语音方面的知识,这也能够充分解释唇边现象,即有时候人们能够提取到词汇的语义信息和句法特征,却不能完全读出这个词,或只能读出词汇的部分发音。

在词汇提取的过程中,词汇的出现频率、词汇歧义、词素结构、上下文语境和词汇性因素都会影响词汇概念信息的提取速度和结果。一般说来,高频词和近现率高的词、不带词缀的词及意义单一的词会直接被提取到。对于附带词缀的高频词来说,仍然会被直接提取到。如果多义词的多个意义在频率上存在明显的差别,词汇的高频意义往往被提取,但更多时候,多义词合适意义的提取则有赖于上下文语境,因为词汇的理解离不开认知系统中相关信息的支持,而上下文信息以图示的形式存储于认知系统中,所以,上下文语境——句子或篇章能够加速词汇提取的速度和准确程度。

(三)句子理解。阅读者感知并辨认词汇并从“心理词库”中选取与之相匹配的信息,然后把它应用于句法结构的分析和句义的理解。由于大脑认知资源有限,读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往往遇到一个词汇就把它传输到句法处理器,决定它在句子树形结构中的位置,在此过程中,读者会采取各种策略提高句法处理的速度和概率性,其中有代表性的策略有:把新输入的词汇匹配到使用最少节点的句子成分中去的起码连接策略和将新输入的项目连接到邻近的句型结构中的后封闭策略。句法处理器从词汇处理器中选取词汇并经过分析形成句子的表层结构,然后传入信息处理器将句法结构转换为语义图式和命题网络。句法结构的形成和语义信息的表征是句子理解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两步,但前者只是形成后者的途径,能够影响后者形成的素的和质量,后者决定句子理解信息处理过程的优劣。

(四)篇章理解。Gernsbacher(1990)把篇章理解的过程看作是读者根据篇章语义内容和工作记忆中存储的图式来建立一个完整的心理结构的过程。句子信息处理的结果即句子的语义表征进入读者的工作记忆中,并与上下文句子语义表征相连接形成篇章的命题网络。篇章的命题网络的形成不但涉及篇章的局部连贯即相邻句子的语义承接,而且包括全篇连贯即对篇章主题衔接。篇章主题能够为读者提供篇章的图式,从而与读者语义记忆中的命题结构相连接,指引读者对于篇章命题网络的形成。相邻句子可以通过信息的直接匹配、已知信息的间接指代、未知信息的合理引入和逻辑关系的搭桥推理实现篇章信息表征的局部连贯。相邻句子间语义的连贯通过大脑的工作记忆实现,但人脑认知资源有限,各个语言层次的信息处理和工作记忆同时进行难免会互相影响,并最终会影响篇章理解的质量,所以工作记忆容量小的读者虽然可能能够细读篇章细节,但不能在工作记忆中有效储存较多信息,不能处理好句子层面的语义分析记忆和全篇主题连贯的关系,也就不可能会形成完整的篇章图式,不能从整体上把握全篇;然而,工作记忆容量较大的读者在阅读中可以存储较多的信息量,进而把上下句信息相连接,形成句群和篇章的整体语义结构,既能形成篇章语义的局部连贯又可以实现整篇的语义连接,既能有效的记住文章细节又能形成篇章命题网络,并从中学到一些知识。 转贴于

(五)阅读过程的方向性。阅读的理解过程以自下而上的处理开始:首先,读者感知并辨认书面符号,然后将信息传入“心理词库”提取合适的词汇信息,并将提取项目传入句法处理器形成句法结构的表层表征,然后进入信息处理器形成句子的语义表征并存储于工作记忆,最后通过上下文顺序和逻辑关系把句子语义表征相连接形成篇章的命题网络图式。与此同时读者会运用上下文语境和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网络来影响词语语音、词性的辨认和提取,句法结构的形成,语义制约的认定,和篇章信息的局部连贯和全篇连贯,加快并促成这个自下而上的信息理解过程。换句话说,阅读中信息处理的过程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互动。

三、对于教学的启示

(一)对于词汇教学的启示。词汇能力是英语学习者阅读不可或缺的基础,词汇能力的缺乏会导致英语学习者阅读理解水平不高。如果英语学习者具有较好的词汇基础,处理词汇概念层、词目层和词位层这些低层次的信息处理可以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就会为英语学习者处理其他层次的信息节省大量的认知资源,即使英语学习者工作记忆效率不高,英语学习者也可以有精力顾及句子衔接和篇章整体连贯这些中高层次的信息处理,所以,英语学习者词汇能力的加强有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

(二)对于语法教学的启示。句子信息处理过程中,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过程往往是密不可分的,句法结构影响句子信息的心理表征。语法教学中注重对功能词和实义词句法功能的讲解,使英语学习者能够熟练利用功能词和实义词对句子成分进行合理的切分,形成规范的句法分析程序,实现句法分析的自动化,加速句义心理表征的过程,快速地形成合乎逻辑的语义命题网络。

与英语阅读能够促成英语学习者隐性的词汇习得不同的是,对于已经掌握了汉语语法结构的英语学习者来说,单纯的英语阅读并不能使学习者无意识的习得语法,英语学习者必须接受专门的语法讲解才能形成系统的英语语法体系。但是在实际的语法教学中,与孤立的语法形式相比,形成命题网络的语法形式更能激发英语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减轻理解和记忆负担,基于语境的语法教学,尤其是对于比较复杂的语法项目来说,有利于语法规则的记忆和提取,使语法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对于阅读教学的启示。如上所述,加强英语学习者的词汇和语法基础有利于学习者理解能力的提高,除此之外,丰富的背景知识和合理的理解策略也是促成学习者阅读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

对于已经形成了汉语概念范畴的英语学习者来说,在外语学习环境内学习英语,不可能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全面接触和理解英美文化,因此必须对英美文化背景进行有意识的学习,了解语言所传承的文化才能更有效地习得语言,提高阅读能力。

在阅读策略方面,香港中文大学曾做过最全面的研究之一(Nunan2001:265),为了提高阅读速度和质量,针对不同类型的篇章和不同的阅读目的列出了21种阅读策略,比如主动阅读、辨认要点等,可以成为系统的阅读教学的内容。

第8篇:高中语文词语辨析大全范文

思辨能力① 指的是个体根据某一特定的标准,对事物或现象进行判断之后再做出决定或结论的心智活动,包括质疑推理、自主思维、分析评价等能力。思辨能力是思维能力的核心,思辨能力强的人在处理问题时,常常能够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并对自身展开自我检测,坚持正确的观点,反对错误的看法。一个人的思辨能力越强,就越不会盲目信从和盲目排斥。

二 大学英语课堂的思辨能力教学

在英国、美国等教育发达的国家,思辨能力教学已经纳入大学生的必选课范围,我国也开始日益重视对思辨能力的培养。

在理论研究层面,早在1998年,黄源深就指出英语专业学生患有“思辨缺席症”。随后,高一虹(1999)、何其莘等(1999)、《入世与外语专业教育》课题组(2001)等都从不同的角度指出了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缺乏的问题。近几年对思辨能力的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更是层出不穷。

我国虽然早有学者意识到这个问题,但在实践层面上还与国外有一定的差距。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主要目标,以全国统一的英语四六级考试为测试手段,在大学英语课堂上主要进行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技能的训练。以阅读课为主的大学英语课堂主要进行生词、短语和语法点的讲解,对于通篇课文的理解则通过以四选一为主的阅读理解题来实现,而思维的拓展在大学英语阅读中基本处于空缺状态。总之,课堂活动大部分在语言层面上。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辨能力又是思维能力的核心,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思辨能力的培养,已刻不容缓。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注重语言技能训练,更要注重思辨能力的培养。只有双管齐下,大学英语教学才会更有生机和活力。

以下以一节阅读课为例,浅谈在英语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思辨能力培养

英语阅读课基本分为三步,即:独立理解、分析讲解、评价拓展。具体做法是:课前理解课文,课上处理理解中的难点并分析课文,然后是评价课文,并就课文内容提一些拓展性的问题。以下是在学习《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册第三单元课文“By the Numbers”时我们的教学步骤。

四 大学英语阅读课上思辨能力的培养

1.独立理解

老师提前布置阅读任务,在课前完成预习工作。预习内容主要包括:

第一,完成阅读理解题,确保能全面把握课文的意思。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的问题,如:Why does the writer object

to personal information being collected? 对文章进行局部把握的问题,如:Please describe the writer’s feelings towards the severe threat he describes.

第二,尽量自己解决语言问题,包括复杂句、短语、生词等,自己解决不了的在课堂上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或老师解决。如“我”在阅读中遇到的自己无力解决的问题有:(1)句子If we’ve learned one thing from terrorists,not to mention action movies,it’s that a tool is also a weapon.(2)课文中的universal identifier翻译为“通用标识符”,但“我”仍不明白“通用标识符”到底是什么;(3)课文中的生词correlate翻译为“相关,关联,有关系”,“我”不明白它和“associate,relate,link,connect”等词的区别是什么。

2.分析讲解

上课时,老师首先给出本文的组织结构,以便学生对全文进行整体性的理解。本文的组织结构如下:

通过这个组织结构图,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作者的思路,从“低度危险”一直到“严重威胁”,作者层层递进,成功地创设出了逐级加剧的恐怖气氛。接下来,老师处理课文中的长难句、词组、词汇等语言层面的内容,解决学生课前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我”之前遇到的问题也迎刃而解。

3.评价拓展

讲解分析完成后,老师随之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评价,并在掌握课文的基础上提出拓展性的问题。评价性的问题,如Do you think it’s legitimate for other organizations to collect personal information?(其他组织收集个人信息合法吗?)学生开始感到无话可说,老师提示道:What possible organizations may there be(可能有什么组织?)What are possible benefits and harm may it bring us?(可能有什么益处和危害?)学生回答:Possible organizations may include hospital,travel agency,bank,school,airline and so on. Possible benefits may include:if a hospital has our personal information,it may keep full records of our health problems. If a travel agency has our personal information,it may buy insurance for us and contact our family the first time we need any help. Possible harm may include:if a

travel agency or an airline has got out personal information,it may send us some ads. It is disturbing. 经过老师的引导和提示,学生的思路开阔了,觉得有话可说了。

拓展性的问题,如How worried are you that criminals could obtain your personal information?(要是犯罪分子获取了你的个人信息,你会有多焦虑?)当学生沉默不语时,老师提示道:This will vary from person to person. It also depends on the size of the risk,the amount of damage which might be done and where the risk is most severe. (不同的人焦虑程度会不同。这也取决于危险的程度和受损害的多少。)

总之,我们的英语阅读课,不是单纯地强调让学生被动接受相关的英语知识,而是积极鼓励学生去进行有意义的思考分析;我们不仅阅读了指定的教材,而且还探索了阅读材料中出现的各个知识点之间的互相联系,对一个话题进行充分的分析与归纳,在这个过程中,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逐渐形成和构建了自己的观点。老师通过精心挑选一些具有争议而且没有固定答案的话题,激起学生展开进一步分析和思考的兴趣,不仅大大增加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还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最终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注 释

①英文中的“critical thinking”一度译作“批判性思维”,因“批判性”有着关注事物负面特征的含义,故文秋芳等(2009)提议将“批判性思维能力”改译作“思辨能力”,本文中我们一律采用文秋芳等的翻译。

参考文献

[1]李莉文.试析英语专业技能课程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关系[J].中国外语(中英文版),2010(6)

[2]高一虹.外语学习木桶的“短板”——从一次失败的演讲谈起[J].国外外语教学,1999(3):6~9

第9篇:高中语文词语辨析大全范文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同义词辨析;民族文化;语言环境;程度范围;语体风格

中图分类号:H8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182-02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既与语言的其他要素相关联,也是对社会反映最灵敏,与社会结合最紧密的要素。是语言学习者必须要掌握的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词汇在整个语言系统中的如此重要的地位,决定了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词汇的学习也是汉语学习者提高汉语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基础和关键。

而整个汉语词汇系统中又存在着大量的同义词。同义词的辨析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我们来说也有很大难度。对于以汉语为第二语言来学习的外国留学生而言,同义词的辨析则成为他们熟练的掌握和灵活的运用汉语的一大障碍。

同义词的辨析重在察异[1]223,尤其是汉语中的同义词大多只是存在着细微的差异。能否掌握这些细微的差异,是能否恰当地运用词语的一个重要基础。因此,同义词辨析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级词汇教学阶段的一个重难点。

在词汇教学过程中,利用同义词来释义是一种具体的教学实施。但是同义词中的差异部分也应该为学生分析清楚,以便他们能准确掌握和运用汉语词汇,精确地用汉语表达自己的感情与思想。

我们通常辨析同义词多是从概念意义、感情意义、语体意义、搭配意义等方面出发[1]224,225。周小兵、李海鸥(2004)中强调在辨析时,“不能只讲意义的区别,特别要注意讲解那些形式上的区别,如语法功能、组合搭配、使用范围、句型句式等方面的异同。”[2]185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词汇教学中同义词辨析的讲解要注意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以便使外国留学生能更好的掌握我们的丰富的语言。

一、利用中华民族文化

语言一般都是文化的载体,汉语也不例外。通过观摩对外汉语教学课和观看央视的汉语大赛,①我们也发现外国留学生比较感兴趣,也比较容易接受和消化的,恰恰是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的文化。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可以多多以文化为切入点。对于留学生来说,掌握丰富的汉语文化背景知识,也是提高汉语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保证。

在汉语中表达“死”这一概念意义的词有很多,如在古代有“驾崩、晏驾、千秋、百岁、千古、就木、溘逝、作古、弃世”等等,这反映了古代文化中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严格的等级制度,君王是至高无上,各级官员等也是享有种种特权的,连“死”也有专称。“涅■、圆寂、坐化、仙游、登仙、升天、仙逝”等,佛教,道家在封建制度中也各占有重要地位,起过重要的作用,所以佛道徒之死也有各种专用的说法。

到了现代,“死”的说法更是五花八门,除了沿袭古代的,又有了一些新的词语,如“安息、长眠。逝世、长逝、谢世、离世、亡故、永别”等等。口语中则一般婉称“老了、没了、去了、过世”等。这些词语的产生都与中国交际文化中的含蓄委婉原则有关。

另外,还有很多特殊意义的委婉语,如,“就义、牺牲、殉职、夭折”等等。在讲解这类词语的区别时,适当地加上文化意义的解释,一定会对外国留学生的学习理解有所帮助,并且能加深其对这类词语的印象。否则他们面对这五花八门的表示同一个意思的“死”,一定很感到很困惑的。

二、创造具体的语言环境

语言是实现社会交际,表达感情,传递信息的工具,而这一功能的实现所依赖的多是完整的语句,话轮或特定的语言环境。而在其中词语的组合也并非是随意的,是有所选择,讲究搭配的,尤其是对同义词的选择。选择了恰当的同义词可以使语义更加精确严密。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词汇教学中应该重视具体的语言环境的同义词的选择和制约,也就是前文所说的词语的搭配的重要性。

如,“漂亮、美丽”这一对人们在讲同义词辨析时,最常举得形容词的例子。它们都可以用来表示和形容使人看了以后感觉到愉快满意的美好事物。然而它们却有不同的适用对象,要出现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漂亮”多用来形容人,侧重指外表的美观、好看,一般也可用来形容衣物、玩具之类的具体事物。“美丽”形容人好看时专指女性,一般不用于男性,而且着重指从外形到内在给人以美感的事物,可以用来形容自然风光、景物之美,常有美好高尚之义。例。

(1)下面的几个小技巧可以帮助考生写出一份漂亮的答卷。①

(2)许许多多的基因无比协调的通力合作,才逐渐建立了美丽而对称的生命大厦。

二者各有其适用的语言环境,可以为学生多举实例,比较二者各自能出现的语言环境,以便区别其异同。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同义词的区别之处。如果忽略同义词可以出现的语言环境,一定会影响语言的表达效果。

三、区分不同的程度范围

世间的事物千变万化,纷繁复杂,有着程度的轻重、范围的大小。而语言承担着反映客观世界的任务,所以就会有相应的词语来表达不同程度、范围的事物或状态。每一种语言都不会例外,如英语等都有原级、比较级、最高级等的区别。所以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词汇教学中的同义词辨析的讲解时,可以充分利用语言的可精确地表不同的程度范围这一点。

“优良、优秀、优异”都可以用来形容好,有时可以通用,但是三者所强调的好的程度有所不同。“优良”指一般地好;“优秀”指很好;“优异”指特别地好。例。

(3)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质地优良、方便而又经济的书写材料,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保存、传播。

(4)全国竞赛后,各省、市、自治区选若干名成绩优秀者,送中国数学会进行集训。

(5)16岁时,贝尔以优异成绩考入爱丁堡大学,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语言学专业。

同时还可以用简单的成绩比较的方法,直观地为学生展示三者的区别。

“宝贵”“珍贵”两个词都可以表示有价值、贵重、值得重视的意思,都能形容某些具体的和抽象的事物,如书籍、资料、生命、时间、友谊、经验等。二者的明显区别是,“宝贵”强调贵重,价值极大。“珍贵”除了贵重外,还强调稀有。例。

(6)许多MBA说:“同学是最可宝贵的资源”。

(7)在无数的宝玺中,秦朝的“传国玺”最为珍贵,被历朝视为“至宝”。

以上这类在程度范围上有区别的同义词,在交际过程中直接影响语言使用的精确性,如果外国留学生能区分这类同义词,就会为他们的汉语交际达到完美效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我们也应该尽量掌握好这类同义词的差异,充分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精确地用其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

四、明确不同的语体风格

语体风格大体上主要分为书面语和口语。书面语一般用于正式的交际场合。口头语则多是在人们的口头交际活动中形成的,富有浓厚生活气息。书面语中的词语多在口语中使用,口语中的词在比较正规的书面语中却不适用。所以在什么场合需要使用什么样的词语,也是需要仔细斟酌的。

如,“起头儿”是口语,“开始”是书面语;“错儿”是口语,“错误”是书面语。

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一般还是比较好容易区分,口语灵活多样,充分体现了汉语言的形象性,而且大多浅显易懂,并且涉及了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外国留学生如果能掌握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就能做到语言的得体贴切和恰当。

以上这些同义词辨析教学最根本的基础还是离不开周小兵、李海鸥(2004)中说强调的各个方面。同时还是要注意,同义词的辨析不应该讲得太细太多,应当抓住主要的、区别性的差异来讲,并要针对区别性差异设计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分辨和掌握,培养语感。这也是许多语言学家都强调的方面。

一组同义词的多方面的细致的比较工作,对于学生掌握其不同点有很大的帮助,比较越细致,学生对词汇的了解和掌握就越充分。但同时又会产生些相应的问题,在词语的使用过程中,如果先比较一些意义相近的词语,再选择,会造成许多麻烦,使得很多中级或更高阶段同学,写作或说话仍然仅处于初级阶段的水平。所以说同义词辨析的讲解问题,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仍然是一个难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对同义词的辨析的教学方案的深入研究,都是十分有必要,并且具有重要意义的。由于作者并没有亲身的教学体会,有些方面可能有不当之处,有待于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得到改正和完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