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步平面设计培训范文

初步平面设计培训精选(九篇)

初步平面设计培训

第1篇:初步平面设计培训范文

重点在于解决房间声学处理的难题音频与声学设计培训课程

相对于初级与中级培训班,高级培训班将课程的重点放在如何解决房间声学处理的难题上,涵盖了家庭影院音频与声学(III)与家庭影院房间设计两项课程。在家庭影院音频与声学(III)课程之中,让学员运用之前在初级与中级课程所学到的知识设计出满足特定设计基准以及在客户预算范围内的家庭影院环绕声系统。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在于解释房间模式的意义,提供多种超低音音箱的实际摆位方式,以获得更加顺滑的低频响应,尽量避免低频驻波问题对房间声音特性所造成的影响。而在家庭影院房间设计课程之中,则讲解了房间在整个家庭影院设计中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其中包括光学、美学、工效学和声学等方面的考虑,带领学员了解整个设计过程,尤其重点关注房间设计及其与系统设计的关系,说明整合房间设计和系统效果时必须遵守的整体原则。

管理多系统集成项目的要点定制安装项目管理培训课程

而在定制安装项目管理培训课程之中,就包括了打造并保持五星级客户体验与管理多系统集成项目的艺术两项课程。前者主要解释项目管理当中所设计的五星级服务哲学,通过收集客户的反馈意见,并做出积极的应对,实现优秀服务原则。后者则是通过有效地启动、计划、执行、控制整合项目来管理居住整合流程,介绍如何与居住整合项目的各方有效合作,特别是和系统分包商在HVAC、安全、分步式音频和视频、灯光和家庭影院系统等方面进行合作,最终实现整个项目。

获得CEDIA高级认证资格的必备考试CEDIA初级认证工程师资格考试

第2篇:初步平面设计培训范文

关键词:事业单位 需求分析 培训体系

一、事业单位含义及特征

“事业单位”是我国所特有的一种组织形式。经专家学者考证,“事业单位”一词首次出现在1955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关于1954年国家决算和1955年国家预算的报告》中,自此事业单位一词逐步开始广泛使用。1998年国务院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中对事业单位的定义即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或者其它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现有事业单位包括教育事业单位、科技事业单位、文化事业单位等18大类,126万个事业单位在职人员4000万余人。事业单位是我国各类人才的主要集中地,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领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阵地。逐步完善事业单位各项人事制度,对建设高素质、社会化的人才队伍,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当今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在竞争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才队伍所具备的知识水平、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水平日益成为决定事业单位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资源。在事业单位稳步发展的进程中,应始终把提升员工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水平作为单位生存、发展和创新的核心任务,培训体系的建设对于组织发展和员工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员工的知识、技能等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事业单位有计划的运用培训手段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实现人力资本的增值,为事业单位竞争力和组织效益的提高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二、国内外培训体系现状及发展趋势

1.国外培训体系现状

国外的培训体系建设,虽然受各国国情、文化传统、社会制度的影响而不尽相同,但都是把培养高素质员工队伍置于重要的战略地位,逐步建立并完善了较为完备的培训体系。美国培训开发协会研究调查表明,组织在培训中每投入1元钱将收获25元的回报;美国生产力提高的26%是由于对员工和管理者进行有效的培训。日本的一项研究表明,不同素质的员工对降低成本的作用不大相同,一般员工的作用是5%,受过培训的是10-15%,受过良好培训的是30%,并且受过良好培训员工的工作效率是初始效率的6倍。通过对国外现有培训现状的了解和分析,主要有以下特点:

培训原则一致化。目前,各国培训的原则愈来愈趋于一致,都强调有的放矢,学用一致,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理论与实践紧密配合。

培训前进行系统的需求调查。从用人单位需求和个人需求出发,调查组织与员工面对的现实问题。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规划,以达到实用有效的培训目的。

培训形式多样化。在培训方式上,各国的培训形式比较灵活,既有常规性的培训,也有员工根据自身需要提出的选择性培训;既有公共行政学院专门组织的培训,也有通过其他教育机构组织的培训;既有专家学者指导的一至两年的系统培训,也有短短几天的专项业务培训。

培训内容全面化。国外在培训的内容上注重全面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训练,而不是偏重于政治理论知识。其培训内容丰富多彩:有提高理论素养的基础知识培训,有提高专业技能的专业知识培训,有提高实践技能的依法行政培训,有培养员工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职业道德培训,还有提高员工反应能力、机智能力的智力训练等。

2.我国事业单位培训体系现状

我国事业单位当前的培训体系建设有待完善,有些事业单位甚至没有完整的培训体系,培训工作只局限于某一个培训项目或某一项培训要求,忽视培训体系的战略性、长远性和适用性。由于培训体系的不完善,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缺乏有力支撑,难以获得努力创新的兴趣点,从而可能导致员工无法进取向上,组织发展缓慢。通过对现有培训现状的了解和分析,主要有以下特点:

未进行系统的培训需求分析。很多事业单位往往忽视课程与本单位的适用程度,并且在培训前未做培训需求调查分析,选择了不适合本单位或员工的培训课程,使培训难见实效。

培训内容及形式较为单一。事业单位组织的人力资源培训通常是理论型培训,基本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而缺少针对方向型人才及针对特定岗位的专业性、技能性、知识性的培训。

培训有效性有待提高。我国事业单位的培训内容与员工发展需要出现脱节,导致单位培训显现出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以及缺乏培训后的效果评估,导致培训有效性得不到保证。

对培训讲师较为依赖。我国事业单位培训的现状经常是外请一位老师,找一间教室就完成了一次培训,忽视了培训内容是否是学员真正的培训需求。培训讲师只是培训计划执行过程中的一部分,培训内容应根据单位与员工的具体需要和现实情况制定。

3.培训体系的发展趋势

面对当下国内外培训体系建设的现状,培训已经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如何构建完善的培训体系,取得更好的培训效果,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问题,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下:

从重视“学习内容”到注重“学习效率”。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由于知识更新的变化速度逐渐超过了员工的学习速度,从而引发了员工在学习能力上的不适应。因此,培训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在重视培训内容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员工的学习能力和提高学习效率。

(2)实施培训需求调查工作。第一,开展培训需求调查。根据所选择的培训需求调查方式,分层次、按步骤开展培训需求调查工作。第二,分析培训需求。主要关注受训员工的现状、受训员工存在的问题、受训员工的期望等内容,并根据单位、部门、个人三个层次进行沟通访谈工作。第三,汇总培训需求意见,确认培训需求。

(3)撰写培训需求分析报告。通过对培训需求调查信息进行归类、整理及培训需求分析结果,撰写培训需求分析报告。

2.合理制定人员培训计划

明确培训需求后,制定培训计划,保证培训需求能真实的反映在培训计划中,并且得到落实。培训计划的制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培训目标、培训计划的制定。

(1)制定年度培训目标。通过对培训需求的调查分析,将培训的一般需求转变为单位培训的总体目标,并建立具体的、可衡量的培训目标,培训目标的制定一般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三方面。

(2)制定各类人员培训计划。确定培训目标后,就需要制定培训计划,将培训目标转化成可操作的行为。培训计划分为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长期的培训计划是依照事业单位的发展目标,设立培训课程、编制培训预算;短期培训计划则根据事业单位的现有发展状况进行调整,对培训内容、活动进行具体规划。

3.综合设定人员培训课程

培训课程教案设计是一项具体、细致的系统性工作,也是决定整个培训活动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培训课程的设计需要考虑受训者个人经历与背景、岗位与职责要求等方面的因素。

(1)根据岗位类别确定培训层级。在事业单位中,可根据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将其分为高、中、初三个层级,例如:管理人员可依次分为处级领导、科级干部、一般管理人员等进行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可以此分为高级、中级、初级等进行培训;工勤人员可分为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等进行培训。

(2)结合培训层级制定培训课程。结合岗位类别及培训层级制定相应的培训课程,主要包含增值培训、专业培训、岗位培训、岗前培训等,具体如下:第一,增值培训。这类培训课程针对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的高级层次人员,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与科技发展趋势、成果、国家及行业的政策法规有关的适应性、拓展性培训。第二,专业培训。这类培训课程针对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的中级层次人员,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行业最新知识、职业技能的提高、职业素养的提升。第三,岗位培训。这类课程主要针对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的初级层次人员,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及任职资格考试培训等。第四,岗前培训。这类培训课程主要针对新入职员工,根据调查显示,各类岗位人员认为新员工培训应包括组织介绍、规章制度及工作流程等方面的内容。

4.加强培训实施的过程管理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必须坚持以制度建设为本,以方法创新为途径,以严格管理为手段,从而实现单位与个人的共同提升。

(1)多措并举,完善制度。将单位的培训制度、绩效考核制度、人才激励制度等有效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一套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为培训的顺利实施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2)统筹计划,有效安排。结合单位《培训计划》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由人力资源部统筹计划,以部门为单位细化安排,将培训计划逐步分解到每个季度、每个月,以确保培训计划的顺利实施。

5.建立健全培训效果评估机制

培训效果评估是培训系统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整个培训流程的监控和反馈,也为下一次培训活动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1)结合岗位特点,选择适当评估方式。调查显示,专业技术岗位的员工有65%选择调查问卷,管理岗位的员工有50%选择心得报告,工勤技能岗位的员工60%选择比较考试。事业单位可根据单位实际及员工需求,结合各类岗位特点,选择适合的效果评估方式。

(2)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完善培训机制。通过培训效果评估确定是否已经完成预先设定的培训目标,结合员工对于培训工作的反馈,不断总结培训过程的不足之处并逐步完善,为下一年度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定期开展培训需求分析、合理制定人员培训计划、综合设定人员培训课程、加强培训实施的过程管理、建立健全培训效果评估机制逐步完善事业单位培训体系,能够实现事业单位与员工共同发展的要求,为事业单位在日益激烈的竞争发展过程中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使人才培养工作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提高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增强员工对组织认同感的同时,提高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参考文献

[1]徐颂陶等.神圣的天职――中国现代人事管理[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6:209

[2]徐芳.培训与开发的理论与技术[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3]朱朝霞.论培训机制在事业单位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商贸工业,2010(24)

[4]任莉星.浅论我国事业单位人员培训的价值理念[J].中国校外教育,2012(33)

第3篇:初步平面设计培训范文

一、带领本科组老师认真做好备、讲、批、辅等常规教学工作,上好每一节课。信息课是一门较新的学科,但它的地位却越来越重要。对学生来说,它虽不是主科,但却胜似主科。在当今社会,计算机的应用是如此广泛,学不好计算机,等于是新文盲。因此,对于信息技术科的教师来说,肩上的任务是非常重的。所以,本学期,我将尽力担负起备课组长的责任,带领本科组老师认真做好备、讲、批、辅等常规教学工作,上好每一节课。这是我们的第一任务。

二、带领本科组老师认真钻研教材,探索教学方法作为一门新学科,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相比较,用于备课和教研方面的资料几乎是空白。信息技术发展又是如此之快,教材的内容往往跟不上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别说信息技术教学方面的教研资料。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并从中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三、挖掘尖子生,做好培优工作,做好学生竞赛的培训工作。经过开学初的调查,我们在初一新生中发现了不少在信息技术方面有着浓厚兴趣及一定特长的学生。为培养在这方面有兴趣及特长的学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我们将从这批学生中挑选一批尖子生,组建电脑兴趣爱好小组,对他们进行信息技术方面的强化培训。同时,对原有的初二级的尖子生进行进一步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为进一步提高我校学生的整体信息技术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本学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竞赛——第九届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以往我校学生参赛的成绩不理想,今年我们将从兴趣爱好小组成员中挑选出几位特别突出的学生,认真做好培训工作,力争在这次竞赛中获得比较好的成绩,为城区中学争光。

四、积极培训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师计算机应用水平和操作能力。我校大部分教师已通过广东省计算机中级水平考试,部分老师已经参加了广东省计算机高级水平考试,很多老师已会自己制作多媒课件,计算机应用水平整体来说还是比较高的,但是有部分老年教师计算机水平还未达标,另外,本学期新进来很多刚毕业的老师,这些教师因未经过系统培训,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方面还欠缺经验。所以本学期的另一个重要工作就是进行教师计算机水平的培训工作。这是我校进行信息化管理的一个重要工作环节。

五、做好校园网站的改版工作及校园应用软件的开发工作。学校校园网站第一版的设计获得了广泛的赞誉。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运行,第一版的设计越来越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为此,我们计划在本学期对校园网站进行改版工作。并开发一系列与学校教学管理工作配套的应用软件,进一步提升我校信息化应用水平。

第4篇:初步平面设计培训范文

论文摘要: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保障以及先决条件就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而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质量的教师培训。所以,我们加强对教师培训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主要针对如何优化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培训,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素养进行论述,希望能促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培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加快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化发展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现有的教师培训体系的不适应性也日益突出,教师培训亟待改造与创新。那么,究竟如何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进行培训,优化其专业素养呢?笔者认为,主要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优化培训方式

近年来,国内外对教师培训的模式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创造了许多新兴的模式。比如反思教学、园本教研、经验参与式培训、体验式培训等,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效果、丰富教育理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今后,需要让初中历史与社会师资培训更加贴近教育实践,更加贴近学生需求,更加贴近社会需要。教师培训模式将进一步创新,适用范围更加广泛,教学效果更加理想,教育手段更加完善,教育内容更加细化,教育实践更加丰富,更加突出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良性互动,更能充分调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健全培训体系

要实现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发展,就必须健全教师培训体系。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视教师培训观念,特别是职后教育,认识到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专业发展是贯穿于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全过程。其次,加强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培训理论的研究,以促进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培训体系有系统考虑和实施方案,确定培训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实践基地,整合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增加实践机会,以保证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发展有计划地稳步实施。最后,建立科学有效的培训制度,根据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发展的各个阶段特点建立新教师入职培训、初级教师学历培训、专业教师技能培训、骨干教师理论培训、高级教师研讨培训制度,加速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保障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得到不断进步和显著提高。

三、改革培训内容

一次教师培训难以解决教师发展过程中的所有问题,教师培训应成为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在培训内容上要拓宽教师的思路,让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思维方式更加广泛和深刻。设置综合素养类内容,涵盖科技文化精神价值与教育功能、教师发展、教师发展心理研究、教师教学理念等主题。教学采用专题报告的授课方式,邀请校内外著名专家、地方教育部门领导等开展专题讲授,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其次,在培训中应当充分吸纳当代自然科学、人文社会和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更新、调整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培训课程的内容,让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思维更具前瞻性。同时,为了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培训中要积极创造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实践的机会,实现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努力满足教师使用多种教育技术手段和方法的需要,帮助教师科学、合理地设计、组织、实施教育教学行为。再次,设置菜单式培训,由受训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提出需求,根据需求设置培训课程,可扩大选课范围,几个县级市教师一起选课,根据选课,统一设置课表。这样可以避免教育资源浪费和资金的不足,从而更好地促进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 转贴于

四、明确培训目标

培训目标的确立能够为培训工作指引明确的方向,也是培训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只有当培训目标与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相一致,满足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这时,培训的目标才会变成是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内在的需求。笔者认为,可以将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划分为新任教师、转岗教师和骨干教师三个层次,设计分类递进的培训目标。如对于新任教师,可以将培训目标确定为爱岗敬业,逐步养成良好的师德行为,提升教学基本技能和课堂教学能力,掌握常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对于转岗教师,可以将培训目标确定为拓展专业知识,加强语言基本功的锻炼,提高学科教学能力和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对于骨干教师,可以将培训目标确定为具备课程与教学理论素养,提高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形成素质高、教学强、有专长、善研究的学科带头人队伍。

五、优化培训队伍

只有学校才能够直接面对课堂及教学过程,只有一线教师才清楚参加培训教师的实际需求。所以,让实际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充实到培训师资队伍中来,有利于培训更具针对性。由于一线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对于参训教师在教学中哪些知识欠缺、需要培训哪些方面的知识有个清楚的认识,因此,他们能够针对参训教师的具体教学实际展开工作,将自身教学中的典型案例总结出来与他们共同分析、探讨,帮助参训教师将其在培训中所学到的最新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课堂教学中去,引导他们培养创新的思维和探究的能力,并通过不断地自我反思,来促进参训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自身新知识的建构,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

总之,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夯实自身专业基础知识,提高教育科研、学科教学的能力和水平,只有在思想上勇于创新,行动上勤于实践,才能顺利迎接新一轮的挑战。因此,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进行培训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必需的,是关系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初贵仁.农村小学校本培训的策略思考[J].新课程,2011

(6).

第5篇:初步平面设计培训范文

关键词:Moodle;课程;设计模式

0引言

Moodle是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课程管理系统(CMS)之一,它是一个开源、免费的应用软件,而且具有教育理念先进性,开放性,得到了国际广泛的认可和应用。自Moodle创始人Martin Dougiamas于02年1.0版本起,经过六年的发展其功能不断完善,目前已达到1.9.4版本。据Moodle社区的统计,截止到09年5月,其用户已达68万之多,全世界有来自210个国家的55多万个Moodle注册站点,课程数量达到290万门,可见其应用非常广泛。我国在06年初经黎加厚教授的推广,其使用范围也在迅速扩大。

(一)Moodle本土化进程

有关资料显示,国内学者从04年开始关注Moodle。经过早期实践者的实践和部分专家与学者的大力推荐,尤其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Moodle系统在07年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Moodle在早期教学应用探索阶段,国内研究者对其安装配置还不是十分熟悉,所以早期关于Moodle的学术理论观点主要集中在Moodle的特介绍及安装问题等方面。

目前,东南及沿海教研单位是使用Moodle最为集中的地区,许多教师利用Moodle支持教育教学,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产生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与此同时,国内完成了Moodle平台的汉化翻译工作、教师单机版与校园网络服务器安装的技术准备工作,黎加厚教授编辑出版了Moodle课程设计的培训教材,即《Moodle课程设计》和《信息化课程设计――Moodle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创设》,组织部分省市的中小学教师参与了信息化课程设计和Moodle培训。我国在推广使用Moodle的过程中付出了很多心力,也收获了一些成果。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在整个技术引进、推广使用过程中要不断反思。对Moodle应用发展的反思,不是对过去工作的否定,而是通过对发展现状的分析,找出存在问题的根源,以便更好地促进发展。

(二)Moodle模块二次设计与开发

Moodle的首字母M表示“模块化”,暗示它的功能可以通过模块进行扩展。这些模块涵盖了系统主题风格(Theme)、界面语言、数据库模型、课程结构、问题格式、导入导出格式和活动模块等各个方面。Moodle开发社区的“Modules and plugins”数据库中已经注册了上百种标准的和第三方开发的稳定模块,并且在大量热衷模块开发的用户支持下还在不断增加。随着关于Moodle应用研究的逐步深入,意识到尽管Moodle的模块功能足够强大,解决了大部分信息化学习和课程管理的共同问题,能够不加任何修改就能够进行实际应用。但由于环境和课程的差异性,总会有些个性化的需求出现。因此研究一些Moodle模块的二次设计与开发的方法对更好地使用Moodle是很有帮助的。关于Moodle模块二次设计与开发的研究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根据需要灵活定制Moodle模块,实现各种集成系统或应用平台的研究;二是围绕Moodle的核心代码进行模块开发的研究。部分教师和研究者充分发挥Moodle模块化的特征,灵活将Moodle模块进行组合以达到特定的使用目的,而且这方面的研究不是在宏观层面的论述,而是根据具体的应用实例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但是与其他专业相比缺少理论研究,对模块灵活组合方式和技巧上也有待细化深入研究。即使我们可以在Moodle的开发社区中找到很多第三方开发的各种模块插件或者可以根据需求对Moodle模块灵活组合,以此应付一些情况,但是有时还不能完全满足。另外,二次开发和设计总是从一个特定需求产生的,特定的需求总是从系统的教学应用产生的,因此教学设计理论对二次开发的支持也是相当重要的。总之,Moodle的二次开发和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每个用户都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它并不是PHP程序员的特权,所有的Moodle用户都可以参与二次开发和设计,并为Moodle开源社区作贡献。

(三)利用Moodle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上海师范大学主持的课程管理系统Moodle使用培训自06年暑假辽宁鞍山培训以来,近两年在上海、苏州、浙江、南京、温州等沿海发达城市相继开展。接受Moodle培训的教师认识到,Moodle最大的优势是它不仅提供其他平台所具有的资源管理、学习者管理、教学者管理和交流工具的支持,还提供其特有的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管理支持,用于教学实施、教学跟踪和教学评价等环节的综合教学管理。

基于Moodle蕴涵的巨大潜力,考虑到传统教师培训存在培训时间短,培训方式单一;缺乏参与度和共鸣感;缺乏灵活性、多样性和探究性;缺乏沟通平台;单纯的面对面培训时空限制大等问题, 07年人们开始尝试利用Moodle开展多种互动培训活动,并且提出许多新的培训模式。如在分析教师培训现有问题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新的模式:Moodle平台面对面培训,使教师培训不再是单一的讲授式,而是成为一个有效的互动式的讲授和学习,将培训教师的优势和被培训教师的实际经验结合起来;时间也不再是局限在面对面接触时,而是拓展到任何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或需要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时候,从而大大延长了培训的有效时间。

可见,Moodle的出现和引入为教师培训提供了新的实施平台。目前我们在利用Moodle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实验已经初步成熟。但在谈及教师培训的文章中,经验总结及浅层次的平台功能应用还是占到一半左右。已有部分研究者结合培训案例深入分析利用Moodle进行教师培训的优势及其不足,个别研究者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培训的模式和方法,然而有待进一步探究。同时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教师专业发展不可能永远依赖于项目的支持,基于Moodle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网络自主学习平台有待进一步的深化研究。

4 结论

伴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Moodle在国内教育领域的应用也在不断深化,在Moodle实践与研究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首先Moodle作为新技术引入到教育领域时,国内研究首先集中在其功能特性介绍、安装和调试等方面。对Moodle的概念理解已经基本成熟,当前已有个别研究者开始对Moodle的本土化推广应用进行反思,以便更好地促进Moodle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发展。

其次Moodle能够帮助教师高效地创建和管理网络课程,使教师真正成为课程和教学设计的主体。教师了解Moodle也是从如何建立一门网络课程开始的,基于Moodle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的研究从利用已有的课程设计模式到后来越来越注重在教学实践中总结设计开发经验,尝试提出新的课程设计实践模式。此外,出于对资源的可重复利用和共享的因素考虑,如何制作符合SCORM标准的Moodle课程方面的研究亟待加强。

最后Moodle的功能可以通过模块进行扩展,在实践中根据需要灵活定制Moodle模块,实现各种集成系统或应用平台,这方面研究已基本成熟。由于环境和课程的差异性,也总会有些个性化需求出现,所以需要对模块的二次设计与开发这一新领域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第6篇:初步平面设计培训范文

为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意见》(教师〔20*〕4号)的精神,落实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的要求,适应我省实施十五年教育、深入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等工作的需要,经研究,决定在全省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含幼儿园,下同)教师全员培训计划,并提出如下意见:

一、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计划的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均衡发展”为原则,以《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意见》为依据,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

二、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计划的主要内容

(一)教师全员提高培训项目(简称“3333”项目)

1.300名访问(进修)学者项目。在“省5522名师名校长计划”基础上,全省选拔顶尖教师250名和校长50名,参加国内外高级研修活动,培养一批中小学各学科首席带头人。

2.3000名省级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全省选拔中小学骨干教师2500名和校长500名,参加省级培训,造就一支中小学教育教学和管理的领军队伍。

3.30000名市级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结合各市工作实际,按教师总人数10%左右的比例组织选拔一批中小学骨干教师(校长)参加市级培训,形成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

4.300000名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项目。结合全省小学教师专题培训和中学教师主题培训,组织全省中小学教师参加新一轮全员培训;结合新课程要求,全面推进新课程师资培训。

(二)学历提升进修项目。动员和鼓励全省约13000名幼儿园教师、62000名小学教师、50000名初中教师和2000名高中教师参加学历水平提升进修。到20*年底,全省幼儿园教师专科、小学教师专科、初中教师本科和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学位)比例(含在读)平均分别要达到50%、80%、80%和5%。凡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未达到专科学历的幼儿园、小学教师和未达到本科学历的初中教师均须参加学历提升进修。有条件的地区应积极支持中小学教师参加更高层次学历水平提升进修。

(三)农村教师素质提升项目。用三年时间,在欠发达地区选拔300名教师和100名校长参加培训,逐步形成一支农村骨干教师和校长队伍。在上述学历提升进修项目计划中,这些地区要有2900名幼儿园教师、16000名小学教师、12000名初中教师和170名高中教师参加进修。到20*年底,这些地区幼儿园教师专科、小学教师专科、初中教师本科和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学位)比例(含在读)平均分别要达到50%、70%、70%和2%。

(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省级区域项目。以省内高等学校为主体,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为支撑,充分利用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和现有网络资源,构建我省区域教师教育网络。2005年完成“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研修网”教学平台建设,开发一批继续教育课程并投入试运行。20*年,全省有60%左右的县级教师进修学校能够运用网络资源开展继续教育活动。

(五)师德建设项目。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师暑期师德培训制度;每年结合教师节庆祝活动主题,开展一次师德主题培训活动和师德论坛活动,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和实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能力。

(六)教师培训机构建设项目。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教师〔2002〕3号),每县(市、区)办好一所教师培训机构。各地要按照省政府“改善承担教师培训任务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办学条件”的要求,加强教师进修学校建设,到20*年,所有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必须达到省备案条件,取得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培训资质。县级教师进修学校要与高等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充分利用高等学校教育资源,为教师全员培训服务。

(七)培训者培训项目。选拔和组织500名教师进修院校优秀教师参加省级以上的高级研修学习,培养和建设一支继续教育教学和研究骨干队伍;建立和完善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校长培训的兼职教师人才库。

(八)英语教师培训项目。大力开展英语学科教师培训,充实英语教学力量,满足中小学英语教学需要。每年选送20名中小学英语教师赴英语国家参加短期进修学习。

三、项目的组织实施

(一)加强领导。省师训、干训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计划项目的统筹规划、科学管理、省级培训经费保障及督查评估等工作。省师训、干训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计划项目的具体实施。各地应明确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和执行机构。

(二)落实培训经费。坚持以各级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原则。从20*年到20*年,省政府每年下达的2000万元教师培养培训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素质提升项目。省教育厅专项经费主要用于省级培训项目和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省级区域项目等工作。

各地应切实贯彻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浙政发〔20*〕47号)文件精神,按每年不少于当地教职工工资总额3%的比例安排中小学师资培训专项资金,由县(市、区)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专款专用。各地应按省政府要求安排骨干教师培训专项经费,特别要对农村地区教师培训予以经费和政策上的倾斜和支持。

(三)明确“属地管理”职责。按照“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所属中小学的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负有主要责任。

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主要负责培训县属中小学教师和指导中小学校本培训;市级教师培训机构主要负责培训市属中小学教师、市级骨干教师和指导辖区各县(市、区)教师培训业务;省级教师培训机构主要负责培训省级骨干教师和指导各市、县(市、区)教师培训业务。各级教师培训机构要努力创新培训机制和方法,提高培训实效。

(四)省中小学教师和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省幼儿师资培训中心要组织调查研究,提出具体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建议。有关学校在成人高师招生和教育硕士招生中要首先满足中小学和教师培训机构教师的进修需要。

第7篇:初步平面设计培训范文

关键词:软件工程;实训;课程体系

实训是一种新的实践教学形式,最早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开展,其目的是解决毕业生走向职业岗位时达不到岗位要求的问题。由于职业教育的定位是面向岗位的职业技能教育,培养生产一线的操作人员,所以实训教学以系统地训练岗位技能和技术运用为主。近几年,高校为了解决毕业生由于不能适应工作岗位技能要求导致就业不畅的问题,加强了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的实践教学改革。许多院校的软件工程类专业(方向)在学生进入实习之前,增加了实训教学环节。由于对实训教学目标定位的认识不同,导致在实训的时间长度、内容、要求和管理上有很大差异,对实训教学的研究和建设投入不足。本文结合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方向)人才培养的实践,以及我们对本科软件工程实训的认识,介绍我校软件工程实训的目标定位和对相应课程体系的探索、实践情况。

1软件工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我校是以教学为主,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地方本科院校。我校的计算机软件工程人才培养定位是:“掌

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具有一定的工程技术基础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具有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和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能够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能够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与管理的高素质软件工程人才”。根据国家对本科人才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总体要求,和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软件工程专业规范[1],我们构建了简称为“211”结构的课程体系,它主要包括大学基础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技能与技术应用教育、综合素质培养四大板块。即在大学一、二年级,用两年的时间进行大学基础教育,包括人文社科、身心健康、工具(外语、计算机、文献检束等)、专业基础等,以学生长远发展需要,提升基础知识层面和综合素质,为后继的专业课程学习做铺垫为目标;三年级进行系统的专业教育,以专业核心知识和基本能力培养为主,以提升学生专业知识层面和专业基本能力为目标,同时开启必要的专业方向课程,为后继的职业技能培养做铺垫;四年级进行面向岗位的专业职业技能培养和技术应用创新教育,以学生就业为目标,其主要的教学形式是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图1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结构示意图

2目前国内软件开发实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国内开展软件实训的机构主要有三类:企业或软件行业协会投资的社会培训机构;由政府、企业等多方投资建设,独立运营的实训机构;校企合作共建的实训基地,这中间又有两种,一种是以学校投资为主,实训基地建在校内;另一种是学校进行必要的投资,实训基地建在企业。实训开展形式主要有三类:1)学校将实训委托给社会培训机构或企业,由他们负责学生实训教学;2)学校与社会培训机构或企业合作,派出实训指导教师与承担实训教学任务的机构共同实施实训教学;3)由学校自己组织在校内进行实训教学。由于承担实训任务的主体各自的利益目标不同,各自的擅长不同,实训对象所拥有的基础不同和各自对实训的理解不同等多种原因,造成目前软件实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 实训的内容体系设计单一,通常只要求通过训练掌握某项具体的开发平台技术,追求的是程序代码的实现。

2) 用于实训的软件开发项目小,软件开发过程的控制与管理、软件质量控制与保证、团队的合作与协调等软件工程的重要内容和思想体现不出来,使得学生在实训之后,没能体会到软件工程的特点和重要性。

3) 实训指导教师的软件项目开发经验少,工程素质不高,同时缺乏相关的教学经验,不能保证软件工程的思想、技术、方法和要求在实训中得到贯彻落实。高校教师在软件开发的工程能力和经验上缺乏,而来自企业的指导教师在软件工程理论和实训教学方法上存在明显不足。

4) 实训所需的工具、平台等条件不足,不能保证实训目标全部实现。

5) 实训的团队合作、团队目标管理往往被忽略,这使得经过实训之后,学生的团队意识,与人沟通、协调、合作的能力没有明显的提高。

6) 实训中学生对新知识、新技术学习的能力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训练,鼓励创新的机制和措施不够,这使得经过实训之后,学生除在具体某项技能方面有所收获之外,在学习能力、技术应用能力、接受新事物和创新意识等方面收效甚微。

3软件工程实训课程体系建设

实训是一个综合、系统的工程,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知识、技术应用能力,积累工程实践经验,从而提高职业技能,实现从学生向职业工作者的转化。对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师资、课程体系是核心和基础,实训项目是关键,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以下仅就软件工程实训课程体系的建设进行探讨。

3.1目标定位

课程体系反映了对人才培养的知识和能力要求[2]。本科软件工程型人才的实训定位应该从软件开发企业的岗位要求、学生职业发展空间、初步能够适应多种岗位需要等多方面考虑。从学生初次就业的岗位看,软件开发人员的主要岗位有程序员、测试员等。这类人员需要有良好的理解设计和程序的能力,能够在一种开发平台上熟练地进行规范的程序设计和相应的程序测试,能够清楚自己所做工作与他人工作之间的关系,理解自己所做工作在整个(或局部)设计中的作用。从职业发展空间看,软件开发人员经过2~3年的实际工作锻炼,应能够承担软件工程师的角色,承担必要的分析、设计、任务分解、技术指导、协调和管理任务。所以,本科的实训目标定位既要面向现实,又要给学生发展的潜力和意识。我校的软件工程实训的目标定位是提高软件开发程序实现技能,提高软件工程知识、技术应用能力,积累软件工程实践经验,实现从学生向软件职业工作者的转化。具体要求是:

1) 熟练掌握一种软件开发平台及相关技术,能够用它们进行规范的程序设计。

2) 掌握软件测试的方法,初步能够设计测试方案,用测试数据集完成相应的软件测试工作。

3) 理解软件生命周期中各环节的主要概念,初步掌握各环节的主要工作、所采用的技术和实施方法,初步掌握有关工具的使用,能够用它们完成相关的分析、设计工作。

4) 了解软件开发的过程控制、质量保证和管理的方法和特征,理解它们的重要性。

5) 理解团队及各种角色的作用,掌握交流勾通、协调合作的必要方法,形成团队意识。

6) 形成快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术的能力,查阅相关技术资料(含英文资料)的能力。

7) 了解、体验软件企业的工作环境、形式和要求。

3.2构成原则

实训以项目为载体,以软件开发的工作流程为驱动实现知识、技术、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实训课程体系作为实现实训目标,制定实训计划的基础和核心,应坚持以下原则:

1) 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生适应软件技术岗位为目标,以职业岗位技能为重点,兼顾长远发展。

2) 注重知识、技术、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使学生通过实训既学习了知识和技术,又提高了应用知识、技术的能力,升华了自身的素质。

3) 以职业技能训练为重点,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强调在应用中创新,通过解决问题来体现技术和人的价值。

4) 课程体系应具有开放性、灵活性,能够即时反映软件技术的发展。

5) 课程体系要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衔接,有明确的应用软件开发领域,体现自身特色。

3.3课程体系内容

我校的计算机专业软件工程方向人才培养计划课程设置以计算机科学优先,接着是软件工程基础和软件开发平台技术基础课程,将软件工程的技术与方法、软件开发的管理、软件开发平台技术的深化、职业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课程统一综合到实训课程体系中;以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为平台,以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为应用领域。实训过程以软件项目开发工作流程为主线,内容涵盖项目开发的全过程,保证学生能够体验到软件开发的全过程。实训以职业技能和技术应用为重点,教师讲解不超过总时间的20%。软件工程实训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1) 在实训之前开设软件工程与技术基础课程群。它主要是为学生进入实训之前奠定必要的技术、

图2软件工程实训课程体系示意图

工程和应用领域知识基础。主要课程有软件工程导论、面向对象设计方法、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C#语言程序设计、.Net架构程序设计(或Java语言程序设计、J2EE架构程序设计)、XML语言、Linux操作系统(或Unix操作系统)、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

2) 开发技术平台课程群。它是在.Net开发平台(或J2EE开发平台)基础之上进一步深化、细化有关技术,提高在开发平台上的软件实现能力的一组课程。主要课程有人机交互与界面设计、数据库程序设计、数据接口程序设计、Web Services设计、应用安全程序设计、动态服务组合、新技术介绍等。

3) 软件工程技术与方法课程群。它是一组提高学生软件工程意识、技术和方法的课程,是学生今后向高层次软件职业人员发展必备知识和能力。它培养学生具有软件工程的理论知识,能够应用它们指导软件开发的实践。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需求分析与设计工具,具备一定的软件分析与设计能力,了解软件开发的管理过程和技术。主要课程有:软件需求分析、软件设计与体系结构、软件详细设计、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软件过程与管理、软件分析与设计工具等。

4) 职业综合素质课程群。它是一组提高学生非技术方面的综合素质的课程。它培养学生团队意识、沟通合作能力、专业资料获取与专业外语应用能力,使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一定的工程经济概念,了解现代软件企业的运行与管理。主要课程有团队激励与沟通、工程经济学概念、信息社会与职业道德、软件成熟度模型与软件企业管理等。

在课程体系中,开发技术平台课程群是学生实习、初次就业体现自己的技术和能力的主要内容,同时它是更好地理解、掌握软件工程技术与方法中诸课程的基础。所以,它是实训的重点。软件工程技术与方法是中、高级软件职业人员必备的知识和能力,需要在大量的工程实践中去提高认识和积累经验。它在实训中以体验、领悟为主,重点是训练分析、设计的方法和相关文档的规范表达。职业综合素质课程群的知识对于学生步入社会,在职场上取得成功很重要,并且它是实训取得成功的基础性知识,要贯穿整个实训过程。

3.4评价指标

实训所包涵的内容和重点是实训成功的核心和

基础。为了科学评价与不断优化实训内容与重点,通过向行业专家咨询和实践,我们初步建立了一个实训课程体系评价指标体系[3]。它主要由职业技能、工程实践、专业知识和职业综合素质几个方面构成。评价指标体系如图3所示。

图3课程体系评价指标体系

4结语

我校从2005年开始,通过与微软合作,引进微软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开始在计算机本科教育中用一定的时间进行职业技术教育。通过对两届学生的教学实践,我们感到微软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相对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着软件工程方法、技术方面内容薄弱,而微软

开发技术内容过细的问题。2007年,我们通过对有关教学内容的调整补充,整合成软件工程实训。实训大大提高了学生软件开发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质量。2007、2008届参加软件工程实训的学生,90%以上到软件开发企业就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技术水平和能力、综合素质等得到企业好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

[2] 舒蔚,万常选. 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程体系架构的研究与实践[J]. 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5(8):1-4.

[3] 韩春燕,高晓兴,姜慧妍,等. 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方法研究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4):70-73.

Research on Curriculums in Software Engineering Training

YUAN Lei, HUANG Jian, NING Bin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College, Xiangfan University, Xiangfan 441053, China)

第8篇:初步平面设计培训范文

[关键词]园林设计初步 实验实习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9-0170-01

近几年,全国各大专院校开设的园林专业建设发展很快,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要求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园林学科有关园林制图、设计初步、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园林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是园林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基础课程,是专业学习的前提和开始。[1]园林设计初步课程主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反复练习以及培养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掌握园林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表现方法和设计思维入门。[2]

一、园林设计初步课程实验实习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方法

如今,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实验实习中更注重学生纸上训练和图面表达效果,[3]这样教学的结果,往往教师更注重结果而轻视过程。另外,实验实习课程教学内容往往枯燥呆板,就是单纯的老师留作业,做指导。学生也只是单纯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平时不注重积累和搜集相关的专业知识,被动学习。目前,各院校园林设计初步课程实验实习学时少,课堂时间本就有限,不充分利用的话,园林设计初步课程就不能为学生进入高年级学习园林设计做好准备。

(二)学生学习兴趣

园林设计初步课程属于基础性课程,所以课程开设学期早,而授课内容多,教学时间短,实验实习和理论有时缺少必要的联系。而且园林设计初步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还有些学生美术基础薄弱,所以导致低年级学生在没有明确学习目的的情况下学习起来有种“慢热”的现象,也就是说,往往课程已经进行三分之一,学生们才开始感兴趣。

(三)计算机制图广泛应用

效果图是园林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和步骤,[4]它表现形象直观,能更好地说明设计者的设计意图。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学生们也由过去的纯手绘逐渐发展为计算机辅助设计。这样,有些学生就会片面认为手绘不用学习了,计算机设计又方便又快捷,而且还利于保存。但是,计算机制图有时往往很难表达设计师的设计意图,特别在快速设计上,不如手绘方便直接,表达效果强烈。园林专业要培养的是一名合格的设计师,而不是制图员。所以,学好手绘是成为一名好的设计师的第一步,而园林设计初步的实验实习课程就是走好这第一步的工具。

二、园林设计初步课程实验实习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内容结构调整

目前,园林设计初步课程选用的教材为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的石宏义主编的《园林设计初步》,根据教材内容要求在实验实习课程中学生完成钢笔画、钢笔淡彩、模型制作、透视图效果图以及园林方案设计的练习。其中,钢笔画要求学生大量临摹和自己创作,白描和明暗画法综合运用练习;钢笔淡彩要求学生掌握钢笔画结合水彩、马克笔、彩铅等表现技法的练习。透视图可以结合自己的设计作品,激发学生自己钻研的精神。

(二)教学环节

强手绘训练。作为园林设计类课程,设计图就是设计师的语言,图纸是表达设计思路的重要途径。园林设计初步课程就是强调学生手绘的学习和练习,因此,在实验实习教学上要引导学生多看、多画。[5]多看是指多研习优秀的园林作品和优秀的效果图。多画可以先从最基本的线条练习开始,然后再大量临摹优秀的效果图,加强学生平面基础构图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最后可以增加写生训练,培养学生快速设计的表现能力和熟练绘制效果图的表现技巧。

开设参观学习和现场教学。通过参观当地优秀的园林作品,使学生有感观认识,而且现场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居住小区、公园、广场、学校等具体的绿地中开展教学,使学生对园林空间和尺度感都有所理解,对园林艺术表现手法有所认识,尽快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更全面地投入到园林设计学习中。

(三)考试方式

运用多样的考试方法和考试制度,例如,可以加大平时作业的考核,或者完全可以把平时成绩作为期末综合成绩。这样,学生会把更多的精力用到对平时绘图的练习,又减轻了期末复习的负担,突击式应对期末考试不能训练学生从实质上理解园林设计图的真谛。

三、结语

园林设计初步课程在园林专业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针对目前实验实习课程的现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当然,设计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每个教师都应探索自己的教学方法,使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更好地发挥在培养方案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冯丽.《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探析[J].热带农业科学,2011(4):92-95.

[2]叶文艳,袁剑华.“设计初步”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22):98-100.

[3]谭祎,蔡如.基于过程性教学的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5):6993-6995.

第9篇:初步平面设计培训范文

1.1大赛的组织(1)前期宣传。大赛安排在每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参赛对象为三年制专科层次口腔医学专业二年级全体学生。所有班级均要组织参赛,不得弃权。在校园网和校园广播中宣传并在全校张贴海报,对大赛的组织实施、奖励办法、大赛题目等情况进行介绍,提高大赛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激发广大学生参与的热情。(2)培训。遴选确定竞赛指导教师,安排培训课程表、进度表,每位竞赛指导教师对参赛学生进行一对一培训,培训时间为8周。(3)初赛。利用4周时间组织初赛,根据大赛方案,分为6个小组同时进行。取初赛排名前60位的学生进入决赛。(4)决赛。初赛之后组织决赛,利用2周时间完成。赛前抽签决定分组及顺序,按规定的时间、地点进行比赛。大赛评委由口腔医学系临床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的高级职称教师和第一、第二、第三附属医院副高职称以上的口腔专家组成。比赛时,评委根据每位选手完成的作品打分,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根据比赛成绩,设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15名,优胜奖20名,对获奖人员颁发获奖证书和奖金。1.2大赛试题特点及评分标准初赛和决赛均设计6套题,参赛学生在上场之前抽题。竞赛试题及评分标准依据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培养方案,以卫生部规划教材《口腔医学实验教程》为基本标准,参照全国口腔执业助理医师技能考试内容,由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和口腔修复学3个教研室共同制订。

2口腔技能大赛的启示

2.1以赛促学,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口腔技能大赛从二年级下学期开学开始启动,期末结束,时间跨度一个学期,要求全体学生都参加初赛,实现了竞赛参与对象的普遍性。广大学生为了参加竞赛,争取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除了正常上课之外,还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加紧训练,互相帮助、互相切磋、互相交流,取长补短,苦练基本功,显著提高了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初赛结果分析显示,所有参赛学生竞赛平均成绩(80±0.25)分。许多学生在参与竞赛、准备竞赛的过程中,亲身体验了“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体味了竞技赛场的严格性、挑战性和刺激性[5],锻炼了统筹、指挥、组织和协调能力,并且从获奖带来的荣誉感、成就感之中,激发了刻苦学习的动力,大大提高了对技能操作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竞赛的奖项设置范围广,不仅有综合奖还有单项奖,除了颁发证书还发放一定数额的奖金,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2.2以赛促教,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为了保证口腔技能竞赛的顺利进行,取得预期效果,所有竞赛指导教师均经过严格选拔,要求竞赛指导教师不仅精通相关专业理论知识,还具有较高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够胜任对学生的指导工作。为此,我们对竞赛指导教师进行集中培训,统一指导标准、统一技能要求,组织他们对竞赛项目、操作内容、评分标准等反复研究、领会、学习,加强了教师之间的业务交流,保证了指导培训及竞赛活动的严谨、公平、公正。许多教师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取得好成绩,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指导能力。竞赛指导教师在繁忙的教学、科研工作间隙,认真分析竞赛要求,反复推敲每一步操作、每一个细节,牺牲大量休息时间,精心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考查学生的技能水平,发现问题,寻找差距,及时改正,弥补不足[6]。反过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进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不断提升,这也促使教师主动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技能水平,进而使整个口腔医学专业教师队伍形成了勤奋拼搏、勇于探索、团结协作的精神[7]。在竞赛过程中,口腔实验中心做了很多工作,如竞赛场地的选择、仪器设备和技能耗材的准备、比赛秩序表的制订、赛后的工作总结等,虽然工作很多很累,但实训中心的教师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为竞赛工作提供了切实保障,提高了团队合作意识和工作水平。2.3以赛促改,促进了口腔医学实践教学改革开展口腔技能大赛的目的是为了口腔医学专业学生技能操作水平的提高。技能大赛的竞赛项目设置、过程设计、评价标准和培训设计等都与实践教学计划相匹配,对于提高学生的口腔实践技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通过技能大赛,充分检验了口腔实训教学的质量,也带来一些教学反思,有力促进了口腔医学实践教学的改革。在以往的实训教学中,每组安排的学生较多,不利于学生亲自操作,应尽量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实训教学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中心,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规范实训操作,强化训练,并对学生进行考核,逐步强化对学生的临床技能、临床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8]。竞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了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9]。口腔技能大赛对实践教学改革起到了很好的导向和引领作用。2.4以赛促用,发挥了实训中心的教学培训功能高等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对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基本操作能力和职业素质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10]。我校口腔医学实训基地2009年被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基地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面积5000余平方米,拥有较为先进和完善的设备设施,教学仪器设备总值500余万元,一直发挥着教学、科研和社会培训等重要功能。口腔技能大赛的开展,发挥了实训中心的教学培训功能,让更多的实践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共享和利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个人技能风采、互相学习交流的开放平台。在整个竞赛过程中,400余名学生得到了全面、系统的指导培训,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为学生临床实习、毕业后进入临床及参加国家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奠定了坚实基础。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