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案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范文

案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精选(九篇)

案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第1篇:案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范文

案例教学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其产生的理论基础是: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源于认知心理学,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LAGET)提出。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单是由外向内的转移和传递,更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学习结果不是学生接受了知识,而是学生个体知识经验得到了改组。为此,倡导教学需要重视情境、协作、会话与意义建构等因素。其中,情境是基础,协作是关键,会话是纽结,意义建构是目的。在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案例本身就是情境。在案例的情境中,存在着矛盾与冲突,而冲突与矛盾的解决要经过讨论、会话。在会话过程中,同时发生着协商与反思,往往需要通过人际交流与合作,达成共识。由此,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以及对相关专的调查、研究,使个体知识和经验在与实际问题相互结合、相互碰撞的过程中得到了改组,知识进行了重新的建构。

2. 信息加工理论。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个体的知识分为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两种。 程序性知识以产生式系统表征。 产生式系统中涉及了某些内部目的、内部认识过程和内部知识,要求有目标驱动、集中注意、激活记忆和思维,调动原有的有关知识结构。产生式系统由多个产生式组成,处理复杂的问题需要产生式系统完成。 这些产生式系统经过练习后储存在人脑中,保存为解决问题的技能。陈述性知识最初以命题网络的形式组成,在多种练习下,再转化为以产生式的方式表征,最后形成产生式系统。案例教学能够突出形成学生的程序性知识和产生式系统。为了解决案例内隐或外显的问题,学生必然独自地搜索、查找、阅读、理解和分析资料,获取信息,提炼观点。 整个过程无形中助长了自学习惯的形成和自学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交往技能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案例教学是帮助学生将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转化为产生式系统的有效方法。

3. 迁移理论。莱文的迁移假设理论认为,当一个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会提出和检验一系列的假设,形成一套解决问题的思考顺序和假设范围。这种通过假设形成的思考顺序和假设范围会影响以后类似问题的解决,迁移到以后的问题解决活动中去。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发放案例材料后,一般都附有相关的问题。学生则以“当事人”的身份去处理案例中所面临的问题,寻求解答。学生通过阅读案例材料,查找、搜集与案例有关的信息,提炼自己的观点,与小组其他成员进行讨论, 这一过程同时也就是运用所学原理、概念、方法等理论知识,形成对案例中问题解决办法的假设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有效结合起来,从而形成自己的经验与理解。

二、案例教学在保险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对传统保险学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案例教学是一项必然选择。从保险学案例教学实践来看,教学效果明显。

1. 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 在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中增加有趣的案例,能起到很好的调剂作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案例教学经常能产生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如果老师只是平平淡淡地把知识点介绍给学生,这种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比如,保险业的经营与管理是一个比较枯燥的实务问题,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笔者尝试在教学中增加了相关的案例,如保险人引发的保险纠纷、理赔过程中的代位追偿问题等等,明显感觉到学生听课的注意力集中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2. 案例教学有助于增进师生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体,表现为老师一味地讲课,学生一味做笔记,下课后师生就形同陌路,这不仅不利于师生的交流与合作,也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而案例教学中学生分析、老师点评的方式使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加,学生也更乐于在课后和老师探讨一些学业上的问题,师生的关系变融洽了。师生互动的结果一方面促使学生不断进步,不断突破;另一方面事实上也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老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素养,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

3. 案例教学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 保险学的专业术语和基本原理是比较繁杂的, 很多学生一学期下来还没有完全弄明白保险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而案例能引导学生去思考相关的原理, 真正把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起来,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保险学的专业知识并能学以致用。比如,在讲到近因原则时,近因的判定是非常专业的,涉及医学、法学、逻辑等多个领域,学生往往很难把握其精髓而出现错误,笔者在近因原则教学中,有意识地增加了许多案例,案情有一目了然的,也有错综复杂的,并且强调了近因和诱因的区别,一学期下来,学生已经可以比较熟练地分析保险纠纷的来龙去脉, 找出引发案件的决定性因素,效果十分明显。

三、选择保险教学案例应坚持的主要原则

在保险学案例教学过程中, 案例的选择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 案例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的效果。

1. 案例与课堂教学必须紧密相关。 案例的选择一定要考虑到案例与保险学原理的相关性, 案例不能脱离原理。 比如我国的保险法与英美等保险发达国家的保险法规不尽相同, 如果拿一个美国的保险案例来说明保险学的基本原理,肯定是有所偏颇的。再比如在讲解“保险利益”这个概念的时候,尽量不要引用涉及“保险金”的案例,这两个概念虽然有一定联系,但是很容易混淆,如果在案例中不对两者进行严格区分,学生对这两个概念可能会更犯迷糊。因此, 案例一定要和所要教学的保险学术语或基本原理紧密相关,这是一次好的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

第2篇:案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范文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地理教学论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12-0035-02

“地理教学设计”是现代地理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与素养,也是教学水平提升的重要载体,它贯穿“地理教学论”内容的始终,也是“地理教学论”课程的核心与归宿。构建以教学设计为主线的任务体系,并引入“案例教学”与“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着重培养职前地理教师的教学能力,使之体验学习―设计―实践―反思―提高的过程和与人合作创新的快乐,以提高教学效果。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1],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教学资源和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一)创设情境

任务驱动教学法需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任务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过程,使学生明确“为什么学”。情境的创设应能够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并产生学习新知的欲望,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所学的新知识,以发展其能力。

(二)确定任务

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下,教师将精心设计的、隐含着新教学内容的知识点融入到具体的任务中,使学生明确“学什么”。任务设计应该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从而使任务成为一个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任务系统,以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

(三)完成任务

在明确任务的前提下,教师应根据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采用自学辅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更主动地投入到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去,通过分析、讨论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并解决当前学习任务,从而为新旧知识的衔接、拓展提供理想的平台,同时实现新知识的建构,主动、探究、合作是这一过程的主要特征,重点关注学生“如何学”。

(四)成果展示

这是对学生完成任务而进行的整体评价。主要是看学生“学的怎样和学到了什么”。既包括对学生是否完成当前任务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即所学新知识的评价,又包括对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的评价,尤其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评价。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地理教学论”教学中的运用

(一)以“案例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准教师的“设计欲望”

1.优选案例。案例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它必须具有典型性,且应该与 “任务”有直接的联系。同时必须是来自于中学地理教师的教学实践的真实案例。

2.分析案例。案例分析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为辅。教师事先应有所准备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讨论甚至辩论,使学生通过案例教学之后,知道为什么这样设计?设计的依据是什么?这样设计的优点是什么?有哪些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这样学生才能认真地对待案例中的情节认真分析,才可能通过案例分析达到探索新知、启迪智慧、训练能力的目的。

3.情境驱动。教师在案例教学中扮演着管理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而不仅仅是像传统的教师那样“传道、授业、解惑”。可以说教学设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此案例分析的结果不是给出统一的标准答案,目的之一是让学生通过分析了解教学设计的思路、原则和方法;目的之二是通过案例教学激发学生“我要设计,我要设计得更好”的欲望,使之积极地投入到完成“设计”任务的过程之中,以达到了“情境驱动”的目的。

(二)以“教学设计”为核心,构建任务体系

李家清在《新理念地理教学论中》认为:“地理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系统规划地理教学活动的过程。它是以地理新课程理念为内核,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为目的,以解决地理问题为宗旨,针对不同的教学环境进行分析,选择不同教学策略和媒体的过程。”[2]因此地理教学设计是地理教学论的核心,以“教学设计”为主线构建任务体系乃是课程实施的重点。

1.了解教学设计的程序和要求,是构建任务体系的前提。首先要研究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规定了地理教学的目标、地理教学内容的要点及知识要求、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等。地理教师应该正确解读课程标准,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贯彻实施。其次,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学内容。地理教师唯有认真钻研教材,才能真正明确教学目标,才能设计出科学可行的教学方案。研究教材要做到“懂、透、化”。“懂”就是要弄清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知识结构和前后内容之间的联系;“透”是要对教学内容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化”是变教材内容体系为教学过程体系,将教师的思想情感与教材的思想性和科学性融为一体,真正做到心中有数。再次,了解教学对象使教学设计科学可行。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一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二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三要了解学生对本教学内容的需求及其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不管是情境的创设还是方法的选择都是如此。

2.对“设计任务”进行分解,使之有针对性地达成课程目标。地理教学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按照教学设计过程可将教学任务分解(如下表所示),同时给出其所对应的课程目标,即教师职业技能体系和达到这一目标的具体要求。

(三)以小组合作探究教师指导的形式,实施教学任务

在明确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如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师首先展示“城市化”一节的教学目标实例,让学生去分析其是否合理,优点缺点在哪里,并能说出为什么。案例分析之后,教师要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完成此项任务的具体要求。然后给出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以及相应的教学条件,让准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关注每组的设计过程,对学生设计过程中的问题给予及时和有针对性的指导。

(四)搭建平台

这是一个展示职前教师学习成果的时刻。让小组的代表到台上来汇报其设计的全过程,以及为什么这样设计,同组成员给予补充。汇报之后给出自我评价。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出问题,同时对其设计给予点评。最后由教师进行全面的、科学的、具体的、公正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因此要具体,关注细节。哪些地方设计得好,要给予肯定使学生充满成就感,激励其去做得更好;哪些地方设计得不够完美,教师要提出修改的建议,使学生明确努力的目标,千万不能一概肯定或否定。

三、反思

反思案例教学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相结合用于《地理教学论》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主要体会有以下几点:第一,此法实施的关键是建立任务体系,即任务的分解要合理,使学生能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任务量大小要适宜,难易要适中;第二,案例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掌握设计的过程和知识点,同时激发学生“我要设计”的积极性;第三,整个过程以小组合作主动探究为特征,设计后的汇报与交流,可以使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提出新的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第四,在任务驱动过程中,教师要对每个环节及内容非常熟悉,这样才可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在最短时间内给出解决方法,同时要提醒学生完成任务时要注意的问题,让学生始终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这一点很重要。

参考文献:

第3篇:案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范文

一公共管理伦理学课程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尽管案例教学具备其他教学方法所没有的优势与特点,但是,在理论上必须明确的是,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于案例教学。对公共管理伦理学案例教学研究首先要回答该课程案例教学的必要性,这是公共管理伦理学进行案例教学研究和实践的前提。在广义上,公共管理伦理学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包括社会和课程本身两个维度,限于本文研究内容,仅从课程的视角即狭义的维度进行讨论。笔者认为,基于课程的视角,公共管理伦理学课程案例教学的必要性是由课程教学目标与特点,以及案例教学方法的优势决定的。

(一)基于课程的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的选择首先要服务服从于课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同,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存在适合各种课程目标的教学方法。本科公共管理伦理学课程的目标是,通过公共管理伦理规范和原则,对公共管理实践进行伦理指导,使公共管理不仅合法、科学化,而且合情合理,符合社会的期待,从而增强公共管理的政治合法性。也就是说,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不是公共管理伦理理论,而是公共管理的实践。当前,党中央和国务院陆续出台了关于《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关于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意见》等各种道德规范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既然公共管理伦理学课程目标不是公共管理伦理的理论探讨,而是为公共管理实践服务,那么实现课程目标的根本途径在于培养学生公共管理伦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从理想化的角度,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的培养,应通过社会实践来解决。但是,大学期间,学生的社会实践时间非常有限,而且缺乏针对性,很难满足公共管理伦理与实践相结合的要求。所以,培养公共管理伦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只能安排在课堂来解决。实践证明,通过在课堂营造典型公共管理伦理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即案例教学的方法,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抽象的伦理理论的理解,而且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公共管理伦理理论应用于公共管理实践的能力。综上,从课程开设的目标而言,案例教学方法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现实的选择。

(二)基于课程的特点

公共管理伦理学课程内容的抽象性和实践性。公共管理伦理学属于哲学(伦理学)和管理学(公共管理学)的交叉学科,总体上属于哲学的学科范畴,但和一般的哲学课程的抽象性相比,其内容具有典型的实践性特点,要求公共管理伦理理论紧密结合公共管理的实际。和其他公共管理类课程实践性相比,内容又具有典型的思辨性和抽象性。公共管理伦理学课程的实践性和抽象性,要求课程教学既不能局限在理论的讨论,限入元伦理学的泥沼中,而要延伸到公共管理伦理的实践,体现公共管理伦理的价值;也不能重演规范伦理学的错误,无视公共管理伦理理论对公共管理实践的指导意义。总之,要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当前的公共管理伦理学的教学实践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实践性的不足,也就是说,课程教学偏重于理论,结合实践不够。不可否认,以讲授为主,适当举例说明的教学方法,可以满足有些课程内容实践性的要求,但达不到公共管理伦理学实践性的要求。体现公共管理伦理学课程实践性的要求,应在以讲授为主,适当举例说明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调整案例的呈现方式和讨论的主体。在呈现方式上,由讲解转变为讨论;在主体上,由教师转变为学生,并大幅度提高案例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实现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向案例教学方法的变革。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公共管理伦理学实践性的要求,解决实践性的不足的问题。

(三)案例教学方法固有的优势

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势。公共管理伦理学课程采用案例教学的必要性除了上述课程目标和特点的原因外,还有案例教学固有的优势。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势,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抽象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大幅度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另外,案例教学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课程的满意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据教学方法的比较实证研究,课程满意度与案例教学密切相关[3]。对于适合采用案例教学的课程而言,是否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成为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

二公共管理伦理学课程案例教学实施的基本环节

公共管理伦理学课程案例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尽管在实施过程中,由于主(教师)客体(学生)以及授课环境的的差异,有其灵活性,但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必然要遵循一般程序。公共管理伦理学案例教学一般包括案例选取、案例呈现、案例讨论与案例总结四个基本环节。

(一)案例选取

“案例是进行案例教学的基石。”[4]但不是任何一个案例都可以成为基石,只有主题鲜明并与课程特点、教学目标相一致的案例才能成为基石。因此,案例选取是案例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决定了案例教学的成败。根据公共管理伦理学课程的主题、特点与教学目标,公共管理伦理案例必须注重案例的典型性、时代性、本土性、公共性和伦理性。其一,典型性。公共管理伦理案例有很多,不是任何一个案例都能达到案例教学的要求,只有那些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案例才能满足案例教学的目标要求。其二,时代性。公共管理伦理的价值在于解决当前公共管理存在的伦理问题,案例的选取应紧密结合当前公共管理的实际,具有时代性。如选择以前的,无疑会降低公共管理伦理的实践价值。其三,本土性。公共管理伦理具有一般性,同时又具有特殊性,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产物。他国的案例只能满足一般性的要求,降低公共管理伦理案例教学的效果。兼顾一般性和特殊性的要求,案例应具有本土性。其四,公共性。公共管理伦理是关于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伦理,而不是企业或其他管理的伦理,所以案例的选取应满足公共性的要求。最后,伦理性。案例必须是关于伦理的内容。案例选取如不注重伦理性,有可能把一般的公共管理案例等同于公共管理伦理的案例,显然不符合公共管理伦理课程案例的要求。以上典型性、时代性、本土性、公共性和伦理性是公共管理伦理学案例选取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缺一不可。

(二)案例呈现

案例呈现是案例教学的第二个环节,做好案例呈现工作,根据笔者的经验,需要把握好案例呈现的时间,处理好与理论教学的关系。其一,时间上,提前呈现案例。案例教学的核心是讨论,讨论需要较多的时间,而课程总学时有限,所以有必要把案例讨论工作前移,通过公共信箱或电子邮件的方式,提前把案例发送给学生,以小组或宿舍为单位,进行课前讨论,同时还要布置问题,并提交讨论报告。其二,在案例与理论教学的衔接上,先案例后理论。关于案例与理论教学的衔接,有两种选择,先理论后案例,或先案例后理论。前者使案例讨论更有针对性,可节约案例讨论的时间,但一定程度上,等于提前告诉了学生的答案,学生失去了探求的兴趣和动力,降低了案例教学的效果。后者可激发学生探求的兴趣,时间可以通过提前呈现案例来弥补。

(三)案例讨论

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的实践环节,也是决定案例教学是否能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案例讨论实施有两种方式,其一,典型发言与自由发言相结合。所谓的典型发言,就是根据安排,每个小组确定一个发言人,代表小组总结发言。所谓的个人自由发言,就是不同意小组总结发言,或有不同观点的同学补充发言。采用该方式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代表小组发言尽可能每次要求小组安排不同的同学,最好是每次由教师在该组中随机抽点同学代表发言,促使每位同学认真准备。该方式适合课时有限、班级人数多的情况。其二,完全的自由发言。就是每位同学在课后准备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案例的理解,表达自己对案例的见解。从应然的角度,后面发言的同学不得和前面发言同学内容重复,但是,如时间允许,适度的内容重复并不是浪费时间,因为内容重复,并不是说法一致,即使内容重复,并非一定没有思维的火花和视角的创新。从案例讨论的目的来看,让学生敢于表达、善于表达也是案例讨论的主要目的。无论采取以上何种方式,在讨论前,教师都应该安排一点时间让学生重温案例,为进入案例环境做准备。另外,在讨论期间,老师的角色是组织者,作用是组织讨论、尽可能激发和鼓励学生发言。同时,简明扼要记录发言内容和姓名,供总结采用。学生发言后,不要擅自点评,因为不当点评有可能打消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降低讨论的效果。

(四)案例总结

案例总结是案例讨论最后一个环节,好的案例总结可以放大案例讨论的效果,更好地实现案例教学的目标。所谓的案例总结,就是对案例讨论作出结论的过程。在案例总结实践中,老师一般扮演着三种角色。一是“人”的角色,所谓的“人”的角色,就是教师在总结过程中只谈自己的观点,而不结合同学们讨论的情况。二是“委托人”的角色,所谓的“委托人”的角色,就是教师在总结过程中只分门别类归纳同学们讨论的内容,而无自己的见解。在案例总结过程中,无论是“人”,还是“委托人”的角色,无疑不是教师应取的角色。在案例总结中,老师应是一个“政治家”的角色,在总结中,根据讨论时的记录,以鼓励和肯定为主,对同学的发言进行分门别类点评,综合同学们的观点和自己的见解,给出一个参考答案,保持案例结论的开放性。正如约翰•巴赫所说:“如果学生出了教室仍然谈论课堂上的案例,就可以认为你这堂课是成功的。”[5]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比较关心标准答案,从理论的角度,同一案例,不同的视角会有不同的见解,不会有标准答案;另外,标准答案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背离了案例讨论的精神。

第4篇:案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范文

一、本科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现状

尽管案例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所接受,许多高校在财务管理教学过程中也都广泛采用了这种教学模式,但本科阶段财务管理案例教学在认识和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案例选取方面存在的问题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主要载体,案例本身的好坏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1)案例理解有误。一些教师认为,在讲授某一财务原理或财务方法后举一个或几个例子说明一下原理,或者是对原理做一个补充,或者穿插几个例子就是案例教学了,实则不然。上述所描述的情况最多只能称之为“案例说明”,而不能称之为“案例教学”。在实际教学当中,一些教师往往把案例当作是紧张课堂上活跃气氛、取悦学生的调节剂,把案例教学当作了纯粹娱乐的东西,案例和教学严重分离,没有相关性,案例不能说明财务管理的知识和原理,学生从中也不能够得到有价值的内容,仅仅一笑了之。

(2)案例选择不当。教学中选择的案例应该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能反映出财务管理教学的特征和时代特色,要与财务管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吻合,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对案例的选择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只要是和财务管理相关的案例就拿来使用,而没有认真分析案例是否和所讲的教学内容关联度高,学生能否理解案例的背景,学生是否能够通过已有的知识分析案例存在的问题等。案例选择不当导致案例教学失去了应有的魅力。

(3)缺乏原创案例。由于我国财务管理相关案例的开发不足,使案例教学不得不直接使用国外的相关理论与案例,我国财务管理方面的教材也基本照搬国外教材的内容。“洋为中用”本无可厚非,然而西方财务管理理论和案例研究是建立在其成熟的市场经济基础上的,与我国特殊的经济背景大相径庭,因而案例教学内容往往与我国的现实脱节,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多与现实不符。另外,采用国外教材和国外案例一般会存在1-2年的滞后期,翻译偏误也会影响到原著信息的正确表述,影响学生对案例的理解。

(二)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有了好的案例,还得运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讲授和分析,以便学生从已有案例中获得更为直观的知识体验。

(1)案例教学中缺乏师生互动。师生互动是案例教学中“教”与“学”的最直接表现形式,直接影响学生对案例的理解,影响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由于多年形成的习惯,我国的案例教学多数情况下采取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处于绝对统治地位。教师对案例发生的背景、发生过程以及产生的结果都做了阐述,仅仅是在最后才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思考。这种方式导致学生仅仅通过老师来理解案例,由于时间短而不能对案例形成综合性的认识,不能深刻挖掘案例的内涵,对问题的思考与分析也就不深刻,最后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效果。而且这种教师主导的案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养成了惰性,面对教师“等”、“靠”、“要”,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案例教学流于形式。

(2)案例教学手段保守。案例教学通过运用幻灯、投影仪、计算机、互联网等多媒体手段可以形成立体、直观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中现代化和专业化实验室也为学生提供了参与和锻炼的机会。但一些教师的案例教学主要是通过课件的展示作为最主要的手段,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其实案例教学完全可以通过学生课下搜集整理案例、课堂上分析讲述的方式,而不仅仅依靠教师讲述的单一手段。此外,受经费、场地、地区等限制,尚有许多学校缺乏专门的案例教学实验室,开展多种方式的案例教学的条件不足,也使我国财务管理学的案例教学落后。

(3)案例教学考核机制不健全。一个好的案例教学课程设计需要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付出比普通理论教学更多的耐心,但我国大多高校的薪酬体系和考核机制中却鲜有这方面的规定。案例教学课程如何考核,教师工作量如何计算,案例教学的效果如何评价,这些都没有具体的规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开展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因此,一个合适的案例教学考核机制能够直接影响乃至决定案例教学的效果和导向。案例教学需要花费教师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如何激励教师投身于案例教学是管理人员应该考虑的问题,也是案例教学考核机制建设的难点和重点。

(三)案例教学中师生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案例教学由于其特殊性,要求案例教学的主讲教师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教师才能够在案例教学中给学生讲述清楚理论的同时,又能将理论知识融合到案例和现实当中,拓展学生的思路。但不可否认的一个现实是,我国高校教师大都从学校到学校,没有走出过校门,更谈不上企业财务管理的实战经验。所以在上课时往往以讲述学术理论见长,拿起财务管理案例教材来讲述自己熟悉的理论,不能够真正地引导学生分析现实,从而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尴尬境地。另一方面,学生理论知识储备不足。财务管理学案例教学的有效进行,既要依靠教师的引导,又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学生真正参与到案例的准备过程、案例的讨论当中,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知识积累和理论积淀,学生对案例的理解停留于表面层次,不能看到案例本身所隐含的真正问题,将导致财务案例分析和案例讨论流于形式,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本科财务管理学案例教学模式创新思路

新的案例教学模式应该突破以往固有的思路,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学习只是其中一个手段,还要大胆地走出课堂,用实践来检验和提升理论水平。因此,新的案例教学模式应该是一种内外结合的模式,即以课堂内研究性教学为主,以现实的实践性教学为辅助手段。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

(一)研究性教学 研究性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积累为基础,创建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和主动实践,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其中心思想是把科学研究的方式方法引入到案例教学中。也就是要在教学中创建科学研究的氛围,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主动学习。研究性教学是把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置于首位的现代型教学方法,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新途径,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路径和必然选择。研究性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具有研究性。在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仅仅是提出研究的内容,或者为学生提供研究的氛围和条件,让学生自己或者以团队的形式去研究问题,然后在课堂上与教师和其他同学交流并讨论。教学不再只是教师将知识教给学生,而是学生经历探索研究的过程,也是掌握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过程。第二,具有教育性。研究性教学是将学生的专业知识的教学扩展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大量的主题研讨和小组活动,使学生学会自我组织团体,学会相互交流与合作,学会沟通与协调,交流思想与体会,达到通过教书来育人的目的。第三,学生高度自主性。研究性教学强调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通过分工协作开展学习,通过理论辨析、资料收集、调查、实验、数据分析等环节来全方位提高学生参与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转变观念,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而且能真正学会学懂,融会贯通。第四,具有挑战性。研究性学习不仅仅要求专注于教学本身的各种问题,更希望学生能够通过知识的积累,在原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不断开发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

(二)实践性教学 实践性教学就是将课堂上的研究性教学具体化、生活化、情境化,当然这里的具体化和情景化不同于课堂上的内容。课堂上的情境化是通过对案例的解说、视频技术的运用等方式对所要讨论的案例进行再现,以突显案例中存在的问题,方便师生进行探讨。而实践性教学则是要求师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生活实践、探究实践。通过课堂的研究性教学,学生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并通过案例得以简单运用。但由于课堂和现实之间毕竟有不小的差距,课堂上的一些理论放到现实中并不一定成立,课堂上分析起问题来很有逻辑性的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也常常手足无措。因此课堂之外的实践性学习就成为了研究型学习的有益补充。

实践性教学就是要让师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实践中发展。因此实践性教学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实践性教学,二是学生的实践性教学。由于许多教师自身缺乏企业财务管理实战经验,案例教学自然不能达到理想的高度。但教师不能因此而止步不前,应当身先士卒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如去一些企业学习或锻炼。二是学生参加实践,最主要的手段是校企合作协议基地,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实践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内学习的理论有用武之地,让学生在实践中察觉自身不足,在实践中发展自己的动手能力,在感悟中丰富自己的理论体系。

三、本科财务管理学案例教学新模式的实施

对上述本科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创新模式,要将其真正运用到财务管理的教学活动中,使其发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作用,必须要有配套可行的实施方案。

(一)选择案例 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最终效果如何,案例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适合用于财务管理教学的案例应该有以下几个特征:(1)情境契合。选择的案例应该和教学的进度相符合,以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点为基础,案例能够恰如其分地覆盖当前需要讨论的主要财务管理知识点。(2)案例经典。案例应该具有典型性,包含当前学生可以解决的问题,甚至包含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反映社会现实。(3)启发思维。案例应该有思想内涵,通过对案例的阅读与分析,学生能够解决问题,引发思考,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4)开放教育。案例包含的内容和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方面,通过不同的角度看待和分析问题,可以得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这样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便于深入探讨案例。(5)研究性。案例应当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学生可以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总结出某些共同的特征,深入获得研究性的观点。

(二)分组研究 案例确定之后,就给学生设定案例所包含问题的情境。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学生成立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学习。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上课之前对所要讨论的案例搜集相关的背景材料,或者制作与案例相关的课件。在案例讨论时也仅仅是提出一定的问题,完全由学生自由发挥。学生在小组内部如何分工,如何协调和沟通,教师不加干涉,仅仅提供对案例本身的引导。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有充分的自由去选择自己客观的内容和方法,可以大胆怀疑、猜测,可以独立观察,富有远见的发现,可以进行没有把握的,可能失败风险的实验,可以自由表达与众不同的观点。小组中的互相切磋,思维撞击,可加深了对案例的理解,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协调与沟通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见解等多方面的素质,还可以培养学生撰写报告与课堂发言的能力,从各方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三)课堂讨论 教师安排课堂讨论不是为了得出最终的标准答案,而是要营造一种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案例讨论的气氛,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解决案例中存在的问题,甚至是案例背景隐含的问题。每一个学生都需要积极地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没有批评只有建议,没有旁观者,只有参与者。通过这种全员参与的方式,学生既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从其他同学看待问题的不同角度中得到启迪。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步提高每一位同学对案例的洞察力,对案例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对教师来说,也可以从学生一些独特角度看待问题的方式中获得启发。

(四)点评与总结 研究性案例教学主要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总结的方式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仅仅通过学生讨论的方式获取的知识可能仅仅是知识点,不成体系,这时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讨论所获得的各种知识点及时梳理,加以总结和概括,对理论进行升华,使学生真正意义上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达到能够实际运用的目的。研究性案例教学的总结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让学生学会怎样从讨论的内容中总结出财务规律或反思财务理论,可以让学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从中得到启示,使知识结构更为完善。二是使学生享受到讨论的愉悦和成就感,提高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

(五)课外实践 通过对研究型案例的学习与研讨,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建立了初步的知识体系。在经过若干案例的讨论之后,由教师带队参与实践基地的实习,对话企业一线员工与管理层,聆听企业家的深谋远虑,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获得真知。教学相长、教研结合,真正将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本文系内蒙古财经大学2012年度教育教学立项课题(课题批准号:JX1118)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赵洪:《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高等教育研究》 2006年第2期。

[2]郑金洲:《案例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7期。

[3]孙思忠、李金霞:《关于案例教学的哲学思考》,《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第5篇:案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案例教学;实践意义;问题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存在学生层次偏低、理论学习领悟能力偏差、思政课教师整体素质参差不齐等现象,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相对有限。教学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讲授、轻引导”,“重老师、轻学生”,教学手法单一,其结果必然是教学效果差强人意。而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教师与学生互动,实现教学互长。部分高职院校思政课老师也正在进行着案例教学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遗憾的是,案例教学作为改进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并未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本文将探讨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实践意义及实施案例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实践意义

关于案例教学的内涵与定义,综合而言,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地运用案例来讲解理论。通过剖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主动思考分析问题,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强调学生主体性,培养其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1]。案例教学法对于思政课这种理论性、抽象性与晦涩性比较强的学科其意义与作用不言而喻。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强调教学的实践性,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思政课是高职院校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它担负着向大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立场及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这一特性决定课程内容更注重于政治性、理论性、严肃性和抽象性,尤其是概论课,其基本原理和理论带有相当的模糊性和有限合理性,教材内容的枯燥晦涩,文字的条理化、系统化及可读性不强势会必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如何更好地将教材跟社会实践结合,是讲好这门课程,让学生感兴趣并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其实,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就强调理论来源于实际,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品质与生命所在。思政课的知识和理论都来源于活生生的社会实践。教师授课其魅力就在于将理论跟今天的社会发展实践联系起来,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去思考分析并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思政课的案例教学作为实践教学的一种方法,是沟通教材理论与社会实践的中介与桥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状况,采用来自于真实社会情境中的典型案例作为教学载体,师生、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各抒己见,形成对案例问题的见解或解决方案,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愉悦性和实效性。

(二)确立以“以生为本”理念,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长期以来,思政课堂往往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和“一言堂”,过度强调理论的传授,最终演变成“填鸭式”的灌输,其结果是老师讲台上高高在上、“激情四射”,讲台下学生睡倒一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必要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一线技能型人才。思政课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单向度”灌输模式,拉开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强迫式的“要我学”让学生对思政课拒绝甚至反感。现代思政课教学应逐步确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而思政课的案例教学其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通过选择那些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思政案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启迪思维、开拓视野,形成自我见解。从案例的选择到分析讨论甚至教学效果的评价,整个过程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与积极性。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枯燥沉闷氛围,让课堂真正“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激发学生“我要学”的自我意识。

(三)运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传统的“填鸭式”理论灌输实际上是注入式教育方法,注重过程,忽略效果。教师在课堂上“倾其所有”,学生却“听不懂”、“学不进”,甚至“坐不住”。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启发式教学,循循善诱,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方向所在。案例教学注重启发式教学,强调师生平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突破教师权威,尊重学生创新思维。关于启发式教学,孔子早有论述。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讲的是教师要善于引导、积极鼓励和督促学生,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而不是牵制、强迫学生,简单地直接灌输理论。思政课案例教学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教师以“讲”为主,变为以“听”为主,学生则由“接受者”变为“参与者”。多采取赏识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意识,对学生提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要进行中肯的引导与评价,对于个别学生错误或肤浅的回答,教师绝不能动辄批评甚至挖苦讽刺。案例教学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案例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作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应该重点关注并着力解决这几个问题。

(一)切实转变教师对案例教学的认识态度,提高教学水平

随着高校扩招,专任教师的增长与学生数量的增长并不协调。思政课教师数量不足、素质参差不齐,必然影响到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和质量。案例教学是思政课教学中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有较强的操作性、实践性和针对性,它要求教师要切实提高授课能力,熟练驾驭案例教学方法,创新案例教学的内容与实践途径,让案例教学充满新意、充满激情。遗憾的是,在实践中,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要么对案例教学作用与效果认识不足,认为案例教学可有可无,对传统教学的路径有较强的惯性依赖;要么就是实施案例教学的能力不足,教学水平有限,把案例教学方法局限于举例讲解,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针对以上问题,可采取这样一些应对措施:其一是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广纳贤才,高起点引进思政课教育人才,提高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总体素质。其二是对现有的师资力量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转变思想认识,增强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意识与能力。其三是有计划地组织思政课教师参加社会实践,鼓励他们深入工厂、企业、农村、社区,深入生活、深入一线,更新知识,了解并掌握更多的鲜活生动教学案例,提高教师的案例教学水平。

(二)处理好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主客体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案例教学有着诸多优点,但从根本上来说,案例教学是为了更好地贯彻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必须服务于理论教学,案例教学毕竟只是现代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一种手段与方法,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讲解理论[3]。在实施案例教学中,教师必须妥善地处理好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厚此薄彼或厚彼薄此都会出问题。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两者之间应该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理论教学是案例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离开了理论的指导,案例教学必将迷失方向。案例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与拓展,是理论的具体化与形象化,离开了案例的佐证,空洞的理论说教苍白无力。其次,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主客体关系,实施案例教学必须确立“以生为本”的理念,这并不是为了弱化教师的角色与地位,而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性,走向极端。今天,我们在进行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分地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同样是错误的。现代思政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关系并非具有绝对性,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主客体关系可以变动,教师与学生是双主体关系。

(三)必须处理好教学案例本身的问题

教学案例是案例教学的载体,案例教学的效果与案例选择有着必然联系。教师要根据思政课教学目标、教学大纲以及当代高职大学生的身心特点,选取准确、恰当的课堂教学案例。一般来说,选取教学案例要注意这几点:其一,案例要有真实性、完整性。所谓真实性指的是案例必须是确实发生过的事情,只有符合客观实际的案例才有说服力,也才能激发学生关注、思考、讨论的热情。所谓完整性指的是案例要有头有尾,不能随意切割,断章取义。其二,案例要有代表性、典型性。教师选择的案例应该具有现实性,在某一类社会现象中具有代表性与典型性,越是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案例越是能够揭示规律、阐述理论。其三,案例要有正面性,以正面案例为主,要注意教学目的与教学效果,避免带来消极影响。大学生正处于思想走向定型而又尚未定型的阶段,教师要注意正面引导,课堂中切忌过分渲染社会不好的、丑陋或者负面的现象,这样的教育只会适得其反。其四,案例要与理论吻合,能够揭示教材理论,不能就事论事、泛泛而谈,更不能哗众取宠。理论是案例的精神支柱,教师选择的教学案例必须为理论服务,这样的案例才是有价值的,具有针对性的。最后,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精心准备,切忌信手拈来,教师必须对案例的背景、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入了解,同时,还要前瞻性地设想到案例可能给学生带来什么思考、会提出什么疑问以及如何去引导。总之,案例教学是当今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有益探索,对此,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具有充分的认识。在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只要运用得当、拿捏到位,对于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不无裨益。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第6篇:案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范文

关键词:飞机性能;教学改革;工程实践教学

为了适应现代工程教育的需要,提高学校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就业率,我国许多高校吸收欧美先进的CDIO 工程教育理念,结合一般工科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特点, 开展以 CDIO 为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目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已是全国各高校取得专业认可的必然发展趋势,CDIO 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 工程教育理念是一种系统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它使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紧密结合,将理论、实践、创新合为一体, 所培养出的学生深受社会与企业欢迎。

目前国内相关民航专业基本仍在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主要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讲授课程内容,与民航生产实际联系不够紧密。部分专业课的理论教学和概念阐述生硬刻板,课堂讲授效果不突出,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传统的考核方式多采用笔试形式,平时成绩的比例偏低,部分学生对于一些关乎民航生产实际需要的关键问题即使没有掌握,也完全可以通过死记硬背、考前突击等方式通过考试,甚至取得好成绩。因此,对于实践性较强的“飞机性能软件实践”课程,有必要对其考核方式进行一些探索和改进,以更好地反映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飞机性能软件实践”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如何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而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考核方法改革一直是教学改革当中的重要课题。多年来,在大学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改革方面各高校进行过不少研究和改革实践,取得了一些好的经验,但总体上来讲,都还没有取得大的突破。

飞机性能软件实践属于应用科学的范畴,它的产生与发展与航空公司一线运营实际密切相关,该门学科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它的实践性,其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民航安全运营服务。而教学的对象是直接从高级中学应届毕业入校的,可以说都根本没有经历过工作实践的锻炼与积累,在接受“飞机性能软件实践”这门实践性要求较高的课程时,好比“雾里看花”。加之民航高校开设“飞机性能软件实践”课程的时间并不长,因此教材的编写很不完善,内容十分抽象,学起来枯燥无味。教材如此,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也仅仅讲授飞机性能相关理论,其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优化改革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考核体系已经刻不容缓,在此过程中,工程实践教学显示出它的独有优势。

基于工程模式的教学体系是有针对性地把飞机性能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进行整合,以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为人才培养总体要求,结合专业的特色,采取以人为本,以工程教育为导向,在教师的引导与监督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以工程项目实践和实践教学课程为平台,引导学生自主探求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工程能力素质和创新能力,建立飞机性能与航务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结构协调统一的体系。

二、工程实践教学在“飞机性能软件实践”课程教学与考核优化改革中的具体运用

1.确定指导思想,精心准备教学案例

课程建设和设置指导思想为“以工程实践为基础,引导理论知识获取,进而构建工程观下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在课程体系上结合教学体系实行四级平台设课。一级课程:理工类平台课;二级专业基础课程:强调对专业基础理论的深入学习;三级专业平台课程:内容体现广泛性和综合性,按学科方向规划,体现专业交叉与统一,并与科研和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四级工程领域平台课程:旨在扩展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质和实现航务工程综合能力培养。

案例教学法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相关的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改变了老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它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能成功接受相关的理论和事实,而且能亲身实践解决问题需要的决策能力、领导才能,甚至团队意识,是创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方式。但是一般传统的案例教学是由老师准备案例,学生来解答,老师来评定,这种方式学生接受起来还是被动,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应当以实践为导向,引入科研式的教学方式,把案例教学方式做一些调整,使学生能全身心投入。

教学案例是工程实践教学实施的基础,在飞机性能软件实践案例教学中,最花费时间、最倍感艰辛的是寻找合适的案例。选择有价值的案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解决问题的途径是有的。一是广泛收集和整理案例资料,例如,查阅案例教材、参考书、报纸杂志及网络资源,参加有关航空公司运行的研讨会等;二是根据教学的需要,修改、补充、完善现有的案例材料;三是开展社会调查或主动走出去与航空公司生产一线相结合,将签派放行一线遇到的实际问题及成功解决策略实例转化为案例。

2.基于“做中学”的实践教学方法

CDIO 提倡“做中学”,据此设计了基于“做中学”的实践教学方法,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因此实验中树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开展以项目为主线的CDIO 模式实践教学训练,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既能掌握课程的基本内容,又具备一定的基本技能训练和工程实践的能力,实现实用型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由于一个项目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系统性和专业的复合性,往往需要不同技能、不同知识领域、不同能力的多名学生组成团队,才能实施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教学。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有组织地开展项目案例讨论。例如,在给学生讲授“航线运营安全分析”时,讨论案例“A319-115从成都直飞乌鲁木齐,为该航线制作飘降分析与供氧分析”。第一步是做好讨论前的准备工作,教师需提前两周把案例发给学生, 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熟读案例,获取基本信息,查阅与案例有关的资料,必要时针对案例开展实际调研。第二步是确定讨论的组织形式,讨论是采取个人发言、小组讨论、集体辩论还是班级讨论的形式,根据案例的特征、班级人数、时间安排等实际情况而定。如果班级人数较多,关于案例“A319-115从成都直飞乌鲁木齐,为该航航线制作飘降分析与供氧分析”,可先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分组时,每组的学生人数不能太多,一般以5~8人为宜,每个小组推选一名组长,负责组织本组讨论,并推选一名秘书,负责记录工作。项目完成后,学生要学会评估,相互检查,并将获得的经验与大家分享,从而进一步提高与巩固学生的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并拓展工程科学知识。在项目总结中,强调项目报告的规范,不仅训练文字表述能力,而且培养系统思考和知识发现的能力。

3.实践过程与团队加权考核方法改革

CDIO实验项目的考核相对一般的实验项目考核有其特点,一般实验项目主要考核实验过程和报告,而CDIO实验项目是团队完成的,有构思、设计、实施和操作四个阶段中的若干个阶段,且为使考核贴近工程实际,本项目尝试改变以往方法,在考核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在实验中表现出的构思、设计、实施和操作专长进行考核。采用答辩考核方式,由指导教师团队成员组成考核小组,首先,评价实验项目,针对各个学生团队给出团队成绩;其次,评价团队成员,评价成员采用小组评议和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加权综合评估得出成员成绩,最后,与团队成绩综合评估,得出学生实验项目成绩。这样的方法容纳了学生的评价,有助于通过实验成绩评定自主建立起对学习和生活的品格的塑造,实现育人的目标。

三、实施工程实践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正确处理项目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

项目案例教学帮助学生了解行业知识,有利于扩展知识面、增强实战能力,特别是通过实际情境的模拟,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阅读、思考、讨论和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把案例与有关理论相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航空气象、航行情报、航图、飞行签派业务、飞机性能、飞行计划与装载配平等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模式下熟记理论但不知如何运用的弊端。但工程实践案例教学不是万能的,它不能代替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讲授,需要与传统讲授方式相结合,最好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也只有理解了“飞机性能软件实践”课程的相关知识,才能充分展开案例讨论。

2.加强工程项目案例库的建设与完善

项目案例的缺乏是飞机性能软件实践案例教学的瓶颈,许多教师想开展案例教学,但苦于没有案例,建立“飞机性能软件实践”课程案例库是目前最紧迫的任务。它不是某一个或某几个教师能够完成的,需要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但由于案例本身的复杂性、教学绩效考核制度的缺陷及教师“飞机性能软件实践”课程经验的不足,一般任课教师根本没有动力和能力去编写出高质量的案例。因此需要航空公司一线运行人员给予高度支持,将案例库的建设纳入专业教师的教学考核范围,加强教师的实践培训,实行教学与运营实际相结合,使教师们有更多的机会了解或参与航空公司的实际运营,同时在财力上对致力于案例研究的项目与教师给予相应的支持。

3.工程实践教学法的使用要与整体教学环境相配合

要使工程实践教学充分发挥其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不但工程项目案例本身质量要高,还要求教师具备相当的知识、经验和技巧,并需要占用相当多的精力和时间。这就需要课时安排上兼顾理论讲授与项目案例教学,并能在教学设施上创造条件。如果学校能够提供模拟仿真的实践环境,教学的效果会更佳。

参考文献:

[1]李 巧,杨彦波.基于实践教学的《商务谈判》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06).

[2]陈治怀.飞机性能工程[M].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2006.

[3]张英杰,等.基于CDIO工程教育的航空电子专业实验体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40).

[4]黄廷祝,高 建.大学数学研究型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11): 52―55.

第7篇:案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范文

关键词:审计案例;审计教学;案例教学

所谓审计案例教学法是指在审计学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审计实务的一些案例进行教学的方法。也就是说教师通过在课堂上讲解审计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以加深学生对审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增强其审计实践操作能力的一种互动式教学模式。

1审计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师方面的问题

成功的审计案例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教学,而且要有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同时还要能娴熟的驾驭课堂。然而目前高校的审计教师大多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却缺少实际审计经验,而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审计人才,也不愿意到高校教学,因而导致学生缺乏对审计实务的感性认识,总感到审计学比较难学。审计学比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其他课程更需要实践经验,更讲究职业判断,审计人员积累的审计经验和技巧越多,审计职业判断就越敏锐。如果从来没有审计实践经验,有些审计任课教师自己都不能完全理解审计实务操作,那就更不可能将之通俗易懂的传授给学生了。另外,有些审计任课教师知识面比较窄,对与审计相关的会计、法律、金融等方面的知识欠缺,在对案例者分析时就会不够深入、不够全面。

1.2学生方面的问题

有些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差,对案例教学的参与度不够,很多学生为求高分,只注重死记硬背理,而忽视对知识的实际运用。因此在审计案例教学过程中,他们表现出不配合或积极性不高,不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外案例作业,不愿花费课余时间查找资料和思考问题,在小组和课堂讨论中表现消极被动,甚至有个别学生对审计学课程产生了厌烦情绪。学生不配合案例教学使得他们实质上并没有真正领会案例教学的精髓,对案例素材的理解不够透彻,课堂上对案例的讨论也不激烈,课堂上仍然以教师为主,教师的提问、分析和点评全成了一个人唱“独角戏”,最终又回到了传统的审计教学模式,使审计案例教学流于形式,达不到案例教学的效果。

1.3学校方面的问题

1.3.1教学课时少

目前我国各高校审计课程的教学课时较少,大多在48-72课时。要想在这样紧张的课时内较好地给学生传授审计理论知识,并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审计实务中,切实完成审计课程要求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的确是非常难的。在传统的审计教学模式下,在现有课时内也只能完成审计教材中审计理论和部分实务循环的教学内容,要想在在教学过程中增加经典的审计案例和进行充分的课堂讨论更是不可能。再加上有些学校的审计学采用大班教学,一个班级人数就有上百人,根本无法进行课堂讨论。审计课程教学课时少和班级人数众多已严重障碍了审计案例教学的成功实施。

1.3.2缺乏审计模拟和实践环境

审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学好就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审计实习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当中,弥补在课堂上对理论知识掌握的不足,同时增强运用所学理论解决了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很多高校对审计实习不够重视,一些学生想去实习但却找不到适合的实习单位。有些学生虽然找到了实习单位,但因为没有老师和审计前辈的指导,在实习过程中对审计实务仍是一知半解,再加上审计的保密性特点,使得他们在实习单位无法接触到实质性的审计工作,通常只是做了一些简单的跑腿或勤杂等工作,审计实习的效果并不理想。

1.4其他方面的问题

在审计案例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的关键是案例的选择。由于我国引入案例教学较晚,再加上审计资料的保密性,很难获取审计实践中发生的案例资料,与审计课程教材内容配套的审计案例教材更是少之又少。目前使用的审计案例绝大多数是根据实际发生的一些突出的审计失败案例编写而成,这些案例很少系统地展示整个审计过程。已实施审计案例教学的教师所选用的审计教学案例通常会选取一些较为经典的审计失败案例,但其年代久远,加上经济环境及审计准则的变化,多数已不符合当前的经济发展情况。这些审计失败案例有相当一部分是国外的审计案例,往往脱离中国的实情,不太适合作为我国审计教学的案例使用。还有一些选取的案例过于简单,不需要运用系统地审计理论知识和审计技能,尚未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就已经可以猜测到结果了。这样的教学案例无法营造亲临审计现场的气氛,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审计的积极性,无法达到审计案例教学的要求。

2解决审计案例教学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2.1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是审计案例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鼓励教师掌握更为广博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丰富教师的审计实际操作能力。首先,高校要与政府审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或大型企业的内审部门挂勾,成立审计教师实践基地,组织审计教师定期参加审计实践,即每隔一定的时间派审计教师到政府审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或大型企业的内审部门兼职或脱产实践,以积累更多的审计实践经验,为审计案例教学配备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其次,可以聘请政府审计机构或会计师事务所、大型国企内部部门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审计专家来学校开设有关审计实务循环的专题讲座,通过听讲座,使教师和学生了解整个的审计过程及其在审计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处理的措施,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开拓教师和学生的视野。

2.2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及传统的审计学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动性通常比较差,因此,必须更新学生的学习观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能力。通过在课堂上增加生动的审计案例,对案例进行充分的讨论和分析,用所学审计理论知识解决了审计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使学生切实感受所学知识的有用性,从而激发其学习的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改变审计课程成绩的考核方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学生参与案例讨论后不进行考核、不算入最终成绩,学生对案例教学就会没有积极性,从而发挥不了案例教学的应有作用。

2.3科学安排课时和班级人数

一方面,为确保审计案例教学的顺利实施,应合理安排审计学课程的课时量,既要保证有必要的课堂讲授课时给学生传授审计理论知识,又要有大量的课堂时间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如审计学一门课程的课时过多,不好安排时,可以把这门课拆分为审计学原理与审计实践两门课程,分阶段安排课程教学,并注意两门课程之间的适当衔接。在进行课程讨论之前,将讨论的内容提前告知学生,让他们在课下搜集相关资料,做好积极准备,以避免在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讨论不深入,达不到预期的案例教学的目的。另一方面,由于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师资和教学条件都跟不上,使得每个授课班级的人数越来越多,有的由于合班造成授课人数达百人左右,这种合班制授课无法有效开展案例讨论,不适合实施案例教学。审计学课程的授课班级应采用小班制,较为理想的授课人数为30人左右,以便于组织课堂的分组讨论,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

2.4营造审计模拟环境,创造实习机会

学校要积极为学生营造审计模拟环境,建设审计实验室,购买审计实训软件,为学生把审计理论应用于实践创造条件。在接受课堂上的案例理论讲解之后,学生在校内审计模拟实验室上机操作审计实训软件,对审计实务循环的各环节进行一次模拟审计,不仅能加强学生对审计理论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将理论应用于实务,使学生充分体验到从审计业务约定书的签订到最终出具审计报告的全过程。这对具有一定的课堂理论知识,但并没有接触过审计实务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提供了很好的锻炼机会。此外,学校还要积极与政府审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大型企业的内审部门合作,建立学生审计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审计实习的机会,并配备实习指导老师对实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答疑。通过审计实习,为毕业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5加强审计教学案例库建设

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浏览相关网站等方式收集和整理审计案例。许多高校将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上传到相关网站上,任课教师可以借鉴这些资源中的案例资料,实现校内和校外案例资源共享。另外,教师在政府审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或大型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兼职或脱产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将所了解到的审计实例进行筛选改编成适合审计案例教学的真实的审计案例。当然,建立健全审计案例库,除了需要依靠任课教师个人的努力之外,更需要审计教育界和实务界等多方面的齐心协力和集思广益。建议由中国审计学会牵头,每年举办一次或多次审计案例研讨会,各大高校将自己整理编写的审计案例在研讨会上进行交流,最终将案例资料整理成册,实现审计案例资源共享,从而可据此建立较为成熟的审计案例库。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审计案例教学主要存在教师自身审计实践经验缺乏;学生缺乏学习审计案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审计教学课时少,授课班级人数多;缺乏审计模拟环境和审计实习机会;审计案例过于陈旧或不适用等多方面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解决,例如成立审计教师实践基地,鼓励教师去一些单位兼职或脱产实践;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审计专家来学校开设有关审计实务的专题讲座;改变审计课程期末的成绩考核方式,将审计案例课堂讨论也纳入考核范围;从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当增加审计课程的课时,实行小班制教学;建立审计模拟实验室,购买审计软件,营造审计模拟环境;并创建学生审计实习基地,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实习机会;加强审计教学案例库建设等。审计案例教学的实施虽然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但案例教学法并不能取代传统的讲授教学和实践教学。只有把他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实现审计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曲明.案例教学法在审计教学中的运用[J].辽宁经济,2015(02).

[2]唐瑞芹.案例教学法在审计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5(09)(上).

[3]李兆东.审计案例教学的误区与再造[J].中国大学教学,2014(8).

[4]周经纬,袁明智,方文俊.案例教学法在高校“审计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13(1).

[5]王磊,张海晓.案例教学法在审计教学中的应用[J].财会教育,2012(11).

[6]李慧.审计学案例教学模式改革思考与探索[J].财会通讯.综合,2012(8)(下).

第8篇:案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税收筹划;实施建议

《税收筹划》课程作为税务、理财等相关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由于其实践性特别强,对于缺乏实践经历的在校生来说是一门难度比较大的课程。而案例教学则由于以基于问题出发的仿真案例为内容载体,有助于帮助学生拓展学习视野,丰富背景信息,促进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因此,系统思考案例教学在《税收筹划》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对提升教学成效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一、案例教学的原理及特点

案例教学始于1870年由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C.C.Langdel)首创的判例教学法,随后在哈佛医学院得到了引入形成临床医学模式,进而激发哈佛商学院于1921年开始正式推行,并在第二任院长多汉姆(MallaceB.Doham)主导下,由教授投票将该教学模式命名为案例教学法。经哈佛大学在多个学科的推广,案例教学迅速成为一种风靡世界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即利用针对性的案例进行教学,以教学要求为依据,组织、引导学生对既定案例进行阅读、思考、分析和讨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运用。一个好的案例,不但应该符合并反映实践规律,而且能够将相关知识点有机整合在一起,使得学习者在对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有效了解并掌握学习要点,同时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案例教学原理分析。从教学原理角度来看,案例教学模式具有浓重的建构主义理论色彩,是对后者在教学领域的践行和落实。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源自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其主要观点是:学习者获得知识是基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在他人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来完成。案例教学的建构主义性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教学目标的建构主义性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者中心,将学习上的人本主义与教师的指导意义有机结合起来,最终达成学习目标。而案例教学的教学目标设定,也通过将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思考和交流讨论融为一体,以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各项技能的提升作为目标,从而体现出鲜明的建构主义性质。教学载体的建构主义性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在实践中学习,强调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以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而案例教学则以针对性、综合性的案例作为内容载体,再现真实实践情景。案例的设计不仅符合教学内容要求,而且还能够为学生凭借原有知识进行推理和思考而获得新知识提供情境依托。教学环境的建构主义性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看作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而案例教学在整体上通过仿真案例再现真实情景,通过生生、师生课前小组讨论和课上交流共享实现协作和会话,最终形成对新知识的获得,即意义建构。从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说,案例教学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实践路径之一。教学方式的建构主义性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教师仅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案例教学中,教师通过案例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主要依靠学生自己、学生同伴思考,然后在课堂上互动讨论交换观点,完成对问题的分析、推理和解决。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方式,有助于建构主义理念的有效落实。

2.案例教学特点分析。案例教学具有针对性。教学案例的选择并不是随意的,而是针对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精心选择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内容设计而成。案例的针对性主要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有效蕴含,不同的知识点对应不同的案例。案例库的开发与建设,是案例教学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教学案例可以自行开发,也可以借用既有的成熟案例,但必须都围绕教学需要。案例教学具有仿真性。案例的内容是具体实践情景的再现,从这个角度而言,案例教学是成本最小的实践性教学。教学案例对于实践情景关键要素的再现,为学生提供了高度仿真的实践环境,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直观体验,有效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目标。案例教学具有综合性。真实的实践情景往往是诸多综合信息的集成,能够从系统的高度将对教学要点的考察有机整合在一起。对案例的解读有利于学生锻炼逻辑分析能力、辨别取舍能力、理论运用能力及解决方案设计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并同时掌握相关知识内容。案例教学具有启发性。在案例教学中,对于案例的分析教师只负责引导,或者提出关键问题,或者指点思考方向。而学生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自己代入到问题情景中,通过思考、交流主动寻求并获取应该掌握的知识,有利于在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案例教学具有灵活性。不同情景的案例可以突出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考察要求,通过案例的转换,可以比较方便地考查学生对于不同知识理论的运用能力。同时,案例教学的组织形式也灵活多样,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小组之间都可以进行互动。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还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由于具有以上特点,案例教学在诸多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对于实践性特别强的课程,具有独到的方法论意义。

二、案例教学在《税收筹划》教学中的必要性

《税收筹划》是一门介于税收经济学、法学和管理学之间的交叉课程,也是一门综合技能分析应用课程。对于《税收筹划》课程而言,由于其教学内容的实务性,教师在教学中讲授相关知识理论时必须结合案例进行,才可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首先,《税收筹划》教学内容的落实要求实施案例教学。税收筹划是对税法的综合与灵活运用,是“纳税人站在企业战略管理的高度,在符合国家法律及税收法规的前提下,选择涉税整体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纳税方案,管理生产、经营和投资、理财活动的一种企业涉税管理活动”。基于此,《税收筹划》课程的教学内容及知识点无法脱离税法的约束而单独存在,而在不同的涉税实践中适用的税法条款不同,加上涉税实践在现实中涉及生产、经营、投资、理财等几乎所有的经济实践领域,这天然导致税收筹划内容的展现必须落实到不同的实践情景中去。因此,案例教学对于《税收筹划》课程教学来说无法回避。其次,《税收筹划》教学质量的保证要求实施案例教学。由于教学内容的实践性特征,缺乏案例教学,《税收筹划》的原理与知识点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教师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无法使学生对知识体系的认知获得直观经验,更难以将原理和技术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去。如此,对于本来就缺乏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对税收筹划技巧的理解也会成为困难,从而导致教学目标落空。而案例教学给学生提供了鲜活仿真的涉税实践情景,不仅可以为学生应用知识原理提供实战机会,而且还有利于学生通过不同的案例情景拓展视野,从而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当然,案例教学的有效应用,对于学生包括会计、税务、商业、管理等相关学科基础要求比较高。不过由于《税收筹划》课程的综合性,在本科生培养方案中一般开课时间被安排在第三学年,学生在前两个学年的学习中对其他相关先行课程都进行了系统学习,因此不会由于基础不够而导致案例教学无法实施。总之,在《税收筹划》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三、《税收筹划》案例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根据已有经验,在《税收筹划》教学实践中,案例教学的应用必须杜绝以下问题:

1.案例库存在问题。典型、丰富、系统的案例库是《税收筹划》案例教学的基础,但是由于我国《税收筹划》课程本身开设相对较晚,在2000年左右才大规模引入相关专业,不仅教学内容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教学方法的设计和创新更是需要一个过程。在案例教学方法上,案例库的建设还不够完善。不仅案例的数量有待增多,案例的典型性也不够突出,加上税收政策的动态发展,很多案例援引的政策都已经过时,尤其是缺乏相互联系、能够反映整体教学内容的综合案例。案例之间的独立性强而内在联系薄弱,并且无法有效反映税收政策的最新动态,不利于案例教学在《税收筹划》教学过程中的完整贯彻和教学效果的充分实现。

2.课前准备不够重视。案例分析需要扎实、综合的相关学科基础,而由于当前大学教育现实中存在的功利主义的学习风气,往往导致学生以考试高分为终极目标的学习定位,对于一门具体的课程存在考试结束学习终止、甚至丢到脑后的现实情况。基于此,缺乏课前准备的案例讨论课堂,学生无法有效利用学过的知识参与讨论,成为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最大的实施障碍。《税收筹划》案例分析尤其需要熟练掌握的知识是税法,而税法由于具有不可简约的复杂性,如果不进行有意识、有系统地提前准备,对于学生来说进行税收筹划案例思考就会彻底成为空中楼阁,案例教学根本无从展开。

3.课堂实施疏于规划。师生互动效率与讨论时间把控问题是案例教学在课堂实施中较为常见的问题。首先,师生互动效率不高。课堂中案例教学的实施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现实是教师常常逾越引导,导致师生互动过程中仍旧以教师为主体,使案例分析中学生的独立思考大打折扣,或者教师对小组讨论放任不管,缺乏必要引导,导致学生们在互动中仅有少数人活跃发言,小组互动总体成效不好。其次,讨论时间把控不好。有时候讨论时间过长,导致对于一个案例的分析时间成本过高;有时候时间太短,导致讨论尚未充分展开就仓促结束。

4.总结提升流于形式。总结提升是案例教学的点睛之笔,尤其对于《税收筹划》这种实务性课程,总结是从现象中发现与印证规律的重要环节,是学习效果落实的重要保障。而在教学实践中,案例教学往往重分析轻总结,对分析讨论过程投入的精力占用了案例教学的绝大部分时间,没有总结或者总结仓促,而且局限于知识点本身,对于规律的揭示与分析思路的梳理不到位,容易造成案例教学前功尽弃的后果。针对以上问题,在《税收筹划》教学中落实案例教学,尚需要系统思考。

四、《税收筹划》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建议

由于案例教学的特点能够有效促进《税收筹划》教学目标的落实,针对需要注意的问题,对其进行改善对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税收筹划》案例教学有效落实应至少应做好案例库建设、引导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规划与总结提升四个方面的工作。

1.建设系统、动态的案例库。案例库的建设应注意以下三点:①依据《税收筹划》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编写或收集典型案例,保证案例库的系统性。每个或每类知识点都应有一定数量的典型案例对应展现,不同部分的案例群之间存在前后衔接的内在联系,每个部分的具体案例与其他部分的案例组合,能够完整、系统地反映《税收筹划》课程的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②依据税收政策的发展变化,对案例库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动态更新维护,保证案例库的时效性。剔除案例当中反映的已经过时的税法条款,根据最新政策进行完善或改编,或者更换全新的典型案例。③依据经济实践的发展变化,对案例库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动态补充,保证案例库的仿真性。高度仿真的案例应该能够如实反映经济实践中的各种信息,对税收筹划知识和技能运用的终极检验是在真实的实践环节,如何从错综复杂的现实信息中分析有价值的线索,需要学生通过案例的高度仿真来进行锻炼。

2.切实引导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在教师对教学内容胸有成竹的前提下,学生做好充分的课前知识准备是《税收筹划》案例分析的必要前提。一般而言,先期知识涉及税务、财务、管理、法学等相关领域,其中税务知识最核心、最必要,其他知识虽然属于辅、背景性知识,但是对于学生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也必不可少。教师在学生课前准备工作中应针对实现准备好的案例特点,为学生列出针对性的拓展复习或学习提纲;必要的话,针对综合性案例,还可结合课堂实施安排课前案例阅读,以便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更有效地参加讨论。这些工作都可以借鉴翻转课堂的思路,由教师提前设计好课前学习任务。

3.精心规划案例教学的课堂实施。在选择出典型案例的前提下,教师须对案例教学在课堂上的实施进行精心设计。案例教学在课堂上一般须经历四个步骤:阅读与分析案例案情;小组讨论与交流;全班讨论与交流;总结归纳。在课堂交流过程中,教师须对全局时间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针对案例所反映的教学要点,在不同的时间阶段提出相应的关键问题,引导和控制学生的讨论进度,使整个案例教学有序进行。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吸引全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积极性,不能只关注表现活跃的学生,否则容易在教学中丢掉一部分学生。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在课前完成的内容,教师也应该设计好阅读引导思路,既不影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又使学生能够迅速抓住重点,从而为课堂讨论打下良好的基础,进而促进案例教学效果的提升。

4.重视对规律的总结归纳。首先,学生为主体的归纳总结;教师为主导的归纳总结。在课堂讨论结束后,先由学生以个体为单位根据案情阅读分析、小组讨论交流、全班讨论交流三个阶段的思考进行书面总结,这样有利于所有学生都进行思考。其次,教师尽快批阅学生的总结,并在下一次课堂上对上一个案例及学生总结做出评论与反馈,指出学生总结有失偏颇之处,并分情况进行最后环节的总结归纳。再进一步,对案例本身的设计进行解析,指出案情细节的考察目的,如果有可能,在提高案例教学效率的前提下对案例编写提出优化。如此,对某些相关知识点或某个知识板块的案例教学才能够告一段落。

参考文献:

[1]郝晓薇.不可简约的复杂性与《税法》课程教学[A].财政学教学理论与学研究(2012)[C].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一)[J].学科教育,1998

[3]刘蓉.税收筹划[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8

[4]阮家福.《税收筹划》案例教学与案例库开发研究[J].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2009

[5]杨光富,张宏菊.案例教学:从哈佛走向世界——案例教学发展历史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

第9篇:案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范文

关键词:卫生管理学;案例编写;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1-0238-03

0引言

《卫生事业管理》课堂教学采用案例教学法,是借鉴了哈佛商学院和管理学特点实施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广受欢迎的实践教学方法,有人做过统计,某校卫生管理学专业95.38%的同学认为实践教学很重要或重要;96.53%的学生认为应该增加实践教学的时间,62.95%希望增加校外的实践教学时间。[1]本课题组经过我院2009级-2012级卫生管理四个年级的案例教学实践,积累了一定的案例数量,在案例的选择和编写、教学的过程、教师的施教方法等方面基本形成了一些规范性的做法。

1案例选编

1.1案例的选择

案例选择是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基础和前提。选择适合《卫生事业管理》教学案例时,应当符合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案例必须来自于卫生管理的实际发生领域,要求真实、生动;二是案例必须具有典型性;三是案例必须精练;四是案例必须有针对性。卫生领域近几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涉及到的问题非常复杂。那么选择案例时,一定要有明确的动机和目的性。本课程教学过程运用案例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卫生管理抽象的理论,案例应该是学生能够接受和认同的案例,最好是身边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事情;所提问题也是经常遇到或可能遇到的管理问题,这样才能能够提高学生认识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课题在选择案例时,只选择那些高质量的少数典型案例,考虑素材的时效性和选题角度的独到处,案例描述的事件应当是近几年发生的。[2]通过分析有代表性的案例,得出整体性结论。笔者认为,在案例选择过程中,应仅仅扣住大纲要求,围绕着必须掌握的15个章节的内容来选择和编写。

1.2案例的编写

案例教学是在一个开放的环境里进行的,案例的收集和编制会遇到许多问题。因此,要做好案例教学,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做好充分扎实的课前准备,查找资料、实地调研、收集相关信息等。案例编写的过程也是一个小组讨论、学习和分析的过程。对于同一案例,每个学生的看法不同,可以发掘出不同的意义。有人只能看到表面的问题,有人则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出比较深刻的认识。因此,在编写案例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案例要反映的本质问题,适当去除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这样才能揭示其内部特征以及案例与卫生管理之间的必然联系。分析和编写案例的关键是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把案例中的内容与相应的一条或几条管理理论连接起来。例如,在编写“自愿婚检还是强制婚检”这个案例时,学生很容易被表面提供的信息迷惑,即自愿婚检维护了公民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看似没有什么不好。但是为什么带来那么严重的后果呢?一些同学分析和编写的过程中,很自然地转向了对法律问题的争论。此时,教师要把握案例的研究方向,不要纠结法律问题,而是从卫生政策制定时的正价值、负价值和零价值这个角度分析。婚检就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选择问题了,而是涉及到我国妇幼健康、国家人口资源安全等更深的层次必须要考虑长远的价值和导向。所以,在明确教学目标基础上,要编写适度、适用的教学案例。所选的案例既要与教学目标相吻合,又易于学生接受,最重要的是要和卫生管理理论紧密结合。把握案例编写的关键,主要取决于教师引导学生对案例涉及的环境背景有一个充分了解,对案例涉及的知识领域有全面掌握,对案例涉及的问题能够通过卫生管理理论来解释。

1.3案例的呈现

《卫生事业管理》教学过程的案例呈现,有不同的时机可以选择,既可以放到讲授每章节内容之前,也可以放到讲授完当天教学内容之后。既可以在讲授某一块知识或理论时随机呈现,也可以在讲完一个问题之后呈现。我们的做法是,教师和案例小组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一般由教师主持课堂活动,由学委安排好当天的中心发言人,利用PPT的形式在台前讲解,小组成员补充。为保证案例分析和讨论的效果,要求全班大部分同学参与讨论和交流。此时是课堂教学的高潮,也是全班同学发表见解与共享知识的过程。在讨论案例时,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另一方面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和思考。如:从本案例的内容和分析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受到哪些启发?分析是否全面?提出的结论是否能解释该案例反映的问题?可以运用哪些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案例中的问题?

2案例教学实践

2.1明确目标

首先,要明确《卫生事业管理》的教学目的。卫生管理学处于中观层面,研究行业发展和管理,教学任务涉及多个层面和领域,各个章节基本独立。教师在组织案例教学中要调动积极因素,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因为每个人基于自己所处的地位、所占有的资源、所积累的经验不同对世界万物都有不同的看法和认识。[3]因此,坚持集体参与原则,鼓励大家发表不同的意见,以学生学习需求为主,营造一个积极思考、主动发言的氛围,使学生感受到他们是课堂的主体,知识可以共享。

2.2导入案例

教学所用的案例,一类是教师编写的案例,另一类是学生在收集相关资料后,由教师指导编写的案例。案例用于课堂教学时,为达到快速进入角色的目的,教师应向学生讲解一下该案例的背景,以及案例需要达到的目标;也可以介绍一下案例的收集和编写过程,以及如何进行讨论,大致的要求有哪些,包括时间安排等等。从而使得案例的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同时保障课堂授课的时间。

2.3案例讨论

开始进行案例讨论,也就意味着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教师的控制作用是通过发言人的角色体现出来的。[4]几乎所有的案例教学中过程中都有对各种可能的备选答案的讨论,有时甚至在问题还没有得到澄清之前,课堂上就有同学已经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方法了。此时,因为先入为主的印象,会抑制其他同学的想法,出现想说但怕说错的情形。为克服小组成员互动中产生的妨碍创造性方案形成的从众压力,倡导在小组讨论中使用头脑风暴法。[5]索尔蒂斯等人也曾对案例教学中的讨论环节提出建议:确定一个良好的讨论氛围,使得每个人都可以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对别人的看法提出挑战。在全班讨论前,教师应就学生在阅读案例时对案例的思考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学生认识问题的维度不同,会产生各种可能的想法。那么,教师应当对关键性的讨论进行引导,得出与论题相关的理论知识,把讨论引导到问题的解决上去。引导学生在对案例进行定性时,要抓住主要问题,避免过于注重细节而忽略主要方面。[6]通过从案例讨论中引申出一定的结论,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提供准备。在这个阶段,可以让学生来做总结,也可以由教师自己来做总结,讲明案例中的关键点,以及该案例讨论当中存在的不足和长处。尽管案例的结论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但是在案例讨论的结尾部分,教师也应当适当总结,并提出新的想法,吸引学生进一步探究案例的后续问题。

3案例教学的成效和不足

案例教学具有生动、形象、具体、实效性强的潜在优势。《卫生管理学》案例教学一直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本研究经过一年的准备和四年的实践,形成了初步的案例库。目前,已经把案例教学的潜在优势,转变为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并得到学生认可。实践证明,实施案例教学法后,到课率明显提升,大家愿意参与到主动教学中,同时也凝聚了班级的团队意识。[7]但案例的选编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案例的系统性还有待加强,案例的编写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格式。同时,因为时间和经费等限制,通过实地调研收集案例的过程还比较困难。

4运用案例教学的建议

美国卫生管理的实践教学,很注重学员的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主动学习的形式已被广泛地采取,实践教学占卫生管理专业教育一半以上的时间。[8]借鉴美国的实践经验,今后,《卫生管理学》案例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探索。

4.1案例编写应以小组为单位

运用案例教学时,可以提升学生的兴奋点,增加学生听课的兴趣,但如果在编写案例的成员组成时运用不当,则会适得其反。《卫生管理学》最开始运用案例教学方法时,笔者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准备案例,结果全班学生单兵作战,准备了很多案例,但是很快就发现案例和教学内容相关性不高,案例本身的质量也不高,经常出现不知道案例要反映什么问题的情形。另外,学生为了完成任务,从网上下载案例直接照搬,没有达到设计的初衷。经过分析和总结,开始尝试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协作编制案例的方式。每个小组中根据个人特长,分工负责,将文献检索梳理、案例编写、课堂讲解等有机整合,使得案例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4.2案例库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实践证明,案例库的建设应围绕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进程,不断探索和增加前沿和难解的问题。相较我国医改的复杂性,案例的编制也应及时反映难点和热点问题,与时俱进。学生编制和探讨过程不怕分歧多,教师对案例的把握更多的是在引导,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4.3增加实地调研的案例数量

在编制现有案例过程中,教师也积极组织和动员学生深入实地,进行现实问题的研究,如对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现状,应动员学生利用假期和各种便利条件,深入社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通过访谈和观察等,现场收集案例。实践证明,实地调研得出的案例更有针对性和说服力,学生能够直观了解我国卫生管理的现实问题和困境,并促使大家自觉地展开深入探讨和思考。对学生而言,一个看似简单的事情其实并不是那么单纯,可能不是一个政策或措施就能解决的,许多表面看来没有关联的事务,其实都是行业发展或系统的问题。如果有可能,今后会加强实践教学及调研获取案例的锻炼机会,给学生更大的自,经过积累,案例的收集和分析将全部由学生负责,教师给以正确的指导,从而加强开放式教学的实践。

参考文献:

[1]张翔,夏雪,张亮,张太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视角下实践教学现状与意向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0(12):96.

[2]王亚东,胡雪军,王明亮.卫生应急管理教学案例编写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2014,18(4):352.

[3]杜复平.教学案例开发:教师个人教学哲学建构的有效途径[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2):36.

[4]杜同爱.管理案例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成人教育,2005(4):60-6.

[5]张泽洪,熊晶晶.卫生管理专业案例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80.

[6]刘长兰.医学院校卫生管理专业开展卫生审计案例教学的体会[J].医学与社会,2008,21(12):57.

[7]江流芳.医院管理学两种实践课教学方法效果比较的探讨[J].卫生软科学,2011,25(10):7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