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现代礼仪的看法范文

对现代礼仪的看法精选(九篇)

对现代礼仪的看法

第1篇:对现代礼仪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现代礼仪;素质教育

1.礼仪的内涵和作用

礼仪的内涵。礼仪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约定俗成的、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是内化于个人修养、道德规范、交际艺术、沟通技巧、民俗习惯等方面的外在表现形式。礼仪的作用。从人际交往角度看,礼仪是建立、巩固和改善各种关系的基本要素之一,是人际交往的通行证;从公众形象角度看,礼仪是建立良好公众形象的前提;从职业发展角度看,礼仪是事业成功的条件;从对外交往角度看,礼仪是组织形象的保证、国家文明程度的体现。

2.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素质教育的内容。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大学生素质教育包括培养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等素质。具有时代性、全体性、综合性、主体性和长效性。素质教育的意义: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了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首先,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社会需要德才兼备的综合型人才,要求其具备宽大的胸怀、谦虚的态度和良好的心态,应对各种挑战;其次,在当今社会,时代主题是以人为本,所以我们要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第三,提倡素质教育,有利于遏制目前教育中存在的“应试教育”,有助于把全面发展教育落到实处;最后,实现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实现民族振兴的基础,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这是时代的需要,教育发展的必然。

3.开设现代礼仪课对于素质教育的意义

礼仪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规范和教化的过程。通过学习礼仪的起源与历史演变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礼仪到底是什么,涵盖哪些方面,了解学习礼仪的历史文化精髓;通过学习礼仪概念、原则、表现形式等,可以使学生了解礼仪的内涵和外延,了解学习目的与意义;通过日常礼仪规范和专项礼仪规范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知礼貌,懂礼节,将礼仪规范贯彻于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这些对于学生自身修养提高、和谐优美校园建设、顺利地与社会接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1现代礼仪与德育育人

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行为规范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传统美德教育。而礼仪教育正是上述四项基本任务的交织点。因为礼仪教育,是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精华部分。所以,只有以礼仪教育为契机,才能带动四项德育工作的开展。学习现代礼仪有助于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发扬。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品质、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精髓,包括忠心报国,公而忘私,勤劳俭朴,艰苦奋斗等等,现代我国提倡的“爱国诚信敬业友善”等都是对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发扬。这些内容在礼仪的基本原则中都有体现,要利用礼仪课教育和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奉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要求,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奉献的过程中领悟文明、践行礼仪。

3.2现代礼仪与文化育人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中国现代礼仪是在继承中国传统礼仪的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又结合国际礼仪惯例而形成的个性与共性相融合的一种新时代的礼仪规范。学习现代礼仪暨要学习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又要学习西方礼仪文化。比如宴会礼仪方面中西方的差别就很大,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国人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通过这些文化差异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主动探索,有助于学生了解并热爱中西方优秀历史文化。

3.3现代礼仪与审美育人

第2篇:对现代礼仪的看法范文

很巧的是,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一份国学典籍的丰厚遗产,其中包含相当数量的礼仪典籍。中国是礼仪之邦,上下五千年,西周视礼为“国之大柄”,春秋时期荀子的“国无礼而不宁”,孔子的“克己复礼”,直到后来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等。礼仪一直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是规范社会人的重要依据,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重要部分。这份遗产我们本来应该继承。很遗憾,因为中国近代以来,一直遭遇战乱兵祸,革命潮流冲刷,社会不停震荡,加之1949年建国以来,历次政治运动把古代礼仪典籍当作扫除对象,致使这份遗产渐渐零落,渐渐被民众遗忘。而日本与韩国则把来自中国古代的这份遗产很好保存于民众行为举止里,所以他们的国民举止显得彬彬有礼,素养良好。

今日,开展伟大民族复兴的重任使得我们的教育包括学前教育也担负重大责任。伟大的民族复兴首先是现代文明人的培养,包括使人的行为习惯与举止礼仪进入高度文明的层次,逐渐形成一个和谐社会。而借鉴古代培养幼儿行为与礼仪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显然是可行的。今日之学前教育,学习台湾地区和日本、韩国,把国学礼仪典籍纳入课程内容结构里,也有着不一般的意义。它能够使幼儿们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礼仪典籍教育的课程定位和目标

国学礼仪典籍教育是学前课程礼仪教育的重要课程内容。它和现代礼仪教育内容共同组成学前课程礼仪教育的完整内容结构。这是我们对国学礼仪典籍教育的基本定位。

国学礼仪典籍包含了很多人的基本礼仪,如站、立、行、走、卧、对待长辈、进餐、外出、归家等。这些礼仪直到现在还是具有生命力的,这些礼仪的实践还能体现人的文明素养。但是,国学礼仪典籍的内容,不可能体现现代礼仪知识,如关于国旗国歌的礼仪、吃西餐的礼仪、乘公交车的礼仪、唱“卡拉ok”的礼仪等。

因此,国学礼仪典籍教育被放弃是错误的,它成为学前课程礼仪教育内容唯一内容也是不对的。把它和现代礼仪教育结合起来,统一起来,才是正确的选择。

国学礼仪典籍教育比之现代礼仪教育更丰富的内涵还在于它以吟诵或诵读的方法,使幼儿在记忆力最佳的生理敏感期记住古代语言精华,促进古代典籍语感的形成。这对幼儿今后继承古代文化精华、提升自己的文化内涵,也是很重要的。

我国最重要的幼儿园教育行政性文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并无关于经典礼仪教育的相关要求。因此,我园自主定位国学经典礼仪教育的课程目标为:(一)幼儿能逐步熟悉适合幼儿学习的国学经典礼仪的内容,并喜欢诵读。(二)幼儿能理解适合幼儿学习的国学经典礼仪的内容,并乐于进行实践。(三)幼儿能在学习经典礼仪内容和现代礼仪内容后,形成较好的文明礼仪素养。

建设礼仪典籍教育的潜课程

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内容为课程内容。

当幼儿每日不断接触幼儿园环境时,他们也在不断和环境互动,所以,环境具备教育的功能。较好地具备教育功能的教育环境被称为是潜课程。基于此点,我们在开展国学礼仪典籍教育时,特别注重潜课程的建设,力求发挥其内隐的教育功能。

走进幼儿园大门最醒目的位置,就是体现我园办园思想的标语:“育苗以爱树人以德培才以道”,“用放大镜看幼儿的优点,用显微镜看幼儿的潜力,用望远镜看幼儿的未来”。这用于经常性地提醒教师。在新建的教工会议室里,最醒目的是八块由厦门书法家书写的礼仪典籍内容牌匾,有《孝经》、《弟子规》等。每一次会议前,都有一位教师来主持讲解其中内容.让教师了解这些作品所隐含的礼仪精髓,内化古典礼仪知识,言传身教,更好地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教师对幼儿来说,是人际环境最重要的因素,幼儿天天接触教师,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的对象。

我园设置了书架,添置大量图书,其中包括古代礼仪典籍或对礼仪典籍进行解说的书籍,为家长和幼儿提供了亲子阅读、学习的机会,让幼儿们在充满书香与温暖亲情的环境中充分感受阅读的乐趣。

我园建有培才育德的“润德廊”。在这条文化长廊上,充分体现了“学国学、知礼仪、智商好、情商高”的理念。在长廊的右边,展示的有将礼仪典籍“弟子规”与我园集邮园本课程相结合,设计制作的《弟子规》邮票系列:“弟子规,圣人训。守孝悌,次谨信。”以此开篇,《弟子规》三字一句,合辙押韵,博大精深而又深入浅出,将历史悠久而内容广博的中华传统美德悄无声息地融入短短的句子中。每次每句,都告知人们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每天放学,总能看见家长拉着幼儿的手,耐心解释图文中的内容。如能学习、理解、内化,将让每一个人都受用一生,让每个幼儿那纯洁的心灵都有一颗感恩之心。在另外一版《常理举要》宣传栏中,同样图文并茂,将在校、居家、餐桌、做客……各种各样的礼仪内容形象展示,让幼儿们能潜移默化地接受礼仪典籍中行为规范对人成长的深远影响。

在班级的工作坊里,都能看到巧妙渗透其中的礼仪典籍内容,“公共汽车”中的“长者立,幼勿坐”,“宝宝餐厅”里的“对饮食、勿挑拣”,宝宝客厅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等等。让幼儿们在学习、游戏中与环境互动,理解上述礼仪典籍内容,逐渐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

和环境一体的潜课程,你说不清它的作用有多大。但是,毫无疑问,它还真是必不可少的,它对幼儿园礼仪典籍教育起支撑的作用。它是熏陶的同义词,对幼儿的礼仪学习心理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这种作用的积累,意义重大、不可忽视的。

礼仪典籍教育融入学前教育课程的途径

当我们把礼仪典籍作为学前教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时,必须重视课程实施问题。不落实课程的实施,它就是虚的,只是纸上、嘴上的课程,是一堆口号罢了。那么,它的实施途径又是什么?根据礼仪典籍适合于诵读的特点和幼儿在幼儿园里的学习特点主要是游戏与生活实践,我园实施礼仪典籍教育的课程途径主要是:

(一)以礼仪典籍诵读为主的专项活动平台

礼仪典籍教育融合于学前教育课程,它主要是实践性课程内容,无须过多强调识字,因为对于幼儿园的幼儿来说,看懂文字是不现实的过高要求。诵读活动的安排是可取的。我园安排了诵读礼仪典籍活动,内容有《弟子规》《常礼举要》等,主要内容涉及与人相处的礼仪、公共场所的礼仪、用餐的礼仪、学习的礼仪等基本礼仪规范。对礼仪典籍的诵读,伴随对其内容意义的解释,其作用是对其内容进行感知与理解,同时促进古代典籍语感的形成,加强对其内容的记忆。

在缺少对礼仪典籍语言感知的情况下,礼仪典籍教育是无法进行的,只是感知与记忆,而不理解礼仪典籍内容意义,这种教育也是无效的死读书。在不影响幼儿园课程整体结构的情况下,每周安排1—2次专项活动。

礼仪典籍诵读平台承载多样的方法与形式:

诵读,可以是教师范读,领读,小朋友跟读,也可以是录音带带读,也可以是小朋友带读、齐读……

读只是感知,还必须辅以言语解释,辅以礼仪故事讲述,从教师讲礼仪故事,发展到幼儿讲礼仪故事。

读之前、之中、之后,都可以以相关幻灯或图片来帮助幼儿进行理解。诵读时,要以背景音乐来优化氛围,激发学习情感,加强记忆,提升学习效果。

除此之外,以礼仪典籍诵读为主的专项活动平台还包括具体操作的礼仪训练、静定训练等形式,以帮助幼儿内化其意义,外显其行为,提高处事能力;此中特色训练形式是利用户外活动练习“弟子规少儿经武”,在口诵经文的同时、身演拳法,将古圣先贤为人处世、待人接物、行为规范的道理和方法,融入到肢体运动中,直接明了《弟子规》的含义,并身体力行,增强记忆,锻炼意志力,协调身心平衡能力。读经练武的同时培养幼儿能动能静、能文能武的综合素质。

总之,以礼仪典籍诵读为主的专项活动除了学习礼仪知识,还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语感能力、阅读能力、演示能力、心理调控能力等,提高幼儿们的整体综合素质。

(二)在一日生活环节中实施经典礼仪教育

礼仪典籍教育内容本身就是一些行为要求和道德要求,需要教师在专门的诵读之外,首先在动态的生活环节里通过随机的解说或带读,帮助幼儿理解其意义,并且立即应用于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环节中。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来学习感受经典礼仪,以达到内容和情感,语言和行为,感受和实践的统一,并通过行为的反复,积淀为幼儿的素养和内涵。

幼儿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幼儿园度过,一日生活各环节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在一日生活中渗透礼仪典籍教育就是很必要的。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正反事例,教育幼儿从小养成礼仪行为的良好品质,从小朋友交往、尊敬师长乃至幼儿的用餐、举止等礼仪,我们都与经典礼仪教育密切结合。

幼儿每天来园见到教师同伴问早问好已经成为习惯,园长教师等都能站好鞠躬问好。每星期一的升旗仪式,主持教师为全园幼儿解读《弟子规》内容,并带领幼儿诵读礼仪典籍片段;每天餐前进行诵读《弟子规》,由班级教师给幼儿解释其中含义,并强调小朋友切实的身体力行。

幼儿在列队、练操、游戏、等户外活动实践礼仪知识,寓教于乐;利用餐前手指运动,放学前的生活整理等环节,播放和诵读《弟子规》。

总之,这一途径实施礼仪典籍教育的主要特点是:随机、全面渗透、与实践紧密结合。

(三)在游戏学习中渗透经典礼仪教育

利用经典礼仪教育促进幼儿美好礼仪素养和优良品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一事一物,一节课或几个活动就能见效的。它既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系列的“显性教育”,又要多渠道、多方位、有机渗透的“隐性教育”。幼儿以游戏为主要学习形式,游戏学习必然是我园开展经典礼仪教育时要利用的途径。

但是,这种经典礼仪教育的渗透不能削弱幼儿的游戏乐趣,不能影响其游戏过程,而是要把相关礼仪的要求和实践融进游戏内容及社会生活情节,使幼儿在游戏中,快乐学习或实践经典礼仪知识。

我园充分利用了特有的“工作坊”这一实验场,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以班级开展为主创设了一个一个的小社会,提供多维度的实践与发展的空间,巧妙的将经典礼仪渗透其中,多渠道、多方位的促进幼儿深切感受、习得运用。

中二班开展了“小天使乐团”的主题活动,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了“叮当音乐教室”的工作坊,目的就是要让有特长的幼儿有发挥的舞台。从平时的交流中教师发现这部分幼儿确实有这样的需要,想把自己学到的与同伴们分享。这正好与我园的经典礼仪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弟子规》中有一句:“己有能,勿自私,人有能,勿轻訾。”就是告诉我们“自己有能力做的事情,不要自私保守;看到别人有才华,应该多加赞美肯定,不要因为嫉妒而贬低别人。”教师在指导中综合了幼儿的需求、经典礼仪教育的需求及主题工作坊特点与幼儿共同讨论、设置音乐教室的游戏规则,分配了小老师和学生的角色,给音乐教室增加了学校角色游戏的趣味性,幼儿们真是开心极了!每天的工作坊活动,总能看到几个小朋友挂着“老师”的吊牌,认真、仔细地指导小朋友学习五线谱、钢琴等等。不需要教师手把手的教学,充分利用了部分幼儿的资源,幼儿的音乐知识很快得到了提高。让幼儿从同伴中学到知识,也正切合了经典礼仪教育的精神意义:“己有能,勿自私,人有能,勿轻訾。”幼儿们也从这样的活动中认识到“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重。”他们都特崇拜有特长的小朋友,这活动不仅让个别幼儿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还再次增强了他们学习兴趣,真是一举两得。

在小三班的《汽车叭叭叭》“公共汽车”工作坊,幼儿们能活学活用教师讲解的《弟子规》“长者立,幼勿坐。”平常乘车过程时,让座已经成为幼儿们的自觉行为。在小一班《宝宝餐厅》,幼儿们能根据营养配餐进行点菜。对个别爱挑食的“顾客”,“小服务员”还会告诉他们“对饮食,勿挑拣”的道理。其他工作坊也是如此,在《植物园》工作坊中渗透公共场所的文明礼仪,在《宝宝客厅》工作坊中渗透居家的礼仪等等。幼儿在工作坊中边玩边学,得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三条国学经典礼仪教育的途径共同配合,互相促进,缺一不可,经典礼仪教育就这样全面融入幼儿园课程。

第3篇:对现代礼仪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春秋左传;礼;仪;仁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4-0082-02

《春秋》纪事始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3年),终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左传》更续至二十七年。这一段时间正是周文凋弊,礼乐制度逐渐崩溃的时代。据孟子所言,孔子作《春秋》,乃是为了让“乱臣贼子惧”,《春秋》的微言大义似乎是要复兴礼乐。然而《春秋》经文本身并没有直接阐发礼的文字,所以只能通过《三传》来看出一些消息。由于《左传》纪事翔实,本文将据此来了解春秋时期士大夫对于礼的理解以及其与当时人们的俗常之礼和后来孔子之礼的比较。

一、俗常之礼

“礼”的起源有很多说法,然而周公制礼作乐的传说则显示了周代礼乐制度的发达。礼作为调节各阶层政治秩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王国维通过对甲骨文的考证认为礼字最早指以器皿盛两串玉献祭神灵,后来也兼指以酒献祭神灵,又后来则以礼指一切祭祀神灵之事。而杨宽在《冠礼新探》一文中进一步指出:“‘礼’的起源很早,远在原始氏族公社中,人们已经惯于把重要行动加上特殊的礼仪……这些礼仪,不仅长期成为社会生活的传统习惯,而且常被用作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社会组织和加强部落之间联系的手段。进入阶级社会后,许多礼仪还被大家沿用着,其中部分礼仪往往被统治阶级所利用和改变,作为巩固统治阶级内部组织和统治人民的一种手段。”[1]262

王国维的考证说明了后来的礼的日常仪式来自于祭祀所需要的仪式固定性,杨宽则认为不单单是祭祀,只要是重要的行为,那么伴随行为本身的还有附加其上的特殊礼仪,而这些礼仪一般固定为一系列的象征性动作。这就是说礼仪或者仪式本身具有一种规范性,这种规范性由于其固定性,就作为阶层、权位、身份等的象征,最后则表现在它能使人们各安其分,各守其职。

如《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所谓:“有威而可畏谓之威,有仪而可象谓之仪。君有君之威仪。其臣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有其国家,令闻长世。臣有臣之威仪。其下畏而爱之,故能守其官职,保族宜家。顺是以下皆如是,是以上下能相固也。……故君子在位可畏,施舍可爱。进退可度,周旋可则。容止可观,作事可法。德行可象,声气可乐。动作有文,言语有章。以临其下,谓之有威仪也。”[2]1194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指的是仪式本身所带来的作用,它体现了伴随着礼仪的宗法政治秩序。这种秩序的可能乃是建立在整个社会的礼乐氛围的基础上,以及其所带来的价值认同和自觉遵守。由于礼仪的繁复,使得每个人都纳入仪式的视野中,并在仪式中体验/体现自身的价值。这种留有上古祭祀遗迹的仪式本身,在没有遭到巨大破坏之前,有其自身的牢固性。

然而,在这一套制度实行几百年之后,人们对它的认同越来越低。因为随着时代的前进,有一部分仪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发展,使得人们对其进行不断的调整。由于这种调整或者说损益是合情合理的,以至于很难说是对礼制本身的破坏或变革。但是,正是因为这样的调整,使得礼制变得并非牢不可破,而僭礼行为也越来越多。固然僭礼的行为一般并非是礼制自身调整的结果,而是由于背后的政治秩序发生改变,同时又牵涉经济生产的变化等等。但这种因应时势的礼制调整仍不免会成为一种口实,最后导致礼乐秩序的崩坏。

那些固守礼制而不懂变通的人,倒成了形式主义的代表。如《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记载: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2]397

这个故事很清楚地显示了礼制的崩溃,这种崩溃不在于由于遵守礼仪而战败,而在于礼制内部本身出现了冲撞,即大礼与小礼,大节与小节的冲突。宋襄公的失败在于他明知这种遵礼行为会导致战败,甚至会“亡国”,然而却依然振振有词,因为他自认为遵守了礼仪。这当然是一种形式主义,然而却并没有违背礼制。宋襄公之所以成为嘲弄的对象,一方面是礼制本身出现了一些问题,另一方面是人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而开始有了新的观念和想法。

这就是为什么春秋时候一部分士大夫对“礼”产生新的认识,因为完全的仪式本身在没有全体遵守的氛围下是没有意义的。那么最后只能从现实的政治效用出发,将“礼”作为政治秩序原则,使“知礼”与“善政”联系在一起。

二、《左传》之礼

从《左传》的记载来看,当时的一部分人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尤其是其中的“礼-仪”之辨,显示出他们对于礼有着与以往不同的看法。

《左传・昭公五年》记载:公如晋,自郊劳至于赠贿,无失礼。晋侯谓女叔齐曰:“鲁侯不亦善于礼乎?”对曰:“鲁侯焉知礼!”公曰:“何为?自郊劳至于赠贿,礼无违者,何故不知?”对曰:“是仪也,不可谓礼,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为国君,难将及身,不恤其所,礼之本末,将于此乎在,而屑屑焉习仪以亟,言善于礼,不亦远乎?”君子谓叔侯于是乎知礼[2]1266。

鲁昭公在访问晋国的各种仪典之上,其进退应对都能合于礼数,没有什么失礼的地方,但是晋臣女叔齐却批评昭公不懂“礼”。显然这里的“礼”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仪式礼数了,而是出现了一些变化,也就是“礼”与“仪”的不同之处。在女叔齐看来,“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也就是说,应当从国家政治秩序的建立来判断是否合乎“礼”。一个知礼的君主治理下的国家应当是秩序井然的,作为国君对于礼不再仅仅是进退有度的仪式,而更要“知其然”,即知“礼”之政治效用,并能够付诸实施。这种对“礼”的认识,是在当时礼崩乐坏的情形下对俗常之礼的转向。

无独有偶,郑国的子大叔也有类似的看法。《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载:子大叔见赵简子,简子问揖让周旋之礼焉。对曰:“是仪也,非礼也。”简子曰:“敢问何谓礼?”对曰:“吉也闻诸先大夫子产曰:‘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气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淫则昏乱,民失其性。是故为礼以奉之。”简子曰:“甚哉,礼之大也。”对曰:“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是以先王尚之,故人之能自曲直以赴礼者,谓之成人。大,不亦宜乎!”[2]1457

在这段子大叔论礼的讲话中,更是将“礼”上升为天地经义,其与“仪”的距离也越来越远。礼的要义是上下之纪、人伦之则,而不是仪节度数,并且把礼的合法性奠定在天地的自然法则的基础上,显示了一种天人相应的可能。不过这种对应关系仍显粗糙和简单,其自然根据与孔子的内在根据以及后来的孟子的天性根据,还不尽相同。但其试图从根本上,尤其是政治原则和天地法则,来诠释“礼”,显示了春秋时代士大夫对礼的重新认识。

三、孔子之礼

虽然《左传》里讲到孔子的地方不多,共有三四十条左右,我们仍可以从中窥见孔子当时的形象。这种形象与《论语》中的孔子未免有些出入,但是对于孔子知礼方面则是一致的。《左传・昭公七年》记载:孟僖子病不能襄礼,乃讲学之,苟能礼者从之。及其将死也,召其大夫,曰:“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吾闻将有达者曰孔丘,圣人之后也……我若获没,必属说与何忌于夫子,使事之,而学礼焉,以定其位。”[2]1296这是通过孟僖子的话来烘托出孔子的形象,可见当时孔子以知礼而闻名。那么是在什么意义上说孔子知礼,如果仅仅只是熟悉礼仪制度似乎不足令人如此钦佩以至于临终托付。

事实上,孔子对礼显然有自己的看法,由于孔子并不希望抛弃礼乐制度,所以这种看法是在春秋礼崩乐坏背景下又需要维护礼的权威而产生的,然而又必须对旧礼进行新的诠释。因为《左传》所记录的士大夫对礼的新认识,已经在不断适应时代的需要,而孔子则进一步提升了其内在根据。这一点,牟宗三将其概况为“开辟价值之源,挺立道德主体”,他认为“仁这个观念提出来,就使礼乐真实化,使它有生命,有客观的有效性”[3]49。

这是牟宗三的讲法,从《论语》来看,孔子以仁释礼,把礼的基础奠定在仁德之上,使礼更具内在的丰富性。《论语・阳货》:“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4]388《论语・八佾》:“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4]43这些直接反映了孔子将仁作为礼的基本条件的观念,缺乏仁的内在根据,礼就简单化为仪式,徒具形式,而丧失其根本意义。

鲁成公二年,卫孙桓子为答谢仲叔于奚,许之“曲县、繁缨以朝”,孔子就此评论说“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礼,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2]788这里的“礼以行义”和《论语・卫灵公》:“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4]339几乎完全一致。这种“义内礼外”的思想表明其与《左传》中士大夫对礼的看法的不同,如果说《左传》中士大夫们由于对礼仪的形式主义的批判而转向礼的实际政治功能,那么孔子则是从外在的礼转向礼的内在根据。他所要解决的不仅仅是礼作为一种维护政治秩序的手段,而且是礼作为人所必须守护的内在价值。这大概就是牟宗三所说的使礼更具生命化。

礼与仁的关系,当然并不是孔子的首创。《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孔子在评价楚灵王时就引用了古志“克己复礼,仁也”[2]1341。但是,把仁作为礼的内在根据,则是孔子的发明。至此,孔子往往用仁与不仁来评价一个人的德行。《左传・文公二年》记载:臧文仲“大事于大庙,跻僖公,逆祀也”,孔子评价说:“臧文仲,其不仁者三……下展禽,废六关,妾织蒲,三不仁也。”[2]525《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记载: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2]1192

这样的评价比用是否合乎礼来评价一个人显得更为深刻。而实际上,孔子除了仁之外,还包括义、忠等比“礼”更具内在价值的来评价。《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公为与其嬖僮汪乘,皆死,皆殡。孔子曰:“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可无殇也。”冉有用矛于齐师,故能入其军。孔子曰:“义也。”[2]1660《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记载:仲尼闻魏子之举也,以为义,曰:“近不失亲,远不失举,可谓义矣。”又闻其命贾辛也,以为忠[2]1496。

这样孔子就尝试以仁来解释礼,使得礼作为有了可能,其内在源泉永不枯竭。所以尽管实际上的礼已经崩溃,而作为人内心的礼/仁则永远鲜活。

参考文献:

[1]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第4篇:对现代礼仪的看法范文

[论文摘要]礼仪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促进历史发展、社会文明进步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今,我们应传承中华礼仪优良传统,以推进精神文明的建设,加快我国文明、进步及和谐社会的创建。本文试从礼仪的历史价值和社会功能的角度,对社会现实交往中,礼仪原则及规范的理论意义及具体实践作一探析。

我国经历改革开放三十年,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和繁荣。当进入一个新的历史腾飞时期,我们需要从先人留下的丰厚文化遗产中,继承和发扬中华礼仪优良传统,以激发当代民族的创造和进取精神,实现对文明、进步、健康、和谐社会的创建。

纵观历史,礼仪对促使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及地区兴旺发达和文明进步程度的标志,并能体现一个民族精神面貌、文明水平的高低。随着当今时代的开放,社会交往日益频繁,礼仪作为人类社会交往的准则,社会成员须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愈来愈显示其不可取代的重要功能。由此,在当今时代,我们全社会需要高度重视礼仪的学习及研究,作为参政党,应责无旁贷的为礼仪精神的传承、礼仪在实践中的运用作出努力。

一、弘扬“礼仪”精神

礼仪,作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的延续,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并以礼仪文化的历史悠久及影响深远为世界所景仰。我国传统礼仪,即儒家所提倡的“礼”,它所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包括其典章制度、宗教、法律,以及伦理风范、生活方式、做人本分。WWw.133229.CoM随着历史的发展进步,我国传统礼仪在其延续中不断扬弃和完善,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礼仪不仅表现为外在的行为方式,如礼貌、礼节、礼宾等,还具有其深层的精神内涵,即思想道德及品格修养。显然,礼仪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更合乎人性,并更有利于时代的进步。

从礼仪的社会功能来看,它虽不同于法律功能具有的强制性,但表现出的自律性、内控性和预防性的功能特征,其约束作用更广泛深入、更易于接受,并且对社会个体人格的要求更高。我国现处于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时期,需要倡导礼仪精神,通过“礼仪”的方式,化解种种矛盾、冲突,平衡各种利益关系,创造其互利共赢的局面。审视历史的发展,不可否认,人类生活既要受自然规律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也要受社会规律的影响和制约,社会规律则指道德、法律和礼仪。因而,不可忽视礼仪精神对于当代的重要意义,我们应从民族传统礼仪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其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二、遵循“礼仪”原则

人类社会发展史可谓一部人类交往史。对此,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见,无论何种社会关系,都必须通过社会交往表现出来。因而,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人们只有遵循礼仪的基本原则,才能实现有效交往,达到预期目的。

1、“相互尊重”为首要前提。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著名“层次需求论”,为我们揭示了“尊重”在人际交往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每个人都期盼得到外界重视,注重自我尊严的维护,因而唯有做到交往中的相互尊重,才能建立和保持和谐、愉快的人际关系。相互尊重原则,主要指交往中应尊重对方的人格、信仰、习俗、个性及兴趣爱好等。当今,此原则已被世界各民族视为人与人交往的道德底线。

2、“社会道德”为基本准则。社会道德是社会全体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从历史来看,作为个体的行为准则及价值取向,是通过社会舆论、内在信念、传统习俗的力量,来实现对各种社会关系的调整。因此,作为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约定俗成的礼仪规范,不同于法制规范带有强制性,必须依靠道德来维护。从某种意义上说礼仪是道德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而道德则是构成礼仪的内在基础。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要求的是一种秩序道德观,即要求个体在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条件下求得自身发展。社会道德反映了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们共同相处、彼此交往的最一般关系,它维系着不可或缺的公共秩序和纪律,我们应当奉行这一原则。

3、“平等相待”为情感基础。作为人类先进社会形态的社会主义礼仪,竭力倡导交往中“人格平等”的礼仪原则。这一原则表明,在礼仪面前,只有辈分、长幼、主宾的区分,而无贫富贵贱之别。诚然,在商品经济的社会中,由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环境条件的优劣之分以及个人客观机遇的不同,造成了贫富差别的现象,但社会交往中的以礼待人是不可因人而异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推崇的不嫌贫爱富、趋势附炎的高尚品德,便说明这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所共同建立和维护的一项重要的礼仪原则。作为参政党成员,理当自觉遵守和维护这一原则。

4、“诚实守信”为必要条件。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皮注森曾做一项社会实验,在一张问卷表格上罗列了达500多个描述人的形容词,其问卷的调查结果表明,社会人际交往中成败的必要条件,取决于是否“真诚”。而作为“真诚”的外在表现形式、反映一个人行为规律性和稳定性的“守信”,则表现为交往中的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表现出为人处事的信誉和坦然。孔子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确从现实来看,“守信”俨然是对当今社会存在的讲空话、套话、假话等不良风气的严厉抵制。作为参政党成员应明白,在广泛的社会活动中,唯有奉行“诚信”的原则,才能提高自身信誉度,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三、践行“礼仪”规范

当今,人类处于一个文明、开放的时代。无疑,一个时代的开放意识愈浓,其社会交往活动愈显示出它的价值,而作为维护健康和正常社会生活的礼仪规范,则更体现了其不可取代的作用可以断言,在现代社会,礼仪可以有效的展现施礼者和受礼者的教养、风度与魅力,因而处在社交活动中的个人仪表、仪态及礼貌规范,通常对其交往效果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大量实例证明,一个具有良好礼仪风范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以其端庄的仪表风度、得体的言谈举止、高雅的修养品味等,令自身形象生辉,在各种社交场合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第5篇:对现代礼仪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高职学生;礼仪教育;现状问题;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2 — 0146 — 02

当今社会,随着“自媒体”的迅猛发展,信息快速传递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主要的特征之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人们的交际范围更加广阔,沟通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高职学生如何掌握沟通能力,就直接关系到其能否在信息流爆炸的社会中实现个人的价值。礼仪,作为人际沟通最为基本的法则,是每个合格的高职学生都必须修习的。礼仪教育,在素有“礼仪之邦”美誉的中国本不应该成为问题。然而,随着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功利化倾向不断加剧,以礼仪教育为代表的人文课程被不断削减,并淡出了校园。

一、高职学生礼仪教育的现状分析

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更趋全面。随着用人单位规范化发展不断深入,礼仪在交流中的重要性和规范性也更加突出。特别是在商务工作中,职业礼仪已然成为职业圈最为显著的标准之一。然而,在高校中,礼仪教育却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多以选修课、讲座的形式开展。在各大、中、小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之际,礼仪教育却依然无法得到足够的重视。这种忽略礼仪教育的做法直接造成了学生对礼仪的轻视,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当前,高职学生的礼仪教育的现状堪忧,应当引起高职教育界的高度重视。

(一)礼仪教育意识淡漠与社会需求脱离

首先,从学校层面看,礼仪教育早已被剔除出高职学生教学大纲,内容多倍稀释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公共课程当中,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实际受到的礼仪训练微乎其微。其次,从教师层面看,多数教师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技术的传授与培养,却几乎从未对学生进行职业礼仪方面的培训。笔者在校内对100位教师(包括专业课程教师、通识课程教师、思政辅导员)进行的调查发现,仅有10%不到的教师会对学生提出职业礼仪方面的问题。最后,从学生层面看,学生本身对礼仪教育的认识也比较混乱,接受调查的200名学生中,有19%的学生认为非常需要职业礼仪方面的训练,却有68%学生认为职业礼仪方面的培训可有可无,更有13%学生认为增加职业礼仪课程会加重课业负担。

相应的,笔者从《高校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中的统计发现,有28.5%的用人单位反馈,学校应当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礼仪的教育;并有35%的受访单位在“您认为我们的毕业生最缺哪些技能”一栏中填写了“礼仪”、“礼貌”等相关词句。可见,学校在礼仪教育方面的缺失已经引起了社会以及用人单位的重视,关于加强礼仪教育的呼声也在不断加强。

(二)礼仪教育理论缺位与教学需求脱离

受到教育功利化倾向的影响,礼仪教育不但淡出了高职学生的教育大纲,也渐渐淡出了教育者研究的领域。关于礼仪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等问题的理论研究渐趋式微。礼仪教育教材严重不足,师资队伍随之流失,一时间难以组织起有效的礼仪教育实践工作已然成为现实。同时,很多高校和社会单位用非常高昂的代价请来专业人士给学生做讲座,搞突击培训。这一方面凸显了当前高校礼仪教育的尴尬,另一方面也违背了教育规律,没能真正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

(三)礼仪教育实践落空与人本需求脱离

当前,经济社会进入深刻调整期,对人的认识也愈发全面。我们曾一度将人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工具。在强调人的工具价值时,我们将人性扭曲到了极点。20世纪来的大学生都应记得, 那件最为轰动全国的大学事件—— 马加爵杀人案。从那以后, 全国人民都开始质疑中国的教育和大学生自身的素质, 也引起了教育界对高中和大学素质教育的改革。〔1〕同时,“新生适应性问题”在各大高校愈演愈烈,甚至有学生因不能适应新的人际环境而选择放弃学业。这些问题都从一个侧面凸显出礼仪教育实践落空导致青年学生无法掌握处世原则,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因此无法得到满足。

二、 高职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礼仪教育,是生活教育的一部分,是教育完成育人目标的基本内容。礼仪,承接着一个社会框架的传承,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基准之一。很难想象,一定社会在出现礼仪文化断层时会发生怎样的动荡。因此,将礼仪作为一种经验传递给下一代是尤其必要性的。学校教育作为经验传递最主要的形式,在其教育过程中给学生传递足以维系社会稳定发展的礼仪经验更是应有之义。高职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可以从自然性和社会性两个维度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礼仪教育是高职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要求

全面发展,是先贤给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指示。教育唯一的目的就是帮助人们实现个性、自由、全面的发展。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是做人的基本要求。〔2〕可以说,礼仪是社会生活的游戏法则,是解决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的重要经验,是人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生的发展,一方面要有足够的专业技能去应对技术问题,另一方也要有充足的礼仪修养去树立个人形象。礼仪教育,是补足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短板的重要手段,是高职学生避免沦为“工具人”的重要一环。礼仪教育是提升高职学生认识世界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其思考人与人关系的重要伦理指标。

(二)礼仪教育是高职学生实现社会价值的要求

高职学生,作为实用性技能的习得者,必须具备良好的社会融入性才能使个人价值得到实现,进而为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贡献。应该说,融入社会是高职学生社会属性发展的要求。同时,教育的社会功能在于其能帮助社会群体实现不断自我更新,进而使得该社会群体得以长存。换句话说,我们是通过教育将已有的经验、法则、思想、信仰等标准行为样式传递给幼小的一代。礼仪教育作为传递经验法则的重要内容,是满足高职学生融入社会的需求的关键环节。

礼仪教育,无论从高职学生个人的自身发展还是服务社会发展需求都是势在必行的。它是高职学生掌握职业技能,养成职业素养的必然要求。因此,在高职学生群体中开展行之有效的礼仪教育有其必要性。

三、 高职学生礼仪教育的路径分析

多年来,我国教育界,尤其是高职教育界,礼仪一直被视为学生天然之品质,缺乏进行礼仪教育的系统性认识。学校、教师多对当前高职学生缺乏礼仪素养不高倍感痛心,却少有究其原因者。高校中,礼仪教育形式化严重,更谈不上让学生受益。高职学生礼仪教育应明确其教育目标、理念、内容、方法,找到切合高职学生特点的礼仪教育模式,将学生特别需要的职业礼仪在专业教育过程中予以渗透。高职教育不仅要让学生不但拥有出色的职业技能,更要让学生拥有深厚的职业礼仪和职业道德。礼仪教育作为一种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不但要在课程设置上做到科学合理,也要在礼仪教育环境的建设上做出探索和尝试。

(一) 高职学生礼仪教育课程设置

当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特色鲜明,各校也在加强专业建设方面不断深入探索,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践也取得较大的成功。但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设置普遍被忽略,礼仪教育的课程化设置更是鲜有探索。笔者认为,结合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礼仪课程可以嵌入到公共选修课和专业教育的实训环节。

1. 公共选修课的设置

目前,各高校人文素质方面的选修课制度已基本形成,一般高校公共选修课学分在4—10分不等,选修课程的设置也相对丰富,基本能满足学生选课需求。但是,各高校根据自身实践,在选修课的设置上多遵循教师自愿原则,课程设置缺乏延续性。笔者认为,礼仪教育列入选修课程计划,以保该课程的延续性尤其必要性。其次,礼仪课程师资力量培养应列入学校人才培养计划,制定支持礼仪课程教师进修培训政策,保障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和活力。最后,重新衡定选修课程学分比例,适当增加礼仪教育课程的学分,吸引更多学生选报该课程。

2. 专业实训环节的职业礼仪教育

专业实训环节的设计是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模式最为主要的特征。当前专业实训环节主要解决学生将技术理论转化为技术能力的问题。因此,在实训课程中安排了大量由实训教师指导的职业模拟环节。笔者认为,在这一环节中将相应的职业礼仪教育渗透到该环节中,不但有助于完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设计,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掌握相应领域的职业礼仪,更有利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

(二) 高职学生礼仪教育环境建设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约翰·杜威认为:“直接教育是不可能的,教育只能借助环境来间接达成。”〔3〕礼仪教育,作为一种思想观念的传递显然是无法通过强制性的灌输实现的。高职学生群体的礼仪教育也需要借助一定的环境才能实现。这种环境并不是物理上的时间空间,而是指与高职学生个人活动相关的支持或阻碍条件。笔者认为,可以从校园环境建设和课外实践模块设计两方面入手。

校园环境建设,即按照礼仪教育的要求对高职学生所处的校园进行综合设计。在实训场地,布置符合职业礼仪要求的环境因素,影响学生在实训情境中礼仪表现。在生活场地,布置符合公共礼仪要求的环境因素,影响学生在公共生活中言行举止。校园环境建设还包含人文环境的建设,尤其是教师队伍的礼仪教育。教师应当尤其注重对学生的职业礼仪意识传递。

课外实践,是礼仪教育课程设置体系中的一环,是礼仪课堂教育的重要补充,是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所必不可少的环节。学校通过举办学生礼仪队等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到礼仪课程的实践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提供优质的利益服务。

四、 结语

当前,因缺乏系统性的礼仪教育对高职学生的影响已经日益凸显。多年来的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都不同程度的显示,高职学生的礼仪素养对企业用工意愿的影响愈发强烈,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高职院校,在不断推进专业技能教育改革创新的同时需要将礼仪教育的短板补齐。可预见的是,在未来严峻的职业竞争环境中,具有较高礼仪素养的高职学生将更受青睐。如何开展礼仪教育,是摆在所有高职院校面前的难题。一方面,高职院校在礼仪教育问题上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多数高职院校在礼仪教育实践缺乏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礼仪教育,作为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通过课程设计进行经验和知识的传递,也需要通过教育环境设计对学生进行隐性教育,并且隐性教育在礼仪教育的整体设计中应得到高度重视。

〔参 考 文 献〕

〔1〕杨帆.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现状和发展策略〔J〕.科技信息,2007,(36).

第6篇:对现代礼仪的看法范文

2016年11月14日晚的新清华学堂里,彭林教授接续梁先生对“半人时代”的批评,与现场的千余名年轻人共话,传统文化语境之下“人何以为人”。他以体育比赛中的风度和修养为例,从运动员的举手投足谈到2008奥运会开幕式上的礼仪行业化问题,无一不映照出当今时代中国人礼仪和精神的缺失。

“失敬了”的体育明星

所谓礼仪,就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及其表达形式,是人们用于表现尊重的各种规范的、可操作的具体形式,即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则。体现在现代体育上,是指人们在体育活动中应该具有的表示敬重、友善和友好的行为规范。体育礼仪涉及体育活动、体育活动参与者与体育仪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张继科作为“问题球员”,他在成绩上升的同时,“问题”也不断出现,甚至升级。2004年,张继科因为严重违反队规,被国家队开除。而开除的具体原因,国家队到现在都讳莫如深,据说是因为恋爱、等。两年后,他才重返国家队,却没有哪个教练愿意收留。2009年,张继科又因为不服从现场教练钟勇的管教,痛失世乒赛单打资格。

在2011年的荷兰鹿特丹世乒赛男单决赛中,张继科以总比分4:2战胜队友王皓,拿到了自己职业生涯第一个世界冠军。不过让人铭记的是张继科赛后激情的庆祝方式,他在躺地站起来后将上衣一撕两半,并脱下衣服露出健硕的身材。这一幕让比赛成为经典,即使多少年过去后也许不记得结果是什么,但是张继科撕衣庆祝的场面永久长存。

赛后张继科在采访中表示:“自己当时这一举动,没有说犯了什么惊天的错误。”他延续了这种独特的庆祝方式,同年的世界杯决赛,他夺冠后脱衣露出背后的雄鹰纹身,让现场所有的人以及电视机前的观众瞠目结舌。

到2014年德国世界杯的时候,决赛中张继科4:3战胜队友马龙拿到了自己第二个世界杯冠军。赛后他非常兴奋,激动地转身向一块广告牌飞踹,广告牌瞬间粉碎,意犹未尽的他又奔向场地另一端,再次踹碎了另一块广告牌,最后还把衣服脱了扔给了观众。旁边的马龙默默地看着疯狂的张继科。张继科这次的举动不只受到了舆论的谴责,也招致了国际乒联严重的处罚,取消了他45000美元的冠军奖金。

新华社发表评论:“张继科之行为有悖体育精神和社会公德,他必须为这种显失分寸的举动付出应有的代价。运动员参赛,在展示自身竞技水平之外,张扬、创意的个性表达无可厚非,但亦要守住底线,对那些损毁国家形象之事、让祖国蒙羞之举不可姑息。”

这个评论不到半个月,张继科又在11月9日结束的2014年全国乒乓球锦标赛男双决赛中,在接许昕的一次扣杀时出现失误。他突然把手中的球拍重重摔在球桌上,不仅遭到裁判的黄牌警告,还引来现场观众的一片嘘声。

早在2009年全运会时,时任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的蔡振华就曾将不尊重裁判、摔拍子、踢挡板、打电话等列为了不雅行为,还禁止运动员在比赛期间出现这样的行为。

一部分中国运动员好像从不在乎现代体育礼仪的界限所在,仍然活在“用成绩说明一切”的时代。众多张继科们的“不拘小节”体现在国际体育赛事的各个环节。在赛后的会上低头玩手机,全然不顾在场记者不断交头接耳已成为司空见惯的行为。国际乒联主席沙拉拉曾向中国乒协发出一封信,批评中国球员“职业素质与球队的成绩并不相称”。

体育礼仪应当高于胜负

体育仿佛已经来到了当年梁思成所断言的“半人时代”,彭林教授对此痛心疾首。在他看来,除了个人的仪态风貌,从一个人对待他的对手特别是手下败将的态度上,更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修养。而张继科们的种种表现,是没有完全尊重对手的表现。这里还有一个更为极端的例子,当年拳王泰森一急,把对方的耳朵咬掉。在本质上来说,这些行为都是对现代体育礼仪的一种蔑视。

中国古代体育,包括宫廷体育和民间娱乐,都有一个程式或规则来体现现代体育文化中的“礼”。例如,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在各种礼仪场合举行的射箭活动(也就是射礼),就严格按照礼仪规范进行,并在音乐的伴奏下完成动作,是体育和礼仪文化、教育和艺术相结合的典范。我国古代足球重要史料《鞠城铭》记载“其例有常”,说的就是比赛始终要有一个稳定的竞赛规则,比赛双方都必须按照规则来进行,必须合乎竞赛的“礼”。这些都对后世体育礼仪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要追溯中国的传统赛场礼仪,金庸武侠小说里处处是优秀的范本。在金庸的笔下,比武过后是连连作揖,嘴上还得说着“失敬了”。网球冠军李娜,赢了球之后拍两下手就走了,宠辱不惊,反而彰显了她的实力。

同样作为运动员,90后巴西华裔乒球国手桂霖显然更懂得“体育礼仪高于胜负”的道理。她在今年8月7日的里约奥运会女子乒乓球单打比赛时,示意主场的巴西观众“安静”。因而登上媒体版面,中国体育迷大呼感动。虽然这个行为在她看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乒乓球是一项需要高度集中精力的运动,运动员也需要绝对的安静。但是天性热情的巴西人热衷于直白的表达情感,像观看足球比赛一样在场馆里呼叫。在8月7日凌晨的比赛中,桂霖第一轮的对手是来自西班牙的德沃拉克。面对实力不如自己的对手,桂霖在比赛中很快取得了领先优势。当比赛进行到第5局时,桂霖拿到了10比6的赛点,看台上的观众开始使劲嘘德沃拉克――他们希望代表巴西出战的桂霖能赢。

这让桂霖哭笑不得,她不得不做出“安静”的动作示意观众尊重对手。最后,桂霖顺利地以3比2击败了对手,这是她实力之内能够做到的事情。德沃拉克坦言,她在开局的时候确实受到了影响:“这场比赛的气氛和我从前熟悉的氛围有点不一样,但是也并未造成太大的影响。除了以1比11丢掉第一局,后面的比赛我都很专注。”

赛后桂霖表示:“乒乓球是一项需要安静的运动,球员在场上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当时除了我的比赛,现场还有另外三张球台也在进行比赛,我觉得因为我个人而影响到其他人的比赛是不对的。”众多网友对桂霖的举动连连称赞:“作为东道主运动员,能够在占上风的情况下制止主场球迷嘘对手,确实还挺感人的。” 桂霖所为不仅体现了个人的修养,也体现了她所代表的团队和国家。

中国作为一个体育大国,世界冠军数不胜数,我们的运动员,从来不缺乏优秀的职业素养,缺的是基本的体育礼仪。传统礼仪的失落逐渐让张继科们逐渐失去了行为准则。

“典章制度”与“法庭上的通行证”

中国古代的“礼”,涉及范围广泛,几乎无所不包:典章制度、朝政法规、生活方式、伦理风范、做人本分等等都是礼的范畴,而今天的“礼”则主要是指人际交往中为了维护正常社会秩序而逐渐形成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它的根本内容是“约束自己,尊重他人”;目的是为了让人们能轻松愉快地交往;基本原则是“为他人着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是礼仪的精髓。

西方国家的“礼仪”一词,据说始于法语etiquette,原意是“法庭上的通行证”。古代法国的法庭,把那些进入法庭后所必须遵守的规则都写在通行证上,发给进入法庭的每一个人,让他们遵守。不难发现,这中间的涵义和中国古代的“礼仪”已经十分接近。所以当这个单词进入英语后,就演变成“人际交往的通行证”这样的涵义,也就可以与汉语中的“礼仪”相对应了。经过不断演化,英语中的“礼仪”涵义逐渐明确起来,目前相关英语单词主要有以下四个:courtesy(谦恭有礼的言行、礼貌、风度),etiquette(礼仪、礼节和各种规矩),protocol(外交、军事等特定领域里的相处准则),rite(仪式、典礼,也泛指习俗中的礼仪行为)。

总的说来,礼仪是一个人“修身养性持家立业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明白了什么是礼仪,就很容易地理解什么是现代体育礼仪了。

第7篇:对现代礼仪的看法范文

诸多关于礼乐文化的典籍中,《周礼・仪礼・礼记》是最能反映宗周礼乐文化的书。金文达老师在他所编的《中国古代音乐史》中谈到周朝的礼乐制度相传为周公所制,规定了吉礼(祭礼)、军礼(行军,出征)、嘉礼(婚宴,加冠)等,是贵贱有差、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实行所谓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1]可见礼乐作为一种及其重要的音乐制度存在于当时的朝代,为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的统治者所重用。[2]相对的食举乐亦是,《周礼・ 秋官・ 大行人》载:以九仪辨诸侯之命,等诸侯之爵,以同邦国之礼而待其宾客・・・・・・ [3]这便说明周代的食礼也是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食举乐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得到发展并为历代君王所用,成为后世礼仪制度的典范。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各朝各代的天子宴飨或诸侯之间宴飨的时候都会以歌舞乐的形式助兴。其实这种宴飨仪式早在周代便以成立了,可求证于《礼记・礼运》,其中记载:王每天吃饭时用十二口鼎,同时还伴有奏乐,膳夫先试尝王再吃。没有吃完的东西还得伴着音乐退回厨房,故有“以乐飨食”之礼的说法。《礼记・王制》记载:以三十年之通,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然后天子食,日举以乐。[4]283以及《周礼・春官・大司乐》中讲到:王大食,三宥(王初一,月半用膳加牲;三宥:三次进食),皆令奏钟鼓。王师大献,则令奏恺乐。 [4]51这便证明食举时是有音乐的。

食举乐中各个乐师分工不同,然而其中最让我们为之感动当属所用的美妙乐曲了。如《南陔》中“孝子事亲,当竭其力,父母恩之,昊天冈极。”般歌颂孝义及家庭和乐的句子;再如《由仪》中亦有歌颂父子有亲、君臣有义、朋友有信、夫妻相敬、兄弟相好等的诗句。由此得出食举乐中的音乐内容大多以宣扬君臣道义、文明礼仪为主,这便从音乐内容这一方面显现出周代食举乐的礼仪典范。

食举乐以其独特的形式存在于周代,其形式和使用场合在《周礼・仪礼・礼记》中都有详细的记载。主要存在于乡饮酒礼及燕乐中。乡饮酒礼主要活动是以敬老爱幼为主,音乐在我国周代乡学酒会中起到了烘托气氛辅助礼仪的一个作用。乡饮酒礼约分四类:第一,三年大比,诸侯之乡大夫向其君王举荐贤能之士,在乡学中与之会饮,待以宾礼;第二,乡大夫以宾礼宴饮国中贤者;第三,州长于春、秋会民习射,射前饮酒;第四,党正于季科蜡祭饮酒。不光乡饮酒礼的种类有严格规定,还有其中主客的拜见次序,及进出先后也有严格规定,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音乐在这种场合中的井然有序。据史料记载来看周代礼乐种类繁多,而燕乐在其中可谓是不可或缺。燕乐是诸侯和王公大臣之间举行宴事时的礼仪,整个过程都会以音乐做辅助,谓之“以乐飨食”。

在我国古代,礼乐是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的,尤以“礼仪之邦”的周代最甚。[5]而且在周代天子宴飨时的音乐与诸侯间的宴飨音乐是不一样的,如天子宴请群成的时候便会演奏《诗经・小雅》中的《湛露》,其中用比兴的手法将天子比作太阳,君臣比作露水,预示君臣要以君王的旨意行事,否则便像露水见到太阳一样消失。由此可知食举乐不仅仅是用在宫廷中,还被诸多的王公大臣所用。并且从《周礼・春官》中也可以看出,周代的嘉礼针对不同的场合都有严格的分类,也详细的标示出食举乐的作用,从一定程度上来讲,食举乐起到了活跃邦交,维系列国间友好和谐关系的作用。

周代的食举乐虽在各个方面没有之后音乐发展的那样有声有色、分类详细,但是根据周代的相关文献考察来看,足以说明食举乐在周代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音乐仪式,地位绝不亚于其它音乐种类。[6]它以独具特色的音色向我们展现了周代宫廷宴飨的盛大场面。虽然周代食举乐没有一个详细的定义和分类,但是根据史料记载来看周代的食举乐在当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后世朝代食举乐发展的雏形,也是现代礼仪的典范,促使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其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金文达.中国古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45-57.

[2] 郑祖襄.中国古代音乐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3-17.

[3] 高明泽.大戴礼记今译今释[M].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9-13.

[4] 陈戍国.周礼・仪礼・礼记[M].岳麓书社2006:167-198.

[5] 姚福申.中国编辑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79-83.

[6] 杨宽.周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98-220.

作者简介:

第8篇:对现代礼仪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礼仪课程;文化素质教育;礼文化;教学改革;探索

素质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而文化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指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去塑造和培养大学生的内在品格和修养,也就是塑造大学生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高品位的文化境界。人文教育有明显的教化功能,它作用于人的情感状态,影响和改变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个性等,最终目标是教会大学生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做文明人。现在一般认为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在文学、艺术、历史文化、哲学、伦理等学科中。而礼仪教育涵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我国的传统礼仪,强调内在德性的能动作用,把道德作为礼仪的依据,而不是把礼当作外在的、技术性的东西。因此,大学礼仪课程教学,应以能够揭示种种礼仪动作的道德依据的理论为重点,也就是以礼仪理论及其文化底蕴的探讨为重点。

多年来,在文化素质教育的理念下,在全院公选课“现代礼仪”、“社交礼仪”及旅游专业中的“旅游礼仪”课程教学和实践中,我们进行了不断的改革探索与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的实效。该教学研究已纳入学校教学改革的立项项目,其中“现代礼仪”课程于2004年被评为学院优秀课程。

一、研究课程教学目标,提升教育教学理念

礼仪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行为科学,是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为人们所认同和遵守的、以建立和谐人际关系为目的的行为准则与规范的总和。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道德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为人处世中,由道德伦理观念所反映出来的行为准则;从民俗角度看,礼仪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律己敬人的习惯方式。礼仪素质的好坏直接反映出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的知识水平、文化修养、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以及由这些而综合形成的外在的行为习惯。因此,大学生礼仪课程教学的目标就是历史与现实的研究,弄清礼仪的起源、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科学地阐明礼仪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为现代礼仪的发展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同时,还要明确现实生活中礼仪的原则、规范和标准,为人们提供符合一定道德要求、民族传统和时代精神的较为系统完备的现代礼仪知识。教改实践让我们充分认识到,高校礼仪课程教学的关键在于:一是加强礼仪理论的教学力度,二是进行各种各样的礼仪实践活动。

在明确了教学目标和培养规格,提升了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根据我院专业设置情况和礼仪教学实践,我们重新修订了“商务礼仪教学大纲”、“社交礼仪教学大纲”、“教师礼仪教学大纲”和“旅游实用礼貌礼仪教学大纲”。新大纲注重了礼仪教育与礼仪文化的有机结合,强调了礼仪规范的实践训练。新大纲具有如下特点:体现了民族性、世界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和教学内容重新整合的原则;具有较丰富的模拟训练和礼仪文化的理论内容。

二、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1.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体现着教育目标和培养模式。在提高和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理念下,构建现代的礼仪体系,要坚持民族性、世界性和时代性相结合的原则。一是继承民族传统礼仪中具有永恒价值和旺盛生命力的内容;二是吸收国际礼仪中具有积极作用和进步意义的内容;同时还要面向现代化,增加一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反映时代精神的内容,综合成一个新的科学,能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为此我们进行了如下改革:

(1)将“礼”文化知识贯穿始终

中国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钱穆先生说:“礼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人文精神的体现。大学生礼仪教育,由于学生已达到较高的文化水平,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理论把握水准,因此应重在理论层面,以探讨和把握礼仪文化的底蕴为主,包括礼仪的性质、起源和发展,礼仪的规律及礼仪的真、善、美等。在礼仪教学中,即让学生“知其然”,知道应当怎么做,又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懂得为什么要这么做。礼仪教育如果只是单纯传授礼仪的规范和具体操作的要求,而不注意对礼仪理论及其文化底蕴的探讨和说明,那么这样的礼仪教育实际上也是残缺不全的。这样的礼仪教育,虽然在培养学生循规蹈矩、照章办事方面可以立竿见影,但却不利于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充分发挥灵活自主的创造精神,达到礼仪应用的更高境界。因为具体的礼仪规范即便包罗万象,也不可能对所有情境中的礼仪都一无遗漏地做出明确的规定,而且许多杰出的礼仪典范,例如总理的许多礼仪风范,都是现代的礼仪规范中不可能找到先例的。所有这些,都有赖于对礼仪文化的深层把握。只有透彻掌握了礼仪文化的深刻底蕴,才有可能在无论怎样的复杂的情境中,面对无论怎样怪异或突发的问题,保持一种雍容大度、应付自如的礼仪风范,而不至于无所遵循,无所措手足而导致失礼。

(2)加强礼仪实际训练和实践

礼仪教育最终是要促进知向行的转化,导之以行,落实到礼仪的行为上。而礼仪行为的生成,仅有礼仪的知识和要领的认识还不够,它只是礼仪知识行为的指南,还必须有实际训练,把教学和训练结合,通过实际训练,使礼仪凝结在学生的行为上,进而引导他们身体力行,付诸实现,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注重教材建设

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建设首先需要建立相应的教材体系。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切合改革思想的教材是改革见成效的主要保证。根据高等院校的教学实际,我院专门设立了教材建设基金,推出了一套鲜明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系列教材》。由课程组编写,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礼仪修养》一书就是其中之一。我们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设计和制作了具有个性化特点的辅助教材课件,以提高教学效果。

2.深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个性化的学生,不仅体现业务素质,同时要注重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等。教学方法的不同,反映着不同的教与学及对教师与学生关系的认识,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礼仪教育不是单纯知识教育,它具有十分鲜明的操作性和实践性。

由于礼仪课程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不应该只是采取单一的教学模式,还应该与模拟训练和日常养成等方式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大学生毕业后需要求职,因此求职方面的礼仪规范是学生模拟训练的内容。另外,一是我院组建了礼仪队,不定期为学校、我院所在市进行礼仪宣传;二是每年举行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次全院范围的礼仪知识竞赛;三是学院每年十月进行礼仪文化节。这些丰富多彩的礼仪实践活动,使学生逐渐养成了文明礼貌的好习惯。

积极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是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有效途径。礼仪课程组十分重视教学手段的改革。几年来,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大力推进多媒体教学。一方面,我们自己制作3套CAI教学课件;另一方面,购置了多种礼仪教学光盘,建立了礼仪教学网站,大大提升了礼仪课程教学的现代化水平。

三、改革培养模式,优化培养体系

培养模式实质上是一个培养过程或培养控制的问题,它涉及众多控制要素。育人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要素,即知识、能力、素质、环境。对四个要素相互关系的处理方式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培养模式。为了优化培养体系,我们以提高素质为核心,以知识传授为手段,以培养能力为重点,构建现代化培养模式。首先,我们积极探索实施礼仪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的育人机制。利用课内课外,各个教学环节激励学生立大志,确定人生的追求目标;充分利用教学内容中人物的成长经历和学科体系构建过程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去激发学生,使科学素质的培养与人文素质的培养紧密结合。其次,教学中以课堂讲授礼仪知识、实验室模拟训练礼仪、日常养成和体现礼仪相结合。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学生融入课堂教学的氛围中,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在详尽介绍古代礼仪的形式和人文内涵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时代特征,为自己或社会设计传统与现实相结合的富有人文精神的成年礼、婚礼、相见礼等:用学到的传统书信知识,给父母、老师、同学写一封格式规范、文字典雅的信件。学生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提出了许多很有创意的方案。通过培养过程的改革与创立,优化了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四、强化课程管理,促进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不仅是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术水平问题,更重要的是管理问题。礼仪课程建设,需要强化课程管理。根据我院专业设置情况和礼仪教学实践,礼仪课题组制定了“商务礼仪教学大纲”、“社交礼仪教学大纲”、“教师礼仪教学大纲”和“旅游实用礼貌礼仪教学大纲”。我们将课程教学大纲、教师教案、教学案例、实习指导、参考文献目录及教学光盘全部制成电子课件,挂在校园网上。课题组教师不断地加强教学教研,分析研究教学内容、课程的理论体系、知识点,教学内容研究要求细化到教学单元、章节。建立了教师互相听课、评教和学生评教制度。教师开展的互相评课评价意见,及时反馈给学生。课题组还积极探索对学生要以素质考核为核心,知识、能力、素质考核相结合的考试方法与制度。考试形式采取多样化,如采用闭卷、开卷、论文、课题研究、现场模拟表演等考核方法,并给学生提供多次考试机会、分类分项进行考试。学生的总评成绩:作业(10%)+项目考试(30%)+期末考试(60%)。

第9篇:对现代礼仪的看法范文

什么是礼仪?礼仪是长期的社会实践生活中形成的人际间相互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在治国安邦、立身处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礼仪的重要性。“礼者,即为尊重自己、尊重别人;仪者,即为规范的表现形式。礼仪,就是尊重自己、尊重别人的规范的表现形式”。两千多年前的先哲传来充满历史沉淀而深邃的经典“不学礼,无以立。”在耳边回荡。

那么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提到商务礼仪,那么,什么是商务礼仪?它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商务礼仪是在商务活动中体现相互尊重的行为准则。商务礼仪的核心是一种行为的准则,用来约束我们日常商务活动的方方面面。商务礼仪的核心作用是为了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这样我们学习商务礼仪就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可以用一种简单的方式来概括商务礼仪,它是商务活动中对人的仪容仪表和言谈举止的普遍要求。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是孔子思想的经典名言。我们学习商务礼仪的目的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一般的待人接物的层面上,我们还应该对礼仪进行深层的分析。“礼”即“礼”的道德行为规范,它包括礼貌、礼节、礼仪,还有没有它的价值和意义呢?答案是肯定的。 “礼”是人类文明的表现形态之一,这就要求在管理中,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务必要讲礼貌、礼节、礼仪等。讲“礼”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要求;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亦称“礼义之邦”,有讲“礼”的优良文化传统。为了适应历史的发展,我们务必要“学礼知礼”,“立于礼”,以促进社会商业文明的发展。

通过对礼仪的学习,我们可以清楚的体会到“礼”的几个功能:

约束与规范是“礼”的功能之一。

儒家强调道德的内驱力,道德的自律与自觉,但也不忽视其约束机制。“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中的“齐”就是约束,即用“礼”来约束人的行为使之齐一,“礼”是人的行为的指导。 由于, 在周代“礼外无法”,“礼”具有法律的功能,因而它带有强制性和约束性。约束在现代管理中是十分必要的。在古代管理中用“礼”约束人的行为,在今天的现代管理的约束性是通过规章制度来实现的,因此建立合理的、科学的、系统的、适用的规章制度是现代管理中不可缺少的。最为重要的是,规章制度是否反映了管理的规律性。如果规章制度订得合乎规律,它不仅可以起到行为规范、行为导向的约束作用,还可以促进发展;相反,如果规章制度订得不合乎科学,只起束缚人的作用,它必将阻碍发展。

正身和自律是“礼”的功能之二。

“礼”的约束性是通过正身和自律来实现的。荀子说:“礼者,所以正身也”,“无礼何以正身?”正身和自律是一种自觉的道德行动,是“仁”的一种表现,它出自于人心灵的内在的规定性,礼仪是人的行为规范,为要身正和自律首先要具有仁德,也即是说只有具有高尚道德的人才能正身和自律。

自尊和尊重他人是“礼”的功能之三。

“礼”是人类社会特有一种社会规范,因而它就成了人之所以成为人的一种标志,人而无礼就必然否定了作为人的规定,人之要成其为人务要“自尊”。“自尊”是每一个人的人格尊严,作为领导者或管理者是为人师表者,更应该要自尊。所谓“自尊”不是妄自尊大,目空一切,而是通过高尚的人格理想、道德情操和利他的行为表现出来的人格尊严。按儒家的话来讲,就是要修身、正身而严于律己。 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对待自己,才是一个聪明的人,这样才能自尊,才能尊敬别人。

“和为贵”是“礼”的功能之四。

礼的重要作用,就是要讲中和最为可贵。过去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最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是,如有行不通的地方,即使知道中和而只追求中和,而不用礼来加以调节,也是不行的。也即是说,“礼之用,和为贵”之“和”是要通过“礼”来加以调节才能实现,没有礼的调节就不能达到人际之间的和谐与合作。

传递企业信息和传播企业形象是“礼”的功能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