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现代职业教育的认识范文

对现代职业教育的认识精选(九篇)

对现代职业教育的认识

第1篇:对现代职业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 现代教育技术 支撑

第一章 职业教育的概念和特点

1.1 职业教育的概念

职业技术教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传授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活动,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就业的要求,对受过一定教育的人进行职业素养特别是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其提供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实践经验的一种教育。主要是指职业技术学校教育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

1.2 职业教育的特点

(1) 职业教育的应用性: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大,经济和教育的联系更加紧密。

(2) 职业教育的实效性:即其培养学生的目的偏重于目前的实际应用,学生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应获取相关的职业技能并熟悉其应用环境。

(3) 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即要关注市场对劳动者要求的变化,不断更新教学新课程,将适用性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第二章 中等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面临的瓶颈

2.1 对中等职业教育理解中存在的偏见与误区

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偏见和误解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家长和学生本人对职业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存在偏差。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尤其是近几年普高与大学扩招的直接冲击,职业教育很大程度上仍受到社会的轻视,这种轻视不仅体现在社会公众及用人单位身上,而且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也存在着这种轻视现象,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例如,学生中考后升入高中阶段学习,重点高中、普通高中甚至职业高中都要划定录取分数线,唯独中专可以不需要分数就可以直接就读。虽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用意是可以方便更多的学生进入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教育,但社会公众和家长却认为不需要分数的学校肯定是没人愿读的学校,而进入这类学校就读的学生本人则更是感到自卑和没有前途。二是来源于职业学校本身。不少职业学校的主管人员和教师对中职教学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如"教学无用观"或"教学少用观",认为中职学校主要是抓就业,认为教学只是作摆设的样子而已,学时长短,教与不教都没有什么关系。也有不少教师存在着"单纯理论观和"单纯教学观",认为学校即教授理论基础知识,技能培训是用工单位的事,学校不用教,教了也自教。或者认为学校只管教学,只管发毕业文凭,至于学生拿到文凭能否就业,到什么地方就业那是学生自己的事。以上来自各方面的认识上的偏差和误区对于中职教学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建设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制约着中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2.2 生源数量不稳,生源质量逐年下降

由于对中等职业教育理解中存在的偏见与误区,社会上普遍轻视职业教育,许多学生宁愿花钱买普高也不愿意进入职业学校,从而使中职学校在招生问题上处境尴尬。这也是大多数中职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扰。由招生难所引发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生源素质逐年下降,导致中专、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不如相应的普通高中大专院校,而违规违纪现象也远超后者;二是职业学校办学成本增加,主要表现在招生成本和管理成本日益加大。就招生成本而言,近年来,各职业学校为了在招生中取得竞争优势,拓宽招生渠道,招生手段不断翻新,但本质上不外乎通过给招生高额回扣和给学生优惠两个方面。就管理成本而言,由于学生素质较低,部分学生不服从学校管理,破坏公共财物、浪费水电现象比较突出,学校不得不增加管理成本,请更多的人员,花更多的精力来管理。

2.3 办学资金缺乏,教学硬件不够

职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做",要学会"做",务必要有高水平的实验实训基地作为平台。尤其要办特色专业、特色职业教育,就必须有配套的硬件设施,让老师能够把理论和实际更好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学起来更容易些,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并且设备应与社会同步,及时更新,要用明天的技术培养今天的员工,学生到社会上才有立足之地。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由于办学资金短缺,难以有效地做好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如酒店专业没有实训室,初教专业没有足够的多媒体教室等。有的学校个别专业,学生从进校到毕业都未真正开展实训,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4 教师半路出家,软件不足

中等职业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培养和训练职业岗位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的教育,它具有专业性、实践性强,理论基础性宽、教学媒体多样、多变的显著特点。但我国的中职教育主要是从中等专业的学历教育转变过来的,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逐步演变过来的。这就决定了从事中职教育的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改行而来。对于理论课教师而言,一方面对最新的高科技缺乏认识和了解,另一方面教育观念滞后,上课缺乏吸引力,把学生本来应有的兴趣在长期的"念书"过程中给消磨掉了。部分专业教师也仅注重校内活动的参与性和教学工作,对劳动力市场和职业分析活动的关注度较低、专业实践能力不够。

2.5 专业设置杂而不精,缺乏优势

职业学校要形成特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的设置,职业学校能否满足社会的需求,能否吸引生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设置的科学与否以及发展的前景好坏。目前很多职业学校开办专业没有规划性,也缺乏远瞻性,往往只是随风而动,感觉社会缺少什么人才开办什么专业,往往等学生毕业了,人才却已经饱和;有的专业设置不切实际,硬件软件都不配套,就盲目开办,结果学生什么本事也没有学到,感觉就是个中介所。总体来说,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呈现杂而不精的特点。专业多,但缺乏精品,从而导致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学校缺乏特色,影响了中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6 中职毕业生缺乏竞争力,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毕业生就业出路的顺畅与否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广大家长和学生根本利益实现的重大问题,也直接关系到中职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近几年来,一方面由于中职毕业生学历层次较低、专业知识不够深厚,缺乏就业竞争力,加之受高等院校和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挤压,在求职过程中往往不被用人单位重视;另一方面由于中职学校重招生宣传,轻就业指导和培训,从而导致中职学生在就业中缺乏正确的定位,缺乏吃苦创业的精神、缺乏踏实敬业的作风,结果要么找不到岗位,要么找到岗位很快又下岗。

第三章 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和特点

3.1 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

现代教育技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理论与技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在国外己有近百年的历史,名称也几经修改。我国是在20世纪20年代以电化教育的名称从国外引进,至今也经历了几个发展时期。开始仅仅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在教学中应用,但随着学科、专业建设的迅速发展,教育技术学这个名称也越来越多地为广大专业教师所接受。一般认为,现代教育技术与一般意义的教育技术相比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冠以"现代"二字是为了与我国传统的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相区别,而着重探索那些与现代科学技术有关的课题,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和系统思维方法,使教育技术更具有时代的特色。

3.2 现代教育的特点

(1) 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质与内容:它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强调对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和管理,只要能和学习资源发生联系,学生就能以合适的方式进行学习。

(2) 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运用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发展性教学,应用教育技术不仅传授知识,更把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与素质培养统一起来。此外,注重对学生认知方法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和意义建构的途径获取知识。

(3) 充分运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用于教育和教学过程的信息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有卫星、广播、电视、互联网和虚拟仿真技术等。

第四章 现代教育技术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穿于个人职业发展全过程的一种教育。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大批有技术能力的专业型人才,但是,职业教育发展却相对滞后'仍然是我国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职业教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劳动力的素质水平。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仍然是当务之急。

4.1 可能性

4.1.1 教育技术促进了教学模式的变革

它要求教师要把主讲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教师要按照教学设计理论和教学内容对教学活动进行认真设计,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教学媒体不仅是教师讲解的工具,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教师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心理来使用教学媒体才能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学生逐渐从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转变为有机会参与教学、参与操作、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及掌握知识的主动地位。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将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得到正确发挥。在职业教育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要求转变教育思想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职业教育新型教学模式。

4.1.2 教育技术促进了职业教学方法的变革,提高了教学效率。

传统的职业教育方法强调课堂、书本、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严重阻碍和制约了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现代教育技术使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充分利用视觉听觉去获取知识,利用多媒体进行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

4.1.3 教育技术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关系到职业教育能否适应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的需要,现代教育不仅把知识和技能传递给学生,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因为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与应用本身就是创新意识的培养过程,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才能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自由地充分思考、主动探索、发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1.4 教育技术为职业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

教育技术不但可以为学生提供课本知识,通过网络还可以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育资源,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4.2 必要性

4.2.1 使用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现代人面临的不是知识危机,而是本领和技能的危机,传统的教育教学内容滞后,理论与实践脱节,课程设置陈旧,使毕业生理论有余,专业技术不足。而新的职业岗位不断涌现,这要求职校学生要具备在不同工作岗位之间流动的高度适应性。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会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变通能力大大加强。

4.2.2 使用教育技术来更新教育观念

传统的职业教育多停留在技能培训上。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式更加灵活,它强调教育贯穿于整个人生,将教育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推向了极限,为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服务提供了条件。

4.2.3 使用教育技术增强职业教育的操作性

当今世界,职业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越来越广泛地参与和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它与普通教育的区别在于实践性强,强调学用结合,重视把学习成果直接、快速转化为生产力。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可以提供实践和亲自操作的机会。利用网络、虚拟现实技术、远程实时技术,可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目的,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的解决能力。

4.2.4 使用教育技术扩大职业教育的规模

由于师资场地等因素的制约,传统职校教育不能使所有学生都能有效的学习。因此,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现代远程教育等方式有助于扩大职业教育规模、提高教学的效率。

第五章 结束语

现代教育技术在职业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劳动者素质、拓宽就业渠道的重要举措。因此,我们要加快改革的步伐,为发展现代化教育技术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庞世俊,王庆江."道本器末"与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文环境[J].学术交流,2007,(1)

[2] 吴玉伦.对近代职业教育早期阶段的历史评价[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1(1)

[3] 吴国荣.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研究(1866年-1911年)[D].2008.

[4] 葛锦林.对我国推行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的若干思考[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5] 吴水澎;对会计教育改革与发展几个问题的再认识[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5年02期

[6] 张俊瑞;刘东霖;;我国人才市场对财经类人才需求状况的调查分析[J].会计研究.2005年09期

第2篇:对现代职业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形象;教师职业形象;重建;专业自我

    教师职业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人们大多缘于教育的重要性才想到教师,习惯于在向教师作出规约和要求时才去研究教师,过多地关注教师对于社会的工具性意义。换言之,迄今为止的教师研究中,大多缺乏真诚的本体性关照,只是从社会的角度进行“无主语陈述”。这将严重制约教师职业形象的合理化建构和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本文着眼于处身现实社会和历史文化规约中的教师的职业状态,试图对我国教师职业形象稍作探析与勾画。

    一、我国教师职业形象认识的偏差及其原因分析

    形象,常指具体事物(群体、个人等)的精神实质的外在反映,是其本质特征的外在体现。教师职业形象是作为教师的群体或个人在其职业生活中的形象,是教师职业群体或个人精神风貌和生存状态的表征。教师职业形象不仅来源于社会评价,也来源于教师群体内部或个体自身对其职业活动所持有的知识、观念和价值体系。它是教师对自我形象的内在确知和社会对教师形象的外部确认的统一。

    由于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和对教师职业形象专门研究的不足,我国教师职业形象存在认识上的模糊性和片面性。这种认识的偏差导致教师职业形象的迷失。

    (一)模糊性

    我国教师职业形象认识上的模糊性,是指我国尚未形成清晰、确切而稳定的教师职业形象,人们对教师职业形象的认识存在变动不居、边界不清、众说不一等特点。这种模糊性主要表现为对教师职业形象认识的动摇性、经验性、随意性和非确定性。

    .教育的独立性不足造成教师职业形象认识的动摇性

    传统教育主要屈从于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政治统治的工具。教育所应有的相对独立性不足,教育并没有取得其作为社会子系统的独立领地,时时处于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强力驱遣之下。教师很大程度上充当了统治阶级的代言人和封建纲常的卫道士,他们的职业宗旨和价值基本上由统治阶级设定。他们在人格上、在生存方式上均带有强烈的政治依附性。因而,不同的阶级和政治集团均会从自身政治立场出发对教师职业形象提出规约,并以此主导着社会公众和教师本人对教师职业形象的认识和建构。由于政见的迥异、政治利益的冲突以及历史时代的变迁,这种依附于政治的教师职业形象便呈现动摇性甚至强烈的反差。

    .教师专业地位低下造成教师职业形象认识的经验性、随意性

    奥斯汀()以较权威的研究成果概括出教师职业四项重要的专业特征:()一套完善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体系作为专业人员从业的依据;()对于证书的颁发标准和从业条件有完整的管理和控制措施;()对于职责范围内的抉择有自主决策的权力;()相当高的社会声望以及经济地位。教师专业地位主要表现为其政治经济地位的拥有和从业资格的认定。我国教师一直处于清贫的经济状态下,解放后,教师工资水平一度偏低,年教育文化系统职工的平均工资在国民经济大行业居倒数第一位,以后各年度始终在倒数第一和第三之间徘徊。特别是近多年来,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些农村学校教师还处于半教半农的尴尬境地。

    我国有着“落第秀才坐蒙馆”的传统观念。担任教职者多为落第秀才、官场失意或老病告休的士人。同时,我国的师范教育才年历史(年盛宣怀创办南洋公学,特设“师范院”),而且“师范教育依然用‘学科专业’来代替‘教师专业’……而所谓的师范性课程只能沦落到不为人重视的‘公共课’的地位,没有发挥师范院校教师专业教育的优势”。解放后,民办教师的大量涌现,以及非师范专业的人员未经师范课程培训便进入教师行列,这就使得我国教师缺乏完善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体系,也没能组建自己的行业组织并建立严格的从业规范。

    我国教师的职业自主权也较小。他们在严守道统、师严道尊、辅政出仕等观念和生存方式影响下,讲授四书五经和封建礼法,专事科举考选和八股策论。他们时刻关注着自己是否传的是“王道”,讲的是“圣言”,不敢也不愿在巍巍教坛宣讲自己的声音,不能自主地选择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解放后,我国教师的职业自主权有了明显提高,但依然被框在高度划一的“一纲一本”的范围内,高考范围的规约使他们不敢越雷池一步,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升学的工具。

    显然,我国教师只是被视为一门职业而称不上专业,教师尚未取得像医师、律师等职业一样的不可替代的职业专门形象。人们只是凭着感性经验零散、随意地在各自的观念体系中拼凑着教师职业形象。这种缺乏专业限定和形象边界的主观拼凑,将导致教师职业形象认识的个体差异和整体上的模糊性。

    .教师职业形象的学术研究不足导致教师职业形象基本认识的非确定性

    我国教育史上许多指谓教师形象的语汇以文化隐喻的形式为人们所熟识,如“政治官吏”、“与天地同位、与君亲同等”、“春蚕”、“铺路石”、“太阳”、“孺子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园丁”、“路标”、“摆渡人”、“火箭”、“学生的拐杖”、“乐队指挥”、“球队教练”、“导演”、“教书匠”等等。仔细分析这些隐喻性语汇,不难发现我国教育史上对教师职业形象的论述只停留于粗浅的层面,缺乏系统、理性和确切的分析标准和全面的研究视角。由于学术研究的不足和教师职业形象理论的贫困,人们(包括教师自身)不能揭示出教师职业的内在特质和从业标准,不能形成教师职业形象研究的理论主线和逻辑框架,无法形成系统、清晰和相对稳定的教师职业形象。换言之,人们的认识具有非确定性。人们可以例举出许多借代物来说明教师职业与如此多的事物相关相似,即“教师像……”;但人们难以找出潜隐于诸多借代和隐喻关系之中的教师职业的确切形象,难以找到教师之为教师(而非其他借代物)的明确边界,也即“教师就是……而不是……”。

    (二)片面性

    我国教师职业形象认识的片面性,是指对教师职业形象的认识存在以偏概全、厚此薄彼的特征。模糊性与片面性之间是紧密关联的,由于认识上的粗

    

浅和模糊而无法全面地认识教师职业的完整形象;而认识上的零散和偏见则导致认识上的模糊不清和难以深入。我国教师职业形象认识上的片面性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教师的道德形象和道德规范取代其职业形象和职业规范;重社会评价的外部形象,轻自主建构的内部形象;重教师的社会价值形象,轻自我(个体)的价值形象;重教师的课堂形象和职前教育形象,轻生活形象和终身学习者、终身教育者形象;重教师的知识传承和信息给予者形象,轻教师的文化创新、专业研究和方法价值引导者的形象。

    .传统的伦理型文化与教师职业评价的道德至上性

    我国传统文化属伦理型文化,它以德和善作为最高文化标准。《大学》一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韩愈指出,为师的首要任务是“传道”,并进一步强调“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是否“得道”和能否“传道”是我国教师职业价值高低的首要标准,对教师德行道义方面的要求高于才艺学识方面的要求。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把红等同于专、只要红不求专。由于没有很好地区分道德规范和职业规范,导致过高的道德要求使教师无所适从,而基本的职业要求却难以落实:“软性”的道德要求被扭曲,“刚性”的职业要求被削弱。在教师职业评价中,过分强调精神道德层面的褒贬而淡化实际职业行为的扬弃和物质利益手段的运用。达更强化了教师的“道德形象”。

    .教育时空、功能的窄化与教师职能的简单化

    在时间上,教育被简化为对青少年学生的职前教育,而较少涉及成人的在职培训和终身教育;被简化为在校时间的教育,而较少涉及离校时间的教育;更有甚者,被简化为上课时间的教育,而较少涉及课余时间的教育。在空间上,教育被简化为校内教育甚至课堂教学。因而,传统教育在功能上呈现出明显的狭隘性,重在知识经验的授受、静态技能(如驾驶、射击)的训练和文化的传承,忽视生命体验的提升、动态技能(如智力、自我教育能力)的养成和文化的反思、创新。

    在这种传统教育观的束缚下,人们习惯于把教师这一职业角色局限在讲坛之内和职前教育时段,教师的职业角色被简化为左手执教鞭、右手握书卷的教书匠,缺乏时空广度和生活的丰富性。继承和传播既有的道德和学问是教师的主要职能。而教师一般不负有文化监督、反思和创新的责任;工作只是在掌握一定的知识经验之后对学生的输出和感化,而不注重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进行专业学识和教育教学的研究;只对学生的当前教育负责,而不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负责;把学科教学作为自己教育工作的全部,而较少关注对学生的生活教育、情感教育等。教师作为“大教育者”的形象尚未建立,教师的职业职能呈现出简单化的特点。

    .教师职业价值的外部规约性与教师职业形象认识的僵化、肤浅

    我国长期以来在探讨教师的价值时过多地强调教师作为客体的价值,而忽视教师作为主体的价值。在教师职业价值评价中,重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轻教师在职业生活中的个体生命价值;重教师职业价值标准的外部规约,轻内部确知和认同。更有甚者,这种由社会外加的职业价值评价往往带有远离俗世的拔高倾向,把价值理想当成现实的价值律令。

    也许,来自社会的对“蜡炬成灰”、“春蚕到死”的赞美含有善意的欺骗;也许,来自教师自身的对于“桃李满天下”的向往只是一种悲剧性的慰藉和寄托。这种教师职业价值的外部规约性,导致教师职业价值形象中“自我”的缺失,使得原本作为来自职业自身的内在形象和来自外部规约的外部形象的统一体的教师职业形象被人为地剥离,而只剩下外部规约这一形象认识和建构的来源,这也使得教师职业形象存在外强内虚的虚假性和内外背离的冲突性。因而,教师职业形象成了水上浮萍,缺乏自身形象的内在根基,只能零散地从外界汲取和接纳纷杂的、偏狭的形象。  二、现代社会教师职业的定位与重建

    教师职业形象的建构是萌发于传统、立足于现实并指向未来的动态过程。现代社会教师职业形象的定位与重建应以确定教师职业的专业性为前提,以教师专业素养的全面提升为基础,以教师角色的丰富化为主要内容,以教师专业形象的塑造和专业自我的建构为核心目标,在教师职业基本形象的基础上探求教师职业形象的时代特征,进而构建以专业自我为核心的教师专门形象。

    (一)教师职业基本形象

    .教师是专业人员

    尽管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还不高,但教师职业一直被视为“准专业”、“半专业”或“有一定替代性的专门职业”。教师专业化已成为当今世界教师教育的共同趋势。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提高教师的质量,激励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必须从教师这门职业出发,尊重教师职业特点,从整体上对教师职业加以审视。”早在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指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我国于年颁布的《教师法》第三条也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确立教师职业的专门性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教师职业作为专业性职业的形象应呈现以下特点:其一,教师应是经过一定时期的专业教育、具备系统而独特的专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拥有较高学历和任职证书的从业者,他们的工作是其他行业的从业者不能替代的。他们是积极向上、充满爱心、富有正义感和责任心、公正、善良、有崇高理想的职业人员;他们是有丰富知识的、智慧的人。其二,教师作为一个职业群体应建立系统的行业规范和资格认证制度。其三,教师作为一个专门性职业意味着教师在履行职业义务和自我奉献的同时,也享有职业权利并感受、体现和创造着职业生活自身的美,在教育生活中体验到交往的快乐和自我实现的愉悦。教师从事自己的职业活动“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教师职业应是一个充满职业魅力的能充分体现和提升从业者生命价值的职业。在自己的职业范围内,教师因为拥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从事不可替代的社会工作而获得全社会尊重和较高的劳动报酬。其四,教师应是一群独立的职业者。教师以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必须拥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方式、内容、手段的选择权,教育教学管理的参与权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权利等,他必须主要依据自己的人生体验、学术主张和教学风格开展教育教学的创造性活动,而不是每一步都听从安排和调配。教师也应像律师、医师一样对自己的职业行为有独立的价值评判和行为方式,而不是纯粹听从外部社会的指使和加封。

    .教师是经师与人师的合一

第3篇:对现代职业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黄炎培 职业教育理论 启示 

 

一、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理论 

黄炎培因大力倡导并积极推行职业教育而闻名于世。在黄炎培所处的时代,中国的教育制度存在着种种弊端,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一方面学校毕业生学不致用,毕业即失业;另一方面经济生产领域急需各种技术人才奇缺。黄炎培针对当时现状,改良中国职业教育。 

(一)职业教育的作用与地位 

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的作用从理论价值来讲在于;“谋人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生产力之准备”。从对社会影响来讲,在于通过提高国民的职业素质,使学校培养之材无不可用,社会从业者无不得到良好训练。从对当代中国社会的作用来讲,有助于解决中国最大、最重要、最困难、最急需解决的人民生计问题,进而使国家每一个公民享受到基本的自由权利。在当时现状的中国,黄炎培的主张虽然充满了幻想,但的确表达了他力求改变中国教育和社会现状的美好心愿。 

(二)职业教育的目的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职教实践活动的第一要素和前提。黄炎培提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但他又意识到职教在使受教育者获得谋生并服务于社会的同时,还须注重其个性的发展。而后,黄炎培将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黄炎培的现代职业教育目的理论,是从人与社会的双重意义来阐述的。即对个人来说,职业教育具有求生存、求发展的意义;对社会来说,职业教育具有利国富民的意义。 

(三)职业教育的方针 

为了实现职业教育的目的,黄炎培还远见卓识地提出了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他认为职业教育的社会化、科学化、平民化是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所谓社会化,在他看来即“办理职业教育,并须注意时代趋势与应走之途径,社会需要某种人才,即办某种学校”。所谓科学化,是指“用科学来解决职业教育问题”,并用科学管理方法组织职业教育机构自身建设,力争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用科学之态度处理职教的种种问题。所谓平民化,是指职业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发展,这说明了他把职业教育的对象关注到广大平民的身上,已认识到职业教育是大众教育。 

(四)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 

黄炎培在不断的实践、总结、探索以及结合职业教育特征的基础上,倡导且努力贯彻实施“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的主张,来作为职业教育中开展教学工作必须坚持的教学原则。他发现办学的弊端在于学校功课设置重理论轻实习,学生富于欲望而贫于能力。于是指出职业教育的目的乃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想达到这种境界,需手脑并用。如果只注重书本知识,是知而不能行,不知真知。他批评了过去实业教育中“重理论而轻实习”、学生“有读书之惯习,无服劳之惯习”。黄炎培从课程设置、师资聘用等各个环节加强了应用与动手的分量。如学生行半工半读,不仅学习理论知识,而且掌握必要的操作技能,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 

二、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在三十多年职业教育实践的基础上,黄炎培形成了较完整的职业教育思想,其中一些理论成果在今天看来依然十分具有前瞻性,对我国当代职业教育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一)改变旧的社会观念 

由于传统的封建陈腐观念残留,因此,教育体制的改革、职业教育的发展,特别是职业高中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种封建思想,渗透在社会各个领域,蔓延到历史的各个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应提高人们对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改变在人才、劳动就业上的旧观念,使职业技术教育扎根于社会。 

(二)顺应社会需求 

人才结构的不合理,严重阻碍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直以来,我国职业教育都是以学校课堂教育为主,学校与社会组织、生产企业之间,教育与市场需求之间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社会性。黄炎培认为,在生产中,绝大部门所需要的,必须是受过职业训练的中等技术人员。只有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出具有熟练技艺和高超手艺的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才能使先进的科学技术在生产中得到实际运用,才能使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竞争力。职业学校应培养社会和用人单位急需的有用人才,使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实际职业生活中得到充分应用。 

(三)职业教育现代化 

整个教育都有一个现代化的要求,这是世界性的趋势,职业教育显得尤其重要。科技革命的发展,特别是各个领域知识的不断更新,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职业技术教育具有深刻的影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具体反映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上。在教学内容上,不管是文化基础学科,还是专业基础学科,都应该根据现代科学的发展,反映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增加基础理论知识的比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于扩大学生学习容量,培养提高能力,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培养个性差异,注重道德教育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黄炎培在比较我国与英美学校在教育方法上对学生的影响的差异时,他认为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禁锢了学生的创造及启发思考的能力。在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培养出的学生,缺乏活力。因此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的首要目的是谋个性之发展,强调要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差异。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我们的教育过分看重科学文化素质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素质。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一流的技术却没有完善的道德修养,这种教育无疑是失败的。因此,现代的学校在强调专业技术教育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慷慨.黄炎培职教思想的现代意义[J] 职业教育史料 2005.9 

[2] 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 李军凌淑莉.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 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6期 

第4篇:对现代职业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现代技术教育;教学模式

1 职业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

1.1 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培养人学会生存技能的社会活动。职业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应该是能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接受培训,进而学会终身学习。让学生通过职业教育,能真正地掌握某一项专业技能。

1.2 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的涵义有:一方面是指能让受教育者学习与掌握信息技术的教育;另一方面是指能让受教育者能采用信息技术进行相关的教育活动。前者从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方面来理解信息技术教育,后者则从信息技术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来理解信息技术教育。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人就应教会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这一基本的职能本领-并能让他们在以后的教育活动中,依靠自己掌握的信息技术方面的技术技能进行教育活动以维持其生存。

1.3 信息技术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在上世纪末,以信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体系悄然兴起。美国提出建立“信息高速公路”,史无前例的网络时代已经到来。从此,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需要,为社会的经济服务,为人的可持续性发展服务,为教育服务。随着职业教育在我国大面积地铺开,信息技术教育也倍受职业教育工作者所青菜,在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均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影响最深的就是职业教育,受到信息技术强烈震撼的理当是职业学校。作为职业教育,它是一定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它既要遵循教育规律,又要适应经济发展。因此。面对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到来,最需要改革的当然也是职业教育。无论从学生到学校,从教材到课程,从教学到学习,从教育规律到教育技术,都要大刀阔斧地改革。为适应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的需要。为社会更多、更好、更快地培养出专职人才,职业教育必须建立起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模式。在职业学校开设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其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出大批能信任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教学人才。

1.4 目前信息技术教育所存在的不足

1.4.1 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学生课程设计大专

首先,我认为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课程应体现教育性,要面向我国的基础教育进行课程设计。作为该专业的学生,今后的职业取向应以教育为主。因此,他们在校学习的课程应包含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

其次,我认为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课程应注重学生知识面的扩宽。通过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让学生更多地接受其它方面的知识;为学生今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作好准备。

1.4.2 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以外的课程认识不足

作为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有一种普遍的认识:学好计算机的相关课程就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更有相应一部分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就是学会几个应用软件就行了。他们对学校所开设的有关教学理论之类的课程根本不当一回事,甚至认为是一种多余的课程。

1.4.3 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教师不能很好引导学生加强对专业外的其他知识的学习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作为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更应合理地运用计算机的相关课程,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对其它学科知识产生兴趣。

1.4.4 信息技术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能否得到充分的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成败是关键。教育部提出“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决定。从目前信息技术教育所存在的不足中可以看出。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任重而道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是我们每一位职业教育工作者都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2 现代教育技术是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2.1 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

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对教育技术作了一个全新的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而我们国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我国的教育现状。给教育技术的定义是:“教育技术就是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过程优化的理论与实践。”该定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我们也称之为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在教师的指引下,依靠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为此,我认为我们在对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时,一定要进行教法的创新、教学模式的改革。

2.2 以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关于如何实施信息技术教育在教育界存在“两种模式论”:一是开设专门的信息技术技术课,二是将信息技术内容整合到中小学各学科的课程中去。我认为第一种模式过于简单化,而第二种模式过于理想化。但第二种模式却代表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在教学中,作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应尽可能地按照第二种模式去实施我们的教学方案,大胆地尝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如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形式,向学生交代一个任务:以相关学科的知识为基础。去完成一个作品。但作为计算机教师应注意的是。本课程的任务是向学生传授信息处理技术,而不是光靠老师的讲解去学会某一个软件的使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必然要使用计算机收集信息,编制文稿、图表,但这不是教学的目的,而是学会使用计算机这种智能工具来解决一些智能问题,使学生手脑并用。心智相长。本人在教CAI课程中,在讲授完显示图标和等待图标后,就通过这两个图标制作出一个关于汉字书写的课件。学生通过本课件的制作能掌握一些汉字的正确书写方法。针对学生说课能力差的现象。我认为主要是学生缺乏这方面的训练。作为教学法的老师应平时多让学生利用PowerPoint制作说课稿并能多让学生上讲台进行说课训练,并且说课的内容不能拘泥于计算机方面,要让学生多接触计算机课程外的其它知识,扩宽学生的知识面。

2.3 以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1)改变以课本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逐步形成以网络、电子读物为主的学习方式。课本知识只能传递有限的信息资源,而通过网络上的超文本阅读方式可以让学生不断地扩宽知识面,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养成网络学习的习惯。本人在CAI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完成一个作品,关于作品的内容,鼓励学生上网搜索。有的学生就完成的一个名为《八大名菜的菜谱介绍》。本来一个平时很少去关心的话题,通过网络对本课件的制作而产生了兴趣。

(2)改变以课堂上的师生或生生交流的方式。逐步形成网络交流学习的方式。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交流可以互在不见面。学生可以就某一个有兴趣的问题。在BBS上发表自己的言论。在与别人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对某一个问题的理解。

(3)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逐步形成以网络、多媒体考核的方式。在传统的考核方式下,需进行统一的、集体的考核。在现代教育模式下,将进行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考核方式。考核可通过网络、多媒体进行,也可通过口头或纸上进行。考核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确定自己的考试内容。

3 构建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方法

教学模式是指依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对影响特定教学目标达成的若干变量(要素)的组合方式。

职业教育是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要求,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设计,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把“学术类课程”与“职业类课程”进行有机的结合,建立科学、合理的新型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设计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组织相关教师。认真分析各课程的结构特点,根据其主要的教学内容,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第二,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特色问题,设计、选择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环境,充分调用相关的学习资源。

第三,定位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关系,设计出教师作为指导性活动的指挥者和学生自主性活动的参与者的教学方案。

由于职业教育所涉及到的课程其形式的多样性,所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设计就要根据不同课程的要求以及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其最根本的原则是“以学为中心”,对各个环节进行综合设计:

(1)对于理论型的课程,实行学导式的教学模式。学导式教学模式就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辅以课堂多种媒体组合教学的模式。其基本过程为:提示(教师活动)一自学(学生活动)——解疑(教师活动)——精讲(教师活动)——演练(学生活动)——小结(教师活动)。整个过程是让学生在探索中练习,在练习中探索,使学生由被动学变成了主动学,达到会学、学会、学好的效果。作为对理论讲解的辅助方式,应利用各种媒体的组合方式。

(2)对于开发型的课程,实行合作式的教学模式。根据某一相关知识,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利用网络优势,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好一项作品。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第5篇:对现代职业教育的认识范文

现代职业教育的学习理念基础

职教与大专院校教师培养的学生都是国家就业市场的中坚力量,这对国家的发展非常重要,因此就对传统的教育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到底社会需要什么样的知识?需要掌握什么知识的人才?到底什么样的知识才能帮助社会的发展?才能培养出社会的中坚力量呢?

知识一般被分为2大类,其中一类是理论知识,另一类就是实践性知识。理论知识是指与情境无关的固定知识,但实际上要想完成一项工作任务,指导人们工作的可能是实践性知识,而不一定都是从书本上获得的理论知识。要想做好工作,会解决实际问题,必须要结合在工作中总结的实践性知识,这就是所谓的工作过程知识,这种有指导性的知识恰恰是所有专业的从业人员最为需要的。

怎么能够学会实践性的知识呢?首先就是建立实践学习的共同体,而汽车职业教育就是将汽车专业的学生带入到汽车专业实践共同体当中来。汽车专业的学生开始通过参与实践共同体最、最边缘的活动,然后逐步进行拓展,通过参与汽车维修人员的工作,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汽车维修人员。

职业领域工作的任务大部分是没有标准的答案,比如说维修保养汽车,可能会有多种解决的方式,有的方式可能速度快,但质量可能略有下降;有的方式可能质量很突出,但速度肯定会受到影响。要想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完成这类没有标准答案的任务,千万不要希望将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后,他们就会去解决任何问题了,这是不可行的。在这种不具备所有知识的情形中来学习,就引申出现代职业教育最具先进性的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

而学校里并没有真实的工作情境,这就引出了学徒制,只有“现代学徒制”才可以提供职业教育所需要的真正工作和学习情境,因为只有通过不同学习情境的锻炼,学生才能真正走入到实践当中去。而“现代学徒制”正是提供这种学习情境的职业教育模式,它是指企业培训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是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教育部也正在进行“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这是我国职业教育非常重要的突破。

“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和特点

很多职教与大专院校都认为“现代学徒制”非常适用,自身应该开展这一项目。但职教与大专院校应当具备哪些条件才能被称为合格的“现代学徒制”呢?首先,需要使学徒(学生)获得“职业资格”,通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资格考核鉴定。接下来是培养学徒(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即针对职业工作任务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这是“现代学徒制”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过去的学徒制就是学习一些简单的操作技能,而现如今对人才的要求有所提高,不仅仅是满足于简单的操作技能,更需要综合职业能力,甚至是具备一定的职业认知能力。

对于职业能力的层次要求首先应当满足功能性的需求,职教与大专院校所培养的人员可以满足岗位的要求。除此之外,还要满足过程性能力的要求,其中包括工作过程、生产流程导向等。最后一个就是设计能力,解决问题的创造性非常的重要,每一个人都在想着怎么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那样就需要培养综合的职业能力,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这种提供解决方案的能力是在学校里无法培养的。而全面的解决方案,要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让学生获得实践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企业中促进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发展,这就是“现代学徒制”的优势,是传统教育制度无法实现的。

因此学徒制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认同感,在学校培养学生认同感的能力非常有限,在企业中才能促进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发展,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职业道德,要想促进职业道德的发展,首先要对企业有认同感。实证研究表明,学徒制是最能够促进职业道德发展的方式。

建立“现代学徒制”的目的

建立“现代学徒制”有一系列的目标:首先是能够促进教育体系与就业系统的融合与协调;其次是降低青年人“从学校到职场”的难度,减少青年失业。同时,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并能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成才和生涯发展道路。

实证研究表明,“现代学徒制”发展得好的国家,恰恰也是青年失业率低的国家(图1)。一个国家青年失业率高居不下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局面,青年失业犯罪率就会攀升,这也是为什么有这么多国家非常重视“现代学徒制”,因为它可以算做是一种维持社会稳定的手段。建立“现代学徒制”为什么能够降低失业率呢?因为它降低了2个“门槛”,这也是职业教育重要的“门槛”理论(图2)。要从学校直接进入企业的“门槛”特别的高,不小心就会被“绊倒”,“绊倒”后就会失业。而通过“现代学徒制”,从学校进入“现代学徒制”的“门槛”较低,之后“现代学徒制”进入企业的“门槛”也较低。

所以说,“现代学徒制”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成才和职业生涯发展道路,职教与大专院校按照职教体系的要求培养符合职教要求的学生,必须得通过“校企合作”才有可能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而我国目前还是以传统教育模式为主。

建立“现代学徒制”的条件

要想建立起现代学徒制,应当有稳定、统一的(培训)职业名称;开放的和发展性的职业内涵;有通畅的职业发展的途径;有学校与企业的多种合作形式。比如说“双元制”是一定要有的,只不过国内前后的“双元制”与德国等国并行的“双元制”相比可能没有那么突出的功效,但“双元制”职业教育还是需要保存下来的。

同时,还应当提供较宽的职业基础教育,并满足若干具体岗位的要求(T型人才)。因为实习生有相应的法律地位,他们有可能成为未来的技术工人,是企业的特殊员工(培训生),应与培训企业签订培训合同,明确培训时间、内容组织和培训津贴等事宜。培训企业可以获得收益。千万不要以为国外的企业负责人道德非常高尚,就是要花钱让员工去培训的,其实并不是这样的。通过“现代学徒制,”企业是可以获得收益的,只有通过“现代学徒制”可以为企业带来好处,企业才会欣然接受。

“现代学徒制”的管理特征

第6篇:对现代职业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当代职业教育 职业性 人文价值

1 问题的提出

20世纪90年生在我国思想界的关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思想大讨论,在教育界主要集中在关于科学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的价值的大讨论,其实,这正是我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教育要走向现代化必然要面对、正视和解决的问题之一。而这一讨论已经形成的一个较为普遍的观点就是整合论。所谓整合,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协调、统一。一般来讲,整合论反对具有片面性的科学技术教育或单纯的人文学科教育,指出科学技术教育和人文学科教育应该进行整合。

整合论的观点也得到了职业教育界很大的认可和赞同,就其最简单的原因而言,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直接走向社会,用自己的适用性知识和技能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劳动者,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了社会现代化对教育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从教育理念的层面看,在职业教育中进行科学技术与人文学科两方面整合的观点无疑也是非常正面、积极的。要求职业教育的学生既学习科学技术,又学习人文学科对于我国现阶段的职业教育具有补偏救弊的作用。面对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紧张和对峙,职业教育界对整合论的认可和赞同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对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具有一种方向性的、前瞻性的意义。

但是,问题也产生了,在职业教育的实践中,往往认为整合就是表征科学技术的专业学科和表征思想文化价值的人文学科的简单相加,或者在进行科学技术教育时适当增加人文学科的教育,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整合。更重要的是,从思想倾向性的角度分析整合论的观点,就会发现它存在着内在的局限,没有充分认识到当代职业教育的本质特性,因而没有充分发掘这种特性所蕴藏着的丰富的人文价值。

2 当代职业教育本质特性

这里所指的职业教育,是狭义的职业教育即学校职业教育,就是通过学校对学生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以便为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做准备。现在来回顾教育史上关于职业教育内涵的界定: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认为,职业教育就是为从事职业工作做准备的教育;斯内登认为,凡是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都可以称为职业教育;梅斯在《职业教育的原理和实践》中指出,职业教育是为学生将来从事某种特定职业做准备的教育;《国际教育辞典》指出,职业教育是指在学校内或学校外为提高职业熟练程度而进行的全部活动,它包括学徒培训、校内指导、课程培训、现场培训和全员再培训。这些界定虽然大都是从广义上展开的,但是都紧扣“职业性”这一特性。因此,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性,它是由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的,尤其是学校职业教育,就是培养能够掌握从事某种社会职业必备的科学技术知识、专业技能和一定文化知识的应用型人才。

职业教育发展到了21世纪的今天。为满足全球化经济和信息化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职业教育在强调人文学科教育的同时,对科学技术的教育也进一步加强,与学术性课程的联系更加紧密。因此,当代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有了新的时代意义,在新的社会条件下,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更加突出,必然推动当代职业教育中科学技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我国近现代教育是植根于封建主义及半封建、半殖民地文化土壤之上的,没有西方国家文艺复兴以来形成的深厚的人文主义背景。长期以来,在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等方面对职业教育的功能存在着极为功利的认识,片面地追求职业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强调科教兴国,凸现的主要还是科学技术的社会发展价值,而忽视了职业教育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功能。使得凸现职业教育特性的职业性教育即在很大程度表现出来的科学技术教育处于一种技术主义和工具主义的层面,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目的仍然停留在为谋生而掌握一技之长的层次上,不利于促进学生的终极性发展。科学技术不是缺乏人文价值,而是缺乏对科学技术人文价值的发掘。因此,从更高的层面上讲,在很大程度上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的科学技术教育蕴藏着丰富的人文价值,能促进人多方面的精神发展。科学技术本身和它所具有的丰富的人文资源本来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在职业教育的科学技术教育中,除了要加强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来为社会发展服务外,还应该发掘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来为人的发展服务。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科学和技术日渐走向融合;科学日益呈现出技术化的趋势,技术更加自觉地以科学为指导。凸现当代职业教育职业性的科学技术教育原本蕴藏着丰富的人文价值,这种价值来源于科学技术本身所具有的人文价值。科学技术活动本质上是人的一种社会活动,理性精神是其灵魂,更是人的本质,富有理性精神的科学技术活动能促进人的理性思维的发展,逐步养成科学的理性精神,如谦逊的态度、进取的心理、理智的怀疑等,而人的这种理性精神又推动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拥有科学理性精神的人运用科学技术对迷信、日常生活经验、已有陈旧科技进行批判的过程,是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和创新的过程,也是激发人的批判精神和创造意识的过程,它彰显了人超越现实和自我一种本质力量,这种促进人的终极性发展的人文价值是难以替代的。

3 发掘当代职业教育的人文价值

人文价值肯定的是人的价值、地位、尊严、个性发展、幸福和命运,体现的是人性在社会中真、善、美的完美融合。善和美能给人以终极性的关怀,真同样能给人这种关怀;善和美给人的关怀主要由人文学科的教育来实现,而真给人的关怀则要由科学技术教育来实现,并且真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给人善和美的关怀,因为真、善、美是统一的。因而,充分发掘当代职业教育的科学技术教育中的人文价值,对于凸现职业教育的本质特性,完善职业教育的功能,提升职业教育的价值,使职业教育回归人的生活世界,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教育理念上,应该兼顾职业教育为社会和为人的发展服务的两大基本功能。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加快工业化,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逐步实现现代化仍然是当务之急。这就决定了在职业教育中加强科学技术教育,培养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大量的应用型人才是时代的要求。但是,不应该把加强职业教育中的科学技术教育停留在工具和技术的层面上,只是通过科学技术教育来加强学生的工具性和技术性而忽视学生作为人的目的性和人文性的认识,是非常肤浅的,而应该站在教育理念的高度去充分认识和发掘职业教育中科学技术教育的人文价值。只有在教育理念上完成这种改变,才能带来职业教育的思想、价值观、功能观、制度和课程编定等方面的改变,才能在职业教育中加强科学技术教育的时代要求下,去实现科学技术教育的人文价值,而不只是科学技术教育在工具和技术层面的价值。

在教育实践上,职业教育应该进行完整意义上的科学技术教育,才能实现科学技术教育自身的人文价值。在科学技术教育的教的层面上,应该把教学为学生实用的思想变成教学为学生求真的思想,树立开放的课程观念,开展研究性教学。科学技术是整体,科学技术教育也是整体,各个层次的职业教育中的科学技术教育除了科学技术知识教育外,还应该包括科学思维教育、科学方法教育、科学精神和科技美的教育。只是停留在教学为实用的思想上,教给学生的就只是科学技术知识,而缺乏科学思维的训练、科学方法的掌握、科学精神的认识和科技美的体验,而这四个方面正是科学技术教育的人文价值的核心所在。科学思维有着严密的逻辑,能促进人的思维前后的连贯性、一致性,减少错误。科学方法是取得成功的前提。科学精神是求真的精神,求真除了探究世界客观存在的功利价值外,也具有人性的价值,很难想象人性中没有了真正的存在意义。科技美则是科学技术教育的更高层面。相应地在科学技术教育的学的层面上,也应该教育学生把求知为实用的思想变成求知为求真、完善自我的思想。

参考文献

1 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第7篇:对现代职业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现代化;内涵;趋势

一、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意义

我国现代化建设已进入新的时期,由于受“普高热”和高校扩招的影响,一些地方的职业教育严重滑坡,以致影响了职业教育现代化甚至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因而加强对处于低谷的职业教育现代化问题的研究,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职业教育现代化是完善教育现代化体系的需要。从教育的宏观体制来看,教育体系虽然分为学前教育、普通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但按性质分只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个大类,它们各自从初等、中等、高等到继续教育自成体系。那么,在教育现代化这个大系统中必然包含职业教育现代化,反之,职业教育现代化也必然补充和推动教育现代化。因而没有职业教育的教育现代化肯定是残缺的,也是不可想象的。从职业教育自身发展来看,其速度、质量和特色还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达不到教育现代化推进的平均水平,职业教育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事业中最有生机但也是最薄弱的环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教育现代化总体推进的速度。因此,职业教育要借现代化的东风,从教育理念、办学模式、课程内容、专业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整合构建,基本形成初、中、高衔接,企业、学校和社会结合,并以社会为主的市场化、产业化、终身化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第二,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促进人的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当今世界,教育现代化的趋势是强调教育人道化和个性化。我国职前、职后众多接受职业教育者,他们的生活、文化、接受教育的背景不一样,相对普通教育来说,这个群体个性有更大的差异性,在职业教育领域里不仅要承认个体的差异性,更要承认人的个性差异无贵贱之分。现在愈来愈多的人认识到,人在兴趣、爱好、性格、气质、所处的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产生了智力结构的差异,由此又造成个体在专业领域、技能领域的分野。职业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对不同类型受教育者的关注和探求,帮助其形成正确的职业观,赋予个体职业能力,提升其职业地位,促进社会成员的个体价值的实现,最终实现人的现代化。

第三,职业教育现代化是适应社会经济现代化发展的需要。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沃根认为,“教育训练是走向经济成功的惟一道路,职业教育应成为国家最重要的经济开发项目之一”。因为“一个不能开发其人民的知识和技能的国家,是一个没有任何前途的国家,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更为直接,更为密切”。职业教育一直与工业发展同步变革,来满足不断变化的经济和就业需求。面对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力发展现状,如果不抓紧职业教育包括职业技能培训教育,大量即将就业和失业的人员不仅不能变成人力资源优势,相反还会成为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进而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社会安定和发展。

二、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在弄清职业教育现代化之前,我们还必须搞清楚三个相关的基本概念,即“职业”、“职业教育”“教育现代化”。所谓职业,顾明远先生主编的《教育大辞典》解释为:“职业,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并以其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张树桂主编的《职业分类介绍》解释:“职业实际是指在业人员所从事工作的种类。”所谓职业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概括为:“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顾明远先生主编的《教育大辞典》则解释为:“传授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对于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表述,国际上目前趋于一致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中使用的概念,即“职业或技术教育”,其要义为“主要是为引导学生掌握在某一特定的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中从业所需的实用技能、专门知识和认识而设计的”教育。

关于教育现代化,众说纷纭,可谓见仁见智。有的是从国际比较的角度去界定,认为“教育现代化,实际上是以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水平和状态为参照体系的,以推动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为主要目的的,朝着现代化的目标加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进程。”有的是从教育本身所含要素去界定,认为教育现代化包含教育思想、教育发展水平、教学体系、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育管理等各个方面的现代化。有的是从教育需要的角度去界定,认为教育现代化“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能够满足全民学习需要的教育活动。其主要特点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有的是从教育现代化的作用机理去界定,即把教育现代化分为世界教育现代化、国家教育现代化、早发内生型教育现代化、后发外生型教育现代化四种,并对其内涵分别作出界定。有的是从水平状态的角度去界定,认为教育现代化“指教育自身与经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一种水平状态,是根据经济社会现代化目标要求而能动地加速发展的历史过程,也是由经济社会发展所决定的教育应达到的理想目标和未来趋势”。总之,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的一种目标、一种水平、一种价值观,一个生生不息的发展过程。

回到职业教育现代化上来,经研究发现,职业教育现代化问题在教育现代化理论研究中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对于其概念、内涵、走势等问题的探讨也不多见。因此,笔者只能根据对有关概念的理解,借鉴上述各位学者对教育现代化的判断和职业教育的性质和培养目标,对职业教育现代化作出这样一种概括,即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以教育现代化的总目标为参照,以提高人们职业能力为目的,以促进教育与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的一个生生不息的自我完善状态。这个界定包括以下三个含义:

第一,从职业教育与教育的关系来看,职业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是源,职业教育是流,二者之间是种属关系。

第二,从职业教育与职业的关系来看,职业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人的职业能力,从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职业是人们在社会中所从事的并以其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职业教育是人们自我选择、自我完善并寻找理想职业的桥梁。人们寻求理想职业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生活质量。正如斯宾塞所说,教育的任务是教导每一个人怎样生活,训练他们去过“完满”的生活。

转贴于 第三,从职业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来看,职业教育的功能是促进教育与社会的融合。这是因为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是把人力优势转化为智力优势,把智力优势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桥梁,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

三、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走势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施还处在探索阶段,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为避免走弯路,我们在具体操作中,不仅要注意理解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内涵,还要注意把握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走势。

走势之一:从学校模式走向混合模式。职业教育中的学校模式,是传统意义上的以学校教育为主的封闭办学模式,它是一种“供应”模式,以“供应”为目的,不问社会需求,呈现出封闭的、不适应变化的时代特点,它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这种模式培养的人才或者有基本知识无动手能力,或者有动手能力但缺乏适应市场的应变能力,等等,致使职业教育的“产品”被社会拒绝。这就要求用一种全新的混合模式取而代之。职业教育中的混合模式是现代意义上的学校、企事业单位、公民个人等多元化开放办学,并以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办学为主的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它是一种“适应”模式,它追求职业需求以社会需求为动力,把学校纳入社会这个大系统中,主张职业教育适应社会。社会有什么样的人才要求,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使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有良好的教育基础和文化素质,较高的思维、判断和理解能力,成为“可培训的人”,而不仅仅是“培训过的人”。混合办学模式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发展之必然。

走势之二:从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既是两种不同的人才培养目的,也是两种不同的教育质量观,前者以填补现有的显现的就业岗位为价值取向,后者以创造性就业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目的。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时代,“仅在某一特定领域受过培训的人是不可能适应新工作的”,而且“我们不可能担保有哪一个领域可以保持不变”。最根本的问题在于21世纪的大部分就业机会还有待创造。因而要帮助受教育者培养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这是一种全新的自我就业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实现与市场行为的结合,使受教育者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从就业教育到创业教育,既是世界职业教育的总趋势,也是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走势之三:从能力本位走向人格本位。所谓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是知识本位教育(Knowledge Based Education)失败的产物,其重心放在能力上,主要用于职业教育的构建。它试图通过选择高文化知识——科学知识作为课程,培养出具有超凡能力的科学主体。大量的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能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到:“科学与经济的发展只是人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的一种外部表现形式,这种发展一旦失去它应有的价值意蕴,也即脱离人们的价值目标,就会给社会带来灾难,给人的心灵蒙上阴影,人的多方面需要不能得到满足,也可能将社会推向毁灭。”于是,有的发展理论专家提出:发展最重要的不是经济,而是道德。因此,作为直接作用于经济社会生活的职业教育中的人格本位教育应引起重视。

所谓人格本位,是一种着眼于发展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教育观。这种教育观立足于人是社会的人,人有文化的、道德的本质属性,主张以德性统驭能力。这种教育在注重受教育者能力培养的同时,重视他们的道德修炼,要求职业学校的学生通过一定时期的培养,学会做人,即做一个会做事、会学习、会生活的人,从而达到在社会中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因而,从能力本位走向人格本位,将成为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走势之四:从终结学习走向终身学习。终结学习是一种“静态”的教育观念,它把社会当作一个不变的系统,人作为其中的一员,拥有某一种技能,从事某一职业将是一生不变的,它奉行的是“学一阵子,用一辈子”的一次性学习观。当今社会飞速发展,新的技术、新的行业不断被创造,人的一生将面临着多次职业变更,岗位竟争日益激烈,只有终身不断的学习,才不至于被工作岗位所抛弃。因此,现代职业教育“不应培养青年人和成年人从事一种特殊的、终身不变的职业,而应培养他们有能力在各种专业中尽可能地流动,并永远刺激他们自我学习和培训自己的欲望。也就是说,现代社会需要现代的人,这种人只有终身学习的人才能做到。这种学习要求破除过去一次性学习的传统:在时间上,不局限在青少年时代,抑或职前的培训,而贯穿于人的一生;在空间上,使劳动者学习与工作二者合一,工作过程就是学习过程,让学习和生存两个主题伴随人的一生。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的教育思潮,也是职业教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趋势。

〔参考文献〕

〔1〕杨进.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J〕.教育研究,1997,(12):65.

〔2〕周德藩.跨世纪的战略选择〔J〕.江苏教育研究,1995,(4).

〔3〕冯增俊.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概念〔J〕.教育研究,1999,(3).

〔4〕周明星.中国教育现代化论纲〔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0,(13).

〔5〕石伟平.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我国当前职教发展中的问题〔J〕.比较教育研究,1996,(6).

〔6〕(韩)丁范镇.大学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A〕.21世纪的大学——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召开的高等教育论坛文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第8篇:对现代职业教育的认识范文

一、职业生涯的第一道防线――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把现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来,则是顺应了教育环境的变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凸现出教育的时代性,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多样化。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表现如下:

(一)、引导学生――清晰定位、了解社会。

大学生职业选择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不切实际性,就是因为有许多学生对自己并不了解,尤其是不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缺乏对社会、外部职业的了解。这样,就导致了大学生奋斗目标的模糊性和易变性,不利于大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也不能根据社会和职业的需要适时合理地调整自己的职业目标与行动计划,从而在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层面的设计,它的核心和灵魂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它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根本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学校、单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核心和灵魂引入职业生涯规划,才能摆脱原来的纯粹的简单的甚至是临时化的简单做法,才能使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更加全面、深入和有效,帮助迷茫的大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个性、兴趣、价值观念、现有和潜在的资源优势,同时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清晰定位,对现实社会生活有全面、深刻的了解。

(二)、促进学生――自我实现、全面发展。

马克思说过,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大学生都渴望实现自我价值,通过一份适合的职业来获得生理、安全、爱和归属、尊敬的需求,更需要通过从事一份职业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体现自我价值。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能为实现自我价值创造机会,为实现自由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正确认识就业形势中的主流和支流、全局与局部、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使大学生在正确的认识和观念指导下进行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三)、鼓励学生――追求价值、开拓人生。

大学生是有理想、有抱负、有创新精神、敢做敢为的青年先锋。因此大学生要有自主创业的打算,这既可以在毕业后马上实现也可以通过一定的社会积累后再实行。大学生创业是值得鼓励的,要有准确的观念与思路,要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规划与定位,要与有市场经验的人合作,要摆脱学生公司的意识,进行科学化、职业化的管理。在这个奋斗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开拓全新的平台,让自己的人生焕发出极致的光彩。

二、 如何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现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动态的教育过程,大学四年的职业生涯教育应该分阶段、分任务进行。在不同的年级,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强化现代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有目的性,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实现积极、有效的社会效果。

(一)大一学年――早树理想。

大一学年即准备与适应阶段,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意识和职业理想,可融入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帮助大学生早日树立理想,早做准备,漫漫长路,即从今日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职业价值观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适应性教育、职业心理教育和劳动法规教育;

(二)大二学年――有效调整。

大二学年在经过了一年的学习后,大学生应该更加地意识到了自己的长处与短处,经验与不足,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学习兴趣、职业规划进行有目的、下意识的调整,更有效地学习,强化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加强对学生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社会发展规律、可持续发展观教育;

(三)大三学年――积极发展。

大三学年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是完成个人与职业环境的评估、制定职业目标和计划,此阶段对大学笺教育可融入形势政策教育和经济学理论教育,使大学生知识结构扎实、定型;如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经济学理论、国际国内经济局势的教育;

(四)大四学年――深入引导。

大四学年即成熟和职业准备阶段,生涯规划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作出正确的职业选择,可融入择业心理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教学中融入职业生涯规划内容,能深入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引导。

有专家对职业价值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了交往、义利、挑战、环境、权力、成就、创造、求新、归属、责任、自认等11个类别的因子。因此,职业的价值是丰富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职业对个体发展、社会进步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要教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认识和评价,职业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大学毕业生不要给自己的职业选择限定在某个范围内,摆脱轻视体力劳动或服务性劳动的传统思想,而是要根据社会需要和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从而拓宽就业渠道。

三、培养大学生有胆、有识、有智、有韧的职业素养

当代大学生在初入职场选择时缺乏以下几种能力:(1)从客观角度出发思考问题;(2)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无法与陌生人沟通的能力;(4)缺乏团队合作精神。这些缺陷对大学生理想就业造成了很大的障碍,笔者以为,应从以下方面培养大学生的就业理念与思路,培养出全面的职业素养。

(一)、有胆。

2011年大学生就业形势面临严峻考验,大学生们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据中国社会调查所的抽样调查,约71%的受访者认为当前就业压力沉重,不好找工作,有56%的受访者表示对未来的就业前景非常焦虑。形势严峻更要树立正确就业观,现代大学生要有足够的勇气与信心面对即将到来的人生之路,而不是畏惧、退缩,把个人的能力、知识、价值的实现同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起来,激发起自己的万丈豪情,勇敢面对将要到来的未知,这就是“有胆”。

在我国,有很大一部分青年学生在大学毕业前大多数仍在依赖父母、老师的帮助指导,把希望寄托在“拉关系”、“走后门”上,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立。大学生要清楚地认识到,求职遇到的困难、挫折、委屈是暂时的、在所难免的,一味的抱怨解决不了问题,关键是对待挫折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摆正位置,调整心态,变压力为动力,使自己能从容、冷静地面对就业这一人生重大课题,并作出正确、理智的选择。

人生转折在即,大学毕业生要做好充分自强自立,丢掉“拐棍”,直面人生。

(二)、有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21世纪的现代人应有3本“护照”:一是文凭类“教育护照”,二是技术类“职业资格认证护照”,三是创业知识和技能类的“创业护照”。知识结构是指知识体系在求职者头脑中的内在联系。结构决定着能力,不同的知识结构预示着能否胜任不同性质的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职业发展呈现出智能化、综合化等特点,根据职业发展特点,从业者的知识结构应该更加宽泛、合理。

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知识技能,而且要对相近或相关知识技能进行学习。宽厚的基础知识和必要技能的掌握,才能适应因社会快速发展而对人才要求的不断变化。有了丰厚的知识,就有了纵横天下的武器,才能行走“江湖”,不被淘汰。

大学生要争取掌握广博的知识,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才能理性面临更加激烈的社会竞争,视变化为机遇。

(三)、有智。

在进行职业规划的过程中,大学生要学会“智慧”地审量。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及早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增强就业和创业能力,首先要未雨绸缪,及早明确职业目标,提前做好职业规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储备和社会实践;同时,要通过科学的认知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正确分析,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努力使自己的“长板”更长,把“短板”补长。日前的一次调查显示,62.2%的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和职业生涯没有规划,32.8%的不明确,只有4.9%的有明确的设计。

机会总是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智慧会让你走得更加从容。

(四)、有韧。

现代大学生应把就业看作一个很好的认识社会、认识职业生活、适应社会的机会,应通过求职活动来发展自己,促进自我成熟,坦然面对就业挫折,调整自我心态,提高自己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少大学生在求职时只想成功,一旦遭受挫折就会像泄了气的皮球,一蹶不振,陷入苦闷、焦虑、失望的情绪之中不能自拔,对求职中的挫折既缺乏估计也缺乏承受能力,不能很好调节自己的心态,也不会通过总结求职中的经验教训来获得下一次的成功。

看看社会生活中的例子,有的大学生通过坚忍不拔的努力创造了奇迹:复旦大学计算机专业学生顾澄勇回农村养鸡,如今他的“阿强”鸡蛋成为品牌,本人还被上海农委推荐为“中国农民十大杰出青年”;成都理工大学金融与证券专业毕业生钟运兵回乡养猪,年创利40余万元;国防科技大学的周利和征地180多亩,建起一个集种植养殖为一体的大农场,年总产值达600多万元。而有的毕业大学生则放弃了努力,在困难面前认输的做法,实不足取。

青春正长,人生刚刚起步,现代大学生要敢立潮头唱大风,展现出新一代青年的睿智与风采,即便有挫折与阴霾,也要勇敢面对,希望大学生们培养自己有胆、有识、有智、有韧的职业素养,笑对未来。如果人生可以惊艳,且看诸位从容指点。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 左永强:《职业生涯规划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河北农业大学党报》2008,(6)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194页。

[4] 王晓红:《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苏高教》,2009年第5期

[5] 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长白学刊》,1998年第4期。

[6] 鄢智青.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党员思想素质初探[J].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7] 范逸萍:《谈金融危机下的大学生如何面对就业困境》,2010年5月。

第9篇:对现代职业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作者简介]高潮(1984- ),女,江苏常州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制药系,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谢婷(1968- ),女,江苏金坛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及分析检测。(江苏常州21316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系统论视角下中高职教育衔接长效机制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SJB880007)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7-0024-02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坚强后盾,它为经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支持。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应充当重要角色。就西方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状况来看,高职教育已经成为他们提升国民职业素质和全社会生产水平的主力军。例如,美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载体是社区学院。据2005年美国联邦教育部统计中心公布,截至当年年底美国共有社区学院 1677 所,而到2011年年底已经达到2634所,增长速度惊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同样经历了数十年的高速发展,目前毛入学率已突破17%,进入大众化教育时代。在长期的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大大推进了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现代化步伐,培养了大批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有力地支持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概述

高等职业教育的初创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这一时期的高等职业教育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已经有意识地开展了体系探索,为下一步办学积累了一些经验。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调整阶段,调整之后便是90年代后期的快速发展阶段。在经历了长期的规模发展之后,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进入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所谓内涵式发展阶段,也就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向更深更高层次迈进的关键时期。

就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目标与方向越来越明确,政府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号角的响起,我国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职业教育。职业大学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13所迅速增至1985年的128所。但是,这一时期的职业大学一般由地方创办,在办学规模、办学质量上都不完善、不成熟,在发展方向上也没有清晰的定位。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确立了内涵式发展的主线,制定了“三教统筹”“三改一补”等政策,开始从宏观上规划和管理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打破了地方各自为政的办学体制,推动了高等职业教育、高等专科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三类职业教育体系的快速发展,基本形成了多类型、多模式的办学格局。如图所示,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数量基本呈逐渐上升趋势,而成人高校的数量则表现出不稳定的变化态势,这说明在高等职业教育的背后已经有一只“无形的手”在调节,那就是政府对职业教育体系的总体规划和调节。

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

在政府政策的主导和社会需求的驱动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快速发展,目前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但是,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再加之一系列历史和现实原因,高等职业教育仍然面临一系列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思想认识存在不足。我国自古以来的教育都是精英教育,在向大众化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种种不适应情况,职业教育也不例外。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实用型的技术人才,注重增强劳动者素质,这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中并不曾有。这种文化上的不适应导致思想认识上的不足,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根本。“重学、轻术、轻劳动”“重理论、轻实践”等正是认识不足给高等职业教育带来的困扰。在认识的局限性作用下,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评判或歧义值得商榷。例如,“专科层次”说认为高职就是专科。但事实上,专科是教育的一种层次,而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既可以有专科层次,也可以有本科层次。这种理解上的错位致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长期找不准自己的定位。“次等教育”说认为只有普通高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而高等职业教育只是“次等教育”。教育只有类型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很显然这种不合理的排名只能说明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认识上的偏差。另外,“弱势群体教育”说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这种心理主要源自两个方面:一是高职学生有很多来自农村贫困家庭;二是高职学生大都高考成绩不理想。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但这并不能说明高等职业教育就是弱势教育,我们也不能因为一次考试的失败就给学生打上“弱势”的标签。以上不合理的思想使得高等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因此无论构建什么样的体系,革新思想都是问题的根本。

2.政策环境不完善造成阻力。在我国,教育的发展始终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政策的科学、完善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政策的不科学、不完善也会给职业教育发展造成阻力。可以说,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受益于政策,但是也有可能受限于政策。例如,在国家办学政策上,政府虽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完善持支持、鼓励态度,但对普通高校的建设和发展更加支持和鼓励。这就导致普通高校规模不断扩张,高校之间抢夺生源的苗头越来越明显,给先天不足的高等职业教育带来极大的生存压力。尤其是一些比较知名的本科院校为了吸引生源纷纷成立二级学院,而且政府还出台了允许这些二级学院以主校名义颁发证书的政策,使得高职院校的生源不断被掠夺。总之,政策的不健全导致高等职业教育屡受挫折。

3.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教师队伍素质不高的主要表现是学历层次偏低。以江苏省高职高专的教师队伍为例,硕士学位教师比例为9.5%,博士学位教师比例为2.1%。另外,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五省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教师仅占10.65%,而教育部对这一层次教师比例的规定为30%。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的就业吸引力不足,高学历人员在选择去向时很少将高职院校作为第一选择。另外,当地政府和高职院校本身也没有足以吸引这些人才的优惠政策,最终造成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

4.办学条件难以适应发展需要。办学条件是影响职业教育质量的基础,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硬件设施陈旧,特别是实验实训不能反映当下的社会生产总体水平,实习基地不稳定,整个教学的实习环节效果不明显。这对职业教育造成的影响是致命的,因为无论何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增强学生的实用技能都是不可回避的。只有学生具备适合社会生产水平的职业能力,才能说职业教育是成功的。而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常常由于办学条件所限不能获取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最终限制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构建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措施

在现代社会,高等职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庞大的教育体系,该体系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的发展服务的,因而构建完善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意义重大,具体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从政策上保障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结构的自主性。在政策支持下的自主教学,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至关重要。现代社会人才需求的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决定了现代职业教育也必须门类齐全、层次分明。人才的类型结构对应着教育的层次结构,在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可分为培养学术型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教育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的教育同属高等教育序列,国家采取同一种管理方式,对于专业设定的规定非常严格。高职院校基本没有自,这限制了职业教育在适应市场时的灵活性,同时也难以彰显自己的特色。为此,政府部门应当制定灵活的政策,或者放权由高等职业教育根据自身状况自主决定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结构。

2.优化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高等职业教育可以分为专科层次、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优化这三个层次的结构是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应当突出特色,结合时代特色、地方特色建立自己独立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学制上,也应当改为两年,以突出与本科院校的区别,缩短学制能够明确职业教育这个方向定位。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可以尝试四年制的技术本科,就某一技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培养,以更加深化的校企合作反复训练学生的实用技能,使之走出校门就能成为熟练工人。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应立足培养能够从理论的角度系统地把握自己领域内的实用技术,并且具有较强创新性的专家型技术人才。

3.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的学位制度。学术性学位和专业性学位是我国目前学位制度的两大类别。学术性学位制度建立较早,运作已经较为成熟。专业性学位制度是为了响应市场经济建设步伐而设立的一种学位制度。根据教育部的描述,“专业学位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人才而设置”。职业背景包括来自各行各业的一线生产经历。一线人才在接受完继续教育之后仍然要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以更加系统化的知识和技能从事自己的工作,而高职教育的目标也是培养生产经营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因此,从职业的背景和培养目标与规格看,把专业学位引入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并使之成为与这种教育类型相对应的学位制度和学位体系,具有分类上的依据和操作上的可行性。

4.加强与中等教育的衔接。加强与中等教育的衔接是确保高等职业教育生源质量和数量的重要举措,也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深层次考虑。从外部看,加强中高职的学制接轨,能够更加有效地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具体实施中应当改革现有的招生模式,除了和普通高校竞争以外,还应当将触角伸向普通高校难以到达的其他中等教育领域,例如中等职业教育、中专教育等,增加专业对口的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同一专业继续深造的人数。从长远看,高等职业教育在设置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时应注意和中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性,这样才能使两种教育形式的学生进行沟通和协调。

总而言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的不断优化和外部的不断融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这一体系中起统领作用的是思想认识,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队伍,起基础性作用的是教育环境。只有正确处理好与外部和内部各要素的关系,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才能获得持久发展和高效发展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